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倍政府:日本養老基金應投6000億美元進入股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713

日本經濟和財政政策委員會委員伊藤隆敏(Takatoshi Ito)本月14日時對媒體表示,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應在兩年內削減國債持倉至40%以內,應把一半資產投資於股市,應提高年收益率目標至5%。 截至去年9月30日的數據,GPIF作為全世界最大養老金投資基金,坐擁1.2萬億美元(124萬億日元)資產,其中68%是國內及外國債券,收益率目標是4.1%。 伊藤表示:“所有的大型養老金投資基金都是由投資債券開始,慢慢進入股市及其他另類資產,但是GPIF在這方面已經落後了同類基金20年。”他還說道:“GPIF的收益率也應該向國外對手看齊,即在過去十年間平均5%左右的收益率。 伊藤所在的委員會在去年11月時還稱,日本作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為支付日益增加的退休金,GPIF應該考慮投資更多的海外資產、私募股權、商品、基建及房地產信托。 最新的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30日,GPIF擁有719,000萬億日元(7063億美元)的日本國內債券,占總資產的58%。據彭博數據,截至上周日本國債12個月的回報為2.8%,而同期日本東證指數的收益卻達到了26%(包括股息再投資)。 自2012年12月安倍晉三執政以來,一直致力於將日本帶出通縮漩渦,為振興經濟與股市,安倍曾指派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在去年11月建議GPIF,應立即將資產組合中的部分債券換成日本股票。1個月後,財務省金融廳也發表報告,支持以這個建議作為「立即」激勵日本金融市場的6個方法之一。 但GPIF總裁三谷隆博,對安倍政府施壓該基金應調整其主要在債券上的投資組合表達不滿,強調該基金是個坐擁1.2萬億美元資產的獨立機構,不應被當成推升日股價格的工具。 去年6月份,GPIF8年來首次調整投資組合目標,將債券部分配比由67%降至60%。 日本衛生部顧問委員會在上周四的一份報告中稱,“通常來看只投資債券是一種避險舉動,但是投資類別過於單一反過來看可能也是一種極大的風險。未來通縮和利率降走低將很難延續,如果工資和物價上漲,養老金也得相應的增加支出,但是利率走高會引起債券價格下跌,可能導致基金虧損。” 日本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周五報0.59%,為全世界最低,而除新年食品外的CPI去年12月升至1.3%;日本央行為實現2%的通脹目標,每個月購買7萬億日元的國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03

去風險化大潮降臨:美國養老基金“棄股投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36

與大多數的投資基金不同,養老基金設立的初衷並非在於將利潤最大化,而在於能賺到足夠的錢以兌現他們對員工的承諾,然後在晚上睡個好覺。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飽受金融危機折磨的養老基金經理們幾乎沒有一天能安心入睡,他們在輾轉反側中考慮一件事:什麽時候才能將投在風險資產中的錢轉移到安全的資產類別中?而今年則是他們行動的最好時機——在經歷了本世紀的兩次大熊市的痛苦折磨後,養老基金賬戶總算接近了收支平衡點。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記者Michael Mackenzie的報道顯示:去年,美國的養老基金是固定收益資產的最大買家,而所有證據也都表明這些基金會在今後幾年中繼續這樣做。事實上,當今年私人投資的大潮由固定收益項目轉向股市時,養老基金們則正在經歷一個緩慢且完全相反的過程。相比養老金賬戶,公司退休基金經理的動作要快得多。許多公司已經宣布其退休基金將實施去風險化,而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將一部分風險資產轉為固定收益項目。 根據ISI金融公司的統計,標普500公司的退休金賬戶在2012年末有近4350億美元的虧空,而該數據在去年末已經大幅好轉,赤字為1320億美元。這是美國公司退休金賬戶有史以來波幅最大的一次,而融資比率也從78%上升至了93%。更讓基金經理安心的是,資產負債表的兩邊都出現可喜的變化:由於去年股市大漲資產也隨之膨脹;同時由於利率提高,折現率也隨之上升,將未來的負債折現後債務規模也將收縮。 在近幾周,美國公司紛紛發布年報,其中反複出現的兩個主題就是:退休金賬戶的好轉,及關於去風險化的決定。醫藥巨頭杜邦公司為其旗下基金註資5億美元,使去年的資金缺口最終縮減至84億。而福特公司則表示,今年用於援助其退休基金的資金數已縮減至15億美元,相比去年的50億有了巨大的進步。 再來看由美國政府設立、總值超過5.2萬億美元的公共養老基金。該基金的負責人們也計劃對其旗下資產進行去風險化處理——將股權類投資比重降至最低——盡管該項目的耗時將遠超一般企業,但公司退休金改革的成功顯然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加利福尼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是美國最大的國有退休基金,資產大約在2830億美元左右,其在2012年6月時統計的融資比率為70%,此後的增長可能也十分有限。對這樣一家基金來說,三年一度的資產分配策略會議是至關重要的,而就在今年6月,基金管理者決定將投資在私營企業股權中的資金由14%削減到12%,而將固定收益項目占比由17%提升到19%。 盡管如此,對這樣規模的基金來說,投資策略的改變並無法在短時間內生效;即便它從上周就已開始施行了去風險措施,但要收回金融危機時的損失仍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當然,在作出這個決定前,Calpers內部也就此展開過激烈的辯論。爭論的重點則在於將風險資產轉為固定收益資產的速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國其他養老基金的寫照:需要討論的問題在於去風險化的速度,而非是否要實施去風險化——他們已經是固定收益資產的忠實信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56

養老並軌倒計時

2014-03-17  NCW
 
 

 

最終模式取決於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頂層設計◎ 財新記者 藍方 文lanfang.blog.caixin.com 在爭議中停滯多年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人員雙軌並行的養老「雙軌制」 ,又見並軌曙光。

2014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作出了「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表述。而後,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回應稱,這句話列在2014年重點工作裡面, 「我體會是給出時間表了。 」為全體國民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險體系,打破職業身份間的制度壁壘,早已是改革共識。2008年推行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先在浙江、廣東、山西、上海、重慶五省市試點,提出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向企業「看齊」 ,並在此基礎上為事業單位人員建立職業年金。按照人社部的「兩步走」規劃,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經驗一旦成熟,便推進公務員的養老改革。

這兩步中的第一步,卻因重重阻力從未真正落地。

2013年,社會領域諸多改革重啟,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也面臨結構上的調整。相關部門專組工作小組,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參與其中,共同制定養老金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雙軌制並軌,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下半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改革定調,再次提出「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 。

至此次「兩會」 ,國務院及主管部門的表態自有其深意。接近決策層的學者介紹,中央層面就並軌一事決心已定。

且改革不再先行試點,而選擇「一步到位」 。至於並軌的具體方案、方向原則業已確定。

試點碰壁

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制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分道揚鑣」 ,收入差距日漸擴大。

與市場經濟改革相同步,中國的企業率先改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企業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試點,至上世紀90年代完全建立,採取的是與過去由單位統籌截然不同的路徑。企業繳費形成統籌基金,以當代人繳費供養上一代人,為「現收現付」;個人繳費則進入個人賬戶,進行長期積累,多繳多得。

不過,由於制度建立之初,從未繳費或僅部分繳費的「老人」 「中人」數量龐大。當退休待遇的支付責任從企業轉移到養老保險後, 最初的「債主」——國有企業以及與其盈虧一體的政府財政,卻未將相應的資金注入到養老保險的統籌基金中。20% 的統籌基金無法確保退休人員的當期待遇發放,借支個人賬戶便成為普遍做法。但即便28% 的繳費全部用於維繫當期待遇發放,還有許多省份入不敷出。

在2012年,出現虧空的省份數量達14個。當年政府則補貼2527.3億元,以維持基金運轉。

高繳費與高補貼,並非對應高收益。

經過連續十年養老金上調後,城鎮退休職工的平均養老金水平剛超過2000元。

「而機關事業單位,不像企業那樣處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前沿,所以雖然也有一些地方進行了改革的嘗試,但總體進程相對滯後,單位和個人沒有繳費,仍按『最後的』基本工資計發退休金,仍由單位負責保障。 」胡曉義在2013年底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時說。

根據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當年國家財政為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支付的退休金達到2848億元。

兩種制度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企業人員在「付出」與「受益」上的差距顯而易見。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鑑》 ,2005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平均為732.46元,事業單位人員為1367.42 元,機關人員則是1531.74元。到2011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離退休金每年已經達到2.61萬,企業人員僅為1.81萬。

從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開始,1993年前後,多個省份也開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的局部試點。但這些所謂的試點,實施細節 差異巨大,大多數地區的待遇與繳費無關,仍由職級確定,欠繳現象也頗為嚴 重,社會統籌有名無實。1997年,中央層面曾試圖對各地試點進行整合,但最終不了了之。相應改革擱置多年,直到2006年才再次啟動。

作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的一部分,經過將近三年的研究討論,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 (下稱《試點方案》 )在2008年3月正式下發。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被選為試點省份,要求在年內啟動改革。

此番改革思路明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向企業「看齊」 ,在繳費費率、籌資渠道、計發辦法等方面與企業職工採取完全一致的制度模式,且「條件具備時」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要與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統一管理使用。同時,作為對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待遇下降的補償,這份方案也提出要為事業單位人員建立職業年金制度。

然而時至今日,五省市改革卻無一例外均陷入停滯。事業單位人員擔心改革後退休待遇下降,被普遍看作最大的阻力。儘管改革方案中提出要為其建立「職業年金」 ,但配套細則卻遲遲未出。

且若按照文件要求,為事業單位人員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管理,需要大量財政補貼,再加上職業年金的投入,地方財政壓力巨大,政府方面也無積極性推進。

不少事業單位人士更是呼籲,即使要改革,也應該同公務員一起改,方顯公平。

此種「把公務員一同拉下水」的呼聲,在2011年得到「回應」 。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提出要對公務員社會保險制度進行「前瞻性制度設計和試點」後,人社部表示已啟動將公務員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的制度設計工作。

「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開始不斷出現在政策文件中。

新一輪養老保險改革頂層設計啟動後,公眾更對於雙軌並軌寄予厚望。當這一表述再次出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之中時,業界普遍認為,此次「要動真格了」 。

改革模式已定

關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並軌的具體設計,胡曉義曾在多個場合向公眾做出解釋,表示其模式和企業總體一致:實行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模式,以體現公平。

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將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建立社會化的養老保險基金,實現社會統籌互濟、均衡單位負擔;另一方面,養老金的計發辦法也要徹底改革,基本養老金水平與個人曆年的繳費水平、繳費年限掛鈎,體現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保障改革平穩推進的重要環節,自然是建立職業年金,以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在學者們看來,此番定調與2008 年《試點方案》所體現的改革思路相比,關鍵在於如何理解「統賬結合」 。2008 年的試點,未能得到學界普遍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將事業單位簡單併入企業軌道,而企業軌道本身問題重重。

一方面,是個人賬戶資金被挪於保障統籌基金當期支付。個人賬戶空賬運營後,與「統賬結合」的制度設計相去甚遠。個人賬戶無法實現長期積累,整個制度更面臨老齡化高峰期的支付風險。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制度向企業並軌,政府若未為「老人」 「中人」注入相應的資金,新建的個人賬戶無法實賬運營,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另一方面,即便機關事業單位並軌後對個人賬戶實賬管理,當前體制下也無保值增值途徑,徒增資金管理風險。

胡曉義因此也特別強調稱,所謂並軌,並非簡單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併入企業養老保險制度, 「而是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進,最終取消雙軌制」 。

懸念何在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提交人社部的多套改革方案中,已有共識的部分是統籌基金部分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的統籌部分與企業人員一致,繳費進入統籌基金。但具體費率多少尚未確定。

中國政法大學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胡繼曄分析,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適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表述,並軌後無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人員,統籌基金的繳費費率很可能下調。

最大懸念存於個人賬戶的設置方式。學界則有建立實賬及實行名義賬戶的兩大分歧。

在胡繼曄看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新建的個人賬戶必然要實現實賬運營。

他建議借鑑英國「自動加入」 (auto- enrollment)的職業年金制度。英國從2012年10月起,要求所有年收入7475英鎊以上、年齡在22歲到法定退休年齡之間、沒有參加任何職業養老計劃的人「自動加入」職業養老金計劃,僱主繳納僱員工資3%,僱員本人繳納4%,政府以稅收讓利的形式計入1%,合計8% 的繳費注入僱員的個人賬戶,組成強制性的養老金的第二支柱。

胡繼曄認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個人賬戶,也可視作一種強制加入的職業年金,由僱主、僱員共同繳費,實賬管理,市場化運營。這樣也解決了職業年金難建立的問題。

曾向人社部提交養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也持類似的觀點。

在她看來,8% 的個人賬戶需要分解。其中一部分,以養老金稅的形式進入統籌基金,為國民提供基本養老保障;而留在個人賬戶中的部分,則必需實賬運營。她建議,這部分個人賬戶,與企業年金個人賬戶、商業保險個人賬戶等儲蓄性質的資金整合,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和受託人制度,進行市場化運營。

以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則認為做實個人賬戶並不現實,建議承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現收現付的事實現狀。但在現收現付框架下,個人收益與繳費直接掛鈎,為每個參保人建立一個「名義賬戶」 ,將現有統籌基金部分也計入個人賬戶,多繳多得。

最終的並軌方案,將取決於「統賬結合」模式的最終調整路徑。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已將長期以來「做實個人賬戶」的口徑調整為「完善個人賬戶」 ,在學者們看來,這也為改革開放了更多的可能性。

胡曉義亦強調,養老並軌需要做好頂層設計。 「如果缺乏深思熟慮而倉促上陣,就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問題。 」以今年為期,時間已經相當緊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08

保險助解養老難題

2014-05-12  NCW
 
 

 

保險公司開闢多條路徑,通過市場手段和政策支持參與養老市場,卡在哪裡 ?

◎ 財新記者 王申璐 文wangshenlu.blog.caixin.com 誰來養老,在哪養老,怎麼養老,這在中國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中國老齡化加劇呈現出城鄉老齡化差別大、未富先老等問題。農村老齡化嚴重高於城市,預計到2028年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將突破30%。中國在1999年進入老齡化的時候,人均 GDP 不足1000 美元,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GDP在1萬美元以上。

現行的養老保障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第一支柱為強制性社會保險 ;第二支柱為補充性養老保險,主要包括企業年金和團體養老保險計劃 ;第三支柱為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比如一些壽險、養老險、長期護理險等。政府負擔過重,第二、第三支柱發展不足,覆蓋率不斷下降等問題早已被各界人士指出。

「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階段,養老金體制需要相應轉型,以公共財政為依託的基本養老體制只能解決低收入階段及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過渡階段的養老問題。 」 5月5日,在中國保險學會與中國社會福利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養老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賀力平指出。

目前中國養老保障體系中,90% 以上的資源主要還是來自上述三大支柱形成的養老金,而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機制的供給不足。

隨著2013年9月6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形成養老保障體系的初步頂層設計,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參與養老產業,比如從發行債券、私募股權基金、信託計劃等方式探索資金來源的其他可能性。保險業也將發揮重要作用,一些保險公司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目前看來,保險業參與養老產業發展的方式主要有推動「以房養老」 、發展護理保險、建立養老機構責任險、參與養老地產或養老社區的建設等。但目前配套政策嚴重不足,如相關稅收優惠等 。

未富先老

從「二戰」後到現在,全球都開始進入銀發社會 。中國從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到2013年底,老齡人口已達2.02億,佔總人口的14.9%。到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會達到13%。截至2013年底,失能老人達到了3600萬,高齡老年即80歲以上的達到了2200萬,空巢老人將近1億,佔比高達近50%。

「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到現在已經發展為中度老齡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已經進入到深度、重度老齡化階段。 」匯力基金董事長、中房集團與幸福人壽前董事長孟曉蘇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指出。

在以往的養老保障體系中,保險公司已有參與,集中在第二、第三支柱,即以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保險。根據人社部的統計,截至2013年底,保險業在企業年金領域共為4.3萬家企業、832萬名職工提供受託管理服務,佔企業年金法人受託業務71%,共2501億元,投資管理資產金額3789億元,佔市場份額48%。2013年個人養老保險金保費規模達到1533億元。

企業年金指企業為職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但企業年金制度從2005年建立至今,目前覆蓋企業數不足1%,主要為一些大型企業,覆蓋職工數不到10%。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教授指出,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中,78% 均來自第一支柱的公共養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發展嚴重不足。

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龔剛認為,中小企業沒有加入年金計劃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個人所得稅稅收優惠的刺激力度不夠,二是中小企業年金計劃安排不佳,步驟流程複雜、成本太高。龔剛建議,進一步擴大個人繳費所能享受的稅收優惠的比例和額度,以刺激個人繳費,形成美國401K 計劃中個人繳費為大頭的格局。

企業年金被詬病的另一個問題是收益率不高。據人社部的統計,2013年企業年金加權平均收益率為5.68%。

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副主任王敘文指出,醫療保障需求日後會日益增加,基本的醫療保險保障程度低,而以商業健康保險為主的補充醫療保險不足,預計到2030年城鄉人口醫療保險需求是6萬億到8萬億元。養老機構、養老社區等建設嚴重不足,長期護理、社區護理等服務並未開展,預計今後護理費用為9000億到1.5萬億元。

王敘文認為,目前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存在幾大問題,比如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明確, 「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的諸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導致商業保險地位不清,難以充分發揮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支柱作用」 。她建議出台對個人購買儲蓄性保險、健康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

「以房養老」 的空間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俗稱保險版「以房養老」 ,指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居住權,並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後,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屋處置權,處置所得優先用於償付養老保險費用,剩餘部分返還給老人的繼承者。 「以房養老」源於歐洲,在美、日等國發展已趨成熟。

中國的「以房養老」方案,至今已過十年,直到2013年9月才初有進展,在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鼓勵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2014年3月,保監會下發了《關於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 ,決定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首批試點將為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

十年之中,其他非保險機構曾做過多番嘗試,但效果均不好。孟曉蘇認為這些嘗試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以房養老」 ,在產品設計上存在問題。2005 年4月,南京市湯山「溫泉留園」老年公寓推出以房換養業務,2007年5月,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推出以房自助養老業務,2007年10月,北京壽山福海養老服務中心推出「養老房屋銀行」業務。

最接近目標的當屬2011年10月中信銀行開辦的養老按揭貸款業務。存在的問題是需要和貸款年限相掛鈎,要求老人準備第二套房進行抵押,以解決年限到期,老人健在卻無力還貸款的問題。

購買該產品的老人並不多。

華東師範大學曾建立課題組對各類嘗試的失敗原因進行總結,認為缺乏政府等有公信力的機構介入,無法取信於廣大老年人 ;項目實施者的利益導向使得老年人望而卻步;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收益預期 ;不適應中國老年人的社會心理;不能有效規避風險;沒有考慮老年人的生命因素,使實施者與參與者雙方都面臨巨大風險等。

孟曉蘇指出, 「以房養老」方案遲遲未能面世,主要障礙來自保險公司,擔心房價下跌 ;老人的顧慮來自住房70 年產權的限制。2007年出台的 《物權法》明確規定,住房用地使用權期限到期後自動續期,解除了這方面的後顧之憂 。

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髮生變化和《物權法》的出台等因素,促成「以房養老」制度終於在2013年出頭。

上述保監會發佈的《徵求意見稿》中指出,根據保險公司對於投保人所抵押房屋增值的處理方式不同,試點產品將分為參與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和非參與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

其中,參與型產品是指保險公司可參與分享房屋增值收益,通過定期評估,對投保人所抵押房屋價值增長部分,依照合同約定在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分配。而非參與型產品,則指保險公司不參與分享房屋增值收益,抵押房屋價值增長全部歸屬於投保人的繼承人。

在保監會徵集試點方案過程中,幸福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泰康人壽、合眾人壽等保險公司都遞交了方案。

但獲得試點資格、真正開始實施的保險公司不足五家,幸福人壽最為積極。

孟曉蘇當年創立幸福人壽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促進、實施「以房養老」的方案。 「獲得試點資格的保險公司中就幸福人壽、泰康人壽、合眾人壽相對比較上心,而泰康、合眾主力在發展養老地產,希望『以房養老』與其對接,幸福人壽未來也打算建立養老機構,而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尚未獲得試點資格,只能做課題研究。 」知情人士透露。

試點城市中,幸福人壽主要接觸了北京、上海。

「保險公司從產品設計上將『以房養老』定位為一個不盈利或者微利的產品。但會有一些增值,比如可以向老人銷售健康保險等。 」孟曉蘇指出,住房反向抵押的產品對保險公司來說既是保險產品,也是一種投資產品, 「相當於保險公司向老年人分期付款買房了」 。

此前保險資金不被允許進行「一級土地開發」及「住宅類商品房的開發和銷售」 ,通過「以房養老」的產品,保險公司則可以小額間接地參與住宅類商品房的投資。孟曉蘇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險資投資的渠道。

為防止房價下跌造成的損失,美國保險公司會採用再保險機制,美國曾由於房價下跌在反向抵押的產品上賠了50 億美元,其中美國政府賠了17億美元。孟曉蘇認為,等國內「以房養老」形成一定規模後,才會隨之形成再保險機制。

對傳統保險公司來說,房產估值是一項難題。

以北京為例,經過評估後的老人住房反向抵押後,老人平均每月大概能得到一兩萬元的收入,使得老人有條件承受高端養老院的服務。目前,養老機構門檻過高、費用過重的問題嚴重,因此入住率較低。而據調查,北京老年人能接受的養老機構月費用上限為6000元。

中國人壽的一位管理層人士指出,對保險公司來說仍有顧慮,比如到期後,零售商品住宅對保險公司來說是個問題,房產分散且保險公司並無此類經驗。

另據新華保險的一位管理層人士表示,希望試點地方政府能更積極些,配套一些優惠政策,比如對養老配套的護理保險等健康險予以一定的稅收優惠。

孟曉蘇認為, 「以房養老」產品屬於小眾產品,試點期間主要針對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人(即失去獨生子女的老人) 。 「能覆蓋30% 的無子女老人和佔總量1%的失獨老人就不錯了。 」孟曉蘇說。

爭投養老地產

參與養老地產的機構眾多,保險公司參與養老地產的身影也格外顯眼。

中國平安、泰康人壽、合眾人壽、太平集團、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均已拿地正式展開投資養老社區。

據財新記者不完全估算,目前保險公司在養老地產上的投資已經超過了500億元。2014年4月中旬,成立不足三年的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4億元競得位於深圳寶安中心區的 A001-0198宗地,用於建設養老地產。

其中,走得最快的為合眾人壽。

2013年11月,合眾人壽在武漢的養老社區一期已經竣工,可容納4000人入住,目前試運營開放。

新華保險第一期養老社區已經開始建設,計劃總投資14.4億元。首期包括兩種類型的養老社區,一類是自理型的養老社區,預計建設400多套房;另一類是提供護理型的高端養老社區,預計 建成250套左右,以位於北京蓮花池的新華保險大廈作為建設基礎,均計劃於2016年投入使用。

「目前建設進展順利。新華保險一方面在建設,一方面也在研究合適的收費模式。 」 新華保險副總裁黃萍指出。

平安集團在嘉興桐鄉的養生養老項目總投資達170億元。泰康人壽2011年在北京昌平區購入了一幅土地建設泰康之家養老社區,計劃在2015年實現首批入住。2012年,泰康人壽又斥資40億元在昌平小湯山溫泉鄉購置2000畝土地用以建設養老社區。中國人壽的廊坊生態健康城在2011年11月開工,總佔地面積超過1萬畝,計劃投資超過100億元。中國太平集團也在2012年宣佈投資20億元在上海周浦建立養老社區。

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劉挺軍指出,泰康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同時建設四個連鎖的養老社區,共計1000戶,每戶平均90平方米,總投資是50億元。

多數投資養老地產的保險公司都定位於高端用戶,門檻較高。目前合眾人壽、泰康人壽已有成型的養老地產收費模式。其中合眾人壽定位相對偏低,在二三線城市針對中等收入老人,客戶可以選擇直接交租金入住,也可以通過購 買保險產品入。

以合眾人壽的武漢一期項目為例,直接交費入住活躍老人區,兩室一廳每月租金1350元,服務費每套每月需700 元,共計2050元 ;如果選擇購買保險產品,以35歲 -40歲的客戶為例,選擇十年繳費,每年需交三五萬元。

而泰康人壽則只向購買了其特定養老保險產品的客戶開放其養老社區,購買該產品的門檻為200萬元。投保人至少需要分一次或多次繳納不少於200萬元的保費,可以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 獲得入住養老社區的資格,產品到期後按年返還養老金直至身故。

養老社區門檻高、費用高使得大眾懷疑保險公司是在以「養老地產」的名義跑馬圈地。購買保險產品免租金入住養老社區後,物業費、衛生費、水電費、護理費等費用還需另算。據一位長期關注養老地產的人士估算,二線城市老人入住養老地產每月的成本在1萬元以上,一線城市更高。

養老社區的費用較高是其他國家同樣存在的現象。美國有多種類型的養老社區,包括活躍成年人退休社區、生活自理型社區、生活協助型社區、特殊護區社區、混合型社區等,年費從3萬美元到28萬美元不等,平均每月需要四五千美元的費用。

劉挺軍認為,保險公司為養老社區搭建了完整的護理、醫療、康複體系,提供多層次的養老產品,並非為了圈地,保險公司建設養老社區並不是為了賣房子, 「泰康明年可入住的養老社區的預定率很好」 。

劉挺軍認為,養老地產的費用對現 在需要入住的老人比如平均年齡在75 歲左右的老人來說比較貴,但是成本難以下降,養老地產的成本壓力大,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按照政策要求,建設養老社區仍需按照普通住宅1:1的比例進行車位配備,但養老社區明顯不需要那麼多車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93

機構投資者(主要指共同基金,養老和捐贈基金),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29939527
闖蕩華爾街,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同台競爭,個人投資者只有避開自己的劣勢,大力發揚自己的優勢,才有可能不被獵殺,反而有超越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戰績。
機構投資者(主要指共同基金,養老和捐贈基金),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1、不能購買市值低於10億美元的公司;
2、不能持有股價低於2美元的公司;
3、基金持股總值不能超過該股總市值的10%;
4、單只股票市值不能超過基金總資產的10%。
格林佈雷特的神奇公式多年的業績表明,小盤股的業績遠遠超出市場整體回報率,我以為其原因在於,當優秀的小公司市值低於10億美元時,各類大型基金受限於其規章,不能夠買,等小公司快速發展成長為過10億美元的公司時,這些機構被其過去的成績和未來的前景鼓舞,開始大量買進,給過去買進去的個人投資者抬轎子。
個人投資者不受限,相對機構投資者,這是看得見的優勢。小盤股可以買,低於2美元股價也可以買,想買多少買多少,只要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完全可以用上,下重注,一次做對,就可以創造出一個財務自由人,或者一個小富翁。
要獲得超出常人或者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業績,利用機構投資者的限制,自然多了制勝的機會。但制勝的核心還是選擇投資標的。評估投資標的,少不了定性和定量的結合。機構投資者擁有諸多股票分析師,每個人都有非常強大的蒐集數據,建立模型的能力,在公司估值這件事情上,大多數個人投資者,難以競爭過他們。
但在定性上,可就不一樣了。機構投資者是吸納眾人的意見對投資標的下判斷。在對一個標的做定性判斷時,多人的情況下,往往意見紛紜,難以統一。眾人做決策的質量並不一定高於個人。如果一個修煉足夠的投資者,有自己成熟的投資體系,基於自己的分析和邏輯推斷,在對投資標的的定性判斷上,其正確的可能性遠大於機構,雖然估值上是劣勢,但多一點謹慎,多一點耐心,追求高一點的安全邊際,只要定性判斷是正確的,再利用機構投資者受限的方面,個人投資者的優勢是機構投資者達不到的。
在定性和定量上,我以為定性更重要。在南轅北轍這個故事裡,方向是定性,馬車是定量。如果方向是對的,加上一匹快馬,我們就很快達到目標;但如果方向錯了,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馬,也只能讓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定性比定量重要,機構定量上有優勢,但個人更能在定性上進步。我以為,從這個角度上講,個人要提高自己的投資水平,更多要從定性研究上努力。(每天一則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50

華麗轉身有風險!一季度日本養老基金投資股市虧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122

一季度日本股市大跌導致日本政府退休基金(GPIF)近兩年來首次虧損,全球最大養老基金策略轉型面臨風險。 GPIF報告上財年最後三個月虧損0.8%,為七個季度以來首現虧損;同期日本股市日經指數下滑9%,為彭博新聞社追蹤的24個發達國家股市跌幅最大。 今年頭三個月的虧損拖累了GPIF上財年整體表現。受去年日元匯率下滑和日本股市飆升47%推動,到截止3月的上個財年里,GPIF斬獲8.6%的收益。 截至3月末,GPIF資產價值達到126.58萬億日元,較12月末的126.6萬億日元紀錄高位低0.2%。 全球基金經理和其它投資人都在密切關註著掌控龐大養老金體系的GPIF。該基金的規模比墨西哥的經濟體量還要大,其一舉一動被其它日本機構投資者視為風向標。 日本德盛安聯投信(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Japan Co.)首席投資官Kazuyuki Terao告訴彭博新聞社: “問題在於他們未來的回報率。他們怎麽做都有風險,但當他們考慮最佳風險報酬組合時,60%的國內債券目標顯然過高。” 今年年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要求GPIF采取更大膽的投資策略,要求把以投資國債為主,改為投資者日本國內股票幫助推動經濟增長。 目前GPIF債券投資比重為60%,日本國內股票投資比重為12%,外國股票為12%,外國債券為11%。 彭博新聞社對經濟學家調研認為,GPIF將在今年年底前把債券投資比重下調為40%,把股票投資比重上調到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198

追隨“國家隊”出擊 5000億美元日本養老基金有望支持日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847

最遲從明年第四季度開始,全球最大養老基金——日本的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把錢投在哪里,5000億美元規模的日本小型養老基金也會把錢投到那里。

日本厚生勞動省官網公布,所有公立養老金管理機構都必須在明年10月以前使用同樣的投資準則。

彭博從相關顧問處獲悉,三家合計約2960億美元規模的日本公務員和私立學校教師養老金管理機構決定,將仿效管理資產約合1.23萬億美元的GPIF配置資產。另有管理規模共約2050億美元的小養老基金也將遵循GPIF的比例調配投資。

據彭博統計,如要與GPIF保持一致,上述三家管理規模相對較大的養老基金將不得不拋售640億美元日本債券,同時買入190億美元日本股票。因預計養老金會增加持股,截至昨日,東證指數自今年4月14日以來已回漲13%。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旗下東方匯理銀行( Credit Agricole CIB)首席日本經濟學家Kazuhiko Ogata分析認為:

對日本國內股市的影響會比預期的大,因為這三家基金今後要配合GPIF就得增持日股。他們的日本債券持倉目標現在都比GPIF高。

彭博調查預測的中值顯示,GPIF將把日本債券持倉的目標比例由60%下調至40%,將日本股票持倉目標由12%上調至20%。這一調整意味著,上述三家相對規模較大的日本養老金將投入2萬億日元買入日股,同時拋售6.6萬億日元的日債。

管理資產約700億日元的日本德盛安聯投信(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Japan Co.)首席投資官Kazuyuki Terao認為,其他基金效法GPIF投資會產生明顯影響,股市下跌時他們會買入,這樣就為日股提供了支持。

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今年一季度日本股市大跌,日經指數重挫9%,GPIF因此近兩年來首次虧損。

當時Kazuyuki Terao說:

“問題在於他們未來的回報率。他們怎麽做都有風險,但當他們考慮最佳風險報酬組合時,60%的國內債券目標顯然過高。”

股市, 日本股市, 養老基金,日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20

丹麥最大養老基金采取措施應對加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007

丹麥最大養老基金ATP表示,他們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拆分投資組合,增加投資模式多樣性,以應對央行加息可能帶來的風險,並做好了接受防範措施或將導致短期虧損的準備。(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ATP資產總額約1150億美元。其CEO Carsten Stendevad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電話采訪時表示,

“我們將持續采取措施應對(美聯儲)加息,一旦加息,後果將很嚴重。在那之前付出些代價是很正常的。”

一方面,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提升了歐央行準備實施QE的預期,另一方面,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她不會在勞動力市場仍疲弱時加息,美國和歐洲兩大市場的貨幣政策前景均陷入未知狀態。盡管這些政策都拉低了利率,ATP仍表示,與心安理得接受廉價貨幣相比,做好央行徹底改變貨幣政策立場的準備更加安全。

ATP將其投資分成了經營5400億挪威幣養老金的對沖組合,與謀求回報的投資基金。這一戰略催生了虧損。ATP表示,“應對加息的保險策略對ATP二季度經濟狀況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Stendevad表示,“我們的投資模式高度多元化,以應對潛在風險,包括短期內不會出現的風險。在投資組合中,我們采取了應對加息的保護措施,如果利率開始大幅上調,這些保險策略將帶來高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94

對沖基金再失金主:英國養老基金不玩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28

總共掌管200億英鎊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目前有5%資金投資於對沖基金。不過該養老基金負責人Paul Bishop表示正在大幅削減對於對沖基金的投資規模。在Bishop看來,對沖基金本身業績就不能滿足預期,並且收的管理費和傭金提成也太貴了。目前對沖基金行業的收費規則是2%的年管理費和20%的收益提成。

而消息人士透露,掌管396億英鎊的BT養老基金也在考慮重新配置對沖基金上的投資比例。BT養老基金的相關人士拒絕置評,不過強調目前沒有完全改變投資策略的考慮。

此前,總規模2950億美元的美國加州公共雇員養老基金(Calpers)已經對旗下價值4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投資清盤。

過去5年中,代表對沖基金整理收益的HFR指數僅有5.9%的年化收益,而全球MSCI指數的年化收益則為8.2%。三年的對比就更為明顯,HFR平均漲幅只有5.4%,後者則大漲15.1%。

對沖基金經理對此表示無奈,經理人認為他們的資產管理多元化並且長期來看比股指和債市的收益更為穩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28

投保時間至少綁六年、報酬率比舊版優 新版利變型保單 養老划算嗎?

2014-10-13  TWM
 
 

 

保險局規定,所有利變型保單前十年的回饋金只能用來增購保障或抵繳保費,無法直接回饋給保戶靈活運用,保險公司因此改推出新版利變型保單。對於靠保單補強退休金的民眾來講,這樣的保單到底有沒有賺頭?

撰文‧劉育菁

王媽媽最近到銀行辦理定存單展期,理財專員向她推薦了一張號稱能夠兼顧壽險保障與退休理財的「新版」利變養老險。

重點來了,這張保單比起九月中旬剛停售的「舊版」利變養老險,投資報酬率還更高!

聽到「高報酬」,王媽媽難免心動了一下,不過她很快就冷靜下來,心想半個月前保險公司業務大軍才不斷訴求「即將停賣、不買可惜」的利變型保單,如果改款後的利變壽險報酬率很誘人。

「要不就是半個月前『不買可惜』的說法是騙人的;要不就是舊版保單的某些優點,在新版保單裡已經消失了,只是銷售人員沒說出口而已。」她振振有詞地說。

王媽媽想得沒有錯,一個月前,金管會出手,要求業者大幅修改利變型保單的解約條件及利差回饋辦法等,無論業者如何「變形」,新版保單都不容易再保有舊版利變型保單的許多優點。

在此,必須先回顧舊版利變型保單有哪些好康?首先是「增額回饋分享金」機制。

台大保經總經理張翔傑表示,九月十五日之前銷售的舊版利變型保單,因為保險業者可以把宣告利率與保單利率間的差額,當成「增值回饋金」回饋給保戶,甚至有保單訴求月月配息並包裝成「現金回饋」保單,而就算保戶不領回,也可選擇「儲存生息」,以利滾利,這項機制讓定存族及高資產保戶趨之若鶩。

其次,由於舊版保單的主流多為四、六、七年期,再加上三年後解約即不必支付解約費,因此保戶不必讓資金長期「鎖死」。換言之,舊版利變型保單不僅報酬率優於定存,也讓保戶保有一定程度的資金靈活度。

舊版保單能靈活運用資金

今年以來,利變型保單能夠拉出三千億元以上銷售額的好業績,除了傳統保單賣不動、預期未來升息的心態之外,更多的就衝著這種「短期就能創造高於定存收益」的特性。

然而,目前各業者陸續推出的新版利變型保單,雖然主要訴求為「高報酬」,但「資金靈活度」這一個重要優點,幾已不復存在。

九月十五日後市場銷售的「新版」利變型保單,必須符合金管會的兩項規定。

第一是前十年的宣告利率與保單預定利率的「差額」,過去可回饋給保戶或放在帳上生息,但現在只能提供保戶增購保障或抵繳保費,以避免保戶將保單當成定存。

第二,解約費用至少收取六年,且每年至少收一%,一方面可以減少保險公司帳上的流動準備資金,也讓保戶流進來的錢能夠放久一點。

這兩項規定,讓「變種」的利變保單不再能夠訴求十年以下的短天期,而是主打終身壽險或繳費二十年的養老險。

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新版利變保單被金管會下了「緊箍咒」,但投報率仍然不遑多讓。

業者表示,前一波熱賣的利變型保單,若是提前出場,年化報酬率約一.○四%至二.一四%之間。但改版後的新保單,就算過了六年閉鎖期、在第七年解約,報酬率還能維持在二.一九%至二.二%,由於「報酬數字表現沒有比較差」,因此仍被壽險公司視為主力商品。

然而,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提醒保戶,千萬別因為報酬率較高而衝動購買。他表示,正因為投保的時間拉長,高額的報酬率「更容易被其他商品取代」。

買美國公債利率也不低

邱正弘以某家壽險公司的二十年養老險為例,目前宣告利率為二.八%,若投資人七年後解約的年化報酬率約二.二三%,二十年滿期後的年化報酬率約二.五八%,現在看起來比一%多的台幣定存還要高,「但保戶要付出的是時間價值」。

他進一步解釋說,全球預期美國明年可望升息,美國二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目前已來到二.九%。也就是如果此時購買美國公債,二十年後將可擁有二.九%的報酬率,比新版利變型養老險還高。就算投保時間只有十年,並在十年後解約,那麼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目前也有二.四%以上,仍然比提前解約情況下的利變型保單來得高。

不過,目前各家的新版利變型保單仍在「陸續推出」的試水溫階段,保險專家、《投資型保單六十個該懂問題》作者李雪雯指出,不同的保單其所設計的不同年度解約金及報酬率,都會不一樣,很難一概而論;最好的方式是請業務員算出每一年解約的IRR(內部投資報酬率),然後再針對不同家保單進行比較。

整體而言,過去利變型保單往往被視為「屆退族或退休族短期補強退休金的工具」,但就目前已釋出風向的新版利變型保單來看,這類族群已不適合購買。

相對而言,或許是「高資產、已具有足夠保障者」,較宜以此作為「守住財富」的配置工具。

高報酬率訴求仍待考驗

新版利變型保單訴求高報酬率,但因時間拉長,專家認為若與美國十年期公債等低風險理財工具相比,誘因恐不算大。

新版利變型保單類型 繳費方式 第七年提前解約報酬率20年養老險(新台幣) 躉繳 2.19% 終身增額壽險(美元) 繳費兩年 六年1.64%、10年2.40% VS.

美國十年期公債 持有10年到期報酬率2.42% 註:美國十年期公債到期報酬率為2014/10/6殖利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