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年六十歲的廖日興是昆山金利的創辦人之一,退居幕後的他,現在住在陽明山的豪宅裡,過著農夫般的生活,平時就在庭院裡種菜、種花生,唯一奢侈的嗜好就是玩車。 這位早年創業致富的神祕富豪,如何在銘板業闖出名號,進而促使昆山金利在中國A股掛牌上市? 撰文‧林宸誼 牆壁上的咕咕鐘,連續響了十二聲,午夜十二點,廖日興才從繁忙的工作中驚覺,趕緊吆喝員工收拾東西回家休息。民國七十年代位在台北市萬華西園路這家小工廠,全公司不到十名員工,擠在潮溼的地下室裡趕工,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這就是數十萬家家庭工廠的縮影。 但誰都沒想到,二十七年過去,這家當年在地下室日夜加班的家庭代工廠,如今已是全球外觀件業者的翹楚,業內只要提起昆山金利,莫不豎起大拇指,而當年在地下室和所有員工一起加班、一點老闆架子都沒有的廖日興,早已退居幕後,把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打理,他自己在陽明山上置產,在豪宅庭院裡種菜、種花生,過著他人生最嚮往的田園生活。 一 提起廖日興的名字,﹁哦,那個興仔﹂,成為銘板業者共同的回答。同一時期的銘板︵企業外觀標誌︶業者說,在他的印象中,當初是廖日昇與廖日興兄弟檔一起經 營銘板業,業者笑著表示﹁他們那群男生坐不住﹂,因為家族企業每個人都是﹁校長兼撞鐘﹂,過著白天跑業務,晚上兼印刷工人的生活。 專接利潤高的訂單,銘板圈闖出名號相較之下,哥哥廖日昇個性較沉穩,廖日興則比較活躍,擅長在外跑業務,兄弟兩人一動一靜,搭配得很好。業者眼中的廖日興,膽子不僅大、還喜歡嘗試許多新東西,個性豪爽沒有架子。 ﹁ 早期廖家靠接白色家電與輪胎蓋起家﹂,熟悉廖家的銘板業者指出,那時每個人手中的訂單都滿滿滿,唯獨廖家專門接利潤高、產量少,但產值高的單,在同業的眼 中,廖日興常引進最新的機器,﹁廖家很快在銘板圈闖出名號﹂,銘板業者指出,如果拿電腦品牌來比喻,廖家所接的單像是精緻度高的Apple筆電,而其他銘 板業者則像是樸實的acer。 有趣的是,廖氏家族成員進入家族事業,卻個個不喜歡掛名,所以找來曾在港商擔任過採購的方幼玲(現為昆山金利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進入公司,打理工廠內大大小小的事。 方幼玲二十七歲就進入昆山金利,從助理開始做起,兩年後方幼玲買下生平第一部中古的喜美轎車,開心地與廖日興合照,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在不到二十坪的房子裡,連桌上都堆滿了產品。 慢慢的,由於哥哥廖日昇年歲漸長,方幼玲逐漸遞補上來,忠心耿耿地打理工廠大小事務。熟悉廖日興的業者指出,以他豪爽的性格,無法一刻安靜地待在公司裡,幸虧找到方幼玲幫他坐鎮,﹁而且還能彼此信任搭配無間﹂,實屬難得。 朋 友口中的廖日興,是那種懷有浪漫夢想的人。過去在昆山金利規模還小時,好幾次面對業務被擠壓,同業殺到見骨的削價競爭,讓堅持高毛利、高技術的昆山金利﹁ 經常會面對客戶轉單的痛﹂,每次都讓方幼玲壓力非常大,反倒是廖日興看得很開,反過來勸方幼玲不要太在乎,﹁這種會轉單的客戶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客戶﹂。好 幾次,方幼玲都想開口問廖日興,要不要也接一些低毛利的單子,但話到嘴邊,看到廖日興真心看得開的樣子,只好又把話吞回去。 把員工當家人看待,屬下因此更拚命廖日興家族是典型的本土家族,公司內部開會都是講閩南語,一開始,方幼玲是一句閩南語都不會說的外省人,壓力也特別大,因此剛開始三到五年,方幼玲有很強烈的﹁不能讓廖董漏氣﹂的聲音一直迴盪在心中。廖日興還勸她說,壓力不要那麼大,甚至連﹁即使把公司做垮也沒關係,盡力就好﹂這種話都說出口,昆山金利的員工說,不要以為廖董只是說安撫的話,他是非常體恤員工,真的會這麼想的人。 一 九九三年,昆山金利的客戶慢慢往大陸遷徙,也讓金利跟著客戶的腳步到江蘇昆山落腳;方幼玲也開始當空中飛人,爭取國外訂單;令她感到窩心的是,每當方幼玲 在國外出差,廖日興就會去看看方幼玲的母親,或是送個特產到方家。﹁廖董還特地叮嚀我的家人,不用提他到過家裡﹂,這樣的小舉動讓身為員工的她相當感動, 像是被當成廖家人同等看待,也讓她更加拚命。 一手協助昆山金利順利上市的富蘭德林總經理劉芳榮指出,﹁信任﹂就是串起廖日興與方幼玲兩端的連接線。一位是知人善任,另一位則是拚命工作回報。 身為大股東的廖日興,從○七年開始就很少介入昆山金利的實際運作,除非是遇到是否要申請上市這等大事,廖日興當然還是最後拍板人。許多資深員工私下說,廖董不缺錢,他要讓昆山金利上市很重要的理由,是為了讓員工能夠過更好的日子。 昆山金利首次申請中國上市其實並未順利過關,當時中國證監會以其台灣廠才剛結束為由,有﹁同業競爭﹂之虞,擋下申請案。按理說,心裡最受傷的,應該是廖日興,因為公司就像是他捧在手心上養大的小孩,卻似乎不太被這個資本市場認同。 但廖日興卻表現得好像局外人一樣,反過來不斷安慰公司同事,﹁公司沒有上市沒關係,只不過是發展的腳步慢了些,大不了公司收一收回來就好﹂,一席話讓許多為了上市案,很久以來都沒睡好的同事都紅了眼眶。 還要不要提出第二次申請,在內部正式開會討論時,細心的廖日興不想給員工太大壓力,他沒有多言,反而是轉頭問方幼玲:「你看呢?」讓劉芳榮印象相當深刻。 而方幼玲的回答更絕:﹁那就做吧!﹂劉芳榮回想當時兩人對話,不禁笑說,兩人的個性簡直是互補。如今昆山金利順利在今年八月三十一日掛牌,成為第八家在中國A股上市的台商公司,終於完成兩人的心願。 退居幕後,在陽明山上當起農夫劉芳榮指出,其實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想要休息,不想再辛辛苦苦工作,今天要是遇到這麼好的專業經理人幫忙賺錢,身為大股東當然樂得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廖日興則是選擇遷居到陽明山,當一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在自己家裡種菜、種花生,非常自得其樂,偶爾才到淡水的辦公室裡﹁坐一坐,聊聊天﹂,不像老闆,反倒像員工的好朋友。 現在廖日興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開著他心愛的法拉利跑車下山,把收成的農作物分享給好友,﹁常常可以收到很多新鮮、早上才剛摘下來的蔬菜,像今天收到一大包乾花生,才知道廖董這一季種了花生﹂,劉芳榮說。 在劉芳榮的眼中,身高只有一百六十多公分,穿著隨興的廖日興,就像普通的中年人,一開口就是一位很親切的歐吉桑,即使在路邊攤吃小吃,﹁都不會被人發覺是有錢人﹂。唯一與﹁奢侈﹂扯上邊的,就是廖日興喜歡玩車。 在廖日興的豪宅裡,停了幾輛名貴的跑車。銘板業者也說,廖日興年輕時,算是同一批業者裡最早買賓士車的,而且還常常和幾位年紀相近的老闆,圍在一起討論車子。 ﹁廖董是那種寧可陪女兒也不願進公司的父親﹂,劉芳榮這樣形容,所以他與哥哥廖日昇的兒子,都不願意擔任公司的管理職,但即使權力全部釋出,也沒影響他在集團中創辦人的地位。 雖然昆山金利上上下下把廖日興當成精神領袖,但廖日興本人卻寧可當快樂的股東,每次到公司,也跟著一般員工在員工餐廳裡用餐,他還向他的朋友說:﹁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本業是農夫,那就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了!﹂ 廖日興 出生:1950年 現職:昆山金利科技董事 學歷:高職畢業 經歷:金利祐興董事長 祐興塑膠董事長 |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04/50.html
|
||||||
陳濟安,一位再平凡不過的上班族,卻有著最戲劇化的人生轉折。 29歲時,他罹患淋巴癌第三期,歷經36次化療,奇蹟似地在生死的拔河賽中,贏了死神! 病癒後,他得到高人指點,以「農夫投資術」,每年深耕一檔股票,創造出50萬變3億元的財富奇蹟! 而最令人驚嘆的是,15年來,他透過有策略、有計畫的行善,默默認養了62名孩童,並把一個月高達60萬元的房租收益,全數用在孩子身上! 這位神祕大戶的傳奇故事,值得您細細品味。 製作人.吳美慧 撰文‧林讓均 研究員.葉揚甲走在路上,你可能不會對擦身而過的陳濟安(化名)多加注意,中等身材、戴眼鏡的他,看來就是一般的上班族。但聽完他的故事,你會發現,「傳奇」兩字用在他身上,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今年五十歲的陳濟安,二十九歲時罹患癌症,他是從閻羅王手上搶回一條命的抗癌鬥士。抗癌成功後,他利用「農夫精神操作法」,成了以五十萬元賺進三億元身家的股市大戶;但鮮為人知的是,十五年來,他一共認養六十二名孩子,是一位默默行善的慈善家。 好景不常,從家境優渥到一夕負債為了貫徹他「為善不欲人知」的信念,並顧及受捐助孩子們的感受,陳濟安破例受訪,但前提是身分不曝光。 陳濟安出生在新北市的一個小鎮。在成長的六、七○年代,正值十大建設、經濟蓬勃發展,原本開小水電行的父親事業平步青雲,最後還成立專包房地產新建案的水電工程公司。當時手上建案滿檔,家中經濟寬裕,陳濟安還念了學費昂貴的私立中學,過著小王子一般的生活。 好景不常,在陳濟安上初中時,父親意外被倒了一大筆帳,一夕間負債上千萬元,如同天文數字般的負債,讓家中生活頓時從天堂掉進地獄,過著每天醒來,就是看到無數債主上門討債的日子。儘管這段往事已經過了三十幾年,但只要一提起,陳濟安眼眶依舊泛紅。 所幸,有姑姑及時伸出援手,陳濟安得以在私立學校完成課業。畢竟,家中仍舊有龐大的負債,所以,陳濟安上高中後,就開始半工半讀,寒暑假在火車上賣便當與 零食。接受採訪時,陳濟安還可以琅琅上口當時叫賣的絕活﹁菸、魷魚、牛肉乾、蠶豆、豆乾、牛奶糖,趕快來買喔!︵台語︶﹂,賣完便當後再趕去工地當水泥 工。能夠想得到的賺錢方式,他都做過,不放過賺取生活費的機會。所以,儘管有能力上國立大學的他,當時因為經濟因素,選讀有建教合作,可拿獎學金的理工學 院。 這筆負債還了十多年,一直到陳濟安結婚前才還完,這一段經歷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並許下「我以後絕對不要過負債的生活」的願望。「我要娶我老婆之前,還叫她剪掉岳父給她的信用卡副卡,不然我多沒面子啊!」陳濟安笑說。 其實,陳濟安很擔心,從小過著如同千金小姐生活般的太太,如果花錢沒節制、還不起卡債時怎麼辦?但是,婚後為了給老婆每個月至少買一套新衣服,還有希望家 中盡快有儲蓄,任職電子公司的他,每天下了班還去補習班教電腦,多賺取一個月約一萬五的講師費;而且,他連一個字五毛錢的稿費都要賺,逮到機會便投稿。就 這樣,當時底薪才三萬元的小工程師,一個月收入可拚達五萬元。 在小夫妻勤懇打拚的日子裡,幸運之神眷顧他,很快來了一筆意外之財!一天,下班後的陳濟安途經一座橋頭,好心買了一位阿婆賣剩下的八張愛國獎券,回家後發 現八張都是同一個號碼,根本沒指望會中獎。沒想到,隔天陳濟安老婆一通電話打到公司,緊急告知「出事啦」,要他立刻回家!他回去後才明白「原來,中了二 獎!一張五十萬元,八張就是四百萬元!」扣完稅,實領了三六○萬元!這對民國八十年左右,全球經濟陷入石油危機的時期來說,是多麼龐大的一筆數字。 跌至谷底,中大獎後就發現罹癌中了大獎的隔年,陳濟安常常覺得肚子不對勁,但想要拚命多賺一點錢,也就不在意肚子痛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而上 醫院檢查,竟然發現罹患淋巴癌,而且已經第三期!當時他才二十九歲,這天起,人生從雲端跌落深淵,他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沒想到,幸運之神眷顧了陳濟安的 同時,死神也找上了他。 「那時候萬念俱灰,好想出去找一輛賓士車、一頭撞死,至少家人還有高額保險費可以拿!」陳濟安現在想來,眉頭依舊糾結。他說,生病時一個月開銷近十萬元, 薪水卻只有三、四萬元,入不敷出的日子,要怎麼過?愛國獎券中獎的錢,多少發揮了救命作用,但在生重病的那三年期間,也全部消耗殆盡。而在一次次戰勝死神 的過程中,躺在病床上,最讓陳濟安掛念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一雙不到五歲的年幼子女。拖著病體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搶時間賺錢」,才能夠讓兒女不 再如同他童年一般,辛苦過日子。 因此,看到投資股市幾乎成了全民運動的陳濟安,本來沒有理財觀念的他,決心投入股市,找尋賺錢機會。 在一次次回院做化療的住院期間,他苦讀了二十多本股票書籍,大多是以技術分析為主,並趁著病情穩定的靜養期上號子看盤,增進對股票的了解。對這名股市新手而言,股票漲跌間的紅紅綠綠,依舊充斥著太多問號。 「每天我都學書上那套來分析股價走勢,什麼KD值、RSI都看,但怎麼股價都不照我想像的在走!問別人,人家才告訴我那是高、低檔指標鈍化的現象!」陳濟 安苦笑說,他真的完全不懂什麼是鈍化,只好拜託營業員教教他,誰知道營業員沒好氣回他:「如果我知道,我就不會在這裡當營業員啦!」苦尋不著門道的陳濟 安,硬著頭皮再請營業員推薦號子裡最會賺錢的「大戶」,只見他隨手比向一位隱沒在人群中的老伯伯。 這位當時七十多歲的老伯,原來是一位身價上億元的退休公務員。在陳濟安多次買點心、飲料噓寒問暖之後,老伯終於丟了一句話給他:「像農夫一樣就好」。 「像農夫一樣?是要先去種田嗎?」老伯說:「不是啦,傻小子。農夫不都是依照四季時節去播種、收成嗎?按著這個道理去做股票就對了!」原來,老伯正在傾囊 相授縱橫股海多年的「一精神、三要點」心法。這位不起眼的老伯,竟是陳濟安日後的一盞股海明燈。老伯提點的簡單原則,不但讓他得以啟航,也指引他找到豐饒 的獲利漁場。 而老伯口中的「一精神」,指的是「農夫精神操作法」,依照農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節奏,來布局股票投資。 陳濟安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農夫精神操作法」,就是在前一年的第四季,也就是冬天,開始研究並挑選股票,等到第二年的第一季下單,接著春、夏兩季股票都放著不動,等到秋天,也就是第三季,再找適合的點賣出、獲利了結。 至於老伯所謂的「三要點」,則是運用在選股上的心法。首先看產業趨勢,找出正在崛起的明星產業;二是找出明星產業中的龍頭股;第三,挑選出明星產業中龍頭公司的基本面、本益比,找出相對便宜的個股來投資。所謂相對便宜的股票,「通常會以本益比十倍為基準。」陳濟安說。 第一桶金,五十萬會錢買台積電賺二倍「簡單來說,如果這家公司夠大、是正派經營,所處的產業又正要開始成長,而且本益比低於十倍,現金殖利率還比定存利率 高,那就是一檔好股票!」陳濟安補充,如果產業已經進入成熟期,那就會買在高點,所以一定要密切注意產業趨勢,才能在股價才剛要起漲時就切入。 但買點實在難判斷,老伯因此提醒陳濟安:「不要期待一定可以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只要價格算起來合理,你就買下來放著等!」有了老伯這套錦囊妙計,陳濟安如同漢朝張良獲得黃石老人的《黃石公書》一般,選股功力大增。但實戰成果如何? 一九九六年底,做了許久功課的陳濟安,把妻子標會得來、原本打算拿去還房貸的五十萬元當作本金,一古腦兒買進台積電。 「那時台積電買在五十元,以五十萬元買了十張,隔年過完年就漲了五○%。我太太一直叫我賣,還好我堅持農夫精神操作法,等到第三季才收割,最後賣在一五○ 元,一口氣賺了兩倍!」陳濟安說,第一檔股票之所以選台積電,是因為半導體產業正在崛起,而當時股價每股五十元的台積電可配息四到五元,本益比差不多十 倍,殖利率也比當時四%的銀行定存利率高,完全符合老伯傳授的「三要點」。 三十五歲、第一次買股票就賺了一百萬元,這是陳濟安在股市中賺到的第一桶金。儘管成果不錯,但當初為何敢把僅有的五十萬元資金全押在股市,而且還只有一檔 股票?陳濟安笑說,當時因為重病纏身,真的有點「豁出去」的﹁憨膽﹂。其實,老伯曾叮囑陳濟安,買股票最好拿閒錢,不可拿急用。 雖然初登場拿的是救命錢,但接下來,陳濟安買賣股票十多年來,總是謹守老伯交代的箴言:「股票交易不宜炒短線,最好是像放定存一樣長線投資!」康復之後,本來是課長的他,很快一路晉升,年薪破百萬元,才四十多歲就當上總經理。 開始投資股票的前幾年,陳濟安會把從股市賺來的資金,再全部投入股市,而且一年只買一檔,通常一抱就是三季。「我一年只買進一次、賣出一次,營業員都抱怨一年只能賺我兩次手續費!」為什麼只押一檔股票?「好股票一檔就夠了,不用多!」陳濟安笑說。 資產分散,將股票資金轉至定存與地產此外,他買賣股票,大約都利用一周的時間進貨、出貨,「這樣才不會對個股股價帶來影響!」這樣的進出模式,他到現在都還這麼操作著。 不過,只押一檔股票的原則,在一九九八年底打破了。由於當時投入的資金部位高達二千萬元,又只看好光碟片產業,因此當年度陳濟安把資金一拆為二,各投入一半買進中環與錸德。 「錢那麼多,再只集中一家,如果出事就完蛋了。講白一點,就是如果一家失火了,那還有另外一家撐住,而且會有轉單效應,股價會更好!」這樣的風險意識,來 自於他服務的公司曾經慘遭祝融肆虐,營運出現青黃不接,這才讓陳濟安在股票投資上,有了分散風險的概念,盡量不要再「押孤支」,獨押一檔股票。 可惜,他並未堅持當初的規畫。二○○○年,他判斷DRAM產業大好,準備海撈一票,所以賣掉中環、錸德股票,獲得的八千萬元資金,以每股三十多元的價位, 全押在茂矽一檔股票上。買進後,茂矽果不負期待,股價一路漲到九十多元。儘管股價漲了三倍,但他認為,依照「農夫操作法」的賣點還未到,就想把股票放到第 三季再來賣就好。 沒想到,等到第三季準備收割時,茂矽股價已經從九十多元跌回到三十多元,陳濟安不但沒賺到錢,還倒賠手續費!這也是陳濟安投資股票以來,最接近失敗的一次。 「我當時賭阿扁上任、五二○之後盤勢會再拉上來,誰知道股價一路走跌,差點跌死!」陳濟安說自己是貪念來了,居然把資產百分百押在單一個股,而且金額高達 八千萬元!雖然那次只賠掉手續費,但差點沒嚇死的陳濟安,重新審視整體的資產配置,並把資產拆成三等份:兩千萬元購置房產、三千萬元投入當時有五%至六% 利率的銀行定存,另外三千萬元再投回股市。 陳濟安坦承,在陳水扁主政八年期間,他在股市的獲利不如預期。但採行上述「農夫精神與三要點」的投資心法,他儘管每年只押一、兩檔,至少會有三○%的年報酬率。 獨鍾科技,看好本夢比轉為本益比潛力投資股市迄今從未失敗過的陳濟安,曾經投資做LED照明的「東貝」,讓他的年報酬率創下高達四.八倍驚人紀錄。東貝在 ○八年底、金融海嘯期間,股價一度跌破票面,○九年元月重新站回十元後,陳濟安隨即進場買進一千張東貝股票,直到○九年底才在五十八元的高點出清,獲利四 千八百萬元! 從這檔股票的選擇,也見識到他對產業趨勢的洞察力。「一般人看到跌破票面都會縮手,但兩年前我就覺得LED是產業趨勢,因為面板的背光開始從CCFL(冷 陰極管)轉到LED,不僅會降低耗電量,也可以延長產品的壽命,照明必然走這條路啊,所以LED穩賺的!再加上我判斷東貝隔年產能會再拉升,所以重回票面 後就趕快去撿啊!果然很準吧!」陳濟安得意地說。 到底陳濟安是如何做功課,才能這麼神?道理很簡單,如同農夫一樣,只要抓住節氣與氣候變化,並在變化出現時再觀盤就好。 所以,不用每天在盤中看盤,頂多每日收盤後上網看看收盤結果就好。而他真正做功課、選股的時機,是在每年第四季的「冬藏」時節。 例如去年底,他詳閱《今周刊》、《財訊》等雜誌,並綜合前三季的財報與全年觀察,發現未來兩個產業最夯,一個是觸控、一個則是太陽能。但他認為,觸控業的本益比已經太高,例如TPK宸鴻的本益比已達三十六倍,超過他設定的十倍甚多。 所以,陳濟安鎖定太陽能產業,但捨棄做電池模組組裝、毛利率較低的下游業者,獨鍾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矽業者。循此模式,他挑選出綠能、中美晶與達能三家生產多晶矽的龍頭企業。 爾後,進一步審視各家在產業中的定位,發現綠能是國內多晶矽產業的主導廠商,具有設備、產能上的相對優勢,而且本益比也才十倍左右。 於是在去年第四季,陳濟安進場買進六百張綠能股票,持股成本約八十四元。陳濟安看好太陽能產業的明、後年走勢,不排除在除權息前先跑一趟,明年再繼續重押綠能。 在股市中累積三億元身家的陳濟安,在朋友眼中已是「股神」等級,他也曾經把這套「農夫精神操作法」的長線投資法教給朋友,但許多人就是抱不住股票。 投資房產,將租金全數用來﹁養小孩﹂「選股就像選老婆,我的老婆是我千挑萬選、慎重考慮後才娶的。我知道為什麼娶她,但朋友只看到我老婆很漂亮啊!」陳濟 安笑說,他之所以能堅持,除了因為篤信老伯教的那一套,關鍵點在於,每一檔股票他都深入研究過,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買,但朋友只是聽他報明牌,頂多賺個 二○%,根本等不了「秋收」就跑了! 翻開陳濟安的投資史,可說清一色都是科技股。「選科技股,當然和我的專業背景有關,而且只有科技股有本夢比,從本益比十倍時開始投資,還有機會可以等到三、四十倍;但傳產股、通路股通常就維持在十倍左右,不會動啦!」陳濟安說,像太陽能股就絕對有繼續做夢的潛力。 在二○○○年開始進行分散資產時,陳濟安除了購屋自住之外,同時,開始第一次投資房地產。 「投資房地產,我只買套房,因為出租方便,租金可以全數用來養小孩!」「養小孩?你有多少小孩要養啊?」原來,陳濟安在罹患癌症期間,曾經有人建議他可以到位在中南部的一間媽祖廟求福。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陳濟安到這間媽祖廟參拜,當下並許下兩個大願,一是他如果抗癌成功、身體健康,一定會每年將所得捐出一○%做慈善;第二個大願,就是六十歲退休後,要到這間廟當廟公、做義工,繼續做善事。 所以,當他身體逐漸康復後,他開始遵守自己許下的諾言,每年捐出一○%的所得做慈善,並透過家扶中心,認養需要被扶助的小孩。 從買台積電的股票開始,陳濟安每一年都堅持奉行做慈善,直到投資茂矽、獲利幾乎打平的那一年,讓他警覺,從股票投資,然後把獲利拿來做慈善的模式,並非長久穩當之計,必須要找出「萬無一失」的方法才行。 最後,他想到可以利用投資小套房,把小套房出租後的租金,作為慈善資金,「這樣的風險應該很小吧!」他笑說。 秉持這樣的想法,過去十年間,陳濟安陸續購入四十多間套房,地點都在新北市板橋、新莊一帶。因為板橋有眾多外來人口,新莊則有輔大的學生,套房不怕沒人租。 此外,陳濟安只買全新的套房,而且配搭好裝潢與家具,房客可隨租隨住,他還指派專人收租、管理。平均每間套房的出租價格近兩萬元,月租金收入超過六十萬元,租金報酬率都能維持四%,,難能可貴的,這些收入他全部用在慈善捐助上。 人生轉向,病榻中淬鍊出新體悟曾經在病榻上與死神拚搏的陳濟安,對人生早有另一番體悟。生病前,他對自己的期望是升官加薪;生病後,人生重新排序,現在他把「健康」擺在第一位,而且更懂得「奉獻」的真意。 這一切他都是低調進行。一位和陳濟安有二十年交情的朋友,因為參與《今周刊》的採訪,才知道陳濟安居然是六十二名孩子的「乾爸」。 「以前不懂他明明有上億元身家,為什麼不住豪宅、開名車,原來是有這麼多小孩要養啊!」這位老友方才恍然大悟。 至今,陳濟安仍然一家子擠在四十坪公寓、開十年舊車,過著儉樸但與資產總值極不搭調的生活。 在他的人生剛要「三十而立」、開始衝刺時,就因癌症而被迫停滯三年,讓凡事「衝衝衝」的他,正好有機會放慢腳步,思考人生,並趁機飽覽佛書、紫薇斗數、︽孫子兵法︾,與投資理財等各種書籍。 其中影響他最大的,就是佛教經典中提及的「捨得」與「行善」的觀點,他已經交代兒子房產絕對不准賣,因為捐助貧苦孩子的慈善志業,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他也從︽孫子兵法︾萃取其中精髓,並歸結出三個重點,用在帶兵與管理上,無往不利。 癌症差點奪走陳濟安的命,回頭來看,癌症反而帶來致富的智慧。只是在陳濟安看來,他的富有,不是擁有超過三億元的身家,而是他從孩子們身上看到的無窮希望。 拚搏!—— 陳濟安的人生五階段 階段一 家道中落 ˙含著金湯匙出生,小時候過著優渥的生活。 ˙國一,做水電工程的父親生意失敗,債主上門討債,導致他必須到處打工過活,以此度過高中與大學階段。 階段二 病中苦讀 ˙29歲罹癌,積蓄都花光。 ˙開始思索兩名不到5歲子女未來的生活,病榻中決定靠投資來賺錢,並苦讀20多本理財書籍。 階段三 初試啼聲 ˙靜養期間模擬操作股票,卻發現理論與實務有落差。 ˙得到老伯傳授「一精神、三要點」投資心法,並投資生平第一檔股票「台積電」。在1996年第四季以50元買進,97年第三季賣在150元,獲利2倍。 ˙把每年賺來的錢,捐出10%做慈善。 階段四 資產分散 ˙2000年,拿8000萬元重押茂矽,不但沒獲利,還倒賠手續費,幾乎讓行善資金來源斷炊。 ˙開始把投資的股票分散,並把資產分配在存款、股市與房地產。 ˙擁有40餘間小套房,與市值近億元的股票。 階段五 人生富足 ˙買進40餘間套房,月收租60萬元。 ˙認養60餘位貧苦小孩。 ˙過著儉樸的生活。 ˙準備60歲退休去當廟公,把幫助別人當作一生志業。 精髓!—— 陳濟安的「農夫精神操作法」 冬 挑選肥沃標的 開始尋覓來年值得播種的沃土:選定趨勢向上的產業,並挑選出基本面佳的龍頭股,再以低本益比篩出值得投資的標的。 股票名稱 台塑 華映 聯發科 威盛 中鋼 大同 東貝 聯電 綠能 春 撒下資金種子 將資金種子撒在沃土上:一旦選出標的後,等待值得進場的買點,並且利用一周的時間,將準備買進的張數,全數買齊。 股票名稱 買進價位 台塑 35元左右 華映 13-14元 聯發科 200元左右 威盛 17?18元 中鋼 30元左右 大同 15元左右 東貝 10元 聯電 11元 綠能 80元左右 夏 靜待股價成長 讓種子安心成長:買進股票後,其間股價難免會出現震盪,除非短線暴漲(跌),大環境變動時才須特別留意。 股票名稱 持有期間 台塑 華映 聯發科 威盛 中鋼 大同 東貝 聯電 綠能 02年Q4~03年Q4 03年Q4~04年Q2 04年Q4~05年Q3 05年Q4~06年Q2 06年Q4~07年Q3 07年Q4~08年Q1 09年Q1~09年Q4 2009年Q1~ 2010年Q4~ 秋 收割豐碩利潤 及時收割飽滿的稻穗:在股價達到預期報酬率或時間滿足點時,立即獲利了結,讓穀倉滿載。 股票名稱 賣價 獲利 台塑 華映 聯發科 威盛 中鋼 大同 東貝 聯電 綠能 50多元 40% 17~18元 30% 330元 65% 30元左右 66% 45元 50% 23元 50% 58元 4.8倍 目標22元 目標200元 陳濟安選股三要點 龍頭股 台積電為晶圓代工龍頭、鴻海為代工業龍頭、中鋼為鋼鐵業龍頭、聯發科為IC設計龍頭。 本益比低於十倍 買進台積電、鴻海、中鋼與聯發科等股票時,本益比都不到十倍。 產業趨勢向上 1996年買進台積電、2000年買進鴻海、2002年買進中鋼、2004年買進聯發科。 好標的! 依照「選股三要點」 《今周刊》挑出值得留意個股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2010年每股純益(元) 2011/ 4/19股價(元) 4/19本益比2603 長 榮 4.94 25.1 5.08 2609 陽 明 4.60 23.7 5.15 2618 長榮航 4.06 26.6 6.55 2374 佳 能 5.39 43.5 8.07 2548 華 固 11.31 83.0 7.34 2303 聯 電 1.91 14.9 7.80 2606 裕 民 7.78 61.3 7.88 2337 旺 宏 2.33 18.6 7.98 2301 光寶科 *4.27 35.5 8.31 2605 新 興 *3.70 32.8 8.86 6239 力 成 10.89 94.0 8.63 2344 華邦電 0.97 8.72 8.99 9904 寶 成 *2.89 27.1 9.38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註:*表每股純益為財訊預估 製表:葉揚甲 陳濟安的資產配置概況 總資產 2000年開始進行資產配置。 房產 一間自住宅,40多間小套房。 活期存款 目前約有7位數。 慈善 一個月約60萬元租金,全用來做慈善。 股票 目前兩檔股票,投入資金約6000萬元。 陳濟安看好的個股:綠能、聯電目前陳濟安手上有兩檔股票,一檔是今年初才買的「新歡」綠能,另一檔則是第四度持有的「舊愛」聯電。去年三月,他以每股11 元買進的聯電,為何沒在去年「秋收」時就賣掉?「我會破例、第二年還持有的股票,通常就是它的現金殖利率仍然高於定存,而且後勢看俏!」陳濟安解釋,聯電 以11元買進、去年每股配息0.5元,殖利率達4.5%,而且半導體業的景氣已在去年回升,今年看來也沒有利空因素,因此選擇繼續長抱。 另一檔就是「綠能」。買進綠能的理由是,綠能是國內薄膜多晶矽產業的主導廠商,具有設備、產能上的優勢,且本益比也才10倍左右。他預期日本核能事件後, 全球會再度重視新能源與太陽能產業,是可以長線看好的標的。他在今年第一季進場,持股成本約84元,為避免除權息要繳交高額的稅賦,他不排除在除權息前先 跑一趟,爾後再繼續重押綠能。 現身說法—— 陳濟安:我靠蜂膠走出癌症! 我發病接受化療時,要用到中、高劑量的化療藥劑,但副作用很多,一打下去,整個人、連關節都變黑了!當時我不到30歲,但要從一樓爬樓梯到5樓住家,中途還要休息10次,可見體力有多差! 但病情怎麼好轉的?靠蜂膠!我在第16次化療時開始喝蜂膠,蜂膠是體重10公斤要喝一滴。我體重70公斤就喝7滴,每兩小時喝一次,結果居然可以(正常) 排尿了。而且我的CR值(Creatinine,肌酸酐)在10天內從8降到正常值的1.3以下,連醫生都驚訝不已。 並不是說單靠蜂膠就可以治癒癌症,我還是有接受正常療程。只是在我的經驗裡,蜂膠幫我增強抵抗力。到現在已經20年,我還是每天早上喝一次蜂膠。可是,也 不是每種蜂膠都有用,我會選義大利、巴西來的,我覺得效果比較好。現在,假日我會去探訪認養的孩子們,一起去爬山、運動。我退休要有三老:「老伴、老友和 老本」,現在老本存夠了,我就到處去分享養生之道,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到老。 病榻上淬鍊出智慧—— 陳濟安推薦書單 《孫子兵法》 運用在商戰與管理上 對〈謀攻篇〉中提及的「上下同欲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等三個「知勝之道」特別有心得。 陳濟安解釋,「上下同欲者勝」代表企業上下是利益共同體,往同一個目標前進。「識眾寡之用者勝」,是要知道敵我的虛實強弱、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不要莽撞行事。「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則是強調「充分授權」的重要。 《藥師經》、《心經》、《梁皇寶懺》等經典 運用在慈善志業上 對經典中提及的「捨得」與「行善」的觀點尤其認同。 陳濟安說這些書教他要捨得,而且有捨才有得;此外,為善不欲人知,為了博得名聲才做善事,反而是一種罪過。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3/4NNDIwXzM3MTE4Ng.html
农夫山泉“抄袭门”事件持续升级。继10月10发表“意在为中国消费者维权”之言论后,昨日(10月12日),农夫山泉就可口可乐指责其力量帝维他命水(以下简称力量帝)侵权一事再次作出回应,称指责没有法律依据,并要求可口可乐公司道歉。
农 夫山泉否认力量帝存在包装侵权问题,并认为可口可乐在力量帝上市近一年后,突然指责“侵权”,原因是力量帝受到市场欢迎,而酷乐仕维他命水(以下简称酷乐 仕)销量惨淡。对此,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及传讯部总监翟嵋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受到法律的保护,农夫山泉的行为涉嫌不正当竞 争,并指责农夫山泉一再偷换概念。
农夫山泉否认包装侵权
农夫山泉在最新的回应中再次 炮轰酷乐仕的价格问题,称美国产酷乐仕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约为0.9美元/591ml/瓶,折合人民币约5.7元,广东东莞生产的(500ml/瓶)却曾在 国内卖到15元。“这是对中国消费者的变相歧视。”农夫山泉还向记者提供了两张照片,内容为591毫升装酷乐仕在美国COSTCO超市的价签和购买小票, 小票显示,20瓶酷乐仕售价17.99美元。
农夫山泉董秘兼新闻发言人周力指出,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在法律框架下的各企业自由竞争,从而让消费者受益。为防范法律风险,农夫山泉在推出力量帝前专程向律师求证,获得充分的法律依据后,公司才将产品推向市场。
周 力认为,在“维他命水”四个字体的设计上,可口可乐名称为“维他命获得”,并且是竖形排列,而农夫山泉产品的名称为“力量帝维他命水”并采用横行排列;标 签上,可口可乐采用红白、黄白或紫白二色,且色块占标签1/2面积;农夫山泉力量帝全部为单色;所用字体、颜色都不相同,存在明显的差别。不存在包装侵权 问题。
周力称,尽管如此,为维护维他命市场的健康发展,农夫山泉还是应可口可乐要求,对设计作了相应调整,以区分产品。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双方并没有发生争议。
农夫山泉质疑可口可乐动机
农夫山泉称,力量帝的价格为每瓶3.5元,约为可口可乐酷乐仕的1/4,且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基本一样。因此产品上市后,力量帝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6%,而酷乐仕不到1%。因此,可口可乐曾三次调价,以上海市场为例,由15元/瓶降至9.9元/瓶,再到现在的6.9元/瓶。
“由于可口可乐对中国市场存在价格歧视,导致市场份额丢失,这是可口可乐自己造成的。”农夫山泉认为,东莞生产的酷乐仕在中国的定价是“价格背离价值”的,可口可乐应该尊重市场,尊重中国消费者,并为此付出代价。
农夫山泉认为,可口可乐在力量帝上市近一年后,突然发出“侵权”指责,原因是力量帝受到市场欢迎,而酷乐仕维他命水销量惨淡。
可口可乐:对方偷换概念
针对农夫山泉的又一次高调回应,翟嵋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价格因素不应成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借口,所有企业都应尊重知识产权,共同维护市场,农夫山泉一再拿价格说事纯属偷换概念。
对于农夫山泉所指的“变相歧视”,翟嵋并不认同,她告诉记者,15元的价格是世博会的官方价格,并非可口可乐所定,当时酷乐仕价格为9元至10元/瓶。
“可口可乐公司拥有一套全面和严格的价格管理体系,酷乐仕是定位高端的时尚饮品,无论是研发团队,还是主要原料,都来自美国,并使用天然色素和香精,而人工色素和天然色素的成本差距在50倍以上,因此定价相对较高,目前该产品在中国的零售价为6元至8元/瓶。”翟嵋说。
她表示,酷乐仕的相关商标已获得注册,虽然其他外观设计元素没有申请专利,但并不意味着农夫山泉未构成侵权,根据相关法例,知名商品的特有包装装潢受到保护,农夫山泉的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指出,如果可口可乐该款产品没有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则只能以抄袭知名商品包装装潢为由状告农夫山泉涉嫌不正当竞争。
此 外,针对农夫山泉质疑可口可乐在此次事件中的动机,翟嵋强调,此事件是因为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后才被报道,并非可口可乐挑起事端。“我们只是正常回应消费 者和媒体的询问。我们从一开始就显示了足够的善意和诚意,一直采取主动沟通的方式,希望能在行业内部解决,并没有通过媒体来炒作。”翟嵋说。
|
||||||
看到父親務農辛苦,也因團膳業務需求,鍾添景投入打造「蔬菜工廠」,卻大虧六千萬元,之後他不斷嘗試,並投入發芽食品研發,成功圓夢。 撰文‧林宏文 站在位於新豐占地百坪的蔬菜工廠中,紅柿子公司總經理鍾添景望著架子上一片綠油油的蔬菜,開心地摘下幾片葉子給參觀的朋友說,﹁這種菜比一般乾淨一千倍, 我都是這樣吃的,你試試看。﹂由於是在室內種植蔬菜,在乾淨程度上,比種植在土裡的要乾淨許多,而且也不受天候及蟲災影響,一年四季都可穩定產出。鍾添景 的原則是,別人種得出來的,他就不種。﹁我們選擇的菜種,是需要從國外進口的蔬菜,或是相反季節的蔬菜,例如夏天也可以種出茼蒿菜,這樣才能創造出差異化 的價值。﹂放眼看去,層層疊高的蔬菜架,井然有序排列,生產一般蔬菜的樓層可以到五層,至於體積較小的芽苗菜,甚至可以「住」到十層樓,設計上又要讓每顆 菜都能吸收到足夠的光線,才能夠在一百坪的工廠內,每天生產三千顆蔬菜。 團膳起家 築蔬菜工廠圓夢鍾添景所學與工作經歷跟農業有關。他念文化大學園藝系,畢業後到興農食品負責農藥業務,之後自行創業,切入團膳事業,並朝上游食材做研究整 合,但他動念想做「蔬菜工廠」的關鍵,與他出身農家有關。 鍾添景出身農家,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田裡幫忙,每到放暑假,他一定趕回家幫忙。甚至大學聯考的前一天,他還在田裡工作,讓他曬出黝黑的皮膚,並且磨出粗糙的 雙手。至今鍾添景的父親已八十多歲,仍然每天拿著鋤頭下田。 鍾添景回憶,從小家裡孩子多,但家裡收入很不穩定,﹁我的弟弟很會念書,當時父親為了讓弟弟出國念博士,一甲地的稻子賣掉的錢,拿出三分之二只夠買一張到 美國的機票,更何況家裡還有六、七個小孩要養。﹂鍾添景對台灣農業問題,有深切的感受,﹁你看,只要到鄉下隨便逛一下,就可以看見到處都貼著農地出售的牌 子,看了實在很痛心。﹂鍾添景指著紅柿子附近的農田,近來不斷有人買賣轉手,經過炒作,一轉手就可以賺上百萬元,﹁這麼好賺,誰還願意辛苦當農夫?﹂在他 心中,投資蔬菜工廠除了圓夢,解決農業問題外,跟他本身的事業也有關。他創業的紅柿子,是桃園地區最大的團膳公司,最高曾經每天供應八萬份學校及工廠午 餐。由於是各種蔬菜水果上游原料的最大客戶,讓鍾添景很早就開始思考要如何改善食材品質。 七年前,鍾添景把想法付諸行動,但卻出師不利。當時,他與朋友在宜蘭蓋一座蔬菜工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成熟,加上發光二極體(LED)價格還很貴,六千萬 元的投資全部泡湯。他內心發誓,有一天,他要捲土重來,完成這個夢想中的蔬菜工廠。 鍾添景知道在蔬菜工廠中,LED燈光的技術占相當關鍵的角色,他雖然是LED門外漢,但他找來專家一起合作開發,解決各種散熱及設計的問題。如今LED燈 效率大為提升,並已經改良到第四代,靠著LED燈就可以在室內種植各種蔬菜。 要精進 不讓農業走向衰敗解決了LED燈的技術問題,鍾添景前後投入近三千萬元研究發芽玄米,運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催化胚乳,活化沉靜中的酵素,讓糙米可增生更多 新的營養素,這與一般糙米經烘乾處理,致使內部酵素停止活動,營養素因而處於「休眠狀態」的情況大不相同。 由於發芽加工技術大幅精進,紅柿子在芽類的年營收快速成長,達到上千萬元。不過,目前鍾添景最關心的,還是整個農業的生態能否復甦健全。他很感慨地說,﹁ 老一輩逐漸凋零,但年輕人早已遠離農村,甚至在太陽底下曬幾分鐘就會昏倒。﹂台灣的農業政策與社會風氣,都讓農業走向衰敗之路。 鍾添景清楚知道他的蔬菜工廠,可以解決上述的農業問題。﹁若是一對夫妻想要經營一個事業,要建造一間每天可生產一千顆蔬菜的工廠,只需要兩百多萬元的投 資。﹂鍾添景很興奮地說,生產出來的蔬菜,還可以賣回給紅柿子,收購價是每包(約二六○公克)二十六元至二十九元,所以一對夫婦創業,若請兩個人來幫忙, 每個月都能有十萬元的淨收入,這樣的投資報酬率,遠比一般菜農要強上好幾倍。 鍾添景的研究成果,變成一套可以很容易複製的商業模式,也是因為有這麼完整的事業規畫,讓紅柿子在今年的「台灣生醫暨生農產業選秀大賽」中,獲得評審委員 的青睞,奪下生農組的銀牌獎。此次參與生農組評審的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就說,﹁紅柿子的商業模式,讓我們對台灣農業的生機又燃起了一線希望。﹂鍾添景 不只改變蔬菜的種植模式,他憑藉著豐富的團膳及採購經驗,很清楚不僅生產端要做好,銷售管道也很重要。他已在竹北等地設了三個銷售蔬菜的野菜工坊,未來, 蔬菜工廠生產的蔬菜,都可以透過這些據點銷售,同時也可以銷售紅柿子的發芽玄米、發芽穀物、發芽豆類等加工食品。 鍾添景 出生:1957年 現職:紅柿子食品總經理 經歷:食品研發與管理經驗20餘年學歷:文化大學園藝系、中央大學EMBA 紅柿子食品 成立時間:1989年 負責人:鍾添景 員工數:102人 資本額:1000萬元 主要業務:團膳、發芽玄米、發芽穀物、發芽豆類、芽苗菜2010年營收:9358萬元 獲利:1500萬元 |
每個市場因為參與者不同,體現出不同的市場特性。價值投資者應該關注其他市場參與者嗎?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一些爭議,通常我們正統的價值投資者不太關心別人 的態度,只關心自己對價值和價格背離的判斷。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著名的價值投資者關於市場的一些看法。比如巴菲特說,大家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大家 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彼得林奇則有著名的雞尾酒論述。格雷厄姆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賺錢,你就得與眾不同。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似乎需要辯證的看,過於關心別人的看法和情緒,會把價值投資混為心理博弈。而過於忽視別人的看法和情緒,則有點教條,心態不夠開放。
投身於港股投資幾年來,我發現香港市場有其特有的一些秉性,而如果我能適當的給予關注和把握,應該更有利於我的投資。
比如港股相對大陸市場,更容易暴漲暴跌。
我們來看一些比較熟悉的企業例子。比如玖龍紙業,2007年前後,從26.75跌到0.71,跌幅之大,不可思議,後又從0.71漲到現在的6.38,漲 幅之大,也不可思議。比如復星國際從2007年的15塊跌倒2008年的1塊1,然後又漲到如今的4塊6,漲跌都很大。比如思捷環球從133塊跌到7塊 5,現在已經反彈到16塊5。比如比亞迪2007年從78跌到6塊,後來因巴菲特買入,從6塊又漲到88塊,然後又從88塊跌到10來塊,現在又反彈到 20來塊。比如達芙妮從2006年的9塊多跌到2008年的1塊錢,然後從1塊多漲回現在的10塊多。比如百麗從2007年的13塊跌到2008年的2塊 5,然後從2塊5漲到現在的14塊。。。。太多太多的例子,而且是著名企業,如果考慮那些微型企業和非主流企業,則更多。
港股的這種特徵讓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策略。當然,那些原教旨主義的價值投資者會說,市場的漲跌本無常,幹嘛理他,只要你選對了企業,跌過頭了遲早漲 回來。以前我也這麼認為,但經歷過幾年的市場洗禮之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其實如果對這種市場特性予以適當的重視,我的投資可能會做得更好一點。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1.必要的分散。雖然理論上說,如果你選的企業是對的,你對價值的判斷是對的,跌過頭了遲早還是會漲回來。但是這個過程的時間成本可能會很大,這個過程的心理考驗可能會很大,重要的是你真的可能是錯的,還有一點是預期的自我實現有時候會很可怕。
關於預期的自我實現,比如當大家都認為這個企業有問題,原本這個企業沒問題,但如果大家都認為你有問題,你可能最後真的有問題,這個很現實,比如一些高負 債企業,比如綠城,如果大家認為綠城沒問題,那綠城可能日子過的很安靜,埋頭賺自己的錢,但當大家都認為你綠城有問題的時候,可能綠城的債務人坐不住了, 銀行可能逼債,這樣原本沒問題會變得有問題,綠城的股東有可能坐不住了,大家拋售綠城的股票,進一步挫傷公司的外部形象,進一步加深債權人比如銀行對綠城 前景的判斷,進一步刺激其追債。那到最後,沒問題可能就有問題了。
必要的分散可以緩解投資組合劇烈波動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可以避免萬一判斷錯誤帶來的全軍覆沒,可以避免一些類似預期自我實現的衝擊。而且,分散的結果, 可能更有利於你抓住你的組合漲跌順序不一致的好處,你可以適當的拋出漲幅達到目標的股票,買入尚未回升的價格和價值背離依然很大的股票。
2.必要的貪婪。因為港股市場有上述我列舉的劇烈波動性的特徵。那麼,我們在選擇買入的時候,不可過於著急,尤其不可過於著急下重手。四五折的時候,可以 買,但別把力使盡,留點餘地,因為可能還有更不可思議的折價機會。所以具體執行體現為,買入應該分批,四五折的時候可買入首批,二三折的時候第二批,一兩 折的時候第三批。對於不可思議的折價率,要有這種貪婪心去等和策略應對。
3.必要的開闊。能力圈是價值投資者必須謹記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我們應該努力去拓展,不要以能力圈作為自己固步自封的理由。適當的把範圍放開,把視野 開闊,多盯幾個行業,那樣更有可能發現這種跌得一塌糊塗的機會。極度廉價的時候,充足的安全邊際對於能力圈的冒險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風險補償。在安全邊際和 能力圈之間取得平衡。
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