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构谭木匠年报:究竟值多少钱?

http://xueqiu.com/7813497513/40658161
今天说$谭木匠(00837)$     
*最近正在尝试用一个新的方式给港股公司估值:那就只重构这家公司年报。
*$恒生指数(HKHSI)$      飙涨的这些天里居然有辣么多人问我:该买啥股票,这股票啥时候涨。
*所以我借这篇文章回应下:伦家不是神棍,也不是神算子,[囧]预测这码子事儿我做不了。
*任他外面热闹如火,伦家还是在这里我行我素。想看神棍预测涨跌的,可以取关,谢谢。[可怜]

·好了。废话不多说。先扯正经的。
·谭木匠是一家极有特色的公司,在没有品牌的市场里硬是创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颇不容易。可是他的估值却像一团迷雾,没有同类公司比较使得难以下手。
·伦家今天抛砖迎玉,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Part 1、重构资产负债表

这一步,是想通过最保守的方式,还原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以此探查谭木匠的最保守的内在资产价值究竟多少钱?
恩……表格形式,做成了图片。各位如果看不清楚,记得点“查看原图”。

在上表中,伦家根据资产(负债)的安全性,选择了适当的乘数来还原他的真实性。
比如:存货部分是资产负债表里最容易失真的。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存货不可能按照市价销售。故只取其一半作为真实价值。
             项目较多,我就不一一解释啦。这些乘数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宏观经济估(xia)计(cai)的。

由此,得到谭木匠的净资产价值约3.61亿元。
但这并不是全部


Part 2、品牌价值

根据2013年香港曾经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单”,谭木匠品牌估值2.75亿。
这个数据可以采信。
故谭木匠此时的真实净资产价值上升为:6.36亿
故谭木匠的估值底线为市值6.36亿人民币,对应股价约为2.5元。

个人理解:谭木匠属于轻奢侈品品牌,这个品牌能够为他所卖出的产品带来多少附加价值,则这个品牌就值多少钱。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参考coach的商誉(因为净资产收益率接近),并乘以1/15到1/20给予品牌价值(伦家coach毕竟是全球的,谭木匠是地区性的)。具体是多少我在这儿就不说了。免得被人说抬轿!
另附
:正因为谭木匠是手工作坊,所以才配得上奢侈品品牌。拿coach预知相较,我认为是恰当的。我不知道未来谭木匠是否有能力成为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但他的轻奢侈路线,我是欣赏的。

由于全球大部分奢侈品品牌,由于进入了“网生代”的新时代,品牌认知度在年轻一代大大降低,所以对于品牌估值越来越趋于保守。
我不赞成给予谭木匠超过6亿元的品牌价值,甚至20亿。(这是疯了吧)
对了,看到这里想反驳的请给出数据,你认为怎么计算谭木匠光品牌可以估值20亿。没有数据的纯逻辑伦家就不看了。

Part 3、预估价值

接着俺们来探讨他的实际价值为多少米。
辣么我们来做做数学题:

好累~。
你问我这些公式的原理是神马?
我能说我瞎造的嘛[害羞]
(解释起来太麻烦,写下去就又是一篇文章,你就当我瞎造的吧)

由于谭木匠进入了转型期,增长率已经降为2%。
所以为了保守起见,我没有将“增长性”计算在估值当中!
另外:这个15.36亿并非什么精确数值,只是一个区间。
未来如果谭木匠度过转型期,预测增长率将回到9%左右。

参考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1-股息支付率)

那可能就不止15.36亿市值了。
一切都建立在“如果”上。不存在任何买卖建议。


风险披露:本人不持有以上标的,未来24小时内也不打算交易。
感谢@富途证券 提供的各种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05

“互聯網+”的本質是重構供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8/149738.html

\文 | 阿里巴巴集團·移動事業群總裁 俞永福

最近看到一些互聯網創業項目,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些項目多與流行的O2O有關:有利用手機預約足療的,有提供廚師上門服務的,最有意思的是一個早晨去用戶家里叫起床、做早餐的項目,目標用戶是那些賴床和沒空吃早餐的單身白領——撇開對模式和前景的論證,這確實是個貼心的點子。

這些奇思異想的項目,正好印證了李克強總理的那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這個理念背後的重要支撐,就是同樣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的“互聯網+”。這個概念的熱門程度不用多說,行業內外的輪番解讀直到現在都能占據媒體的重要位置;各種跟互聯網沾邊的項目或概念,不管是在早期還是二級市場,價值都跟著媒體熱度水漲船高。

關註度高不是壞事。但越是在這種時候,其實越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清楚認識“互聯網+”背後的本質是什麽,而不是任性地爆炒概念。我也拋磚引玉,談談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互聯網創業流行跨界,與各行各業相結合產生新模式,大到一套房子小到一碗面都有可能是方向,我稱之為“聚變時代”;另一方面,它也是傳統互聯網創業時代終結的標誌,純線上創新進入瓶頸期。一進一退的背後是:純互聯網的變化處於相對平緩期,高速進化的更多是借助新技術的非互聯網行業。

因此我認為看一個項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關鍵是看原有的非互聯網業務,在與互聯網連接後有無產生質變,並且這種質變不在於提升效率,而是體現在供需的重構上。前者只是”+互聯網“,物理疊加,改善存量;後者才是”互聯網+“,化學反應後創造增量。

“+互聯網“的價值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原有業務中的信息不對稱環節,從而實現效率重建。具體來說,過去我們受限於時間、地點、流程等信息不透明導致的高成本,“+互聯網”後以後就能實現在線化(24小時接入)、規模化(一點接入,全球覆蓋)、去渠道化(減少流通成本)。

典型例子就是打車軟件,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機對接效率,但另一方面,出租車供給量和乘客打車需求原本就在那里,互聯網只是將這種存量的效率和體驗發揮到極致,因此只是“+互聯網”。

“互聯網+”則做到了真正的重構供需。因為非互聯網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後,不只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給和需求兩端都產生增量,從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給端是“點石成金”,將原本的閑散資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則是“無中生有”,創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費場景。兩者結合,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共享經濟”。

例如專車軟件,與打車軟件不同,它的模式是將社會中更多的閑散車輛集中起來,成為商品資源進入商業流程,增加了供給;而乘客日常則在打車之余,多了專車的選擇,需求也增加了。重構供需,因此是典型的“互聯網+”。

高德也進行了“互聯網+”方面的嘗試: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基於高德的交通大數據雲,開放我們的大數據能力,能夠提供實時擁堵路段排行、歷史擁堵指數對比等,並基於此提出智能躲避擁堵的出行解決方案。當這些能力與交管局、交通電臺及其他各行各業合作時,就能創造出全新的供需關系。例如交通臺與高德合作後,增加了避堵解決方案的新供給,而聽眾則收獲了智能避堵的新需求。

理清“互聯網+”的實質,再回過頭來看總理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會發現其中的內涵。如果還是“+互聯網”的存量生意,有限資源從左手倒到右手,那還是小部分極客的遊戲,絕不可能支撐起“大眾”和“萬眾”的廣度。

而“互聯網+”則真正把創業的廣度擴展到了三百六十行,因為互聯網和非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能夠出創造更多原有模式之外的變量。未來隨著互聯網和非互聯網融合的進一步加深,可能沒有必要再區分互聯網和非互聯網了,所有行業最終都可以統稱為“互聯網+”行業。

總而言之,“互聯網+”可能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代表傳統互聯網創業時代的結束,機會窗口已經關閉;但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遠遠超過它終結的那部分,重構供需意味著創業第二春,再小的初心和夢想都能成為創新之源。

如果連上門叫起床都能成為好生意,還有什麽點子是不敢想的呢?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俞永福 阿里巴巴集團·移動事業群總裁,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美股是座圍城。有中國互聯網公司擠破頭也要沖進美股市場,也有在美國證券市場搏殺短短幾年之後私有化退市者。

不同於此前市值約在幾億美金到十幾億美金的私有化中概股,這一次私有化的主角是中概股市場的“重磅股”——市值近百億的奇虎360。

中金分析認為,如果奇虎360回歸A股上市,其市值將高達3800億人民幣(613億美元),相當於市值擴大近七倍。目前,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市值分別約為700億美金、2100億美金和2000億美金,小米估值450億美元。

在互聯網分析人士葛甲看來,這份私有化要約,不管是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有可能是歷史上用意最為複雜的一份要約,因為這不只是360一家公司的事情,幾乎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節奏都會受其影響,一些不想與之發生任何關系的公司如百度、騰訊等,此時也被迫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應對舉措來制衡。

“360只是中概股退市浪潮中的一份子,既不是開頭,也不是結尾。”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互聯網的A股盛宴

“99%去美國和(中國)香港上市的公司都虧了,我給它們的建議是打死都要回來。”在經歷了36個漲停後,暴風科技CEO馮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這樣說。

眼下,創業板的暴風科技仍在享受A股盛宴,300多億人民幣的市值接近優酷土豆,相當於7個美國上市的迅雷。分眾傳媒三年前165億人民幣私有化,現在借殼A股沖刺千億市值。

可以看到的是,在國內上市不少互聯網公司的市值都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約合16億美元),而樂視網和互聯網財經門戶網站東方財富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則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

“真是赤裸裸地拉仇恨。”一位分析師這樣感慨。

如果奇虎360成功躋身A股,中金預計,其市值將高達3800億人民幣(613億美元),相當於目前市值擴大近七倍。

中金的計算方法是將奇虎360各項業務按照A股類似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進行估值,然後進行加總。其中包括360 PSP業務估值1400億人民幣、搜索業務1100億人民幣、遊戲業務740億人民幣、企業安全業務420億人民幣、智能手機業務140億人民幣、凈現金10億人民幣,加起來就是3800億人民幣。其中,360 PSP業務2015年營收預計大約為A股上市公司海隆軟件的3倍,而後者目前市值為480億人民幣。

中金分析師陳昊飛和吳越指出,這還只是“保守估計”,既沒有對奇虎360的領導力給出溢價,也沒有計入奇虎360與國藥控股合作成立醫藥電商的進展。

“以暴風科技為牽頭,中概股回歸是市場大趨勢。”安永華中區主管合夥人、安永企業家獎2015中國項目聯合主席畢舜傑表示。

畢舜傑表示,最近一段時間,PE機構紛紛設立針對海外VIE拆分的基金,幾大投行也都聯合PE推進VIE回歸。隨著國內資本市場改進的更加完善,在中國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渠道越來越健全,那些原本業務在國內,當年因為“不合規”而走出的企業到了回家的時候了。

安永華北區主管合夥人曾鵬森表示:“現在回歸其實要比以前出去容易的多。因為畢竟在中國市場,企業會更了解規則,預計會有一批企業通過並購或重組回歸A股。但是,中概股也要理順回歸流程,並對海外股東負責。”

重構TABLE的節奏?

中國互聯網界流傳一個說法:第一陣營是一張桌子TABLE——騰訊、阿里、百度、雷軍系和周鴻祎。

如果回到兩年前,可以看到的是,市值百億的360和估值百億的小米還在爭奪BAT之外的第四大互聯網巨頭,但現在,360的競爭對手小米的估值已經達到450億美元,京東市值也已超過400億美元,而360則還在80多億美元徘徊。借助私有化退市,360或將重新在TABLE占據重要一席。

從奇虎360的現狀來看,盡管它仍在PC安全產品占據重要的一席,但財報顯示,基於PC的產品和服務的月度活躍用戶總人數增長趨緩,在移動安全和搜索領域,獵豹、百度、騰訊、搜狗等競爭對手紛紛發力。

但隨著中國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以及斯諾登事件暴露出的安全隱患,毫無疑問中國的企業安全市場將迎來巨大機遇。

360公司總裁、360企業安全集團CEO齊向東預計,中國企業安全市場最遲明年將進入高增長期,每年增速達50%,並將保持5~10年。同時這一市場的國產化需求將更為強烈,是中國企業的機會。

在IOT (Internet Of Things萬物互聯)領域,將2015年視作自己智能硬件元年的360已經開始在手機、智能路由器、兒童手環等多個硬件領域布局尋找“新入口”。

可以看到的是,這些硬件業務特別是手機業務仍然處於巨大投入期而非回報期,如果私有化退市,奇虎360或可擺脫股價腰斬、短期業績等資本方面的壓力,也不必花費精力對付做空機構可能跳出來的搗亂,而去專註、大膽放手去做智能硬件與傳統安全業務。

此外,私有化將同時為奇虎360旗下公司資本操作騰出更大空間。畢竟,是否私有化取決於公司戰略、私有化的成本與市場估值,重要的是借私有化實現公司價值和戰略空間最大化。

今年1月的年會上,周鴻祎曾表示,未來360的非核心安全業務將產生更多的獨立品牌,通過外部投資、內部孵化兩種方式,講團隊拆分成一個個獨立垂直公司,並支持它們獨立上市。

而周鴻祎也稱,360的私有化不僅是資本操作,更是360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助力。

如果奇虎360未來成功回歸國內上市,擁有更大的體量,也將為其與BAT和小米的競爭打下更雄厚的資本基礎。因此有觀點認為,進行私有化的360把皮球踢給了百度和騰訊。

“至於百度和騰訊會不會快速跟進360的步伐,就需要這兩家公司拿出大智慧了,反正360的決定已經作出,動作也不會太慢,應對者此時的抉擇往往是更難做出的。”葛甲分析。

事實上,此前百度曾多次表達了回歸A股的意願。今年兩會期間,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曾表示非常希望能在A股上市,希望國內投資者享受回報,因為百度的主要市場在中國,客戶和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中國。但因為VIE結構,在政策上有障礙。

騰訊董事長馬化騰不久前在證監會演講中稱,全球市值最大十家純互聯網公司中國占五席,能力突出,且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但A股市場中,很多在行業中排不上號的互聯網公司連續飆升,完全看不懂。

回歸仍存變數

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自4月初以來,已經有超過14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企業收到了私有化報價,是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個季度。A股市場表現加上監管層承諾為高科技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讓海外上市的吸引力下降。此外,註冊制的腳步日益臨近,也成為中概股企業回歸A股市場的助推器。

回歸A股並不意味著不存在變數。

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梁劍近日撰文指出,境外私有化,回歸國內,看上去很美,但也存在幾個悖論。

首先,國內股市互聯網公司相對高估,是因為供應有限,供應有限則因為審批制。如果實行註冊制,供應極大地增加,稀缺所造成的價高因素將消失。隨著貨幣流通進一步自由(滬港通、深港通、外匯開放),市場之間的估值差異將會被抹平。

其次,這些公司當初選擇境外上市的主要原因,主要為了避開這不可控的審批過程。現在離開的原因並未消失,貿然回來直接賺取估值差價,過於理想化。

更重要的是,國內股市高漲不是一直如此,更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一家境外上市公司從籌劃私有化開始,到最後完成退市,通常要近1年,此後再到完成國內掛牌,已不知道今夕何年。”梁劍說。

而正在智能硬件苦戰的奇虎360,如何熬過這段“非常時期”,時間將給出答案。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97

e家潔推出收納服務 重構家政場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7/152702.shtml

導讀 : 家政O2O平臺e家潔正式上線收納服務,該服務由專門的收納師進行,按小時計費。

i黑馬訊(周路平)11月7日,家政O2O平臺e家潔正式上線收納服務,該服務由專門的收納師進行,按小時計費。以一百平米的家庭住宅為例,包括臥室及廚房,費用在500元到800元左右。

e家潔此次推出的收納服務,解決物品雜亂、空間狹窄、心情差、擺放擁擠等痛點。收納服務不局限於傳統家政的保潔範疇,e家潔將收納服務範圍劃分為不同場景,譬如客廳、臥室、書房、臥室、衛生間、儲藏室和兒童房,進行流程化的標準服務,也將按照春夏秋冬等季節場景服務收費,提供空間的規整和收納。

收納服務借鑒日式收納文化,當天發布會也邀請了日本收納女王、“斷舍離“派創始人山下英子到場助陣。

日本已經有了深刻的收納文化,收納師不僅是熱門職業,甚至還有職稱考評。山下英子表示,日本已經從物質匱乏的時代過渡到物資過剩的時代,多余的東西侵占了空間,成為負擔,衍生出了收納文化。現在的中國跟20年前的日本一樣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根據e家潔的用戶抽樣數據,72%的用戶對於收納有一定了解,也都希望將生活用品重歸有序。不過在日本,收納行業更多的是咨詢,培訓主婦自己進行收納。

收納師重構家政場景

收納服務將成為家政服務的增值和延伸,相比於家政阿姨的清潔打掃工作,收納需要將家庭物品重新擺放、規整,對阿姨的職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

e家潔起初基於LBS尋找保潔阿姨,匹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雲濤透露,這種服務在起步時走了很多彎路,包括資本寒冬下進行大量補貼等不理智行為,不僅沒有解決痛點,也反饋出諸多問題,也催生了e家潔推出收納等增值服務。

e家潔方面表示,收納師與阿姨是兩個分開的服務團隊,此次收納團隊的打造將由山下英子為收納師授課,參考日本收納師的審考模式,建立收納師講授培訓班。e家潔的整套培養體系包括:業內專家+自建模擬家庭實景培訓中心+培訓+測試考核,培訓中心目前已經建設完成。e家潔創始人兼CEO雲濤介紹,他希望初級收納師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高級收納師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初級收納師主要將用於日常的維護。

目前,e家潔已經準備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分別組建300人的收納師團隊。

除了專業的收納師團隊,e家潔也打算對保潔阿姨進行基礎技能培訓,讓保潔阿姨轉型升級為收納師。雲濤認為,收納服務將打破對家政服務的定位,不再是保姆保潔服務,而是為用戶創造更加愉悅的生活感受。

e家潔上線之初獲得騰訊40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盛大和騰訊合投了A輪400萬美元融資,2015年2月,完成千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7月完成由天風天睿領投的數億人民幣的C輪融資,準備進軍新三板。根據其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e家潔已經擁有了200余萬註冊用戶,月留存率達到43%,月均服務頻次2.5次。

據了解,e家潔日前啟動了企業保潔服務內測。目前,企業級保潔增長率超過279%,預計在明年2月份,企業用戶數量將超過一萬家,頻次高達15次每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49

邊緣創新還是跨界重構:移動醫療如何移得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01/154138.shtml

導讀 : 當前移動醫療在解決醫生-醫院利益分配、改善醫患關系、醫患匹配等實現分級診療的核心問題上同樣進展甚微。那麽,突破口究竟在何處?

自2014年以來,以互聯網方式切入醫療領域的創業項目相繼折戟,使大部分互聯網醫療項目競相轉入線下模式,通過圍繞傳統醫療機構的存量市場提升醫療機構管理、運營、服務能力來跑通商業模式。然而,隨著老齡化和醫療需求的增長,原先以三甲醫院為核心的醫療體系受到了巨大挑戰:在醫保基金即將穿底的大前提下,政策面上有越來越強的動力去壓制三甲的發展並向下分流客源,使得基於大型醫院擴充服務半徑、提高大醫院獲客能力的“醫療+互聯網”模式面臨危機。

解決現有看病難看病貴,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已成為各界共識。基層首診、大醫院分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體系,形成基層醫療-大醫院的制度化分工,是當前政府醫改與業界的共同賽道。十余年醫改歷程的失敗,分級診療體系仍然缺失,使得業界諸多玩家對行政主導改革預期愈加悲觀,但當前移動醫療在解決醫生-醫院利益分配、改善醫患關系、醫患匹配等實現分級診療的核心問題上同樣進展甚微。那麽,突破口究竟在何處?

無法改變利益分配鏈是移動醫療移不動醫療的根源

近來互聯網醫療投資大量集中在醫生工具,醫藥電商、問診咨詢、醫療媒體、醫療大數據等,如醫療垂直媒體健康界、醫藥電商健客網、C輪3000萬美元融資的分享協和優質知識經驗和制度體系的醫生工具杏樹林,還包括F輪融資3.94億美元以掛號入口做互聯網分級診療的微醫集團。總體來說,90%以上的互聯網醫療創業項目集中在針對患者群體為服務起點去對接醫生,變現於為藥企提供新的營銷渠道。然而,當前重醫患交流的垂直項目對控費+提高療效並無貢獻,僅僅是提供滿足患者群體的心理和社交等弱需求,並沒有觸及患者治病的這一核心需求。

相比於動輒千萬日均DAU的資訊類App,移動醫療APP的流量通常低了幾個數量級,毫無疑問,瓶頸在醫生端。但醫生端極為細分的需求又難以規模化;與此同時,擁抱技術進步、懷有變革醫生-患者連接方式夢想的醫患互動項目在現實中只能喊喊口號,地推現實是只能像後宮妃子般等待高冷醫生用戶的翻牌。

醫生用戶的高冷並非空穴來風。對於醫生端來說,教研類工具隔靴搔癢,通過臨床診療類服務患者缺乏使用激勵。年輕醫生日常的診斷、繼續教育和科研三座大山已使其工作壓力巨大,且工具類又難以改變醫生實質收入結構,因此醫療APP地推送的禮品和優惠券難以轉化成實際的用戶數和日活躍。

總體來說,互聯網攜帶資本與媒體的力量大規模湧入醫療,換來的大多是三甲醫院院長們的不屑與白眼。按理來說,移動互聯網能降低信息不對稱、通過眾包、大倉整體分發提高產業鏈效率降低成本,已經在許多領域彰顯其裂變聚變的顛覆性能量,然而在醫療領域,除了在醫藥電商板塊,互聯網通過改變非處方藥渠道利益分配環節,對產業鏈提升效率有實質貢獻外,以提高療效、降低成本的醫療服務“導醫助醫”輔助工具遲遲難以找到突破口。巨頭們或許並不擔心燒錢,但投資終究要講求一定預期回報。掛號網、好大夫對標的Uber模式基點在於連接閑置資源、產生廣泛參與的黏性用戶、服務內容準標準化,但醫療領域優質資源稀缺、流程高度依托線下且內容高度非標化的醫療服務顯然不符合這一標準。智能硬件前向監測結合網絡化“後向就醫”能有效診斷患者健康狀況並降低用戶時間成本,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最終恐怕都是BAT級別的玩家才能砸得起錢玩得起流量。

縱觀當前互聯網投資界,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移動醫療的宏偉藍圖似乎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伴隨投資人、傳統醫療的共同唱衰,在互聯網醫療領域,BAT+丁香園、春雨基金早已占據掛號,問診,醫患隨訪和醫藥電商等主戰場,而剩下的垂直領域雖仍有空間,但增長潛力並不大,純醫療切入的玩家只能小打小鬧、借多輪融資茍延殘喘。遠程醫療,精確診療,電子病歷看起來像資本捧起來的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醫療大數據只是個概念。移動醫療始終難以將情懷和夢想轉化為醫生留存率和活躍度。我們不禁要問,號稱下一個BAT誕生搖籃的移動醫療行業怎麽了?

雖說“得醫生者得天下”,但移動醫療遲遲難以突破變現困境,究竟是哪里不行?相關論調很多,筆者在此總結為以下幾點:

1、  醫院端:

公立醫院壟斷醫療資源,缺乏靈活性和積極性。關鍵問題是,醫療相關部委就有十幾個,各方利益互相制肘。在這種制度安排和激勵下,臨床出身的公立醫院院長們能做的很有限,只能保持經營微虧或持平,保證別出事,同時利用現有位置實現自己的利益。

此外,中國的醫院信息系統是融合不同廠商開發的不同系統,信息系統架構缺乏整體規劃,缺乏身份唯一標識、數據結構化程度很低,而且存在各系統間嚴重的信息孤島。在現有機制下,醫院信息化水平和投入的意願及能力嚴重不足,傳統信息系統又在用戶體驗上與互聯網級別差距很大。

目前互聯網連接的僅僅是醫患兩端,僅僅解決了就診前端的醫生咨詢、預約掛號問題,離連接患者、醫生、結算系統、醫保、商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里面需要持續的醫療專業和信息技術專業雙重投入。

2、  醫生群體內需求差異大、缺乏激勵

移動醫療遠未到滲透分化公立醫院的地步,原因就在於沒有改變醫生激勵。醫生200多萬用戶群體根據所在醫院等級、科室和職級劃分可以得到多個小群組,不同群組間在收入、科研和繼續教育需求差異都很大。醫學專業具體需求差異大使得產品難以適用於所有醫生,而面向用戶群體過於細分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中美移動醫療的不同處境,主要在於中美醫生收入結構的差異。美國醫生平均幾十萬年薪,屬於典型的高底薪低提成,收入很小比例與醫院收入掛鉤,整體處於以預防而非治療為主的結果激勵導向。中國醫生普遍是低底薪高提成,基本工資極低,收入與職稱掛鉤,隨著職稱提升,院外提成收入成為整體收入的主要部分。在目前的激勵機制下,醫生收益最大環節在診斷和治療,醫生只願意做手術,而不願意花時間與患者保持隨訪關系。

3、  患者端:

現有大多數切入垂直疾病群體的App,均以社區、平臺思維虛構應用場景和用戶需求來與現有產品差異化,沒有考慮到醫療領域患者的真實痛點。基於熟人的醫患問診隨訪、病歷管理工具、醫生上門服務、藥品快送服務、視頻問診、糖尿病管理App似乎都有空間,但治病永遠是患者的第一需求。精準匹配醫生與患者目前只是忽悠投資人的口號而現實路途漫漫,呈遞好數據的項目大多是披著醫療外衣的消費級項目,而夾在醫療和消費間的產品功能定位也十分難受。此外,處方權、執業權的安全風險也很可能蠶食用戶對連接另一端的信任感,從而喪失用戶黏性。

4、  缺乏支付者

近來藥企和醫院之所以在移動醫療中這麽有底氣,是因為重要的機構支付方保險公司和企業雇主仍然在這一領域十分謹慎。在商業保險發達的美國,保險公司要保證會員健康和控制醫療成本,而雇主也關心決定他們繳交保費員工健康與員工工作效率。在這一動力下,保險公司和雇主都願意花錢購買遠程醫療服務。而在政府主導的社會醫療保險的中國,目前主要以患者支付為主,醫生限於體制內和激勵機制難以成為支付方。雇主方面,員工醫保按工資比例繳費,雇主承擔保費也與員工醫療費用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也缺乏給移動醫療付費的意願。如此來看,中國短期內的移動醫療收入,只能變現於藥企廣告CRM和醫院服務。

互聯網重塑醫療價值鏈的杠桿解,在於通過新的利益設計重構了分配格局,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打造全方位、閉合的O2O服務鏈條,以此提高服務能力,最終實現控費+提高療效。移動醫療是否能變革傳統面對面、視觸扣聽、望聞問切診療方式並不重要,即便技術進步可以變革醫療診斷方式,在現有以藥養醫的利益鏈條下,已形成銷售思維的醫生都會從收益、成本、使用風險三個角度衡量新事物,考慮投入產出比和機會成本。如果沒有構造新的激勵與評價機制,醫生雖然不喜歡現有扭曲制度,利益卻使其必須拒絕改變。重塑價值鏈方面,希求醫改讓醫院自身割肉不太現實,而通過互聯網連接醫生碎片時間與非直接經濟掛鉤的模式來做整合醫療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突破現有利益格局,必須從現有體制外構建另一個激勵分配機制,且滿足高頻、剛需、準標準化,連接患者、服務方、支付方的新入口,可謂任重而道遠。

 

更廣闊的醫療戰場上,房企、險企與國外醫療集團對基礎醫療虎視眈眈

讓我們把視野拓寬到整個醫療領域。事實上,現有互聯網“導醫輔醫”模式並不是全部戰場,線下戰場同樣在激烈的競合角逐。在這個領域,“互聯網”的意義被弱化,線下資本巨頭浮出水面,主要玩家是房地產巨頭、保險公司與國外醫療集團,均瞄準了中國快速增長的醫療健康八萬億市場機會。

對於地產商而言,經濟下行、內需不振導致的高閑置房率逼迫其必須尋找提振營收的新增長點和未來穩定現金流,而無論直接轉型醫療還是做醫療地產發揮業務協同效應進行樓盤促銷,都是很值得期盼的解決方案。即便醫院盈利回報不確定,資本市場對轉型健康股的高預期也足夠地產商吃好喝好。以“房地產+醫療”玩轉醫療的典型例子有恒大地產、榮盛發展、遠洋地產、綠城集團等13家房企,進入行業的主要方式基本是先期成立醫療架構,接著通過收購、與品牌醫院合作或直接投資建立醫院。近來直接轉型做醫療的占了房企大多數,典型的例子有最近投資150億人民幣建高端醫療醫院的萬達、以重資產模式從兒童醫院切入並落腳地產的萬科、輕資產模式進軍美容整形和社區健康管理的恒大健康等。對於擁有龐大資金和社區資源的房企來說,與民營醫院和國際醫院集團合作建立專科醫院,以及基於社區和健康大數據發展健康管理、居家護理、醫療保健等服務將優勢盡顯。

保險公司與資本也不甘示弱。保險公司方面,中國人壽籌建500億大健康產業基金;平安好醫生承載平安保險大健康戰略首輪融資5億等等。投資機構方面,複星集團布局保險+地產+醫療,高瓴與梅奧合資引入梅奧診所的醫療與培訓體系,均試圖提前卡位,為未來2020年健康中國的到來提前儲備彈藥糧食。

但正如上文所言,基礎醫療、線下診所難度比線上更大,在公立醫院強勢、醫生多點執業尚未放開下,弱小的商業健康險絕不會魯莽涉入健康管理,且不善運營或收購實體醫院的保險公司與房企將會難以實現流量落地和營收轉化。地產商收購高端醫院,則是希望通過從醫療中心開建,延伸到線下診所,定位更多是門診和健康服務,發揮在預防醫療、健康管理方面的優勢,延伸到基礎醫療中家庭醫生的服務內容。

願景雖好,困難重重。當前中國醫療體系基礎醫療同樣面臨服務能力弱和支付方難以推動改革的雙重挑戰,除了需要進一步教育患者外,缺乏優質基礎醫療服務供給成為輕運營的互聯網公司與重運營的房企、醫院集團們的首要攻克的問題。除此之外,兩者均面臨公立醫院壟斷優質醫療資源、商業健康險缺乏談判能力的難題。打破公立醫院壟斷、實行多點執業,破除以藥養醫的利益鏈條,顯然需要靠頂層利益設計和多方合力,但正如之前所說,如果問題仍然回到期待行政主導改革的原點,是否就毫無希望?

在進入下一節談論醫療政策大變革前,先談談線下診所的問題。衛計委明確表示,202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應占總診療量的65%以上,確證了基礎醫療的巨大機會。事實上,無論以行政主導還是互聯網主導的分級診療最終會成功,構建優質基礎醫療服務的線下診所、家庭醫生守門人體系至少是分級診療體系有效運轉的一個前提。因此,無論是互聯網醫療還是房企、保險公司、投資機構雲集的傳統醫療,要走出分級診療和互聯網醫療偽流量困局,都必須依靠優質、患者可信賴的基礎醫療服務。破解當前患者大量聚集三甲醫院的困局,首先在於通過標準化體系和規範診療建立基層醫療服務連鎖品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要獲得患者對基層診療服務的信任,必須使家庭醫生落地在基層的優質全科診所。優質全科診所的打造,必須在優勢醫療資源、管理團隊支持下打造統一的服務與診療體系標準,以及屬於基層醫生的人事體系、與大藥房合作拓寬藥品流通目錄。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在國內外各界巨頭齊齊走上這一賽道全力開跑時,沒理由相信資本帶動跨界頂級機構的力量和智慧搗騰不出大新聞。

多方合力重塑三方利益關系,故事起點將大不同

作為長期研究醫療政策、醫改的筆者在這里與主流意見唱個反調:行政主導的醫療改革必將有所突破,而且最近已至變革前夜。原因在於,無論是相關利益集團(醫院集團、政府、資本們)還是最高層都已經逐漸開始意識到,之前十余年醫改沒有協調好根本的利益關系問題——也是所有醫療改革的核心和出發點——醫療服務方、被服務方(健康人與患者)、醫保(包含基本醫保、商業保險和患者自付)三方的利益關系。

醫改在近幾年來主要是各地方通過實驗進行嘗試。近幾年來,三甲醫院服務量增長迅速,基礎醫療則持續低迷。各地開展不同的分級問診,希望推動基礎醫療服務的發展,代表模式有鎮江的緊密型醫聯體、廈門的柔性分級問診,以及衛星托管模式,這些嘗試均從醫院端入手,或是三甲醫院向下整合專科和社區醫院,或是大醫院直接管理社區衛生中心,或醫院直接派駐醫護管理人員進入鄉鎮衛生院。然而,由於基層缺乏人才和足夠的服務能力,並且大醫院的專科培訓模式並不適用於基層全科人才需求,這些模式均難以牽動大醫院下沈病人到基層。在長周期的醫療投資中,基礎醫療需要通過商保結合實際情況推動,但中國的問題在於醫生經濟利益與服務水平並不一致,並且中國醫保支付體系事後付費、缺乏與服務方對接的借口與治療過程的幹預機制,很多時候被動理賠,因此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反欺詐、反過度治療。

雖然如此,上文也談到,巨頭們開始搶註布局線下診所,在不斷提高服務能力的同時,支付方也將逐步傾向助力基礎醫療。優良、患者信賴的線下診所伴隨家庭醫生的落地無疑將成為巨大流量入口,而這也為保險公司提供了保險產品創新的依據。在基礎醫療服務和支付體系支撐下C端逐漸做大,將會反向虹吸優質醫療人才到基層。近來張強的醫生集團、林峰醫生的“醫生工作室”都已經顯示了患者市場的需要,但中國醫生集團仍遊離在醫保、商保之外,沒有形成完整服務閉環。隨著基礎醫療的進一步發展,醫生集團作為A端勢力將會越來越大。

談到保險方面,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支持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以政府購買方式,委托商業保險機構開展醫療保障經辦服務,都是政府明確的導向。去年12月,保監會推出的《關於實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的通知》作為中國的K401法案實施細則,開始了個人稅優健康險的歷史性試點。按照通知規定,對包含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31個政策試點城市,對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按照24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個人所得稅前予以扣除。毫無疑問,試點政策雖然只是一場小雨,卻是貴如油的春雨,預示著商業健康險的春天即將來臨。

此外,破除以藥養醫的利益鏈條必須改變醫生的收入激勵機制,“醫藥分開”事實上是偽命題,因為在現有不強化醫保支付方力量、改變事後支付方式,即便能切割醫生和醫院的利益關系,也無法切割醫生和藥廠的利益聯系。可喜的是,國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將會使醫生逐漸從收入與職稱地位掛鉤的行政編制中脫離出來,伴隨醫保、商保持續加強、資本加速下的基礎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和政府2020年健康大戰略的政治訴求,目前三甲醫院里的優質醫生將會更加自由,福利也將更加社會化。在醫生要素市場化加速和事業編逐漸瓦解下,公立醫院的壟斷優勢也將逐漸被削弱,與民營醫院競爭。

總體來說,分級診療體系缺失常被歸因於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與醫生評價晉升體系的錯位,但實際上是制度缺失或缺位帶來的全面難題。基於互聯網的技術和模式創新可以重構流程、重構主體關系以提升效率,但在低頻、剛需、高度非標化的醫療服務領域,卻無法解決線下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互聯網醫療之所以遲遲難以取得實效突破,正在於合格家庭醫生為起點、第三方醫保機構監控全價值鏈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員流(患者流與醫生流)的四要素合理流動體系尚未形成。而良好運轉的四要素醫療體系的核心前提,在於模式戰略和操作路徑的諸種可能性之上,醫療服務方(醫生、醫院)、患者與第三方醫保機構相互獨立、利益均衡統一的三方關系。隨著基礎醫療和商業健康險的逐步發展,利益重心從大醫院集團向基礎醫療無可避免的傾斜,醫生、醫保、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都將被重新定位,相應的想象起點將與現在完全不同。

順應這一趨勢的健康管理產品,則要靠線下打造以費用控制為核心的非盈利性醫院,同時結合基礎醫療門診的模式,再加上和商業保險緊密合作為企業雇主設計產品。

結語:尊重醫學,互聯網顛覆重構的起點是人的供需複雜度

近來,醫院人事體制改革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終於倒下,東莞在2016年將推動公立醫院編制人事制度綜合改革,逐步實施全員聘任制。在公立醫院去行政化轉為PHP模式等合同制模式後,優質醫療資源的松綁能給現有各界玩家們更多的底牌。醫療終究要被移動,未來的醫療商業模式將使得海陸空線上線下資源融合,O2O這把達摩克里斯之劍在多方競合下將真正在推動分級醫療中發揮威力。

雖然如此,傳統醫療界和互聯網醫療的利益博弈還在繼續,但除了新舊力量更叠外,通常被忽視的是醫學界的專業性與對患者需求的了解深度。進一步說,大醫院院長們看不起互聯網醫療的另一層原因,在於當前的互聯網不尊重醫學治療所面臨的高度差異化供給和需求。醫療領域的供給和需求之複雜度往往被移動醫療創業者所忽視,源於將Uber模式生搬硬套到醫療領域,沒有認識到醫生不是提供標準化開車服務的司機,而是提供高度複雜非標化的健康診療服務;醫療需求也比打車需求遠遠複雜得多,存在內在複雜、不確定性,患者自身沒有能力對其真實需求進行識別,必須依靠專業人員和特屬流程。在專業化分工水平低且安全風險低的本地化生活服務領域,通過撮合經濟可以連接閑置資源和需求;在專業化分工水平高且安全風險高的醫療、金融領域,技術更多的是作為輔助,關鍵在於如何構建更好的分工網絡、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來最大程度地提升供需匹配精準度和診療能力和療效,同時降低安全風險、降低費用。

最後,無論是O2O醫療還是移動醫療,跑通商業模式的標準都在於以下這一句話:在剛需的領域引入專業化服務,重塑價值鏈,打造生態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22

新三司改革前傳:螺旋式回歸 重構環保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946

環保部成立新三司,按大氣、水、土等環境要素進行管理。(勾犇/圖)

2012年,美國環保局的預算是90億美元,中國環保部只有6億元;美國環保局總人數是17106人,中國環保部在編人員只有311人。

1973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彼時已與國際接軌,按照環境要素設置了處室,包括水、氣、固廢與化學品處等。

“打包”的汙染防治管理建制一直延續,這讓官員的“專業化”變得“不專一”:光懂氣的治理還不行,得各個類型汙染物管理都輪崗一遍。

如今,土司不僅是面包,還是環保部一個部門的簡稱。

2016年3月3日上午,一張“水、氣、土三司成立暨幹部任職宣布大會”的照片和司長名單在網上傳開。下午,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在2015年2月,中央有關部門批複同意環保部機構編制作部分調整,不再保留汙染防治司、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以下分別簡稱汙防司、總量司),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

這是年初環保部宣布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之後,再次對自身管理體系動大手術。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三司設立後,因“暫不提拔”的考慮,除大氣司司長由現任總量司司長劉炳江擔任外,水司和土司暫由兩位副司長主持工作。三司中氣司的編制最多,並按照空氣汙染來源進一步細分,如管理機動車的移動源、稭稈焚燒的面源和企業排放的固定源等,噪聲也將屬於氣司。

關於更具體的設置,環保部通報稱,由於機構調整涉及面廣,內部職能、運行機制的建立和人員配備完全到位尚需要一個過程,待整個工作完成後再向媒體發布。

相較於外界的熱切關註,在環保部門內部,新三司好似水到渠成,是一種回歸,而非新聞。

水到渠成

當被問起最早何時聽到新三司風聲時,多位接近環保部的人士回答都是“記不清了”,甚至是“提了二十多年了”。

水、大氣、土壤、生物……這些環境要素構成了人類生活環境,也是人類汙染物的排放地。廢氣容易擴散,廢水可以流動,廢渣留在土里降解很慢,不同環境要素的管理差別很大,按照環境要素進行管理是國際經驗,國內也呼籲了多年。

提建議的有民間智庫。2013年初,中國清潔空氣聯盟成立,第一批報告中就有《灰霾防治需要多少“錢”和“人”》。報告提出:2012年,美國環保局的預算是90億美元,中國環保部只有6億元;人員差別則更大,美國環保局的總人數是17106人,中國環保部在編人員只有311人。

“那時候我們探討了多種方案,其中就包括學習美國,按照介質把大氣、水等問題分類管理,有些專家還提出希望中央層面針對大氣問題設立專門的協調小組,比現在的大氣司級別更高一些。”上述聯盟主任解洪興說。

環保部官員也發現了這個差距。2013年,時任汙防司司長趙華林(現任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牽頭制定“氣十條”,赴美國考察時發現,美國擁有一支龐大的專業化大氣環境管理隊伍,大氣和輻射辦公室就有1400名公務人員,加州地方也有上千人專門管理大氣環境。

而當時環保部汙防司大氣處只有3個編制,還借調了十多人。“怪不得外國人說‘中國是環境汙染非常嚴重的,管理大氣的人又最少’,我們是以一當千啊。”趙華林說。

之後,恰逢中編辦到環保部開展黨日活動,趙華林就和中編辦工作人員說起,如果以後希望孩子早點呼吸清潔的空氣,環保部需要增加人手,專門管理空氣質量。

不只是學習國外,出於城市特點和“氣十條”“水十條”的執行需要,地方實踐則走得更早。

北京、廣東、山東等省級環保部門早已按照水、氣、土/固廢劃分了處室。在蘇州,2007年啟動藍天工程時,就成立了“藍天辦”,當時由分管環境的副市長負責。在2013年“氣十條”推出之後,又成立“大氣辦”,已升格為市長負責。在被環保部視為治霾榜樣的太原,這種協調機制的級別則高至省級:省長任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指導協調小組的組長。

地市級層面,也有和三司完全對應的三處。2015年,常州市環保局新成立了水處、大氣處和土處。2016年3月10日,常州市環保局相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市編辦已經同意增加編制,正在安排人員到位。

從要素管理到“打包”管理

“歷史發展到現在,環保部門經歷了螺旋式的變化,最終還是回歸到了最初的要素管理。”環保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感慨,他1978年即進入環保系統工作。

在老環保人看來,三司成立是一種回歸,提起環境要素管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從1970年代中國剛開始成立環保部門說起。

1973年,簡稱國環辦的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彼時已與國際接軌,按照環境要素設置了處室,包括水、氣、固廢與化學品處等。

1982年,環境保護局成立,但一直隸屬於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1988年獨立出來,成為副部級的國務院直屬機構。這是環保部門第一次升格,級別提高了,機制也需要調整。楊朝飛記得,環保局要從二十多個處並成九個司。在時任局長曲格平領導下進行了機構改革。

和規劃司、人事司等並列,囊括了水、氣、聲、渣等環境要素汙染防治的汙染管理司成立了,成為局里最大的司級部門。“當時覺得都是汙染物,就歸到一起吧,沒有意識到不同環境要素的汙染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充分重視環境保護要精細化管理。”楊朝飛說。

1998年,國家環保局升為正部級的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升為環保部,“打包”的汙染防治管理建制卻一直延續。這讓汙防系統的官員的“專業化”變得“不專一”:要當汙防處處長,光懂氣的治理還不行,得各個類型汙染物管理都輪崗一遍。

1988年的機構劃分還給土壤汙染防治留下了問題。由於汙染管理司承擔了太多的職能,土壤汙染中,只有工業場地汙染劃給了汙染管理司。因為農村既有生態保護的問題,也有土壤汙染問題,農村土壤汙染就交給了剛剛成立、工作量略小的生態司。

直到現在,從環保部的網站仍可看出:城區土地汙染防治工作設在汙防司固體廢物管理處,農村土壤汙染防治則在生態司農村環境保護處。

“土壤汙染不能按照城市和農村割裂開來,也分不清。農村的很多汙染是城市汙染、垃圾、煙氣排放造成的,得從源頭解決。”楊朝飛說。

從1993年起,楊朝飛擔任了十多年的生態司司長。他認為,這種割裂的機制對於即將出臺的“土十條”,乃至土壤汙染防治立法都是阻礙。

新三司成立後,城鄉土壤防治都將納入土司,土司的處室也將按照土壤、固體和化學品管理等分開管理。

反思總量制度

2016年3月11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全國人大答記者問時,回應三司改革的目的:要強化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環保工作的核心,通過水、土、氣三個有明確質量要求的環境介質作為核心業務司。

三司成立的同時,汙防司和總量司也隨之撤銷。這也意味著,我國環境管理的重心從總量控制轉向環境質量改善,從粗放走向精細。

作為曾經的總量司司長和汙防司司長,趙華林表示撤銷這兩個司並非說明這兩個司的工作不好,而是因為成立三司後,原來兩個司的職能剛好可以合並。

趙華林察覺到,雖然一直“打包”在一個司,但汙防部門的名字也經歷了“汙染管理-汙染控制-汙染防治”的變化,代表著汙防工作從建立規章制度到開展汙染控制措施,從被動走向主動的過程。防治對象也從過去是常規汙染物、向高毒的難降解汙染物轉變。

總量控制制度早在1988年就被提起,1996年開始實施。因“十五”的汙染減排目標沒有完成,“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和COD這兩項汙染物第一次被列入約束性指標,環保總局與各地簽訂了責任書,由此開啟了總量控制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系統傾力而為的減排歷程。

為何總量減排任務完成,但是公眾卻不能感受到環境質量改善?趙華林表示,總量控制的工作並非不管環境質量,在考核總量控制的四個標準中,其中一條就是改善環境質量。

“在一個人快要不行的時候,先要穩住心率。對於環保而言,先抓COD和二氧化硫兩種主要汙染物。”趙華林打了一個比喻,“等到心率穩定了,再增加血壓、血糖等指標,比如PM2.5。不能說穩住心率就和治療沒有掛鉤,總量控制就和質量沒有掛鉤。”

關於總量制度的得失,環保系統有多篇論文進行了探討。“十三五”期間,總量制度並沒有被拋棄,探索區域、流域、行業的總量控制模式、實行以許可證為載體的企事業單位總量控制已是業內共識。而三司改革正是這種共識的一個體現。“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這樣的改革是比較好的選擇。”趙華林說。

錢不是問題,人少才是問題

談及三司改革時,盡管美國環保局的機構設置被提到的最多,目前我國的三司機構設置和美國仍有很大區別。

首先是機構和法律的對應關系。美國環保局的機構設置由法律授權而來,比如大氣與輻射辦公室是主要為了執行清潔空氣法案和原子能法案,水辦公室主要為了執行清潔水法案和安全飲用水法案。

雖然三司設立後更有利於“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三大戰役的落實,目前的三司機構設置跟法律的對應關系並沒有那麽清晰。

“中美的環境管理差距不在機構改革,而在依法治理環境。如果能夠嚴格執法,環保部改不改問題還真不大。”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副教授張俊傑說,“在當前的法治環境下,也只能進行政府機構打補丁的改革方式,改進政府效能,彌補法治的缺失。”

另一個區別則是人的數目。除了國家級環保局的環境要素管理部門,美國在波士頓、舊金山等地設置了10個區域辦公室,劃片管理各州的環境問題。比如管理加州的第9區辦公室,其中也設置了水、氣、土等職能部門。

相較於美國上千人的規模,環保部新三司目前的人員數目並未增加多少。在地方上,雖然多地早設立了大氣處,但人員數目乃至專業素養還遠遠不夠。“很多大氣辦只是解決了領導重視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人員緊缺的問題。”解洪興說,“領導重視,大氣處處長要匯報的次數多了,真正幹活的人依然不多。”

例如在落實“氣十條”的行動措施時,讓各地負責大氣汙染的處長處處長心里沒底的是,做了這麽多工作,PM2.5到底能降多少?結論可以通過源清單、模型模擬等預測得出,但計算過程相當專業,大氣處很難辦到,只能委托高校和環科院、環規院等專業的技術團隊來做。

“目前看,相比”錢不夠”不是問題,人少才是更嚴峻的問題。專業人才不足,問題研究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有效果,如何才能成本效益最大化就不敢花錢。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放在‘軟件’建設上,幫助省市形成專業團隊,把落實方案做好讓更多的專業人把錢花出去,做方案。”解洪興說。在無法擴充政府的專業人員的前提下,這些工作可以放開給更多的環境服務公司來做。

設立三司只是捋順職能的第一步。如陳吉寧答記者問時所言,這項工作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僅是兩個司變三個司的問題,還涉及一些流程的重構、與其他改革的銜接,比如環評制度改革的銜接。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三司的職能也將包含更多的內容,例如原屬於科技標準司的行業標準制定也將按要素劃歸給三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61

恒大金服重磅亮相 優勢凸顯重構行業格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034

3月17日,恒大互聯網金融平臺“恒大金服”正式亮相,首批三個系列的短期理財產品同期上線,這也是恒大多元化發展又一重要布局。

首批產品收益最高達8%

據悉,恒大金服擁有保險經紀、保理等相關金融牌照及業務經營資質,利用互聯網平臺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支付、基金支付、預付卡、基金銷售等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於理財、保險銷售、基金銷售、第三方支付業務及其他企業資產投資,投資種類進一步豐富,以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需求。

此次恒大金服首批上線的投資項目所包含的3個月-12個月期限的三個系列產品中,預期年化收益最低6.3%,最高甚至高達8%。據統計,2016年2月份,全國總計近6000款的個人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僅為4.24%。

此外,恒大金服還針對新用戶給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優惠禮包。如註冊立享1000元現金券大禮、新人專享的三個月預期年化收益達10%的投資項目,還有邀請好友投資立返1%現金及0.5%的加息券等。

資金全程接受銀行監管

對恒大金服而言,恒大作為實力強大的知名實業企業,為產品對應資產安全性作擔保,讓投資者深感放心。

監管方面,投資資金全程接受銀行監管。平臺流入資金由銀行全程監管,恒大金服本身不觸碰資金,確保資金流動的安全。同時,恒大的風險管理體系具有國際金融機構專業水準。風控團隊擁有30多年金融業風控經驗,在平臺建立了完善的金融風險預防及控制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建立的渠道優勢十分明顯。恒大近年與農行、中行等大型金融機構達成戰略合作,有利於恒大金服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強強聯手,拓寬合作空間。

“恒大金服將依托恒大集團強大的實力、品牌、資源等優勢,迅速做大做強,成為行業巨頭。”恒大有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顛覆行業格局 助力普惠金融

恒大互聯網集團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恒大金服未來將按照國家要求,以 “不做資金池、不自融”等發展原則,確保企業規範運作、健康發展。

“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恒大作為大型龍頭企業發力互聯網金融,將顛覆行業格局,並發揮引領作用,促進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有分析人士指出,恒大的企業理念和業務發展一直圍繞“民生”打造,恒大金服是其又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將能推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77

楊元慶重構聯想:重新定位四大業務集團 多位核心高管業務調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3-18/992258.html

此前,因高額年薪、聯想困境等話題,楊元慶成為輿論關註的“網紅”。為加速業務轉型,聯想此次調整力度空前,重組幾乎涉及所有業務集團,以及多位核心管理層。

每經記者 張斯

今日(3月18)下午,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內部信,宣布將對聯想一些關鍵組織架構和領導層做出調整。全新定位的四大業務集團——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集團(PC&SD)、移動業務集團(MB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聯想創投集團 (LCIG)將於4月1日新財年正式亮相。

此前,因高額年薪、聯想困境等話題,楊元慶成為輿論關註的“網紅”。為加速業務轉型,聯想此次調整力度空前,重組幾乎涉及所有業務集團,以及多位核心管理層。

智能手機重心轉向中國市場

據悉,聯想將進一步加強移動業務集團(MBG)領導團隊。聯想任命艾瑪爾•倫奎塞恩(Aymar de Lencquesaing)和陳旭東為MBG聯席總裁,向楊元慶匯報。

陳旭東此前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移動業務集團總裁。他將負責中國市場端到端的產品、銷售和營銷,這意味著陳旭東所負責的業務範圍將變小。

陳旭東在微博上表示,將徹底專註於為中國本土消費者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產品組合,建設中國手機零售能力,重塑聯想和 Moto 品牌在中國的形象。

陳旭東目前是楊元慶認為最能拯救聯想智能手機業務的不二人選,從創立神奇工場研發互聯網智能手機品ZUK,到臨危受命接管聯想移動業務都能夠看出。而此前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產品線調整,將在2016年得以驗證。

中國市場對於聯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聯想必須贏得中國市場。正如陳旭東所言,中國市場對於整個聯想消費業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扭轉中國區移動業務更是全球移動業務成功的關鍵所在。

隨著楊元慶上一季財報會議上表示決定回歸,將智能手機市場的重心從海外轉向中國,業內人士指出,這次組織調整是否能夠促使聯想更快地去實現整個聯想移動業務的戰略目標,尚需觀察。

成立數據中心業務集團

另外值得關註的是企業業務集團,將更名為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據了解,新成立的DCG集團將由原有的企業級服務器業務組成,從原來隸屬於PC業務集團獨立出來。

由原企業級業務集團總裁Gerry Smith擔任該業務集團總裁兼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Peter Hortensius 作為首席技術官和戰略負責人加入DCG 團隊。周慶彤為DCG的CFO,同時兼任聯想集團CIO。

自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和IBM的X業務後,移動業務和企業級業務一度成為聯想相對PC而言,兩個較新的增長引擎。尤其是聯想企業級業務實力大增,經過一年多的整合,企業級業務已經順利過渡到了進攻模式,已經建立最合適的業務模式、成本結構和競爭力基礎。

在楊元慶看來,互聯網+時代是“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企業,更將深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而在大數據應用的背後離不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支撐,企業級業務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關註,而且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 每日經濟新聞
  • 陳俊傑
  • 張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12

區塊鏈重構信用體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213.html

試想,在A股市場交易中,投資者將錢存入銀行,券商在銀行擁有托管賬號,同時在不觸碰資金的情況下發送交易指令,而該筆交易卻又通過上交所完成,之後由中證登完成證券登記環節。但是,在順利完成一筆錯綜複雜的股票交易後,你卻不能在走出交易所之際,用出售股票的錢在門口星巴克享受一杯咖啡——因為資金要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才能到你的賬戶中。

信用,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稀缺、最昂貴的資源,在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曾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規避道德風險,人們不得不將一筆交易拆分成多個環節,形成多個交易主體。

站在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新技術由於去中心化、分布式而構建的新信任體系似乎在全球“一夜爆紅”。

瞄準金融系統多環節

“未來擁有區塊鏈技術之後,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四步變為兩步,前三個環節可以並為一步做。”作為中國第一個區塊鏈項目的小蟻創始人達鴻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小蟻要實現的是股權的數字化管理,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非上市公司股權登記領域。

此外,在更為市場所關註的商業銀行的動向上,本報記者了解到,更多處於概念驗證以及內測的階段。2015年銀行業發生了票據流轉問題“黑洞”,在當前票據產品上沒有完全電子化的現狀下,票據流轉成為了最為經典的現實場景。未來商業銀行基於區塊鏈的應用主要包括以跨境支付、匯款等為代表的點對點交易、登記、確權、智能管理等領域。

興業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商業銀行基於區塊鏈的應用主要分為四個領域。一是,點對點交易,如基於P2P的跨境支付和匯款、貿易結算以及證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合約的買賣等;二是登記,如存儲反洗錢客戶身份資料以及交易記錄;三是確權,如土地所有權、股權等合約或財產的真實性驗證和轉移;四是智能管理,即利用“智能合同”自動檢測是否具備生效的各種環境,如自動付息、分紅等。

一位長期觀察區塊鏈領域的券商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區塊鏈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補充,短期不具備顛覆的可能性,而這種新技術想要被銀行吸納,也首先需要銀行業看到其在外圍取得的一些成就。該券商人士進一步表示,在過去他了解過的十幾家涉及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中,既包含傳統行業也有新興行業,但是距離落地仍有一段路要走。當前,區塊鏈的發展前景可期,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需要尋找一個能夠引起市場強烈反響的爆款應用。

在金融領域之外的場景似乎成為可以突破的切入口。區塊鏈在歐美地域來看,在醫療上的應用是僅次於金融的最大方向,目前醫療領域面臨的問題是個人醫療數據的保管。“中國每年有70萬假LV包在市場上流通。”韓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產品溯源是區塊鏈技術落地的一個較大方向,針對假LV市場上已經出現一家叫做“VeChain”的公司用以溯源LV的生產地。產品溯源技術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需求也同樣迫在眉睫。

然而區塊鏈並非萬能的,長江證券在分析報告中指出,區塊鏈技術存在的問題在於,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可靠的數據實踐。目前存在著多種松散的比特幣、多種貨幣形態以及以太坊、超級賬本等大項目,沒有統一的標準,尚處於群雄爭霸的狀態。此外,雖然比特幣在過去7年運行良好,但是在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方案下,不能保證其承受能力能夠用於現在金融系統每天上萬億美元數量級的交易,很多項目尚處於測試階段。

重建以相信物為主體的信任體系

區塊鏈改變了什麽?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方式。

信用作為商品經濟發展的必要資源,在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從相信物到相信人再到相信物的多個階段。

最初的以物易物到錯開時間空間交易而產生的中介和信用概念,讓具有稀缺性、便攜性的金銀成為全球的信用資源。但是隨著票號、銀行的出現,標誌著信任體系從相信物逐漸向相信人在偏移。

相信人的最高境界便是在當前世界金融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的央行,它擁有發行貨幣以及沒有任何兌付承諾的基礎上進行交易的權利。純粹相信人的時代正式到來,隨之到來的還有不可逃脫的弊端。2008年金融海嘯如期而至,信用極度透支在美國不斷推行QE政策、超發美元、轉嫁信用危機的行為上可見一斑。

“自從20世紀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兩者之間的通貨膨脹甚至達到了20多倍。”清華大學iCenter導師、量子物理博士生韓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樣的信用體系直到同年中本聰對於比特幣區塊鏈發掘的產生為止,以消耗自然資源即通過消耗電力,依靠算力而決定挖到比特幣多少,這種的綁定物而產生的新的信用體系正式誕生。

中本聰良好地解決了共識機制問題,讓包括分布式、P2P、密碼學等核心元素融合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中。在區塊鏈非比特幣的新應用場景中,區塊鏈改進了比特幣的以算力爭奪記賬權、來去自由建立賬戶的方式等形成新的去中心和去信任化體系,建立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形成全民記賬,即分布式記賬。

區塊鏈作為一種基於P2P網絡和開源系統之上的的技術,在同貨幣相關的交易支付等領域,手握諸多優勢,例如去信任機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在新的作業環境下,首當其中的受益表現在基於某些信任需要的交易環節減少進而帶來成本大幅下降。

2015年成為區塊鏈技術的轉折年,表現在人們將區塊鏈技術基礎從比特幣中分剝離出來,大量資本進入,技術應用場景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得以被持續探討。申萬宏源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數字貨幣、區塊鏈行業的年度投資金額已經達到49008.8萬美元,而在兩年在的2013年這一數字才僅停留在9462.5萬美元,不到2015年的五分之一。

資本這一項也成為中國與美國在區塊鏈領域存在巨大差距的重要表現。韓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國對於基礎架構項目,雖然短期內看不到盈利仍然可以做到千萬美元投資手筆,但是中國資本市場對於市場反響、效益要求較為嚴格,尚處於幾百萬元人民幣投放的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66

中國電信明確網絡重構路徑 變革大幕開啟

7月11日,中國電信在京發布《中國電信CTNet2025網絡架構白皮書》,宣布全面啟動網絡智能化重構,以打造下一代網絡架構。

不久前,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在2016年上海世界移動大會(MWCS 2016)上發布了中國電信的轉型3.0戰略,其中即表示將包括實施網絡重構。網絡是運營商的核心資源,而網絡架構是網絡靈魂所在,實施網絡重構,意味著這家運營商未來的戰略性變革已經開啟。

白皮書中,中國電信規劃了實施網絡架構變革的原則,明確了近期和中遠期目標,在業務層面上,近期也將出臺一系列措施。

CTNet2025網絡架構

總體上看,運營商現有網絡架構是由大量私有/內部接口互聯的“傳送承載”和“業務控制”兩個大的功能層級和多個子層構成的複雜封閉體系,同時有IT支撐系統作為輔助系統,以保障網絡的正常運行,具有業務獨立運營、網絡自成體系、IT系統定位為支撐系統三大特點。

基於該架構,運營商在取得現有成績同時,也面臨著根本的困境:例如網絡缺少靈活性,設備功能擴展性差、價格昂貴且易被生產廠商鎖定,形成大批業務煙囪群,業務難以融合,新業務開發困難,運維複雜、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

當前,國家“互聯網+”戰略對信息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能力的要求,作為其基礎的電信網升級改造勢在必行。而對於運營商而言,其外部面臨著OTT挑戰,內部面臨著業務創新難、增長乏力、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剪刀差持續擴大等挑戰,需要通過網絡架構重構來應對挑戰和提升競爭力。

據中國電信發布的白皮書,其網絡架構重構將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第一,實現從“互聯網應用被動的適應網絡向網絡主動、快速、靈活適應互聯網應用”的根本轉變;第二,打破網絡資源部署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傳統組網思路制約。面向2025年的中國電信目標網絡架構,將由“基礎設施層”、“網絡功能層”、“協同編排層”構成。

新的網絡架構帶來的變化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將大量采用標準化的、可雲化部署的硬件設備;由於功能虛擬化和軟件化,新的架構將大量采用軟件的形式與硬件解耦,同時網絡資源與服務將具備可編程能力;IT技術不再僅定位於支撐系統,更多將成為能力平臺,提供對外開放的服務,體現在網絡功能層和基礎設施層各方面。

同時該網絡架構中,為克服現有網絡中存在的大量私有和封閉接口/協議難題,在三個基本層面之間以及相關的功能系統之間,新的架構會盡可能采用開放的API接口,並引入通用化協議,優先使用開源的方案,以實現網絡更大程度開放。

如何向下一代演進

根據中國電信的白皮書,為實現網絡架構重構目標,其網絡架構演進將遵循三條原則:其一,在對SDN/NFV等新技術的引入過程中,新系統應優先基於SDN/NFV部署,部分老系統可逐步引入SDN/NFV。其二,基於通用的硬件基礎設施部署NFV時,盡量避免形成不同廠家/地域/專業的新的業務“煙囪”群。其三,IT系統和技術需要和網絡資源深度融合,通過網絡協同和業務編排器,實現網絡端到端管控。

具體路徑上,基於“網絡雲化”和“新老協同/能力開放”並行,中國電信將分近期和中遠期兩個階段推進演進目標。

從2016年到2019年,中國電信表示將優先實現CPE、BRAS、EPC、IMS等代表性網元和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工作,引入NFV。結合虛擬化網元統一部署要求,中國電信將實現一部分具備條件的機房向數據中心架構(DC)演進。同時,中國電信也會在IP網和光網絡中引入SDN控制器、網絡協同和業務編排器。

從2020年到2025年的中遠期,中國電信表示將實現基於DC架構承載各類網元,並以DC為核心組織端到端網絡,統一全網雲資源,實現網元硬件通用化。同時,新的架構最終將實現頂層網絡協同和業務編排器的統一部署,最終實現網絡可編程和網絡資源的可按需調用。

在向下一代網絡架構演進過程中,SDN軟件定義網絡技術、NFV網絡功能虛擬化技術、雲計算技術、開源軟件技術,將成為實現網絡重構的四大關鍵技術。

當前,多家運營商紛紛明確了基於SDN/NFV等技術打造下一代網絡架構,並先後開啟網絡架構重構工作,而其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將可能是革命性的。

其中,電信運營商不僅將可能面臨組織架構的根本性變革,由於網絡架構重構所形成的新價格模式和采購模式,也將影響到運營商背後大量供應商的業務戰略和業績前景。此外,由於智能化、可編程、按需分配資源、開源的下一代網絡將逐漸到來,網絡能力局限互聯網應用創新的現狀,未來將可能根本得到改觀,整個互聯網應用的發展,也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中國電信表示,近期將啟動多項工作,從業務層面切入網絡架構重構戰略。

政企業務方面,以“隨選網絡”為切入點,中國電信表示將為政企用戶提供可快速開通、可定制、自動化、差異化、多層面專線及延伸業務。而針對公眾用戶,中國電信表示將把視頻打造為未來基礎性業務,其中包括通過4K視頻實現超寬帶網絡的價值,VoLTE業務也是當前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