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創業靠譜麼?網易前總編輯們,已經開始統治創業圈!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75.html中國的門戶網站一向是創業者的輸出地,但是沒有一家公司像網易這樣貢獻了如此多的成功者,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群創業者幾乎全部是做內容出身。
曾經2012年,網易某副總裁傳出離職風聲,就在此前一週,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李甬剛離職。有消息稱,網易CEO丁磊曾向李甬無條件贈送價值100萬元的網易股票,作為答謝他為網易公司付出的努力,甚至曾開出准許網易門戶事業部提前分拆、管理層獲15%股份等條件,依舊未能挽住李甬的心。
而此次網易總編輯趙瑩的離職,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儘管丁磊誠摯送別前部員離去,儘管趙瑩聲稱自己離職是因「未打算在北京長住,選擇重新規劃未來」,但此次的離職不禁讓人聯想到曾經出走的網易「十三羅漢」。(均為網易前員工,多為編輯,後創業成功)。這一次的出走究竟代表了什麼?
哦,又是網易
「反正丁磊一直有點不爽啦,」網易曾經的一名僱員爆料,「他一直覺得做內容的人怎麼可能搞出一個好產品?」
不妨按時間梳理一下近幾年從網易中高層離職的創業者:前網易門戶副總編輯、現雪球財經的創始人方三文;前網易門戶總編輯、現陌陌科技的創始人唐岩;前網易門戶副總編輯、現春雨科技的創始人張銳;前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現教育社區粉筆網創始人李甬;前網易科技主編、正在粉筆網與李甬一同奮鬥的帥科;前網易圖片產品總監、現自主創建旅行照片分享網站的郭子威;還有要在「熟人生活社交」領域創業的曾理團隊。
他們大多數人的創業項目現在看來還不錯—雪球財經已經是美股資訊第一門戶;陌陌和春雨發展勢頭強勁。在微博上,生命科學專業網站丁香園CEO馮大輝這樣調侃:「丁磊先生才是真的創業導師。」
當記者們開始創業
互聯網圈有個著名的段子:如果你想知道互聯網泡沫有多大,就看身邊有多少記者去創業。
這句話雖然更多時候被當成了笑話,但背後卻是業界對媒體特質創業者的不信任。有太多案例證明,那些善於「紙上談兵」、缺乏技術背景的內容生產者並不是合格的創業者。而網易創業幫的存在和崛起正在刷新這種認識。
從網易系創業者的個人職場經歷往下挖,可以發現這些人的一個特質:他們幾乎都有過在傳統媒體做編輯記者的經歷,即便去了網易,也多是負責內容部門。李學凌曾是《程序員》雜誌主編;方三文在《南方週末》做過頭版編輯新聞部副主任;張銳曾擔任《京華時報》新聞部主任;郭子威曾是《電腦商情報》編輯;李甬曾擔任《環球企業家》執行主編等等。
並不是已進入互聯網公司,你就開始擁有互聯網思維,或者說不能用某種思維給創業者來定性。產品經理的出身多種多樣,但優秀的標準只有一個:能不能做出好產品。
而「記者」和產品經理還存在某種有機聯繫。做內容,尤其是跟新聞接觸多了,看世界的方式會不一樣,更敏銳,更貼合人性。這是純粹的工程師無法相比的。
比如做內容出身的唐岩創立的陌生交友工具陌陌已經獲得了超過一億用戶數,這一切歸結於唐岩對人性的敏銳把握也不為過。
從網易帶走的都成功了
對於這些從網易跳出來的編輯們來說,網易是一個讓他們「愛恨交加」的地方。也是他們創業征途中的重要跳板。網易不僅帶給他們最初的「互聯網產品思維」,也給這些創業者貢獻了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技術工程師。
比如多玩網賴以上市的基礎在於一款語音聊天產品YY,而早期YY部分核心開發人員來自網易POPO。
不過,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網易帶給創業者最重要的還是--創業文化。這種文化傳承事實上從李學凌時代就開始了。任何時候,身邊的人總是最好的榜樣。
唐岩創立陌陌時的判斷在於:同城聊天室的火爆證明了中國人交友的「剛性需求」,但中國人比較內向,不會主動對陌生人打招呼,需要一個工具作為載體,而LBS(基於位置的服務)的出現,又使得虛擬交友和現實世界有了對接的方式。
想通了這些,唐岩毫不猶豫選擇辭職創業。那時他剛剛升職為網易門戶的總編輯,他甚至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年終獎。然後,陌陌誕生了,再然後,陌陌爆發了。
大公司病
作為一個「大公司」,網易本身當然也有問題,這些問題多多少少成為這些人離職創業的原因。
無論從做微博、還是做正版視頻,網易的內容產品總是要慢於其他門戶。原因在於丁磊手握一棵搖錢樹--在線遊戲,從2012年Q2的財報中可以看出,遊戲收入佔網易總收入的九成,門戶部門廣告收入佔總收入一成不到,這個比例已經多年未變。這也造成了網易內部遊戲部門的勢大,門戶部門得不到太多的重視。
「做內容的人腦子活泛,看的想的多了,自然容易對現有狀況不滿。新浪微博的火爆可以說是門戶的一個拐點,任何一個牛逼的稿子、策劃出來了還要拿到新浪微博上推一推,在內部我們本來就沒什麼地位,現在做出來一個東西還要在別的平台上推廣,我們心裡很沒成就感。」前網易員工說到。
網易抄你,怎麼辦
互聯網創業圈很火的一篇文章叫做《騰訊抄你怎麼辦》,作者是從網易離職的郭子威。文章從各個方面剖析大公司推進一個產品的思路和短板。雖說主要目的是寫給創業者,打破他們對大公司的恐懼,但很多內容或多或少都會借鑑他此前在網易的工作經驗。
文中他做了一個總結:「做產品,鮮有一夜暴富,尤其UGC(用戶分享內容),口碑帶動增長才是最穩健的方法。道理固然大路貨,KPI壓力下卻容易急於求成。母體供血一旦大量摻水,相當於修煉邪道武功,起步快而後力不濟,很快會觸碰到天花板。」
KPI,意為關鍵績效指標法。把績效的評估簡化為幾個關鍵指標的考核,這意味著,在大公司內,你的產品如果不是戰略級的項目,來自考評的壓力會要麼影響產品,要麼折磨產品負責人。
而在這篇文章的開頭,郭子威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了他離職網易的原因:「年初跟VC談天使融資的時候,對方大統領換了一個問法:如果網易抄你怎麼辦?我很吃驚地回答,如果留在網易就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還創什麼業?」
i美股主編、曾供職於網易門戶的梁劍,分析了李學凌團隊開發的YY得以超越網易遊戲即時聊天工具的關鍵因素。在MSN尚未佔領中國辦公即時聊天市場的時候,網易POPO曾依靠免費手機短信火爆過,但POPO在網易內部叫「POPO組」,長期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團隊。讓這小團隊去和貢獻公司九成利潤的遊戲部門談對後者有重大衝擊的項目,完全不現實。所以一直到YY初現威力,網易才推出遊戲即時通訊工具。
編後語:無論趙瑩此次離職將去向何方,小內認為以網易為代表的傳統門戶網站都應該對自己的人才機制進行深刻反思。或許曾經2012年網易副總裁楊斌離職後,網易內部員工總結的離職原因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內容如下:
1.在四個門戶中,我個人覺得網易的人氣質特殊,說虛點,這和網易新聞的自由、活躍、勇敢、有擔當的氣質是一脈相承的。在網易門戶歷練了幾年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影響。
2.網易門戶離職創業成功先例較多,早的有李學凌,近的有方三文、唐岩、張銳以及喻華峰。這個示範效應太大了。
3.大環境影響。一方面是市場機會多,可做的事情多,而且資本市場對網易創業的人整體認可程度較高,融資順利。另外一方面,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在變化,曾經作為新媒體的門戶也逐漸成為了舊的媒體形態。在中國,媒體人終究都面臨轉型的問題,所以,現在也是好時候。
4.之所以選擇離職創業,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對任何人都一樣:創業本來就享受是小鍋小灶的自由和樂趣,要是還在大公司內孵化,那多沒意思,還不如繼續打工啊。何況,這幾個人融資都順利了!
附上網易前員工創業不完全名單:
2013年出現的創業代表們:
李明順,好貸網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曾擔任網易新聞中心主任。
陳萌滄,飯本聯合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網易門戶副總編輯。其合夥人曾理、陳子宇也都來自網易。
程李,車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汽車中心總監、銷售二部總經理等。
萬春,公平價創始人,大學畢業後就加入網易而後開始創業。
潘偉,買房吧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天津房產工作。
李好宇,多知網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謝廷寶,成都餘香創始人、CEO、遊戲製作人。此前曾擔任網易主程兼運營負責人。
周健睿,北京戰歌世紀 CEO,戰歌online出品人。此前曾在網易上海工作。
勾新雨,私人醫生網的創始人,曾在網易財經頻道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李學凌,多玩遊戲網 (Y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
詹鐘暉(叮噹),廣州簡悅(Ejo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COO;簡悅的聯合創始人吳云洋(云風)也來自網易。
關國光,快錢創始人,曾擔任網易高級副總裁。
周娟,56(我樂網)創始人,網易早期核心員工,曾負責產品、技術部門。
李甬,猿題庫/ 粉筆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該公司核心高管李鑫、郭常圳、帥科都來自網易。
喻華峰,本來生活網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楊斌,Facishare紛享科技總裁,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方三文,雪球財經(i美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雪球的聯合創始人梁劍也來自網易。
唐岩,陌陌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陌陌的聯合創始人雷小亮、李志威都來自網易。
張銳,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春雨聯合創始人曾柏毅也來自網易。
徐宥箴,多益網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夢幻西遊》主策劃。
魏劍鴻,擎天柱科技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在線遊戲事業部副總經理。
黃鏵,廣州狼騎網絡創始人,曾擔任《大話西遊1&2》主策劃。
胡琛,團800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有道市場總監。
丁秀洪,云辰科技(大可樂手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
馬云,媽媽說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事業部負責人。
郭子威(純銀),蟬遊記、旅行推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相冊產品總監。
張立波,八界網、基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房產頻道主編。
林建邦,Playlithium創始人,曾擔任網易企業發展部總監。
羅尉源,掌控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遊戲部門工作。
葉睿智,幾分鐘網創始人,曾在網易杭州研究院工作。
陳聞,寶貝全計劃創始人,曾在網易銷售部門工作。
白冠翔,掌中購聯合創始人,曾在網易《魔獸世界》項目組。
劉陽,親貝網、童樂奇創始人,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劉偉,PingWest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科技頻道主編。
徐虎,騎擺客(700Bike)創始人,曾在網易UGC中心工作。
文章系【互聯網圈內事】編輯,綜合《財經天下》部分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號:quanneishi
突發|搜狐高管變動:總編輯陳朝華將離職 不會削弱新聞編輯流
12月14日,一位接近搜狐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已經在內部確認搜狐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正在考慮新的職業發展選擇。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搜狐的編輯流會減弱,而是會繼續加強。
有消息稱,陳朝華接下來仍然會選擇做內容,預計將在2017年1月公布最新去向。
公開資料顯示,陳朝華1992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後加入《南方周末》,1995年9月-1997年11月任《南方周末》上海記者站副站長,駐站負責人,1997年11月-1999年3月任《南方都市報》編委,1999年3月任《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2006年3月主持創辦《南都周刊》並兼任總編輯。2014年1月,被任命為《南方都市報》總經理。
2015年年初,“閉關”後複出一年的張朝陽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說,門戶價值被低估了,要讓門戶重生。他當時重返微博,將SNS比喻成原子彈的他在微博上說:“很遺憾搜狐的SNS沒做起來,只好借新浪微博發點聲音。”此後他請來邱啟明、陳朝華等傳統媒體人,主攻新聞客戶端產品,思路就是通過本地化新聞點燃當地用戶的社交熱情。

陳朝華曾被譽為搜狐改革的“第一槍”。陳朝華加盟搜狐時表示,“Charles(張朝陽英文名)對優質內容有很深的追求,希望搜狐門戶出品的內容更有品質,通過合適的內容推動中國社會繼續的向前走。”
陳朝華還曾提到,門戶不僅僅是媒體公司,還是一種載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門戶還有很多值得改變的東西。
“門戶可和用戶有更好的交互,門戶可記錄很多人文情懷,門戶還可以有很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比如,騰訊的門戶跟傳統意義上門戶就不太一樣,跟移動端有很多結合。”
陳朝華稱,自己希望擁抱這種變化,也希望給搜狐門戶帶來一種改變,這也是自己人生很大的轉軌。
按照張朝陽的想法,客戶端頭部閱讀是後臺編輯篩選的新聞內容,這也是南方系報人陳朝華加盟搜狐後所做的事;而用戶在客戶端下拉之後看到的是後臺機器根據大數據抓取的個性化內容,即尾部閱讀。用戶使用頻率越高,機器的興趣推薦越精準。
不過在今年5月,搜狐對門戶業務架構進行了一系列內部調整,搜狐財經頻道並入產品技術部門,並由分管產品技術部門、IT、汽車、教育頻道的搜狐副總裁樊功臣進行分管。此外,搜狐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將向產品技術副總裁樊功臣匯報工作。據悉,當時架構調整的意義是,搜狐在內容方向上未來將以自媒體為主、內容原創團隊為輔的運營策略。
當時,業界曾傳出陳朝華離職的消息,但他本人也向媒體表示,自己離職是沒有的事,也否認搜狐門戶要裁撤原創團隊。
現在,伴隨著陳朝華的離職,還有傳聞稱搜狐將對內容做徹底的改革,計劃不再設編輯崗位,搜狐的新聞門戶定位將改為自媒體平臺。也有搜狐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有的頻道在進入2016年就沒有編輯了。
可以看到的是 ,在今年11月份的“2017搜狐WORLD”大會上,張朝陽也提出了搜狐將以全平臺大數據連接用戶,以多個商業平臺對接廣告主,依托全媒體平臺整合內容體驗和技術應用,面向3.0的用戶時代、營銷時代,實現整合智勝。在他看來,搜狐的改變在於“正在轉向工程師和產品型公司,從資訊和娛樂方面為用戶創造價值”。
不過,第一財經從接近張朝陽的人士處獨家獲悉,搜狐的編輯流不會減弱,而是會繼續加強。
記者獲得了關於“搜狐計劃裁撤內容部不再設編輯崗位”、“陳朝華將離職”的搜狐聲明:
1.搜狐不會裁撤內容編輯部,搜狐新聞編輯流不是減弱,而是要加強。
2.搜狐正在加強新聞編輯流內容選擇的水平功力和價值觀,進行內容部管理結構調整,對新聞編輯的職責進行重新定位。
3.搜狐副總裁兼總編輯陳朝華正在考慮新的職業發展選擇。
搜狐表示,一直以來,搜狐始終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滿足用戶對新聞的剛性需求。在搜狐的發展歷程中,內容編輯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搜狐對新聞內容展示方式進行了調整,采用“編輯流+推薦流”的模式,持續為廣大網友提供有品質的新聞和可信賴的資訊。
福布斯中國總編輯談成都:創新指數高,希望民營企業更活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14/1182781.html

福布斯中國總編輯範魯賢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影記者 張建
2017年最後一周,福布斯中國發布了“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這份榜單選取了包括人才指數、城市規模指數、消費力指數、客運指數、貨運指數、私營經濟活力指數、經營成本指數、創新指數八個維度,評判中國大陸城市的商業環境及發展潛力。
作為一份發布已十多年的榜單,為何選取這些指標?在評判指數上有何考量?1月13日,福布斯中國總編輯範魯賢來到成都,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在他看來,“成都與科技相關的專利申請非常成功,創新指數排名非常高”。
“成都科技專利申請非常成功”
梳理歷年榜單排名靠前的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區域保持了絕對優勢,不過,最新一次的排行榜中,武漢、重慶、成都等幾座中西部城市表現亮眼。
範魯賢來到成都,他評價道:“成都政府關於本地科技有關的支出非常不錯。仔細看看創新的具體數據,可以發現,成都與科技相關的專利申請是非常成功的,從我們拿到的數據來看,成都的創新指數排名非常高。”成都作為“商業城市”總排名位列12,“創新指數”排在了全國第六名。
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成都R&D經費支出289.1億元。研發投入高,創新成果也豐富。據統計,2016年,成都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9500件,發明專利授權量為7202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16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靠前。同時,成都市知識產權保護走在前列,設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審判庭,以凈化創新創業環境。
“私營經濟活力對城市商業影響很大”
包括創新指數等在內的八個維度,並不是經濟學家常用的宏觀或者微觀經濟表現數據,為何選擇這些指數來為“商業城市”打分排名?範魯賢解釋,他們選取的是企業家、投資界更加看重的指標。這些指標沿襲了《福布斯》對民營資本的長期關註,所以評判標準也傾向於適宜民營企業創業的城市。
“每一項調查有自己不一樣的研究方式,我們是希望體現福布斯‘從企業家看世界’的觀察角度。”範魯賢表示,當榜單出爐,其他民營企業家考察城市的投資環境時,看到有很多人在這個區域投資創業成功,也會考慮去這個區域投資創業。
在這些評判指數中,範魯賢認為,私營經濟的活力對一個城市的商業影響很大。在他看來,相對來說,成都需要加油的地方是未來如何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家。他建議,政府可以與更多的風險投資合作,做好橋梁、推介的工作,支持更多的年輕民營企業在成都發展。
“希望發掘更多更好的青年創業者”
事實上,成都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早已吸引了一批年輕民營企業家,範魯賢對成都的創業者也並不陌生。2017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U30榜單中,囊括了10個領域內共計300位在中國大陸創新創業的30歲以下的領軍人物。
據悉,今年,這份“U30排行榜”將篩選更多的年輕創業者,入選人數將從300位提高到600位。範魯賢透露,他此行成都也是希望能夠與成都的孵化器、研究機構、創業者溝通,更多地了解成都創新創業的發展趨勢,發掘更多更好的青年創業者。範魯賢表示:“我們鼓勵年輕創業者登上‘U30排行榜’,透過這個全球發布的榜單,為他們提供一個與全球投資者、合作夥伴接觸的平臺。”
0分總編輯 獨霸籃壇
1 :
GS(14)@2011-10-14 23:02: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91&art_id=15696131
【我哋有嘢講】曾經有位前高官叫 80後反問自己,為何做不到李嘉誠。答案好簡單:每個人要走的路是獨一無二。問問甲一飛鷹的沈聰,他不曉轉彎抹角,答得很直接,「我考過 3次會考,分別得 0、 5、 2分。」 0分等同墊屍底?那請洗耳恭聽,李嘉誠只有小學畢業,但其地產霸業龐大得教人生畏;沈聰亦不是空洞潦倒,他是全港唯一籃球雜誌《扣籃 SLAM》的總編輯,會考 0分不一定是末路。記者/攝影:林湛穎
「人生不是單靠學業,學業只是人生的一部份,頂多佔三分一,其餘三分二就要看看個人運氣和際遇。」走進葵芳某工業大廈,頂層的一個 700呎小單位,室內沒有甚麼裝修,名副其實一眼睇晒單位內的陳設,入面擺放着幾部電腦,還有兩、三個書架收藏各類書本和舊雜誌,靠近玻璃窗的一方就是沈聰的位子,桌子前端的名片印有總編輯的名銜,他拿起其中一張,一邊娓娓道來:「我的工作是對版和跟隊團一起度新題材,一早知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記得有一年,帶了幾本精讀去科威特打亞青賽,以為返到酒店可以溫書,結果揭不夠幾頁就睡着了。」
4人組山寨製作
論學業成績,沈聰不是得分王,沒可能是老師眼中的 MVP,但坐得上總編輯這個位,背後總有原因,「由學界到飛鷹,在籃球圈子打滾十幾年,總賺到人脈,至少約球隊球員訪問都容易些。」雜誌社 4個職員,連同沈聰在內, 3個是兼職,唯一全職的是身兼美術和排版,這「豆腐潤」大的山寨廠內,創意從這裏誕生。
一期書,至少 3篇、合共 10多頁的本地報道,再加外國籃球消息,每本賣 18元,銷量由創刊號不夠 1,000本,升至目前約 3,000本,勉強做到收支平衡,更令人佩服的是魄力。沈聰拍檔 Gilbert一手包辦每期訪問和攝影,還少不得一份朝 9晚 6正職,「為寫稿捱通宵,或者瞓 3、 4小時,然後再返正職都是家常便飯。」
香港的傳媒行業百花齊放,但體育雜誌一直處於冰河時期,除了有關足球的銷量較好,過去 10多年「執笠」的包括《奪標》、《 Jump Shoot》、《 Rock》和《皇家足球》等;一河之隔的內地截然不同,《體育畫報》( Sports Illustrated)內地版 5年前面世,全國平均每期銷量 25萬;《扣籃 SLAM》簡體版每期都有 10多萬書。
「球壇幾細,都要有本書」
沈聰說:「香港條路好難行,但就算香港籃球壇幾細,都要有本書(雜誌)介紹下。在便利店見到有人攞起自己本書,翻了幾頁,然後畀錢將它買下,那種感覺最滿足。」
Gilbert補充:「無論做不做訪問,反正我都去修頓睇波,而且趁後生應做自己想做的事。」興趣不能當飯食,是商業社會的金科玉律,《扣籃 SLAM》的前路視乎其班底的料子和那團火,還要取決市場的口味。香港真的能夠容納一本純籃球雜誌嗎?答案都在籃球迷的心中。
沈聰小檔案
出生日期: 02/10/1984
( 27歲)
身高: 1米 82
體重: 86公斤
學歷:中五畢業
球會:飛鷹
位置:得分後衞
2 :
龍生(798)@2011-10-15 00:40:4027歲, 創業, 小貓三四隻的辦工室, 做冷門行業, 收入剛好平衡.....
3 :
GS(14)@2011-10-15 10:46:52所以呢個市場太細
4 :
亞力士(1473)@2011-10-15 12:20:03前日睇生果體育 有個前甲組腳 改行做清洗名牌手袋 生活似乎唔錯
5 :
GS(14)@2011-10-15 12:20:50好似唔係咁bor
6 :
亞力士(1473)@2011-10-15 13:02:20唔係你呢篇
不過揾唔番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