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精算師性格 造就中國拉麵女王

2010-9-13 TCW




八月三十一日,味千中國控股行政總裁潘慰旋風般的到了台灣。只停留兩天,她一下機場,先趕往南僑旗下餐廳點水樓和集團會長陳飛龍見面,再四處拜訪、巡點、看店、用餐、購物、受訪,一點空檔都不留。

時間,她不浪費;所以,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和品味欣葉台菜在地小吃,可同時進行。

這次來台,有能耐吸引台灣七、八家具分量的餐飲業者搶著拜會,潘慰的來頭非同小可。

談合作、把台灣知名餐飲品牌引進中國、來台探詢TDR掛牌?各種可能都有。就像潘慰從無到有,在中國把味千拉麵做到比拉麵的祖師爺日本還要風火。

她,在二○○七到○九年,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胡潤餐飲富豪榜首富。領軍味千中國控股,二○○七年三月底在香港掛牌。潘慰擁有味千五二%持股,以九月三日每股收盤價港幣十一.九四元計算,身價上看港幣六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七十億元)。

她的市場眼光精準 掌握不同食材成本,調整行銷策略

從香港南北貨食品行小妹起家,再轉行餐飲,潘慰如何翻身中國拉麵女王?時間拉回一九八○年代,她高中畢業後自學英文與會計,同時在香港擔任食品行財務,看到食品貿易的商機,決心創業,學到一身本領。

「我基本上是『一腳踢』(廣東話,指什麼事都做),」一身全白褲裝,雙耳和左手上的鑽石配飾閃閃發亮,潘慰十分豪氣的細數經營進出口貿易時,她如何一人包辦採購、業務、行銷、財務,甚至人資等各種營運所需角色。

戴著眼鏡,受訪中長髮未盤起、仍滿臉幹練形象的潘慰,自認很會看人,「所謂HR(人資),就是對人的觀察。」

早期從事貿易十多年,她從源頭的採購、業務、行銷與市場觀察,到後端成本控管等無所不包。當時中國商場不流行開具信用狀,出貨只憑口頭約定,倒帳風險很大,「你對事物、對人都要分析,要有一個很準確的判斷。」

因為對人、對市場的眼光精準,「我賣貨是怎麼賣?……我是先出錢給別人賣,賣了貨,我們收錢,這生意不是太多人可以做到。」因此,掌握不同食材的產地、品 質、成本、保存、季節變化等特性,並隨國內外市場需求,視供應商與客戶類型,擬定不同行銷策略,再評估對方信用狀況,成了潘慰當時必修功課。

商業嗅覺來自街頭,這也埋下她日後轉行連鎖餐飲的種子。

她的生產線不睡覺 餘料再加工,做成包裝麵繼續賣

一九九五年,潘慰到日本考察時吃到味千拉麵,「哎呀,這個東西好吃,」她回憶,那就像她幼時在山西太原成長時,記憶中「媽媽的味道」。她的口氣,就像她在台灣嘗到欣葉台菜最經典的菜脯蛋、南瓜炒米粉、杏仁豆腐一樣,邊吃邊讚嘆:「這怎麼做出來的?」

當她再參觀味千拉麵熊本中央工廠,看到包括豬肉、豬骨分離、熬煮、油和湯分離,再經乳化、濃縮等先進系統化的中央廚房生產流程,全組合成可複製的發展潛力,「它的門檻很高,不是在一個小廚房就可以做好的。」

為什麼她知道這可以做起來?潘慰兩次用了然於胸的口吻說:「商人嘛!」

「吃漢堡,跑到北京、上海、香港吃的(口味)都一樣,吃炸雞也是這樣的概念,妳就明白這些道理。」說話一分鐘最多能講兩百字、語調快速但不急促,潘慰這樣解釋自己十多年前率先看到中國餐飲業沒看到的東西。

「我的工廠拉麵設備是沒有睡覺的時候,把它的效率最充分發揮。」算得精細,不讓生產線有一絲一毫浪費,最早因為工廠有餘料,潘慰便把它做成各系列小包裝拉麵,目前包括大賣場在內,全中國共有超過七千多個通路。

也因此,除了一般餐飲業有的「餐桌通路」,她還同時有「貨架通路」,雙管齊下把效益發揮到最大。潘慰形容,她的生產線是二十四小時開工,這就是工業化的威力。

大策略沒有錯,小地方也不放過,據潘慰員工形容,她有時會出現在某家店,身著名牌服飾一樣趴在地上看死角找問題;她也會去翻廚房垃圾桶,主要是要知道有沒有浪費食材。

她的利潤領先同行 小店面經營,翻桌率最高達十三次

出自精算再精算個性,潘慰除了對自家財務一清二楚,從她攤開餐飲同業報表,一樣倒背如流,就知道她隨時保持較勁的戰備姿態。

「(西式餐飲)毛利保持在六○%到六二%,……利潤率八%到一○%,已經是很優秀的公司。」事必躬親,細節都不放過的潘慰很熟悉中國餐飲業營運數字,「我也看到有一些(中式餐飲毛利率)可以到六五%,是吧,但利潤大概在一○%左右。」

近年來,味千的毛利率高達近七成、淨利約一六%,領先其他中、西式餐飲同業。「我是一個產業鏈,去到兩個終端,飯桌跟貨架……,我這樣一個產業鏈,做不到這樣的毛利率,那我要打屁股了。」潘慰的語氣裡,絲毫不給自己任何理由。

精算成本,也是利潤領先同行的原因之一。

「廣東話有一句話叫作『一闊三大』,很多東西一寬,空調也要多、人也要多跑兩步,是吧,燈費也要多一點,」現階段改採壓縮面積的小店經營策略,同時降低成 本又增加翻桌率,潘慰的算盤打得精。「我們原來的店去到兩百多、三百多、四百多平方(公尺),後來我慢慢面積減小,兩百、一百八、一百五十,因為我發現這 些小店經營都很好。」

在潘慰的觀念裡,坪效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all day menu」(全天候菜單),客人早上也可以上門,午餐、晚餐更不用說,下午三、四點,晚上八、九點,一百多種可選擇的菜單包括拉麵、飯類、小點、甜點。另 一個是來自翻桌率,「我們在選址的時候,最起碼一個座位下來,我們自己內部有要求,要六個翻桌率。最高的有去到十二、十三(次)。」

她常去看其他速食業者,找出別人的死穴,開出自己的活路。她發現,中國很多速食業做二十四小時,但地方太大,「每平方效益不高,」如果人均消費又不高,坪效怎麼出來?

她的求勝心旺盛 現場堵八十五度C老闆,學坪效經驗

所以,當潘慰看到八十五度C的經營模式,就驚為天人,「三合一的概念,能夠利用這麼小的地方,而且它能夠二十四小時經營,你想想現在有哪個做得起來?」她 馬上想和創辦人吳政學合作。為學習八十五度C在中國快速複製的坪效與成功經驗,今年一月,潘慰斥資約人民幣四千萬元,取得八十五度C二%股份。

問潘慰,既然看好,為何不多投點?潘慰樂得音量放大,「它讓我加碼,我肯定加碼!」

早在二○○八年中,八十五度C二十四小時的營運模式就吸引潘慰注意,但當時,她幾次想接觸吳政學都未果。貴為中國餐飲首富,潘慰沒有身段,打算親赴吳政學可能出現的場合就教。

「有一次台灣連鎖加盟協會有活動要我過去,潘慰特地去等,……行事很果決,只見一次、談了一下就決定投資,」吳政學透露。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觀察,潘慰投資八十五度C的金額不用多,就能理所當然深入了解其展店策略與方法,讓效益發揮到最大。

元大證執行副總經理李明山透露,日前曾介紹給潘慰一位專門做料理包的廣州台商,雙方談完,行程滿檔的她竟在隔兩天後的週末,專程飛到廣州參觀工廠,不放過任何一個能讓成本下降的機會。

這樣的擰毛巾哲學,即使在高毛利情況下,還是不放棄再擠幾滴水出來。撇開不可控制的租金與人事成本,她會從集團統購的議價能力等成本壓縮空間切入,近期甚至考慮朝上游收購養豬場,再擴大產業鏈。

九月一日,潘慰要離台的下午,問她受訪完去哪裡,「我回上海。因為我還要退稅,早點回去(飯店)。買了東西要退稅。」貴為首富的她,絕不讓身邊的任何一分錢花得冤枉,拉麵女王的精算性格,一覽無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43

不想被業務員推銷一堆用不到的保單? 精算師四撇步 教你買對一生的保障

2015-02-09  TWM
 
 

 

保險需求是隨著年紀而不斷改變的,保單當然也要定期檢視、調整,學者郝充仁不僅曾任職業界,本身更具備精算師資格,他把十多年來購買保險的經驗,歸納出幾個重要心得,是保險業務員不會主動告訴你的事。

撰文‧歐陽善玲

「我的第一張保單,是美國念書回來後買的,那年三十二歲,對自己的保障規畫已有一定構想,心裡也很清楚保險是怎麼回事。」今年邁入五十歲的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曾在大型壽險公司任職,且領有精算師執照,十八年前學成歸國後開始買保險,起步雖然不算早,但方法卻值得學習。

相較於一般人的保險規畫,不是過多就是不足,或買到不適合的商品,甚至缺乏整體性的思考,以致衍生出各種保險問題;對郝充仁來說,保障規畫必須視人生階段而定,年齡不同,購買保險的方式及考量重點就不一樣。

「剛回國時還沒結婚,我的保險規畫是最基本的,包括遇到重大疾病可提前給付的終身壽險、最簡單的癌症險,及額度不高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他說,當時保單條件較好,預定利率在七%左右,所有保險項目加起來,年繳保費不到三萬元,跟現在保費水準差很多。

「到大學教書後,認識了太太,因為要結婚的關係,所以又重新檢視了兩人的保單,並進行更全面性的規畫。」郝充仁回想,隨著自己步入家庭,經濟責任提高,壽險保障也要再增加,「當時加購了三十年期的定期險,意外險及癌症險;其中癌症險部分,由於醫療技術進步,給付內容愈來愈細,而先前規畫的癌症險較粗略,婚後便提高了這部分保障。這樣調整下來,年繳保費多了四萬多元。」

善用保額增加權

三到五年調整一次 抗通膨他分享,自己的保單調整要訣,就是利用結婚、生子或每三到五年,透過「保額增加權」方式,提高保障額度。「很多人都不知道保險公司有提供這項福利,這個好處在於,保戶可用原先投保年齡的保險費率,增加保額,比重新購買一張保單划算很多。」舉例來說,假設三十歲時買了一張終身壽險,保額一百萬元,到四十歲若要執行增加保額計畫,就可用三十歲時的保單預定利率、年齡條件來購買,等於是保險公司送的優惠。對已有保險、但保障還不夠的人來說,是相當好的工具。

「每三到五年,利用保額增購權增加一○%的保額,等於也解決了通膨問題,讓終身壽險保障維持一定的購買力。」郝充仁解釋。

從單身到結婚,與另一半建立家庭,再到小孩出生,郝充仁的保障額度、及保險內容,就像階梯一樣逐步攀高。「壽險部分,剛開始規畫的終身險保額約四、五百萬元,隨著家庭責任變重,我就利用定期險,及保額增加權方式提高保障。目前壽險保額約七至八百萬元,還有意外險部分,保額約二百萬元左右。現在是人生責任顛峰期,保障就要做到最高,全部加起來保障額度約一千萬元。」而醫療險部分,郝充仁的觀念是,先求有再求好。「三、四年前,健保實施DRG(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考量未來健保給付部分可能變少,所以陸續又增加了實支實付的醫療險。另外,癌症險部分,也因為醫療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成為這幾年添購的重點。」

採取堆積木買法

一步步滿足醫療及照護需求他比喻,自己買保險就像堆積木的概念,年輕時買到的保障單位數不多、理賠項目少,算是基本配備;但隨著家庭責任加重,收入提高,他就會適時增加保額。「像我以終身壽險為本,之後陸續增加了三十年期的定期險、二十年期的意外險,不少實支實付醫療險,及理賠內容較好的癌症險。現在年繳保費約十萬元,但再過幾年,家庭經濟責任減輕,定期險及意外險保障結束,保費就可移轉到老年規畫上,像長期照護保險。」由於癌症發生機率高,罹癌患者又有年輕化趨勢,配合治療癌症的技術發展,保險給付項目增加,只要市場上推出新的癌症險商品,郝充仁就會特別有興趣了解;「癌症險向來是我增加保額的首選項目,因為這不像實支實付處理的是當下的醫療費用問題,真正大的風險,是之後醫治癌症的龐大開銷;重大疾病也是如此,所以只要制度改變,我就會增加重大疾病保障。」壽險、醫療及癌症險都已規畫妥當,今年將滿五十歲的郝充仁,現階段思考的保險重點,即是何時該出手規畫長期看護險。「在國外比較先進的國家,像日本、德國,長看險是分級式的,等級不同,照顧內容就不同,例如照護是機構式、社區式、還是居家式,都可供民眾選擇。但目前台灣還沒有相關分類,或許等商品更成熟時,就會是我下一波保單調整的重點。」

把握升息撿便宜

順便等長照險未來更成熟

他以癌症險為例,「當癌症發生時,我們會知道療程有哪些、健保補助項目、現金缺口還差多少;但是現在長期照護部分,保險商品還對應不到實際的看護服務項目,民眾很難評估到底缺口有多大。」郝充仁直言,目前長照險的認定相當繁複,除非能有一套機制,將長照範圍定義清楚,包括療程、所需費用、自付項目等等,保險公司再針對缺口部分設計商品,對保戶來說,才有足夠吸引力。

「觀望何時出手購買長照險的原因,除了未來商品設計會更加成熟之外,現在這個時間點來說,利率太低,接下來若升息,就會牽涉到責任準備金問題。」他表示,利率與保費變動敏感,之後一旦升息,便可用較低的保費購買保險商品,「我規畫五十五歲前,一定要有基本長照險,否則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所需金額將會相當驚人。」郝充仁以自身專業,將十多年來購買保險的經驗,歸納出幾個重要心得。他坦言,現在利率環境條件較差,相同保障額度的商品,保費可能貴了將近兩倍。他建議,預算有限的年輕人,應先買保費較便宜的定期險,並將保障期間拉長至三十年,利用相對低廉的保費,涵蓋人生責任高峰期。

保障先求有再求好

附約險、套餐式較優惠

醫療險部分,應以實支實付當作最低層的保險,有多出來的預算,再增加住院日額;再有餘力,就要購買癌症險。就一般三十歲上班族來看,這樣的保險支出可能已是極限,「罹癌年齡有逐漸下滑趨勢,記得癌症險一定要先買,費率較低;隨著年紀增長,再添購重大疾病險。」郝充仁指出,重大疾病多與心血管有關,發生在五十歲之後的機率較高,可等到收入提高後再進行規畫。

再來,進入婚姻之後,責任加重,除了考慮購買終身保險以外,還應利用定期險、意外險來加強壽險保障,或者善用保額增加權,維持終身險的購買力。

而醫療險、癌症險部分,也可依照自身能力陸續增加;從「陽春型」癌症險,變成「豪華型」。養成每三到五年檢視一次保單的習慣,才能適時補足保障缺口。

「保險商品比較重點,就是預定利率及附加費用率;有時不同繳費期別,附加費用率就不同。例如,三十年期的保費比二十年期便宜,就與附加費用有關。」郝充仁分享,還有善用附約險,也能節省不少保費開銷;或利用套餐式保險,即保險公司會推出保額較低、理賠內容簡單的壽險、意外及醫療險種,綁在一起銷售,標榜保費便宜。在先求有,再求好的保險規畫概念下,這類商品也可留意。

人生4階段 最佳保單這樣配置——精算師郝充仁的建議方案

年齡 25~35歲

特色 社會新鮮人,預算不多,身體健康狀況不錯保險目的 基本保障,家庭責任相對較輕

規畫重點

.30年期定期壽險

.意外險

.實支實付醫療險

.基本的癌症險

年齡 36~45歲

特色 結婚生子,組成家庭後經濟責任加重保險目的 房貸、車貸、日常生活開銷

規畫重點

.終身壽險

.提高定期險、意外險保額

.提高實支實付保額

.增加住院日額醫療險

.強化癌症險理賠項目

年齡 46~55歲

特色 家庭責任高峰,薪資收入也跟著提高保險目的 房貸及子女教育資金需求

規畫重點 .變額年金險

.加強癌症險

.重大疾病(終身壽險提前給付)

年齡 56歲以上

特色 財富達到顛峰,家庭責任減輕保險目的 思考退休及老後生活

規畫重點 .長期看護險

.評估保單活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67

以精算師的視角看萬寶之爭中的萬能險

前幾天,關於“萬寶之爭”,有一條新聞引起了廣泛關註,即“萬能險持股是否有投票權?”而且,當時還風傳“有權威人士稱,萬能險購買的股票,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登記的所有者是萬能險產品賬戶,不是保險公司,所以保險公司沒有投票權”,甚至有些觀點還喊出了“保險公司將洗劫上市公司”。

坦白說,當時這條新聞真的把我看糊塗了:這是個什麽問題?買了普通股還被質疑背後的資金來源從而質問有沒有投票權?怎麽感覺那麽像文革中動不動就問“你家什麽出身”?另外,國內保險行業發展了幾十年,怎麽一夜之間就有能力“洗劫上市公司”了?

首先,不熟悉專業知識的讀者可能會問:萬能險的資金能被保險公司用來買股票嗎?

我們先來看個例子。就在幾天前,6月底,華夏人壽,在香港證券市場通過萬能險持有了民生銀行

公告中寫得非常清楚:through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 Product(通過萬能險產品),華夏人壽持有民生銀行2.56%的股份,並且明確了:carrying voting rights(具有投票權)

至於法律法規,目前國內保監會關於保險業資金投資的管理辦法以《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為主,兼有各個市場的保險資金投資相關法規。其中,第二章“資金運用形式”的第一節“資金運用範圍”的第六條明確表示:“保險資金運用限於下列形式:(一)銀行存款;(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具體的,其中與保險公司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別說是關於萬能險——沒有也不應該有針對具體某個險種所收取的保費進行投資限制。不僅中國沒有這種限制,外國也沒有。後文有詳細說明。

同時,與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相關的法規《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的第十九條,可以提供極大的參考意義:

“第十九條:重大股權投資,應當通過任命或者委派董事、監事、經營管理層或者關鍵崗位人選,確保對企業的控股權或者控制力,維護投資決策和經營管理的有效性。

盡管這條法規中所稱“股權”是指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且在2004年保監會頒布的《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中沒有與這條相應的規定,但性質和目的是一致的。保險公司在證券市場上投資的流通股股票,通常都是普通股。作為普通股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權利是毋庸置疑的,是不證自明的。這是我國《公司法》的根基。

順便,在此鄭重建議保監會完善《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把類似於上述股權投資辦法第十九條的法規也在其中明確。比如“保險公司應積極充分地行使法律規定的股東權利”等。

我們再看看美國的保險監管法律。美國各個州有自己的保險監督官和相應的法規,但在聯邦層面,有聯邦保險監督官委員會NAIC發布《標準法律、條例和規則》Model Act供各個州參考。各個州相關法律也基本上大同小異。其中關於萬能險的法規,通篇沒有任何一處提到萬能險所收取的保費及投資賬戶資金的投資行為與其他險種有任何區別或者限制。(來源:http://www.naic.org/store/free/MDL-585.pdf)

同時,關於保險資金投資的總法規INVESTMENT OF INSURERS MODEL ACT (III-283),也沒有提到任何關於萬能險投資及投票權的限制。來源:http://www.naic.org/store/free/MDL-283.pdf

那美國是如何對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風險進行管理的呢?

美國和中國的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框架,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限制保險公司能承擔的最大風險。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越高,需要的資本金越多。反之亦然。實際操作也比較類似:

中國:

1投資集中度限制:持有單一股票不得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10%(藍籌股)或5%(非藍籌股)

2投資品種限制:投資於權益類資產不得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30%。

3以償二代(《以風險為導向的中國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為代表的一整套償付能力監管制度。

美國:

1通用禁止規定:如保險投資不得為保險公司高管進行擔保、不得投資於為自身融資的證券等。

2與中國類似的集中度與投資品種限制(參見上圖Model Act 283中的Section 8)。

3以風險資本Risk Based Capital(RBC)制度來限制保險公司投資於高風險資產。這種制度的運作原理,後文有詳述。

來源:http://www.naic.org/store/free/MDL-312.pdf

最後再來簡單看看英國。

Aviva英傑華,英國最大、世界第五大人壽保險公司。旗下資產管理公司Aviva Investors,它的投票權是如何實現的?請看披露:

https://uk.avivainvestors.com/gb/en/individual/about-us/voting-rights-strategy.html

其投資策略中明確:“投資標的公司後,將行使股東投票權,包括選舉董事會、並購等重大事項。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阿斯利康AstraZeneca是一家英國的著名制藥公司。下圖是各個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其股東,在行使該公司董事會投票權的一次統計。其中Aviva Investors,AXA Investment Managers,都是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來源:Asset Manager Voting Practices: In Whose Interests?  Survey of 2014’s AGM season, ShareAction (UK).

而且,各位也可以從上表看到,有大量的資產管理公司行使投票權。這不禁讓人想到證監會常常鼓勵的“發揮基金公司在IPO定價、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法律依據是《基金法》第二十條所規定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應履行的職責,包括“代表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行使訴訟權利或者實施其他法律行為”(這其中當然有保護持有人利益、防止上市公司與基金公司串通等問題,就不展開討論了)。類似的,保險公司作為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股東,也理應享受同等的股東待遇。

最後,至於有專家說“中國證券登記公司所登記的股票所有人是萬能險賬戶不是保險公司”的問題,甚至說這個問題橫跨《保險法》、《證券法》、《基金法》、《公司法》、《信托法》、《合同法》。我想,這個問題存不存在、有沒有這麽複雜,以上論述已經給出了答案。不得不說,這只是因為萬能險投資款項在中證登的一個技術性登記問題而已。這筆錢本來就是保險公司用來投資的,至於在中證登如何簿記,和股票所有權、萬能險投資款的所有權沒有關系。上面的這些討論也證實了,即便在萬能險的誕生地美國,也沒有對萬能險或任何險種的投資資金提出股東資格的區別對待和投票權的區別對待——因為這種區別對待的想法從法理、財務的角度都站不住腳。

所以,在此要告訴各位:在合法的前提下,任何投資人購買的我國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普通股,必定同股同權。英文中,普通股甚至直接可以稱為Voting Share,即有投票權股份。這是現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DNA,更是我國資本市場的根基。

說到同股同權,這里我想插一個問題:國際上,有同股不同權的情況嗎?答案是:有!分以下兩種情況:

1該公司主動發行沒有投票權的優先股;

或者:2采取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

當年阿里巴巴選擇在美國上市,就是因為馬雲為了保持控股權,采用了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也就是說馬雲和其他管理層持有的股份具有控制性/決定性的董事會投票權。

阿里巴巴不是唯一一個此類公司。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夏哈薩維公司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還有谷歌,領英等科技類公司。這種股權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對企業有決定性意義的公司創始人的傑出領導力與股東的財務實力分開。因為在一定意義上,管理層領導力和股東財務實力確實是兩回事。有錢的不一定能把公司經營好,能經營好的創始人往往不如投資人有錢。一定程度上,這種制度把財務實力和企業經營能力進行了結合。

但這種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有壓倒性投票權的管理層、合夥人共同牢牢地控制住了公司,有最大的為己牟利的權力,所以不一定會作出最有利於其它股東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決策。而且,國際商學界有大量的公司治理相關學術研究證明了:從歷史經驗來看,這類制度的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如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當然,這里強調的是歷史經驗。現在這樣一個資本過剩、泡沫橫行的年代,這種制度的接受度會不會超越同股同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我們拭目以待。

言歸正傳。因為這次寶能的收購,市場上有危言聳聽說“保險業洗劫上市公司”。我們不禁要問:有這個可能嗎?

我們從資金體量來與基金業比較。根據天相投顧統計,2015年公募基金規模8.4萬億,其中以偏股主動型基金計算(包括開放式股票型、積極投資股票型、混合型),截至2015年末該類基金的規模為3.04萬億元。再加上私募基金2015年總認繳金額已達5.07萬億,其中84%投資於股票市場(數據來源:朝陽財富基金研究中心),約為4.26萬億。這樣粗略算來,公募加私募投資於股票市場的資金已近7.3萬億。而根據保監會統計,保險業2015年資金運用余額11萬1795億,其中15.18%投資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總金額1萬7千億不到。

7.3萬億的公私募大佬和1.7萬億的保險小弟,這還僅僅是資金量上的差別。再說,保險公司投資上市公司必須按照保監會的整套法規進行,何來“洗劫”一說呢?

說來說去,總之,質疑“萬能險資金能不能購買上市公司股份、買了有沒有投票權”,基本上是個笑話。 

其實,這幾年,保險資金從默默無聞到突然笑傲江湖,著實吸引了不少眼球,也讓公眾對保險資金的法律性質產生各種疑問。許多很不專業的評論,戴著各種“為了投資者利益”、“保護上市公司資產不被保險公司洗劫”等危言聳聽看似正義的帽子,雖然吸引眼球,卻極其誤導人。

要理解保險的投資行為,就要先理解為什麽保險公司有錢可以並允許用來投資,而要理解這點,就要先理解保險業的一大特點:

保險業是全世界上極少數幾個“先收錢後花錢”的行業。

“先收錢後花錢”這六個字,用財務的語言來說就是“先收入後成本”。聽上去很讓人興奮對吧?其實這一點,既給保險公司帶來便利,也帶來不少麻煩。下面詳細給您解釋這其中的優勢和風險。

一般行業,都是先成本後收入。比如蘋果公司賣手機,是先花錢造手機、再賣手機收錢,成本在先、收入在後。而且,蘋果公司這種產品極其暢銷而沒有應收款的公司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普通公司都是先銷售後過一段時間才收款,這中間都會產生應收賬款而占用公司資金。

但保險業就不同了。保險公司如果正常開業後,只要保單產品準備好了,那麽,每銷售一份保單,都是先收保費,後面有理賠它才把錢賠出來。

先收保費後付賠款,看上去是不是很誘人?

只可惜,“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天底下哪有那麽便宜的事?我就只問你一個問題:未來要賠給客戶多少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老天才知道!不騙你。說真的,只有“老天才”知道。

這個“老天才”,就是資深精算師。一開始就收了一大筆錢在賬上,並不一定是什麽好事。玩得好就是資本魔方、現金奶牛,玩得差就是燙手山芋、虧損黑洞。所以,保險業需要精算師來盡可能地精確預測每張保單收你多少錢合適(因為有很多成天和它競爭的其它保險公司)、賬上要準備多少錢(因為每天都有人來找它理賠)、將來可能賠出去多少錢。保險公司和任何行業一樣,只有收入大於支出,才是賺的。

這種預測的難度,讓保險公司的主營業務每天都如履薄冰。只要理賠金額比精算師預測的多,那麽就很可能出現虧損。更嚴重的情況,突然一個巨災,可能導致集中的成千上萬筆理賠,保險公司因此全年虧損甚至連續幾年虧損都很正常。保險公司怕巨災抽幹自己的現金流,就像銀行怕集中爆發壞賬和擠兌抽幹自己現金流,是一個道理。再加上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渠道戰競爭往往異常激烈,壽險、產險往往常年微利甚至虧損,只能靠投資端彌補業務端。

這里不得不插一句的是,行業外有很多非專業人士,說保險公司賬上有一大堆“浮存金”可以任意使用,言語之中充滿了讓人哭笑不得的嫉妒感,好像保險公司就能任性花錢。這種說法真是極其荒謬又誤導人。

第一,保險業內從來就沒有“浮存金”這一說——保單上、賬本上、報表上都沒有。這個中文說法的來源,是國內一些媒體,把巴菲特、芒格在通俗化解釋保險業時,將保險公司賬上的現金打的一個非常籠統的比喻“cash float(浮動的現金)”,誤讀成了保險公司的專有名詞。殊不知這些“浮動的現金”包括各種風險準備金、應付款項等,根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整體概念。

第二,通過上面的通俗介紹,各位也應該明白了,保險公司這些高負債所得到的資金,每天都會有理賠、保戶分紅、退保、傭金、經營費用等各種支出接踵而至。保險公司戰戰兢兢都來不及,怎麽可能任性使用?

所以,幾百年來,保險公司的經營原則必然是謹慎謹慎再謹慎,小心小心再小心。看看今年1到5月的國內保險業資金運用情況,超過一半的資金運用在了風險較低的債券和銀行存款。

數據來源:保監會網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57/info4033317.htm

再看看發達國家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債券占了大多數,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低風險債券。

美國人壽保險企業資產配置情況

那麽,保險公司用萬能險投資的做法是如何開始的?為什麽是合法合理的呢?這得從保險業本身的資金累積開始講起。

一開始,保險業是只有傳統保險的,也就是前面講到的:你交錢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承諾你在何種情況下賠多少錢給你。以人壽保險為例,比如疾病賠多少、殘疾及死亡賠多等。簡單說:

前面講到,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不敢也不能亂花。這個階段,一般都用來存銀行、投資債券等低風險行為。

時間到了美國的1970年代。那是個神奇喧囂又亂糟糟的年代。

1. 拖垮了整個經濟的越戰已經進入尾聲和收拾爛攤子的階段。

2. 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塌)。

3. 石油危機導致石油價格暴漲。

4. 失業率高企。

5. 經濟第一次出現滯脹,即經濟停滯與物價飆漲同時發生——這在當時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導致傳統凱恩斯主義完全失靈。

當時銀行利率高到什麽程度呢?3個月存款利率多少?將近20%!如果是你,你會買保險嗎?除了保險意識強的人會去買個死亡保險,絕大多數人至少要去存銀行吧?

利率高漲的美國,還倒逼了貨幣基金——也就是余額寶的前世——的誕生。人們紛紛把錢用於投資,而只購買非常有限的定期(即死亡)保險。

精算師們多聰明呀,一看就覺得勢頭不對:老百姓錢都去投資了,這樣下去沒人買保險了。得開發點新產品,把投資和保險結合起來。於是,萬能險誕生了!它收了你的錢以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留著將來準備對付死亡賠償,剩下的用來投資,並且有保底收益。保底的這部分近似於有承諾收益的封閉式基金——盡管計息基礎要扣除管理費以及提前支取有手續費。

所以,萬能險誕生後,它和與其非常相似的投連險一起,創造了“保障+投資”的保單功能。LIMRA(美國壽險協會)統計顯示:萬能險在1979年誕生後,大受歡迎,到 1985年即獲得38%的壽險市場份額,此後常年保持在25%左右。到2015年一季度,萬能險約占美國壽險市場的37%。(來源:http://www.limra.com/Posts/PR/News_Releases/LIMRA_Reports_Individual_Life_Insurance_Sales_Increase_8_Percent_in_First_Quarter_2015.aspx?LangType=1033

今天,萬能險在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蓬勃發展。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印尼、越南都有萬能險的主要市場。在長達近40年的歷史中,萬能險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那麽,萬能險項下的資金用來收購上市公司長期股權,為什麽會被質疑呢?原因是,本來萬能險的出發點是保護投保人所投資金的長期利益,但國內近年來中小型新興保險公司為了搶占市場、沖保費規模,大幹快上,積極發展了很多中、短期萬能險,發行了較多的低退保費用甚至是零退保費用(退保費用就是你退保時要扣掉的錢)、高現金價值(現金價值就是退保時你能拿到的錢)的萬能險保單,甚至是名為長期、實為短期的保單,比如前一、兩年的現金價值就比保費高,導致大量客戶可以在短期內就帶著正收益退保,從而使保險公司面臨流動性風險。

這就引起一個問題:期限錯配。典型的錯配有兩種,一種是融資端資金周期短於投資端,投資還沒結束,就面臨要‘還錢’的任務;還有一種是融資端資金周期長於投資端,投資結束早,面臨再投資風險,即再投資時市場整體收益水平可能下降,從而無法覆蓋融資成本。

很多人一聽期限錯配,就開始大加鞭撻。一個‘錯’字,誤導了多少人。其實這個“錯”字,不是“錯誤”的錯,而是“錯開”的錯,也就是資產和負債期限錯開。某種程度上來說,期限錯配是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的永恒主題,關鍵是把握“適度”兩個字,也就是錯配後的風險是不是可以承擔。如果保險公司有足夠的資本金作為風險緩沖墊,即便它承擔了較大的期限錯配風險(比如銷售了大量的中、短期萬能險保單而投資了較多的長期資產),只要這個緩沖墊能保障保戶的利益不受損害,那麽就一般認為是可接受。

所以嚴格來說,錯配是必然的,錯配也是銀行、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部分。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存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對於銀行來說是周期最短的融資——隨時可能被我們從銀行取出,但銀行卻需要把錢貸給個人和企業,而這些貸款動輒一年、數年甚至數十年。

那麽,既然說錯配是必然,我們再刨根問底:為什麽是必然的?

因為保險公司的負債是有成本的,包括給保戶的收益(分紅險的分紅水平、萬能險的結算利率等)和可能發生的賠款等,同時還面臨一系列經營費用。如果我沒辦法獲取比這些總成本更高的收益,那麽就面臨虧損。簡單來說,保險公司的投資選項也只有這麽一些:

1.把資金借給

a.低風險、短周期的借款人(一部分投到這里,比如存銀行)。

b.低風險、長周期的借款人(一部分投到這里,比如買債券)。

c.高風險、短周期的借款人(非常小部分投到這里)。

d.高風險、長周期的借款人(幾乎不參與)。

2.投資基金、股票

a.投資基金、股票,短期持有、為賺取差價。

b.投資基金、股票,長期持有,獲取權益性收益。

3.房地產、私募股權基金等風險高、周期長但期望回報更高的投資。

4.其他

所以,這樣就很好理解了:面對幾乎每年都有給付責任的壽險保單,保險公司也不可能只找短期債券等高流動性、低風險的資產進行匹配,因為高流動性、低風險的投資,通常都是低收益的。收益無法覆蓋融資成本,更別說經營費用了。活期存款就是最典型的這種資產:隨時能存取(高流動性)、又幾乎不會有損失(低風險),所以利息收益自然就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保險公司必須進行必要的一定比例的中、長期資產進行投資,才能保證必要的資產收益來覆蓋融資成本。寶能通過前海人壽持續買入萬科股票,就是上述第2點b項,屬於典型的長期資產投資。

因為寶能投資萬科股票,只要根據會計準則相關內容綜合判斷,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那麽持股超過20%但不超過50%時,就可以用“權益法”核算收益。通俗的說,就是投資方和被投資方被視為了一家人。投資方不再被當做只是來炒股票、賺差價的投機者,而是成為“你好我也好”的命運共同體。由此,萬科的凈利潤將按比例進入前海人壽的投資收益,從而達到優化前海人壽資產負債表、改善前海人壽償付能力的目的。

但如果投資過多的長期資產,就會產生一個前面講到的“適度”的問題。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最極端的情況:如果保險公司全部資金都投在了長期股權、房地產等長期資產上,那保險公司就拿不出一分錢進行每天必要的給付了,很可能馬上破產。當然,這種極端的錯配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但有助於理解這個“度”的問題。除了文章一開始講到的我國保險法規對於股票投資的集中度上限、比例上限等約束外,保險公司還需要做每季度的流動性壓力測試,都是對這方面風險的控制手段。

那麽,保險資金進行股票投資風險問題,除了投資集中度、投資品種比例等具體約束,整體是如何監管的呢?

這方面,我國的償二代,美國的風險資本RBC制度,歐洲的Solvency II,都有類似的監管思路。大體上來說,這些制度通過承保風險(保險公司承保的是賺錢的好業務還是賠錢的爛業務)、資產風險(投資的是相對穩定的債券還是上躥下跳的股票)、利率風險(保單對利率變化是否敏感)、信用風險等多個維度對保險公司的最低資本金提出要求。

比如,針對資產風險項下的股票類資產,償二代與RBC制度所對應的風險因子通常均約為30%,也就是每100元的股票投資必須要求有約30元的風險資本。其他各類資產比如債券等,也有相應的風險因子。同時,承保風險、利率風險等也會有相應的風險因子和計量基準,用來計算整體風險資本要求。把所有這些風險對應的資本要求加總後,就得出對該保險公司所要求的風險資本總額,再看看保險公司賬上有沒有足夠的資本,即可計算出風險資本充足率。

例如, RBC制度把承保、資產、利率、信用等風險都計算完畢後,得出該保險公司總體最低要求的資本金Company Action Level RBC是20億美元。該保險公司資本盈余、風險準備金等一系列可用於償付的資本加總是50億美元。二者相除,即得到風險資本RBC比率2.5。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目前賬上有2.5倍於RBC制度監管要求的資本金。

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而且, 不論是償二代還是RBC,或者Solvency II,所要求的資本並不是管理保險公司風險的唯一底線。保險公司往往綜合考慮自身實際風險、其他監管要求等而提取比監管制度所要求的更多資本,就像上面例子中的2.5倍資本,甚至3倍更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風險資本監管制度也不是保險業的原創。在國際銀行業的巴塞爾協議中也是類似的針對銀行提出資本金要求。

說回中國。具體到萬能險,這些年,保監會既看到了萬能險對於壽險市場的重要意義,也看到了中短期高現金價值萬能險的風險,由此從整體監管的角度出發,出臺了一系列的風險資本管理措施。其中既有靈活的一面,也有嚴格的一面:

1靈活

“放開前端”:2015年,萬能險利率改革:萬能型人身保險的最低保證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萬能型人身保險的評估利率上限從2.5%上升到複利3.5%。通俗地說,保戶可獲得的保證收益更高了。

2嚴格

“管住後端”:高現金價值的短期萬能險在新的監管體系《償二代》下有更高的資本占用,從而為保戶提供更高的安全墊。

3更嚴格

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高現金價值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該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的2倍以內;其中預期產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在1年及1年以下的高現金價值產品的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的1倍以內。

所以,在我們國家,萬能險並不是失控的洪水,而是籠中的動物。你怎麽餵養它,決定了它的成長。成天餵“激素”任其瘋長,不僅讓它長得又壯又不健康,你還得保證籠子夠結實。如果你想讓它健康正常的成長、將來不用成天加固籠子,就必須老老實實地餵正常的飼料、做結實的籠子。至於這動物會不會跑出籠子,重擔就落在了保監會身上。各位也應該看到,這些年保監會還是做了不少“科學餵養、加固籠子”的事。只是,資本天然就是“動物兇猛”。

(本文作者王海晶,系英國精算師;周瑤,系金融業資深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48

聽精算師解讀稅延養老險新政

為解決中國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證監會聯合發文,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1年。根據之前國家稅優健康保險的經驗,試點成熟後,總結經驗,然後會在全國鋪開。

解讀一:為何選取上海、福建、蘇州?

以下為之前調研分析的上海市、蘇州市以及福建省的人口數據情況,其中60歲以上人群占據總人口的比率。

由上圖可知,上海市與蘇州市的老齡化情況相當嚴重,福建情況相對較好。這三個地方具有相關代表性,有利於探索後續推廣經驗。

解讀二:何為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

所謂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就是指你用來買符合國家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錢,可以在稅前扣除的標準。這部分上限按月收入的6%計算,最高不超過1,000元,也就是說買保險的這部分錢不用交個人所得稅;此外,由此產生的投資收益,也不用交個人所得稅;等到你要領取商業養老金的時候再繳納個人所得稅就可以了。

對於取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夥企業自然人合夥人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稅前可扣除部分也是按當年應稅收入的6%計算,最高不超過12,000元。

下圖方便大家有直觀的了解。

也就是說,當收入超過16,666.67元這個臨界值時,稅前扣除限額將是不變的;換句話說,1,000元就是我們的可享受稅延優惠的最高繳費水平。

解讀三:購買稅延養老到底影響多少所得稅?

為了說明清楚這一點,下面挑選了一些案例,進行測算對比:

1、購買階段所得稅影響。

所以在購買階段,大致上月度所得稅的影響在0元至450元之間,折算為年度所得稅的影響在0元至5400元之間。

2、稅延養老金保險累積演示預測。

我們分別以最高繳費水平1,000元和社平工資對應繳費水平428元,以30周歲繳納,60周歲領取,采用4.5%作為累積利率,累積30年後的累積賬戶價值。

其中,選取4.5%作為累積利率,是參考了監管規定對於投資類產品的中等演示水平要求。另外,由於具體產品並未出臺,因此此處並未考慮產品的收費情況。

3、所得稅總體凈影響預估。

根據文件規定,領取養老金收入時候,延遲到此應交個稅=7.5%*領取的養老金。

我們假設:

職工30歲購買稅延養老保險,60歲退休;

不考慮工資增長以及稅款的時間價值;

賬戶按照4.5%利率累積;

退休時以累積賬戶價值一次性領取養老金,同時對養老金收入按照7.5%(75%*10%=7.5%)一次性繳稅。

若職工月收入為7,132元(2017上海市職工月平均工資),30年共可少繳稅1.54萬元,便於估算、退休時假設一次性領取養老金,則應繳稅額為2.61萬元,所得稅凈影響為+1.07萬元。

若職工月收入為20,000元(超過臨界值,按最高繳費水平計算),30年共可少繳稅9萬元,同樣假設退休時一次性領取養老金、則應繳稅額為6.09萬元,所得稅凈影響為-2.91萬元。

不過上述數據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畢竟現在的1萬元和30年後的1萬元錢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

若在60歲時,用累計賬戶價值購買躉交即領的轉換年金,扣除個稅後可領取的養老金額估算如下(單位:人民幣元):

註:1、上表數據在60歲前以4.5%年複利預測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凈值;

2、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以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10-2013)養老金男表、領取期以3.5%複利做預測;

3、同時沒有考慮保險公司產品的實際收費。

解讀四:能夠匹配稅延養老試點政策的產品在哪里?怎麽購買?

目前只是發布了試點政策,具體可匹配試點政策的產品還沒有,後續將由中國銀保監會提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指引”、與財政部、人社部和稅務總局協商後再發布。保險公司將根據該指引開發配套產品。

所以請大家註意,目前市面上在售的養老金保險產品是不符合稅延養老金政策規定的!不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遞延!

根據文件規定,個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可按月或按年領取商業養老金,領取期限原則上為終身或不少於15年。個人身故、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全殘或罹患重大疾病的,可以一次性領取商業養老金。

根據試點政策要求,未來的一年內,符合標準的保險公司根據監管指引開發稅延養老金產品,經監管部門批準後,才能上市銷售。

另外一個配套概念是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該賬戶將在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信息平臺(簡稱“中保信平臺”)上登記,並做唯一性校驗,確保不會出現重複購買的情況。

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稅延養老保險產品、享受遞延納稅優惠時,需以中保信平臺出具的稅延養老扣除憑證為扣稅依據。具體操作流程如下圖:

解讀五:還有哪些後續相關工作?

1、中國銀保監會出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指引,獲準的保險公司根據指引報批產品,然後產品上市。

2、試點期間,中國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制定銀行、公募基金類產品指引,指導相關金融機構產品開發。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信息平臺與商業銀行、稅務系統對接。

3、試點結束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賬戶投資範圍將把公募基金等產品也納入。

解讀六:稅延養老到底對大家有什麽好處?

1、國家將養老保險費從稅前工資中扣除,那麽應稅工資降低,應交個人所得稅也降低。這部分降低的稅的延遲繳納可以給大家帶來了增值的時間,也就是說以稅收延遲的時間為大家換來收益的增長。

2、國家推出稅延養老金,旨在鼓勵老百姓養成良好的儲備養老金的習慣,為未來的養老生活早做準備,以免出現“人還在、錢沒了”的情況。

不要小看這每月積累的小錢,從本文數據看出,退休時候而是一筆不小的錢。

(作者系全民雲科技總裁,曾擔任泰康養老和生命人壽總精算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80

【專題籽】棄做全職精算師 搞免費導賞團 細看香港故事

1 : GS(14)@2017-02-08 22:32:27

Michael連設計T-shirt也一手包辦,配合香港導賞團的主題。



【專題籽:胚芽故事】「希望介紹一些連本地人也不知道的地方讓外國旅客知道。」從事保險精算工作十年的曾志輝(Michael),2013年由外國回流香港,一年前成立「香港免費導賞團」,希望從本地人角度,帶旅客看另一面的香港。



在美國著名學府柏克萊大學修讀經濟及統計學系雙學士畢業的Michael,在美國、荷蘭等地從事精算師的工作。「在外地很多人問自己香港有甚麼玩,我只知道一些主要景點如大佛、山頂等,所以每一次回港,我會發掘一些未知東西。」到不同城市旅遊的時候,一直很喜歡玩免費導賞團,很享受每一個星期天,入住不同青年旅舍參加導賞團,並希望把這些經歷和社區概念帶回香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興趣,Michael更加由全職精算師轉為兼職。



帶旅客吃蛇羹,體驗香港人的飲食文化。

Michael(左三)希望帶旅客看香港的另一面。


由零開始 厚着面皮找小店合作

上班接近十年,從事朝九晚五的工作,Michael認為,「是一個適當的時候做一些從來未嘗試的工作,走一條別人未走過的路。」他慶幸自己的老闆很開明,自去年10月起讓他轉為兼職,只是星期一、三、五做精算的工作。Michael明言導賞團對工作有一定影響,特別是星期二、四缺席了公司的會議,惟有在上班的日子準備得更好。路是自己選擇的,沒有修讀美術學系,由零開始設計T-shirt、地圖、規劃路線、厚着面皮找小店東主合作等。「製作網頁由去年農曆新年開始,花數小時觀看YouTube頻道,由每一個按鍵和步驟逐一學習。」Michael強調。成立至今一年已經舉辦了六個不同導賞團,由行山、踏單車、美食以至歷史故事也有。更找來同道中人劉遂(Alla)一起合作,填補星期一、三、五帶團的空缺。嶺南大學哲學碩士畢業的Alla,機緣巧合下參加了Michael的導賞團,發覺大家的理念相同,自去年10月剛剛完了大學研究助理的合約,便開始帶導賞團。「對於一些有資金限制的旅客,未必可以參加獨立導賞團,他們認識城市方法往往是走馬看花,來到香港看到高樓大廈,未必知道背後故事就離開了。」Alla在學期間曾經到外地交流,做背包客參加不同導賞團,因此更希望充當領隊的角色,把香港介紹給旅客認識。



Alla在學期間曾到外地交流,做背包客參加不同導賞團,自己也想擔任領隊角色。

香港有不少關於風水的建築物,Alla會介紹給旅客認識。

對於一些有資金限制的旅客,認識城市方法有如走馬看花,未必知道背後故事。


去年農曆新年Michael開始製作網頁,靠觀看YouTube頻道自學。

地圖宣傳單張放在民宿或青年旅舍,讓旅客自取。


領隊心聲:滿足感來自一個留言

Alla表示:「旅客來參加我們的導賞團後,在TripAdvisor或網上平台多謝我們,我們已經很開心。」其中一個令她印象最深刻的留言是:「香港因為Alla變得更有趣」,感覺非常鼓舞,讓自己更有力量繼續做下去。Michael和Alla,對背包客都有一份獨有情意結,不也計較付出,希望帶給旅客一個獨有的香港體驗。他們同時歡迎香港人參加他們的導賞團,認識一些連本地人也可能不知道的歷史或小店故事。



Michael在柏克萊大學修讀經濟及統計學系雙學士學位。

Michael曾在美國、荷蘭等地生活十年。



Michael畢業至今一直從事精算工作。

嶺南大學哲學碩士畢業的Alla。

facebook專頁:Hong Kong Free Tours記者:翁怡富攝影:陳健邦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8/199207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026

精算師創立平台 為保險產品評分 「投保如入賭場買大細」

1 : GS(14)@2017-07-05 03:47:06

■倫凱恩(右)與兩名前資深保險從業員一同創立10Life。 李潤芳攝



【本報訊】要解構保險,總離不開精算。保險精神在於轉嫁風險,透過建立資金池,將一人的風險分予眾人承擔。至於保費應繳多少、有甚麼不保條款,統統由保險精算師透過歷史數據計算,確保保險公司不會爆煲。保險產品比較平台10Life精算師倫凱恩(Iris)坦言,保險公司就如大莊家,但投保人「買大細」贏的機會,其實往往少於一半。記者:陳洛嘉

Iris於澳洲修讀精算及日語雙學位,畢業後工作離不開保險,曾於英國保誠、ING集團等大型保險公司工作,去年創業成立保險產品比較平台10Life。同樣是計數,坊間常將精算師與會計師混淆,Iris解釋:「會計係計已發生咗嘅嘢,而精算就係估計將來會發生嘅事。」她以賭場作比喻:「買保險就好似入賭場,不過賭嘅唔係錢,係賭你條命、幾時病、幾時唔見嘢。」



須清楚有何風險需轉嫁

常言道逢賭必輸,若然保險公司是大莊家,買保險是否一定蝕?Iris不諱言,精算師計算客戶出事的機會率後,會於此再加上利潤率以釐定保費,「情況就好似玩大細,客嘅贏率少過50%,因為會有圍骰(莊家通吃)」。雖然投保某程度上等如賭,但Iris認為,賭亦有賭的用處,「都係一種entertainment(娛樂)」,正如保險的確做到轉嫁風險,只不過投保前必須清楚自己有何風險需要轉嫁,「揀性價比高嘅,唔好乜都買」。譬如內地盛行戀愛險、月亮險等產品,她直言「雖然乜嘢都有得計,保險都係計機會率、或然率,但保險精神係承保風險,睇唔到呢類產品保緊乜嘢風險,賭博成份居多」。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3/200766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69

精算師年薪百萬 上車可按九成

1 : GS(14)@2017-07-05 03:47:06

【本報訊】Iris有20年精算師經驗,成為人母後毅然創業。她指,其實10年經驗的精算師月薪已至少有10萬元,新人約有2萬元,但精算師於產品設計、定價方面難免站於保險公司立場,例如計算傳統醫療或人壽保險風險時,若醫療通脹急升、出現超級病毒等,都會令保費及死亡率難以預測,故常會另設條款保障保險公司,她坦言「亦是精算師工作嘅一部份」。


計數及溝通能力並重

精算是各大院校的「神科」,收生要求高之餘,畢業後要考取海外的精算資格試,成功領牌前大約要通過十多科考試,其後亦規定每年花10小時進修。不過,薪高糧準亦有着數,不少新樓盤審批高成數按揭貸款,亦看重申請者的職業,以新地(016)為例,精算師可申請九成樓按,而建築師、會計師、測量師、獸醫、牙醫、醫生、註冊護士、律師、特許金融分析師、民航機師及公務員11種職業亦有優惠,普通人則僅能申請八成樓按。然而,隨着科技發達,現時數據大多能自動化計算,不一定需要精算師。Iris認為,最成功的精算師不能只懂計數,一定要有溝通能力,將數據翻譯變回「人話」,故現與另外兩名創辦人成立保險比較平台,改為站在顧客立場比較產品。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3/200766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