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黑馬導讀】對於高管創業,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創始合夥人李天田曾在其書中調侃,「一個新發現是:在創業起步時,所有的『關係』都是阻礙公司取得真正成功的『負資產』。一窮二白創業,由於經驗、資源不足,成功率很低。不過,資源豐富的人創業,往往這『豐富』二字就是他們最大的陷阱。特別是那種以前在某些大平台上呼風喚雨的人,其實就是個反光鏡,但自以為是發光體。殊不知那平台就是個小板凳兒,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真自己單干時,板凳一抽,連上吊都搆不著繩兒。」
李天田的話有道理,但如果真100%如此,那當今恐怕也不會出現如此多的高管創業成功案例。真實的故事是什麼樣?在今日舉行的「黑馬大賽」天津賽區的論壇上,幾位曾經的高管開始吐槽他們的創業真經。
「創業是一條孤獨的路,聽大多人的意見,找少數人的話,最後自己做決定,就一定能成功。 」 旗幟教育董事長楊守彬是這樣總結的。
給創業一個理由
這些在大公司養尊處優的高管們,為何要出來?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有些「胡鬧」。
「實現夢想」型,黑米747公司的CEO宋志峰總結道:「其實創業有點虛,其實源點還是在自己的有一個夢想,跑到網通,後來已經出來了就不想再進去了。」
「輸得起」型。上河網CEO魏國強談到自己的創業衝動時說:」出來主要是想要做事,以前在中糧的時候看到一個剛需,最初的想法是在中糧做,原因比較複雜就沒能做下去,但是這個事又特別想做,不想再等,就出來了,就自己掏錢做。當時的想法還年輕不到30歲,還輸得起就出來玩玩。」
「為了全人類」型。曾經在新浪工作的方玉書放棄了中國第一門戶財經主編的位置,他說:「我出來真的是為了全人類,說真心話,一開始出來第一件事我相信我們這種角色出來的話,第一件有很多要做的事,在打工的時候不能實現自己做老闆,第二個是想利用這個自己賺錢。」
「廣積糧,緩稱王」型。在微軟工作過9年的許曉魯則是被一本書感化了,在30歲的時候他看了一本書,書上說人生規劃有4種類型,最高端的類型是資本,但覺得還是創業可能更加適合自己,從30歲以後他的所有職業生涯都是在為了創業準備,在微軟的9年中,許曉魯換個4個不同層次的職位,都是跨部門的,花了十幾年無論從人脈還是之時、資源積累都覺得學得差不多後,他下山了。
「時機不錯」型。曹輝的創業邏輯十分簡單:「一是,覺得這個機會在。第二個原因是時機,我覺得當時時機特別好,就想出來。」
出來了,就回不去了
方玉書下了2、3個月的決心,從新浪走了出來,「但是到真正干的時間,決定跟你出來幹的最後只出來了一半,就出來2個人。其他都是從別的公司,朋友的。出來之後事情很多了,老婆、房子的事情,最後花了半年的時間去整,那個時候最缺的是技術,最後實在不行再去找,組團隊花了半年時間。」
「出來拿到錢大概是20天」,曹輝回憶道:「但是出來之前有一個故事,當我迷惑的時候我一個朋友也在做,他也是另外一個企業的,他就說風險你必須找錢,一談就OK了,那哥們被收購了,又回去上班了。」雖然講了這個故事,但曹輝還是堅決的「不回去」,「騰訊要收購你的公司賣還是不賣?」「不賣!」
許曉魯調侃道,」我現在是蠻後悔的,我後悔的是這個事越做越大」,他出來創業本是追求的是自由,自己可以掌控一些事情,結果發現真的創業後是無法自由的,甚至完全跟自由是相反的,「原先只需要考慮我一早上起來考慮今天做什麼事,什麼項目好把營業收入弄起來,真的創業後發現早上第一件事想的是今天有多少,我炒自己魷魚就對不起兄弟。原先我不想幹了自己就可以決定,現在不行為,而且這個企業是越做越好,感覺我的責任越來越重。」
高管創業靠譜麼?
有人調侃「大公司高管出來創業就像晚上老鼠,你們吃了很多的東西,從案板上下來了,高管創業成功率很低。」曾經的平台真就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小板凳兒麼?
宋志峰首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高管創業一旦成功,就會做得很大,草根創業正好是相反。從零掙到一百萬很難。我們賣一個百度的產品,那個平台前三年我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一分錢沒有,真正一個月做出來的和你身邊能做的東西,從身邊做起。」
大公司,讓他們「放不下」,魏國強回憶說:「我個人認為在大公司學的東西都非常多,直到現在做事的時候,當時是怎麼教我的,這個過程對我影響非常大。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放不下,我記得很清楚的是,我同事說你做這個,可以賺很多錢。在這個平台上給你格局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環境裡出來哪怕我今後去事,心理是有想法的。」
「我覺得有一年的時間是處在非常焦慮的,壓力非常大,找不著北,包括甚至管理上自認為自己去管理過幾百號人的狀態」,方玉書本以為管理10、20個人經營是小菜一碟,「當時你掌握的資源和現在掌握的資源不匹配,不一樣,你去找下面員工說,沒有人理解你。回家跟老婆說,就說你神經病,很痛苦。」
看著在座的5位同學,方玉書笑著說:「但是6個神經病在一起就挺和諧的,聽得懂自己說什麼,我最近有2年的創業時間,分水嶺是我交了黑馬,發現自己都心靈相通的,一下子找到了感覺。另外覺得上黑馬的課,重要的是真的跟神經病在一起的話很好,你有對比,找到了參照,以前你是孤獨的。還有包括心靈上的,其實慢慢的覺得快樂狀態,當你和精神狀態一樣的在一起時就不是病了。在黑馬營裡自己慢慢找到了狀態。」
中國的門戶網站一向是創業者的輸出地,但是沒有一家公司像網易這樣貢獻了如此多的成功者,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群創業者幾乎全部是做內容出身。
曾經2012年,網易某副總裁傳出離職風聲,就在此前一週,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李甬剛離職。有消息稱,網易CEO丁磊曾向李甬無條件贈送價值100萬元的網易股票,作為答謝他為網易公司付出的努力,甚至曾開出准許網易門戶事業部提前分拆、管理層獲15%股份等條件,依舊未能挽住李甬的心。
而此次網易總編輯趙瑩的離職,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儘管丁磊誠摯送別前部員離去,儘管趙瑩聲稱自己離職是因「未打算在北京長住,選擇重新規劃未來」,但此次的離職不禁讓人聯想到曾經出走的網易「十三羅漢」。(均為網易前員工,多為編輯,後創業成功)。這一次的出走究竟代表了什麼?
哦,又是網易
「反正丁磊一直有點不爽啦,」網易曾經的一名僱員爆料,「他一直覺得做內容的人怎麼可能搞出一個好產品?」
不妨按時間梳理一下近幾年從網易中高層離職的創業者:前網易門戶副總編輯、現雪球財經的創始人方三文;前網易門戶總編輯、現陌陌科技的創始人唐岩;前網易門戶副總編輯、現春雨科技的創始人張銳;前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現教育社區粉筆網創始人李甬;前網易科技主編、正在粉筆網與李甬一同奮鬥的帥科;前網易圖片產品總監、現自主創建旅行照片分享網站的郭子威;還有要在「熟人生活社交」領域創業的曾理團隊。
他們大多數人的創業項目現在看來還不錯—雪球財經已經是美股資訊第一門戶;陌陌和春雨發展勢頭強勁。在微博上,生命科學專業網站丁香園CEO馮大輝這樣調侃:「丁磊先生才是真的創業導師。」
當記者們開始創業
互聯網圈有個著名的段子:如果你想知道互聯網泡沫有多大,就看身邊有多少記者去創業。
這句話雖然更多時候被當成了笑話,但背後卻是業界對媒體特質創業者的不信任。有太多案例證明,那些善於「紙上談兵」、缺乏技術背景的內容生產者並不是合格的創業者。而網易創業幫的存在和崛起正在刷新這種認識。
從網易系創業者的個人職場經歷往下挖,可以發現這些人的一個特質:他們幾乎都有過在傳統媒體做編輯記者的經歷,即便去了網易,也多是負責內容部門。李學凌曾是《程序員》雜誌主編;方三文在《南方週末》做過頭版編輯新聞部副主任;張銳曾擔任《京華時報》新聞部主任;郭子威曾是《電腦商情報》編輯;李甬曾擔任《環球企業家》執行主編等等。
並不是已進入互聯網公司,你就開始擁有互聯網思維,或者說不能用某種思維給創業者來定性。產品經理的出身多種多樣,但優秀的標準只有一個:能不能做出好產品。
而「記者」和產品經理還存在某種有機聯繫。做內容,尤其是跟新聞接觸多了,看世界的方式會不一樣,更敏銳,更貼合人性。這是純粹的工程師無法相比的。
比如做內容出身的唐岩創立的陌生交友工具陌陌已經獲得了超過一億用戶數,這一切歸結於唐岩對人性的敏銳把握也不為過。
從網易帶走的都成功了
對於這些從網易跳出來的編輯們來說,網易是一個讓他們「愛恨交加」的地方。也是他們創業征途中的重要跳板。網易不僅帶給他們最初的「互聯網產品思維」,也給這些創業者貢獻了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技術工程師。
比如多玩網賴以上市的基礎在於一款語音聊天產品YY,而早期YY部分核心開發人員來自網易POPO。
不過,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網易帶給創業者最重要的還是--創業文化。這種文化傳承事實上從李學凌時代就開始了。任何時候,身邊的人總是最好的榜樣。
唐岩創立陌陌時的判斷在於:同城聊天室的火爆證明了中國人交友的「剛性需求」,但中國人比較內向,不會主動對陌生人打招呼,需要一個工具作為載體,而LBS(基於位置的服務)的出現,又使得虛擬交友和現實世界有了對接的方式。
想通了這些,唐岩毫不猶豫選擇辭職創業。那時他剛剛升職為網易門戶的總編輯,他甚至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年終獎。然後,陌陌誕生了,再然後,陌陌爆發了。
大公司病
作為一個「大公司」,網易本身當然也有問題,這些問題多多少少成為這些人離職創業的原因。
無論從做微博、還是做正版視頻,網易的內容產品總是要慢於其他門戶。原因在於丁磊手握一棵搖錢樹--在線遊戲,從2012年Q2的財報中可以看出,遊戲收入佔網易總收入的九成,門戶部門廣告收入佔總收入一成不到,這個比例已經多年未變。這也造成了網易內部遊戲部門的勢大,門戶部門得不到太多的重視。
「做內容的人腦子活泛,看的想的多了,自然容易對現有狀況不滿。新浪微博的火爆可以說是門戶的一個拐點,任何一個牛逼的稿子、策劃出來了還要拿到新浪微博上推一推,在內部我們本來就沒什麼地位,現在做出來一個東西還要在別的平台上推廣,我們心裡很沒成就感。」前網易員工說到。
網易抄你,怎麼辦
互聯網創業圈很火的一篇文章叫做《騰訊抄你怎麼辦》,作者是從網易離職的郭子威。文章從各個方面剖析大公司推進一個產品的思路和短板。雖說主要目的是寫給創業者,打破他們對大公司的恐懼,但很多內容或多或少都會借鑑他此前在網易的工作經驗。
文中他做了一個總結:「做產品,鮮有一夜暴富,尤其UGC(用戶分享內容),口碑帶動增長才是最穩健的方法。道理固然大路貨,KPI壓力下卻容易急於求成。母體供血一旦大量摻水,相當於修煉邪道武功,起步快而後力不濟,很快會觸碰到天花板。」
KPI,意為關鍵績效指標法。把績效的評估簡化為幾個關鍵指標的考核,這意味著,在大公司內,你的產品如果不是戰略級的項目,來自考評的壓力會要麼影響產品,要麼折磨產品負責人。
而在這篇文章的開頭,郭子威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了他離職網易的原因:「年初跟VC談天使融資的時候,對方大統領換了一個問法:如果網易抄你怎麼辦?我很吃驚地回答,如果留在網易就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還創什麼業?」
i美股主編、曾供職於網易門戶的梁劍,分析了李學凌團隊開發的YY得以超越網易遊戲即時聊天工具的關鍵因素。在MSN尚未佔領中國辦公即時聊天市場的時候,網易POPO曾依靠免費手機短信火爆過,但POPO在網易內部叫「POPO組」,長期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團隊。讓這小團隊去和貢獻公司九成利潤的遊戲部門談對後者有重大衝擊的項目,完全不現實。所以一直到YY初現威力,網易才推出遊戲即時通訊工具。
編後語:無論趙瑩此次離職將去向何方,小內認為以網易為代表的傳統門戶網站都應該對自己的人才機制進行深刻反思。或許曾經2012年網易副總裁楊斌離職後,網易內部員工總結的離職原因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內容如下:
1.在四個門戶中,我個人覺得網易的人氣質特殊,說虛點,這和網易新聞的自由、活躍、勇敢、有擔當的氣質是一脈相承的。在網易門戶歷練了幾年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影響。
2.網易門戶離職創業成功先例較多,早的有李學凌,近的有方三文、唐岩、張銳以及喻華峰。這個示範效應太大了。
3.大環境影響。一方面是市場機會多,可做的事情多,而且資本市場對網易創業的人整體認可程度較高,融資順利。另外一方面,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在變化,曾經作為新媒體的門戶也逐漸成為了舊的媒體形態。在中國,媒體人終究都面臨轉型的問題,所以,現在也是好時候。
4.之所以選擇離職創業,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對任何人都一樣:創業本來就享受是小鍋小灶的自由和樂趣,要是還在大公司內孵化,那多沒意思,還不如繼續打工啊。何況,這幾個人融資都順利了!
附上網易前員工創業不完全名單:
2013年出現的創業代表們:
李明順,好貸網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曾擔任網易新聞中心主任。
陳萌滄,飯本聯合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網易門戶副總編輯。其合夥人曾理、陳子宇也都來自網易。
程李,車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汽車中心總監、銷售二部總經理等。
萬春,公平價創始人,大學畢業後就加入網易而後開始創業。
潘偉,買房吧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天津房產工作。
李好宇,多知網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謝廷寶,成都餘香創始人、CEO、遊戲製作人。此前曾擔任網易主程兼運營負責人。
周健睿,北京戰歌世紀 CEO,戰歌online出品人。此前曾在網易上海工作。
勾新雨,私人醫生網的創始人,曾在網易財經頻道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李學凌,多玩遊戲網 (Y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
詹鐘暉(叮噹),廣州簡悅(Ejo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COO;簡悅的聯合創始人吳云洋(云風)也來自網易。
關國光,快錢創始人,曾擔任網易高級副總裁。
周娟,56(我樂網)創始人,網易早期核心員工,曾負責產品、技術部門。
李甬,猿題庫/ 粉筆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該公司核心高管李鑫、郭常圳、帥科都來自網易。
喻華峰,本來生活網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楊斌,Facishare紛享科技總裁,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方三文,雪球財經(i美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雪球的聯合創始人梁劍也來自網易。
唐岩,陌陌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陌陌的聯合創始人雷小亮、李志威都來自網易。
張銳,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春雨聯合創始人曾柏毅也來自網易。
徐宥箴,多益網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夢幻西遊》主策劃。
魏劍鴻,擎天柱科技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在線遊戲事業部副總經理。
黃鏵,廣州狼騎網絡創始人,曾擔任《大話西遊1&2》主策劃。
胡琛,團800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有道市場總監。
丁秀洪,云辰科技(大可樂手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
馬云,媽媽說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事業部負責人。
郭子威(純銀),蟬遊記、旅行推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相冊產品總監。
張立波,八界網、基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房產頻道主編。
林建邦,Playlithium創始人,曾擔任網易企業發展部總監。
羅尉源,掌控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遊戲部門工作。
葉睿智,幾分鐘網創始人,曾在網易杭州研究院工作。
陳聞,寶貝全計劃創始人,曾在網易銷售部門工作。
白冠翔,掌中購聯合創始人,曾在網易《魔獸世界》項目組。
劉陽,親貝網、童樂奇創始人,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劉偉,PingWest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科技頻道主編。
徐虎,騎擺客(700Bike)創始人,曾在網易UGC中心工作。
文章系【互聯網圈內事】編輯,綜合《財經天下》部分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號:quanneishi
Uber和易道合並靠譜麽?Uber圖什麽? 作者:蟲二 “如果哪天你本該向左轉的時候嘗試著向右轉,或許會有奇跡發生”(電影《向左走,向右走》)。當“遇人不淑”的易到用車在五年輪回後再一次轉向時,終於發現了如日中天卻又四顧茫然的Uber。 據業內人透露,兩者的合並談判並非空穴來風。 Uber圖什麽? Uber的成功既有內因,也有機遇。百年歷史的出租車行業必然面臨變革,並不是個別人的先知先覺,當2009年Travis Kalanick和老友Garrett Camp在自家後院醞釀改變世界時,行業的自我救贖其實早就開始。2010年3月, Sense Networks發布了打車軟件CabSense,通過將全紐約的出租車在線化,結合GPS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它的出現甚至比Uber在舊金山的亮相還早3個月,但最後Uber憑它的技術、營銷、公關和移動互聯網創新的天然加持,贏得了這場不算激烈的較量。 與在全世界的高歌猛進不同,真正讓Uber琢磨不透的是中國市場,Uber和特斯拉這兩個在美國極具能量甚至使人敬畏的創新公司,在生猛的中國互聯網生態圈卻溫順如羔羊,它們在技術和理念上的高大上導致線下觸點LOW不下來,在如何向消費者表達自己方面,始終存在莫名的隔膜感,中國創新公司對此顯然更有心得。 Uber中國的痛點並不在司機層面,雖然私車運營的理念飽受沖擊,但身為出行鼻祖的Uber早就積累了一整套完善的應對機制,短期內不會承壓。司機是一個趨利的群體,在“月入過萬”這種真假難辨的漫天幸福中,無需Uber多費力氣,司機們自己就會完成自我說服的過程,何況僅以工作本身來說,Uber司機的存在感不輸市面上的任何專車品牌。易到用車雖是中國資格最老的專車公司,但在車源+司機上並無特異優勢,Uber斷不會因此身罹情網之中。 我們不知道Uber的新客戶獲取成本,但能肯定的是它的拉新並不成功,Uber的客戶似乎永遠是它的光環所及的那一小撮人,而與大多數人的生活圈並無交集,這一方面會催生小眾的優越感,很像特斯拉和蘋果早期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會作繭自縛。Uber的營銷還算不落巢臼,有時拼一下高顏值的司機,有時秀點小清新,促銷活動頻率很高,但傳播的到達率相當有限,在尋找低成本、高轉化的傳播渠道上,Uber仍然不得要領,但這也不是易到所能解決的困擾。 非要尋找Uber在這樁潛在閃婚中所能獲得的“幸福感”相當困難—— 基本的著眼點可能是吸納易到用車之後對市場占有率的提升,這對於在至關重要的2015年狙擊滴滴快的以及最近勢頭很猛的來自租車公司的專車服務具有戰略意義。 其次可能是有利於在多種業態中尋找平衡,Uber一直在探索全出行平臺模式,對多種出行業態都有濃厚興趣,未來它可以與易到用車差異化發展,以便在車源和司機的競爭上平抑來自拼車、P2P租車等新興業務的沖擊。 易到用車的心路歷程 易到勤奮且孤獨的在中國專車市場耕耘多年,但殘酷的事實是它沒有啟動這個市場。 易到堅守與它的機運不成正比,它進入打車市場的時機不算晚,但旋即碰上滴滴這樣強硬的對手,一怒砸場大黃蜂之後,後者又迅速被快的收編,特別是在騰訊和阿里的移動支付大戰打響之後,任何創新公司想以蒲柳之姿獨立對抗,結果都不會很美妙。在困難的環境中,易到蜇伏並生存下來,直到它的代駕服務在神州租車取得入口支持,2014年初,易到拿到攜程領投的6000萬美元B輪投資,之後又取得以地圖為核心的百度移動端流量支持,算是渡過最艱難時期。 一直以來,易到用車的營銷和補貼力度都非常之大,為此承受了相當規模的虧損,但它並沒能成為行業中的現象級公司,特別是在滴滴快的合體,百度投資Uber,租車公司紛紛入行的大背景下,還沒有一份穩定感情的易到心有戚戚也是順理成章。 易到用車與海爾合資成立的海易出行所推動的易人易車計劃,其實就是專車版的融資租賃,當年很多汽車租賃公司都把它當成贏利法寶,但真正持續做下去的少之又少,因為市場不成熟,金融體系缺乏支持,手續太過繁雜,首付又很難做到具有競爭力,以致還出現了龐大租賃那樣充滿爭議的案例。易人易車所宣傳的專車創業理念,可算是對現有專車模式的一種反動,雖然有利於快速擴充車源,但並不能從根本上破解私家車禁入專車的政策限制。 易到的訴求應該更多是資本層面的,類似於易奇汽車這樣的多元化夢想,離不開強大的合作夥伴,如果與Uber聯姻成真,易到用車自然解脫多年來獨立打拼的疲憊,當然這種聯姻也變相意味著放棄了成為另一個400億奇跡創造者和中國Uber的夢想。 證婚人及前任的態度 倘或某天易到和Uber真的執手,百度肯定是當仁不讓的證婚人,除了攜程以外,百度一直為易到用車提供移動入口資源,但多年來在競品的重壓下,易到的用戶規模和品牌影響力遲遲沒有質的提升,所以百度加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的Uber,對百度來說,當然希望兩家公司合並後能夠催生一個出行服務的巨無霸,這不但會補強以直達號為核心的本地生活服務,而且有利於提升百付寶的競爭力,遏制騰訊和阿里的進逼。 攜程目前握易到用車20%的股權,旗下平臺也在為易到用車導流業務,但OTA所關註的是平臺利益的最大化,不會厚此薄彼,所以攜程對這樁婚姻的態度應該是無可無不可。 至於曾經與易到傳出緋聞的滴滴,現在最關鍵的是要完成與快的的整合,控制已經掌握的市場份額,想來不會在婚禮上征詢意見時,跳出來直言:我反對。 婚後? 我們不知道雙方對合並後未來的期望值,但Uber的訴求應是快速推動中國業務起勢,擺脫過往那種小富即安,秀優越感的強者心態,中國出行創新的演進之快,超出很多人的預想,留給Uber的時間並不多;易到則更是背水一戰,毫無退路。這種單方面的強烈意願會不會催生一家有錢而任性的巨無霸?答案是模糊的,因為這從來不是Uber的風格,Uber篤信的產品哲學是架構於技術之上的極致用戶體驗,3000人的技術團隊每天針對用戶需求做著具體而微的優化,極端精細化的研究如何匹配——這與易到所推崇的社交化服務理念大相徑庭,易到眼中的出行服務是完全開放的,無需太多的系統幹預,所以它始終不采用更高效的派單機制,而是強調用戶自由發起的需求應由司機的個性化服務去滿足。 Uber和易到這樣兩家擁有不同理念的公司能否順利結合為一個整體,取決於他們願意為現實需要而做出多大程度的妥協。 Uber+易到是否會對其他專車品牌構成威脅?答案也是否定的,在私家車不許做專車服務的政策限制之下,除了正規租賃公司之外,受制於車源+司機的瓶頸,業務不可能出現爆發性增長,Uber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尚需時日。 (來自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