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商業邏輯之內,共享單車真的擁有詩與遠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205/160195.shtml

在商業邏輯之內,共享單車真的擁有詩與遠方?
科技公敵 科技公敵

在商業邏輯之內,共享單車真的擁有詩與遠方?

在單一商業模式之下的共享單車還能走多遠?共享單車的歸途是與公益的融合還是靠著資本獨立支撐?

本文系科技公敵(微信公眾號ID:kejigongdi)對i黑馬投稿

年末將至,曾經點燃資本連天戰火的互聯網各大風口時至今日似乎都歸於沈寂,O2O歷經兩年早已偃旗息鼓,滴滴Uber火拼後戲劇性合並卻遭政策嚴控,Uber也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虛擬現實由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硬件內容均停滯不前,而直播平臺大戰後基本塵埃落定,加速迎來洗牌期,這些萬眾關註的熱點從盛而衰,多則兩三年,少則兩三月,無不彰顯了國內經濟下滑的驅使下,資本由狂熱轉為冷靜後的謹小慎微。

然而讓人詫異的是,在這資本漸趨冷卻的狀態下,共享單車卻殺出重圍成為下半場的競爭主角,資本競投、需求火爆,在一二線城市逐漸形成一道絢麗奪目的風景線,似乎,共享單車那個已經成為創投圈最為耀眼的主角。但這一概念所引發的繁花似錦,更可能是在資本和創業市場急需信心的情況下的一種偶然。

盈利是共享單車的永恒痛點,甚至放眼全球的創業項目,也沒有一個共享單車項目已經實現自行盈利。國內圍繞在共享單車的狂歡之下,投資人與創業者們似乎都在刻意忽略這一點,盡力塑造單車共享的繁盛之勢。這更像是資本寒冬下故意造就的一個熱點,要不然為什麽一個非創意性的概念,卻能以雷霆萬鈞之勢完成多輪融資?

我們不能忽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共享單車與市政公益的重疊,這種糾葛使得陷入盈利困局中的共享單車在未來發展將會更加複雜。道阻且長,在單一商業模式之下的共享單車還能走多遠?共享單車的歸途是與公益的融合還是靠著資本獨立支撐?

資本熱捧也掩蓋不了盈利困局

2 

從8月初ofo單車獲得來自真格基金和王剛1000萬元A+輪融資開始,根據公開信息進行的梳理發現僅摩拜、ofo、小鳴、優拜四家企業已經累計獲得了十輪融資。而且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騰訊和王興投資了摩拜單車,而最有望收購共享單車的滴滴出行投資了ofo數千萬美元。

可以說,隨著騰訊、滴滴、美團的入局,對共享單車的追捧甚至可以媲美當初競投網約車的盛況,只是致力於“最後一公里”的暢想註定不會成為下一個滴滴。其中緣由多是由於盈利問題遲遲難以解決,單純依靠租金作為利潤來源達到收支平衡尚且遙遙無期,並且短期內沒有發現共享單車的新盈利支撐點,甚至寄予厚望的廣告業務也許並不如想象般美好。

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表示,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麽賺錢,當高昂的成本和低廉的價格讓共享單車項目看起來像在“做公益”,錢就成了存活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共享單車的盈利困局是成本居高不下和利潤單一失衡的共同結果,且共享單車的運行因為參雜著較高的道德風險致使成本愈加難以有效控制。

共享單車的成本主要包括單車成本、維修成本和調度成本。僅考慮單車成本的情況下,拿單車制造成本最高的摩拜為例,目前一輛傳統摩拜單車的成本已經控制在3000元左右,若除去霧霾天、雨天等惡劣天氣,一輛單車一年也就能運營200天左右,按平均每輛車運營5次(杭州和臺北的城市公共自行車的年平均使用頻率為3.75和7.93次),每次半小時計算,一年一輛車的收益在1000元,單靠租賃,一輛單車至少得三年才能收回成本。

當然基於偷竊和破損的考慮,摩拜單車選擇了制造成本最高的設計,而ofo的單車成本則控制在200元左右,按照上述算法理論上ofo是有可能很快盈利的。但是這種情況是建立在校園這一固定範圍,高素質的用戶為其持續穩定運營打下基礎,而現在ofo已經投放於城市,漸趨和摩拜形成南北對峙的市場格局,更廣泛的用戶帶來的除了更多的租金,還有難以有效控制的道德風險,這顯然已經成為限制ofo擴大規模的重要障礙。

而共享單車面臨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單車損壞、單車偷竊以及亂停放現象,王曉峰曾披露過,在上海投放3個月以來,損耗是10%,這樣提高了實際成本10%,而相對來說比較輕便的ofo因為車輛並不是完全統一更容易被不法分子覬覦,也有很多破壞欲過剩的人更容易將目標放在ofo單車上,維修成本、單車成本甚至是高昂的調度成本都會隨之增加。當道德風險對ofo造成的損失足夠影響到盈利,ofo可能也會一定程度上借鑒摩拜單車的模式,這樣一來單車成本就會提高。

今日有一則新聞更加證實了共享單車面臨的道德風險:在運行過程中,自行車被用戶隨意停放甚至帶回家、二維碼被毀、車上被貼廣告、車座被損壞、惡意破壞、私自加鎖占為己有,早晚出行高峰時搶不到車,閑暇時的利用率又很低……而更令人悲觀的是,事實上全球沒有一個公共自行車項目能自己盈利,在這種行業狀態下,共享單車的前景實在是不容樂觀。

後續市場匱乏導致的偽商業模式

實際上,關於共享單車的定位整個行業一直都存在疑慮,是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替代還是補充,這關系到未來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的共生空間有多大。從表面來看,政府與共享單車的合作代表了對這一項目的寬容態度,令私有經濟介入本屬於公共基礎設施範疇的公共出行系統可以說是將共享單車作為完善城市出行的補充,然而深入地講,同作為城市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兩者仍存在著競爭關系,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中。

2007年,智能化運營管理的、真正具備一定實用價值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開始進入中國,經過近十年發展一定程度可以說已經遍及大大小小的城市。依托於政府背後雄厚的財政支持,公益是公共自行車發展的最主要目標,而盈利是有限範圍內的次要目標,共享單車則不同,盈利是其持續發展的唯一動力,不管故事講得有多動人,作為一家商業公司,不盈利則毀。

一個必須遵循著市場經濟規律和商業邏輯之下步步為營,另一個在計劃經濟的範圍內享有充足的資源,誰在優勢誰在劣勢一目了然。此問題不解決,那麽共享單車最終只能作為公共自行車的補充,如果布局在有過剩需求的一二線城市,或者在公共自行車已經完善的較小城市,比如此類城市的代表太原和杭州,共享單車再進入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共享單車實際上能夠規模化經營得可能只局限於部分有著一定需求的一線城市。想要布局全國,每個地方都將面臨“公共自行車”這個地頭蛇。

而提及創新,共享單車也只是取消了固定的停車樁,提供了相對快捷的騎行服務,其實在這些大城市中並沒有證明自己擁有差異化的盈利空間。有專業人士稱可行的辦法是步Uber的後塵,利用平臺規模去開發一些衍生產品和服務,以便在高峰時段之外填補運力的冗余,保障平臺粘性和活躍度。

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單車和汽車並不一樣,它的衍生產品和服務非常有限,後續市場基本是難以預見。共享單車所滿足的是用戶對最後一公里的剛性需求,騎行方便、尋找和歸還容易,僅這兩點就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單車款式、外觀裝飾、維修等對用戶來講並沒有消費的必要。修自行車服務?盈利可能都比不上人工成本。買自行車服務?別搞笑了,這個和共享單車的核心共享出行從長遠來看是相悖的。你買個自行車你還需要共享嗎?

比方說,針對滴滴而言,汽車行業的衍生空間就很大,僅出於車輛應用一點就可以分為多個模式,再加上車輛裝飾、保養、維修等等,整個汽車行業的服務就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針對出租專業自行車而言,因為受限於一定的應用場景,反而有了差異化的需求和穩定的後續空間,比如山地車租用行業可以借助騎行者對此的熱愛通過舉行騎行活動來刺激需求,又因為這類騎行活動延續時間長,所帶來的盈利也較高。與此相比,共享單車本身的定位就是最後一公里,在這個目標之下難有衍生空間。

不過,共享單車依舊還有著最後的一絲希望。那就是也許共享單車寄希望於廣告業務,因為我國唯一盈利的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就是借助廣告突破了盈利困局。不過,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共享單車沒有停車樁,所以廣告業務就局限於內置APP,車身即使能夠增加廣告,也對頻率上會有限制,畢竟吧一個個廣告貼到自行車上也是一個力氣活。但是即使都做了,這種廣告效果真的能給共享單車帶來盈利的希望嗎?

以滴滴為例,2015年它的廣告收入僅為2億元左右,而滴滴的覆蓋率接近9%,是摩拜單車45倍,照此推算,摩拜單車作為一個APP媒體渠道尚未有明顯的廣告價值可以支持運營活動。總之,共享單車目前陷於盈利困局,未來缺少後續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偽商業模式。

收購可能也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共享單車本身定位於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需求,也正是對網約車、出租車或地鐵所不能及的範圍進行補充,這便和滴滴具有天然的合作需要。當然滴滴確實也順勢做出了這樣的戰略投資,滴滴聲明中稱用戶在滴滴平臺上亦有望直接體驗到ofo的服務,這意味著未來滴滴的4億用戶將有望在滴滴平臺上“打到”共享單車。本來滴滴和共享單車業務上的銜接很有可能刺激滴滴收購摩拜或者ofo,而收購也是囿於困境的共享單車的一條可行出路。

但是如今,政策風險下的滴滴都有可能是自身難保,收購資本熱捧的共享單車還現實嗎?

各地網約車管理細則陸續出臺,一二線城市以“京人京車”、“滬籍滬牌”、車軸距等硬性規定將大部分網約車排除在外,以上海為例,滴滴出行的約41萬名司機中,只有不到3%符合新規。如果管理細則開始施行,以一二線城市為主要陣地的滴滴所面臨的將是使用率的致命銳減。

在這種情況下,滴滴不可避免地會重新審視政策相對開放的三四線城市的戰略布局,甚至未來有可能會把這類城市作為主要市場。但是回歸到共享單車上,眾所周知它和此前的滴滴相似,都是以一二線城市的出行需求為重點,在三四線城市中公共自行車系統已經相對完善,共享單車幾乎沒有插足的機會。這就和滴滴未來對三四線城市的布局有著市場上的差異,收購共享單車也就沒有了互補的商業價值,因為最後一公里完全可以由公共自行車代替。

這也再次說明了共享單車只能是公共自行車的補充,這種定位已經局限了未來共享單車的規模發展,也造成了與滴滴出行業務匹配上的空缺。

當然,還有另一種收購可能是O2O平臺,比如美團,餓了麽。王興對摩拜的個人投資也說明了對共享單車和線上線下合作的嘗試,理論上共享單車給外賣服務、上門服務提供了新型交通工具,尤其是在經常堵車的大城市,短期騎行中共享單車就會發揮很大作用。通過在線上平臺上直接顯示單車信息,雙方的合作也會給共享單車帶來額外收益。

但問題是新美大和餓了麽有這個實力收購嗎?時至今日雖然O2O江山基本戰火平息,但仍有新美大、百度糯米、餓了麽等在外賣領域互相爭搶,燒錢還在繼續。而這三者也是多次爆出危機,糯米多次被傳出售,新美大也爆裁員,這都說明了一個問題,O2O風口已過,下半場戰爭再也不可能借助這一概念重燃當年風采。

同事,三足鼎立的格局也致使O2O平臺似乎沒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前景不明的共享單車上,再說單車共享行業已經被資本吹捧地估值達數億美元,這麽明顯的估值虛高,還有哪個平臺會甘做接盤俠,冒險收購價格昂貴的摩拜單車或者ofo呢?

橙黃之戰、南北對峙,這樣的詞匯似乎潛意識地令人感覺單車共享已呈星火燎原之勢,每每想起總會讓整個業內熱血沸騰。但是共享單車盈利困局使其前景迷茫,市政建設使其範圍局限,瘋狂資本追求的熱點在現實照耀下似乎更像是鏡中之花,美好卻易碎。所以它的最終形態或許只能是小而美。

畢竟,這盛世,並不一定如你所願。共享單車的詩和遠方可能只存在於美好的幻想之中。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59

投資和“詩與遠方”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vsj.html

投資和“詩與遠方”

原創     2017-10-10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10月6日

詹姆斯·馬奇是過去50年來在組織決策研究領域最有貢獻的學者,著有《決策是如何產生的》,還與西蒙合著的《組織》,與賽爾特合著的《廠商行為理論》等,在管理學界的地位僅次於彼得·德魯克。有人這樣評價馬奇,說他的影響力於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範圍之廣,同儕望塵莫及。讓我意外的是,這樣的一位管理學大師,竟然也是一位詩人。馬奇出過8本詩集。遺憾的是,他的管理學論著我讀過,而他的詩歌我卻一首也沒有讀過。

詩歌與管理學有關聯嗎?在馬奇看來,那是肯定的。馬奇酷愛文學作品。在給學生上“領導力”課程的時候,他竟然引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文學巨著來詮釋領導力的問題,讓人耳目一新,別開生面,而醍醐灌頂。

馬奇曾經把詩歌與管理辭令連接在一起,解讀著名詩人威廉·葉芝的詩作《1916年複活節》。他認為,詩歌的用途在於展現心靈之美、卓越人性的瞬間閃光,是複雜感情的清晰表達,還能探索相互沖突的感情能否同時並存,體驗多種感情是一種什麽感覺,同時也是審視懷疑、悖論和矛盾的天然媒介。而懷疑、悖論和矛盾是人性的特征,但由於人性的壓制,懷疑、悖論和矛盾一般很少出現在管理的公共語言中。詩歌所反應的模糊、矛盾和正反感情並非錯誤,不應該排除在意識之外,要想明智地理解現實,就必須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人生充滿了不可避免的複雜情感。這樣一種人生觀符合很多經驗豐富的管理者的體驗和理解,但卻不符合標準的管理辭令。標準的管理辭令要求做到果斷、確定和清晰。管理者應該把混亂表征為已澄清的混亂,把矛盾表征為已化解的矛盾,把懷疑表征為已排除的懷疑。但是,管理者既要保持對人生矛盾、悖論、懷疑和正反感情的清醒認識,又要信奉簡單、明確、一致和確定的辭令。要想保持這種雙重性,就可以試著欣賞詩歌。因為詩歌能夠容忍矛盾,而且是一種私人辭令,所以詩歌有利於人們對複雜性的認識。

投資需要詩歌嗎?如果依據馬奇的思想,同樣也是肯定的。證券市場與人生一樣,同樣充滿了矛盾、悖論、懷疑和正負感情,並且還是人性角鬥的大舞臺,人性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其複雜性可以超越我們普通的想象力。

在眾多的投資大師中,能夠直接寫詩的極少,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其中一位。格雷厄姆也是神一般的人物,他的兩本經典之作《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奠定了他在華爾街“教父”的神聖地位。此外,他還精通多門外語,會寫劇本,還會寫詩。

格雷厄姆在大學二年級就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充溢著激情:“三月的冰雪將小溪封鎖囚禁,小溪靜靜恬睡,停止了它的銀鈴般的歌聲。我的心中充滿了激情,但無法放懷暢敘,笨拙的口舌啊,使我沈默不做聲。看啊,冰雪融化在春的氣息中,小溪重新響起悅耳的音樂聲。愛的溫暖啊,緊緊包圍著我,我要放開歌喉,大聲歌詠。”格雷厄姆那時就深信,愛不再是生活中的一次經歷,而是生活中特有的體驗。

1932年冬天,格雷厄姆在經歷股災地獄之火的煎熬中也寫了一首詩:“靜靜的,軟軟的,一如輕絲般的飛雪;死神親吻著孤獨的人心;它的觸摸冷如冰霜,但總比無盡的憂傷好;它的長夜一片漆黑,但總比不絕的悲痛強;那靈魂不得安寧的人啊,何處才是你安息之地;那可憐的雄鹿啊,你又怎能逃避叢林中的追捕;煩惱纏繞著它的大腦,大地是它安息的枕頭;絕望籠罩著它的心情,泥土是它解脫的良藥。”這首詩明顯表現出了沮喪和絕望。

格雷厄姆在大徹大悟之後,總結出了一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這個秘訣體現在《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中。

在查理·芒格看來,文學也是構成格柵思維的重要一部分。通過文學的思維模型來建立思維格柵的理論框架,那麽同樣將獲得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有助於投資者正確思考和獨立思考,進而聰明地投資。這也是取得最佳投資回報最有效的方法,它將使得投資決策更正確。學科之間總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善於挖掘不同思考方式之間的聯系,進行綜合思維,就會產生一種“超常力量”,它不是1+1等於2那麽簡單,而是“產生臨界物質爆炸似的巨大能量。”這也是馬奇和格雷厄姆獲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它非常完美地詮釋了格柵思維理論。

更何況,投資本來就是“詩與遠方”。當然可能“眼前的茍且”會更多。彼得·林奇曾指出,在上個世紀80年代股市繁榮的5年中,股票年均漲幅26.3%,遵守紀律堅持計劃的投資者,獲得幾倍或更多的收益,但這些收益絕大部分來自於40天,而5年中公開交易共1276天。如果你在這40天中離開了股市,以圖避開下一次回調,那麽你就得不到年均26.3%的收益,而只能得到4.3%的收益。可見在投資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眼前的茍且”,或許只有短短的“40天”才成為了“詩與遠方”。

遠方,與近處相對,即遙遠的地方,可能直達蒼茫無邊的天際,那是心靈深處最為向往的地方。遠方有多遠?沒人知道,你只管一路向前就是了。只要沒有放棄努力和希望,就會越來越接近目標,那麽或許並不是遙不可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2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當你是歌手,遇上《我是歌手》…

1 : GS(14)@2015-01-13 22:48:59





冰島小鎮Reykjavík有個音樂節,名叫Airwaves。冰島地形氣候人文環境獨特,出色音樂人輩出,就連音樂節也勢必與你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同。它最不一樣的地方,是除了要購票的部份,還會在小鎮內意想不到的地點舉行各種小型演出,一律免費。這些項目統稱Off-venue,咖啡店、教堂、圖書館、唱片行、溫泉,統統化身音樂分享地。其中一個叫Ingolfsstraeti8的民居,細小客廳擠進密麻麻的樂器樂手與觀眾,以酒精與音樂為寒冷漫長的北歐冬夜揭開序幕。更囂張的是,參與的單位包括晚上會於大舞台出現的勁旅。就是以人為本,好音樂不計較買票不買票,願和你共享。最讓人嚮往的,是北歐人如何用藝術貫穿生活,用最日常的環境培養人民的音樂品質。鏡頭回轉半個地球到這邊,反觀我們能從環境中得到的音樂教育,只能長嘆十聲,再多加個十聲。


■新秀歌唱比賽是由數位專業評審選出最具特色者為冠軍。何韻詩提供圖片

以業餘衡量專業

最近《我是歌手》又殺來新一輯。本來本着河水不犯井水的心態,一直盡力不插嘴評論,但一而再不小心看到分享出來的片段,實在忍不住了。首先,對節目名稱從來百思不得其解。一群歌手,不就已經是歌手嗎,還要上個節目證明自己是歌手?這也算了,名字而已,更反智的是,台上這七位專業已備受肯定的歌手,必須由在場500位不知哪來的觀眾投票定生死,以業餘的角度來衡量他們表現的好壞。不是說平民百姓就沒懂音樂的,但從幾季下來歌手的成績看來,他們的標準明顯是單一的。這季最先被討論的,是第二集便慘被淘汰的陳潔儀。一曲《心動》,以不外露的情感嘗試突圍沒成功,捲土重來的第二回選來《心如刀割》,歌者微調了唱腔來迎合觀眾口味,結果換來一聲拜拜不止,還要被漏風聲說甚麼大走音要後期調音幫忙。先別論消息真偽,作為歌手遇上這麼沒口德的製作單位,心情還真的比刀割火燒更慘烈。與節目走向格格不入的,除了她,還有古巨基。兩位本來就是內斂型的歌手,多年來已成功為自己樹立個人風格,歌曲一直走小品路線,突然來到這個高音不飆便等於沒交功課的舞台,兩難的局面實在讓觀眾看得吃力又痛心。基仔第一回以《愛與誠》出賽,這歌以小情小愛作題材,為迎合節目的步調,改編成激情鋼琴版,那勉強套入的張力,感覺不只要「做隻貓、做隻狗」,簡直要做牛做馬才能脫穎而出。但對不起,不熟悉的廣東歌還是取悅不了那一眾七情上面的觀眾,成績只比陳潔儀好一點,尾二。翻看第一季資料,黃貫中是首位被淘汰的。第一集唱出四海華人之歌《海闊天空》,拿到第三名,隨後唱出rock版《吻別》即出局。平心而論,他第二集的表現其實更有個人特色,唱《海闊天空》嚴格來說只是氣氛取勝。但由此可見,觀眾投不投你一票,只是單看個人感情分,對歌曲的熟悉度,或你的聲浪有沒有能力震撼到他的手指頭,與歌手情感唱功深淺可說並沒直接關連。找歌手比賽本來不是問題,高音也固然不是罪,像韓紅、羽泉、韓磊等本色演出就完全自然融入,合情合理。唱片公司這十年來一直面對不景氣,這節目模式成功後,爭相推歌手去參加尋出路,做法雖能理解,但若要每個歌手都套入同一個模才能取悅觀眾,那問題就來了。這群小圈子觀眾評審團變相主宰着兩岸三地樂壇的大走向,讓那本來已經狹窄得可憐的音樂空間變得更單一無味,歌手放棄自己擅長的風格去迎合,長此下去,一切只會倒退再倒退。



發展空間被拖垮

群眾的文化修養,包括對藝術的品味是需要教育,需要共同培養的。而培養的過程,不能只是以譁眾取寵的娛樂形式,而是必須把藝術融入日常,讓創作帶出生活。當歌唱的目的只剩下討好,市場漸漸順從規範,以此心態作為我們運作的軸心,別說樂壇,就連整個文化空間也是發展不下去的。最後必須利申,本人也是從歌唱比賽出身的。新秀歌唱比賽,還真老套:素人愛唱,挑個參賽歌正常地唱出來,由數位專業評審選出最具特色者為冠軍。悶是悶了點,但畢竟是音樂人以專業眼光作標準,故此首四屆便能選出一生沒飆過幾個高音的梅艷芳、穿中山裝徐徐唱出《我是中國人》的呂方、台上蹦蹦跳還翻了個觔斗的張衞健、用英文歌《Hello》參賽的杜德偉。四位風格風馬牛不相及,各用本色去取勝,沒有故意改變自己去討好評審和觀眾。咦,這不就是一個正常樂壇裏歌手應有的環境條件嗎?





【詩與胡說】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本欄逢周二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113/190004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85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你就慢慢看着一切被連根拔起

1 : GS(14)@2015-08-12 08:27:37

保護國際基金會早前推出了一系列明星聲演大自然的宣傳片,先是看到朋友分享周迅和湯唯的兩條廣東話版。點着點着,卻跑進由外國演員們演繹的原裝英文版本,老實說,更是精采。Julia Roberts聲演「大自然」、Harrison Ford演「海洋」、Penelope Cruz演「水」,還有Kevin Spacey的「雨林」。聽着聲音,看着影像,真會覺得大自然正在跟你講話。不,正確來說,應該是在訓話。樹木製造氧氣、花製造食物、海洋和水提供生命泉源,但人類呢,你們為自然提供了甚麼?零。沒有。NADA。它們訴說着,人類如何把它們視作理所當然的存在,把這一切當作自己的財產,卻總是忘了自己只是在借用這個地方的資源,沒有人真正擁有任何一片土地、一滴水。



【被消失前】■它們伴着多少人成長、上班下班,讓多少人在樹蔭下乘涼避雨;它們是這個地區的居民,與每天在它們下面經過的市民共同擁有。

■人們在憤怒的,不只是政府對市民看法不屑一顧,而是屬於我們香港人的某部份又再一次無聲無息地被削掉一小塊。



百年老樹半夜慘被斬首

人類繼續極速耗盡天然資源,把樹木都砍掉,花草土地都佔用,改建成方便自己的高樓平地。然而,最終吃苦的,並不會是大自然。大自然會永遠存活下去的,但人類嘛,需要吃,需要喝,需要呼吸。它們冷冷地提醒着傲慢的人類,你們自以為如何聰明,如何靈巧,能以科技和頭腦掌控着環境,卻常常忘了: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人類不但沒有在提供,更一直在毀壞。中西區般咸道四棵百年老樹半夜無故被路政署斬首,做法莫名其妙也囂張,這新聞一出來,瞬間惹起四周一片哀嘆怨憤。當然,那個「四周」,也有可能就只有我本人認識的四周,應該還是有一大部份人覺得「樹咋嘛!」「大驚小怪」。我轉發了那段新聞後,還在Instagram被人cap圖罵我說「為反政府而反政府」「咁有冧樹危險就要斬㗎啦」,那年輕人貌似還是負責樹木保育的,說得大條道理。當下忍了沒回,只覺得,香港有着這樣心態的樹木保育團隊,不要也罷。是,我們大部份人都不是樹木專家,也不是城市規劃員,但作為一個市民,還是有常識,也有知情權的。尤其這個政府於樹木保育上的不濟,已有太多前科,憑甚麼要我們單憑你們三兩句就被打發走?官方說法是,因旁邊另一棵老樹前陣子倒下來壓傷途人,且在石牆上發現了裂痕(據說是圍牆上舊有裂痕),加上即將有颱風,所以必須漏夜把另外四棵老樹處理掉。然而,斬草除根真的是唯一方法嗎?外國早已有各種保育樹木的方法,就不能多花點心思去參考研究?敢問這些倉卒下決定的負責人們,你是真的擔心大樹倒下會傷及無辜,還是擔心大樹倒下會傷及你的工作?這麼乾脆利落,是為了保障市民,還是為了保障自己?樹有可能倒,便直接砍掉,乾手淨腳,不留痕迹,也不用再跟進,免卻一切責任,這份工還真好打。但到底誰人能這麼狂妄,認為名銜上寫着甚麼路政署地政署,就能獨自決定這一切?你們「管轄」的一樹一木、一花一草,其實都不屬於你們,怎麼現在連通告都不用,說砍就砍,斬就斬?


■看着住這區三十年伍家謙寫的文,完全能感受那種像是某種記憶被強行連根拔掉的痛。

新的愚蠢蓋過舊的荒唐

這些老樹們,比我們都老,見證着這城市的建設與興旺,大概也沒想到在這地方衰落之時,便是自己命盡之時。它們伴着多少人成長、上班下班,讓多少人在樹蔭下乘涼避雨,它們,不屬於路政署,更不屬於政府;它們是這個地區的居民,與每天在它們下面經過的市民共同擁有。看着住這區三十年伍家謙寫的文,完全能感受那種像是某種記憶被強行連根拔掉的痛。而人們在憤怒的,不只是因為這政府越見明顯的狂妄自大、對市民看法不屑一顧的做法,而更是因為,屬於我們香港人的某部份又再一次無聲無息地被削掉一小塊。對着這個政府,真的很疲倦,荒謬的事不斷不斷地滾過來,一件還沒解決下一單已出現。我開始懷疑這是他們的策略,總之就是一直用新的愚蠢蓋過舊的荒唐,睇你哋追究得幾多。若你認為大家為了幾棵樹大費周章等同煽情,等同小事化大,那我衷心祝君好運。但願到你醒來那刻,香港政府還沒把你喜愛的事物全都鏟除得一乾二淨。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本欄逢周二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811/192504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91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日式澡堂之洗澡的藝術

1 : GS(14)@2016-05-19 02:33:59

機緣下在上周生日到達日本,去參加三天尊者達賴喇嘛的公開授課,去大阪前抽了三天,先回到我最愛的京都走一趟。三年內重訪了三次,之所以這麼喜愛京都,是因為她獨有的歷史痕迹加上人文的文化氣息,以及街道上充斥着詩意的溫柔步調,到了這個地方,就是連毛孔細胞都會瞬間被感染得浪漫起來。而每次到達後,最不能錯過的重點活動,並不是吃東西看景點,而是:洗澡。大家似乎都知道去日本一定要去溫泉,倒是很少人會嘗試去澡堂泡澡,這卻其實是最能夠體驗地道日本文化的活動之一。


■街道上充斥着詩意的溫柔步調,到了這個地方,就是連毛孔細胞都會瞬間被感染得浪漫起來。

大方肉帛相見

第一年到京都旅遊,住在左京區一個日本家庭的家裏,發現他們的浴室小得可憐,這才理解到何以日本人那麼愛到公共澡堂泡澡。第一天晚上,路過一家超級地道,就是那種用光管照明,外面大個「㶭」(yu,也就是日文的「湯」的發音)字的家庭式澡堂。探頭探腦在外面研究了許久,日文看不懂又缺乏實戰經驗下,怕遊客身份丟人實在有點卻步。幸好好奇心戰勝陌生感,鼓起勇氣伸手拉開簾子,膽粗粗闖進這個神秘的地方。一進門,先把鞋子脫下,放到門口自助的鞋櫃裏。那掌櫃的媽媽看到這兩個明顯不是本地人的物體,有點錯愕,但本着日本人天生內置的好客之道,只會幾個英文生字的她,對着只會幾句日文的我,指手劃腳的終於搞懂費用毛巾肥皂甚麼的,跟朋友興奮又好奇地掀起寫着「女湯」那塊布,準備走進京都人的日常裏。就如大部份溫泉,這些澡堂都會分開男和女,進去澡池後不能穿任何衣服,也不能倦着毛巾,有些更嚴格的連小毛巾都不容許(有紋身的也不能進去),如果跟朋友一起去就要有肉帛相見的心理準備。有趣的是,儘管你平常不太習慣在人前赤裸,走進去後,那個人人大方的氣氛會讓你瞬間感覺到「坦蕩蕩也沒怎麼樣啊」起來。


■慢慢的專心的去做好一件事,是日本人的哲學,也是他們最令我嘆服的一點。

仔細洗刷乾淨


走進去,先是更衣的空間。這是本地人日常用的澡堂,看到的都是一家大細,有帶着小baby的年輕媽媽、拖着少女孫子的老奶奶,也有獨自前來的職業女性。大部份人都互相認識親切地打招呼,純熟地把衣服脫下,拿着寄放在這裏的洗澡用品,就走進澡堂去。澡堂分開兩個部份,先是核心外圍的左邊一排排供大家洗淨身體的位置。先拿一個澡堂提供的塑膠椅子和臉盆,就可以走去一個位子前面坐下來洗澡,洗乾淨後才可以走進右邊的浴池中泡「湯」,這是到哪個浴堂都劃一的規矩。日本人長壽不是沒道理的,他們把洗澡在一天的雜事中排到一個幾近神聖的位置。不像我們笨笨的,只會用光速隨便沐個浴便敷衍了事。他們可是會慢條斯理、正正式式、從頭到腳仔細地把身體好好洗乾淨。眼看一些老奶奶,洗了好半個小時還在擦,皮沒被擦破還真是奇蹟。洗乾淨後,就可以到另一邊的澡池去泡澡。這些澡堂大多位於市中心,一般都不是天然溫泉水,幾個加滿熱水澡池,也會特別放一些備長炭、溶岩石或各種功能的湯;另外也有電療池、冰水池、桑拿等設備,每個人反反覆覆進進出出,每天晚上就這樣享受把一天忙碌洗走的時光。只是在旅途上插播進來的我,正是為了感受這種生活智慧而走進來的。


■當你長期處於一個高速前進的狀態下,其實你的時間會比別人的耗得更快。

專心一致放鬆

慢慢的專心的去做好一件事,是日本人的哲學,也是他們最令我嘆服的一點;不只是工作或是服務他人,就是洗澡這麼日常普通的一件事,也能進行得那麼認真和盡致,並且會花時間去仔細完成。這種態度也伸延到他們每個生活細節上,有沒有發現他們的餐廳和設備無論如何舊,也能保持如新的整潔,這就是仔細做認真活的成果。有說「時間」不過是個概念,而且是相對的。當你長期處於一個高速前進的狀態下,其實你的時間會比別人的耗得更快,反之,懂得慢慢過活的人,時間更能被延長,光陰相對地走得更緩慢。我們常被時針秒針的劃一性誤導,以為跑得快能賺來更多的時間,其實這在根本上是對時間的一種普遍誤讀。專心一致的工作,和專心一致的放鬆,同樣重要。現代人何時若能真正體會這一點,才是我們能真正把握時間的時候。





【詩與胡說】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本欄逢周二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17/196146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05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迷信標籤與標題的年代

1 : GS(14)@2016-07-06 08:11:37

何韻詩在《蘋果日報》的專欄《詩與胡說》同大家闊別一段時間後,今日終於回歸,以後逢星期二會在《蘋果》娛樂即時新聞看到,之後會在星期三的《蘋果日報》刊出,大家記得留意喇。身處今年的七一遊行,無可否認感覺是怪異的,但也不只是人數多寡的問題,我嘗試說明。和明哥約好從維園出發,到達時人數明顯少得不正常,大家互望一眼,看得出心中共同的憂慮。起步後,我倆快步先抵達大愛的街站。從同一個位置觀看,對比近年最高峯2014年的人數,人流當然差很遠,但也說不上是最少。那年的51萬人,直到晚上七點多才見到龍尾,今年大概五點半已經到達。客觀地看,說只有維園那零落的兩個足球場的人,也是不止的,有些人從街上各處加入,目測總人流應該是14年的五六分之一吧。



■有些人從街上各處加入,目測今年總人流應該是14年的五六分之一吧。

■2014的51萬人,直到晚上七點多才見到龍尾,今年大概五點半已經到達。



很多人變得消極

數字是其次,倒是整體古怪氣氛令人不安。群眾中的年輕人明顯大幅度減少,眼看大多是二三十歲或以上的成年人。顯然,近年網上盛行的「遊行無用」、「和理非非無用」論述,在年輕人的社群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不認同遊行或非暴力路線的,其實也沒大不了,就各自進行自己覺得有用的方法。但在這裏,問題就來了:一些基於「遊行唔型」、「遊行無用」、「做咗會俾人笑」的壓力而卻步的年輕人,其實又不至於全部能轉型為激進行動派。真正的激進抗爭需要投入更大程度的犧牲、也需要付出,而很殘酷的現實就是,香港真的沒有那麼多願意用這種方法付出的人。兩面為難揀無可揀的狀況下,許多本來還有意欲發聲的人(不只是年輕人),索性甚麼都不做,去行街食飯好過。



網上世界趨狹窄

這就是香港此刻最真實又尷尬的局面:面對各種分裂和僵局,很多人都變得消極,不想再理了。坦白說,現在這個時候,要單憑「型唔型」以及別人眼光去決定自己應該如何運作,不如真的返屋企瞓覺好了。就以我為例,「港獨」、「左膠」、「激進」、「搞事」、「太溫和」甚至「建制」的字眼都被不同派別貼上了,令人啼笑皆非。真要回答,我會告訴你,這些標籤都是多餘的。香港人習慣把事情歸類,卻總是搞不懂,不是甚麼都能那麼膚淺地歸納於某一個類別之下。我就是我,是個獨立個體,沒有任何一個標籤派別可以代表我,這麼簡單的道理,真有那麼難懂嗎?獨立思考和判斷,真是這麼陌生的概念嗎?網上的世界,不只充滿標籤,更讓人人的世界觀越來越狹窄。前陣子Wall Street Journal的網站,推出一個「Blue Feed,Red Feed」功能,讓大家親自體驗網上世界的兩極。讀者點選了一個社會議題,畫面就會模擬兩個陣營的人會看到的新聞,並列出來。我分別試了Donald Trump及Hilary Clinton,結果是讓人吃驚的。同樣的新聞,在兩個派別的news feed中,完完全全是相反的語調,這邊覺得離譜過份的事情,在另一邊卻振振有詞。



不斷發酵博點擊

這就是我們現在身處的「現實」。根本就是以無限個被操控又自我的「現實」虛構而成。你有你的「真相」,我有我的「證據」,你不聽我,我也不信你,互不相讓下,每個人所看到的「真實」都只能變得越來越單一、片面。剩下就只有辱罵和指摘,甚少看到有建設的理性討論。網上平台和傳媒也一樣,以爭取點擊率(而不是以對錯)的方針,去預設系統及斷章取義;既然大家都只看標題,就拿一兩個soundbite無限放大,務求達到是非不斷發酵,讀者不斷回來點擊按讚的效果。真的以為自己能倖免?Think again。以我們人類僅有的智慧,加上各種致力發放Propaganda的平台,普羅大眾的思想被操控、情緒被操控,看來是無可避免的過程。友人說,看着現在的昏亂,世界根本已經進入第三次大戰,我認同。這個戰爭,不用槍炮、不用武力來壓制人民;這場戰爭嘗試潛入人們的生活,掌控你的社群,以思想上的腥風血雨來摧毀每個家園,比起真槍實彈的戰爭更是無孔不入,陰險恐怖。整天活在手機中,把屏幕上看到的「部份」視為「一切」的你,是時候想想如何反超越這個已經入侵我們全部的工具了。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逢周三刋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06/196826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34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免於「封殺」的恐懼,從打破演唱會壟斷模式開始。

1 : GS(14)@2016-07-13 05:15:52

上月Lancôme事件,從四方八面傳來鼓勵和支持,當中夾集着許多擔心,還有不少冷嘲熱諷。關心我的,擔心我從此無運行,對我沒好感的拍爛手掌,大概心諗「今次妳仲唔死!」選擇企硬作出回應,惹來各種「怕得要命」。不是我自己,而是旁人個個怕得要命。大家認定了:「得罪」大陸+趕走客戶=死路一條。面對這個行業以及許多香港人的妄自菲薄,我是慨嘆的。為甚麼我們如此擔心「封殺」?因為害怕。為甚麼如此害怕?因為覺得沒有選擇。為甚麼覺得沒有選擇?因為我們從來害怕想像。又奇怪,站在風眼中的我,一直對所有攻擊手段處之泰然,見招拆招,從沒一刻覺得走投無路。雖說是別人眼中的「雙失廢鐵」,但其實這兩年來做到無停手,比起風平浪靜的那個我,變得更靈活。單靠着香港市場,雖不算大富大貴,但也是健健康康肥肥白白啊。是要多花腦筋、親力親為,但有沒有因此而要節衣縮食?答案是沒有的。人到了絕處豁出去,把一切恐懼拋諸腦後,才會發現一直都沒有看見的可能性。「沒有大陸市場你死硬」,只是不肯變通的人的迷思。



用自己方法代言

好,就假如我這兩年的轉變,還不夠你認同這個說法,那就用我今年十月紅館演唱會,再狠狠地實驗一次吧。先介紹一下香港演唱會的做法。大家有買演唱會門票的經驗吧?座位表上那片黑海,夠讓你反枱吧?當紅歌手有N個大品牌搶住贊助,幾個大財團,用一百幾十萬的大金額,瓜分80%門票,而小市民,就要爭崩頭去搶那剩餘的20%,幾百萬人爭萬幾張飛,點搶?搞一場演唱會,要好幾百萬製作費,公司要確保收支平衡也無可厚非。在健全的社會中,的確是沒有問題的。但當現今整個行業嚴重傾斜某市場,而這市場更要大家封嘴不批評,才能確保「飯碗」不被打爛,那問題就來了。音樂是創作,需要自由思維。當說每句話都有所顧忌,連個性都埋沒了,最終做出來的,還是最真誠的創作嗎?作為用心的歌手,你希望進來看演唱會的,是板着臉的財團老闆,還是真心追隨你的支持者?宏觀地看,縱容各種壟斷,造成對某些強權的單一依賴,到頭來,是苦了行業、苦了歌手、更剝奪了大眾的選擇。我就偏偏不信邪。Lancôme事件後,沒有大財團敢碰我,大家怕被連累,又如何?既然這樣,就順理成章打破那「唯一」的壟斷舊模式。沒人敢獨家贊助,那就將「獨家贊助」分拆上市,變成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獨家贊助」,開放本來單一的渠道,讓各個平時進不了門檻的本地中小企,甚至是個體的有心人,來個「集體獨家贊助」演唱會。不需要一百萬幾十萬,只要你有$15,000的基本資金,就可以加入「集體獨家贊助」我。這個贊助,包括門票、冠名鳴謝、還有我的「Q嘜」保證。你的支持,我必雙倍答謝,用自己方法為你代言。這兩年來,靠着香港人的支持,才能持續地實現我的想法。是你們,幫我證明了,我對這個地方的信任,是對的。這次,將我這個演唱會的話語權,還給與我擁有共同理念的大家,再也理所當然不過。集體獨家贊助何韻詩2016演唱會計劃,現在展開。(詳情在HOCC fb page公佈)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逢周三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13/196921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69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歌手於亂世中的作用

1 : GS(14)@2016-08-10 07:54:59

原來已經很久沒有嘗到,單純當一個歌手,那種純粹的爽朗。當然,這個身份其實又已經那麼的不純粹了。這兩個禮拜,全速籌備十月紅館演唱會的事宜,從訊息與構思開始多方位動腦筋,寫歌、設計海報、準備文案、錄像,還有演唱會本身的內容,那創作過程,能更新細胞,在周遭沉悶的環境中,令人煥然一新。偶然想到一個很「中」的點會不自覺地全身細胞都興奮起來。另一方面心情卻又時常起落矛盾,環境裏每天繼續發生的紛亂,嚴重地影響着判斷。半夜醒來,會反覆質疑自己的角度和方法。這個時候,說這些,大家能聽懂嗎?原來我們甚麼時候,都被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情緒,壓掉了自己最底層的聲音,變得這麼顧慮周遭一切。以前並不會這麼樣,覺得要說的,就變成歌曲,現在多了幾層身份,卻又無可避免地會思來想去。曾經有個指控,說我從唱片公司跳出來,貌似走上獨立製作的路,卻又選擇回到紅館,是回歸老道路,回到依靠強權的方向。這質疑的理據是淺薄的,同時也跟香港娛樂圈和大多數香港大眾一樣,是根本地誤解了歌手這身份的本質。場地是死物歌曲也是中性的,本身沒有錯,兩者會變成一個樣的格調,是運用它們那個人的責任。若是墨守成規,沿用老舊方法,把觀眾當成沒腦的,一直餵食同樣的套餐,那也沒話說。但我回到這個場地,你又知道我會怎麼做?一直避開大路,說自己已經很另類很創新,那是最簡單的「脫俗」,但能走回同樣的空間,嘗試沿用完全不一樣的方法打破舊模式,那才是更考驗能耐的任務。



以靈活戰勝體制

「集體獨家贊助」是第一個嘗試,除了衝破資金上的規條,亦大力展現了香港人本質裏依然存在的互信。接下來,就看整個演唱會的呈現。若台上不再歌舞昇平、不再放煙花、噴紙碎,跟觀眾進入更深層的畫面,又可以嗎?五光十色的舞台外,還有別的可能性嗎?這個演唱會是測試到香港觀眾的底線,還是會把這個框架再推闊,我拭目以待。演唱會的海報上,說黑色,說黑色包含的色彩,黑與白之間的層次。「Dear Friend,」這命題,是對立與共存,來自甘地的一封信,是一個和世界對話的開端。那是在表達一種對自己的尊重,是在表達一種原則:無論世界如何壞,也不能讓失望變成仇恨,讓各種情緒把自己吃掉。追求內心強大的人,應該將憤怒提煉為智慧,用靈活去戰勝體制。讓我們回到人的本質,歌手的本位,在紛亂當中,別因他人自亂陣腳。用最真的心,說出最簡單的話,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有時候,比一切花言巧語更能觸動最深層的人心。與整個環境背道而馳的事若是自己堅信的,就算多難,也要去做。
p.s.演唱會8月12日星期五開售,請多多支持。





【詩與胡說】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逢周三刋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10/197296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97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這一票,投給最專注做好自己的人

1 : GS(14)@2016-09-01 06:12:32

進入選舉最後衝刺一周,打開臉書,各黨各派的攻勢,仍舊離不開很煩悶的抹黑與指摘。非建制派的各路人馬,倒是難得地很有默契的一致,放出來的影片大多數是為敵營捉錯處,以互相踐踏的方式來為自己拉票。大家都響出選情告急final call,情急之下還是離不開數臭別人誇讚自己之做法。這兩天還意外地出現本土兩營的紛爭,本來同路的為助選不助選之事,向另一方破口大罵。容我直白的說一句,做乜嘢啫?毛記電視真有先見,還真是個小學雞選舉。無可否認,這次選舉競爭激烈,名單眾多,加上幾年間社會上發生的各荒唐事,令大眾的政治意識比過往的更強烈。各陣營的恩恩怨怨更是理不清,選舉工程不只是為選舉,私怨大於一切。參選的素人多了,本來穩奪議席的老派大黨,議席也不再那麼穩。情急之下,人性原形就顯露,各候選人的心理質素亦見真章。


默默做好自己

焦慮令人慌亂,從旁觀察,眼見很多人都自亂陣腳,本來在議會有好表現的,拿不出本身的水準來;本來理念令人看得見新希望的,卻忙於指摘他人而忘記把重量放在那最基本之上。大家在各種批鬥氛圍當中,都好像理解不到,選民拿着寶貴的一票(另加超區一票),是希望投給一位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投給一位有能力攻擊別人的人。昨天跟友人閒聊,發現原來對方並非選民。奇就奇在,他並非不問世事之「豬」類別,雨傘他有參與過一點,各區候選人他也多少能說出一些名字,但就是提不起勁去投票。一問之下,就是因為厭倦各陣營的謾罵,在各種互數不是當中,分不清到底誰是誰非,結果對各個候選人都存疑。覺得煩,不想再去深入考究。怕信錯人,投錯票,索性不投票了。整個選情進展令人翻白眼。還好,在混亂當中,還是有不被身邊環境動搖人,新界西的朱凱廸,就是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一個。昨天一個post,拍到有惡形惡相的鄉民在街頭向他質詢,朱凱廸不慌不忙,微笑着解釋自己的理念,以理服人,結果鄉民走了又回頭,最後拋下一句「好,我投你!」,二人握手,旁人鼓掌。他的議題從來不是主流,鄉郊保育、反逼遷、對抗領展霸權、動物權益,都是沒有爆點,很難為他爭版面的。但從製作環保banner,單車團隊宣傳,論壇中實事求是地質詢,他總是有耐性地解釋理念,言行合一,要做的事,不會over也不會少。眼看他的支持度,從不是太多人認識,到今日許多新界西的友人都表示會投給他。他用行動告訴了我們,在這個流行互片互捅的時代,默默做好自己,並非沒有用的。這個星期天,9月4號,無論對制度對各陣營如何失望,都一定要出來投票。要是覺得太難選,很簡單,就憑直覺,投給你認為最專注做好自己、最正直的人吧。新界西參選名單有:黃潤達、尹兆堅、高志輝、周永勤、鄭松泰、鄺官穩、田北辰、何君堯、梁志祥、郭家麒、黃浩銘、李卓人、黃俊傑、麥美娟、馮檢基、陳恒鑌、張慧晶、呂智恆、湯詠芝。



【詩與胡說】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逢周三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31/197548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