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的背景下,中國農業供給側出現結構性矛盾,糧食高產量、高價格、高庫存的“三高”特征日益凸顯。為破解這一難題,日前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去年12月,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上,政府決定重點調減“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調減5000萬畝,其中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
“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幹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這三個地方在我國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因而得名。據統計,過去11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95億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四成,且“鐮刀彎”區域的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對於調整全國的種植業結構,日前,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墾豐種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了肯定態度,尤其贊成國家啟動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只是這一問題相對比較複雜,他建議應更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尤其是農業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意見。
墾豐種業於2015年1月27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成功掛牌,正式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墾豐種業是黑龍江農墾集團的下屬公司,其從德國KWS(科沃施)公司引進的玉米德美亞系列品種,因為適合在東北地區種植而銷售火爆。據報道,2015年年初,黑龍江黑河部分地區,德美亞1號的售價由675元/袋上漲到1250元/袋。據其官網,2015年度,公司營業總收入19.9億,同比增長8.39%,營業利潤近4.5億,同比增長27.16%。
早熟品種推廣和積溫帶北移致產量增加
基於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的事實,以及“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國家重點在“鐮刀彎”地區進行玉米結構調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馬鈴薯主食開發等工作,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因此,從地域上來看,黑龍江受到的影響尤大。
連續多年以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受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影響,種植玉米的比較效益明顯,玉米的播種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也隨之上升。黑龍江省之所以能夠在2011年一躍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棄種低產的大豆,改為玉米和水稻等高產作物。
當然,改種能夠成功,推廣早熟、中早熟品種功不可沒。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稱,在引進早熟品種之前,受自然條件限制,黑龍江第三、四積溫帶一般不能種植玉米。德美亞品種來自德國KWS公司(科沃施),因為德國緯度也比較高,所以研發玉米品種特別適合在我國同樣高緯度地區的黑龍江種植。隨著德美亞系列早熟品種的推廣,玉米種植區域逐漸向北挺進,種植面積由此增加近2000萬畝,僅此就增產近1000萬噸。
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也要歸功於氣候變化。吉林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韓福春曾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幾年糧食產量增加,跟積溫帶北移和東北處於豐水期有關。“農業還是看天吃飯。”
數據顯示,最近50年間,東北地區平均每10年溫度上升0.38℃。晚熟玉米種植北界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遼寧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龍江西南部,而且近50年來東北地區初霜凍總體呈偏晚趨勢,這就使得玉米可生產期延長。
上述墾豐種業負責人表示,德美亞系列品種去年銷售很好,供不應求。今年德美亞系列品種的銷售不但不會受到調減政策的影響,還會促進種植面積擴大、銷量增加。原因在於,調結構包括調減鐮刀灣地區面積的主要目的是鼓勵適區種植、直收籽粒幹糧,所以這個調整有利於德美亞等適合全程機械化的早熟品種種植區域南移,有利於提高黑龍江省中晚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提升糧食品質,增加種植戶收益。
對於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調減任務,這位負責人稱,要註意三點。
一是國家調結構應該更多使用市場手段來引導而不是要求以任務形式落實,畢竟我國土地是集體所有,土地制度是承包到戶,種植戶有種植自主權。
二是關於替代作物。“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思路是對的,但同樣面臨著產業接續問題,如產品種出來,沒有深加工對接,將會造成新的積壓及更大損失。從目前情況看,如果調減的1000萬畝耕地全部種植以上作物,當前的產業承接能力不足,還需多產業協同,共同努力。
三是關於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短期內就把馬鈴薯轉為主糧並讓消費者來接受,這一願望與當前國情不符。因為馬鈴薯傳入中國幾百年以來都是作為蔬菜等非主糧食用的,想要跟西方一樣將馬鈴薯當主糧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做到的,難的是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風俗的改變。
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對種業、對產量影響有限
由於2015年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下調,再加上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這勢必會影響到玉米種業市場和農資市場。不過,不論是行業分析師還是種業公司,均認為對行業的影響有限,有待觀察。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玉米主任分析師張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鑒於目前政府尚未出臺明確的政策,其執行力度有待觀察,短期對國內外種業和農資市場影響有限。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按照一畝地需要4斤種子計算,1000萬畝相當於4000萬斤玉米種子(即2萬噸),而我國一年玉米種用量約在110萬噸左右,僅占1.8%。當然從定性角度來看,玉米種子以及相關農資用量下降是一定的。
而在“十二連增”以後,調減對增產貢獻最大的玉米品種種植面積,對總產量的影響亦有限。張嫣認為,按照玉米畝產600公斤,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相當於玉米減產600萬噸,到2020年一年減產3000萬噸,這占每年國內玉米總產量的比例不足14%。
更為重要的是,在玉米階段性過剩的背景下調減,也是為了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修複生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對本報記者表示,多年來的連增是以透支農業生產能力為代價的,采取調減、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糧食的一些產量,但采取這些舉措是為了逐漸讓農業邊際產能退出,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最終也是為了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正值北方春播關鍵時期,農民在猶豫是否繼續種植玉米。
5日,在農業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將其概括為“三個擔憂”,即擔憂種植效益難保、擔憂替代作物產品市場難銷、擔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受影響。
比如,調減玉米改種大豆、雜糧雜豆、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等作物後,現實問題是大豆是市場化收購,雜糧雜豆市場波動也比較大,青貯玉米與飼草必須種養結合。如果這些產品多了,銷售可能困難,價格也可能下來一些。曾衍德稱,“要靠市場引導,搞好產銷銜接。”
本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玉米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產區,積極引導農民改種大豆、薯類雜糧、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此前預計今年將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在這次發布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稱,目前開局良好,一是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二是大豆面積恢複性增加,預計今年可增加600多萬畝。三是市場需求較旺的品種也增加了。四是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保持穩定。
余欣榮稱,今年玉米收儲制度進行了改革,由過去的臨時收儲政策改變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具體這項政策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玉米的價格充分體現市場形成機制,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外一個是建立玉米生產者的補貼制度,以保持優勢產區農民種植玉米收益基本穩定。
該如何進行補貼呢?據媒體報道,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4月17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表示,目前具體的補貼額度和補貼方式仍在研究中,近期將會出臺。
陳錫文介紹,補貼的原則是,對於玉米主產區,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進行補貼,補齊後的價格肯定要低於1元/斤;對於非主產區,種植玉米不應再予補貼,不種植玉米應將給予補貼,以便減少國內玉米產量,有節奏地清理玉米庫存。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咨詢師李強對本報分析稱,玉米種植結構的調減,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民少種。而目前遲遲不公布的補貼價格,讓農民心里沒有底,再加上之前1000萬畝的目標,使得現在調減的成果比此前預期更為明顯,翻番完成目標。
據本報了解,盡管目前“鐮刀彎”的玉米種植面積在調減,但是在糧食主產區仍有種糧大戶選擇擴張土地流轉的規模,擴大玉米種植面積。
在吉林九臺市,一位叫張鳳財的種糧大戶就有個計劃,希望兩年內能夠將土地規模擴大到2萬畝,5年內達到10萬畝。原因在於,他考慮要應對目前糧價低的狀況,通過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服務水平來度過市場的低潮期。同時,達到一定土地規模後,不僅可以降低各項成本,還可以得到政府的農機補貼。
老張通過成立的合作社經營著8個村的4000畝地,聘請了20多名員工操作40臺拖拉機為農戶提供服務。他又自己出資投建了烘幹塔,把賣種、烘幹、收糧多個環節一攬子統一起來。因為種植玉米品種優良,可以直接通過訂單農業供應多個省份的飼料加工企業,省去中間環節,獲利頗豐。
被問到是否有計劃種植其他作物時,老張認為,水稻資金和人工投入成本過高,對土壤條件有比較高的要求;而其他經濟作物價格波動又太大。對於他這個從事20多年的老農民來講,他希望能夠確保收入的穩定, 玉米仍然是首選。
格力電器11月7日晚間公告,公司擬調減或取消配套募集資金,同時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股票發行定價基準日將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調整。因相關調整事宜尚需取得交易各方一致同意,具體交易方案要素存在不確定性,公司股票自11月8日起繼續停牌。
公司預計在不超過1個月的時間內披露優化及修訂後的收購方案,即在11月30日前披露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預案或者報告書。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並披露優化及修訂後的收購方案且公司未提出延期複牌申請或者申請未獲交易所同意的,公司證券最晚將於11月30日恢複交易,同時披露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基本情況、是否繼續推進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及相關原因。
公司當晚還發布關於延期回複關註函的公告,公司11月2日收到深交所《關於對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關註函》,深交所要求格力電器於11月4日前明確說明相關議案整體上是否認定為通過,並說明交易事項的後續安排,包括公司是否擬對方案作出調整、是否擬重新履行審議程序等。由於涉及的核查對象及核查內容較多,核查程序較為複雜,公司無法在11月7日完成《關註函》的回複工作。公司及中介機構將抓緊時間落實核查工作,預計不晚於11月16日向深圳證券交易所提交回複。
根據收購方案,格力電器擬以15.57元/股發行8.35億股,作價130億元收購銀通投資集團等21名交易對方持有的珠海銀隆100%股權;同時擬以15.57元/股向8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配套募資不超過97億元,全部用於珠海銀隆項目建設,其中公司控股股東格力集團擬認購41.88億元,員工持股計劃擬認購不超過23.8億元。此次收購完成後,公司將切入新能源汽車生產研發領域,並擬將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及儲能業務打造為公司未來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格力電器最近股東大會上審議的議案共有26項,根據公告結果顯示,其中議案2、3等獲得出席本次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有效表決權2/3多數通過,議案1、4等未獲得出席本次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有效表決權2/3多數通過,議案26獲得出席本次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有效表決權過半數通過。其中,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新能源議案贊成比例為66.96%,反對和棄權比例分別為25.12%和7.91%,勉強達到通過標準。
2016年,農業部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調整“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面積近3000萬畝,今年還要繼續調減1000萬畝。那麽,玉米調減以後,該種什麽呢?
“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幹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在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是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該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
17日,在農業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說,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明確指出, 今後調結構不能靠行政推動,要更多利用市場信號和價格傳導機制。
唐珂表示,為了給“鐮刀彎”地區調結構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2016年底,農業部組織有關專家,對涉及結構調整的20個重點品種產銷形勢進行了專題調研,對2017年的市場形勢進行了預判。
調研結果顯示,“小、雜、散、亂”是當前雜糧雜豆的種植及經營特點,2016年雖然種植收益整體有所下降,但多數品種價格同比較高。2017年農戶種植積極性不減,預計雜糧雜豆總供應量增加為大概率事件。
與此同時,調研顯示,多數品種需求增長不大,專家建議農戶合理安排生產,註意防範價格下跌風險。
幾個主要蔬菜品種,預計2017年市場將總體保持穩定。從調研結果看,除黃瓜種植意向略有下降外,其他品種都是增加的,這就使得保持價格穩定的壓力加大。報告建議種植戶密切關註天氣、市場行情等變化,地方農業部門也要加強信息引導,推動產品均衡上市。
此外,對於去年開始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唐珂稱,從東北新玉米上市的市場運行情況看,玉米收購價格回歸市場,國產玉米市場競爭力提升,玉米及替代品如大麥、高粱、DDGs等進口下降較多,飼料和加工消費性恢複性發展趨勢明顯,一些飼料企業、加工企業過去都是開工不足,現在開工率明顯提高,階段性供求矛盾有所緩解。
值得關註的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他說,比如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集中上市期東北地區運力緊張,部分地區農民“賣糧難”風險加大等。
根據監測顯示,2017年1月份以來,東北農民玉米銷售的價格基本平穩,30個水(濕糧)的玉米地頭價每斤是5毛錢,比2016年年底跌了4.4%,比去年同期跌了30.5%。當前,東北地區玉米收購進展總體順利。據國家糧食局監測,截至1月11日,東北地區累計收購玉米4879.5萬噸,同比減少3657.6萬噸,收購進度與2013、2014年兩年基本相當,與2013、2014年兩年同期平均收購量相比減少了97.1萬噸。
唐珂提到,下一步,農業部將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鞏固和強化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的市場格局。同時統籌運力調度,發揮國有企業作用,完善信貸擔保政策,加強農戶儲糧能力建設,防止出現大面積、長時間的“賣糧難”。此外,給予加工企業、飼料企業相關優惠政策,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