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专访纽交所北京首代杨戈:买壳上市非正途

 http://news.imeigu.com/a/1294628020354.html

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IPO数量创历史记录,全年上市公司达34家。特别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中国赴美上市“窗口期”忽然打开,随后几乎每月都有8家以上公司IPO。那么此轮上市窗口期将会持续多长时间?赴美上市将经历哪些流程,需要支付多少费用?哪些公司适合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买壳上市又存在哪些风险与隐患?i美股就以上多项问题采访纽交所北京首席代表杨戈先生。以下为访谈实录:

 

一、赴美上市最快2月搞定 固定花费平均200万美元

i美股: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突然升温,全年IPO数量达34家,请问此轮IPO热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杨:整体来看,2010年9月之前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并不突出,只有11个。进入下半年才呈现集中爆发之势,而且多数获得比较好的IPO表现。升温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

首先从资本市场需求方面看,2009年4月份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但投资者信心还不是很坚定。进入2010年后,道指点数也一直徘徊9000点-11000点之间,但进入8月份后投资者的信心明显增强,主流观点已排除市场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大量投资者开始调整原有投资比例,愿意将更多资产分配股票市场上。

与此同时,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也让资本市场现金充裕,大量现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环视全球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尤其强劲,二季度GDP增幅回暖,因此美国投资人更乐意将新增资金分配在中国市场。另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让投资者看好,假设未来人民币升值,那么投资在中国公司,即使该公司业绩没有增长,靠人民币升值也能产生利润。

其次从供给方面看,2007年中国29家公司赴美上市,假如未发生2008年的经济危机,那么IPO公司增速将保持稳定。但危机的到来推迟许多公司的上市步伐,这些公司基本上从2009下半年到2010上半年重新启动,并赶上2010年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因此,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9月份之后中国IPO的集体爆发。

i美股:在你看来,2010年出现的IPO窗口期将会持续多久。从纽交所目前接触项目来看,2011上半年预期有多少家中国公司上市?

杨:由于去年上市行情看好,许多中国公司都希望抓住目前的时间窗口,至于此轮窗口期会延续多长时间,还要看2011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假如上半年美国资本市场表现良好,赴美公司上市都很成功,那么窗口期预计会持续到下半年。

从申请公司数量来看,2011上半年大概有40-50家公司正在做IPO准备,这些公司大多来自TMT行业,其中互联网公司尤其多,占到接近一半比例。有些互联网公司此前或许并无打算近期上市,但优酷网、当当网的示范效应再现,也促进它们计划的改变。

i美股:对于中国公司来说,赴美上市将经历哪些流程,上市时间最快需要多久,其中平均上市费用有多少?

杨:中国公司在美上市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上市到第一次给美国证监会提交上市文件,此阶段花费时间没有办法衡量。有的公司短有的公司长,这与其准备状况有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第一次提交文件到挂牌上市,此阶段有两家公司花费时间较短。其一是2007年上市的易居,从第一次提交文件到上市花费3个月时间;第二家为2009年上市的7天,花费时间是2个月零10天,2009年9月10号提交到,11月20号就挂牌上市。不过7天IPO是二次启动,曾经在金融危机期间停掉一次。

赴美上市费用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固定费用,主要包括律师费、会计费,以及上市过程中产生费用,例如路演费用。固定费用加起来总计有200万美元左右,规模大的公司花费可能到300万美元,而小公司可能只要100万美元。第二块是成交费,就是投行帮助IPO公司销售股票,在IPO成功后会有7%的提成。

二、纽交所降低上市门槛 科技公司同样受宠

i美股:2010年中国32家赴美IPO公司中,有22家在纽交所上市,其中市值排行前四公司也均在纽交所挂牌。请问这样的成绩是否与纽交所上市规则变更有关?

杨:主要原因是市场大环境回暖,从纽交所自身来讲,从2009年6月开始对上市规则有所调整。纽交所规则调整集中在财务方面,以前一家公司要在纽交所上市必须做到3年盈利,或者总体营收有7500美元,市值达到7.5亿美元,在这样要求下,许多科技公司难以上市。规则调整后,最低门槛变为:IPO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市值达到1.5亿美元以上。

纽交所上市规则改变也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2007年29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有18家登陆纽交所,进入2008年后,由于金融危机因素,许多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发生倒退,要达到纽交所规则更加困难,在此情况下纽交所就出台新的规则要求。

i美股:在传统观念中,高科技类公司更偏向在纳斯达克上市,而传统公司则在纽交所上市。请问目前这种差别是否已缩小?

杨:因为2009年纽交所改变上市规则,降低上市门槛,所以许多科技公司能够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我们与纳斯达克的差距已非常小。从美股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来看,以前美国只有纽交所而无纳斯达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硅谷出现大批科技公司,这些公司都希望获得融资,但却无法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随后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出面组织建立纳斯达克(NASDQ)机构为科技公司融资服务,并演变成后来纳斯达克交易所。后来形成思维的定势,许多互联网公司集中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到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纽交所与纳斯达克这方面的区别越来越小,尤其在2009年纽交所改变上市规则之后,这方面区别已非常小。

i美股:逐渐缩小的规则差距,是否也加剧两家之间的竞争?与纳斯达克相比,纽交所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杨:2009年之前两家交易所的竞争并不激烈,纽交所降低上市门槛后,双方竞争激烈了很多。两家交易所的显著区别在于:不同的上市门槛导致IPO公司平均素质不同,不同IPO公司素质又导致IPO后的不同市场表现。当然最根本的区别是上市要求的区别。虽然纽交所降低门槛,但还是比纳斯达克的高很多。纽交所要求IPO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纳斯达克没有。对于OTCBB转板公司,纽交所制定的要求比IPO公司更加严格,要求其必须拥有1亿美元的流通股市值,但纳斯达克没有。

上市要求不同导致公司平均质量的不同,纽交所挂牌公司基本都为VC/PE投资的公司,不会出现APO(反向并购 借壳上市)的公司。在纽交所总体上市公司中,只有5-6家公司是通过转板上市。而纳斯达克的167家中国公司中有55%不是IPO,而是通过借壳等方式上市。

上市公司质量的不同也导致IPO后股价等表现不同,纽交所上市公司不论是市值,还是股价涨幅都更出色,其中2010年市值前4位的IPO公司都在纽交所上市。

i美股:在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过程中,纽交所北京代表处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杨:北京代表处主要工作是宣传和协调。第一是借助媒体的力量,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美国资本市场规则及纽交所上市规范。第二是如果有中国公司准备到纽交所上市,我们会做帮助其做前期协调和准备。比如应该到哪里提交上市报告,协调提交报告后的审批过程,安排上市公司与交易所、投资者沟通等,一直持续到挂牌结束。第三,在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我们也会与其保持长久联系,上市公司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会提供支持及帮助。

三、业务高增长公司更适合赴美上市

i美股:请问哪种类型公司更适合赴美IPO?与在A股上市相比,赴美上市有哪些优势?

杨:选择到哪里上市,对流动性的考虑是关键因素,判断一家公司是否适合去美国上市,有一个简单标准:业绩是否高增长。

美国投资者对企业估值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他们更看一家公司的增长速度,如果一家公司处于高增长状态,那么他们会用企业未来高增后的稳定利润来估值。举个例子,美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市盈率12-15倍,但新东方的市盈率却接近50倍,为什么?因为投资者认为新东方仍处于高增长期,他们预测未来新东方的利润将持续增长,所以愿意给出更高估值。相比较,中国大陆与香港给予各个企业的估值,基本上是看企业当年的利润水平,比如去年业绩以及今年预期。不同的估值导致不同的融资效果,因此对于高增长公司来说去美国最为适合。

除此之外,去美国上市的过程更加透明,效率也更快。如上面所说,如果准备充分的话,3-5个月即可上市,而在A股上市或许要等待2-3年时间。因此对于处于业务扩展期的公司来说,赴美上市将更有利于其利用融资渠道,进行业务及市场扩展。

i美股:2010年我们看到有34家公司成功上市的例子,请问那些未成功赴美上市公司,一般是因什么问题导致的?是否与所在行业发展情况有关?

杨:不成功的公司各有不同的原因,有些公司IPO做到中途会忽然消失掉,背后有业绩原因,也有其他行业等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光伏太阳能,在2年前此版块很热,许多太阳能公司集体上市,但目前同类公司要上市已比较困难。

就2010年上市情况来看,热门行业集中在TMT(科技媒体通讯)、消费类及教育行业。其中消费类公司其实美国资本市场一直挺看好,但中国公司却很少尝试,一定程度上与上市观念有关。因此此前消费品公司多在A股或港股上市,但在2010年我们也看到乡村基这样的消费公司,赴美上市后取得很好的效果。

i美股:2009年中国启动创业板,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有多了一种选择。请问如何看待创业板与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之间的竞争关系?

杨:在我看来,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上,“本土上市”都是主流,就中国来讲,每年本土上市公司达到几百家,而去美国上市2010年最好也就34家公司,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反过来看,未来即使再多公司在国内上市,也不排除有公司选择在海外上市。因此赴美上市会持续存在,不会因为创业板出现就消失,但也只是一个支流。

从短期来看,公司选择去哪个市场上市取决于公司法律结构,如果是海外结构就注定你要在海外上市,要转变为内资结构是很难的。而一个内资结构的公司要转为海外结构上市,情况也会比较少。长期来看,创业板与美国资本市场肯定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创业板的持续火爆,许多能够在国内上市就不会选择海外,何况国内一般会给予公司更高的估值。

四、买壳上市非正途 IPO更有利公司发展

i美股:2010年,一方面是许多中国公司上市,另一方面也看到许多中国概念股遭到猎杀与诉讼。其中以借壳上市公司为多,请问如何看待借壳上市这种方式?

杨:借壳上市诉讼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这些公司本身就是非常小的公司,还没有成熟到上市的阶段,硬生生的把它变成上市公司,里面通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二,参与买壳上市的中介机构都是非常小的机构,不少中介自身就存在问题,因此会有很多不规范的运作,并产生很多后遗症;第三,不排除有些企业家想走捷径,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比如许多公司爆出丑闻,除了中介机构原因,也与自身的心态理念有关。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起点而不是终点,那些觉得上市后目标达到的公司,他们的高管层一大表现就是开始换车、换房,失去创业者心态。

i美股:除了纽交所、纳斯达克,美国还有美交所、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以及OTCBB市场、粉单市场。许多中国公司并不太分得清其中差别,请问能解释一下吗?

杨:多层次的融资平台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色,因为有这么多的层次,所以不论大的公司小的公司,只要愿意挂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场所。但我并不太看好主板市场之外的其他融资市场,原因很简单:融资与再融资效果都不好,买壳上市后来再转到主板市场的,投资者也还是会对其另眼相看。买壳上市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美上市还是要走IPO这样的正途。

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其实也早已学会分清IPO公司和反向并购公司之间差别。所以许多公司即使通过再OTC市场买壳,改头换面再去上市融资,还是会被投资者另眼相看。

五、在美国资本市场你只有一次机会

i美股:麦考林上市后受到投资者热捧,但伴随着后来股价暴跌,遭遇连续多轮集体诉讼,请问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杨: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以信息披露为原则的监管,很多事情证交会及交易所不对其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不像大陆、香港证监会会对提交信息作出判断。对于一家上市在美公司来说,必须透明披露公司信息并对其承担责任。麦考林遭遇的集体诉讼与前面那些买壳上市公司又有所区别。买壳上市公司的诉讼大多集中在作假帐、欺诈这些方面,麦考林的诉讼点则是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者说存在信息披露错误嫌疑。

在美国除了存在自上而下的监管外,还存在自下而上的监管,只要投资者遭受损失,同时发现上市公司的存在信息披露错误,就有权利发起集体诉讼。不过目前发起集体诉讼者多为律师,美国有成千上万律师专门以做集体诉讼为生,他们通常在发现公司股价异常后,会研究公司的申报材料及财务报表等,一旦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征集股东签名,并发起集体诉讼。麦考林前后遭遇6轮集体诉讼,就是由不同的律师发起的。

i美股:面对股价大幅下跌之后的不信任处境,麦考林是否可以采取挽回措施?

杨:比较困难。因为美国投资者属于非常直接的一群人。一家公司在做路演的时候,对于投资者所宣讲的利润预测、业务发展计划,美国投资者都会相信你,并在你的信息基础上给予公司一个估值。但是在上市披露财报后,如果你不能做到预期业绩,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卖掉你的股票。下一次要想再让投资者回来,就非常困难,在美国上市你只有一次机会。

i美股:如何看待优酷上市后股价疯狂上涨现象?优酷网、当当网未来是否也会存在失去投资者风险?

杨:优酷受到热捧是因为目前最能吸引美国投资者的商业模式是“在美成功的模式+在中国的市场”,只要是美国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式,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在中国做到行业第一,那么投资者就会看好。这也与中国市场特殊性相关,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能打败本土公司,所以作为Hulu、Youtube模式代表的优酷,就给予美国投资者一个强力的信号与想象空间。

至于失去投资者风险,优酷当当都会存在,而且客观上说,在美国上市公司都存在这样的压力,每个季度都必须上个季度报告,这个报告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与承诺,将直接决定大家未来对你的看法。

(i美股 江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4

納斯達克的中國殤:看門人失效 難做的中國首代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5284/

為業務而開展業務,至於參與者的潛在利益與可能損失,或許就看各自的命硬不硬了。

用這樣的話來形容納斯達克最近面臨的窘境,多少有些刻薄,但確是事實。

伴隨著一系列發生在美中國概念股身上的風波不斷掀起,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美國交易所追求上市數量的做法正在遭到普遍質疑。

為什麼總是納斯達克?

「看門人」失效?

「雖然公司在上市前有很多機構,比如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等參與其中,但交易所的確是最後一道把門的,還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 麼一旦在美上市公司發生問題,往往被冠以『納斯達克泡沫』之類的標籤的原因了。」針對近來中國公司遭遇的困境,知情人士如是評價。

過去的幾個月中,華爾街突然掀起了做空中國的風潮。這其中,很多引人注目的公司大都集中在納斯達克市場上。

大批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被拋空,多數公司的股票跌幅在30%以上。做空中國概念股的邏輯,來自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的指責,這些指責包括做假賬、虛構利潤、隱藏關聯交易等等,中國企業普遍的「先天不足」,也使這些指責幾乎是百發百中。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即使有很好的概念,也難逃一劫。

去年,土豆網順利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但該股上市交易首日股價便下跌。而和土豆同時的幾家公司,如凱賽生物和龍騰集團都推遲了IPO進程。

這還沒完,從去年3月以來,中國概念股停牌或被勒令退市風突然吹來。神舟礦業、中國高速頻道和艾瑞泰克等19家中國公司首先「受寒感冒」。其中,中 國高速頻道復牌申請被否,並被清理至粉單市場交易。盛大科技、艾瑞泰克同樣也被退至粉單市場。更糟糕的是,去年年中,美國經紀商盈透證券以「中國企業造假 或信息披露有問題」宣佈禁止客戶以保證金方式買入超過130家中資上市公司的股票。

市場不禁要問:這些公司的問題雖然不一而同,但都是在上市前已經存在了的,那麼,作為「看門人」的納斯達克在做什麼呢?

眾所周知,交易所的收入絕大部分來源於服務費,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越多,納斯達克交易所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據稱,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一年的服務費用從 最初的10萬美元/年上漲到15萬美元/年,而它的最大競爭對手紐約證券交易所則也從15萬美元/年飆漲到25萬美元/年。當然,與紐約證券交易所相比, 納斯達克已降低了所有流通股的年度收費,而美國存托憑證(ADR)年度收費最高不超過3萬美元。

這種態勢下,想要獲得更好的收益就意味著數量決定一切。事實上,在針對中國公司去納斯達克上市的問題上,他們也一直是以絕對數量的增長來考量中國團隊是否合格的標準。

據說,納斯達克中國團隊每年最提心吊膽的事情就是年底時候統計數據。因為這既意味著過去的一年是否完成承諾、完成任務、獲得獎金,也意味著下一個年度壓力更大。

中國公司的「財務欺詐」成了引爆火藥桶的炸藥,而冷靜下來想一想,深諳財務規則的美國會計事務所、評級機構以及投行們,難道不應該因為輕易放過這些財務漏洞而被指責麼?

難做的中國首代

「納斯達克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人員問題。」一位熟悉納斯達克的知情人士坦言。

其實,在投資領域,人就是一切,或者說人脈決定一切。因此,擁有良好客戶資源、廣泛人脈的投資界人士一直是各大投資銀行、基金的不二人選,但這個定律在交易所不適用,至少在納斯達克,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知情人士透露,當下納斯達克中國團隊的人員構成並非最強,然而,經歷了幾屆人事更迭,納斯達克傷不起了。「更致命的是,因為交易所的業務限制,收入 有限。幹過投資銀行、律師的人看不上交易所的工作,不願意來。而國內機構人員素質一般都有不足,即使能幹好國內的工作,也未必能和美國等市場對接,語言、 業務能力有限,所以納斯達克中國的執行團隊的人員流動反而不是很大,因為,往上走和向下去都不容易。」

納斯達克中國區執行層面的人員變動不大,但首代的位子則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幾年來,人事數次更迭,且每次更換首代背後都是爭議、迷團疊加,讓人 們對納斯達克的「穩定性」不得不心生疑竇。從最開始的黃華國,到後來的勞倫斯·潘,再到徐光勳的低調隱秘,到而今的首位女首代,納斯達克的人事更迭可以用 連續劇來形容。雖然每一屆都有自己得意的作品,但似乎都是不歡而散。

其實,這種人事更迭不斷的背後也顯現了納斯達克的壓力,追求數量實在也是無奈之舉。不過而今,中國公司也正在越來越「聰明」地選擇著上市的地點,而不是在迷戀紐約、倫敦這些所謂的金融中心了。多倫多、德國都正在成為新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青睞德意志交易所,一部分原因在於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接觸到全球投資者;另外則是因為德意志交易所業務模式覆蓋整個證券市場價 值鏈,從上市、證券及衍生品交易、清算、結算和託管,到高流通性電子交易系統的操作,以及市場數據和指數納入的規定。當然,對於交易所來說,如何為公司帶 來巨大的回報才是企業關注的焦點。

目前,已有3家中國企業加入了DAX國際指數大家庭,其中亞洲竹業股份公司進入了由100只最具流通性的德國國內和國際公司股票組成的DAX國際 100指數。而網訊無線技術股份公司和中德環保技術股份公司則被納入DAX國際Mid100指數中,這一指數包含了DAX國際100指數之後的100只最 具流通性的德國國內和國際公司股票。再比如,德意志交易所根據上市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及規模為企業提供包括高級市場、一般市場、初級市場和准入市場等四個 上市板塊。

如果說「外部」的競爭還可以忽略,同在紐約的競爭就直接決定了納斯達克中國首代的命運。

長期以來,紐交所往往給中國企業一種高不可攀的印象,特別是對於那些高增長型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如此。紐交所高增長板市場的推出為中國中小企業海 外上市帶來了新的機會。這些企業可以採取兩步走的策略,即先在紐交所高增長板市場掛牌,待公司在短時期內迅速成長,達到紐交所主板市場上市要求以後,再轉 板到紐交所主板市場。

紐交所高增長板市場是一個完全電子化的股票交易所,為成長型公司上市提供一個開放、公平的市場交易平台,為暫時無法達到紐交所主板上市標準的中小企 業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在這個市場上市的公司既有直接進行IPO的,也有從納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所等其他交易所轉板過來的公司。並且,來此上市的公司還 可以在條件成熟時順利轉板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

據稱,納斯達克的老闆們非常在意和紐交所的競爭,由於在美國上市,很多企業往往是上市前最後一刻才決定究竟是納斯達克還是紐交所。因此,對於納斯達克中國團隊來說,不惜一切代價搶奪上市資源就是唯一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4

紐約首代華人教父 竟成郡副執法官

1 : GS(14)@2016-08-04 04:06:16

凡有利益的地方,總離不開幫派鬥爭;酷愛研究華人歷史的美國學者蘇思綱(Scott D. Seligman),花近兩年時間翻閱人口紀錄,寫成新書,重新呈現19世紀末紐約華埠黑幫的血淚史。蘇思綱發現,首批來到紐約的華人黑幫領袖,與警隊及政府關係密切,甚至成為郡副執法官(Deputy Sheriff)。駐紐約記者:鄭柏齡蘇思綱最新著作《堂口混戰-紐約華埠不為人知的惡行、黑金與廝殺》(Tong Wars:The Untold Story of Vice, Money and Murder in New Yorks Chinatown),記載在1890年代至1930年代之間,紐約曼克頓唐人街黑幫堂口的真實經歷。新書剛出版不到一個月,旋即獲網上書店Amazon推薦為最佳新書(非小說類)之一。寫作過程中,蘇思綱從美國政府取得大量早期紐約華人資料,又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紙,發現早期華人黑幫多數由西岸三藩市移居至紐約,當中李希齡(Tom Lee)可算是代表人物。他指,這名1849年出生的廣東人,替紐約華人幫會「安良堂」重整旗鼓,在唐人街經營賭場、妓院以至鴉片煙館,風頭一時無兩。李希齡精通英文,加上當時紐約最具影響力政治機構、由民主黨控制的Tammany Hall(坦慕尼協會)內部嚴重貪污,雙方互相勾結「拍住上搵真銀」。極具諷刺是,身為黑幫領袖的李希齡,竟能夠借助關係,在1882年當上紐約郡副執法官(Deputy Sheriff of New York County),成為紐約首位華人公務員。蘇思綱認為,唐人街黑幫之所以強大,主要原因是當年華人深受美國政府歧視,而且紐約市政府腐敗無能所致,「華人寧願加入幫會,受堂口保護,也不願相信不公的司法制度」。不過幫會之間互相廝殺,死傷慘重,他在書中便記載了其中四場最大型、在唐人街發生械鬥過程。針對華人幫會的研究,至1930年代便告終。蘇思綱解釋,1929年美國遇上經濟大蕭條,而中國則發生內戰,無論紐約華人或幫派資金,已不足以支撐組織繼續營運。蘇思綱坦言,還有另外一個更實際的原因,如果研究下去,隨時觸及仍然在生的幫會成員利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3/19721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86

【首代俠女】打足21年

1 : GS(14)@2017-05-18 01:10:49

一代俠女于素秋18歲從影以來,拍過超過400部電影,除《如來神掌》系列外,還有不少經典作品。


主要電影作品


1949年

宏碧緣



1950年

荒江女俠


1951年

海上女霸王


1952年

白蛇傳


1953年

仲夏夜之戀


1956年

女俠響尾追魂鏢


1960年

女飛俠黃鶯巧破鑽石黨



1961年

無敵楊家將


關東三女俠


仙鶴神針


1962年

鍾無艷掛帥征西


八大女俠鬧江湖



1963年

碧血金釵


武潘安


漓江河畔血海仇


1964年

如來神掌



十三號情報員



1965年

南北鐵咀雞



999神秘雙屍案


1970年

神探一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17/200234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1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