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初,做了多年家具電子商務的美樂樂打算做一個大膽的嘗試—把網上的生意做到線下,這距離CEO高揚正式加盟美樂樂僅僅過去了幾個月。當時這家在互聯網上銷售家具的公司的月銷售額已經達到了400萬元,並剛剛完成了由險峰華興和光速創投主導的A輪融資。
在大多數的行業中,企業都是逐漸把生意往互聯網上轉移。但在高揚看來,家具行業只有把生意做到線下才能提供完整的用戶體驗,從而將美樂樂的家具零售生意做大。
這個冒險收到了成效。據高揚提供的數據,2011年,由於大量線下實體店的建成,美樂樂的收入比2010年增長了6倍多,營收規模接近2億元。到今年年中,公司單月營收已經過億。
在這之前,美樂樂一直是以純線上的方式進行家具銷售。2008年,美樂樂家居館在淘寶網開業,做起了家具銷售生意。那時候淘寶上賣得最好的是韓式家
具,這種白色為主,簡潔小巧的風格深受年輕人的喜歡。於是,美樂樂決定從韓式家具做起。確定了產品風格以後,美樂樂需要找到廠商生產。由於訂單規模小,總
價低,很少有家具廠商願意合作。「那個時候我們太小了,沒有人願意理我們。即使後來有人跟我們合作,也是以很高的成本,同時犧牲賬期為代價的。」高揚說。
最終有廠商願意合作。美樂樂創立了韓式家具品牌「韓菲爾」,拿了別人的設計稍做修改—這似乎是行業通行做法,就交由工廠生產,完成客戶的訂單。
之前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態,認為淘寶擁有如此大的流量,只要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流量將能順利地變現。但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那個時候網民
們已經習慣在淘寶上買衣服、零食、各類生活用品,但對於家具的網購,似乎還處在好奇和觀望階段;另一方面,在淘寶上賣家具的競爭遠比它們想像的激烈,想讓
消費者知道美樂樂、認可美樂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淘寶上的競爭遠比想像的要激烈得多,加上第一年沒有利用資金和技術做營銷和推廣,生意並有什麼起色,賣得最好的一個月份銷售額也不過20萬元。美樂樂在2009年做出了一些調整。
這時候,美樂樂創始團隊的技術背景幫了大忙。在淘寶做營銷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主要的還是兩種。一種是自然搜索排名,比如一個用戶搜索了「美式家具」這
樣的關鍵詞後,你怎樣在結果頁中讓你的排名儘量靠前,越靠前越有可能被用戶關注和點擊,進而轉化為購買和收入;另一種就是「淘寶直通車」,就是在結果頁的
右側顯示相應商家的廣告,吸引消費者點擊。
高揚稱,通過在營銷上的投入,美樂樂在2009年的單月最高銷售額達到了150萬元,年收入逼近了1000萬元,算是在淘寶站穩了腳跟。
家具向來是個暴利行業。據業內人士透露,在一般城市,家具的出廠價與最終的銷售價格之間常常有3倍至4倍的差價,而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甚至能達到5倍之多。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繁榮,催生出了巨大的家具消費需求。
旺盛的需求,巨大的利潤空間導致的結果就是資金的密集進入。一方面,大大小小的家具廠商、經銷商的數量從幾百家上升到幾千家;另一方面,紅星美凱龍、
居然之家之類的大賣場的渠道價值越來越凸顯。
「如果是一個兩端都很分散的市場,中間渠道的價值就會很大。從需求端來看,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體對於家具的需求是很分散的;同時,在供給端,據有一定實力
的,中等規模的,規範的生產廠商也很多,這種市場裡面渠道起到聚合的作用,價值就特別大。」華興資本合夥人杜永波說。當時業內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只要能
找到一個過得去的廠商,然後在紅星美凱龍這樣的商場裡面挑個好的攤位,等著顧客上門收錢就可以。
美樂樂的團隊發現,在傳統的「廠商—經銷商—大商場」的模式下,消費者往往只記住了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這些大賣場的品牌名稱,而並不清楚—似乎也並
不關心這套沙發是哪個廠商生產的,又是由誰來經銷的。這就給了像美樂樂這樣的企業一個巨大的機會,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效應快速地建立品牌和口碑,再利用品牌
來反哺渠道。
對於電子商務企業來說,自建平台可以讓消費者更直接地接觸到你的品牌,由此產生的品牌效應總體來說會大於淘寶這樣的第三方平台。同時不能忽視的是,淘
品牌的信譽和價值還天然受到淘寶平台信譽和價值的影響。出於品牌建設的考慮,美樂樂在2009年年中開始謀劃「出淘」,建立自己的B2C網站。
但離開了淘寶巨大的用戶群和流量,獨立的B2C網站想要生存下去就變得異常艱難。
在網站本身的建設上,美樂樂從底層架構開始做起,保證即使擁有再多大量的高清晰度的照片,網頁和圖片都能做到無延時加載。同時,美樂樂自己開發了一套
在線客服系統,一方面保證不掉線,另一方面在系統中加入了一個「智識庫」,對客戶的問題進行整理歸類,給一些用戶最常問的問題設置自動回覆或者提供幾個候
選項,大大提高了客戶人員的工作效率。「現在我們每天有幾十萬的UV,有大量的用戶使用我們的在線客服系統,我們有100多人的客戶團隊,最厲害的客服人
員可以做到同時跟十幾個顧客交流。」高揚說。
在營銷和推廣上,美樂樂堅持以線上廣告為主,通過在百度投放關鍵詞廣告,購買導航頁和網站的廣告,網盟推廣等方式,美樂樂官網的流量和銷售額出現了大幅的提高,2010年年底官網的收入已經能佔到整體收入的20%。
在營收快速增長的同時,美樂樂逐漸發現了家具電子商務遇到的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家具的非標準化、單價高、使用週期長等特點,消費者總是希望能夠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材質和紋理,而不是簡單地憑網絡上的幾張圖片和商品描述就做出購買決策。
「我們發現,每天有許多客戶在跟我們的客服聊完以後,都表達了如果能看看實物就放心了這樣的想法,這對用戶體驗是個重要的傷害。」高揚說。同時,家具
的體積較大,在物流配送時需要拆散,消費者收到以後就會有一個安裝和後續的售後服務環節,這些都讓美樂樂的團隊覺得,不能只做純線上的家具銷售,而是需要
「把生意做到線下」,開設實體的體驗店。
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美樂樂的團隊雖然在電子商務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對線下傳統生意卻涉足不多。另一方面,開設實體店舖在資金上是一個不小的投入,線上的收入能否支撐起線下網絡的鋪設,也是需要仔細考量的。
對於前一個問題,美樂樂使用了最笨但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招募一支專門的團隊來負責線下的業務。高揚稱,這只團隊裡的大多數成員擁有多年連鎖行業從業
經驗,對如何做好家具連鎖的生意具有比較深入的理解。而對於資金投入問題,在2011年年初完成A輪融資的美樂樂也不敢過於樂觀和大膽,決定先開一家店試
試水。
2011年4月,第一家體驗店在成都開業。這家店舖的面積不大,僅有500平方米。在店舖選址的時候,最大的考慮並不是周邊人氣旺不旺,而是在保證交
通便利性的同時,選擇租金最低的地方。這是因為美樂樂可以利用互聯網—它的B2C網站會將大量的用戶引導到實體店舖中。事實上也是這樣,高揚稱,「來我們
實體店的人群中絕大部分是從線上過來的。」
而消費人群來自於線上的另一個好處是,許多人已經在官網中挑好了款式,消費的目的性很強,所以相對於大賣場的模式,在轉化率的表現上也要高出許多。同
時,由於店舖的面積較小,而家具商品的體積又相對較大,所以空間十分有限。在選擇陳列商品的時候,美樂樂也會有意識地選擇一些線上消費者點擊和購買較多的
產品。
較小面積和相對偏遠的位置帶來的是低租金,而由線上轉化而來的人氣和流量又提升了轉化率,同時較為集中的品類又使得後端可以大批量生產同類產品,壓低了成本,提高了物產和運輸效率。這使得美樂樂的單店效益就比大賣場中的同類品牌店舖要高出許多。
很快,美樂樂將這種模式推向全國。2011年7月,美樂樂新增4家店舖,同時進駐北京。到2011年年底,美樂樂一共在全國十幾個城市開設了22家體驗店。到了2012年,美樂樂的開店步伐走得更快,截至6月,美樂樂已經開業的線下體驗店達到了80家。
在美樂樂將線上的家具生意做大,並慢慢摸索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新銷售模式的這兩年,家具行業本身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由於金融危機,家具外銷廠商的訂單減少,工廠出現了開工不足,產能過剩的情況,開始尋找內銷的可能性。
對美樂樂來說,更重要的變化是外銷廠商對於代工的態度。由於美樂樂在一開始訂單量小,一些外銷工廠寧可閒置生產線也不願意接單,因為如果訂單達不到一定規模,開工即虧損。「一般的外銷工廠一個訂單至少是5個集裝箱起訂,如果換成床的話大概就是100多套。」高揚說。
到了2011年,隨著業務的發展,訂單規模的擴大,一些外銷廠商開始跟美樂樂接觸,願意為其代工生產。相比內銷廠商,外銷廠商的規模更大,生產能力更
強,由於是大批量的標準化生產,美樂樂可以拿到更低的生產價格,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對於找不到內銷渠道的外銷廠商來說,也樂於嘗試美樂樂這樣
的新渠道。
高揚稱,現在美樂樂比較大的訂單可以達到80個集裝箱的規模,還有一家工廠已經連續兩年給美樂樂代工,只生產其中的一款暢銷床品。
對供應鏈前端的出色整合,使得美樂樂的成本有了顯著下降,同時整個供應鏈效率又得到了提升。美樂樂的線下店舖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東部沿海,這樣做
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美樂樂希望能通過海運來節約運輸成本,同時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以廣東到北京為例,貨物從廣東港出發,途經天津港,再到北京,
運輸成本可以節省一半以上。
同時,美樂樂在各主要城市都設立了城市倉庫,在一些區域設立了區域倉庫,貨物通過專線物流或者海上運輸送到這些倉庫中後,再由專業的配送人員上門送貨、安裝、進行售後服務。
今年美樂樂希望實現10億元銷售目標。但這需要美樂樂以更快的速度開店。由於犧牲了一些便利性,以及在一些大城市中店舖密度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線下收入的更快速增長。
這是美樂樂進行第二輪融資的重要原因。2012年4月,美樂樂獲得B輪新加坡祥峰投資集團領投的4000萬美元風險投資。高揚預計到2012年年底美樂樂門店總數將增加到150家,形成一個覆蓋全國的線下實體店網絡。
對於美樂樂來說,大規模的線下網絡意味著其已經成為一家以線下連鎖為重心的公司。如何做好連鎖店管理和保持單店盈利水平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一,優質流量我們肯定第一個去搶。過去我們剛起來的時候,沒有人跟我們搶網上流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搶流量,可以說任何一家新公司都得跟美樂樂來搶流量。小公司不可能搶得過,因為我們的體量大,也砸了很多錢,每天的流量是百萬級的;二,線下我們有300多家店。新進者不可能突然開這麽多店,而且與網上流量是相互結合和轉化的;三,我們產品賣了很多年,一直銷量很好。這個都是市場已經接受的產品,而且性價比的優勢越做越大。因為量起來了,我就可以把生產成本、運輸價格等各方面都降得很低;四,美樂樂的品牌已經打出知名度了,新公司的品牌還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打造。
一,渠道互聯網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通過網絡購買家具。用戶更多采用的方式是,在線上尋找信息,在線下進行體驗。二,生產環節外移。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投入10億元~20億元采購設備,做定制或板式家具,每名工人一年產值50萬~100萬,在中國尚有生存空間,因為效率高。但像需要雕刻工這樣的品類,則最好外移。在中國,雕刻工月薪動輒近萬元,但在印尼,只需600元~1000元,而且雕刻手藝更好。當地有些人家,祖祖輩輩都是做雕刻的。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
||||||
雙十一前夕,百威英博以約三兆五千億元,買下南非美樂啤酒集團一○○%股權!光棍節創下約四千七百億元交易新高,七億多筆買賣仍不如這一單。購併王李曼三十年來用精準的眼光,開創六千倍成長的版圖。他的下一步,備受矚目。 百威英博(AB InBev)是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擁有美國百威啤酒(Budweiser)、德國貝克啤酒(BECK'S)、中國哈爾濱啤酒等當地最大的品牌,占有美 國四九%的啤酒市占率。百威英博旗下有兩百多個啤酒品牌,其中十六個是年營業額超過十億美元的超級品牌,在全球獲利最佳的前五大啤酒品牌中,除了海尼根, 其他四個都在百威英博旗下。 嫁入百威豪門的美樂啤酒集團(SABMiller)也非等閒之輩,美樂(Miller)、酷爾斯(Coors)是美國代代相傳的啤酒品牌,美樂啤酒擁有澳 洲最大的啤酒品牌福斯特(Foster),也是非洲最大的啤酒集團,總市值高達新台幣兩兆三千億元。如此昂貴的新娘,讓百威在三個月內提了六次親、每次都 拉高聘金,最後以「五○%的溢價」,扛著令人咋舌的三.五兆元新台幣龐大現金,才讓美樂首肯下嫁。 能夠完成撼動全球世紀購併的購併帝王,就是股神巴菲特最欣賞、兩人並肩作戰多年的巴西首富李曼(Jorge Paulo Lemann)。李曼是巴西最成功的投資銀行家,他在一九七一年入主投資銀行Banco Garantia,被《富比世》譽為「巴西的高盛證券」。李曼年輕時曾經是巴西的網球國手,巴西媒體稱他是「巴菲特、山姆華頓(沃爾瑪創辦人)與費德勒的 合體」。
首部曲:雄霸南半球
業務遍及十四個國家 一九九八年,李曼賣掉Banco Garantia,隨即展開堅定、漫長、毫不動搖的酷斯拉購併之路。 李曼在一九八九年以五千萬美元吃下巴西啤酒廠巴哈馬(Brahma),一九九九年他主導巴西兩家啤酒廠合併,吃下南極啤酒(Antarctica),成為雄霸南半球的美洲啤酒公司(AmBev)。 當時業務遍及十四國,還是百事可樂、立頓紅茶等在南美洲最大的裝瓶廠、代理銷售公司;但是,李曼在合併組成美洲啤酒公司後四年,再發動一次跨國購併,吃下 總部在比利時的洲際釀酒廠(Interbrew),並將德國擁有四百年歷史的貝克啤酒納入麾下,李曼隨後將啤酒事業總部搬到比利時,成為全世界銷量前三 大、占有全球一三%啤酒市場的巨獸。 原本啤酒市場競爭劇烈,李曼卻有能力透過整併、成本撙節、擴大國際市場,讓他的啤酒事業獲利率節節高升,二○○八年金融海嘯之際,李曼以五二○億美元的天 價,惡意購併美國最大啤酒廠百威(Anheuser-Busch),組成今天的百威英博。啤酒廠經營多半薄利多銷,李曼卻有辦法讓這個經營兩百多個啤酒、 飲料品牌的超級巨獸,在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的營業額中,榨出三千七百億元新台幣的稅後純益,淨利率高達二○%。 李曼在金融海嘯逆勢加碼展開購併,之後更用他著名的撙節整合術,例如把德國貝克啤酒移到美國生產,擠出大量閒置資產,利用處分資產的現金償還債務,○八年 的大購併至今才七年,李曼就把這個全球最大的啤酒廠,打造成淨利率二○%、本益比二十七倍、負債淨值比一○○%的績優公司。
二部曲:進逼美國
與巴菲特聯盟 不斷購併 令人震驚的是,李曼一面征服全球啤酒市場,同時在二○一○年,夥同巴菲特吃下漢堡王(Burger King),雇用一群三十歲上下的小屁孩來扭轉這個老牌速食王國;今年三月又主導了的卡夫食品(Kraft Foods)與亨氏(Heinz)番茄醬公司的世紀合併案,在美國市場征戰的李曼與巴菲特結成緊密的聯盟,配合全球政府開動QE大水喉,對老掉牙的食品飲 料產業,不斷發動令人瞠目結舌的購併。 原本巴菲特對於掠奪性的私募基金極為厭惡,但卻高度認同李曼,在卡夫食品與亨氏的購併案中,巴菲特拿出了比李曼還高出三倍的現金,卻只與李曼分得二分之一的股權,把所有的鎂光燈都給了李曼。 嚴控成本 連影印紙都管制李曼也是出了名的撙節殺手,貫徹聞名全球的「剪指甲理論」:企業成本就如指甲,一定要定期修剪。早年還在巴西經營投資銀行時,就堅持不走華 爾街的高檔路數,大家都在打通鋪的辦公室上班,主管也不配豪華轎車。後來進行的購併案,都要求嚴格的成本控制,例如規定亨氏食品公司「辦公室費用,每人每 月平均不得超過十五美元」,一個月雷射影印紙不能超過兩百張,過去卡夫食品股東會贈送的起司條、百威股東會贈送的啤酒等也全數取消。 說到撙節,就一定要提到李曼的徒弟、實際執行啤酒世紀大購併的布里托(Carlos Brito)。布里托出生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九八九年、當時才二十九歲的布里托,跟著李曼進入巴西巴哈馬啤酒廠,十五年後的二○○四年,完成跨國購併歐 洲的啤酒集團,布里托升任啤酒集團執行長,更成功完成○八年,以及今年的兩次世紀大合併。 即使身為全球最大啤酒集團的執行長、主導全球三分之一啤酒市場,布里托卻十分低調,至今未接受過媒體專訪,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股東會,以及不定期的法說會上 可以見到他。除了重大場合穿西裝,布里托平日在辦公室就穿牛仔褲、襯衫,和一般員工一樣戴著識別證,看來就像是窩在美國中西部小鎮的沃爾瑪店經理。 布里托的撙節功力十分厲害,一○年完成百威啤酒購併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布里托竟然「省」了十一億美元(約三六○億元新台幣),讓華爾街的分析師直接用 鈔票來回饋布里托,從○八年十一月的購併起算,百威英博的股價整整漲了三倍多,今年即使用高達五○%的溢價收購美樂,投資人還是掌聲不斷,百威英博的股價 照樣堅挺無比。 百威英博的股東是對的,因為才剛剛宣布與美樂集團合併,李曼與布里托就施出強而有力的撙節魔法,讓這個超級購併案,省了巨額的利息費用與購併顧問費。 就在合併案宣布兩天之後,百威英博宣布七五○億美元(約二兆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史上金額最高聯貸合約。除了中國的銀行,所有國家的龍頭銀行全部到齊! 但這筆聯貸案卻讓銀行界笑不出來,百威英博的財務部,或者更精確地說是背後的大股東李曼,自己就把聯貸案完成了,讓銀行原本期待的巨額顧問費飛了。百威英 博自己坐莊,安排所有的融資,一次借到交易金額的七○%;相反的,銀行只能用QE來的爛頭寸、半買半送,才勉強擠進聯貸名單。 百威英博的世紀大購併,可能是全球傳統產業的先驅,市場充沛的資金、史無前例的全球零利率加上低迷的景氣,讓所有食衣住行的老產業,須仰賴購併來創造外部成長。
事業版圖 六千倍成長 七十四歲的李曼與五十五歲的布里托,不會滿足於啤酒企業的購併,以他們對百事可樂的了解,及背後金主巴菲特是可口可樂的大股東,李曼從啤酒整併, 跨入非酒精飲料的整併,會是完全合理的選項。 從二十六年前,五千萬美元跨入巴西的巴哈馬啤酒廠,李曼與他的徒弟布里托,用嚴謹的購併策略,完成了全球第一、總市值高達三千億美元(新台幣十兆元)的啤酒帝國,巴西商人李曼「六千倍成長」的故事,是台灣的老闆們最需要的激勵故事!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懂購併也會撙節,投資人掌聲不斷 —百威英博股價變化
2008/07/13 英博集團(InBev)以520億美元買下百威(Anheuser-Busch), 合併組成百威英博
2015/03/25 3G資本以400億美元買下卡夫食品,將3G資本旗下的亨氏番茄醬與卡夫食品合併 2010/09/02 李曼的3G資本與巴菲特合作,以33億美元購併漢堡王 2015/11/11 百威英博以1060億美元,買下美樂集團100%股權 撰文 / 乾隆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