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南方的暴雨來勢洶洶。
6月底7月初,不僅多地連續遭遇強降雨侵襲,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長江也出現今年第1號洪水。6月30 日以來,湖北遭遇今年以來最強一輪降水過程,成為南方暴雨洪澇的重災區。
在湖北鄂州,建成的體育場變成了大澡盆;在武漢,東湖團山隧道滑坡、舉水河新洲段潰口、暴雨致光迅科技圍墻倒塌砸死8人、武漢市內45處路段漬水嚴重車輛禁行;湖北全省1107座水庫超汛限水位……
大的氣候條件與1998年相似:在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爆發後的第二年,中國南方爆發水患。
災害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偏遠地區的治理和預防工作顯得不足。有基層幹部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救災就不能只盯著水,往往更大的災害是在山區,比如泥石流。
據湖北省民政廳截至7月3日17時統計,6月30日以來強降雨已造成湖北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69個縣(市、區)812.15萬人受災,死亡34人失蹤11人,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緊急生活救助43萬人。
中心城區海綿功能已有改善
今年入梅以來,長江中下遊沿江及西南部分地區持續強降雨,導致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1省份遭受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而湖北的第四輪降雨尤為嚴重。湖北省氣象局專家稱,此輪降水歷史罕見,或將成為該省史上最強降雨之一。
由於持續降雨,武漢市區多個小區漬水嚴重。本報記者在民族大道與雄楚大道交匯處的一小區看到,該小區停車場內幾十輛轎車被淹,膽大的業主組織人手下水一起拖出自己的車。車主把繩的一端捆在車庫外的一輛SUV上,另一端系在被淹沒的車上進行牽引。
在漢南一小區的別墅區,車輛道路積水沒過膝蓋,小區業主出行受阻。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業主甚至坐在一匹黑馬背上淌水前行,而小區旁的馬影河河水已漫上岸。
武漢江夏區藏龍島九鳳西路更發生悲劇。圍墻因暴雨倒塌砸死8人,王老師聽說這個消息,心有余悸。他任教的學校就在附近,學校在湯遜湖旁邊,比東湖還大的湯遜湖眼看就要滿了。平時,雨下得大的時候學校里會有積水,校門口的馬路排水不暢,常有堵塞現象。
聽說夜里武漢還會下暴雨,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希望雨小點,一直這麽下,湯遜湖滿了就麻煩了。
今年“入梅”後,武漢先後經歷了四輪大暴雨,雖然尚未跳出“年年治澇年年澇”的怪圈,但中心城區的漬水情況確實有了顯著改善。
比如7月2日的大暴雨,截至當天18點,武漢市在短短兩天內的降雨量就約占到年均降雨量的兩成,江夏地區更是達到三成。
在不間斷的大雨瓢潑中,最嚴重時一度造成45處地段漬水,經積極排水應對,到18時,漬水點已減少到16處;截至當天21時,中心城區嚴重影響交通的僅剩下5處路段。
談及今年的漬水點與往年的不同之處,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心城區出現的一些新漬水點主要分布在工地周邊,這是因為圍擋、渣土等改變地表雨水的走勢,局部水量過大,從而出現短時漬水的情況,“這一點在漢陽、洪山、光谷等區域比較明顯,都是因為工地施工出現新的漬水點。”
鑒於可能出現的特大暴雨,以及今日星期一交通出行的高峰來臨,武漢部分區域昨天已經通知,要求企業調整上班時間。比如,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企業服務局昨日就以通知形式,要求光谷地區部分漬水點“周邊臨近區域企業,7月4日自行合理調整上班時間”,避開交通擁堵和人員安全問題。
治水艱難:武漢為啥還在“看海”
武漢城市內澇再現。
2011年6月,武漢遭遇1998年以來最強暴雨襲擊,導致88處地段嚴重漬水。自此,網絡上開始流傳“夏天到武漢來看海”的段子。
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會對這樣一個“標簽”貼到自己城市身上視而不見。
2013年4月,武漢市啟動了《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總投資超過130億元,重點治理城市排水系統。
2015年1月,武漢市政府又印發《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澇、治汙、供水兩年決戰行動計劃》。
同年4月,武漢正式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今年5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武漢CBD地下綜合管廊施工現場,詳細了解工程建設進展。李克強指出,地下空間不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潛在資源,“你們要用好這一資源,拓展新空間,再造新武漢”。
然而,時隔一周後的一場暴雨,讓武漢再次因“看海”陷入尷尬。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嚴登華認為,武漢是一個多湖區域,在未來海綿城市設計中,應當把水與湖、江、地表聯動關系合理構建起來,合理利用現有的儲水空間,並構建起相應的儲水空間。嚴登華說,在城市建成區範圍,排水標準需要進一步提高,保證管網水網暢通。
湖南:給洞庭湖系上安全帶
每年汛期,湖南總是最受關註的抗災“大省”之一。今年入汛以來,由於湘、資、沅、澧四水來水較往年偏多,湖南嶽陽城陵磯水位從4月下旬以來一直超過1998年同期水位,湖南面臨著1998年以來最為嚴重的防汛抗災形勢。
今年湖南省的汛期提前了11天,目前,已經宣布全省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據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指數據,截至7月3日9時統計,湖南共有常德市、益陽市、張家界市、邵陽市、懷化市5市17縣區45.6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0200余人。
雖然前期有里耶古城被淹,但湖南省官方普遍認為,和1998年相比,湖南防洪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1998年的特大洪災,湖南曾是重災區,“洞庭湖保衛戰”、“長江堤岸搶險”等特重大搶險戰役給湖南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此後每年臨近汛期,湖南都會處於一種如臨大敵的備戰狀態。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信息顯示,防患於未然,打好提前量,是湖南近年應對洪澇災害的一種常態。以洞庭湖為例,1998年後,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後安排了約200億元,全面開展洞庭湖堤防加固、蓄滯洪區建設、洪道治理等綜合治理,2000多公里洞庭湖區堤防、142公里長江幹堤、11個重點垸堤防全面加高加固,253個堤垸實行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鎮, 搬遷移民46.8萬人,擴大行、蓄洪面積778平方公里。“相當於給洞庭湖‘系上了安全帶’。”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羅毅君說。
不過,即便如此,問題並未得到根治,比如洞庭湖泥沙淤積嚴重,面積正在縮小;部分堤防、堤垸脆弱,等等。同時,一些偏遠地區的治理和預防工作則更顯得不足,比如一位懷化市下屬縣的相關幹部就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當地屬於山區,每年汛期都會因泥石流等災害遭受極大的損失,年複一年,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洪災,當然首先是因為水,但救災就不能只盯著水,往往更大的災害是在山區,比如泥石流。”這位基層幹部呼籲,救災是應急,防災才是長治久安之策,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全面重視。
湖北省和順豐集團共同打造的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專業貨運樞紐正在加緊建設中。
在13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鄂州市副市長李忠祿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介紹,鄂州機場是亞洲第一個、全球第四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預計2020年基本建成,2021年投入使用,未來將代表國家參與全球航空物流競爭。
目前已建成施工便道7公里,累計完成挖填方57萬方。機場填湖和土石方工程EPC招標工作亦將於本月底正式開標,預計年內可完成一半的工程量。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民航第二大國,2015年快遞業務量躍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國快遞行業使用的全貨機僅128架,不及FedEx一家快遞企業全貨機量的1/5,全國尚沒有專業貨運樞紐機場。
這一背景下,航空貨運樞紐機場和軸輻式運營模式的需求逐步浮現。2013年6月,順豐集團規劃在湖北建設國際物流核心樞紐機場,作為順豐在全國的航空轉運樞紐。2014年11月,鄂州燕磯作為最後一個備選場址,被納入比選範圍。通過從多式聯運、飛行距離、繞飛的頻率、社會發展,以及武漢城市圈及鄂東城市群的高新產業配套、人才儲備、氣候氣象、地質構造等多維度進行論證和比選,鄂州最終勝出。2016年4月6日,國家民航局正式批複《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機場選址報告》,標誌著項目正式落戶鄂州。2018年2月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複同意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
據了解,鄂州機場總投資372.6億元,性質為客運支線、貨運樞紐機場,其飛行區跑道滑行道系統將按滿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30萬噸的目標設計;航站樓、轉運中心等設施按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45萬噸的目標設計。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報告稱,航空貨運屬於高端物流服務,雖然目前全球貿易總量中,僅有1%的貨運量為航空貨運;但貨值卻占到了全球貿易總貨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全國範圍內已規劃80多個臨空經濟區。李忠祿表示,面對風起雲湧的臨空經濟浪潮,鄂州亦在搶抓前所未有的“雙樞紐”機遇。2016年3月,鄂州市委托美國知名咨詢公司波士頓公司(BCG)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初步明確了“一體兩翼,兩引擎”的產業發展方向。具體來說,一體,即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中心;兩翼,即重點發展醫療健康和智慧制造;兩引擎,即大物流和大數據。
鄂州市將依托樞紐項目,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大力引進、發展飛機維修改裝、航空物流、冷鏈物流、保稅商貿、跨境電商、大數據、供應鏈管理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航空制造、電子信息、臨空醫療、醫療設備、互聯網健康管理等臨空產業。
李忠祿說,依托這一項目,鄂州將通過建立“大樞紐、大通道、大平臺”立體開放體系,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