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試圖拷貝賣場經營模式 京東難有前途
http://news.imeigu.com/a/1305006704038.html
「那些股票很快我就會賣掉,因為國美電器的股價在我看來不可能再漲了,而很多機構已經選擇了撤出,從機構云集的熱門股票到現在成為散戶的集中營,這樣的股票在投資價值上是沒有前途的。」
4月底,面對本報記者的追問,陳曉在上海浦東康橋家園的家中做出了這樣的表述。而一旦將手中1.38%的國美電器股權出手,陳曉就將徹底切斷與國美電器及其一手創辦的永樂電器一切聯繫。
陳曉似乎沒有任何留戀,在他看來電器連鎖的好日子都要結束了,因為賣場經營模式已成為無論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想擺脫的「高價」賣場。
對離開國美的前因後果,陳曉也選擇了和盤托出。在他看來,去年那場內戰後自己已與國美電器今後的路線完成了切割,也就是未來無論國美電器業績如何都與陳曉無關,是其後繼者的責任。
其實去年9月28日特別股東大會後,陳曉就基本退出了對國美電器經營層面的介入,而是開始去逐個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陳曉已經 以小股東的身份投資了包括永樂電器前副總裁束為創辦的家用用品連鎖「明巢實業」、西門子中國區原銷售總經理吳建科創辦的服裝企業,以及在二手車租賃佔有率 第一的「51汽車網」等五六家公司。
按照陳曉的說法,「永樂和國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新培育的幾個兒子都在快速成長,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沒有人可以趕我出局」
雖然陳曉一直試圖迴避離開國美的話題,但他還是忍不住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現在外界都在說是大股東和貝恩投資聯手讓我出局,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我自己堅持不走,沒有任何人可以趕我出局,不過那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在陳曉看來,是其主動放棄了國美電器董事局的職位,他還否認了去年11月大股東與董事局達成的諒解備忘錄中有陳曉一年內自動離職的條款,他笑著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外界的主觀臆測,股東大會上大部分股東選擇了讓我留任,我怎麼可能答應這樣的條件呢?」
但他到底為何選擇離開?昔日的對手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新的董事局主席,陳曉如何想?
陳曉表示,「去年9月28日其實是個分水嶺,我需要的結果都已經達成,10月我就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投資項目,目前敲定的幾個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當時看好的。」
他回憶了去年內戰的詳細過程,去年6月24日陳曉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第一次提到了「魚死網不會破」、「國美再也不會回到20個月前」等敏感說法,在文章見報後黃秀虹、黃燕虹曾拿著媒體報導給獄中的黃光裕看了,很快黃光裕就拋出了讓陳曉、孫一丁等四位高管離職的說法。
其實雙方的鬥爭是從2010年3月開始的,一位接近陳曉的國美電器人士表示,「在2008年11月黃光裕夫婦被拘捕後包括黃秀虹、黃燕虹在內的很多 黃家人士都失去了聯繫,於是王俊洲、魏秋立等高管選擇了讓陳曉出任董事局主席,而3月黃秀虹突然回到公司聲稱黃光裕希望由其來出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但這一要求遭到了陳曉和其他高管的反對。」
於是雙方矛盾開始激化,當時黃秀虹就曾提到「即便把國美拆掉打爛也不能讓他們拿到」的偏激說法,而5月11日國美電器年度股東大會上甚至投票否決貝恩投資的三位非執行董事人選。
對此陳曉表示,「大股東的很多做法是不理智的,作為公司增長最大的受益者,把公司拆了分了對其有什麼好處呢,即便他們選擇這樣,還有其他股東不同意他們這麼做呢?」
其實對於5月11日的這次大股東的突然發難陳曉也有些後怕,「如果當時大股東就提出要改組董事局,在投票率只有62.5%的情況下,那麼陳曉就只有離開,結果大股東選擇錯了攻擊對象,因為貝恩投資有保護協議的保護。」上述人士表示。
張大中出山是利益結合的產物
陳曉對去年6月的公開表態並不後悔,在他看來後來網上攻擊他的輿論大部分都是被操縱的,他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在這方面僱傭了三家公關公司總投入超 過6000萬元,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而且有著自己策劃好的傳播節奏,最初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知名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媒體人士都站在他們那邊說話,後來 想想這背後的利益結合就不難理解了。」
同時他對有些政府部門這件事情的作用也有些不滿,他直言,「一個罪犯還在外部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政府難道不知道?但他們最終選擇了不干預。」
對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的選擇,陳曉則很直接,他表示,「總比黃秀虹、鄒曉春出任好,不過這背後有著利益的選擇。」
陳曉透露,「外界都在說我與張大中有很大的矛盾,我跟他在2007年沒有多少矛盾,我們的矛盾就在大中電器的價格上,當時蘇寧電器只給出了18億元的收購價格,我給到28億元已經很考慮多年的交情了,因為即便大中IPO上市的市值也不可能達到這一數字,但是黃光裕最後給了36億元,這背後難道僅僅是為企業考慮嗎?當然不是,今天張大中出來救急已經說明了當時的問題。」
而對於國美電器管理層可能出現的動盪,陳曉則表示,「這些高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打算和職業規劃,這是很正常的,我也希望國美電器的管理層保持相對穩定,但可能很難。」
在去年國美內戰時很多高管選擇站到了陳曉一邊,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一位接近陳曉的人士表示,「雖然8月12日這些高管出來面對媒體,這都是在陳 曉多次勸說下才出來的,當時說主要是介紹歷史問題,但當天上午副總裁李俊濤依舊試圖以出差為由拒絕見面,而在媒體報導高管倒戈的新聞後,很多高管都私下打 電話給大股東方面解釋問題。」
顯然每位高管都試圖在兩者爭奪的罅隙間找到生存空間,王俊洲、魏秋立則一直沒有與媒體見面,而對於當時新聞稿中關於王俊洲支持陳曉的言語見報後,王甚至大發雷霆。
如今大部分高管選擇留任,陳曉對此表示理解。因為在黃光裕出事前,他與王俊洲等高管的關係也非常緊張,而真正讓這些高管當時與他站到一起的,正是黃 光裕讓黃秀虹或者鄒曉春出任董事局主席的建議,以及黃家拋出的「蘇寧趕超國美是管理層的策略失誤導致」,這讓在國美最困難時期堅持下來的高管不滿。
國美走入誤區?
陳曉選擇了離開,但由其引入的貝恩投資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陳曉表示,「雖然他(貝恩投資竺稼)現在到處說不會退出,但問題是貝恩投資如果退出其價格肯定要大跌,貝恩兩年的投資基本上就沒有收益,現在他是最難受的。」
在與本報記者的交流中他還透露出對這一行業的悲觀態度,在他看來電器連鎖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陳曉表示,「現在國美電器採取的是賣場經營模式,也就是賣場成為了一個不承擔任何風險的收費場所,而供應商要進入國美電器就必須要承擔巨額的費用, 最終這些供應商為了業績將不斷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這導致國美電器在商品價格上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各種渠道中最高的,同時對於供應商來說其費用也 是最高的,這樣的渠道必然會被淘汰。」
在陳曉看來,雖然國美電器經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是實際上其銷售價格都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不僅比電子商務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
據介紹,在國美電器最強勢的供應商海爾、西門子每銷售100元的商品大約可以拿到55元的回籠資金,而最弱勢的是小家電企業,比如說一台動輒幾千元的抽油煙機的實際成本往往只有1000多元,比如說帥康每銷售100元只能從國美回籠25元。
在陳曉看來,國美電器內部巨大的財務漏洞也是問題,國美電器從總部到大區,再到分公司,甚至門店和櫃檯都成為了收費點,除了總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應商還要與國美各個層次的領導交納相當數量的費用,這樣導致供應商已經不堪重負。
據介紹,國美電器的很多較好門店一個普通的櫃檯主任每年從每家供應商處獲得的收益都超過萬元,這樣的財務黑洞可謂驚人。
陳曉表示,「2009年7月我們推出股權激勵除了捆綁管理層外,也是為了通過正面收入的增加來遏制這一灰色區域的蔓延,現在我離開後看來這一模式也難以為繼了。」
而為了轉嫁不斷增加的費用,其在國美電器銷售的商品價格往往高於其他渠道,陳曉表示,「現在只是消費者不清楚而已,一旦這個真相被消費者瞭解,那麼 國美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國美的3C、IT數碼產品與電腦城相比是絕對沒有優勢的,而國美的門店一旦開到二三級城市如果還堅持這樣的模式必然要死掉。」
在他看來,這已經不是國美或者電器連鎖行業的問題,國內幾乎所有的賣場模式運營都不是所謂國外的商品經營模式,而是採取賣場經營模式,就連新出現的電子商城,比如說京東也是如此。
陳曉告訴本報記者,「當電器連鎖行業的價格成為最高後,本來京東商城獲得了最好的快速成長的機會,但劉強東卻犯了個大錯誤,進行了很多橫向擴張,試圖將賣場經營的模式拷貝到網上去,這樣京東也是很難有前途的。」
對於國美電器提出的新開480家門店的計劃,陳曉表示,「這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一二級市場已經飽和,北京市場就可以容納50-70家門店,現在有了200多家,而到二三級市場開店則沒有可能盈利,他們到哪裡去開這麼多店?」
他還表示,「做生意沒有這樣做的,對手要開370家,國美就要開480家,這完全是在賭氣,不是正常經營的方式。」
小股東模式的投資
當外界都以為他會徹底退出江湖來頤養天年時,51歲的陳曉卻在籌劃著自己全新的事業,那就是做投資人。
值得注意的是,陳曉首先投資的其老部下束為建設的「明巢實業」,對於這次投資,陳曉表示,「一方面我天生對於流通業感興趣,另一方面束為在經過幾年的休息後開始創業需要支持。」
然而陳曉又並非只願意投資原來永樂員工進行的創業,他告訴記者,「雖然永樂員工知根知底,是投資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有的人天生只能做打工者,所以我投資的對象絕對不只限制在永樂員工中,比如說我就投資了西門子中國區前銷售總監吳建科的項目。」
據悉,2010年7月吳建科離開全球白電排名第三的西門子公司,選擇了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服裝企業,而他與陳曉多年的交情成為陳曉投資其項目的重要原因。
陳曉還涉足互聯網領域。他剛剛投資一家在國內網上二手車租賃領域領先的51汽車網,他告訴本報記者,「對於找上門或送上門來的項目我的興趣並不大,我喜歡自己出去找感興趣的項目。」
在與本報記者長達兩小時的交流中,我們的談話經常被很多打進來尋求投資的電話打斷,陳曉表示,「我更願意用小股東的身份來投資,因為對於創業期的高管,如果我作為大股東進入,他們創業的熱情會減退。」
當本報記者的採訪臨近尾聲的時候,陳曉又一次接到了電話,在電話中他又敲定了一家新的投資項目。
在陳曉看來,張大中成立的大中投資很多的投資是財務性投資,比如其對TCL、海信電器定向增發的參與,這樣的項目顯然不是陳曉喜歡的,他告訴記者,「我會選擇一些看好的項目並投入資金並與他們一起成長,並沒有對這些項目設立短期盈利的目標。」
陳曉選擇了做投資人,隨著其在國美電器最後部分股權的出手他手中又將增加5億多元的現金。陳曉表示,「即便到60歲我自己不再從事投資了,也會給這些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建議,我是不會閒下來的。」
香港金管局:瑞銀曾試圖操縱HIBOR利率長達4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52
3月14日,香港金管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公布了針對多家銀行涉嫌操縱香港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HIBOR)的調查結果,其中在對瑞銀集團(UBS)的調查中發現了在2006年-2009年間約有100封瑞銀內部郵件含有多名該行交易員向HIBOR利率報價員提出要求操縱HIBOR的敏感字眼,瑞銀已於2010年停止擔任HIBOR報價行。
金管局的調查亦發現瑞銀管理層在獲悉交易員試圖操縱銀行間利率的行為後並沒有向香港金管局匯報情況,此外瑞銀在HIBOR利率報價程序及其它內控方面存在重大監管缺失,香港金管局已責令瑞銀在限期內整改,並保留進一步行動的權利。
香港金管局於2012年12余額份收到境外監管機構所提供關於瑞銀可能涉及HIBOR利率報價行為失當的信息後開展調查,該調查一共設計9家銀行,除了瑞銀以外還包括三菱東京UFJ銀行,花旗,東方匯理,德意誌銀行,匯豐,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以及法國興業銀行。
但調查結果只發現了瑞銀試圖操縱利率的證據,瑞銀內部被披露的100封信件里含有多人多次向該行利率交易員請求操縱HIBOR利率的相關字眼,涉及該行6名交易員和HIBOR報價員(已全部離職),金管局發現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操縱請求真正地影響到了瑞銀對HIBOR利率的報價,且瑞銀並未與其它銀行串謀操縱,因此瑞銀內部交易員的不當行為並未對HIBOR利率的形成產生實質性影響,所以金管局此次並未對瑞銀實施罰款措施。
俄羅斯:美國試圖捏造證據栽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251
美國周四指責俄羅斯在其邊境向東烏克蘭發射大炮,並且聲稱俄羅斯計劃向親俄分裂分子輸送新的導彈發射器和重型武器。隨後俄羅斯反駁稱,美國在捏造證據栽贓。
美國國務院周四表示,有“新證據”表明俄羅斯在邊境發射火炮攻擊烏克蘭軍隊。美國國務院女發言人Marie Harf稱,俄羅斯還在準備向親俄分裂分子“輸送更重型以及威力更大的多管火箭炮發射裝置”。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這將意味著俄羅斯對烏克蘭內亂的參與度急劇上升。
俄羅斯當日反擊稱,美國試圖偽造證據誣陷烏克蘭東部親俄分裂分子擊落了馬航MH17航班。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Anatoly Antonov稱,美國關於親俄分裂分子擊落了該航班的聲明“大部分引用的是網絡消息”,和現實根本不符。
Antonov在俄羅斯電視頻道Rossiya-24上表示:
美國情報專家聲稱它們可以“證明親俄分裂分子甚至俄羅斯的內疚”,並且還宣稱掌握了技術性數據和衛星照片來支撐他們的指控。
那麽證據在哪里呢?為什麽不將它們公諸於眾呢?我是不是可以這麽問,證據是不是還在制作過程中?
對於俄羅斯在為烏克蘭分裂分子供應武器的說法,俄羅斯駐英國大使Alexander Yakovenko也進行反駁了。他表示,“俄羅斯沒有向烏克蘭東部的分裂分子供應武器”,而且“完全沒有證據證明俄羅斯政府在做這事。”
此前,北約的一位消息人士曾向路透社透露,北約觀察到,越來越多的來自俄羅斯的武器流入了烏克蘭東部地區。Yakovenko的評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出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7月18日,奧巴馬稱有證據顯示親俄分子控制區域發射的地對空導彈擊落了馬航飛機,美國有能力加大對俄制裁,並準備好這樣做。
當天晚些時候,烏克蘭政府宣布在MH17客機墜毀後的事發地附近抓獲兩名“導彈發射專家”。但俄羅斯國防部官員在俄羅斯電視臺表示,這兩人都不是俄羅斯公民,並稱客機墜機當天,俄方沒有BUK導彈或者任何武器越過邊境進入烏克蘭。
美東時間本周二(7月22日)上午,美國政府發布了馬航MH17的飛行路徑衛星軌跡圖,顯示一枚發射自親俄武裝分子控制地區的地對空導彈,擊落了馬航MH17航班。不過,美國情報官員並沒有斷定俄羅斯一定在這起墜機事故中扮演了“某種角色”。
俄羅斯則反駁稱西方利用馬航墜機事件惡毒攻擊俄羅斯,是為了達到“自私的政治目的”,並把責任人矛頭指向烏克蘭政府。但美國情報部門排除了烏克蘭政府擊落馬航飛機的可能,情報顯示烏克蘭部署的導彈射程無法打擊到馬航民用航班的高度。
股價業績雙跳水 三星20億美元股票回購試圖力挽狂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36

三星電子周三宣布將斥資20億美元回購公司165萬股普通股和25萬股優先股,這是三星七年來首次進行回購操作。稍早之前三星剛剛通過出售股份的方式退出其在三星通用化學及三星Techwin中的化學和國防業務。
受到智能機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的拖累,三星今年的利潤可能會創下三年來的最差。在股價經歷了一年的下滑後,三星回購股票也是為了安撫股東。三星股價今年已經下跌了12.5%。
除了市場份額問題之外,日元貶值之後所帶來的出口壓力正在給整體韓國公司造成影響。本月早些時候,現代汽車及其子公司起亞也宣布了類似舉措。現代汽車上月宣布,三季度凈利潤下滑30%。
在11月18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韓國央行維持了關鍵利率2%不變,但是行長李柱烈強調,鑒於日元貶值,“情況令人擔憂”。他表示,如果日本公司繼續削減出口價格,韓國的汽車、鋼鐵、機械和造船行業“一定會遭受打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法領導人飛往俄羅斯 試圖阻止烏克蘭危機升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81
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試圖阻止烏克蘭危機加速升級。本周五她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將飛抵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默克爾表示,屆時是否會達成協議是“完全開放的”。
本周四,法國和德國的兩位領導人曾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進行了長達五小時的會談,他們抵達莫斯科的時間是當地時間下午5點。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周五早間,默克爾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能否通過會談成功促成停火,目前還無法得知。”
我們不知道這次是否會取得成功,未來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談判。我們也不知道莫斯科的會談持續時間是長是短,是不是最後一次,我們只能盡力解決這一問,結束流血沖突。
奧朗德相對更謹慎,他在周五只是將這場會談形容為“第一步”。
德法新的外交努力反映出歐洲對烏克蘭局勢的擔憂。近來烏克蘭東部的武裝沖突急劇惡化,對歐洲的安全的威脅與日俱增。
更危險的是美國的態度。當前各方擔心美國正傾向於為烏克蘭提供防禦性的武器,例如反坦克導彈。
《金融時報》提到,默克爾和奧朗德可能會警告普京,外交斡旋的時間不多了,如果這一新的外交主動失敗,他們可能很難勸阻華盛頓方面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此外,一旦磋商破裂,西方可能會實施進一步制裁。
俄羅斯駐北約代表警告,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已經“接近冰點”。普京也已經放出信號,如果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武裝的任何舉動都會被視為對俄羅斯的直接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俞永福兼任阿里媽媽總裁,阿里試圖走出電商構建更大生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1/149466.html
俞 永 福
黑馬說:3月31日,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總裁職務。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此前主要依托的是阿里龐大的電商體系,整合了大量優質的真實交易數據。在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後,考慮的很重要一點是如何做大做強阿里媽媽,打通電商和非電商,讓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擁有更多的變量。
文 | 本刊記者 孔明明
編輯 | 崔婧
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宣布,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總裁職務。
半個多月前,俞永福剛剛接任高德集團總裁,這是他加入阿里之後的第三次職位變動。俞永福在采訪中也表示,以後會把工作重心首先放在阿里媽媽。
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此前主要依托的是阿里龐大的電商體系,整合了大量優質的真實交易數據。得益於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阿里媽媽成為大阿里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媽媽將迎來新一輪的巨大機遇。“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兩大產業變量的推動下,全數字媒體廣告還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和增量價值,阿里媽媽的潛力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俞永福表示。
阿里媽媽於2007年上線,最初定位於開放式廣告交易平臺,2008年,阿里提出“大淘寶”戰略後,阿里媽媽被並入淘寶,業務轉向以淘寶商家為主的廣告聯盟業務,品牌名為“淘寶聯盟”。
2013年12月,淘寶聯盟宣布重新啟用“阿里媽媽”品牌名,聯盟平臺從以服務淘寶系商家為主轉向面向全網所有廣告主開放的廣告交易平臺,幫助連接和匹配互聯網網站位置與廣告客戶之間的需求,實現廣告主的精準投放。
就在俞永福上任阿里媽媽總裁前一周,阿里媽媽發布了2015年的三大戰略:全域營銷計劃、達摩院聯盟、好望角計劃。全域營銷計劃基於數據、技術、產品和服務整合資源,和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推動客戶的數字營銷升級;達摩院聯盟第一次嘗試在國內構建跨行業跨平臺的數據聯盟,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好望角計劃則提出要扶持10萬家媒體合作夥伴。
大會上,張勇提到阿里媽媽2015年的關鍵詞之一就是“走出淘寶”,即用更開放的心態理解受眾用戶和終端廣告主,共同打造創新的全渠道數字營銷平臺。
“阿里媽媽的未來,就是要沿著這種大媒體大平臺的思路去經營,而不僅僅是純粹的電商廣告營銷平臺。”俞永福在采訪中表示,“對於阿里來說,過去已經擁有了很大的電商、大數據平臺,集團思考的是阿里媽媽如何走出電商,走到更大的數據平臺,產生變量。”
過去一個多月是阿里集團的財年總結規劃時間,戰略委員會對阿里集團的各個業務分別進行了梳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考慮如何把阿里媽媽做大做強,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加強整個團隊戰鬥力。
俞永福認為任命自己為阿里媽媽總裁有兩個原因:一是阿里媽媽原來已經有了電商的思考維度,他可以為阿里媽媽帶來不同的思考度,“think different”;二是他原來帶的業務更多的是偏技術類的用戶產品,他的加入可以為阿里媽媽技術和數據帶來更大程度的協同。
目前阿里媽媽營收占據了阿里集團大頭,整個團隊約1000多人,整個驅動為技術和數據。在俞永福看來,阿里媽媽的整個業務面臨兩個維度:一是服務客戶的維度,即從電商走到非電商;二是從媒體的維度,從行業媒體走到自有媒體。
事實上,從2013年馬雲就表示,阿里巴巴要做“四化”建設,即市場化、平臺化、數據化、物種多樣化,這樣才構成一個生態。在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後,考慮的很重要一點是如何做大做強阿里媽媽,打通電商和非電商,讓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擁有更多的變量。
在阿里近年瘋狂的投資並購背後,可以看出其所有的目的都是為其大數據服務。而阿里媽媽試圖利用大數據的算法及推送,通過深耕數據實現更多增值,提高移動時代用戶在交易過程中的種種體驗,從而為阿里構建更大的生態服務。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愛康國賓啟動“毒丸計劃”,試圖狙擊收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3/153071.shtml
導讀 : 一旦啟動,花80美元,可以買到愛康國賓160美元市值的股票。
i黑馬訊 12月3日消息,在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的殼公司江蘇三友向愛康國賓發出收購邀約,試圖攪亂對手的私有化進度後,愛康國賓於昨日啟動大絕招“毒丸計劃”,希望阻擊愛康國賓的收購行為。
愛康國賓的“毒丸計劃”有以下幾個核心點:
1. 若愛康國賓發布公告稱有機構或個人獲10%以上股份,或任何機構獲得超過50%股份,愛康國賓的毒丸計劃就會啟動。
2. 如果任何機構或個人準備實行股東收購(tender offer),以獲超過10%股份,毒丸計劃也會啟動。
3. 毒丸計劃啟動,則每個普通股(common share)會獲得一份相應,認股權,這個價格是80美元。現在愛康國賓2個美國存托股份(ADS) = 1個普通股(common shares),也就是每ADS認購價40美元。
4. 一旦啟動,每份認股權(但不包括收購人獲得的認股權)將可以用80美元價格購買2倍價格的普通股(common share),也就是說花80美元,可以買160美元市值的股票。
有投資行業人士指出,張黎剛在內的愛康國賓管理層目前擁有公司超過33%的投票權,即便江蘇三友提供的私有化方案價格更高,張黎剛等管理層的私有化方案依然有可能會通過。
此前,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的殼公司江蘇三友向愛康國賓發出收購邀約,被張黎剛看作是惡意並購,並表達出強烈的抵觸行為。此次“毒丸計劃”可以被視為愛康國賓的強烈反擊。但業內人士表示,愛康國賓私有化過程不能再拖,若此次私有化過程失敗,不僅無法登陸A股,連美國的融資渠道都會被堵死。
而美年大健康的此次“惡意”邀約,則被視為其企業危機的體現。美年大健康對投資方的盈利承諾是2015-2018年分別達到2.23億元、3.31億元、4.24億元和4.88億元。但從其財務數據來看,這一計劃基本無法達到,因此才想到發起“突然襲擊”,試圖並購愛康國賓。但即使收購後,公司也將處於長期內耗之中,盈利承諾遙遙無期。
“毒丸計劃”最常見的形式,是一旦未經認可的一方收購了目標公司一大筆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時,毒丸計劃就會啟動,導致新股充斥市場,擡高收購方的成本。
“毒丸計劃”在中國也早有先例。2001年,為阻止北大青鳥收購,搜狐曾率先利用“毒丸”反收購。而在2005年,新浪也拋出了“毒丸計劃”,與盛大進行激烈較量,盛大被迫在2006年拋售17%新浪股份,收購計劃以失敗告終。
一群試圖顛覆華爾街的銀行家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322?full=y

他們在華爾街功成名就。如今,他們正試圖顛覆華爾街。
過去一年,全世界最引人矚目的一些銀行家將成百上千萬美元投入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行業,掘金於提供在線金融服務的新技術,這些服務包括支付、貸款、電子貨幣和跨境匯款。
本月,前摩根大通(JPMorgan)銀行家、復雜衍生品的運用先驅布萊斯•馬斯特斯(Blythe Masters)據稱已經拒絕了巴克萊(Barclays)的高管工作,而將重心放在Digital Asset Holdings——一家位於紐約的初創公司,旨在利用與比特幣相關的技術來加速衍生品交易。
其他帶著挑戰傳統業務的目的離開銀行業、轉投金融科技的傑出人物包括,花旗集團(Citigroup)前首席執行官潘偉迪(Vikram Pandit)以及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董事長麥晉桁(John Mack)。
Visa前總裁漢斯•莫裡斯(Hans Morris)去年創辦了Nyca Partners,為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和咨詢。他稱,吸引華爾街頂級銀行家的是開發靈活的新產品、而不用受制於傳統銀行面臨的嚴厲新規的機會。
“老有人說‘監管快把我逼瘋了’。但事情不是那樣,”莫裡斯稱,“真正令人抓狂的是接受詢問的範圍和新監管措施的沒完沒了。這才是讓你感到沮喪的事。”
金融科技業沒有嚴厲的監管和歷史遺留的IT系統,已經成為今年最熱的行業之一,該領域的初創公司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據風投行業的數據提供商CB Insights稱,單單第三季度,風投資助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市場借貸公司)吸引的全球投資就達到了創紀錄的48.5億美元。
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新興的金融科技行業或將從傳統銀行搶走逾4.7萬億美元的收入和470億美元的利潤。
流入該行業的資金也推高了初創企業的估值,包括Funding Circle和TransferWise在內的一些公司已經成為了所謂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
接下來,我們看看一些正在撼動傳統金融世界的風雲人物。
潘偉迪,花旗集團前首席執行官
自從2012年從花旗下臺以來,潘偉迪已經成為對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投資最多的投資者之一。這位印度出生的銀行家帶領花旗渡過金融危機,但是如今他卻在投資那些試圖從老牌銀行搶奪業務的公司。
在線助學貸款平臺CommonBond正是現年58歲的潘偉迪的投資項目之一。2013年9月,該公司從潘偉迪等投資者手中籌集了逾1億美元的債務和股本資金。CommonBond稱,與政府貸款項目相比,其典型客戶——32歲、FICO評分在770左右、年薪6位數——在貸款存續期內少償還約1.4萬美元。
潘偉迪也是2013年向Orchard註資270萬美元的投資者之一。Orchard是向市場借貸行業提供數據和基礎設施的公司,高盛前聯席總裁喬恩•溫克裡德(Jon Winkelried)也是該公司的投資者之一。
他的金融科技投資組合還包括MMKT Exchange,該公司正在開發提高貸款二級市場流動性的技術。最近一次投資是潘偉迪今年所做的一次未公開投資,他參與了TransferWise 5800萬美元的融資。該輪融資使得這家跨境支付公司的估值接近10億美元。
麥晉桁,摩根士丹利前董事長
麥晉桁在努力動搖自己曾從事30餘年的行業上沒有多少遲疑。自2011年辭去摩根士丹利董事長一職以來,他已經投資了一系列金融科技公司,其中包括Lending Club和Orchard。
這位71歲的銀行家是2015年3月幫助Dataminr籌集1.3億美元資金的一批高調投資者之一。Dataminr通過分析社交媒體為交易者發出警報。那輪融資使該公司的估值達到7億美元左右。
同美國前財長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以及數位著名風投家一樣,麥晉桁也在Lending Club的董事會中。當這家市場貸款公司2014年12月在紐約證交所(NYSE)上市時,他持有的240萬股股票總值達到3600萬美元。但是,由於該公司在上市的第一年中股價下滑,如今麥晉桁持有的股份總值略低於3300萬美元。
9月,麥晉桁參與了信用評級初創公司NEFT(全稱為New England Funding Technologies)1000萬美元的首輪融資。該公司允許借款人實時更新信用評分,希望在2016年推出首個產品mPowerCredit平臺。
喬•桑德斯(Joe Saunders),Visa前首席執行官
現年69歲的喬•桑德斯長期在信用卡行業效力,在2007年被任命為全球科技與支付公司Visa的首席執行官。2008年,他帶領Visa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為當時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後來在2012年退休。一年之後,他幫助成立了專註於創業早期金融科技公司的風險投資公司Green Visor Capital。
“過去幾年裡,新技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幾個月里變化速度將只會加快,”桑德斯今年表示。
2015年9月,Green Visor在對舊金山的支付創業企業Kash的150萬美元投資中領投。Kash旨在顛覆既有的信用卡網絡。作為此輪融資的一部分,桑德斯加入了Kash董事會擔任董事長。
同一個月,Green Visor也參與了Cloud Lending Solutions一輪800萬美元的風險融資。這是一家向市場貸款機構和其他金融公司提供技術的公司。其他投資項目還包括下一代研究與分析平臺DataFox。Datafox今年7月融資500萬美元。
漢斯•莫裡斯,前花旗集團銀行家、Visa前總裁
漢斯•莫裡斯在花旗集團工作了27年,最後升至這家美國銀行的首席財務官和花旗資本市場及企業銀行業務的金融、科技與運營主管。他從花旗離職後,在2007年至2009年擔任Visa總裁。2010年,他跳槽到了私人股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
莫裡斯在General Atlantic與“創新”結緣,那段經歷推動他在2014年創立了科技風險資本公司Nyca Partners,打算在18個月內對專註於另類消費信貸、商戶支付解決方案和金融基礎設施軟件的金融科技公司投資2000萬至2500萬美元。
“我們運用大量矽谷人脈,把各類專長用到金融系統上,”莫裡斯當時表示。
此外,Nyca已投資了眾籌平臺Indiegogo,旨在替消費者找到一條申請短期信貸的新途徑。Indiegogo與Kickstarter和Affirm構成競爭關系。Affirm是由貝寶(Paypal)聯合創始人、Yelp前董事長馬克斯•萊文奇恩(Max Levchin)創立的。
莫裡斯也跟潘偉迪一起投資了CommonBond。他在Lending Club上市時持有其股票約29萬股、價值430萬美元,並進入了該貸款機構的董事會。
布萊斯•馬斯特斯,前摩根大通銀行家
布萊斯•馬斯特斯此前為摩根大通資深銀行家,作為信用違約互換的先驅而聞名。信用違約互換由於助推了2008年的抵押貸款危機而聲名狼藉。
自2014年4月離開這家美國銀行以來,馬斯特斯已成為華爾街最直言不諱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支持者之一。區塊鏈是支撐引發爭議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的數據庫技術。
2015年,她加入了區塊鏈創業企業Digital Asset Holdings,擔任首席執行官,希望打造一些產品來簡化緩慢、基於紙張的金融服務業流程,比如結算。
從今年初開始,該公司已進行了幾次收購,包括舊金山的Hyperledger和布達佩斯的Bits of Proof,金額未對外披露。10月份,Digital Asset Holdings投資了Blockstack.io,該公司旨在為全球金融行業提供私人區塊鏈服務。
譯者/何黎
日本試圖“三招”落地南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754

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厚木基地的P-3C巡邏機的資料照片(2008年3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正來/圖)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反潛偵察機近期將飛越南海地區。共同社1月8日的消息說,參加索馬里反海盜行動的反潛偵察機,每三個月往返日本與吉普提基地。此次,為配合美軍的“南海飛行航行自由”行動二刻意改變航線:以訪問菲律賓和越南航空軍事基地的名義,飛越南海中國主張擁有主權的島礁上空。
以往,為避開敏感的南海空域,一直采用日本——新加坡——吉普提的往返航線,其傳統的空中巡邏範圍也僅限於東海地區。最近,空中監控南海成為新趨勢,日本有意以多種軍事手段介入南海爭端。
軍售
2012年以來,以“小步突破”的方式,日本逐漸放棄堅持近半個世紀的“武器出口三原則”,對外軍售熱情高漲。為應對東南亞軍售,日本防衛省還專門設立“防衛裝備局”,負責監管研發、采辦、後勤、保障以及合同的簽訂。
東南亞是日本最重要的軍火市場。2012年,日本向菲律賓提供10艘全新1000噸級巡邏艇。2014年5月,日本明確向越南出口先進的海上巡邏船。2015年初,泰國、印尼、文萊等也紛紛表示有意引進日本US-2大型飛機。
該型飛機尤為適合海岸和島嶼作戰。其起飛重量可達47噸,航程4700公里。最具吸引力的是,US-2飛機不需要設置機場,不僅能在空曠海面上起降,甚至可在海浪高度3米的惡劣海況下起飛,約3小時可趕往1500公里外無機場的小島,無需加油仍可返回。
日本的軍售對象還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和英國等 “域外國家”,它們被認為與南海利益攸關。對外軍售一箭雙雕,既可刺激日本經濟增長,挽救瀕臨失敗的“安倍經濟學”,還被認為能夠制約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影響力。
赤裸裸的“軍援”
日本赤裸裸軍事幹預南海爭端也初見端倪。早在2015年6月23日,美日菲“三角鏈”海上演習時,日本海上自衛隊就派出P-3C“獵戶座”反潛巡邏機,飛近禮樂灘邊緣近三個小時。
甚至,日本還謀求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當前,菲律賓正考慮允許自衛隊使用其軍事基地,包括向日本自衛隊飛機和艦船提供加油、補給等保障任務。據路透社報道,近來簽署的《訪問部隊協議》(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為日本自衛隊在輪換基礎上使用菲律賓基地鋪平了道路。
建構“準軍事聯盟”
近年來,日本分別與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度、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南海利益相關方協調,並簽署一系列協議,建構“準軍事聯盟”。
2015年1月8日,日本與英國在東京舉行第二次外長和防長會談(“2+2”)。針對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行動,日英發表聯合聲明稱,“反對大規模填海等威嚇性、單方面行動,要求采取克制”。雙方還同意於本月合作主持“救災培訓”,以協助菲律賓提升軍事能力等。
此外,日本還積極與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英國等構築“2+2”會談體制,意在海上全方位的圍堵中國。
菲律賓漁船試圖駛入黃巖島 被中國海警船攔截
在南海臨時仲裁庭12日公布非法無效的所謂仲裁結果後,
7月12日,在所謂的南海仲裁案後,菲律賓輿論認為菲漁民自此有權在黃巖島海域捕魚。
7月14日,菲律賓一批漁民乘坐一艘漁船前往中菲有爭議的黃巖島,以“測試中國是否遵守裁決”。菲律賓ABS-CBN電視臺的一個采訪組試圖隨菲律賓漁船“重返黃巖島”,但“試驗結果”是,仍然被中國海警船有效攔截。

一位名為基婭拉·桑布拉諾(Chiara Zambrano)的女記者透過電話向電視臺ABS-CBN News(美國CNN分支)說,她看到“至少4艘”中國海警船在黃巖島附近巡邏,其中1艘直接擋在黃巖島潟(讀xì,指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觀察者網註 )湖的入口。她說:“我們在離黃巖島約40海里的地方被中國海警船攔住,他們尾隨我們,因為他們看到我們的船是要駛向黃巖島方向。”
在無法進入黃巖島之後,菲漁船原本想在附近下錨過夜,但兩艘中國海警船放下小艇駛近,以擴音器命令菲漁船離開。
中國海警用擴音器喊話:“船只必須離開,這是中國海警在進行執法,請立即離開這一地區。”
另據菲律賓《商報》報道,菲漁民原本期望,在臨時仲裁庭作出裁決後,他們即可重返黃巖島海域捕魚。菲地方官員曾表示,將尋求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協助護漁,但從媒體報道看,菲律賓海岸防衛隊這次顯然沒有隨行。

菲漁民及記者黃巖島“測試中國是否遵守裁決”被我海警攔截
中方早前已一再重申不接受、不承認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結果,而國際法院亦澄清南海仲裁案裁決與他們無關,並發聲明表示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由常設仲裁法院提供秘書服務下的一個特別仲裁庭做出。聯合國亦重申,常設仲裁法院與聯合國沒有任何關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聯合國有關機構的表態,再次說明常設仲裁法院並非國際法庭,其組成及運作不具合法性及代表性,作出的裁決不具權威性及公信力,完全無效及無約束力。
昨天(14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稱,他將派遣88歲的前總統拉莫斯為特使,到中國去商談南中國海海權仲裁案的後續課題。拉莫斯在1992年至1998年,擔任菲律賓總統,向來主張與中國友好。不過杜特爾特並沒有說明具體時間。
(據觀察者網、環球網報道)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