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炒股反加稅 張忠謀成證所稅最大苦主

2012-8-6  TWM




打著「公平正義」大旗的證所稅終於在立院臨時會過關,但硬把「證所稅」與「最低稅負制」綁在一起的作法,卻意外讓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明年要多繳三十億元的稅。

以財政部預估證所稅開徵第一年大約可以收到一百億元稅款計算,台積電貢獻幅度達三成,幾乎已確定是證所稅最大受災戶。

台積電專注本業、不炒股票,竟成為證所稅開徵最大苦主,為此董事長張忠謀罕見高分貝向政府喊話說,「政府若要改變最低稅負制,應該另外談,而不是在證所稅 立法的過程中夾帶最低稅負提高稅率的問題!」不過,張董事長的說法馬上引來新任財長張盛和一陣反擊,張盛和甚至說台積電明年要多繳稅,是因為租稅優惠陸續 到期所造成,跟證所稅無關。

但是財長可能忘了,我們今天討論的議題是「證所稅」,不是「租稅優惠」,若財政部認為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享有太多租稅減免,那就應該通盤檢討目前的獎勵政策,以及可能的修正方向。堂堂大部會利用證所稅來偷渡加稅條文,以證所稅之名行加稅之實,似乎不夠理直氣壯。

(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64

菜鳥飯碗不保 二十年資歷月薪只剩三萬 證所稅衝擊 營業員悲訴血淚心聲

2012-11-05  TWM
 
 

 

證所稅正式定案後,台股至今出現千億量能僅五個交易日,顯見台股失溫已成常態。在證交所都無法正常營利、券商傳出裁員潮的慘澹環境下,政府難道還要無所作為,將一切推諉於國際景氣不佳嗎?

撰文‧葉揚甲

「前幾天,我一如往常來到辦公室,發現隔壁那個還來不及熟悉的年輕同仁的辦公桌,早已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其實我一點都不訝異,因為類似的狀況在金融海嘯後已不知凡幾。現在空在旁邊的已經有四張桌椅,年底前恐怕還有人會撐不下去。」說這話的是一位擁有證券經紀資歷逾十年的營業員鄭煜暉。

「不只菜鳥要熬出頭的機率微乎其微,連年資三到四年的營業員,遇到這波長期低量,都只能領底薪二十三K(二萬三千元)。」鄭煜暉苦笑說,自己每個月的績效獎金,在證所稅三讀過後,也至少差了一半以上。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下半年某個成交量僅四百多億元的交易日,那天他只接到一張三百萬元的單;正在苦惱業績如此低落,沒想到收盤後一結算,竟然高居當天該分公司的業績排行榜第一名,這種業績在成交量好時,連前十名都排不進去。

大戶觀望 下單金額也縮水然而,鄭煜暉的公司是台灣前十大券商,所屬的營業據點總共有二十多位營業員,而且鄰近台北市內湖區美麗華百樂園,並非窮鄉僻壤。

依鄭煜暉的觀察,過去交易態度積極、動輒下單千萬元的大戶,現在幾乎都是看得多、做得少,可能一個禮拜才會做一次交易。但在好不容易等到大戶的委託單時,卻又發現大戶下單的金額明顯縮水,從原來千萬元的頻繁進出,變成現在百萬元的謹慎操作,甚至有不少大戶直接就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對於靠手續費為生的營業員來說,如此煎熬的日子已好一陣子了。

一九九○年入行至今,年資已逾二十年的福邦證券營業員王瑞錩感受更深,「今年三月前都還能領得到月薪八、九萬元,但九月卻只剩三萬元,而且勢必還會往下縮減。」二十多年的耕耘,似乎真的要被政府自以為是的公平正義毀於一旦。

王瑞錩的營業員朋友更慘,這陣子薪資縮水的程度,已經讓他負擔不起房貸,只好被迫在房屋被法拍前先行求售。原本能夠按部就班的人生理財計畫,就這樣被「好心」的政府給輕易打亂。

「證所稅議題持續發燒的同時,已經超過十個同仁被資遣了。」一位不願具名的營業員指出,對於專營經紀業務的券商而言,證所稅的殺傷力最強,辦公室雖然多達一百多位營業員,但悲哀的是,真正有事情做的寥寥可數。

「如果不自己進場灌績效,每個月就只剩一萬八七八○元的最低工資。」如果是剛加入證券業的年輕同仁,這種薪資,剛好打平台北市的房租與拮据的生活所需,「在證所稅的影響下,一定還會有更多人被資遣。」迫於低薪的無奈,這位營業員還聽說,很多同仁在兩點收盤後,都不像從前去享用一頓中午沒時間吃的午餐,反而是積極地爭取兼差或打零工的機會。「說實在的,衷心呼籲政府研擬一套讓這些每個月只領得到最低薪資的年輕人,還能對證券業未來抱持希望的計畫。」大勢所逼之下,其實券商的核心單位,像承銷部、研究部及自營部的人事凍結消息,今年以來亦未曾停歇過。

元富投顧總經理劉坤錫表示,大概在兩個多月前,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證所稅制度後,不少重量級的客戶皆選擇在此紛擾之際,將全權委託操作的資金一舉抽離,讓全委代操的金額規模瞬間縮減兩成,影響甚巨(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本國自然人委任全體投顧的總契約金額,三月至九月縮減超過四億元,為原來規模的九.七%)。

由此可見,證所稅間接影響所及的,不只局限於第一線的證券經紀人員。

主力轉往香港 成交量更低更糟的是,資金撤出後,就沒有回流的跡象,好似對台灣的未來有股莫名的絕望感。當《今周刊》提及人事問題,劉坤錫只簡短答道:「擴編是不大可能,能夠度過就不錯了。」一語道盡當前券商所處的艱困環境與無奈心情。

底薪領不下去的營業員,選擇離開;經營難有起色的券商,選擇被併。券商合併的案例,在證所稅宣布復徵後,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例如,永豐金證券併太平洋證券、鼎富證券主動求售於元大寶來證券、宏遠證券甚至出售信義大樓總部,只求被證所稅造成的災難滅頂前,還可抓住一片浮木。

不論這些券商是主動求售,還是被迫接受,都很明白直指著同一禍首,就是政府在景氣低迷不振時,仍執意推出無疑是對券商再補一槍的證所稅。

政府對資本市場不甚友善的態度,外資不會想來,內資則拚命想外逃。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說道,資金在自由經濟體系間的流動是無法控管的,特別是即將被證所稅桎梏的台灣,在國際間將不再有足夠的誘因吸引「聰明錢」進駐停泊。

過去在股市呼風喚雨,重要性不亞於法人的主力作手,也都積極尋求海外的投資管道,據傳,香港是這些主力所嚮往的新戰場。鄭煜暉想起有一位大戶向他提到,想要將資金從台灣撤到香港,「直接在香港開國際性戶頭,不僅免付複委託的手續費,更不用繳台灣的證所稅。」由此可見,成交量的萎縮恐怕並非金管會所言,一切都只是「全球經濟未見明顯復甦導致」這麼單純的原因。政府對於實施證所稅的態度,愈是堅決不肯退讓,一般股民對於台股的未來,就愈感到無奈黯然。

「沒有量,就沒有價。」黎方國直言,在三月證所稅議題拋出後,讓台股高周轉率的特色發生質變,對比韓國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周轉率,台股明顯遜色。一旦證所稅正式在明年上路,預期台股周轉速度會持續失速,這絕非自詡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台灣,所能忽視的重要警訊。

額外業務增 達不到就被裁此時此刻,主政者是否應該站在人民的角度,將當前的局勢納入,重新評估,究竟證所稅復徵追求的「公平正義」,是不是仍遠大於已經造成的、或者未來可能受到波及的個人及產業傷害。

最後,姑且不論原因,只要台股低量的現象無法改善,就勢必有更多的第一線經紀從業人員迫於無奈而離開。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對台股當前的窒息量同樣備感憂心,他坦言,這種量能,市場大概有一半的營業員都只能領底薪。有些逼得緊的券商,營業員為求生計,甚至不惜自己下單灌業績,還有的乾脆在下班後另覓打工機會,但這絕非長久之計。

聽到這種狀況,不禁讓鄭煜暉回想起剛入行時,恰好是網路泡沫後結束沒多久,那時台股單日成交量最低僅二百多億元,只有目前的一半,但鄭煜暉竟認為現在的情況比那時還差。「當年網路股的高股價,很明顯是空中樓閣,隨時崩塌沒人會懷疑;現在台灣卻是實質經濟全面陷入無解,高科技做不贏韓國,低成本又做輸中國。有人說這次會重蹈一九二九年大蕭條,單論台灣,我覺得很有可能。」見過台股大風大浪的王瑞錩更直言,「這不是大環境的蕭條,這是一個產業將被消滅。」而消滅的動作正在持續進行,鄭煜暉舉例,其所屬的金控最近針對賦閒的營業員,加諸許多「集團業務」,包括信用卡、產險及基金銷售,都已訂出明確罰則,「做不到,就等著被列入裁員名單。」可見政府若不展開積極作為,金管會「券商不會大裁員」之說,恐怕會成為官員不食人間煙火的另一經典語錄。

裁員風起!

今年3月證所稅議題起 成交量、營業員薪資一路下跌月分 集中市場成交量(兆元) 經常性薪資(萬元) 非經常性薪資(萬元) 受雇

人數

2月 2.78 5.3 1.1 51118 3月 2.30 5.9 1.7 51055 4月 1.52 5.8 0.2 50827 5月 1.61 5.4 0.4 50925 6月 1.34 5.4 1.4 50574 7月 1.45 5.4 0.7 50542 8月 1.67 5.2 0.4 50285 註:調查行業別為證券期貨及其他金融業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60

逃不過!台股基金被暗扣證所稅

2012-11-19  TWM
 
 

 

證所稅來了,共同基金成避風港。」這句話,是今年四月份的報紙標題。從今年以來,各種討論證所稅的版本都指向共同基金不必課證所稅。然而,令人傻眼的是,財政部最新針對共同基金課徵證所稅的解釋卻指出,投資人購買台股基金還是要被課證所稅!

共同基金冠上「台股」》就不在免課徵範圍內

據財政部賦稅署官員解釋,所謂「共同基金不用課稅」,是指投資人買賣共同基金,因為淨值差異所賺得的利得,可以不用被課徵證所稅。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若你買的是「台股基金」,明年證所稅上路後,卻可能被課了證所稅而不知!

為什麼呢?因為根據賦稅署的解釋,只要台股基金的受益人是「個人」, 「券商在八千五百點以上,除非基金(公司)是跟券商選說,你是要核實課稅,或者受益人完全沒有個人的情況下,這時候券商才不會做扣繳。否則前頭券商就會做扣繳下來了,就會先以基金為納稅義務人,先做扣繳了,」財政部賦稅署的一位主管官員這麼解釋。

也就是說,雖然標榜共同基金不用課稅,但買台股基金的投資人,還是可能被「暗扣」證所稅。財政部如此倒開一槍的做法,不但增加業者作業成本,恐怕更會加重台股基金的慢性失血。如此一來,證所稅未來會像是變形金剛一樣,換著花樣要投資人掏錢。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數據,到今年十月份為止,台股基金規模,在過去一年內就縮水七‧五%,規模只剩下二千七百五十億元。「當初不是原則上都同意共同基金不在課稅範圍嗎?第一版的證所稅到後來立法院改了好幾版的條例裡面,都沒有寫共同基金是證所稅的課稅標的,只有股票。怎麼要我們在交易的時候,券商要代扣繳?那你源頭都說不是課稅標的了,到尾巴又要扣繳,不合理啦,」一位本土投信總經理強調。

金管會甫在十月中推動「國人理財平台」,希望能提振金融業。如今財政部的最新解釋,恐怕會讓國人更加速「出走」台股基金。政府部會們一邊想拉抬產業,另一邊卻把要錢的大手伸進來,投信基金行業也要有過酷寒冬天的準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9

證所稅衝擊獲利、中資進駐搶食生意 國票證退出香港 揭開台資撤退序幕?

2012-12-03  TWM
 
 

 

在證所稅襲擊下,國內券商今年獲利大幅縮減,而有在香港設點的券商,也陷入艱困經營。多數券商從金融海嘯後幾乎連年虧損,國內法令不鬆綁,再加上中資進駐,讓台資券商更沒競爭力,未來是否會有更大波撤退潮,值得有關單位注意。

撰文‧許瀞文

證所稅寒風襲擊,證券業的營運已經是勒緊褲帶,瑟縮不已,尤其遠在香港的證券子公司,一直以來就是經營維艱,加上這一波緊縮,成了第一道倒下的城牆。

退出香江,國票開出第一槍九月二十八日,國票金控正式公告國票證券(香港)解散清算,同時,也傳出兆豐證券、台灣工銀證券有意要縮編,甚至撤退,並私下詢問在港台資券商是否有意接收財富管理客戶及相關資產。

其中兆豐證券在前身倍利證券時代曾經盛極一時,倍利香港在香港的台資券商圈,是重要的代表券商,曾經參與協辦復旦電子等多家H股(大陸國企股)的上市承銷案;如今,卻面臨業務停滯,尤其令人不勝欷歔。

兆豐證在香港主要有兩家子公司,一為兆豐資本(亞洲),主要負責承銷業務,二是兆豐證券(香港),主要負責經紀業務,其中兆豐資本是主要的獲利來源。

在今年四月,兆豐資本因為台商洪良國際一案,被香港證監會以未履行承銷商的職責為由,勒令停牌,並罰款二千四百萬港幣,不僅罰款金額是歷年最高,也是台資券商中唯一一家被停牌的承銷商。

沒了主要獲利來源,經紀業務也呈現停滯狀況。據兆豐證券內部人員透露,目前在港證券據點,今年以來平均每月營收約二五○萬新台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剩三成,公司內部員工從高峰期的六十多人,如今只剩下二十多人。

台灣工銀證券自二○○五年到港設點後,在○八年金融海嘯前也曾有過一段榮景,○七年時證券獲利接近台幣三千萬元,但至今年第二季變成虧損台幣一千二百萬元。據當地台資券商表示,工銀香港據點目前僅留交易平台及自營團隊,員工約在二十人左右。

對此,兆豐證券及台灣工銀證券均雙雙否認撤退傳聞。兆豐證券表示,在中國的證券辦事處由兆豐資本(亞洲)持有,雖然遭停牌,但不會撤銷牌照,而在證券端也不會停止相關業務。台灣工銀證券發言人趙凱韻也指出,不會輕易結束香港業務。

其實不只這三家券商在港發展不順遂,幾乎所有在港券商都在證所稅的寒風吹襲下,勒緊褲帶,其中許多家都虧損連連,只是勉強度日。

連台資證券在香港發展最好的券商之一—— 凱基證券也表示:「經營艱困。」凱基證券發言人盛嘉珍說,如今若在地化不夠深的台資券商,真的很難做到生意。

為何台資券商當年趨之若鶩的香港寶地,至今卻成了賠錢的燙手山芋?

內外交迫,台資券商很難熬一九九二年開始,有多家台灣券商到香港設立子公司,至今為止共有十七家,當時希望能將香港據點作為前進中國市場的前哨站;再加上九二年底,中國政府陸續開放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更吸引台資券商爭先恐後成立香港子公司。

其中,赴港上市的承銷當然是首要業務,即使拿不到枱面上的協辦券商角色,至少在地經營久了,也能私下拿到一些「額度」,再將拿到的額度回台配發給VIP客戶,藉此鞏固許多「重量級」的客源;另一方面也證明自己的承銷實力,當然也能從上市蜜月期中賺取利潤。

因此,在台資券商老闆的算盤上,「東方之珠」曾經是肥滋滋的撈金地。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在○六年時,中國銀行到香港掛牌,群益金鼎證券是唯一搶進承銷團的台資券商,風光一時。

不過,群益金鼎證券當時也因為將拿到的中行股票給台灣客戶認購,而被金管會裁罰、記警告,三個月內不准新增業務。自此之後,鮮少聽聞台資券商在港承銷到大型公司業務;再加上○七年美國次貸危機、○八年金融海嘯,○九年後,中國開放中資券商到港設立子公司,台資券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尤其是○九年開始中資券商大舉進入,連帶推升了許多營運成本,成了台資券商的沉重負擔。券商解釋,若在金融中心中環的商辦行情,二年前每坪租金約是台幣十五萬元,但現在每坪要台幣二十萬元以上才租得到,漲幅超過三成。

且中資券商入駐香港後,大舉挖角人才,開出比原薪資多一半以上的行情,墊高人力成本,以一名大學畢業生為例,一○年時的起薪是港幣一.二萬元,但現在的起薪要港幣一.五萬元左右。人力、房租成本雙雙大幅上漲,等於營運成本大增,加上生意難做,營收急速下滑,幾乎是內外飢寒交迫,日子更難熬了!

沒想到,二月開始,一道「證所稅」打得證券業幾乎要抬不起頭來,香港的台資證券圈從今年下半年就開始傳出「鳴金收兵」的耳語,家家都風聲鶴唳,等著「誰要開第一槍?」但如今,隨著國票金控正式公告,市場傳言後續將有多家也會跟進,即使不跟進的,很多業務也「急凍」,幾乎接近停滯狀態。看來,這一波證所稅寒風也冷得香港的台資證券圈直打哆嗦,真的冷進骨子裡了!

券商寒風罩頂

在港台資券商近兩年獲利表現 單位:港元

證券公司 資本額

(億元) 2011年損益(萬元) 至2012Q3損益

(萬元)

元大寶來 23.0 -9534 -3783 凱 基 7.9 6023 1802 大 華 4.9 2917 2944 群益金鼎 2.6-846 -698 日盛嘉富 3.0 -1842 -2629 永豐金 6.0 -8180 3776 華南永昌 0.8 -995 -179 第一金 0.6 100 -50 康 和 1.4 -1739 -1000 台灣工銀 1.0 -700 -321

(至第二季)

國 票 0.58 -808 -554

兆 豐

(含承銷及證券經紀) 1.64 -2756.9 -4631.7

(1~10月)

元 富 1.2 446 -304 統 一 1.92 -4766 -1072 資料來源:各公司年報、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3

大股東躲證所稅 興櫃熱絡上櫃冷清

2012-12-17 TCW
 
 

 

最近櫃檯買賣中心(簡稱櫃買中心)與證券承銷商忙翻了,超過二十家公司,趕在年底前登錄興櫃。公司登錄興櫃熱呼呼,恰巧與送件申請上櫃的冷清,成強烈對比,關鍵就是證所稅。

從明年起,IPO(首次公開募股)要課徵一五%的證所稅,為了節稅,不少公司趕在今年底前,趕緊把公司登錄興櫃。好處是,股東拿出來供券商承銷的三%股票,毋須課徵一五%的證所稅,股東可以省下一筆證所稅。

櫃買中心統計,十一月份有十二家公司申請登錄,十二月份將有二十家公司申請登錄,今年約有八十家公司在興櫃市場登錄掛牌,比原訂的六十家「超標」許多。相較於興櫃市場的熱呼呼,送件掛牌上櫃市場明顯的大受證所稅影響。以櫃買中心為例,去年送件申請上櫃的有五十五家,今年截至十一月底僅三十六家。數字的背後,代表櫃買中心管理收入減少,券商的承銷手續費減少,投資人投資標的選擇跟著下降。證所稅對IPO股票開刀,公司一旦沒有掛牌意願,誰也得不到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52

十五年來最辛苦的一年 虧損、倒閉成常態 證所稅衝擊 小券商賣樓、領低薪苦撐


2012-12-24  TWM
 
 

 

受到證所稅確定開徵衝擊,證券業頓時成了「慘業」之一;越小型的券商在經紀業務發展上,顯得越吃力,只能靠自營部門操作,或者是賣掉自有大樓度過寒冬。他們如何在這波不景氣中自力救濟?

撰文‧許瀞文

悶了一年的台股,雖然在年底有了起色,從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來,台股平均每日的成交量都在九百億元以上,讓市占率在二%以下的小型券商稍喘一口氣,但面對二○一二年難看的財報,這個年,還是不好過。

翻開一二年的財報,截至一二年十一月底,上市櫃證券公司所公布的獲利,幾乎是金融海嘯後最低的;對一些市占率不到二%、又沒有金控「富爸爸」在背後撐腰的券商來說,一二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在經紀業務、自營幾乎都注定虧錢的前提下,只能靠承銷勉強餬口。

一二年二月政府拋出證所稅議題後,台股就陷入黑暗期,小型券商紛紛陣亡。先是股市聞人賈文中開了第一槍,將自己只有兩個據點的鼎富證券售予元大寶來證券;緊接著在一二年五月,太平洋證券也將在使用中的北市首都銀行大樓及出租的太平洋敦南商業大樓,分別以一.八九億元及十九.三九億元售出,但還是敵不過證所稅衝擊,太平洋證券在十一月賣給永豐金證券。

營業員還得兼賣保險

一二年八月,市占率不到一%的宏遠證券,以七十二億元賣掉了自己在北市信義路四段的宏遠大樓,勉強維持公司營運。這些小型券商選擇賣掉自己手中值錢的不動產,度過這波寒冬。

而市占率僅一.四%的康和證券副董事長鄭大宇提到,「一二年應是這十五年來,券商最辛苦的一年。」鄭大宇是康和集團積極培養的第二代,一九九七年,鄭大宇從美國學成回到台灣,先進入京華證券承銷部工作,三年後才回到康和證券,目前負責海外業務發展。

談到一二年因為證所稅影響,康和證券累計至一二年十一月,還虧損新台幣五千四百多萬元,鄭大宇說:「經營壓力真的很大,尤其看到營業員平均每月薪資只領二萬四千元上下,自己看了也心痛。」鄭大宇表示,因證所稅襲擊,只得幫員工及公司另找出路。例如一二年八月底,康和證券決定增設保險代理人,並幫營業員做保險課程教育訓練,從毛利高的保險開始銷售,「出國都會買的旅遊平安險,金額低、利潤高,客戶接受度也大。」一二年初,康和證券還從群益金鼎證券挖來了承銷部資深副總葉秀惠擔任總經理,希望能拓展海內外承銷業務;鄭大宇提到,一二年證所稅效應下的掛牌熱潮過後,承銷部只得另謀出路,想辦法找想進中國的日商來台上市,但生意也不好做。

鄭大宇表示,公司也盡力節流。從去年開始,連他自己在內的高階主管出差,都改坐經濟艙,並減少出差次數。

此外,比康和更小型的券商就更辛苦了,上櫃券商包括大展證券、大慶證券等,一二年帳面勉強維持獲利,更是縮衣節食的結果。負責經紀業務的大展證執行副總林宜養坦言:「台股的交易量要達到一千億元以上,經紀業務才有可能損益兩平。」林宜養提到,大展證券目前僅有兩個據點,平均營業員年資均十五年以上,多數無底薪;且在早期台股輝煌時期,這些營業員都從股市賺到好幾桶金,這些營業員平常開銷大,如今薪水一下子掉下來,大家都是勒緊褲帶過日子。

金控撐腰也沒用 只能撙節面對經紀業務虧損,林宜養表示,僅能盡力拓展客源。例如,大展證券找華泰銀行合作,一個營業員認養一個分行,只要華泰銀行有客戶需要開設證券帳戶,營業員立刻協助辦理;這些在華泰銀開戶的客戶,優惠比照大展證券每月下單量一億元以上的客戶,至今開設超過百餘戶。

另外,林宜養也要求稽核單位要落實公司內部紀律,控管營業成本。林宜養提到,自己有一次下班忘了關電腦,也被稽核單位扣了三分考績。

另一上櫃公司大慶證券雖然還有小幅獲利,但比起一○年,獲利只剩一半不到,一一年則是自營不順所產生的虧損。據了解,經紀業務還有小幅獲利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一一年併富順證券發揮的效益。如果一一年沒有併購富順證券,一二年的經紀業務恐怕獲利更少。

此外,即使有金控撐腰,但規模不能擠進前十大的券商,包括玉山證券、第一金證券等,一二年也都是虧損的多。這些號子都面臨獎金縮水、年終不佳,甚至進行人力精簡,眼前的年關,恐怕是史上最寒冷的冬天。

一三年證所稅施行後,勢必對一些小型券商的獲利造成更明顯衝擊,而在這樣的效應下,券商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甚至從本業中發展利基,尋找突破,考驗各券商的應變能力。

今年經紀市占率2%以下

小券商營運很辛苦 單位:億元券 商 資本額 11月損益 1~11月累計損益大 華 142 3.10 7.60 國 票 86 0.200.08 康 和 69 0.07 -0.50 第一金 64 -0.19 -0.63 宏 遠 45 0.27 17.00 國 泰 390.10 1.40 大 眾 37 0.11 -0.25 玉 山 30 0.02 -0.06 大 慶 30 0.40 1.20 大 展23 0.10 1.00 資料來源:證交所及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49

證所稅還沒開徵 大老闆早開溜

2013-01-07   TCW
 
 

 

二○一二年引爆朝野極大爭議,正式在二○一三年一月一日上路的證所稅政策,果然成為去年(二○一二年)的股市稅收魔咒。

財政部在二○一二年徵收到的證券交易稅(簡稱證交稅)僅約七百二十億元,距離原訂的一千二百七十六億元目標,足足短收了五百五十億元。

只是在各界爭議中,匆促上路的證所稅,能夠在二○一三年時達到「公平正義」的目的嗎?

事實上根據財政部估計,未來一年,證所稅稅收約六十億至一百一十億元,證交稅稅收約九百億元,然而,一加一減換算下來,實施證所稅之後,合計還要比過去短收約兩百多億元,可說得不償失。

證交稅因交易量萎縮而短收,證所稅打算開刀課徵的頭號對象,就是首次上市櫃的企業老闆。根據證所稅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時間,若延到二○一三年,那麼,出售當年度興櫃股票達一百張、出售當年度上市櫃股票逾十張,就要多繳一五%的所得稅,就是每賺一百元要繳給政府十五元,這讓原始大股東少賺很多。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老闆們為規避證所稅,提早在二○一二年底運作,造成台股出現三大怪象,包括IPO熱潮,十二月掛牌家數創紀錄,興櫃股票出現交易量大增、墊高股價現象,以及借殼上市風潮再起,被借殼的股票成十大飆股。

怪象一:年底趕忙IPO生技股新兵,虧損照狂漲

生技股后台微體,這家永豐餘集團轉投資的新藥公司,在十二月二十一日以一百五十八元掛牌上櫃,雖然二○一二年前三季每股虧損○‧四二元,但股價短短三天大漲超過一倍,躋身三百元的高價股。

和台微體一樣搶在十二月掛牌的,一共有四十三家公司,包括十六家上市櫃,以及二十七家登錄興櫃,平均每個交易日都有超過一家公司掛牌或登錄興櫃,堪稱史上之最。

除了台微體,其他生技公司也卯起來搶掛牌,二○一二年總共有二十檔生技股上市櫃,家數創下歷年之最,而且都集中在下半年。這些生技股新兵,即使仍處於虧損,掛牌後股價卻狂飆,甚至掀起股王爭霸戰。

大老闆們搶在歲末之際,非上市櫃不可,而且股價一個比一個高,好處就是少繳一五%的證所稅。七月二十五日證所稅法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後,許多有意掛牌的公司就加緊腳步,趕在二○一二年底前上市櫃。那些來不及上市櫃、但有掛牌計畫的公司,也都選擇在十二月底之前盡快登錄興櫃。

二○一二年上市公司二十二家,其中有十三家是在八月後掛牌,也就是證所稅立法通過後上市比重占近六成。上櫃有四十家,證所稅法案通過後掛牌有二十家,比重也占一半。

興櫃市場更是從冷凍櫃燒成熱灶。二○一二年有八十家公司登錄興櫃,比櫃買中心原先訂定目標的六十家,足足超標了三分之一,其中八月後登錄有五十二家,比重高達六五%。

由於興櫃大股東須轉讓股票給推薦券商,若二○一三年才登錄興櫃,且轉讓股票通常會超過一百張,等於公司還沒掛牌,就要被課一五%證所稅,所以大股東們無論如何也要趕上二○一二年最後一班興櫃列車。

雖然年底掀起一波上市櫃熱潮,但隨著證所稅開徵,未來一年的IPO市場恐怕會打回冷凍櫃,目前向證交所提出申請,準備二○一三年上市櫃的公司只有四家,準備申請登錄興櫃也不到十家,因為想要掛牌的大老闆們早就上車,讓政府課不到證所稅。

怪象二:興櫃交易量大增老股換新股,避掉高稅額

台灣第一家宅配業者台灣宅配通,於十二月二十六日登錄興櫃,開盤後一分鐘內,就爆出大量,成交了七千二百五十四張,比起聯發科、統一這些知名公司的當日成交量還高。

台灣宅配通只是其中一例。邁入十二月,許多興櫃新掛牌個股的成交量明顯放大,十二月二十四日更爆出逾二十億元的交易金額,創二○一二年以來第二大成交量。興櫃市場採取議價機制,成交量向來相當低,十二月卻出現異常現象,券商估計,那是大股東為避開證所稅,賣老股換新股。

證所稅開徵後,首當其衝的對象就是興櫃公司的老闆,多數興櫃公司原始股東持股動輒上千張,而且持有成本很低,為避開證所稅,大股東都希望在年底賣老股換新股,就能合法避掉高額的稅額。

除大股東,一些中實戶和投資人為避免IPO股票無法舉證成本,而遭課徵獲利的五○%賦稅,也積極轉單以便「製造」成本,將課徵賦稅降至一五%。此外,由於證所稅是以年底收盤價為成本認定,不少買賣盤積極拉高股價,為二○一三年證所稅的課稅基礎做準備,因股價拉高後,跌下來就不用課稅。

年底熱烘烘的興櫃市場,跨年後恐會像灰姑娘般,被打回原形。未來一年,如果新登錄的興櫃股票開高走低,那麼,大股東早已成功墊高成本,套牢的恐怕是高價跟進的小散戶。

怪象三:借殼上市潮再起雞蛋水餃股,翻身變飆股

二○一二年台股十大飆股,就有三檔是借殼上市股,包括祥裕、興達和精威科技等。其中被珠寶精品集團入主的印刷電路板公司祥裕,全年大漲四‧一八倍,漲幅居台股之冠,另外,二○一二年六月由浙江比奇廚衛設備公司借殼上市的興達,漲幅近一六○%。

這些股票原是雞蛋水餃股,卻因證所稅上路,呈現股價雞犬升天的怪象。原因是證所稅對IPO不友善,那些排不上隊或準備不及,無法在年底前掛牌的企業,乾脆直接走捷徑,從市場買公司,再把業績灌進去,就可免除證所稅的問題。

自從證所稅法案通過後,借殼上市風潮再起,未來,正規IPO將會變少,反而借殼越來越多。那些被借殼公司也意外成了證所稅受惠概念股,許多雞蛋水餃股更是鹹魚翻生,變成了飆股。

雖然國內有八百萬股民,但根據財政部統計,在「設算扣繳」和「核實申報」二擇一的繳稅方式中,只有三千多人向券商申請核實申報。換言之,除非台股衝破八千五百點,否則,財政部是否能收到證所稅,還是個問號。

為避證所稅,台股提前出現三大怪象,就算財政部長張盛和樂觀預估,台股二○一三年可攻上八千五百點,達徵收證所稅門檻,但真能課到的證所稅,恐怕早被這些怪象給吃掉。

【延伸閱讀】大老闆運作避稅,造就台股熱絡假象

2012年12月27家公司登錄興櫃,創單月歷史新高興櫃12月24日成交量逾20億元,創2012年第2大量2012年台股前10大飆股中,3檔為借殼上市股資料來源:證交所、櫃買中心、XQ全球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0

證所稅衝擊 台股今年來成交量腰斬 請問財政部長 量能不足關核四什麼事?

2013-04-08  TWM  
 

 

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台股成交量能不足的原因是核四爭議,然而研究○七年以來的交易情形,成交量低迷不過是最近一年的事,過去即使發生歐債危機也未澆熄投資人的熱情,因此問題的關鍵在「證所稅」。

撰文‧唐祖貽

近期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回答立委質詢「為何近期台股成交量能不足」時,給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核四爭議衝擊」。他還強調在前總統陳水扁任期內,因停建核四,台股曾一路下跌到四六○○多點。此話一出,立刻引發各方抨擊。

張盛和究竟是別有用意或一時說錯話,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只是股民心裡都有數,今年以來台股成交量萎縮,和核四的關係應該是微乎其微。

台股從二○○七年起近六年來,曾有六次攻抵八千點甚至超過的紀錄,統計這六次的當月成交量,以及外資交易占成交量的比重,結果很明顯可看出,前五次、包括去年二至三月的月成交量,幾乎都在新台幣二兆元以上,甚至突破三兆元。但今年,二月成交量僅一兆元出頭,三月也只有一.六兆元,幾乎只有以往的一半。

內資跑光、外資占比卻拉高因此,台股成交量大幅萎縮,也就是最近一年的事情而已。那麼,從去年三月至今,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台股在八千點指數水準的成交量幾近腰斬呢?只要是稍有記憶的人,大概都會回答「證所稅」吧!為了一句虛無的公平正義,導致台股如今宛若一灘死水,這筆帳,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算。

整體成交量衰退,內、外資交易金額當然也都縮水,不過,外資成交量占整體成交量的比重卻大幅攀升。前五次指數攻上八千點時,外資占台股成交量平均約三○%至四○%,但今年二、三月已躍升到五○%左右;顯然,相較於大多數內資作壁上觀或外逃,外資固然也有縮手,但程度絕對小於本土資金,而這也造成外資在台股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形成另外一層的台股波動風險。

市場人士解讀,若情況真如張盛和所言,台股成交量不足是因為核四爭議,那麼,「落跑最快、最凶的應該是外資才對!」他分析,美國商會去年的台灣白皮書明白建言,「台灣沒有廢核的條件」,由此來看,核四議題若真已撼動台股量能,那麼,外資的逃亡速度理應比本土資金來得更快。

而說到證所稅,目前制度上仍是「只課內資,不課外資」,自然,也就會是這一回台股八千點出現「量能急縮、外資占比卻拉高」的最合理解釋。

至於內資跑到哪裡去呢?看看央行每季公布的金融帳不難看出,國內資金正在持續外流,流向海外股市、債市或基金,尤其是港股;另外,北市、新北市的房價雖然稍有壓抑,但周邊縣市如桃園卻方興未艾,過去一年漲幅動輒超過三成甚至五成,由此現象分析,許多原先要買股的資金,或許也已跟著轉進房市。

開徵證所稅 證交稅卻縮水另外,張盛和最在意的稅收,其實也已受到證所稅的衝擊。雖然從財政部統計處的資料中,今年前二月整體稅收情況不錯,但證交稅僅收到九十六.二一億元,年度達成率僅一○%;三月正式數據雖還沒出爐,但已可預見不會好。如果照張盛和的邏輯,成交量不足是受核四衝擊影響,那「衝擊」至少會延續到公投結束,看來今年證交稅想要「達陣」,又是天方夜譚。

今年初,立法院財委會曾提出:給證所稅半年觀察期,到第二季結束後,將要求財政部進行專案報告並檢討。目前第一季剛過,看來如果第二季沒有什麼振奮人心的利多刺激,台灣股民恐怕還要繼續熬下去。

外資影響力愈來愈大

2007年以來台股共有六次攻抵8000點,唯今年成交量最少

次數

月份

指數最高

月成交量

(億元) 外資當月交易量(億元) 外資交易占比(%) 1 2007年4月 8108.50 21409 7879 36.80 22009年12月 8188.80 30035 7900 26.30 3 2010年4月 8190.01 26194 9756 37.25 42010年8月 8054.29 27972 9341 33.40 5 2012年2月 8121.44 28504 10022 35.16 62013年2月 8089.21 10595 5411 51.07 註:1. 以該月台股高點第一次突破8000點即列入計算 2. 外資當月成交量為買進金額與賣出金額的加總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4

房地合一稅 下場恐比證所稅慘

2014-08-04  TCW  
 

 

繼證所稅之後,馬英九第二任總統之路,又要挑戰另一個過去執政者不敢做的事:「不動產稅制改革」。

七月二十四日,財政部在第一場建制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制座談會後,宣佈與財政學者達成「房地合一課稅」等五大共識,財政部預定於年底前提出所得稅法修正案,最快明年進入立法程序。

房價高漲,成十大民怨之首,社會上「不動產稅制改革」呼聲再度響起,面對接下來還有兩次大選,房價不跌,對執政黨選情相當不利,於是馬政府再度揮動「稅改大旗」,只不過這次換成了「房地合一稅」。

先前僅牽涉到財政部、券商、上市公司大老闆、金主、小股民影響層面相對單純的證所稅改革,最後都落得草草收場。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表示,「房地合一稅」不僅牽涉的部會多,還涉及地方、中央財源分配,甚至眾多土地相關法令也要一併修改,幾乎可以確定「房地合一稅案」將會比「證所稅復徵案」還要棘手好幾倍。證所稅一個法都修不好,房地合一稅牽動五個法要怎麼修?

兩年前,總統大選結束,馬政府宣佈復徵證所稅,當時的財政部長劉憶如找了專家學者召開幾次「財政健全小組會」後,端出「證所稅」復徵大菜,行政院也很快把所得稅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

結果法案送到立院後,反對黨都還來不及反對,國民黨黨籍立委幾乎個個給財政部長排頭吃,名正言順的站出來「擋法案」,最後改革失敗,財政部長下台,證所稅在立法院被改得「面目全非」,成為名存實亡、虛有其表的「證所稅」。

難關一:修法難一案動五法,修憲最麻煩

莊孟翰表示,證所稅僅涉及所得稅法修正,就已經在立法院鬧上整個會期,房地合一課稅牽涉到憲法修正或解釋、土地稅法、所得稅法、平均地權條例、財政收支劃分法等修法,一次要修這麼多法,不知道要吵上幾個會期才會過關。

就算現在財政部提出的方法避開了難度最高的修憲問題,但莊孟翰不諱言,短期因為還是有四、五個法要透過立院修法,相當曠日廢時,且憲法闡明,土地屬全體國民,地價上漲應歸公,如果在不修憲的情況下推動房地合一課稅,未來恐怕會有憲法衝突。

難關二:分錢難中央、地方陷爭錢角力戰

「房地合一稅案」除了牽涉到修法的問題,也會讓中央與地方爭權、爭錢的角力戰再度浮上檯面。

目前民眾每年繳交的房屋稅、地價稅以及買賣房屋、土地時所繳交的土地增值稅、契稅都是屬於地方政府稅收,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將來房地合一稅上路,買賣不動產的交易所得,都是歸中央財政部所有。

「如果到時候因為推出『房地合一稅案』導致房地產交易量急凍,已經嗷嗷待哺、財政瀕臨破產的地方政府財政恐怕將第一個受到嚴重衝擊,」莊孟翰說。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不動產投資與經營學位學程副教授花敬群表示,土增稅與利得稅是相容的,當房地產漲價時,彼此會相安無事,一旦跌價就會出問題。

「到時候房地產跌價,地方政府收到的房屋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可能都會銳減,而房屋、土地交易資本利得稅又全部歸中央所有,地方政府一定會抗議,」花敬群說。

所以房地合一課稅後,中央跟地方要怎麼分配課稅所得?光是為了錢怎麼分,財劃法怎麼修、統籌分配款要怎麼給,恐怕中央跟地方就會吵不完。

除了中央、地方爭權爭錢會浮上檯面外,部會間針對「房地合一稅案」的協調也是一大問題。

當初證所稅牽涉到主管機關僅有財政部及金管會,就已經出現金管會暗卡財政部的情況,這次的「房地合一稅案」牽涉到稅制的管轄單位財政部、土地管轄主管機關內政部,以及工商團體、工業用地主管機關的經濟部,「光部會之間的溝通、協調就是高難度動作,」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說。

難關三:立法難建商、財團恐讓法案四不像

最後就算部會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問題通通都獲得解決,建商、財團立院都有代言人,立法院修法怎麼過?

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蘇建榮認為,前面都是熱身賽而已,法案送進山頭林立的立法院,才是這場稅改大戰真正要開打的時候。

建商、財團是政客們背後政治獻金最大貢獻來源,在立法院裡,財團、建商私下都有代言人在護航圍事,在各方勢力以及利益團體相互傾軋下,送到立院的「房地合一稅案」會不會就像當年「證所稅復徵條例」送到立院一樣「羊入虎口」,最後被撕裂成什麼樣子,法條改成什麼樣子,根本無法想像。

一位卸任的財政部長曾說,「稅改就是要靜悄悄得改,大張旗鼓說要改,一定會改不成。」

有了證所稅的前車之鑑,在現在民調低迷時刻,馬政府又大張旗鼓說要稅改,到時候既得利益的勢力反撲,恐怕不是即將卸任的馬政府團隊能夠承受得住。

【延伸閱讀】房地合一稅修法,牽動5法——可能牽動相關法條列表

可能牽動法條-憲法原因:憲法143條土地政策規定,土地屬全體國民,地價上漲應歸公,恐與房地合一稅衝突

可能牽動法條-土地稅法原因:除了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外,是否加徵土地交易所得稅

可能牽動法條-所得稅法原因:規範將來不動產交易所得,是要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或是分離課稅

可能牽動法條-平均地權條例原因:公告現值調整速度、幅度是否要進一步接近市價

可能牽動法條-財政收支劃分法原因:土地增值稅以及將來的土地交易所得稅,地方、中央應如何分配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0

證所稅爭議若延燒 更加傷害政府公信力 前後任財長互槓 毛揆怎可坐視?



2015-08-03  TCW

大戶調查報告顯示,租稅過重確實對投資人進場意願造成影響。對此意見不一的李述德與張盛和,是前、現任財政部長,毛揆此時應趕緊凝聚內部共識,才能鞏固政府公信力。

撰文•周岐原

一條政策爭議,讓兩任財政部長、一位主委爭執浮上枱面!他們公開各自表述,當內部團隊意見不一、民心無所適從,身為閣揆的毛治國依然不公開表態,讓閣員吵成一堆,蔚為奇觀。

七月二十一日,財政部前部長、現為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對證所稅開出第一槍。他認為,現行課徵千分之三的證交稅,已隱含部分證所稅;此外,就數據研判,李述德認為證所稅對台股「是大幅減分」。

七月二十三日,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召開記者會,公布「大戶問卷」調查結果,這份針對一千一百餘位大戶與中實戶的買賣動向調查顯示,「租稅負擔過重」是他們減 少投資台股的主因之一。曾銘宗雖然強調,不是要單一討論證交稅或證所稅,但是透過事實呈現,「建立一套可長可久,適合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套稅制。」此談話仍 被外界解讀是針對稅制而來。

爭議浮現 內閣應尋求共識證所稅推了兩年,為什麼選在此時,李述德與曾銘宗才突然「醒過來」?台股急凍,投資人嚇壞了,甚至電視上還出現檢討的各式歪理,如今年上半 年上市公司較去年增加十七家,但成交金額反較去年同期減少一%,應該是企業IPO(首次公開發行)數量太多,導致資金分流等謬論充斥,但也顯示資本市場 「通貨緊縮」的強烈警訊,這應該是曾任財政部長的李述德跳出來的主因。

對此,現任財長張盛和立即跳出來駁斥。他強調,國際因素對股市也有相當影響力,如果只爭執稅制、忽略國際因素,反而無法認清市場與產業目前遭遇的問題。

事實上,台股量能萎縮顯著,影響台灣企業的資金活水甚巨,這麼重要的財經問題,內閣閣員看法不一致,閣揆毛治國卻未表態,迄今還令市場摸不著頭緒,這一點,對財經政策長遠發展更為不利。

李述德、張盛和,分別是馬總統任內第一、三任財政部長,曾銘宗也曾任職財政部次長,對於國家收支與稅負公平性,都有相當程度認識,當前任財長對現行稅制發表建言,立場又與現任部長有所扞格,毛院長已經不能再坐視政府公信力繼續受到傷害。

稅,當然不是台股的唯一問題,卻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雖說民眾對只剩下不到十個月任期的內閣沒有過多的「興利」期待,但是放任閣員各自表態放話而不處理,也太打破行政院該有的基本水準。

前後任財政部長正面衝突!

主管機關首長 稅制相關看法整理

證交所董事長

李述德 證所稅對台股影響很大;振興股市方案的作用遭到抵銷。

金管會主委

曾銘宗 資本市場每年繳納稅費達2000億元;配合檢討交易成本,兼顧財政健全與市場發展。

財政部部長

張盛和 基本面好壞,影響股市波動也很大;現行證所稅並未針對上市櫃股票課稅;證交稅率歷經20餘年,期間並未調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