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為什麽新一輪豬周期不足為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43

本文作者系國信證券分析師鐘正生、林虎,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自9月上旬高點算起,22省市平均豬肉價格已連續下降超過7周。特別是,至今年年中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降至201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市場不免擔心豬周期引發通脹失控的風險。不過,與前兩輪豬周期相比,本輪豬周期有兩個重要差別,決定了本輪豬價波動的幅度和持續性不足為慮:

一、與前兩輪豬周期時的經濟基本面相比較,本輪不會再出現經濟整體過熱、流動性寬松、大規模投資投入的局面,基本面決定了豬價仍然會延續一段震蕩調整期,調整後豬肉價格有望緩慢上行;二、散養戶逐漸退出、規模化養殖戶比重不斷提高,我國“豬周期”的波動性有望下降,同時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削弱了以往疫病等外生性沖擊事件對於豬價助漲助跌的影響。

基於以上兩點重要差異,我們預計本輪豬肉價格上漲周期應當在2014年底開始,持續上漲至2015第三季度達到階段性高點,豬價上漲幅度在50%左右,漲幅遠遠小於前兩輪周期。考慮到2014全年豬價對CPI同比拉動在0.1%-0.2%之間,我們大致估算出明年豬價對CPI同比的拉動大約在0.05%-0.1%之間。

  • 近三輪豬周期的簡單回顧

2003年至今,我國經歷近三個完整的豬周期,其中前兩個豬周期持續時間分別為38個月和46個月,目前正處於第三個豬周期的下跌階段。三輪周期中,豬價波動幅度均較大,2006-2010年周期中豬價最大漲幅達到150%左右(圖1)。

圖片1

圖1

圖片2

圖2

豬價短期波動可以根據供需缺口和季節性因素進行判斷,但對中長期趨勢,仍需放到經濟貨幣周期的大背景里來看待。

第一輪豬周期是2003年4月-2006年5月,持續時間38個月。從經濟貨幣周期看,這一時期經濟基本面的主要特征是流動性過剩和投資過熱,經濟處於周期性繁榮階段,GDP增速保持在11%左右,2004年3季度的CPI同比一直高居在5.3%以上。

第二輪豬周期是2006年6月-2010年3月,持續時間46個月。為熨平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沖擊,政府祭出大規模刺激計劃,這一時期基本面呈現出整體過熱、流動性寬松、通脹持續上行、勞動力成本加速上升的態勢。M2當月同比增速升至30%左右,同期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逼近20%的高點。經濟過熱引發通脹持續上行,CPI和PPI分別上升至8.7和10.1的階段性高點(表1)。

2010年4月至今,豬價正經歷十年來的第三個豬周期,最低從2010年6月的14.86元/公斤上漲至2011年9月的30.41元/公斤,目前豬價回落至21.91元/千克。2011年9月豬價的階段性高點,正好對應了工業增加值同比變化的高點(超過20%),而豬價在2014年上半年跌至谷底時,工業增加值和M2 當月同比變化增速均跌落至階段性低點(圖2)。

表1  三輪豬周期經濟基本面的比較

周期起止時間

周期持續時間(月)

GDP平均增長速度(%)

CPI和PPI波動區間(%)

M2月同比平均值(%)

2003/04~2006/05

38

11.03

CPI:0.3-5.3;PPI:1.2-8.4

17.50

2006/06~2010/03

46

11.22

   CPI:-1.8-8.7;PPI:-8.2-10.1

20.12

2010/04~

-

8.78

  CPI:1.6-6.5;PPI:-3.6-7.5

15.02

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 本輪豬周期的“變異”之處

從生豬養殖流程來看,從能繁母豬補欄到形成商品豬的供應一般需要12-14個月,因此豬肉價格對能繁母豬存欄數往往有12-14個月的滯後反應期。2013年下半年開始,無論是能繁母豬存欄數還是生豬存欄數,都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總體來看,本輪豬周期豬價下跌持續時間夠長,跌幅夠深,養殖戶養殖虧損時間夠長,虧損夠深。因此,本次下跌周期接近尾聲之際,養殖戶無論是對仔豬的補欄積極性還是對能繁母豬的補欄積極性都並不高。生豬存欄數雖從底部有所擡升,但仍處相對較低的位置,能繁母豬存欄數則持續下降(圖3)。可見,本輪豬周期無論是從去庫存還是從去產能角度來看,都清除得足夠徹底。

 

圖片3

圖3

不過,與前兩輪豬周期相比,本輪豬周期有兩個重要差別,決定了本輪豬價波動的幅度和持續性不足為慮:

第一個差別是,與前兩輪豬周期時的經濟基本面相比較,本輪不會再出現經濟整體過熱、流動性寬松、大規模投資投入的局面(表1)。實際上,當前宏觀經濟景氣仍然偏低,投資增速趨勢性回落,信用和社會融資擴張增速維持低位,經濟基本面決定了豬價仍會延續一段震蕩調整期,調整後豬肉價格有望緩慢漸進地上行。

第二個差別是,散養戶逐漸退出、規模化養殖戶比重不斷提高,我國“豬周期”的波動性有望下降,同時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削弱了以往疫病等外生性沖擊事件對於豬價助漲助跌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美國的生豬規模化養殖進程中汲取經驗。1960-1980年期間,美國生豬養殖業以小規模養殖為主;1980年代以後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以及飼料工業的驅動,生豬養殖專業化程度迅猛發展,規模化進程快速推進,大型豬企充當了行業整合者,通過收購及推廣“公司+農戶”的模式迅速擴大市場份額。1987年,美國生豬存欄量超過1000頭的豬場出欄量占比僅為37%,1992年上升至47%,1997年已達71%。1989-1999 年間下遊包裝肉行業集中度提升了22%,2009年生豬養殖行業前二十家養殖企業市場占有率超過70%。美國開始出現橫跨飼料生產、生豬養殖、豬肉食品生產與銷售的大型綜合集團,生豬養殖效率顯著上升,而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也分散了產業鏈各環節的市場風險,抗周期能力明顯增強。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美國豬價同比增速的波動區間日漸收窄(圖4)。

圖片4

圖4

圖片5

圖5

與1980年代的美國類似,當前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正日益提高。而近十年來散養戶快速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城鎮化帶來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第二代農民工(1980年後出生的進城打工青年)在擇業觀念上發生顯著改變,生豬養殖勞動強度大且回報低使其成為次優選擇。目前來看散養主體或出現斷層,未來十年散養戶有望加速退出(圖5)。因此,類似於美國1980年代以後的生豬養殖行業變化,在規模養殖水平提高,及中央收/放儲力度增大的影響下,我國“豬周期”的波動性有望下降;規模化養殖水平提高也有效削弱了以往疫病等外生性沖擊事件對於豬價助漲助跌的特性。

基於上述“變異”之處,預計本輪豬價上漲周期會在2014年底開始,持續上漲至2015第三季度達到階段性高點;同時豬價上漲幅度在50%左右,波幅遠遠小於前兩輪周期。

  • 明年豬價有擾動,無顧慮

從去年年中開始,豬糧比價不斷下行,養豬盈利嚴重侵蝕,導致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一路下行,至今年中母豬存欄量已降至201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2010年豬周期啟動引發的通脹令人記憶猶新,如今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幅下降的情況再度出現,市場上難免存在對豬周期引發通脹失控的擔憂(圖6)。

目前,豬糧比價較今年上半年已明顯回升,22個省市平均豬糧比價在5.6的盈虧平衡點上下浮動(圖7),補充養殖規模已有利可圖,預計本輪豬周期持續時間應該不會太長。短期來看,豬價確實仍然存在上漲動力,但單純的豬周期並不會引發通脹的大幅上行。2007年豬周期啟動的同時伴隨著外圍輸入性通脹的沖擊,2010年豬周期啟動配合了當時經濟基本面的回暖,這才使得2007和2010年出現通脹飆升的現象。

圖片6

圖6

圖片7

圖7

展望明年,從內部因素來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動能下行,基本面不存在通脹推力;從外部因素來看,美元匯率走強,大宗商品價格不振,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存。因此,豬周期啟動“獨木難支”,難以引發通脹失控的風險,我們對明年通脹形勢持穩定溫和的態度。2014全年豬價對CPI同比拉動在0.1%-0.2%之間,而我們在前文預測過本輪豬周期豬價漲幅大致在50%左右,因此我們大致估算出明年豬價對CPI同比的拉動大約在0.05%-0.1%之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31

不穩定的豬周期:豬價跌回8年前,一頭豬虧300元

從年初到現在,低迷的生豬收購價格讓新一輪豬周期從下行回落變成了大面積虧損。

記者調查獲悉,5月份生豬收購價格一度跌破5元/斤,跌至2010年的水平,這也意味著一頭豬從2016年盈利近千元到今年最差時每頭豬要虧損300多元,劇烈的波動讓養殖戶苦不堪言。記者了解到,雖然6月初國內豬價略有回升,但在業內看來今年豬價反彈空間有限,仍將保持低位運行,因為這一輪兇猛的豬周期背後表象是供求關系的矛盾,實際上也是國內生豬行業正在經歷的規模化中的必然過程。

下行兇猛,反彈無力

作為一家存欄400多頭的豬場老板,江西贛州的養殖戶曹軍這半年的日子過得有點糟心,還沒有回本的豬價讓他焦慮不安。

“天天盼著豬價回升,但是眼看著價格一路向下啊,現在升了一點,但還是虧本。”曹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剛剛才和熟悉的豬販子通過電話,近兩周生豬的收購價格從4.9元/斤回升到5.5元/斤,但依然在成本線之下。

讓他更為著急的是,眼看著欄中的大豬已經長成,出欄不能再拖了。據介紹,生豬長到一定的重量後便會生長放緩,飯量不減且肉質變老,所以需要及時出欄。

曹軍測算,一頭大豬每天需要吃6~7斤料,每天都要增加折合人民幣8~10元的成本,不得已上個月他已經以4.9元的價格賣掉了100頭成品豬,每頭豬虧損200多元。而剩下的他準備觀望一下,實在不行就快點出手,如果再拖下去虧損會越來越多。

曹軍告訴記者,去年開始豬價就在下行,2017年9月,生豬收購價格還有8元多/斤,但到2018年2月份,生豬價格下滑到7.5元/斤,但過完春節,豬價就一天比一天低。

記者了解到,在當地,養豬有2種模式,第一種是像曹軍這樣的散養戶,雖然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大多單兵作戰;當地也有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和農戶之間有一個保護價,雖然豬價高的時候賣給公司會有點虧,但是像這樣豬價暴跌的時候,這個保護價還是讓曹軍有些羨慕,畢竟目前保護價還有7.2元/斤,雖然掙得不算多,但至少不虧本。

不過要加入到公司+農戶的模式里還是有很高的門檻,曹軍告訴記者,當地要加入公司+農戶的合作社模式需要更先進的豬欄,2棟豬欄的投資就要100多萬,一般的養殖戶沒有這樣的規模;另一方面,新建豬欄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審批,包括環評,對於一般散養戶來說這非常困難。

“先養著吧,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今年沒準價格還能再漲一些。”對於未來的出路,曹軍的想法是現有大豬出欄之後,縮小一下養殖規模,觀望一下市場再說。

事實上對於養殖戶來說,春節之後的幾個月可能是他們最難熬的幾個月,豬周期下行的速度和深度都超出了預期。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1月中下旬以來活豬價格持續下降,降幅高達32%。5月份第2周,全國活豬、豬肉和仔豬價格分別為每公斤10.45元、19.62元和24.4元,同比分別下降30.5%、23.3%和40.2%,當時每出欄一頭商品肥豬虧損300元左右。4月份,全國商品肥豬養殖場戶虧損面達88.6%,全行業普遍出現虧損。

“生豬收購價格比之前行業預期的還要低出1塊錢1斤。”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之前行業內普遍認為2018年的產能會較2017年繼續增長,因此對於生豬收購價格普遍預期在6~6.5元/斤左右會比較正常,但實際下跌超出了預期。

在5月18日,溫氏股份在接待投資人詢問時也坦言,這一輪生豬價格是近十年來的低位。

馮永輝告訴記者,最低時生豬價格已經跌破了2014年4月以來的最低價,與2010年5月的價格持平。2014年瘦型豬收購價格是5.1元/斤,而瘦型豬本輪最低收購價格只有4.9元/斤,好在今年的養殖成本比2014年時要低一些,雖然收購價格更低,但養殖戶的虧損並沒有2014年一頭豬虧400元那麽多。

截至目前,5月份第4周全國有21個省份生豬價格開始止跌反彈。但馮永輝認為,從去產能的角度來看,豬周期在拉長,因此今年豬價仍將低位運行。

放大的產能和供需矛盾

對於這一輪生豬周期超預期下滑的原因,在業內看來,是由於供給量增加、季節性低迷等諸多因素疊加所致,但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產能過大帶來的供需矛盾。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喬玉鋒看來,從供給的角度,連續高企的豬價讓養殖戶補欄熱情高漲,尤其是2016年的高價讓養殖戶收益頗豐,積極性很高;另一方面規模養殖企業的批量擴產也是供給過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一輪豬周期的谷底是2013~2014年,當時養殖戶的大面積虧損讓生豬養殖意願下滑,農業部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生豬存欄頭數已經連續4年下降,2016年底的生豬存欄頭數已經降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價格反彈,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豬價爆發式回升,2016年高點時,生豬收購價格高達10元到11元/斤,一頭豬盈利近千元,這樣的利潤水平再次引來了擴產和追漲。

另一方面前幾年規模養殖企業大規模擴產的產能開始釋放,加重了市場供給。

近年來,出於對市場份額和資源的爭奪,國內主要的生豬養殖企業包括溫氏股份、新希望六和、雛鷹農牧、牧原股份等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

以新希望六和為例,2016年新希望六和6.2億收購本香農業70%的股權,並擬投資88億完成1000萬頭生豬養殖的產能。截至2017年底,新希望已完成了1480萬頭產能布局;2018年一季度董事會又審議通過新增近690萬頭產能的布局,並提出在2021年實現3000萬頭生豬的布局。行業老大溫氏股份2017年養豬業立項規模1326萬頭,新開工豬場規模726萬頭,竣工豬場規模502萬頭。

在資本的推動下,規模養殖企業的產能迅速釋放,2016年,新希望六和銷售生豬117萬頭,而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這一數字已增長至240萬頭翻了一倍。

而其他規模企業的產能增長也很明顯,根據多家生豬養殖企業近期陸續公布的4月、5月份肉豬銷售簡報,溫氏股份2018年4月銷售肉豬194.4萬頭,同比增長25.6%,5月銷售商品肉豬181.5萬頭增長11.4%,肉豬銷售增長緣於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帶來的出欄量增長。

2016年完成多輪擴產的牧原股份的產能也明顯放大,截至今年5月,牧原股份銷售生豬392.9萬頭,而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017年前7個月的366.2萬頭,同比增長81%。

產能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費需求卻沒有同步跟上。

馮永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豬肉消費已經觸及天花板,缺少增長空間,尤其是隨著社會老齡化,年輕消費群體對於健康的關註,魚、蝦、牛等低脂肉消費量逐步增加,而豬肉消費的總量逐年降低。

另一方面,在喬玉鋒看來,進口豬肉和豬的副產品的增長,也擠占了一部分國內市場需求。

海關數據顯示,雖然受價格影響,2017年中國全年進口豬肉121.7萬噸,同比下降25%,但相比於2011到2014年年均50萬噸的進口總量還是大幅增長,也加大對國內豬價的沖擊力度。

規模化提速和散戶拉鋸期

2000年以來,中國已經經歷了4個豬周期,每次都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加大導致肉價下跌,養殖戶又轉而大量淘汰母豬,導致供應不足,肉價再次上漲,如此周而複始,豬周期已經成為影響生豬養殖業最大的變數。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要緩解豬周期的影響,必須從生產模式上做出改變。國內養豬業的格局雖然從分散向集中演變,但是總體上“小、散、亂”的特點依然明顯,分散的小規模養殖成本高、效率低、環保成本高,適度集中化、規模化的養殖業是破解豬周期的關鍵。

在四輪豬周期中,散戶和中小型養殖場不斷出局,相對應的產業的規模化養殖也在不斷提速。

根據信達期貨公布的生豬行業調查報告,我國年出欄49頭以下的散養戶從2007年的8010.4萬戶下降到2015年的4406.59萬戶,下降幅度達到45%。而5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快速增加,而年出欄超過5萬頭的超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從2007年的50家增長至2015年的261家。

規模化的優勢不言而喻。

一方面規模化養殖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更強。在這一輪豬價下滑中,眾多養殖企業的利潤也出現了“掉膘”的問題,2017年,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等養殖企業的利潤都出現了明顯下滑,但通過多元化、延伸產業鏈等布局,讓這些大型養殖企業依然有足夠的利潤抵禦下行周期。2017年溫氏股份的凈利潤雖然下滑了42.7%,但依然有65.8億元。

馮永輝告訴記者,隨著每一次豬周期,行業的規模化都會有所提升,規模企業越多,在下行周期時去產能的難度就越大,豬周期的持續時間就越長,散戶也很難扛下去。

另一方面規模化養殖企業的效率更高。

數據顯示,養殖行業多以PSY(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作為衡量豬場效益和母豬繁殖成績的重要指標,大型企業的PSY通常在20以上,而農戶自繁自養的PSY平均為15。

新希望六和證券代表白旭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面臨價格下行時,不同類型的參與者,其成本線是不一樣的,規模企業13.5元/公斤的全年均價還可以盈利。而成本水平處於劣勢的參與者,就會先虧、多虧,最終被市場規律所淘汰。留下來挺過虧損的參與者,就有可能在下一輪周期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也獲得更高的回報。

與此同時,城市化的進程和養豬利潤的下滑也促使一部分養殖戶退出。

在劉永好看來,小規模養豬已經難以保障農民收入提升,正常情況下,每頭豬的年平均利潤低於200元,這也意味著如果養殖規模低於200頭,養豬戶的年利潤不過4萬元,還達不到城市務工人員的基本收入。

喬玉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公司+農戶的合作社模式正在取代小散戶,因為對養殖者的技術、文化和資金水平有硬性要求,提高了養殖的準入門檻,像過去沒文化就去養豬過日子肯定是沒出路了。

不過散戶依然是市場不可忽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雖然經歷了多次豬周期,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但規模企業的產能總量還相對有限,芝華數據顯示2017年生豬養殖前20名企業出欄量占全國出欄比重超過7%,散戶產能並不會輕易地退出。

“散戶的生命力非常頑強。”馮永輝表示,目前規模化養殖企業就在和中小散戶兩大陣營進行激烈的博弈,雖然散戶沒有充足的資金和科學的管理水平,但在某種程度上,由於散戶小規模的組織資源生產,其人工、糧食等成本不需要付費,變相降低了其生產成本,其成本計算模式和企業完全不同;此外,由於生產規模較小,科學的管理也可以通過長期的生產經驗來彌補,因此一旦豬價回升,就會再次進入養殖端。這也是為什麽每次豬周期散戶虧損最為嚴重,但下一輪上升周期中依然少不了中小散戶身影的原因。

而散戶和規模化養殖的共存則帶來了市場供給過剩。

據東海證券分析師劉振東預測,2018年生豬總體供給大於需求,測算顯示,當2018年MSY(每年每頭母豬出欄肥豬頭數)增速為3%時,豬肉總供給為5572.8萬噸,過剩79.3萬噸;當MSY增速為5%時,豬肉總供給為5678.4萬噸,過剩184.9萬噸。

馮永輝看來,規模化可以平抑豬周期的波動,但那是規模化的結果,現在距離談論結果為時尚早。在規模化進程過程中,豬周期波動並不會縮小。預計還要再經歷2個豬周期之後,等到規模化養殖企業的產能擴張完成,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代養殖戶退出市場,新一代不肯接班,養殖戶人員結構發生變化,整個產業的周期性才會真正穩定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79

豬周期面臨新變化,豬價拐點尚未到來

在7月份CPI重回“2時代”之際,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引發了公眾對於豬周期的關註。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7月份CPI數據,同比上漲2.1%,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環比上漲2.9%,漲幅比上月擴大1.8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不過從同比看,豬肉價格下降9.6%,降幅繼續收窄,影響CPI下降約0.24個百分點。

近期東北地區出現的非洲豬瘟疫情,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飼料價格上漲和進口豬肉減少,亦成為了影響豬周期的新的因素,那麽豬肉價格是否將就此迎來拐點?

對此,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表示,過去1個多月以來,豬價雖出現顯著上漲,但同比仍呈下跌態勢,豬價對CPI的影響為負值,豬肉上漲不會提高通脹預期。

林國發認為,長期來看,本次豬價上漲更多是季節性階段反彈。8月中後期,豬價難以繼續上漲,甚至9月中後期,將再次迎來下跌。由於豬價處於下跌大周期,未來半年甚至一年,對CPI影響仍為負值。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李金柳則認為,豬肉價格環比走高,背後存在季節性以及供給約束的原因。考慮到當前整體背景仍是經濟承壓、消費走弱,政策上去杠桿的大方向並未轉變,意味著總需求仍將趨於回落,制約通脹上行力度。

而從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看,林國發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未來存在著升級的可能,將推高國內油脂價格,但食用油占CPI權重較低,對CPI影響較小。當前上漲較為明顯的主要在於包材、黑色產品及服務業價格,這些商品如果大幅上漲,可能會進一步推高CPI,增加居民生活成本。

要分析清楚豬肉價格是否就此開始上漲,就要了解豬周期,了解豬周期面臨著哪些新的變化及其影響。豬周期每隔3~4年為一個輪回。從2016年6月末7月初開始,生豬價格開始下跌,也正式開啟了本輪豬周期的下行趨勢。

在這一輪周期中,一些行業內的因素,比如行業內大型企業的產能擴張,提升行業規模集中度和養殖水平,大商所生豬期貨被批複立項等,尤為重要的是,一些行業外的因素,比如漸趨嚴格的環保政策,央行釋放貨幣流動性,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進口豬肉的減少,豆粕、玉米價格的上漲推高國內生豬養殖成本等一系列事件,正在對豬周期乃至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近期生豬價格快速上漲因素

以2016年6月末為界,數據顯示,豬價飆升到歷史高位22元/公斤,養殖利潤接近1000元/頭。當時,市場對豬價有著強烈的看漲預期,養殖戶從年後持續滾動壓欄,進入到6月末7月初,高溫天氣導致壓欄行為難於持續,加上豬肉需求不足,豬價短時間出現了恐慌性暴跌,局部地區一周下跌幅度達到了20%,生豬價格進入下跌大周期。

到了2017年,豬價雖然整體偏弱,生豬供應整體平衡偏緊,豬價維持在13~15元/公斤之間,行業未出現虧損。行業真正出現虧損是從2018年2月開始,並持續了5個月左右的虧損。其中,4月末5月初,豬價跌破10元/公斤,多地出現9元/公斤的豬價,刷新2010年低點。

林國發稱,從豬周期大的周期趨勢來看,當前豬價已經持續下跌了2年零1個月,下跌周期較2011~2015年下跌周期仍偏短,且在整個下跌周期中,累計虧損時間仍偏少。可以判斷,當前,豬價仍處於下跌大周期。

所謂“豬周期”指的是,豬價因供需不平衡而產生的周期性變動。當生豬供給不足時,豬價上漲,刺激養殖規模擴大,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進而使得供給過剩,這又導致豬價下跌,致使養殖規模縮減,大量淘汰母豬,豬市又進入供給不足的局面,繼而開始新一周期。當然,根據歷來豬周期的變化規律來看,在豬價下跌大周期中,也伴隨著年度小周期。一般而言,每年6月中至8月,11月中到1月初,會形成階段性的上漲,而2至4月,9月中至10月份,容易形成階段性的下跌。

當前,豬價正處於下跌周期的年度反彈小周期。今年5月底以來,過剩局面有所緩和,價格止跌反彈。據農業農村部監測,今年6月份,全國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16.63元,比1月份跌20.6%,環比漲4.2%,同比跌16.6%。

那麽,近期生豬價格快速上漲,支撐其上漲的基本面因素又是什麽呢?

林國發分析稱,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階段性的大豬供應偏少、上漲勢態形成後,市場放緩出欄節奏,壓欄意願增加,加快了豬價上漲。從整個行業來看,近期豬價上漲緣於2017年12月末到2018年2月初,當時氣溫大幅下降以及階段性大幅波動,新生小豬存活率偏低。而這時出生的小豬基本在7~8月初出欄,最終導致近期大豬供應偏少。

隨著今年2月出生的小豬陸續出欄,加上前期的養殖戶壓欄生豬,8月中後期,豬價恐怕難以繼續上漲,不排除在9月份以後會再次出現下跌。此外,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本輪豬價反彈可能會提前結束。不過,由於政府及時隔離疫情地區並禁止生豬向外調運,疫情區域處於可控,對生豬養殖影響不大,更多的是消費者心理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輪豬周期中,漸趨嚴格的環保政策也成為了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逐漸形成“南豬北養”的大格局,中國東北三省將越來越成為我國生豬出欄的重地。

從2015年開始,生豬養殖行業複蘇,養殖利潤持續好轉,大型企業開始加快產能布局,新增產能重點集中在東北及內蒙古地區,其次是西南地區,大量的新建產能從2017年下半年後陸續釋放,大幅增加了生豬供應。

此外,大型養殖企業的積極布局,在顯著提升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集中度的同時,還會提升我國生豬養殖平均水平,極大地推動整個養豬行業的提升和良性發展。

具體來說,一方面,會提升我國生豬養殖平均水平,母豬平均PSY(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從過去幾年的14~15頭,提升到當前18頭左右,部分大型養殖集團母豬PSY達到了23頭,大體與國際先進水平持平。生豬平均出欄天數也顯著下降至210天左右,大型養殖集團生豬出欄天數可控制在190天左右。

另一方面,生豬肉料比也將得到明顯下降,大型集團生豬肉料比普遍在2.6左右,行業平均水平也下降至2.75左右。肉料比的下降可有效降低飼料需求。防疫水平的提升可降低生豬在保育、育肥等階段的生豬死亡率,有利於整體降低生豬養殖成本,縮小國內生豬養殖水平及國際差距。

林國發預計,在今年,中國將有1家年出欄2000萬頭生豬、1家年出欄1000萬頭、5家左右年出欄量500萬頭、20家左右年出欄100萬頭的大型養殖集團。

未來一年國內生豬將供大於求

我國是世界上生豬出欄量最大的國家,市場規模超萬億元,約占世界總出欄量的57.46%。中國之所以每年會進口豬肉,一方面緣於消費升級,對國外優質豬肉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於國外豬肉在價格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進口量也具有顯著的周期性特點,基本與豬周期保持著同步節奏。即豬價處於上漲周期時,進口量就會大幅增加;而豬價逐步走低時,進口量亦會隨之下降。比如,2016年,我國豬價處於高點,當年豬肉及豬雜碎合計進口達到310萬噸,占國內供應的6%。隨後,我國豬價逐步走低,豬肉進口量也開始下降,凍豬肉進口2016年達到162萬噸,到了2017年,就減少為121萬噸。

業內預測,受多重因素的影響,2018年,凍肉進口量將跌破100萬噸。

當前,我國豬肉進口主要有歐盟地區、加拿大、美國,南美地區也在陸續考慮向中國出口豬肉。原本中國就呈現從歐洲進口更多的豬肉、美國豬肉進口數量下降的趨勢,受此次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美國豬肉進口數量下降的趨勢也會加速。

林國發分析稱,人民幣的貶值及國內豬價下跌,使得豬肉進口量下降。而中國豬肉進口量下降,也影響到了國際生豬的價格,下降幅度小於國內。此外,美國將受貿易摩擦的影響而出現大量凍豬肉停留在美國各大冷庫,生豬價格顯著下跌,甚至部分養殖企業出現虧損倒閉的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豆粕、玉米價格上漲將推高我國生豬養殖飼料成本。一般而言,生豬養殖過程中,飼料成本占生豬養殖成本60%左右,其中豆粕占比在30%左右,玉米占比在55%,其他占比在15%左右。這次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豆粕價格偏強,另外大麥、高粱進口減少,也減少了玉米替代、不利天氣導致國內玉米增產有限,而過去兩年玉米持續去庫存,玉米庫存已經顯著下降,有企穩回升趨勢。

根據當前玉米、豆粕價格測算,林國發稱,生豬養殖飼料成本較今年年初上漲了50元/頭左右,較去年同期上漲了60元/頭左右。

他分析道,當前生豬存欄仍呈現增長趨勢,飼料原料成本上漲導致生豬養殖成本的增加,減少了生豬養殖利潤甚至導致虧損。從中期來看,由於大型養殖集團及部分養殖戶前期擴展的產能仍在逐步釋放,未來一年,國內生豬整體處於供大於求的局面,飼料成本增加並不會導致豬肉價格上漲。不過,從長期來看,飼料成本增加,生豬養殖可能虧損幅度擴大、虧損時間提前,從而導致養殖戶或養殖集團被動壓縮產能,供應下降,生豬價格將進入新的周期。

完善生豬價格形成機制

豬價下行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在本輪豬周期背景下,大商所生豬期貨立項獲批,那麽將來生豬期貨上市,對行業無異於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也將影響行業未來的發展。作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種和我國最大的農業品種,生豬期貨的上市將為國內生豬養殖企業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從而推動國內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產業深受豬周期困擾,價格波動較大且頻繁。從2003年以來,我國生豬價格已經形成了四個較為明顯的周期,價格從波谷到波峰上漲幅度分別達到65%、183%、113%和83%。

據測算,生豬價格每波動1元/公斤,養殖行業收益將變動800億元,可見生豬養殖行業是個高風險行業。

近年來,各大生豬養殖企業普遍制定計劃加速擴大產能,但因沒有避險工具,一旦價格進入下跌周期,養殖企業將面臨巨大的壓力,產業各主體對生豬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十分強烈。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提到,國家有關部門將按照《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規定,適時啟動調控預案,努力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除了監管調控、產業引導外,國際經驗顯示,發達國家養殖戶一般可以通過相關衍生品工具轉移生豬價格波動風險,抵禦豬周期。

今年2月,根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據權威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已正式批複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生豬期貨立項申請。

這意味著,生豬期貨將是繼雞蛋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的畜牧品種,其上市將進一步完善我國期貨市場的品種體系。具體來說,生豬期貨將與上遊豆粕、玉米等品種形成飼料養殖產業鏈條,投資者可以通過玉米、豆粕及生豬期貨交易,鎖定養殖利潤。同時,通過三個品種間的套利交易,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價格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至於之前一直未獲通過的原因,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表示,10多年前,生豬期貨被大連商品交易所提過,但是基本上停留在紙面上,主要在於中國的生豬產業正處在快速轉型期,大量散戶在退出養豬行業,規模化在往前推進。跟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生豬產業仍然處於不成熟階段。

在本這一輪豬周期中,一些行業內外的因素,比如,行業內大型企業的產能擴張,提升行業規模集中度和養殖水平,使得當前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較高,也是具備開展期貨交易的現貨基礎。

據統計,2016年,中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總出欄量占比從2006年的27%提高至45%,全國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養豬場合計出欄量,由2006年297萬頭增至2016年約5500萬頭,約占全國總量的8%,年出欄量5萬頭以上的企業有200多家。同時,生豬現貨交易活躍,貿易模式比較成熟。

美國生豬期貨的經驗

林國發稱,目前運營較為成功的生豬期貨市場,主要有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瘦肉豬期貨市場。美國生豬期貨在上市初期得到了快速發展,也較大程度上發揮了發現遠期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減緩了生豬現貨價格波動的幅度。

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瘦肉豬主連價格(主力合約的連續價格)基本維持在50~80美分/磅之間波動。20世紀末以來,美國生豬期貨市場的一系列改進,不僅使美國生豬期貨市場更為成熟,也使生豬期貨市場較好地發揮了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從而大量的生豬產業經營者願意把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生豬期貨價格作為現貨遠期交易定價的依據,幫助生豬養殖者鎖定飼養收益,使得大型肉類加工企業與生豬養殖戶之間的交易變得更加合理。

由於美國生豬期貨推出初期,正是美國生豬養殖集中度處於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的時期。生豬期貨上市,也就加快了美國生豬行業的規模化程度和養殖水平的提高。在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的推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養殖場數量的急劇縮減;二是養殖場兼並重組,場均存欄快速提升;三是規模化速度減緩,但大規模養殖場,以及出欄比重仍在提升。

在美國,2014年,由於生豬存欄大幅減少,2013年5月,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都引發了業內的關註,市場紛紛看好美國豬肉出口,瘦肉豬期貨受到資金追捧,2014年5月初,瘦肉豬合約持倉數量50年來首次超過活牛合約。

結合國外豬類期貨市場的成功運行經驗,林國發稱,成功運營的期貨市場需要依靠大規模的現貨市場和極高的商品市場化程度,而且對生產方式的標準化有很高的要求,同時還需要高度發達的冷凍和物流技術。

他認為,我國要是推出生豬期貨的話,會偏向於活豬。期貨具有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有利於企業在下跌過程中進行套保,結合我國已經掛牌上市的玉米、豆粕、菜粕等品種,可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

當前國內生豬市場信息仍相對落後,暫無權威的生豬市場信息。生豬規格及品種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品種及出欄體重差,影響生豬期貨交割標準化,但也需要看到,大型養殖企業的擴張,其生豬養殖生產的標準化,符合標準的生豬比例也在快速增加。生豬期貨掛牌上市,可以促進行業信息發展,可供養殖戶參考的信息會更多,方便更好地做出決策,同時也有利於中國生豬產業鏈的規範健康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計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