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為女兒違規操辦婚宴被免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19374.html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為女兒違規操辦婚宴被免職

一財網 姚君青 2015-12-01 11:35:00

教育部黨組召開視頻會通報3所高校4起違紀問題典型案件。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2月1日,教育部黨組召開視頻會,對近期查處的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3所部屬高校4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等典型案件進行通報。教育部黨組成員出席會議,部機關副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直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以及直屬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和部處、院系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分別在主會場和75個分會場參加會議。

1.中央音樂學院黨委常委、院長王次炤為其女違規操辦婚宴問題。

經查,2015年6月,王次炤在其女兒舉辦婚禮中,利用職務便利,接受與該校有共建關系北京某國際藝術中心提供的婚宴優惠價格,邀請學校同事、下屬參加婚禮並為婚禮服務(其中包括學校領導班子成員5人),造成不良影響,其行為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黨的廉潔紀律。學校黨委書記郭淑蘭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第一責任人,對王次炤為其女違規操辦婚禮雖有要求但未予阻止,親自出席婚宴並致辭,沒有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逄煥磊作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監督責任的第一人,對王次炤為其女違規操辦婚禮未予阻止,親自出席婚宴,沒有嚴格履行監督責任。經教育部黨組、北京市紀委研究決定,給予王次炤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其中央音樂學院黨委常委、委員、院長職務;分別給予郭淑蘭、逄煥磊黨內警告處分。

2.北京郵電大學虛列支出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問題。

經查,自2003年起,特別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後,北京郵電大學有關部門及科研人員通過列支會議費、餐費、住宿費等方式,將套取資金(主要為科研經費)支付到北郵科技酒店,用於有關支出,結余資金形成“小金庫”,涉及資金達到280余萬元,造成國家和學校資金流失,嚴重違反工作紀律、財經紀律和廉潔紀律。該校出現大範圍違規違紀問題,既反映了學校監管工作失之於寬、失之於軟,制度執行不到位,也反映了學校對黨員幹部教育、監督、管理不嚴格,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為嚴肅執紀問責,經教育部黨組、北京市紀委研究決定,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放春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其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委員、副校長職務;給予黨委書記王亞傑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給予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董晞黨內警告處分。

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亞和國際商學院原院長湯谷良違規兼職取酬等問題。

經查,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劉亞在6家公司兼任獨立董事,取酬126.6萬元。劉亞在經濟實體中的兼職情況,未向組織報告,兼職取酬未在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中申報,嚴重違反了黨的廉潔紀律和組織紀律。經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原院長湯谷良在擔任院長期間,先後在4家上市公司兼任獨立董事,兼職取酬合計人民幣152.9萬元、港幣120萬元。湯谷良雖向學校報告了兼職,但隱瞞了取酬問題,還多次持因私護照出國執行公務,擅自延長出訪時間和更改行程路線,在科研經費中報銷其妻子、女兒往返美國機票費用,嚴重違反了黨的廉潔紀律、組織紀律和外事工作紀律。針對黨員領導幹部不得在企業中兼職取酬、不得用因私護照出國執行公務、不得套取挪用貪汙科研經費,中央三令五申,教育部開展過多次治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王玲、校長施建軍作為黨政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發生的領導幹部兼職取酬等問題未能有效制止並查處,導致學校發生的違規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造成不良影響負有領導責任。經教育部黨組、北京市紀委研究決定,給予劉亞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委員、副校長職務,追繳其違規兼職所得;分別給予王玲和施建軍黨內警告處分。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研究決定,給予湯谷良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降低崗位等級處分,追繳其違規兼職所得。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同誌在會議上強調指出,這次視頻會是教育部黨組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采取這種方式、在這麽大範圍內通報違規違紀典型案件,主要目的就是落實中央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敲響警鐘、亮起紅燈,發揮警示教育作用,進一步強化教育系統黨員幹部黨章黨規黨紀意識,打造風清氣正的教育政治生態,保證教育改革發展順利推進。教育部密集通報和曝光一批違規違紀問題,就是要釋放一種強烈信號,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鬥爭,全面從嚴治黨是各級黨組織的政治責任,教育系統絕不允許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有存在之地,也絕不允許個別領導幹部在其位不履職、不盡責、不擔當。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警醒起來、行動起來、嚴格起來,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全面做好從嚴治黨各項工作。會議要求,各單位要結合實際,對照檢查,舉一反三,學習貫徹中央新頒布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切實把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放在首位,深入開展一次黨規黨紀教育活動,深入開展一次八項規定精神落實情況回頭看,深入開展一次財經紀律大檢查。要求各級黨組織切實落實兩個責任,把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一把手”要履行好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抓好班子、帶好隊伍,敢於擔當、敢於亮劍,紀委要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依規依紀開展紀律審查。越往後執紀越嚴,此後再發現類似問題,將從重查處,嚴肅追責。(駐教育部紀檢組)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75

專訪〉上任一周年 行政院長自評四大施政目標 毛治國:台灣移民政策需要換腦袋


2015-11-30  TWM

去年九合一選舉後,行政院院長江宜樺為執政黨敗選負責下台,由副院長毛治國接棒。一年過去了,毛治國推出哪些政策,為國家帶來哪些改變?《今周刊》專訪毛治國,談這一年來的施政重點。

一年前的十二月八日,毛治國從江宜樺手中接下行政院院長職位,在總統馬英九執政後期,帶領台灣社會向前行。明年一月中新任總統與新國會產生後,毛內閣即將 進入看守狀態,在這有限的施政時間與空間下,「為年輕人找出路、為老年人找依靠、為企業找機會、為弱勢團體提供有尊嚴的生存環境。」是毛治國標舉的四項施 政重點。

在上任一周年前夕,毛治國接受《今周刊》專訪,談他的政策思惟與重點,以下是訪談綱要:《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過去一年來,您的施政重點為何?

毛治國答(以下簡稱答):當時接這項工作就知道挑戰性很高,雖然,理論上是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卸任,但一月就大選,我真正能用的時間只有一年。這樣短的時間,大家所關切的問題這麼多,而且是從九合一選舉結束,銜接到下一個選舉,難度很高。

談因應人口老化

全面鬆綁僑生移民 大增新住民預算

接任後兩周,我去立法院報告,過去一年來所作所為都是扣緊當時說的那四句話,「為年輕人找出路、為老年人找依靠、為企業找機會、為弱勢團體提供有尊嚴的生存環境。」很多都是先做起頭,希望讓台灣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以後順勢做下去。

問:台灣最迫切的結構性問題是人口老化,在這方面,施政如何因應?

答:台灣少子化、高齡化,這兩年是轉折點,接下來工作人口(指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十八萬,是人口結構上的重大質變,許多公共政策的思惟也要因此換腦袋。比如說,移民政策。

過去,開放移民是台灣的禁忌,認為可能影響就業,這個對台灣比較陌生和敏感,所以我先推動僑生、外籍生的移民,預計今年十一月底全面鬆綁法令。

以往僑生、外籍生畢業後想要留在台灣,必須先回國工作兩年,其實等於把他們趕走了,但這些人是我們最缺的年齡層,不該把他們趕走。所以我們把兩年的門檻拿 掉,兩千人︵指僑生及外籍生︶留在台灣的目標快達到了;十一月底前,勞動部會把薪資的限制︵編按:過去僑外生留台工作資格,必須大學畢業、有兩年工作經 驗,月薪四萬七九四一元以上︶也拿掉,短期內以五千人留在台灣為上限。

問: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新住民,政府如何讓這群人更能在此安身立命?

答:目前外配、陸配第一代有五十萬人、第二代有三十五萬到四十萬人,加起來近百萬人。現在的新生兒中,四個有一個是新住民第二代,政府需要系統性去協助他 們。第一代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而第二代有多元文化的先天本錢,尤其東南亞是我們將來主要進軍的市場,有這樣的語言和血緣,是很好的優勢。

我們有俗稱「外婆橋」的「新住民火炬計畫」,在寒暑假時,讓新移民第二代回到母親的故鄉學習語言文化,讓台灣下一代保持多元化,甚至變成台灣競爭力的一部 分。今年下半年,我成立新住民院級協調會報,兩個月開一次會,多規畫了十億元預算,作為各部會推動政策的資金後盾,有需要就從中動用,每年盡可能維持在十 億元水位。

談鼓勵青年創業

修法放寬新創公司募資限制

問:台灣年輕人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政府如何為年輕人找到出路?

答:現在的年輕人,有相當比率想自行創業,因此,創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是政府必須做好的事。

依國發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歸納,發現這一塊有幾個問題:法規不健全、資金籌措不力、國際連結不足。

所以我們第一件下手的是法規,《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在五月三日施行,開放第三方支付,這是電子商務很重要的基礎。

接著是讓有技術和有錢的人更容易結合,今年六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有限合夥法》,並於《公司法》中加了閉鎖型公司專章,放寬新創公司募資限制。過去新創公司礙於法規,都跑到英屬開曼群島設立,現在法規健全,會讓那些公司考慮回來。

其中,閉鎖型專章開放股東人數五十人以下、非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每股價值、股東的權利義務可以不同;這個想法原本和《公司法》正面衝突,後來我們找到用另設專章的方式解決問題,規定只要在公司章程裡,把權利義務講清楚即可,未來中小企業都可以轉化成這個模式。

談推動產業轉型

成立專案小組 業界不必單打獨鬥

問:在產業政策上,是否也有因應創新經濟的新作法?

答:全球都在講創新經濟,我們希望讓台灣在世界地圖上變成亮點。台灣有個優勢,ICT(資通訊產業)基礎很好。過去,新創公司若有好的點子,或許都能拿到幾百萬美元的投資,但遭遇的問題是產品做不成,很多案例後來拉到台灣來,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在幾周內做好。

「快製」,就是台灣的特殊優勢,競爭者是中國深圳,但他們對智慧財產權尊重不夠,因此台灣仍是全球數一數二可以把創意轉化為創業的地方。現在我已責成工研院作為台灣的創新快製媒合中心,有案件進來,他們媒合,這些也是很重要的開始。

一方面要讓台灣社會轉型,帶動有潛力的新創事業,一方面是為了年輕人的出路,這也是在為ICT產業找到出路。

問:今年以來,台灣出口明顯不振,從產業轉型來說,政府有何長線作法?

答:台灣是海島型經濟,中小企業直接做出口約十幾趴︵%︶,另有三十幾趴︵%︶是做出產品後賣給大廠再出口,有一半以上中小企業仰賴出口;出口做不好,台 灣就垮了。過去最主要的出口產業是ICT,ICT的終端是消費性電子產品,但這類商品的生命週期越變越短。要產業轉型,基本上就是要擺脫(生產)零組件的 宿命,這時系統化產品變得非常重要,透過產業連結,讓產業加值,整個思惟就是「生產力四.○」的十年計畫。

其中,重要的是「彈性生產」,把過去少量的自動化,進一步升級變成智慧化,讓生產線和消費市場直接對話,過程中,就能創造新興商機。我們已成立專案小組, 讓產業界不要單打獨鬥,也讓台灣有不同的產品出口。這是新的帶動,需要一點時間,但我們先在整個產業界放火,現在,這把火差不多也燒成一些氣候了。

談加入區域組織

對外「求同存異」 對內「化異求同」

問:台灣經濟的重要隱憂之一,是在國際整合當中被邊緣化,馬習會之後,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區域經濟組織是否樂觀?

答:國際談判成敗不在對方,而是自己。自己的態度和內部是否有共識,決定人家對我們的接納度。我常說,對外必須「求同存異」,但是對內必須「化異求同」。

過去,世界沒有貿易壁壘的障礙,只要努力就有市場;但今天沒有這樣的環境,如果我們想進入人家的市場、卻不讓對方進來台灣的市場,後果就是走不出去。

我們要想清楚,台灣是否有條件來賭氣。

加入TPP對台灣人來說是「must」(必須)、不是「choice」(選擇),美國的立場是要進口他們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才行,我們必須想辦法克服這個 問題。努力的方向有兩個:首先,是「說服對方」,找出「不能開放」的更充分理由;另外,就是在內部做好各種因應準備。

問:整體而言,你過去一年的施政心得感想為何?

答:台灣有很多被各界高度關切的問題,都是短期難解的結構性問題。

就像高鐵財改案,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結構,也幾經波折才在今年獲得解決;如果沒有前面醞釀的過程,我不可能在這一年找到解方。至於其他更大的問題,複雜程度在我眼裡就像一道道「聯立方程式」,像是貿易開放、缺電、缺水、年金改革等,要解決,需要時間,也需要共識。

在我可以做事的一年內,有一些成果,但很多都是起頭,希望未來能夠順勢走上對的方向;至於其他結構性問題的改變,也是台灣未來終將順勢面對的課題。

上任周年 行政院為台灣帶來哪些改變?

──毛治國一年施政成績

目標 內容

為年輕人找出路 通過《公司法》「閉鎖型專章」、成立台灣新創競技場,及創新快製媒合中心。

為老年人找依靠 通過在立法院「躺」了三年多的《長期照護服務法》,將高齡社區關懷據點增加到2457處。

為企業找機會 啟動「生產力4.0」,達成製程改善節省成本,創造更好的工作機會,讓企業競爭力升級。

為弱勢提供

有尊嚴的環境 低底盤公車已過半、推動「新住民火炬計畫」。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7

中研院證實:院長未如實申報 翁啟惠自打臉 違反自訂利益迴避內規


2016-04-04  TCW




讓科學家持有技轉公司股份,有如打開潘朵拉盒子,翁啟惠不照規定做,更成了無法自圓其說的最大漏洞。

「請問,翁(啟惠)院長是否依照中研院規定,申報二親等以內對浩鼎的持股嗎?」《商業周刊》記者問。

電話另一端,負責院內利益衝突迴避業務的中研院智財技轉處處長楊富量沉默了半分鐘,嘆了口氣說:「現在的規定是這樣子沒錯,但是……。」浩鼎生技解盲不如預期,投資市場四天股價跌幅超過三成,當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跳出來發言,力主解盲結果在科學上是大突破。三月二十三日,他被爆女兒翁郁琇持有浩鼎股票高達三千張,翁啟惠是全球醣分子權威、曾是浩鼎美國母公司股東,到中研院當院長後,中研院持續與浩鼎合作醣分子至今。

三方說不清楚的利益糾葛,引發風暴。當法界人士都把焦點放在,翁是否觸及「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時。翁自己掌管的中研院,處長楊富量已向本刊證實:翁啟惠並沒有依規定向中研院申報二親等以內持股。

這條翁自己發布實施的「科技栘轉利益衝突迴避處理原則」,他自己卻沒有遵守。

時間拉回二〇一〇年,研發「龐貝氏症」孤兒藥的中研院院士陳垣崇,因家人投資了由他的技術栘轉成立的世基公司股份,恐涉嫌圖利,遭到檢調搜索、偵查。向來形象良好的他,引發全台搶救風,進而催生「科學技術基本法」 (以下簡稱科技基本法)修正案,讓以國家經費研究有成的科學家與家人們,有了法源可以持有技轉公司股份,享受研究成果。

當時科技基本法將該如何申報、如何判定是否有利益衝突、利益迴避等原則,交給各機構自訂,這就是中研院內規的由來。

若翁啟惠按規定申報女兒持股,只要中研院亮出資料,應能平息質疑,風暴也不會延燒。

翁自己發布實施

四個月後,其女人股洁鼎

讓人不解的是,內規公布至今,實施起來徒具形武。內規宣布的四個月後,翁郁琇就認購浩鼎持股。但是持股從未被申報。

「那中研院有按照規定,追蹤研究人員的持股動態嗎?」我們追問。楊富量承認,研究人員的利益衝突情形,只在審查技術移轉案時被討論,一旦技轉案通過、合約簽完,就不再追蹤。翁郁琇縱使申報,是否買賣浩鼎股票也無法得知。

值得探討的是,中研院對科學家們所開的大門,其實是非常寬鬆的。

根據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所述,台灣對生技專家技轉的規定相比美國,其實已經寬鬆非常多。邱曾長期擔任中研院倫理委員會委員,是院內的利益衝突研究專家。

態度輕忽!

不把利益迴避當一回事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指出,二〇一一年後,美國已強制領取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主持人,必須申報並公開利益衝突資料,同時也要各藥廠、科技公司公告給予科學家哪些報酬。雙邊資料勾稽比對,若有不符,藥廠將遭罰款、處分,而科學家也得負起責任。「美國對於利益衝突問題,很明顯是越管越嚴格。」他說。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翁裕峯比對後也發現,〇七年實施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 (以下簡稱生技條例)讓生醫學者能擔任技轉公司的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但其他產業學者沒有生技條例護身,只能擔任發起人、非執行業務的科技諮詢委員,不得擔任董事或監察人。

給出這麼寬鬆的條例,正是出自社會各界對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高度期待,而中研院不設罰則的內規,也是基於信任品格而有的榮譽制度。現在,大家面對寬鬆標準卻還不遵守,「如果到最後變成要修法納入刑責,就真的斯文掃地了。」劉宏恩說。

只是,中研院明明已開大路給科學家,為什麼大家還不肯正當光明的走?

一面是輕怱,甚至是傲慢的態度。「我相信他們(科學家)既沒有惡意、也不是貪財,但就是不(把利益衝突迴避)當一回事。」劉宏恩說。

一面則是社會對發明者共享利益的價值觀,並未達到共識。「一邊(科學家)說沒違法,另一邊(社會大眾)卻覺得怪怪的,給予非正面的評價,」邱文聰觀察。

翁啟惠案,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要讓大家認真思考:讓科學家獲取利益的同時,該如何維持科學研究的客觀性?該讓科學家享受利益到什麼樣的程度?「顯然還沒有取得普遍的共識。」邱文聰說。

翁是台灣最接近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但這次,身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的他,確實做了不良示範。六年多前,台灣社會大喊:「不要再有下一個陳垣崇」,因此鬆綁法規並訂出利益衝突迴避規定,現在,翁若不能示範出應當有的道德標準,並對榮譽制度有所交代。未來,台灣「不要再有下一個翁啟惠」的期待,可能很快就落空。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05

華西醫院原院長石應康去世疑為跳樓自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079

資料圖:石應康(華西醫院官網截圖/圖)

多個消息源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曾擔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近20年的石應康,於2016年5月11日去世,享年65歲。死因疑為跳樓自盡。其女兒在微信朋友圈及華西醫院同事的微信群中留言稱,“他心涼了,厭了,所以想走了。”

祖籍福建福州的石應康,生於醫學世家。父親石美森是中國著名兒科專家,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創始人兼院長,母親淩蘿達是著名婦產科專家,伯父石美鑫也是複旦大學中山醫院著名的心胸外科專家。

石應康曾獲四川醫學院(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醫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並曾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Maryland,USA.NIH,NHLBI)擔任訪問學者。1993年,出任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院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直至2013年。

華西醫院,可溯源至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892年在成都創建的仁濟、存仁醫院;華西臨床醫學院則起源於1914年的華西協合大學醫科,是由美、加、英等國教會按西方醫學教育模式建立的醫學院。

華西醫院一度在中國地位崇高,有“南湘雅、北協和、東齊魯、西華西”之美譽。不過後來一度退步,石應康主政華西醫院之後,該院再次迅速發展。近年來,在多個中國醫院綜合排名中,華西醫院均名列三甲。

“華西醫院能有今天的成就,石應康的貢獻是最大的,這毫無疑問。”數位四川政界及醫療衛生界的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近年來,關於石應康的傳聞,亦在坊間數次流布,但從無應驗。

知情者稱,2016年5月11日下午,石應康被發現身亡,疑為從20樓跳樓自盡。

多位接近華西醫院的人士告知南方周末記者,石應康的女兒,也是華西醫院的醫生,在5月11日傍晚及晚間,於醫院同事微信群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言表示:“他心涼了,厭了,所以想走了……”。

更令人唏噓的是,石應康的父親石美森,在文革期間,因不堪受辱而自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03

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高層變動 副總王秋景調任廣汽研究院院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832.html

近期,神龍、沃爾沃等多家車企發生高層變動,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菲克”)也迎來人事調整。廣菲克執行副總經理王秋景即將離任,調回廣汽研究院任職院長,將負責產品開發、質量把控等重要工作,廣菲克副總經理李進將接棒王秋景離開後的職位。第一財經記者從廣汽集團內部人士獲悉上述消息。

網絡資料圖

王秋景從事汽車行業20余年,先前在南京汽車制造廠,從副科長升至科長、副所長、技術中心處長,子公司副總經理,總公司副總經理。上汽集團整合南京汽車集團後,王秋景選擇離開,這期間王秋景已經積累了從研發產品到培養人才等眾多經驗。隨後,王秋景加入廣汽研究院擔任廣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13年6月,廣汽集團宣布大規模人事調整,王秋景出任廣汽菲亞特(後改名為“廣菲克”)執行副總經理。

 

在三年任期內,王秋景對廣菲克的生產布局做出重要的改變,在長沙第一工廠之外,推動廣菲克在廣州新建第二工廠,並實現SUV品牌Jeep順利國產。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王秋景多次強調其打造世界一流汽車制造工廠的夙願。就在上個月,總投資逾40億元、年產能16萬輛的廣菲克廣州工廠正式投產,廣州工廠首款生產的車型Jeep自由俠將於本月28日上市。自從Jeep首款國產SUV自由光於去年第四季在長沙國產之後,大幅拉動廣菲克銷量上升。今年1~4月,廣菲克銷量為3.9萬輛,以211%的增幅成為廣汽集團中增速最快的子公司。廣州工廠投產之後,將有利於進一步拉動廣菲克的增速。

至於王秋景為何在此時轉身,廣汽集團內部人士稱這是正常的人事變動,廣汽研究院院長黃向東即將退休,作為技術型人才的王秋景是最好的人選,交接工作預計將於今年6月完成。

接棒王秋景出任廣菲克執行副總經理的李進,則是廣汽系內部培養出來的人才,先後在廣汽本田、廣汽集團和廣汽三菱等集團及合資公司曾當任過高管,2014年7月從廣汽三菱副總經理職位調任廣菲克副總經理至今,在生產、采購和企業管理上經驗豐富。

不僅廣菲克高層有變動,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下稱“廣菲克銷售公司”)銷售也發生人事變動,廣菲克銷售公司銷售部高級副總裁陳雪峰日前因個人原因離職,該公司網絡發展管理部副總裁戚曉斐接任,負責渠道發展與銷售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73

旅美三十年,意外當選中研院長 廖俊智第一難題 擺平中研院派系

2016-06-13  TCW

在院長遴選爭議時連發兩封公開信、發布為院長後在美開記者會,尚未回台就連番主動出擊的廖俊智,作風積極。

蔡英文總統與他越洋視訊面談時,提到國內政治環境紛擾不會停止,接下新職要有心理準備。「我完全能夠理解,」新科中研院長廖俊智如此回應。

中研院近來因前院長翁啟惠涉入浩鼎股票風暴,加上新院長又與前任李遠哲、翁啟惠同屬化學領域,引起少數院士反彈,院內氣氛低迷,外界也好奇,旅美三十多年、台灣社會不熟悉的廖俊智,能否重振中研院聲望,或變成誤入政治叢林的學界小白兔。

五十八歲的廖俊智,學術成就勝出大多數中研院同世代學者,包括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中研院院士,以及美國學界最高地位的國家科學院院士等。

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透過生物合成技術,以細菌替代石油來製造化學品,在生質能源領域有突破。「他很務實、想解決(能源)問題,所以想出把工程觀念放到生物裡的方法,」廖俊智在台大化工系的同班同學、現任該系教授陳立仁說。

美華裔首富與他一起創業

綠色能源的趨勢讓他備受重視,美國政府為他的實驗室注資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美國華裔首富、《富比世》估計身價約合新台幣四千億元的黃馨祥,也投資他的技術,兩人共同創辦了EASEL公司。

在美國如魚得水,是否有能耐應付台灣複雜的政治、學術派系環境?先前就有院長遴選委員懷疑他不熟悉台灣,如何領導中研院?其實,祖籍台南、高雄長大的廖俊智,曾在二○○七到一○年間獲工研院聘為顧問,經常往返台美兩地,旅美期間也很關注台灣時事。

曾參與廖俊智實驗室研究的台大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阮雪芬透露,廖俊智居家還會穿著一件印有台灣地形的T恤,兩年前頂新食用油風暴時正逢台北市長選舉,他還提出建立食安機制的建言給柯文哲。

包括遴選委員、總統幕僚和學界老友,都對他說話時條理分明印象深刻。高中聯考全國前三十名、大學畢業成績系上第二名的廖俊智,並非書呆子型。翁啟惠曾在立法院辯:「我們科學家本來就不正常。」「廖俊智絕對是正常人,」廖的幾位同學異口同聲說。

廖俊智

出生:1958年

學歷:台大化工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化工博士經歷:美國柯達公司科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工系教授、系主任現職:將於7月接任中研院長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04

在遴選風暴中出線的中研院新科院長 廖俊智有科學家的敏銳、王建民的耐挫力

2016-06-13  TWM

甫出爐的第十一任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是享譽國際的生化、化工等跨領域專家, 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說自己是「很平凡的人」,種種光環與成就,憑的就是熱情。

「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好!」即將出任中研院院長的廖俊智,在確定出線後接受《今周刊》專訪,笑談自己奉行的座右銘。即將返台在七月一日就任新職的他,如何把這個近來成為風暴中心的學術重鎮招牌重新擦亮,任重道遠。

廖俊智雖在二○一四年才成為中研院院士,但在國際生化、綠能領域上,他的名號早已響叮噹,同時擁有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國家科學院、台灣中研院的「三料」院士身分,任何一個院士資格都是難得的榮譽。雖然二十多年來都在國外任教,但他並非外界想像的對台灣陌生,反而每年都回台多次,分享所學。

世界級成就

「三料院士」擁有多項專利「我向總統說,若圈選我,願承擔責任,全力以赴。」廖俊智回憶,在六月二日與總統蔡英文的越洋視訊談話中,蔡英文先表示中研院院長遴選過程一切合法,再徵詢他的意願。曾經發表聲明,要求澄清遴選程序適法性的廖俊智強調,他不會因這件事不如人意就不愉快,「這是我們大家一起的事……。我是抱著家裡有事、回家幫忙的心情回台。」現年五十八歲的廖俊智,台大化工系畢業後,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工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柯達公司工作三年,後來先後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任教,目前是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被詢及「三料院士」的榮耀,廖俊智說:「擁有頭銜雖然光榮,但重要的還是對新知識、新科技的實質貢獻,只要研究者找對目標、不短視近利,必然能實至而後名歸。」中研院院士蔡明道盛讚廖俊智在代謝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世界級成就,其研發成果帶來多項專利,「是少數跨多領域、對學術應用有很深見解的專家。」蔡明道形容,一四年廖俊智到中研院演講時,他對其演說內容「驚為天人」,加上廖俊智在美國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底下研究成果和經費之豐厚,讓人意外「這麼優秀的人,怎麼還不是院士?」於是和其他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成員一起提名廖俊智,並順利獲選第三十屆中研院院士。

廖俊智能進行跨領域研究,有其背景。雙親都是工程師,他從小就喜歡研究科學,高中時就對化學和物理都有興趣,大學順理成章地選擇唯一涵蓋兩者的化工系就讀。

獲柯達聘書

一頭栽入生命科學領域

畢業後,他進入當時化工系排名第一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念博士,也因此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貴人、撰寫化工經典教科書《輸送現象》的共同作者Edwin N. Lightfoot 教授,自此改變他對研究的觀點,從化工領域拉寬到生物工程領域。

「Lightfoot 教授向我介紹發展神速的現代生物學,他認為,一位聰明的化學工程師,應該能將化學工程的原理應用於解決複雜的生物問題,這樣先驅的觀點深深打動我。」廖俊智笑說,在此之前他幾乎沒有任何生物知識的基礎。

廖俊智說,當時學界對生物化學研究並不重視,全球經濟也還陷於兩次石油危機的谷底,「許多博士生都找不到工作。」但意外的是,在博士尚未畢業前,廖俊智就獲美國柯達公司一紙聘書,邀他在畢業後加入其生命科學研究團隊。

總結這段人生歷程的意外轉彎,廖俊智說,儘管生化在當時是冷門領域,但它「不但讓我意外順利地找到工作,也為我三十年後獲得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及科學院的肯定鋪路。現在回想起來,我會鼓勵年輕學生及研究者,依循其內心的渴望及熱情做研究,而不是盲目地投入熱門的研究領域。」Lightfoot教授對廖俊智的影響深遠,他常說「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事實的真相, 而非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句話徹底改變廖俊智在學術研究及做人處世的觀念,避免執著於自己既定的想法,對事物的真相,做選擇性的解讀。

與老教授的互動,不僅在學術研究上,也在日常生活中。廖俊智回憶,有一年冬天遇到大雪,積雪甚至把他的車子掩沒,廖俊智在與老師討論完問題,不經意地提到稍後要去剷雪,「教授說等一下,隨後就帶著他兒子來幫忙。」回憶這段過程,廖俊智滿心感謝。

求事實真相

致力打破學術與應用隔閡

除了老師的影響,在柯達工作的三年,也成為他後來能夠打破學術和應用之間隔閡的重要養分。「最大幫助是讓我了解到社會各行各業如何運作,可以同時聽懂業界和學界的語言、思考方向,有助於跨領域研究。」廖俊智說。

「他對每件事都有想法,即使不是熟悉的領域,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說,有一次當王寶貫談到大氣中減碳的研究,廖俊智不但認真追問各種作法,事後還持續關注進展。王寶貫認為,從這點可以看出,為何在所有院長候選人中唯有他能面面俱到,不只是針對理科,也對人文領域的人才養成等議題,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令評選委員印象深刻。

「研究生涯有九九%都是挫折,假如一帆風順,就不會成為重大的研究了!」廖俊智笑言,這些年來,早已體認到要從事尖端的研究前,就要有「大部分的idea都是不可行」的認知,才能夠不輕易放棄,並且在錯誤中找到改進方法。

談到挫折,廖俊智數度提起旅美投手王建民,認為他一生堅持要回到大聯盟、那種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學習。熱愛棒球、游泳的廖俊智形容,就好像運動員投籃,有些時候就是怎麼樣都投不進球。做研究也會這樣,遇到各式各樣的挫折,但是若有強烈的信念做支持,就可以走得下去。

就是愛台灣

傳承知識 全力提攜後進

對學術研究充滿熱忱的廖俊智,在旁人眼中,是一位不遺餘力「愛台灣」、提攜後進的學者。認識廖俊智近四十年的老同學台大化工系教授吳乃立,直言「他很想幫台灣做事」;許多大學請他回來演講、擔任顧問等,他幾乎都會答應,包括清大、台大、台科大、成大、中山大學等,都有他傳承知識的身影。

「他非常願意接受挑戰、行動力也很強,很厲害卻沒有架子。」作為中研院邀請他到訪的聯絡人,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余聖法說,每次廖俊智回台可能只有一、兩天,卻能很有效率地拜訪各處,隻身前往未見助理隨行,非常隨和。

在大學和博士生期間都當過廖俊智學弟、現任清華大學全球事務長的陳信文透露,當年他一到威斯康辛大學,廖俊智就提醒他,煮菜要買哪一種醬油比較好,因為有些品牌據他觀察,「放了一夜之後似乎出現變質,可能有腐蝕性的問題。」由此來看,他是一位觀察力敏銳、對事事好奇,既細心又貼心的人。

「後來若因工作有機會路過UCLA,他還會主動開車來接我一起吃飯,再送我回機場。」陳信文形容,與廖俊智相識二十多年,除了平日的書信往來,偶有見面的機會,都感受到他的熱情款待。

這次廖俊智被提名為中研院院長候選人,背後的伯樂,是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

這位八十歲的老院士,在二十二年前曾經提名李遠哲為院長候選人,今年一月親自飛到美國與廖俊智懇談,決定提名他,再度成為成功的推手。

一四年,陳長謙邀請廖俊智到中研院演講,也讓他進一步看見台灣化工產業落後國際的情況,「廖俊智是能夠帶來新路徑,用綠能方式建立新化工產業、經濟轉型模式的人選。」「研究最終目的是要應用,中研院的長遠目標,是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是廖俊智的期待。

這位被不少人評價為「傑出卻謙和的學者、聰明卻嚴謹的科學家」的新科中研院院長,要他以一句話來形容自己,他想了很久才回說:「我是個很平凡的人、與大多數人成長過程都一樣。」然而,廖俊智帶著不平凡的成就鮭魚返鄉,未來是否能將台灣的最高學術機構帶向國際,為台灣帶來更大的科學研究能量,值得期待。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中研院院士經歷:美國柯達公司研究科學家、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工博士研究專長: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微生物合成燃料撰文 / 賴若函、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4

北大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中國正經歷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40.html

身處中國複雜經濟環境中的每個人,都想看清當下的經濟形勢,以此對個人或企業的未來發展做出預判,而這種預判需要宏觀視野和微觀體驗相結合。所以,經濟學家對於宏觀經濟的分析就成為不能忽略的聲音之一。

2015年4月14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曾受邀參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經濟座談會。在6月18日-19日舉行的2016北大匯豐金融論壇上,海聞在演講中表示,目前整個宏觀經濟情況確實不是很好,GDP增速經歷了連續5年下滑,有可能今年會繼續下滑。 沒有人敢確定今年的經濟增速,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下滑階段,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經濟下滑速度在放慢,也可能進入”L”型的趨穩階段。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很有發展潛力,因為中國正處於經濟起飛的階段,發展的潛力來自於四個方面,服務業、城鎮化、制造業的創新和整合以及“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拓展空間。

中國正經歷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

GDP是描述經濟增長繞不開的指標。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宏觀經濟增長目標定為一個區間——6.5%~7%,而不是之前的一個數字。海聞就此表示,這樣的設定就是說中國經濟增速可能繼續下滑,但不會下滑得太厲害。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估計是6.7%。

那麽,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什麽?海聞表示,第一個原因是一個長期趨勢。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保持10%的高位增長,從高速到中高速增長是一個正常現象。 第二個原因是現在面臨的宏觀經濟周期並沒有結束。這次衰退仍然是2009您經濟衰退的延續。同時,這次衰退和之前的經濟衰退有所不同,1998年和2009年的衰退是國內所有行業放慢增長,但這一次面臨東部和東北、中西部地區經濟運行的區域性分化,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其背後是區域性產業結構的不同。

海聞說,今年的經濟衰退和跟前幾次的宏觀周期不一樣,這背後是一個產業結構的問題。現在又到了產業調整的時期,但這個產業結構調整跟以前還不一樣,前幾個階段都是對物質需求的增長,現在到了對生活質量需求的階段,這對於產業結構的調整挑戰更高了,"我們不再貧窮,不再短缺,不再需要低質量的產品,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產品,包括金融、法律、文化、教育、醫療以及高端制造業等。”

基於這樣的邏輯,海聞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不僅是宏觀經濟周期的衰退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

中國經濟將來動力是什麽

社會的進步需要樂觀的預期來推動,那麽在當下複雜的經濟狀況下,投資者如何看到未來的希望?中國經濟將來動力到底是什麽?

海聞表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四個方面,第一是改革發展的服務業,第二是城鎮化,第三是創新和整合的制造業,第四是“一帶一路”開拓的空間。

發達的服務業是一個國家高度發展的標誌。海聞認為,中國的服務業占比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電商渠道設施的完善和建設,將來會為中國進一步發展消費服務業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中國也到了產品品牌建設的階段。

那麽,中國服務業的增長潛力在哪里?海聞舉了健康醫療和文化產業兩個例子。在美國,醫療健康行業占其GDP的17%,而整個制造業只有20%,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表現。日本的醫療健康產業占GDP將近10%,英國大概也是1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但是中國目前在醫療健康的產值占GDP是5.5%,說明還有很大空間。同時,在文化產業方面,美國的電影、音樂、藝術等文化產業占GDP的20%-30%。韓國的文化產業產值占其GDP的15%,中國文化產業只占GDP的3.8%,未來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對於城鎮化,海聞也表示,中國的城鎮化剛走了一半,還有很大空間。“簡單來看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是低於90%的,我們現在才50%。日本只有2%的農民,韓國5%的農民,臺灣也只有5%的農民,所以我們城鎮化還有很長的路。”海聞說,兩億農民進城的城鎮化可以拉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帶來家具家電等的消費,同時,在新型城鎮化方面,還將帶來環保、節能等的消費。

在制造業的創新和整合方面,海聞表示,中國未來的制造業發展趨勢是要進行兼並重組,不僅僅是淘汰所謂過剩產能,更重要的是加強未來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目前企業和科研院所對創新投入不夠,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的創新都很重要。同時,制造業的兼並重組要通過市場而不是完全通過政府來進行。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也將為未來經濟增長拓展空間。海聞表示,歐美市場基本飽和,需要尋找新的發展窪地。同時,“一帶一路”戰略長期來看將是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重要機遇。“一帶一路”涉及26個國家,輻射的國家達到60個,這些國家的人口總數占了將近世界的一半,但是GDP總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且貿易總量也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所以其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3

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全球經濟進入長期停滯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83.html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揚18日在京表示,全球經濟進入長期停滯時期,未來十年可能都處於這種狀態。

在出席當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十周年慶典活動”時,李揚作了題為《全球經濟進入長期停滯》的演講。

“衰退還在繼續。從2007年算起衰退已經有了8年時間。”李揚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嘉德的說法,認為目前的全球經濟是“弱複蘇”。複蘇非常疲弱,起起落落還是起不來,既然是弱複蘇當然就是低增長。

李揚說,其次是“通貨緊縮”和“高失業”。他說,“高失業”並不是說傳統意義的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提高,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結構上,“失業人口的結構是很令人擔憂的,特別是其中的青年人的失業非常嚴重。”

李揚說,另一個是“高負債”,這次危機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債務危機,如何處置債務是目前非常頭疼的,基本上沒有任何頭緒。

導致全球經濟複蘇如此之艱難,而且還看不到前景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李揚分析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技術進步緩慢。全球經濟特別是其長周期是靠技術進步來驅使的,而技術進步目前還沒有達到能夠把全球經濟從深度危機中拉出來的程度。全世界都在等著一次科技革命,各國都把最優先的政策放在創新上。

第二個因素是人口結構惡化。人口結構惡化其實是在發達經濟體中早已存在了,如今開始向中國這樣的國家蔓延。當前歐洲移民問題背後更深的原因實際上是人口結構惡化的問題,中國也加入了人口結構惡化的隊伍,其他很多國家像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是這個狀態。

第三個因素是真實利率水平。背後反應的是投資率下降,沒有有利可投的投資。“沒人願意投資,因為現在沒有有利可圖的項目讓大家去投資,沒有投資哪有增長?沒有投資哪有結構變化?所有這些問題都在這里反應出來。”

第四個因素是宏觀經濟。經濟這種狀態應當說很長很長時間沒有遇到過,於是政策就難以出臺,貨幣政策是被大家反反複複使用,而且是被過度使用了,到今天政策不是邊際效應遞減而是基本失靈了。

李揚說,目前已經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利率困局”。“有好事者說是5000年,因為自有銀行以來沒有負利率,長期負利率怎麽運行?”他說,當然目前的這種負利率還是在中央銀行和它的客戶,不影響普通百姓,但已經開始向普通百姓蔓延。

“另一個問題是實體經濟,而且是很重要的問題,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長下降。生產率下降,利率水平就沒法上升。”李揚在演講中呼籲各國特別是主要國家要持續合作,合作的第一點就是要認識到面臨著百年不遇的經濟周期,“雖然程序化有所倒退但是金融程序化依然在升華,金融政策的外效應非常強,所以不能采取任何以鄰為壑的政策,維護全球匯率的穩定。

李揚說,目前經濟的情況看起來是比較灰暗的,但其實是人類發展到今天進入了一個非常大的調整時期,這個調整不止是經濟調整、金融調整,甚至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都在調整,“在這樣一個大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獲得了歷史性的機遇。”李揚認為,中國應保持戰略定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同時冷靜應對變局,因為變局還會接連不斷地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66

吳建民一生履職豐富 大家最喜歡稱他吳大使和吳院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04.html

吳建民今天臨晨在武漢因車禍離世,享年77歲。

吳建民一生履職豐富,有很多職位稱呼,但至今,兩個稱謂仍然最常使用——吳大使和吳院長。

吳建民是前駐法大使、外交部原新聞發言人、外交學院原院長、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法語翻譯。

目前駐外的一位中國外交官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還記得吳建民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時,辦公室在外交部老部一樓,每周末或深夜赴部,均能看到吳建民在研讀。

一生超級勤奮 激勵許多人

吳建民,1939年生於重慶,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1965年到1971年,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法語翻譯。後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1971年,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副會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等職。於2003-2007年任國際展覽局主席,是擔任這一職位的第一位亞洲人。

吳建民現任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歐亞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外交學院教授,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等職。

2003年榮獲希拉克總統授予的榮譽勛級會大將軍勛章。

為了表達對這位老院長的追思,外交學院校學生會今天將自發舉辦吳建民老院長追思會。通知說,為追思先人,深切緬懷對外交學院做出傑出貢獻的吳建民院長,校學生會將於今晚八點在外交學院沙河校區陳毅廣場自發舉辦吳院長追思活動。請同學自願參加。

外交部歐洲司官方微博“中歐信使”寫道,吳建民大使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

18日,外交學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對外發布,以《沈痛悼念敬愛的吳建民老院長》為題的訃告,“外交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沈痛悼念吳建民院長,願吳院長一路走好!”

吳建民,身體力行,積極作為,鼓舞了新一代年輕的中國外交官。

上述駐外中國外交官說,“吳建民大使一生超級勤奮,激勵許多人。榮休後不賦閑,不避爭議,不輟講寫,堅持己見,憂國憂民。”

中國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的損失

的確,榮休後,吳建民仍然是在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和智庫外交領域最活躍的外交官。

他在中國的新興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擔任顧問,關註全球化、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國際人才等相關研究。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會長王輝耀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對吳大使的離世,感到非常突然。中國失去了一位精英人才。

“昨天下午還與我們在一起,歐美同學會在北京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委員會的成立大會。吳大使前來表示祝賀。因為他要去武漢趕飛機,大會安排他第一個發言。吳大使主要談到對青年寄語,對青年海歸的期望。”王輝耀說。

王輝耀認為,吳建民是中國非常具有開放視野的外交官,傑出的外交代表。外交經歷很全面,精通法語和英語好幾種語言。

吳建民作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顧問,上個月15號在北京參加了該智庫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與理事見面合影。

“吳大使非常支持我們。”王輝耀說。王輝耀與吳建民相識有20多年的時間,最早始於吳建民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後來吳建民擔任外交學院院長、五年前擔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顧問後,往來更為頻繁。

王輝耀說,吳建民大使對公共外交、民間外交、智庫外交都非常支持,推動很大。

“吳大使具有開放的思維,能很好地表達他的觀點,特別是懂得用國際語言講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觀點和聲音。”

身體很健康 思維非常敏捷

王輝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道,吳大使77歲,身體很健康。平易近人,沒有架子。

2015年在倫敦一同參加會議,開會前大概一個小時,吳大使建議與王輝耀等參會人員一同去附近的海德公園散散步,當時連續繞公園走了2圈,一個多小時。

“我覺得他跟年輕小夥子一樣,身體很健康,思想非常敏捷。”

王輝耀認為,吳建民大使的逝世,對中國的民間外交、公共外交以及國際影響力都是一種損失。

那次海德公園散步,走了一個多小時,吳建民大使當時跟王輝耀講,他這麽多年的外交生涯,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見證了中國外交的進程。有很多觀感和想法,已經出版了幾本書,還希望能把更多想法記錄下來。

王輝耀說,吳建民大使生前很想把中國退休的外交官集合起來,讓他們發揮余熱,比如培訓中國企業如何與國外打交道,幫助企業打開國外的門路。

吳建民還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擔任顧問,馬雲、柳傳誌、馬蔚華、俞敏洪、劉永好等民營企業家都是這一俱樂部的成員。生前他帶著企業家去各國進行公共外交。吳建民多次參加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綠公司年會。

吳大使最近一次處在輿論的焦點上是在外交學院的一次內部交流,後來演講原文出現在了網上,因為其中提到《環球時報》經常發表一些很極端的文章,又因此引發了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一番爭論。

正在歐洲出差的胡錫進18日發布微博表示,“清早驚悉吳建民大使因車禍離世,深為震動。生命脆弱,危機如影隨形。聽說與他同去的還有武大一位院長,同惜。吳大使與我有過論爭,然而我相信,多元觀點並存是中國社會最寶貴的正元素之一。願仙逝的吳大使走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