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反壟斷罰單!12家日本汽配企業被罰12.35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00
發改委反壟斷局今天表示,日立、三菱電機、不二越等12家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廠商因操縱產品供應價格,被處12.35億元罰款。其中日立和不二越主動配合調查,被免除處罰。這是我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開出的最大一張罰單。(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這些日本企業的壟斷行為屬“橫向壟斷”,即同行之間構成價格聯盟,共同控制相應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發改委的新聞稿證實:八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和四家軸承企業涉嫌達成並實施了汽車零部件、軸承的價格壟斷協議。這兩個案件中,當事人多次達成並實施價格壟斷協議,違法行為持續時間超過10年。將對調查中發現的其他違法線索繼續深入開展調查。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文章提到,汽車行業的反壟斷調查力度空前。在美國和歐洲遭遇汽車零部件調查後,調查已蔓延到日本車企。多家日系汽車零部件企業主動向發改委交代了壟斷實情,以求自保。
彭博社援引日本大阪專門從事企業合規訴訟的律師Toshiaki Yamaguchi稱,這給一些企業敲響警鐘,不要牽扯進涉嫌壟斷的協議里。
針對發改委大刀闊斧反壟斷,人民網海外版刊發題為《反壟斷將使絕大多數外企受益》的評論稱:
“市場效率的下降對任何人都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反壟斷不僅僅是保護我們自己的企業,也是保護這些外資企業,這也恰恰是他們展現管理能力、競爭能力的一個機會。外企自身需要調整和適應我們未來長久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規範公平的環境反過來也有利於保障我們的長久引資。”
以下是發改委網站刊發的新聞稿: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8.3196億元,對日本精工等四家軸承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4.0344億元,合計罰款12.354億元。
經查實,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日立、電裝、愛三、三菱電機、三葉、矢崎、古河、住友等八家日本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為減少競爭,以最有利的價格得到汽車制造商的零部件訂單,在日本頻繁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談,互相協商價格,多次達成訂單報價協議並予實施。價格協商涉及中國市場並獲得訂單的產品包括起動機、交流發電機、節氣閥體、線束等13種。經價格協商的零部件用於本田、豐田、日產、鈴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種車型。截至2013年底,當事人經價格協商後獲得的與中國市場相關的多數訂單仍在供貨。
2000年至2011年6月,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四家軸承生產企業在日本組織召開亞洲研究會,在上海組織召開出口市場會議,討論亞洲地區及中國市場的軸承漲價方針、漲價時機和幅度,交流漲價實施情況。當事人在中國境內銷售軸承時,依據亞洲研究會、出口市場會共同協商的價格或互相交換的漲價信息,實施了漲價行為。
八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和四家軸承企業涉嫌達成並實施了汽車零部件、軸承的價格壟斷協議,違反了我國《反壟斷法》規定,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不正當地影響了我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軸承的價格,損害了下遊制造商的合法權益和我國消費者利益。兩個案件中,當事人多次達成並實施價格壟斷協議,違法行為持續時間超過10年,違法情節嚴重,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法予以從重處罰,同時對主動提供重要證據的相關當事人適用了《反壟斷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條款。
汽車零部件價格壟斷案的處罰決定為:一、對第一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日立,免除處罰。二、對第二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電裝,處上一年度銷售額4%的罰款,計1.5056億元。三、對只協商過一種產品的矢崎、古河和住友,處上一年度銷售額6%的罰款,分別計2.4108億元、3456萬元和2.904億元。四、對協商過兩種以上產品的愛三、三菱電機和三葉,處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分別計 2976萬元、4488萬元和4072萬元。
軸承價格壟斷案的處罰決定為:一、對第一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不二越,免除處罰。二、對第二家主動報告有關情況並提交涉及中國市場所有證據和銷售數據的精工,處上一年度銷售額4%的罰款,計1.7492億元。三、對2006年9月退出亞洲研究會但繼續參加中國出口市場會議的NTN公司,處上一年度銷售額6%的罰款,計1.1916億元。四、對提議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召開出口市場會議的捷太格特,處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計1.0936億元。
同時,涉案企業均提出了整改措施:一是立即根據中國法律對銷售政策和銷售行為進行整改;二是對公司全體成員進行反壟斷培訓,確保員工行為符合中國法律要求;三是采取實際行動,消除過去違法行為的後果,主動維護競爭秩序,並惠及消費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對本次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其他違法線索繼續深入開展調查,確保公平執法,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日本精工昨日在公告中表示,如果罰款對接下來企業盈利造成任何影響,將進一步做出披露。日本精工成立於1916年,是日本國內第一家設計生產軸承的廠商,也是日本第一大軸承生產企業,在中國遼寧和安徽都有生產基地。此前,日本精工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曾因價格壟斷被處罰。
最大反壟斷罰單出爐始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10061.html

3月,發改委反壟斷調查人員到日立中國進行突查,日立主動自首,報告了與相關企業達成壟斷協議的情況,並提供了重要證據。
家發改委昨日宣布,對日本8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和4家軸承企業價格壟斷行為罰款12.35億元,中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最大一張罰單就此出爐。
一名接近官方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相關企業接到罰單後基本表示認可,目前沒有接到正式的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他還表示,與此案相關的還有一批企業正在調查之中,將根據最終調查結果進一步處理。
在反壟斷調查過程中,與一些國家可在網絡上實時查詢不同,中國的反壟斷顯得有些“神秘”。“中國的反壟斷工作起步較晚,也面臨國際國內很多質疑的聲音,這讓我們在實際工作時更謹小慎微。”昨日,一名官方人士在提及近期反壟斷調查時對本報稱,盡管法制和工作實踐都有待完善,但相關調查均符合規定,不存在區別對待或者“屈打成招”。
那麽,這張反壟斷史上的最大罰單是如何出爐的?中國反壟斷調查又是如何操作的?根據多名業內人士的說法以及相關媒體的報道,輪廓已經清晰可見。
始於3月的突查
根據發改委人士的說法,2014年3月,發改委反壟斷調查人員到日立中國進行突查,並向日立中國宣傳和解釋中國《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
4月2日,日立主動“自首”,報告了與相關企業達成壟斷協議的情況,並提供了重要證據。根據掌握的線索,發改委向相關企業發送問題清單和提供相關資料的清單,要求其回答問題,提供電子郵件和會議紀要等信息。同時,發改委將直接參與價格協商的人員和公司管理人員“請去喝茶”。
“通常是有一定的線索和把握後,才進入搜查和約談企業(人員)的階段。”前述接近官方的人士介紹說,為保證搜查順利,一般實地搜查會先於約談有關人員,目的是防止證據損毀。
某企業負責反壟斷的法務人士昨日對本報稱,中國有關部門進入實地搜查階段後都是功課已做足,有充分把握能夠證實,對企業來說,進入搜查階段幾乎就能判斷多少有些問題。
據新華社報道,在調查期間,調查人員對調查內容進行反複核對,對不同調查對象提供的細節進行一一對應、相互印證。其間,有的企業當事人或員工,會以“時間過去太久了”、“記不清了”等理由“打馬虎眼”,但最終這些企業都承認了壟斷行為。
最終經查實,2000年1月~2010年2月,日立、電裝、愛三、三菱電機、三葉、矢崎、古河、住友8家日本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為減少競爭,以最有利的價格得到汽車制造商的零部件訂單,在日本頻繁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談,互相協商價格,多次達成訂單報價協議並實施,涉及本田、豐田、日產、鈴木、福特等汽車制造企業。截至2013年底,當事人經價格協商獲得的中國市場多數訂單仍在供貨。
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4家日本軸承生產企業,則在2000年~2011年6月間在日本組織召開亞洲研究會,在上海組織召開出口市場會議,討論亞洲地區及中國市場的軸承漲價方針、漲價時機和幅度,交流漲價實施情況。當事人在中國境內銷售軸承時,依據亞洲研究會、出口市場會共同協商的價格或互相交換的漲價信息,實施了漲價行為。
發改委認定,這些企業的做法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不正當地影響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軸承的價格,損害了下遊制造商的合法權益和中國消費者利益,違反了中國《反壟斷法》的規定。
事實上,日本的反壟斷機構早在2010年和2011年就對這些企業進行了相關調查。其後,這些企業還向美國、歐盟等《反壟斷法》實施較早、執法活躍、規定嚴格的反壟斷機構“自首”。
“近一年多來反壟斷所涉及的領域,都是曾在國際上被處罰過,或者比較容易出現問題的行業。”前述接近官方的人士介紹說,從《反壟斷法》設立開始,幾大部門已經展開不同角度的調查,最近進入調查成熟期,“調查內容包括不同時期的市場價格搜集,橫縱對比,各環節流通過程和成本核算等其他可能涉及違規的多個方面”。
坦白從寬,鼓勵舉報
發改委此次對日本住友、精工等1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出的史上最大罰單,對汽車界造成了巨大沖擊。但事實上,此次觸碰中國《反壟斷法》紅線的多家日本零部件企業皆不是“初犯”。
例如,2000年~2011年期間,精工、不二越以及捷太格特旗下的光洋精工的高級管理人員曾在澳大利亞秘密協商,對軸承產品的價格進行操縱,後被當局重罰。
一家日系二級供應商大中華區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該企業是一家美資企業,之所以能進入日系供應體系,是因為該企業在某項技術上全球領先,而且在日本設有分公司拓展業務,日系車企采購一般由其日本總部同一規劃,進入其供應鏈的非日系車企不多。
汽車分析師張誌勇昨日對本報記者表示,不僅日本零部件企業之間緊密結盟,橫向壟斷擡高價格,日系整車和零配件企業之間的關系也非常“緊密”,對產品的輸入和輸出環節的把控都更為嚴格。
不過根據以往的案例,在本次反壟斷風暴中,不排除有車企舉報同行。在歐洲反壟斷過程中,就曾出現過矢崎、住友和捷太格特因充當“舉報者”,主動揭露了其他幾家供應商的壟斷內幕,而被免除了處罰。
多數國家的《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中國的《反壟斷法》也是如此。
日立昨日發表聲明稱,由於日立汽車系統全面配合發改委的調查,並且主動報告並提供重要證據,得以適用減免處罰制度,最終被免除罰款等一切行政處罰。
泛行業調查始於2011年
隨著反壟斷風暴席卷全國,其目標如何鎖定、哪些企業容易“中招”,開始引人註目。
有接近發改委人士此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調查一般是行業性的,並非針對個別企業,另外一些對個別企業的單獨調查主要來自舉報,根據舉報材料進行調查後處理,即“行業摸查加舉報”模式。
前述接近官方的人士進一步介紹稱,最初確定的調查領域和企業都是傳統“重災區”,鎖定行業後會進行數年的市場調查和舉證。
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近日表示,發改委對汽車及配件的反壟斷調查始於2011年底。在廣泛征求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和律師意見的基礎上,對嚴重違反《反壟斷法》的一些汽車整車、零配件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進行了調查,並將根據違法的情況依法作出處理。
前述接近官方的人士表示,從確定調查的行業開始,有關部門就會組織大量的專家和法務人士,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分析,必要時甚至成立專案小組。“反壟斷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每個環節都會反複求證,尋找法律依據”。
有近期遭反壟斷調查的外資企業人士對本報稱,企業被查當日,有7名左右官方人士來到分部,向公司高管表明身份和來意後,開始要求對相關合同、文件、財務報表等進行審查,並對部分資料進行影印,“還扣押了部分包含公司重要信息的公共財產”。
這名外企人士稱,在整個執法過程中,執法人員都較為“客氣”,並曾告知將對執法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給予保密。此後,執法人員對幾名高管人員行詢問和調查,並制作筆錄,最後由被詢問人員確認後簽字。
前述接近官方的人士稱,實地調查取證後會根據情況多次約談相關人士,最終確認違規情況。根據他的說法,一般實地搜查會先於約談有關人員,目的是防止證據損毀。他還表示,反壟斷調查程序具有一般性,其過程也適用於本次對12家日企的調查。
(編輯:李燕華)
史上最大罰單塵埃落定 美國銀行以166.5億美元終結MBS調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968

史上最大罰單終塵埃落定,美國銀行以166.5億美元的天價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以結束美國司法部對其違規銷售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的調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司法部周四宣布了和解協議,要求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支付96.5億美元的現金罰款。此外,美國銀行還需提供約70億美元,以援助困境中的貸款人。
美國銀行表示,和解罰單將使其三季度稅前收入減少約53億美元,約合稅後每股43美分。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報道,被認為應該由美國銀行承擔責任的抵押貸款擔保證券中,絕大部分都是由該行收購的公司全美金融發行的。2004年到2005期間,美國銀行、全美金融和美林證券合計向私人投資者出售了96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擔保證券,遠遠超過了任何大型銀行競爭對手的發行規模——這其中有接近四分之三是全美金融發行的。之後違約的2450億美元貸款中,只有4%來自美國銀行。
而針對投行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抵押貸款業務,美國司法部已經給多家投行開出了罰單。摩根大通在2013年11月就類似的問題與司法部達成了一項130億美元和解協議。花旗集團在不久前也同意支付70億美元了結了類似調查。
據彭博新聞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在過去數周的談判中,美國銀行一直拒絕接受超過130億美元的和解金規模,包括現金付款和消費者紓解項目開支在內;而司法部方面一直要求170億美元的總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