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上衣服,你還認不認識 田亮跋涉演藝圈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28

2005年,田亮因為“商業活動太多”,被國家跳水隊“調離”。同一年,他簽約英皇娛樂。2013年,田亮帶女兒Cindy參加真人秀《爸爸去哪兒》,迎來娛樂事業“第二春”。 (南方周末記者 何立斌/圖)
從2005年開始至今,田亮涉入娛樂圈的近十年,正是“舉國體制”備受質疑的十年,也是體育明星娛樂化的十年。
田亮和女兒Cindy沒出現在《爸爸去哪兒2》里。但他們的出鏡率並沒有降低——在點讀機廣告上,在水上樂園的廣告上。
這些廣告在娛樂新聞里,被毫不客氣地定義為“攜女兒吸金”,田亮的說法則是“帶女兒體驗”。
“體驗”了幾回,田亮也發覺Cindy有點“膨脹”,開始有意控制Cindy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次數,決定一開學就把她送回學校:“該跟人家有矛盾的有矛盾,該受欺負的繼續受欺負。”
在十米跳臺上,田亮曾是金牌拿到手軟的“跳水王子”,和郭晶晶是那個年代最具明星氣質和商業價值的運動員。
2005年,因為“商業活動太多”,田亮被國家跳水隊“調離”。他因此在輿論中變成了兩個自己也不認識的人:一個是無組織無紀律、被寵壞的、只想著賺錢的渾小子;一個是 “個人意識覺醒”的新一代運動員。
2007年退役進入演藝界,關於他的評價更多地變成“演技差”。2013年,他以“星爸”身份高光回歸。2014年7月,田亮趁熱打鐵推出新書《臭爸爸》,由他擔綱制作人的電視劇《驕陽似我》同期播出,田亮儼然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某種程度上,田亮承認女兒為自己帶來了紅利:“真人秀節目是很赤裸裸的,如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一些認可,那可能是對我行為或人品的一種認可。這比做一個作品、演好一個戲的收獲更大。”
“我以為刻苦訓練, 就能解決問題”
如果不是7歲就被扔進跳水隊,田亮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汽車設計師或者建築師。
他甚至一直沒搞清楚,自己是什麽時候喜歡上跳水的。小時候,他身邊的小夥伴總是過一段走掉一個:“我再也不練了,我回家了。”田亮羨慕他們好勇敢,而他一路練到國家隊,恰恰是因為“不敢”。漸漸地,他找到了某種冠冕堂皇的意義:只要跳水不拋棄我,我就不放棄跳水。
跳水一直沒拋棄他:隊里要淘汰末尾兩名的時候,他是倒數第三名;1990年,他在四川隊成了“雞肋”,陜西跳水隊成立了,他加入,成了“元老”。
陜西隊太窮,沒有場地,只能到北京跟國家跳水隊租借。每回得等國家隊練完了,才輪到他們,這時候,場館工作人員會故意把燈關了。田亮和小夥伴們根本不在乎:這可是伏明霞剛才跳下去的地方啊!一個空翻下去,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冠軍附體——盡管人家的動作、人家壓的水花,他們一點兒也做不出來。
跳水動作學不上來,就模仿偶像們的一舉一動:甩頭發的感覺、系毛巾的方式、爬樓梯的動作,田亮都悄悄學過。有一回交接場地的時間,伏明霞看了田亮一眼,和他說了一句話,這成了他在小夥伴中炫耀的極大資本。
“他們一直問:她為什麽看你呀?”田亮手舞足蹈模仿。直到現在,最能調動起他情緒的話題,還是跳水。
田亮現在的經紀團隊已經和他合作了九年。這些年,按照田亮的意思,經紀團隊給他安排工作的第一原則是:凡是有關體育的項目,必須排除萬難無條件地接受。
沒能參加2008年家門口的奧運會,田亮始終遺憾。雖然即便堅持到2008年,他也未必能保持冠軍水準,但2005年他被調離國家隊,等於徹底斷了希望。
他在2006年出版的自傳《最亮的十米》里寫:“那時我只能在訓練和吃飯之余躲在西安的小房間里,胡亂地按著手里的遙控器,茫然地瞪著電視,不知道電視里在演什麽。”直到2007年和葉一茜結婚,他才從低落里走出來。
2005年,郭晶晶也一度被調離國家隊。不過在田亮被國家隊除名的時候,郭晶晶已經重回國家隊訓練。
在“亮晶晶”之前,國家跳水隊幾乎從未遇到過擁有如此巨大商業價值的隊員。那些年,國家遊泳中心包辦了運動員的商業活動,並從中分成。媒體報道,國家跳水隊領隊周繼紅也會為了給運動員爭取更高的價碼,和商家爭得面紅耳赤。田亮從2000年起身價一直暴漲,和周繼紅不無關系。2005年,田亮以個人身份簽約了英皇娛樂,惹惱了一直代行田亮經紀職權的國家遊泳中心。
田亮盡可能地減少了商業活動,在陜西隊悶頭訓練,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當年的全運會上。全運會十米跳臺,田亮的分數大幅度落後於胡佳,卻在最後一跳中完美反超。但這一跳並沒能讓田亮重回國家隊。
“那時我對許多事情的理解,不過是幼兒園水平。我以為我刻苦訓練,把水平練到最高,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田亮嘆了口氣。關於2005年,至今他還有一肚子話想說,但“不能說”、“不便說”、“還沒到時候”。
田亮也不像李娜、林丹那樣有意識地反抗和抱怨體育體制,他感受更多的還是“幸福”:“就是在這樣的體制內,我才實現了很多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他一臉誠懇地說。

得知田亮要演雷鋒,雷鋒的七十多名戰友聯名反對。劇組找國家遊泳中心開了證明:田亮是被“調離”國家隊,而非被“開除”;田亮再親身向老戰士們解釋說明,終於爭取回了角色。 (CFP/圖)
是雷鋒,也是牛郎
田亮入娛樂這行,和當年跳水一樣,是“被選擇的”。
2005年田亮簽約英皇娛樂,2007年退役,想找他合作的人就更多了,一半因為世界冠軍的光環,另一半,是因為他那張臉。
田亮經紀公司的總經理穆小勇,為田亮接下的第一部戲是電視劇《牛郎織女》。從制片主任、執行制片人,到導演、公司副總經理、大老板,他挨個兒見了個遍,才敲定田亮演牛郎。
對方其實很有誠意,每個人都很期待:田亮戴上頭套、穿上古裝得是什麽樣?可每個人又都不踏實:田亮真能演嗎?
正式開機前,穆小勇把田亮送去中央戲劇學院老師關瀛那兒培訓了幾天。關瀛的短訓在圈內頗有名氣,周冬雨、林誌玲這些要“趕鴨子上架”的演員,都被她調教過。
穆小勇不放心,跟去了寧夏的拍攝地,親眼看著新手田亮“出醜”:一場戲能拍一整天,候場時竟然跑去幫燈光搬梯子,進組第一天就很外行地問安以軒哪里可以睡午覺。
田亮知道自己演得並不好。每當三條不過的時候,他就能感覺到工作人員的不耐煩,幫燈光搬梯子,與其說是不懂行,不如說是內疚。
他甚至希望現場能跳出一個教練,直截了當告訴他怎麽做,但不可能。“這行不是跳水,它沒有標準。你說要這麽演,他說要這麽演,可能都好。但如果你按他們說的那樣演,可能都不對。”
在跳水隊,田亮最擅長的就是保持情緒平穩。相識九年多,經紀團隊很少見過田亮有什麽大喜大悲、情緒波動,他們將之歸結為:“跳水嘛,心情一波動,就壓不住水花了。”
關瀛給田亮上的第一節課就是“解放天性”,要求演員大開大合地表達內在的情緒。可是直到現在,穆小勇都覺得田亮的天性還沒完全放開。
這一切,造就了一個在屏幕上極其青澀、跳戲,被媒體稱為“零演技”的牛郎。田亮後來反思,他不應該在剛剛踏入表演這一行的時候,就擔綱主演。穆小勇則堅信片場就是最好的演員訓練班,他接著為田亮接了《雷鋒》。
穆小勇幾乎是從別人嘴邊把雷鋒搶下來的。他看中“第一部雷鋒電視劇”在主流評價體系中的地位,也看中雷鋒和他想塑造的田亮形象的契合:“憨厚、誠實、窮苦,但是正直、積極、正能量。牛郎也是這麽個形象。”
那一年,體操冠軍劉璇已經演過五部影視作品,籃球運動員巴特爾也客串了《十月圍城》,就連足球解說員黃健翔,都出演過三部電影。但因為雷鋒角色特殊,田亮受到了前輩們從未受過的壓力。
穆小勇還記得,一位投資公司大佬聽說後拍案大笑:“你沒事兒吧?田亮演雷鋒,那就是個笑話!”
田亮的定妝照一公布,雷鋒的七十多名戰友就聯名反對,原因是田亮“紀律差、緋聞多、講排場”,和雷鋒艱苦樸素的形象不符。
“連續13天新浪頭條。”穆小勇回憶,他被轟炸到天天失眠,但因為“連爭議的聲音都沒有,全是反對聲”,他和團隊甚至沒法做出任何回應。
最讓他擔心的,是田亮的主演位置會被取消。好在沒有——先是劇組找國家遊泳中心開證明:田亮是被“調離”國家隊,而非被“開除”;再是田亮親自出馬,見到老戰士們,一口一個“前輩”、“老師”,直到雷鋒戰友喬安山發話:“挺好、挺陽光的一個小夥兒。”
“大家對田亮的印象,就是穿著個小褲衩,站在臺子上往下跳。他要穿上衣服,你都不一定認識他,怎麽能想象他變成牛郎、變成雷鋒?”穆小勇半開玩笑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田亮這兩個字,代表一個輝煌的跳水時代,這是他的資本,也是他最大的障礙。我們這些年,就一直在克服這個障礙。”
“很多事情, 體育界沒給過我鍛煉的機會”
在經紀人郝文敬的印象里,劉偉強導演的《不再讓你孤單》是讓田亮開始融入表演職業的一部電影。在這部片子里,他和舒淇、劉燁對戲,飾演有人際交往障礙的男二號。
也許是角色特點更容易把握,也許是部分學會了“解放天性”……這部片子拍完,田亮第一回聽到有人肯定他的演技。他終於能放松些了。
此前田亮總是拘謹。電影要開拍的時候,劉偉強招呼幾個演員一起喝下午茶,田亮挑了個邊上的位置坐,別人問一句,他答一句。“你能不能主動跟人家說說話?別顯得咱耍大牌啊。”郝文敬勸他。田亮還是沒動:“我說什麽呀?我問一些不痛不癢的問題,你說人家是回答我還是不回答我?”
“他們體育圈里都是各跳各的,不像影視圈,大家都得表現自己的親和力。”郝文敬說。田亮也向南方周末記者表達了這種不適應:“劇組是一個人與人的團隊,要比跳水隊複雜得多。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體育界從來沒給過我鍛煉的機會。”
真正讓田亮徹底融入娛樂圈的,還是《爸爸去哪兒》。
早幾年,穆小勇給過田亮一個“陽光潮爸”的形象定位,還讓田亮一家三口拍了一組宣傳照。
那時,田亮已經認真地研究了好一陣蒙氏育兒經:要把女兒當成夥伴,去聽她的想法;小孩在墻上亂畫的時候,千萬別制止,那是她在搞創作……
這種柔軟的教育和田亮受過的教育大相徑庭。他的父親是個說一不二的人物。小時候,他根本沒有資格和父親講話,父親要表達的所有意思,都由母親轉達,每當聽到“這話是你爸說的”,田亮就必須乖乖服從。
有時候,他也會不自覺地在Cindy面前表現出這種“硬”:過馬路“必須”看紅綠燈,用手去碰插線板是“絕對不行”的。但比起習慣於扮黑臉的葉一茜,已經溫柔太多了。Cindy真正怕田亮的,是他“講道理”——那是一門唐僧式的、喋喋不休的、令人聞風喪膽的絕技。
有過這些準備,第一次拍攝,田亮信心滿滿地上陣了。結果Cindy哭得驚天動地,田亮身心俱疲。節目他不想錄了。
郝文敬好歹勸他參加了在沙湖的第二站。這一回,一鉆進沙子堆里,Cindy就活了。回來以後,田亮一邊把Cindy的靴子脫下來,嘩嘩往外倒沙子,一邊揚著眉跟郝文敬“得瑟”:“沒問題了,你哥我還有什麽事搞不定的?”
面對鏡頭,田亮收斂起他對Cindy原本就不多的那點“硬”。而那種控制不住的唐僧式嘮叨,和他不為人知的處女座式“龜毛”,則經過節目組的鏡頭剪輯,被放大得恰到好處。
田亮的確因此在演藝圈發展得更加順暢。以前,他的聚會上出現的總是跳水隊的師弟、師妹;現在,他的朋友圈里多了林誌穎、郭濤這些影視明星。他也當制作人,和穆小勇一起去談生意——田亮親自出馬,對方往往更賣幾分面子。
田亮之後,體操冠軍李小鵬帶著他的女兒奧莉在《爸爸回來了》完成了初次熒屏亮相;另一位體操冠軍楊威,也正帶著兒子楊陽洋,在《爸爸去哪兒2》里聚集人氣。
韓國版《爸爸去哪兒》里,足球明星安貞煥一臉堅決,表示體育這一行太累,絕不會讓兒子涉足。
Cindy總在鏡頭前一路狂奔,遺傳的運動基因一覽無余,但觀眾更津津樂道的是:“據說Cindy代言價碼不低,看來娛樂圈這條路是走定了。”
田亮不置可否:“我不會因為(體育)這條路我走過了,就說它不好。它再苦,也有嘗到甜頭的人,盡管比例低。”
我暫時不會再碰生鮮電商了 | 跋涉之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9/153697.shtml
導讀 : 中國的電商經歷了最初的戰國時期,當當、亞馬遜、京東……按下葫蘆起了瓢,後來是三國時期——京東、天貓,蘇寧或者一號店。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電商巨頭來瓜分市場,做小眾垂直細分,可能還會有些機會,但也只可能小而美。
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勇於擁抱失敗,選擇從頭再來。這讓人想起曾經在矽谷流傳的一個段子:由於矽谷沒有高樓,如果創業失敗者真想跳樓,可以選擇從二樓的辦公室跳下去,然後揉一揉扭傷的腳踝,準備第二天重新創業。
今天的講述者是崔曉琦,北京人,38 歲,11 年電商行業經驗,經歷了電商公司在中國混戰的戰國時代和三足鼎立時期,然後進入平穩發展期。
多年來,崔曉琦一直是大公司里的創新業務帶頭人,他主導的內部創業項目包括凡客V+商城、順豐優選、佳沃市集,擔任 COO、總裁、CEO 等職位。
2013 年是生鮮電商元年。崔曉琦闖入生鮮行業,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他換了兩家公司。現在,他決定暫時不再碰生鮮電商了。
下面是他的故事。
賣電器的再去賣水果是個很大的門檻
做了這麽多內部創業,也換了幾個工作,我最大的感觸是要順應時勢。所謂時勢,不是說哪個最熱做哪個,而是說去做比較有潛力的行業。我覺得電商現在其實已經到了中後期,發展相對平穩。中國的電商經歷了最初的戰國時期,當當、亞馬遜、京東……按下葫蘆起了瓢,後來是三國時期——京東、天貓,蘇寧或者一號店。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電商巨頭來瓜分市場,做小眾垂直細分,可能還會有些機會,但也只可能小而美。
2013 年我做順豐優選之前,特別好奇為啥之前敢碰生鮮電商的人不多。所以順豐找到我時,我覺得挺好的,剛好去生鮮電商領域看一看。
做起來才發現,沒這麽容易。圖書、3C 這些電商品類,很快就都起來了,首先是因為都很標準。我做電器賣賣圖書其實手到擒來,但是我做電器轉而賣箱水果就不一樣了,這是很大的一個門檻。所以,整個生鮮農產品的幾萬億的市場,通過網絡渠道流通的比例只占 1%,2% 是有理由的。
有家公司 2012 年做生鮮電商時,還自建配送公司。後來我意識到:它自己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當時沒人把生鮮配送這事兒做好。但冷鏈物流成本非常高,有些公司的投入早就超過一個億。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個投入大,我用第三方的,但第三方的問題是服務把控難,畢竟它能同時服務多家企業,而每家的標準都不太一樣,所以在服務把控這塊需要管得更細、更嚴。
生鮮電商的產品毛利率 20%、30% 到頭了,但倉儲運營的成本能占到 1/3,物流成本可能又占 1/3。目前客單價能有 100 多塊錢已經算不錯了,但還是太低了。只有把客單價提起來,才能把成本占比降下來。
我曾經覺得生鮮電商能夠賣出高溢價來,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嗎?我覺得不太可能。說實話,現在中產階級或者白領願意花 168 買 10 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
至少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做生鮮電商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巨頭現在去做生鮮,去投資生鮮,不排除是為了卡位。對巨頭們來講,一年虧幾個億不算什麽,但是對於一家初創企業來講,如果一年做幾個億虧幾個億,就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了。
生鮮電商困局:到處都是坑,運營最難
在網上購買生鮮這種形式已經被大家認可,但實際上生鮮電商蠻難支撐的,基本都是在燒錢。生鮮電商最主要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它的成本偏高。它最大的一塊成本是冷鏈的倉儲和物流,這塊的成本比傳統電商要高得多。因為沾到冷鏈就沒有什麽更易儲存,更易流通的品類。
好的冷庫里面有 6 個溫區,水果、凍品、巧克力、紅酒,需要存放在不同的溫區,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不小的損耗,損耗如果你能做到 2% 或 3%,就算很低了。
都是水果,運營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草莓的挑揀和蘋果不一樣,需要戴手套,一碰就會壞掉。在倉儲里,工作人員需要比照色卡(我們招聘時會特別註意檢查視力),來挑選可以入庫的水果。比如,香蕉要稍微青黃一點的,否則可能放到庫里不到一天就爛掉了。這個青黃是什麽標準,不是說你運營其他品類能運營出來的。還有一個比對是成熟度,你不能說九成熟放到倉庫里,可能要七分熟,預計在兩周之內全都賣完,在賣的時候可能會九十分熟,這個也很複雜。
有些特別難處理的品類我寧肯直接放棄,比如每個季度品質浮動會很大的榴蓮。榴蓮運營起來跟賭博似的,果肉在里頭,成熟的狀態不容易把握。這種很難標準化的品類我寧可不做,也不願意看到我們賣出去多少就進來多少投訴。投訴多了,渠道品牌不就砸了嗎?
第二個是生鮮產品的流通性相對而言比較差,即使有冷鏈物流,它的流通也不可能是全國範圍內的流通,尤其像蔬菜、水果,甚至說冷凍的產品,不太可能大規模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流通。它有很強的區域性,玩家們盤踞在東南西北各方,各自去覆蓋自己能覆蓋的範圍。比如,有人在南方做水果,覆蓋幾個南方大省,有人在青島做海鮮,覆蓋青島周邊甚至整個北方。一旦它們要分別往北往南擴展,就要建冷鏈了。
此外,生鮮電商很難挑個品類單點突破。蘋果就比草莓好做?首先蘋果這個品類你不可能壟斷,你能做出一個什麽樣的規模,是可以想象出來的。而且,生鮮產品是非標準化的。同樣一棵樹,果實的口味今年跟去年可能不一樣,容易受天氣影響,這就是一個不確定性。你可能覺得今年它很好賣,明年把這塊地全包了,要是明年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大眾的口味,你就賠慘了。還有一點,即便只做蘋果一個品類,你並沒有省掉很多中間環節,比如質檢、運輸,你的倉儲一樣需要用到溫控。如果一定要拿蘋果和草莓比,蘋果還有個劣勢,賣不起價錢,溢價低。
相比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非標準化是一道更難解的題,除非它們全部都按照統一的技術,在大棚里生產。我去日本考察過,很多蔬菜和水果都種在大棚里面,比如小西紅柿、水果玉米。統一的技術,標準的陽光、溫度。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不可能達到日本這樣的水平。況且日本這種種植法成本其實蠻高的,最後的產品價格必然不低。雖然現在大家願意吃得好一些,但終究還要看性價比。采購供應鏈端需要考慮成本占售價的比例是怎樣。生鮮產品要支撐高議價,就要像褚橙那樣有品牌。
生鮮電商的未來:線上線下聯動,冷鏈宅配有機會
落到生鮮電商,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垂直行業巨頭,到底是京東還是天貓,或者是另外一家,還說不好。這需要時間去沈澱,需要大量的資本去支撐。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網絡渠道和線下的零售網點結合,貨整批地發到社區網點和寫字樓,再通過這些站點散給客戶。由站點來承載最後一公里或者叫最後100米的銷售、物流分發,這種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倉儲、物流和包裝的成本。不這麽做,我覺得生鮮電商完全沒出路。
你可以自建物流,或者跟第三方的物流、配送合作,甚至把社區周邊的洗衣店、小賣部全都利用起來,他們幫你發一單,你付給他們兩三塊錢,畢竟他們在那兒閑著也是閑著。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太可能說在現階段去盈利。
現在已經開始有不少企業開始鋪基礎設施,在北京有家專門做冷鏈宅配的公司叫黑狗,它的冷鏈車類似於移動的冰箱,把冷鏈的產品放進去送到用戶家里。在上海,有一家同類公司叫黑貓。之後可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看到,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我覺得切入這個市場有機會。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
2013 年是生鮮電商的元年,但是為什麽這一兩年才有專做冷鏈的公司出來?我覺得邏輯是先出產品再出服務。這就像前幾年物流行業發展起來,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快遞、百世匯通、韻達快遞的合稱)去做快遞,以及外賣行業起來之後,有那麽多公司專門做配送服務一個道理。
至於冷鏈宅配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幾年,這取決於有多少企業參與進來。但是,即便發展很快,也需要三五年時間。
生鮮是各個階層都需要接觸到的品類,它在網上的增長速度其實很快。同比增長 200% 多也很正常,這不是其他電商能夠追上的增長速度。
如果還是打算進入生鮮電商領域,要看這幾個方面:你能否抓到最好的供應鏈?價格能不能做到最好?再就是運營服務的能力強不強?運營能力不是指你自建服務的能力,而是整合服務的能力。比如說,你與第三方的合作是否能夠通過規模優勢去降低成本。
在我看來,生鮮電商的總體競爭態勢,不是說我單純追求低價,不是靠燒錢去賣產品,要跳出純粹用投資人的錢去燒規模這樣的狀態,真正地把生鮮的品質做好,靠性價比來良性競爭。
價格往細了說,需要考慮成本和賣價的對比。鑒於生鮮產品的流通不是那麽廣,它的覆蓋範圍不像做服裝一樣可以發全國,它只能發到 24 小時內冷鏈能覆蓋的範圍。說實話,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被慣壞了,都想在 24 小時就收到貨,恨不得上午下單,下午就收到。這個我覺得可能是一個誤區,所以,現階段你怎麽保證你的物流服務時間到位,同時,送過去的產品到用戶手里品質還是有保證的。當然,消費者心理預期跟商品本身也有關系,本來生鮮它就要盡快吃、盡快用。因此,假設我在北上廣有 3 個冷鏈部,為了輻射更廣的地區同時確保生鮮送達的時效,我必須在北上廣以外的城市建冷庫,這就涉及到成本的問題。


生鮮冷鏈要求全國鋪點,成本居高不下
從消費者的指標看,我首先關註複購率。生鮮電商的複購率一定是很高的,不高,說明沒做好。客單價,是所有電商品類都關註的指標,只有把客單價提上去,成本才可能往下降。
放棄生鮮電商,不是個太難的選擇
我做電商這麽多年,成就感一直很強烈。特別是在亞馬遜的時候,產品一上線瞬間就能影響到成千上萬用戶,那種成就感有點難以形容。後來做生鮮電商也有類似的體驗。你推出一個好的產品品類,很快周邊的人吃到了就會給你反饋。做互聯網的產品的好處,就是你每天都能拿到不同的數據,甚至可以接觸到第一手客戶的反饋,這些能夠讓你迅速調整策略。傳統的線下商業則不同,以賣手機為例,產品分發到渠道,渠道再分發到各省市縣,然後通過數據收集上來最後拿到一個數據。
現在,我不太想再碰生鮮電商這塊了。運營經驗再豐富,我自己的企業不太可能去鋪基礎設施,這主要靠社會化,但社會化不由我控制。我把現有資金給第三方來鋪基礎設施,成本又不受我控制。我費盡心思細致地去運營,可能能多摳出一兩個點,甚至三五個點的利潤,但是其他方面依然不可控。現在生鮮電商的整體狀況可能是 40% 的虧損,我利潤率比別人好一點,虧損 35%,其實也沒什麽大的區別,沒什麽意思。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電商公司是不掙錢的,要鋪大量運營人員,企業規模和企業員工成正比,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電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投入極高
現在,我心中理想的公司是輕模式的,不靠堆人來做規模,而是靠創意或者營銷理念來為公司創造高價值。滴滴打車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一開始它也會雇很多人去地鐵站、火車站做地推,但是等它把(稀缺資源)司機都黏上來之後,就不那麽容易被其他公司搶走,壁壘就形成了。用戶發現用滴滴打車比較容易打到車,用戶就黏上來了。然後,司機說用滴滴招到的客戶比較多,司機就不容易走了。它把兩邊都黏上了,比較巧妙。
現在,我也不是說一定要創業,還是看事情。現在有很多傳統企業做互聯網+,不排除我去掌管這塊的全局,但做這事有兩個前提:傳統企業的老板對互聯網+有認知,並且,他對這塊業務完全放權。要是他還是每天指手劃腳說你應該怎麽怎麽做,我覺得就沒有什麽太大意義了。
創不創業,我的心態沒有太大的變化,不管是在順豐優選,還是佳沃市集,我都沒把自己當職業經理人,還是希望把事做成。現在決定不做生鮮電商,倒也不是個艱難的決定。不排除將來有好的機會和趨勢,資源積累也夠好的時候,再用新的模式去做。
Dos and Dont's
很難標準化的生鮮品類我寧可不做,也不願意看到我們賣出去多少就進來多少投訴。
生鮮不太可能大規模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流通,需要在各地建冷鏈。
生鮮電商很難像三只松鼠做堅果一樣單點突破。
生鮮產品要支撐高議價,就要像褚橙那樣有品牌。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網絡渠道和線下的零售網點結合,貨整批地發到社區網點,通過社區網點再散給客戶。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我覺得切入這個市場有機會。
要跳出純粹用投資人的錢去燒規模這樣的狀態。
生鮮電商創業,要關註供應鏈、運營服務能力、成本結構等因素。
配件商的跋涉
1 :
GS(14)@2010-08-29 17:38:50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100
從外企到創業公司,安雯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經歷著一家小公司的所有艱辛。
“剛才談的客戶沒戲。”安雯說。與對方聊了半個多小時的禪理和處世態度,貌似熟絡,但安雯還是在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家民營企業的決定權不在這位職業經理人手上。創業三年來,這是安雯最看重的成長。
她經營的上海鴻正機械有限公司(下稱鴻正)是汽車行業的三級供應商。主要產品是螺母、閥門等配件。下游是濾芯器、渦輪增壓機等基本元件生產廠,上游就是原材料供應。鴻正幾乎處於這條產業鏈的最上游。
在汽車行業,整車廠掌握著品牌和管道,擁有強大的選擇和議價權。往上游追溯能力逐步衰減。到了鴻正這頭,競爭對手多達幾千家,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透明。無錫、玉環等地相關產業密集,採購方可以隨意挑選。鴻正只能寄望於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撐起的生存空間。
安雯並不是一個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在鴻正的主要投資人(一位國企的高層)給出機會前,她還從未想過要創業。在美國鋁業公司做了三年的市場及銷售工作,她駕輕就熟。給自己預備的新挑戰是給小家添丁。就在這個時候,職業生涯中一扇全新的門打開了。
對方想讓安雯獨當一面,全面負責市場行銷工作,條件是她出資占新公司25%的股份。安雯花了近四個月調查汽車市場、比較跳槽的性價比,並和家人商量。
2007年5月,安雯正式加入鴻正的創業團隊,一到公司不適感就出現了。大公司管理繁複,做任何事情都有規範可循。而在這裡,連考勤、獎金制度都需要 自己撰寫。經營團隊除了安雯,還有另兩位各占股20%的股東,分別負責生產和管理。遇到問題三個人迅速碰頭分別執行。那些被曾經的領導無數次強調的溝通、 回饋、明晰權責的過程都被直接跳過。
鴻正一上來就把目標鎖定在外企客戶。對於一個註冊資金只有100萬的小公司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從圖紙審核到送樣,直到小批量的供應,這個 過程就需要三個月時間,需要達標的專案繁瑣細緻。這還不算完,小批量生產是看你的供給是否持續穩定,通過考核才有正式的訂單。
由於三位合夥人長期在汽車技術領域工作,熟悉外企的工作流程和溝通方式,鴻正順利地把價格和江浙的同類小廠拉開了檔次。到了2009年,公司的銷售額有60%都是外企貢獻的。
安雯的銷售工作起步並不容易,第一個大客戶—上海索菲瑪汽車濾清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索菲瑪”)就盯了半年之久。要不是這家外企之前的供應商產品出現問題,突破不會來得這麼早。第一筆20萬的訂單終於在2007年底拿到。
還沒來得及高興,雪災就接踵而至。2008年1月,公司在上海嘉定租用的倉庫被大雪壓塌。所有產品盡數掩埋,而索菲瑪的交期已迫在眉睫,三位合夥人站在雪地裡面面相覷。一位元股東打來電話建議,去和倉庫出租方協商,等待一筆賠償,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而經營團隊達成了共識,即便是天災,一個初生的公司也無法承擔信譽上的責難。公司一方面組織挖貨,一方面把索菲瑪的工作人員接到現場查看災情,請求諒 解。幾天後,承諾交付的貨量只挖出來一半。公司又馬上全力組織生產,做好一批直接就送出去,甚至把本方質檢環節設在了對方公司。貨車來來回回十幾趟,安雯 幾乎每次都跟車,不敢掉以輕心。
終於,鴻正按期交貨。公司展現的快速回應能力反倒成了最受青睞的部分。索菲瑪的訂單量逐年增長,到了2009年已經達到200多萬。“也許沒有雪災,還不會有這種緊密合作關係。”安雯告訴《第一財經週刊》。
加盟新公司,唯一不出安雯預料的是工作的強度。為聯繫客戶一天跑奉賢、青浦、無錫三地,累積里程600多公里的狀況並不鮮見。更大的考驗則來自心態, 以前作為美國鋁業的銷售,安雯的交流對象是各類經理、總監。而現在去拜訪客戶,可能在前臺一坐一天,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你們發個傳真過來吧。”
“以前的銷售像是團隊行為。”安雯說,銷售和應用工程師會對接客戶的不同部門,談價格的時候長桌兩邊坐滿了人。而現在,一個採購工程師的好惡就可能決定一筆生意的成敗。
2008年4月的漲價談判成了安雯記憶猶新的狼狽經歷。由於原材料的平均漲幅高達12%,鴻正決定向一位生產濾清器的客戶提價。這次鴻正勢在必得,因 為正趕上汽車銷售旺季,公司還握有該客戶某關鍵配件80%的供貨量,客戶勉強接受了漲價的要求。但隨即安雯就察覺到了不對勁。
原來該客戶正在承受上游的降價壓力,公司在採購端下達了嚴格的成本縮減指標。由於鴻正的漲價請求,讓對口的採購工程師的業績不升反降,這讓他惱怒不 堪。接下來情況漸漸失去控制。該客戶有了新的產品需求不再找到鴻正,最後甚至連協議都不簽了,這意味客戶一旦找到更好的供應商,隨時可以把鴻正踢出局。作 為四個大客戶之一,鴻正沒有反擊的機會。誠惶誠恐的日子持續了幾個月,最終經過溝通,雙方消除誤會。
安雯說自己能夠把央求他人或被耳提面命都視為工作的一部分。與之相對的是自己的能動性更強了,這讓安雯感到滿足。不像以前在大公司,工作就像流水線上 的一員,各自負責細碎的工作,無法拼出遊戲的全貌。每到月底收賬,安雯都會睡不著覺。生硬地定下賬期,對弱勢方而言並不明智。在一個請求提出之前往往多次 鋪陳,安雯會每週拜訪對方高層。在人家仍然熱情的時候,細數公司的困難,解析雙贏的可能。
2008年底,經濟危機不期而至。一夜之間鴻正就完全沒有了訂單,在尋找汽車以外的生產方向失敗後,鴻正開始裁員。員工走了一半,只剩下十幾個人。股 東內部也分歧漸顯,比如到底一筆銷售費用起了價值沒有?只有大家坐下來把細枝末節都談清楚。安雯這才發現內部溝通是如此的重要。
在她看來,一起合作難免出現相互的不理解,合作夥伴溝通的基礎是心態開放聽得進去意見,並信守承諾,高效完成分內的事情。其他技術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2009年2月,股東集體放棄工資,鼓勵員工堅守;4月,國內汽車市場率先復蘇,二十幾個品類產品訂單把鴻正拉出了泥潭。
今年鴻正的銷售額預計達到800萬,毛利25%。安雯決定利用這段公司的穩定期赴中歐商學院讀MBA,為未來的坎坷做好準備。
聯繫編輯:
[email protected]
創始人: 安雯
年齡: 32歲
創業前職位: 美國鋁業客戶經理
資金來源: 自有
資金數額: 25萬(占股25%)
目前最大困難: 產品競爭激烈
文|CBN記者 商勤碩
圖|CBN攝影記者 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