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島海爾及其他家電企業中報印象 財智力量

http://xueqiu.com/2991543234/25057692
從各大家電企業的收入增長和利潤增長速度來說,海爾的增長速度顯然是落後的,是不盡人意的。

看海爾冰箱、洗衣機和空調這幾個行業的增長狀況,與同行相比也是落後的。冰箱洗衣機的市場份額有可能還縮小了。空調市場的表現還算差強人意。

$海爾電器(01169)$ 洗衣機、熱水器營業收入增長很小,加之毛利率下降,經營利潤應該是下降的。利潤增長主要是來源於渠道業務的增長和毛利率的上升。存貨、應收下降。洗衣機熱水器市場份額有所下降。海爾電器的亮點是物流網絡的建設完善。

青島海爾由於冰箱的增長放緩,因此重點推動了空調的銷售。

應收和存貨穩定,有息負債無增長,現金流良好,現金等價物持續增加,總體來說,財務數據良好。

風險是青島海爾的網絡化戰略,「探索自治的小微公司,建立平台型團隊按單聚散,加快市場響應速度;根據互聯網時代用戶個性化定製的特點,探索按需設計、按需製造、按需配送。」這些都是對原有製造業流程的顛覆,而去創建新的運作流程。雖說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而變革,但是其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格力電器(SZ000651)$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利潤增長17.4%,看上去就不那麼令人驚訝了。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4.4億,投資收益1.9億。如果再加上3.2億的營業外收入。這些一次性收入的總額就達9.5億,

一向號稱專注空調的格力電器也開始列出其小家電業務的收入了。

從報表上看,格力電器的應收和存貨都大幅減少,顯示市場需求的旺盛,令人驚訝的是格力電器的長期借款竟然還在增加。自己的錢拿出去存銀行,然後從銀行借來利息更高的貸款。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加較多,現金流狀況良好。

看到格力電器高達344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一個老問題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格力這麼賺錢,為什麼還要頻繁的融資?

$美的電器(SZ000527)$ 淨利潤增長24.7%,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增長只有10.5%,還不如海爾。但是美的電器的銷售收入增長了18.7%,意味著市場份額的增長,在各個產品領域都增長可觀。收入增長大於利潤增長,這是否美的重新回到規模優先的市場戰略?

作為美的旗下的洗衣機實體,小天鵝銷售收入大增28%,但是利潤只增長了可憐2%。奇怪的是美的電器的洗衣機的銷售數據,與小天鵝的銷售數據對應不上。

美的電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都大幅增長。不排除為了整體上市前做業績,上半年加大了銷售力度。

應收存貨總體平穩,現金流良好,整體財務無憂。

$美菱電器(SZ000521)$ 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增長17%,業績不錯。除傳統空調業務外,美菱的空調業務增長迅速。

但是美菱電器的財務數據不好,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增長過快。但是現金流狀況不好,公司借款增加。可以看出美菱的經營策略更加激進。

$海信電器(SH600060)$ 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步高速增長。財務數據很好,應收和存貨都小幅減少,有息借款極少。現金流量好。

海信電器是目前估值最低的家電企業,但是海信電器的主營業務是電視業務。近期更新換代很快,同時與現代通訊技術結合愈來愈緊密的電視業務,競爭激烈,強手如林,且身邊使用海信電視的親戚朋友真的不多。讓我對投資海信電器一直畏縮不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76

青島啤酒投不投之市場篇 許摘摘

http://xueqiu.com/1351063728/25528988
想要真正瞭解一隻股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一的出路是做足功課,耐心細緻的通過客觀數據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可以因人而異,而數據不會騙人。

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飲料,是水和茶之後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啤酒消費市場有多大?青島啤酒是否還具有高速成長的潛質?

主要數據和判斷的邏輯鏈條:世界啤酒市場均進入緩慢增長期。中國啤酒市場雖然在過去10年中,每年增長均高於世界增長水平。從2008年開始,中國啤酒產量平均增速已經下降到二位數以下。中國啤酒的人均消費量已經高過世界啤酒人均消費量的20%。由此推斷,中國啤酒的高速發展已過,長期產量增速應該在二位數以下。但為了達到2011年中期提出的2014年產量1000萬噸的目標,青島啤酒繼續擴大產能已經是一條必走之路。是否會進入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值得思考。

1.   全球啤酒市場——緩慢增長,地區發展極不平衡

1.1    全球啤酒市場總量

根據麒麟控股株式會社2013年發佈的數據,2012年全球啤酒產量是19,070萬千升。按照71億人口進行估算,全球人均啤酒消費為27升/年。(這個數字很有用,可以據此估算中國啤酒市場的發展潛力。)

1.2    全球啤酒市場增長狀況

總體來說,全球啤酒產量處於平穩上升階段。由圖1可以看出,2008年開始,全球啤酒產量開始進入緩慢發展階段。

圖1、全球啤酒產量(萬千升)與增長率
查看原圖
資料來源:麒麟控股株式會社網站

1.3    全球啤酒市場產量分佈

根據麒麟控股株式會社2013年發佈的數據,2012年全球啤酒市場最大的產量份額來自亞洲。亞洲、歐洲與北美合計產量佔到全球市場的3/4。

圖2、2012全球啤酒市場份額
查看原圖
資料來源:麒麟控股株式會社網站

1.4    全球啤酒市場未來預測

根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Canadean發佈的《全球啤酒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到2013年,全球啤酒消費量將達到2億千升。報告預計,從2009年到2015年,全球啤酒市場將保持2.8%的年平均增幅。雖然啤酒消費保持了穩定增長,但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從2009年到2015年,亞洲和非洲啤酒市場將保持5%的復合年均增長率,而東歐市場僅能保持1.5%左右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總體而言,全球啤酒市場增長速度將略微趨緩。該報告還認為到2015年,全球年人均啤酒消費量為30升(第二個提到人均啤酒消費量的數據)。

2.        中國啤酒市場高速增長時期已過,目前處於平穩發展期

2.1 中國啤酒市場總量增長放緩,但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2012年中國啤酒產量為4,902萬千升,同比增長不足1%,為近十年增長率最低。中國啤酒產量佔全球啤酒產量的百分比已經由2003年的17%增長到2012年的26%。可見,中國啤酒產量帶動了整個世界的啤酒產量。從圖3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啤酒的波動幅度大於世界啤酒的波動幅度,但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啤酒的增長率均高於世界啤酒的增長率。根據燕京啤酒2012年年報,2012年中國啤酒增長緩慢主要是由於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異常天氣的影響。

根據青島啤酒2013年的半年報,2013年上半年全國啤酒銷量觸底回升,與同期相比增長了4%,高於2012年全年增長速度,略低於與前五年的平均增長速度。

圖3、中國啤酒產量(萬千升)及增長率
查看原圖
資料來源:麒麟控股株式會社網站、青島啤酒年報

由數據得出的結論:從2008年開始,中國啤酒產量平均增速已經下降到二位數以下。

由此得出的推論:如果不考慮併購,青啤的長期產量增速應該在二位數以下。

2.2 中國啤酒市場規模

根據圖4,中國啤酒的人均消費量在2006年就已經超過了全球平均啤酒消費量。這說明中國的啤酒市場發展的第一階段——人均消費量達到世界人均消費量已經達到。

圖4、全球啤酒人均銷量(升)與中國啤酒人均銷量(升)
查看原圖
資料來源:麒麟控股株式會社網站,中國國家統計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根據麒麟控股株式會社發佈的數據,2011年啤酒人均消費量排名第一的國家是捷克,達到122.8升,美國的人均消費量是76.6升,日本是43.8升,而中國排名第50位,為33.3升。雖然,中國的啤酒消費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數據得出的結論:中國啤酒肯定高速增長期(中國人均消費量低於世界人均消費量)已經過去。後續增長回落到穩定增長期。

2.3 中國啤酒市場發展不平衡

中國各省的人均啤酒銷量不平衡。根據圖5,2012年啤酒人均銷量最高的前三位分別是北京、山東和遼寧。其中北京以85升/人的人均銷量排名第一,已經超過美國的人均銷量。但在海南、山西、貴州等地區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圖5、2012年中國各省啤酒人均銷量
查看原圖
資料來源:啤酒網、中國國家統計局

註:各省人口數按照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
西藏的人均消費量如此之高,出乎意料。數據不准?

3.        青島啤酒的銷量預測

在過去的10年中,青島啤酒產量的平均增速為10.23%,最高值為13.80%(2004年),最低值為6.53%(2008年)。上半年產量與全年產量的比穩定在50%左右。2013年上半年青島啤酒產量增長9.57%。愛過去10年中,上半年的產量有8年超過全年產量的一半,這說明上半年的產量增長決定了全年產量增長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推斷,2013年全年青島啤酒產量增長為10%左右。

如果2013年、2014年均以青島啤酒過去10年的平均產量增長率10.23%進行測算,2014年青島啤酒的產量將達到960萬千升。即使2014年按照歷史最高增長率13.80%進行測算,2014年青島啤酒產量將達到990萬千升。以上兩種情況,均已考慮歷史自建和收購產能。可見,為了達到2014年1000萬噸的計劃,青島啤酒必將在最後一年擴大產能到歷史最高水平。

表一、青島啤酒10年銷量統計
查看原圖當然,為了達到2014年1000萬噸的計劃,只有在最後一年以歷史最高水平自建或者收購。換句話說,為了證明管理層能夠執行提出的目標,只能用現金換產量。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全國產量增速下滑到二位數以下已經基本成為必然,但青島啤酒為了完成既定目標,還要繼續擴大產能。是否為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值得思考。

假期做個資料整理,希望大家審慎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19

青島啤酒投不投之盈利模式篇 許摘摘

http://xueqiu.com/1351063728/25906210
理解一個行業,一隻股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唯有不斷的挑戰自我,尋求真相,才能將不確定性逐漸轉變為確定。對於青島啤酒需要不斷的深挖與探討。。。

主要數據和判斷的邏輯鏈條:啤酒是典型的薄利多銷行業,因此擴大產能是各大啤酒廠的唯一選擇。自建一個啤酒廠有5-9年的投資回收期,對於新進入者來說並沒有很大吸引力。對於現有啤酒廠商來說,未來兩年的產能過剩大約為400萬千升。產能過剩導致價格競爭,因此未來依靠提價獲得收益的可能性不大。產能擴大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未來現金流的增加。從現金流方面來看,在過去的6年中,只有青島啤酒沒有為了擴大產能而損失大部分經營活動現金流,而其他啤酒廠大部分為了擴大產能而犧牲了當期利益。這個行業值得投資嘛?

1.        啤酒行業盈利模式

1.1   啤酒行業特性

啤酒行業的基本盈利模式是生產銷售型。啤酒屬於大眾消費品,沒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科技壁壘),產品同質化,地緣屬性較少,口味相差不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總體來看,具有如下特徵:

A. 啤酒行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啤酒的未來在於持續地擴大規模,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以期待於最終具有提高價格的機會。同時,如果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高中高端產品的比重,降低費用率,也可以提升盈利能力。

B. 啤酒行業是薄利多銷的行業,以青島啤酒為例,毛利率在40%左右,淨利率在7%左右。

C. 在同質化嚴重的行業中,品牌和價格往往起著決定性因素。

1.2   自建酒廠的投資回收期

目前看來,啤酒的產能擴張是CR4基本達成的共識。下圖的指標說明啤酒行業是一個典型的薄利多銷行業。查看原图註:EBITDA的計算考慮了政府補貼收入。

以青島啤酒(同行業中的龍頭)的財務數據為例,最近3年的平均毛利率為41.9%,平均淨利潤率為7.6%。如果按照產量進行計算,每升酒收入3.2元,利潤只有0.25元。如此低的淨利率說明這是一個薄利多銷的行業,擴大產能是各個酒廠的唯一出路。

青島啤酒最近幾年的產能擴張彙總:
查看原图數據來源:青島啤酒年報

青島啤酒以自建和收購兩種模式進行產能擴張。以自建為例,平均每升產能擴張需要投入1.4元人民幣。按照70%的產能利用率進行測算,每年要賣1升酒需要0.98元(1.4元x70%)的投資。

按照以上假設計算投資一個新增酒廠需要多長時間收回投資。
查看原图以一個產能200百萬升的啤酒廠為例,需要投入280百萬人民幣左右進行建設。假設產能利用率為70%,年產啤酒140百萬升。每年產生的收入為449百萬人民幣,毛利潤188百萬人民幣,EBITDA60百萬人民幣,淨利潤34百萬人民幣。EBITDA和淨利潤分別對應的投資回收期為4.66年和8.2年。如果考慮一年期的建設期(以青島啤酒廣東揭陽為例,建設期從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投資一個200百萬升的新啤酒廠的投資回收期大約在5-9年之間。

當然這假設啤酒廠有70%的產能利用率,並且啤酒價格和成本等均比較穩定。可見,對於一個新進入者,考慮到品牌推廣、競爭等因素,啤酒行業並不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行業。

2.        啤酒行業的產能過剩決定了噸酒價格不會增長過快

2.1   啤酒行業的價格多年持續微漲趨勢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的。自2007年至2013年6月,啤酒的噸酒價格由2,264元/噸上漲到了2,710元/噸,即6年半的時間只上漲了20%,每年上漲3%左右。這與CPI的上漲相當。因此可以認為噸酒的價格幾乎未漲。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註:港幣比人民幣匯率按照0.8計算。

2.2   啤酒行業的供給

啤酒行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啤酒企業的未來在於持續地擴大規模(自建或收購),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並提高中高端產品的比重,降低費用率,提升盈利能力。為了在未來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CR4在近幾年紛紛加快擴大產能的步伐。2012年CR4的產能擴張情況如下:
查看原图
CR4的未來啤酒供給彙總(單位:萬千升):
查看原图註:銷量按照產能70%預計。

根據下圖:2012年CR4的產量佔到全國總產量的61%。假設剩下的廠商2013-2014年總的產能擴張為CR4的25%,分別對應的擴大產能為300萬千升及擴大銷售210萬千升。由此推斷,2013-2014年新增的產能大約為1,498萬千升,新增的銷售(總產能的70%)為1,048萬千升。
查看原图
2.3   啤酒行業的需求

啤酒的需求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分析:

1)        經濟增長水平

經濟水平高的地方,人們有更高的購買啤酒的消費水平。下圖可以看出,中國GDP增長水平的下降和啤酒產量增長水平的下降成相同趨勢。預計未來中國GDP增長放緩,因此全國啤酒消費增長很難再回到兩位數的水平。
查看原图
2)        人口增長

人口多的地方,啤酒消費大。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人口增長因素長期來看並不是主要因素。

3)        天氣因素

考慮溫度和濕度。根據啤酒指數的概念,在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氣溫成了決定啤酒銷量升降的主要因素。2012年全國啤酒產量增長幾乎為零就是由極端天氣影響的。冬季過長將直接導致適於避暑解渴的啤酒需求。

4)        喜好因素

人們飲酒的習慣發生改變也是啤酒消費的影響因素之一。由於這個因素不好判斷,因此不做過多考慮。

從數據上看,2012年全國啤酒的產量為4,092萬千升,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增長率為4.55%。2013年上半年全國啤酒的產量同比增長了4.1%。假設之前的產銷基本平衡,按照樂觀估算6%的增長率,2013年、2014年對應的產量分別是5,196萬千升和5,508萬千升,即新增產量294萬千升和312萬千升,合計為606萬千升。

總結一下,2013年至2014年啤酒的供為1,048萬千升,需為606萬千升,產能過剩大約為400萬千升。

在CR4集中度還不到全國2/3的情況下,各啤酒廠商將在未來5年內持續競爭,未來提價的空間非常有限。

3.        現金流分析只有青島啤酒沒有為了擴大產能而損失大部分經營活動現金流

如果啤酒行業的故事是擴大產能(兼併或自建),擴大的產能是否能夠產生正向的現金流呢?對啤酒行業的龍頭企業的現金流進行如下分析:經營活動現金流減掉構建固定資產支付的現金,得出自由現金流的近似值。
查看原图
註:單位百萬元,百萬港元(華潤創業)

由上圖可見,在過去的6年中,5家企業中只有青島啤酒和重慶啤酒的自由現金流正數超過了一半。華潤和燕京均在6年中有5年自由現金流為負數,即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多用於擴大產能。反觀青島啤酒,只有2011年的構建固定資產所花金額超過了經營活動現金流。這就說明了只有青島啤酒才是這幾年中的現金牛。

繼續整理青啤的有關數據,希望大家審慎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52

青島港暫停礦石出港 調查貿易融資騙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856

據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報導,青島港上週開始專項檢查,調查通過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的行為。同時, 有業內人士對路透社表示,青島港現已中止鋁和銅的出港。該調查將打擊本已低迷的礦石市場。調查結束後,一些外資銀行可能會停止為中國企業進口大宗商品提供融資。 

英國《金屬導報》稱,青島港上週即已暫停礦石出港。青島港是中國第三大外貿港,也是鐵礦石、鋁、鋁土礦、煤炭的重要吞吐港口。目前,貿易商、倉儲公司、以及銀行都在觀察調查進程。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文章中有提到,過去幾年,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成為國內影子銀行的重要一環。有貿易商利用同一批礦石,在多家銀行獲取貸款。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青島港實際在港礦石數量低於應有礦石數量。該人士稱,此前得到的消息是鋁和銅的缺口分別未8萬噸和2萬噸,但真實缺口可能更大。 「這些礦石要麼是不在青島港,要麼根本就沒有 -- 有些文件被反覆使用了三次。」

「銀行非常擔心他們貸款會有損失,」一位在新加坡的倉儲公司員工告訴路透社。

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一旦調查結束,礦石市場前景堪憂。許多西方銀行都會停止為中國企業進口礦石提供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45

【麻煩大了】青島港的「深水炸彈」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440

誰幹的?這是誰幹的?

在膠州灣,一宗由氧化鋁以及電解銅引發的騙貸風暴,令才赴香港上市一週的青島港(06198.hk)抓狂不已。

2014年6月6日,青島港上市首日就發佈了一則澄清公告,「5月31日,青島港大港分公司接獲相關公安機關的函件,指出其正在調查一宗指稱欺詐案件,涉及一名貨主以第三方貨運代理的名義儲存於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鋁及銅產品。公安機關要求大港分公司協助調查,特別是協助盤點涉及的金屬產品。」

儘管一直自詡為全球第七大港和中國第三大外貿口岸,但有著122年歷史的青島港,此前的上市之旅並不暢順。2013年6月啟動的改制,經一路保送五個月內倒是大功告成,振華重工等6家基石投資者乃至招商局、馬士基等錨定投資者,基於多年合作關係也算送了順水人情。不過,雖然只有24.93億港元的集資淨額,但公開發售認購股數隻接到15%的訂單,這讓青島港著實臉面無光。

還好,6月6日流血上市總算是功德圓滿。誰曾想,IPO前一週離奇的報案和隨之而來有關港口方面查封倉庫禁止大宗商品出港的傳言,還是掀開了原本隱秘的創可貼。上市首日破發很可能是未來若干出血點的集結號。

在青島港眼中,這種拿捏時機的渾水式攻擊,顯然是做空者蓄謀良久的伏擊戰。理由大致兩點:其一,倉單做假多次貸款絕非青島港獨有,兩年前發酵的鋼貿危機中,長三角地區方是重災區;其二,鋁、銅之類大宗商品進出口亦非青島港強項,特別是享有「洋山溢價」的上海港,才是融資銅的重鎮——其洋山保稅倉內一半庫存皆與此有關,為何反在青島港上市敏感時刻視線轉移?

頓覺六月飛霜的竇娥一心想懲處萬惡的張驢兒,然而且慢,事發半個月,愈來愈多的疑點正浮出水面,一些試圖被掩蓋的真相也露出端倪。這起由青島本地「不出名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牽出的「幾個億」的騙貸案,其波及範圍和震級烈度很可能已遠遠超出青島港所能把控的範圍了。

首先捅破窗戶紙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英國《金屬導報》,該報於6月3日率先披露了這宗利用大宗商品的融資詐騙,並指出「消失」的金屬總價接近3億美元。果然薑是老的辣,這家以刊載全球金屬價格並能間接影響金屬價格走勢著稱的老牌媒體,無疑得到了準確線報。

青島港是如何回應的?只是裝卸與倉儲服務提供者——與我無關;配合警方調查——與我無關;港口仍在正常運轉——與我無關。甚至被媒體曝出利用信息不對稱以一張倉單從四家不同銀行成功貸款的青島德誠礦業,也被有意無意描述成一個小角色。

一個遠在歐洲的媒體,一個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公司,比起達到千億級規模的鋼貿信貸鏈條斷裂導致的全媒體圍觀,似乎只是小浪花而已。

偏偏事不遂人願,南非標準銀行跳將出來,迅速聲稱針對青島港方面可能存在的「違規行為」展開調查。緊接著,曾經作為該銀行大股東的渣打銀行宣佈緊急暫停對大宗商品融資新客戶的貸款,並在老客戶貸款到期後不再展期。最後,身為全球第七大銀行的巴克萊也展開類似自查。有意味的是,三家銀行均未透露風險敞口的實際數目,更有趣的,三家銀行總部均設在倫敦。青島港發生的一切,讓萬里之遙的倫敦金融城坐立不安了。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南非標準銀行6年前已將20%股權出售予中國工商銀行,此後這家非洲第一大銀行利用大股東的關係大肆擴展亞洲特別是中國區業務,不僅獲得來自中國銀團10億美元貸款,更於2013年與工商銀行談判以7.7億美元出售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全球業務予後者。在談判即將成功之際,青島港事件很可能導致這筆交易前功盡棄。而這種自曝家醜的動因令外界不得不猜疑:至少該家銀行的損失度已不能用「幾個億」論之。

與鋼貿的重複質押更多涉及內資銀行且只是單邊套現轉投不同,鋼、鋁包括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融資行為往往是涉及跨境的套利套匯套息,不只存在對沖,更易牽連重量級國際銀行,而且由於槓桿率和資金用途不同——比如參與反向期市對賭,所以其結局並不像前者那樣更多受宏觀面行業面影響,但一有閃失,慘烈度亦不可同日而語。十年前中航油陳久霖就因「睇錯」或「被設局」虧損5.5億美元,入獄1035天。

惹下此等麻煩(青島方面稱是10萬噸氧化鋁和3000噸電解銅)的德誠礦業真就只是不自量力膽大包天嗎?

錯!此君絕非等閒。註冊資本達8.5億元人民幣的德誠礦業老闆陳基隆,雖未得大名,但其兄弟陳基鴻及其控制的德正資源公司,卻是不可小覷的民營礦業大鱷。而德誠正是德正的控股子公司。

陳基鴻為外界所注意,僅僅是因為其在2010年入選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入榜。332名的排次和33.5億人民幣的資產自然未夠鮮亮,但若說下述諸事,或能得出不同結論。

還記得今年4月中旬令青海西寧市委書記毛小兵落馬的西部礦業嗎?早在2003年,毛氏時任董事長的西部礦業違規評估增發,其中湖北鴻駿投資公司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數甚至高於作為高盛影子公司的東風實業公司,而鴻駿的幕後操盤手即是陳基鴻。數年後西部礦業入股青海銀行,鴻駿公司同樣如法炮製如影隨形。

2004年,吉林省國有大型一檔企業吉林鋁業宣佈破產,隨後該企業員工不斷上告,認為企業6億固定資產和27萬平米土地使用權被以招商引資名義3000萬低價售予青島鴻駿公司,兩年後青島鴻駿又將原吉林鋁業的動產和不動產出售賣現至少3億元。青島鴻駿老闆,依然是陳基鴻。

以鴻駿或德正的名義,陳基鴻場面越做越大。在廣東,由其持股49%的德潤投資的合作夥伴,是山西唯一擁有出口內銷雙通道的大型國企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持股51%);在甘肅白銀市,其投資的煤鋁電一體化項目涉及資金即達百億;在內蒙,鄂爾多斯鴻駿不僅搭上中電投這般實力派央企,又以各一半股權聯手當地最著名的鄂爾多斯集團,兩家公司四年前即共同宣佈投資30億美元予柬埔寨的電力和礦業勘探項目。

這才是青島港騙貸事件主角之一,那家不出名中小型公司的真實面目。那麼到底又是誰報案並請警方封的庫,也就是那10萬噸鋁、3000噸銅真正的東家?

6月10日,中信集團旗下同樣在香港上市的中信資源終於承認自己就是報案者,而報案時間是5月30日。消息一出,中信資源股價迅跌4.5%。至此,所謂躺槍事件的若干主演總算湊齊。

現在的問題是,從事發開始,青島港究竟知道多少?被控制的涉事人是陳基鴻嗎?最重要的是,基於各界外鬆內緊的真實反應,還有誰牽涉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0

投資的關鍵,在於對不確定性的「拿捏」;兼對青島海爾的看法 木雞

http://xueqiu.com/7390823946/29889292
較成功的投資交易(或投機交易),關鍵在於正確的控制了股票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也被很多人理解成了風險。其實,《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寫的新書《反脆弱性》中,不確定性還有好的一個方面,能給人帶來超額的收益。

人們在操作中,都想把不確定性降低到最低。投資講究確定性。但是,往往確定性的投資,收益是有限的,市場也不會給予較好的介入的機會。

要在交易過程中,獲得好的收益,就要與不確定性共舞,而不是避之而不及。研究風險、控制風險,而不是躲避風險。

我很欣賞雷公的方法,雖然還沒有納入實踐,會是我研究的方向。

分歧最大的時候,往往是建倉的好時機。

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拿捏,是逆向投資方法的關鍵。

投資是望遠鏡,財務檢查是後視鏡。在投資的時候,特別是在有爭議的時候,這個時候看財務數據是意義不大的。我覺得青島海爾,是不錯的標的之一。

 理由如下:

1        海爾目前正處於「萬人裁人風波」,海爾的成長被很多人對標和質疑;股價有了較大的降幅;

2        海爾能否倒閉,作為家電業的壟斷者之一,海爾的品牌雖然不如以前的影響力。但是餘威尚存,只要張瑞敏不犯致命性錯誤的話,海爾的生存週期至少還有5年。

3        本人認同張瑞敏的萬人裁人做法,這個做法對員工來講,不見得是好事;但是對於投資者是好事。我認為海爾是在做正確的事。

4        2014年6月25日,青島海爾廚房設施有限公司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增持青島海爾股份89.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03%。

5        假如建立倉位的話,只要海爾這個公司不倒的話,即使買入後,下跌,還可以採用網格法,進行操作,降低成本,甚至轉為盈利。海爾的基本面和網格操作法,封殺了虧損的可能性。

註:目前本人還未建倉青島海爾。

 以上是個人思考,不做投資建議。照此操作,後果自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652

青島港騙貸案外資行風險敞口高達5億美元 中資行更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881

隨著青島銅融資調查的深入,媒體曝出外資行在青島港騙貸案中的敞口高達5億美元,而中資行的風險可能更大。德誠礦業的涉案金額在45億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貸款來自中資行。 據《華爾街日報》,渣打銀行上周公布,該行在青島港共有2.5億美元敞口,不過該行CEO Peter Sands稱這一金額目前上不確切,涉及到多個客戶、多個工具和多個敞口。 今年6月,青島港對可能存在的銅、鋁等金屬重複抵押問題展開調查,在大宗商品市場引發軒然大波。青島德誠礦業因為涉嫌重複質押騙取貸款而浮出水面。外資銀行方面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調查商品融資調查事件的程度和範圍,判斷業務中是否有一份抵押品騙取多份貸款的情況。 此前,另一位常駐新加坡的知情人也表示,渣打已經停止了融資業務。“這是正式的(渣打)官方行為。當前,他們不再對金融融資業務滾動操作,同時還停止新的融資交易。”這位知情人主要開展現貨銅貿易,並負責將這些貨物發往中國。 其他在青島港上存在敞口的銀行還有荷蘭ABN Amro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國外貿銀行、美國花旗銀行。外資行的風險敞口至少在5億美元。 不過,中資銀行的敞口可能更大。《華爾街日報》援引一家大宗商品公司交易員的估計稱,德誠的涉案金額在45億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貸款都來自中資銀行。 不過,目前國際銅價已經走出了青島銅融資調查的陰影,過去兩周,倫銅累計上揚7%,反映出市場對於中美制造業回暖帶的樂觀預期。且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青島港重複質押只是個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8

渣打銀行針對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啟動法律程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186

針對此前青島港融資騙貸調查事件,渣打銀行已經在香港開始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德誠礦業開啟法律程序。這也是首起在香港公開的青島港相關融資騙貸法律起訴。 德誠礦業是青島港大宗商品融資騙貸調查事件的中心,此前因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屬庫存重複騙取融資貸款而遭到調查。 渣打銀行發言人表示,“我們確認已經在香港開始了針對德誠礦業(德正資源子公司)總裁陳基鴻啟用法律訴訟程序。”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渣打銀行申請3600萬美元賠款,作為其對中駿資源4000萬美元貸款工具的一部分。中駿資源是陳基鴻旗下位於新加坡的子公司。 近幾年,外資銀行向德正資源一類的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貸款數十億美元,通常是以銅、鋁等金屬庫存作為抵押品,即俗稱的銅融資等。目前外資行表示,他們懷疑這些貸款中存在用同一批庫存騙取多筆融資的詐騙現象。 6月,渣打銀行估算在青島港事件上共計有2.5億美元的風險敞口。 此前,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6月上旬表示,官方對若幹存放在青島港的鋁和銅產品的調查或會影響該集團。該集團的進出口商品業務擁有若幹存放在青島港保稅倉庫的氧化鋁和電解銅。中信資源稱,已在今年6月3日就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向青島法院申請並取得查封令。青島港的有關單位已收到通知協助執行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的查封令。 另外,由中國工商銀行控股的南非標準銀行也針對可能“失蹤”的青島港鋁庫存正式開始尋求法律程序予以保護。 南非標準銀行表示 ,其所屬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其在青島港庫存的商品資產,啟動法律程序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該銀行在相關事件中的風險敞口約合1.7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06

渣打銀行針對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啟動法律程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186

針對此前青島港融資騙貸調查事件,渣打銀行已經在香港開始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德誠礦業開啟法律程序。這也是首起在香港公開的青島港相關融資騙貸法律起訴。 德誠礦業是青島港大宗商品融資騙貸調查事件的中心,此前因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屬庫存重複騙取融資貸款而遭到調查。 渣打銀行發言人表示,“我們確認已經在香港開始了針對德誠礦業(德正資源子公司)總裁陳基鴻啟用法律訴訟程序。”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渣打銀行申請3600萬美元賠款,作為其對中駿資源4000萬美元貸款工具的一部分。中駿資源是陳基鴻旗下位於新加坡的子公司。 近幾年,外資銀行向德正資源一類的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貸款數十億美元,通常是以銅、鋁等金屬庫存作為抵押品,即俗稱的銅融資等。目前外資行表示,他們懷疑這些貸款中存在用同一批庫存騙取多筆融資的詐騙現象。 6月,渣打銀行估算在青島港事件上共計有2.5億美元的風險敞口。 此前,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6月上旬表示,官方對若幹存放在青島港的鋁和銅產品的調查或會影響該集團。該集團的進出口商品業務擁有若幹存放在青島港保稅倉庫的氧化鋁和電解銅。中信資源稱,已在今年6月3日就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向青島法院申請並取得查封令。青島港的有關單位已收到通知協助執行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的查封令。 另外,由中國工商銀行控股的南非標準銀行也針對可能“失蹤”的青島港鋁庫存正式開始尋求法律程序予以保護。 南非標準銀行表示 ,其所屬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其在青島港庫存的商品資產,啟動法律程序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該銀行在相關事件中的風險敞口約合1.7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07

青島港騙貸事件打破市場格局 高盛倉儲部門將進入中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778

高盛下屬的倉儲業務部門正在謀劃首次進入中國,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曝光令原先的市場格局出現了洗牌機會。 路透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高盛下屬的金屬倉儲部門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倉儲公司,正在謀求在上海或者其他有保稅倉庫的城市設點。 路透消息源稱,與其他國際倉儲公司在中國尋找代理不同,高盛將直接管理在中國這部分業務的運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鐵等基礎金屬的消費國,包括嘉能可、托克等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都已進入了中國的倉儲行業,高盛進入中國意味著競爭將更趨激烈。 6月份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暴露中國倉儲行業不規範操作,這為高盛這樣的新“玩家”進入市場創造了條件。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詳細報道,青島德誠礦業用同一筆鐵礦石,在四家不同的倉儲公司分別出具倉單,然後利用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騙取貸款。 騙貸事件涉及到外資銀行包括渣打、花旗、南非標準銀行,被騙取的貸款總計將近10億美元。 事件曝光後,渣打銀行直接叫停新客戶的“庫存質押融資”業務,並要求倉庫緊急清點庫存,確認抵押物真實性。 一位中國貿易商告訴路透:“醜聞極大的改變了倉儲業務市場,使用第三方不再是一個可行模式。” 自青島港倉單騙貸事件曝光以來,中國地區已有超過10000噸的銅轉移進入金屬倉儲公司C Steinweg,這相當於上海保稅區倉儲庫存的五分之一,接近LME全球銅總庫存規模。而這家有167年的荷蘭倉儲企業正是一家不通過中國本土代理,直接控制倉儲業務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