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市場考驗》日產發展電動車近七十年 全球銷售第一 特斯拉推平價車 將強碰難纏對手

2014-06-16  TWM  
 

 

歷史超過八十年的日產汽車,對於開發環保的電動車駕輕就熟;但面對後起之秀特斯拉,日產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希望趁著全球環保的趨勢,穩固電動車的基礎,藉此開創新局面。

撰文‧孫蓉萍

特斯拉股東問馬斯克:你提到的第三代車將更像一個大批量產的低成本車輛,我覺得日產LEAF已經有類似的東西,價格大概在兩萬美元,特斯拉在此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馬斯克答:LEAF的行車範圍相當短,除非你只須開很短的距離,否則與同類價位的汽油車相比,其實沒有優勢。電動車的關鍵是可長距離行駛,而且多數人買得起,我希望特斯拉在這方面有競爭力。我也希望日產和其他公司都做出這樣的車子,如果他們這麼做,將更有競爭力。

特斯拉的革命性幾乎讓人忘記它也有競爭對手。去年全球電動車佔有率最高的,並非是特斯拉,而是這位股東提到的日產汽車(Nissan)推出的電動車LEAF。

二○一○年十二月在美國和日本問世以來,LEAF在全球三十五國的累計銷售量達到十萬輛,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四五%,還被選為一一年的世界風雲車。

日產優勢

價格親民 市佔率遠勝特斯拉LEAF的意思是「樹葉」,說明了日產希望淨化空氣的意願,它是Leading、Environmentally friendly、Affordable、Family car的縮寫,也就是走在前端、對環境友善、負擔得起的家庭車。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高恩(Carlos Ghosn)對電動車期待甚高,他說:「電動車是我們的未來。」日產要達到一六年底前全球市佔率和營業利益率都是八%的目標,電動車將是關鍵。

為了刺激銷路,日產今年三月宣佈繼去年之後再度調降LEAF售價,最便宜車款售價約二二六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十五萬元、含消費稅),價格更親民。

電動車似乎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有八十一年歷史的日產,早在一九四七年就開發出電動車,原因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石油短缺,因此政府獎勵車廠生產電動車。當時推出的「TAMA」電動車,續航距離為九十六.三公里,最高時速為三十五.二公里,以近七十年前的表現來說,已算相當難得。

之後日產也有感於新能源與環保的重要性,多年來在這個領域致力研發新產品,一○年LEAF問世,逐步達成日產零排汙(Zero Emission)的夢想。LEAF雖熱銷十萬輛,卻有半數是這一年來售出的,LEAF去年在美國賣出二萬零八十一輛,是前一年的二.四倍。

電動車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各國加強燃油效率管制,以美國加州為例,政府規定汽車製造商的銷售量中,要有一定比例是電動車等零排汙的車,還在早晚的尖峰時間,讓電動車行駛專用車道。此外,都市的充電設備也逐漸普及,政府也實施補貼措施。

日產乘勝追擊,今年五月宣佈,在西班牙生產第二款電動車「e-NV200」。日產計畫長帕爾莫(Andy Palmer)指出:「這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電動車現在被認為是主流技術,許多競爭對手才急著要推出第一款車,我們已經比人家快一步。」e-NV200將可供家用和商用(載貨和計程車),屬於多功能廂型車,續航距離為一七○公里,最高時速為一二○公里;若使用急速充電器,三十分鐘就能充電八○%。

特斯拉優勢

續航力強 大勝日產LEAF

日產LEAF擁有價格低的優勢,但它最受到質疑的,就是馬斯克所說,續航距離太短、充電站太少。不過這些困難正被一一克服。除了已經降價之外,日產指出,充飽電時,續航距離增加到二二八公里,性價比增高。目前日本共有五五二○個充電站,高恩指出,「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須多興建充電站這樣的基礎建設。」高恩原本要在一六年底達成全球賣出電動車一五○萬輛目標,因銷售不如預期,已將時間延後到二○年;但日產全球電動車業務副總裁海斯(Billy Hayes)樂觀認為可以提前達陣,原因是各國強化環保相關管制,而且他相信,「開過電動車的人,就知道它的好處,絕不想回頭開使用內燃機的車。」除了LEAF之外,日本豐田在去年發表一款氫燃料電池概念車FCV-R。馬斯克始終不看好氫燃料電池技術,所以他選擇走鋰電池,他認為氫氣是危險氣體,只適合用在火箭,不適合用在汽車上;但豐田則認為,氫燃料電池比鋰電池更輕,加氫速度更快,更具競爭優勢。

確實,豐田這款FCV-R號稱每次加氫氣只須三分鐘就可加滿,每次加滿,大約可以跑五百公里,續航力讓人吃驚。而它預計明年在日本與歐美上市,已成為特斯拉最具看頭的競爭對手。

面對競爭,馬斯克接受專訪時表示:「日產LEAF和通用汽車Volt為電動車做的努力,都值得讚揚;但並不表示他們做出的是非常好的產品。」他說,「這些車商必須不斷改良,才能做出更好的車。」無論如何,安全又便宜的電動車,應該指日可待。

特斯拉跑得遠 日產價格親民──2014年電動車售價和續航力比較

車種 續航力

(公里) 售價

(新台幣萬元)

特斯拉Model S (85kWh) 426 232.2 特斯拉Model S (60kWh) 334 212 兩款合計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二,達20% 豐田RAV4 EV 165 149.4 飛雅特 500e 140 95.4 日產LEAF 13586.4 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一,達43% 本田Fit EV 131 109.9 雪佛蘭Spark EV 131 82.5 福特Focus Electric 122 105.6 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 Coupe 109 60 三菱i-MiEV 9969

註:為美國地區售價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局、CleanTenica、特斯拉網站

整理:鍾怡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4

台電壟斷近七十年 老舊《電業法》成綠能障礙 一套陳年法規 害Google無法更「綠」

2014-10-27  TWM  
 

 

撰文‧何欣潔

知道每天使用網路收發email、登入社群網路、觀看新聞與影片時,同時也耗費大量能源嗎?台灣《電業法》落後國際,正在讓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每一次「點擊」,都對地球造成沉重負擔。看似不耗紙張的各式網路雲端服務,背後其實都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或機房支持其運作,耗電量相當可觀。

根據台灣綠色和平本月初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二十五億的網路使用人口,二○一一年全球雲端耗電量高達六千八百億度,超過德國一整年用電量,且仍在持續快速地增長中。

雲端中心龐大耗電量,與IT產業注重環保、綠能、乾淨的業界形象有所出入,因此Google(谷歌)、Facebook(臉書)與Apple(蘋果電腦)均提出資料中心將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但一向重視環保、承諾使用一○○%再生能源的Google,卻不幸在台灣踢到鐵板。

Google在台灣彰濱工業區建置亞洲最大資料中心,於二○一三年底正式啟用,但至一四年中,台灣綠色和平報告指出,Google在彰濱工業區資料中心再生能源使用僅占四.五%,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綠色和平的點名,讓Google臉上無光,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 Kava無奈地回應,「在遵守台灣現行法令情況下,無法直接購買再生能源供應資料中心使用」,但仍會積極找出解決方案。Joe Kava口中的法令限制,正是遲未大幅修正的《電業法》。Google在世界各國投資大量的太陽能設備供應自家能源所需,也積極自建綠能電廠。惟獨在台灣,同樣方法卻無法執行。

在目前台灣《電業法》框架下,即使有民間願意投資綠電,也必須把綠電輸送回台電,而台電把傳統發電與綠電「混合」後,再統一輸配給使用者。因此,無論Google多有誠意推動綠能發電,卻只能與大夥苦吞「台電大鍋飯」,與台灣所有用戶「共享」四.五%的綠電比率。目前雖有新加坡、美國數州替台灣墊底,但在法規限制較小狀況下,追過台灣也許指日可待。

事實上,《電業法》早已提出修正草案,欲打破近七十年來由台電獨家賣電現況,增加關於輸配電、電力調度中心、電網規定,讓未來有心興建綠能電廠與獨立電網的單位有法源依據。但政府修法工作進度遲緩,即將在年底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未把《電業法》修正視為重要議程。

當初Google選址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民眾莫不歡欣鼓舞,認為這是台灣高科技實力展現。但沒想到,Google承諾一○○%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有可能因台灣《電業法》攔路而跳票。

用電不夠綠

Google台灣居後段班——Google全球資料中心使用綠電比率

美國愛荷華州 100%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 100%

芬蘭 100%

美國奧勒岡州 90%

智利 40%

愛爾蘭 20%

比利時 12%

荷蘭 12%

台灣 4.5%

新加坡 1%

美國喬治亞州 1%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1%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 0.4%

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53

年倒近七百家!一票選股專家大賠 八年來最慘 對沖基金「年終清倉」

2015-01-11  TCW

二○一五年對沖基金掀起倒閉潮,除因政策不確定外,「對沖基金不對沖」也是問題。

已故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說,「預測的方向與時機同樣重要。」對沖基金對此話或許有更深體會。二○一五年對沖基金出現清盤倒閉潮,許多過去常勝軍創下近年來最糟報酬率,原因正是他們「看對方向,看錯時機」。

據研究機構「對沖基金研究」(HFR)數據,二○一五年對沖基金報酬率負三.五%,不如標普五百(S&P 500)指數(負〇.七%),是連續四年落後大盤(見圖)。該年第三季對沖基金資產縮水九百五十億美元,創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單季跌幅,累計二○ 一五年前三季,有六百七十四家對沖基金倒閉,這還不包括第四季宣布退場的許多著名對沖基金。《金融時報》稱二○一五年是對沖基金「艱困的一年」。

對外:政策不定誤判時機

過去績優的對沖基金也「栽跟頭」,如艾克曼(Bill Ackman)的潘興廣場(Pershing Square)、艾恩霍(David Einhorn)的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二〇一五年報酬率都在負二〇%上下,分別創下史上最差及金融海嘯後最糟紀錄。另外有近二十年歷史的賽尼加資本(Seneca Capital)十五年歷史的藍冠(BlueCrest)等,撐過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卻在二〇一五年大虧後宣布退場。

對沖基金表現不佳,有內、外兩個原因。外在因素是政策不確定。二〇一五年初,諸多對沖基金預估美國聯準會將在該年升息,歐洲央行將擴大印鈔,他們因此做多 美元做空歐元。但聯準會直到二〇一五年十二月才升息,歐洲央行該年底印鈔幅度也不如預期,這段期間美元及歐元走勢不斷反覆,部分對沖基金雖看對方向,卻在 錯誤時機下注而大虧。

例如在英國有「傳奇經理人」之稱的歐迪(CrispinOdey),他曾預見中國減速將拖累歐美,預先做空英國股市而大賺超過兩億英鎊。但二〇一五年,他投資貨幣看對方向卻看錯時機,其對沖基金在二○一五年四月虧損二○%,到該年十一月中虧損一二%。

選股專家也因政策干預而「翻船」,例如艾克曼的潘興廣場,二○一四年在全球資產規模十億美元以上的對沖基金中,他的報酬率高居第一(超過四○%)。二○一 五年初他大買加拿大威朗藥廠(Valeant),不過後來美國政府對其藥價上漲展開司法調查,威朗股價半年內腰斬,導致潘興廣場二○一五年報酬率逾負二 ○%,艾克曼稱該年是他「有史以來最糟一年」。

政策因素加深市場不確定,使對沖基金經理人更頻繁交易。研究機構Novus創辦人阿特許勒(Stan Altshuller)認為,由於經理人追逐有限投資機會,一有機會大家都投入,一遇問題大家都出脫,「任何經理人都不想當只炒短線的賣家,但對沖基金卻 變成如此。」他認為二○一五年對沖基金頻繁交易,正是其表現不佳的禍首。對沖基金表現不佳的內在原因則是名不副實。

所謂「對沖」亦指「避險」(hedge),也就是使財富不受隨機事件影響,方式是做多某一資產,也做空和此資產相關的標的,這樣不論該資產最後是漲或跌,人們皆能以此之獲利彌補彼之損失,以避免財富變動的風險。

對沖基金顧名思義,應是「實行對沖策略的基金」,但事實上這種基金早已和「對沖」或「避險」無關(見下表)。他們或危機入市炒底,或專注事件導向、總體導向,或買股票做價值投資,這和一般的投資行為已無太大差別。

對內:重壓一產業而大虧

同時,對沖基金大多壓寶相同公司,以二○一五年來說,這些公司包括太陽能廠SunEdison、油氣廠商威廉姆斯(The WiliamsCos)、天然氣公司錢尼爾能源(Cheniere Energy)、威朗製藥。《紐約時報》稱這些公司為「對沖基金大飯店」,因為「房客」都是對沖基金經理人。這些公司的股價都在二○一五年下半年大跌。

若對沖基金奉行對沖策略,雖無法大賺,但也不致大虧。如今對沖基金則單邊壓大注,不是大賺就大虧。二○一五年諸多對沖基金締造兩位數的負報酬率,以致最後清盤退場,正是源自於此。

這也使對沖基金被認為加劇市場波動。由於對沖基金規定客戶在某段特定時間才能撤資,他們又常以槓桿模武借貸,若碰上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重大事件,客戶在規定時間一到就集體撤資,屆時對沖基金管理者只好大舉賣資產變現,加上他們又是高槓桿借貸,於是就形成連鎖效應。

不過儘管這些原因導致對沖基金二○一五年表現不佳,它仍將東山再起。二○一五年十月,城堡投資(FortressInvestment Group)關閉旗下的城堡總體基金,該基金在二○一五年前九個月報酬率負一八%,遠高於其他總體導向的對沖基金(負○?六%)。債券天王葛洛斯 (Bill Gross)當時譏諷:「有些基金虧損二○%就關門大吉,改個名字又重新開始。」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對沖基金不死,只是改名,未來人們仍將見到它們在市 場翻雲覆雨。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09

大老闆的火箭賺錢計畫 商機近七兆,馬斯克、貝佐斯也搶做

2016-02-22  TWM

爭議創業家堀江貴文,出獄後成立十人小公司,研發搭載衛星的小型火箭,今年開始量產,看準衛星發射成本降低,全球「太空事業」越來越熱。

這個男人一出監獄,立刻搭上飛機前往北海道帶廣機場,從機場搭車約四十分鐘,終於到達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火箭實驗場的所在地大樹町,這裡人口僅五千七百人,是個小小的「宇宙村」。

他是曾因違反證交法入獄(被稱「活力門事件」)的網路企業家堀江貴文,即使在官司爆發當時,每天焦頭爛額的他依然對宇宙事業情有獨鍾。為了開發可帶著超小型衛星(重量五十公斤以下)以低價發射升空的小火箭,他在二〇〇五年與幾個志同道合者成立「夏天火箭團」,自掏腰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火箭愛好者投入研發工作。

二〇一三年出獄後不過兩天,堀江便見證了液態燃料小火箭「女兒節」的升空計畫。不過,當天的發射並未成功,點火後還沒離開發射台就爆炸了。就在大家埋首檢討失敗原因時,一位認真投入的學生特別引人注目,他是即將畢業的東京工業大學碩士班學生稻川貴大,自從參加夏天火箭團以來,第一次與堀江面對面。

當堀江問「你未來有什麼打算?」才知道原來他即將要到某相機大廠上班,這時堀江冒出一個單純的疑問:「這樣真的好嗎?」「要實現量產火箭的目標,需要一個能夠統籌全場的人。而且老實說,你真正想做的是火箭,而不是相機吧?」

堀江的一句話,改變了稻川的人生,三天後他依規定去相機大廠的新人報到會場,辭去了工作。

這樣的稻川,正式成為堀江在火箭事業上的左右手。

日本火箭少年,將設廠量產

堀江主導火箭公司?心存質疑的人肯定不少。但這些昔日的「火箭少年」已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一步步往前邁進。就在夏天火箭團成軍八年後的二〇一三年二月,堀江與團隊在大樹盯成立了火箭新創公司,IST(InterstellarTechnologies),因為有關火箭的基礎技術大致已完善,準備進入正式量產。

建造量產工廠所需的資金也已經有譜,大型綜合商社丸紅對外公布,將以「委任研發」的方武,提供IST數千萬日圓,並且宣稱:「只要他們事業發展上軌道,不排除投入數億日圓參股。」

如果加上從個人投資者所募得的資金,總計約有五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可到位。新工廠預定於今年內開始生產,加入IST並擔任社長的稻川貴大意氣風發的說:「隨著工廠即將動工,人才募集也希望能趕快開始。」

不過,就算所需資金已經到位,IST畢竟只是一間成立即將滿三年、資本額只有一千零八十五萬日圓、員工十名的新創公司,為什麼丸紅會對這樣的公司厭興趣?根據丸紅航空宇宙防衛系統部課長中村仁表示:「IST的事業有很大的市場性,雖然海外已有類似的同業競爭者出現,就算不能達到贏者全拿的局面,應該也可創造出相當程度的營收。」

全球研發重點:回收再用

發射衛星用的火箭,是目前全球投資人或經營者都非常關注的高成長產業,全世界人造衛星的市場規模在二〇一四年之前,十年間成長了二·三倍,達到二千零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入千億元),今後的成長趨勢持續被看好。

隨著衛星產業繼續擴大,對於火箭的需求也會增加,同樣嗅到這股商機的還有兩位大咖級經營者,分別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MuSk),以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

馬斯克於二〇〇二年成立了專門研發「回收火箭」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並在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讓火箭升空後,成功垂直回到預定地。貝佐斯則是在二〇〇〇年成立了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同樣也在二〇一五年十一月成功讓火箭回到地面上,完成軟著陸實驗。

這兩家公司都是為了改善火箭只能使用一次的缺點,企圖以回收火箭的技術來達成低價化目標。不過,藍色起源主要目的是實現低價宇宙旅行,王於裝載衛星用的火箭,則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Martin)和波音(Boeing)共同出資成立的聯合發射聯盟(ULA)來提供引擎。

相對於美國有豐沛的資金挹注新創企業,好不容易才募得幾千萬日圓的IST究竟有沒有勝算?那些認為有勝算的企業和投資人,主要是看上其鎖定的是不同的市場。

無論SpaceX或ULA,都是以一個火箭,裝載大型衛星或多個衛星為前提,企圖以龐大的裝載量來降低發射火箭的成本,相較之下IST卻限定五十公斤以下的「超小型衛星」,而且每具火箭只裝載一個衛星。

也許IST的做法比較沒效率,但在堀江看來,剛好相反。要研發可以裝載又大又重的衛星的火箭,需要很高的技術、眾多的人才,以及龐大的資金,更遑論要研發出可回收的火箭。但如果只是要發射一枚不須回收的火箭,則有許多費用可以刪減。

例如,用來慼測火箭角度與定位的陀螺儀或GPS,就可以使用和智慧型手機同樣等級的低價產品,引擎本身也可以從網路上買進材料再自行加工製造。因為只要發送小型衛星,火箭本身不需要太高的技術與性能。

同時,還能解決長久以來的課題。以前都是把好幾個衛星裝在同一個火箭發射,因此衛星必須自己移動到目標軌道上,為了搭載這些移動設備,才會又大又重。

但是IST一次只載送一個衛星,所以只要直接把衛星送到軌道上即可,不需要配備移動裝置。

成本降,企業將有專屬衛星

堀江表示:「原本須花費五億到數十億日圓的火箭發射費用,現在可降至三億日圓左右。」三億日圓差不多是一座工廠的大型生產設備的價位,如果真能實現,則大多數的企業都擁有自己的衛星,將指日可待。換言之,堀江進行的是一個發射人造衛星事業的價格破壞行動。

擅長投資宇宙產業的創投經理人青木英剛說:!般企業擁有所屬衛星,就像擁有網路設備一樣普及的時代即將來臨。」例如某超市可以從宇宙觀察競爭對手的店鋪來客情況,藉以推出自己的展店行銷策略。

現階段無論從人才面、技術面或資金面來看,IST都無法與SpaceX、藍色起源或ULA相提並論。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優秀人才,被堀江的想法所吸引,願意聚集在一起打拚。

今後的成功勝負在於速度,如果想獲得衛星事業公司客戶、衛星開發創投等的信賴,就得趕快研發出可以順利升空,並且到達預定目的地的火箭才行。

(Nikkei Business(C) 2016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98

恒指跌近七百點 創2月11日以來最大跌幅

今日恒指大幅低開跌2.09%,失守24000點。

午後港股跌幅不斷擴大,香港恒生指數跌近700點,跌幅擴大至3%,創2月11日以來最大跌幅。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跌幅達3.7%。

上周五,美股三大指數均下跌超過2%,跌幅皆創英國脫歐以來最大水平,恐慌性指數VIX也飆升40%。

今日亞太市場紛紛大跌,上證綜指收跌1.85%, 日經225指數收盤跌1.7%至16,672.92點,韓國首爾綜指收盤下跌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66

王衛在港擁六屋一舖市值近七億

1 : GS(14)@2017-03-05 09:26:59

■王衛購入的喇沙利道屋地已建成一幢4層高洋房。



【本報訊】1970年出生的70後富豪王衛,近日成為香港財富神話。他創辦的順豐速運上周五在深圳A股上市後股價大升,近日雖有調整,但至本周五市值仍達2,619億元人民幣。持股64%的王衛身家已達1,888億港元,躋身香港富豪第3位,僅次於李嘉誠的2,422億港元和李兆基的1,918億港元。順豐在香港起家,王衛在香港仍持有大量物業,本報到訪他的發迹地及物業,揭露這位低調富豪的另一面。王衛在1976年6歲時,隨父母來港定居,由於居港已至少滿7年,可取得「三粒星」,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順豐上市文件指,王衛為中國國籍,無境外永久居留權。內地《郵政法》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有消息指,王衛為去除順豐外商地位,早年向內地申請放棄香港居留權,轉為中國公民。不過,據本港法例,即使聲稱放棄香港居留權的中國籍人士,仍為香港居民。本報根據土地和公司查冊資料,發現王衛仍持有「G」字頭香港身份證,即按照香港法例,他極可能仍為香港居民。查冊資料顯示,王衛現時透過有關人士及公司,在香港持有最少6個住宅及1個舖位物業,市值約6.7億元。王衛創立順豐時,先於佐敦寶靈商業中心租用辦公室,4年後再搬到砵蘭街的地舖,目前是一間汽車維修店。記者來到該舖探訪,店主表示因該舖曾被順豐租用,已數次被人問及王衛的往事,「我唔想再講啦,唔好問我啦!」


山林道「風水屋」鋪塵

王衛現時在港並沒有以個人名義持有物業,因為在2009年起,王衛將持有的住宅及舖位,轉到由一家置業企業有限公司持有。翻查資料,王衛最早於1996年開始購入住宅物業,在當年3月斥資210萬元,購入尖沙嘴山林道瓊林閣低層一個412方呎單位。當年王衛只有26歲,應是創辦順豐掘得第一桶金後開始置業。單位現時仍由王衛持有的置業企業公司持有,未有售出,現時已升值1.4倍至約510萬元。記者來到這間王衛剛發迹時買入的「風水屋」,但無人應門,大閘外鋪滿塵,似是無人定居,但有貼上雞年揮春,顯示單位可能間中有人出入。至2000年起,王衛開始購入九龍塘傳統豪宅區物業,先後買入松濤園及陶源單位,共1,720萬元,現值高逾4,800萬元。他於2010年,更透過時豐企業有限公司以3.5億元購入喇沙利道55號屋地,當年該公司董事為鄧麗貞及王衛,但之後王衛辭去董事一職,由一間海外註冊公司取代,王衛亦將公司股份轉予置業企業有限公司。該喇沙利道屋地,地盤面積13,936方呎,地積比率為1.8倍,可建25,082方呎,當時購入地價13,953元,已建成一幢4層高洋房,物業位處單邊,外型獨特。此外,王衛亦對低密度住宅情有獨鍾,以5,963萬元購入西貢輋徑篤路87號及輋徑篤路89號兩幢4層高村屋,至今都未有放售。另王衛曾在2007年以980萬元購入油麻地廣東道559至561號翠玉樓地下A至B舖,這個約1,500方呎舖位曾作自用,惟於2010年以1,550萬元售出,持貨三年獲利570萬元。順豐速運在港開設的分店絕大部份都是租用,唯獨長沙灣福源廣場地下2號舖為自置物業,王衛透過有關人士及公司,在2009年以655萬元購入。記者前往先達順豐店,職員表示收到公司指令,不可以回答記者任何問題,秉承王衛低調作風。店門外貼上招聘告示,跟車速遞員及客貨車司機,月薪達1.4萬元。有內部人士稱,分貨員月薪更有1.6萬至1.8萬元。隨業務發展,順豐大本營已搬至內地,總部設於深圳福田,在全國有1.3萬個營業地點和12萬員工,公司更有37架貨運飛機,去年收入達574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賺錢的速遞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05/199478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