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其意何耶?“家風”變熱詞的前前後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442

2015年10月24日,江蘇南通老人當眾將書寫好的家訓“修身、守法”和家風“睦鄰、孝敬”一代傳給一代,傳給兒子又由兒子傳給孫子孫女。 (CFP/圖)

領導幹部們的目光近來被“家風”這個詞吸引了。

起因是201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說的一句話:“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兩周之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摘登了《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一書的內容,標題是“教育敦促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走正道”。“家風專題”成為網站頭條,似是匆忙制作,專題頁面里尚有標點符號錯誤和空白鏈接。

“家風”這個詞並不是第一次借領導人之言登場。只是,此“家風”與彼“家風”是一回事嗎?“家風”這個詞在官方話語中有過怎樣的變遷?

“家風”:從社會價值觀到黨建重頭

早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就提過一次“家風”。他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註重家庭、註重家教、註重家風……”,究其原因,是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他的願望,是“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把“家風”放在春節的語境里提出,非常應景。但這不是“家風”與新春佳節的第一次“聯姻”。再往前可以追溯到2014年春節,當時中央電視臺推出了“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麽”系列報道,隨後,光明日報社和中央電視臺、中國倫理學會聯合舉辦了“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那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基本內容”剛剛公布,舉國上下剛開始“深入學習”與“貫徹落實”。

而2015年的“家風”從社會風氣的倡導,過渡為一項黨建任務。在那年團拜會上說完“家風”後的第10天,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提出“各級黨委(黨組)要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把它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檢查有關情況。”

這次會議之後,《人民日報》數度刊文談“家風”和“廉政”。南方周末註意到,2015年8月18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蘇樹林還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正家風是幹部必修課”的文章,評論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原中央書記處書記令計劃、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等人的落馬,“都帶有‘全家腐’甚至是家族式腐敗的特征”。不料刊文1個多月之後,蘇樹林也落馬了。

2016年伊始,習近平在中央紀委會議上談“家風”,不少人把它與2015年的反腐成果聯想到一起——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一篇文章中列出了一串數字:從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紀委網站共發布34份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有21人違紀涉及親屬、家屬,比例高達62%。

如何正“家風”

如何正“家風”,正什麽樣的“家風”?雖然沒有具體說明,但習近平的家庭故事被頻頻提及。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談完“家風”之後數日,中國青年網發表一篇《三個詞解讀習家家風:家國情懷、家庭和睦、勤儉持家》。人民網2015年10月也曾發表題為《三句話讀懂習近平的家國情懷》的文章,稱“習近平個人的成長也離不開良好的家風熏陶”。

其實,早在2012年,“習近平的家風”這個話題,就出現在中央媒體上。

2012年,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新華社推出長篇特稿,披露了習近平的工作生活家庭情況。文中提到很多他不為人知的情感,包括對父親習仲勛的敬仰、對母親齊心的陪伴、對妻子彭麗媛的牽掛、對女兒習明澤的期許、對親朋好友的告誡。

如果說2012年新華社的特稿還只是描述了習近平家風的概貌,2013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憶仲勛》,無疑是習家家風更為具體的畫像。文章作者是習近平的母親齊心。文中提到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因習仲勛88歲壽宴不能親到慶祝而寫給爸爸的一封信,習近平在信中寫道:“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

關於“家風”,歷代領導人怎麽說

新中國許多領導人都談論過“家風”及其背後的意義。南方周末發現,此前“家風”一詞更多被表述為社會風尚,而且大都在倡導婦女權益的場合被提及。

2003年中國婦女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進行了座談,席間提到,希望廣大婦女能夠“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促進良好家風和社會風尚的形成”。

胡錦濤再次談到“家風”,是2010年紀念“三·八婦女節”100周年大會上,他要求廣大婦女“發揮在家庭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文明向上的家風”。

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也同樣從婦女和家庭層面談過“家風”。1998年,中國婦女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江澤民在同中國婦女八大代表座談時提出,“在當前,要努力樹立和保持良好的家風”。

至於“家風”的意義,他的解讀是“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使老人們受到充分的敬重,使子女們得到全面的教育,家家家風好,就一定會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1999年,《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論家風》,提到“家庭美德同良好家風的建設,必將進一步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良性運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向前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29

曾經“經營杭州”的前書記王國平:要堅持“政府做地、企業做房”

從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落實“節約優先”戰略的部署始終貫穿其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如影隨形。

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發現城市之美”論壇上,前杭州市委書記,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理事長王國平提出,在美麗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而這其中,“錢從哪里來”問題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要解決這一難題,核心環節在於深入研究土地,做好城市土地工作。

王國平是較早在國內大城市主政者中提出“經營城市”理念的,還著有《城市論》。他表示,做好城市土地工作,一要堅持“政府做地、企業做房”的理念,二要堅持“集約用地、節約用地”的理念,三要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念,四要堅持大項目帶動土地開發的理念,五要堅持“無形資產經營”與“有形資產經營”並重的理念。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為59.8%,成為地方財力不折不扣的“頂梁柱”。

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為當大片區域被劃入城市後,從此便可以把“市區範圍”所有土地,包括耕地、農田保護區、水域全都合法地規劃用作城區建設用地。

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還會導致實體經濟邊緣化。前幾年,以溫州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先鋒城市,在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驅動下,將房地產當作了城市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由於當時房地產領域賺錢太容易,導致大量資本撤離了實體經濟,實體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十分嚴重。

十八大以來,各地土地管理者和使用者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以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建設用地效率為重點,大膽探索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子。比如,廣東省以“三舊改造”為重點,積極推進城市用地二次開發,促進土地內涵挖潛,提升集約化用地水平;上海市提出實現新增建設用地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新一輪到2020年的規劃仍將3226平方公里作為“終極規模”予以鎖定,以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核心,切實將節約集約用地放在了首位;江蘇省從“空間優化”、“五量調節”、“綜合整治”等方面探索實踐,提出努力實現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的“雙提升”目標。

王國平表示,要做好城市土地工作,舉措上關鍵要做到“四改聯動”,即農地征用制度、土地儲備制度、土地招拍掛制度和土地出讓金使用制度的改革聯動,做到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優地優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應、生態效應的疊加和統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884

毛澤東接見任繼愈的前前後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202

盡管任繼愈先生對於毛澤東主席非常尊重,並且認為主席在哲學和宗教方面讀的書很多,而且是真正看透了。但是對於主席的某些觀點,卻並不盲目跟進。(郭改雲/圖)

1959年毛澤東接見任繼愈,暢談宗教和中國哲學史問題。任繼愈生前很少向人講述接見的情況。到了1990年代,針對當時的特異功能熱和有神論泛濫的情況,才陸續披露了部分講話內容,但仍然不是全部。任繼愈手書的詳細談話記錄,直到他去世以後,才由家人發現。本文講述了任繼愈對這次接見的態度。——編者

1959年10月毛澤東主席接見任繼愈(時年43歲,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教師——編者)這件事,當時的學術界可說是家喻戶曉,今天仍為不少人所關註。其來龍去脈以及影響,先生哲嗣任遠、任重發表的《一份談話記錄和半個世紀的演繹》(《中華讀書報》,2016年4月6日)已有詳盡說明。這篇文章,只是以一個學生的角度談談老師對於這件事的態度。

對於接見處之泰然、淡然

1978年,我考上研究生不久,先生接見我們。一位女同學就提出,請先生講講毛澤東主席接見的情形。先生沒有接腔,用別的話叉開了。從此以後,我和研究生同班的同學們,也就再沒有回到這個題目上來。先生去世以後,有人說先生曾經和他們大談毛澤東接見的情形,那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為什麽不可能發生?

一位師兄見告說,先生有一次在黨小組會上檢討自己的缺點,說是有點士大夫的清高,對於錢財不怎麽看重。

土大夫是古代讀書人的通稱,其中主要是儒者。士大夫清高的缺點,近代以來論述者不少。然而這種清高也會輕易轉化為新時代的清正廉潔。所謂清正廉潔,不僅是不重錢財,也包括淡泊名利,不屑於借名人和權威以自重。古代那些持身清高的士大夫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表現先生這種品質的,可由以下幾件事佐證。

第一件是先生寫的紀念他最尊敬的教語文的小學級任老師曹景黃的文章。其中講到,曹老師講到《論語》中“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的時候,引用曾子說的“脅肩諂笑,病於夏畦”,並解釋說,那些聳起肩膀、賠著笑臉的諂媚作態,比夏天在農田里幹活還要勞累。然後列舉社會上巴結上司、拍權勢者馬屁的事例加以說明,常常引得哄堂大笑。

還有一件事,是先生1939年在中央政治學校做助教。一次吃飯時,一位高級職員在飯桌上大講蔣委員長曾親自罵過他,並且原封不動、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講者不以為恥,聽者也都面露欣羨之色。此事使先生進一步感到國民黨的前途無望。

先生在幾十年後還能想起這些事情,足見這樣的事情對他影響之深,從這里也足以見到先生為人的態度,也很容易理解先生為什麽不大談論毛澤東主席接見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先生談起某個已經有些成就,但為人處事卻令人難以恭維的學者。先生說,當年他曾想考先生的研究生。但是一見面,他就先拿出某某權威寫給他的贊揚信。先生說,您還是考別人的研究生吧!

先生去世以後,北大陳來教授的紀念文章講到了一件事:

做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間,都拜訪過任先生。這一期間,我對任先生識人的高明,特別推崇。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們1978年入學北大做研究生時,有位南方某大學的青年教師來北大進修,也在我們的課上聽課。此君極善交際,堪稱奇才。不但校內文科老先生們皆被他哄得高興,對他表示欣賞,校外北京中國哲學史學界的領導人物也都被他的忽悠所迷糊,跟他的關系相當密切。但是老先生之中只有一位不為所動,那就是任先生。這位青年教師還善為奇詭之事,後來事發自盡,也不必說了。那時我跟任先生談起。任先生說,這個人來,談的都不是學問的事,只是說一些吹捧的話。這一點,使我對任先生非常敬佩。(載《哲人其萎,風範永存》,第87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這件事,我們也都是知道的。當時我們也都去聽張岱年先生講課,經常和這位青年教師見面。他總在我們面前講點先生的壞話,遠不像他在先生面前盡講吹捧的話,所以聽課一年之久,和他幾乎沒有什麽交談。後來聽說,他因為不止一次嫖娼被拘,羞愧自殺,這就是陳文說的“奇詭之事”。嫖娼罪不至死,自殺也不必,但總算未失廉恥之心。當時聽說他正在做一件與科學史和哲學史都相關的工作,也因此中斷,至今尚無人接續,我為此感到惋惜。

先生不喜歡聽奉承話,也不會說奉承話。馮友蘭先生曾經評論說,任繼愈這人不會向人獻殷勤。馮的侄女馮鐘蕓教授是先生的夫人,很可能,先生即使對於女友,也不會獻殷勤。這樣的做人處世態度,要他大談毛主席的接見,是不可能的。

不記“鼓勵個人的話”

任遠、任重最近發現的先生關於毛澤東主席接見的回憶記錄,一共七八頁。據先生的胞弟、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回憶,先生向北京大學領導寫的報告,僅僅兩三頁紙,還沒寫滿,像一篇新聞報道。如果這個回憶準確,則先生去世以後發現的這份記錄,僅僅是為保存事實真相所留的、至少是生前並不準備公布的歷史資料。

據任遠、任重的文章,記錄的內容,都是毛澤東主席的談話。當時在場的還有胡繩和陳伯達。但是他們兩個沒有更多的講話,所以沒有記錄。此外還有一項沒有記錄的,就是“毛主席鼓勵個人的話”。

這是一份資料性質的文件,一般說來,那些鼓勵個人的話,可以不向別人炫耀,作為一份歷史資料,還是應該記下來的。因為這是歷史。那些“鼓勵個人的話”,也是談話的重要內容,應該記錄。但是先生沒有。也就是說,就連僅僅為留資料而保存的記錄中,先生也不記那些“鼓勵個人的話”。所以迄今為止,除了後來毛主席的一份批示中明確說到的“鳳毛麟角”四個字以外,主席還有哪些“鼓勵”的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了。

作為學生,我不大同意先生不記錄那些鼓勵個人的話。在這件事上,先生對自己的嚴格,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著文只談古為今用

先生自己撰寫的關於這次接見的文字,只有1978年12月20日發表於《文匯報》的《憶毛主席談古為今用》。不過文中沒有講宗教研究問題,講的是毛澤東談如何古為今用的三個事例。毛主席屈起一個手指,說我們學《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在對敵鬥爭中堅持不放第一槍;然後又屈起一個手指,說要學《左傳》的“退避三舍”,在井岡山反圍剿時,解放戰爭時打萊蕪城,都曾經大踏步後退,甚至一退幾百里,不止三舍;接著又屈著第三個手指說,我們學《禮記》的“禮尚往來”。對敵鬥爭,不無辜尋釁。敵人挑釁,也不立即報複。等待時機,有理、有利、有節地反擊敵人。

當時是1978年,我的同學想請先生講講毛澤東接見的情形,也就是這個時候。可以想見,那時候,關心這個問題的,不僅是我們這些學生,所以先生寫了這篇文章。

我們知道,毛澤東主席接見先生,談的主要是宗教研究問題。然而在這篇文章中,先生卻偏偏沒談宗教研究問題,講的只是如何古為今用的問題。因為如果談到宗教研究,就免不了那些“鼓勵個人的話”。先生不願談這些,所以只講了古為今用,也算是對社會有個交代。

晚年才公布談話過程

今天所能看到的、關於毛澤東主席接見先生的情況,主要是1991年後,《中華英才》《人民論壇》等雜誌發表的幾篇文章。綜合這些文章的內容,可以對毛澤東主席接見先生的情況作如下描述:

1959年10月14日淩晨2點半(習慣說是13日深夜),毛澤東主席派車把先生接到中南海。先生不知道是什麽事,心情有點不安。見面時,主席開門見山地說:“你寫的文章我都看過了,今天想請你來談談。”談話首先涉及先生寫的幾篇研究佛教的文章,說梁啟超沒有講清的問題,先生講清楚了。主席說,過去我們搞革命,搞無神論,沒有顧得上宗教問題。宗教問題很重要,要開展研究。主席問道北京大學有沒有人研究道教和福音書,先生回答說沒有。又問北大哲學系有多少人,先生說師生加起來有500人。主席說,500多人的哲學系怎能沒人研究宗教呢!談話還談到中國哲學問題。主席贊成先生對孔子的評價,認為孔子是重要的思想家,政治上是保守派;但不贊成先生說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的,並親自背誦《老子》中“道常無名”以及“視之不見”等語句,說明老子是唯心主義者。

迄今為止,主席和先生四五個小時的談話,所能查到的,也就這麽一點。其中哪些是先生講的,哪些是記者們從別處得來的,已經弄不清楚了。

先生為什麽會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公布這些材料?

引起我們註意的,有兩個因素:一是先生出生於1916年,1991年,先生75歲。我上研究生的時候,先生剛剛六十出頭。我碩士畢業後,隨即參加了先生的《中國哲學發展史》寫作班子。當時所謂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事情不斷見於報端。先生也不止一次在寫作班子內講:“我老了,現在只能作五年計劃了。”直到有一次,我說我都聽您說了好幾次了,先生才不再對我們講這樣的話。

也就是說,先生六十多歲以後,常常有一種危機感,希望在他生前,把要做的事情做完。“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以後,先生更加感覺自己已到垂暮之年,毛澤東主席接見的情況,應該告訴人們了。這畢竟是一個重要事件。

1990年代講的內容,主要是宗教研究方面的。因為這時候,正是所謂“有神論有人講,無神論無人講”的時期,特別是特異功能大師們正得勢興時的時期。公布這些內容,也是對當時社會上有神論泛濫狀況的一種回應。所以其中有一篇報道,題目就是《高揚科學和無神論之劍》。

在學術問題上不盲從

毛澤東接見任繼愈,主要是談宗教研究問題,同時也談了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問題。因為學術界的人都知道,任先生主編的四卷本《中國哲學史》,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就是我國高等院校中國哲學史課程的教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國的哲學工作者。所以在這次談話中,談到中國哲學史研究,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談話中,毛主席認為老子是唯心主義的,和先生的觀點完全相反。

這次談話是1959年。1961年,任繼愈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主編《中國哲學史》教材,1963年,書編成出版。書中關於老子哲學,仍然堅持是唯物主義的。1964年,該書出第二版;1966年,該書第五次印刷,先生仍然堅持,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的。直到十幾年後,也就是1970年代,先生才改變了看法。覺得說老子哲學是唯心主義也說得通。1980年代以後,先生仍然十分關註老子哲學的研究。先生的最後結論是,對於老子哲學,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界來評說,是不合適的。

這段事實的考察表明,盡管任繼愈先生對於毛澤東主席非常尊重,並且認為主席在哲學和宗教方面讀的書很多,而且是真正看透了。但是對於主席的某些觀點,卻並不盲目跟進。學術界某些人說,先生和毛澤東主席談話後,就改變了自己對於老子哲學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關於老子哲學的性質,僅僅是一個小問題,更大的問題還在後面。

1970年廬山會議之後,林彪提出了“天才”問題。陳伯達選編了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的語錄加以支持,成為當時重大的政治事件。廬山會議之後,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對陳伯達“天才論”的批判運動。

為了批判天才論,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學點哲學。先生被從五七幹校召回,主持編撰《中國哲學史簡編》。同時在編的,還有一部《簡明中國哲學史》。

第二年,也就是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不久,對陳的批判轉為對林彪的批判。後來,由於傳統儒家思想被認為是林彪政變綱領的指導之一,於是批判林彪的運動逐漸加進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成為所謂“批林批孔運動”。

不久,儒家和法家的分歧,逐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鬥爭。這年9月,一場以“批林批孔”為正題、“評法批儒”為副標題的思想運動,就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為了配合“批林批孔”或稱“評法批儒”運動,《簡明中國哲學史》按照儒法鬥爭的線索作了修改。所謂“儒法鬥爭”或者“評法批儒”,直接涉及中國哲學史的基本線索、指導思想問題。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簡編》,要不要也按儒法鬥爭的線索進行修改呢?先生的答案只有一條:不改。盡管這是毛澤東主席提出的。

然而不按儒法鬥爭寫中國哲學史,在當時,並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

就在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簡編》出版當月,即1973年10月,《紅旗》雜誌發表北京某教授的“讀者來信”,來信中批評某些哲學史著作不講政治,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哲學史”。當時哲學圈內的人們都知道,這幾乎是點名批評任繼愈的哲學史。而遭到《紅旗》雜誌的直接批判,其後果將嚴重到什麽程度,今天的讀者是難以想象的。

如果說以前的一些分歧,比如老子哲學的性質,僅僅是局部問題,而且是學術觀點,可以討論。那麽,儒法鬥爭不僅是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且涉及哲學史的核心和指導思想問題。先生非常苦悶,覺得這哲學史沒法研究了。但是作為一個學者,國家、社會培養幾十年,總要為社會做點事情,於是先生想到了編寫《佛教辭典》,覺得這樣的工作涉及不到一般理論和政治問題。現在出版的、由先生主編的《佛教大辭典》,其基礎,就是先生在那時開始準備的。

“鳳毛麟角”僅僅是“很少”的意思, 還是高度稱贊?

1963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中央外事小組和中宣部聯合撰寫的關於加強研究外國工作的報告上,有這樣一段批示:

這個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對世界三大宗教(耶穌教、回教、佛教),至今影響著廣大人口,我們卻沒有知識,國內沒有一個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研究機構,沒有一本可看的這方面的刊物。《現代佛學》不是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寫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繼愈發表的幾篇談佛學的文章,已如鳳毛麟角,談耶穌教、回教的沒有見過。不批判神學就不能寫好哲學史,也不能寫好文學史或世界史。這點請宣傳部同誌們考慮一下。

批示被收入《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定名為《加強宗教問題的研究》。

毛澤東一生作過很多批示,但是這個批示,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當時全黨很少有人像毛澤東一樣意識到宗教問題的重要。也就是從這個批示開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宗教學,或者說,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才正式被提上了黨的議事日程。研究宗教,被提高為黨和國家在思想文化戰略方面的重要部署。而任繼愈先生,也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這篇批示中,毛澤東用了“鳳毛麟角”這個詞,被認為是毛澤東主席對任繼愈先生宗教研究的高度贊揚。不過互聯網上有文章指出,“鳳毛麟角”僅僅是“很少”的意思,並不含有對作者贊揚的意思。

單從字面意義上說,互聯網上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正確的。“鳳毛麟角”確實只是“很少”的意思。然而批示中也提到了《現代佛學》雜誌。佛學雜誌在當時也很少,為什麽不用“鳳毛麟角”來形容呢。因為這個雜誌不僅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而且“文章的水平也很低”。

其實,毛澤東主席接見任繼愈先生談論宗教研究問題本身,就說明,毛澤東主席對於任繼愈先生寫的關於佛教研究的文章,是充分肯定和贊揚的。並且在接見的時候,明確指出,同意先生關於禪宗問題的見解,認為先生講清了梁啟超未能講清的問題。所以,在這次接見四年多以後批示的“鳳毛麟角”四字,毫無疑問,就是對先生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佛教的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

2006年年初,《光明日報》將發表一篇關於先生的訪談,希望我寫一個關於先生學術成就的短文,和這個訪談配發。我的短文中,自然提到了“鳳毛麟角”,並且後面還有“人才難得”四個字。我把文稿拿給先生看,先生指著“鳳毛麟角”四個字淡淡地說:“這不過是說‘很少’”;指著後面那個“人才難得”說:“這是說鄧小平的,不是我。”

根據毛主席的這個批示,成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繼愈先生任所長。有的文章說,他是毛澤東“欽點”的所長,也可以說有根據。因為批示中提到了他的名字。但是有的文章說,是毛澤東主席讓他研究宗教,這就不正確了。不是毛澤東主席讓他研究宗教,因為在毛澤東主席批示的二十年前,任繼愈先生的研究生論文中,就對中國古代的儒佛道三教有獨到的研究。說毛澤東肯定和贊揚他的宗教研究,是正確的;說是毛澤東主席讓他研究宗教,是不正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50

林彪請田余慶講史的前前後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623

田余慶(羅新供圖/圖)

2014年底,北京大學歷史系田余慶教授逝世後,弟子和朋友們紛紛撰文表示哀悼,回顧昔日的受教和交往。我不是田門子弟,又自愧脫離古代史學界多年,不好意思參與這些活動。但是回想起來,我與田先生曾有過一次對話,似可為先生的人生經歷增添一些花絮。

那是2002年春節前,我還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工作。我當時的興趣是研究林彪。圖書館中保存的一些史料引起我的興趣,就是林彪、葉群夫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聘請一些歷史學者為他們講授中國古代史。

林彪苦讀史書

林彪怎麽會對歷史典籍感興趣?這要從1958年說起。新中國成立後,林彪卻選擇了退隱,在養病中觀察形勢。他發現跟上毛澤東思路很不容易。因為毛澤東博覽群書,飽讀經史,經常在講話時旁征博引,使大家目瞪口呆。

1958年,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請林彪出山,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剛出來工作,就經歷了一次深刻教訓。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講話,引用了許多歷史事例,說明年輕人要勝過老年人。最後他提到秦始皇,稱其為“厚古薄今的專家”。林彪不以為然,插了一句“秦始皇焚書坑儒”。不料毛澤東嚴厲地說:“秦始皇算什麽!”(胡哲峰、於化民著《毛澤東與林彪》,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462頁)林彪立即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於是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跟上毛澤東的思路,必須刻苦讀書。

其實,林彪讀書的範圍相當廣。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列寧的著作、政治理論讀物、歷史、中國傳統經典、古典文學名著都有。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給中共幹部開列了“幹部必讀”書系。主要是馬恩列斯原著,以及蘇聯主編的《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聯共(布)黨史》等等。這些林彪都讀了,有些著作他看了幾個版本,肯定是讀了多次。但讀得最多的,是中國古代史書。特別是《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這兩大套史書,是毛澤東隨時翻閱的,甚至外出視察也隨身攜帶。他不僅在講話和談話中經常引用其中的典故,還經常推薦一些篇章給別人。林彪的秘書張雲生回憶:“1966年9月在人民大會堂,我親眼看見毛澤東推薦林彪兩本線裝書:一本是《三國誌·郭嘉傳》,另一本是《宋書·範曄傳》。郭嘉和範曄究竟是何許人?他們對主席和林彪有什麽重要性?不看不知道,看後如夢方醒。郭嘉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一名出類拔萃的謀士,他隨曹操征戰十余載,為曹操出了許多好點子。可惜英年早逝,時僅38歲。而範曄是南北朝時期宋國的重臣,掌管禁旅,參與機要。他後來因參與謀反而被判殺頭罪。兩位古人的權位與林彪相似,一正一反,一成一敗。毛澤東以古喻今,用意不言自明。”(張雲生:《走近林彪》第176頁)

請教專家學者

為了學好中國歷史,林彪下了不少功夫。據林彪秘書李德回憶,1960年,林彪與葉群制訂讀書計劃,林讀《資治通鑒》,葉群讀簡單些的《綱鑒易知錄》。林彪讓秘書去買書,說不上名字,要有賈誼《過秦論》和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秘書給他買來一部《昭明文選》,林高興地說:“對,對,我想找的就是這一類書。”這部書他一連讀了十天。但是這些古籍畢竟不容易讀懂,林彪想到請教專家學者。1955年解放軍授銜之前,彭德懷將軍隊中一大批女幹部轉業。葉群當時轉業到教育部工作,有機會認識專家學者。林辦秘書們在工作筆記上記錄:林彪讓他們去找專家,如果這個專家不能解決問題,他可以推薦其他專家。

這樣,葉群首先找到了中國科學院(學部)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先秦思想史專家楊向奎先生,作為常駐毛家灣的歷史顧問。楊先生主要給他們講先秦諸子思想和典籍。對於秦以後的歷史,楊先生表示非己所長,並向葉群推薦了一批國內知名的史學家。林辦的工作筆記上記錄了秦漢史的王毓銓、魏晉南北朝史的唐長孺、王仲犖、何茲全,宋史的鄧廣銘、元史的韓儒林、歷史地理的譚其驤等教授的名字。從1964年到1966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田余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何茲全先後在毛家灣講授過魏晉南北朝史,複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譚其驤在上海為葉群講過中國歷代疆域沿革。專家的講授,對林彪讀史很有幫助。

田余慶著作書影(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為林彪講史

了解了這個歷史背景,使我很有興趣了解具體的情節。這天,我去了北大田余慶教授的府上。與田先生過去有過幾面之交,但他只知道我曾是王仲犖先生的碩士生,譚其驤先生的博士生。我也知道田先生學問高深,又有名士風度,不是人人都能望其項背的。落座後淺淺地聊了會學問,田先生表情平靜。我突然問道:“聽說先生1964年曾給林彪講過課?”田先生突然眼睛發亮,驚訝地問:“你怎麽知道?北大的人都不知道這個事情。”

打開了話匣子,田先生一下健談起來了。他回憶:那是1964年寒假期間,北大黨委通知他準備給首長講課。聽者是誰,保密。一天,一輛轎車開到樓下,一位中年軍人來接,自稱名叫李德。田先生開玩笑:你和紅軍的洋顧問是一個名字。車上遮著窗簾,拐來拐去開進一個大宅院。一位穿著樸素的中年女人出來迎接,田也不認識這是葉群。進了大客廳,才見到林彪站在中央,微笑著與田握手,田才知道是給林彪講課。但是林彪簡單寒暄幾句就退出了。他身體不好,不能久坐,請葉群代他聽講。

葉群請田先生一定不要有顧慮,放開講。田先生講了兩個小時。

我在林辦的工作筆記中找到了1964年2月29日田先生的講課記錄,主要內容是:

一、抓全局。戰略思想與各方面的關系。如形勢力量對比,歷史人物有關。

如曹操,主要任務是對付割據勢力,當時條件只能起統一北方的作用。

初期(建安時期):爭地位,自己無地位,樹立地位。不做士大夫搖頭的事情,不同時樹立兩個敵人。如官渡之戰後,劉表和袁紹的兩個兒子從南北兩面夾擊,當時曹操部下意見:1、兩方面都打;2.先打袁,後打劉。

曹操初期時,實力弱,對人寬。投降過來的報賞高,叛逆出去的不追究。後期實力強時改嚴。

曹操做了在最困難情況下的工作,司馬懿只做了掃尾工作,曹操給他留下的事不多了。

蜀國:孔明不叫不行。不能鞏固軍隊,不能戰就不能守,以攻為守。蜀國的戰略是必打,以弱對強,采取攻勢,要快才行。

政治號召:要打複興漢室的招牌,必須北伐中原,孔明的戰略不會有大的結果。

魏國:最大的敵人是吳國,曹魏的主力都在淮南。

每次打了以後就撤退。如第一次曹操打張魯後,司馬懿建議再伐蜀國,曹不聽。因他內部矛盾很多,陷下去後就不能自拔。

第二次曹真、司馬懿伐蜀,半途退回。

第三次曹爽伐蜀敗回。

三次都是臨時決定,沒有大決心。

曹方在關隴戰場不能出擊的原因:1.地形:雙方拉鋸的地方。2.沒有打頭。吳是最大的敵人,不在乎蜀國。3.每次出兵都繞過去了。

魏的力量大,自認為不成問題。

魏吳戰場:曹操赤壁戰後不敢南下。

曹丕幾次想打,過不了江。第三次曾想碰碰運氣,但沒有水軍不行。

司馬懿時代更趨於防禦了。內部矛盾甚多,必須先給予時間培植司馬氏黨羽。只能勝不能敗。打勝能樹立地位,如打公孫淵,地位大大提高了。打敗則司馬氏全垮掉。

吳國:也有弱點,只防守。只有周瑜有北伐中原的抱負。周瑜曾想分三路大軍,一路出秦川,中路出襄樊,東路出合肥,三路伐許昌、洛陽。但吳水兵厲害,騎兵就不行了。吳幾次到外面搞馬,如到遼東去搞馬。每次派將領帶兵時,只能給步兵,騎兵很少。因此只能在水上發揮作用,最遠只能打到淮南,過不了淮北。

司馬懿講先打蜀,因為打蜀不太難。但司馬氏自己內部忙於應付。

司馬懿時代的曹魏經濟恢複不快,到滅蜀時曹魏經濟才轉強。

三國經濟:

生產經濟長期破壞,恢複不是一天的事。

社會經濟還很低下(此點可查王昶傳),當時洛陽附近都是樹木成林,生產未恢複(可查晉書食貨誌。因三國沒有食貨誌,經濟問題全在晉書內)。魏文帝時屯田數目多些,但魏明帝時奢侈太過,經濟又逆轉。當時洛陽附近的大獵場,鹿食莊稼都不準打,破壞莊稼都很厲害。

曹魏靠屯田,曹操靠民屯。

司馬懿搞軍屯,只是局部問題,民屯是全社會的問題,是適應兵亂以後的生產方法。

司馬懿的戰爭屬於統一戰爭的範圍,打了一些漂亮仗,但從歷史長遠與社會條件聯系看,意義不大。

能不能統一也要從歷史條件看。曹操沒有統一了全國,只統一了北方。當時只能如此。

西晉統一曇花一現。只是在軍事上戰勝了南方,南方朝廷垮了。但統一後仍是用南方的原班人馬。

東漢後期經濟惡化,擁有幾百家奴隸的大士族發展起來。誰做了皇帝,誰就是大士族的代表。

大士族的標誌:政治上,幾世三公。經濟上,大地主,擁有很多農奴。意識形態上:儒學。大士族經濟到南北朝後期才沒落。

史料:南北朝以前資料少,查《三國誌集解》,《晉書斠註》,可以基本上掌握線索。

南北朝、秦漢這一段可查《太平禦覽》,內有曹操的軍令。《通典》也有一部分。嚴可均《全上古兩漢三國六朝文》,《漢魏叢書》,《廿五史補編》(多後人著作)。

戰爭看正史,輯佚中沒有專門講軍事的。

後人意見多空論。宋以後論集多,民國以來議論不發達。

田先生用簡練的語言,給葉群梳理了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發展的基本脈絡。指出魏蜀吳三國戰略不同的特點,主要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所以曹操只能完成統一北方,諸葛亮的北伐則難有作為。吳國則是依托長江、淮河,以防禦為主。戰爭的勝負,國力的強弱關鍵在經濟基礎。東漢末年戰亂對社會經濟的大破壞,誰想打勝仗,求發展,關鍵是糧食。曹操、司馬懿用屯田的方式恢複了中原經濟,保持了北方的統一和三國中最強大的地位。田先生特別強調東漢三國時期的世家大族的社會基礎。誰當皇帝都要與世家大族的利益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求得政權的穩固。

林辦記錄的田余慶講課筆記。(作者供圖/圖)

葉群寫史論

上世紀六十年代是個革命的年代,那時強調階級鬥爭是歷史的主線,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帝王將相都受到了批判。在當時的大學里,歷史課講的都是農民戰爭,土地制度。但是田先生給葉群講課,完全沒有投其所好。而是推薦葉群讀《三國誌》《晉書》等二十四史,《太平禦覽》等大型類書,從第一手史料中去研究歷史。特別強調當代的史學著作多是空論,不要受其影響。這種堅持歷史真實的態度是可貴的,是要具有學者的嚴謹和堅持真理的勇氣的。

講完課後,葉群拿出自己寫的一篇文章《古代的一位優秀的戰略家——陸遜》,請田先生提意見。這篇文章發表在1962年6月2日的《人民日報》,署名葉群。在這篇文章里,葉群通過吳蜀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分析了陸遜誘敵深入、善於捕捉戰機、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特點,打敗了比他年長和經驗豐富的關羽和劉備。

文章特別強調了陸遜善於集中優勢兵力,從戰爭全局出發,抓住重點,抓住關鍵來部署和使用兵力。不受各種意見幹擾,不動搖決心。文章總結道:“從大膽的誘敵深入,堅持積極的防禦戰,從實事求是顧全大局,從高度的指揮藝術和冷靜的策略頭腦,從頑強的忍耐精神和臨機決斷的魄力來看,陸遜確實給後人留下了積極的因素和優秀的遺產。”這些觀點,與林彪的軍事思想和論述有很多吻合之處。今天來看,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和思想,實際是林彪的。

我問田先生,這篇文章是葉群本人寫的嗎?田先生給予肯定的回答。這也可以看出,林彪、葉群學歷史是真心實意的,也做到了古為今用。等田先生講完了,我拿出田先生講課記錄的複印件,送給先生留作紀念。

投筆從戎

我又問先生一個問題:為什麽他畢生的興趣都在治中國古代政治史?田先生又給我講了一段自己的經歷。194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趕上戰爭時期。痛恨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和腐敗,他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參加政治活動。1948年7月,北平的流亡東北學生到政府請願,遭到軍警鎮壓,北平學生舉行抗議遊行,田余慶也在其中。各地學潮和抗議活動一浪高過一浪,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恐慌。8月中旬,國民黨特別刑事法庭向各大學發出傳票,並出動憲兵到各學校抓人,再次激起民憤。8月21日下午,當北平軍警來到燕京大學,校方表示不與搜查者合作後,開了大門。陸誌韋校長對前來的國民黨軍官憤怒抗議。憲兵雖然進校搜查,但在全校同學和教職員的保護下,他們一無所獲。在地下黨安排下,一些進步學生脫離學校,投奔了解放區。《觀察》雜誌有篇報道描述清華的課堂:

教室里的座位愈來愈空了,教授拿著名冊叫著:“×××!”“……”“哪里去了?幾堂不見上課?”堂下默不作聲,相互[視]而笑,仿佛有什麽秘密,心照不宣似的。“跑啦!”一句流行的口語,真的不少的人跑啦!這現象其實早在七月大逮捕時便已開始,不過今日更厲害罷了。有的固然由於逼迫,但大半都是為著實現他們的憧憬,他們的理想,暫時擱下書本而出走的。其中包括不少成績優異,服務熱心的高才生,一位只差幾個學分便登“學士”寶座的,也忍耐不住最後五分鐘了!

北大校長胡適沒有做出激烈的表態,但他保護了學生。田余慶離開了北平城,投奔了城外的解放軍,成為第四野戰軍中的一員。平津戰役勝利,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2月,解放軍浩浩蕩蕩開進北平,受到人民群眾的夾道歡呼。田余慶作為解放軍的接管幹部,回到了北大。他繼續學業,1950年畢業,同年入黨。有的學生說他“長相威猛,劍眉虎目,實際上不像學者,更像一個軍人”,算是猜中了。

由於在黨內,田對政治和各種政策,比黨外的教授多了一份理解,成為一位務實的學者。在那個年代,他少有作品問世。那是因為他不願意寫應景的東西,他只是觀察、思考、積累。直到改革開放,他的論文和著作如陳釀老酒,給史學界帶來一次次的震撼。他晚年總結自己的學術心路時引用一位學者的話說:“要想寫作而沒有可能,那只會有遺恨;有條件寫作而寫出來的不是東西,那就要後悔了,而後悔的味道不好受。”所以他采取了“寧恨毋悔”的態度,在學術環境不正常的時候,他可以選擇等待。一旦條件許可,他寫的論文篇篇都是精品。

當我讀《東晉門閥政治》、《釋輪臺詔》等文章時,說實話,是很費勁的。他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分析,那些異乎尋常的視角和切入點,常常引起我的感嘆:“怎麽我就想不到這一點?”現在我明白了,你要讀懂田先生的文章,首先要了解他的人生。他對古代政治史的理解和研究,首先來自他在當下政治生活中的體驗和觀察。不了解當下的政治,論述政治史就不得要領,甚至謬種流傳。無論是在人生中的冷靜沈穩,還是在學術上的縱橫捭闔,田先生都是我們值得認真學習的榜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67

那些流亡中的前領導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407

目前,托萊多滯留美國不歸,秘魯政府開出了10萬索爾(約合人民幣20萬元)的懸賞,搜集有關托萊多藏身之地的信息,並上報國際刑警組織,將托萊多列在了紅色通緝令名單之上。(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流亡,都不僅僅是有家不能回那麽簡單,在它的背後,國內政治的纏鬥和國際政治的角力,影影綽綽,忽隱忽現。

自2014年開始的巴西反腐敗風暴,近期已經延燒到周邊國家,釀成席卷南美大陸的政治危機,各國政要無不人心惶惶。繼201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阿根廷前情報局長古斯塔沃·阿里瓦斯、巴拿馬前總統馬丁內利之後,秘魯前總統托萊多是最新涉案的一位。

目前,托萊多滯留美國不歸,秘魯政府開出了10萬索爾(約合人民幣20萬元)的懸賞,搜集有關托萊多藏身之地的信息,並上報國際刑警組織,將托萊多列在了通緝令名單之上。無疑,現年70歲的托萊多已經走上了流亡之路。

而對很多政治人物來說,流亡的經歷其實並不罕見。二戰時,戴高樂就曾經流亡倫敦,領導法國抵抗運動。伊朗巴列維國王在1979年被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後,曾經流亡埃及。泰國前總理他信在2006年被政變推翻後流亡阿聯酋的迪拜。突尼斯前總統本·阿里被“阿拉伯之春”推翻後流亡沙特。如果說這些流亡有相當的悲壯或不得已的成分的話,那麽因為涉嫌貪腐畏懼制裁而滯留他國不歸,則是流亡之中最為不堪的一種情形。而托萊多甚至不是秘魯唯一有過流亡經歷的總統,該國的政治生態由此可見一斑。

顯然,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流亡,都不僅僅是有家不能回那麽簡單,在它的背後,國內政治的纏鬥和國際政治的角力,影影綽綽,忽隱忽現。

托萊多

卷入巴西史上最大腐敗案

他被認為是一個有國際人脈,與多國政客、投資者關系密切的政治家,誰也沒想到,他利用這種關系首先充實了自己的腰包。

不知道托萊多2014年3月在幹什麽,不過3年後的今天,他一定對這個時間刻骨銘心,因為他今天的命運,在那個時間段就註定了。

2014年3月,巴西媒體曝光了巴西石油公司的系列醜聞:高層集體腐敗,在工程外包中虛擡報價,收受賄賂;政界人士向該公司推薦承包商從中收取好處費;有執政聯盟內的大黨參與其中,以收受賄賂的方式為本黨秘密籌措政治資金。此案涉案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被稱作“巴西史上最大腐敗案”。巴西司法機關因此展開了名為“洗車行動”的調查,陸續有上百名企業家、政治家被羈押,總統羅塞夫因為曾經擔任巴西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被認為應該承擔失察的責任,以此為導火索,羅塞夫最終被彈劾下臺。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巴西奧德布雷希特建築公司的賄賂醜聞被揭發出來。奧德布雷希特建築公司是拉美最大的建築企業,該集團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擁有項目,公司44%的收入和70%的建築合同來自海外,年平均收入超過1000億雷亞爾(約合2000億元人民幣)。

2016年12月,奧德布雷希特公司及其下屬石化企業巴西化學公司在美國一家聯邦法院認罪,承認在12個國家以行賄手段獲得工程合同,賄金總額將近8億美元,其中包括向秘魯官員行賄的2900萬美元,牽涉其中的官員橫跨托萊多政府(2001年至2006年)、加西亞政府(2006年至2011年)和烏馬拉政府(2011年至2016年),而秘魯現任總統庫琴斯基曾在這幾屆政府里出任總理或財政部長,同樣脫不了嫌疑。

2017年2月9日,秘魯檢察院以“洗錢和販賣影響力”的罪名對托萊多正式提起訴訟。兩天後,秘魯最高法院宣布對托萊多實施為期18個月的“預防性羈押”。而托萊多此時正遠在法國巴黎,自稱是去參加經合組織(OECD)的活動。一天後,秘魯政府稱有可靠信息顯示托萊多已從巴黎飛抵美國舊金山,並可能前往以色列避難,因為托萊多的妻子有著秘魯-以色列雙重國籍。

秘魯政府為此采取預防措施,先與以色列取得聯系,對方保證不會讓托萊多入境。再打電話給美國總統特朗普,請求對方考慮驅逐涉嫌貪腐的托萊多。不過美方表示,在沒有見到更充分證據前,不會逮捕托萊多。目前,秘魯官員正在將針對托萊多調查的文件送給美方,提供美方所要求的“充分證據”。由於秘魯和以色列都不能去,托萊多只有滯留在美國,走上了一段或長或短的流亡之路。

而在事情敗露之前,托萊多在秘魯是一個勵誌傳奇。托萊多是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兒,出身貧苦,有15個兄弟姐妹,為貼補家用,他從5歲開始就到街頭替人刷鞋。他從小愛踢足球,但是由於家里貧窮,只能用稻草塞滿的球當足球踢。但靠著勤奮努力,托萊多獲得美國舊金山大學獎學金,前往美國研讀經濟。畢業後又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獲人力資源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在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工作多年。1994年9月,他創建政黨“可行的國家”,幾次參加總統大選,挑戰如日中天的藤森。在2000年的大選中,托萊多對藤森選舉舞弊的質疑,成了壓垮這位政治強人的關鍵因素。藤森下臺後,秘魯於2001年舉行了大選,托萊多終於如願以償。一個印第安的後裔能當選總統,這是秘魯歷史上破天荒的大事,舉國歡慶。當時,他被認為是一個有國際人脈,與多國政客、投資者關系密切的政治家,誰也沒想到,他利用這種關系首先充實了自己的腰包。

藤森

成也秘魯敗也秘魯

兩任總統流亡,多位總統和政要深陷貪腐醜聞,這就是秘魯政壇觸目驚心的現實。

托萊多的前任藤森,同樣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流亡經歷,而他的奮鬥經歷,甚至比托萊多還要勵誌。藤森是日本移民的後裔,出身學者,毫無政治經驗,卻能在1990年和1995年兩次擊敗強勁對手(享譽全球的文學家略薩和聯合國前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當選總統。就任之初,秘魯的通貨膨脹率高達7000%,全國有近60%領土由反政府遊擊隊占據,住在這些地方的居民要向遊擊隊繳稅。藤森上任僅僅5年之後,秘魯的通貨膨脹率奇跡般地降到10%以下,經濟增長率高達13%。通過鐵腕手段,秘魯軍方逮捕了“光輝道路”的頭目古斯曼,逐步肅清了反政府遊擊隊。

在取得耀眼政績的同時,藤森的施政手段和獨裁做派也備受爭議:1992年4月,他發動“自我政變”,解散議會,改組司法機構,宣布由總統接管全部權力;為展示打擊遊擊隊的成果,他踩著戰死遊擊隊員的遺體讓媒體拍照;在經濟成長的背後,是跨國企業大量開采秘魯的不可再生資源,開采所得幾乎全流向國外;為了第三次連任,藤森修改憲法,並在對手托萊多的舞弊質疑聲中再次當選。最終,一卷藤森親信行賄反對黨議員換取選票的錄像帶,成了壓垮藤森的最後一根稻草。2000年11月19日,在參加完在文萊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後,藤森飛抵日本,宣布辭去總統職位,開始流亡之路。秘魯國會隨後將其罷免。2007年9月,藤森被引渡回秘魯,並被判刑25年,目前在秘魯警察總部監獄服刑。

兩任總統流亡,多位總統和政要深陷貪腐醜聞,這就是秘魯政壇觸目驚心的現實。而鄰國巴西也上演著類似的劇情。羅塞夫被彈劾下臺,她的前任盧拉同樣受到腐敗和洗錢的指控,接替她的現任總統特梅爾則被指接受了奧德布雷希特建築公司的賄賂,再往前追溯,巴西政壇的顏值擔當、前總統科洛爾則因為貪腐成為另一位被彈劾的總統。

奧德布雷希特建築公司引發的跨國受賄醜聞,讓世人窺看到巴西、秘魯乃至整個拉美政治的重重弊端,貪腐事件如此密集發生,顯然肯定不是個人操守不嚴的問題。值得註意的是,長長的受賄名單里,並沒有智利領導人的身影。事實上,智利是南美難得一見的清廉國度,其在官員財產申報等制度層面的努力,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他信

流亡10年影響猶在

他信這些舉措,將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變成了自己的鐵票,從而在選舉中戰無不勝。

在目前全世界被迫流亡的領導人中,泰國前總理他信大概是最受同情、讓人最有好感的一位。生於1949年的他信,早年是一名警察,後來棄警從商,2001年2月9日當選為泰國第23任總理,成為泰國史上第一位任期滿四年的總理,並在2005年獲得連任。

他信任內政績彪炳,在促進經濟增長、禁毒和打擊南部穆斯林武裝分離運動方面的進展尤其有口皆碑,被國際社會公認是泰國難得一見的領袖人物。他信任內推行的影響最深遠的政策,是對農村地區和窮人的扶持:向農村發展項目提供了數十億美元資金,包括設立總額達到23億美元的農村基金,向泰國每個村莊(共80000個)提供25000美元的小額貸款和政府撥款,用於發展小型經濟和幫助農戶擴大農業生產;推行全民醫保計劃,窮人只需要75美分就可以看病。

他信這些舉措,將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變成了自己的鐵票,從而在選舉中戰無不勝,這使得代表上層和城市中產階級的黨派再無勝選的希望。於是,這些勢力聯合起來,於2006年9月他信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發動政變將其推翻,他信有家不能回,流亡阿聯酋的迪拜。表面上他到處在遊山玩水,實質上他的影響力並未消退。自他下臺後的10年間,支持他的組織“反獨裁民主聯盟”(紅衫軍)和反對他信的組織“人民民主聯盟”(黃衫軍)便一直進行角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泰國的政局,並多次發生流血沖突。

在他信被推翻後,他的親信沙馬、妹夫頌猜先後擔任總理,但都不長久。2011年7月的大選中,由他信所創立的“泰愛泰”黨改頭換面後成立的“為泰黨”大獲全勝,他信最小的妹妹英拉擔任了總理。英拉個性成熟,既不太強勢也不太軟弱,再加上容貌秀麗、打扮應對得體,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大大提升了泰國的形象;在執政路線上,她繼承了他信時期向鄉村農民傾斜的路線,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在政治上,她吸取了他信時代太過強勢導致被軍事政變的教訓,註意和王室與軍方搞好關系;在處理與反對派的關系上,英拉致力於政治和解,不斷向反對派喊話。泰國政壇因此出現了短暫的太平局面。

然而,好景不長。首先是英拉推出的帶有惠農性質的高價稻米收購計劃被查出涉及腐敗,同時因為財政的關系難以為繼;其次,英拉意在推動政治和解的《赦免法案》,被認為是為他信回國量身定做的,遭到反對派的激烈反彈,最終胎死腹中。這幾項舉措的失利嚴重打擊了英拉政府的信譽,也給反對派留下了口實。2014年5月,泰國軍方發動政變,英拉被推翻,隨後遭到玩忽職守的指控。2015年初,泰國國家立法議會通過對前總理英拉的彈劾案。這意味著英拉將被禁止在5年之內參政,更別提參加下屆大選。

此後幾年,泰國軍方一再推遲還政於民的計劃,大選日期一拖再拖。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軍方拿不準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定位。此前幾年,它一直站在他信反對派一邊拉偏架,苦心孤詣要把他信勢力清除出去,然而在現實層面又很難做到。一旦進行大選,改頭換面的他信勢力又會卷土重來,因此猶豫不決。而如今,伴隨著2016年10月普密蓬國王的去世,他留下的權力真空需要填補,如果軍方能在日後扮演類似國家調停者的角色,“一碗水”端平進行居中調停,促使各派坐下來達成妥協,泰國政治或許能得到真正的長治久安,而到那時,也許就是他信的回國之日。

本·阿里

被懷念的獨裁者

突尼斯出現了懷念本·阿里時代的社會情緒,人們懷念起本·阿里時期低廉的物價、安全幹凈的街道和相對自由的生活。

2010年12月17日,26歲的突尼斯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遭到警察的粗暴對待而自焚,最終不治身亡。布瓦吉吉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做小販,沒想到最終走上了絕路。隨後,這一地區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阿拉伯之春”,也把本地區一眾統治者逼上了絕路。自焚事件發生地的突尼斯總統本·阿里首當其沖,成了第一個下臺的領導人。2011年1月14日,他在騷亂中去國,流亡到沙特,一個月後因為中風陷入昏迷。

而在此之前,本·阿里已經擔任突尼斯總統超過23年。他1987年靠政變上位,在他任內,突尼斯經濟突飛猛進,國民基本擺脫了貧困和文盲,中產階級已占全國人口的85%,全國推行免費醫療,6至16歲少年兒童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突尼斯也是北非最開放最世俗化的。2007年,世界銀行和世界經濟論壇將突尼斯評為非洲最有發展前景的國家,200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又把該國評為“非洲最安全和穩定的國家”。然而,長期的統治也導致了獨裁和濫權,本·阿里家族的胡作非為更是引發了民眾的巨大反感。

本·阿里流亡之後,人們將他和家人的別墅洗劫一空,以此表達不滿。本·阿里和他的妻子被缺席判處35年徒刑,人們長期被壓抑的情緒得到充分釋放,各種政黨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但權威被打破的同時,秩序也蕩然無存,“突尼斯全國對話機構”雖然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難掩該國政局動蕩、政府更叠頻繁的現實。而民眾對革命改善生活抱有非理性的高期待,希望一切在一夜之間改變,抗議、罷工成為表達訴求的主渠道,當年困擾布瓦吉吉的高失業率,則絲毫沒有改善的跡象。更嚴重的是,原本偏歐化的世俗伊斯蘭國家一去不返,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擡頭。近年來,突尼斯至少有3000人前往敘利亞加入IS,是IS外籍兵團中數量最多的。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突尼斯出現了懷念本·阿里時代的社會情緒,人們懷念起本·阿里時期低廉的物價、安全幹凈的街道和相對自由的生活。於是,2015年6月,突尼斯行政法院決定,撤銷2011年做出的沒收前總統本·阿里及其家族財產的決定,本·阿里時代的前任官員被禁止參加制憲議會選舉的命令也被取消了,多位高官卷土重來,重居高位。而這一切,對病榻上的本·阿里已沒有多少意義。而盡管懷舊,突尼斯卻再也回不到過去,在混亂中重建新秩序,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60

夜讀丨《我的前半生》暴露的職場潛規則,比離婚好看10000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22/1130873.html

來源:一讀微信公眾號(ID:iiiread)

不管你是職場小白還是人生贏家,看看《我的前半生》這部劇里暴露的職場潛規則,總是讓人受益匪淺。

職場沒有捷徑 好走的路都不是坦途

劇情:

做全職太太10年養尊處優的羅子君,早就和職場脫節,但為了與前夫爭奪兒子的撫養權,羅子君咬牙開始找工作。然而作為一個30+的職場新人,子君自然到處碰壁,這讓閨蜜唐晶十分擔心,賀涵卻如此安慰唐晶:

“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分析:

很多人求之不得的捷徑,其實不過是投機取巧,在苦難和挑戰面前繞道而行,以求得百發百中的圓滿。

但別忘了,挫折,往往是成長的加速器。

失敗的人之所以倒地不起,就是因為他們一擊即潰,而成功的人之所以無往不勝,恰恰是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脫胎換骨,看似節節敗退,實則以退為進,因此再度上陣後必將強者愈強。

與其削尖了腦袋耍小聰明,不如先煉就無堅不摧的真本事,在職場上能逢兇化吉,才是屹立不倒的盔甲。

交友才能交心 交心才能交易

劇情:

離婚官司開庭前,子君所有的面試都被拒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便利店售貨員的工作,因為和顧客發生沖突,被領導開除了。

此時的子君急需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增加兒子的撫養權爭奪的籌碼,關鍵時刻,賀涵給她介紹了一份工作——高端商場里的奢侈品銷售,對羅子君這種毫無經驗的人,連便利店的打雜都幹不好,轉而做高端銷售簡直是天方夜譚。

賀函知道子君對這個offer勢在必得,幹脆面授了自己的經驗之談:

“每一個買過東西的客戶,你都要記住他們的特點喜好,留下電話和電子郵箱,然後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予他們精確的咨詢,而不是無差別的群發對待。這樣他們就有一種被奉為上賓,被重視差別對待的良好感受。”

分析:

三百六十行,各自有門路,但本質上銷售的都是服務。

贏得客戶的信任和依賴,就成功了大半。因為交友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無論是以客流取勝的鬧市商鋪,還是靠聲名立腳的高端品牌,做好與顧客的關系維護,保證老客戶陣營不流失,才是最高明的選擇。

先做可以取代所有人的利器 再做誰都不可替代的神器

劇情:

臨面試前賀涵還對羅子君說了一句至關重要的話:

“你一定要做到可以取代任何人,然後再考慮做到任何人都不可以取代你。”

分析:

培養所向無敵的能力是職場的核心競爭力法則。

初入新環境,你必須盡快熟悉各個環節,打造自己360度無死角的技能,才能在長江後浪拍前浪的競爭中穩如泰山,然而從唐晶到賀涵,隔著100個職場精英的距離,當然不能就此止步,你仍需挖掘出自己的核心優勢所在,並無限化擴大它,直到他們成為你的爪牙和鋒芒,你終於可以無可替代。

先做可以取代所有人的利器,再做誰都不可替代的神器,等到你真正強大,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都好運連連。

沒有未蔔先知的能力 就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劇情:

子君搬家後第一次上班在地鐵里被擠掉了高跟鞋,孤立無援地站在地鐵站門口打電話求助賀涵,卻被賀涵拒絕了,賀涵晚上吃飯的時候給子君講了為什麽不去幫他:

“實戰之前,必須預演,以排除一切意外的可能,沒有人在乎你所謂的特殊情況,更沒有人有心情有時間去聽你解釋,如果出了問題,那麽就一定是你有什麽地方沒有做好。”

分析:

沒有未蔔先知的能力,就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知道地鐵會擠掉鞋子,就換一雙結實不掉的鞋,知道上班高峰會遲到,就預估出堵車的時間早早出門。擔心領導對方案A不滿意,那就再做一套方案B做備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領導看來,任何意外都是給自己無能的擋箭牌,要學會反省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職場上是一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地方,來去匆匆,時間寶貴,沒有人會體諒你的辛苦。

職場就像進入自己的戰場,一個人也要活成一支隊伍。不能指望所有人對你伸出援手,不要到最絕望的境地才幡然悔悟,原來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化別人的軟肋為你的盔甲 無往不勝

劇情:

羅子君在奢侈品鞋店做銷售的時候,碰上之前的同學來店里買東西,同學不僅冷嘲熱諷,還跟其他店員八卦子君過去富太太生活和現在打工生活的反差等著看她笑話。

子君在倉庫聽到同事對她的奚落怒氣沖天,恨不得一個箭步沖過去幹一架,但她想起賀涵叮囑她的話,瞬間雲淡風輕:

“你來工作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驚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現在做到韜光養晦很重要,做好自己的業績,任人評說,你自己的業績做好了,自然會有人來成為你的合夥夥伴。”

分析:

職場上不是講感情的地方,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只有你能幫到自己。虎落平陽被犬欺,沒有人會理解你,自己強大了,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把時間花在磨練自己的能力上面,朋友之間講價值交換的,如果你的價值低,你再維系的關系最終也會慢慢消散,只有價值對等,才會有交換的價值。

冷靜了片刻的子君,放下了自己的驕傲,利用自己曾經的富太太心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擊即中抓住了同學炫富的軟肋,讓對方礙於臉面不得不買下店里最難銷售的限量鞋。

後來的子君,步步進階,悟性驚人,在前夫陳俊生帶著小三淩玲偶然進店買鞋的時候,不僅沒有情緒失控,反而更加熱情地給淩玲跪地穿鞋,充分利用兩人對她的愧疚之心,成功賣出兩雙價格不菲的鞋。

同事得知對方是子君前夫時問她到底是怎麽做到的,子君說:

“抱著沖業績穩沖第一的信念啊。如果給他們擺臉色,什麽都得不到,笑臉相迎反而還能賣出去兩雙鞋。”

殘酷的生意場上,最怕感情用事,學會厘清理智和情感,將生活和工作完全剝離,做自己情緒的主宰,換位思考,化別人的刺刀為鋒芒,換他們的軟肋為盔甲,你終將無往不勝。

年輕的時候你需要的是平臺 年長的時候你要成長為平臺

劇情:

賀涵走馬上任子君前夫陳俊生公司的合夥人,陳對賀涵離開大公司到小公司來表示不解,賀涵如是說:

“我不管什麽大公司,小公司,給我錢多的就是好公司。”

分析:

被多家公司爭搶的大客戶Adam承諾,無論賀涵到了哪家公司,都要跟著他,不管到了哪個公司,賀涵都能讓全公司以他為中心。

對於職場小白來說,找一個大平臺的確能給自己更廣闊的發展,而賀涵這種階層的人來說,已經有著很豐富的職場經驗,他自己就是一個平臺。此時的賀涵已經別無所求,他的判斷標準就是金錢和是否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

只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你的善良要有點鋒芒

劇情:

賀涵從唐晶公司離職後,新來的合夥人羅平是個狡猾又沒有能力的人,唐晶擔心自己被賀涵帶走被羅平落井下石,賀涵告訴她:

“就他那點人品,他手下的聰明人遲早會走光的,然後等他再招幾個對他頂禮膜拜的傻帽兒,那他就等於是自掘墳墓,你什麽都不需要做,他自己就會灰飛煙滅的。”

分析:

賀涵是個既能讓小人畏,又能讓君子敬的人,出於對唐晶的保護,他知道像羅平那樣的小人肯定會對唐晶使出陰損的手段,就先下手為強帶走了公司的幾個有能力的顧問。

對出手講究的君子要以君子之禮相待,反之,對無所不用其極的小人唯有用比他更惡劣的手段才能不走進他的圈套。只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用最少的時間賺最多的錢 這就是高效

劇情:

唐晶曾經因為賀涵改了他給客戶的數據勃然大怒,認為他是捏造數據,欺騙客戶,但賀涵告訴唐晶:

“你應該以你多年所學的各種方法,計算出一個人家想要的數據結果,數據是死的,拿數據怎麽排列組合導出結論這是活的,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嘛!我們要時刻心系客戶,體驗他們的悲觀和快樂情緒,並且與他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唐晶之所以沒有一直坐上賀涵的位置,就是她一直都堅持自己一成不變的態度,而賀涵的工作原則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正因為如此,賀涵還說過一句:

“用最少的時間賺最多的錢,這就是高效。”

分析:

無論是客戶還是老板,看的是最終的結果,過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到他想要的東西,利益與共,情感同生,為客戶設身處地著想,力排萬難地賣力,是成功的不二法則。

本來看著羅子君坎坷的婚姻義憤填膺,可是卻一不小心幹了賀涵的雞湯,還有人說《我的前半生》就像是《歡樂頌》里老譚的戀愛版本,他的話每一句都說到里心坎上。

無論是小白還是大拿,無論身在哪個階層,這些職場“潛規則”都終身受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02

《我的前半生》今晚落幕 現實題材話題如何討巧?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26/1132419.html

原標題:“前半生”今晚落幕 話題還在沸騰……

暑期檔一直以來都是古裝劇、玄幻劇的天下。今年,在《楚喬傳》《軍師聯盟》《醉玲瓏》 等多部古裝大劇的夾擊之下,一部現代都市題材電視劇卻殺出了一條血路——截至7月24日,《我的前半生》在東方衛視的csm52城收視率已破2.64%,北京衛視也破了1.98%,最終收視雙雙破二幾無懸念。

今晚,這部引發“婚戀大討論”的話題劇將迎來大結局,隨著收視的節節攀升,爭議也愈演愈烈,從一開始的“亦舒小說大整形”到“移情狗血大吐槽”,豆瓣評分自8.2分一路跌至6.8分。在年輕觀眾當道的暑期檔,一部講述“離婚女性逆襲之路”的電視劇為何會引發如此熱烈的社會反響?當下的電視觀眾,到底需要什麽樣的現實題材作品?

劇情驟變,主角人設崩塌

開播後,關於這到底是不是一部合格的“亦舒小說改編劇”的爭論好不容易偃旗息鼓,本以為大部分“非死忠原著黨”觀眾,已經接受了這部“大整形電視劇”,但主創團隊卻沒想到,該劇的口碑卻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急轉直下。尤其是賀涵在剛剛向唐晶求婚後不久,就坦白自己愛上了羅子君的設定,令觀眾難以接受。“相戀十年的男友愛上了我的好閨蜜”,這樣的狗血劇情,毫不意外地引起軒然大波,說好的“失婚”女性獨立成長記,最後還是不能免俗地落入“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老套戲碼。

其中,男主角賀涵人設的崩塌尤甚。那個曾經說過“我不允許任何人詆毀唐晶”的男人,恰恰傷害唐晶最深。原本是個“精英男”的他,在遇上羅子君之後,徹底淪為“老娘舅”,每天周旋在她複雜而又混亂的各種家事之中,從神壇上拉了下來。甚至有觀眾吐槽稱:“說好的現實題材大劇,最後仍是一部瑪麗蘇中年女子童話劇。”

究竟是“愛字擺中間,道義放兩邊”還是“閨蜜如手足,男人如衣服”?盡管編劇在全劇的最後,也沒有給賀涵和羅子君一個明確的感情歸屬,但仍有不少觀眾不能接受這樣的設定。對此,編劇秦雯認為,爭論也是這部戲有意思的地方,“賀涵和羅子君也沒在一起,羅子君同時失去了最好的閨蜜,也沒有跟她愛的人在一起,其實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這個事情,他們都背負了各自的十字架。”

配角出彩,觀眾入戲太深

除了觀眾熱議的羅子君、賀涵、唐晶,一群出色的演員,更讓劇中的配角光弧無限放大。

相比於羅子君與唐晶精致的妝容以及換不完的光鮮時髦大衣,淩玲樸素的服裝配上有些憔悴的面容,僅僅在造型上就“輸”了一大截,更別提“小三”和“繼母”這樣吃虧的人設了,而吳越入木三分的表演、教科書式的心機,刷新了不少人對於第三者的認知。也正因此,網友忍不住產生代入感,將對角色的負面情緒發泄到演員身上,開播僅僅幾天,出道22年的吳越就被突如其來的“攻擊”包圍,她無奈關閉了微博評論。

烈焰紅唇、拜金市儈,時而又仗義真情,護女技能爆棚的“丈母娘”薛甄珠在幾次出場之後,圈粉無數。承包了劇中無數淚點和笑點的她,在劇情後期,因為女兒和賀涵的感情,去找了唐晶,受到不少觀眾的指責,直到39集,這個看起來永遠精力充沛、永遠可以為兩個女兒擋風遮雨的媽媽一夜之間倒下,讓人不禁唏噓。她的扮演者許娣,用鮮活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個“自私而又無私”的母親。

另一個原本人設並不討巧卻意外走紅的角色,要數“前夫”陳俊生了。這個從頭至尾被貼上“婚內出軌”標簽的角色,一路頂著“渣男”的名頭,卻收獲不少觀眾的同情和理解,特別是在前任丈母娘面前的一跪,賺走無數觀眾的眼淚。80後的雷佳音,在和馬伊琍、吳越、袁泉這些70後的演技派“師姐”的對手戲中,絲毫不落下風,將一個老實、糾結的“出軌男”刻畫得可恨又可憐。

此外,白光、子群、老卓、密斯吳,甚至平兒,這些角色的飾演者,也個個演技在線。在《我的前半生》里,沒有單純的好人和壞人,每個人物都有優缺點,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場上,會有不同的選擇和看法,觀眾不自覺“入戲太深”,跟著角色一起委屈,一起失戀,一起爭吵,一起憤怒……

現實題材,話題如何討巧

無論收視、口碑如何,《我的前半生》在這個夏天掀起的話題熱度毋庸置疑。

從一開始的“嫁得好”還是“幹得好”,到“遭遇小三,到底是不是全職的錯”,再到“二婚等真愛還是和經濟適用男先湊合”,直至最後的“和閨蜜男友相愛,理智與情感到底站哪邊”,《我的前半生》 幾乎囊括了一個中年女性可能遇到的各種人生命題。劇中,對於愛情、婚姻、職場、家庭等不同側面的涉獵,讓很多在事業與家庭中左右難顧的都市女性開始審視自己現有的生活。

其實,只要切中要害,觸及足夠多人的痛癢,再私人的話題,也能變成沸騰的公眾話題。盡管劇情難免落入狗血和俗套,但“灰姑娘”的故事依然能夠會受到老百性的追捧,因為生活永遠比電視劇要來得殘酷。更何況,現實題材的都市劇給予觀眾的代入感和話題性,是“四海八荒”的仙俠劇與“時空流轉”的古裝玄幻劇所無法比擬的。

正如編劇秦雯所說:“人無完人,嬉笑怒罵都是一場聚會,照見其中每一個心有不甘的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75

吳京們的前半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1/164561.shtml

吳京們的前半生
老道消息老道消息

吳京們的前半生

在國內一年四五百個億票房的今天,中國動作演員的出路,已經不再是去好萊塢演一張會打架的中國臉了。

 來源|老道消息(ID:laodaoxx)  
文| 木村拓周 

大概在 2002 年,李連傑不想演純武打片了。

李連傑

這個時候他已經演了 30 多部電影。從 98 年和梅爾吉布森合作《致命武器4》開始,他成為了好萊塢第三張代表中國功夫的臉。他紮紮實實主演了不少戲,但大多是 B 級片,角色則是清一色打來打去。再這樣下去,他在好萊塢的影響力不可能突破成龍,只會淪為又一個能打架的中國演員。

於是他又跟呂克貝松搭上了,希望能出點新東西。倆人之前合作的《龍之吻》就被視為李連傑在國外拍的最好作品之一。這次老呂給他的本子,講的是一個被黑幫當狼狗養大、智商只有 10 歲的殺手,被家庭溫情感化找回人性的故事,片名叫《狼犬丹尼》。

李連傑很喜歡,覺得故事體現了“暴力無能”的東方哲學,除了主演,還當了這部電影的制片人。

但好萊塢不喜歡啊。在投資方眼里,李連傑就是一個動作演員,演文戲,甚至要升華到人性層面,風險太大了。於是項目在美國融資碰壁之後,到歐洲找到些錢,拍攝地點也定到蘇格蘭去。

李連傑很珍惜這個轉型的機會。他讓自己真過上了一段狼狗般的日子,連著很多個晚上都把自己鎖在攝影棚里一個人過夜,渴了只喝水,餓了只吃面包,每天不停觀察動物的姿勢和表情。戲殺青之後,李連傑精神繃到了極致,整整一年沒有工作,跑到印度、西藏閉關打坐,跟著聖嚴法師修煉佛學。

這部電影最早 04 年在法國上映,票房口碑都很好。團隊滿懷期望開始鋪宣傳,沒想到海報剛發出來,國內觀眾不樂意了:在前期一張海報里,李連傑帶著狼狗項圈,頭被一只腳踩著。

堂堂華人功夫皇帝李連傑,竟然戴著項圈被洋人踩在腳下,可以說非常辱華了。一時間,評論全在罵李連傑給中國人丟臉,我見過最難聽的文章標題,是這樣的:《李連傑,你怎麽成了老外的狗》。

於是,這部可能是李連傑演藝生涯最大突破的電影,沒有被引進中國。

222

十年後,比他小十一歲的武術隊小師弟吳京,那個一直被認為在動作片領域沒走出成龍、李連傑時代陰影的吳京,拍了一部也帶“狼”字的電影——《戰狼》,輕松拿走 5 個多億票房。又過三年,《戰狼2》上映,上映剛過十天,狂卷 30 多個億。

01

誰能想到李連傑也會有被貼上辱華標簽的一天呢。

在那之前他犯過最政治敏感的錯誤,大概得追溯到 11 歲的時候了。那是 1974 年,李連傑跟著四十多人的中國武術代表團去美國白宮表演。在乒乓球外交之後,武術被視為另一個帶著外交屬性的項目。

當時北京沒有直飛航班,一群人得途徑香港、墨西哥才能入境美國。在夏威夷機場,李連傑瞅見停機坪上一輛“中華航空”的客機,激動得大喊,“快看!中國來的飛機!”

坐隔壁的領導往窗外看了一眼,趕緊把李連傑嘴巴捂住:那是臺灣的華航客機。而70 年代的兩岸關系,你們是知道的。

但這件事並沒有被秋後算賬,因為沒過兩天,李連傑就在美國總統面前立了大功。

那天他和武術隊的小隊友呂燕、崔亞輝在白宮玫瑰園草坪上表演了一套對手拳,舞槍弄劍的,看得尼克松和基辛格眼花繚亂。表演完尼克松問李連傑,小朋友,功夫這麽好,長大了當叔叔的保鏢好不好?

“不。我不要保護一個人,我要保護十億中國人。”

中方的領導都驚到了。雖然來之前已經給武術隊員們做過培訓,但誰也沒想到 11 歲的李連傑能說出這麽一句。現場頓時一片死寂,基辛格趕緊打了打圓場,誇他年紀小小說話就像個外交官了。

這之後,李連傑開始了他的“國寶人生”。

從 9 歲拿到全國冠軍、被周恩來接見開始,李連傑在 5 年里拿了 5 次全國武術冠軍,被北京體委授予過一等功。他的工資在 17 歲的時候漲到了 88 快,是當時一名中學教師的 3 倍。

到 1982 年上映的《少林寺》,在一張電影票 5 分錢到 2 毛錢之間的年代,硬生生幹下來 1 個多億票房和 5 個億的觀影人次之後,李連傑的影響力達到了全民級。

22

但他那部戲的片酬,只有 700 元。電影拍了兩年,所以日薪差不多是 1 塊錢。

敏銳的商人很快找上門來。據說當時有個香港老板,拍了張 600 萬的支票,要簽他演兩部電影。李連傑家 5 個小孩,從小靠母親一點工資拉扯大,哪里見過這麽多錢,興高采烈回去向領導通報。結果領導說,拍可以,錢得交給國家,因為你是體制培養的運動員。

李連傑開始對體制失望。他提出退役,但體委拒不放人。王晶在自傳里提過,體委讓李連傑去拍戲之前,曾經說過回來就不用再參加武術比賽了;但拍完《少林寺》回來,領導又讓他繼續參賽。

然後,在一次常規訓練里,李連傑突然摔斷了腿。

右腿內側韌帶、兩根十字韌帶和外側半月板全部斷裂,光手術就做了七個小時。這次傷讓他領到了國家三級殘疾證,此後就不用再參加武術比賽了。

王晶還寫過這麽一句:“你猜是意外還是什麽?我想如果不是意外的話,那真是好痛……好痛……好痛的感覺。”

沒法打比賽,單位就把他租給了電影公司。每拍一部電影,單位就入賬幾萬塊,但給李連傑的片酬依舊少得可憐。拍《少林小子》是日薪 2 元,拍《南北少林》是日薪 3 元。而同劇組里的香港特技演員,月薪是 15000 元。

幾年後體委終於同意放人了,李連傑逃一般地去了美國。一開始他開了個武館謀生,到第二年,就簽了一家香港電影公司,嘉禾。李連傑當時大概還覺得,從體制內逃出來,到一家完全市場化的電影公司里,會自由不少。

他有點低估了資本主義世界里企業家的精明。

89 年李連傑和嘉禾簽的是兩年 4 部電影,共 600 萬港幣的合約,還說好了哪怕電影拍不滿 4 部,錢也照付。合同到期之後,電影只拍了兩部,嘉禾又反口,提出只付一半的錢,即 300 萬。

李連傑當然不願意,讓他的經紀人去談判,但他的經紀人羅大衛本身就是嘉禾的員工,從來沒有真正代表過他的利益。雙方弄到上法庭,最後判決是嘉禾不需要支付李連傑剩余的 300 萬。

後來雙方協商延期半年,每個月支付給李連傑 5 萬傭金,羅大衛還會從中抽掉兩萬。而半年後嘉禾又使詐,在合約到期前的最後一天,開機了一部新戲。李連傑沒辦法,又耗了 4 個月,和徐克把電影趕完了。

這次事情之後他想換個經紀人,他碰到了蔡子明。

蔡子明是個很神秘的家夥,從荷蘭經商歸來,是個電影行業的野路子。他的電影公司合夥人包括胡須勇,是香港 14K 幫派的教父級人物。當年轟動一時的劉嘉玲被綁事件,據說背後就是蔡子明的指令,這件事香港電影人文雋寫過。

90 年代初正是香港黑社會大力介入娛樂產業的時候,電影公司多多少少都有黑幫背景,最著名就是向華強。92 - 93 年警方接到關於娛樂圈的暴力案件超過二十多件,徐克的工作室曾經被投扔過燃燒彈,《家有喜事》的膠片在發行前被入室搶走。新義安幫派骨幹黃維朗,在掌摑梅艷芳的第二天被人連砍帶打,第三天在醫院被人一槍斃命。

這位蔡子明見了李連傑,說簽約可以先不談,我先幫你擺平嘉禾的事情。於是有了後來李連傑拍著拍著《男兒當自強》突然罷演的逼宮事件。這件事情在當年鬧得很大,最後香港導演協會主席吳思遠親自出面,替嘉禾給李連傑賠了 50 萬,再加上徐克等人努力調解,事情才平息。

解決完嘉禾的事情,蔡子明就開始和李連傑聊拍電影的事情了。有一天晚上他們商量《新龍門客棧》的拍攝計劃,相談甚歡,聊完兩人分別。

十個小時後,蔡子明被槍斃身亡。作案手法是 9 槍爆頭。

蔡子明的死到底是嘉禾事件牽連所致,還是和他在荷蘭的黑道生意有關,沒有人敢下論斷。案件發生後第二天,有記者接到過一個自稱是殺手的人的電話,說自己受聘於某位香港電影監制,以一百萬買蔡子明的命,但事後只給了一半。

這件事情對李連傑影響非常大。從體制內,到香港電影公司,他只是在不同形態的牢籠里適應規則,從來沒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33333

所以後來他決定自己做老板,創辦了“正東”。那時候武俠片開始退潮,公司做了幾部時裝片比如《精武英雄》,票房還不錯,但影響力無法突破《黃飛鴻》時期。

於是他又一次尋找突破,這次目標是好萊塢。

當時正好《致命武器4》的有片約,能和梅爾吉布森搭戲。這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起點。李連傑本來答應了王晶拍一部時裝僵屍片,在開機前兩周,他向王晶道歉,然後飛到了美國。

後來的故事就如文章開頭所說的,他拍了不少片子,但一方面無法達到成龍那樣的影響力,一方面又做不了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在《狼犬丹尼》受挫之後,李連傑回到了國內,老老實實留起了長辮,拍古裝片。他花了兩年多時間做了部《霍元甲》,企圖在精彩的打鬥之外再多說點什麽,賦予電影更多的意義,然而作品出來被批評說教意味太濃。

“在這之後,我就沒有再想過要用電影來說教了。”幾年後李連傑接受采訪說。

02

單看 35 歲之前的演藝生涯,吳京像是一個縮水版李連傑。

他們倆師出同門,都是什剎海體校出來的,都是吳彬老先生選的苗子;李連傑連續 5 年拿到過全國冠軍,吳京則是 6 年;兩人都是被張鑫炎導演從武術隊挑去拍電影的,一開始都是古裝武打片;兩人都在演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去香港,浸淫在更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里。

問題在於,吳京比他的大師哥李連傑小了 11 歲。所以當李連傑的每一步都踩中歷史進程的時候,他每一步幾乎都踏空。

李連傑學武術,趕上體校組建北京武術隊,趕上“乒乓球外交”後國家意識到體育項目是有外交價值的,還能到處去給各國領導人表演。到吳京學武術的時候,80 年代武術熱,全國一腔熱血學武術的孩子已經多不勝數。

李連傑拍《少林寺》的時候,文革後電影剛剛解禁,被壓抑了十年觀影需求集中爆發,《大眾電影》複刊後發行量曾飆到 965 萬份,至今都是銷量記錄。而吳京第一部電影是 95 年上的,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尾聲,那一年的影壇屬於王家衛和周星馳,不屬於吳京這個“功夫小子”。

李連傑給香港公司拍電影是 89 年和嘉禾簽約之後,香港電影黃金十年,武俠片正當大熱,他的臉有全國過億票房的加持,被香港電影公司搶著要。吳京去香港拍戲是 03 年,那年內地和香港簽了 CEPA,合拍片時代開啟,連香港導演和演員都紛紛跑到北京拍戲了。

於是吳京再怎麽拼命,也只是一個來自內地的武打演員,正好填補了成龍、李連傑之後香港動作演員的缺失而已。2010 年吳京給高群書拍的《西風烈》上映,里面有一句臺詞:

“只有我哥死了,我才能當警察,還是他媽的輔警。我他媽不服!”

那年吳京在博客上寫,二十多歲人們叫他功夫小子,現在他快四十了,人們還叫他功夫小子。成龍有《警察故事》,李連傑有《黃飛鴻》,吳京沒有代表作。他覺得自己正在迷失方向,“我不想怪時運不濟,也不想怪天意弄人,但到了這個歲數,真的時不我待”。

他嘗試做導演,拍了《狼牙》,還找來成家班出身的李忠誌幫自己,結果狼牙第一周票房只有 500 萬。

不過《狼牙》之後,吳京開始迎來了轉折點。

吳京是滿族人,據他奶奶的說法,是多爾袞的後代,祖上曾經出過幾屆武狀元,硬漢鐵血是流淌他們家基因里的。吳京從小喜歡軍旅題材的東西,當演員之後,也還讀了不少軍旅小說。其中一本,也叫《狼牙》,是電視劇《我是特種兵》的導演劉猛在 2005 年出版的一本軍旅小說。

321

拍完《狼牙》之後,偶然的機會,吳京認識了劉猛。後來吳京提著兩瓶 30 年的二鍋頭,從北京跑到南京,探班正在剪《我是特種兵》的劉猛。兩人一見面就自來熟,邊喝邊聊,從下午六點一直折騰到淩晨四點,第二天還在機房里互相試探了功底。

劉猛是吳京的貴人。他給吳京的幫助有兩方面,一是邀請他出演電視劇《我是特種兵2》。這是吳京第一次飾演軍人,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跟隨特種兵部隊訓練、生活和采訪,奠定了他後來鐵血軍人的熒幕定位。

第二,是作為前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影視部導演的劉猛,幫吳京搭上了南京軍區這條線。

一般電影想要軍隊支持,要走非常複雜的批示程序,最後頂死找到某軍區分區下屬某個小營小連,借點槍支、用下場地。而《戰狼》第一部里頭消耗了 3 萬多發子彈,最多有 32 輛坦克同屏出現,還用了殲-10、武直-10 等好幾款現役軍用飛機,和五顆真實的導彈。很多裝備都是第一次被搬上大熒幕。

要不是南京軍區文工團《戰狼》是出品方之一,沒人能調度這種級別的資源。

在《戰狼》之前,中國還沒有過一部能賣的軍旅大片。從投資到發行,沒有人看好這個題材的類型片。於是有了吳京找了 20 多個演員被拒、抵押房子投資的事情。直到談發行時,大多數人仍覺得這就是部“院線一日遊”的電影。有業內人問其中出品人預計票房多少,答曰 1 個億,對方回了四個字,癡人說夢。

只能說這些發行方還是不夠互聯網啊。如果他們善用“大數據”,就會知道,這些年的互聯網上,軍事是除了娛樂明星之外流量最大的題材。

於是 2015 年《戰狼》砍下 5 個多億票房,讓所有人跌了眼鏡。這件事對電影圈和吳京來說,有兩層不同的意義。電影圈發現,主旋律商業電影原來能賣的,這才有了後來《戰狼2》還沒開機先拿下 8 億保底的事情。

對吳京來說,他印證了自己的想法:在國內一年四五百個億票房的今天,中國動作演員的出路,已經不再是去好萊塢演一張會打架的中國臉了。

03

李連傑畢竟比吳京大差不多一輪了。真正和吳京同期出道、經常被拿來對比的武打演員,是趙文卓。

趙文卓只比吳京大兩歲,也是學武術、然後給香港導演拍戲出的道。

92 年元奎在北京拍方世玉,要找一個真能打的人演大反派九門提督,跟李連傑對手,於是跑到北京體育學院找苗子。哈爾濱武術隊出身的趙文卓睡著午覺,被同學拉到選角,迷迷糊糊打了兩套拳。晚上元奎就找到他的老師,說,就要趙文卓了。

九門提督還演著呢,又被大導演徐克盯上了。當時因為李連傑和嘉禾的事情,早就定下要往下繼續拍的黃飛鴻沒法找李連傑了。趙文卓身形氣質都有點像李連傑,嘉禾就定下要用他。

兩部黃飛鴻之後,趙文卓算是從李連傑手上接棒了黃飛鴻這個角色。那些年給嘉禾拍戲的徐克經常用他,從 92 - 95 年,他有 5 部作品都是趙文卓主演的,其中黃飛鴻和青蛇的口碑還不錯。

於是趙文卓人氣開始高漲,甚至還和梅艷芳開始了戀愛。這個時候吳京才剛被張鑫炎相中,開始拍第一部電影。

但 95 年之後,一切都變了。

1993 年香港本地票房榜,前十里面有五部是古裝武俠片,其中三部是李連傑主演的。到了 94 年,前十里面只有一部古裝片,是星爺的《九品芝麻官》。到了 95 年,如果《大話西遊》系列不算的話,前十里面一部正經古裝片都沒有了。

從張徹 1966 年的《獨臂刀》開始,香港人看了 30 年的古裝武俠片,實在膩得不行,要看刺激的東西,不如去看好萊塢的科幻大片。

沒有有明星可以一己之力阻擋觀眾口味的變化。武俠片沒落之後,就連李連傑也開始拍時裝片,然後出走好萊塢尋求自己的突破。

而趙文卓索性選擇回內地,拍電視劇去了。他出道前三年拍的電影數量,等於之後十三年拍的電影總量。比起電影,電視劇虧本風險小多了,集數多容錯率高,遇到低質量的片子,演員交交“行活兒”就行,多快好省。

所以這些年我們再也記不得他演過什麽角色了。大多數人上一次聽到他的新聞,可能還是他和甄子丹撕逼那事。

說到甄子丹,他其實也是吳京的師兄。因為他媽媽是一位太極武術家,甄子丹 16 歲被媽媽送到北京武術隊練了兩年,隨後又被媽媽介紹給“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跟他拍動作片、學做動作指導。

甄子丹 84 年就開始主演電影了,但長期活在李連傑和成龍的陰影之下。98 年他和李連傑一樣,想去好萊塢尋求自己的演藝生涯突破。然而他在好萊塢比李連傑混得還差,沒有太多演戲的機會。

但他沒有拍電視劇去,也沒有轉別的戲路,而是重操舊業,做了一段時間武術指導,還拿下過幾個最佳動作指導獎。

一直熬到後來,李連傑和成龍不怎麽演了,吳京還沒起來,趙文卓拍電視劇拍已經油了,武俠人設的市場出現斷檔。剛好《葉問》塑造的是一個講禮貌、怕老婆的儒俠形象,迎合了互聯網上的女權潮流;詠春的小拳拳捶的也是日本人,很符合當時民族情緒的整體走向。甄子丹這才登堂成為真正的巨星。

一個動作演員最大的追求,就是開創屬於自己個人風格的動作時代。但這不是拼命打就可以的。就連李小龍,當年在國際上聲名鵲起,也是因為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他剛好作為黃色皮膚的武術家形象,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人東亞病夫的刻板印象。

但這樣的機會不是每時每刻都有的。在沒輪到你之前,就是一個字,熬。

吳京今年已經出道第 22 年了。八九年前他最迷茫的時候,每天想著個人方向到底在哪,市場在哪。拍《狼牙》的時候,他自己想著想著,突然放聲大哭起來。

如果他當時和李連傑、甄子丹一樣,選擇去好萊塢,可能會鍍點金,拍幾個 B 級片,成為好萊塢里第四張會打架的中國臉。如果他選擇拍電視劇,可能前幾年會賺得多些,或者至少安穩一些。

但他決定繼續在國內拍電影,拍軍旅題材。然後他碰上了 08 奧運後社交網絡上民族自豪情緒的快速蔓延,又碰上了 2015 年開始逆天的電影市場增長,再加上他之前動作片的積累和南軍軍區的資源勢能得以釋放……戰狼系列就這麽出來了。

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一個武打演員的一生不能只靠自我奮鬥,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李連傑這種 9 歲被總理接見,11 給尼克松表演,從里“紅”到外的小孩,最後卻成了好萊塢里的中國臉。而吳京可從來沒被帶到領導人面前舞槍弄棍,但到頭來,是他主導了最成功的主旋律電影。

要知道,當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在白宮表演完之後,美國記者問三個小孩長大之後想做幹什麽,呂燕說想當醫生,崔亞輝說要當工廠工人。

只有李連傑說,長大要當解放軍,保衛祖國。

武俠片吳京李連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49

二成品牌吃下八成市場,中國品牌的前20%挑戰

品牌是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

5月10日,首屆“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下稱“品博會”)暨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在上海開幕,主題為“中國品牌,世界共享”。

自2017年起,我國就開始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為“中國品牌日”,這代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也代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不過總體而言,中國品牌的探索之路並非坦途。20%的知名品牌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如何突破藩籬、如何做大做強甚至走出國門、如何成為前20%的品牌,是中國品牌發展的核心議題。

自主品牌加速發展

品博會展示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地方政府、中央企業、中介組織等68個參展單位參展,600余家知名品牌企業參加。博覽會設置中央展區、地方展區、品牌服務展區等三大展區,以展示我國品牌發展歷史、發展成就、發展前景等。

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邀請800~1000位中外嘉賓,就新時代加快我國品牌發展等議題開展對話交流。其中,不僅有政策制定者就品牌發展環境、頂層設計方面的討論交流,有來自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的經驗分享,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就全球品牌發展形勢與理論等方面進行溝通分享。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提出設立“中國品牌日”,凝聚品牌發展社會共識,營造品牌發展良好氛圍,搭建品牌發展交流平臺,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又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品博會。

第一財經記者留意到,在本次展會上,上海展區圍繞 “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上海科創”五大板塊進行布展,以上海品牌精神為主線,向世界發出屬於上海品牌的聲音。其中,滬江網校、閱文、喜馬拉雅、bilibili等知名互聯網企業以“上海文化品牌”形象共同參展。其中,創立於浦東的滬江是上海科技創新的代表企業。

中國傳媒大學商務品牌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樹庭在品博會現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家品牌日活動給自主品牌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和平臺,但最終能不能發展和提高品牌,還是要看品牌自身是否得力。

20%的品牌占80%市場

“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很多領域產出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客觀地看,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的品質差距在縮小,一些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甚至可以與國際一流企業比肩,但其品牌短板嚴重制約其影響力則是不爭的事實。” 北京大學中國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符國群表示。

20%的知名品牌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這條在各個行業通用的“二八定律”的背後,是占據品牌建設制高點的必然性與必要性。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產業鏈,這就為中國品牌如何搶占前20%,賦予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

以中國中鐵股份為例,其作為國家基本建設,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過去大型工程中使用的盾構機長期依賴進口,超過95%以上的設備來自海外品牌。

被譽為“世界工程機械之王”的盾構機,一方面采購花費巨大,從德國進口一臺設備需耗資3億人民幣;另一方面,此前由於缺少硬巖掘進機品牌和核心技術,中鐵裝備曾為此喪失了國外一個總額數十億元的大額訂單。

“購買海外設備,在服務和技術上因為由海外廠商控制,我方話語權嚴重缺失。因此,自2001年起,中鐵勵誌要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在品博會現場,中國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易鐵軍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2008年,我國首臺自主研制的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下線,開啟了盾構國產化進程。2011年,馬來西亞是中鐵設備走出去的第一站,2014年,中鐵設備還出口至意大利。”

如今,中鐵不但研制了“世界最大斷面矩形盾構”、“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等機型,形成了品類齊全的盾構/TBM家族,也將訂單拓展到了海外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40多個城市。產品市場占有率連續7年國內第一,已經成為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名片之一。

另外一則案例來自於吉利汽車,從1997年的拆車模仿起步,到2010年收購沃爾沃,再到成為2017年自主品牌銷量冠軍,這家此前完全沒有造車基礎的民營企業,20多年來,在堅持自主突破創新的同時,也不斷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術,最終促進全方位體系競爭力的提升。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說,“現在回過頭來看,通過調整,我們更好地把握住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機”。

吉利的目標是最具競爭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國汽車品牌。如今看來,這樣的目標似乎觸手可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65

【男女之間】有性關係的前度best no.?男女共識兩三個

1 : GS(14)@2016-12-30 02:58:47

前度一直都是情侶之間吵架的禍根,更何況是有發生過關係的前度。英國三間大學(諾丁漢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史雲斯大學)最近公佈了一項研究指,其實不論男女,人都總希望有一個「有少少性經驗,但又唔可以太多」的伴侶,但現實與理想,就好似魚與熊掌,又豈能兼得呢?



研究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188個平均21歲的英國男女,結果發現,在一段短暫的戀愛關係中,大多數人都期望自己的伴侶過去只有3個性伴侶;而在一段長期的戀愛關係中,2個性伴侶就是上限。不過更有趣的地方是,所有受訪者都未能達到自己心裏所訂立的標準,受訪的男性平均曾經有8.4個性伴侶,而受訪的女性則平均有5.81個。研究亦發現,如果女性曾經有超過6個性伴侶,其吸引力就會減少。與過往的研究結果相同,男性會更願意與從未有性伴侶的女性,即處女發展感情。資料來源︰Stewart-Williams, S., Butler, C. A.,& Thomas, A. G.(2016). Sexual History and Present Attractiveness: People Want a Mate With a Bit of a Past, But Not Too Much.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1-9.記者︰盧逸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9/198795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