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微軟將在未來12個月內再裁掉至少2850名員工,這使微軟的計劃裁員總數達到4700人,占據員工總數的4%。
微軟曾在今年5月份表示,將削減 1850個職位,這些職位主要屬於智能手機硬件業務和銷售領域,原先大部分設在芬蘭。截至6月30日,微軟大約擁有11.4萬名全職員工。
全球銷售部門的900人裁員已經完成,一位微軟發言人說。而削減中其余的1950人,微軟預計將在2017年年中完成。
全世界有近5000萬名兒童背井離鄉, 其中2800萬名兒童因被卷入沖突而被迫離開家園,另有數千萬兒童移居他鄉,以尋求更好、更安全的生活。這些兒童往往飽受沖突和暴力的創傷,但在逃亡的路上又面臨著重重危險,包括渡海途中可能發生的溺亡、營養不良及脫水,遭遇拐賣、綁架、強暴甚或殺害。在途經國家及目的地國家,他們也常常受到排擠和歧視。
上述結果來源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天發布題為《背井離鄉:難民及移民兒童面臨的風險日益嚴峻》的最新報告。報告使用新的數據為數千萬兒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境遇描繪出一幅令人堪憂的圖景,他們飽受暴力沖突和其他危機的影響,相較於留守家園,孤註一擲地踏上危機四伏的逃亡之路對他們來說則似乎更為安全。
“無論是溺亡海中的艾蘭▪庫爾迪(Aylan Kurdi)那幼小的遺體被海水沖上沙灘,還是家園被毀後坐上救護車驚魂未定、滿臉鮮血的奧姆蘭▪達尼什(Omran Daqneesh),一個個兒童的影像給世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震驚了世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東尼•雷克(Anthony Lake)表示,“然而,每一幅圖片,每個男孩女孩,都是數千萬身處險境之中的兒童的寫照,在目睹個別兒童的遭遇而對他們表示同情的同時,我們必須為所有處於危機中的兒童采取行動。”
難民兒童幾乎是難民總數的一半
根據上述報告顯示,在前往他國尋求避難的人口中,兒童占比偏高,且呈遞增態勢。兒童約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難民兒童卻幾乎是難民總數的一半。2015年,在得到聯合國難民署保護的難民兒童中,有約45%來自敘利亞和阿富汗。在其中, 2800萬兒童因國內及跨境暴力和沖突被迫逃離家園,而在他們之中,1000萬人成為難民兒童;100萬名尋求庇護的兒童仍未獲得難民身份;另有約1700萬名兒童在各自的國家境內流離失所。這些兒童亟須人道主義援助,並獲取關鍵服務。
報告並發現,獨自跨越國境的兒童數量正在攀升。2015年,超過10萬名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向78個國家申請庇護,這一數字是2014年的三倍。無人陪伴的兒童是最易遭受剝削和虐待的高風險群體之一,可能遭受組織偷渡的“蛇頭”和人販的盤剝。
與此同時,約2000萬兒童出於各種原因離開家鄉、移居他國,這些原因包括極度貧困或團夥暴力。其中許多兒童由於缺乏證明文件、法定身份不明,生活狀況未得到持續跟進和監控,因而極有可能遭受虐待和拘留。這些兒童因制度的空隙而遭受不幸。
報告稱,土耳其是新近接納難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接納難民兒童數最多的國家。而就難民與本國人口比例而言,黎巴嫩接納的難民數占比最高,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名難民。相較而言,英國大約每530人中有一名難民;美國每1200人中有一名難民。然而如果按接納難民數與國家收入水平比來排列,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和巴基斯坦則居於前列。
要如何保護難民兒童
報告認為,只要移民的路徑安全、合法,移民兒童自身和他們所加入的社區就都能從中得到機遇。一項關於移民現象對高收入國家影響的分析發現,相對於移民所賺取的收入,他們對稅收和社會保障支付的貢獻度更大,他們填補了勞動力市場高端和低端技術人才的空缺,並且為移入國的經濟增長和創新做出了貢獻。
但是有一點至關重要,主動或被迫離開家園的兒童往往無法獲得移民享有的潛在福利,如教育,而獲得更好的教育本是許多兒童和家庭選擇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難民兒童失學的概率是其他兒童的五倍。即便他們能夠有學可上,學校是移民兒童與難民兒童最有可能遭遇歧視的地方,他們可能遭受不公平對待和欺淩。
在學校之外,由於法律障礙,難民兒童和移民兒童無法與本地兒童均等地享有各類服務。最壞的情形是,排外情緒可激化為對這些人群的直接攻擊。2015年,僅在德國,當局就記錄了850起針對難民收容所的襲擊。
“如果無法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教育機會,給他們一個更加正常的童年,那麽我們將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他們又怎麽能為自己所處的社會做出有益貢獻?如果他們無法做到這些,不僅僅是他們的前途渺茫,社會本身也會遭受損失。”雷克表示。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並在報告中提出了六項保護和幫助流離失所的難民及移民兒童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保護難民兒童和移民兒童,尤其是無人陪伴的兒童,防止其遭受剝削和暴力侵害, 引入一系列務實的替代方案,終止針對尋求難民或移民身份的兒童實施的拘留,保持家庭完整就是保護兒童和給予他們合法身份的最佳途徑,讓所有的難民和移民兒童有學可上,並向其提供優質的衛生保健等基本服務,針對引起大規模難民和移民流動的深層次原因 ,敦促相關行動的實施,以及提倡實行反排外、反歧視和反邊緣化的措施。
成都國際航空網絡進一步織密,而其在航空領域的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9月25日,在第22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上,成都市政府聯手四川省機場集團,一口氣與6家航空公司簽署了9條定期直飛國際航線的合作協議。 其中8條為新開直飛航線、1條為包機轉為定期直飛。
新簽約航線分別為成都直飛悉尼、紐約、洛杉磯、馬德里、索契、亞的斯亞貝巴、奧克蘭、迪拜。成都直飛莫斯科包機也轉為定期直飛航班。根據合作協議,這些航線將在2016年-2017年開通。
這些航線開通後,成都至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直飛航線將達到3條,且與美國東海岸、西海岸都有直飛航線,成都與美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往來將變得更加便捷和密切生。
近年來,成都航空發展突飛猛進。2015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和國際(地區)旅客吞吐量分別突破4000萬人次和400萬人次,雙雙位列全國第四。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已經動工建設,預計到2020年建成投運,成都將成為繼北京、上海只有中國第三個擁有“一市兩場”的城市。
豐富完善的國際航線網絡是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標識,也是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標。2013年以來,成都新開國際航線增長迅猛,相繼新開通了美國舊金山、英國倫敦、德國法蘭克福、法國巴黎、澳大利亞墨爾本、卡塔爾多哈、毛里求斯等多條定期直飛航線。實現了北美洲、大洋洲、非洲“零”的突破,同時,成都面向歐洲、中東門戶樞紐城市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截至目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經開通國際(地區)航線達89條,其中國際(地區)定期直飛航線網絡已經覆蓋北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亞洲的重要樞紐城市,在中西部地區位居領先地位。
在這9條航線開通以後,下一步按照成都國際定期直飛航線網絡規劃,成都將重點推進20余條戰略性國際航線開行工作,力爭2020年成都國際直飛航線達到70條,使成都成為中國西部聯通世界、對接全球的重要支點。
據《泰晤士報》 報道,英國快時尚品牌TOPSHOP將在明年正式在中國開設首家實體店。 其總裁菲利普·格林(Philip Green)簽署了在一份在中國開設80家Topshop分店的協議。
第一家店預計於明年的春季或者夏季正式開業。首店地點尚未公布,不過《泰晤士報》稱, 北京和上海都是其首選地。
據了解,這一協議是其2014年與尚品網達成協議從而得以讓TOPSHOP在中國進行網上銷售後的延續。2014年9月,TOPSHOP和其母公司英國Arcadia集團旗下另一個女裝品牌Miss Selfridge進駐尚品網,並由尚品網運營TOPSHOP的天貓店。
在中國迎來“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時期,近日,國家能源局下屬正局級事業單位中國核電發展中心正式掛牌運作。
中國核電發展中心的業務範圍包括:核電法規、規劃、政策、標準研究;核電重大專項實施相關工作;核電建設運行及安全監測;核電廠事故應急、消防設計審查、操作人員資質相關工作;核電研發、培訓、宣傳和科普相關工作;核電開發、技術裝備自主化咨詢評估;核電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核電發展中心首任主任曾亞川歷任國防科工委體制改革司處長、副巡視員、國家能源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司長。新的國家能源局成立後,曾亞川出任核電司副司長。
資料顯示,中國核電發展中心已經在中編辦2013年批準的《國家能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已有明確,編制為20人,正式成立則是在2016年上半年。
“該中心的成立,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中國核電的健康發展。”國內某核電企業一位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核電專家葉奇蓁當時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發展核電,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核電大國。根據官方資料,目前,中國現有36臺運行核電機組、20臺在建核電機組,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到“十三五”末,中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機組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機組總數將達到世界第二,2020年,中國在運在建核電達到8800萬千瓦。
這意味著,要想順利完成上述核電發展規劃目標,“十三五”期間,中國每年平均需要投入建設6至8臺百萬級千瓦的核電機組。
值得關註的是,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今年以來,中國尚未核準新的核電機組的開工建設。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可能將迎來核電建設審批的高峰期。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13日在北京宣布其理事會已批準新一批7個意向成員加入,成員總數擴大到77個。
據新華社報道,據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介紹,此次新增的7個成員包括巴林、塞浦路斯、薩摩亞3個域內成員,和玻利維亞、智利、希臘、羅馬尼亞4個非域內成員。
7個意向成員加入獲批後,還需走完國內法定程序並將首筆資本金繳存銀行後,才能成為正式成員。
今年3月,亞投行自去年1月正式開張以來首次宣布接納13個新成員,成員總數從57個擴大到70個。目前這13個成員正在完成相關程序。
亞投行表示,今年將繼續歡迎新的成員加入。
經歷去年僅新增2家上市公司的尷尬後,湖北證券市場近日迎來一波利好,上市工作亦現“觸底反彈”之勢。
據證監會公告,5月3日,將召開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審核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飛光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風證券”)和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德生物”)首發。這是證監會發審委有史以來設立的首個湖北專場。
其中,長飛光纖是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光纖和光纜的供應商。長飛光纖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擬在上交所發行不超過7579.05萬股,計劃募集資金約20億元,其中3億元補充流動資金,3億元償還銀行貸款,剩余14億元投向長飛光纖潛江有限公司自主預制棒及光纖產業化二期、三期擴產項目。
天風證券是總部位於武漢的全國性證券公司,這是該公司繼2015年12月25日後第二次沖擊IPO。本次,天風證券計劃募資約8.2億元,募集到的資金除了用於增加公司資本金、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外,重點將用以擴大公司業務規模特別是創新業務規模。
而今年1月曾遭首發暫緩表決的明德生物也再次出現在本次發審委湖北專場。明德生物是光谷生物城的明星企業,其憑借自主研發已成為POCT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公司本次募集的4.3億元中有近4億元將投向體外診斷試劑擴建、移動醫療產品建設、研發中心建設和營銷網絡建設項目。
經過層層審核,3家上會企業最成功終過會。湖北上市公司總數增至101家。
如果說已上市公司數據是存量,用來判斷地區現在的經濟實力的話,IPO數據作為增量,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空間。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過去多年,湖北上市公司無論是總數還是新增量上都一直穩居中部六省之首。然而到了2017年,湖北將這一頭把交椅拱手讓給了湖南。2017年,湖北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而湖南則新增了14家。總數上,湖北共有97家,湖南反超共計101家。
面對尷尬處境,湖北如何奪回中部龍頭的地位?今年1月,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上市公司倍增計劃,這意味著在五年內湖北省上市公司數量將較目前翻一番。
按照2017年底湖北省97家A股上市公司數量來計算,如果該目標成功實現,到2022年底,湖北省上市公司數量將達到194家,平均下來一年新增上市公司至少19家。
隨後,武漢市祭出企業上市“3年倍增計劃”:2018年~2020年,武漢上市公司數量要突破百家,市值規模達萬億元。
作為武漢創新創業高地的東湖高新區同樣在企業上市工作上持續發力。今年3月,尚德機構登陸紐交所;4月,銳科激光拿到國內創業板上市“許可證”;本次上會的長飛光纖、天風證券和明德生物同樣來自光谷。至此,東湖高新區已提前完成今年“力爭新增5家上市公司”的年度目標。
一直以來,武漢在上市公司總數上一直處於全省一城獨大的地位,湖北97家上市公司中有52家位於武漢。如何從武漢獨大演化成全省多地共同開花?第一財經記者盤點發現,目前,湖北省在證監會審核企業有12家,其中10家來自武漢,另外2家分別來自宜昌和仙桃。這意味著至少今年內,武漢獨大的局面仍難有所改變。
但從長遠來看,這一狀況或許會迎來轉機。截至今年2月12日,在證監局輔導備案的28家湖北企業中,非武漢籍企業有16家之多;而23家湖北金種子企業中,只有8家來自武漢,另外15家中有4家來自黃岡,2家來自宜昌,2家來自十堰,襄陽、鄂州、黃石、孝感、隨州、仙桃和潛江則各有1家企業入圍。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上市公司數量的多少,是地區經濟實力的“硬指標”,IPO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舞臺。湖北民營經濟欠發達,農業缺乏特色、工業缺乏品牌,新經濟和新業態企業散而小,缺乏創新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使得該省上市資源較為短缺,難以形成闖關IPO的競爭力,湖北要實現“上市公司數量五年翻番”的目標,當務之急就是補齊民營經濟發展短板。
“補齊民營經濟發展的短板,關鍵在於充分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通過產業引導,培養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轉型要效益。”董登新建議,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減輕民營企業各種負擔,充分激發民間創業創新的活力。
為了便利群眾就近就醫,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都在“快車道”上疾馳,受益人群和覆蓋範圍不斷擴大。8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將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全部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
據中國政府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這次常務會議上說:““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不僅是民生改善的重大舉措,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千萬別小看了這件事。”
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例行政策吹風會,邀請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解讀國務院場常務會議的相關政策。這是5月31日掛牌以後,國家醫保局的高層首次出席國新辦的發布會。
李滔表示,為了加快實現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的全覆蓋,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在10月底以前,取消所有需要就醫地的經辦機構或者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的證明或者蓋章,提高這兩類人員的備案率。
1.7億農民工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8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外出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全部納入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範圍,采用“就醫地目錄、參保地確定報銷比例”模式,促進人力資源自由流動。
李克強說:“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放開了人口流動限制,讓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從而促進了市場的形成、發展和繁榮。而要實現人力資源自由流動,能夠就近就醫是重要保障之一。”
早在2016年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回答記者提問時鄭重承諾:爭取用兩年時間,使老年人跨省異地住院費用能夠直接結算。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截至當年9月底,全國所有省份和統籌地區全部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並聯網運行,覆蓋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新農合人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將這一政策範圍再次擴大,要求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報告,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億。外出農民工主要流向收入較高的大中城市。長期以來,在戶籍地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難以便利地享受到醫療保險待遇。
從國家醫保局公布的跨省異地就醫數據來看,新農合在國家平臺結算的人次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截至2018年上半年,經國家平臺結算的人次達到48.6萬,其中新農合為3.5萬人次。
李滔表示,雖然國家政策層面兩類人員已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但在實際操作中,兩類人員因流動性大、難以出具相關材料等原因,影響其在參保地進行異地工作備案,進而影響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加快實現兩類人員全覆蓋是下一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首要任務。李滔表示,要通過“三個一批”的措施,提高兩類人員備案率,加快解決其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首先是簡化備案納入一批,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在10月底以前,取消所有需要就醫地的經辦機構或者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的證明或者蓋章。
其次是補充證明再納入一批。李滔表示,一些要外出務工或者工作的人員去備案的時候,還不知道在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或者拿不到工作證明,醫保部門也視同他可以備案,可以在參保地先備案。他到工作或者居住的城市,取得相關材料後,可以再補。
三是便捷服務幫助一批。通過電話、網絡、APP等各種方式逐漸實現備案服務不見面、零跑腿,可以面對面辦,也可以通過網上、電話等來辦。
基層醫療機構為重點
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後,進一步擴大了定點醫療機構覆蓋範圍,重點推進農民工較集中就醫地基層醫療機構入網,持續推動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全覆蓋,為城鄉居民規範轉外就醫提供方便快捷服務,減少跑腿墊資。
截至2018年6月底,在國家平臺的備案人數超過267萬,定點醫療機構達到10015家,全國95%以上的三級醫院已經接入平臺,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達7575家。
國家醫保局異地辦和監督組負責人黃華波在吹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大醫院普遍存在看病難的問題,農民工難以付出那麽多的時間去排隊掛號,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近就醫更加適合農民工的現實。
李滔表示,國家醫保局要加快定點醫療機構覆蓋的範圍,下一步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把兩類人員集中的就醫地的基層醫療機構接入國家平臺,確保年底前所有縣級行政區至少有一家跨省就醫的定點機構。
“組織制定和完善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政策”是國家醫保局的重要職責之一。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上也對國家醫保局提出要求:“國家醫療保障局要充分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切實把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這件好事辦好辦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