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中國的電商經歷了最初的戰國時期,當當、亞馬遜、京東……按下葫蘆起了瓢,後來是三國時期——京東、天貓,蘇寧或者一號店。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電商巨頭來瓜分市場,做小眾垂直細分,可能還會有些機會,但也只可能小而美。

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勇於擁抱失敗,選擇從頭再來。這讓人想起曾經在矽谷流傳的一個段子:由於矽谷沒有高樓,如果創業失敗者真想跳樓,可以選擇從二樓的辦公室跳下去,然後揉一揉扭傷的腳踝,準備第二天重新創業。

今天的講述者是崔曉琦,北京人,38 歲,11 年電商行業經驗,經歷了電商公司在中國混戰的戰國時代和三足鼎立時期,然後進入平穩發展期。

多年來,崔曉琦一直是大公司里的創新業務帶頭人,他主導的內部創業項目包括凡客V+商城、順豐優選、佳沃市集,擔任 COO、總裁、CEO 等職位。

2013 年是生鮮電商元年。崔曉琦闖入生鮮行業,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他換了兩家公司。現在,他決定暫時不再碰生鮮電商了。

下面是他的故事。

賣電器的再去賣水果是個很大的門檻

做了這麽多內部創業,也換了幾個工作,我最大的感觸是要順應時勢。所謂時勢,不是說哪個最熱做哪個,而是說去做比較有潛力的行業。我覺得電商現在其實已經到了中後期,發展相對平穩。中國的電商經歷了最初的戰國時期,當當、亞馬遜、京東……按下葫蘆起了瓢,後來是三國時期——京東、天貓,蘇寧或者一號店。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電商巨頭來瓜分市場,做小眾垂直細分,可能還會有些機會,但也只可能小而美。

2013 年我做順豐優選之前,特別好奇為啥之前敢碰生鮮電商的人不多。所以順豐找到我時,我覺得挺好的,剛好去生鮮電商領域看一看。

做起來才發現,沒這麽容易。圖書、3C 這些電商品類,很快就都起來了,首先是因為都很標準。我做電器賣賣圖書其實手到擒來,但是我做電器轉而賣箱水果就不一樣了,這是很大的一個門檻。所以,整個生鮮農產品的幾萬億的市場,通過網絡渠道流通的比例只占 1%,2% 是有理由的。

有家公司 2012 年做生鮮電商時,還自建配送公司。後來我意識到:它自己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當時沒人把生鮮配送這事兒做好。但冷鏈物流成本非常高,有些公司的投入早就超過一個億。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個投入大,我用第三方的,但第三方的問題是服務把控難,畢竟它能同時服務多家企業,而每家的標準都不太一樣,所以在服務把控這塊需要管得更細、更嚴。

生鮮電商的產品毛利率 20%、30% 到頭了,但倉儲運營的成本能占到 1/3,物流成本可能又占 1/3。目前客單價能有 100 多塊錢已經算不錯了,但還是太低了。只有把客單價提起來,才能把成本占比降下來。

我曾經覺得生鮮電商能夠賣出高溢價來,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嗎?我覺得不太可能。說實話,現在中產階級或者白領願意花 168 買 10 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

至少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做生鮮電商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巨頭現在去做生鮮,去投資生鮮,不排除是為了卡位。對巨頭們來講,一年虧幾個億不算什麽,但是對於一家初創企業來講,如果一年做幾個億虧幾個億,就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了。

生鮮電商困局:到處都是坑,運營最難

在網上購買生鮮這種形式已經被大家認可,但實際上生鮮電商蠻難支撐的,基本都是在燒錢。生鮮電商最主要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它的成本偏高。它最大的一塊成本是冷鏈的倉儲和物流,這塊的成本比傳統電商要高得多。因為沾到冷鏈就沒有什麽更易儲存,更易流通的品類。

好的冷庫里面有 6 個溫區,水果、凍品、巧克力、紅酒,需要存放在不同的溫區,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不小的損耗,損耗如果你能做到 2% 或 3%,就算很低了。

都是水果,運營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草莓的挑揀和蘋果不一樣,需要戴手套,一碰就會壞掉。在倉儲里,工作人員需要比照色卡(我們招聘時會特別註意檢查視力),來挑選可以入庫的水果。比如,香蕉要稍微青黃一點的,否則可能放到庫里不到一天就爛掉了。這個青黃是什麽標準,不是說你運營其他品類能運營出來的。還有一個比對是成熟度,你不能說九成熟放到倉庫里,可能要七分熟,預計在兩周之內全都賣完,在賣的時候可能會九十分熟,這個也很複雜。

有些特別難處理的品類我寧肯直接放棄,比如每個季度品質浮動會很大的榴蓮。榴蓮運營起來跟賭博似的,果肉在里頭,成熟的狀態不容易把握。這種很難標準化的品類我寧可不做,也不願意看到我們賣出去多少就進來多少投訴。投訴多了,渠道品牌不就砸了嗎?

第二個是生鮮產品的流通性相對而言比較差,即使有冷鏈物流,它的流通也不可能是全國範圍內的流通,尤其像蔬菜、水果,甚至說冷凍的產品,不太可能大規模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流通。它有很強的區域性,玩家們盤踞在東南西北各方,各自去覆蓋自己能覆蓋的範圍。比如,有人在南方做水果,覆蓋幾個南方大省,有人在青島做海鮮,覆蓋青島周邊甚至整個北方。一旦它們要分別往北往南擴展,就要建冷鏈了。

此外,生鮮電商很難挑個品類單點突破。蘋果就比草莓好做?首先蘋果這個品類你不可能壟斷,你能做出一個什麽樣的規模,是可以想象出來的。而且,生鮮產品是非標準化的。同樣一棵樹,果實的口味今年跟去年可能不一樣,容易受天氣影響,這就是一個不確定性。你可能覺得今年它很好賣,明年把這塊地全包了,要是明年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大眾的口味,你就賠慘了。還有一點,即便只做蘋果一個品類,你並沒有省掉很多中間環節,比如質檢、運輸,你的倉儲一樣需要用到溫控。如果一定要拿蘋果和草莓比,蘋果還有個劣勢,賣不起價錢,溢價低。

相比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非標準化是一道更難解的題,除非它們全部都按照統一的技術,在大棚里生產。我去日本考察過,很多蔬菜和水果都種在大棚里面,比如小西紅柿、水果玉米。統一的技術,標準的陽光、溫度。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不可能達到日本這樣的水平。況且日本這種種植法成本其實蠻高的,最後的產品價格必然不低。雖然現在大家願意吃得好一些,但終究還要看性價比。采購供應鏈端需要考慮成本占售價的比例是怎樣。生鮮產品要支撐高議價,就要像褚橙那樣有品牌。

生鮮電商的未來:線上線下聯動,冷鏈宅配有機會

落到生鮮電商,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垂直行業巨頭,到底是京東還是天貓,或者是另外一家,還說不好。這需要時間去沈澱,需要大量的資本去支撐。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網絡渠道和線下的零售網點結合,貨整批地發到社區網點和寫字樓,再通過這些站點散給客戶。由站點來承載最後一公里或者叫最後100米的銷售、物流分發,這種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倉儲、物流和包裝的成本。不這麽做,我覺得生鮮電商完全沒出路。

你可以自建物流,或者跟第三方的物流、配送合作,甚至把社區周邊的洗衣店、小賣部全都利用起來,他們幫你發一單,你付給他們兩三塊錢,畢竟他們在那兒閑著也是閑著。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太可能說在現階段去盈利。

現在已經開始有不少企業開始鋪基礎設施,在北京有家專門做冷鏈宅配的公司叫黑狗,它的冷鏈車類似於移動的冰箱,把冷鏈的產品放進去送到用戶家里。在上海,有一家同類公司叫黑貓。之後可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看到,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我覺得切入這個市場有機會。

121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

2013 年是生鮮電商的元年,但是為什麽這一兩年才有專做冷鏈的公司出來?我覺得邏輯是先出產品再出服務。這就像前幾年物流行業發展起來,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快遞、百世匯通、韻達快遞的合稱)去做快遞,以及外賣行業起來之後,有那麽多公司專門做配送服務一個道理。

至於冷鏈宅配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幾年,這取決於有多少企業參與進來。但是,即便發展很快,也需要三五年時間。

生鮮是各個階層都需要接觸到的品類,它在網上的增長速度其實很快。同比增長 200% 多也很正常,這不是其他電商能夠追上的增長速度。

如果還是打算進入生鮮電商領域,要看這幾個方面:你能否抓到最好的供應鏈?價格能不能做到最好?再就是運營服務的能力強不強?運營能力不是指你自建服務的能力,而是整合服務的能力。比如說,你與第三方的合作是否能夠通過規模優勢去降低成本。

在我看來,生鮮電商的總體競爭態勢,不是說我單純追求低價,不是靠燒錢去賣產品,要跳出純粹用投資人的錢去燒規模這樣的狀態,真正地把生鮮的品質做好,靠性價比來良性競爭。

價格往細了說,需要考慮成本和賣價的對比。鑒於生鮮產品的流通不是那麽廣,它的覆蓋範圍不像做服裝一樣可以發全國,它只能發到 24 小時內冷鏈能覆蓋的範圍。說實話,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被慣壞了,都想在 24 小時就收到貨,恨不得上午下單,下午就收到。這個我覺得可能是一個誤區,所以,現階段你怎麽保證你的物流服務時間到位,同時,送過去的產品到用戶手里品質還是有保證的。當然,消費者心理預期跟商品本身也有關系,本來生鮮它就要盡快吃、盡快用。因此,假設我在北上廣有 3 個冷鏈部,為了輻射更廣的地區同時確保生鮮送達的時效,我必須在北上廣以外的城市建冷庫,這就涉及到成本的問題。

640

生鮮冷鏈要求全國鋪點,成本居高不下

從消費者的指標看,我首先關註複購率。生鮮電商的複購率一定是很高的,不高,說明沒做好。客單價,是所有電商品類都關註的指標,只有把客單價提上去,成本才可能往下降。

放棄生鮮電商,不是個太難的選擇

我做電商這麽多年,成就感一直很強烈。特別是在亞馬遜的時候,產品一上線瞬間就能影響到成千上萬用戶,那種成就感有點難以形容。後來做生鮮電商也有類似的體驗。你推出一個好的產品品類,很快周邊的人吃到了就會給你反饋。做互聯網的產品的好處,就是你每天都能拿到不同的數據,甚至可以接觸到第一手客戶的反饋,這些能夠讓你迅速調整策略。傳統的線下商業則不同,以賣手機為例,產品分發到渠道,渠道再分發到各省市縣,然後通過數據收集上來最後拿到一個數據。

現在,我不太想再碰生鮮電商這塊了。運營經驗再豐富,我自己的企業不太可能去鋪基礎設施,這主要靠社會化,但社會化不由我控制。我把現有資金給第三方來鋪基礎設施,成本又不受我控制。我費盡心思細致地去運營,可能能多摳出一兩個點,甚至三五個點的利潤,但是其他方面依然不可控。現在生鮮電商的整體狀況可能是 40% 的虧損,我利潤率比別人好一點,虧損 35%,其實也沒什麽大的區別,沒什麽意思。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電商公司是不掙錢的,要鋪大量運營人員,企業規模和企業員工成正比,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131

電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投入極高

現在,我心中理想的公司是輕模式的,不靠堆人來做規模,而是靠創意或者營銷理念來為公司創造高價值。滴滴打車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一開始它也會雇很多人去地鐵站、火車站做地推,但是等它把(稀缺資源)司機都黏上來之後,就不那麽容易被其他公司搶走,壁壘就形成了。用戶發現用滴滴打車比較容易打到車,用戶就黏上來了。然後,司機說用滴滴招到的客戶比較多,司機就不容易走了。它把兩邊都黏上了,比較巧妙。

現在,我也不是說一定要創業,還是看事情。現在有很多傳統企業做互聯網+,不排除我去掌管這塊的全局,但做這事有兩個前提:傳統企業的老板對互聯網+有認知,並且,他對這塊業務完全放權。要是他還是每天指手劃腳說你應該怎麽怎麽做,我覺得就沒有什麽太大意義了。

創不創業,我的心態沒有太大的變化,不管是在順豐優選,還是佳沃市集,我都沒把自己當職業經理人,還是希望把事做成。現在決定不做生鮮電商,倒也不是個艱難的決定。不排除將來有好的機會和趨勢,資源積累也夠好的時候,再用新的模式去做。

Dos and Dont's

很難標準化的生鮮品類我寧可不做,也不願意看到我們賣出去多少就進來多少投訴。

生鮮不太可能大規模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流通,需要在各地建冷鏈。

生鮮電商很難像三只松鼠做堅果一樣單點突破。

生鮮產品要支撐高議價,就要像褚橙那樣有品牌。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網絡渠道和線下的零售網點結合,貨整批地發到社區網點,通過社區網點再散給客戶。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我覺得切入這個市場有機會。

要跳出純粹用投資人的錢去燒規模這樣的狀態。

生鮮電商創業,要關註供應鏈、運營服務能力、成本結構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