這家旗艦店在2012年6月1日開業,是馬莎在中國的第8家店。
旗艦店沿襲了馬莎全球最新的設計風格,就像2011年年底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英國倫敦「奧運碗」附近開出的旗艦店一樣。在這裡,你可以找到除英國本
土外款式最齊全的Limited Collection系列,也可以買到不久前剛在英國上市的Richard
James設計的定製西裝,這位倫敦著名男裝定製設計師擁有David Beckham、Robert De Niro等明星客戶。
開業當天,金鐘店門口排起了長龍,部分原因是明星孫儷到場做宣傳。但走進店舖,你還是能感覺到和馬莎南京西路店巨大的不同。
服裝的設計風格明顯變得年輕了。另外,為了讓消費者對品牌的感受更直觀且便於挑選,不同系列的服裝採用了風格各異的品牌標識和視覺陳列,比如Per
Una系列色彩亮麗,強調充滿女人味的意大利時尚;而Autograph系列低調知性,偏重黑白灰藍的素色等。在食品區,則有著引人注目的65個皮質座位
的咖啡吧以及新增的烘焙面包房,此外,包括英式餅乾、燕麥、葡萄酒等食品飲料種類也超過了900種。
某種程度上而言,新開業的金鐘店可以看做是馬莎在中國市場調整的階段性結果。
2008年10月,當馬莎在上海南京西路開出中國首家而且是亞洲最大的門店時,並沒能引起消費者們的興趣。從當時的媒體報導來看,在至關重要的開業後
幾個月中,馬莎很快就遭遇了失敗─英國《金融時報》稱「外國人抱怨這裡的內衣尺碼太小,中國顧客覺得服裝號太大,而沒有人喜歡貨品不足的食品區」。
「不夠年輕」,是趙琦對馬莎的最大感受。愛逛街的她今年28歲,馬莎的主要競爭對手們在她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比如ZARA的時尚、
H&M的平價、優衣庫的性價比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微笑服務。對於馬莎,她很難一下子總結出特點。但金鐘店改變了她的看法。6月20日,在逛了幾圈
之後,她買了一條綠色連衣裙和一件棉絲混紡的碎花吊帶衫,分別花費499元和299元。
她列了幾條埋單的理由:連衣裙的顏色和設計都不錯,吊帶衫感覺很特別,面料很好;價格和ZARA差不多,可以接受。而金鐘店給她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逛起來很舒服,針對年輕人的款式和選擇都變多了。」
在中國市場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馬莎做出了一系列調整:建立本地採購團隊,從馬莎每季推出的眾多款式中,根據中國消費者的身材、顏色偏好等挑選更適合
的服裝;通過新建上海倉庫使供應鏈更有效率,目前服裝產品中27%由中國和遠東製造地直接運送到上海,54%通過深圳鹽田全球配送中心運送,從英國運送的
比例只佔18%;撤銷了售賣毛巾等物品的家居用品區,空出的位置用來擴大食品區,南京西路店食品區面積比剛開店時擴大了1/3,增加了葡萄酒品種以及烘焙
產品。
還不止這些。「在中國市場,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整個時尚系列的推出以及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最新的產品。」馬莎亞洲區董事總經理Pascal
Martin說,這也是現在瑪莎內部會議討論的重點。比如,最強調前沿時尚的Limited
Collection系列,從設計到售賣最快需要花費8周時間,「如果迅速捕捉到了市場的變化,推新品的速度還會更快。」
「這些調整確實產生了作用。」Stephen Rayfield說,「2011年,馬莎中國市場營業收入取得了雙位數增長。」這一增長幅度超過了馬莎2011年國際市場5.8%的平均增幅。
中國營收增長中的「明星」是女裝和食品。Stephen
Rayfield透露,這兩項在2011年也取得了雙位數增長。其中,在上海,女裝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3%;食品方面,銷售量突出的是面包類商品和咖啡吧
新鮮烘烤的巧克力曲奇─面包銷量比上一年增加了54%,共售出8.5萬個,曲奇則售出了1.7萬個。
Stephen Rayfield是在2011年下半年被調往中國的。在他就任之前,馬莎中國並沒有「中國區總經理」一職,中國市場由管理著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韓國等9個國家的亞太區負責人直接負責。
2010年11月,為了降低對英國本土市場的依賴以及減少英國經濟週期對業績的影響,馬莎宣佈了一項國際市場新戰略─在未來3年成為一個國際化的零售商,其中,中國和印度是最重要的國際市場。
新戰略公佈不久,2011年5月,馬莎將Inditex集團俄羅斯市場總經理Jan Heere招致麾下負責國際市場發展。Jan Heere曾經在5年內將包括ZARA在內的Inditex旗下品牌在俄羅斯市場的門店從20家增加到170家。
而後,在馬莎已經工作了27年,曾擔任英國區域經理,後來還負責過國際連鎖業務的Stephen
Rayfield被派往中國直接管理中國市場。Pascal
Martin則在2012年1月剛加入馬莎,之前他曾是Burberry亞洲區副總裁,在遠東地區有著超過15年的國際市場運營經驗。
隨著新戰略的推出,馬莎在中國的開店速度明顯加快了。在新戰略推出之前,馬莎雖然已經進入中國2年卻僅在上海有2家門店;新戰略推出一年後,馬莎新增
了4家門店,並進入了寧波、常州兩個上海以外的城市;2012年上半年,又開出了3家門店,並第一次進入武漢;未來12個月還將開出7家門店。
不過,要在中國市場─早已成了很多快時尚品牌尋求高速增長的目標市場─取得成功並不容易。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以及日本的優衣庫都在不同場合強調著「中國是其業務擴張的主力市場。」
ZARA、H&M和優衣庫,正是馬莎在中國最直接的競爭對手─雖然馬莎被稱為百貨,但它並不是典型的百貨業態,而它在服裝方面擁有的自營品牌、自行設計與銷售、追求供應鏈反應速度等特色正是快時尚品牌的典型特徵。
並且,馬莎在中國市場以服裝為主,食品業務比重較小。這從兩者所佔的面積可以看出來─旗艦店食品區的面積約為門店總面積的1/10,非旗艦店食品區的
比例更小。而在英國,旗艦店中馬莎食品和服裝所佔面積大致相仿,在一些衛星店,甚至完全出售食品。這種做法使馬莎在英國的食品銷售額超過了服裝的銷售額。
2011至2012財年數據顯示,馬莎的食品銷售額為47億英鎊,服裝及家居用品銷售額則為42億英鎊。
與競爭對手們相比,馬莎可以借助食品區建立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從而獲得一部分客流。「消費者愛買我們的餅乾、面包、凍魚、巧克力、葡萄酒等。」Stephen Rayfield很清楚食品是馬莎在中國發展的優勢之一,他準備未來進一步擴大食品區的規模。
不過,他更希望消費者能夠注意到馬莎在服裝方面的獨特之處,比如「為男女西褲同一腰圍提供三種褲長,男士正裝襯衣同一胸圍提供三種袖長」等產品細節,他認為「馬莎非常適合注重品質、喜歡物有所值的消費者。」
雖然金鐘店轉變了趙琦對馬莎的印象,但令她疑惑的是,「她曾去過的莘莊店與金鐘店為何如此不同。」她記得位於上海仲盛購物中心的馬莎莘莊店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服裝款式有限,食品區僅有六排短短的貨架,既沒有咖啡吧又沒有烘焙面包。
趙琦的感受和馬莎的開店方式相關。馬莎開店時一直遵循「旗艦店+衛星店」的做法。除了南京西路店和金鐘店外,馬莎其餘的門店都屬於衛星店。它們規模通常比較小,服裝款式和食品區種類都有限。
在中國,馬莎的旗艦店雖然變得時尚與年輕,但是它在旗艦店做出的革新可能很難讓衛星店的顧客感受到─衛星店是否能做出合適的調整,可能會成為馬莎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馬莎在常州萬達廣場的門店就屬於衛星店,面積與莘莊店相仿,「常州店的食品種類太少,服裝款式不夠時尚,銷售額遠不如毗鄰的ZARA。」常州萬達廣場的一位負責人說,她認為,馬莎在常州這樣的城市一定要找準差異化的定位,「比如,可以大幅提高食品比例。」
在這一點上,馬莎需要向它在英國本土的做法學習。在英國,馬莎有731家門店,這一規模使93%的英國人在半小時車程內就可以找到一家馬莎。但是除了
眾多在倫敦牛津街等繁華地段開出的旗艦店外,馬莎的衛星店顯得很靈活,比如有許多完全售賣食品的衛星店─這些衛星店根據當地商圈的主要客群確立競爭力,無
論是提供更適合的款式還是提高食品比例。
張大志看好馬莎未來在中國的發展,「馬莎的最大優勢是一直保持著創新活力,所以這家有著128年歷史的企業才能夠在英國市場上長盛不衰。」
Stephen Rayfield則不太願意炫耀馬莎的歷史。現在,他更關心的是新開業的金鐘店,「有問題就會及時做出調整。」他希望馬莎在開店加快的同時在上海及周邊城市建立紮實的基礎。
據路透社報道,馬莎百貨宣布將關閉在中國的十間門店,去年3月,馬莎百貨關閉了上海及周邊的5家門店,這標誌其基本放棄中國內地市場。
馬莎對外聲明稱,縱觀在大中華區的全資業務,馬莎在中國香港市場實現盈利。然而在中國內地的10家商鋪卻出現持續虧損。因此,馬莎計劃關閉位於中國內地的所有10家店鋪,並就此與相關員工進行協商。但中國內地客戶仍然可以繼續通過天貓和京東兩個主要在線平臺購買馬莎的產品。此外,處於盈利的26家位於香港的店鋪仍將繼續營業。
至今已有130余年歷史的馬莎百貨,於2008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中國內地擬關閉的10家商鋪分別位於上海寶山萬達廣場、上海金鐘廣場、蘇州觀前街、青島李滄萬達廣場、上海南京西路、上海莘莊仲盛、武漢漢街、上海五角場萬達、上海月星環球港和北京世貿天階。
除了中國市場,馬莎計劃關閉10個市場中的所有53家全資店鋪。包括中國內地的10家和法國的7家,以及匈牙利、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荷蘭、比利時和愛沙尼亞的所有商鋪。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基於馬莎百貨的一份評估,數據顯示馬莎旗下國際業務共分為兩部分,包括在眾多市場出現虧損的全資業務,以及在去年實現8700萬英鎊利潤的特許經營業務。
去年,馬莎在這十個市場內的全資業務收入為1.71億英鎊,虧損額為4500萬英鎊,其中部分市場在過去至少五年內均出現虧損。評估結果所示,虧損是由眾多因素所致,包括全資商鋪分布零散且缺乏規模。此外,這些市場的業務增長潛力也較為有限。
馬莎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Adam Colton表示:“經過更廣泛和全面的國際範圍評估,我們註意到大中華區業務已演變為了兩部分:盈利的香港業務以及虧損的中國內地零售業務。”為此,馬莎百貨決定關閉在中國內地的十間店鋪,至於在天貓和京東的線上平臺,目前仍可進行購買,但馬莎稱也在對繼續維持中國內地線上業務進行評估。
在宣布關閉內地業務的同時,馬莎順帶提了下香港的業務情況。目前,在香港地區,馬莎有26家門店,馬莎稱將繼續開發熱銷食品,並開設3家食品快閃店。
這是馬莎百貨新任首席執行官Steve Rowe上任近半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革。直接做出關店的決定表明馬莎百貨已經基本放棄中國內地市場。
當“雙11”讓所有電商都如火如荼地刷新銷售紀錄時,一些實體零售商卻面臨窘境。
“雙11”前夕,英國“老字號”馬莎百貨宣布其大中華區戰略評估,在對旗下所有466家國際商鋪進行全面評估後結果顯示,縱觀在大中華區的全資業務,馬莎在中國香港市場實現盈利,然而在中國內地的10家商鋪卻出現持續虧損。因此,馬莎計劃關閉位於中國內地的所有10家店鋪,並就此與相關員工進行協商。在該集團繼續評估維持中國內地線上業務最佳方式的同時,中國內地客戶可以繼續通過天貓和京東兩個主要在線平臺購買馬莎的產品。
“我們在中國內地的商鋪出現了持續虧損,使我們無法繼續維持當地的商鋪經營。我們深知這些計劃將對當地員工造成影響,因此,我們會在整個過程中與他們保持溝通,並仔細聆聽他們的意見。”馬莎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Adam Colton表示。
全球知名的馬莎百貨,緣何就敗走中國內地市場了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經過多方調研和采訪了解到,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馬莎百貨就存在先天不足,無論是選址、定位還是後臺貨品供給,似乎都存在問題,而最大的隱痛在於,作為馬莎百貨最核心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商品在中國內地市場難以發揮作用。
選址之痛
公開信息顯示,馬莎百貨1884年誕生於英國,至今已有130余年歷史。2008年,馬莎百貨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第一家門店開設在上海南京西路。最高峰的時候,中國內地門店數量達到20家左右。
然而,2008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這個時間並不算早。不少外資零售品牌都已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經過多年發展,無論是超商還是百貨業態,都已經占據了一二線城市繁華商圈的位置,馬莎百貨要拿下優質商業地段開店並非易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輾轉了解到,當年,馬莎百貨重金拿下位於上海南京西路的門店,作為旗艦店打造,這家店鋪對於馬莎百貨的中國內地市場策略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該店附近,還有GAP的旗艦店和優衣庫的一家大店,這樣一連串的大品牌大店密集開設,其實對馬莎百貨最大的意義在於營銷品牌——買個廣告位,而南京西路的租金非常高,該店若要收支平衡,並不容易。
“南京西路的商鋪,沿街的,幾年前已達30多元每天每平方米,後來再簽約的還有漲價,這種情況下,很多客單價不夠高,盈利能力一般的門店在南京西路或同類繁華商圈開店,其實都是賠本生意,這也是上海的淮海路商圈此前出現大量關店的原因之一。馬莎百貨不可能所有門店都選擇這樣的黃金地段開設,其無法負荷成本。然而一些較好的地段也已被占據,若是低價商圈則缺乏客流,開店選址是瑪莎百貨的難題。”RET睿意德商業服務部董事杜斌分析。
仔細研究馬莎百貨之後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發展,其擴張的門店選址有不少都是一線城市的較偏遠地區或者向二三線城市下沈。業界認為,這或許也是馬莎百貨退而求其次地在中國內地市場盡量擴展版圖。
可惜,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必然會給馬莎帶來經營上的困難,即便是上海南京西路旗艦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並未達到預期。馬莎百貨曾表示,2015年8月前關閉5家門店,包括上海江橋萬達店、常州萬達店及常州吾悅廣場店等。
尷尬的定位與供貨
“馬莎應該就是一個服裝店吧!”“馬莎不是賣衣服的嗎?”
在對部分顧客進行簡單調研的過程中,記者發現頻率最高的就是上述回答。
“馬莎是百貨,也就是說,馬莎在英國並不是單一化只賣衣服的,馬莎在食品方面其實非常有優勢,很多中國內地的顧客根本不了解馬莎。當然,這是因為馬莎百貨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就將門店的大量面積布置為服飾區域,令很多人誤以為馬莎和優衣庫、GAP一樣是賣衣服的。”資深零售業人士沈軍指出。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經在英國看到,馬莎的店鋪分布很廣,在很多交通樞紐都有主打食品的馬莎門店,店內商品琳瑯滿目,購買者很多,而這種主打食品業態的馬莎門店在中國內地市場幾乎沒有出現。
在采訪中,記者獲悉,由於食品的檢驗檢疫相對複雜,還有一些商品要通過平行貿易方式運作,這令馬莎百貨非常主力的食品類貨物難以大批量進入中國內地的門店,於是服飾成為其主打品類。然而這顛覆了馬莎百貨原本的核心優勢商品結構,也令其市場定位非常不清晰,更令很多中國內地消費者從頭至尾都沒有搞清楚馬莎的真正定位。
除了尷尬的定位,還有一件令馬莎尷尬的事——貨品供應出現水土不服!
馬莎百貨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後不久,就被顧客指出貨品尺寸和款式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因為歐洲的版式大多偏大,且一些低胸和類禮服款式並不十分適合中國內地消費者。而在歐美市場,人們喜歡聚會或出席一些活動,購買一些小禮服和正裝司空見慣,記者曾經在很多歐美當地的普通百貨店內看到禮服和正裝專櫃,價格適中且銷量不錯。加之曾有一度,馬莎百貨引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服飾款式也並非全球同步的新貨,這更令其銷售量不理想。
在此之後,馬莎百貨有所改進,貨品盡量與全球保持同步,且尺寸方面也有所改善。但是馬莎百貨的基本風格很難徹底改變,因為其模式是,在全球有研發設計中心,設計好的服飾發包給全球工廠制作,如果為了某一個市場而改變全球的設計,比較困難。
自有品牌優勢難體現
登錄馬莎百貨的官網,可以看到這樣的宣傳語:“每一年馬莎賣出160萬條女士裙子,每一年賣出490萬雙女鞋。1/3英國女性都擁有馬莎胸罩。從2002年開始,馬莎食品里所使用的雞蛋都來自於野生放養雞。每一年賣出5000萬條內褲,平均每一秒賣出2條。1/5英國男性都擁有馬莎的內褲。與國際名模羅西·漢丁頓·惠特莉合作設計的限量版羅西內衣和睡衣產品為馬莎銷售速度最快的內衣系列。開始販售的第一年就賣出了43萬件。”
這段描述表明了馬莎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自有品牌商品。可惜的是,自有品牌在中國內地市場並不十分具備優勢。
“歐美市場的高質量自有品牌商品非常受歡迎,不僅是馬莎,梅西百貨等都銷售得不錯,因為歐美大部分消費者並不完全看大眾化知名度高的品牌或一線品牌,一些自有品牌商品只要做得好,照樣暢銷。但相對而言,中國內地的消費者整體還不夠成熟,大家買一個貨品一般都比較相信購買大眾知名度較高的。比如去超市買個紙巾,人們會傾向於購買清風、潔雲等,而並非樂購自有品牌貨物;如果是購買洗浴用品則大多會購買寶潔、聯合利華等大品牌旗下產品,也不太會購買超市自有品牌。同樣地,馬莎百貨店內不少自有品牌服飾或食品,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知名度遠不如那些大眾化品牌高,鑒於中國內地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其自有品牌商品難以發揮優勢。”沈軍透露。
其實,類似的問題,梅西百貨也遇到過。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梅西百貨早就覬覦中國內地市場,然而其調研後發現,其自有品牌商品在內地市場知名度很低,恐怕很多消費者未必會買單,這令其一度放緩了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步伐。不少外資品牌零售商,其在中國內地市場的自有品牌商品比例一般都在10%以下,甚至不到5%,這個比例非常低,也意味著難以發揮自有品牌優勢。
在馬莎百貨的部分門店內,本報記者看到,不少優質進口食品鮮少有人購買——很多牌子對中國內地消費者而言太陌生,且價格也不算便宜。而從客流來看,即便在周末時分,馬莎百貨店內的客人也很稀少,購買的客人更少。
“選址困難,定位和供貨也存在問題,最核心的自有品牌商品價值難以凸顯。盡管馬莎百貨做過努力,其還對中國內地市場引入過公平貿易的商品,算是非常用心的經營,可惜這並不能改變馬莎百貨在中國內地市場整體業績的不盡如人意,此次關店止損也是無奈之舉。”杜斌坦言,馬莎百貨敗走中國內地市場,看似意料之外,實則在情理之中。
![]() |
馬莎擴大食品業務。(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