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被遺忘的恆指創製人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20/100350435.html

 無論有無炒股,香港人都知道「恆生指數」這個名詞。要瞭解當日香港股市行情,港人都會打開電視財經台或報紙財經版,先看恆指多少點。但對於它的創造者關士光,很多人並不瞭解。

  關士光1925年1月出生在香港一個傳統華人金融世家,父輩都是傳統儒商。他就讀於名校皇仁書院,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關士光成為防空救護員。 至1941年香港淪陷,他也被迫輟學,到柳州投靠親人。滇緬戰爭期間,在國民政府的號召下,他入伍為美軍當翻譯官。抗戰勝利,20歲的關士光曾想入讀專為 培訓革命幹部的廣州南方大學,但很快對國共內戰感到厭倦。有朋友勸他,既然英文好,不如先回香港,在瞭解國際經濟及社會中增加積累,重回祖國服務。這樣一 句建議,改變了他的一生。

  關士光返港後,於1962年加入華資恆生銀行工作,擔任資料研究室主管。正是在這期間,關士光目睹了1965年恆生大擠提的最緊張時刻。那一年 恆生面臨倒閉大危機,提款者的長龍從中環恆生總行排隊到天星碼頭,關士光也要到銀行大堂協助維持秩序。直至4月12日,恆生與英資銀行匯豐談判,結果由匯 豐入股51%,恆生變成匯豐屬下銀行,始告解除危機。

  1968年香港經濟開始復甦,股票市場興旺,時任恆生主席,即該行創辦人之一何善衡決定,推出「恆生指數」,以創立「屬於香港的道瓊斯指數」。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事情應該由洋人銀行去做,但何善衡力排眾議,認為恆生指數一旦推出,報刊、電台及電視就會不斷提及恆生兩個字,等於幫恆生免費做廣告。

  關士光於是受命籌備。他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向大學統計系教授求教,又向其他銀行及香港統計署求助,最後根據33只成分股(即藍籌股)市值計算 出來。此等成分股涵蓋了港股市值七成以上,也因此,其升跌對其餘股票走勢也有極大影響。最後恆生銀行決定,以1964年7月3日為恆指基數(即100 點)。當恆指在1969年11月24日正式推出時,恆指是158點。由於恆指的成功,港府後來聘請關士光與統計署合作,在1974年推出了「恆生物價指 數」。

  不過,恆指的誕生也給關士光帶來不少壓力。他曾透露,當時有傳媒戲稱恆指為「老友記指數」,暗示恆生與某些成分股公司關係密切。不少上市公司也 都試圖說服恆生,以其股票作為成分股。關士光為保持恆指的客觀中立,為此得罪了不少人,幸好何善衡對他的工作極力支持,一一婉拒外界的不合理要求。

  1978年關士光升任為高級經理。1984年,59歲的他退休,與妻女移民加拿大。移民的另一個原因,是他認為香港回歸已成定局,自己做出抉擇 正是時候。不過後來香港經濟起飛,證明關士光對形勢判斷有誤。關士光另一處眼光失準,或許是看錯內地經濟的發展機遇。隨著上世紀70年代初中美和解、尼克 松總統首次訪華,中國對外開放有所鬆動。1972年他受邀參觀北京,曾率直地對接待他的官員稱,中國人民的生活很窮,很多地方落後。當時官員告訴他中國已 經制定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另一個空口號,不以為意。如果關士光和恆生管理層當年能把握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相信恆生銀行會較另一間華資 香港銀行東亞銀行更早地打入內地市場。

  關士光退休時,香港股市上市公司已增至250家。他所創設的恆生指數包含了整體大市市值的75%,或整體成交額的70%,吳士光頗有理由躊躇滿 志。恆生指數確已成為香港股市甚至經濟冷暖最具權威性的指標。不過,自2006年9月11日恆指第一次加入H股作為指數成分股開始,香港本地企業在指數中 的地位已開始沒落。至今港股近半指數權重股來自中資股,餘下一半成分股如匯控、和黃、利豐等,接近一半業務來自世界各地,反映香港經濟的傳統藍籌股只佔成 份股略高於兩成半。有香港評論慨嘆:自香港回歸以來,港股的內地色彩與日俱增。

  2011年的最後一天,關士光在加拿大悄然離世,終年86歲。這樣的日子,似乎標誌著恆生指數作為反映本地經濟指標的一個時代也告終結。

  作者為香港傳媒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24

【方舟評論】期待自貿區再創製度紅利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639

再造一個或多個香港似乎不是夢。繼一個多月前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後,2013年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決定草案,內容是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務院決定的試驗區域內」暫停實施有關法律規定。這體現了對法治的尊重。像自貿區法律適用這樣的國是,最高民意機構的授權乃是題中應有之義。

許多人把上海自貿區與自由港香港相提並論,驚呼上海有一天會把香港甩出幾條街。短期內應不會那麼快。

其一,根據方案,「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立上海自貿區,規劃面積為28平方公里。此前有報導說,上海希望將整個浦東新區納入自貿區範圍,那有1210平方公里,超過了香港的面積。實際與期望差了兩個數量級。

其二,所謂保稅區,是一個「境內關外」的概念,一線放開,二線管住,貨物從境外運入或從保稅區運出境外,免關稅及各種進口稅、無需辦理報關手續;但從國內非保稅區運入或從保稅區運往國內非保稅區,那視同中國的出口與進口,稅收與報關等一個都不能少。

現行上海自貿區方案,大致是一個增強版的保稅區:在實現貨物自由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此外,大家可以去區內免稅商店購物,不用再跑去香港了。顯然與自由港意義上的自貿區仍有諸多不及之處,香港可是一個居住功能完整的自治城市。

不過長期看就不一樣了。誰能低估上海創造制度紅利的潛力呢?上海的優勢是有獨特的區位稟賦和濃厚的商業底蘊擺在那兒,那是滅失不了的,可以從其自由港歷史汲取靈感。

看上海輝煌的過去。自1840年代開埠以來,上海向全世界張開了雙臂,將自由與開放做到了極致。外國人來上海生活、工作與經商,連簽證都不需要。就這樣,上海從一個小地方成長為遠東的貿易與金融中心、遠東第一大城市,令東京和香港瞠乎其後。1923年,匯豐銀行在上海外灘建造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大樓,迄今仍是上海的地標。

再看深圳特區的歷程。1979年7月,蛇口工業區全面動工,只有2.14平方公里。一年後,深圳特區才成立,面積為396平方公里。同樣地,現在規劃的28平方公里上海自貿區,如果創新與運作得當,在將來擴展到浦東地區甚至整個上海,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於今觀之,深圳特區似乎只是特在人大授權立法權上。不過回到1980年,那可大不一樣。深圳率先在經濟上鬆綁,可以吸引外資來開辦企業,私人可以自由擇業,可以雇工辦廠。當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還在討論僱傭8人及以上算不上剝削時,深圳用實幹讓這樣的討論變得不合時宜。深圳是經濟自由的先行者,後面大家也慢慢趕上來了,這是深圳給全國的制度紅利。

現在中國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經濟與金融的進一步改革,必須要有相應財稅、法治與公共治理上的制度突破才行。原有的經濟特區模式在這方面已經提供不了現成答案了,大家希望能從自貿區模式那裡索取到新的制度紅利。

理論上,自由港是原型,經濟特區與自貿區均是其摹本,但顯然自貿區與自由港的擬合度更高。所以上海、深圳前海、廣州南沙、舟山與天津等地都想搭上自貿區的早班車。可見,上海雖然第一個獲批搞自貿區,但不會是唯一,許多地方都有機會,但成就大小全靠自個造化。好在大家都有香港這個現成的模板和客觀的標準擺在那兒,可以隨時參考與對照。

可以想見,自貿區中國改革探路,可能創設的制度紅利包括但不限於:(1)稅制改革。上海自貿區力圖爭取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將最高邊際稅率為45%的個人所得稅也降為15%的單一稅(Flat Tax),就與香港看齊了。單一稅稅制簡單、徵稅成本低及對經濟扭曲小。

(2)法治。既然一些全國性法律不再適用於自貿區,那意味著自貿區得另行創設公正的法律體系及司法體系,對產權等自然權利的尊重與保護要向國際標準看齊,以與其高度的經濟與金融自由相適應。沒有高度的法治,就沒有發達的金融市場。

(3)公共治理。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所謂負面清單,是定出一個投資領域的「黑名單」,在此之外,法無禁止即可為。這比現行行政審批改革在存量審批上做減法更好,等於是從零開始往上加,那就真是小政府了。

國務院寄望上海自貿區能「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從兩個視角理解這一點。一是國內地區競合的視角,二是國際經濟競爭倒逼制度競爭的視角。唯此方能理解自貿區對中國改革的歷史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00

夥拍紐約酒廠Brooklyn Brewery嘉士伯攻手工啤 創製陳皮 芫荽味

1 : GS(14)@2017-07-29 03:21:30

■嘉士伯與紐約釀酒廠合作推出「香港友」品牌,並創製出3種新手工啤。 伍嘉亮攝



【本報訊】香港近年興起精釀啤酒(又稱Craft beer或手工啤酒),連嘉士伯去年亦開始加入戰團推手工啤酒品牌,今年更找來紐約著名釀酒廠Brooklyn Brewery(BB)合作搞名為「香港友」的手工啤,並與該廠總裁及釀造大師來港到街市搵食、搵靈感,創出陳皮、芫荽味的精緻手工啤。記者:方楚茵 江靖然



好多人飲啤酒但求順口就手,手工啤卻追求高質原材料、口感、味道及新鮮,顯得小眾。不過嘉士伯香港董事總經理潘振國指,目前香港手工啤市佔率僅3%,但與港相似的美國手工啤市佔率卻高達12%,加上香港是華洋雜處「熔爐」,故認為本港增長空間大。本港手工啤品牌亦由以往僅1、2個,近期已發展到約24個。



釀造師來港試食搵靈感

為扭轉手工啤予人小眾、海外啤酒不合本土口味觀感,嘉士伯專門花約年半時間,多次邀請BB總裁Robin Ottaway及釀造師Garrett Oliver訪港,尋找本地原材料融入新酒,如深入街市「試下咩係芫荽、酸梅、陳皮」,甚至美國不流行的熱帶水果,咸香味的中式叉燒、燒鵝都即切即食,又準備本地名物XO醬讓Garrett帶回家煮飯,又品嚐了外國人向來怕怕的乳鴿,只為試出新口味。潘振國稱:「我哋第一次帶佢食乳鴿,美國唔可能有乳鴿,佢食咗會明白味道係咁,再加上想像,與(啤酒)原材料配合出嚟。」最終創製出3種新手工啤,包括由陳皮、芫荽等地道材料釀製、較適合配海鮮的小麥啤酒(Wheat beer)「NEW KONG」,入門的拉格啤酒(lager)「TIMES SQUARE」,以及配搭中式BBQ食物、麥芽味重Pale Ale啤酒「UNDERGROUND」。作為試食兵團成員之一,Robin笑指自己非釀酒專家,但團隊成員來自全球,喜歡嘗試新事物,反而本地人當見到他時,總喜歡問他要不要吃美式食物,他不禁高呼「我好喜歡本地食物,我想試新口味!」最新已吃過北京填鴨,以及熱帶水果像芒果、沙田柚、百香果等,連非人人啱口味的榴槤都有試過,形容其質感近似蜜瓜。


盼年底推廣至65間酒吧

談到對新品牌「香港友」期望,他指在八十年代美國手工啤曾是「Nothing」,市佔率近零,「但當全球有95%人都飲同一種酒,這才是不正常,以前是好多人飲不同的酒!」故今次正想和酒商一齊教育及讓消費者體驗,令手工啤行業壯大。潘振國稱,先揀6間酒吧進行推廣,望年底前再將「香港友」推廣至65間,未來再進攻本地逾5,000間酒吧、食肆。


【市民試味後意見】

■YOYO

YOYO認為Pale Ale起初味道好濃,但「飲飲吓又冇嘢,之後OK喎,好似果汁」,小麥啤酒易入口,容易獲女性喜愛。



■Kai

居日港人Kai嚐過芫荽及陳皮小麥啤酒,直言「啱呀!食完個魚蛋,飲杯咁嘅野,淡淡哋」,認為手工啤可攻特色酒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27/201029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8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