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话语权转移 柳传志掘金“云设备”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31/0NMDAwMDE3OTc0NQ.html
“你给联想过去一年的表现打多少分?”“98分吧!”5月27日,联想集团(0992.HK)发布其 2009-2010财年(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业绩后,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如此回应本报记者的追问。在很多联 想内部人看来,一向喜欢有所保留的“老柳”此次给出的近乎满分的评价,意味着他对自己复出后的第一份年报“非常满意”。期内,联想集团营收达166亿美 元,净利润达1.29亿美元,不仅走出了亏损的阴霾,而且其营收和销量均创历史新高。穷途末路与柳暗花明的交替往往在瞬间逆转。事实上,在 一年前,联想集团正面临着被很多内部人士认为是“公司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营收、利润、销量三项指标齐头向下;除中国大区外,其余区域市场全部亏损。 柳传志当时对记者评价说:“联想正处于悬崖边上。”联想悬崖边上的新生,显然与全球经济复苏和PC市场趋暖不无关系。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调研数据,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7.4%至8430万台,惠普、宏碁、戴尔等主要PC厂商亦分别取得了同比 19.9%、54.3%、21.4%的亮丽成绩。然而,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很多联想人还是坚持认为,联想的业绩逆转的“关键在于老柳”。 正是这位悬崖边上的舞者给联想带来了危机时刻至关重要的“战略与信心”。联想大逆转柳传志说,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业务后的关键一年,一年前,联想集团磕磕碰碰,而现在则已经踏上了高速列车。为柳传志“联想正处 于悬崖边上”做注脚的则是其利润、营收、销量三降。在该财年,联想营收约149亿美元,与上一财年164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大幅下降了15亿美元;其亏损 2.26亿美元的数字与上一财年高达4.85亿美元的盈利放在一起,更是让很多投资者为之扼腕。除了营收、利润大幅下滑外,其电脑出货量也出现了明显下 降。“对联想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年,不仅仅业绩表现突出,更因为这一年是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的转折点。”柳传志对本报记者说。经 过一年的艰难盘整,联想正在走出低谷。2009-2010财年,其全年营收达1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达1.29亿美元,尽管与高峰时相比尚有差 距,但与上一财年的巨额亏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引以为傲的地方还包括:连续两个季度成为全球前五大电脑厂商(惠普、 宏碁、戴尔、联想、索尼)中增长最快的厂商,并连续三个季度取得盈利;联想全球市场占有率创下历史新高,达8.8%。联想集团已经从悬崖边 上走了回来,而实现这一逆转与行业整体趋暖不无关系,更与中国因素息息相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包括“四万亿”、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在 内的多项经济刺激措施,推动中国经济和消费市场在全球率先复苏。而中国市场正是联想集团的大本营。根据联想财报,在2009-2010财年第四季度,联想 在中国区实现综合销售额20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28.7%;中国市场营收占总营收的45.3%。而从整个财年来看,联想来自中 国市场的营收则占到其总营收的47%。当然,更大程度上,创造这一成绩的是“悬崖边的舞者”柳传志。悬崖边的舞者柳 传志于去年2月宣布复出之后,迅速制定了被称为“两个拳头”的战略——右拳是新兴市场与交易型业务,左拳是成熟市场与关系型业务,左拳护右拳,重在进攻新 兴市场与交易型业务。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与消费类市场率先复苏。柳传志说:过去一年已经证明联想“两个拳头战略”的成功,这 是联想将踏上高速列车的理论基础。从董事长职位改任CEO的杨元庆亦极力推崇柳传志在联想渡过危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柳总过去一年为联想 做了很大贡献,领导董事会,制定战略、保障联想管理执行策略时所需要的资源之外,他也亲自抓公司的文化”。杨元庆说:经过一年的锤炼,联想 已经在企业内部实现了“说到做到”,“‘说到做到’是老联想文化的基因,它与柳传志一起复出了”。在杨元庆看来,“说到做到”基因的复出改 变了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后的傲慢基因。IBM是全球PC业的开山鼻祖,联想并购后,其一切仍按惯性运转,固有的傲慢基因亦被传承。并购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联想一直在东方 文化与西方文化、老联想与新联想的诸多冲突之间犹豫不决。杨元庆说,傲慢基因的一个表现即是“慢”。客户一个订单涉及到不同的零配件需求,这些需求会按既定流程提到产品部门。中国的高管奇怪地发现,整个过 程没有固定的流程,耗时漫长,没有确定的截止点,也找不到谁来承担责任,从而使得客户不能按期拿到产品,最后丢失订单。复出后的柳传志强 调,联想生存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主张快速学习与主动变革;主张持续改革与流程优化;主张说到做到。为推行联想“说到做到”等老联想文 化,柳传志做了一系列变革。首先是在管理层上动刀,换掉原CEO阿梅里奥,杨元庆走上前台;其次是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再者是进行公司管理架构的调整;最后 是业务模式的调整。联想原来的组织架构按地域分别划分为大亚太区、美洲区、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区,沿袭其他跨国公司的区域 设置。柳传志复出后,将公司划分为中国区、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等业务单元。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架构相应调整,联通将销售前端整合为消费类 市场与成熟市场,分别由高级副总裁陈绍鹏与Milko Van Duij负责,产品后端整合为Think与Idea两大产品集团,分别由高级副总裁Frances K. O`sullivan与刘军负责。在 战略上,联想“两个拳头”中的“左拳”保护头部与心脏,包括保护住联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在成熟市场实现止血。“右拳”用来出击,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 消费类业务大力投资,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赢得市场份额和销售的增长。为强化公司执行力,杨元庆决定恢复老联想传统的方法——在做决策前内部 充分讨论,一旦做出决策就不能打折扣。经过上述调整后,联想实现了组织架构、业务模式、战略之间的匹配。移动互联“弯道”让 联想摆脱悬崖是柳传志复出的任务之一,但对于这位66岁的掌舵人而言,为联想制定一个新的未来,更为重要。柳传志为联想选定的未来是互联 网,而其互联网战略的突破点则是移动互联网,承载这一突破的重要载体就是联想刚刚推出的乐Phone。一说起乐Phone,柳传志就显得尤 其兴奋,“有几个企业家朋友,都是很大的集团企业负责人,我送了他们每人一个乐Phone,他们玩了几天之后,非要集体订购,都是3000人到8000人 的企业。我说你们得等一段时间,这样大的出货量,会影响联想的市场销售”。柳传志的目标是,在中国市场乐Phone要比iPhone卖得更 好。杨元庆说:“柳总已经下了指令,我有信心比iPhone卖得好,如果你可以拿iPhone的数据,往上再加一点就是我们的目标。”与 iPhone相比,乐Phone性能相当,但有更多本地化应用,更有价格优势,用户预存2899元就能以“0元”价格使用乐Phone。柳 传志相信,面对未来,联想能实现弯道超车。他认为,计算终端设备的发展已经处于弯道,过去计算终端设备主要为个人电脑,随着移动互联网与芯片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计算设备将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等。同时,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云计算成为可能。未来,上 述设备统称为云设备,他们是用户获取云服务的窗口。云计算为设备商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联想弯道超车的机遇已经来临。柳传志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联想已 经下定了决心,要坚持长期投入。事实上,乐Phone的定价也体现了联想长期投入的决心,其目前的价格水平只及iPhone的一半。柳 传志说:IT行业依然处于高速发展中,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特别留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日趋成熟,在中国三网融合的趋势也会引导IT行业的 生产制造以及服务新发展。除了推出乐Phone之外,联想还计划推出其它移动上网设备。杨元庆表示:不久之后,联想将推出平板电脑,“品质 会让消费者惊喜”。在柳传志看来,未来的无限可能,在于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话语权的重新分配。5月27日,联想的重要 竞争对手宏碁的董事长王振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云设备时代,计算芯片不是唯一,操作系统也不是唯一,过去产业上游垄断话语权的局面不复存在,品牌计算 设备制造商将拥有更多话语权。柳传志则认为,在弯道时代,在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秩序的时代,联想一切皆有可能。
Android免費快餐終結 彩電商聯手爭奪智能話語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7/wNMDAwMDIzODYwNg.html
「智能電視的出貨量越來越大,但是彩電廠商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操作系統領域的免費快餐可能就要吃到頭了!」一家彩電廠商的負責人5月16日如是告訴本報記者。
目前國內的智能電視佔平板電視出貨量的比例還不足5%,但市場調查機構預測,最遲到2014年全球智能電視出貨量將突破9000萬台。這是一個令彩電行業振奮的數字,吸引了很多廠商紛紛殺將進來。
彩電廠商在相互廝殺中猛然發現,上游的操作系統完全被美國的谷歌、微軟和蘋果等廠商控制。隨著Android系統的升級和越來越多彩電廠商投入其懷抱,谷歌和其授權的芯片廠商也在改變策略,其平台部分收費已經出現了苗頭,而彩電廠商的利潤空間在不斷縮小。
彩電廠商決定聯手制定全新的行業標準以對抗上游的壓力。
免費快餐終結
谷歌的Android平台在進入3.0後也開始部分封閉,其中有部分程序已經開始加密收費。而Windows系統每台的授權費用甚至達到100美元
5月6日,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海信集團副總裁王志浩,以及長虹多媒體產業群董事長林茂祥在深圳彩電節上籤署了建立國內首個智能多媒體技術標準聯盟的協議。5月13日,海信宣佈與樂視網全面戰略合作,將後者開發的TV版樂視網置入其智能電視應用軟件商店中。
5月15日,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北京高調宣佈,公司將進行戰略的全面轉型,提出「未來10年將全面智能化」,為此海信已下定決心,全面啟動智能化戰略,所有相關產業(多媒體、通信、家用電器、智能交通、地產)都將以智能化為戰略目標。
這一連串動作背後,其實,海信、TCL等彩電企業在智能電視操作系統上都遇到了一些麻煩。
從 2001年開始,TCL就提出「天地一家」的互聯網電視策略。2002年,海信則聯合新浪網、陽光衛視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電視,包括2009年TCL等推 出的互聯網電視。這些電視往往是採取英特爾的芯片、微軟的Windows系統或者Linux的操作系統,但是由於帶寬、軟件等外部因素的缺失,均慘遭失 敗。
而隨著谷歌的Android系統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取得成功後,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三星、海信等國內外彩電廠商紛紛推出基於Android系統的智能電視。
一位彩電廠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外廠家推出的智能電視中使用Android系統的佔到90%以上,只有TCL針對Android和Windows系統都推出了產品,而部分彩電廠商還在使用Linux或者自己開發的系統。
記者瞭解到,海信推出了自己的HI-OS系統,其核心平台也是Android,不過也使用了部分Linux的平台技術,彩電巨頭集體靠近谷歌主要是其系統平台的開放性,以及免費的模式。
值 得注意的是,在最初智能電視採取Android2.2或2.3版本系統後,很多彩電廠商將目光瞄準了應用於平板電腦的3.0版本,但谷歌的Android 平台在進入3.0後也開始部分封閉,其中有部分程序已經開始加密收費。而Windows系統每台的授權費用甚至達到100美元,這導致彩電廠商面臨成本上 升。
由於智能電視規模偏小,國內彩電企業在與上游系統商及第三方軟件商的談判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有彩電廠商人士告訴記者,三星2010年的 平板電視出貨量達到了3500萬台,而國內出貨量最多也只有800多萬台,在與開發系統的谷歌、微軟,以及得到谷歌授權的一些中間商談判時往往面臨著不利 的局面。
海信互聯網運營中心總監高雄勇表示,彩電企業如果分散與系統商談判是無法成功的,大家聯合以來以規模來與其博弈效果則更好。
李東生和海信的高管都表示,新的智能多媒體技術聯盟未來不一定採取Android系統,顯然這也是彩電商集體向系統商施壓的做法。
互聯互通、四屏融合
「在智能化的時代,誰封閉就意味著滅亡。」
在周厚健看來,如果這次國內彩電企業繼續各自研發和推出智能電視,而所有消費電子產品不能做到互聯互通或四屏融合,那麼彩電行業的這次智能化衝刺依然會遇到麻煩。
高雄勇則表示:「在智能化的時代,誰封閉就意味著滅亡。」
海信、TCL、長虹發起成立的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期望建立起中國企業自己的技術標準。
據介紹,該聯盟將主要開展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智能電視應用程序商店技術標準;二是智能電視互聯互通應用規範標準;三是智能電視操作系統技術規範標準。後續還將逐步制定智能手機、智能平板等各種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標準。
為了獲得更多第三方軟件商的支持,三家彩電企業將推動彼此的智能手機、電視等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記者瞭解到,2010年這三家企業平板電視出貨總量就達到2100萬台,而手機出貨總量更是達到4000萬台,是個龐大的終端陣營。
據悉,目前智能電視的應用程序總數量依然只有幾千種,這與智能手機幾十萬種的應用軟件無法相提並論,其主要原因就是智能電視市場規模依然太小,而且缺乏互聯互通和成熟的商業模式。
高雄勇甚至表示,其實互聯互通除了國內的閃聯標準,以及國外的DLNA等標準外,海信的目標是與所有中外消費電子巨頭的產品都做到互聯互通,「不能做到互聯互通就不是智能多媒體。」
不過,創維、海爾和康佳等三家彩電企業並沒有加入這一聯盟。「這是個好事,但是智能電視還剛剛開始,其具體的定義和技術標準還沒有確定,而工信部也制定類似的標準。」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告訴本報記者:「我們要再看看,如果這個三家企業的技術聯盟確實好我們也會加入。」
合資車企重定話語權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2546&time=2011-08-19&cl=115&page=all
1%意味著財務並表,也意味著話語權。在中國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後,合資汽車企業裡的權力轉移正在發生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梁冬梅
圍繞著中國最大的兩家合資汽車公司的新聞,近來引人關注。一是美國通用汽車希望回購上海通用1%的股權,從而使得股權比例從原來的49%恢復到 50%;另一則,是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有望將一汽-大眾股比從之前的40%增持至49%。這標誌著新一輪對合資車企控制權的爭奪開始了。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市場是破產重組的通用汽車最大業績亮點。Kevin Lee/Bloomberg/CFP
|
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是在中國發展最好的兩家跨國汽車公司,大眾汽車先後與上汽和一汽聯姻,其產品曾經佔到中國轎車市場的近80%。而自通用汽車 1997年進入中國,投資總額達15.21億美元的上海通用幾度超越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成為單一車廠的市場佔有率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 中國市場還一度成為當時申請破產重組的通用汽車最大的亮點。
按照中國1994年的第一部汽車產業政策,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整車生產企業,必須與本地企業合資,且股份不能超過50%。當時,上海大眾和上海 通用的中外股比都是50︰50,一汽-大眾則是60︰40。2009年底,上汽集團從正陷入危機的通用汽車手中購得上海通用1%的股份,實現對後者的絕對 控股。當年,中國汽車產銷達到135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2010年,這個數字奇蹟般上升至1800萬輛,其中上汽通用五菱 (113.56萬輛)、上海通用(101.21萬輛)、上海大眾(100.14萬輛)、一汽-大眾(87萬輛)在乘用車銷量排名前四位。
在這些合資車企中,外方一直牢牢把握著話語權。但多年蟄伏之後,金融危機與中國市場地位的驟升,為中國汽車公司提供了一個反轉的契機。外方希望 擴大股比或收復失地的願望強烈,而中方的自信心和影響力早已大大增強。在那些汽車合資公司裡,天平還沒有傾斜,但外國人說了算的歷史已經過去,權力的轉移 正在發生。
1%的意義
「我們有權回購上海通用1%的股份。」2011年8月4日,在通用汽車發佈二季度財報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通用汽車CEO丹尼爾·阿克森 (Daniel Akerson)公開了與中國合作夥伴正在進行的談判。而在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上汽集團新聞發言人承認通用汽車有權回購,但前提條件是「上汽可以 合併上海通用的報表」。
2009年12月4日,上海汽車(600104.SH)的全資子公司上海汽車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與通用中國達成了一項有附加條件的股權轉讓協議, 後者同意轉讓1%的上海通用股份,轉讓價款高達8450萬美元。在計入利息後,2010年2月26日,上汽香港向通用中國支付了合計9140萬美元的購買 對價。上海通用的註冊資本為10.83億美元。
上汽的出手時機抓得很準。金融危機讓陷入泥沼的昔日全球汽車巨無霸通用汽車雪上加霜,2009年6月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之後重組成立的新通用 汽車已經是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新通用」迫切需要通過業務重組和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搶眼表現獲得重生。作為通用最大的海外市場,2009 年通用中國及其兩家合資企業攜手拿下近180萬輛的銷量。出讓上海通用1%的股份,既拿回了近1億美元現金,更換來了上汽集團更大範圍的戰略合作:以印度 市場為起點,聯合開拓亞洲新興市場。之後,雙方又簽署聯合開發新一代高效能動力總成協議,並在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研發和新一代車型開發等核心領域加強合 作。
2009年底的那份協議,也為通用方面回購這1%的股份留下了餘地——「如上海汽車能依據下文規定的中國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地合併上海通用業務 的銷售收入進入上海汽車的財務報表,通用中國應有權從上汽香港處回購轉讓股權。通用中國和上汽香港將盡最大努力⋯⋯尋求根據適用的法律、法規和中國通用的 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並表的方法。」簡言之,只要上海汽車在法律上能將上海通用財務並表,通用中國即可回購股份。價格為《股權轉讓協議》規定的對價加上利 息。
不過,誰也沒想到事情發生得這麼快。對於業界傳聞該協議有兩年有效期的說法,上汽集團新聞發言人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予以否認。但很顯然,通用若想回購這1%的股份,付出的恐怕不只是一年半前雙方約定的那個價碼。
表面上看,上汽當初買走上海通用1%的股份,只是為了以控股身份實現合併財務報表。上汽通用200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 564.94 億元,佔上海汽車同期營業收入的53.4%,但上汽通用的業績在上汽的報表中只能體現50%且作為投資收益體現,實現並表以後方能全額計入上汽的主營業務 收入。2010年7月《財富》雜誌根據2009年銷售收入排出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汽集團以336億美元居第223位,一年後即飆升至第151位,銷 售收入543億美元,這其中上汽通用為之增色不少。
如今通用若想購回股份,將上汽通用恢復到50︰50的股比,又要滿足上汽方面繼續合併報表的先決條件,根據中國的會計準則,則需保證上汽對合資 公司擁有「實質控制權」。《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併財務報表》規定:如果只擁有被投資企業半數或以下的表決權,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方能合併報表: 通過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協議,擁有被投資企業半數以上的表決權;根據公司章程或協議,有權決定被投資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權任免被投資企業董事會或類 似機構的多數成員;在被投資企業的董事會或類似機構佔多數表決權。
目前通用和上汽方面仍在就「合併上海通用銷售收入進入上汽財務報表的方法」進行談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方法無非兩種,一是上汽在上海通用董事會 或執行委員會中增加席位,二是參照上海大眾的模式,成立上海通用汽車銷售公司,該銷售公司由上汽控股。無論哪種方法,上汽方面獲得的都比單純的股權收益更 多。
兩全其美的交易
與通用類似,大眾汽車也試圖增加其在中國合資公司中的股比。德國《經濟週刊》7月份報導,大眾汽車已與一汽集團就一汽-大眾股比調整達成一致意見,大眾方面持股比例將從40%提升至49%。從內部信息看,此事已在一汽-大眾董事會上獲得通過。
一位曾為大眾汽車做過諮詢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與通用汽車不同,大眾汽車此次希望增加合資公司股比,更多是整合南北大眾的戰略考慮。
囿於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限制,大眾汽車先後與中國最大的兩家汽車公司上汽和一汽展開合資,儘管技術、車型和品牌優勢讓大眾在兩家合資整車生產企 業中處於主導地位,但銷售公司的控制權都在中方手中。以一汽-大眾生產的高端品牌奧迪為例,其「中國第一官車」身份代表著豐厚的經銷利潤,但各地4S店的 代理權德國人基本說不上話。
2000年8月成立的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上汽集團佔股50%,大眾汽車佔30%,上海大眾佔20%。一汽大眾汽車銷售公司則在1997 年5月由一汽集團與一汽-大眾合資成立,直到2007年一汽集團將所持股份轉讓給一汽-大眾,德方才在銷售公司中獲得40%的股權。
中國是大眾汽車的第一大市場,根據其2009年2月發佈的「2018」中國戰略,到2018年在中國的銷售目標是200萬輛,但僅僅一年之後的 2010年,大眾汽車在華就賣出了192萬輛,南北大眾兩家整車企業的利潤總和達到330億元,其中「利潤奶牛」一汽-大眾實現220億元的淨利潤,按合 資股比計算,南北大眾歸屬大眾汽車的利潤約為148億元。當年底,大眾汽車集團CEO文德恩就宣佈在華追加投資106億歐元,用於擴大產能和新車型的投 放。
大眾汽車早有增持一汽-大眾股份的要求,一汽集團正在推進的整體上市給了大眾汽車新的機會。7月2日,一汽集團控股的兩家整車上市公司一汽轎車 (000800.SZ)和一汽夏利(000927.SZ)發佈公告,稱母公司一汽集團主業改制並發起設立股份公司已獲國務院國資委批准,一汽整體上市邁出 實質性一步。儘管出讓一汽-大眾9%的股份,按照2010年的業績計算,一汽集團將少分得20億元的利潤,但如果因此獲得大眾方面支持,將一汽-大眾的中 方資產打包進入整體上市的一汽股份,其從資本市場獲得的市盈率增值遠遠高於此數。
對於大眾來說,這次一汽-大眾的股權變動,總算為整合南北大眾邁出了第一步。從整合渠道資源、降低銷售成本、統一樹立品牌等方面,孜孜以求於「1+1>2」的大眾在自己話語權最弱的一家合資公司裡增加了存在感。
話語權博弈拉鋸中
事實上,不管是上海通用的1%,還是一汽-大眾的9%,對合資雙方來說具體的現金意義都不大,圍繞著股權變動而產生的利益重新分配和控制權轉移,才是各方最為看重的。
一位曾任職上汽集團的高管表示,自2005年以來,中方在汽車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就開始增強。「最初合資的時候,技術和產品都在人家手裡,中方 只是靠著產業政策的保護,吃那50%的投資收益,連合資公司的財務數據都無法得到。」他認為,隨著中國市場對外方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本地消費者人群迅速擴大,「大環境上使得外方更依賴中國市場,也就更加依賴中國合作夥伴」。
「經過這麼多年的合資,中方對於產品和市場有了更多的瞭解,更加明白中國市場需要什麼產品,外方什麼產品拿過來更能盈利。」他說。
在他看來,衡量中方話語權的強弱有三個標準:你要的車型外方給不給?合資公司數據對方給不給?零部件配套國產化怎樣?「從上面三個標準看,無論 是上汽還是一汽,已經顯示出了在合資公司裡的較大話語權:一般中方想要的車型對方都會給,財務數據可以看,零部件國產率都超過70%。」體現之一是:上汽 和一汽正在進行的整體上市,通用和大眾都表示了支持。相比之下,北汽集團就要弱勢一些,韓國現代一直反對將北京現代的中方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北汽集團在做 股改上市前審計工作時,北京現代工廠大門緊閉,韓方多次阻撓中方進入調查合資公司財務狀況。北京現代為北汽集團貢獻的收入和利潤均佔集團的50%以上。
但前述業內人士強調,不管上海通用還是一汽-大眾,由於合資公司的車型均為外方品牌,車型的引進、核心零部件採購等關鍵決策仍然掌握在外方手 中,因此,中方的話語權更多表現為一種影響力,「比如未來3-5年中國市場需要什麼車型,中方的意見比以往更有說服力」。但外方還是在根據其全球佈局來決 策,「你要的車型外方給,更多的是因為對方從全球戰略考慮,要在中國獲得更好的銷售業績而願意給你」。
AlixPartners諮詢公司董事吳晶輝認為,中國競爭環境比十年前複雜,中方的影響力正在增強,但外方仍牢牢控制技術和品牌,很難說控制 權已經轉移。知名汽車記者程遠也強調,合資企業中,不是單憑資金投入的多少來決定話語權的大小,歸根到底是誰提供產品和技術誰就有話語權。「在目前單方面 使用一家股東的產品、技術和品牌的前提下,不可能有所謂的平等話語權。」他說,「只要上海通用繼續生產銷售通用產品,只要仍然使用通用的品牌,通用就一定 還有比上汽更大的話語權。」
LED照明行業抱團爭奪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4/0NNDE3XzQyNzk0NQ.html面對數千億元的巨大市場以及標準缺失、競爭混亂的現狀,國內22家科研機構、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昨天正式簽約成立LED照明「標準光組件聯合研究聯盟」。
這22家單位包括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德豪潤達、晶科電子等。
由於缺少統一規範和標準,目前市場上LED照明應用產品種類繁多、性能各異、互換性差,給整個產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LED照明標準光組件的研究聯盟,擬解決LED照明產品中間件接口不統一、互換性能差的難題。
另一方面,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從國家到地方都大力推動LED照明,預計2015年中國LED照明的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因此,各方都在搶佔標準制訂的先機。國家正在制訂的LED照明標準主要針對終端產品的光源效果和安全。
目前,廣東企業佔了全國LED市場份額的六成,廣東省的LED企業超過3000家,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2011年廣東省LED產業的產值達到1500億元,已連續兩年大幅增長,今年產值有望達到2000億元,增長30%。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葉景圖表示,建立聯盟可以減少企業的重複研發,更重要的是形成專利體系,突破國際專利封鎖。
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秘書長岳瑞生介紹說,國際照明委員會、國際電工委員會、歐洲光引擎委員會、美國能源之星、ISA等機構都在制訂LED照明的標準,爭奪行業語話權。標準成功的關鍵在於科學性、實用性。中國企業希望從應用市場入手,參與這場競爭。
國
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阮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中國有機會突破國外的LED專利封鎖,因為國外LED專利陸續到期;而且,LED
上游的專利不是獨家壟斷,歐美、日韓、中國台灣企業都有相關專利;此外,中國的LED專利申請數量也在增加,「十一五」期間有1000多項LED專利申
報,其中發明專利400多項。
「國內應用市場很大,我們將市場做大,下游起來後,我們一旦形成自己的專利與標準,就可以爭取與上游進行專利交叉授權。」阮軍說。
天然氣漲價最大的贏家是中石油 管道一家獨大 話語權獲得國家保護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4587431分享一個郵件,7月1號,天然氣調價通知之後的。
$中國石油(SH601857)$發改委在週末正式發文(發改價格[2013]1246號)調整天然氣定價方式,
按照門站價進行管理,區分存量氣和增量氣,對2012年之後進入市場的天然氣,在全國範圍推廣過去一年多以來在廣東、廣西的門站價淨回值定價方式,即按照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分別佔權重60%和40%,按加權平均價格的85%)定價,鼓勵新增氣源,對存量氣則最多漲價0.4元/立方米(化肥用氣最多漲0.25元/立方米)。自2013年7月10日起執行,十二五末完成存量氣調價。
此次調整,最大的看點在於
管理口徑由出廠價格改為門站價格,適用於國產陸上天然氣、進口管道天然氣,這就
為管道,特別是長輸管道企業留下了巨大的議價空間,對支線管道、燃氣分銷企業則形成了巨大的經營壓力。有點類似於成品油價格的市場化,只不過這種市場化只發生在出廠環節上,而推廣門站價,讓天然氣價格逐步實現市場化,在當時兩廣實驗時,其實大家都看清楚了。年初發改委官員說今年5月之前不會漲價,意思不就是五月之後要漲價的麼……
當然,價改遠遠不只是漲價這麼簡單。我的看法是,
市場化對壟斷者而言是好事,因為市場化之後,壟斷帶來的定價優勢會得到空前的加強,市場化之下,自然壟斷會帶來超額利潤。
對中石油來說,霍爾果斯口岸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完稅價格是2塊,管輸到韶關是1.03左右,考慮增值稅成本大概3.15,按照以前的門站價含稅2.74,是虧損的,現在含稅3.32的增量價格,就賺錢了。這是對生產/採購、管輸、銷售一體的企業而言,最直接的好事。
但
真正的改變在於話語權和議價能力的提升,並且獲得了國家的確認。
自門站價格向下,支線管道和分銷商的利潤空間被鎖定,價格不會再向下傳導,投資回報率會逐漸趨於6-8%之間,向合理水平靠攏,經營管理水平不佳的企業會面臨很大的壓力。管理好的企業除了依靠規模擴張之外,將收益做成金融產品出售將成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這部分利益,中石油等可以染指,但主要會是從資本的環節進入。
智能家居:中國企業具話語權,參與度高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7/t20140718_614158.htm中國在全球家電供應商中的主導地位無可動搖。因此,儘管谷歌收購Nest賦予了智能家居新的內涵,但智能家居產品生產的主導權仍在中國廠商手中,大部分A股公司都從不同角度參與到了這場家居智能化的產業升級盛宴中。
智能家居並不是新鮮事物,多年以來,家電廠商、IT企業在各種科技展會上就不斷演示著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但市場始終得不到有效激發。直到2014年初,搜索巨頭谷歌宣佈將以32億美元現金收購智能家居設備生產商Nest Labs,一時間沉寂已久的家電行業掀起軒然大波,也震撼了IT企業。
目前為止僅有智能溫控器和智能煙感器兩項產品問世的Nest Labs擁有三大「殺手鐧」:精美設計、使用便利、互聯互通。其中,互聯互通是Nest帶給智能家居的最大啟示。Nest的溫控器和煙感器能夠互相傳遞和分析數據,綜合溫度和煙霧狀況來判斷室內情況,並可以通過iOS和Android設備遠距離設置。此外,Nest恆溫器的聯網功能還可以和供電公司進行互相通信,通過在用電高峰調整設置來獲得一定的電費折扣。
智能家居產業兩大驅動因素
傳感器和聯網的普及。蘋果係列智能手機率先加入了加速感應器、陀螺儀甚至是指紋識別模組之後,各消費產品業界都開始重視對傳感器的支持。各類感應器生產成本的大幅降低,物聯網開始大規模應用,以及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普及,是智能家居出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石。而家庭WiFi的普及也使各種家電產品之間互聯互通成為可能,智能家居的普及將助推家庭設備聯網滲透率進一步提升(圖1)。

人工智能算法改進。蘋果公司Siri語音助手推出時,也在業界引發極大震動。因為不同於之前的語音識別軟件只能對用戶的特定指令作出反應,Siri還能夠對語義進行識別,並能判斷出用戶的真實用途。Nest智能系統也在算法上加以創新,不僅能夠對環境進行熱力學模擬,預測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溫度變化,還能夠在和用戶的交互過程中學習和改進,主動為用戶提供最佳居住環境。
智能家居誰執牛耳?
儘管大量O2O智能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都來自歐美國家,但家電領域是個例外。中國家電供應商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無可動搖,據中信證券測算,中國有2000多家規模以上家電企業,近30種家電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冰箱、洗衣機產量佔全球40%以上;空調、微波爐產量佔全球70%;小家電產量幾乎佔全球90%。因此,儘管谷歌收購Nest賦予了智能家居新的內涵,但智能家居產品生產的主導權仍在中國廠商手中。
如果將目光投向A股市場可發現,大部分A股公司都從不同角度參與到了這場家居智能化的產業升級盛宴當中,2013年以來智能家居行業指數相對滬深300指數漲幅先弱後強,目前漲幅超出滬深300指數65%(圖2)。

主打全能牌
對於前期在家電領域佈局廣泛的企業,直接進行整體智能家居設計是最合理的選擇,如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統一的設計風格、統一的數據接口和良好的兼容性,都是家電品牌主打全能牌所具備的優勢。這類企業往往是新建社區智能家居的首選。而2014年節能惠民政策的退出,家電市場由政策刺激的高增長情景不再,市場增量將主要受到消費升級驅動,節能、智能家居產品將逐漸成為主流。
主打產品牌
受到前期產業方向的限制,一些家電企業往往只集中於一兩個細分行業,如格力電器、美菱電器。這樣的企業最好的策略是將產品的品質做到極致,並且在互聯互通性能上要有廣泛的兼容性,通過與其他類型家電企業「合縱連橫」切入智能家居市場。
主打控制牌
智能家居領域,並不只有傳統的黑白家電廠商入局,很多互聯網公司也在覬覦這塊蛋糕。家居市場與普通個人消費市場不一樣,其產品往往都屬於耐用品,如冰箱等產品,使用時間一般長達5-10年,且安裝調試過程相對複雜。即便未來整體化、智能化家居產品構成生態圈是大勢所趨,但在家居產品沒有到換代週期的情況下,發生類似手機一樣的衝動型換代,可能性很低。
如在黑色家電領域,智能電視已經逐步開始普及,但回顧其過程可以發現,先放量佔領客廳的不是電視機本身,而是與傳統電視相兼容的各種智能電視機頂盒,如樂視盒子、小米盒子等產品,其通過高性價比,讓消費者體會到了通過智能化、網絡化方式觀看電視節目帶來的便利。隨後,樂視超級TV等主打高性價比的智能電視入場,才逐步開啟了智能電視市場。
以生產高性價比的「小米」系列手機見長的小米公司,在其尚未正式發佈的小米路由器第三輪「公測」中,全部配送博聯無線控制器。這樣,以小米路由器為中心,通過APP和外部控制器,就可以對符合協議的家電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智能燈光控制、空調的自動開啟、家居安防監測、遠程可視門鈴等智能家居功能。
巧合的是,小米主打控制牌的策略與蘋果公司不謀而合。在2014年的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公司發佈的iOS 8系統包含了蘋果新推出智能家居管理應用HomeKit。該應用允許用戶通過蘋果iPhone、iPad等終端,來實現對門窗、燈光等設備的智能調節。根據蘋果方面的描述,由於HomeKit整合了蘋果Siri語音交互應用,用戶只需要向Siri表達將去睡覺的意思,車庫門和房門就會自動關閉,房間燈光也能夠自動調暗。目前,已有海爾、飛利浦等十多家廠商宣佈支持蘋果的HomeKit方案。
中國制造“坐市商”現雛形 欲奪海外渠道話語權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0906/26604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斌 劉婷婷 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正在加速向“中間商”轉型,它將成為中國制造搶占“渠道”的開始。
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口存在明顯的“天花板”,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全球經濟仍未擺脫危機後的去杠桿過程成為主因。於是變成,中國制造的“瓶頸”就在那里,似乎非人力可為。
2014年,國務院關於支持外貿增長的“19號文”5月4日落地,這份外界並未參透個中端倪的文件實際上有了許多幹貨,“有些延續了去年的“國六條”,這兩次發文其實是有許多深意在其中的。”江蘇省商務廳外貿處一位人士說,“尤其值得關註的是著墨不多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
文件中的優惠政策都是需要在這個平臺上才容易實現的。
國內最大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深圳一達通總經理魏強此前曾表示,“國務院提出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這在全球都是一個創新。外貿綜合服務行業就是以整合各類環節服務為基礎,然後統一投放給中小外貿企業,主要的服務包括‘國六條’所指的融資、通關、退稅以及物流、保險等外貿必須環節,盈利也來自服務的批發和零售。”魏強說,通過“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這個“管道”和“平臺”,廣大中小企業就可以像大企業一樣享受到國家給予的種種優惠政策和服務。
繼去年“國六條”之後,“19文”再次強調“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為中小企業出口提供專業化服務”,號召各省培育、支持類似外貿新業態的發展。
江蘇省的焦點科技跨境貿易服務平臺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這是一個已經孕育了三年的項目,負責人是徐波。
徐波說:“‘19號文’出臺以後,商務廳、國稅局,還有當地的一些部門都多次到我們這里調研,問我們的建議、意見,希望盡快做。去年‘國六條’出臺的時候也有一些調研,方向是一樣的,但是支持力度明顯增加了不少。”
“應該說,中國的外貿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個時刻,平臺商的崛起是必然的,即使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也會去做這件事情。”他說,“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提升自主營銷的能力也變得尤為迫切。”
這,是市場和政府共同看準的一個方向。
江蘇樣本
擁有中國制造網平臺的焦點科技正在啟動一個跨境貿易服務項目。
這個項目本質上是一個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很自然地會讓人想到去年火起來的一達通,徐波詳細地介紹了焦點跨境貿易服務平臺創立的背景以及架構。
它的誕生就像“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一般,是一種生存的本能。
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產品出口,著實碰到了很大的瓶頸。整體的貿易量雖然穩定,但是伴隨著各種成本的上升,利潤率卻越來越低。
徐波說:“我們對跨境貿易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分析,原因很多,但是我們到美國做了很多調研發現,真正制約中國產品出口到國外的因素有四個。”
第一是產品交貨期和交貨數量,美國許多客戶需要的是多品種小批量的貨物,而且這些貨物必須是今天發訂單,明天能夠出貨,當然沃爾瑪這樣的大公司除外,他們在兩邊都有自己的物流中心。但中小型的企業訂單是美國市場最活躍的需求,每年增長明顯。
第二是付款方面,從中國的供應商角度考慮希望對方先下訂單付款然後發貨,而美國采購商一定是希望先收貨再付款,這永遠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怎麽解決信用付款機制問題,美國的進口商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跟中國的供應商關系很好,跟美國的下遊采購商關系也很好,但這中間也就有了差價。這個差價基本是5-10倍以上,利潤大部分都被美國的中間商和渠道商賺去了。
第三是在美國的售後服務。很多人都不看重這一點,但是調研下來,美國客戶對於貨物能不能放在美國決定了他們50%的采購意願。就是他希望中國到美國的貨物都是好的,包括售前質量和售後質量。之前調研的一家美國企業在中國曾設采購辦公室,但成本很高,售後服務還是很難保證,因為從中國到美國物流成本很高,而且不能當場退還,所以還是寧願用美國中間商。
第四是采購成本。很多美國的中小企業,一年銷售額在3-5億美元,它的采購部門最多就是3-5個人。如果在中國要進行大量采購,勢必要設立一個辦公室,就要派人過來。首先,人員成本和辦公室成本就很高;其次,派一兩個人過來對采購品種其實起不到太大作用,還是要靠中間平臺,所以就撤回去了。因為這樣還不如在美國中間商手里采購。
徐波說:“這四個因素使我們看到跨境貿易服務體系里面是有幾個環節需要有人去做,所以我們設計了六大服務模塊。這也是焦點科技的整個架構。”
第一個,物流服務。從中國到美國端對端的物流服務,現在公司在美國已經有了團隊,臨時倉庫也開始啟用,正在籌建大型的倉庫和一站式物流服務體系。
第二個,客戶服務。在美國建立完整的售前客戶服務和售後客戶服務。用美國客服人員服務美國客戶,在文化和習慣上能夠和諧。
第三個,市場推廣。我們在美國的辦公大樓里面會有很大的一部分專設展廳,給中國的廠家提供產品展示平臺,同時這個團隊又為中國商家在美國參展提供各種服務。同時我們正在做線上市場推廣,幫助中國的供應商在美國推廣他們的產品,用當地的商業習慣、語言和文化去做。
第四個,銷售支持服務平臺。銷售支持服務平臺與銷售平臺不同,它是在中國供應商和美國采購商之間建立溝通渠道,延伸信息服務和實際的銷售服務,更有精準性,這種商業模式已經在推廣了。
第五個,是金融支持平臺。首先是貿易融資服務,將來要做供應鏈金融;其次是做跨境支付平臺。
第六個,是行政服務支持平臺。在美國開始銷售後,美國的公司希望中國的供應商在中國有工廠,在美國有實體來進行對接,那中國的公司在美國勢必要建立一個分公司,這個分公司的成本是很高的。很多在美國設分公司的中國企業三年之內基本都回去了。失敗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對那邊的法律不熟悉;第二,人員成本太高。我們會建立這樣一個平臺,中國的公司不用派人過去,我們為他們提供一條龍服務,提供財務支持、法律支持等各種符合美國商業環境的服務。“焦點科技旗下中國制造網本身就有很多會員企業,現在僅僅有模式不行,客戶量的導入還是關鍵。”徐波說,“已經開始在小範圍試驗,但並未大規模推廣。”
真實出口和真實退稅方面是平臺控制風險的重中之重,所以要對客戶進行篩選,對內部流程進行梳理。
“平臺商”的崛起
提起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不得不倒退到一年前。
2013年6月,中國進出口增速雙降,外貿形勢曾一度亮起“紅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國務院出臺促進外貿發展的“國六條”,其中“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首次提出通過市場化手段促進外貿扶持政策落地。“這是文件中最具創新和最有價值的一條政策,這條政策解決了其它政策落地的問題,”魏強表示,“這條政策還定義了一個全新的行業——外貿綜合服務行業。”
徐波說:“這個新業態的興起是必然的,就如同中間商的興起、轉型和發展。這是中國外貿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
他講了一個自己發現的“故事”:我常去美國,5年以前到美國超市,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國制造,但是現在越來越少,前段時間去發現中國制造的商品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當然我講的是衣服,電器等商品可能好一些。看看產地,菲律賓、越南、洪都拉斯,這說明中國制造產品在某些行業的產業轉移已經實實在在發生了。
我跟美國的下遊采購商和酒店集團的采購聊天,他們說其實從他們的角度來講,無所謂哪里制造,只要質量過關,價格適合就可以。中國以前出口價是10美元,現在成本上升是15美元,采購商一看,“哦,單子就轉移到越南去了”。“所以我們發現,整個中國的產業轉移,除了某些產品之外,大部分是中間商決定的。”徐波說,“中間商的極限是1美元,一件產品1美元,一件集裝箱下來可能是幾千件,甚至幾萬件。如果一個月供貨是10個集裝箱,一年少賺60萬美元。美國大部分小公司受不了的,所以中間商對整個產業轉移起了很大的主導作用。”
所以,在這樣情況下,我們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要做的不是我們給你多少,拿多少提成,現在有的服務甚至是不賺錢的,我們是想為中國的制造企業從單純的做產品到占領渠道,並在信息反饋和設計制造升級方面邁向真正的國際化起推進作用,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家中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
徐波說,國外的中間商在整個外貿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剛開始的三十年間,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當時中國的制造商只懂制造,不懂貿易,拿不到渠道,通過中間商,中國的供應商進入了各個國家的渠道;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發展到現在,因為國外的中間商的存在,制約了中國的貿易的發展,他信息屏蔽,壓低價格,渠道控制,已經成為一個瓶頸。
現在,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到了需要掌握渠道的時候。怎麽能夠進入各個國家,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可以做境外投資,但是這個是幾十年前國外資本進入到中國做的事情,因為他們有人才優勢、技術優勢,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的工廠制造商有這樣的實力,進入美國。當年美國到中國來,有政府政策支持,但是我們現在進入到美國,完全是市場化的競爭。同樣的方法在美國建立工廠行不通,已經過了日本產品進入美國的那個時代那種模式了。
“所以我們探索一種新的辦法,幫助中國企業進入國外市場。”這就是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的初衷,我們只賺有限的、合理的服務費,為上遊客戶帶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潤,為下遊客戶帶來更低的價格。
多年從事外貿的北京通藍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建生說,去年七月底,國務院出臺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工業制成品不再實行出口法檢等六條措施,“使外貿的環節更為簡化,極大方便了外貿企業。但是對於我們這些中小微企業來說,由於缺少通關、融資、退稅等各個環節的專業人才,訂單散且小,外貿對我們來說依然是繁瑣複雜。”
但是,通過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做外貿的效率成倍提升。一位中小企業主說,通過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通關從兩三天縮減到6小時,退稅從3個月縮減到3天,“尤其是融資,從申請到拿到貸款,6個小時,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與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合作的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國際結算產品總監姜煦說,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的融資服務,不用再單獨抽離數據,而是集中在外貿服務的前面十幾個環節之後,只需要將客戶數據抽調出來就可實現融資貸款。借助這個第三方平臺,銀行降低了風險和成本。“平臺商”的崛起倒逼“中間商”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角色”和轉型。
“合力”推動
徐波說其實這個項目在三年前就開始構想,因為那時就感覺到了這股趨勢,但是去年才形成了一個體系。
“剛才我講了6個模塊,5個模塊其實去年就想好了,最後一個是今年年初才想好的。”他說,“這兩個月已經開始推了,現在我們在美國的團隊框架已經搭建好,並開始運行了。”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引起政府的重視是在去年。
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關於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幹意見》第四條就明確提出“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
此後,商務部外貿司商務參贊江偉在某論壇上表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出現,是中國外貿業務模式的創新。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進出口環節相關服務,降低了中小外貿企業的成本,壯大了外貿企業主體,對促進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進入2014年,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發展再次被列入“19號文”,不少省市結合實際配套了相應的支持政策。江蘇省也非常重視外貿新業態的發展。
6月,江蘇省配套支持外貿穩定增長實施方案的“46號文”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對列入省級試點的平臺給予相關支持。推動進出口環節相關部門創新業務監管模式,切實解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在通關、檢驗檢疫、退稅、結匯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健認為,通過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可以在通關、退稅等方面享受到大企業的服務;另一方面,打一個形象的比喻,貿易便利化的政策和中小企業,一個相當於“高壓電源”,另外一個相當於“低壓電源”,有了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這個“轉換器”,政策才不會僅僅落到大企業身上。
從阿里巴巴買《南華早報》看互聯網巨頭的話語權布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5/153248.shtml
導讀 : 對於阿里而言,投資一家資訊類媒體,尤其是收入在阿里大盤中零頭都沒有的媒體,自然不是財務上的考慮。
去年阿里巴巴大舉投資中國互聯網時有人說馬雲想要買下半個中國互聯網,現在看來馬雲的野心顯然不只是互聯網。阿里巴巴近日收購香港著名媒體《南華早報》之後,其媒體布局在地域上覆蓋了中華大地的東南西北,在屬性上則包括了紙媒、電視、視頻、垂直媒體、社交媒體、內容發行商和內容生產商。
阿里為何收購《華南早報》?
收購《南華早報》確實讓許多人詫異,之前阿里巴巴在資訊類媒體中都只是占股,並未全資持有,對於這一香港英文報紙,阿里巴巴直接買下了,便宜是原因之一,還有別的原因嗎?
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第一時間發表了致《南華早報》讀者的一封信,表明阿里會將《南華早報》與阿里移動技術和資源結合,幫助《南華早報》做好內容、改變其分發方式,並強調編輯獨立。之所以進入這一不少人眼中的夕陽產業,是『期望能夠把《南華早報》的深厚傳統和我們的科技結合,創造一個屬於數字科技時代的新聞業未來。』
我們知道,這是公關辭令。關於編輯獨立的解釋,筆者是相信的,企業投資媒體阿里巴巴並非首例,媒體接受企業投資並不意味著在內容上將完全被企業控制或絕對受企業影響。只是,阿里巴巴收購《南華早報》的原因,或許並沒有蔡崇信所說的那麽複雜。
如果說阿里是因為業務布局去投資一家資訊類媒體,自圓其說並不容易,因為資訊媒體距離阿里集團戰略太遠了,不論是電商,還是『數據、平臺、金融』,抑或馬雲現在所提的『Double-H』戰略,都與資訊類媒體並無太大關系。娛樂驅動的內容媒體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內容產業本身就很龐大,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新興產業,騰訊和阿里都在大力布局。不過,資訊媒體不在其列,它是另外一種內容。
能否從生意角度來解釋呢?不能。阿里巴巴投資CCTV這類商業化不錯的媒體倒是能對其業績造成影響。但《南華早報》2014年全年收入3.02億港幣,2015年上半年收入僅為2300萬港幣,業績下滑嚴重,其所代表的紙媒在新媒體影響之下整體示微。對於阿里而言,投資一家資訊類媒體,尤其是收入在阿里大盤中零頭都沒有的媒體,自然不是財務上的考慮。
答案是什麽呢?我認為其解釋邏輯只有一個:媒體話語權的布局。
互聯網巨頭的話語權之爭
我相信蔡崇信在讀者信里面所提到的『編輯獨立』承諾。不過,對於一個在財務上已經100%歸屬與某家企業的媒體而言,其獨立只能是相對的,控制卻是絕對的。媒體對於巨頭的價值而言,早已不是當年閻錫山對『宣傳』的理解:每天都誇某家企業好,抑或說其競爭對手不好。這樣做無異於對媒體的『殺雞取卵』式利用,阿里巴巴不可能去買一個媒體來做這樣的事情,實際上之前其投資了不少媒體,也並未這樣做過。
媒體對企業的話語權價值體現在關鍵時刻,抑或潛移默化上的影響。
不妨先看看國內其他互聯網巨頭在媒體的布局。
新浪、網易和搜狐是曾經的三大老牌門戶,媒體出身的它們延展到許多非媒體業務,例如視頻、遊戲等等,進而形成一個巨頭企業控制一家媒體的事實,之後發生了什麽?門戶並沒有像公司內刊那樣每天在首頁彈出『領導很忙』的報道,不過在關鍵時刻,還是能夠看到公司更希望看到的內容的,你在網易,就很難見到陌陌的內容——原因僅僅是因為陌陌創始人唐巖是網易前員工並且不太受丁磊喜歡而已。這大概可以解釋『話語權』這三個字的涵義。
最早意識到話語權重要性的互聯網巨頭是騰訊。
騰訊是做IM出身,之後延展到遊戲,騰訊網為主體的媒體業務是2003年才開展的,此時門戶網站已經有網易、新浪和搜狐三座大山了,桌面QQ的mini窗許多人應該都有深刻印象,隨著mini窗頻率不斷增加,騰訊網悄然壯大為第一門戶。移動時代騰訊則擁有三駕馬車:騰訊新聞App、微信公眾平臺和天天快報App。許多優秀的傳統媒體人被騰訊網招至麾下,用傳統媒體人做門戶的戰略,再加上社交與媒體的天作之合,騰訊網大獲成功。
關於這一歷程網上有報道說,十多年前,馬化騰確定讓騰訊做門戶並進入前三時,不少人勸其剝離騰訊網,一是當初這看上去是『抱著金礦找煤炭』得不償失的做法;二是三大門戶已形成了巨大的優勢;三是當時還有MSN中文網這一『外來和尚』的威脅。事後證明,馬化騰的媒體布局很具前瞻性,騰訊已經掌握媒體話語權的主動性。
馬雲今天在投資媒體上做的事情,正是馬化騰十多年前在做的事情。與騰訊自己做門戶思路不同,馬雲希望通過直接投資或者收購來走捷徑、趕時間,就跟阿里巴巴移動轉型戰略類似。
不只是騰訊,雷軍在正式啟動小米之前,先投資了一家專註於智能硬件和移動互聯網的科技媒體,之後還投資了ZEALER、TECHWEB、驅動之家等科技媒體。京東則投資了中關村在線。360、UC等小巨頭也有自己的新媒體投資布局。百度是互聯網巨頭中投資媒體較少的巨頭,作為流量第一的網站,百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媒體屬性,『搜索引擎』是與『社交媒體』並列的網絡媒體類型,百度新聞雖然並沒有自己做內容,卻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抄底傳統媒體的時機已經到了?
圍繞手機的移動互聯網已成為註意力黑洞,未來的媒體重心在快速移動化。媒體內容通過手機、平板、智能電視、VR設備諸多方式快速地達到讀者,生產和消費方式都變了,效率都高出了數倍,媒體的存在價值、內容形態、商業模式,似乎一切都變了。正是因為此,不少聲音都說這是一個夕陽產業,更悲觀的說法是『紙媒將死』。
傳統媒體形式是夕陽產業是事實——這里是指報紙、雜誌等紙質媒體形式,抑或基於衛星或有線的電視媒體。不過,傳統媒體機構,《南華早報》們,卻依然還有巨大的價值。
一是傳統媒體,尤其是許多大報大刊,啟動了『自救』模式。
它們在意識到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後嘗試了一系列轉型,比如重視微博和微信的『雙微平臺』,願意與今日頭條諸多移動閱讀客戶端通力合作,並提供自己的專屬App等。只是,這個過程是痛苦的。
在進行移動轉型的同時,過去基於傳統媒體的營收必然會受到影響,任何轉型都要付出代價,關鍵要看能否在新的方向找另謀出路——大部分傳統媒體轉型後沒找到。傳統媒體的痛苦跟所有互聯網巨頭面臨的問題都是兩個:如何讓業務轉型移動?如何再讓收入轉型移動?《南華早報》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先會去回答這兩個問題。
二是傳統媒體,具有新媒體、自媒體所不具備的專業優勢。
如果你去看微信上表現好的『大號』,其內容特色大概有這些點:
1、扁平化地生產進而效率非常高,傳統媒體還在校對錯別字層層審稿時,新媒體的內容在朋友圈已經開花了,不過未經證實、假消息亂傳、錯別字泛濫這些現象時有發生;
2、面向閱讀量的生產進而討喜用戶,傳統媒體編輯只為內容質量負責,每篇內容的閱讀情況內容生產者並不知道也不care,新媒體顯然不是,內容質量甚至讓渡給內容目的,即分享和閱讀目標。
3、非專業新聞人士越俎代庖的大問題,新聞對於社會的價值無需多言,它的生產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求,新媒體降低了生產內容的成本,卻讓內容良莠不齊,甚至發生良幣驅逐劣幣現象。
這幾個問題,反過來正好體現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價值。傳統媒體不再是核心渠道了,它們的內容會在各種渠道到達用戶,每一個傳統媒體都是一個『內容開發者』,就跟App開發者與App Store關系一樣。從數據上來看,《南華早報》只是一家擁有11萬發行量的報刊,在大多數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大V』面前不值一提,但其影響力、媒體價值和商業潛力,卻是大過大部分新媒體大V的,因為它的價值不是那11萬訂戶,而是其內容生產能力和內容品牌優勢。
有人說,傳統媒體現在被嚴重低估了,『抄底』時間點到了,阿里巴巴在可見的未來很可能還會繼續買入優質傳統媒體。在大多數時候,這是為了強化媒體話語權布局,財務匯報、業務增值等都是附屬效應而已。未來某天阿里巴巴投資CCTV這類體量巨大、營收可觀的傳統媒體時,答案將會有所不同,話語權可能會成為附屬品。不過,阿里巴巴倘若想要把媒體當做業務來布局,恐怕就真的是『抱著金子找煤』了,互聯網媒體布局騰訊已占上風,阿里要趕上太難了,對於其最切合實際的還是擁有自己的媒體話語權。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羅超,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萬達80億並購歐洲第一大院線,王健林想要的是世界電影產業話語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3/157375.shtml
萬達80億並購歐洲第一大院線,王健林想要的是世界電影產業話語權?
常皓靖
i黑馬訊 7月13日消息 昨日晚間,萬達旗下美國AMC院線宣布以9.21億英鎊(約合12億美元,81億人民幣)並購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 & UCI院線。
這是萬達首次投資歐洲院線,也創造了英國脫歐後單筆最大外國投資。
資料顯示,Odeon&UCI是歐洲大型影院運營商。截至2015年12月,該集團擁有243家影院2238塊銀幕,主要分布於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四大市場。
萬達集團表示,其並購Odeon&UCI院線始於3年前,中間經過多輪艱苦談判,因為價格原因一直未達成一致。而英國“脫歐”公投就此帶來新的機遇,雙方終於達成協議。
據了解,萬達早已開始布局國際化版圖。2012年,萬達便豪擲26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AMC院線。2015年,萬達用22億收購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2016年3月,萬達再次耗資35億美元收購美國好萊塢中型制片公司傳奇影業。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萬達
電影
王健林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