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业战局反转 韩国双雄借3D超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7/yOMDAwMDIxMTEyOQ.html
全球液晶面板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扭转。
12月15日,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厂商LGD将创维、TCL、海信等中国6大平板 电视厂商,以及东芝、LG电子等国外平板彩电厂商的老总召集到北京饭店,目的就是推广其刚刚研发成功的“不闪3D硬屏”。其实12月初,LGD已经与广州 LGD8.5代线的合作伙伴创维率先发布了使用新3D面板的3D电视新品。
在将目光瞄准3D这一下一代技术的同时,LGD和三星电子在LED背光液晶面板的出货量已经将中国台湾地区的友达和奇美甩到了后面,这也让韩国液晶面板的整体出货量占比在2010年第三季度提升到52%,而台湾的面板厂商则下降到37%。
从CCFL背光液晶到LED背光液晶,从2D到3D,面板业的每一次技术升级都被三星和LGD视为一次机会,而台湾面板厂商在这次升级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错失LED机会
奇美、友达等台湾面板厂商,一直是大陆彩电业的最大供应商。
根据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报告,2009年中国大陆6大彩电厂商采购的面板中有33.1%来自奇美,三星电子为21.6%,而友达和LGD分列三四位,占有率为18%和16%。
然而这一情况在2010年出现了反转。
根 据本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大陆彩电业最大的面板出货商变成为LGD,为27%;其次为三星,24%。在与长虹、TCL、海尔等建立 液晶模组的合资公司后,友达占有率上升为21%;而最早在南海建设液晶模组工厂的奇美,出货占比则大幅下降到19.9%。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表示,“虽然大陆厂商今年也集体赴台采购面板,而且采购金额比2009年还有上升,但是韩国面板厂商的增长速度更快,因为其在LED液晶面板领域的优势则更为明显。”
2009年10月,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开始快速从CCFL液晶电视向LED液晶电视升级,内地彩电厂商采购的LED背光面板90%均来自三星和LGD。
虽然奇美和友达后来也跟着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友达还与TCL在惠州成立了双王光电合资生产LED液晶模组,但仍不敌三星、LGD。2010年前三季度,大陆彩电厂商采购的LED面板中,LGD占35%,三星占31%,友达只有17%,奇美则只有9%。
“在从CCFL背光向LED背光的升级中,台湾面板巨头的确落后了,特别是在大尺寸的液晶电视面板领域。”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告诉记者,目前台湾的友达、奇美、翰宇彩晶等LED面板依然主要集中在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和液晶显示器领域。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在LED液晶面板的这场升级战中,目前韩国的两大巨头也占据了上风。2010年第三季度,LGD和三星出货额的占有率分别达到25.9%和26%,而奇美和友达分别只有14%和16.1%。
至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LED面板的渗透率已经提升到了44%,中国大陆的LED面板渗透率为23%。业内人士认为,台湾面板巨头还有机会,但是转型速度需加快。
3D面板之战
在LED上已经获利的韩国面板厂商,目前开始在3D液晶面板领域布局,其中最为积极的就是LGD。
12 月15日,LGD全球CEO权映寿、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TCL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新任总经理杨斌、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康佳多媒体营销总裁穆钢等人 共同发布了新一代3D液晶面板。据介绍,使用这一面板将可以用更轻便的偏光式眼镜来取代价格昂贵、而且存在画面闪烁问题的SG主动快门式3D眼镜。
杨东文表示,虽然使用SG眼镜的3D电视清晰度更高,但是从使用角度来看画面不闪烁则更为重要,所以国内彩电厂商都将在2011年的3D电视中主推偏光式3D电视。
目前中国3D电视的市场渗透率只有1.5%,按照有关机构的预测,2011年3D电视在价格大幅下降后将重演今年LED背光液晶电视的走势,其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00万台,而这背后LGD更低成本的3D液晶面板将起到关键作用。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使用LGD推出的新一代3D液晶面板,其成本比原来的3D面板要低15%-20%,而配套的偏光式3D眼镜的价格则更是只有SG眼镜的1/10。
三星电子也在研发自己的新一代3D液晶面板,而台湾的面板巨头还刚刚起步。
帕勒咨询机构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韩国和台湾面板厂商的竞争格局,对新进入的中国面板厂商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华星光电、京东方的8.5代线必须从一开始就使用最新的LED背光、不闪3D等技术。
台湾面板厂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LED面板价格一年内下降了44%,导致三星电子的液晶面板业务和LGD第三季度的利润也同比大幅下降,但同期友达利润下降幅度高达97%,而华映等面板厂商则开始出现亏损。
此 外,三星在苏州的7.5代线、LGD在广州的8.5代线最快2011年初将开始动工,2012年底实现量产。台湾地区有关部门依然没有完全放行高世代线登 陆,导致友达在昆山的龙飞光电停工,而富士康在成都的8.5代线没能获批,这让韩国面板巨头在大陆面板市场的争夺中从被动转为主动,显然台湾企业面临的局 面更为严峻。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三星电子出面做污点证人,欧盟12月9日对奇美、LGD、友达、华映等5大面板巨头开出了6.5亿欧元的罚单,其中奇美被罚3亿欧元,虽然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到处投诉但难以改变被罚的命运。
在面板的江湖中,台湾面板商的局面日益被动。
Intel超級本「超車」?
http://www.eeo.com.cn/2011/1123/216303.shtml
經濟觀察網 張昊/文 在《連線》雜誌最新的文章裡,2012年有可能是「Ultrabook(超級本)年」。一個最有力的佐證就是,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預計,在明年1月的CES展上將有30至50款全新的超級本發佈。
這個局面讓Intel興奮不已,業內都認為在移動互聯時代,Intel太笨重了。合作夥伴紛紛倒戈,連之前親密無間的微軟都投奔了ARM。無奈之下,Intel不得不在上半年提前公佈了「超級本計劃」,這原本應該是後年的事。
超級本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只是Intel專門為高性能、超便攜筆記本設計的一個詞彙,用於區分主流筆記本和平板電腦。業內則認為除了14英吋以下的屏幕、重量不足4磅外,超級本還應當滿足三大關鍵要求:瞬時啟動、優秀的電池續航能力以及超強的便攜性。
說到底,筆記本在平板電腦前凸顯的短板,超級本一個都不能有,而且處理能力還不能犧牲太多。這幾乎是衝著平板電腦去的,英特爾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3億美元的超極本基金,用以改造整條產業鏈。
略顯諷刺的是,和超級本概念類似的蘋果Mac Air在去年就大獲好評了,它的性能已經全面超越了之前發佈的Mac Pro,而且薄得就像一張紙。 Intel那時還在復盤上網本失敗的路徑,兩年時間,上網本已經從高峰時17%的市場佔有率降到3%。也正是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階段,Intel失去了切入 移動互聯的最好時機。
和上網本很大的不同在於,超級本的「犧牲」更有價值。它取消了以太網、顯示器接口、光驅等傳統PC配置,但並沒有喪失太多處理能力,而不是像上網本一樣,所謂的「輕薄」只是硬件配置的按比例降低。
宏碁、東芝和華碩已經推出了各自的超級本,惠普和聯想也不會等太久,整個市場開始預熱,但總體表現並不如之前預想得那樣樂觀。
價格是一個極重要的阻礙。主流的超級本都在1000美元左右,而亞馬遜的Kindle Fire只有199美元,相差五倍。「沒有人願意為一個試驗 品付出那麼高的價格」,這幾乎是美國IT界的共識。廠商們都在努力增加超級本的獨特性和功能性,但現實是如果加上觸屏技術和更大的硬盤存儲,超級本的成本 會更高。
「要實現批量銷售,就要突破699美元的價位,這是明年的目標。」Intel CEO歐德寧上週在一次會議上這樣說道。他希望超級本的價位能從1000美元降到700或800美元左右,而且要增加觸摸屏,而這一切得從明年才能開始。
「市場興趣高漲,用戶都在詢問這類產品——它們是否適合企業使用?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美國Forrester分析師大衛·約翰遜稱。iSuppli也預計,這一領域將獲得「高速增長」。
超級本是一個全功能筆記本產品,Intel或許憑此一戰就可以東山復起,但它也同樣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上網本。也許Intel不僅僅需要更多合作夥伴 的加入,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難以控制。明年推出的Windows 8是否給力、成本是否能控制下來、如何整合更多的應用……當然,已經有那麼多選 擇,Intel首先得給消費者一個買超級本的理由,這看起來並不容易。
海通計劃「國際超車」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499 海通證券加快了追趕中信證券的步伐。
4月27日,這家國內第二大券商在港交所的股票將正式掛牌交易。海通此次IPO共發售12.3億股H股,價格為10.6港元,共募集資金約130億港元。
照此計算,海通的融資規模超越了一個月前荷蘭有線運營商Ziggo NV上市時的12.2億美元規模(約合95億港元),成為迄今為止今年全球資本市場的融資之王。
根據海通證券的招股說明書,此次融資所得款項的最大部分,即35%的資金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券商和開拓海外證券業務。通過這次IPO,海通既可以把
業務向國外拓展,又可以增加公司的資產。這是目前國資券商在近年來主要收入來源—經紀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大幅收縮後的一項合理選擇。
最先玩起這種「遊戲」的其實是國內最大的券商中信證券。最近兩年,中信證券在經紀和投行業務上經營慘淡,在本頗具規模的自營業務上也巨虧14.4億
元。因此在2011年9月,中信證券將其港交所IPO中65%的募得資金,投入到了國際證券業務的發展中,希望這些新業務可以對衝風險。
一個行業內公認的看法是,國際業務將成為證券行業新的業務增長動力。除了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以外,招商證券、國泰君安等國內知名券商也正加快國際化的步伐。
對於海通而言,現在是解決海通證券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與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的時候了。
2009年12月,海通證券以18.22億港元收購了大福證券52.86%的股權,一年之後的2010年11月,將其更名為「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
司」;幾乎與此同時,海通證券香港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也更名為「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海通國際控股主要業務為企業融資、資產管
理和經紀服務,與海通國際證券的業務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目前海通並沒有公開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計劃,不過將相同業務整合到一個平台中,似乎是最合理的方案。至於是選擇業內資源和品牌兼具的海通國際證券,還是選擇源自內地、擁有國際化人才平台的海通國際控股,取決於海通對運營重心和運營策略的考量。
儘管在國內各項業務上,海通離中信仍有較大差距,但是通過IPO之後的快速收購,海通將迅速切入國際市場、開展國際業務。海通證券的這一計劃體現出,這家公司正試圖以國際化擴張的方式趕超中信證券—或者至少可以減小差距。
眼下海通證券2011年總資產佔股本比率約為2.3倍(不包括從新股發行中即將籌集到的130億港元)。而相比之下,野村證券的槓桿率為16倍,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海通證券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目前中國每年的股本衍生品交易價值不足美國資本市場的5%,不過最近監管機構將能夠進行保證金交易的股票數量增加了兩倍。如果中國能夠持續推進金融改革,像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這類券商,還是可以在國內市場上有所獲益。
蘋果們開始重視中國:國產手機超車的機會到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185.html
9月11日中國的果粉們有福了,他們將第一時間看到蘋果的iPhone 5S/5C等新品,這也是蘋果公司首次在中國單獨舉行的新品發佈會。老一些中國電信的營業廳已經打出了預訂iPhone新品的告示。
在此之前,中國消費者要比美國消費者落後很長時間才能拿到蘋果的新品。想當年,2007年年底,老冀去美國出差的時候,第一次買到了部iPhone,而此時這款手機已經在美國上市了將近半年的時間。2008年6月蘋果發佈iPhone 3G,2009年6月發佈iPhone 3GS,而中國內地的行貨iPhone 3G/3GS則直到2009年11月才上市。此後,蘋果的每一代新品,中國內地至少都要晚3個月以上才會上市。
這一次在美國和中國同時發佈新品,對於蘋果來說也是第一次。無獨有偶,幾天前索尼也將中國作為手機新品XperiaZ1在全球首個上市的市場。
海外手機巨頭們確實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了。過去幾年裡,重視中國市場的三星和蘋果都嘗到了不小的甜頭,而漠視中國的HTC、LG卻嘗到了苦果。沒辦法,誰讓中國早就是全球第一大手機市場了呢。
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蘋果和索尼對中國市場的重視,恰恰也與他們在中國市場上遇到的很大挑戰有關。今年7月份蘋果發佈的2013年財年第3季度財報顯示,蘋果在大中華區營收為46.4億美元,同比下降14%,環比大幅下降43%。而索尼(以前是索愛)的手機業務也從前些年的小有名聲,淪落到如今的根本找不著了。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當某個產品開始將中國視為它最重要市場的時候,該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就從成長期進入了成熟期,甚至很有可能進入衰退期了。
2001年湯姆遜、飛利浦等CRT彩電廠商在中國加大投入後僅僅兩年多,CRT彩電就進入了衰退期,逐漸被TFT-LCD彩電取代。2003年年底,TCL收購了湯姆遜的全部CRT彩電業務,還以為抱回來一個金娃娃,殊不知一兩年內CRT彩電就基本上找不著影子了。2007年諾基亞在中國如日中天的時候,功能手機也就走到了頭,3年後諾基亞一敗塗地,以至於今天被微軟收購。
如今,三星和蘋果在中國仍然非常強勢,但是已經出現了增長放緩的跡象,這是否意味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也將進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
當歐美企業不再有革命性或者顛覆性創新的時候,中國企業的機會才剛剛到來,當年做手機的TCL、波導這樣,如今做智能手機的「中華酷聯」同樣如此。到了這個時候,成本就成為了競爭的最關鍵因素,而中國企業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無論是製造成本還是研發成本,中國企業的成本仍然遠低於歐美廠商。
因此,如果三年後中國手機廠商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上擊敗三星和蘋果,老冀絲毫不覺得奇怪。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市場和「成本領先」戰略也救不了歐美廠商。想當年諾基亞已經在歐美市場上呈現頹勢的時候,它仍然在中國市場上獨領風騷;通過將大部分製造遷移到中國,諾基亞的成本也已經不能再低了。但諾基亞仍然慘敗,並最終連累中國市場崩盤。
但中國企業為什麼不能抓住這個超車機會發動革命性的創新?如今,當歐美企業開始研究可穿戴設備和無人駕駛汽車的時候,中國企業卻仍然忙著建渠道、摳成本,滿足於所謂的「微創新」。
老冀覺得,在這一輪的智能手機浪潮中,中國手機廠商對於全球產業幾乎沒做出貢獻,無論是芯片、操作系統、應用商店,還是商業模式,均在拾人牙慧,中國手機廠商們的貢獻甚至還不如當年的山寨手機,那個時候的他們至少還做過很多功能上的革新,至少還大規模進入過亞非拉市場。
因此,智能手機市場經過這一輪洗牌之後,老冀希望中國企業不僅僅又一次在成本上擊敗歐美企業,還能夠在局部的創新上超越他們。
傳騰訊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B2B業務,彎道超車前景如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61.html
據i黑馬了解,騰訊目前正打算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進軍企業級業務。在阿里大肆發展B2C業務之時,騰訊不走尋常路選擇B2B方向意在哪里?
年底年初,互聯網業界新聞不斷。阿里入股360,騰訊入股京東,又曝出騰訊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進軍企業級業務的消息。
業界評論人士李易對此在微博上忍不住一聲長嘆。“早在電信網易聯合推出易信之初,本人就向其決策層提出過企業級市場優先的彎道超車策略。可惜,人家微信再一次成功卡位。”
李成東也表示“同看好微信的B2B業務探索”。而ID中美電商交流則直指該事件意義重大,“合作對雙方都有重大利好,應該算2014年中國電商大事。1)意味著微信為代表的移動商務前進了一大步;2)B2B移動化大趨勢正在逐步加強。中國B2B移動化也邁出一大步;3)打破了阿里巴巴壟斷地位,至少目前在移動商務領域。”
在微博評論中,甚至開始討論騰訊是否可能因此而收購慧聰網的討論,支持的聲音和反對的聲音同樣熱烈。
筆者是此次騰訊慧聰合作堅定的支持者,下面試從幾個方面逐一予以分析。其一,騰訊的生態系統里必須補齊電子商務的短板。
十多年的發展,騰訊和阿里已經不再是單純業務的企業,做大之後,都不約而同地謀求向生態系統發展,向全行業覆蓋發展。所以玩社交的騰訊開始玩電商,而玩電商的阿里則入股新浪微博。殊途同歸,是互聯網必然的生態。站在這個層面,所有的互聯網巨頭有一天都會成為對手。
騰訊定位於C――消費者,一站式在線生活平臺的口號昭然若揭,生活離不開C。對阿里來說,定位於E-Commerce,電子商務是其核心。雙方的生態系統都以這兩個單位展開。然後,當騰訊要完成生態系統時,卻尷尬地發現極具變現能力的電子商務已被阿里扼住咽喉,C端的突破難度極大。此時,騰訊如何把電子商務納入其生態系統,與社交進行有機結合就成為了問題。其二,騰訊玩超限戰,選擇B2B是最好的入口。
超限戰,這個詞為人所知是在美國世貿雙塔被撞擊之後,它準確的描述了弱者向強者發起的襲擾乃至挑戰。如果用現在比較火的詞,應該叫從邊緣地帶切入而後攻擊,某種程度上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而騰訊,在切入電子商務上,或許也得用這種迂回的路徑。騰訊有基於社會化營銷的想象空間,也的確是社會化營銷開展的主陣地之一。當國外LinkedIn風靡的時候,我們的企業還沒有習慣於內容營銷的形式,往往用著刷喇叭的方式進行粗放營銷。騰訊無疑是互聯網營銷的重要平臺,從QQ空間、QQ群、微博乃至今天的微信,都是這樣的一個平臺。當社會化營銷被奉為神明的當下,騰訊平臺的用戶關系是其最大的優勢。
有了社會化營銷的基礎,卻沒有對應的電子商務,這在騰訊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當阿里重點把持B2C時,騰訊的機會有多大呢?真不好說。那麽B2B呢?B2B是不是一個機會?
誠然,B2B完全互聯網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但當移動成為大勢所趨時,提前占據B2B的移動入口,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人說:B2C是遭遇戰,而B2B是決戰。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就象電子商務的80%是B2B一樣,電商玩到最後,一定是B2B決勝負。而移動B2B的提前布局,將是騰訊必須謀求的戰略。其三,與慧聰合作微信B2B,是騰訊不二的選擇。
我們都認為騰訊並沒有電子商務的基因,B2B的深度遠超B2C,騰訊怎麽玩?合作,甚至入股,當然是最佳模式。選擇誰合作?難道是阿里?這不可能。阿里不會輕易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電商陣地,為了移動船票甚至炮制了一個來往與騰訊為敵。
自然,馬化騰的眼光就落在於B2B行業千年老二的慧聰網身上。
慧聰網是阿里巴巴多年的宿敵,緊追阿里並在近幾年業績拙拙逼人,與阿里巴巴並稱為“南阿里北慧聰”,雖然慧聰老了點兒。和阿里的敵人走到一起,利用慧聰掀翻阿里的鬥誌,很可能是微信進軍B2B最輕巧,最機靈的如意算盤。馬化騰心里一定想:慧聰,我給你機會去玩,你玩大了,還是在我的平臺上。你不服,我收購你!當然,你玩不大也沒關系,做個試驗,尋找經驗,未來我親自來玩。
與慧聰合作,是騰訊微信進軍B2B電商不二的選擇。其四,B2B已成為阿里的薄弱地帶,騰訊選擇B2B進攻可以雙線襲擾。
我們來看看阿里B2B近些年的變化。恐怕連阿里也得承認,當B2B2C被提出,當淘寶賣家成為1688需要悉心服務的買家,當CBU的團隊被拆分的時候,1688在阿里集團內部已經被邊緣化了。這位曾經拉扯兄弟姐妹們的老大哥,已經再也不被兄弟姐妹們以感謝、仰視、崇拜式的感情看待。
1688被邊緣化,B2B在阿里就成了電子商務的邊緣地帶,也是最薄弱的地帶。此時,騰訊若拖著慧聰去叨擾阿里巴巴,即惡心了敵人,又完成了進攻式的防禦。未來,騰訊還可以微笑著講這樣一個故事:B類的社交型交易我們在微信都實現了,紅火了,C類的商家們,你們還能淡定麽?
而整件事情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在投資市場上,阿里故事上的一個缺口或許會影響到他的市夢率,因為打開這個缺口的是騰訊。騰訊用一個想象空間去抑制了阿里巴巴的另一個想象空間。
完美不?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B2B行業資訊 | 編輯: | 責編:寧詠微
裘國根:中國改革中彎道超車的機會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8438518邏輯清晰,文筆流暢,觀點鮮明,不愧為私募界老大(重陽投資),此文值得看2遍。
--------------------------------------------------------------------------------------
當前,正值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增速和發展方式的彎道期。與此相伴,居民財富增值方式和分配格局也將經歷彎道,一如賽車、速滑、徑賽等競技 體育項目,彎道相對直道而言,不僅需適度降速,而且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面對彎道,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財富管理,原有格局極有可能發生深刻變化。由此,無 論是領先者還是落後者,都需洞察彎道屬性,優化彎道技術,爭取保持領先或超越對手。
彎道變革
中國經濟發展亟待的變革是全方位的,而資本市場最為關切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包括利率市場化、房地產調控方式轉變、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移動互聯運用。對於投資者而言,變革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1、利率市場化進入下半場
在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的合推下,我國利率市場化實質上已經「賽程過半」。貸款利率已基本實現市場化,各商業銀行依據風險定價原理確定貸款利率,目前不同信用級別借款人之間的貸款利率價差之大是空前的。
儘管政府沒有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管制,但在形式各異的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我國存款利率目前也已經實現准市場化,商業銀行負債端即存款 成本的上升趨勢也從側面佐證了這一點。當前我國信用債的市場化程度低於銀行信貸,其主要障礙在於剛性兌付預期未被完全打破,如果剛性兌付預期能被有序打 破,我國信用債市場將迎來一個嶄新發展期。
當前社會普遍反映的所謂「錢緊」的現象恰恰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深化的體現。。近期反映無風險利率水平的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回購利率,都較去年年底 大幅回落,一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大幅回落近100個BP。所謂「錢緊」,大多是面臨轉型壓力企業的切膚之痛,而這個現象的另一面則是商業銀行依據風險定價原 理,來理性投放信貸的體現。
相比之下,那些財務穩健、現金流良好的企業,或有燦爛前景的創業企業,不僅不存在所謂「錢緊」壓力,反而對商業銀行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因為它們 可以借助資本市場獲取比信貸更有效率的資金。由此,當前的「錢緊」是結構性的,是我國利率市場化走向深入的標誌,也是我國金融去槓桿過程中,部分有轉型壓 力和處於創業初期的風險企業必須面臨的挑戰。
2、房地產調控因地而異
房地產調控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因城因地實施分類調控將成為未來幾年房地產調控的主基調。房地產儘管是特殊商品,但只要是商品,就不會只漲不 跌。經歷近十餘年的牛市,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我國房地產系統性牛市已告終結,未來房價走向的結構化特點將進一步顯現,房價在不同區域不同城市間,有漲有 跌的均衡局面將維持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穩定的經濟環境,而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直接影響範圍廣、程度深。只要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尚未實現突破性進展,相關房地產政策包括房產稅的推進進程,就不支持也不會容忍房價全面大幅調整。
3、資本項目開放穩中求進
作為金融改革的核心領域之一,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相對謹慎,明顯慢於利率市場化進程。但從維護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的角度出發,資本項目開放不確定性大、事關國家穩定,因此通過穩中求進的方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自由兌換無疑是正確選擇。
最近,央行宣佈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至2%。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先生在兩會期間也表示,證監會已批准上交所今年籌建面向國際投資者的上海自貿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種種信號表明,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下可兌換。
實現人民幣匯率真正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是必要條件。在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上,社會上有疑慮,更有爭議。對於未來改革,《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經明確了方向,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 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中央堅定決心的背後是我國雄厚的經濟金融基礎: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經常項目狀況始終穩健,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我國應穩中求進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因為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是我國融入全球金融秩序的標誌,也是我國經濟自信、金融自信的根本體現。
4、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漸行漸近
如各項鋪墊準備工作進展順利,預計明年下半年A股發行將實施註冊制。參照美國和香港地區等成熟市場的經驗,註冊制的核心是監管者行使有限權力, 監管權力主要體現在發行者事前信息充分披露和事後嚴格監管上,把市場還給市場,讓發行者和投資者進行充分博弈,使市場充分發揮其融資和投資功能。
註冊制改革是繼股權分置改革以後,我國資本市場又一重大制度變革,註冊制的實施將基本出清A股市場自身制度缺陷,為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奠定製度基礎。放眼長遠,只有實現股票發行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開放,A股市場才能真正融入全球資本市場體系。
5、國企改革分類推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將對國企進行分類監管,準確界定不同國企功能,從而進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監管改革。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先生去年 12月19日在國新辦介紹深化國企改革等有關情況的發布會上表示,混合所有制是當前及今後國企改革的「重頭戲」,要加快國企母公司層面的改革,優化國企股 權結構。
國企股權結構優化有四種方式:第一,涉及國家安全的國企,採用國有獨資形式;第二,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國企,保持國有絕對控股;第三,涉及支柱 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國企,保持國有相對控股;第四,國有資本不需要控制並可以由社會資本控股的國企,可採取國有參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
筆者認為,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改革,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要有理性負責的預期,不要期望我國出現類俄式國企的私有化改革;二是要結合自身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品牌等優勢參與國企股權結構優化改革中的第三類和第四類方式,尤其是第四類國企改革。
6、移動互聯的科學運用
當前,在經濟社會層面,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代,而在信息技術層面,中國與全球同步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
正如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和應用都會對社會經濟格局帶來相應變化,移動互聯必將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產生全面深遠的影響。同時,移動互聯時代帶來的機會和挑戰也需客觀地區別分析。
移動互聯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各異。有些行業因移動互聯而誕生並發展壯大,如騰訊的微信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市場。有些行業將因移動互聯網的出現產生顛覆性的變化,如蘋果手機對諾基亞的革命。而對另外一些行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的運用將提升將使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
不少傳統行業應歸於此類,如金融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對金融業的影響是深遠的,但它是「定語式狀語式」的影響而非「主語式」的影響:互聯網將大 大提升金融業效率,但不會改變金融業的本質屬性,如不會改變銀行業對風險管理和風險定價的要求,不會改變保險業對精算的要求,不會改變投資銀行、資產管 理、信託等金融行業極強的專業屬性。
彎道超越
面對充滿諸多挑戰、機遇和不確定性的彎道,我們如何實現彎道超越?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筆者想到了槓鈴策略。槓鈴策略在投資上的運用,是不主張中庸之道,不主張均衡用力,而是把全部力量分佈於兩端:一端是極度的 風險厭惡,以防範罕見風險的發生;一端是極度的風險偏好,用於積極進取。就像一個人如有10分力,不是把10分力平均分佈在整條線上,而是把全部力量分佈 在這條線的兩端,5分用於防範極端情況下的風險,5分用於出現機會時的果斷出擊。
基於中國經濟社會處於變革的彎道期,在全社會金融去槓桿化的今天,機遇與挑戰並存,槓鈴策略的實施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保持資產負債表的穩健,並時刻防範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越在主流預期悲觀的時候,越要緊盯可能出現的投資良機,敢於果斷出擊。
結合前面對利率市場化、房地產調控方式轉變、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和移動互聯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彎道期,投資策略需以槓鈴策略為基礎,按以下思路調整大類資產組合:
首先,要適度降低資產組合中的房產比重。儘管我國房產的剛性和改善需求依然強勁,房產的居住屬性不可替代,但考慮到房價已居歷史高位,加之居民資產組合中房產佔比已高達60%以上,因此房產繼續升值的空間有限,其投資屬性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將逐漸弱化。
其次,要牢固樹立理性的股權定價理念,提升資產組合中優質股權資產的比重。我們切不可忽視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和人民幣資本項目逐步開放對A股市場的深遠影響,目前是逐漸調整投資組合買入被嚴重低估的優質股票和股權資產的絕佳時機。
再次,需提升對債權資產的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能力。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的今天,剛性兌付正在被打破,只要深入研讀目前市場上各類所謂「無風險資產」的合約,不難發現其畸高的「無風險收益」是偽的。
對於低風險偏好的資金,要迴避風險收益不匹配的高風險資產,吸納在短期利率高企背景下被低估的優質資產。對於有一定風險偏好的資金,可使用主動型投資策略。主動型債權資產投策策略需做好兩方面的功課,一是預測利率,二是發現被錯誤定價的債權資產。
綜合前文觀點,筆者認為,我國經濟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彎道期,而居民財富增值和分配格局也將再次步入歷史關鍵期。如何在變革時代洞察機遇與風險,穩中求進地積極佈局,將最終決定我們是彎道的超越者還是被超越者。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2008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328名,曾向母校中國人民大學捐贈2億元捐款。)
登陸排名戰 中信金準備超車富邦金
2015-06-01 TCW
|
|
台灣金融圈沉寂已久的中國布局競賽,五月二十六日終於出現新進展。 這一天,中信金宣布,以私募方式引進中國的中信集團旗下中信銀行資金,中信銀行以策略性投資人身分,取得中信金三.八%股權;與此同時,中信金旗下的中國信託商銀以新台幣一百一十六億七千萬元左右的價格,獲得中信銀行旗下的信銀國際一○○%股權。 一樁交易,融合兩種好處登陸灘頭堡、富爸爸都有了 這樁交易,創下陸銀參股台灣上市金控、兩岸金融業者互相參股首例的紀錄,也等於一舉融合了中國工商銀行參股永豐金、富邦金購併中國華一銀行的模式,找到進軍中國的灘頭堡,以及開發中國金融市場的富爸爸靠山。
雖然金管會不斷鼓吹台灣金融業「錢進東南亞」,但五月二十七日在台灣購併論壇上,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直言:「我們現在定義的亞洲盃和金管會的定義不太一
樣,如果金管會能把亞洲的定義也包括中國的話,對我們要伸手出腳比較方便,中國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打亞洲盃不把中國納入,我想是美中不足。現在應
當證券、銀行、保險三管齊下,積極尋求有意義的策略合作夥伴。」 蔡明忠講出了台灣金融界的心聲,也是因過去兩個兩岸合作例子,並不如想像中成功。 最早搶得頭香的永豐金,在二○一三年閃電宣布與中國最大銀行工商銀行,簽署認股協議,工行以約新台幣兩百億元取得永豐銀二○%股權。雖然目前仍卡在服貿協議遲遲沒有過關,拖累工行的認股資金無法進入永豐金的口袋,但靠著富爸爸加持,永豐銀的人民幣業務也持續成長。 高明購併,把先行者比下去「沒花現金,找到最佳夥伴」 資產龐大的富邦金控,「登陸」腳步最積極。二○○八年參股廈門銀行一九.九九%股權,二○一三年又氣走國泰金、中信金,以約新台幣三百億元的高價搶下華一銀行,取得其八○%股權,但一直沒有在中國取得「有意義的策略合作夥伴」。 此次兩岸中信集團的聯姻,將打破富邦金在中國台資銀行中一枝獨秀的態勢。 一位曾評估過此交易案的台灣中型金控高層分析,相較於富邦金花了三百多億買下華一銀,中信金與中國中信集團的交易,等於只印股票給中國中信,即取得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一家全資銀行執照,「沒有花掉一毛現金,就購併角度來說,是最高明的交易。」 事實上,中信金控與中信集團早在兩年前即洽談此案,卻因為卡在價格談不攏,遲遲沒有進展。據了解,當時中國中信開出信銀國際出售價格的股價淨值比超過二.五倍以上,中信金評估許久後,嫌太貴,不願出手,轉而將重心放在日本東京之星銀行的交易案。 就在去年中信金與日本東京之星交易案完成後,「這次是中國中信集團主動降價,把股價淨值比降至一.六三倍。」一位深諳此案的金融界人士透露,台灣中信金與中國中信集團股權合作,正是因中國中信著眼台灣中信金的布局藍圖。 未來計畫,瞄準東南亞把自己打造成渣打型機構 中國中信集團雖是中國三大金控集團之一,但在經營消金業務及國際化布局上,遠遠落後中信金。中國中信此次願意降價把手上的銀行牌照賣給中信金,就是想透過換股合作,換取中信金的消金經驗以及海外布局的平台。 一位投資銀行人士分析,攤開國內金控布局版圖,富邦金跑得雖快,但仍集中在中國沿海一帶,而購併華一銀行取得的資產雖佳,但幾乎都集中在台商客戶,對於中國金融機構來說,沒有參股上的實質意義,因此不容易找到策略合作夥伴。 中信金的中國進度雖慢,但就像下圍棋,一顆一顆布局,憑著海外分行數在台灣金融界最多的優勢,再加上攻下日本市場,終於讓僵持了兩年的合作案談判,有了轉變契機。
中國中信集團雖降價,但中信金此次以一.六三倍股價淨值比買下信銀國際雖不算便宜,但中信金卻一舉把台灣、日本、中國圍成一個鐵三角,形成日企、台企進入
中國的平台,也讓中國中信集團可透過這平台走出去,反而讓中信金成為第一個得到蔡明忠口中「有意義的策略合作夥伴」的國內金控公司。
野村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楊尚倫估算,未來三年內,這樁合併案不可能為中信金控帶來爆發性成長,每年對整體獲利的貢獻僅約五%左右,但未來中國也不可能有太
多適合購併的對象,「未來可以讓你control(主導)的,所剩無幾;可能只剩下體質有問題的,但台灣的銀行也未必願意買。」 至於中信金的終極目標,是以台灣為基地,依序把東北亞、中國、東南亞串聯起來,將自己打造成像渣打、星展這種一流的區域性金融機構。 一連拿下日本及中國灘頭堡,中信金已經串聯起東北亞與中國,下一步就是指向東南亞布局,以拉開與國內金控的差距,看樣子,中信金控在亞洲的購併版圖,還沒畫下句點。 【延伸閱讀】3大金控搶灘中國,中信金急起直追??台灣金控業者的攻陸布局 富邦金西進方式: 2008年:參股廈門銀行 2013年:購併華一銀行,持股80%合作夥伴地位:無合作夥伴主導權:有取得執照數:最多總體優劣評比:幾近「全資全照」,是現階段衝刺所有金融業務最快的台資銀行 永豐金西進方式: 2013年:工商銀行參股永豐銀20%股權合作夥伴地位:地位最佳(工商銀行是中國國有四大行之一)主導權:無取得執照數:無總體優劣評比:服貿過關前,僅能以業務交流為主 中信金西進方式: 2015年:購併信銀國際、中國中信銀行參股中信金3.8%股權合作夥伴地位:地位佳(信銀國際為中國三大金融集團之一)主導權:最高取得執照數:尚無消金執照總體優劣評比:同時有合作夥伴及主導權,可望後發先至 整理:張舒婷
|
【足球】中國足球不需要彎道超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320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除了收尾,這一年中國足球的每場戲都搖曳多姿。
2015年的足球改革最為徹底。不過,贊歌不用高唱,和我們在很多領域的改革一樣,這次足球改革,不是創造,而是回歸常識。
●2015年1月亞洲杯,國足小組賽三戰全勝,頭名出線。 最終在1/4決賽中不敵東道主澳大利亞。
●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改小組通過 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三步走”戰略。
●2015年6-7月,女足加拿大世界杯,中國女足 惜敗於美國,止步八強;之後法國人布魯諾· 比尼成為中國女足新任主帥。
●2015年9月25日,中超公司宣布體奧動力公司 正式成為“2016-2020年中超電視公共信號 制作及版權合作夥伴”,成交價達到5年80億元。
●2015年11月17日,國足在2018年世界杯 亞洲區40強預選賽中客場0-0戰平中國
香港隊,晉級12強只剩理論可能。
●2015年11月21日晚,廣州恒大主場1∶0戰勝 阿聯酋迪拜阿赫利隊,第二次奪得亞冠冠軍。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中國足球沒有完成自己的KPI。
在世界杯亞洲區40強預選賽中,中國隊與卡塔爾、中國香港、馬爾代夫和不丹隊同分在C組,擱以前,這簡直像“做過工作”的分組。可直到2015年即將結束時,中國隊的出線,僅在理論上存在微弱的一線可能。
如果中國隊順利出線,足協年終總結將會多麽好寫。除了收尾,這一年中國足球的每場戲都搖曳多姿。
這一年的中超聯賽尤其好看。職業聯賽模擬的是電影里的戰爭,奪冠降級不會像江山易主,真的血流成河,但要有那種每個山頭必奪,讓人血脈賁張的調性,最好再有幾對世仇,比如德比。可惜德比需要傳統,同城兩個球隊常年見面眼紅才有意思,中超聯賽經常玩著玩著,一個球隊就乾坤大挪移換個城市,虛擬的仇恨剛積攢起來就沒了對象,德比不起來。
妙極的是,新崛起的上海上港重金挖來了深愛廣州的恒大昔日球王孔卡,並成為冠軍最有力的爭奪者。恒大上港之爭,讓聯賽的競爭一下激烈起來,更重要的是,有了故事,愛恨情仇的故事。恒大與上港交替領先,最終在最後一輪,廣州的球隊才奪冠。僅從這一點來看,中超比德甲好看,中立球迷誰樂意被劇透,拜仁年年提前幾輪奪冠,這電影沒法看。
讓中超變得好看的,還有一支叫石家莊永昌的足球隊,剛剛從甲級聯賽升級,沒有知名球員,卻連克強隊,最終排名第七。在大洋彼岸的英國,一只叫萊斯特的小城球隊,正在領跑英超;很多年前,德甲的凱澤斯勞滕也上演過剛升級就奪冠的童話劇。
讓中超顯得更加“國際化”是幾年前開始的恒大崛起,英國的切爾西、曼城,法國的巴黎聖日耳曼,都走過“土豪一天建成羅馬”的路。
很多年前,金元政策被認為破壞了職業足球的傳統,可現在,這已經成了新的職業足球的傳統。經濟低迷的日韓,沒有金主來繼承這個職業球隊的新傳統,於是在這一年的亞冠聯賽上,恒大妥妥地連克日韓球隊,最終再次奪冠,贏得在世俱杯上與巴薩比賽的機會。
第二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恒大少了很多爭議,沒人再在乎金元建隊,也沒人再拿外援說事——這就是職業足球的一種玩法。中國足球似乎正在彎道上超車。
年初的亞洲杯,更令人驚訝,男足罕見地在小組賽上取得三連勝。在正式的國家隊比賽層面,三連勝是個太難得的成績了,不但國人稱頌,連外國媒體也來點贊。英國《衛報》寫道:中國隊這條沈睡的巨龍,在亞洲杯上被喚醒了。
《衛報》記者點贊的手太快了,在四分之一決賽中,中國隊輸給了東道主澳大利亞。輸得無話可說,兩隊實力差距還是太大了。即便如此,國足在亞洲杯上的表現,還是讓球迷大大滿足了一番。畢竟,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後,中國隊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期。更讓人激動的是,難道這意味著我們走上了“聯賽火、國足強”的康莊大道?
1月底,國足載譽歸國。2月底,更震撼的喚醒巨龍的足球改革出臺。足協與體育總局脫鉤、普及社會足球、發展校園足球等措施,成為這一輪足球改革的看點。最大的看點,無疑是足協的脫鉤。
作為一個本質上的民間組織,中國足協卻一直隸屬於政府機關。我們的足球官員,關門論是不是處級、局級;開門跟贊助商談合作。開關常年反複撥動,關鍵點卻是政績。
正是這種扭曲的價值觀驅動,讓中國足協作出決策:在2001年、2002年取消聯賽升降級,以備戰世界杯。雖然這種荒唐的決策再也沒有上演過,但導演了這場荒誕劇的體制,一直活到2015年。在這種體制下,國家隊的成績才是政績,聯賽?反正搞得再差也會有個冠軍。
毫無疑問,2015年的足球改革最為徹底。不過,贊歌不用高唱,和我們在很多領域的改革一樣,這次足球改革,不是創造,而是回歸常識,回歸早就擺在那里,被很多國家、人民反複證實為規律的常識。它克服的困難不是客觀的天塹,而是人為制造的壕溝。
更令人憂心的,是改革的過頭。一個真正的足球熱愛者,不但擔心沒有人在乎足球,也在乎它被人過分惦記。這次足球改革,足球進校園成了另一種政績,甚至被人為強加蓋在籃球之上。
要知道,在很多地區,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因為場地原因,籃球比足球贏得更多孩子的熱愛。刻意強拔足球,反而令人激發逆反之心。足球在中小學的普及,應該起到的目的是讓熱愛足球的孩子,有球踢,有健康的賽制。足球是讓人快樂的,不是剝奪其他人的快樂。白巖松也因此評價說:我堅決反對,足球進校園是為了讓中國隊未來進入世界杯,應該把足球納入教育之中,讓它成為培養孩子的一個方式。
某種程度,去世界杯、去國家隊情結,是足協官員們最應擁有的觀念。
在英國,一個叫瓦爾迪的球員正在創造歷史,他超越了大球星阿奎羅領跑英超射手榜,他所在的小球會萊斯特占據著積分榜的首位。關於他的故事在各個網站的體育頻道內熱傳,5年前他還在英格蘭第八等級聯賽效力,現在已經是價值3000萬英鎊的冠軍球員。
每個人關註的點不同,有人看到的是屌絲逆襲,有人看到的是可怕的傳統。一個中國網友在新聞下留言:英國還有第八等級聯賽?即便是恒大的樣板,第一個被金元政策推上冠軍位置的切爾西,如果你去看下它的歷史,也會被嚇一跳,這支球隊建立於1905年。它在被俄羅斯富豪阿布收購後,也從來沒有在隊名後,加上任何阿布企業的標簽。
恒大淘寶隊,從來沒有想過如此學習。這才是足球。某種程度,中國足球不該有KPI,這種過於追求數據指標的考核,已經把很多大公司往溝里帶了。
某種程度,中國足球應該有OKR,這種更多新型公司的考核方式,在乎的是目標與關鍵成果。目標是什麽?讓中國足球真正地符合足球的規律。
中國足球不需要彎道超車,需要在好不容易踏上的正確道路上一路狂奔。
展望2016:股權眾籌呈爆發增長 模式創新助彎道超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9/153875.shtml
導讀 : 2016年各大股權眾籌平臺將逐漸向規範化、垂直化、生態化的趨向完善。在步入嚴格的政策監管階段後,股權眾籌行業由此步入行業正規化的軌道發展,同時,也預示出股權眾籌市場將迎接即將到來的行業大爆發。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互聯網金融步入行業發展的快車道。股權眾籌成為投資領域一大熱點話題。行業勢頭不斷,股權眾籌將在明年成為重點發展市場。處於多層次體系的資本市場,深獲國內眾多高凈值及中產階級群體的矚目,這無疑為2016年股權眾籌市場即將爆發的投資潮埋下伏筆。
行業競爭加劇 市場格局生變
隨著傳統金融機構及京東、阿里、蘇寧等互聯網行業巨頭的紛紛入局,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此外,國家政府機構放出多項有關股權眾籌的政策利好影響下,眾籌行業的監管體系將愈加明細,2016年將迎來股權眾籌投資領域爆發式增長。
從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國內股權眾籌平臺正不斷趨向行業垂直細分領域滲透。隨著國內股權眾籌平臺數量的不斷激增,不少差異化細分領域陸續浮現,進一步引起了行業內競爭的加劇。據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1月,運營的股權眾籌平臺達144家,股權眾籌平臺數量不斷激增,數量同比2014年凈增近6倍。
細分領域興起 平臺趨向多元化
歷經行業監管利好政策不斷放出,在杜絕諸如平臺跑路、法律糾紛等多重問題下,2016年創投領域將深入具備一定差異化的垂直細分領域。由此,股權眾籌發展將由草莽階段不斷升級,逐步向功能化、規範化、垂直化、系統化、生態化等趨勢演進。
功能化
從股權眾籌行業的發展來看,平臺數量、投資人數的不斷增多,投資人將逐步趨向理性,這股潮流勢將成為股權眾籌未來發展的行業關鍵詞。股權眾籌平臺定位於信息披露平臺的作用存在,同時具備著收集創業項目及商業計劃書的重要意義。
那麽,依據2015年國內股權眾籌平臺發展來看,股權眾籌平臺正趨於階段式發展。2016年的股權眾籌市場,將形成IFA聯盟與合作投資人所打造的聚合式發展。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伴隨單筆合作投資人的出現,平臺的單筆投資額將呈現下降趨勢。在此影響下,股權眾籌未來將吸引眾多投資人,並將開啟股權眾籌平臺的投資,同時借助微信朋友圈或QQ群等社交工具,迅速建立起小型投資人社群,股權眾籌平臺的功能化由此形成,同時,成為投資人與各個平臺、創始人及創業公司間的有效溝通渠道。
此外,股權眾籌平臺將作為傳統信息中介不斷深化。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股權眾籌平臺發展,未來將逐漸形成提供包括投資調查報告、投後管理等增值服務的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
垂直細分化
從實質來看,股權眾籌平臺在以IFA+互聯網模式的不斷驅動下,2016年股權眾籌平臺的發展將形成以下兩大分化趨勢:一類是傳統金融機構,(跨行公司、大型互聯網類公司)及具備(省、市級)地域化特征的垂直股權眾籌平臺;另一類是側重行業領域的垂直平臺建設,全面打造出以開創行業生態圈為核心的平臺競爭格局。
從行業發展的方向來看,股權眾籌平臺行業深入的重點講集中在TMT、生活消費領域的探索,形成與傳統企業實現無縫結合。2016年股權眾籌平臺的發展將逐漸偏向於文化、文化垂直平臺(影視、動漫IP等)、醫療等細分垂直領域。
房地產眾籌行業異軍突起
此外,對於房地產領域的股權眾籌而言,盡管受到大量購房投資人和理財人士的關註,不過受房地產產業萎靡不振下,致使房產類股權眾籌項目投資人的收益並不樂觀。
據統計,當前國內房地產眾籌規模近20家平臺,交易量近10億元。2016年,聚焦房地產領域的眾籌投資人及理財端,投資重點將著眼於諸如Shopping Mall這樣的商業地產領域。通過輔助相關數據及政策支持的優勢,為租戶帶來更多便利和實惠的同時,為開發商也帶去更多便利,以便於向更多行業領域進行拓展。
生活消費升級 引領行業創新
此外,消費領域升級模式初步形成,未來將主導起生活消費領域的創新趨勢。業內專家預示,2016年股權眾籌領域的發展將步入爆發式增長階段。諸如啟眾眾籌此類著眼於生活消費升級領域的行業創新平臺,在國內正值中產階級崛起階段下,這類擁有一定消費背景,且擁有快速增長空間的平臺而言,未來將有望開啟區別傳統消費領域的創新價值,同時,創新行業模式平臺的出現,將逐漸向互聯網化和亞文化領域滲透。
生態化
從股權眾籌平臺發展而言,2016年股權眾籌平臺將會出現以IFA+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為中心,未來將呈現出向基於解決方式的市場模式轉化,例如股權轉讓交易市場。
此外,以創業、創新構建起創業生態圈的重要方向,未來針對未上市企業的股權進行轉讓的交易模式已初見形態,未來的股權交易中心將以合作模式開創出創新的市場化格局。
從行業競爭態勢來看,目前主要分為基於傳統大型金融公司,以及在某領域內擁有一定行業資源的企業這樣兩大陣營。其中,在第一陣營內將細分出大型創投機構(如IDG)、傳統券商等大型金融機構以及傳統互聯網公司兩大體系。
除傳統大型金融企業外,在行業競爭態勢不斷加劇下,以某些行業領域內擁有一定行業資源的企業形成第二大勢力陣營。2016年對於各地方性公司及金融組織未來均有被大型股權眾籌平臺整合收購的趨勢。
系統化
從股權眾籌平臺能力來看,多數平臺基於傳統金融中介,投後管理能力呈現弱勢。從股權眾籌迅速程度來看,2016年將轉向具備投後管理能力的綜合服務平臺。投後管理更多傾註於投資項目的運營管理、財務信息披露及相關資產處置等,未來在投後管理方面將出現基於投後管理的第三方外包服務公司,並註重在投後管理、投資等專業能力上進行拓展。
除此之外,未來股權轉讓模式將以封閉形式或線下模式進行股權轉讓。這種封閉非公開的形式進行股權轉讓,未來有望將涉及到項目投資企業創始人及員工期權的轉讓。同時,未來各地股權交易中心,可能將與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相結合,以打造互聯網化運營模式發展。
規範化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內,無論是處於爆發增長的P2P還是處於萌芽期的股權眾籌,均處在監管的空白階段。自2015年7月,央行與十部委聯合發布《指導意見》,迎來行業政策的轉折點。從行業監管角度去看,股權眾籌被定義為一個實施信息披露的中介。
當前,時處《證券法》、《公司法》《刑法》等國家立法及政策條例在尚未公布或被限制的條件下,股權眾籌平臺仍將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由此開啟了一段漫長的野蠻生長,在監管問題上行業市場發展仍將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歷經2015年股權眾籌市場的亂象叢生後,2016年《證券法》修訂案以及有關股權眾籌市場監管的政策條例呼之欲出。股權眾籌平臺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將得到進一步的規範,同時,行業市場將步入爆發式增長階段。
結語
在政府合理監管、嚴格規範下的股權眾籌市場,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將營造出新經濟格局下的輸血系統。投資人的權益將受到依法保護下,創業需求與實際投資比重將趨於平衡,同時將鼓動起更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參與到股權眾籌的項目投資上來。這種創新模式勢將助力股權眾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道路上彎道超車。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2016年各大股權眾籌平臺將逐漸向規範化、垂直化、生態化的趨向完善。在步入嚴格的政策監管階段後,股權眾籌行業由此步入行業正規化的軌道發展,同時,也預示出股權眾籌市場將迎接即將到來的行業大爆發。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北極孤雪,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柔性顯示時代 中國OLED能否彎道超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209.html
本周,全球顯示行業頂級盛會2016年美國顯示周(SID Display Week)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三星展示的5.7英寸柔性AMOLED產品厚度只有0.3毫米,其分辨率可達到2560X1440,可以卷成手指狀的卷軸,厚度仍然為0.3毫米,重量僅為5克;三星還展出了用於VR和汽車的AMOLED產品。
柔性顯示和虛擬現實(VR)成為今年熱點, OLED面板也成為兩者共同的選擇。
除了新品展示,這里還有一場看不見的較量,那是中韓以及日本在OLED產業上資本、技術投入的不斷增加。從CRT到LCD(液晶)的轉型期,中國八大CRT彩管廠幾乎全軍覆沒。
在即將到來的柔性顯示時代,中國OLED產業能否不再受制於人呢?
OLED市場再升溫
今年,全球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市場迅猛增長。3月,蘋果透露最早將於2017年在下一代iPhone手機上應用柔性OLED屏。4月,三星也稱,正在測試兩款可折疊的柔性屏手機,最快將於2016年底量產,並在明年上市。種種信息表明,柔性顯示時代正撲面而來。
京東方(BOE)在本屆展會上也推出兩款4.35英寸柔性AMOLED產品——柔性臂環和可折疊顯示屏,讓“屏幕卷曲成手鐲套在手腕,手機像餐巾紙一樣折疊放進口袋”這樣的科幻大片場景成為可能。
IHS分析師於寧寧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經歷2014年的低谷之後,全球中小AMOLED面板市場在2015年實現快速反彈,年度出貨量達到2.8億片,同比增長54%。其中,手機市場在整體AMOLED出貨量中的占比為92%,成為反彈的主要動能。受益於三星顯示(SDC)的中國品牌推廣策略,尤其是OPPO和vivo的加入,2015年AMOLED在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近2.6億片,同比增長48%。
“今年OPPO、vivo在渠道的銷售端增長勢如破竹,AMOLED在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將進一步加強,而三星電子在智能手機市場銷售的回暖以及華為下半年在AMOLED智能手機的布局都將對AMOLED的需求形成有利支撐,今年手機用AMOLED顯示屏出貨量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帶動整體中小OLED面板市場沖擊3.9億片新紀錄。”於寧寧說。
群智咨詢數據也顯示,2015年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中,搭載AMOLED面板的比重從上年的5%成長到13%;2016年中國市場搭載AMOLED面板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將超過8800萬部,占比繼續上升至19%,華為、小米的旗艦高端機型也將導入AMOLED面板。
2016年一季度,三星顯示的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首次在近年實現當季超越京東方,成為全球第一,而且三星顯示的智能手機面板全是AMOLED。“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群智咨詢的副總經理李亞琴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AMOLED開始在中小尺寸顯示面板領域對LCD進行“翻盤”,盡管目前LCD仍然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未來,隨著VR、智能可穿戴市場的開啟,特別是在iPhone新一代手機采用柔性AMOLED屏的帶動下,中小尺寸AMOLED面板的需求將迎來快速增長期,並有望在2017年起繼續取得更大的出貨規模。
中日韓較勁
這引發新一輪的OLED投資熱潮,韓國、中國、日本企業暗中較勁。
眼看LCD面板產能就要被中國大陸追上,韓國企業把未來投資的重點轉向OLED。中國企業則欲進一步擴大在超大尺寸LCD面板上的優勢,並迅速補上OLED尤其是中小OLED的短板,日本企業也在投資上急起直追。
據奧維雲網(AVC)顯示產業鏈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崔吉龍介紹,三星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LCD業務虧損額達到6.7億美元;而其當季小尺寸OLED業務盈利4億多美元,市場占有率達98%,所以三星決定收縮LCD業務,擴大自己優勢的OLED業務。
從未來三年三星顯示、LGD、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韓四大廠的投資項目看,崔吉龍推測,韓廠90%以上投資額都在OLED,三星甚至將會出售7代LCD面板工廠來收縮液晶陣線,而投資為550億人民幣擴大OLED產能,來滿足蘋果1億片/年的訂單;LGD勢必會追加在小尺寸上的投資,來搶占蘋果及中國大陸手機廠的面板市場。
中國企業不甘落後。京東方今年2月底公告,擬投資245億元主要生產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面板,預計2018年量產。中國另一家中小顯示面板主要供應商天馬今年5月也公告,將天馬武漢的6代LTPS(低溫多晶矽)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優化為以LTPS為驅動基板的AM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生產線,也預計2018年投產。華星光電在武漢的T4項目,也在醞釀上馬6代OLED面板生產線。
日本企業也在積極追趕。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將投資500億日元,於2017年春季在茂原工廠建立6代OLED面板生產線,計劃到2018年每月可生產500萬塊OLED手機屏,參與蘋果公司OLED手機面板訂單的爭奪。今年4月,夏普被鴻海收購之後,宣布將斥資2000億日元投向OLED面板生產線。
於寧寧認為,目前在AMOLED領域,韓國企業保持領先地位,尤其在中小AMOLED市場,三星以統治性的地位領跑智能手機市場,並將進入iPhone供應鏈。透過積極的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的投資策略,三星有望成為2017年AMOLED iPhone機型的主力供應商。LGD在中小AMOLED的影響力雖然遠低於三星,但為Apple Watch一代的獨家供應商,LGD同樣規劃有積極的六代柔性AMOLED投資方案,並將與三星一道成為即將上市的Apple Watch 二代以及AMOLED iPhone的主力供應商。
“日本企業,尤其是JDI,雖然在LTPS LCD產品技術上占據優勢,但由於在中小AMOLED蒸鍍制程布局不足,目前正在加緊實驗項目,謀求加速六代AMOLED的量產。”於寧寧說,“而臺灣企業中,盡管友達光電在AMOLED的量產經驗上並不遜色,但其受限於新加坡4.5代線的產能及尺寸而競爭力不足,未來會否有六代AMOLED投資將成為友達能否延續其在AMOLED市場地位的關鍵;鴻海群創體系的AMOLED進展則與夏普的整合進展息息相關,如若進展順利,則將加速鴻海進入蘋果公司面板供應鏈的步伐。”
群智咨詢移動智能顯示市場資深分析師陳麗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目前,AMOLED面板幾乎被三星顯示器、LG Display(LGD)兩家韓國企業壟斷。2016年上半年深圳天馬及昆山國顯(維信諾)都開始小幅量產AMOLED面板,但由於產能過小,且目前主要處於技術積累階段,距離韓廠仍然有比較大的距離。
“2018年將是中國大陸OLED面板產能大幅提升的階段,到2020年目前所投資的OLED產線均逐步達到成熟量產級別。根據測算,2018年中國大陸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能占全球比重將上升至37%,中國大陸OLED產能供給將慢慢縮小與韓國的差距。”陳麗娟說。
柔性成焦點
比拼的不只是產能,柔性顯示才是競爭的焦點。
陳麗娟認為,移動智能終端市場需求龐大,加上屏幕尺寸日益變大,所以輕薄化、柔性化成為趨勢,OLED有可折疊、柔性、可卷曲的特性,因此未來在移動終端市場將比LCD技術更具優勢。
截至目前,全球可彎曲的手機主要在三星S6 Edge、S7 Edge上有所體現。中國手機品牌今年也導入柔性顯示面板,如Vivo X play5。
目前在建以及計劃新建的AMOLED生產線,均有規劃柔性AMOLED產線。據群智咨詢的數據,全球中小尺寸柔性OLED產能預計在2017年就會超過剛性OLED產能,這部分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三星顯示、LGD對柔性面板的加碼投資,2020年柔性OLED產能的占比將高達60%,後面的增長則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面板企業京東方、天馬、和輝光電等的貢獻。
在於寧寧看來,目前中國大陸的企業中,和輝光電4.5代AMOED生產線的量產經驗最長,並將在中興和IVVI之後,即將加入小米供應鏈,成為目前國產AMOLED的主力供應商。此外,天馬上海的5.5代OLED蒸鍍生產線、昆山國顯的5.5代AMOLED生產線,以及京東方鄂爾多斯的5.5代線都開始步入產能爬坡期,未來良率逐步改善後也將開始逐步供應市場。除此之外,信利光電的4.5代AMOLED生產線也將在今年三季度起開始進行爬坡。
針對未來更具競爭力的的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於寧寧說,包含上述企業和華星光電都有相關的規劃,其中又以京東方成都6代柔性AMOLED項目進度最為積極,有望成為國內首家引入日本Canno Tokki六代AMOLED蒸鍍機臺的面板企業。
和輝光電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柔性顯示技術是目前市場的熱門話題。和輝光電研發的6英寸4K柔性AMOLED顯示屏,今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FPD China展會上獲得“創新技術獎”。在5月的CES Asia展會期間,和輝光電還展示了5.7英寸WQHD柔性AMOLED顯示屏。據了解,今年和輝光電正計劃在上海的4.5代AMOLED線導入部分柔性產能,預計2017年第二季度量產,新的6代OLED生產線計劃也將在今年底啟動。
京東方副總裁張宇也向本報記者表示,今年京東方推出柔性、可折疊的OLED顯示面板。因為物聯網時代,便攜式智能移動終端的形態將會多樣化,除了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醫療等新應用也會出現,柔性顯示的需求充滿想象空間。“我們與客戶溝通,大家認為2018年柔性顯示的需求會進一步顯現”。
中國的挑戰
雖然中國企業奮起直追,但與韓國企業在OLED技術上的差距仍然明顯,如何才能不再被動挨打?
陳麗娟認為,國內的AMOLED產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大陸AMOLED產業化進程仍然是任重而道遠。而且,三星、LGD等世界一流的大企業已投入AMOLED領域多年,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專利,並形成一定的壟斷。對於起步較晚的中國OLED企業,能否在日漸殘酷的競爭中生存、獲利,並保持產品的競爭力,仍是未知數。
挑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產業鏈被日本、韓國、美國企業高度壟斷,中國本土產業鏈尚不成熟,包括OLED的材料和生產設備,尤其是蒸鍍設備,都依賴進口;二是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專利積累不足;三是柔性顯示技術儲備不足,產業化速度慢。
不過,近年來國內面板廠積極發展LTPS背板的LCD面板生產線,而中小尺寸OLED面板同樣也要用LTPS背板,因此為發力OLED奠定了基礎。
備受矚目的是,5月18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印發了《關於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要求重點發展低溫多晶矽(LTPS)、氧化物(Oxide)、有機發光半導體顯示(AMOLED)等新一代顯示面板的量產技術,建設高世代生產線;發展玻璃基板、增亮膜、光刻膠、OLED蒸鍍工藝單元設備部件、蒸鍍設備自動化移載系統等關鍵材料和設備,增強自主配套能力。另外,推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開發和產業化示範;布局量子點、柔性顯示等前瞻技術領域。同時,印刷OLED技術已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支持的研發項目之一。
顯然,中國政府正采取積極的政策,刺激OLED產業的良性發展。
在企業層面,中國大陸企業還想在技術上另辟蹊徑,欲實現彎道超車。中小尺寸OLED領域,中國企業已在縮短與韓國企業的差距;但目前,在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領域,仍然由LGD獨家供應,TCL和旗下華星光電在印刷顯示領域積極布局,欲打破韓企壟斷的局面。
據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介紹,2014年底,TCL、華星光電已聯合國內多家企業,搭建起印刷及柔性顯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並以“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作為該平臺的運營實體。目前,聚華公司已和美國杜邦、日本住友化學、日產化學及美國柯狄等全球頂尖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多方一起加快印刷顯示技術的研發及實用化。李東生曾告訴本報記者,TCL希望用三到五年時間來突破印刷顯示技術,這將使大尺寸OLED面板的成本大大降低,“未來我們將像印報紙一樣制造顯示屏”。
此外,最近據韓國媒體報道,京東方聯合TCL等9家公司共同投資美國的OLED技術公司Kateeva 8800萬美元。Kateeva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在2008年成立,該公司可以利用噴墨打印技術直接在OLED屏上沈積一層化學物質,制造出來的屏幕可用在曲面電視、智能手機及可穿戴設備上。這種技術相對目前的蒸鍍技術,可大幅降低制作成本,更有利於制作高像素和高壽命的OLED產品。而此前,三星也曾參股了這家美國OLED技術公司。
於寧寧認為,雖然目前中國中小AMOLED產業依舊處於追趕的階段,但是相較於過去的aSi(非晶矽) LCD和LTPS LCD投資而言,已經明顯縮短了與臺灣地區及日本企業之間的差距。對於國內企業而言,如何在設備就位後盡快進行良率提升,特別是提高蒸鍍的經驗,有效供給市場將成為其能否完成彎道超車的關鍵。此外,關鍵材料設備配套和未來柔性相關工藝,也將會是國內企業所需面對的挑戰。
奧維雲網(AVC)顯示產業鏈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崔吉龍則指出,OLED世代會來臨,但不會太快,更新快的主要是小尺寸。小尺寸和大尺寸的工藝相差很大,比如三星在小尺寸方面比較成熟,但在大尺寸上遲遲做不了技術突破。目前只有LCD能以幾十萬臺/年的產能生產。所以,未來幾年可能出現小尺寸AMOLED主流、大尺寸LCD主流的局面。
“對應這個局面,中國產業有充足的產能和技術準備。至少再過5年以上出現OLED絕對主流局面的時候,按照中國大陸現在的投資速度和政策的扶持力度,那時候OLED技術也應該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不會出現被動挨打、受制於人的局面。”崔吉龍樂觀預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