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嚟 一招自願清盤以達到私有化效果嘅南太電子(2633),嘅非執行主席顧明均,噚日馬不停蹄同傳媒解畫。佢話今次使出「自殺奇招」,絕對唔係想攞呢件事做籌 碼,想同監管當局討價還價。佢仲自爆o依家經已「冇膽」做呢啲以下犯上嘅嘢喎。點解?佢講笑咁話,因為自己2月時已經割咗個膽。顧主席話,人類社會之所以 不停進步,就係有一啲人不停挑戰傳統,世界先至會向前走。佢舉例話,好似喺民智未開嘅時候,如果有人話地球喺圓嘅,一定會俾人話妖言惑眾。佢冇話自己係挑 戰傳統嘅先鋒,只係再三強調,今次係為股東爭取權益啫。雖然佢話「冇膽」同監管當局揮過,不過佢都留番一手,話如果發現有較溫和嘅解決方案,公司都唔排除 會採用。唔知監管當局點回應呢? | ||||||
|
||||||
馬來西亞出生的謝清海,曾是街頭流浪的孩子、市場裡賣鳳梨的小販,如今卻晉升為身價百億的投資名家。 他一手創辦的惠理集團,更成為香港首家上市資產管理公司。 謝清海憑著沒有一絲折扣的拚命態度,不斷閱讀自學成長,終於衝破命運的枷鎖。 撰文‧莊 芳 我是真正,一步步從社會底層走出來的人!」訪問才開始,坐在商業大樓林立的香港中環辦公室,掌管市值七十六億港幣的惠理集團主席謝清海(Cheah Cheng Hye)就先丟出這句話,強調自己的出身。 這話說來簡單,過程卻不平凡。在香港,身家達數十億港幣的謝清海有「股壇金手指」、「亞洲巴菲特」之稱,每每點名個股都有亮眼報酬。例如二○一○年首次揭 露基金持有華晨汽車超過五%後,不到五個月,股價即上漲二倍。去年,這檔股票為他旗下基金貢獻三千八百萬美元的收益。 他也於二○○九、一○年獲得《AsianInvestor》財經雜誌選為亞洲區資產管理、對沖基金行業二十五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一○年十月,只有中學 文憑的他,還受邀至「價值投資殿堂」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說。 惠理集團辦公室的走道旁,掛著數十面表揚他旗下基金優異績效的獎牌;會議室裡一整面牆,則貼滿了歷年接受香港本地以及國際媒體如美國︽霸榮週刊 ︾(Barron's)、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訪報導,像在為他走過的痕跡留下紀錄。 對抗出身 九歲就去賣鳳梨 累積生命能量擁有現今令人稱羨的成就,謝清海並無掩蓋過往人生的意圖,「我小時候,是所謂的『流浪兒童』,因家裡環境很差,乾脆每天住在街上,只有生病時 才回家。」謝清海生長在馬來西亞檳城,父親是來自中國福建的華僑,由於家貧,謝清海九歲起就跟著叔叔到批發市場賣鳳梨。十二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沒有工作, 還有一對弟妹要扶養,身為長子的謝清海一肩扛起家計。 「我一直以為所有人都一樣貧窮,不曉得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富有的人。」他讀中學時,一度湊不出錢買制服;無法參加學校下午的體育課程,因為還得趕去市場賣鳳 梨。「有些同學很會踢足球,只有我對運動完全外行。」謝清海說,買衣服、玩具這些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從沒在他童年發生過。 十七歲時,謝清海拿到一所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但為了家人,他選擇繼續工作,每天到報社疊報紙。謝清海一邊說著,一邊隨手拿起資料,反射性地仿照疊報紙的動 作,「人生從來就不公平,所以凡事要盡全力去做。」他在中學曾獲得英國文學獎,平日沒事就寫文章到處投稿,結果一家倫敦報社刊登了他的小說,使得他在家鄉 聲名大噪。 報社老闆發現了他的潛能,提拔他成為記者。當時每月工資約三二○元馬幣,謝清海並不以此自滿,為了賺更多的錢,二十歲時,他賣掉全身上下唯一的資產——一 輛舊摩托車,換了船票隻身前往香港。「做相同的工作,在香港可領到三倍的薪水。」謝清海說,只是他連一般客船的船票也買不起,最後在寂靜的夜裡搭上一艘貨 輪,兩手空空,和滿船的貨物一起運送到香港。 說話節奏非常急促的謝清海,似乎擔心浪費生命中的一分一秒,總想趕在短短時間內說完、做完所有的事。在他生活周遭,很多人還來不及體會生命就離開人世,像 他的表兄弟們,有的才十多歲便死於生病、車禍,或是警察的槍枝下。他言談中不斷強調,自己的出身貧寒並不獨特,在六、七○年代的社會環境,多數人都過著一 樣的生活。但事實上,他卻比其他人更早擺脫困境,更快走出自己的路。 「老實說,我完全不相信命運,只相信,命運可以靠自己雙手打造出來。」眼前的謝清海,穿著整齊體面的西裝、戴著昂貴的名錶,看來十分融入資本市場。但在他 腦海裡有一部分,仍保留著過去的記憶,「有時想想,自己現在能夠坐在這裡很不可思議;常常懷疑,這是真的世界嗎?」 拚命學習 保持閱讀習慣 累積戰鬥能量影響他逆轉人生的主要因素、讓他願意付出加倍努力與出身環境對抗,其實正是「自覺不足」的性格。「就在和你說話的當下,心裡都還想著自己很愚 笨。」他認為保持這樣的心態,覺得自己不及格,才會更加認真工作、進行研究,努力朝滿分邁進。 謝清海坦言自己也曾犯過錯誤,「有次投資一家鐘錶公司五百萬港幣,董事長幾周後竟消失不見人影。」他檢討是因自己太相信人,「我會隨時專注在自己的錯誤 上,從中學習經驗。」惠理集團行政總裁陳尚禮與謝清海認識二十年之久,他描述這位主席總是十分在意、把握時間,「無時無刻都在閱讀。」一起去打高爾夫,等 待的時間他一定在看書;一同到餐廳用餐,他也常拿著書翻閱。「有時候,覺得他生活太過緊繃,但沒辦法,似乎這樣才有安全感。」「人生中給予我最多幫助的, 應該是養成『閱讀』這個習慣吧!」因為從小必須為生存而打拚,剝奪謝清海正常讀書時間,他比其他孩子更用功,經常往公共圖書館跑,抱著一堆書籍在鳳梨攤前 閱讀。 「當時我的人生什麼也沒有,唯一能做的只有閱讀、閱讀、閱讀。」無論科學、歷史、自傳,謝清海盡可能吸收各種知識,即使凌晨三、四點起床讀書也不覺苦。後 來,他從財經記者轉進投資界,也是靠著閱讀獲得啟發。 八○年代,謝清海手邊有點積蓄,白天做完記者工作,晚上就操作外匯交易。 結果,在三個月內輸光所有的錢。那時他發現了一本書《股市大亨》(The Money Masters by John Train),內文談的全是約翰坦伯頓、華倫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心法,讓他如獲至寶,重新認識投資市場。 認真研究 一年拜訪兩千五百家公司 謝清海笑說,他起初以為未來會做政治家,改變馬來西亞的社會情況,「讓所有人脫離貧窮。」不過當他找到社會發展與金融市場的關聯,股市能夠反映經濟現況, 立即對此深深著迷。「市場表現與當地政治、人民情緒息息相關,股價的起伏明確指出人們的希望或絕望,這些讓我很感興趣。」尤其他所推崇的大師,幾乎皆以 「價值投資」為核心策略,「我想只要和他們一樣,發現其他人忽略的市場,進行反向操作,一定有機會成功!」當時已在亞洲︽華爾街日報︾坐領高薪的謝清海, 甚至放棄前往美國工作的機會,決心踏入金融市場。 一九八九年,他進入香港摩根建富集團協助設立研究部門,專攻當時被市場冷落的中小型股,結果真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個人身價水漲船高。對於追求成長從不滿 足的他,又在九三年出資一五○萬美元,與一位客戶共同創立總資本額五百萬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也就是現今的惠理集團,並在○七年成為香港首家上市的資產管 理公司。 謝清海研究公司和他讀書一般認真,平均每年與投資團隊拜訪二千五百家公司,找出被低估的標的。正當股神巴菲特○八年買入比亞迪汽車股票,鬧得市場沸沸揚 揚,謝清海早在此之前,於○六年投資比亞迪。那時比亞迪營收衰退近五成,但謝清海親自拜訪後,看好其創新與研發能力,隨即逢低買進,並在○九年股價持續爬 上高點時獲利了結。 積極管理 對現況永不滿足 未來仍有成長謝清海表示,當時只是把投資作為一種嗜好,沒想到管理資產規模會成長到如今的七十一億美元。目前惠理集團員工人數約一四○位,去年上半年即使 遇上市場動盪,仍為公司創造三.八五億港幣(約新台幣十四.八六億元)的營收,平均每位員工半年就為公司貢獻破千萬新台幣的產值。 在惠理集團,從事投資、研究的員工,多從基層一步步做起。謝清海以「標準化」作業流程,訓練每一位新手成為高手。如同他自己一樣,「我們不需要投資天才, 從頭學起,才不會受到舊有思考模式限制。」對於獎勵員工創造投資績效毫不手軟,根據財報顯示,一○年光是獎金開銷,就近二億港幣,比○九年高出近一倍。 「貧窮的時候,覺得有錢一定能做很多事情;真正有了財富之後,卻發現很多東西用再多錢也買不到。」以前每日都要和金錢戰鬥,為了一分一毫而拚命工作,現 在,「我每日都在與時間對抗,沒有一天覺得時間夠用。」如今雖然不再需要為錢煩惱,卻得與和他一樣停不下來的時間賽跑。 對於現況永不滿足的他,未來已鎖定大中華區投資,還將繼續拓展業務至中國、台灣等地,謝清海要把惠理集團打造成亞太區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訪談最後他對記 者說,「歡迎你五年後再過來拜訪,我們公司肯定很不一樣,會比現在更好!」五年後會變成怎麼樣呢?從赤貧的流浪兒到財經記者、投資名家,到現在成為雄踞一 方的成功經營者,一位從不安於現狀、總是在與自己生命競爭的人,他的未來,永遠充滿想像空間。 亞洲巴菲特看投資趨勢 亮點仍在大中華區 我相信中長期,全球經濟將會遇上一片混亂!這是在我投資生涯中,第一次看不到任何復甦的情況出現。就成長性而言,可投資中國相關題材,以及農產品。此外還 有黃金,主因是我不信任貨幣的價值,且通貨膨脹可能即將再起。 由於消費者無論如何都得花錢購物,全球大型零售企業的品牌,仍是我喜愛的標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成熟國家財政體質不佳,所以即使選擇債券,也別以公債為 主,體質良好、低負債公司發行的債券,反而會有較佳表現。 另外,我不建議年輕人現在去金融機構謀職,估計還有二、三成金融從業人員可能會於近幾年失去工作。除非真的很喜愛投資,否則從事藝術、娛樂工作將是較佳的 選擇。 謝清海 出生:1954年 現職:惠理集團主席兼共同首席投資總監經歷:香港摩根建富集團研究部主管、《亞洲華爾街日報》財經記者學歷:檳城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 |
凱基銀行副董事長王幼章,七年前從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轉任開發工銀資深副總經理,等待他的是士氣低迷、虧損連連的重重考驗,他的鐵血作風在內部引發反彈,他如何堅持改革打贏勝仗?
撰文•梁任瑋
周末上午六點,當眾人還賴在溫暖的被窩,大直河濱公園旁的草地,一群年紀已屆四、五十歲的大叔們戴著手套、拿著壘球認真地練習,他們的目標,是要蟬聯公司年度壘球冠軍,但這樣的企圖心,三年前的他們從來不敢想像。
領隊凱基銀行副董事長王幼章站在場邊嚴肅地說,「這攸關面子問題,不得不拚。」原來,激起這群大叔不服輸的動力,來自三年前開發金控舉辦的一場壘球賽,當時,王幼章擔任開發工銀企金執行長,他帶領同事倉卒成軍參加比賽,由於沒有準備好就上場,果然,第一場就被打爆了。
求勝決心︾
﹁別小看大叔自尊心﹂,帶隊練習壘球奪冠第一場就被淘汰,回來之後,王幼章對同事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如果我們不練習,永遠就是第一場比賽就被淘汰,要麼以後就不要參加比賽,既然要參加,就不要做半吊子。」為了扳回一城,他要求同事每次比賽前的兩個月,每周六上午六點一定要到球場練球。
「不可能啦!我們的體力怎麼跟凱基證券那些二十幾歲的小夥子比?」一開始,開發工銀的同事個個怨聲載道,不僅因為要犧牲自己的休假時間,更重要的是,「大家並不覺得為一場壘球比賽得獎,是一件值得付出的事!」王幼章說。
儘管同事參與意願低,但王幼章還是每周下場陪同練習,「不要小看大叔的自尊心。」他說,因為自己帶頭做,同事們也不好意思偷懶休息,加上開發工銀的壘球隊是開發金控所有參賽隊伍中練習最頻繁的,果然犧牲半天假日的付出終於得到成果,不僅隔年成績大躍進,第三年甚至拿下冠軍。
壘球隊逆轉勝的故事,正好呼應開發工銀這幾年的轉型成功,而王幼章正是推動改革的關鍵人物。
七年前,王幼章的名字在台灣金融圈非常陌生,雖然他的工作資歷豐富,曾任花旗銀行、亞洲新聞集團(News Corp Asia)總經理、百事可樂國際亞太區總經理,但因為上班地點都在海外任職,幾乎沒有什麼台灣企業界人士認識他。
二○○八年,開發工銀亟欲重振企金業務,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瑩透過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介紹,想挖角任職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的王幼章回台,沒想到,一向勇於接受挑戰的王幼章卻猶豫了,「第一,我從未真正在台灣的公司任職過,第二,我已離開台灣二十多年,如何融入本土企業文化,是很大的挑戰。」連朋友都持反對態度。
但辜仲瑩的一句話說服了他,「Eddie(王幼章英文名字),你身為一個台灣人,二十幾年都在海外工作,在五十歲的時刻回頭看,如果可以把我們的業務做起來,這將是無可取代的成就感。」就在眾人反對的聲浪中,王幼章離開了花旗,回台接下開發工銀企金執行長的職務。
那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王幼章一接手,首當其衝的就是全球經濟不佳、業務難以開發;其次,他面對的是一群早期中華開發士氣低迷、人力窘迫的組織,「工業銀行這幾年受制於法令限制,在台灣的發展持續萎縮,再加上長久以來累積的沉屙,王幼章要做好並不容易。」一位開發金控前高階主管透露。
改革受挫︾
重新整頓內部組織,黑函耳語滿天飛「巴士就要開了,你們要麼就上車,不然就離開,但不要擋在巴士門口不讓我開車。」王幼章上任之後,直接對同事這樣說,「你們可能還抱持很多懷疑,因為你們過去的工作習慣,讓你們看不到未來的願景。」可想而知的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反對力量也隨之而來,「不少員工都另謀高就了。」王幼章坦言,初期他的作法引起很大的反彈,推動很多事情的進度都不如想像中順利,黑函、耳語不斷,來自辜仲●的支持,固然是讓他無後顧之憂持續改革的動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想著,「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王幼章如今在管理上展現的自信,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他在職場上遭遇的一件嚴重挫折。
當時才二十八歲的他,已是百事可樂台灣分公司的行銷主管,當時亞洲區主管想拔擢他擔任百事國際亞太區行銷主管,但他的老闆私底下告訴他,﹁你是一個台灣人,英文能力不好,我很擔心你將來在與美國總部溝通會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你要接這個位置,勢必得重修英文。﹂「那天回家,我為此痛哭了一個晚上。」這番話讓一路在職場非常順遂的王幼章自尊心完全崩潰,但他沒有選擇逃避,為了補足自己的缺陷,他找來專業的外籍家教,每周六上一整天的商務英語,「那一年的砍掉重練,完完全全改變我後來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王幼章說。
面對弱點︾
花一年時間重練英文
改變二十年的職場生涯
一年之後,王幼章的英文能力突飛猛進,他不但可以順暢地在美國總部對著全球一級主管進行一個小時的英文簡報,後來也讓他得以非金融背景的身分,進入花旗銀行任職,這背後的關鍵在於「你敢不敢勇於面對你的弱點?」他說。
因為長期習慣外商公司企業文化,進入開發工銀後,王幼章快刀斬亂麻,一方面組織改組,另一方面又再從外部找來更多新人導入新產品以提升獲利,例如貿易金融 Trade finance)及商人銀行 (Merchant banking),以應收帳款或物權當作質押擔保品進行授信,都是他進開發工銀後,積極發展的新業務。
也因為企業金融的業務擴大,讓開發工銀這幾年淨利息收入及淨手續費收入穩定成長,企金業務一三年稅前獲利貢獻僅六.七億元,一四年稅前獲利貢獻已高達十九.四億元,年增率一八九.四%。
七年來,開發工銀的企業金融部門從一個不賺錢的單位,到每年獲利成長翻倍,去年購併萬泰銀行後,凱基銀行與開發工銀合併後的企金業務將發揮更大的效益,王幼章回想過程,支撐他走過困難的關鍵在於「吞下我的自尊!」已經位居公司的高階主管,竟然還要吞下自尊?「在優退員工最後那段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跟那些老大哥一一握手道別,有些更資深的主管,我甚至直接到他辦公室鞠躬致謝。」王幼章說,在公司裡,每個人的職責當然各有不同,重要的是,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應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改革的陣痛、人員的流失,沒有阻擋王幼章帶領工銀轉型的決心。」開發金控發言人張立人說,王幼章由於有豐沛的中國人脈,使得開發工銀企業金融業務部門,得以在一二年到昆山成立中國租賃公司,而且很快就損益兩平,並順利在上海、福州、北京設立分公司據點。
曾在花旗與王幼章共事過的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詹文嶽表示,「Eddie的個性永遠都很正面,就像當年他可以台灣人身分做到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必然有他過人之處。」把挫折當作家常便飯的王幼章用成績證明,要突破逆境,只有捲起袖子帶頭衝,即使會被討厭,但他依舊堅持立場前行,終於也逆轉外人眼中不可能改變的劣勢。
王幼章
出生:1959年
現職:凱基銀行副董事長
經歷:開發金控資深副總經理、開發工銀企金執行長、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學歷:哈佛大學商學院AMP、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和紐約大學國際經濟學碩士
家庭:已婚
一九八〇至二〇〇〇年出生者,被稱為「千禧世代」,其中二十至三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已經就業或即將就業,而他們將成為台灣社會的中流砥柱。 為了解千禧世代,《商業周刊》與EOLembrain 東方快線合作完成台灣首份「20至35歲台灣年輕人成功價值觀大調查」,這份調查,凸顯當代「大志向與小確幸」的異同。 他們之中,有三成自認是大志向,有七成自認為小確幸。兩群人相同的是,成功定義同意比率最高都是「實現自己夢想」;但在同意比率次高的項目中,大志向更偏好薪資過人、達到別人做不到的事,顯示對金錢追求與挑戰困難的動機更強烈;小確幸則對得到身邊的人認同,比追求財富更感興趣。 同時,所有選項的同意比率中,大志向者都較高,顯見他們比小確幸者,更願定義這幾種成功的面向。以下是民調發現。 把台灣年輕人分三類,「理想創業者」多自評大志向除了全體民調比率外,東方線上運用六題態度問題, 將台灣年輕人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理想創業者、夢想者、安定者。 理想創業者:特色是追求理想與積極創造財富,同時也願承擔風險。 夢想者:不安於現狀,但對於改變或冒險,目前尚有較多的考量與猶豫。 安定者:認為生活穩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將自評為小確幸與大志向者,與上述三種類型做交叉分析,發現超過九成的安定者、超過七成的夢想者,自評小確幸,理想創業者則多數自認為大志向。 這三類有異有同。理想創業者在薪資收入、社會地位的重視度,都遠高於另兩群,且更想挑戰自我。 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分析,台灣年輕人中,近四分之一屬於理想創業者的人,但對於成功職業並沒有一個窠臼模板,雖然實現夢想是最重要的事,但這個「夢想」形式很多元,是與上一個世代較大的區別。 (文趙維孝) 【延伸閱讀】發現1:只有近3成台灣年輕人自評為大志向 小確幸的人:70.8% 大志向的人:29.2% 【延伸閱讀】發現2:何謂成功?大志向偏好薪資過人、小確幸希望獲認可Q:下面幾種關於成功的面向和因素,你認為是否重要?(同意比率)無論大志向、小確幸都認為實現夢想最重要 自認小確幸者 排名1:實現自己夢想 74.3% 排名2:周遭人員認可 65.2% 排名3:薪資收入過人 48.0% 排名4:達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45.0% 排名5:高社會地位 27.5% 自認大志向者 排名1:實現自己夢想 92.6% 排名2:薪資收入過人 74.0% 排名3:達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73.7% 排名4:周遭人員認可 69.2% 排名5:高社會地位 51.0% 【延伸閱讀】發現3:哪種人最成功?大志向認為公司總裁、小確幸認為慈善英雄Q:針對下列各職業類型,對你而言,你認為是否成功?(同意比率)無論大志向、小確幸,皆認為具有專業技能者是高度成功者 自認小確幸者 排名1:完成夢想、經營喜歡小事業 77.4% 排名2:有專業技能的醫生、律師等 68.0% 排名3:獻身公益的慈善英雄 64.6% 排名4:有錢的上市櫃公司總裁 62.4% 排名5:有名藝人或知名人士 49.7% 排名6:公務員 41.8% 排名7:政治人物 28.8% 自認大志向者 排名1:完成夢想、經營喜歡小事業 78.5% 排名2:有專業技能的醫生、律師等 68.9% 排名3:有錢的上市櫃公司總裁 68.3% 排名4:獻身公益的慈善英雄 67.3% 排名5:有名藝人或知名人士 49.0% 排名6:政治人物 32.4% 排名7:公務員 26.9% 【延伸閱讀】發現4:年輕人最不願犧牲健康、親情,卻願犧牲下班時間Q:為了追求成功,下列各項你願意犧牲的程度為何? 健康 近7成不願犧牲,比率最高 願意:10.2% 不願意:68.1% 普通:21.7% 親情 5成5不願犧牲 願意:18.8% 不願意:55.6% 普通:25.6% 愛情 3成人不願犧牲 願意:28% 不願意:29.6% 普通:42.4% 平日下班時間 逾4成願犧牲 願意:43.2% 不願意:21.7% 普通:35.1% 假日自由時間 逾3成5願犧牲 願意:35.2% 不願意:31% 普通:33.8% 【延伸閱讀】調查發現:台灣年輕人「夢想者」比率最高 夢想者:40% 夢想者自評比率 小確幸:71% 大志向:29% 安定者:37% 安定者自評比率 小確幸:93% 大志向:7% 理想創業者:23% 理想創業者自評比率 小確幸:36% 大志向:64% 民調快速掃描》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TaiwanColumbus/ 《商業周刊》與東方快線合作「20-35歲台灣年輕人成功價值觀大調查」蒐集時間:2016 年 4 月 11 日至 19 日 有效樣本:1,068 研究對象:20歲至35 歲居住北中南地區的男女性 抽樣方式:分層隨機抽樣 訪問方式:網路調查 抽樣誤差:±3% 撰文者趙維孝 |
上市剛滿一年的天聖制藥(002872.SZ)近期高管層接連爆雷。
自今年4月3日開始的近兩個月左右時間,天聖制藥已有4名高管相繼“出事”。先是董事長劉群和總經理李洪相繼被有關部門留置,再是副總經理李忠和副總經理王永紅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對於背後的原因,業內大多猜測與重慶醫藥購銷腐敗案有關。對於兩者是否有關聯,以及高管“出事”對上市公司業務帶來的影響,天聖制藥董秘辦人士回應稱,一切以公告為準。
不過,對於在解禁前夕踩雷的機構投資者而言,天聖制藥的“黑天鵝”事件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有業內人士認為,影響大小,後續需要看上市公司是否能持續正常運營,其中產品是否具有技術含量較為重要。而天聖制藥的近兩年的研發費用占比不到2%,且7成左右收入來自於醫藥流通板塊。
遭遇人事黑天鵝
6月6日,天聖制藥公告稱,王永紅於今年5月31日因涉嫌犯罪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不能履行公司副總經理職務,該公司董事會已收到王永紅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辭職後,王永紅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這是近兩個月以來,天聖制藥第4名高管“出事”。今年4月3日午間,天聖制藥爆出第一個雷,稱董事長劉群被相關機構要求協助調查。此後又公告稱,被有關機構口頭告知董事長於3月24日被有關機關留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劉群持有天聖制藥6864.12萬股,持股比例為32.38%,為實際控制人。
蹊蹺的是,天聖制藥是在4月1日獲知了劉群被協助調查之事,但4月3日午間才對外公布,而就在4月3日早間,該公司因擬披露重大事項,股票臨時停牌,並在當日午間公布正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這停牌時間是巧合嗎,還是對股價的有意“保護”?
此後的5月份,天聖制藥集中爆雷。先是5月5日被告知該公司總經理被有關部門留置,再是幾日後的5月10日副總經理李忠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目前李忠也已申請辭去了副總經理職務。
4名核心高管接連“出事”到底源自何因?位列天聖制藥2016年度前五大客戶的重慶市涪陵區中心醫院和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院長相繼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成為市場的關註點。
根據招股說明書,重慶市微創外科研究所(下稱“微創外科”)持有天聖制藥子公司重慶天聖藥業有限公司的股東,而微創外科是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附屬的研究機構,所以涪陵中心醫院為上市公司的關聯方。2016年度,天聖制藥對前述兩家醫院的銷售金額分別為1.48億元、1.13億元;另據天聖制藥2017年度報告,上市公司與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產生關聯交易1.59億元。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分別致電上述醫院辦公室,詢問院長違紀是否與天聖制藥有關,但獲得的回應均是“不清楚”。天聖制藥對此則回應稱,以公告為準。
與高管接連“出事”形成對應的是,該公司籌劃了2個月的重大資產重組原預計在6月1日前披露預案並複牌,但由於重組方案仍需進一步協商確定,該公司申請延期複牌。天聖制藥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四川省玉鑫藥業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不涉及配套募集資金,最終交易方式以經公司董事會審議並公告的重組方案為準。
根據天聖制藥此前的公告,該公司董事長此前帶隊參與了此次重組。對此,深圳證券交易所提出問詢,董事長和總經理被有關部門留置會否會影響重組。
“本次資產重組事項正在公司代董事長的主持下繼續推進,如有進一步進展或者發生對公司資產重組事項產生重大影響的情形,公司將依法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天聖制藥回應稱。
機構股東解禁前夕踩雷
天聖制藥是於去年5月19日上市,在上市之前引入了15家外部股東,其中多為股權投資機構。然而就在解禁期前夕,天聖制藥爆出人事黑天鵝,隨後又停牌。若後續複牌後股價下跌,一眾機構也將面臨收益縮水甚至可能被悶殺的風險。
2010年8月份,天聖制藥(原天聖股份)引入外部股東,北京力鼎財富成長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廣州力鼎凱得創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力鼎凱得”,380.8萬股)、上海賓州投資有限公司、天津和光成長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中山市多美之家商貿有限公司(下稱“中山多美”)以6.88元/股的價格參與增資。
2012年6月份,天聖制藥進行第三次增資,蘇州貝塔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重慶德同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德同創業”,300萬股)、成都德同銀科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力鼎明陽創業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 天津和光遠見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和光遠見”,35萬股) 5家機構投資者,以及上述的中山多美,以8.5元/股進行了增資。
2014年8月份,在第四次股份變動,天聖制藥新引進宿遷華元興盛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宿遷人合安康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昆明龍興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新疆盛世誠金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重慶泰豪渝晟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 5 家機構投資者以及雷春風、濮翔2名自然人投資者以外,上述的德同創業(150萬股)也參與增發,認購價格為每股10元。
以此來看,上述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成本價在6.8元/股~10元/股之間。天聖制藥停牌前的股價為31.05元/股。這意味著目前上述機構投資者的浮盈在3倍~4.5倍區間。以持股最多的德同創業來看,按照300萬股和150萬股分別對應的成本價來算,目前合計浮盈9922.5萬元;以成本最低時持股較多機構投資者力鼎凱得來看,目前也浮盈9203.94萬元;上述機構投資者中持股最少的和光遠見,目前僅浮盈789.25萬元。
今年5月21日起,上述15家外部股東的持股解禁,但因天聖制藥股票停牌而無法流通。若之後天聖制藥因為受到高管事宜的影響而股價受挫,那麽上述股權投資機構的收益預期將會打折扣,受影響嚴重的話,有些機構投資者可能會因此而虧損。面對這樣的情況,機構投資者又該如何處理?
在上述參與增資機構投資者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機構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也在對天聖制藥高管之事進行了解,具體情況不方便透露。至於投資收益可能縮水,他表示,所投公司出事了,有可能收益會受影響,但市場上也有很多投資“打水漂”的情況,在目前上市比較難得情況下,企業上市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就算成功。
一家專註於醫藥領域投資的股權投資機構董事長則表示,股權投資機構遇到這種黑天鵝現象且股票又被鎖住了,只能自認倒黴,難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上市公司後續有人能夠頂起來維持正常運營,或者公司的產品具有技術含量,不需要用回扣也能賣的出去,那麽影響會小一些”。
研發費用是衡量一家公司產品是否具有技術含量的一大指標。根據天聖制藥2017年度報告,2016年、2017年,該公司投入研發費用分別為3511.84萬元、3385.79萬元,占營收比例僅為1.68%、1.50%。上述機構董事長認為,這樣的研發投入比例不高。
天聖制藥主要從事醫藥制造與醫藥流通業務,其中近兩年來,醫藥流通業務收入占公司總營收的70%左右,醫藥制造業務貢獻的收入占比不到3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