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連續三年EPS都在七元以上的泰 博,預料九月掛牌後將掀起投資人對生技股的重視;而且,年底前神隆、太景及中化合成等重量級大廠也即將掛牌,將為今年生技股上市熱潮再添柴火。 撰文‧林宏文 資本市場每年都有新機會,今年最明顯的商機,來自苦熬多年終於開花結果的生技產業。尤其是年底前有眾多生技公司即將上市上櫃,也讓生技類股的投資充滿了新 的機會。 要從國內生技業中挑出最強的族群,首推醫療器材產業。醫療器材要求高品質,但價位則要平易近人,台灣向來在產品開發及生產管理上最為領先;因此,過去許多 成功的生技公司,都屬於這個產業領域。今年名列未上市獲利排名第八位的泰博,也是一個新的成功案例。 國內廠商仍以硬體為主 目前國內生產血糖測試儀的廠商有五鼎、泰博及華廣。其中,五鼎已掛牌多年,業務以替品牌大廠代工為主,至於泰博與華廣則逐漸從代工轉為布建自己的品牌與通 路。而泰博獲利比華廣要強,已連續六年有獲利,近三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都在七元以上,是國內醫療器材的模範生。 泰博由陳朝旺與太太吳淑媚一起創辦,兩人都是台大電機所醫工組博士,在東南科技大學及景文科技大學擔任過副教授。一九九八年創立泰博時,最初以切入電子醫 療產品的量測IC為主,許多國內醫療器材廠商的產品如耳溫槍、血壓計等所用的IC,都由泰博設計。但由於國內市場太小,國際大廠採用的意願也不高,泰博就 決定延伸到下游系統產品。 於是,泰博花了四、五年時間、上百位研發工程師,投入血糖測試儀及血糖測試片的開發;早期以替歐美大廠代工,如今則轉為發展自有品牌,主要銷到北美及歐洲 市場,其中北美市場占營收一半。 由於血糖測試儀及血糖測試片的銷售對象,大部分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業績完全沒有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 買血糖測試儀的人,一般都購買同一個品牌的測試片;而測試片是耗材,每天測三、四次就要用上三、四片,真正賺大錢的是測試片;就像印表機與碳粉的關係,印 表機就算利潤不高,但用家卻得一直購買碳粉,甚至於蘋果的iPhone,賺最多的也是後續軟體服務。 虧損中一樣受投資人青睞 泰博的崛起,只是台灣生技產業茁壯的一個案例;長遠來看,國內生技業的人才素質一直不輸電子業,很多高中生第一志願不是理工科就是醫科,讓人才源源不絕地 投入。若從生技產業的發展來看,上有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有資本市場的支持,許多生技公司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體質不佳的企業早已淘汰出局,目前存活下來的企 業,都具有一定的經營實力。 因此,生技產業已逐步進入收割期,並取得眾多投資人的認同。以目前很多還未賺錢的生技公司,股價至少都從二十元起跳,可以明顯看出來,投資人已逐漸接受虧 損的生技公司,其實也具備潛在的投資價值。 要被資本市場接受,企業經營者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就變得更加重要;尤其生技業的專業知識深,一般人很難理解,而過去許多生技業經營者均是研發出身,往往不 懂得如何讓投資人理解公司的價值。但現在已有很多企業領導人,包括東洋董事長林榮錦、中天董事長路孔明、懷特董事長李成家等人,不僅主動參與法說會,也懂 得走向市場,把公司的價值講出來,這也是投資人願意埋單的重要原因。 此外,國內生技類股另一項最關鍵的利多因素,則是因為中國市場的開放,這是讓許多過去擁有多項產品與技術的企業,終於有了一展長才的空間。國內眾多生產醫 療美容、保養品及健康食品的公司,如今擁有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各公司只要吃到這塊大餅的一角,就可以創造數十倍的成長。 在生技投資界素享盛名的誠信開發生技事業群總經理沈志隆說,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若通過,國內生技業的開發成本可以更降低,在台灣做完臨床, 就能直接拿到中國市場去賣。這對許多已經投入開發多年的生技業來說,確實是一項福音。 在資本市場逐漸認同生技股的情況下,今年預計掛牌的生技公司也多達十二家;除了泰博預計九月掛牌外,許多重量級大廠也將接續演出,包括統一投資、以原料藥 代工為主的台灣神隆,永豐餘集團投資、國內少數做新藥研發的太景,以及中國化學製藥集團投資、國內首家原料藥廠中化合成等,都算是生技業的重要大事。 此外, 也有不少中小型的高成長公司,例如中天集團旗下的合一、中裕,每年獲利都不錯的醫療美容保養品廠商曜亞,再加上將轉虧為盈的雙美、慕德,以及東洋投資的子 公司上海旭東海普,讓今年的生技產業,要不熱鬧都很難。 陳朝旺 現職:泰博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學歷:台大電機所醫工組博士經歷:東南科技大學副教授 泰博成功三關鍵 1.掌握上游IC與下游系統等 關鍵技術 2.研發團隊堅強,達百人以上3.從代工走向品牌,毛利率 達五成以上 2010年生技股掛牌與募資進度時間 上市、上櫃及興櫃等公司2月 美時上櫃、雙美上興櫃3月 慕德興櫃現增、彥臣送件上櫃 4月 曜亞現增 6月 慕德上櫃、佳醫現增、中裕上興櫃、合一送件上市9月 泰博上櫃、旭東海普上興櫃 10月 彥臣上櫃 11月 中化合成上櫃、台曜上市、曜亞上市、合一上市12月 神隆上市、太景申請TDR、雙美上櫃、德英上櫃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42.shtml
每经记者 郑佩珊 发自上海
9月即将迎来港股新股的发行高峰。专营治疗血管疾病及失调的微创介入产品的微创医疗(00853,HK)也在这一行列中。和其他新股一样,微创医疗有着 不错的经营业绩。不过,和其他上市公司又稍显不同,微创医疗这次将自己此前多件在坊间看来较为严重涉嫌违规的事件都公布于众。
曾遭匿名投诉“三宗罪”
据了解,微创医疗此次共发售2.52亿股,募资最多将达15.42亿港元。其中,中国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公司的保荐人瑞信及派杰 亚洲曾预测,微创医疗2011年度市盈率为16.9倍~21.7倍,2009年的市盈率为25倍~33倍。募集资款项中,50%将用于扩大产品种类及提高 研发能力;25%用于扩充生产设施;20%用于完善销售网络;剩下5%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提供资金。
公告显示,微创医疗的血管器械业务于今年首季毛利率高达87%。不过,完美的业绩并不能掩盖公司此前的一些不规范行为。
微创医疗的招股说明书中指出,公司于2007年5月至7月收到3封匿名投诉信,分别指至微创医疗的内部管理上的问题。
第一封投诉信指微创医疗部分财务报表是基于伪造合约编制,为的是支付回扣,而与第三方有关的付款被转到公司管理层的账户。
第二封投诉信指出,微创医疗为赴美上市,对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会计报表进行了做假、修改。
第三封投诉信直指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指称常兆华促使公司向一名指定供应商采购劣质原材料,而采购价的一部分由常兆华持有。该投诉信指称微创医疗为常兆华私人轿车支付进口税。
对于以上匿名投诉内容,微创医疗表示都已一一核查,但是证据不足,至于最后的支付进口税确有其事,但那是作为给常兆华的公司福利。
曾向官员行贿
另外,招股说明书还指出公司涉嫌对于前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行贿。公告显示,当时公司的主要产品Firebird由药监局审批,郝和平的签字是必 要的一步。2003年,郝和平与微创医疗高层接洽,要求其代付若干个人开支,常兆华从个人开支中支付了22万元,另外要求一位高管支付4万元与郝和平,这 笔开销由公司报销。
2005年7月,郝和平因收受贿赂被拘,2006年郝和平被判15年有期徒刑,而公司也因支付50万元的赞助费和非法回扣,被工商部门处以30万元的罚款。不仅如此,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常兆华及其员工不排除会有遭到政府机构进一步调查的可能。
另外,微创医疗还面临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遭索赔的风险,原因是集团多名雇员先前曾为一名或多名竞争对手工作,故无法确保该等雇员在为微创工作时未曾使用,或于未来不会使用前
雇主的专用技术或商业
机密,这可能导致竞争对
手对微创提出诉讼。
律师:自揭家丑利大于弊
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
负面信息,在坊间看来或多
或少会对公司造成影响。
就招股说明书的相关
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致电微创医疗,公司表示目
前全部的对外事务都已交由公关公司打理。
负责微创医疗相关公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一些事件,其实是为保障公司的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权利,因为问题都是要予以披露的。”
但是,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微创医疗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可能显得让投资者无法接受。
对于这样的情况,该公关人员指出:“投资者是要看公司的未来和成长性的。况且,这些也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了。”
对此,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认为,企业上市之前的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处罚,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而言,微创医疗的做法其实利大于弊。公开问题,其实有利于上市公司问题的减少。将公司可能涉嫌的违法行为公之于众,让投资者对于其中的法律风险能自行辨识。
|
||||||
手術台上,醫生一邊進行手術,一邊將病人術中流出的血液「回收」起來,經過處理後,輸回病人體內。在中國,進行這種節約用血、減少輸血風險的「自體血液回收機」,每十台就有八台是中國國產的,來自金衛醫療集團。 金衛集團還擁有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四三‧六%的股權,這是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臍帶血儲存公司。去年又完成收購北京與上海兩間道培醫院,這是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權威,四年前,郭台銘的小弟郭台成罹患血癌,就曾在北京道培醫治一年多。 明年一月,在香港上市的金衛醫療集團將來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成為第一家在台灣上市的香港紅籌股。金衛醫療集團的創辦人兼主席甘源說,來台掛牌並不只為了募資,更是為了打知名度,希望吸引台灣的醫療人才,或與台商企業進一步合作。 做血液回收機 咬牙加碼百倍資金研發 「我只是個做生意的。」醫療門外漢出身的甘源說得坦白,「都跨進來了,只能在這個領域打滾,除了醫療相關,我不做別的。」專注在同一個領域,卻在此找到不同的機會,甘源總是比別人早一步取得先機。 時 間回到一九八五年,甘源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畢業後,被政府分配到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從事貿易業務。「第一年一個月(薪水)人民幣五十六 元,第二年七十二元,一直到第五年都沒變過,九○年政府開放了,我當然很有動力出來掙錢,」隨順時代潮流,甘源開始「找生意做」。 對一個沒背景、沒財力的人來說,最簡單的就是做貿易。有次他去看病,和醫生閒聊中,發現醫院對許多基礎的醫療設備有強烈需求,「當時是賣方市場,東西很缺,我就跑到日本去找貨。」 九○年代初期,中國的外匯存底只有幾百億美元,「那個時候在中國做貿易最困難的,就是你自己要貿易平衡。」甘源說,當時人民幣無法兌換日圓,因此他一方面進口日本的醫療設備到中國,另方面把中國的花崗岩賣到日本做墓碑用,賺日圓以採購新器材。 甘 源因此與許多醫院和醫生建立信任關係。一九九三年,張明禮(現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找上甘源投資研發「自體血液回收機」。那時中國都用美 國品牌,價格高且貿易不方便,甘源又看到商機:「我知道中國臨床用血一直是不足的,就覺得這東西會很有市場,而且老賣別人的東西總覺得受制於人。」 「他 當時跟我說只要花三十萬人民幣,一年就可以做出來,結果一年拖過一年,一會兒買豬、一會兒買狗(指做動物實驗),折騰很久,」甘源解釋,因為這類機器屬於 需要植入人體的第三類醫療設備,要求非常嚴格且複雜,必須完成從動物到人體的三期臨床試驗,「當中無數次我都想不做了,可你要是放棄,前面投的都是沉沒成 本,回不來了,我不甘心啊,咬著牙也得做下去。」 甘源靠著進口醫療設備賺的錢苦撐,九八年,中國法令規定不能進行血液買賣,甘源更認定這機器大有機會,於是加碼投資,總計投入人民幣四千萬元,終於在二○○○年通過審批,成為中國第一家自體血液回收設備製造商。 「做生意是很現實的,產品生產出來了,賣得出去的才叫商品。」甘源說,和美國的機器相比,金衛的只要一半價錢,加上自己在醫界的人脈,逐漸的,市占率就從零爬升,一直到今天的龍頭地位。 台灣代理經銷血液相關設備的潤霈生技總經理蔡瑞哲表示,雖然這種機器在台灣大醫院是基本配備,但使用率並不高,因為台灣的血是免費的,進行自體血液回收反而要自費。但歐美不鼓勵捐血,使用情形普遍。 比起美國約有六至七成的醫院有自體血液回收設備,中國僅不到一成,目前只在三級(最高評級)醫院才有。甘源說:「現在中國只有一千家醫院有我們的產品,未來還有一萬家等著呢!」他不怕後進者,「這領域是很細分的,而且醫生的習慣不容易改,取得市場先機等於有最大優勢。」 做臍帶血儲存 不怕看衰,硬買血庫公司 另 一項同樣早一步的,是臍帶血業務。二○○○年左右,當臍帶血儲存開始在國際流行,中國尚無相關行業,位於金衛北京工廠旁的北京臍帶血庫已運作多年,卻一直 申請不到經營牌照。在血液業界打滾多年的甘源,知道回收臍帶血是趨勢,便於○三年收購該公司,「我宣布要做的當天股票暴跌一七%,因為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 麼,但我覺得沒人做的才有機會。」經由甘源的支持,當年拿到牌照後發展成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並於○九年分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約三億美元。 台灣第一家做臍帶血的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表示,這個行業需要的基礎就是人口,中國每年有一千七百萬個新生兒,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而且中國臍帶血業是特許行業,申請經營牌照不易,目前只有七家業者。 去年,金衛又拿到中國首家外資全國性醫院管理牌照,並與美商合資成立首家醫療保險管理公司。雖然這些首家、第一的頭銜並不意味成功,但中國去年恰好宣布三年內斥資人民幣八千五百億元推行醫療改革,加快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金衛「有了先機,機會就大了點,」甘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