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菜鳥老闆的經驗教訓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952.html

一位20多歲的公司創始人,如何找到既適合團隊,又符合自身個性的管理風格呢?她在不斷試錯中發現,不要害怕在溝通時團隊成員挑戰你的觀點,惱人的問題並不代表對方試圖推翻你的領導。與說出問題相比,避免衝突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年度老闆」並非是我要努力爭取的一個獎項。說真的。如果我的團隊能安然無恙地度過今年,我一定會興奮不已。

去年,我25歲,辭去了在麥肯錫(McKinsey)的分析師工作,創辦了面向年輕職業女性的社交網絡Levo League,迫不得已走上了管理崗位。我通過讀書來緩解作為一名新手的恐慌;我讀過大衛•格爾曼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書中講到了如何在控制自身情緒的同時,影響其他人的情緒。Zappos電商網站CEO謝家華的《傳遞快樂》(Delivering Happiness),讓我產生了建立自己公司文化的念頭,我希望公司所有員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我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結果很快就陷入僵局,在管理方面大放光芒的夢想也被無情擊碎。讀再多的書也成不了管理大師;只有經驗才最重要。經過幾個月的反覆嘗試之後,我終於明確了自己管理上的優先度——比如進行困難但至關重要的對話,提供有用的反饋,以及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等。

溝通是關鍵

最初,我很難接受團隊成員挑戰我的觀點。我本來期望得到建設性的反饋,結果卻讓我非常不爽。於是我的態度從積極變得易怒:「我沒時間」或「我不關心」成了我的口頭語。最後,我意識到惱人的問題並不代表對方試圖推翻你的領導;源頭在於缺乏清楚的溝通。與說出問題相比,避免衝突可能引發更大的問題;最後,我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溝通策略。

我認識到透明的重要性。現在,我會寫「週日鞭策郵件(SKAE)」,郵件中會列出團隊的總體目標,並細分一週內每位員工的責任。團隊用於理解工作內容的時間大為減少,於是有了更多創意時間,來開發後續項目。

反饋也要注意方式

有一天,我壓力滿滿,可一位員工一直問我該把一張桌子搬到哪兒去。我怒不可遏地回了她一句「我才不管你把那張該死的桌子放在哪兒,」然後繼續工作。每當我回想起當時的表現,都會打冷顫。我將自己遇到的挫折發洩到一位完全無辜的團隊成員身上。我認識到時間、地點和語調的重要性,尤其是辦公室裡的員工大都年輕敏感、精力充沛。未來我會如何回應上述問題?把她叫到一旁,然後跟她說:「我非常希望你能接管這件事,自己決定如何擺放辦公家具。」每家公司都需要完成這些基礎事務。如果處理得當,可以提高下屬的自信,這將有助於他們未來承擔更大的任務。

經驗豐富的員工可以成為良師

我的下屬中,有幾位女士比我大五到七歲。如果她們發現某些方面有問題,通常會以更令人舒服的方式提出來。她們會儘量安排一個時間來討論問題。她們在其他公司的經驗讓她們瞭解到溝通和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管理者是如何煉成的?

要學會成為一名更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拿出時間體驗和培養新技能。聽起來似乎顯而易見,但許多公司創始人和首次走上管理崗位的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確定自己的弱點,並不斷努力改進,這種事不會在一夜之間完成。

我正在競選「年度進步最快老闆」—— 一個讓菜鳥管理者們自豪的獎項。

(翻譯:劉進龍/汪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3

資本菜鳥通:如何找投資人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887.html

當你已經確定自己的融資對象之後,無論是天使、VC、PE還是做債,你就進入下一個階段,拿著自己的資料和他們談,前期涉及到兩個問題:1)如何找到他們;2)如何選擇的問題;當然,如果你只找到一家,或者時間不夠你進行比較,你也就沒有太多選擇了。

 一、如何找到他們

如果公司已經到了中期、中後期,經過了幾輪投資,如何找投資人他們都會知道怎麼做,倒是初期的不太容易,我在這裡就說一下初期找投資的事情。

其實跟做生意一樣,除了產品本身、人品好壞之外,關係是最重要的,在你做得東西不是市場都想搶的情況下,關係非常重要。我說的關係並不是說不好的項目也給你投,而是有關係的情況下,信任程度高,在同樣情況下人家主觀上會覺得投到你這個人的風險會小一些,所以投資的概率會高一些。

投資公司也一樣,他們也是在找項目,朋友介紹的項目他們會更重視一些,因為1)面子問題,他會花時間看;2)朋友也不會瞎介紹;3)每天他們收集來的項目可能很多,他們先看誰的,除了很急很熱的項目之外,他自然會看看朋友介紹的項目。

所以,有關係先找關係!

初創公司

一般是天使投資階段,也有VC的。對了,外面號稱PE的國內小公司你要小心一點,基本他們是拉皮條,倒買倒賣那種,自己也沒錢瞎忽悠,要真想找人幫忙的話,一般是到了有一定的產品和規模,你可以找FA。

 a) 只有一輛桿槍,一個計劃,連產品的模型都沒有的階段

這個屬於最難的階段,基本靠運氣了。分以下幾種情況:

  A.有比較好的業內口碑,或者是比較好的創業歷史。

這個稍微好一些,直接找自己過去接觸過的投資人,跟他們先談,項目階段太早他們公司可能不會直接投錢,這時候他們個人有可能頭(有的投資公司政策允許,需要披露,有的管的不嚴,沒有利益衝突也可以做)

你找的這些人就算不能給你投錢,他們投過很多項目,所以會給你的項目本身或者是融資提出很好的建議。同時,他們也會在融資上給你提建議,直至給你介紹合適的天使投資或者VC投資的人。

如果很多你認識的人都給你項目直接潑了一瓢涼水,你真得好好想想你的項目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需要調整了。

可能另外一條路就是找一些做過融資的公司的朋友,如果你同他們關係好,他們會給你介紹,甚至自己投錢。

當然,最直接的一條路就是,如果你需要的資金量不大,就是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的規模,你大可以找那種有錢的朋友,對於他們而言,這點錢不是問題,只要他們喜歡你的項目,另外,他們其實也是想幹些這種事,平常都是朋友問他們借錢做項目,讓他們投的也大多是傳統行業,偶爾的一些新興行業的機會其實他們也想嘗試,只是對風險和股份這一塊他們不太清楚怎麼評估。

 B.沒有比較好的業內從業口碑,也沒有接觸過投資人

這個時候比較好的方法是把產品做出個原型來,別光是紅口白牙到處去噴,因為這個時候你談的人都是朋友的朋友,或者不知道拐了都少彎路接觸上的,他對你也沒有什麼道義上的責任,你對他投的項目瞭解的也比較少,有一種概率就是你做的東西和他們投過的項目有衝突,這個時候有可能你的創意被盜用。

當然,還是通過朋友的朋友來找,跟上面A裡面提到的一樣,現在市面上很多私人老闆很有錢(比如山西煤老闆、中小地產商)等,有人願意投錢保不住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經常參加一些真正有投資人參加的聚會(絕不是一堆拿著項目找錢的人參加的聚會),這種聚會主要是一些投資公司辦的年會、研討會這些,如果通過朋友能拿到邀請函混進去,拿著名片到處換一下,有時間就簡單聊聊,沒時間就回來再聯繫,這個也不失為一個辦法。當然,你要是很執著不怕丟面子,沒有邀請函就在門口晃蕩,逮著機會換名片。

上面說的這種會議不同於市面上邀請人出錢才能去參加的會議,那種場合有經驗的人一般人都不會給你聯繫方法,而這種場合都是私底下邀請,所以外面一般不知道這個消息,所以能夠找到人聯繫方法的概率很好。

另外,參加這種活動的經常是投資公司的高官,他自己很少初期直接來看項目,所以不管他覺得你的項目是否有吸引力,只要將來他能夠把你的東西轉給他手底下的人,他手底下的人會當一回事認真來看。

總之,在產品、市場同樣的情況下,這個階段的融資相比後幾個階段困難些,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做出個大概的產品來再去談,除非你真的很有名氣,人家衝著你的名氣就會投(當然,你到了這個份上絕不會看我寫的這部分東西)

還有,金額小的情況下,自己掏錢做做吧,別又想做,又不敢冒險,天下的便宜事情哪能都讓你沾了去。像那種吹牛說幾分鐘拿著一個項目計劃就搞定的故事不能說沒有,但肯定是鳳毛菱角,除非你的項目真的是跨世紀的牛逼創意(當然,每個做項目的人都覺得自己是跨世界的牛逼項目),那些人大多已經業內有名氣或者說他們本身也是通過關係介紹過來的。

b) 已經有一個隊伍,有一個比較成型的產品,並且已經推向市場,有一定小的但是幾乎可以被忽略的業績(幾萬塊錢,幾十萬人民幣月收入)

這個時候看融資規模,基本介於天使、VC兩可的階段,這個時候有東西了,也有一點點業績,估值的時候還有個說頭,不是完全紅口白牙,拿著Excel上玩弄的一些天知道的假設的數據。

怎麼找的話,還是一樣,先找熟人、朋友,上面提到的招數當然可以用,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參加一些比賽,讓你的項目落到一些投資人的雷達上,如果你的項目不錯,不管得不得獎,你的機會就會增加很多

  c) 隊伍比較成熟,產品成型,市場上有不少人知道,收入也還算是一個數(幾十萬,幾百萬人民幣月收入)

這個階段的融資規模可能超過了一些小的天使的範圍,你找大的天使或者VC的可能性比較大寫。

這個時候你在市場上有些名氣,如果產品不錯的話可能有些投資人會主動找你,但是不要就此止步,你一定要找你熟悉的朋友來看或者介紹投資人來看,因為對於這些投資人你瞭解的底細也會相對多一些,選擇面也大一些。

還有,如果你的產品可能做得非常大,需要的資金量不小,這個時候你可以找FA來介入,FA比較有融資經驗,無論是在對於資本市場的瞭解以及項目包裝上都能幫很大的忙。世面上比較出名的有幾家,易凱投資(ECapital)、China Renaissance、Hina都不錯,我跟包凡不熟,易凱的王冉瞭解的多一些,他們在這方面口碑不錯。

二、如何選擇

如何選擇這個話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話題,因為就算你找來了錢,如果你選擇了不對的錢,你將來的煩惱很多。

  A) 天使投資

 a) 自己有一定資金實力:如果他能給你投200萬,那麼他手裡的現金至少有幾千萬,手頭上沒有上千萬現金的人給你投1、200萬你要好好想想是不是要拿這個錢,因為這裡面有幾個問題1.你的道義責任,如果做賠了他的損失對於總資產而言比例過大;2.他的承受能力,因為佔的比例較大,他非常在乎的心態會很正常,一旦公司做的不好,他會怎麼搞誰都不好說,雖然這些都能理解。

 b) 有過投資經驗:最好是做過投資,而且最好是拿自己的錢做過,不但有投成功的項目,而且最好有不少失敗的項目。因為我說過一些天使投資的人過去是拿別人的錢投,自己覺得眼熱,也拿個人錢來投,這時候心態也會不大一樣。

 c) 口碑:不管世面上這個人多出名,你一定要想辦法瞭解這個人的為人,如果這個人太斤斤計較,你也要小心,因為將來會涉及到其他新的投資人進來,非常計較的人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利在新的融資上搞。

  B) VC

a) 最好別找太小的VC,幾千萬美金的Fund你要小心一點,他們小本身就能說明他們本身有問題,不然他們就會是大的。就算新作的VC,只要他過去經歷好、人品好,不可能只搞一個1、2千萬美金規模的小Fund;另外,這種VC做事非常小心,非常計較,因為他們想做出一個好的記錄,將來VC自己再融資的時候有比較好的記錄,能夠將Fund做的更大,他們急需track record。所以,很多情況下他們剛開始會比較好,一旦進入後幾輪的融資,他們自己沒錢跟,但是他們一旦計較起來,會給你的融資添些亂,另外,這種一般不夠大氣,在你難的時候他們想到的先是保全自己;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見過大起大落,沒有大大的賠過、賺過幾次錢。

b) 最好別找連一個會說中國話的GP都沒有的中小VC,因為這種VC不瞭解中國文化,碰到很多需要大家都妥協的時候會比較自私,摳著合同給你算賬,給你添很多麻煩。當然,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他們不受規矩,而是文化差異導致,他們不懂的在一個需要折中、妥協的商業環境中生存之道,他們以為自己合法的不妥協會影響名聲,更不知道自己的名聲會在圈裡很快傳出去臭掉

 c) 口碑:不論VC大小,有多少成功的故事,口碑永遠是最重要的。有些大的VC口碑比較差,他們給了你Term Sheet,在你最需要錢的關鍵節點拿你一把,要不然是修改Term,要不然就是term簽了,DD也做完了,然後找理由不投,我見過一個大的VC給朋友投的一個項目的搞笑的毀人過程:DD快做完了,SPA的條款也談得差不多了,再找他就說他在國外休假還沒回來,過三週回來再繼續,回來之後說對不起我不投了。

還有一種大的VC對於企業家非常不友善,曾經見過一個投資思念幫人賺了六倍的企業家還被VC在背後罵得很難聽,這個朋友在圈子裡傳出的口碑是那個人是連豬狗都不如。

總之,如果有可能的情況下,不管這家VC有多大,你最好在圈子裡面問問朋友這家VC的口碑怎樣,別以為自己找了一家出名的大VC有多牛,可能你的痛苦在後頭,企業和VC需要互相理解和折中拖鞋的時候只有兩種情況1)企業困難的時候,需要投資人拉一把;2)再融資涉及利益的時候,如果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VC會綁架你們公司。

  C) PE和投行

這裡說的PE指得是一些比較知名的PE,在微博上號稱自己做PE的人你要小心一點,很可能他們本身就是掮客,就幾桿槍就在市場上忽悠,當然,他們忽悠的一般是沒有經驗的民企,和給錢能買通公司大頭的某些地方性國企。

他們在市場上的地位如果知名的大的VC一樣是不用懷疑的,但是,他們也和知名的VC一樣有不同的口碑,只是這些企業太大,雖然公司裡的文化一致,但是和你打交道的這個部門、這個人口碑怎樣就非常重要。

因為自己特殊的工作崗位,以及幫朋友融資這些事,我接觸過幾乎所有的國際投行,包括美林(Merrill Lynch)、高盛(Goldman Sacks)、瑞銀(UBS)、瑞信(Credit Suisse),花旗(Citigroup),匯豐(HSBC),德意志銀行(Deutsch Bank),大摩(JP Morgan),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其中有不少家是非常深入的接觸,總體感覺是你接觸的部門或者人怎麼樣非常重要,同樣一家投行不同的人真的不一樣,有的人非常好,有的人則非常操蛋。

投行裡面有些人在approach你的時候說的可以非常非常動聽,特別是企業上市之前選秀,為了拿到幫企業做ipo的暴利的單子,有的人會舌吐蓮花,憑著自己的巨大牌子瞎JB承諾,我見過的上市公司有最後被他們綁架,低於承諾幾倍ipo的。

 後記:

寫到這裡這一節差不多了,因為這一節提到了一些投行,我怕我敬重的一些人誤會是說他們,他們做過的項目口碑很好,跟我接觸感覺也是如此,我點名表示一下對你們人品的敬重(2位Tony(國人),Kevin(國人),George(算是國人),Julia(國人),Ker(老外)),如果你和投行接觸碰到他們是你的幸運。

還有,碰到鬼佬的時候確實要小心一點,並不是他們人不好,主要是他們不懂得折中和妥協;另外,對於會說中文的鬼佬也留意一點,不是他們不好,而是他們對中國負面瞭解的比較多一些,可能被人忽悠次數太多,他們比較容易覺得你忽悠他們,比較容易不信任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5

投資者報:明星基金經理和菜鳥基金經理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gkr5.html
投資邏輯的魅力

 

   范勇宏先生出了本《基金長青》的書。關心公募行業發展的人,應該去讀一讀。我特別要提及的是,他用了整整一章來描寫跟隨其近18年的王亞偉。

 

   書中特別提到,王亞偉管理華夏大盤(點評)前的十年時間裡,雖然也有過良好的業績,但發揮並不穩定,起初其在社保基金、華夏成長(點評)基金管理中「很不順利,遲遲找不到市場感覺、踏不准節奏」,直到2005年9月,王聽從范的勸,放下投資,調整心態,去國外學習,回國後王亞偉便「神」了。

 

   這萌發了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明星基金經理和菜鳥基金經理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呢?接觸過近100位基金經理後,我發現有兩點必不可少。其一,是否在牛熊市的歷練中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其二,是否有良好的心態並把風險放在首位。

 

   本期專欄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

 

   王亞偉十年磨劍

 

   圍繞王亞偉的爭議很大。有人說他是被華夏打造出來的,有人質疑他投資有貓膩,但沒有人去研究過他的投資成長歷程。筆者見過幾次王亞偉,印象跟范勇宏描述的在1995年面試王時相似,平和、淡定,時不時憨笑,王亞偉的同事評價他,顧家、喜歡攝影。

 

   在炒作以及神話王亞偉的時候,投資者僅看到了其2005年接受華夏大盤至其2012年離開這7年間,基金累計淨值增長了1046%,以及王總神秘地出現在重組股裡,但卻沒有人認真思考過或無從知悉他的成長經歷和他投資組合的藝術。

 

   在1995年進入華夏證券至2005年的10年裡,他和現在很多基金經理一樣,犯過很多錯誤。

 

   1998年,王亞偉剛剛管理基金,投資五糧液時因拘泥於原先設定的目標價,最終1000萬元賬面盈利化為烏有,王常常以此告誡自己戒驕戒躁;2001年重倉持有茅台,在熊市中堅守幾年終於在2003年沒有收穫地斬倉,錯過大牛股;2004至2005年期間,因選股面窄等原因沒有處理好股票組合彈性和穩定的關係,業績波動較大。

 

   據范勇宏描述,2005年王回來後,投資策略較以往更靈活,既發掘隱蔽資產、又有再重組驅動的個股,同時也不排斥低市盈率、低市淨率的架子型投資,持股更為分散,少有單只股票超過淨值的5%,大多數個股佔淨值2%以下。在范勇宏看來,此時王亞偉的投資理念才基本成型了。

 

   不隨大流,愛好冷門股,甚至刻意迴避基金重倉股和某個階段的熱點股,強調考慮了隱蔽資產的安全邊際,王亞偉對重組股情有獨鍾,以至於在他的大投資組合裡,還有一個重組股的小組合(關於組合投資的藝術,我們下期詳談)。

 

   投資邏輯不是虛的

 

   那麼,投資邏輯到底有價值嗎?

 

   應該說,符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有價值,別人的投資邏輯僅僅有參考價值。不得不說的是,很多人忽略了這個看似很虛的東西。

 

   2011年底,筆者採訪鵬華一基金經理,彼時其業績排在同類基金前幾名。我向其詢問他的投資邏輯。該基金經理竟以不便透露、投資邏輯是不斷變化的等回答搪塞,後來乾脆來了一句「你給我一個比較成功的邏輯」。

當然我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能列數幾個,也必須和不同性格、不同投資習慣相結合,再經市場檢驗才有意義。後來,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墊底。

 

   2009年,原嘉實基金經理鄒唯被《投資者報》評為最賺錢的基金經理,採訪他時也問過投資邏輯的問題。鄒當時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但他很勤奮,兩天後,鄒在出差途中打來電話說,首次對自己的投資邏輯做了總結和反省。

 

   我想說的是,即使業績很好的基金經理,在投資過程中,也不一定能靜下心來把自己的投資邏輯明確梳理出來。王亞偉之所以從2006年開始,年年業績靠前,當然與其勤奮、嚴謹和高悟性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基於獨立思考和市場檢驗的符合自己性格的投資邏輯。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一點,去年筆者寫過一組「基金經理檔案」的系列文章,對一些好的基金經理的過往操作做過分析,同時對益民紅利成長的蔣俊國、華富競爭力優選的張琦等人的失敗也分析過。失敗者一個明顯的通病是,風格漂移不定,追漲殺跌,缺少獨立判斷。因而對年換手率超過16倍、三年虧損51%、連續七個季度跑輸業績比較基準而還不下課的張琦,筆者提出了明確質疑。

 

   文章發出後不到20天,華富就公告張琦因個人原因離職。我覺得,離職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基金經理個人,都是負責任的態度,因為屢戰屢敗之後,其對投資的理解或操作已經完全扭曲,容易變成賭徒,這時候,缺少的就是對自己的再認識。

 

   之所以實名舉這些例子,是想說,基金經理尤其是沒有經歷過牛熊市場檢驗的人,應該時時反省過往的操作,不斷修正錯誤,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風格。這樣,穩定的業績才是大概率事件。

 

   選擇是件困難的事兒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困難,其中很多歸根結底是不知道如何抉擇。

 

   筆者近日見到了華夏基金公司的陽琨,他是基金興華(點評)的基金經理,自2007年6月管理該基金至今,跑贏上證綜指101%。實現這一業績並不容易,而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基金管理人做出多次正確選擇的累積結果。

 

   也許你會以為,對於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而言,做選擇跟早晨起床選擇穿哪雙襪子一樣容易,起初我也這麼認為,亦或說我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以至於當陽琨說他因新的選擇而面臨挑戰時,我頓時感到被電了一下:怎麼會呢?

 

   當前,代表轉型方向和成長能力的創業板指數連續5個月上漲,代表傳統同時又是經濟主體的滬深300指數則自2010年以來就在持續向下,那麼,該如何在價值和成長、短期和長期之間進行配置?這是陽琨正面臨選擇的問題,也是很多基金經理正在思考的問題。

 

   筆者無意對該問題的答案進行探討,而是想說,做選擇是很困難的,而且,優秀的基金經理總是寂寞的,但恰恰這個行業追求的是浮華,這注定了大部分人要甘於平庸。

 

   平庸的大多數

 

   易方達基金公司副總經理陳志民日前在微博上說,今年以來的行情幾乎是2010年的翻版,小盤成長股VS大盤週期股,基金經理們幾乎被逼瘋了!

 

   為什麼被逼瘋了?大抵是因為基金經理難取難捨。他們要盯著盤面不斷地問自己,要不要追持續上漲的小盤股?不追,業績落後,持有人先罵後贖回,領導還要找談話;追,估值太高,進去容易,怎麼出來?

 

   兩個字,糾結。

 

   到底怎麼選擇,這要看基金經理的追求了。

 

   美國福特基金會投資政策研究部門的主管勞倫斯?西格爾(Laurence Siegel)把基金經理分了四種類型,非常犀利。

 

   第一種,隨大流同時又是正確的,這是最理想的;第二種,堅持獨立立場同時是正確的,他們是英雄;第三種,隨大流但是錯的,對公募基金經理而言,這並不嚴重,至少不會丟掉飯碗;第四種,堅持獨立立場同時是錯的,或者一定時期內是錯的。

 

   在這四種選擇中,基金經理必須選一個,毫無疑問,選擇第四種的一定是傻瓜,因為領導、公司的銷售人員、同行、持有人都不會拿5年或者10年的時間來驗證你的對錯。

 

   顯而易見,從以往的經驗和趨利避害的需要看,很多人會選擇隨大流。無論是A股2007年的大牛市,還是美國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狂歡,無不如此。雖然當時很風光,但事後很慘烈。優秀的基金經理誕生於有獨立立場的堅持,當然這需要付出代價。

 

   所以筆者在開頭就說,英雄是寂寞的,但恰恰這個行業追求的是浮華,這多少注定了大部分人會選擇平庸。

 

   你在乎什麼?

 

   關於英雄的寂寞,我想講述一個故事。

 

   很多人壓根不知道傑弗裡·維尼克,但人們沒有忘記彼得?林奇。沒錯,維尼克正是林奇的接班人,可惜他最後被管理層、輿論和持有人「趕走了」

 

   1992年,維尼克開始管理著名的麥哲倫基金,讓外界大吃一驚的是,他竟然上任後就賣掉了林奇所青睞的消費類股票,替而代之的是能源和科技等板塊。你應該能想像,那時,他面對的外界壓力遠比王亞偉的接任者剔除其青睞的股票還要大得多。

 

   第一回合有驚無險,他做對了,他所配置的半導體、石油服務和天然氣行業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領跑市場。但有勇氣的人並不是每一次與眾不同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

 

   1995年秋,37歲的維尼克認為科技板塊已經過度投機了,因此,到第二年春天,他把麥哲倫基金持有的科技股倉位大幅降至3.5%,這相比上一年10月份的43%,幾乎是砍倉了,取而代之的是11%的現金和19%的債券。但眾所周知,科技股泡沫一直延續到21世紀。

 

   結果,麥哲倫基金的三年收益率創了新低,滑落至標普500收益率之下,弄得客戶贖回,基金管理費跟著大幅下降。《波士頓環球報》、《巴倫週刊》、《福布斯》等知名報刊輪番挖苦,《波士頓環球報》甚至刊登以「維尼克,請朝我們的鼻子上搗一拳」開頭的文章。

 

   維尼克辭職或被解僱了。但所有故事的結尾都是好人獲得好報,維尼克也不例外。其離開麥哲倫後,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至2000年,其4年的回報率超過了646%,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隻上漲了110%。

 

   就更大的意義而言,基金經理的選擇並不僅僅停留在,到底是選茅台(600519)還是選萬科(剛剛公佈的一季報中,萬科代替茅台成為公募的第一重倉股),到底是選更大的股票頭寸還是更大的債券頭寸,而是要在犧牲客戶和犧牲客戶的錢這兩者之間做選擇,即使這並非基金經理個人一廂情願的事,但這的確決定了他的行為。

 

   在20世紀末期科技股雞犬升天的情況下,基金經理並非不知道隨時會來的風險。但不隨大流,就意味著要犧牲客戶,而客戶就意味著利潤,因此職業基金經理也將面臨職業風險。畢竟客戶只在乎更高的收益,至於風險那只是泡沫破裂後才會有的真切感覺。

 

   所以,對多數基金經理來說,他們更願意隨大流,這只不過是犧牲了客戶的錢,更無關道德上的指責。而關於風險,將在下期本專欄上進行討論。

 

   如何認識風險和運氣

 

   華安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尚志民3月底在「金牛獎」頒獎現場代表基金經理講話時,曾很有感觸地說:「長期而言,心態大於智力」。這可以理解為,對自身侷限性的認識,遠比自認為高明重要。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對基金經理而言,有兩點或許需要時時記住:預測有很大侷限性;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業績貢獻來自於運氣的成分大於技巧。

 

   前者警示我們,沒有哪項投資決策是絕對正確的,因而要實時控制風險;後者的警示意義在於,一次良好的業績記錄是諸多運氣的結果而非全憑技術高超,這樣才不至於因信心膨脹而誤入歧途。

 

   在過去幾年的基金報導中,筆者對基金經理個股集中度高、行業集中度高的行為,均持批評態度,比如多次在文章裡提到的中歐中小盤基金經理王海的過激配置,王在2012年因超配地產股獲得亞軍之後,今年進一步加大地產股的配置,截至一季度末,該基金地產股佔基金淨資產的82%,創公募史上之最,其淨值表現則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6個百分點。

 

   與其說這是基金經理的風格,不如說這更像賭徒。

 

   控制風險猶如當建築師

 

   雅安地震後,很多房子倒塌,對於掏大價錢買房的人來說,損失不言而喻。但房子能否經受住地震的考驗,只有地震後才最直觀。基金經理就像建築師,其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在平地上建起房子,更重要的是地震來時能保證房子的安全,進而保證房子裡人的安全。

 

   在投資領域,所有人都存在高估自己認知風險的能力,並低估規避風險所需要的條件。極端的例子就是王海用投資者的血汗錢來證明自己對房地產股的樂觀判斷。在地震沒發生之前,誰也不知道把八成資金投到地產股上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對王海而言,賭對了,成為英雄;賭錯了,對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順便提一句,一個機構投資者允許這種賭博行為的存在其實比賭博更危險。

 

   巴菲特和林奇之所以牛,並不是他在那一年取得了多麼高得離譜的業績,恰恰相反,其出色的投資成就來源於他們數十年沒有大虧。這跟建築師一樣,即使房子建得再好,扛不住一次7級地震,那麼所有的收穫都終將變成一地瓦礫,這便是投資的殘酷性。

 

   在牛市中,風險就像變色龍一樣能把自己掩藏得滴水不露,就像上世紀末的科技股泡沫,就像最近中國的傳媒股一路高歌猛進一樣。此時所有人都覺得,這裡根本就沒有風險,但當熊市來臨,風險這個變色龍偽裝撕去,攻擊性就表現無疑。所以說,專業的機構投資者的最大價值更多體現在風險控制上,而不是在牛市中的勇敢。

 

   運氣還是技巧

 

    大多數人都更傾向於否認運氣在成功中的作用,而強化自己的技能和聰明等。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新作《思考,快與慢》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秘密:我們是怎麼思考的?原來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判斷是多麼的輕率和經不起推敲。

 

   卡尼曼從一項數十年的研究中發現,對大多數基金經理來說,選擇股票更像擲骰子,而不像是玩撲克。對沖基金收益的年度相關係數非常小,也就比零稍高一點。因此他說:「每年成功的基金差不多都是靠運氣,或者說他們骰子擲得好。

 

   卡尼曼稱,眾多研究者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那就是幾乎所有炒股的人,不管他們對股票是否瞭解,都是在玩碰運氣的遊戲,交易者的主觀經驗只不過是他們在很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看似明智的猜測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場中,明智的猜測比瞎猜也准不了多少。

 

   或許,很多基金經理覺得卡尼曼完全在胡說,如果全如他所言,專業的基金經理還有什麼價值?但懷疑歸懷疑,沒有多少基金經理敢站出來與大猩猩比誰的投資能力強。

 

   也許大家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美國投資理論界提出設想,《華爾街日報》出面組織,一場比試選股水平的歷時數年的著名公開競賽拉開了帷幕。競賽的一方是由當時華爾街最著名的股票分析師組成的若干專家組,另一方則是一頭通過擲飛鏢選股的大猩猩,比較誰選出的股票組合產生的投資收益率高,結果是大猩猩贏了。

 

   在這裡,筆者無意否定基金經理的價值,投資最權威的考官是時間,長時間裡,純屬靠運氣的大猩猩不可能戰勝華爾街。但基金經理要真切地明白,好的業績並不全部是技能,或者獲得幾次「金牛獎」也並不能證明自己的高明,更重要的是,不要否認運氣在其中扮演的作用,這樣才不至於信心膨脹,才不至於放大直觀而忽視真實的風險。

 

   雖然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只發展了15年,管理基金產品超過十年的基金經理也屈指可數,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還不足以評價一個基金經理的好壞。但在這樣一個話題結束的時候,通過與國內近百位基金經理接觸以及回頭梳理國外基金經理的沉浮史,筆者想做一點總結,明星基金經理和菜鳥基金經理到底有什麼區別?

 

   其一,是否通過不斷的糾錯,形成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或者風格;其二,是否做到既定收益下風險最小化,以及是否對運氣有正確的認識;其三,是否有像管理自己爸媽的錢一樣的心態管理持有人的錢。

 

   作者:岳永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4

搞破壞!菜鳥也能撼動老大

2013-05-20  TCW  
 

 

如果你從沒碰過飛機,給你三百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億三千萬元),你敢不敢成立一家航空公司,挑戰歐洲第二大、西歐第一大航空公司英國航空(簡稱英航)?

二十九年前,從唱片業起家,航空門外漢的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就做了這件令外界覺得「愚蠢至極」的決定。

但現在的他,不僅是歐洲航空大亨,他的維京品牌旗幟更飄揚六大產業,五十六家轉投資公司都冠上同一品牌「維京」,賣起飛機票、飯店、熱氣球旅行、基金和維京銀河太空之旅。打破了傳統的商學院告訴你專注於本業的道理。

布蘭森逆勢而行,從唱片公司起家,卻開起航空公司,一九八四年已有兩家航空公司被英航逼得破產,這個留著大鬍子、不修邊幅、坐熱氣球冒險的布蘭森憑什麼從英航手上搶下英國第二名的市占率?

單點突破!做航空單一航線,只飛倫敦和紐約

布蘭森選擇改變航空業的遊戲規則,他拆掉維京航空(Virgin Atlantic)最貴的頭等艙,只賣商務艙、豪華經濟艙與經濟艙,客戶只要付商務艙的費用卻擁有頭等艙的服務:禮車接送,還附贈一張經濟艙機票。長榮航空的超值客艙,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服務更好,還有按摩、美甲服務,沒有固定用餐時間,可隨時點餐,其豪華經濟艙,位子寬度一米,比競爭對手寬,近乎商務艙的服務。現在你坐經濟艙,每個人都有個人視聽系統,就是布蘭森首創。

航空業是一門獨占性強的特許行業,每家參賽者都大如恐龍,但布蘭森,卻總能在恐龍的尾巴上跳舞。

做電信賣預付卡,四年搶逾七成市場

切入英國另一個特許行業,電信市場,他也如法炮製:布蘭森發現英國的電信市場,收費機制複雜難懂,布蘭森形容「如果連公司董事都搞不清楚價格是怎麼定,一般消費者怎麼弄得明白?」

他在筆記本寫下:「要讓大家知道每分錢怎麼花,並獎勵長期用戶。」他創辦維京通訊公司,向電信公司租用頻寬,做起預付卡生意,跟目前7-Mobile統一超商電信的模式相同。一律以分鐘計費,尖峰時段也不提高價格,消費者只要買套組,裝上手機就可使用,用得越多,下個月還享有折扣,隨時可收到最新八卦新聞短訊,成功的在四年內搶下預付卡七成以上的市場。

維京通訊成立九個月就累積了第一百萬個客戶,成為英國成長最快的行動電話公司,同業橘子電信(Orange)花了三年,沃達豐 (Vodafone)花了八年。

台大商研所所長朱文儀指出,滿足消費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價格戰,強調低成本,一種是價值戰,布蘭森是後者,找到市場裡沒有被滿足的消費者,通常以破壞式創新切入市場,都是新進者,沒包袱可以用新的眼光發現市場機會。其次,公司都很小,最重要他們是做價值,而不是與大企業做價格戰,這是小企業可以成功的關鍵。

找價值帶!做理財整合利率,顧客計算更簡易

政大科技管理所教授溫肇東指出,製造業出身的台灣企業多會從「量」思考,很少從「質」去思考,其實從大企業不願做、沒發現都可以看到市場機會。另一個發現市場機會的就是,大企業可能賺太多。

布蘭森總是找尋肥貓企業,從巨人盔甲上的縫隙切入,刺得大企業被迫降價以對,維京通訊切入市場後,競爭者也降價一成到兩成,維京航空成立後,英航也開始改善飛機艙等與服務,最大的獲利者則是消費者。

布蘭森的厲害之處,就是找到每一行業中的「價值帶」,只要挖掘出這個空間,他便勇敢投入,因此對他來說,航空業、電信業雖被外界視為兩個毫無關聯的行業,但在他眼中,卻完全一樣,都是做到服務業的精髓:從身為顧客的觀點看,就能找到好點子。

他會想進入航空業,是發現機艙毫無服務品質可言,而且買機票的費用過高;他到俄國,發現上太空費用太高,所以成立維京銀河公司;他做起維京理財(Virgin Money),是因看到消費者為了獲得最低利率,得跟好幾個不同銀行借貸,為何不把存款和借貸都放在一起,根據資產負債,計算利率簡單易懂。

在他口袋裡隨時有一本記事本,寫著客戶抱怨、可能的創業點子與可用的人才,創業點子多來自與員工或客戶談話的結果。

做提案不看財報,有價值才想獲利

現在的維京集團,就像是一家大型的品牌私募基金,每年會收到五千封提案,維京集團投資決策成員之一,維京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麥考林(Gordon McCallum)認為維京的利基在於服務業,投資新產業的第一問題是,「客戶得到的服務品質是否很差?我們有沒有機會創造對客戶不同的價值?」然後,才思考增加客戶需要的成本與定價策略,有沒有可能產生獲利。

先看到機會點,才看看手上的工具能否切入新產業,而非先從財務報表評估,思考模式的差異,讓維京可以橫跨六個產業。

布蘭森曾鼓勵小企業說,「規模大,行銷費用多、通路廣,但是小公司也不用絕望,好消息是,優質的產品或服務,不取決於公司規模,」他認為大企業常忘了從創業家角度思考,忽略了市場的機會。

朱文儀解析,產業龍頭,為了要做大,得發展涵蓋市場最大多數的產品,通常會比較複雜,成本結構也比較僵化,做破壞式創新者,他們只要滿足自己想抓到的客層,產品簡單,就可快速分到一塊蛋糕。

布蘭森抓準大恐龍轉身費時、費力的痛腳,大公司無法跟上他靈活的舞步。

直到今天,維京航空推出買商務艙用禮車接送服務,英航卻沒有跟進,理由很簡單,維京僅有幾架飛機,如果規模大的對手如法炮製同等服務,花的成本更大。

溫肇東認為彼此的成本結構不同,大企業要改變,牽一髮動全身,假設要增加新服務,得全面提供,成本不見得划得來。

「想想假設維京派出豪華轎車接送商務艙客戶,競爭同業要拿什麼款待頭等艙客戶呢?勞斯萊斯嗎?」布蘭森指出,「小公司的彈性和規模小,是簡陋的彈藥庫裡出人意表的非傳統武器。」

當英國媒體批評,他一個品牌用到不同產業,與商學院說,謹慎做品牌延伸,或者專注本業大異其趣,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布蘭森核心能耐-其實非常專注找出服務業裡沒有被滿足的價值帶。

但是如果市場裡客戶已經被滿足了,維京沒有立足之地。最代表性的就是布蘭森投資維京可樂,可樂的消費者多數已經被滿足,最後撐了近十年後,退出市場。

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認為,宿命就是必須領先同業再做創新,否則原本切出的價值帶將消失。因為巨人挾著資源會逐漸弭平和創新者的差距。

一度,英航領先維京航空設計出更高級的座椅,消費者馬上轉向,維京只好放棄了準備上市的新座椅,投入更新的全躺平椅子,損失約一億英鎊。

築高門檻!求好不求大,價值帶縮減就放手

布蘭森也沒忽略在站穩腳步後,要築起對手難以超越的門檻。他們做調查發現,搭乘維京航空的乘客,個性都是開放、善於社交、有野心、願意嘗鮮,所以後續領先開發出更多服務,例如,在螢幕上進行機上點對點聊天、隨時點餐服務,而不是被動的等空服員給你難吃的機艙食物,找出最適合的燈光角度,營造出機上的空間與自由的印象。

破壞式創新者另一宿命,就是細分市場的成長有限,永遠不會變成市場老大。于卓民指出,一旦他們長大就等於自己要打敗的巨人。這也是為何,維京雖然橫跨六大產業,但是絕大多數都非產業裡市占率最高者。

布蘭森的哲學正是「求好不求大」,他更自我比喻為「我只是跟著大企業屁股後面,搶東西吃的小狗。」只要在消費者的價值帶被滿足了,立即跳到下個產業。

當價值帶已降低,而維京又無法給予顧客更好服務時,放手會是布蘭森選項之一,布蘭森說,「許多企業家會走下坡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將籌碼兌現。」

維京通訊在二○○五年之後面臨新虛擬電信商的競爭,原本上架的通路商,也開始發展自有品牌預付卡,轉與維京通訊競爭,此時電信業的經營已經需要規模化,布蘭森毫不猶豫的賣給了,經營固網公司NTL telewest,組成英國第一個同時擁有電信、固網、有線電視的維京媒體(Virgin Media)。

起在不擅長的競爭市場裡掙扎,是更好的選項。

這正是轉型中的台灣經濟結構,最需要借鏡之處。台灣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已經慢慢流失,台灣有七成GDP(國內生產毛額)來自服務業,台灣是個中小企業組成的小島,服務業對於資本的依賴較低,打開心胸,像布蘭森一樣,在不可能中也能找到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76

馬云攜「菜鳥」回歸:為什麼要爭奪物流地產?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40389.html
夏之交的深圳天氣悶熱,但是當深圳市的市長許勤、副市長陳彪以及包括馬云、沈國軍、郭廣昌、張國彪、三通一達的董事長等眾多政商名人出現在洲際酒店會場時,鎂光燈閃耀令現場的溫度比外面的天氣還要再熱上幾分。

馬云這天穿著一襲藍色改良唐裝,姿態舒展。18天前的淘寶十週年紀念日,他宣佈了毫無懸念的退休計劃。但是現在他又復出了,擔任新成立的「菜鳥網絡」董事長,希望用5-8年的時間打造一個中國的智能物流骨幹網(簡稱CSN),中國的銀泰集團的董事長沈國軍任「菜鳥網絡」的CEO。馬云將這個項目命名為「菜鳥」的出發點,是希望不斷提醒「我們要為對社會有敬畏之心,對未來有敬畏之心」,他希望這會是一隻「對未來有敬畏、對昨天有感恩」的鳥。

不過名為「菜鳥網絡」,其實是「高富帥」軍團。與淘寶當年的草根創業不同,這一次馬云的合作夥伴包括銀泰集團、復星集團、富春集團,而且這條戰船上還包括目前中國最大的幾家物流快遞公司順豐、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中國人壽集團、中信銀行將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公司的首期投資額約1000億元,二期投資約3000億元,總部註冊在在前海。為了這個項目,深圳市的市長許勤以及分管經貿及信息化的副市長陳彪,曾經數次到杭州與馬云面談。工商資料顯示,菜鳥網絡完成公司註冊的時間為2013年5月16日,註冊資本50億元人民幣。

有傳聞稱,股東結構上,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出資21.5億,佔股43%,在董事會擁有三個席位;浙江銀泰集團投資16億,佔股32%,在董事會擁有兩席;富春集團和上海復星集團則各投資5億,分別佔股10%,其中復星擁有一個董事會席位,富春集團則在公司派駐一名監事;此外,圓通、順豐、中通、韻達、申通各出資5000萬,各佔股1%。但是阿里集團的工作人員對此並未作出回應,只表示一切細節還在研究中。

阿里集團的工作人員表示,菜鳥網絡定位於「開放的社會化倉儲設施網絡」。CSN計劃通過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種模式,在5-8年內建立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網絡零售額的智能物流骨幹網絡。

日均300億的零售額相當於年度10萬億元的規模,而去年淘寶與天貓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35萬億元。馬云表示現在中國內地電商每天發出的包裹約2500萬個,而十年後預計每天2億個,快遞從業員會從目前的100萬人增加到1000萬人,他希望利用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技術,通過數據、倉儲、配送平台的整合,把中國的投資數十萬億的基礎設施從各自為政到協調利用,令未來全國2000個城市的消費者在網購後24小時內就能收到貨物。

在阿里內部,CSN的代號是「地網」。與「天網「物流寶的區別在於,「物流寶」核心在於物流倉儲資源的數據化分析和管理能力,調配第三方物流資源。而CSN主要在於建設倉儲設施網絡,其中包括自建模式。CSN初期倉儲設施的選址主要在靠近生產基地、交通設施的地區。馬云將這個全國網絡分為「八大軍區」,各地區分步部署,以北京、華南為先。

從阿里巴巴到淘寶再到支付寶,阿里系一直堅持「平台型」的電商思維,其在物流上的嘗試同樣如此。馬云再次強調,「阿里巴巴不會自己去做快遞公司,這不是我們擅長做的事情。」他只是把產業鏈上下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一個社會化的基礎設施平台。

這種輕資產模式的特點是阿里免去了實體物流的建設成本,而馬云選擇的合作圈子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大型集團為主,這能令他們在物流地產的選擇方面能更精準地把握地塊的綜合便利性以及升值潛力,而且無論是前期拿地還是後期開發、招租運營都更容易借鑑以往的經驗而迅速上手。

據戴德梁行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現代物流倉庫設施的供應只佔全中國倉庫面積總數的2%,大部分倉儲設施均屬中端或低端的物流物業,建築質量粗糙,多有層高不夠丶缺乏裝卸貨物的設備丶運貨車輛往來不便等缺點。在一線城市,物流倉庫的短缺推高了該類物業的租金增長,過去一年間上海部分區域的物流園租金就上升了85%。

戴德梁行認為,與普通地產不同,中國的工業物業通常能在經濟不明朗時期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隨著中國大陸零售行業,特別是電子商務領域繼續擴張,有助抵銷出口需求下降,預期工業物業在未來亦會繼續受惠。市場將湧現大量發展和投資機遇。

在菜鳥網絡的成立大會上,沈國軍也透露,萊鳥網絡從確定註冊地為深圳到完成註冊的時間非常快,初創階段的團隊只有十幾人,但目前同時啟動的拿地建倉項目已經包括十幾個城市。今年1月剛一對外宣佈公司進入籌備期,全國各地的很多地方政府都主動伸出橄欖枝,希望菜鳥網絡可以去當地落地。

北京、天津、廣州增城、廣州開發區、武漢、金華、海寧等都傳出過與阿里集團合作的消息。比如廣州增城在去年6月曾經宣佈阿里選址增城開發區建設物流配送分揀中心,首期投資10億元;廣州開發區與阿里簽訂合作協議,簽約金額69億元,打造華南物流網絡節點。

菜鳥網絡的出世,意味著電商的物流地產的進一步白熱化。自2011年開始,京東宣佈圈地1400畝落戶5城自建大型物流中心,而今年底京東投資35億元的物流中心「亞洲一號」將投入使用。而易迅網今年將在全國新建10餘個倉儲配送基地。蘇寧未來三年計劃投入200億建設物流。京東、蘇寧都計劃將自建物流建設發展成平台型業務,即向第三方商家或者快遞開放配送、倉儲的能力。

雖然馬云說,建設中國智能骨幹網也許會是一個耗時長達10年的「理想主義項目」,沈國軍也說,將在5-8年時間不計短期回報完成骨幹網搭建,支持1000萬家「菜鳥」企業發展。

但是就短期效果而言,在一二線城市中升值空間比商業地產還大,普通開發商或廠商拿地困難,而且平均年投資收益率高達8-8.5%的情況下,如果像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公司上市時,這種優質資產很可能將成為財務報表中最為吸引投資人的一欄。

以下為馬云演講全文:

我本來以為當了董事長以後就不需要再出來,但是沒想到當董事長最主要職責就是出台和走秀。但是今天這個走秀是我期待了很多年的,這是一個我們阿里巴巴集團思考了4、5年一直希望建立的事,籌劃了很久,但是很遺憾這個是在我不當CEO後才正式把這麼大一個項目落地。

4、5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能為中國物流做什麼?其實國家在整個物流建設上投入了幾十萬億,但是效益並不是很高,隨著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我們必須在中國提升整個國家社會的效益,生產製造、小企業,如何能夠幫所有的貨達天下、貨運天下。

今天中國物流高速發展離不開我們在座的三通一達,順豐以及不在的所有物流公司的發展,我記得去年淘寶雙十一節做了191億,這是一個奇蹟,但是更大奇蹟居然在一天內運出7800萬件包裹,這個數字背後是無數人把自己全家老小發動起來,把這些貨送出去,沒有讓中國物流搞癱。

但是長此以往中國未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現在中國每天2500萬包裹左右,十年後預計每年2億包,今天中國的物流體系沒有辦法支撐未來2億。所以我們有一個大膽設想通過建設中國智能骨幹網,讓全中國2000個城市在任何一個地方能夠24小時,只要你上網購物,24小時貨一定送到你們家,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

四年來我們一直不敢下手,這個理想太大,沒有人幹過,甚至想都不敢想,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國家項目。我們去考察了日本、歐洲、美國,今天在歐洲、美國、日本都沒有這樣的先例,日本的物流發展非常好,美國物流發展也非常好,但是他們基於IT。

在中國基於互聯網、基於電子商務,如何把國家已經投下的基礎設施能夠發揮作用,如何能夠把今天全中國100多萬快遞人員能夠支撐未來再增加的1000萬快遞人員。從小的來講,我希望更多的快遞人員有尊嚴,這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我希望中國的物流、中國的效率,大家知道中國整個GDP中18%來自物流。但是發達國家在12%,這6個點如果降下來對整個國家經濟效益是非常高。

這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這個項目我們不是一年兩年做出來,而是準備花十年時間,淘寶花了十年,支付寶花了9年,阿里巴巴花了14年,任何一個有理想色彩的公司必須花十年才能做下來。所以我特別高興。

我跟快遞公司交流過程中,這張網絡起來,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中國有很多快遞公司做快遞可以做得比我們好。但是這個物流網起來可能會影響所有快遞公司以後的商業模式,以前我們認為對的東西可能不對了,因為它完全基於互聯網思考。

所以這是我們希望做的,是人們沒有做過的。直到今天為止到底是什麼產品、方向怎麼樣、模式怎麼樣,一直爭論不休,但是我們不爭論的是這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不僅僅對我們有影響,最主要對社會有影響,對十年以後消費有巨大影響。這是我的看法。

為什麼取菜鳥的名字?我剛剛做互聯網的時候,很多人說我是一隻菜鳥,但是正因為我們這批菜鳥,馬化騰、李彥宏,所有這些菜鳥今天變成不一樣的鳥,今天700萬淘寶賣家,中國無數小的賣家,所有在網上做電子商務的都是菜鳥,只有菜鳥才能飛向千家萬戶。笨鳥先飛,飛了半天還是笨鳥,而菜鳥還有機會變成好鳥。我們取這個名字不斷提醒自己我們要為對社會有敬畏之心,對未來有敬畏之心,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一隻勤奮、努力、不斷學習、對未來有敬畏、對昨天有感恩的鳥。

我們希望通過1000、2000億的投資能夠翹動幾十萬億中國已經有的基礎設施,能夠把國家基礎設施發揮出效應。讓我們高速公路、機場、碼頭充分利用,承擔起本來應該有的責任。昨天在股東會上講也許十年裡我們失敗,誰都不能保證你一定不失敗。但是萬一被我們搞成了,我覺得今生無悔,終於作為民營企業參與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這是劃時代意義。一直以來基礎設施是國有企業做,今天我們這些民營企業聯合起來希望為這個時代、為這個社會做,今天我們也看到很多國有企業,很多大型企業,像中國人壽、中信,很多金融機構對我們展示出了巨大信心和支持,在這兒表示衷心感謝,後面加入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因為這不是為一家企業做,這是為一個時代做。

再次謝謝大家,我還是做董事長,網上說我復出了,做社會化物流不是今天的想法,而是四五年前的想法,只是今天選擇了這個秀、今天的出台,這是我們一代人的理想、夢想,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09

八問八答,為你細細解析馬云的「菜鳥物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964.html

馬云攜「菜鳥」網絡亮相,又一次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宏偉藍圖。一個覆蓋中國的智能物流網絡,未來將能實現中國任何兩個城市之間購物的24小時必達。

馬云說自己要做平台。大家紛紛議論,在猜想馬云下一步要幹什麼,他的計劃充滿著令人好奇的矛盾:

——阿里一方面大規模投資,有3000億元的計劃,另一方面卻對商業模式表達模糊;

——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自己絕不做快遞,另一方面其投資規模暴露出比快遞更大的野心,3000億已經足夠再造出目前幾乎所有的快遞玩家了(2012年整個快遞業收入為1000億,其中圓通申通都不超過150億);

——一方面要提高時效和速度,另一方面又要將物流成本降低;

——一方面定義菜鳥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另一方面又在物流建設上投入巨大的資本;

什麼是骨幹網絡?平台到底怎麼如何開放?……

凡此種種,大家都在猜測。而阿里關於菜鳥業務模式說的含含糊糊,說還沒有確定。但是一個一期投資1000億的項目,如果連最基本的模式是什麼都還不清楚,如何去獲得資本方和投資夥伴的信任? 與馬云做支付寶,做阿里巴巴從小到大摸著石頭過河不同,這次是一擲千金,模式能不事先評估清楚麼?這只能說明,要麼模式清晰,但有不能直接解釋的原因,要麼模式儘管不清晰,但是大方向是明確的,長遠效果是確定的。也就是說馬云的24小時任意達絕對不應該只是忽悠。

來源:虎嗅

作者:xinning370

筆者是物流從業者。以下就以八個問題,來剖析下菜鳥,多有揣度之處,不代表菜鳥官方聲音。

智能骨幹網的目的?

智能骨幹網首先要大幅度的提高時效。提高物流速度。阿里定下這樣的目標完全是被京東所逼。京東已經做到一日三送,一日四送。而未來京東幾個亞洲一號大倉完成之後,其高效的物流網將覆蓋更廣闊的的區域。相比之下目前阿里系電商物流實在不能讓人滿意。如果你不曾在快遞公司呆過,你很難想像24小時必達是什麼概念。今天的順豐即日到和次晨達只能在主要的一二線城市利用空運實現,要任意城市之間實現這樣的速度,別的公司且不論,有自由貨機的順豐也做不到。何況還有大量貨物只能走陸運,如何實現24小時到達。

但是另一方面馬云也要降低物流費用,「大家知道中國整個GDP中18%來自物流。但是發達國家在12%,這6個點如果降下來對整個國家經濟效益是非常高。」如果成本降低這麼多,效率提升至少要30%。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不僅僅是宏觀的考慮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中國買家不可能為了實現24小時到達支付更高的運費,就算是今天順豐標塊已經能夠做到2天或3天的穩定時效,絕大多數買家也不願意支付22元的運費。

必需條件是什麼?規模效益與專業分工

因此實現比目前快遞產品更廉價的24小時任意達不僅是阿里的夢想,也是阿里非常現實的需要,而兩者都頗具難度。馬云為何敢於同時提出大幅提高時效和降低成本的這兩個目標呢?顯然這一切的達成不能依賴於未來技術的出現,而是現有模式的改變。什麼樣的改變可以同時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呢? 除了規模效益和專業分工,恐怕沒有其他方法。

凡是網絡化的東西,都存在著一個規模優勢。郵政網絡如此,快遞行業也如此,在一個城市,可能四通一達都有分網點,每個網點都有自己的倉庫、接駁車、收派員、信息系統。在業務量不足的情況下,現有的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規模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對於四五線城市尤為重要。即使當業務量大的情況下,規模優勢也是存在的。比如收派件環節,四個快遞公司出一個收派員,每個人都在四個小區中奔波收件,和每個人集中負責一個小區的方法比較。顯然後者收派員要輕鬆的多,效率要高的多。其他諸如中轉,分揀、信息系統也都是類似道理。例如物流企業的大貨整車運輸成本就要遠遠低於快遞企業的運輸成本。德邦的精準卡航能夠實現30公斤從瀋陽到深圳只要不到80塊,但是同樣走陸運的順豐特惠要遠遠大於此值。如果在幹線上,我們能夠將所有快遞企業的快件集中一起以大貨運輸方式運輸,毫無疑問這一塊就能省掉好大一塊成本。

何謂「骨幹網絡」?

菜鳥的模式雖然透露不多,但是從其名字「骨幹網絡」我們就可以窺見其大概的模式。

所謂骨幹網絡,我們聯想到的要麼是人體循環系統,要麼植物根莖,要麼是交通網。這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循環系統最易描述)。即首先通過毛細管道將運輸物集中起來,再在幹線上進行長距離運輸,然後到了末梢再通過毛細管道發散到大面積區域。如此我們便不難看出骨幹網絡的含義。

它將在中國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點上建設倉儲或物流中轉中心。這些中轉中心也許建立在機場,也許建立在高鐵樞紐,也許建立在高速公路交匯處。貨物首先在這些中轉中心之間集中流轉。訂單首先從賣家集中到中轉中心,再通過極有效的集貨運輸方式輸送至目的地附近的中轉中心,再派送至千家萬戶。這種模式將規模優勢充分利用,從而降低成本。其實這種模式一點兒也不新鮮,現在的物流企業就是這樣操作的。

但現有的物流模式是各個快遞公司都建有自己的骨幹網絡。這些網絡有些完整,有些殘缺,有些流通速度快,有些流通速度慢。但是有一點是很確定的,目前的包裹貨物總量分散到了十幾張網絡裡面輸送,這極大的損害了整體的規模優勢。今天四通一達,順豐、EMS等等都建有全國性的網絡,各自都有自己的系統,自己的一套車隊,一套派送人員,一套分揀系統,存在資源極大的浪費。倘若阿里能夠將各家的訂單集中起來,在一個統一的骨幹網絡中派送,原來兩個城市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十幾個轉運中心,現在只要兩個,原來兩城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車隊運輸,現在一兩家包攬。一輛車或者兩輛車就運完,這個效率會提升多少?

這樣看來阿里原來只是做個集貨的? 這也不完全。如果要實現規模優勢,實現集貨運輸,肯定還是目前的快遞公司。阿里自己不會去做物流的。它只搭建平台。

平台怎麼玩?

平台怎麼做?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阿里通過平台去招標,讓快遞公司在阿里的標準下去競爭阿里電商的業務。或者是根據數據去優化計算選擇最合適的,就像目前阿里物流根據路線推薦服務商一樣。一個電商包裹,如果這條線路圓通一直都是跑得最快的,報價又是最低的,我就讓圓通去做。如果晚上只有申通有車在跑,那麼晚上的件我就讓申通去做。如果過節放假只有順豐繼續營業,那麼我就讓順豐去做,如果韻達忙不過來,我馬上換下一家,如果圓通的服務突然很差,投訴率很高,那麼我就把圓通給踢出去。

這裡可參考某電商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KPI考評系統。它有近十家快遞公司為其服務,該電商制定各種考評KPI,根據時效,滿意度,報價,運力緊張情況等因素來分配訂單。所有的快遞公司在電商倉庫旁設有網點,訂單產生後,系統根據KPI和目前的運力情況,直接就訂單分到各家。這些對於菜鳥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它有大量的數據支持,它完全可以建立一套更完備的系統,不僅僅是某家快遞的選擇,還可以對整個環節各個節點進行選擇,在各個節點分配訂單。並且以業務量作為獎懲手段,逼迫物流商去改進服務,降低成本,提高時效。

以上是成本的節省。時效方面,競標必然導致快遞公司的錯峰,可以形成不間斷物流。以上面的某電商為例,眾多快遞公司轉運錯峰,發貨頻率大幅增加。舉例來說,以往北京到長沙圓通只有一趟航班。如果發貨晚錯過了只能等明天,要耽擱十幾個小時。但是在阿里的骨幹網絡,各家快遞公司競標。十家快遞公司,可能錯開成10個航班。陸運的話,可能原來北京到長沙兩城之間每家快遞每天有兩趟車,現在所有快遞公司錯開,也許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趟車。以往每家公司在晚上9點之後會收到十幾票票,現在包裹集中起來可能就一兩百票,完全可以支撐某些快遞或區域派送公司以較低運費開通類似夜晚派送這種服務。這樣的話就會形成隨時可下單,隨時可發貨,隨時可轉運,甚至隨時可派件。件量呆在倉儲的「等待」時間,完全可以大幅度縮短。假想,一個包裹,在途的時間能達到派送週期的70%(其餘為分揀,轉運,等待),通過陸運、空運、鐵路,有14個小時的時間,已經完全能滿足我國幅員內送達要求。

專業化和競爭永遠是提升效率最強大的武器。競爭將帶來巨大生產效率的提升。通過KPI的考核,客戶評價,以及競標系統,迫使所有人改善服務,提高時效,降低成本,而專業化也將帶來生產率提升。菜鳥骨幹網絡已經創造了可控的節點,打破了原來的快遞形式,再也不是從收件到派件的全程包攬,而是集中做某一環節,集中做某一區域。派送快的,做宅配,善用貨航那集中做空運,善於分揀,則集中做分揀。快遞公司可以專注做自己擅長的環節,甚至社會上其他機構也可以參與進來。例如分揀環節,就可以找更自動化更有效的企業外包。經濟學中有「干中學 learning by doing」的理論,利用規模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就能更快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許多人如果還覺得任何城市之間的包裹都能在24小時內達到有點匪夷所思。然而細想一下,如果所有環節都得到最優化處理,所有的參與公司都經過高強度競爭與專業化洗禮,所有資源都得到最優化使用,所有環節的停頓時間都降到最少,24小時真的很遠麼?

設想下未來模式?

我們不妨預想一下未來的模式吧。一個深圳客戶買北京的一件商品,下單時會被提示選擇快遞組合類型,有「時效最快」,「成本最低」,「最安全」,「服務最好」等等多種選擇。客戶給定優化目標之後,阿里云計算根據以往的快遞公司的表現、快遞公司各個分段的報價、即時運力資源情況、該流向的即時件量,甚至可以加上天氣預測,交通預測,進行相關計算,得到相關優化線路選項。客戶選擇之後,系統立刻將訂單數據發送到各個環節,並提醒相關環節準備接應。

快遞公司A的網點距離北京某賣家最近,且恰巧有一個收派員在附近,因此阿里安排快遞A收單,快遞公司A在收件後馬上轉運至合作的物流公司B的二級中轉中心,該二級中心分揀後馬上將貨物集中轉運至阿里自建的區域中轉中心。阿里區域中轉中心已經外包給分揀公司C負責分揀,分揀後交由航班時間最靠近的貨航公司D轉運至阿里在深圳區域中轉中心,深圳中心分揀業務又外包給深圳某家專業分揀公司E,其分揀後雖然已經深夜,但是仍然有F快遞開展業務,馬上轉給派送公司F,F趕在晚上10點鐘完成派送。阿里平台,提供統一的包裹追蹤號。並且對派送各個流程進行監控,快遞(物流)公司服務質量將影響其KPI考評,進而影響業務收入。客戶也可以對物流進行評分,這也將納入KPI考評。阿里平台,還將對各環節進行結算,收一票件給多少,分揀一票給多少,晚上給多少,白天給多少,假日給多少等等。根據快遞公司提供服務與報價支付相關物流費用。

會影響誰?衝擊誰?誰受益?

菜鳥的平台最終將是開放的,這也符合馬云的風格。那麼不僅僅是淘寶,天貓,未來所有電商都可以利用該平台。其實不僅僅是電商,甚至商務快遞,個人快遞都可以利用這樣的平台實現。業務量越大,越能發揮它的規模優勢。這就難怪為什麼馬云認為這是一項國家級工程,因為影響的不僅僅是整個電商行業,而是影響了整個物流行業。這樣的衝擊不僅對四通一達這種電商佔比高的快遞公司有影響,對於順豐這種電商業務佔比較低的快遞公司也有影響。

阿里平台未來有眾多物流公司參與,如陸運、空運、冷鏈物流、押運等等參與並共同優化,其多樣性、生態性是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都難以企及的:成本減少,費率下降,穩定性增加,客戶體驗提升。如果快遞公司獨立做不到全流程的絕對優勢,就難以有競爭力。不參與其中,則業務必然受到衝擊,且最重要的電商部分也可能就難以拿到。如果參與菜鳥平台,快遞公司未來將由一個全流程的獨立參與者,變成一個局部環節的平台參與者。不但業務量被阿里控制和決定,同時也要面臨阿里相應標準的考核和裁決。由目前相對獨立的地位,徹底轉變成阿里平台的一個「附庸」,變成一個必須不斷強化自我提升,以此爭相向阿里「乞食」的物流參與者。

影響最大的就是類似順豐這種賴以自豪的全國性的直營網絡。因為以後收件環節服務好,不一定能帶動你的中轉業務量,山西服務好,不一定帶來山東的業務量。原來完善的全鏈條控制在阿里平台將變得無用武之地,現有的資源配置,將被阿里平台扭曲到不成比例,再想回頭也已經沒有機會。

當然也有人或許從這樣的衝擊發現機會。對於在某一環節有優勢,或者在某一些區域有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機會。比如在小範圍內有優勢的區域快遞公司,比如部分線路有優勢的物流公司,再比如某個流程有技術優勢的專業操作團隊,如善於運力管理的貨航或快遞公司,技術領先的分揀中心等等。在現有的業務模式下,快遞公司都做全套,他們是很難插入一腳的,但是一旦發生以上所說改變,他們將有機會大展拳腳。

這裡還不得不提各個快遞公司開展的各種增值服務。許多人看待快遞業務,只看到運費這一關。事實上增值服務,尤其是代收貨款、保價費用等為眾多快遞公司貢獻了大量的周轉現金和業務收入。未來大部分增值服務將上移到阿里平台。如代收貨款,收件派件公司都不一定一樣,收的是圓通,派的是韻達,如何代收貨款? 比如保價,全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保費到底給誰,出了問題找誰。因此最終極有可能菜鳥將利用阿里的支付體系,將這些大部分收走。

馬云為什麼讓快遞公司加入?為什麼只有1%?

說了這麼多,有人說,都是我的個人猜測,也許馬云沒有想這麼多,也許並不一定要將各個環節打散招標,只是如現在的物流平台一樣,客戶選擇快遞,阿里提供硬件支持。可是如果這樣的話,馬云大量投資中轉中心的意義是什麼?現有的快遞公司每一家都有這樣的中轉系統。馬云是投資給誰使用?如果骨幹網絡給快遞公司使用,快遞公司為什麼要用馬云的網絡?而且如果不能形成幹線的集中運輸,如何能夠大幅降低成本?如果不錯峰,減少靜待時間,如何大幅提高時效?如果要集中貨物發揮規模優勢,馬云不去建立標準分配,如何實現?如果要分配訂單,各公司運力有限,優勢不同,為什麼不在已經被阿里劃好的環節上分節優化?

以上的猜想,即使不全部成真,但是快遞由現在的客戶自由選取,無人監管,無法插手,轉變為馬云直接或間接控制,快遞公司對全鏈條的參與也將最終演變成分環節專業化競爭,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馬云將幾大快遞公司找來,給了一個象徵性的股東身份。我個人認為合作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安撫和戰略欺騙。

1%象徵性股權,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試想今天的申通、圓通佔了阿里系快遞的2/3江山,順豐不到10%,如何會出現相同的股份呢。為什麼都給了這相同的1%呢。因為馬云要對這5家一視同仁。如果都給了2%,快遞就佔了10%,已經達到復星國際的水平了,考慮未來平台對快遞的衝擊是一致的,這10%可能聯合起來就能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如果能聯合其他幾家,已經對馬云戰略造成較大的威脅了。而馬云的開放式主張,又使得他絕對不可能對其中某一家偏心和偏愛。因而1%,就是一個象徵性水平,5家聯合起來也只有5%,成不了大事。1%是最好,2%就有了威脅,3%絕對不可能。有了這5個1%,馬云可以大肆宣揚,做的就是快遞而不是地產,做的是公開的平台,不是一家之私,獲得極大的關注度和支持度。

但申通董事長近日直接表明,投資就是給面子,菜鳥與申通的理念與方案完全不同,還得加強自身的物流體系建設。可見快遞公司非完全沒有意識到威脅或者異常。我想快遞公司之所以不會被馬云忽悠住,因為馬云的兩個方向已經是確定的,時效大幅提升、價格還要繼續下降,任意一個快遞公司老總想到此都忍不住發寒。只是現在還是或多或少有人在懷疑馬云到底能不能做到這兩點,因而有人總是心存僥倖的想著,頂多是目前的阿里物流模式的一種改進,或者馬云根本就是借此發展物流地產,意圖在資本上撈一把。

的確馬云說過自己不做快遞,菜鳥註冊業務也只有互聯網,現在看來其業務確實只是信息的打通,數據的計算,路徑優化。確實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沒有做快遞。但馬云的夢想是改變商業形態,他認為要儘可能縮短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環節。他用網購打垮了流通商,現在他又用互聯網,將快遞這個寄生行業的利潤和話語權壓到最小。最終實現他的商業理想。快遞業去年超過1000億元。無論是時效、費用、服務質量,都不讓人滿意,卻又打不了,罵不得。只有真正將最慘烈的競爭引入,最嚴苛的標準加以執行,最直接的厲害關係加以誘導,這個行業將出現洗心革面的變化。

快遞公司跟隨馬云這家互聯網公司,擊垮了多少傳統商業巨頭。今天馬云終於將他那所向披靡的槍口指向了「自己人的頭上」——快遞,這「勞動力粗暴型」,一個最具傳統特徵的行業。

當然,這絕對不意味著快遞行業就沒有機會。馬云說完成此項計劃預計需要5-8年。如果快遞公司在這期間加速提升,馬云未必能完全實現自己的「陽謀」。我不知道快遞公司戰勝的機會在哪裡,但是根據國家規劃,2020年要至少兩年快遞公司收入超1000億,數家超500億。如果到時候單家公司的收入額能夠超過1000億,那個時候馬云要馴服快遞,要實現起來可能還需要用些手段。

為什麼做這事的只能是馬云?

想像一下吧,良好的物流與電商高速發展互相助力,2020年,這樣一個叫菜鳥的網絡,每日支持著價值300億的包裹在同時運行!有冷鏈的、有生鮮、有3C,有大家電,在無數的機場、無數的高速公路,無數的鐵路上奔流不息,像一個人體沸騰的血液,這是一幅多麼宏偉的畫面!

這樣的事情,也只有馬云能做。馬云手握訂單來源,而電商這塊業務未來將絕對決定快遞公司的生死繁榮,因而快遞不得不就範。另一方面,馬云的支付平台,又絕對是未來物流的不二之選。未來,物流商在上面競標,收支運費,增值服務的開展,等等,一切資金流的往來可能全都要依靠支付寶這樣一個非常成熟的平台,今天快遞公司的支付系統都很可能邊緣化。其次是馬云的云計算能力。對線路的優化,對業務數據的分析,對快遞公司系統的集成,都將是馬云大數據戰略的一環,也是阿里團隊的強項。

最後,能忽悠到地方政府紛紛出錢出力,能夠集合這麼多家快遞公司合作而不造反的,能讓大家相信馬云這個夢,也能相信平台公正性的,只有天才夢想家、演說家——馬云。

馬云在中國缺乏電商土壤的基礎上,打造了阿里電商王國,在缺乏誠信基礎上,打造了網絡信用體系,今天又在中國物流如此低效的時候,又試圖以一己之力,實現物流業新的塑造。他與阿里將個人或單個企業對時代的作用,如此清晰顯著的證明體現。未來中國的電商發展果真能夠領先於世界,馬云則確實居功至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8

菜鳥網絡出籠

2013-06-03 NCW
 
 

 

全世界都找不到一個成功的物流集中商案例可供效仿,阿里巴巴的大物流試驗需摸著石頭過河◎ 本刊記者 王姍姍 文wangshanshan.blog.caixin.com 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多家民營企業,共同出資50億元在深圳宣佈成立“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菜鳥網絡) ,旨在實施一項名為 “中國智能骨幹網”的物流基礎建設工程。

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 C2C 和 B2C 網購交易流水(GMV)突破1萬億元,每天產生1200萬個包裹,而 “雙十一”大促,一天之內就產生了7800萬個訂單 包裹。網購潮的另一面,是中國落後的物流配送行業在勉力支撐,每年網購高峰都有無數爆倉、延遲事件發生。

電商業內早有這樣的共識:和京東、亞馬遜等對手相比,阿里巴巴最大的軟肋在於始終沒有機會真正 “碰貨” ,一件商品從製造企業到最終到達消費者,要通過一條複雜漫長的供應鏈,阿里過去不參與這個過程,也因此沒有能力控制物流的效率。改觀物流效率並實現標 准化物流配送體驗,有助于阿里巴巴強化其 “交易平台商”的地位。

在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1.32萬億元的市場交易大盤中,阿里巴巴一家就拿下了1萬億元,這意味著阿里巴巴要解決自己的物流體驗瓶頸,幾乎等同于改變中國物流產業整體落後的現狀。所以, “菜鳥”這樣一個略帶戲謔、別出心裁的公司名,實際上承擔的使命重大——打造“中國智能骨幹網” 。

剛從阿里巴巴集團CEO 位置上退居董事長位置的馬雲,親自掛陣菜鳥網絡董事長,而 CEO 則由浙江銀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沈國軍擔綱。有知情人士透露,沈國軍甚至想從銀泰百貨徹底抽身,全情投入物流事業。

“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四年來我們一直不敢下手,因為這個理想太大,沒有人幹過,甚至想都不敢想。 ”馬雲在公司啓動儀式上如是說。這只首期投資規模就達到千億元,總投資預計3000 億元的“萊鳥” ,能不能飛到目標的彼岸?外界希望阿里巴巴可以盡早給出一個不那麼務虛的答案。

天地雙網合一

在過去數年中,從淘寶網推出大物流計劃,到天貓打造物流寶平台,建立物流合作伙伴體系以及物流服務標準體系,此外還有各種“試水”性質的自建或合作倉儲項目……阿里巴巴一直在不斷嘗 試摸索深入物流產業腹地的路徑,但幾經起伏後,似乎都折返原點。有業內人士甚至斷言,阿里巴巴這家純互聯網公司就是“缺乏落地做庫的基因” 。

阿里巴巴最終放棄了單幹,選擇全面聯合業內資源來共同打造一個全國級的物流平台。在“菜鳥”長長的創始股東名單中,除了阿里,還有對物流和商業地產領域經驗豐富的銀泰集團、複星集團、富春集團,以及與阿里長年合作的民營快遞公司——順豐和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 。

工商資料顯示,菜鳥網絡完成公司註冊的時間為2013年5月16日,註冊資 本50億元。股東結構上,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出資21.5億元,占股43%,擁有三個董事會席位;銀泰集團投資16億元,占股32%,在董事會擁有兩席;富春集團和上海複星集團則各投資5億元,分別占股10%,其中複星擁有一個董事會席位,富春集團則在公司派駐一名監事;此外,圓通、順豐、中通、韻達、申通各出資5000萬元,每家占股1%。

“這次投資確實比較大,第一期投資1000億元,第二期投資2000億元,我們希望通過兩三千億元的投資能撬動幾十萬億元的既有基礎設施發揮出最大效應。 ”馬雲的藍圖是構建一個全新意義的物流網絡樞紐平台,而非簡單做物理倉儲網絡。通過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種模式,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套社會化倉儲設施網絡(俗稱地網) ,圍繞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向製造商、網商、物流快遞企業全面開放。從這個角度說, “菜鳥”的股東結構還遠未定型。

這個物流網絡樞紐平台的全新之處在於以互聯網的方式來運營——基於對交易信息的數據挖掘結果以及雲計算的方式,來對物流配送進行全局智能調控(俗稱天網) 。

“這個物流平台具體要做成什麼樣,大家還在討論中。但大方向是明確的,就是通過資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實現集約化運作。 ”申通快遞市場總監夏祖彬對財新記者稱,最終只有實現上述“天地雙網”合一,才能最大化提升配送效率,並最大化節省物流配送成本。

此外,按照阿里的規劃,物流服務平台還應對接網絡信用體系和網上支付體系——這才是阿里構築商業三大基礎設施的理想結構。

怪獸難養

一位物流行業資深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全國做物流的可能都想做這件事,但是缺品牌、缺資金、缺資源。時至今日,真正具備條件、同時也有迫切業務需求和巨大野心想要成為中國第一個物流集成商的,只有阿里巴巴一家。

今年1月公司剛進入籌備期,很多地方政府就主動伸出了橄欖枝,希望菜鳥網絡可以去當地落地。其中深圳就在市長許勤的帶隊下,幾度組團趕赴杭州與阿里巴巴洽談合作方案。

萊鳥網絡從確定註冊地為深圳到完成註冊的時間非常快。據沈國軍對財新記者透露,雖然初創階段的公司團隊目前只有十幾人,但已經同時啓動的拿地建倉項目包括北京、天津、廣州增城、武漢、金華、海寧等十幾個城市。

“第一步自然是從拿地開始。表面上談判的切入點貌似是土地,但其實背後真正的東西是網絡數據效應。各地政府也需要我們這個網絡對當地形成帶動效應。 ”阿里巴巴副總裁、菜鳥網絡董事會成員童文紅對財新記者表示。

除了政府扶持,資金似乎也不是難題。據沈國軍透露,包括中國人壽、中信銀行在內的一批金融機構目前已經跟菜鳥網絡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在新公司成立的媒體溝通會上,媒體記者圍著沈國軍反複追問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數千億的資金具體打算怎麼花?每個人都很好奇阿里巴巴會將這頭“物流怪獸”養成什麼樣子——在這張 史無前例的大網中,到底有多大比例的物流倉儲設施需要自建?每一個結點性質的物理倉儲設施,從位置到規模再到內部設計,其依據的邏輯是什麼?而物流鏈條中各個環節的玩家,又會依照怎樣的規則在平台上有序合作共存?

沈國軍當然還給不出確切的答案。

據瞭解,馬雲和他的 “菜鳥”團隊在全世界跑了一圈,都找不到一個成功的物流集中商案例可供效仿。這意味著, “菜鳥”摸著石頭過河的最初幾步,一定要非常慎重。

“既需要對物流產業的各個環節分類思考,還需要從電子商務內部不同品類再做一次分類,逐一研究其供應鏈特徵——比如,研究生產製造或消費人群的分佈,研究貨物運送的最優成本組合方案,等等。 ”前述物流行業資深人士說,所有的分析研究都需要巨大的數據庫支撐,才能切實對物流網絡的運營形成指導價值。

阿里巴巴手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數據庫,而下一步的挑戰是能否把大數據運用好。因此,過去兩年來在阿里內部被給予衆多期許的大數據挖掘部門,會在未來 “馴養”物流怪獸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整個物流產業鏈中,阿里巴巴的自身定位是什麼?“如果我是阿里,不僅會大力做倉,連幹線運輸也會自己做,不斷強化對物流鏈條的控制力。終端配送是技術含量最低的,完全可以交給第三方合作伙伴。 ”前述物流產業資深人士分析稱。在他看來,只要資金沒有問題,阿里巴巴就應該加大物流倉儲 設施的自建比例,因為當前的固定資產 投入,在財務報表上看是成本投入,但放在公司財產的角度,則是相當穩定的未來收益。如是,阿里巴巴將難免與地產商的角色發生糾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26

菜鳥貼:股市中常見的心理誤區 梁劍

http://xueqiu.com/8186325164/24131299

親眼所見,未必是事實或者事實之全部——

誤區一:我曾經看好的幾個股票都飛漲了,真後悔沒買

多數人都遇到過類似情況,這的確是事實,但並非事實之全部。我們喜歡選擇性的記憶和遺忘,不願意記錄或者回憶那些「曾經看好而後來跌了的股票」。這種心理加強效應,就如同「提曹操,曹操就到」的錯覺一樣。我們有時候驚嘆於剛剛提到某人(某事),某人(某事)就出現的奇觀,但粗暴地無視了提到的絕大多數人和事情,並沒有立刻顯現的事實。

於是,在為「握住同學的手,後悔當初沒下手」痛心疾首之後,總結出的教訓就是下次果斷下手。但殘酷的現實是,前面一個看中而暴漲的股票,與下一次看中的股票漲跌之間,毫無邏輯關聯。

誤區二:看到的高手,都是翻倍翻倍的回報

的確有可能存在,某些人、在某段時間、在某個股票上,有數倍甚至更高的回報。但這絕對不是普遍存在的、可持續複製的事件。導致出現身邊的人普遍高回報的錯覺原因有:

1,人傾向於披露甚至誇大自己的盈利,而隱藏或者輕描自己的虧損;

2,他們也有錯誤的判斷,巨大的虧損,但可能沒有披露;或者披露了,我們沒有留意到;或者留意到了,沒有那些翻倍回報的故事更勵志。

3,一群人斷斷續續地在重複上面的事情時,我們看到的主要就是別人的高額回報;

4,能長期堅持複利20%的年回報率,就有機會成為世界矚目的股神。但常識告訴我們,這世界沒有多少股神,也就意味著,能持續做到這20%,已不容易。

誤區三:他說的都很準

首先,「准」的這個概念本身是比較模糊的,就如我們預測某個人最終要掛掉,100%準確,但對其人生決策,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其次,「很準」的錯覺,又可能是來自類似前面兩個誤區中的選擇性記憶。他說錯的時候,說不定更多,僅僅是偶爾蒙對而已。

總言之,相信常識,忘記奇蹟——即使有奇蹟,對我們也有沒有可複製的意義。別人的思維方式和決策過程,可能比結果更值得關注。@梁劍 發表於 @雪球

其他,歡迎球友們補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27

華爾街菜鳥們的成功秘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030

老虎基金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的門徒,創建了Coatue Management 的對沖基金經理Philippe Laffont在最近的採訪中解釋了自己的投資哲學,描述了自己是如何決定長短倉倉位的,他還分享了年輕人選擇職業道路的秘訣,以及怎麼樣才能在華爾街的頂尖對沖基金謀得職位。

「對於我們來說,投資的關鍵就是思考,一家公司憑藉什麼可以在三五年之內脫穎而出?不要太關注短期前景,嘗試著從一棵樹中看到整個森林。市場中,很少有人思考長期因素,而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當然,他也表示沒有人可以永遠判斷無誤。Laffont表示,發現證明一家公司出現了問題(從而找到賣空的機會)要比找到值得長期投資的優秀公司簡單得多。

當被問到自己在招聘時看重哪些特質時,Laffont重點提出了良好教育背景以及紮實在職訓練的重要性。一旦你具備了以上兩者,你就為從事任何職業道路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華爾街,作為一個年輕人,切實可行的成功道路是:在高盛、摩根士丹利、麥肯錫或其他投資銀行度過職業生涯的頭二至三年。華爾街的競爭非常激烈,到處都是聰明人,而在這些公司裡你將學到許多。當你得到了這些技能,你將來就可以選擇進入大型企業還是自己創業,或者進入硅谷開設一家科技公司。華爾街是一個絕佳的訓練場。」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進入對沖基金工作?你必須保證自己已經具備了基本技能,在進入公司大門的那一刻起就可以為公司創造價值。

「在JP Morgan,沒有人期待你在第一天就做好完善的準備。但當你來到一家小公司,你必須隨時可以幹活,因為我們沒有時間訓練新人。我們的期望是新員工也可以是極富生產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72

【資本菜鳥通】你一定要知道的融資六要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532.html

【導讀】10月18日,黑馬大賽教育行業分賽在北京舉行,石天資本管理合夥人文波出席「紅牛創業能量加油站」環節,並為黑馬選手提供了專業的融資知識。

以下為文波在黑馬大賽上的演講節選:

企業價值的評估體系

資本實際是來補你的空缺,一個企業什麼都強完全不現實,像新東方這樣的成熟公司不一定每方面都強。

學而思這種做中小學課外輔導的公司,時間也並不長,之前有些公司規模比它大,佔坑比較多,資金也比較豐裕。那行業格局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為什麼有資本會支撐它?
企业价值的评估体系

 

其實資本是基於這樣的體系來評價一個創業公司:你是誰、在幹什麼、想幹的事情是什麼、團隊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品牌、管理精細程度、能不能解決錢、或者能不能找到解決錢的平台。此外,你的業務模式要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才能在新的環境下生存,再到新的商業模式的優化。投資人不讚成總換方向,但商業模式的優化也是保證競爭力的一個重點。實際上,所有投資人評估一個企業無非是看這些指標,然後給這些指標以不同的權重。

這裡面的核心就是人。為什麼存在黑馬企業和彎道超車的現象?為什麼有些新公司能成長地那麼快?因為他能快速理解行業的本質以及自己到底缺什麼。

而資本最後投不投你就兩個詞:成長性和可持續性。你要分析一下自己具不具備這兩個特性,什麼東西又會影響你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

融資要考慮的六個要點

如果走到融資階段,你需要跟外界或者內部團隊溝通六個核心問題:

第一,清晰、專業的融資文件。它不僅僅是一個融資文件,還是一個梳理自己的文件,主要解決你到底能幹什麼和缺什麼,有什麼證據能證明自己的優勢。

第二,對的投資人。融錢倒是融到了,最後卻沒達到自己的期望,比如說投資人沒什麼資源,還天天給你壓力,甚至會起到一些反作用。所以,找到一個對的投資人和壞的投資人區別是非常大的,這和找一個理想的創業搭檔一樣,對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你需要通過種種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圈子,包括黑馬大賽這樣的活動。

第三,理性的財務預測。找融資像找對象,你要把自己包裝好,但過度的包裝卻是要不得的,因為到最後盡職調查時你就會漏餡了。有可能一些投資人基於太樂觀的基礎上投資了你,但一旦出點風吹草動,投資人緊張你也會緊張,最後甚至把公司搞倒閉。

第四,合理的價格。不要認為自己拿到高價錢是件很自豪的事情,實際上換個角度來講,你找的投資人有可能是不對的。

第五,看的明白的財務賬。許多VC在做投資時,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前面談判做的很好,戰略很好,價格也談地差不多了,但最後卻沒有投下去,因為帳沒法看。基本所有行業都存在這個問題,教育行業更嚴重。

第六,1 + 1 > 2 的組合。這麼大的行業,這麼多人在競爭,誰能保證有足夠能力把事情做好?所以你在可以尋求1+1>2的機會。作為一匹黑馬,創業者殺出來很好,但失敗率非常高,就算失敗了你也要認認真真地做,練好自己的心態和能力,這也是一個成功。

資本市場新環境

我用了幾個詞來形容現在的資本市場:退出不暢、存貨很多、融資很難和併購崛起。因為很多企業家更成熟了,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跟別人1+1>2有可能被憋死,當然這是在股權和債權兩方面都存在挑戰的情況。

2

股權融資包括天使、VC和PE,以及最後的上市和二級市場,這是交接力棒的概念,前面棒交不出去,投資就很難支撐下去。債權融資的品種很多,包括政府補貼資金、銀行貸款、民間高利貸、小額信貸和中小企業私募債等等,在這些平台進行融資是比較難的。

中國教育培訓行業格局

總體來看,教育培訓行業還是在蓬勃發展,因為它基本上是個必需品,在競爭更激烈的情況下這種細分行業受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反倒一些局部需求更旺,比如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難,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培訓業務就發展地越快。

自從新東方上市之後,有一堆VC/PE關注教育培訓業,我們統計一共有200多個有效的投資項目,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育行業的發展。所以,教育培訓行業還是在蓬勃發展,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

我們怎麼看這個行業?從台階的角度來講,從小孩出生到上幼兒園,從小中學到大學,這個行業需要牌照,受政府比較多的監管,所以我們把這類當成一個大的分支方向。

中国的培训体系

圍繞著這一堆第二個板塊就是培訓,無論從興趣愛好、音樂、武術、語言,租個地方就能幹,異地擴張也比較快,當然這樣的狀況下競爭也會比較激烈,因為進入門檻比較低,所以這些年有層出不窮的公司冒出來。圍繞教輔或留學等服務形成了很大的產業。

發展迅猛,新增的點或者未來的趨勢,下面那條線是在線教育越來越多的在三個板塊融合或者應用,在中國還比較早,但這必然是個趨勢,我們已經看到韓國的狀況,在帶寬不成問題、使用移動網絡非常發達的情況下,這樣的能量一定會被放出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在跳進來做在線教育,但其實這個門檻也是比較高的。

當一個企業家看明白的時候一定會想,資本市場折射出來的很多信息來試圖理解我自己是誰,我在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未來的市場會怎麼樣?上市公司會披露很多信息當然都要關注了,我們有兩個列表,上面是還在美國上市的,從ATA到洪城教育,到新東方、到新未來、學大,這些公司還在正常交易。

大約有十家教育公司在美國上過市,不管是從OTCBB轉板到主板,還是像環球雅思硬衝上去,但最後不得不選擇被併購。這意味著什麼?美國的資本市場是個比較成熟的市場,如果你真的證明自己很好,你即使規模小也沒關係,但最終要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同,必須做到規模比較大、有想像空間,才可以立住腳,所以下面的大部分都會被淘汰。

海外的中国教育概念股

所以,資本市場不是說中國教育概念股出現了什麼狀況就一棍子會被打死,好的依然在美國顯現出價值。

A股

中國的資本市場也開始逐漸接納教育培訓行業,這會對在座的黑馬企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中國也存上市的教育企業會不斷地尋找收購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