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股市巨震之際,各界都對證金概念股、匯金概念股深表詫異。然而,就全球來看,日本央行才是“最強國家隊”。
7月29日,日本央行按兵不動——宣布維持利率、QQE(量化和質化寬松)規模不變,這令市場大失所望。不過,日本央行宣布將擴大ETF購買規模至6萬億日元。這是一個看似令人振奮,但卻又危險的信號。
消息公布後,日股跌幅再次擴大,日元再次上漲,這一市場走勢顯然與央行的初衷相悖,日本央行的窘境再度凸顯。截至北京時間12:40記者發稿前,日經225指數跌幅約1.3%,報16262點。
招商證券(香港)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總裁宋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安倍經濟學”框架的主導下,日本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扭曲程度繼續加劇。“龐大的量化寬松規模已經使得日本央行目前持有約1/3的日本國債,在ETF市場上占據半壁江山,並已經成為日經225指數中的200多家公司的前10大股東。資產價格也由於央行的購買行為被顯著拉升。”
在此前的寬松計劃下,日本央行每年將購買3萬億日元的ETF(可見如今已經翻倍)。據悉,雖然日本央行並沒有揭露其換算之後等同於多少的單一企業持股,但透過央行過去的購買紀錄以及企業和ETF 的報表推算,估計日本央行至少在超過200家日經225企業是前10大股東,其中,料持有迅銷9%的股權、龜甲萬5%的股權,在樂器制造商山葉及建築公司大和建設都是第3大股東。現在日本央行對日本藍籌股的持股,已經超越2大基金貝萊德及先鋒集團。
其實,日本央行對股市的強力支持也無可厚非。貝塔基金創始人、原某海外宏觀對沖基金投研總監郭濤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日本政府的政策目標在海外投資圈有一個稱號,叫做“頂住股市”。日本央行希望將QQE的財富效應發揮到極致,這也將對刺激消費、提振通脹有一定作用。
QQE的具體政策主要分為四大點:第一,擴大基礎貨幣規模。通過調節無抵押隔夜拆借利率來影響基礎貨幣;第二,擴大國債購買規模、擴展國債剩余期限,鼓勵收益率曲線中利率的進一步下降;第三,擴大ETF和J-REIT的購買規模,以降低資產價格的風險溢價;第四,持續推行QQE,以實現2%的物價穩定目標。最為主要的是,央行希望通過改變實質性預期,從而實現物價上漲2%的目標。
盡管如此,日本經濟至今毫無起色,通脹更是在早前一度滑入零區間。日本央行在債市的過度幹預已為人詬病,負利率政策甚至導致日元不貶反升、銀行利潤承壓,如今再通過加碼ETF來托舉股市,這可能進一步扭曲上市企業的合理估值。
NLI Research Institute 首席股票分析師 Shingo Ide 表示,“希望股價上升的人自然對日本央行持續買進的行為拍手叫好,但這很明顯地將會扭曲股票市場。”更有投資人士表示,日本央行的持股量驚人,儼然成為一只對沖基金。
此外,KVB昆侖國際外匯分析師陳家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披露了一個規模28萬億日元(2650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該計劃將於下周由內閣批複。此舉給日本央行施加了要求其幫助重振經濟和通脹的壓力。
此次,日本央行也並沒有提及任何關於“直升機撒錢”的事宜。“直升機撒錢”與普通意義上的QE不同,簡言之,即財政部新發行的國債,由央行直接買走。其實,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近期也表示這一做法不合法。
盡管由於年初的全球市場動蕩,日元的避險地位凸顯,但是當前眾多經濟學家對於日本的前景表示悲觀。“雖然最近一段時期,日本一直是國際資金的避風港,但是在我們看來,日本並不安全。安倍經濟學的政策加劇了日本主要金融市場的扭曲程度,政府債務堆積如山並仍在持續增長,人口因素繼續惡化,並且沒有可以預見的政策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日本可能早已不再是躲避金融風暴的安全港。”宋林對記者表示。
除了加碼ETF,日本央行此次也並未采取其他市場期待的舉措。無獨有偶,在英國脫歐後,在其長期影響還未明了之前,各大央行紛紛選擇觀望——英國央行、歐洲央行、美聯儲在7月均未調整基準利率,維持原有貨幣政策不變。
面對全球的“流動性陷阱”和長期增速低迷,G20成員國也已經達成共識——貨幣政策已經過度承壓(over-burdened),要要用盡一切工具,結合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以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的目標。
去年四季度歐線、美國線、南美線等主要航線的爆倉和海運費價格的飛漲,並沒有讓集裝箱航運企業的全年業績改善太多,最新公布的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企業馬士基集團2016年全年財報顯示,由於市場發展預期疲軟,馬士基供給服務和馬士基石油鉆探在2016年資產減值27億美元,使得集團報告利潤虧損19億美元,其中馬士基航運2016年報告利潤虧損3.76億美元(2015年盈利13億美元)。
在此之前,國內集裝箱航運巨頭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遠海控”,601919)公布的2016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9億元人民幣左右。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獲悉,2017年的航運市場有望逐漸複蘇,其中幹散貨航運好於集裝箱航運,而節後中遠海控的股價也出現連日上漲。
2016持續低迷
財報數據顯示,馬士基集團2016年報告利潤虧損19億美元(2015年盈利9.25億美元),這主要因為馬士基石油鉆探資產減值14億美元(2015年同期2700萬美元)、馬士基供給服務資產減值12億美元(2015年0美元),因此總體稅後資產減值達28億美元(2015年26億美元)。
扣除資產減值影響,馬士基集團2016年實際利潤為7.11億美元,盡管與預期保持一致,但公司坦陳業績也不盡如人意,2016年的實際利潤主要受到馬士基航運虧損的影響。
2016年,馬士基航運報告利潤虧損3.76億美元(2015年盈利13億美元),投資資本回報率負1.9%(2015年為6.5%)。這主要是由於2016年市場環境低迷,運價持續下滑,受到上述因素綜合影響,公司實際利潤虧損3.84億美元(2015年盈利13億美元)。
在此之前,國內集裝箱航運巨頭中遠海控公布的2016年業績預告也顯示,全球集裝箱運輸需求增長緩慢、運力供給過剩,國際航運市場供需失衡局面仍無實質改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SCFI)和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在2016年創出歷史新低。市場低迷導致公司期內集裝箱運輸業務板塊收入的增長低於運輸箱量的增長,收入的增幅低於成本的增幅,加之受期內資產處置產生一次性損失及幹散貨業務剝離前虧損影響,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公司2016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9億元人民幣左右。
在中遠和中海合並重組後,中遠海控承接了兩家集團的集裝箱航運資產,目前,其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和全球第二大碼頭運營商。對於已經進入的2017年,中遠海控表示將著力提升集運業務客戶服務能力、收益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服務創新能力、風險防範能力和全球化發展水平,公司還將加快碼頭業務全球化布局,強化集運與碼頭業務的戰略協同,成為全球第一梯隊的集裝箱運輸和碼頭服務供應商。
2017曙光初現
對於2017年的航運市場,馬士基則表現出了樂觀,公司預計馬士基航運2017年的實際利潤與2016年相比將實現超過10億美元的增長,因此2017年集團的實際利潤也將高於2016年。
值得註意的是,從2016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開始,需求有所增長,集裝箱運價逐步回升,截止2月3日,上海到美國西海岸航線航線運價為2092美元/TEU,較12月初低位上升51.37%,較17年初上升8.79%,同比去年同期上升58.39%;中國到歐洲航線運價為1023美元/TEU,同比上升137.35%。受此影響,海外航運股普漲,其中東方海外國際12月初至今上漲35.70%,馬士基上漲24.96%。
運價的反彈,也使航運企業的業績得到立竿見影的改善。據記者了解,一般來說,歐線、美西線的盈虧平衡點在 900、1600 美元上下,2016 年 11-12 月,歐線運價均值 949 美元、美西均值1658 美元,很多集裝箱航運公司已經能夠實現盈利,中遠海控的業績也顯示,3 季度虧損 20 億元,4 季度環比大幅改善至虧損 6.84 億。
對於12月以來集運美國航線運價出現的大規模複蘇,國金證券的分析師蘇寶亮認為與基本面好轉有關。“從供給端來看,隨著2016年韓進破產,行業內公司後溝合並,運力公公給過剩壓力短期得到緩解,進入四季度新船交付量下降,拆船速度增快,導致集裝箱船隊增速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2月份同比規模增速只有0.7%;從需求端看,歐美經濟複蘇狀況良好,節前貨主又有補庫存需求,刺激航運需求上升。”
而這樣的供需形勢,有望在2017年延續。在最新公布的財報中,馬士基航運就預計全球集裝箱海運運輸需求預計將增長2%至4%,新增運力投放減緩,因此運價將有所回升。
華泰證券的分析師沈曉峰告訴記者,2017年隨著航運新聯盟的成立,聯盟成員的航線互補,艙位互用、增加航班密度,提高客戶依賴度,將有利於提高集運公司的議價能力,並在各航線上形成壟斷優勢;加上全球經濟增速較上年有望向好,從而有利於集裝箱航運市場的複蘇。
不過,天風證券的分析師姜明則認為,集裝箱航運市場目前是改善並非反轉,“2017年最大的風險則是來自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特別是最大貿易夥伴國-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出口商品增加特別稅收。”
相比於集裝箱航運市場,多為行業內人士認為幹散貨航運的複蘇可能更樂觀。沈曉峰就指出,鐵礦石,煤炭和谷物是散貨運輸中最主要的貨物,自 2010 年到 2016 年,散貨市場一直受供需失衡的影響,行業低迷,隨著散貨新船訂單量大幅減少,加上拆船較多,預計行業供需有望在2017 年實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