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的背景下,中國農業供給側出現結構性矛盾,糧食高產量、高價格、高庫存的“三高”特征日益凸顯。為破解這一難題,日前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去年12月,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上,政府決定重點調減“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調減5000萬畝,其中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
“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幹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這三個地方在我國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因而得名。據統計,過去11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95億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四成,且“鐮刀彎”區域的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對於調整全國的種植業結構,日前,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墾豐種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了肯定態度,尤其贊成國家啟動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只是這一問題相對比較複雜,他建議應更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尤其是農業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意見。
墾豐種業於2015年1月27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成功掛牌,正式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墾豐種業是黑龍江農墾集團的下屬公司,其從德國KWS(科沃施)公司引進的玉米德美亞系列品種,因為適合在東北地區種植而銷售火爆。據報道,2015年年初,黑龍江黑河部分地區,德美亞1號的售價由675元/袋上漲到1250元/袋。據其官網,2015年度,公司營業總收入19.9億,同比增長8.39%,營業利潤近4.5億,同比增長27.16%。
早熟品種推廣和積溫帶北移致產量增加
基於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的事實,以及“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國家重點在“鐮刀彎”地區進行玉米結構調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馬鈴薯主食開發等工作,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因此,從地域上來看,黑龍江受到的影響尤大。
連續多年以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受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影響,種植玉米的比較效益明顯,玉米的播種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也隨之上升。黑龍江省之所以能夠在2011年一躍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棄種低產的大豆,改為玉米和水稻等高產作物。
當然,改種能夠成功,推廣早熟、中早熟品種功不可沒。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稱,在引進早熟品種之前,受自然條件限制,黑龍江第三、四積溫帶一般不能種植玉米。德美亞品種來自德國KWS公司(科沃施),因為德國緯度也比較高,所以研發玉米品種特別適合在我國同樣高緯度地區的黑龍江種植。隨著德美亞系列早熟品種的推廣,玉米種植區域逐漸向北挺進,種植面積由此增加近2000萬畝,僅此就增產近1000萬噸。
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也要歸功於氣候變化。吉林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韓福春曾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幾年糧食產量增加,跟積溫帶北移和東北處於豐水期有關。“農業還是看天吃飯。”
數據顯示,最近50年間,東北地區平均每10年溫度上升0.38℃。晚熟玉米種植北界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遼寧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龍江西南部,而且近50年來東北地區初霜凍總體呈偏晚趨勢,這就使得玉米可生產期延長。
上述墾豐種業負責人表示,德美亞系列品種去年銷售很好,供不應求。今年德美亞系列品種的銷售不但不會受到調減政策的影響,還會促進種植面積擴大、銷量增加。原因在於,調結構包括調減鐮刀灣地區面積的主要目的是鼓勵適區種植、直收籽粒幹糧,所以這個調整有利於德美亞等適合全程機械化的早熟品種種植區域南移,有利於提高黑龍江省中晚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提升糧食品質,增加種植戶收益。
對於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調減任務,這位負責人稱,要註意三點。
一是國家調結構應該更多使用市場手段來引導而不是要求以任務形式落實,畢竟我國土地是集體所有,土地制度是承包到戶,種植戶有種植自主權。
二是關於替代作物。“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思路是對的,但同樣面臨著產業接續問題,如產品種出來,沒有深加工對接,將會造成新的積壓及更大損失。從目前情況看,如果調減的1000萬畝耕地全部種植以上作物,當前的產業承接能力不足,還需多產業協同,共同努力。
三是關於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短期內就把馬鈴薯轉為主糧並讓消費者來接受,這一願望與當前國情不符。因為馬鈴薯傳入中國幾百年以來都是作為蔬菜等非主糧食用的,想要跟西方一樣將馬鈴薯當主糧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做到的,難的是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風俗的改變。
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對種業、對產量影響有限
由於2015年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下調,再加上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這勢必會影響到玉米種業市場和農資市場。不過,不論是行業分析師還是種業公司,均認為對行業的影響有限,有待觀察。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玉米主任分析師張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鑒於目前政府尚未出臺明確的政策,其執行力度有待觀察,短期對國內外種業和農資市場影響有限。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按照一畝地需要4斤種子計算,1000萬畝相當於4000萬斤玉米種子(即2萬噸),而我國一年玉米種用量約在110萬噸左右,僅占1.8%。當然從定性角度來看,玉米種子以及相關農資用量下降是一定的。
而在“十二連增”以後,調減對增產貢獻最大的玉米品種種植面積,對總產量的影響亦有限。張嫣認為,按照玉米畝產600公斤,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相當於玉米減產600萬噸,到2020年一年減產3000萬噸,這占每年國內玉米總產量的比例不足14%。
更為重要的是,在玉米階段性過剩的背景下調減,也是為了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修複生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對本報記者表示,多年來的連增是以透支農業生產能力為代價的,采取調減、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糧食的一些產量,但采取這些舉措是為了逐漸讓農業邊際產能退出,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最終也是為了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