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秘互聯網隱富群體 電競選手的背後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86.html

國慶期間S4總決賽8強戰上,OMG一記爽快的3比0,打得對手Najin White Shield是落花流水,實現了中國LOL近年來的首次抗韓大突破,讓舉國上下心系電子競技的好男兒是熱血澎湃,直接將去年S3決賽皇族在對陣SKT時的誰上都是3比0的顏面爭了些回來。鏡頭前的OMG隊員個個興高采烈,我們也對他們表示祝賀,不過這些懷揣著夢想的電競選手們究竟收入又如何呢?馬叫獸來為大家深入分析一番。

 

越來越高的賽事獎金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張表,這是由國外較為權威GusoGamers統計的所有電競選手賽事收入:
 


統計截止時間為Ti4 DOTA2國際邀請賽後

 

想必很多大家熟知職業玩家也都能在該表上找到,而1-5名則都是來自newbee戰隊的DOTA2選手,他們在TI4的比賽中一舉奪冠拿到了將近500W美金的總獎金,這使得他們成功登頂了賽事獎金總額榜的榜首,一波肥的說法也為各路DOTA玩家所津津樂道。

 

同樣作為隊伍作戰的MOBA遊戲LOL,S4總決賽的冠軍隊伍也會有將近100萬美金的收入,拿下一個世界冠軍就退役成了很多電競選手心底最為現實的想法。而在5年前,頂級賽事WCG的冠軍獎金不過才2萬美金不到,電競選手們越來越受到賽事方的重視這是毋庸置疑的。

 

網吧少年向電競白領的轉變

 

與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一樣,電競選手往往都會有掛靠的俱樂部,而俱樂部會為選手提供訓練場地、生活住宿以及一份能自由支配的收入。早在電競興起的前幾年時間里,很多俱樂部為剛入行的選手提供的訓練條件僅僅是一臺配置一般的網吧電腦,包吃住一般是一些能在比賽中取得少許成績的選手,至於發放工資那就是一些已經有一定名氣的選手了。


 

而隨著電競商業化模式的趨於成熟,加之一系列土豪的入行整合(我真的不是在說王校長XD),選手的工資待遇一下從藍領水平蹭蹭蹭地升了幾級,國內知名豪門俱樂部IG的DOTA分部的隊員據說有高達1W的月薪不說,俱樂部還把一個個蓬頭垢面的網吧少年給打造成光鮮亮麗的電競白領,一下子就高大上了起來。

 

五花八門的圈錢項目

 

電競為什麽能這麽火?想必懂行的人都明白是因為受眾(也就是用戶)多,並且這批用戶還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用戶,那麽問題來了,電競圈錢哪家強?直播、淘寶、簽名忙。

 

早期的電子競技明星往往比較沒架子,有粉絲支持自己會發自內心的感到高興,也有些以自己技術優勢進行“收徒”、“訓練”來賺點小錢,當年沸沸揚揚的7L_anglelover的VS收徒騙錢門想必老一代的電競玩家都應該有印象。不過人家好歹是點對點服務,賺的都是辛苦錢。

 

現在電競明星們多半都比較會自我營銷,利用YY直播、做視頻等方式來做影響力圈到不少粉絲,然後轉頭就開始給粉絲推薦自己淘寶店里的“良心”商品,不僅良心還送簽名喲~親~

至於電競明星的淘寶究竟有多高收入?大家可以看看馬叫獸之前的電競解說淘寶解密。

 

 

另外一項比較大頭收入來源便是近兩年如火如荼的視頻直播間了。YY、鬥魚、戰旗三家戰得不可開交,這就讓各大有粉絲群體的電競明星們紛紛身價上漲~前面賽事獎金表中的知名DOTA2選手B神徐誌雷,整個電競生涯不過33萬美金的獎金收入,換算成RMB 200萬元,而近期簽下戰旗直播,一年的簽字費就接近這個數目,高額的簽字費雖然使職業選手退役後的生活能更有保障,但想想職業選手這麽多年的努力征戰竟不如娛樂大眾來錢快著實令人甚感唏噓......

 

電競:回不了頭的青春飯

 

在中國,年紀輕輕20多歲的小夥子憑自己拿了上百萬人民幣的獎金,想必也是令旁人羨慕不已了,更是有小夥伴們紛紛表示打遊戲比讀書強,還有理有據的跟家人較起勁來。但問題是,這些站在巔峰的選手們背後有多努力你造嗎?又有多少人能站在電競選手的巔峰呢?

 

 

2010年前,國內電競還處於不太受人待見的階段,除了大型國際賽事WCG、ESWC等,大部分的國內賽事的獎金少的可憐不說還經常不兌現。那時的電競的從業人員可以說是個個都是憑著一腔熱血來找尋電競的明天,而選手們往往都是用夢想填飽肚子的輟學少年。在滿是煙味、燈光昏暗的網吧里沒日沒夜的訓練最終只能敗居二線,沒有學到真正的生存技能,在社會上失敗落魄,獨自吞咽懊悔的淚水,這樣的選手才是大多數電競選手的真實寫照。

 

近幾年,隨著電競商業化的閉環越來越完整,選手們的各方面待遇也越來越光鮮亮麗,甚至開始出現了很多素質低下、做出道德敗壞事情的電競老鼠屎。這些選手利用自己的人氣騙財騙色使得很多看熱鬧的人紛紛表示電競“貴圈真亂”,但是依舊存在大多數選手因為種種機遇亦或是天賦不足總是無法很好的證明自己的二線選手,而這些選手退役之後的再就業他們自己都不敢想象。

 

電競這碗青春飯是沒有回頭路的,當你年輕氣盛輟學不顧父母勸阻,跑到網吧沒日沒夜的打遊戲的時候請多考慮一下,你真的具備成為電競明星的天分嗎?
 

本文來自作者給i黑馬投稿。作者:馬叫獸 (遊戲圈人士 微信公眾號:maso2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05

SENSE隨筆141016群體心理學(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16/sense%E9%9A%A8%E7%AD%86141016%E7%BE%A4%E9%AB%94%E5%BF%83%E7%90%86%E5%AD%B8%EF%BC%88%E4%B8%8A%EF%BC%89/

SENSE隨筆141016

群體心理學(上)

執筆人:Kan

 

在民主社會中,群體更形重要,也更為危險。 群體有著簡單而極端的特徵:輕信、沖動、情緒化、非黑即白、偏執和專橫。 不難理解為什麼文革青年的行為在日後看來不可思議,而當時卻自以為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所謂 “法不責眾”,世上許多暴力事件都是以群體心理為基礎的。

 

〈群體的特徵〉

常識上“群體”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

心理學賦予“群體”更深刻的意涵:在特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徵,而與組成群體的個人所具備的特徵截然不同。***** 就像生命體與單個細胞的特徵大不相同道理一樣。

心理群體的特點是: 無論成員是甚麼人,其身份、職業、性格或智力差異怎樣大,組成群體後獨立個性消失了,情感、思想和行為全都轉向同一方向,因而獲得一種「集體心理」。

人們在教育和智商上差異最大,但卻有著十分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在情感領域上,如宗教、政治、道德、愛憎等等,即使最傑出的人也不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 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和個性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併,無意識的特質占據上風。 這解釋了為何群體不能完成需要高智能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策都是由傑出人士組成的議會所擬訂的。

 

幾個主要因素對群體特徵起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僅從數量考慮,群體中人感覺到無與倫比的安全感,使他們敢於發泄本能欲望,那在獨自一人時是必須加以約束的。*** 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責任, 約束個人行為的責任感於是徹底消失。

第二是傳染現象。 在群體中,感情和行動都具有強大的傳染力量,其程度足以使個人不顧一切地作出犧牲。 這是一種與人類天性相左的傾向,若不成為群體的一員,很少人具備這種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群體中的個人容易接受暗示,那是相互傳染造成的結果。 通過不同的運動過程,個人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對暗示者惟命是從,做出與本性和習慣極為觝觸的行動。

長時間融入群體的人會發覺進入了一種類似催眠的特殊狀態。 被催眠者的大腦麻痺了,變成脊椎神經主導的無意識行為的奴隸。 有意識的人格消失,意誌力和辨別力都不復存在,一切情感和思維都為催眠師所左右。

心理群體中的個人就像被催眠的人一樣,一些能力遭到破壞,另一些卻得到強化。 他會因為難以抵抗的沖動而採取行動。 群體沖動比催眠更難抵抗,因為前者對所有成員起到同樣的作用,相互影響使其力量大增。 具有強大個性足以抵制群體暗示的個人寥寥無幾,在群體中他們根本無法逆流而行。

有意識人格消失,無意識人格擡頭,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而轉向共同方向,以及立刻把觀念轉化為行動的趨向,是群體成員的主要特點。

孤立的他也許是有教養的人,但在群體中卻變成了野蠻人,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殘忍而躁狂。 群體中人可能表現出原始人的熱情、無私和英雄主義,甘願被各種言語和形象所打動,而在孤立存在時,這些言語和形象根本不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人們看到陪審團做出平時不會贊成的判決,議會通過每個議員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 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的委員們分開來看都是舉止溫和的開明公民, 但當結成群體時, 卻毫不猶豫地贊同最野蠻的提議,把無罪的人送上斷頭臺。

 

群體在智能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從感情及激發行為的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完全取決於環境及暗示的性質。

群體固然常常犯罪,但也時常是英雄主義的。 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懷著贏取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為教義或觀念作出實踐,就像十字軍那樣,在幾乎全無糧草和裝備的情況下,向異教徒討還基督的聖墓。 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造就了歷史。***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

作者:Gustave Le B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98

SENSE隨筆141022群體心理學(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2/sense%E9%9A%A8%E7%AD%86141022%E7%BE%A4%E9%AB%94%E5%BF%83%E7%90%86%E5%AD%B8%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41022

群體心理學(下)躁動不安的群體

執筆人:Kan

 

〈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群體幾乎完全受無意識動機所支配,是刺激因素的奴隸。 它的行為主要不受大腦,而受脊椎神經系統的驅動,這與原始人非常類似。 孤立的個人同樣會接受刺激因素的影響,但是大腦會向他傳達批評性想法,因此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簡而言之,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身反應的能力,而群體缺少這種能力。***

 

刺激群體的因素龎雜,而群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而極為多變。 這解釋了為什麼群體可以在轉眼之間就從血腥的狂熱信徒,轉變為寬宏大量的英雄主義者。 群體很容易成為劊子手,同樣也很容易慷慨赴義,不惜為信仰流血。

 

群體不會做任何預先策劃, 他們易於先後被矛盾的情感主宰,受眼前刺激因素的影響。 這種易變性讓它們難以實施統治。 群體雖然有著各種狂熱的願景,卻不能持久,因為它們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考慮。

 

群體就像個野蠻人,沒有能力理解面前的阻礙,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勢不可當,一切阻擋他們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毀滅。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不能焚毀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誘惑,他也很容易抗拒。 但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就會意識到人數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掠奪的念頭,並且很容易屈從於這種誘惑。

 

〈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通常總是處於一種期待註意的狀態之中,因而很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大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使暗示立刻變成既定事實。

念頭很容易轉化實際行動。 無論這種行動是縱火焚毀宮殿還是作出自我犧牲,群體都會義不容辭。 一切取決於刺激因素的性質,而不再像孤立的個人那樣,取決於受到暗示的行動與全部理由之間的聯繫,後者可能與前者尖銳對立。

 

於是,群體永遠漫步於無意識的領地,聽令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無動於衷,失去了批判能力。 在群體中間不存在不可能的事,編造的虛假神話故事可以輕易地在群體中流傳,不僅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因為事情在人群的想象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結果。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考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即引起與它毫無邏輯聯繫的一系列形象。*** 理性告訴人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性事件混做一談。 群體很少對主觀和客觀加以分別。 它把頭腦中產生的影像當作現實,盡管這個影像同觀察到的事實幾乎只有微乎其微的聯繫。

 

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佈道會中牧師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說後叫人閉眼感受聖靈,在場的人裏肯定有個人首先感覺到了聖靈的存在。 在暗示和相互傳染的煽動下,一個人感受或編造的奇跡,立刻就會被其他人接受。 集體幻覺的機制向來如此。這種幻覺似乎具有一切公認的真實性特點,因為它是被成千上萬人察覺到的現象。

 

〈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無論是好是壞,其特點就是極其簡單而誇張,其結果是它很容易便陷入極端,全然不理解懷疑和不確定性是何物。 懷疑一說出口,立刻就會成為不容辯解的證據。 心生厭惡或持有反對意見,假如只是發生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會有什麼影響,若是群體中的個人,卻能立刻變為勃然大怒。

 

群體感情的狂躁,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亡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確定—- 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產生一時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為。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心懷嫉妒或憤世疾俗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強大的力量。***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情感,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詞、言辭懇切、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 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述技巧。

 

〈群體的偏執和專橫〉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律拒絕,將一切視作非絕對真理即絕對謬論。 用暗示的辦法加以誘導而不是做出合理的解釋,及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偏執及其對人們的頭腦實施的專制統治,向來都是如此。

 

對相信的真理和謬誤不容置疑,同時又意識到自己的強大,群體便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賦予了專橫的特質。 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在公眾集會上,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辯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暴的叫罵。 在一片噓聲和驅趕聲中,演說者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在古時倘若現場缺少當權者的代表這種約束性因素,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

 

〈群體的理性〉

不能絕對地說,群體不存在理性。 但是它所接受的論證,以及能夠對它產生影響的論證,從邏輯上屬於非常拙劣的一類,因而把它們稱為推理,只能算作一種比喻。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類似的事物攪在一起,而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懂得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它們是影響群體的唯一論證。 包含一系列環節的邏輯論證,對群體來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不妨說,他們並不推理或者只會錯誤地推理,也不受推理過程的影響。 某些演說詞中的弱點時常讓人感到驚訝,然而它們對聽眾卻有巨大的說服力。 人們遺忘了一點,它們並不是讓哲學家閱讀的,而是用來說服群體的。

 

群體沒有推理能力,所以無法表現出任何批判精神,即是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 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非經過討論後得到採納的判斷。

 

〈群體的道德〉

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可能展示出極崇高的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 以聲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群體,而且能達到使其慷慨就義的地步。 群體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只言片語,便勇猛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不斷舉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為了一個理想或服從一道命令,而不是為了增加一點養家糊口的薪水。 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卻極少成為群體的強大動力。

 

如果道德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會習俗,不斷壓抑私心的沖動,那麼顯然易見,因為群體易沖動,太多變,因而它不可能是道德的。****

反之,如果把某些一時表現出來的品德,如舍己為人、不計名利、獻身精神和對平等自由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內容,那麼可以說,群體經常會呈現出很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它所達到的水平,即使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望塵莫及。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1895) Gustave Le B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65

SENSE隨筆141022群體心理學(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2/sense%E9%9A%A8%E7%AD%86141022%E7%BE%A4%E9%AB%94%E5%BF%83%E7%90%86%E5%AD%B8%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41022

群體心理學(下)躁動不安的群體

執筆人:Kan

 

〈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群體幾乎完全受無意識動機所支配,是刺激因素的奴隸。 它的行為主要不受大腦,而受脊椎神經系統的驅動,這與原始人非常類似。 孤立的個人同樣會接受刺激因素的影響,但是大腦會向他傳達批評性想法,因此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簡而言之,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身反應的能力,而群體缺少這種能力。***

 

刺激群體的因素龎雜,而群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而極為多變。 這解釋了為什麼群體可以在轉眼之間就從血腥的狂熱信徒,轉變為寬宏大量的英雄主義者。 群體很容易成為劊子手,同樣也很容易慷慨赴義,不惜為信仰流血。

 

群體不會做任何預先策劃, 他們易於先後被矛盾的情感主宰,受眼前刺激因素的影響。 這種易變性讓它們難以實施統治。 群體雖然有著各種狂熱的願景,卻不能持久,因為它們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考慮。

 

群體就像個野蠻人,沒有能力理解面前的阻礙,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勢不可當,一切阻擋他們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毀滅。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不能焚毀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誘惑,他也很容易抗拒。 但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就會意識到人數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掠奪的念頭,並且很容易屈從於這種誘惑。

 

〈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通常總是處於一種期待註意的狀態之中,因而很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大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使暗示立刻變成既定事實。

念頭很容易轉化實際行動。 無論這種行動是縱火焚毀宮殿還是作出自我犧牲,群體都會義不容辭。 一切取決於刺激因素的性質,而不再像孤立的個人那樣,取決於受到暗示的行動與全部理由之間的聯繫,後者可能與前者尖銳對立。

 

於是,群體永遠漫步於無意識的領地,聽令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無動於衷,失去了批判能力。 在群體中間不存在不可能的事,編造的虛假神話故事可以輕易地在群體中流傳,不僅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因為事情在人群的想象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結果。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考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即引起與它毫無邏輯聯繫的一系列形象。*** 理性告訴人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性事件混做一談。 群體很少對主觀和客觀加以分別。 它把頭腦中產生的影像當作現實,盡管這個影像同觀察到的事實幾乎只有微乎其微的聯繫。

 

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佈道會中牧師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說後叫人閉眼感受聖靈,在場的人裏肯定有個人首先感覺到了聖靈的存在。 在暗示和相互傳染的煽動下,一個人感受或編造的奇跡,立刻就會被其他人接受。 集體幻覺的機制向來如此。這種幻覺似乎具有一切公認的真實性特點,因為它是被成千上萬人察覺到的現象。

 

〈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無論是好是壞,其特點就是極其簡單而誇張,其結果是它很容易便陷入極端,全然不理解懷疑和不確定性是何物。 懷疑一說出口,立刻就會成為不容辯解的證據。 心生厭惡或持有反對意見,假如只是發生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會有什麼影響,若是群體中的個人,卻能立刻變為勃然大怒。

 

群體感情的狂躁,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亡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確定—- 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產生一時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為。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心懷嫉妒或憤世疾俗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強大的力量。***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情感,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詞、言辭懇切、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 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述技巧。

 

〈群體的偏執和專橫〉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律拒絕,將一切視作非絕對真理即絕對謬論。 用暗示的辦法加以誘導而不是做出合理的解釋,及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偏執及其對人們的頭腦實施的專制統治,向來都是如此。

 

對相信的真理和謬誤不容置疑,同時又意識到自己的強大,群體便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賦予了專橫的特質。 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在公眾集會上,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辯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暴的叫罵。 在一片噓聲和驅趕聲中,演說者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在古時倘若現場缺少當權者的代表這種約束性因素,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

 

〈群體的理性〉

不能絕對地說,群體不存在理性。 但是它所接受的論證,以及能夠對它產生影響的論證,從邏輯上屬於非常拙劣的一類,因而把它們稱為推理,只能算作一種比喻。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類似的事物攪在一起,而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懂得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它們是影響群體的唯一論證。 包含一系列環節的邏輯論證,對群體來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不妨說,他們並不推理或者只會錯誤地推理,也不受推理過程的影響。 某些演說詞中的弱點時常讓人感到驚訝,然而它們對聽眾卻有巨大的說服力。 人們遺忘了一點,它們並不是讓哲學家閱讀的,而是用來說服群體的。

 

群體沒有推理能力,所以無法表現出任何批判精神,即是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 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非經過討論後得到採納的判斷。

 

〈群體的道德〉

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可能展示出極崇高的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 以聲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群體,而且能達到使其慷慨就義的地步。 群體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只言片語,便勇猛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不斷舉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為了一個理想或服從一道命令,而不是為了增加一點養家糊口的薪水。 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卻極少成為群體的強大動力。

 

如果道德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會習俗,不斷壓抑私心的沖動,那麼顯然易見,因為群體易沖動,太多變,因而它不可能是道德的。****

反之,如果把某些一時表現出來的品德,如舍己為人、不計名利、獻身精神和對平等自由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內容,那麼可以說,群體經常會呈現出很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它所達到的水平,即使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望塵莫及。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1895) Gustave Le B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94

從阿里巴巴併優酷土豆,看中國狼玩群體戰 中國網路業最大整併潮來了!

2015-11-16  TWM

十月,中國網路超級玩家吹起「大收購」風暴,最大手筆的是阿里巴巴,計畫拿三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八十三億元)收購視頻網優酷土豆,收購案若成,馬雲將創造中國視頻界三分天下的局面。

另一起案子則是旅遊網站老大攜程網成為老二「去哪兒」的最大股東,兩強合併後,將吃下中國飯店加上機票預訂市場的近八成市占。

在此之前,餐廳評比、團購、叫車服務、房仲平台等各大領域也都出現了前三大業者相互整併、化敵為友的奇特景象。

「中國網路圈正瀰漫一股清理戰場氛圍,」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林之晨說,Google在二○○○年網路泡沫坐大,臉書則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出頭,時值中國經濟疲軟,GDP(國內生產毛額)七字頭不保,「大環境不好,就是行業總冠軍產生時候。」

有中國防毒軟體教父之稱的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用狼群的變種來形容最新階段的發展。狼性文化,一直是中國網路公司的熱門字眼,而這些中國網路巨頭,正從以前的「獨狼」變成「群狼」。這些購併動作有三個意義:一、中國正在創造大咖玩家強強合併,一家獨大的局面。二、未來目標不只是中國市場,而是全球賽局。三、台灣落後一大載的情況下,未來只有依附合作,而不再有正面競爭的條件了。

中國網路企業高速發展了十餘年後,此刻已經來到了一個關鍵轉折點,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先來看一個場景。十月中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與三十九國的使節或代表站在同一個台上,開心的站在紅色喜氣背板前,雙手高舉比出「V」手勢,宣布今年的 「雙十一」全球購物節啟動。整場活動全程以英文進行,在在宣示阿里巴巴要把「雙十一」從中國的區域事件,往上推升到國際層次的決心。

馬雲下定這個決心,來自於阿里巴巴在美國掛牌上市。來到全球的賽局,他才意識到現階段,他只能是中國的老大,丟到華爾街,他離老大的距離還遠得很。

去年九月十九日,阿里巴巴當日市值達到一千六百七十六億美元,超越美國電子商務老大哥亞馬遜(Amaz0)。然而,攤開兩巨頭二0一四年財報,亞馬遜營收 有近八百九十億美元,每股稅後淨利(EPS)虧0.五二美元;阿里約一百二十億美元,僅亞馬遜的一三%,EPS有一.五六美元。亞馬遜的獲利能力遠不及阿 里,但投資人卻用六百五十美元股價肯定它,反觀阿里,股價已經從上市高點一百二十美元跌至八十一美元,跌幅三三%。這個數宇告訴我們阿里的渺小,亞馬遜的 巨大。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看到阿里必然的國際化。「只賺中國的內需市場,已無法滿足阿里巴巴這類型的網路公司,」一位常駐中國的矽谷創投負青人說。

此外,中國網路環境發展成熟,大環境相對變艱難,融資不再靠天馬行空的創意。這也讓網路公司投資者開始思考,此前不斷釋放熱錢給網路新創公司,讓他們有源源不絕銀彈可以專注擴大市占率,公司估值也隨之快速膨脹;然而,投資者總要獲利出場,但現在想靠市值成長把股票賣給下一棒越來越困難,是時候要求網路公司拿出實質成績單了。

美團就是這樣的例子,今年上半年公司聲稱團購、外賣、電影等平台成交金額達人民幣四百七十億元,但外界依照二%佣金概算,美團實質營收還不到人民幣十億元,而且為了要吸引用戶,美團祭出大量的補貼與促銷,全年估計虧損金額超過營收的三倍。

今年初美團完成七億美元募資,但依照外界推估的全年虧損金額計算,不到九個月就會消耗殆盡,迫使它必須一再融資,但因為賺錢速度不若燒錢快,近期的十億美元募資案一波三折,目前則因為與大眾點評的合作案而暫停。

然而,如果你以為這一波中國網路整併大潮,只是一個區域單一產業事件,那你可能錯了。

如果把二00八年以來中國網路公司的高速成長當成第一階段,這階段,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靠著「抄襲」壯大,阿里抄出一個中國的「大eBay」——網購平台淘寶網,騰訊抄出一個中國的「大MSN」——電腦即時通訊QQ,百度抄出一個中國的「大Google」——搜尋引擎百度。這三間網路公司形成人們熟知的BAT(三家公司英文名組合)。它們堅壁清野,幹掉外來者,強大如eBay、Google等,都鎩羽而歸。

現在,它們已經要走向第二階段了,從「獨狼」變成「群狼」。今年三十七歲的傅盛,他和競爭對手、曾任雅虎中國總裁的周鴻幃,現任奇虎360公司董事長,以前就是兩隻互咬的狠狼,一起共事、一起創業,也翻臉不認,中國網路圈甚至用毛澤東與林彪來形容他們兩人。

九月中傅盛來台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分析,獨狼,自己當王當然爽快,但大到一定程度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帝國越大,管理越不易,到處引燃戰火,然後被群起攻之。

中國狼互咬時代已過,現在是搞群體作戰,玩起矽谷公司最擅長的生態鏈那一套。「把自己最核心的一塊做好,變成鏈條,大家是共生關係,就可以用更少的管理,做更好的工作。」傅盛舉電影為例,阿里旗下的阿里影業甚王投資了美國好萊塢大片《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中國幾部票房高的國產片,背後投資人都是互聯網公司,「它不是用打垮你的方式來做,而是和你合作。」

這樣的中國狼,狠勁會少一點嗎?傅盛搖搖頭說,不會!狼性依舊、兇狠依舊,「現在的狼性,是通過資本來解決。」他要我們想像,一群狼一起走向海外市場會是怎樣的光景?

傅盛說,遲早世界會看到中國網路公司大買全世界網路公司,「你們不知道中國互聯網公司有多少資本投在矽谷!很多很多啊!以前是旅遊考察團,現在一個團下來,全是投資人。」

他點名,020(線上線下)就是一個中國會吃掉美國的領域,「020模式需要建立在人口聚集區,方能使服務產生價值,而上百萬人口的城市,中國遙遙領先(美國)。」

出租車優步(Uber)可說是美國020最知名代表,但是傅盛說,「滴滴快的(中國龍頭)和Uber的戰爭在中國市場,我覺得Uber就沒有機會了,因為滴滴建立的補貼模式,已經把它顛覆掉了。」

在中國,搭乘一趟Uber可能要新台幣上百元,但是滴滴透過補貼司機,乘客可能不用花一毛錢,這讓uber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也跑到中國,和滴滴談戰 略合作。靠洗衣起家的e袋洗,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一個洗衣袋任你裝到滿,只要人民幣九十九元,但從髒衣服收取到送回一件件熨平的衣服,全透過網路,日均 訂單十萬件。今年八月,這家才創立二十個月的公司,竟然已募到一億美元。

中國狼不僅要攻占矽谷,也瞄準其他先進市場。

攜程網在今年初,以超過一億美元的金額,購併了英國的Travelfusion,這是一個以歐美線上廉價航空為主要市場的旅遊平台,攜程網執行長梁建章說:「這是正式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

傅盛和梁建章從中國看世界,看到機會。而林之晨從台灣看中國,他看到威脅正在形成,這幾件合併案看在他眼裡,意味著「清理戰場」,而非過去的「焦土戰」,強強合併,就是產生行業總冠軍的時候。

這個浪潮,正在成形,這幾宗大型合併案正是前哨站。

另一個我們熟悉的例子,就是小米手機站穩中國前三大之後,它正在印度、東南亞攻城略地,國際化已不得不然。

但,這是一個中國網路公司並不熟悉的戰場,各國還有著不同文化、語言、法規的進入障礙,想往外走,單憑第一階段的中國網路公司是相當困難的,即便是阿里巴巴,大舉國際化也是今年才開始的重點。

「台商最近超愛談『紅色供應鏈』有多可怕,其實真正可怕的,是『網路』對台商未來的衝擊!」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說。

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是當中國網路公司主宰全球網路服務,你電腦桌面的Coogle搜尋換成了百度搜尋,你手機裡的Line換成了微信(WeChat),

他們沒有工廠,甚至可以不用來台設立辦公室服務你,就能主宰你的生活。

這件事情,此時此刻,中國新狼種,正在蛻變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2

最透徹剖析“快播庭審群體事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3/153759.shtml

導讀 : 有人覺得快播是單純的播放器,所有的視頻鏈接內容都與之無關,其實這是不甚準確的。

最近快播的庭審如火如荼地搶占了大家的朋友圈頭條,各類評論百花齊放,過於膨脹的信息充斥了輿論視聽的各個角落,話題熱度居高不下。 

相信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感受,身邊的人都在熱熱鬧鬧地說著關於快播的邊角料,各種信息門戶也爭相品評報道,卻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整個事件的主線,大家人雲亦雲,拉著更多“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群眾圍觀加入。單純聽說一個曾經發布萬千福利的公司即將被宣判,激憤而遺憾,紛紛奔走相告,卻未詳細了解本次庭審真正的前情後果,沒有抓住事件本身的主線和關鍵點,只是盲目跟著某幾個大熱評論附議跟帖。

快播庭審事件歸根結底是怎麽回事?

本期TII三人行就和大家一起,理一理快播庭審的二三事。

首先是本次庭審涉及的相關方,有網友這樣總結:

辯方吊打公訴方,

王欣慷慨訴衷腸。

樂視舉報心機婊,

樂事無辜卻躺槍。

“樂視舉報”及“樂事躺槍”與快播庭審本身關聯並不大,是利是弊交給其公關自己去解決,今天我們只關註:公訴人、辯方、及“今夜我們都是快播人”的普羅大眾之間的縱橫捭闔。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快播庭審,可能最準確的詞就是“偏差”。

偏差之一,網民聲討內容與公訴對象非同一邏輯。

在這次全民大討論中,網民的站位主要有兩點——“做愛無罪、看人做愛也無罪”及“法律程序的公正性”,針對快播視頻內容,廣大網友認為王欣及其代表的快播公司根本無罪甚至是造福於民,同時對本案法律程序的質疑也讓大家覺得快播是個可憐的犧牲品,需要大家關註支持。但公訴方卻站在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它針對的是快播在傳播色情元素中所處的中心角色來衡量整件事的是非對錯。

從 ”自提點 ” 到 ”便利店”

對於快播到底是什麽角色,我們可以深度挖掘一下。有人覺得快播是單純的播放器,所有的視頻鏈接內容都與之無關,其實這是不甚準確的。

所有的信息門戶能經營下去的原因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關註度。為了提高關註度,他們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說迅雷,它承擔的是一個下載的載體功能,為了讓更多用戶知曉使用,它想出的辦法就是盡量在每一個文件下載附上迅雷下載按鈕,這就類似現實中的快遞物流,為了讓大家都使用我這個公司,就多多在居民門口設立”自提點”,方便用戶取貨,極大地提升了關註度和市場占有率。

但快播不是迅雷,它的主要目的是播放,讓更多的人用快播去播放軟件。為此它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技術支持站長建站”。這就像提供便利店免費搭建服務一樣,為想開便利店的人,提供店面裝修、貨架擺放等所有系統,店主只要上貨即可營業。快播做了一個視頻網站的快速生成工具,站長們可以通過其完成快速建站,再自主上傳各類視頻資源吸引人觀看。只要有大量人關註這個網站,該網站就可以廣告位招商,藉此可以達到賺錢的目的。那什麽樣的內容能吸引人能多多關註呢,必然是涉及到人的本能的,色情題材就這樣成為了第一選擇。具體內容由站長自主選擇,快播只是提供技術支持,其余的並未參與。

不過快播在以上事件中並不虧,小網站的大流量可以為快播帶來大量播放量,捕獲大量用戶,這對於快播一個播放門戶來說是喜聞樂見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站長上傳了情色視頻,快播是知道的嗎?

答案是,快播是可以知道的。可能視頻內容、服務器在站長手中,但所有內容都要在快播做索引,從技術角度講,快播是可以知道的。只是鑒定的難度非常大。如果單純說從百度搜索快播情色即出現海量內容來看,這個判定是有失公允的,誠如王欣所說,不只是快播,在搜索上輸入QQ色情也能出現海量內容,這是搜索本身的問題,不能歸咎於被搜索對象。

沒有一點點防備,概念就這樣被偷換

偏差的最後就是無意識的概念偷換,旁觀者想要借此表達自己的主張,針對的是情色內容是否應該定罪。但公訴方針對的是王欣“傳播者”的角色,認為傳播情色內容應該定罪。這個巨大的偏差通過網絡進一步放大,使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聲討,只是單方面關註發聲言論,而忽略了庭審內容本身。

偏差之二,公訴人與王欣、辯護人針對案件涉及技術理解程度不同。 

以下對話來自庭審實錄:

公訴人:你們說自己對避免用戶點擊淫穢視頻做了很多措施,但是,在你們的緩存服務器中查到了大量淫穢視頻,對此你們怎麽解釋?

王欣:我也覺得奇怪,快播幾億的文件,淫穢視頻只是其中很小部分,存在舉報盲點。

公訴人:你們明知道自己的技術已經被網民利用,明知已經很難監管,為什麽你們還不轉型?

王欣:我們只是一家技術型研發公司,就算用戶不用我們的技術,也會用其他公司的技術。現在,專心做技術的公司非常難得,做技術不可恥。

公訴人:  。。。

公訴人在提問上多次陷入技術細節,每到技術問題都很無力,讓王欣有機會反駁並自行發揮,最終公訴方大失先機。其實大可以避免這種尷尬,公訴人應該把重點放在快速建站後快播沒有提供足夠的後期審查這個點上。這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目前國內的公司,騰訊有整個攻克類似項目的團隊,比如微信公眾號的內容上傳篩查,根據關鍵詞或網友舉報等篩掉不良信息,這並不難,如果公訴人知道這一點,就不會被王欣繞進去了。然而公訴人的表現讓看眾大跌眼鏡,不但沒有落在點子上,還陷入薄弱的技術知識漩渦,最終被王欣反駁的浪潮嗆得死去活來。

針對快播事件,大江南北新媒紙媒都掀起了大幅度討論,類似事件早有出現,3Q大戰就是其中之一,當年360決意和QQ死拼到底,影響了上億用戶社交軟件的正常運行,頃刻間閃退、自行卸載、死機等情況接連發生,讓大家不得不卷入這個鬥爭漩渦,自然控制不住想“說點什麽”。而此次快播庭審作為另一個現象級圍觀又進入了大家眼簾,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推動大家參與圍觀的話題到底因何而火呢?

仇官” + ”仇富” 造就現象級事件

說回大家熟悉的3Q大戰,在這件事上,大家一邊倒地支持了360,認為它是弱小的、敢挑戰權威的英雄。而QQ就是邪惡的強大的山寨帝國。然而很多網友知道事情開始、經過卻不知道結果,最後經過公證的法律程序判定後,360是完全敗訴的。這就折射出看眾的一個普遍心態:仇官、仇富、同情弱小、聲張正義,哪怕完全不知道事件的真實面目,只要看到有以上幾個關鍵詞,也會立刻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而快播庭審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刷屏事件,也是因為此話題切中了以上幾個熱點。首先,從庭審的過程來看,公訴人作為“官”完全不了解相關技術,只是一味在自己思維框架內提問,被被反駁後啞口無言也只能挑另外一個點繼續發難,這讓圍觀群眾產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不滿感。同時在庭審過程中,樂視網作為舉報方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註,作為一個大IP的視頻播放門戶,居然欺淩舉報一個遠不及自己的競爭對手,這又讓群眾產生了“為富不仁”的憤怒感,紛紛宣布抵制樂視。快播庭審作為熱點話題,兼具以上屬性,火到刷屏水到渠成、理所應當。

本文作者:TII三人行。TII三人行(微信號:Inplin)是由TII互聯網轉型咨詢的艾永亮、劉官華、梁璐三人創建的一檔欄目,會定期給大家分享對互聯網的思考和感悟,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和見解。

標簽 快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17

"央視創業幫":一個群體的出走與去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list/2016/0116/153824.shtml

導讀 : 從同樣的組織出來,他們身上會不會有某種相同屬性?來自同一個地方,他們又是否正去往不同的未來?

如果把陌陌唐巖、YY李學淩、雪球財經的方三文等歸為“網易創業幫”成員,把李開複,小米林斌,蘭亭集勢郭去疾等歸為“谷歌創業幫”成員,一個同樣曾隸屬某大型組織,新晉“創業幫派”正在成型,它便是以王利芬、馬東、黃健翔、段暄、武卿等媒體人為主要成員的“央視創業幫”,不久前加入的新成員則是張泉靈、郎永淳、張潔等。從同樣的組織出來,他們身上會不會有某種相同屬性?來自同一個地方,他們又是否正去往不同的未來?

i黑馬 吳丹 1月16日報道

內容"拓荒者"

制片人王利芬是早期拓荒者,2010年便離開了央視,創辦了在線教育優米網—那時還沒有這種洋氣的名字,而是“為創業者提供知識講座的網站”,早期邀請過雷軍、俞敏洪、李開複等不少大咖錄制過“創業課程”,商業模式采用會員付費收看。i黑馬登陸網站發現,首頁的一則滾動頁面為“別告訴我你懂創業組織模式”的課程,錄制時間是2015年4月,觀看人數1881人,單課價格為59元。不難看出,優米網找到了自己的受眾和定位,但單課59元的在線視頻內容很難說是正確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王利芬更以打造了《贏在中國》的IP為人熟知,這是一檔請大佬點評創業者的商業真人秀視頻欄目,也更符合王利芬之前在央視的制片經驗。

同樣是做內容,馬東在文娛方向的創業顯然比財經類有著更多的受眾,形成收視優勢再放廣告,這是和電視臺做節目時一樣的邏輯。

馬東2012年從央視出來,之後加入愛奇藝,在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之前,他在這個平臺也待了兩年半。從離開愛奇藝到自己創辦公司,他的決定也體現了平臺和內容之間的矛盾。馬東在央視做過《文化訪談錄》、《挑戰主持人》,在綜藝節目《挑戰主持人》中,叮當和張紹剛兩位評論員對馬東的調侃成了節目一大看點。

有意思的是,馬東的《奇葩說》沿用了這種方式,請了蔡康永和高曉松當評委,和當年的節目非常像。不同的是,網絡節目有了更有意思的後期制作,當馬東穿著蘇格蘭裙配白襪出現在視頻中央時,後期字幕是“小朋友”,當某位美女進場時,他的頭上也會出現內心戲字幕“好美”。

這是和央視完全不一樣的玩法,但馬東玩的沒有違和之感,甚至黃健翔還在節目中評價“尺度這麽大?”既然是純內容的搞笑節目,便可以采取最原始的商業模式,用流量拉來廣告主。去年,馬東成立的公司已經獲得創新工場史上最大一筆投資,前不久其又宣布和優酷土豆合作。馬東成央視內容創業的代表。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財經類節目受眾不廣,不容易靠流量和廣告變現,娛樂節目天生吸引觀眾,引資本熱捧。那麽,“央視創業幫”做其它節目又是什麽情況?

體育在爆發,調查沒市場?

黃健翔、劉建宏、段暄,CCTV 5的三位名人去向各不同。

去年四月,i黑馬報道“黃健翔創業動吧,要做體育界的Uber”,文中說,黃健翔準備和夥伴白強一起做一件體育界資源整合的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球隊、場地等,文中提到黃主要負責“品牌和宣傳”。不過,和“央視創業幫”師姐王利芬一樣,黃健翔看起來還是更喜歡做內容方面的事,在他身上目前最受人關註的有兩件事:一個是侃球節目“足球黃腔”,一個是借微信公眾號“黃健翔說”發表的足球評論文章。前者自去年5月開播,已經做了69期,後者2014年4月開辦,最早類似羅輯思維發送1分鐘以內語音,5個月後改為圖文推送,現在依然每天更新。可見黃老師真正熱愛的還是表達事業。

“央視創業幫”的體育頻道,是他一個人在戰鬥嗎?

1月13日,段暄以“香蕉計劃”的CEO身份出席某活動,並稱“未來要做體遊互動”,這是他首次以新身份在公眾面前亮相。2015年底,他離開央視。

和黃健翔一樣,段暄也在央視待了很長的時間,有20年之久。在他的告別微博上,粉絲們借此機會緬懷了一下自己的《天下足球》青春記憶:“43歲的暄哥就站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滿眼都是自己28歲的影子”。在上述活動中段暄表示“體育的春天來了,體遊互動是我們公司的戰略”,而啟示他有此向往的重要原因有“未來幾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複雜,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遊戲產業將會扮演生力軍”,段暄說公司董事長“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而不僅僅把眼光放在掙錢上面。”最後一句話如果是其它初創公司的董事長說出來是值得懷疑一下的,但由香蕉體育的董事長王思聰說出來就不會。

離上次柴靜“穹頂之下”刷屏已經有一年了,這位知名的調查記者還是以調查新聞的方式回歸了大眾視野。盡管這同時也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傳播事件,但柴靜接受采訪時透露,這次拍攝沒有商業投資,而是她自出100萬制作完成。一項基於環境汙染的調查報道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關註,相信柴靜如果去創業了也不會缺少投資,只是她會以何種形式繼續下去,引人關註。

同樣來自央視調查欄目《焦點訪談》,另一主持人武卿選擇了創業。去年9月,在那篇閱讀超過10萬的《告別焦點訪談,我創業了》的近萬言辭職信中她說,離開央視前,自己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花費兩個月時間寫出“央視轉型方略”,最後依然無果,選擇離開,“不後悔了”。後來她加入企業家平臺“正和島”,差點參與一個金融項目,不過考慮並非所長還是沒去。做過《索命麻醉》、《艾滋孤兒跟我回家》等調查報道的她告訴i黑馬,目前創業項目還得保密,她給了兩個關鍵詞,“深度”和“科技”的節目,她還首次透露了李善友為自己的投資人之一。作為創始人,她說現在自己最需要關於戰略和商業模式方面的知識。

1月1日,武卿在《新聞調查》的領導張潔也發微博說離開央視創業了,新方向是繼續做新聞紀錄的節目。i黑馬問武卿如何看待此事,她回答“他(張潔)理想主義,有才華,走是必然。”

從內容到社群,“掙錢不丟人”

如果說做內容是媒體人創業的本能,那麽羅振宇和王凱則是從媒體開始,走了一條社群經濟的路。

羅振宇是“央視創業幫”的成功代表,特點之一就是他已去掉“央視制片人”標簽,而成為了“自媒首富”,成為“羅輯思維”的精神領袖。年初《時間的朋友》演講上羅振宇表達了一個前媒體人的商業思考:“只有掙到錢才能為傳統媒體人的突圍看到信心,因為你沒有賺到錢就沒有說服力。”B輪融資完成,估值13.2億,在商業模式上有著創新的羅輯思維卻也迎來了史上最大一次爭議,焦點來自他的商業模式:這樣變現,可持續嗎?

但據老羅自己說,他的會員們把未來二十年的跨年演講門票都買完了。

會員制正在取代單一的廣告,成為免費內容的重要商業模式,訂閱、支付的行為在互聯網里簡單快捷,而這在各種流程都漫長得多的廣電系統里是不可想象的。

“內容收費這事兒挺不靠譜的,因為你創作內容的目的是傳播,不是賺錢。在這上面哪怕定一分錢,都是和傳播的本質相違背的。”另一位從央視出來的主持人王凱這麽告訴i黑馬,在確定“凱叔講故事”的商業模式之前,他曾仔細研究內容究竟該如何商業化。3個人的初創團隊,一年多時間已經有60人規模。以講兒童故事為突破點的王凱沒料到發展會這麽迅速,據他保守估計,自己講的600個故事在喜馬拉雅上、荔枝、微信訂閱號等各平臺的收聽總數已經高達2.5億次,隨之而來也為“一個講故事的微信號”帶來了更多的嘗試。和羅輯思維不同,他的社群“產品使用者”和“消費決策者”是分離的,這帶來另一個可能的嘗試:做親子社群,圍繞媽媽和孩子的需求開發產品。

現在王凱也開始在電商和社群上有所嘗試。除了音頻節目,他也準備回歸視頻形式,開始在電視臺演故事,而打造原創IP是可以見到的前景之一。

在走上這條單點突破到親子社群的道路之前,王凱也做過兩次創業嘗試,一是剛離職時做的公益項目“愛心衣櫥”,二是一檔脫口秀節目“凱子說”,但直到“凱叔講故事”,他才真正確認方向。

這也是一次關於內容和商業的摸索。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去向沒有和內容產品發生直接的關系。她選了一個離錢最近的行業,天使投資人。在某傳媒活動上她表達了自己作為新晉投資人對“錢”的看法:“只有能幫投資人掙到錢,我們才可能投進去錢,這是最合理也最道德的邏輯。”傳統媒體人往往有文人屬性,進行商業探索時常有關於“道德”的深層思考,類似思考也在羅振宇身上發生過,他曾多次表達“掙錢不丟人”、“我是商人”等言論,但其實換一個語境,我們很少看到一個電商或者O2O的CEO說類似的話。

張泉靈投什麽領域?答案還是做內容的。前不久她發表演講,稱自己最看好“這四個領域”,幾乎全是自媒體。在辭職信中張泉靈也隱隱說了一些擔憂:失敗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開始。

綜上,主持人、制片人們選擇的新事業大多還是和內容有關。在曾經的組織中,他們打敗眾多選手,成為最佳人才,也曾是民眾目光唯一聚焦地,他們一同見證了電視媒介的興盛與衰落。短短幾年,媒體行業發生了迅速又巨大的變化,大平臺被邊緣之下,媒體人也在重新尋找著自己的價值。選擇去哪兒,找誰玩,怎麽玩,成為考驗局內人智商情商的難題。

——但,社會轉型之下並非媒體行業如此,各種大型組織莫不如是,平臺曾有的優勢在技術進步、信息透明、民間資本面前已經失去光彩,手藝人們正在以一種最貼近用戶的方式面對眼前的市場,當眾人都處於同一賽道的時候,比拼的則不僅僅是玩家的體力,還有他們的勇氣和耐力。

畢竟,這即將發生的巨大變化,現在才僅僅是個開始。

附“央視創業幫”名單

段暄

1995年加盟央視。曾長期主持《天下足球》等知名足球節目,也是央視多年來各項足球比賽的主力解說員。

2015年12月22日,王思聰投資的“香蕉計劃”宣布,足球名嘴段暄正式加盟“香蕉計劃”,出任香蕉計劃體育CEO。此消息一出,也意味著段暄正式告別就職20年的央視。

武卿

武卿在央視最早做的是一檔叫《公益行動》的公益紀錄片節目,之後加盟《焦點訪談》做調查記者。

2015年9月11日發表文章透露,將從央視辭職創業,具體創業項目和投資方未公布,目前可知的是其合夥人名為解晶。

郎永淳

1995年進入央視,開始主持午間節目《新聞30分》。2011年9月開始在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擔任主播。

2015年9月2日,郎永淳從央視離職。2016年1月,找鋼網CEO王東確認,郎永淳已入職找鋼網,擔任找鋼網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

張泉靈

張泉靈在1997年考入央視國際部,並任《中國報道》記者編導主持人,2000年任新版《東方時空》主持人,及焦點訪談等欄目主持人。

2015年7月上旬,張泉靈確認從央視離職。張泉靈目前已進入創業投資領域,與獵豹CEO傅盛戰隊合作,擔任紫牛基金合夥人。

劉建宏

1996年3月底,到央視體育欄目《足球之夜》工作,解說世界杯、歐洲杯的足球重大賽事,同時還主持2008年、2012年奧運會報道。

2014年8月6日,劉建宏離開央視,出任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2015年,劉建宏和黃健翔搭檔主持由樂視體育播出的體育節目《超級比賽日》。

王濤

王濤在央視一直為編導身份,因擔任競技遊戲《實況足球》多個版本的中文解說配音而出名。之後負責《天下足球》《爆笑體育》等多個板塊的配音工作。

2014 年 4 月,王濤正式從央視離職,開始全職做他的公司——北半球傳媒。其創辦的網絡視頻欄目有《足球各種嘿》、《翻轉巴西》,並將上線「騷客」App,希望在電商、球迷文化以及 UGC 視頻等方面做一些嘗試。

王凱

2005年開始任央視經濟頻道《財富故事會》欄目主持人。2009年9月初,由於馬斌照片事件,央視二套《第一時間》的《馬斌讀報》欄目改名為《讀報時間》,主持人則換成了王凱。

2013年3月14日,王凱在微博上宣布辭職。2013年7月19日,發布《凱子曰》納賢公告,正式踏入自媒體脫口秀之列。同年10月1日,專門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正式成立。

馬東

2001年進入央視擔任《挑戰主持人》制片人、總導演、主持人,2011年擔任春晚總導演。

2013年,在離開央視之後,馬東先是加盟了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2015年10月,馬東宣布離職愛奇藝,自己創辦的米未傳媒宣布成立。米未傳媒將是以內容為主導的互聯網公司,節目制作將是米未傳媒的重點。

王利芬

畢業後,供職於央視。曾在《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欄目中任記者和編導。2000年任《對話》總制片人兼主持人。2003年創辦《經濟信息聯播》《全球資訊榜》《第一時間》。2006年,創辦《贏在中國》,後創辦《我們》,任總制片人兼主持人。

2010年3月17日,王利芬在博客上證實辭職央視,創辦以創業為主題的原創視頻網站優米網。

羅振宇

羅振宇,歷任央視《商務電視》、《經濟與法》、《對話》欄目的制片人。2008年從央視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曾擔任《決戰商場》、《中國經營者》、《領航客》等電視節目主持人;第一財經頻道總策劃。

2012年,與申音合作打造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2014年5月,羅振宇和申音分家,宣布獨立運營《羅輯思維》。

黃健翔

1994年,受聘於央視體育部,從事體育節目解說、主持工作。2006年德國世界杯因1/8決賽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的激情解說引起廣泛關註和議論,同年11月離開央視。之後輾轉數家地方臺主持體育、娛樂欄目,並參演電影、電視劇。

2015年4月,黃健翔與白強及斯內德合夥創立足球培訓O2O項目“動吧”,引進荷蘭 “線上 + 線下” 的青少年足球教學體系,與中小學和足球俱樂合作為青少年提供足球教育,獲得550萬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24

藍領是藍海嗎?談談針對農民工群體的創業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1/153896.shtml

導讀 : 農民工的第二代已經不能稱為農民工了,因為這群小孩從小離開家鄉,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但是他們渴望成為這個城市的一份子,但現實是只能成為旁觀者,他們是一群沒有歸屬感的人。

藍領招聘作為未來的入口級服務炙手可熱,下一個風口——藍領服務已浮出水面,藍領群體看似遙遠又近在身邊,可是你對這個群體了解多少?他們的“前世今生”投放在大時代背景下呈現什麽樣的狀況和趨勢?

從前段時間以來都有投資機構和一些藍領方向的創業團隊,接連發布了一批文章在討論藍領市場的屬性及未來藍領領域的創業機會和布局,各種觀點很多看了都感覺很有道理。作為國內最早關註藍領創業團隊的創業服務平臺,我們一直對藍領服務的項目深有體會,我想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從社會學及宏觀經濟的角度淺談一下這個群體和行業的情況。

藍領是誰?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

藍領人群在我的理解中已經過渡到第二代了,第一代是以前大家稱呼的農民工,也就是那群80年代末90年代初,離開了祖祖輩輩耕耘的土地來到城市討生活的人,他們的生活軌跡同城市完全是脫節的,他們在城市打工、掙錢然後寄回老家,他們的期望是能賺夠錢回家蓋房子養老,落葉歸根。因為他們的收入是從土地里得到的幾何倍數,國家又實行了新農保,所以他們對這個社會的滿意度是相當高的,也就是幸福指數很高,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融入城市,所以也並不太在意或者是可以容忍所謂城里人對他們的嫌棄和歧視。(同理可以參照80代那些洋插隊的心態)

而他們的第二代已經不能稱為農民工了,因為這群小孩從小離開家鄉,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但是他們渴望成為這個城市的一份子,但現實是只能成為旁觀者,他們是一群沒有歸屬感的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限,有些是留守兒童,因為由長輩撫養無法得到父母的正面引導和及時的教育放棄了學業,一部分是因為農村人口結構調整後村辦學校消失,基礎教育全部轉到鎮上去了,盡管不收學費但相應的就學成本提高後導致學生失學,到城市早早進入社會打工,加入藍領大軍。還有一類是他們隨父母來到城市上學,卻不能得到和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學習基礎薄弱,父母無暇照顧或者經濟壓力的問題,連9年義務教育都未完成,迷茫而無助。這群小孩承受著各種社會的眼光和客觀現狀的壓力,他們對社會的滿意度是非常低的。現在他們是藍領大軍的一員,未來20年或30年後當他們喪失了勞動技能之後該何去何從?是件值得憂慮的事。

藍領們的未來不被看好? 有待商榷

回過頭來看第三季度中國的GDP增長6.9%,其實未必是個不理想的表現,甚至超出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期,大家都知道數字的真實程度到底有多少水分,但是國際資本包括大摩、高盛還是依然看好中國的宏觀經濟。因為全球經濟回暖是趨勢,美國經濟已經全面複蘇,歐洲經濟也開始走出困境,這次G20峰會不討論歐洲經濟增長也是因為已經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了。

這輪的中國經濟依然是處在調整結構的狀態,增長放緩的時候只要能保證就業率依然可以保持市場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麽中國政府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還是要提高就業率。但就目前來看這些刺激政策還是在解決高學歷人員的就業問題,那群低學歷的產業工人未來的就業機會在哪里?目前有幾種可能性,就是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完善社保體系、降低購房成本把老百姓的存款釋放到消費領域,從而促進消費市場及服務行業,增加藍領們的就業機會,從而解決制造業不景氣而導致的制造業藍領的失業問題。但是筆者並不認為這是一個治本的方法,如果第二產業無法複蘇老百姓就不能提供源源不斷地購買力支撐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

還記得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產業工人嗎?他們是中國經濟崛起的符號。李開複老師也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過對藍領市場的關註“中國有個人口優勢,還有非常大量的藍領人口,藍領人口現在是在大城市里面打工或者在某一個工廠里工作,這一批人,在一個新崛起市場里面,其實扮演重要的角色”。簡單的講就是市場很大如果想創業就往那個方向試試。

所以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及投資機構關註到這個領域,但也僅僅是關註而已,離布局依然還有距離。僅就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有幾個方面的原因:1、對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不太看好,導致對行業中國制造沒有信心;2、對中國藍領人群的屬性還不夠了解;3、對目前這個領域中的創業者能力持觀望態度;4、擔心人口紅利消失後機器人或機械手臂會替換人工導致人力資源市場需求萎縮;

我個人認為大可不必為此擔心,盡管大家能看到的一些表層現象就是美國及歐洲制造業回流,中國的人力成本提高,北美及東南亞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的勞動力,但事實是很大一部分的公司在海外兜了一圈後依然回到了大陸。工場搬遷表面上好像省了30%的人工,但最終為此帶來的一系列的管理成本並未提高效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試想一下哪個民主國家能夠接受像中國富士康那樣把幾十萬勞工積聚在一個大社區內接受如此滿負荷及高效率運轉的準軍事化管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一批高素質的產業工人。

制造業的回歸和升級叠代本身就是有一個過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有一個共性的發展過程,以山寨和低端制造起家然後再進行產業升級,前段時間有新聞報道東莞工廠倒閉解散,工人失業,但是數據顯示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藍領工人外流的顯現,這就說明人員依然在珠三角這個大池子里流動,經濟不景氣擠占了大量低效低附加值的中小型民企的生存空間。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財富積累靠的是勇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供給關系不平衡而產生的,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就是要叠代掉他們的,他們也是時候該淡出商業舞臺了,互聯網的革命意義不就是利用再造流程的方式打破原有的壁壘,形成新的壟斷嗎?當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著別人來顛覆。而只要市場的需求不萎縮,產能會先在大企業集中,那些大家夥會變得更大。產業工人會聚集到那些大企業中,所以那些做藍領招聘的企業終極商業模式絕不是一個撮合工具,而是平衡市場供給關系的杠桿,經濟越是不好價值越大!深圳經歷了山寨手機的那波低潮,現在不正在成為全球的創客樂土嗎?美國的那些產品眾籌網站拿到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曬張去深圳的機票,告訴用戶“親,我給你們去做產品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工業有機會實現轉型。

藍領大軍未來將帶來的機遇

我們相信中國經濟長期看好至少能保持10—15年的勻速增長,農村土地的私有化、城市化進程、60萬億的國有資產放開等等,中央政府有一把好牌可打。其中離開土地的農民也就是我們提到的龐大的藍領人群是個巨大的市場,包括招聘、金融服務、婚戀、房產等等,很多人分析過了,我就不詳談了。

但是正因為是個全新的領域,大家都沒有數據可分析包括BAT,也導致的這個行業遲遲沒有成為風口,我們本來以為在2015年資本市場會把藍領這個領域作為一個獨立的版塊來布局,事實上進展不如我們的預期,沒關系我們倒不是太著急,接下來應該會有一批創業者殺進來,之前有智聯、中華英才的團隊做招聘;58、趕集的團隊做垂直平臺;未來會有做校園分期、校園配送的都會殺進來。

我們在2012年開始關註藍領方向的創業團隊,當時投資了某制造業藍領招聘項目的種子輪,在融天使的時候特別難,難在哪里?前面提到過的問題幾乎都碰到了。而且這個行業有很高的隱形進入門檻,那個時候資本也特別熱,那些用錢燒流量的項目融錢特別快,相對來說這樣的項目就不夠性感,當時團隊做的比較重,所以增長就不夠驚艷。2013年初時候大家都在用輕模式快速積累用戶的時候,這樣的項目就更不受待見了,但事實證明當時搞流量的都把自己給搞死了,做重的活下來了,事實證明在一個全新的垂直領域被用戶認可並信任是有成本的,只有做重才能提高用戶粘性並形成壁壘,而這個壁壘一旦形成對手很難打破。

當時創始人線下出身也會被質疑缺乏互聯網基因,回過頭來看其實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你不懂行的話陷阱太多,而且藍領行業人群很特殊,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很難產生信任感並且有一套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所以很多互聯網公司既有的打法是打不透他們的。所以當有些創始人告訴我“我先要做藍領社交把用戶黏上來之後倒流到招聘”等等,我的回答就“你想多了”,這套邏輯在這個人群中是不通的。所以我不太認為短期內能出來入口級的平臺型公司,所以每個方向都有大量的機會。

但是當時很多機構盡管表示認可這個觀點,但同時又持觀望態度,幾乎所有的知名投資機構都能見到合夥人但總差在臨門一腳。我想這也是很多藍領方向的創業公司的共性問題,所以幾乎就在子彈快打完的時候很幸運得到了創新工場的天使輪,合夥人郎春暉特別認可這個市場和創始人在做的這個事,並且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耐心,汪華也站在一個很高的維度在來俯視這個行業並同團隊一起梳理了戰略,接下來的速度就特別快,很快就在今年的8月完成了由富達領投、諾基亞成長基金的跟投,完成了目前藍領招聘市場上最大的一筆A輪融資。回過頭來看有個有趣的的顯現,這幾家機構都有一個共性,懂宏觀經濟、了解全球市場、同全球制造息息相關(創新工場的LP其中就有富士康)。

其實一談到經濟的事其實特別容易挨板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們有個很樸素的觀點就是中長期看好中國經濟並且願意關註到那些經濟轉型過程中而產生的特殊人群,比方說農民、藍領。他們在社會中處於一定的弱勢,需要社會大眾的關註和幫助。作為一家投資機構帶動開發和促成藍領領域的創業項目可以讓藍領族群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從他們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去服務於他們,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就是在思考他們需要什麽?等於在想創業的點子,說到創業就又回到今天的主題,如何服務好這群近3億的從業者誰就有機會殺出來,成就一家百億美金的公司。

綜合來看資本也許除了逐利,也許還能為改善社會環境做些有價值的事!

標簽 藍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46

中國五線城市上演了怎樣一場群體性互聯網焦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17/154290.shtml

導讀 : 叫醒我們的,不是夢想,而是浮躁。在催促我們上路的,不是號角,而是焦慮。

幾年沒在老家過年,今年春節終於回家,於是吞下了微信好友不分組和長時間刷屏朋友圈的惡果,被親戚朋友頻繁約見,原因是,大家知道這兩年我投身互聯網,紛紛都想找我這個整天扯著互聯網的酸臭文人聊聊。

一開始我其實是拒絕的。我說,對互聯網我的理解還很淺,除了企業級SaaS等幾個偏門領域,其他的也不專業。他們問,SARS不是非典嗎?我想辯解,最後卻說,那就見面聊聊吧!

我來自西北,一個陜甘寧三省交界處的小城市,日子總是過得不鹹不淡,談不上日新月異,也談不上閉塞落後;談不上山清水秀,也談不上大漠黃沙;雖比不得沿海城市,但勤勞者還是可以衣食無憂。

跟各路人馬聊了幾次,我驚奇的發現,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家鄉的人們不約而同地患上了一種對於互聯網的焦慮癥。

他們對馬雲、雷軍的財富故事如數家珍,除了艷羨更多是發自肺腑的欽佩;他們喜歡聊那些關於奶茶的八卦,卻不知道談資的背後有JD的一整個PR團隊;他們知道O2O,但不知道O2O在2015年經歷了資本寒冬;他們中,年紀稍輕者對《羅輯思維》推崇備至,近乎被羅胖洗腦;他們置身於互聯網浪潮的感召下,有人體會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切膚之痛,有人嗅到了財富的迷人香氣;他們對互聯網帶來的疼痛表示充分諒解;他們認為疼痛和改變一樣,都是無可避免的;他們急迫地但想要去和互聯網發生關系,卻無從下手;他們浮躁、迷茫,他們擔驚受怕,怕趕不上潮流,怕跟不上時代,怕抓不住機會。

在回家之前,我雖然寫過幾篇關於三四線城市的區域電商和農村電商的文章,但我並沒有充分意識到,互聯網下沈的速度竟如此之快,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這樣的四五線小城市。

場景一:

一位親戚,從國企下崗後在大賣場里賣手機起家,後來兼營配件和維修,做到現在經營著三家手機店,業務都是以賣手機,賣配件,貼膜,維修。

一見面,他便開始大吐苦水,今年的生意不好做,客流量少得可憐,生意都被電商搶走了。比起前兩年,今年特別明顯。手機配件的利潤率遠高於手機本身的利潤率,有時候賣一部手機掙幾十塊,賣一個手機殼也能掙十幾二十塊。有些人對網購不放心,上千塊的手機還是想去實體店看著買,但幾塊到幾十塊的配件都會上網買,甚至上了年齡不會網購的人也會托年輕人代買,同樣的東西,上網買著實便宜啊!他已經準備關兩個門店,再重新把賣場里的櫃臺搞起來,賣場里好歹還有些客人,說不定生意能好一些。

他最關心的是,小米、華為、樂視這些品牌的互聯網手機能不能搞代理,有沒有渠道商,能不能把他們拿到線下來賣,如果我能幫他找到人,他願意拿出一筆錢來打通關系。我問他,你把這些手機拿到門店里去賣,同樣的東西,價格能比網上便宜嗎?他回答說,貴可能是會貴一點,但看著放心,買著踏實,還是會有人來的,何況,咱不是還包售後嘛,出了問題,門店跑不了。

這位五線城市的60後親戚的焦慮源自對互聯網的恐懼,也源自對互聯網遊戲規則的無知,於是無畏。

最終我沒能給這位親戚幫上什麽忙,但他卻給我上了一課,在互聯網和電商的時代,服務因缺失而尤為珍貴,體驗或許是線上永遠無法消滅線下店的終極原因,或許也是線下門店絕地反擊的致命武器。

場景二:

高中同學A兄,大學畢業之後在中國最能賺錢的衛視里做記者,雖然辛苦,但有房有車,有編制,年薪30萬。外人看來,A兄似乎一馬平川,風調雨順,羨煞旁人。

然而,他急吼吼地來找我,想聊聊O2O,聊聊互聯網創業。他說,在電視臺的體制內他想要往上走,至少要幹掉20個人,幾乎看不見希望。一個西北來的年輕人,要在南方的省會城市混得好,除了創業還有什麽其他辦法嗎?要創業,沒錢、沒關系,除了互聯網還有其他辦法嗎?靠上班勤勞致富是不可能了。

他說,幾年後,我們便不再年輕,不再能熬夜加班,又沒進入管理層,會如何?我們將輕而易舉地被更年輕,更抗鑿的90後,甚至00後替代掉,我們將變得無足輕重,逐漸被邊緣化,不僅是被體制,被工作,更是被那座城市。

去年A兄把全部的積蓄拿出來跟朋友一起投了個互聯網公司,他說,沒有趕上互聯網興起的那一撥,但怎麽著也得跟緊了潮流。

A兄一席話說得我後背發麻,他的對互聯網的焦慮源自對未來的焦慮。他的信誓旦旦,他的孤註一擲,源自對互聯網的憧憬。試想,如果他出生在那座城市,而不是一個外來者,他是否還會如此焦慮?是否還會將全部積蓄壓在一個互聯網項目上?

這是一個五線城市80後的互聯網焦慮癥,它的病竈究竟是因為金錢還是因為夢想,我已經無法分辨。

場景三:

第三場聊天發生在大年初二的家庭聚會之後,聊天對象是我最小的表弟,小舅舅的兒子,00後,讀高二。

每年的大家庭聚會總是三四十人呼啦啦奔赴酒樓,像我這樣大齡未婚男青年本就是親戚們“轟炸”的重災區之後。飯畢,我照例想溜,卻被母上大人和小舅媽一把拽住,讓我找表弟聊會兒,他的問題是“不務正業”,學業荒廢,一心只想寫網絡小說。

對著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印象的表哥,他並沒什麽表達的欲望,目光飄忽遊移,10年前我離開家的時候,他還是兒童。

斷斷續續的對話勾勒出了一個叛逆的少年,他說,大哥你是靠寫字為生的,我為什麽不能?我寫我喜歡的東西,你們不喜歡我寫小說,有人喜歡,你寫的東西你還不喜歡呢。網上寫小說的很多人出了名了,掙了錢,我覺得他們寫得還沒我寫得好。你們那時候寫了東西要往報紙、雜誌上發表,最厲害出一本書,現在不一樣了,我直接在網上就能寫,寫了直接就能賣錢。我不喜歡上學,寫小說也能成為事業。你們怎麽就不能理解呢?

我問他,你寫什麽樣的小說?穿越嗎?

他說,穿越已經OUT了,哎,你不懂,你不懂。

對於一個叛逆少年的網絡文學夢想,我不忍反駁他,我只是告訴他,10年前,網絡文學有過一陣子黃金時期,我在那時泡論壇,寫青春小說,也曾小有名氣,但現在看來沒有什麽卵用。如果我沒有通過高考離開家鄉,我現在或許應該是個小商販,也很難延續年少時寫字的夢想。

小表弟對互聯網的焦慮源自青春期與家庭的叛逆抗爭,再往深層探究,是對互聯網內容變現的無限幻想,他不懂流量從何而來,沒接觸過網絡推廣,甚至對PV、UV、IP這些詞一無所知,但些這絲毫不影響他眼中一切皆有可能的互聯網,這是一個五線城市00後文藝少年另類的互聯網焦慮癥。 

場景四:

潘石屹的老家天水與我的家鄉相鄰,天水產的蘋果被潘石屹拿出來推廣,跟褚橙、柳桃一起被稱為潘蘋果。而在我家,絕大多數人是不吃天水蘋果的,因為天水蘋果無論是口感,還是糖分都比不上我們當地的蘋果

回家後,我的第四次聊天對象是一個70後的果農W哥,他上有老下有小,他有十畝蘋果園,這是他全部的生計。我們的聊天從“雙十一”開始,幾個月前的電商“盛宴”讓他倒了胃口,賠了幾萬塊錢。

他說,最開始栽果樹的時候他才三十,剛生了第二個女娃,每天就是打打牌,去網吧上上網,那時他做夢也想不到,蘋果後來也能上網。沒有電商之前,蘋果一掛果就會有經銷商和中介上門來訂,等到果子熟了,他們便上門來收。當時種果園的人少,生意好做,一年掙幾萬塊錢是很不錯的收入。後來人人眼紅種果樹能掙錢,便一擁而上,蘋果的利潤連年下降。那時好蘋果都賣到深圳去,次一點的才會賣給周邊城市,蘋果生意最賺錢的不是種果子的,也不是收果子的,而是把蘋果賣到大城市的水果販子。也就是這一兩年時間,互聯網改變了蘋果生意,有頭腦的果農開始在網上賣蘋果,前年“雙十一”有人一天就賣了幾千斤。

去年開始W哥也試著在網上賣自家種的蘋果,他沒有開網店,而是直接通過微信和QQ賣,成了趕時髦的“微商”,生意基本都是來自親戚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剛開始賣得還不錯,但當熟人都被“掃蕩”了一圈,通過社交平臺上的蘋果賣不動了。他還是開了個淘寶店,怎麽用電商平臺把蘋果賣出去呢?他認為只要價格低就成。這時候恰好趕上了雙十一,W哥覺得機會來了,通過各種渠道收了一萬多斤蘋果,準備大幹一場。為了準備雙十一,他還專門找了家里懂設計的親戚把他的淘寶店好好裝飾了一番。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雙十一來了,但訂單卻沒來,一天下來,W哥的蘋果只賣出去了十幾箱。最終,除了把家里的果窖塞滿想著春節再賣個好價錢,剩下的大多數只能低價賣給了經銷商。更讓他惱火的是,到了雙十一,快遞公司的貨物大量積壓,全都不收件了,送去都不收,好不容易寄出去的十幾天都到不了。西北本就偏僻,物流不便,這樣一來,就連賣出去的蘋果也無法完成交易,最終只好道歉退款了事。本想讓蘋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結果卻讓互聯網給摔了一嘴泥。

令我意外的是,雖然賠了錢,但W哥對互聯網,對淘寶的熱情卻沒有絲毫消退,他找我的原因就是想知道為什麽別人能用淘寶賣蘋果,而他卻不行。他篤定的堅信,只要他找對了方法,他一定能用互聯網把自己果園的蘋果賣到全國各地去,因為,他吃過外地的蘋果,對自己的蘋果有信心。

我和他聊了聊淘寶的遊戲規則,幫他聯系了一個資深的淘寶賣家朋友,讓他取取經,他非常高興,往我車里塞了好幾箱蘋果,還要了我在南京的地址,說等新果上市便寄給我幾箱。

這是一個五線城市郊區70後普通果農的互聯網焦慮,和著西北黃土地最原始的堅韌和執著,他的焦慮源自對互聯網的敬畏和崇拜,也是在生存壓力之下對互聯網最淳樸的渴望和寄托。

W哥說,去年他又生第四個孩子,還是女娃,今年還要再生,非要生個兒子不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685

馮侖: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眾籌是有效方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46.html

馮侖: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眾籌是有效方案

一財網 蔡胤 2016-03-19 12:43:00

截至2015年底,我國房地產眾籌平臺達到20家,共有156個項目實施,累計眾籌資金20億元。去年萬科綠地、萬通、碧桂園、平安集團等25家企業發起了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6第二屆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峰會”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誌峰對在場的《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透露,截至2015年底,我國房地產眾籌平臺達到20家,共有156個項目實施,累計眾籌資金20億元。

去年萬科綠地、萬通、碧桂園、平安集團等25家企業發起了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目前還有一個身份,是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輪值主席。他在上述峰會上表示,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方法很多,眾籌是一種有自主居住的房屋產權性質的解決方案。

“中國房地產本身進入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發展時期,在前十幾二十年,發展模式比較簡單,就是住宅開發銷售。”馮侖稱,最近三五年,房地產發展的模式開始多樣性,現在行業過了“青春期”,所以房地產行業進入多樣化時期。在他看來,在多樣化的時期解決的是多樣化的問題,其中中低收入的人群的住房需要如何被滿足,這也給行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關於房地產眾籌聯盟,馮侖認為,該聯盟要堅持專業性、公益性,同時要有效。所謂專業性就是不泛泛而論房地產,要聚焦在“眾籌”二字上,來解決中低收入的住房問題,另外他還強調該聯盟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旨在用有效的社會資源和大家的力量來解決少數人的急難和住房需求。

來自標桿房企的負責人也表達了對眾籌的看法。萬科集團副總裁、北京萬科總經理劉肖介紹,在萬科的實踐中,眾籌占整個開發的比例還是非常少,但在萬科的實踐中體會了眾籌帶給大家思想的變化。他透露,萬科在眾籌上第一個嘗試是一個咖啡店,第二個嘗試來自於一個設想,如能不能嘗試留幾套房子,用折扣銷售給景觀維修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用於交換他們的服務,如把園區景觀養護起來,種樹、種花,為社區住戶送花。

上述峰會上,中國房地產聯盟聯合零壹財經在峰會上正式發布了2015年度的《中國房地產眾籌白皮書》,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則與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正式簽署了工作指導備忘錄,約定今後眾籌聯盟將在中房協的指導下,帶領成員單位一同探索房地產眾籌的各項創新,探索並形成專業化的房地產眾籌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發起的“投領計劃”也在上述峰會上正式啟動。“投領計劃”是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在中房協的指導下,在25家發起單位的支持下,面向全國房地產產業及相關行業發出的邀約。該計劃旨在為消費者降低購房成本,做到讓利於民的同時幫助開發企業回籠資金、降低成本,實現項目快速周轉。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馬寧介紹,“投領計劃”將以項目為單位,以團隊為單位加入計劃,以眾籌創新的形式,合理降低成本,提供有效供給,依法合規化解庫存,遠離眾籌炒房擾亂市場的行為,以及規避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推動房地產眾籌行業健康發展。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