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啟示一》新局 ── 現代與傳統的攜手並進丹麥豬 締造北歐綠色奇蹟 台灣應該學習的五堂課

2013-05-27  TWM
 
 

 

一個以現代工業設計著稱的國家,為何養豬業也能稱霸世界?

這個數度被評選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如何面對高汙染的畜牧業? 人民又如何在養豬中,體驗牧歌般的幸福與自傲?

《今周刊》飛越萬哩,來到這個北歐國度,為你揭開「丹麥能,為何台灣不能」的答案。

撰文‧劉俞青

這一天,我們來到距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約莫一小時車程的養豬場,接待我們的三十多歲年輕人,俏皮地脫帽一鞠躬,活脫就是從童話故事裡走出來的牧場工人,一手還插在牛仔褲的口袋裡,臉上帶著微笑,雙頰露出陽光的顏色。

「哈囉!你們好,我是包爾森養豬場(Poulsen Pig Farm)第十四代傳人!」一開口就讓我們印象深刻,因為很難想像,會有養豬業者用「傳人」來形容自己。「第十四代傳人」意味著土生土長,也代表根深柢固;另外,還有一種更深的涵義,就是「以此為榮」。

從接待處往外看,則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在這裡,別說豬,連人都心曠神怡,難怪能養出全世界最好的豬。包爾森養豬場擁有一千二百頭生育用母豬、五萬頭肉豬與小豬,規模和台灣的超大型養豬場接近。但在台灣,這樣的養豬場最大不會超過五甲地,也就是約一萬五千坪;而包爾森養豬場足足占地二百六十公頃,也就是近七十八萬坪,接近台灣養豬場的五十二倍,約莫等於一百三十座台北小巨蛋體育館的大小。

第一堂課:「人豬比」居冠豬隻存活率高 相當一人可養五頭豬眼前這位以家業為榮的年輕人,除了介紹自己是第十四代傳人之外,還開始暢談他如何將農場經營成一個愉悅、有趣的工作環境。聽到台灣養豬場都是二十四小時有人輪班管理,拉牧司.包爾森(Rasmus Poulsen)笑著說,「這世界上有很多事用數字算不出來,農場的經營是科學,但也是藝術。雖然夜間有人駐守,可以因應母豬生產等緊急事件,但我相信讓每位員工正常上下班,充分享有家庭生活,可以讓整個農場導入正向的工作氛圍。」但可別以為快樂至上的經營理念就影響了績效,根據包爾森對自己養豬場的統計,這裡比起丹麥全國平均的養豬成績還要略勝一籌。每年該農場一頭生育用母豬可以生產的小豬高達三十二.四頭,比丹麥全國平均三十一.四頭還要高,比起台灣的二十頭,更是超前許多。

這個數字命名為「離乳頭數」,也就是一頭生育用的母豬生產之後,可以真正離乳、存活下來的小豬頭數;越高者就代表這家養豬場的養殖技術越好,是代表一家養豬場養殖能力好壞的「魔術數字」。

在包爾森養豬場,母豬每胎的離乳頭數為十四.一頭,平均每頭母豬一年可以生產二.三胎,換算下來每年的離乳頭數就是三十二.四頭。這個數字,看在台灣豬農眼裡,簡直是天文數字。據了解,農委會的紀錄雖是二十頭左右,但許多豬農私下說,農委會的官方資料不夠精準,真正的數字可能還要更低。

其實,丹麥養豬業的成就,並不只是「離乳頭數」居世界之冠而已,事實上,丹麥正是全世界最會養豬的國家。

丹麥人口只有五五○萬人,是台灣的四分之一,但每年養了二千九百萬頭豬,平均一個人養豬超過五頭,是台灣的四.五倍,「人豬比」居全世界之冠。

第二堂課:豬農懂財報

沒拿到畢業證書 就不能經營養豬場此外,丹麥的豬幾乎賣至全世界,一一年,丹麥向全世界超過一三○個國家出口活豬,豬肉貿易額占全球三成。其中,丹麥還擁有一項祕密武器,就是傾國家資源挹注的丹育(Danbred)種豬公司。

丹育公司所培育出來的種豬品質,幾乎是全世界公認最佳的種豬,每頭種豬的單價至少一萬美元起跳,好的品種甚至一頭超過三萬美元。台灣過去許多豬農都曾向丹育進口種豬飼養,而丹麥也藉由丹育種豬的外銷,成功樹立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

此外,丹麥領土有六二%都是農地,這些農地多半種玉米、大麥等豬的主要飼料,因此飼料成本便宜許多;加上養殖過程多採用自動化,人工人數少,因此和台灣相較,每頭一百公斤的豬,養殖成本至少比台灣便宜二到三成,這也是遠在北歐小國──丹麥的豬,競爭力竟能獨步全球的原因之一。

儘管丹麥養豬業靠著近四千六百家像包爾森這樣的養豬戶努力撐起,但背後丹麥政府扮演推手的角色,才是真正成功的關鍵。

例如,為了讓養豬場有好的經營管理,財務健全,才能永續經營,丹麥政府要求要成為養豬場主人(經營者)前,必須接受四年半的專職學校教育。在這四年半的養成教育,除了要學習養豬的實務經驗,和養殖技術的專業外,其中有一半的時間更是實地在養豬場裡實習;另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學習財務管理、經營管理等課程。包爾森指著牆壁上的報表說,「這些都是在學校裡學來的。」事實上,包爾森四年前才在政府貸款二%低利貸款的支持下,共花了三千多萬克朗(相當於新台幣二億元),和爸爸、叔叔一起蓋了這座設備新穎的養豬場。

這裡除了從員工管理,到豬隻養殖都符合人道精神之外,不久前包爾森才剛剛啟用了最新的沼氣轉換熱能機,用豬糞便所產生的熱能,轉換後去溫暖豬舍,讓小豬可以在不多花成本的前提下,快樂度過哥本哈根寒冷的冬天。

而這套熱能轉換的設備,除了政府一樣提供低利貸款外,還有三成補助;因此,當我們問起養豬場的投資報酬率時,包爾森楞了一下,又笑開了,他指著牆壁上的報表說,「其實丹麥的養豬場都不太擔心這個,因為我們每年都賺錢,不用太擔心。」丹麥政府的用意,是希望所有的養豬場主人都是「知識型農民」,學生畢業之後會取得「綠色畢業證書」,拿著這張證書,才具備正式經營養豬場的資格。

在丹麥,政府非常重視農業養成計畫,這樣的農業技職學校大約有三十多所;並且根據丹麥的法令規定,養豬場的經營不能繼承,必須要具備這些執照的人才能繼續經營,因此包爾森一再強調,這個養豬場是由他和他的父親、叔叔共同經營,三個人是「合夥關係(partner)」,也就是代表三個人都具備經營養豬場的資格。

第三堂課:上下游配套

屠宰也須受專業訓練 連日本也去取經豬肉的生產鏈中,上游是飼料商、豬農,下游則是拍賣市場、屠宰場;丹麥政府對畜牧專業人才的養成,不僅僅是上游的農場負責人而已,還包含下游的屠宰場與拍賣、肉體分拆工廠。這些在台灣肉品產業中,往往被當作沒有太多技術與社經地位的工作,在丹麥,不僅同樣也成立專責學校培訓人才,而且畢業之後還很搶手。

這家學校的名字叫作「丹麥肉品交易學校(The Danish Meat Trade College)」,丹麥全國只有兩座屠宰場,學生只要經過這所學校的屠宰訓練,採用符合人道精神的二氧化碳屠宰法,讓豬在沒有恐懼、沒有哀嚎聲中,平靜死去,以及無菌的分拆設備訓練,學生畢業後進入屠宰場工作,每月起薪約新台幣十二.五萬元到十五萬元,比丹麥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水準還要好。

「日本沒有這樣的學校訓練。」一位遠從日本來這所學校做短期學習的學生告訴我們。這位伊藤目洋同學來不及與我們多談,因為下一堂的「肉品肌理」課已經開始了,他眼神發亮地和我們道別,我相信在這裡,他一定收穫良多。

丹麥的農業養成人才獨步全球,不僅造就畜牧大國的美譽,也吸引各地區的人前來觀摩,當然,也包括我們。

丹麥政府雖然對養豬場的經營資格嚴格規範,卻也給予「愛的教育」,對於養豬場的進步設備,給予適度的補助。當我們驅車來到另一座安德森養豬場(Peder Andersen Pig Firm)時,這個養豬場養了四千五百頭生育用母豬,不僅如此,安德森養豬場還自行完備地蓋了沼氣發電廠(沼氣發電廠是比汙水處理更為高階的環保處理方式),處理豬糞等高汙染的廢棄物。

豬糞便的高汙染問題,一直是台灣養豬產業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但光是蓋一座汙水處理廠,動輒上千萬元,還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不斷修改的環保標準。這個龐大的投資金額,一般中小型豬農根本無力負擔,結局就是,豬農不斷被地方環保局開罰單,豬糞便還是繼續排放到河流裡汙染,倒楣的是全體國民,而問題仍是無法解決。

第四堂課:豬場很乾淨

政府補助沼氣發電設備 沒臭味又能賺錢但在丹麥,政府用高額的補助,協助豬農建立最先進的沼氣發電廠。以安德森養豬場為例,安德森一開始投資相當於新台幣五千多萬元的初期設備,建立沼氣發電相關設施,其中政府就補助將近四分之一的經費。

所以當我們一腳踏進這座養豬場時,幾乎聞不到一絲豬糞便的氣味,這在目前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很多養豬場附近的居民,甚至捏著鼻子大老遠就繞道而行。

安德森這筆投資,足以完善處理四千五百頭母豬生產的糞便,根據法令,再把發電量轉賣給當地的電力公司。每度的電價經過補助後,換算相當於新台幣五元的收購價,也比目前台灣經濟部能源局訂定的《沼氣發電系統推廣計畫補助作業要點》,沼氣發電每度電僅以二.八元收購,高出甚多。

換句話說,丹麥政府不介入養豬場的經營,也不採直接經營補助;卻以有形無形的方法,從人才的養成,到技術的轉換,協助這個產業「進步」,與刺激「產業升級」。

也難怪,這裡的養豬場主人可以快樂地養豬,我們親眼看到,一頭頭可愛的豬寶寶在偌大的空間裡散步。養豬場裡乾淨、光線明亮,反映豬隻白裡透粉紅的皮膚,和台灣養豬場裡潮溼陰暗的空間,有如天壤之別。

相較之下,豬在丹麥,彷彿都比台灣的豬要快樂。而丹麥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第五堂課:根除口蹄疫

僅用半年就脫離疫區 搶回流失訂單其實,一九八三年丹麥爆發口蹄疫時,日本宣布禁止丹麥豬肉進口,台灣還從丹麥手中奪下日本市場,並從此造就台灣養豬產業十餘年的黃金歲月。鼎盛時期,台灣豬肉還曾占日本進口豬肉五成以上,每年養豬產業賺的外匯近五百億元,顯示台灣養豬業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但成敗皆是口蹄疫,台灣曾因丹麥的口蹄疫而大舉進軍日本;十四年後,卻也因口蹄疫而兵敗日本,從此再難爬起。但反觀丹麥,口蹄疫期間,政府採「標靶撲殺」方式,只要有農場發現口蹄疫,方圓三公里內豬隻全面撲殺;一旦又發現,再撲殺,沒多久就除去「疫區」標籤。○九年日本也採相同模式,同樣半年不到,也順利除疫。只有台灣在民粹壓力下,採溫吞的「注射疫苗」方式,反而讓豬隻體內長期存有抗體,也達不到政策目的。從此之後,丹麥養豬業一路領先,將台灣遠遠拋在後頭。

三十年前,台灣豬農可以從爆發口蹄疫的丹麥手中,風光搶走日本這個大客戶;三十年後,台灣只能淪為到丹麥取經的「後進」,是誰造成這個結果?是不爭氣的豬農,還是台灣的中央主管機關缺乏高度與長期永續的政策?

無論答案是什麼,犧牲的,是全體台灣國民的健康與幸福。根據衛生署統計,豬肉是國人目前僅次於稻米的重要經濟食物,但三十年來,台灣養豬技術沒有太多進步,甚至自從一九九七年爆發口蹄疫疫情以來,至今無法脫離疫區。日前台灣農委會甚至取消豬隻施打口蹄疫疫苗補助,政府長期的養豬政策在哪裡?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似乎欠全體國民一個清楚的說明。

如今面對美豬的強力叩關,台灣豬肉的競爭力在哪裡?我們越是領會丹麥政府的積極態度,與引領豬農的明確方向,心中的嘆息聲也越來越擴大。

台灣該如何做?

重振往日風光 從口蹄疫除疫做起事實上,台灣不是完全沒有努力,仍有不斷追求進步的豬農,長期下來,養殖技術直逼丹麥的水準。例如位在雲林縣林內鄉的三源畜牧場,畜牧場主人陳永雄是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獸醫博士,二十多年前的雲林鄉下,「博士養豬」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例子,但陳永雄用讀博士的精神投入養豬,如今三源的離乳頭數可以高達二十三、四頭,幾乎是全台灣之冠。

陳永雄、林淑玲夫婦多年來不斷嘗試新養殖方法,例如向台紐乳品進口高級奶粉,自行製作優格,自己吃也餵豬;堅持豬隻不打瘦肉精,甚至還想辦法,將豬隻糞便發展沼氣轉成熱能。為了充分運用熱能,陳永雄將熱能用來養魚,幾年前開始養殖筍殼魚,筍殼魚的養殖技術有高度進入門檻,因此經濟價值很高。如果順利,不久之後陳永雄可能成為國內最大的筍殼魚養殖業者。

陳永雄養出來的豬肉在台中拍賣市場頗具名聲,只要是陳永雄的豬,就有固定的大飯店業者指名收購,每公斤要價硬是比拍賣市場價格多出二到四元。但陳永雄仍不禁嘆道,非常羨慕丹麥的環境,台灣的豬農產業實在需要政府更多關愛的眼神,扶持產業升級與進步。

我們走在哥本哈根的街上,許多餐廳門口都懸掛著「乾淨食物」的標章,強調所有食物都是來自乾淨、不受汙染的牧場,與政府認證的生產製造過程。在這裡,彷彿就像天賦人權一般,如此理所當然,在政府政策領導下,每個人都有享受乾淨食物的權利。

此刻,丹麥、台灣的養豬環境,不斷在我們的腦中交替,一九八三年、一九九七年,丹麥、台灣豬農產業兩度因為口蹄疫而黃金交叉,造就兩國今日的懸殊落差,台灣能不能重振往日風光?或許,就該從口蹄疫的除疫做起。

這一天,我們來到距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約莫一小時車程的養豬場,接待我們的三十多歲年輕人,俏皮地脫帽一鞠躬,活脫就是從童話故事裡走出來的牧場工人,一手還插在牛仔褲的口袋裡,臉上帶著微笑,雙頰露出陽光的顏色。

「哈囉!你們好,我是包爾森養豬場(Poulsen Pig Farm)第十四代傳人!」一開口就讓我們印象深刻,因為很難想像,會有養豬業者用「傳人」來形容自己。「第十四代傳人」意味著土生土長,也代表根深柢固;另外,還有一種更深的涵義,就是「以此為榮」。

從接待處往外看,則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在這裡,別說豬,連人都心曠神怡,難怪能養出全世界最好的豬。包爾森養豬場擁有一千二百頭生育用母豬、五萬頭肉豬與小豬,規模和台灣的超大型養豬場接近。但在台灣,這樣的養豬場最大不會超過五甲地,也就是約一萬五千坪;而包爾森養豬場足足占地二百六十公頃,也就是近七十八萬坪,接近台灣養豬場的五十二倍,約莫等於一百三十座台北小巨蛋體育館的大小。

第一堂課:「人豬比」居冠豬隻存活率高 相當一人可養五頭豬眼前這位以家業為榮的年輕人,除了介紹自己是第十四代傳人之外,還開始暢談他如何將農場經營成一個愉悅、有趣的工作環境。聽到台灣養豬場都是二十四小時有人輪班管理,拉牧司.包爾森(Rasmus Poulsen)笑著說,「這世界上有很多事用數字算不出來,農場的經營是科學,但也是藝術。雖然夜間有人駐守,可以因應母豬生產等緊急事件,但我相信讓每位員工正常上下班,充分享有家庭生活,可以讓整個農場導入正向的工作氛圍。」但可別以為快樂至上的經營理念就影響了績效,根據包爾森對自己養豬場的統計,這裡比起丹麥全國平均的養豬成績還要略勝一籌。每年該農場一頭生育用母豬可以生產的小豬高達三十二.四頭,比丹麥全國平均三十一.四頭還要高,比起台灣的二十頭,更是超前許多。

這個數字命名為「離乳頭數」,也就是一頭生育用的母豬生產之後,可以真正離乳、存活下來的小豬頭數;越高者就代表這家養豬場的養殖技術越好,是代表一家養豬場養殖能力好壞的「魔術數字」。

在包爾森養豬場,母豬每胎的離乳頭數為十四.一頭,平均每頭母豬一年可以生產二.三胎,換算下來每年的離乳頭數就是三十二.四頭。這個數字,看在台灣豬農眼裡,簡直是天文數字。據了解,農委會的紀錄雖是二十頭左右,但許多豬農私下說,農委會的官方資料不夠精準,真正的數字可能還要更低。

其實,丹麥養豬業的成就,並不只是「離乳頭數」居世界之冠而已,事實上,丹麥正是全世界最會養豬的國家。

丹麥人口只有五五○萬人,是台灣的四分之一,但每年養了二千九百萬頭豬,平均一個人養豬超過五頭,是台灣的四.五倍,「人豬比」居全世界之冠。

第二堂課:豬農懂財報

沒拿到畢業證書 就不能經營養豬場此外,丹麥的豬幾乎賣至全世界,一一年,丹麥向全世界超過一三○個國家出口活豬,豬肉貿易額占全球三成。其中,丹麥還擁有一項祕密武器,就是傾國家資源挹注的丹育(Danbred)種豬公司。

丹育公司所培育出來的種豬品質,幾乎是全世界公認最佳的種豬,每頭種豬的單價至少一萬美元起跳,好的品種甚至一頭超過三萬美元。台灣過去許多豬農都曾向丹育進口種豬飼養,而丹麥也藉由丹育種豬的外銷,成功樹立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

此外,丹麥領土有六二%都是農地,這些農地多半種玉米、大麥等豬的主要飼料,因此飼料成本便宜許多;加上養殖過程多採用自動化,人工人數少,因此和台灣相較,每頭一百公斤的豬,養殖成本至少比台灣便宜二到三成,這也是遠在北歐小國──丹麥的豬,競爭力竟能獨步全球的原因之一。

儘管丹麥養豬業靠著近四千六百家像包爾森這樣的養豬戶努力撐起,但背後丹麥政府扮演推手的角色,才是真正成功的關鍵。

例如,為了讓養豬場有好的經營管理,財務健全,才能永續經營,丹麥政府要求要成為養豬場主人(經營者)前,必須接受四年半的專職學校教育。在這四年半的養成教育,除了要學習養豬的實務經驗,和養殖技術的專業外,其中有一半的時間更是實地在養豬場裡實習;另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學習財務管理、經營管理等課程。包爾森指著牆壁上的報表說,「這些都是在學校裡學來的。」事實上,包爾森四年前才在政府貸款二%低利貸款的支持下,共花了三千多萬克朗(相當於新台幣二億元),和爸爸、叔叔一起蓋了這座設備新穎的養豬場。

這裡除了從員工管理,到豬隻養殖都符合人道精神之外,不久前包爾森才剛剛啟用了最新的沼氣轉換熱能機,用豬糞便所產生的熱能,轉換後去溫暖豬舍,讓小豬可以在不多花成本的前提下,快樂度過哥本哈根寒冷的冬天。

而這套熱能轉換的設備,除了政府一樣提供低利貸款外,還有三成補助;因此,當我們問起養豬場的投資報酬率時,包爾森楞了一下,又笑開了,他指著牆壁上的報表說,「其實丹麥的養豬場都不太擔心這個,因為我們每年都賺錢,不用太擔心。」丹麥政府的用意,是希望所有的養豬場主人都是「知識型農民」,學生畢業之後會取得「綠色畢業證書」,拿著這張證書,才具備正式經營養豬場的資格。

在丹麥,政府非常重視農業養成計畫,這樣的農業技職學校大約有三十多所;並且根據丹麥的法令規定,養豬場的經營不能繼承,必須要具備這些執照的人才能繼續經營,因此包爾森一再強調,這個養豬場是由他和他的父親、叔叔共同經營,三個人是「合夥關係(partner)」,也就是代表三個人都具備經營養豬場的資格。

第三堂課:上下游配套

屠宰也須受專業訓練 連日本也去取經豬肉的生產鏈中,上游是飼料商、豬農,下游則是拍賣市場、屠宰場;丹麥政府對畜牧專業人才的養成,不僅僅是上游的農場負責人而已,還包含下游的屠宰場與拍賣、肉體分拆工廠。這些在台灣肉品產業中,往往被當作沒有太多技術與社經地位的工作,在丹麥,不僅同樣也成立專責學校培訓人才,而且畢業之後還很搶手。

這家學校的名字叫作「丹麥肉品交易學校(The Danish Meat Trade College)」,丹麥全國只有兩座屠宰場,學生只要經過這所學校的屠宰訓練,採用符合人道精神的二氧化碳屠宰法,讓豬在沒有恐懼、沒有哀嚎聲中,平靜死去,以及無菌的分拆設備訓練,學生畢業後進入屠宰場工作,每月起薪約新台幣十二.五萬元到十五萬元,比丹麥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水準還要好。

「日本沒有這樣的學校訓練。」一位遠從日本來這所學校做短期學習的學生告訴我們。這位伊藤目洋同學來不及與我們多談,因為下一堂的「肉品肌理」課已經開始了,他眼神發亮地和我們道別,我相信在這裡,他一定收穫良多。

丹麥的農業養成人才獨步全球,不僅造就畜牧大國的美譽,也吸引各地區的人前來觀摩,當然,也包括我們。

丹麥政府雖然對養豬場的經營資格嚴格規範,卻也給予「愛的教育」,對於養豬場的進步設備,給予適度的補助。當我們驅車來到另一座安德森養豬場(Peder Andersen Pig Firm)時,這個養豬場養了四千五百頭生育用母豬,不僅如此,安德森養豬場還自行完備地蓋了沼氣發電廠(沼氣發電廠是比汙水處理更為高階的環保處理方式),處理豬糞等高汙染的廢棄物。

豬糞便的高汙染問題,一直是台灣養豬產業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但光是蓋一座汙水處理廠,動輒上千萬元,還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不斷修改的環保標準。這個龐大的投資金額,一般中小型豬農根本無力負擔,結局就是,豬農不斷被地方環保局開罰單,豬糞便還是繼續排放到河流裡汙染,倒楣的是全體國民,而問題仍是無法解決。

第四堂課:豬場很乾淨

政府補助沼氣發電設備 沒臭味又能賺錢但在丹麥,政府用高額的補助,協助豬農建立最先進的沼氣發電廠。以安德森養豬場為例,安德森一開始投資相當於新台幣五千多萬元的初期設備,建立沼氣發電相關設施,其中政府就補助將近四分之一的經費。

所以當我們一腳踏進這座養豬場時,幾乎聞不到一絲豬糞便的氣味,這在目前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很多養豬場附近的居民,甚至捏著鼻子大老遠就繞道而行。

安德森這筆投資,足以完善處理四千五百頭母豬生產的糞便,根據法令,再把發電量轉賣給當地的電力公司。每度的電價經過補助後,換算相當於新台幣五元的收購價,也比目前台灣經濟部能源局訂定的《沼氣發電系統推廣計畫補助作業要點》,沼氣發電每度電僅以二.八元收購,高出甚多。

換句話說,丹麥政府不介入養豬場的經營,也不採直接經營補助;卻以有形無形的方法,從人才的養成,到技術的轉換,協助這個產業「進步」,與刺激「產業升級」。

也難怪,這裡的養豬場主人可以快樂地養豬,我們親眼看到,一頭頭可愛的豬寶寶在偌大的空間裡散步。養豬場裡乾淨、光線明亮,反映豬隻白裡透粉紅的皮膚,和台灣養豬場裡潮溼陰暗的空間,有如天壤之別。

相較之下,豬在丹麥,彷彿都比台灣的豬要快樂。而丹麥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第五堂課:根除口蹄疫

僅用半年就脫離疫區 搶回流失訂單其實,一九八三年丹麥爆發口蹄疫時,日本宣布禁止丹麥豬肉進口,台灣還從丹麥手中奪下日本市場,並從此造就台灣養豬產業十餘年的黃金歲月。鼎盛時期,台灣豬肉還曾占日本進口豬肉五成以上,每年養豬產業賺的外匯近五百億元,顯示台灣養豬業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但成敗皆是口蹄疫,台灣曾因丹麥的口蹄疫而大舉進軍日本;十四年後,卻也因口蹄疫而兵敗日本,從此再難爬起。但反觀丹麥,口蹄疫期間,政府採「標靶撲殺」方式,只要有農場發現口蹄疫,方圓三公里內豬隻全面撲殺;一旦又發現,再撲殺,沒多久就除去「疫區」標籤。○九年日本也採相同模式,同樣半年不到,也順利除疫。只有台灣在民粹壓力下,採溫吞的「注射疫苗」方式,反而讓豬隻體內長期存有抗體,也達不到政策目的。從此之後,丹麥養豬業一路領先,將台灣遠遠拋在後頭。

三十年前,台灣豬農可以從爆發口蹄疫的丹麥手中,風光搶走日本這個大客戶;三十年後,台灣只能淪為到丹麥取經的「後進」,是誰造成這個結果?是不爭氣的豬農,還是台灣的中央主管機關缺乏高度與長期永續的政策?

無論答案是什麼,犧牲的,是全體台灣國民的健康與幸福。根據衛生署統計,豬肉是國人目前僅次於稻米的重要經濟食物,但三十年來,台灣養豬技術沒有太多進步,甚至自從一九九七年爆發口蹄疫疫情以來,至今無法脫離疫區。日前台灣農委會甚至取消豬隻施打口蹄疫疫苗補助,政府長期的養豬政策在哪裡?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似乎欠全體國民一個清楚的說明。

如今面對美豬的強力叩關,台灣豬肉的競爭力在哪裡?我們越是領會丹麥政府的積極態度,與引領豬農的明確方向,心中的嘆息聲也越來越擴大。

台灣該如何做?

重振往日風光 從口蹄疫除疫做起事實上,台灣不是完全沒有努力,仍有不斷追求進步的豬農,長期下來,養殖技術直逼丹麥的水準。例如位在雲林縣林內鄉的三源畜牧場,畜牧場主人陳永雄是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獸醫博士,二十多年前的雲林鄉下,「博士養豬」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例子,但陳永雄用讀博士的精神投入養豬,如今三源的離乳頭數可以高達二十三、四頭,幾乎是全台灣之冠。

陳永雄、林淑玲夫婦多年來不斷嘗試新養殖方法,例如向台紐乳品進口高級奶粉,自行製作優格,自己吃也餵豬;堅持豬隻不打瘦肉精,甚至還想辦法,將豬隻糞便發展沼氣轉成熱能。為了充分運用熱能,陳永雄將熱能用來養魚,幾年前開始養殖筍殼魚,筍殼魚的養殖技術有高度進入門檻,因此經濟價值很高。如果順利,不久之後陳永雄可能成為國內最大的筍殼魚養殖業者。

陳永雄養出來的豬肉在台中拍賣市場頗具名聲,只要是陳永雄的豬,就有固定的大飯店業者指名收購,每公斤要價硬是比拍賣市場價格多出二到四元。但陳永雄仍不禁嘆道,非常羨慕丹麥的環境,台灣的豬農產業實在需要政府更多關愛的眼神,扶持產業升級與進步。

我們走在哥本哈根的街上,許多餐廳門口都懸掛著「乾淨食物」的標章,強調所有食物都是來自乾淨、不受汙染的牧場,與政府認證的生產製造過程。在這裡,彷彿就像天賦人權一般,如此理所當然,在政府政策領導下,每個人都有享受乾淨食物的權利。

此刻,丹麥、台灣的養豬環境,不斷在我們的腦中交替,一九八三年、一九九七年,丹麥、台灣豬農產業兩度因為口蹄疫而黃金交叉,造就兩國今日的懸殊落差,台灣能不能重振往日風光?或許,就該從口蹄疫的除疫做起。

丹麥養豬業獨步全球關鍵

政策效率高

6個月從口蹄疫疫區除疫

1983年2月丹麥曾爆發口蹄疫,但政府採「標靶撲殺」方式奏效,只要發現口蹄疫,方圓3公里內豬隻全面撲殺,不到半年就除去「疫區」標籤;09年日本也採相同模式,同樣半年不到也順利除疫。只有台灣17年來,在政策無效下,始終難以脫離疫區。

全球最有競爭力的豬這樣養丹麥設計活動式柵欄,藉由放慢母豬躺下的速度,來降低小豬被壓死的機率,以提高育成率。

丹麥的種豬品質獨步全球,施作人工授精時,現場還放音樂讓豬放鬆。

台灣養豬場常見蒼蠅滿天飛,這裡一隻都沒有;丹麥除了維持環境衛生外,善用食物鏈原理,養殖一種專吃蒼蠅的小蟲,消滅害蟲。

和台灣養豬場擠得水洩不通相比,丹麥的小豬還有偌大的空間可以散步。

產業技術領先

一頭母豬年產小豬32.4 頭養豬產業最關鍵的數字之一,就是一頭專責生育的母豬,一年可以生產多少頭小豬。這個數字在丹麥是32.4,遙遙領先台灣的20頭。

專業教育培養

4.5年的專職學校教育

丹麥為培育專業畜牧人才,規定養豬場主人必須接受4年半的專職學校訓練,才能取得經營資格。在台灣,大多數的養豬場都是土法煉鋼,累積經驗緩慢。

社會看重產業發展

起薪每月 12.5萬元

為全面發展畜牧產業,丹麥教育部成立「丹麥肉品學校」,該校畢業生幾乎人人都有一個以上的工作機會,平均月薪12.5萬至15萬元,比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10萬元還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5

喬布斯如何締造Keynote ?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364.html
使用 Keynote 就像有一個專業的圖像設計部門為你創作幻燈片。這是當你的演講真的很重要時使用的應用。
  
  ——Steve Jobs, 2003喬布斯知道這一點,因為 Keynote 最初是為他自己製作的。
  
  喬布斯:一個推銷員,表演者,和創始人
  
  當喬布斯於 1996 年回到 Apple 他被指派為 iCEO(臨時 CEO,interim CEO)。這個「i」後來對 Apple 產品命名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喬布斯在此之前就策劃好將如何宣告 Apple 新產品和隨之而來的改變,這個一個人的演出,之後被內部人士成為「one more thing」演出。
  
  喬布斯知道,所有偉大的首席執行官、創始人,也應該本能地知道,他們同時也是推銷員。喬布斯對銷售流程和銷售人員都有相當高的尊重。當創始人同時是主要銷售人員時,他才會感覺良好。他也曾經說過:「如果我不能賣掉一個產品,沒人可以。」
    
  自那場在 1998年波士頓的 Macworld 主題演講之後,喬布斯就在今後 Macworld 大會上的各種銷售演講中開始塑造他的推銷工具。
  
  1997 年的那場演講是一個很大的驚喜,人們事先並不知道喬布斯會出現。雖然只是一個正式的「現狀報告」,但喬布斯向世界表明,對一個公司的最大的批評實際上也是其最好的資產。
  
  在這個主題演講中,喬布斯強調了 Apple 存在的一些問題。「Apple 已經無足輕重」,「Apple 不能做任何事」,「Apple 的文化是無政府狀態,你無法管理它」。喬布斯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收集、詢問對 Apple 而言最關鍵的問題。這個演講表明喬布斯是一個理性的創始人,敢於面對市場現實。
  
  這個主題演講結束後,一切都變了,Apple 開始擁抱來自四面八方的公開討論和批判分析。在此之前,沒有一家公司如此大膽。這場主題演講的地位在我看來,絲毫不亞於今後的新產品發佈。
  
  
  他需要極富感染力的演說
  
  一個好的推銷員可以使用手頭上的任何工具向世界展示想法。喬布斯希望通過可視化和展示要點的方式表達他的想法。他知道一個真正的動覺學習環境(Kinesthetic environment )能夠展示持久的想法和理念,使人身臨其境,干中學。而他在這樣的氛圍中,既是學生,也是表演者。
  
  PowerPoint 不能令喬布斯滿意
  
  喬布斯認為 PowerPoint 只是粗糙的工具,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為了 1998 年 Macworld 的主題演講,他只好選擇 Lighthouse Design 的產品 Concurrence。它運行在一台與索尼 VGA 投影儀連接的 NeXTSTEP 電腦上。他通過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定製的帶四個按鈕的 RF 遙控器操作幻燈片。
  
  Keynote 之前的是 Quicktime Player
  
  這樣雖然能滿足喬布斯的基本要求,但他認為還不夠。他希望幻燈片還能顯示精美圖片,展現出令人羨慕的推銷效果。於是喬布斯就要求他的軟件設計師們製作出能滿足他需求的演講演示工具,並列出了一長串功能清單。但在這期間,喬布斯使用 Quicktime Player 來演示大部分演講。Quicktime Player 具備了 Keynote 的基本功能,同時形成了專為喬布斯定製軟件的團隊,可以說是 Keynote 的遠房祖先。
   
  為喬布斯定製的軟件成為了 Keynote
  
  2001 年喬布斯向世界展示 iPod 時,使用的是一個 alpha 版工具,之後這個工具發展成了 Keynote 1.0. Keynote 完全是為滿足喬布斯的確切要求而造。它當初並不是為面向大眾準備的,可是團隊將它做的非常出色,功能完備,所以喬布斯認為它可以上市,與 PowerPoint 競爭。他特別喜歡它的動態效果,可以實現他想要的演示效果。
  
  喬布斯希望萬無一失
  
  喬布斯確保演講的每個環節都有備用,不會出錯。比如黑色背景投影儀實際上由三塊背景投影儀組成,同時總有兩台時刻儲備。所有演示的電腦也是如此,都會有一個備用,有人會在後台跟蹤喬布斯的每一個操作,當演示操作出現凍結或崩潰時好及時補救。
  
  Keynote 從第一天起就被要求不能出錯,但總有兩台電腦在後台運行 Keynote,防止意外。 Keynote 發佈
  
  2003 年冬季,Keynote 1.0 作為獨立的程序發佈。當 2005 年第一版 Page 出現後,它兩合成了 iWork。2007 年 Numbers 加入。這個為喬布斯演講而生的產品,最終發展成了一個辦公套件。
  
  
  喬布斯最重要的推銷工具
  
  當我們看見喬布斯使用 Keynote 演講時,會體會到他吸引人之處,感受到他的趣味,他的興奮,但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他懂得如何推銷產品。
  
  最終這個為喬布斯定製的演示工具面向大眾發佈,喬布斯甚至還在每次演講中向我們展示如何使用它。他向人們闡釋了他認為最好的推銷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15

一家大棗電商如何用4年時間締造2億的銷售奇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644.html

筆者在《特產電商需要考慮的五大問題》一文裡面提到地方特產拓展電子商務市場存在風味、品質、規模、單品、物流等五個方面的問題,收到很多讀者的回覆與諮詢。

我的本意是指出特產類商品拓展電商存在的幾個關鍵問題,能幫助從事特產電商或者準備投資特產電商的朋友更好地瞭解這個市場。這些問題其實都有可能逐一攻破,針對解決的,重點在於產品的選擇。

針對特產電商的實踐操作,筆者給大家講述一個特產電商的實戰案例。這家公司曾經是筆者的合作夥伴,他們只做新疆和田大棗這一個單品銷售。在這個案例裡面,我們可以見證一家特產電商公司如何從零起步,用4年時間締造2億的銷售奇蹟!

新疆大棗的獨特優勢

筆者一直認為:任何商業行為,產品與行業都很重要,不同的產品,行業屬性都是不同的。以特產為例,有些單品,哪怕做到細分市場的行業冠軍,也就百萬或者千萬級別,很難突破產品與生俱來的行業天花板。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無可否認,新疆和田大棗這個單品,在整個特產行業裡面,無疑佔據獨特的競爭優勢。

首先,概唸好。紅棗不像某些區域性太過明顯的特產產品,只被某些小區域消費群體熟知。紅棗這一特產概念很是普及,補血養顏等食用價值路人皆知,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台灣島到西藏,地球人都知道。這一特徵將大大有利於產品的推廣與銷售,節省大量的推廣費用。如果拿個某某蒸餅,某某土產出來,外地消費者壓根不曉得是什麼東西,單純教育成本這塊就能壓死人。

其次,市場大。紅棗既可以當作休閒零食,也可以拿來做菜煲湯,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食用,口味也符合大眾群體,而且紅棗的消費頻率很高,遠超一般的特產商品。好想你棗業是上市公司,2012年銷售規模為八億九千餘萬。據筆者查詢,全國紅棗市場不低於100億銷售規模。

同時,大棗方便存儲與運輸。大棗能在常溫之下長期保存與運輸,而且紅棗的重量不高,很符合傳統電子商務的物流銷售。

最後,更重要的是品質容易辨識。這家公司銷售的是新疆大棗,所謂大棗就是比一般普通紅棗個頭大2-4倍的紅棗。傳統特產裡面,品質難以標準化,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很難分辨品質高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實操難點,但是大棗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消費者的心理會覺得個頭大的紅棗,必定是比一般紅棗品質要好。事實上因為水土、氣候等方面的原因,新疆大棗的營養成份也確實高於普通紅棗。無形之中,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認知會大大有利於產品的銷售。

綜合而言,新疆大棗存在概唸好、市場大(消費頻率高)、方便存儲與運輸、品質容易辨識四個獨特優勢。這在一般的特產領域裡面,並不多見(植物類特產居多)。這些獨特的產品優勢,也有利於新疆大棗拓展電子商務市場。

另闢蹊蹺的團購之路

這家公司在創業初期並無特別之處,和很多普通的大棗電商一樣,在天貓、京東開店,業績一般。真正讓這家大棗電商飛速崛起是2010-2011年風起云湧的團購銷售。

事實上,筆者見證了很多依靠團購做起來的企業與產品,但是要說到最為成功的案例,營銷策略最為特殊的莫過於這家大棗電商。

與一般商家做團購不同,這家大棗電商公司在團購初期就另闢蹊徑。實際上,大部分商家都會選擇少數幾家具備影響力的團購公司合作,但是該大棗電商的策略很特殊,它完全不計團購公司的規模與實力,也不在意最終的實際銷售業績,哪怕實力與規模再小的團購公司,它也合作。只重數量,不問質量。

我與該公司老闆深入溝通過這個問題,才發現這種策略背後的邏輯頗有意思。首先,對於新疆大棗這種特產商品而言,質量是建立在數量之上的。當大量的團購公司都銷售他們的產品的時候,業績比較出色的團購平台會自然產生。同時,團購網站也可以看做一種渠道,當銷售渠道增多的時候,業績會自然疊加增長。這是由大棗這一實物產品屬性所決定的,對於很多線下020商家而言,受到場地所限,無法做到這一點;其次,由於早期的團購網站對文案方面要求並不嚴格,大棗電商能有效地把流量向自己的旗艦店導入,這些流量或大或小,從四面八方涓涓流入,從而實現很好的品牌推廣效果。團購網站同時也幫助網店積累了大量的忠實消費群體,為後續市場營銷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後,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團購網站還能很好地幫助大棗電商完成了SEO推廣優化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搜索引擎是收錄團購網站的銷售頁面的。2010-2011年正是團購網站花重金大力做推廣的時候,當大量的團購網站同時都銷售某家紅棗產品的時候,無形中就完成了品牌關鍵詞優化推廣的作用。在團購銷售的鼎盛時期,搜索大棗的某些關鍵詞,前三頁的搜索頁面呈現的幾乎都是這家大棗電商的產品介紹。

多平台拓展銷售渠道

實際上,這家大棗電商公司很早就意識到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危險性。他們把天貓、京東、噹噹三家作為重點銷售平台,構成三層銷售體系,既有利於增加銷售渠道,也有效避免受制於人的平台風險。2012年中,該公司銷售業績突破兩億。

總結這家大棗電商的案例,有兩個方面做得特別出色。首先他們選擇了新疆大棗這一具備獨特競爭優勢的特產商品作為切入點。好產品自己會說話,選好產品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就是非常出色地抓住了團購銷售這一猛然湧起的電商浪潮,乘勢而上,另闢蹊徑地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團購推廣營銷策略,助力銷售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94

高雄益芳封口機 從手搖杯出發 締造百億商機一個「雞婆」發明 幫十億人封住美味

2013-09-30  TWM
 
 

 

位於高雄市彌陀區鄉間的益芳,是手搖飲料杯封口機的發明者。創辦人葉益芳的這項創意不僅大大改變了台灣的飲食文化,更讓台灣的產品得以席捲全球。然而這原始的發明動念,竟然只是一個事不關己的「雞婆」行徑……。

撰文‧李建興

有一個小小的發明,大大地改變了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飲食生活!如果當初沒了這項創意,恐怕從台灣風行至全球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每年就不可能締造出上百億元的市場;便利商店供應給外食族的微波食品則無法誕生;而上班族最熱愛的團購美食,更遑論會如此多采多姿了。

什麼東西有這樣的能耐?答案是「封口機」,一項源自於台灣二十八年前的發明!

令人玩味的是,這個連台灣人都未必知道是本土原創的發明,當初的開發者──益芳封口機公司卻默默持續在本業創作。歷經近三十年的演進,如今封口機的款式已進入第十代,同時正以每月二千台的速度攻占市場,不僅拿下全台八成的市占率,全球更有二十三個國家,約略二十萬台的機器從這兒外銷出口。

因此,舉凡八十五度C的咖啡、清心、五十嵐的茶飲;各大連鎖超商的微波食品,甚至美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大型食品廠,以及以色列學生吃的營養午餐??算一算全世界有十幾億的人口,全靠這個台灣發明封住美味。讓這家一開始由董事長葉益芳帶著幾名工人,窩在豬圈旁徒手研發、組裝的小工廠,成為年營收超過六億元的封口機王國。

只是一提起王國的發跡,甚至這個曠世發明的源起,任誰也料不到這最初僅是一個無心插柳的念頭……。

勤做實驗 燒壞二百支熨斗事實上,葉益芳最早的事業和機器根本毫不相關。三十幾年前初入社會的他,原是蛋品供應商,批貨至高雄岡山空軍基地和左營海軍基地附近的兵仔市(專供應給部隊的菜市場)。當時部隊裡的傳令兵每到用餐時間就會傾巢而出,替高階長官採買外食。

有一天,他眼見一位阿兵哥表情哀怨地向市場內的一家自助餐店大吐苦水,原來是他用鋼杯盛裝的蘿蔔湯,一路上搖搖晃晃地送到營區時就已漏出了大半,被上級狠狠地罵了一頓。而古道熱腸的葉益芳在旁一聽,靈機一閃地插了一句話:「何不試著在鋼杯上套個塑膠袋再圈上橡皮筋!」沒想到這困擾傳令兵已久的湯汁外灑問題迎刃而解。

然而,葉益芳對於這個問題的想像,並未因小兵不再挨罵而停止,反而不斷在腦中翻騰思索:有沒有不用橡皮筋就能讓塑膠膜牢牢地黏在杯子上的方法?適巧,他經過一家鐵工廠,看著工人用熱火將兩個鐵塊銲接在一起,又揚起了另一樁靈感:「如果能將塑膠膜和杯子『銲』在一起不就成了!」為了這個無厘頭的想法,畢業於崑山工專(現為崑山科大)化工科的葉益芳,立刻回母校詢問系上老師,結果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特定的溫度下,某些相容的材質在融化又冷卻後,就能接合在一起。

因此葉益芳先蒐集塑膠杯、塑膠袋,再用電熨斗做實驗,試著找出讓彼此相容的溫度。「這期間,我足足燒壞了二百多支電熨斗!」正因為這股傻勁,從一九八一年的第一次實驗,足足歷經了四年、幾千次的測試後,才找到各式容器+膠膜+溫度的黃金組合。就這樣,一個事不關己的「雞婆」發明,悄悄扭轉了你我的生活。

正視批評 改良機具變輕巧只不過,封口機的誕生並沒在一開始就大鳴大放。八五年產品問世後,葉益芳立即向親友借了幾十萬元,生產了數十台機器,用小貨車載著機台,在台灣各地巡迴推廣,卻沒想到從高雄叫賣到台灣頭,再東行到花蓮,幾乎繞了台灣一圈,才好說歹說打動了某知名扁食店老闆,讓店家勉為其難地留下一台「試用」,算是完成了半筆生意。

但儘管碰足了軟釘子,葉益芳並不氣餒,反而從一路上客戶提出的批評洞悉了產品問題。

首先,第一代的封口機重達六十公斤,體積也足足有一個人大,造價動輒十幾萬元,對店家是個不小的負擔。於是他開始尋找更輕量、更便宜的替代零件及材質,幾經改良後,一、兩年後旋即將體積和重量縮小為原始版的四分之一,而價位也降至原本的五分之一。此外,新機種還設置了自動提杯功能,在封口之後,容器能自動上提以方便拿取。

果不其然,變得輕薄短小、物美價廉的益芳封口機,漸漸地在全台灣的早餐店、豆漿店廣為流行,更隨著九○至二○○○年這十幾年間,台灣的外帶茶飲店、早餐店和行動咖啡車的崛起,飛速地席捲了台灣的餐飲市場,成了店家不可或缺的生財器具,也奠定益芳在餐飲包裝設備市場不可動搖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許多產品的原創者,因捱不住後繼者的抄襲、超越而敗北,益芳得以屹立不墜,與它不斷發現客戶的麻煩事、不斷想解決別人難題的「雞婆」行徑有關。

二○○五年葉益芳的長子葉庭榕,退伍後開始參與經營,儘管益芳當時在台灣已有八成的市占率,但還不到三十歲的他視野截然不同。葉庭榕深知,封口機生產門檻低,除非能進軍國際市場或發明更新的產品,否則很快會被山寨品淹沒。因此,從接掌總經理的那一刻起,他就力主開發中國及歐、美、日等海外市場,除了積極參展擴展行銷外,更在技術上求精進,試圖凌駕歐、美、日大廠。

技術突破 價格優勢進國際最經典的是,有意跨足食品廠生產設備的益芳,嘗試將小小的封口機進階為用於中央廚房量產用的大型封口機台,其中的關鍵就是要能高速而大量地封裝。不過由於向來這類型的設備,技術僅掌握在歐洲的幾家大廠,使得益芳得從頭摸索。

沒想到,在葉庭榕帶著團隊歷經一年多時間的研發後,竟突破技術障礙,開發出每小時能封存一千八百個容器的機台。雖然,這比起先進國家的每小時二千個的速度還略遜一籌,但益芳的造價卻只有歐貨五分之一,價格上占盡優勢,因此一問世,立刻打進國際市場,就連向來對機台設備最挑剔的國內超商龍頭也捨棄外國貨,成了益芳的客戶。

此外,遺傳到父親「雞婆」性格的葉庭榕,因為發覺許多茶飲店為了應付客人不同甜度的飲料手忙腳亂,而帶著研發團隊開發出了果糖機,只要輕按機台面板上的按鈕,即可選擇各等分的甜度;甚至因應宅配市場的興起,益芳也開發出介於一般店家和食品廠間的中型封口機,強調每小時可自動連續封存四、五百個,大大地解決鮮食配送的難題。

如今,益芳的封口機品項已多達上百款,產品運用領域更從鮮食跨足至冷凍食品、化妝品和藥品,隨著行銷層面的擴大,恐怕將來還有更多客戶的困擾,亟待「雞婆」的益芳用發明來解決呢!

益芳

成立時間:1985年

負責人:葉益芳

資本額:3800萬元

主要產品:封口機、果汁機、

充填機

年營收:6億元

葉益芳的創意煉金術

1.從客人的麻煩事找商機不斷關心周遭生活的難題,提出創意,進而發展成商機。

2.從自己的弱點找進步

藉由別人對產品的負評,找出改良進步的突破技術!

葉庭榕

年齡:35歲

現職:益芳封口機總經理

學歷:實踐大學企管系

家庭:已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4

擁抱科技 小鎮姑娘帶領BURBERRY締造三倍股價 艾倫慈能在蘋果重演「冷門」傳奇?


2013-10-28  TWM  
 

 

一位美國小鎮出身的女孩,沒有顯赫學歷,隻身到紐約闖天下,成為美國時尚品牌的副總裁,更讓英國百年品牌回春,現在,她被蘋果挖角挑戰年營業額五兆元的銷售業務,這位非主流派的女戰將,將如何再攀人生高峰?

一位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鎮出身的女生,父親是小公司的老闆,母親是鎮上的兼職模特兒,大學畢業後買了一張單程車票,隻身到紐約闖天下,從小品牌助理做起,一路攀升成為美國時尚品牌的高階主管。

二○○六年,四十六歲的她再度隻身飛往倫敦,扭轉了曾經輝煌、卻老態龍鍾的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為百年老店注入科技與新潮的回春妙藥,讓股東的財富暴增了三倍,自己也以將近八億元新台幣的年薪,榮登「全英國最高薪水執行長」的寶座。

今年五十三歲的艾倫慈(Angela Ahrendts),正是這齣現代灰姑娘故事的女主角。然而,年薪八億元時尚新貴的成績只是「首部曲」;十月十五日,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宣布挖角艾倫慈,請她擔任蘋果「零售與線上通路資深副總裁」,肩負起年營業額新台幣五兆元的銷售重任!

庫克挖角 時尚人轉戰矽谷在全球的商業舞台上,女性企業領袖的地位與日俱增。在《財星雜誌》每年公布的「全球最具影響力商業女性」榜單上,擔任全球五百大執行長的女性人數年年增加,艾倫慈當然是這群執行長的領頭羊之一,但是她的成功,與絕大多數女性執行長又有顯著的不同。

在加入蘋果之前,艾倫慈三十年的工作生涯,都帶有「邊緣人」(an outsider)的另類色彩,只是她都能將邊緣人的劣勢,扭轉成工作上的助力,甚至超越主流核心族群。

BURBERRY(博柏利)創立於一八五六年,十九世紀時因為發明了耐穿、防水又透氣的布料,取代了厚重的橡膠雨衣而大受英國消費者歡迎;二十世紀初,英國的探險家穿著BURBERRY外套穿越南極大陸;一次世界大戰,英軍以BURBERRY風衣為軍裝,使得BURBERRY風衣成為英國、甚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秋冬大衣。

在二十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裡,BURBERRY都是世界著名的高檔品牌,由黃駝色作底,灰、白、紅線條組成的方格,成為全世界消費者鑑識度最高的企業標記之一。然而,進入科技狂潮吹襲的九○年代,英國老紳士的企業品牌遭到科技新貴的拋棄,BURBERRY的招牌快速蒙塵。

到了新世紀的交口,BURBERRY為求生存任意授權,不只在中國、印度遭到大量低價品的仿冒,連英國老家都被品味低俗的不良少年族群CHAV攻占,BURBERRY方格被CHAV一族拿來放在棒球帽、低級車輛改造,甚至馬桶蓋上,淪為不良少年的象徵。

一張單程票 勇闖紐約

印第安納州小鎮出身的艾倫慈,原本和BURBERRY搭不上邊,她只是數以千萬計在美國小鎮長大、懷抱時尚夢想的少女之一,紐約的第五大道,是她們夢想的極點。

艾倫慈生長的小鎮人口只有兩千人,她念當地高中,大學念的也只是當地的波爾州立大學,沒有常春藤名校的光環;在大學畢業之前,紐約、舊金山、好萊塢只是她偶爾旅行拜訪的景點,陌生且無親無故的企業叢林。

但與大多數鄉下女生不同的是,她不只懷抱夢想,更勇敢向前衝。大學畢業那一天,艾倫慈買了一張單程車票,隻身從印第安納鄉下一路來到紐約,一開始做服飾業的助理,而後進入內衣大廠華爾納(WARNACO,擁有Calvin Klein等品牌)擔任採購;二十九歲時,加入服飾品牌Donna Karan的國際業務部門;到了三十八歲時,她已經是美國知名服飾品牌麗姿克萊朋(LIZ Claiborne)的副總裁了。

LIZ是美國七○年代經濟發展的代表作,創立第一年營業額兩百萬美元,兩年後成長十倍達二千三百萬美元;五年後股票上市;公司慶祝十周年生日的一九八六年,LIZ已經晉身為美國前五百大企業,年營業額十二億美元,短短十年之間,業績成長六百倍。

九六年,LIZ因創辦人離職而面臨空前危機,董事會找來新的執行長力挽狂瀾,三十八歲的艾倫慈跟著報到擔任救火隊員,主導公司所有二十多個服飾品牌的出路,有的轉售,有的整理,有的國際擴張,成功維持LIZ品牌與上市公司的業績,直到二○○六年離開。

艾倫慈在LIZ的成績被BURBERRY董事會相中,決定跨海聘請她出任執行長。當然,艾倫慈的任命在當時充滿了爭議,因為她是如假包換的美國經理人,熱忱、日夜工作、有專業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問題是,怎麼看都很難與巴黎、米蘭這些時尚之都的大師相提並論,對於時尚圈來說,她就是個外來的邊緣人。

美式作風 讓英國老牌回春艾倫慈知道如何穿出時尚,也不排斥五大酒莊的紅酒,只是,頂級時尚圈充滿了優雅的法語,必須用極端的故事來打造個人與品牌風格,人人都是離婚、同性戀,或是堅持同居的不婚族,艾倫慈簡直就是來自十九世紀農村的舊人類。她從未刻意模仿巴黎的時尚大師,也不介意他人鄙夷、看笑話的捉弄,她只是將全副心力都放在「扭轉」的工作上。

艾倫慈說,關鍵就在收回授權代理,例如被CHAV青少年拿去亂用的授權品項,她一上任就立刻回收減量;還有造成大量仿冒的海外代理,也痛下決心逐步回收。這個堅持獲得股東支持,每回收一個重大市場的代理權,公司的股價就有一波漲幅。

艾倫慈與創意總監貝里(Christopher Bailey)的合作,更是公司回春的重要關鍵。貝里比艾倫慈小十歲,同樣是英國鄉下約克夏長大的「邊緣人」,差別在於貝里的作風前衛。在兩人的合作下,BURBERRY即使最傳統的風衣系列,也大膽使用新的材質、色彩、合身窄版,成功在一百多年的傳統上,轉換成尖端流行的時尚創作。

艾倫慈讓公司營運翻紅的另一個關鍵,則是她義無反顧地擁抱尖端科技的決心。

BURBERRY發表當季服飾的伸展台上,永遠搭配了最尖端的多媒體科技;此外,從倫敦攝政王街的旗艦店,到中國烏魯木齊的新疆旗艦店,最新的聲光影音、觸控體驗,讓逛BURBERRY成為視覺科技的體驗之旅,艾倫慈用最尖端的科技,將這個老牌公司轉化成為無可挑戰的科技時尚殿堂。

擁抱科技 線上銷售業績旺艾倫慈不只堅持所有店面都要最頂尖的科技,公司內部管理也徹底科技化,Twitter、Facebook(臉書)是公司行銷活動的核心工具,她領先所有奢侈品牌發展線上銷售。

早在一○年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艾倫慈就公開推崇蘋果公司說:「蘋果是我的典範,這家公司有令人驚豔的設計能力,創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態(lifestyle),我希望我們公司能向蘋果看齊。」艾倫慈藉由熱烈擁抱新科技讓BURBERRY徹頭徹尾轉變,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降到三十歲,臉書的粉絲數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是所有時尚品牌公司的冠軍,線上銷售的比重也領先所有時尚品牌,今年春夏新品促銷影片,不到兩天就吸引了超過一百萬次的YouTube點閱數,最終連客戶的平均年齡都大幅下降,BURBERRY一五七年的傳統獲得保留,成功在新科技的沃土上長出了新的營收與利益。

轉戰到蘋果,對於艾倫慈是個全新的挑戰,BURBERRY在多年高速成長之後,營收才剛剛要突破新台幣一千億元,而蘋果已經是年營業額新台幣五兆元的超大型企業,艾倫慈擅長的授權、品牌、通路管理等,能夠帶給蘋果多大的助益,誰也說不出來。

對艾倫慈來說,正如同三十年前從印地安納州買的那張單程車票、也像七年前隻身從紐約到倫敦,這次她來到加州庫柏提諾的蘋果總部,同僚變成一整群科技怪傑,又是一次全新的開始。

不過我們知道,艾倫慈一點也不怕,她一樣喝著最喜愛的可口可樂,戴著方框眼鏡,沒日沒夜地工作,以「邊緣人」的姿態,大爆冷門、一步步向中央進攻。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安琪拉.艾倫慈

出生:1960年

現職:BURBERRY執行長、2014年任蘋果零售與線上通路資深副總裁經歷:Liz Claiborne副總裁學歷:美國波爾州立大學藝術學系

撰文‧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0

【案例】締造紅牛上海的黃金十年!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2/58356.html

作為黑馬大賽的創業能量合作夥伴,在風起雲湧的飲料行業,紅牛中國得到了許多個“第一”。它開創了功能飲料的先河,在保持占有率第一的同時形成了業內多品牌競爭格局。這個全球化的國際品牌牢牢的紮根於消費者的心坎,它極致的體育營銷運作模式也成為了業內津津樂道的經典案例。都說好的品牌離不開好的經理人。十年在漫漫人生中不長也不短,卻足夠培養一種消費習慣,一個品牌精神和一群熱愛它的忠實消費者。2003至2013年是李嘉維先生作為上海紅牛維他命飲料公司的總經理十年,也是創造和見證了紅牛品牌在上海飛速成長的十年。近日,記者專訪了李總,回顧紅牛在上海發展的黃金十年路。本文來源於快消品網,i黑馬分享本文,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紅牛的輝煌十年。年均增長50%的奧秘其實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紅牛品牌的歷史就是一場不斷 尋找目標消費者,並針對他們進行精準獨特營銷的歷史。李總帶領上海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從最初2003年的395萬年銷售額,到2013年的3個億。十 年75倍的增長與年均超過50%的增幅,讓其他飲料品牌望塵莫及。李總告訴記者,十年功績主要源於在六個方面:“第一,品牌屬性的轉變”1996 年,一句“困了累了喝紅牛”的廣告語讓所有中國消費者知道了紅牛飲料,並持續占據中央電視臺黃金段的廣告位置。紅牛品牌在初期定位還只是一種更多在“關鍵 時刻”飲用的飲料,註重消費者對其功能性的訴求,缺乏情感溝通。在上海,巨額的電視廣告費用與之產出銷售的差距越發明顯。這種品牌定位和廣告方式在頭幾年 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成為紅牛自身需要突破的瓶頸。李總感嘆,在如今紛繁複雜的媒介環境里想要把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比10年前要困難得多。營銷是發展的,消費者需求也是變化的,任何一個品牌都不能一成不變的面對不斷發展的消費者。上海是個國際化大都市,紅牛必須通過情感訴求角度轉型。於是 “困了累了喝紅牛”的廣告語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新階段,紅牛的核心戰略轉移使之彰顯出濃郁的“國際範”,充分將其的國際化背景、優良的品質與信譽 度展現出來,營銷模式上也更加與紅牛國際相接近。2000年開始,更多喜愛速度、快樂、狂歡、自由、激情的消費者開始深層次的領會紅牛精神。“第二,緊抓發展機遇”十年來紅牛繼承了紅牛國際在營銷上的優良傳統,並最大限度的將它發揚光大。而這其中,懂得“慧眼識金”顯得尤為重要。在李總看來紅牛再上海有兩個關鍵性的活 動抓的非常準。一是2004年上海承辦的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F1),標誌著這個世界第二大運動將吸引千千萬萬熱愛速度、極限的年輕潮人匯聚上海。 明銳的紅牛當然不會錯失這個機遇,在贊助國際知名車隊的同時,舉行了主題為“暢飲紅牛,贏F1套票”的促銷活動。引發了消費者的極大熱情, 當年紅牛在上海市場的銷量飈升了80%,全公司提前四個月就完成了全年的銷售指標,“F1營銷”的效果可見一斑。另一個便是2010年上海 世博會,有不少國際國內品牌通過這一盛事大賺了一筆。紅牛從體育轉向音樂,舉辦了“紅牛2010・魅力中國――宋祖英上海體育場大型廣場音樂會”。通過宋 祖英、世安德列・波切利、郎朗、周傑倫等這些明星效應積聚人氣,慶賀上海世博會的開幕。當然成績斐然,同年的上海地區銷售額提升100%,紅牛品牌與產品 形象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第三, 360度全方位營銷。”紅牛在F1、飛行、懸崖跳 水、滑雪、自行車、山地車等極限運動在內的幾乎所有大型體育賽事上的贊助,年輕人幾乎張口就能說出一二。極限體育策略一直是紅牛在全球共同的品牌核心特 征。紅牛花巨資打造了體育史上一個個神話,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極限、力量、速度"的體育文化和以成功自信者為核心的品牌價值形象,被每一個有紅牛銷售國家 和地區共同擁有。不過別以為紅牛只會做體育營銷,它實施的360度全方位營銷,展現在消費者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有感情、有生命力的品牌。 2003年之後紅牛刻意避開了花費較大的電視媒體,轉而投入年輕人喜歡的線上遊戲、網絡、視頻、線下派送等媒介。如2011年的“紅牛時間到”活動就是把 目標群定在了數量更為龐大的,隱身在城市大大小小格子間里的白領。不再執著提神醒腦的功能定位,而是通過補充能量,以良好的狀態去追逐夢想這一訴求去感召 消費者。每一個人的腦海里都有屬於自己的紅牛時間。這意味著,紅牛已經跨出了從小眾邁向大眾決定性的一步。“第四,垂手可得的銷售渠道”最早紅牛在上海有395個銷售網店,其中現代渠道占據了大部分。十年來,紅牛的銷售網點增長20倍,2013年有6萬個銷售網點遍布上海,並且費用較高的現 代通路比例在逐年下降。而這其中,棋牌室、交通渠道是紅牛渠道建設中的“得意之作”。100%的高速公路服務站、汽車樞紐、火車站和機場等場所的鋪貨率, 加之夜店、網吧、洗浴、電影院等等,就是為了能讓這些特點非常鮮明的人群固定在品牌之內。2013年紅牛又向全通路邁進一步,轉向看似功能 飲料難以企及的餐飲渠道。李總告訴記者,紅牛的定位不只是功能飲料,他更想把紅牛做成消費者喜愛,並且可以垂手可得的飲料。既然是“垂手可得”,餐飲必定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那些街邊隨處可見的“雞公煲”、火鍋店、路邊攤、小餐飲店都是紅牛的銷售目標。一旦養成了消費習慣,那麽紅牛進入餐飲便不再 遙不可及。“第五,保障經銷商和員工的利益”有強大的鋪貨率必定有許多強大的經銷商為紅 牛服務,他們通常市場資源和管理水平較高,具有當地市場的控制能力、具備對二級網絡和終端的控制和配送能力。紅牛負責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制定市場投入計劃, 由經銷商負責組織實施。在通路利潤分配上,紅牛會給予其相關獎勵政策。同時不忘維護終端零售價,努力保證分銷商的利潤空間。除了經銷商,紅牛內部還有一大批內部銷售人員,其中中層銷售均有3-5年在紅牛工作的時間。李總說,穩定員工的前提是與企業有相同的價值觀,給予他們認同感,並且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是紅牛發展的動力,也與品牌共同成長。“第六,不回避競爭把行業做強做大”雖然紅牛在能量飲料高居市場份額第一,但不少企業仍對這一塊蛋糕虎視眈眈。2012年娃哈哈重磅推出的啟力、2013年達利園推出的樂虎等,近兩年可謂異軍 突起,眾企業均帶著他們的產品逐鹿能量飲料領域。李總說:“紅牛從不回避競爭,而是以開放、友好、理性的態度與同業共同把這一市場做強做大。”紅牛能成為 今天的行業翹楚,也離不開它開放良性競爭的態度。教育消費者對功能飲料行業的認識,不是單靠一個企業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社會和更多企業的共同努力。2015年目標5個億飲品行業向來都變幻莫測,有多少品牌只是曇花一現,又有多少品牌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說起紅牛十年的發展歷程,李總也感慨萬千。他說十年來紅 牛壯大的步伐保持穩健,發展過程中學習成本也是最小的。而其中得益於紅牛最早的策略就是要融入本土文化。一旦銷售模式、產品價值觀和品牌精神能夠充分融入 當地的消費者,那麽在談銷售也就顯得輕而易舉。其次是緊貼消費者需求。紅牛後期能實現爆發式的增長就是革命性的變革了產品屬性。年輕人熱愛運動、音樂、時 尚,那麽紅牛就充分滿足他們。和他們溝通,成為他們心中的精神符號。李總還告訴記者,2013年紅牛的母公司華彬集團攜手奧瑞金在江 蘇省宜興正式落成紅牛維他命飲料(江蘇)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紅牛飲料。新建成的紅牛飲料生產線配備了世界先進的灌裝設備,每年可生產12億罐,年銷售 額為28億元。此外2013年5月其又與德國威爾德集團簽約合作,將在2014年夏天在中國地區銷售德國威爾德集團旗下的拳頭產品可沛利兒童果汁。 “2014年上海地區達到4億銷售額應該說輕而易舉,希望在2015年達到5億”李總顯得信心滿滿。回顧上海紅牛在李嘉維總經理帶領下的黃 金十年,是以本土化策略拓展市場,再跟隨消費者市場的變化,迎合消費者情感需求,以做大市場為方向,發展成為能量飲料行業內第一品牌。2013年紅牛的口號是“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相信紅牛正在達到並突破它所追求的一個又一個極限。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54

華誼如何締造一個中國「大娛樂」帝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1/59419.html

馬年春晚,王中軍從頭到尾是看全的,因為馮小剛。

姚貝娜、李敏鎬、姚晨等一眾華誼明星亮相,春晚一度被吐槽是公司年會,王中軍為華誼更為「哥們」馮小剛鳴不平:「一個導演,是不是總有幾個熟悉的演員?有關係不等於是利益,導演用演員就是利益輸送?馮小剛分文未取,忙了半年,也沒人說句公道話。」

當王中軍一身休閒裝,與《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記者談論春晚時,神態淡定,他和馮小剛有個共同約定——不討論也不爭論。訪問地點在他和馮共用的畫室,位於建國門外某大廈30層,面街的落地玻璃可坐望北京城。畫室中擺著幾幅二人的畫作,有些「印象派」味道,王中軍談作畫比說生意還高興:「很多畫都是朋友訂購,收入捐給華誼公益基金,40萬一幅,累計近千萬了,我特有創作積極性。」

但是,王中軍不是隨性的藝術家,春節沒有閒著。大年初四,他邀請柳傳志、虞鋒、周成建等圈內好友參觀海南的「馮小剛電影公社」,實景娛樂是華誼繼手機遊戲後的又一跨界,見多識廣的大佬們紛紛不吝讚譽:「沒想到國內公司的實景作品這麼紮實用心。」

自從2009年上市以來,華誼在產業佈局上動作不斷,參股掌趣,合資巨人網絡,進軍實景娛樂,控股銀漢科技、浙江常升、永樂影視,王中軍如何導演一幕華誼大戲?

去電影化

2014年2月10日,華誼兄弟公佈2013年的業績預告,淨利潤預增160%-180%。2013年,華誼兄弟製作及發行電影的總票房超過30億元,佔當年國產電影總票房的25%,繼續蟬聯民營電影公司的首位;而且,2013年《西遊降魔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私人訂製》三部大片,華誼平均擁有80%以上收益權,其票房「含金量」非常之高。

然而,王中軍坦言已調整心態,華誼一枝獨秀的時代遲早會過去,持續保持20%以上市場份額很難。「未來中國電影市場,可能近似美國六大製片公司競爭的格局,你趕我追,各領風騷一兩年,沒有絕對的老大,沒有誰有絕對優勢。」

王中軍將華誼在電影業的地位歸結為「先佔優勢」以及一系列創新——最早設立導演工作室、率先採用銀行融資、第一家在A股上市……這種「先佔優勢」正在衰減,而光線、樂視等後起新秀在快速追趕,萬達、百度等外部資本紛紛參與。「華誼作為領先者,其製片策略相對穩健,電影製作大量資本在進入,從2014年的片單來看,其保持國產票房第一多少是有壓力的,前兩月2億左右票房就落後對手不少。」藝恩諮詢副總裁侯濤評論說。

在電影製片行業,其核心資源——大導演、名演員和好故事沒有能力絕對壟斷。即便華誼這樣的平台,也有王牌監製陳國富約滿離開另組公司的案例。「華誼至少已擁有馮小剛、顧長衛、管虎等一批穩定人才,其他很多電影公司的人才團隊搭建才開始。」王中軍說,但是,有觀眾、投資者若希望華誼誕生10個馮小剛,侷限在影視製作業務橫向擴張,他做不到。

電影投資風險極大,不可預測性特別高,其與資本投入沒有直接的線性關係。投資電影的核心在於對導演和故事判斷能力,「掌眼」相當程度憑經驗,成熟公司成功概率大,照樣也會看走眼,比如華誼就曾錯失《失戀33天》。其實導演滕華濤與公司的淵源頗深,平素還常與華誼總裁王中磊一道打籃球,滕的第一部電影和第一部電視劇都是由華誼投資的,遺憾的是,兩次合作華誼都沒掙到大錢。從專業角度看,《失戀33天》從劇本到演員陣容都沒有任何「大賣」氣象,但「黑天鵝」事件最後還是發生了。如果一家公司侷限在影視製作,一兩部大片的票房波動就直接影響公司的業績穩定,就會造成所謂的「大小年」。

歷史上,華誼曾吃過「大小年」的苦果。

2005年,華誼兄弟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胡明剛進公司,當時公司的主要收入就來源於電影製作,她記得很清楚,2004年《天下無賊》和《功夫》大賣,國產片前3名華誼一家佔了兩席,掙了幾千萬元,但在2005年沒有出品大片,財務表現特別差,利潤不過幾百萬元。

2006年3月,華誼在杭州西湖邊召開董事會,剛剛入股的馬云第一次參加,做互聯網的人說話很直接,「馬云的意思,大夥一起投了很多錢,華誼要做一家可持續的百年老店,不要好年景就多賺點,年頭不好就少賺一點,讓大家看不起。」胡明回憶說。就是那一次,華誼兄弟的董事會決定,涉足電視劇製作等其他業務,平衡電影收入的波動。

「電影成就了華誼兄弟,但華誼不能只是一個電影公司。」王中軍說。就國內電影公司的票房競爭,他建議大家的眼光不要停留在票房數字上,「中國2013年的電影票房不過200億,全都是你的,也就是200億的市場,要看得更遠點,向迪斯尼、華納學習。」根據迪斯尼公司2012年財報,其娛樂業務分成五大板塊:媒體網絡203.56億美元,公園和度假為140.87億美元,消費產品35.55億美元,互動產品10.64億美元,製片娛樂業務則為59.79億美元。「對照美國的模式,沒有哪一家單獨的電影公司容易做大,小的電影娛樂公司通常附屬於某個文化傳媒集團旗下。」基石資本負責影視投資的合夥人林凌說。

「如果迪斯尼一直陷在動畫片上,不會是今天迪斯尼;華誼兄弟一直陷在自己的賀歲檔上,也沒有今天的華誼。中國的路還很長,大的文化娛樂公司才是未來。」王中軍說。

但是,電影依然會是華誼的標誌性產品,王中軍形容其成長性「超有想像力」:中國「超級大片」的標準將快速逼近好萊塢大片,「過去國內電影賣兩個億就算超級大片,現在至少5億起步,而美國超級大片的標準是5億美元,可能只要5年,賣了3億美元的中國電影都說不上超級大片了。」

在這個進程中,王中軍將華誼電影的新議程設定在國際化。他已不再過多參與華誼的電影製作業務,主要交由王中磊搭理,卻開始頻繁奔赴美國,2012年,光洛杉磯就飛了5次,拜訪了華納、獅門、夢工廠等一眾片商,很快3月份準備再去一次。「美國人已經佔領了全球最大的市場,我不能中國市場好就守在中國,一部在中國賣5億的片子到美國如果能拿回1億,也合適。」據侯濤介紹,但凡大型國際電影節,華誼往往是中國片商中唯一設展台正式參展的公司。

2013年,華誼與好萊塢電影製片公司QED簽訂合作協議,確定參與投資由布拉德.皮特(Brad Pitt)與希安.拉博夫(Shia LaBeouf)主演的電影《狂怒》,該片預計今年下半年上映。今年,獅門影業已向華誼開放全部片單,歡迎其參與投資。資本市場給予傳媒業的高估值,正給予華誼融資數億美元參與國際市場的可能,其國際化的路徑將包括聯合製片、股權合作甚至直接併購。很快,華誼年報上的票房數字,可能看到類似「華語片30億,英文片8億美元」這樣的表述。

跨界佈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中軍是名「講故事」的高手,「要用大文化、大概念的公司,用電影的品牌去做延續的收益」。努力擺脫對電影單一主業的依賴的是王中軍這兩年刻意去做的事。迪斯尼的業務模型不能照抄,華誼的路徑在哪裡?

掌趣科技是華誼上市後第一項大額投資,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筆。根據媒體報導,牽線人是一位著名的天使投資人,王中軍當時談了10來分鐘,就讓對方出價,掌趣出價11倍市盈率,他一分錢價格沒還,以1.485億元收購了掌趣22%的股份(上市後股本降低到15.73%)。2012年,掌趣上市,華誼手中的股份市值變成15.28億元,2013年,掌趣股價增長397%。

部分股權減持套現之後,王中軍如今依然持有市值30億元左右的掌趣股票。「實際等於公司儲備了30億的利潤。如果沒有這項投資的成功,華誼在移動遊戲的佈局可能不會有大動靜。」2013年6月,華誼兄弟宣佈斥資6.72億收購銀漢科技50.88%股權。

2010年華誼投資掌趣時,外界普遍感覺突兀,很多人都覺得華誼買貴了。其實,網絡遊戲一直是王中軍非常看好的領域,成長性高、現金流穩定,而且製作原理與電影有頗多內在相似性,比如IP設計和領軍人物都非常重要。王中軍喜歡遊戲那種「以小搏大」的爆發力,「單款手機遊戲的收入從數百萬到上億,只用了3年,很快,單款遊戲可能收入數億。」

據胡明透露,早在2009年,華誼請來漢能擔任財務顧問,尋找遊戲公司的合適標的物,曾與好幾家客戶端遊戲公司談過,無奈心裡沒底,王中軍的好朋友史玉柱知道後,非常仗義,剛好巨人網絡推出一款產品,願意與華誼嘗試, 2010年,兩家合資成立「華誼巨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運營網遊《萬王之王3》,然而該項目的表現並不理想,2013年,巨人回購「華誼巨人」。

但是,學費沒有白交,「我們剛開始與巨人網絡開會,根本不知道怎麼開聊,因為合作,華誼才瞭解遊戲公司的KPI、運營管理的機制、判斷產品的標準等等,我們現在去拜訪遊戲公司,至少有跟人家對話的能力,知道首先問問人家服務器有多少。」胡明回憶說。不只投資掌趣,華誼對銀漢科技的收購同樣快速,在華興資本的一次會議上,胡明見到了銀漢科技創始人劉泳,短短一個小時交談之後,胡明跟銀漢團隊就達成了初步收購意向。

除了手游的併購,2013年浙江常升70%的股權收購,也早有「伏筆」。有關與張國立的合作,其談判也由來已久,胡明笑稱,自己來華誼8年,已經擬了無數次與張國立的合作協議,「每次談就是差了一點,直到去年才瓜熟蒂落。」

為一個聚焦在大文化、傳媒領域裡的控股公司,具體路徑在不斷試錯中推進,但他一定會在文化傳媒領域內不斷進行佈局,「華誼與其他娛樂公司拉開差距,未必取決於電影,而是我們前瞻性的佈局。」

在佈局推進的進程中,華誼也曾遭遇挫折,不過被其良好財務表現給掩蓋了。華誼電視劇業務一度增長乏力,甚至業務量萎縮,雖然2013年前,電視劇業務的投入數倍於遊戲業務,用心也更多;電影院業務依然處於成長期,虧損階段,預計2014年實現盈利;更很少有人知道,王中軍佈局綜藝節目已經長達五六年,期間固然有《非誠勿擾》、《士兵突擊》、《私人訂製》等版權合作,但迄今沒有成功的自主產品,也一直沒有收穫合適收購的標的物。「華誼品牌、娛樂資源這麼集中,我們也曾經嘗試了幾檔自主節目,合作的電視台支持力度都非常大,但都沒有做成。癥結還在於人才的問題,這個行業找對人就做對事了,找對人說得很簡單,但要有很大的運氣。」

但是,無論進軍哪個文化子領域,華誼都大體遵循著基本的跨界準則:「產品導向」,電視劇、電影或者手游,都是產品導向的行業;「精品文化」,併購或者組建的團隊要高度追求完美;「長短結合」,華誼固然投資有長遠空間的產業,但要求盈利模式清晰,短期內即能實現盈餘。畢竟,從體量來說,華誼的家底說不上非常豐厚,經不起折騰。

2014年,王中軍「實景娛樂」的前瞻性佈局將會接受市場檢驗。

跨界地產現在是華誼的一個重要板塊。王中軍一直以「在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題公園」為夢想,要做以文化旅遊為基礎的電影衍生品——在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下,這類項目至少是不容易複製的。自2009年上市籌備開始,看好迪斯尼發展模式的華誼兄弟已屬意「實景娛樂」,先後在海口、蘇州、深圳、上海嘉定等城市進行嘗試。「華誼在實景娛樂上屬於輕資產投資,主要是品牌和知識產權輸出,重資產的部分主要靠和地產商合作,投資風險相對較小,而且,實景娛樂的業績穩定性更強。」宏源證券分析師張澤京評論說。

2011年以來,華誼兄弟確定投資的4個影視地產項目中,海南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已經試營業。在春節試營業期間內,限制人員的情況下,每天兩萬多人遊覽,「商家沒有進駐,沒有任何的服務,只靠實體建築、電影文化就吸引這麼多人,遊客的車停到幾公里之外。」王中軍的興奮溢於言表,「我們的實景娛樂佈局了兩年,從今年起到2015年,應該到了收穫的階段。」

上市4年來,華誼的利潤一路高歌猛進,「從上市前6000多萬利潤到了2013年6億多利潤,10倍增長,我自認為對得起所有人了。」王中軍說。

互聯網思維

王中軍是中國企業家裡最懂電影的人,中國電影人裡最懂商業的人,在企業界和娛樂圈都擁有特別好的人脈資源。曾有人總結,《大腕》裡的「搜狗網」、「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就是在飯桌上從張朝陽、汪潮湧等人那兒聽來的;《天下無賊》裡的淘寶網、《非誠勿擾》裡的杭州西溪濕地則處處透露著王中軍與馬云的淵源。他開玩笑,朋友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投資華誼的人都掙了錢」。

王中軍平素花大量時間與人交流,公司瑣事則參與不多,「就管理公司而言,管兩個行業的時候你可以專心經營,一旦管五個行業就不可能專心經營了,作為董事長我就專心在資本和戰略層面」。從2006年起,華誼兄弟的股東加入了馬云、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他們激發了王中軍有關互聯網的很多靈感。王中軍自述,他很喜歡去「IT數字中國領袖峰會」,真心抱著學習的態度去,因為互聯網的玩法會給與他很多靈感,他知道了華誼做的生意原來可以叫B2C,會琢磨下「平台思維」。

據胡明透露,華誼曾經認真探討過進軍視頻網站的可能。現在,公司依然在推進大量的互聯網項目,比如,與三大運營商合作,在智能手機端經營微電影頻道,進行視頻的推送服務;電影發行營銷也都大量採用互聯網的方式。王中軍並不吝嗇在新媒體的投入,「其實具體怎麼做我自己真不懂,就是相信這個團隊,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2013年11月,華誼和QQ啟動合作推出一款O2O的娛樂社交平台,騰訊提供平台,華誼提供全套版權和後台運營,接受《21CBR》記者採訪的當天,剛好聯盟粉絲數超過2000萬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就是新媒體帶來的可能性。阿里巴巴、騰訊都是華誼的股東,未來有各種合作的可能,只是現在沒有找到顛覆性的模式。」王中軍說。

成型的互聯網戰略固然沒有出現,但是,王中軍已經開始試圖以互聯網思維去運營他的公司,他有很多關於「平台」想法:比如,在文化內容製作方面,華誼可能不應該僅僅侷限在一家製作公司,而是一個發行、製作平台公司,「只要誰願意拍戲,華誼都可以服務他們」;將來的實景娛樂,華誼除了文化品牌、知識產權為項目「帶流量」,還可以提供增值性的專業服務,「有家深圳的地產公司胃口很大,希望買斷華誼在若干省的品牌和知識產權的使用授權,一個省標價一個億,一下子買5個省。還有公司開價30億,願意買下華誼實景娛樂的全國版權,分5年付清,問我們能提供哪些服務?這些事都很有商業想像力,完全可以去探索。」王中軍說。

平台的思考可能與華誼業態組合的隱憂相關。「華誼確實非常擅長併購投資,尤其是銀漢,未來收益會非常可觀。但是,遊戲和電影一樣,從產品的角度都是項目制的,買成功了並不代表下一個產品就一定好,同樣存在不穩定的問題。」林凌評論說。王中軍希望自己退休的一天,能夠交出一家「回報更加穩定」的公司。

縱觀華誼兄弟發展的歷程,早期整體的策略偏向於「隨機遊走」,上市後的願景日漸清晰:大娛樂、全產業鏈、新媒體、合理的業務組合……但是,王中軍沒有指出一條清晰的路徑,務實的動態管理是他應對這個變革時代的王道:「一個企業總規劃未來5年後的事,我覺得都有點瞎說,能把明年、後年的事做好就很不錯,產業環境變化太大,5年後可能又有新業態。一個戰略恐怕管不了5年或者10年,華誼站在未來能贏3年就成功了。我的任務是要想下一個3年,所有團隊努力將3年的佈局實現了,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東西,我覺得不用去想太多。」

一切都有可能,隨機應變,這是王中軍在動盪時代的真心話。

這種變化,就像有一天馮小剛可能不做導演一樣。馮小剛與華誼還有3部片約,「我們一起聊天,小剛會說起他拍大戲的體力問題,他的心態在調整,再拍幾年有可能不會在第一線拍戲了,也有可能調過頭來專心地去培養新導演。」王中軍自信地認為,馮小剛培養新導演也只會為華誼培養,「如果小剛給我們監製一部年輕人主導的戲,原先他拍一部可能賣6億,未來一年監製兩部,一部賣三億,收益對華誼是一樣的,我們又多出了兩個年輕導演」。

作為多年的老友,王中軍認定馮小剛一定會是個好監製,幫忙挑選演員、參與創作以及成本控制等都合適,「他不光能節儉辦春晚,拍戲也從來不會超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20

9158傅政軍:從屌絲程序員到新時代娛樂締造者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912-1.html
很難想像傅政軍曾經是大學裡的風雲人物。一般而言,那號人物要麼長得帥,要麼混社團,要麼有錢。而傅政軍個不高,長得不帥,至今也太能完整、流利表述一個長句子,家境也只是普通。但他在浙江工業大學的學弟周渝清告訴《創業家》,傅政軍當年的確是個風雲人物,「他做了一個太極鏈被風投看中了,就成立了一個公司」。

太極鏈大概是1999年成立,它本質上是個文本形式的廣告聯盟——每個網站都有交換鏈接,如果你加入太極鏈,那你公司的鏈接可能隨機出現在聯盟內的網站群裡。太極鏈的主要成員是力量薄弱的中小網站,傅希望大家互相交換流量,一塊兒把排名做上去,而他則從中收點廣告費。

但那是互聯網的萌芽階段,新浪、網易們還在持續虧損,更別說太極鏈了。偏偏他們年輕氣盛,心比天高。在拿到馮波(聯創策源創始合夥人,那時的身份是成為創投創始合夥人)的150萬美元投資後,太極鏈搬到了上海淮海路的寫字樓裡。

依靠投資人的錢太極鏈搬到了上海,但這事後被證明為一個錯誤的決定。「做太極鏈最煩的一件事就是每次都要等下一筆錢。要麼等融資的錢,要麼等客戶付錢,很煩。我們最高峰的時候有180個員工,後來沒拿到錢,一下子縮到18個人。」大學裡的風雲人物傅政軍在2001年噩耗不斷。

以此為鑑,傅政軍要求自己再創業時「至少能夠持平或者微利」。在此主旋律下,傅政軍嘗試了互聯網所有的熱門產品,他甚至猶豫過是不是要進軍開心網所在的白領社交,直到他發現自己的秀場和「音樂社交」也有著值得期待的未來,而且「實在跟不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才算放棄。

9158脫胎於韓國的在線視頻交友模式「十人房」。由於中國人看美女和社交的需求被強烈抑制,傅政軍在2004年做的十人房很快變成了百人房、千人房。為解決隨之而來的帶寬、人力等成本壓力,傅探索出了名為「秀場」的商業模式:以攝像頭裡的「漂亮」姑娘更多的注意力為目標,二三四線城市裡有些閒錢的年輕人、土豪PK著給她們送昂貴的虛擬物品。

傅政軍生於浙江金華,他認為跟自己類似出身的網民消費能力更高,「城市白領真正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其實很少。他們必須把大部分收入用來買房買車,不可能在虛擬網絡上一擲千金。而我們的用戶,可能是三四線鄉鎮網民和城市打工者,也可能是個小老闆,他們都有著極強的網絡消費意願。因為他們很無聊,我看很多視頻的背景都是店面,他其實是在看店,但平時沒什麼生意。」

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可預期的社交市場,讓傅政軍變成了一個專注的創業家,還先後吸引來了IDG和新浪等機構的注資。但攝像頭很容易成為中國人滿足性需求的隱秘通道,所以9158的工作重點除了促使PK經常發生外,就是主動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內展開掃黃打非工作。9158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視頻主播的皮膚裸露面積越來越少、衣服越穿越多的歷史。這也是眾多同類公司淪落於涉黃風波,而9158存活至今,並保持住行業老大地位的核心原因之一。

「它們是沿著河邊走,有時候就會濕鞋,出現了爆炸式增長,然後就死亡了。9158是沿著岸邊走,離河邊遠得很。我不需要每年翻倍的增長。」傅政軍向《創業家》表示,9158不在美女經濟、曖昧經濟等概念範疇內,而且自己這兩年正帶著9158加速遠離河邊。

9158聲稱秀場模式在其收入結構中的佔比正在下降(9158招股書中並未透露具體比例),更多的虛擬物品的消耗來自於朋友之間的互相捧場,公司的未來則是利用作為「音樂社交平台」所積累下的資源向線下KTV滲透,即O2O。

目前傅政軍的公司運營著26000個聊天室,2013年的營業額為5.48億元,但他表示,「IDG投我們的500萬美元一分都沒有花過,融它純粹是為了以防萬一。」

9158營收圖
 

\

(數據來源:9158招股書)

平均月度活躍用戶數

\

(數據來源:9158招股書)

平均月度付費用戶數

\

(數據來源:9158招股書)

9158用戶來源

2014年3月26日至2014年4月1日,9158約59的用戶來自於三四線城市;30%來自於二線城市;11%來自於一線城市

9158生態系統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23

優酷總裁力挺、梅克爾也按讚的「最熱血」節目 素人壯遊如何締造四億次感動點播


2014-10-06  TCW  
 

 

「侶行」,在中文辭典中是個不存在的詞,但自從去年優酷網推出《侶行》這檔自製節目,其背後「相伴而行」的概念,正在中國各地擴散,影響更多人,改變人生態度,勇敢踏上心中掛懷多時的旅程。

撰文‧鄭淳予

「互聯網帶給我們一個嶄新的時代,但我們都成了可恥的低頭族,朋友越多的時候,越是孤單,難得朋友見到面,見了面點完餐,就各自泡在手機上招呼各自的朋友。真正面對面的感受被遺忘了,我們也忘記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發出以上感性慨嘆的人,不是趕不上新時代的老企業家,也不是批判社會風氣的老教授,而是年僅四十歲的優酷總裁魏明。他能坐擁「全中國最大視頻網站」,全賴每天一.二億名網路重度使用者的「愛戴」,但他卻帶著這番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懷造訪台灣。

魏明來台短短三天行程,國內影視圈重量級人物都和他見面,外界也期待他能讓兩岸影視合作有更寬廣的未來。但是,九月二十六日政大一場魏明與知名製作人王偉忠的對談,魏明沒談視頻網站的未來,開口卻先講起一對中國夫妻的故事。

無敵伴侶

平凡卻動人,打敗《星星》原來,這對外表看來平庸的素人夫妻,是近來在中國暴紅的一對無敵伴侶,他們兩人在二○○八年發願,要用十年完成他們的另類「壯遊」。結果,計畫才走一半,他們自拍上傳的旅行紀實就被優酷網相中,並主動提出合作,將他們的旅程拍成戶外實境秀節目,名為《侶行》,這也是優酷網的第一檔自製節目。

「很高興能帶著優酷最重量級的節目來到台北。」魏明自信地說道。說是「重量級」節目,的確不誇張,《侶行》自去年六月在優酷網播出第一季就轟動,目前進行到第二季尾聲,觀看人次已達四億。

在中國知名社群網站「豆瓣」搜尋關於《侶行》節目的評價,網民給了九.四分的高分。雖然沒有縝密的「劇本」,但扣人心弦的程度,還略勝精雕細琢的《後宮甄嬛傳》(八.八分),及風靡亞洲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八.五分);雖然沒有俊男美女,《侶行》的受歡迎度,卻高過同樣也是實境節目,但有偶像明星加持的《爸爸去哪兒》(九.二分)。

互聯網顛覆產業的遊戲規則,影視節目也不例外。王偉忠說,視頻的出現讓有創意的節目出頭,素人也能當節目製作人。而優酷魏明相中這對夫妻當作自製節目的處女作,令人好奇這對素人的魅力何在?

故事的男主角張昕宇,綽號「二百七」,因為他是位體重達二百七十斤(約一三五公斤)的大塊頭,他在六歲那年,就認識女主角梁紅。兩人從小住在北京市二環外同一條街,一個街頭,一個街尾,古詩〈長干行〉所描述「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用來形容他們再貼切不過。

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梁紅笑吟吟說:「老張從小就是我的偶像。」為什麼呢?因為張昕宇真的非常與眾不同。

年輕土豪

什麼生意都做,賺好幾桶金「我爸是經商的,我從小就有個觀念,做生意就是賣別人想要、但不容易買到的東西。」張昕宇在就讀初中時,有天騎單車發現一處批發市場,便買了一批便宜的「太空杯」,再賣給學校,作為送給全校老師的教師節禮物,一口氣賺了六百元人民幣(以下幣值同),當時老師的月薪只有兩百元。

初中就展現靈活的生意頭腦,張昕宇甚至是全校第一個擁有「大哥大」的人(這支罕有的「大哥大」後來當然送給梁紅)。

出社會後,小兩口一起做過各種生意,開過小吃鋪、擺過冷飲攤、賣過羊肉串、承包過公共廁所、打掃過街道,經營過的「事業」不勝枚舉,他們甚至在二十歲出頭,就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一百萬。

「那時我看到崇文門市場外排隊買豆腐的長長人龍,就想:不如我來賣做豆腐的機器?」張昕宇回憶,他每天躲在人潮中,伺機觀察豆腐攤使用的製豆腐機,有機械天分的他,最後只花四萬元就做出要價十七萬元的「製豆腐機」,成功大賺一票。

兩人發了財後,開心地跑了幾家銀行,把賺到的一百萬元全領出來,在家裡對空撒鈔票慶祝,但樂極生悲的事馬上來了。有人檢舉他們使用的鍋爐未經登記,是非法使用,一夕間,賺來的錢全被重罰回國庫。

走過這遭暴起暴落,梁紅豁達地振奮張昕宇:「我們從零開始吧,以前也是這麼走過來的!」接著,他們繼續做首飾加盟、機械貿易,不到三十歲,已稱得上所謂的「土豪」。

「平日騎馬、打高爾夫,出國旅遊也買名牌包奢侈品,有年Audi(奧迪)出了新款車,我們一人買了一輛。」張昕宇說,常有人問他們是不是「富二代」,他總自豪地否認:「我還沒出世的孩子,才是富二代。」

盤點夢想

川震救難,體悟「做自己」○八年,汶川大地震改變了他們。當時張昕宇與朋友們組成一支救援隊深入災區。「我的營救據點在一間國小,操場堆滿了孩子的屍體,一位爸爸看我手上拿著鑿岩機,請我幫忙挖出他女兒,我一面挖,他一面跟我說著女兒生平所有的事,終於挖出來,人已經死了。」從沒掉過眼淚的張昕宇在那時當場號啕大哭。

「他從汶川回來後,陷入一段長時間的低潮,脾氣暴躁、靜不下心、難以入睡。」梁紅回憶道。「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是張昕宇回到北京後一直放在心裡的一句話。「後來,我們決定不做生意了,要做自己!」他說。

兩人花了好長一段時間重新思考小時候的夢想——「我記得我說過要在南極跟你結婚。」「我一直想去離家很遠的地方。」兩人把從小到大天馬行空的念頭,全攤開來想了一輪,這才發現,曾經富裕並未讓他們擁有行動力,小時候的「幻想」,全被成年後追逐金錢的「痴想」給取代。

○八年,他們規畫一段長達十年的「旅行」,「我想親眼看看這個世界,更多我所沒看過的角落。」張昕宇先把自己手上的兩個事業獲利了結,陸續回收一千五百萬元,作為這趟「壯遊」的準備金。

第一階段,他們挑了四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旅遊地點——「世上最冷村莊」奧伊米亞康、「仍活躍的活火山」馬魯姆火山、「槍林彈雨的海盜故鄉」索馬利亞、「一片死寂的核災之城」車諾比,「這些都不是常規旅行,很多是探險行程,要達到某些目的。」梁紅解釋。

比如,張昕宇垂降至馬魯姆火山口下,不僅拍攝熔岩湖的熊熊烈焰,也測量各項物理數據、採集火山樣本,捐贈給國家火山研究中心做研究。

「探險和冒險的不同,就在於準備。」張昕宇說:「我非常怕死,所以我做萬全的準備,身為一個處女座,我腦子裡隨時有四、五個配套方案。」他們第二階段的旅程自去年七月開始,駕駛帆船從上海出發,航行地球大半圈,完成在南極結婚的目標。張昕宇自豪地說:「我可以在航行途中任何一點辨別頭上有哪幾顆衛星,遇到緊急狀況,哪幾顆可以救我們。要是梁紅肋骨斷了穿刺肺部造成氣胸,我也知道怎麼急救處理。」今年二月,他們歷經七個月的航行,終於抵達南極,也實現了小時候的「幻想」,四億名網友共同見證他們的婚禮,德國總理梅克爾甚至捎來祝福:「愛情不是終日相視彼此,而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而行(引自《小王子》)。」張昕宇有感而發,一位「錢太多」的朋友成天嚷嚷不知要買哪一輛名車,看了他們的旅遊紀實後,竟放下物質雜念,到肯亞為落後地區蓋房子。「很多人因為我們而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就覺得,哇,天啊!」梁紅接腔說:「我們不知生命的長度會有多長,但生命的寬度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侶行》節目製作人、優酷網副總裁李黎略顯激動地說:「我即使已經與他們合作,每次聽到他們講旅程中的故事,還是會掉眼淚。」這對相伴而行的伴侶或許平凡無奇,但正是這種與常人無異,卻充滿無限可能的「平凡」,感動了無數網友。「我們倆,一加一等於一。」專訪尾聲,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魏 明

出生:1974年

現職:優酷網總裁

經歷:優酷營運副總裁、

搜狐總裁特別助理

梁 紅

出生:1979年

現職:素人探險家

張昕宇

出生:1977年

現職:素人探險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6

夢想家佩奇:谷歌的領航員 帝國締造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4/147718.html

i黑馬:科技大佬多少有點情懷,比如特斯拉馬斯克、亞馬遜貝佐斯都愛火箭,但這些與他們的主營業務無關。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也多少有點,它的主營業務是搜索,而今擴展到各個領域無人飛機、智能家居... ...他也是個夢想家。


 
目前,蘋果把谷歌視作其第一大競爭對手,亞馬遜、Facebook、微軟、雅虎以及許多名頭不太響的科技公司也都把谷歌視為各自的第一大競爭對手。《The Search》一書作者、企業家John Battelle說,“谷歌在科技產業可謂‘前無古人’,這包括多個方面:財務業績、市場覆蓋範圍和遠大抱負。”
 
谷歌在商業上的成功是無可爭辯的。過去3年,谷歌每年增長速度超過20%。谷歌的現金儲備——佩奇出任CEO時為3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73億元),也一直在增長,目前現金儲備以及等價物達到約6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8億元),這使得佩奇能更積極地對核心業務以及新項目進行投資。佩奇說,“我以前曾與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有過爭論,他總是說,‘你們涉足的領域太多了’。在專註於1或2個領域方面,喬布斯非常優秀。”他表示,盡管喬布斯的理念對蘋果很奏效,但他給谷歌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我們希望通過涉足更多領域,對世界產生更大影響”。
 
不到4年時間里,佩奇在他制定的戰略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佩奇擔任CEO前,谷歌就已經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現在,他與布林一道在推動多個重大項目。過去一年,谷歌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無人飛機方面投入巨資。谷歌還大幅擴大了風險投資業務規模。谷歌斥資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7億元)收購Nest,進軍智能家居市場。谷歌對生物技術公司Calico投資數億美元,研究延長人類壽命的技術。此外,谷歌還開始對能檢測血糖水平的隱形眼鏡進行商業化,並繼續大力推動虛擬現實產品谷歌眼鏡的發展。
 
谷歌最初的宗旨——“組織全世界的信息,使之能被所有人訪問並使用”,當初聽起來也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佩奇說,現在來看,這一願景“過於狹隘”了。他希望谷歌能繼續以大多數人認為不可思議的方式改變世界。正是這種意識以及谷歌強勁的財務業績,使得佩奇今年當選為《財富》的年度商人。
 
人們可以把谷歌這些意義深遠的項目視作“白日夢”。谷歌2010年首次披露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時,沒有人當回事。4年後,無人駕駛汽車似乎距離現實越來越近了,汽車產業在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上投入數十億美元,希望迎頭趕上。這是佩奇按照其設想改變世界的一個範例。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高管Ben Horowitz在談到佩奇時說,“他涉獵的範圍之廣令人感到吃驚。他是繼通用電氣的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或惠普的大衛•帕卡德(David Packard)之後最優秀的企業領導人。”
 
佩奇的雄才大略並非得到了所有人認可。谷歌“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信條被批為不過是一句公關口號而已。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批評者——其中包括競爭對手、監管機構和消費者,都認為,在涉足新業務領域時,谷歌粗野地利用了其強大的市場優勢。對谷歌的這種批評在歐洲尤其大。谷歌在歐洲遭到反壟斷調查,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罰款。
 
對谷歌的另外一種批評是業務單一,利用從搜索業務獲得的利潤投資“白日夢”項目。盡管谷歌的絕大多數營收仍然來自廣告,但自上任以來,佩奇一直在致力於實現業務多元化。據投資銀行Jefferies估計,YouTube今年將為谷歌貢獻近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9億元)營收。另外,Google Play商店和企業業務也將為谷歌帶來數十億美元營收。盡管Android是免費的,卻幫助谷歌擴大了移動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佩奇目前的許多投資都被認為是明智的,有助於確保公司未來的增長,防止搜索廣告業務減速。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Mark Mahaney說,“對於長期的技術發展趨勢,佩奇押對寶了。如果不涉足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和可穿戴設備領域,谷歌的價值要低許多。”
 
但佩奇對這些批評並不太在意。他說,推動他做出這些決策的原因很簡單: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他還決心避免重蹈之前一些科技巨頭的覆轍:它們只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業務,並最終被淘汰。世界上的頂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在一家墨守成規的公司工作沒有興趣,佩奇希望谷歌能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把公司打造成“百年老店”。他說,“這是推動我不斷努力的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