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瑞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為「本集團」)董事會(「董事會」)謹此通知本公司股東及有意投資者,由於多項不利因素影響,包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升、原材料(尤其是合金)及勞工成本上漲、業內競爭激烈、出口退稅減少、一般及行政開支上升(由於部署於大亞灣之未來業務擴充令員工成本增加,加上一次性上市費用支出及授予員工首次公開發售前購股權費用攤銷需在回顧年內入賬所導致),令本集團截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未經審核綜合純利可能較其截至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大幅下跌
...
greatsoup:
在招股書其實已經現形,好明顯的造高業績的手段,其實之後這家公司可能要n合1先得...哈哈哈哈,下一家就是現在招股的宏華石油設備,其盈利如2007暴升的原因是Nabor的訂單,如沒有Nabors的支持,就會像2006年的業績下跌,但Nabors之前和它有官非,之後以入股解決問題,但Nabors 仍佔這兩年盈業額的64%和30%。全世界石油設備商,第二位哈哈哈哈,包括做代工就是第二,這家公司缺乏大多的核心技術,若這家Nabors公司離之而去,股價大多大跌。
| ||||||
喺 熱熾嘅投資氣氛下,曼盛生物( 512 )除了具大股東龐大注資憧憬外,公司亦有引入外資巨頭作為策略性股東嘅引子下,預期未來股價將會展翅高飛。根據國內網上媒體報道,曼盛將會獲國務院屬下企 業之中國遠大集團,注入總資產高達30. 5 億元醫藥產業,同時再引入一家國際性名列前茅嘅大藥廠作為策略性股東,呢兩項重大嘅利好消息,勢可刺激曼盛嘅股價展開巨大升浪。依家,曼盛市值只係1 . 3 億元,純屬一隻淨完身等待大股東注資做嘢嘅殼股,所以擬注入30. 5 億元嘅資產,相當於依家公司市值嘅22. 5 倍,每股資產2 . 85元,所以刺激作用會好勁抽。噚日,曼盛股價以12. 2 仙報收,仍然處於谷底邊緣,值博率相當吸引矣! 最近,曼盛嘅控股權成功落係中國遠大集團嘅掌舵人之胡凱軍手上,其持股量約54. 8 % 。根據國內網上媒體報道,中國遠大集團擬將醫藥產業嘅資產注入曼盛,使其成為中國遠大集團嘅海外上市醫藥旗艦,然後再引入一家「M 」字頭嘅國際大藥廠做策略性股東,預期未來曼盛業務變身後嘅發展前景將會相當樂觀,加上有外資入股作為強心針,所以呢隻股份極大機會可變身成為一隻基金愛 股,依家係佢變身前奏趁低吸納,潛在上升空間會相當可觀矣! 傳注資兼外資入股 舊年,曼盛收購擁有中藥及保健產品製造商「雷允上」及「九芝圖牌」中國以外全球獨家分銷權嘅海珠,令曼盛與中國遠大集團拉上第一段情。大家知道,國內常說 「北有北京同仁堂,南有蘇州雷允上」,而雷允上係一家享譽過百年嘅中藥企業,正是「六神丸」始創企業,而有 265年歷史嘅雷允上,是由中國遠大集團嘅醫藥產業一部分,所以曼盛做了佢嘅海外獨家分銷商,已經同中國遠大集團拉上密切嘅關係。 最近,曼盛控股權又賣畀中國遠大集團嘅掌舵人,故此從舊年至今,投資銀行一直流傳中國遠大集團會將醫藥產業注入曼盛,使其成海外上市旗艦。 與雷允上再續情緣 成中國遠大上市旗艦根據報章報道,曼盛會大量發行新股予中國遠大集團,換取其龐大嘅醫藥產業。依家,中國遠大集團係一家集醫藥、房地產開發、國際貿易及金 融證券業等產業於一體嘅股份制集團公司,遠大集團目前已控股或參股了三家醫藥類上市公司,分別是如意集團、華東醫藥、浙江醫藥。 此外,遠大集團旗下還包括蘇州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常熟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武漢制藥廠等,在醫藥領域涉及了化學藥製造、生物製品、批發、零售等子行業。 中國遠大集團業務規模大,所以今次會先選擇向曼盛注入醫藥產業,而雷允上係其中一項,一來雷允上已是廣為華人認識的百年老店,二來是雷允上早已研究來港上 市,希望通過本港融資市場籌集來發展業務。 雷允上「六神丸」已被列為國藥絕密產品,現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八成。雷允上現產80多種中成藥。鑑於中草藥產品及健康食品嘅銷售額超過 200億美元,正以年均高達兩位數嘅速度迅猛增長,所以雷允上呢家百年老藥店,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注資後,曼盛會成為其上市旗艦,故此曼盛股價可望展開 綿綿升浪。 而家,曼盛股價仍然未起步,所以極之抵博矣!噚日,其股價以12. 2 仙報收! 黃希知 |
| ||||||
美股上周由金融股揭開第四季財報公布的序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除了虧損擴大外,兩者的結果也是雙雙低於市場預期。但是從股價上來看,市場似乎不那麼悲觀了。在財報公布後,星期三這兩隻股票皆以上漲作收,股價超跌現象已經提前反映了第四季財報的利空。 在 美股的持穩下,港股近期非常強勢。最近有一個個板塊被炒起的現象。今天炒注資,明天炒救樓市。繼東航(00670 )、南航(01055 )分別獲得注資之後,上星期三市場又傳電力、鋼鐵行業有機會獲注資。星期四在「溫總再出三招救樓市」的消息下,一眾內房股做好。其實這個現象是個好事,起 碼市場現在不再那麼恐慌,投資者對被炒起的股票仍然有追捧意欲。不像前一段時間,好消息、壞消息一併被解釋為利空。 現在的恒指水平,已經反 映了○九年第一、二季的不景氣。在沒有確實能證明○九年下半年更加差的情況下,我覺得現在的恒指不會再跌回這一波低10,600 點的位置。但現在絕對不是人家說的甚麼牛市第一期,這一輪的反彈,純粹是因為之前過於拋售,太多股票出現不合理價格而造成的。沒有人知道這個反彈會彈到甚 麼水準,我也是抱着摸着石頭過河的心態去應付這次反彈。但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醒自己,這只是一個比較像樣的反彈。因此當每個人都對大市又非常有信心時,自 己要懂得開始防守了。 合生勁升預料之外 之前寫過的「不倒閉便發達」基金中,選擇了一隻合生創展(00754 )。寫的時候是十一月中,當時股價在2.7 元附近。當時留意合生的原因是其股價最多時跌超過90% ,折讓的幅度過大。以合生創展這樣有着幾百億元資產的地產公司來說,雖然它負債是重,但是其折讓都不應該大過其他同樣負債重、但資產只有幾十億元的內房 股。昨天收市時,合生收報6.01 元,離開十一月中已經累積一倍多的升幅。我確實沒有想到它會升得如此快。當市場還是在擔心它財務出現問題時,它竟然以8 億多元於北京買了一幅地,以行動去告訴市場它們財政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結果是市場也認同其折讓過大的問題,於最近三天內升了50% 。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持有合生創展。 |
簡志堅 | 122(L) | 2,000,000(L) | HKD 0.480 | 10,047,151,398(L) | 422.23(L) | 25/02/2008 |
簡龔傳禮 | 122(L) | 2,000,000(L) | HKD 0.480 | 10,047,151,398(L) | 422.23(L) | 25/02/2008 |
簡志堅 | 122(L) | 106,860,000(L) | HKD 0.388 | 10,049,151,398(L) | 422.32(L) | 22/02/2008 |
簡龔傳禮 | 122(L) | 106,860,000(L) | HKD 0.388 | 10,049,151,398(L) | 422.32(L) | 22/02/2008 |
簡志堅 | 122(L) | 1,000,000(L) | HKD 0.388 | 10,156,011,398(L) | 426.81(L) | 19/02/2008 |
簡龔傳禮 | 122(L) | 1,000,000(L) | HKD 0.388 | 10,156,011,398(L) | 426.81(L) | 19/02/2008 |
股東名稱 | 作出披露的原因 |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 每股的平均價 |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
簡志堅 | 122(L) | 200,000,000(L) | HKD 0.510 | 9,707,151,397(L) | 315.27(L) | 04/06/2009 |
簡志堅 | 124(L) | 440,414,507(L) | 9,907,151,397(L) | 321.76(L) | 04/06/2009 | |
簡龔傳禮 | 122(L) | 200,000,000(L) | HKD 0.510 | 9,707,151,397(L) | 315.27(L) | 04/06/2009 |
簡龔傳禮 | 124(L) | 440,414,507(L) | 9,907,151,397(L) | 321.76(L) | 04/06/2009 | |
簡志堅 | 122(L) | 120,000,000(L) | HKD 0.450 | 9,907,151,397(L) | 375.47(L) | 03/06/2009 |
簡龔傳禮 | 122(L) | 120,000,000(L) | HKD 0.450 | 9,907,151,397(L) | 375.47(L) | 03/06/2009 |
簡志堅 | 122(L) | 20,000,000(L) | HKD 0.450 | 10,027,151,397(L) | 380.02(L) | 02/06/2009 |
簡龔傳禮 | 122(L) | 20,000,000(L) | HKD 0.450 | 10,027,151,397(L) | 380.02(L) | 02/06/2009 |
|
||||||
喊了五年要推出,卻始終雷聲大雨點小,毫無下文的「皇翔F4」,堪稱北市最牛、蓋得最久的豪宅,一連串的意外加上老闆沉得住氣,F4將成為台北今年最受矚目豪宅之一。 撰文‧梁任瑋 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新建豪宅非常稀少,號稱每坪將開價三百萬元的信義計畫區豪宅「皇翔F4」,動工逾五年,卻始終不願公開銷售。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F4就已竣工,當天並向台北市政府申請使用執照,而且迅速在今年一月十二日拿到使用執照,但公司為何否認到底? 命 好不怕運來磨,皇翔F4的故事,堪稱台北市豪宅一頁傳奇,從買地到興建風風雨雨不斷。二○○四年時,皇翔建設董事長廖年吉以每坪一百四十萬元天價,自國產 局得標編號F4的二千六百坪土地,因較底價每坪七十萬元高出一倍,而且預估每坪房價至少得賣八十萬元才有利潤,比當時大安區豪宅成交價六十五萬元還高兩 成,同業都等著看皇翔如何創高價。 為了降低成本,皇翔後來又花了四億元購買不少大稻埕古蹟容積率,移轉近千坪建築面積到基地。但又被市議員 質疑合法性,甚至連住在台北花園豪宅的「鄰居」、前匯豐中華投信台灣區負責人宋文琪,都跳出來向市府抗議,指F4興建二十層大樓會破壞信義計畫區的天際 線。為了擺平民怨,皇翔最後主動「變矮」,只蓋十七層,可售戶數縮減為四十九戶。 經過一連串風波,廖年吉為了不讓命運多舛的F4再被外人挑 毛病,乾脆先建後售,走低調路線。這五年興建期,從未對外做廣告,但依舊有不少富豪探詢,在此期間,價格一直變,一路從每坪一二○萬元、一五○萬元,最新 數字是喊到二五○萬元,「因為老闆不賣,得罪很多大老闆」,皇翔內部員工透露。 為什麼成本早就可以回收,甚至可以賣得比宏盛帝寶還貴,廖年 吉卻要封盤惜售?以F4總樓地板面積一.○五萬坪、每坪單價兩百萬元保守計算,總銷金額至少二百億元,扣除一百億元土地與營建成本,獲利金額高達一百億 元,等於「五年翻一倍」,對每股稅後純益貢獻度更驚人,每股可賺三十五元;若以每坪售價兩百五十萬元到三百萬元預估,獲利還會更高,等於是「放得愈久,賺 得愈多」。 一家上市建設公司董事長指出,皇翔這幾年陸續以相對高價買進北市台汽北站、民生東路土地,背負龐大財務及股東壓力,但現在台北市 的建商都在煩惱買不到地,皇翔反而是土地庫存太多,擔心政府實施空地稅。最重要的是,一連串的意外加上廖年吉沉得住氣,讓他成為這波房價大漲下的贏家。 「皇翔也要靠這個案子翻身!」法人指出,皇翔去年沒有業績入帳,每股稅後純益可能在○.五元以下,創八年新低,但股價卻維持八十幾元高檔,本益比高達一七○倍,遠高於其他營建股,都是靠F4這個案子支撐,皇翔當然要把這隻金雞母養得更肥再出手。 |
|
||||||
三月二十八日晚上九點多,位在松壽路上的中信金控依舊燈火通明;三個小時前,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和大都會人壽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施沛德才一起召開記者會,宣布中信金以一.八億美元購併大都會人壽。 記者會結束,中信金隨即在總部大樓樓上席開五桌,除吳一揆外,保險事業群執行長凌氤寶也共同出席,雙方高層一起開心為這門親事舉行晚宴,觥籌交錯中,氣氛融洽。 第 二天一早,雙方隨即南北兩地展開員工說明會,向大都會的員工說明這次購併案的影響。眼尖的員工立刻發現,凌氤寶很眼熟!原來,半年多前,當時身為國票金顧 問的凌氤寶,也曾陪同大都會的準前買主國票金高層和員工見面,後來因故未能順利成交;但有趣的是,凌氤寶在國票金購併受挫後,很快轉戰中信金,繞了一大 圈,這樁「親事」還是由他撮合成功,也因此凌氤寶被外界視為未來董事長的不二人選。 儘管外界一直把大都會當成是前中信金副董事長辜仲諒幕後操盤、重出江湖的第一戰,但中信金堅稱:不可能。畢竟,大都會購併才剛剛要送金管會審核,千萬不能節外生枝,所有與辜仲諒有關的話題,都要高度警戒、謹慎為上。 (林筱庭、劉俞青) |
|
||||||
塑化劑事件發生一個月,捲入風暴的食品龍頭「統一企業」終於道歉! 五月二十三日塑毒爆發,隔幾天統一被證實包括寶健運動飲料、蘆筍汁以及LP33膠囊等多種商品中鏢,長期身為食品模範生的統一食品形象頓時瓦解。 之 後,統一連兩天在報紙刊登半版廣告,宣稱已主動清查原料,力求停損,卻反遭「宅神」朱學恆點名批判,指統一「說了半天,就是沒道歉!」「廣告裡面連一個 『錯』字都沒有!」宅神發難,網友發火響應,覺得大家每天生活離不開統一,不知誤吃多少塑化劑,卻換不到一個道歉,甚至醞釀在七月十一日(代表7-11) 罷買統一超商(7-ELEVEN)。 六月二十四日,統一召開股東會,總經理羅智先雖說將打造國家級實驗室,並將品保單位改隸總經理室直轄,但仍不鬆口道歉。一向「硬頸」的羅智先雖深知輿情不滿,但也怕一道歉就概括承受所有錯誤,砸了老招牌,模糊了統一「受害者」的角色。 不過,也許怕牽累集團金雞母統一超商,統一終於道歉了。隔天各報第三度刊出半版廣告,聲明最下方有一行致歉文字,理由是「未能達到消費者的最高期待」。遲來的道歉誠意是否足夠,就看消費者買不買帳了。 (林讓均) |
||||||
2011-9-26 TCW
八月三十一日,台灣高鐵公布半年報,稅後淨利十九億八千萬元,是二○○七年通車至今首度繳出獲利成績單。 隔天,九月一日,興櫃市場立刻報以熱烈掌聲,成交均價由前一日的四.六八元大漲至五.四七元,漲幅達一七%。成交量也瞬間放大到二萬一千張,大幅超越原本每天一至三千張的水準。
買進高鐵股票的小股東,部分人心裡盤算的,是高鐵終於開始獲利,即便上市與否仍是個未知數,但只要高鐵開始 賺錢,以這種兼具穩定性與獨占性的事業,每年賺取一定的股利收入,也不失為一門好生意。
這樣的想法,其實不全然正確。 一般的公司,損益表最下方的稅後淨利和每股盈餘,就等於公司當期的獲利,而小股東也可以由此數字及公司過去盈餘分派的慣性,合理預期,自己可能分配到的盈餘多寡。
但根據會計界的分析,高鐵,卻可能是個例外。
原因一:特別股負擔大還清股息,普通股才配息 翻開高鐵財報仔細算算,就會發現,即使高鐵未來每年都像今年一樣賺錢,這些在市場上買進高鐵普通股的小股東,可能也要等上四十年,才能分到第一塊錢股利!
關鍵,就在高鐵龐大的累積虧損,和過去為了解決財務困境,在二○○三到二○○五年間,大量發行的特別股。 公司法規定,「公司非彌補虧損後,不得分配盈餘」,也就是說,假設過去連續虧損十年,今年突然賺錢,股東不能說,今年賺錢了,就想分配盈餘,必須等賺的錢已經可以抵銷過去十年的虧損,公司真正損益兩平之後,股東才能開始分享股利。
翻開高鐵半年報,目前帳上累積虧損仍有七百一十五億元。以高鐵上半年淨利近二十億,換算整年獲利四十億估計,要十八年才彌補的完。
但這十八年,只是第一關,接下來,還要先把過去積欠特別股股東的股息都還清。 高鐵一千零五十三億的股本,只有六百五十億是普通股,另外有高達四成,約四百億,屬於特別股。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在尚未收回前,高鐵每年都要固定支付四.七一%或五%不等的股息,如果高鐵當年度沒有盈餘可支付,就年復一年的累積下去。
截至目前為止,高鐵積欠特別股股東的股息,已經接近七十八億。但,這只是「截至目前為止」。 依照目前特別股的餘額,以及股息年利率計算,特別股的股利會以每年約十九億元的金額增加,而因為未來十八年的盈餘,都要先用來彌補虧損,並不能發放給特別股股東,因此,到了第十九年,虧損終於彌補完,高鐵的盈餘可以用來發放股利時,累積未支付的特別股股息,又多了三百四十二億元。加上現在的七十八億元,總共積欠四百二十億元的特別股股息。
一樣用每年賺四十億元估計,又要十年才能還清。但這十年中,每年還是不間斷的產生新的特別股股息。 這樣重複下去,到普通股股東真正能分到股利時,已經是四十年後,也就是二○五一年的事情。 當然,若是高鐵未來獲利狀況更佳,股東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會相對縮短。假設用兩倍的獲利推估,也就是高鐵每年淨賺八十億元,小股東大約等二十年,就有機會獲得分配。
原因二:特許權期限期限一到需無償轉給政府
但是,依照目前高鐵與政府簽訂的合約,二○三三年特許權就到期,高鐵必須無償移轉給政府。換句話說,在高鐵還是民間經營的這段期間內,小股東分配到盈餘的機率,的確不高。
這樣的資本結構,造成高鐵即使獲利,但對於高達五萬八千人的普通股股東而言,很可能看得到吃不到。 當然,若能向特別股股東收回他們手上的特別股,這些股息就不用年復一年,以每年十九億的驚人金額累積下去,不斷擠壓到其他普通股小股東的權利。
過去,高鐵之所以不收回這些早已到期的特別股,其實也是因為公司法規定,特別股只能用盈餘或者發行新股的方 式收回。而高鐵在今年之前,並沒有盈餘,且以其複雜的財務狀況,要找到投資人認購新股,也非易事。
但是,今年六月通過公司法修正案,七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的新法條,已經取消了特別股只能用盈餘或發行新股方式 收回的規定。也就是說,借款,或任何其他的籌資方式,都能拿來收回特別股。
問題是,高鐵資產雖然高達四千億元,但淨值只有約二百五十億元,若是借款來收回四百億元的特別股,淨值馬上 由正轉負。不但社會觀感難以接受,也有宣告破產的實質危機,除非說服特別股股東們轉換為普通股,否則短期內,難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針對普通股股東何時能夠分派到股利,以及特別股是否收回的問題,高鐵公司認為,由於未來獲利難以預期,因此 不宜用目前獲利情況,推估未來彌補虧損與償還特別股股息所花費的時間。
此外,高鐵方面也強調,該公司已針對延長折舊攤提年限等,各項改善財務結構方案進行努力,因此要說小股東們 在特許期間內拿到股利的機率很低,是過於武斷。
即便如此,但以現況來說,小股東們短期內是否能夠分配到股利,變數的確很大。只能說,高鐵,可以多坐,但要 投資高鐵,還是多考慮一下吧。
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3/20100524/37194_1.shtml
劉松琳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80」後,但讀書時代下雨天穿打補丁的褲子;他三次負氣離家出走,發誓要白手起家,但最絕望時為找一塊錢買泡麵把住所翻個底朝天,想過自殺。
他創辦並掌管著3000多人的企業管理培訓集團,自己卻只初中畢業,自學成才;他曾夢想成世界首富,如今打定主意要把95%以上的身家捐出去做公益教育,不讓貧窮耽誤孩子的一生。
劉松琳從投資100萬創立聚成,到把集團做成企管培訓業老大,他帶著團隊拼了7年。他對理財週報記者說:「我16歲走上社會,12年才做成這點事兒,不值得炫耀。」
人生第一個大師是父親
理財週報:你家庭環境很好,為什麼輟學?
劉松琳:我家在吉林省通化縣撫民鎮,是鎮上的首富,父親是個很優秀的企業家。但他性格剛烈,所以我跟他經常對抗,兩個男人的較量,針尖對麥芒。母親很柔,我跟母親很近。
我從小就是班長、優秀少先隊員,挺有光環的,但父親覺得讀書沒什麼用,初中畢業就不讓讀書了,我落下了一個心結。而且他動不動就說「他媽的,你給我滾」,我那時十六七歲很叛逆,滾就滾,就出去賣酒,開理髮店,賣佛像。現在成熟了,叛逆的心態逐漸少了,但還是不服輸。
理財週報:現在矛盾化解了嗎?聚成的經營他會給意見嗎?
劉松琳:早期很關心,但不干預我,這點父親做得很好。我上了400多堂課,最後總結跟那些大師學到的東西,發現我人生的第一個大師就是父親。
他對我非常嚴厲,從來沒有嬌生慣養,1994年初中14歲時,下雨天還讓我穿帶補丁的褲子,做操的時候都怕同學笑。父親很節儉,這對我影響很大,我現在也經常坐機場大巴、地鐵。
父親還做什麼事兒都很有決心,很要強。從小他就對我們說,別人能做的事兒,你為什麼不能?我2002年底到深圳旅遊,2003年的3月份就再次 來深圳開佛像店,也就二十一二歲,特迷茫。記得有一天下班時間我站在天橋上,看到車流穿梭,萬家燈火,想到沒有一個小窗是我的,沒有一輛車是我的,我就對 自己說:這麼多人都有了,我一定要有。這個決心,是跟父親學的。
還有父親的魄力,對我也有很深的影響。領導能力,很重要的都是心智能力,需要在逆境來磨練,父親對我的心智磨練是很大的,所以我現在特別感恩父親。
理財週報:如果時光倒流,你會選擇現在的路徑,還是先讀完書走更多人走的路?
劉松琳:我願意讀書,走正常的路。我經常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以前沒有讀,現在需要拚命讀。沒有讀多少書,造成我的一種心理,老感覺內心缺失,跟有文化的人比矮了一截。所以,現在一直不斷學習來彌補自己。
我是留下來備用的
理財週報:開公司當老闆不容易,還是做給人上課的生意,你怎麼去適應的?
劉松琳:我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進入管理培訓行業的。這幾年,我聽了400多堂課,基本上一個時期一個重點:2003年人力資源,2004年財務,2005年領導力,2006年國學,2007年接觸資本運作,2008年開始學馬哲,最近我又做了一個20年的學習計劃。
聚成發展這麼快,我怕被企業拋棄。其實,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領導者本人的水平往往會成為企業的瓶頸。
理財週報:在聚成的管理層中,你是最年輕的,跟其他人怎麼溝通配合?
劉松琳:人家以為聚成到今天是我自己做了好多,其實不是。我一直認為,很年輕就成功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我是後一種。
我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比如總裁陳永亮是MBA出身,經營過幾家企業,我們性格互補,我柔他剛,我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他如果罵了哪個員工一頓,會給我打電話說,「趕緊安慰安慰」。
理財週報:有人說你像劉備,特別懂得用人。你怎麼看?
劉松琳:我知道有這種說法,但我的理解是,我就是留下來備用的。現在如果有的課程講師突然去不了了,我就去做替補。
創業秘訣:磨練心智,腳踏實地
理財週報:聚成最讓你踏實的東西是什麼?
劉松琳:2003年以來走到現在,早期業務能力突現,金融危機出現、管理層動盪,還有能夠取得不錯的業績。這不僅依靠個人,而是管理系統打造出來的,未來的挑戰就是產品研發。
理財週報:這麼多年來你最顧慮的事情是什麼?是管理麼?
劉松琳:不是,最顧慮的首先是個人、企業的能力成長速度還不夠快。另一個就是,我們一個公司搞得熱火朝天,不知道主流資本、市場怎麼看我們?怎麼變成一個市場的公司,甚至一個跨國公司?
理財週報:你肯定也有很大的壓力,怎麼去調整和應對?
劉松琳:一個人覺得有壓力,有困難,是自己能力不夠強。每當遇到壓力的時候,就是需要找能力的盲點了。比如,我過去覺得管人很有壓力,每個人都各想各的,後來學了課程,知道要建立一種企業文化。我一直是缺什麼就補什麼,堅持學習,不逃避。
理財週報:很多人都特羨慕你這麼年輕就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你對創業者有什麼建議?
劉松琳:去一些大學作交流,有學生就說,「松琳大哥,你怎麼快就成功了,講講經驗吧。」我特別想說,第一、我只是起步比較早,16歲出來創 業,12年才做了這點事兒,並不是值得炫耀;第二、不要只看現在的結果好像很光鮮,聚成已經是我第四次創業,要看到我經歷過的挫折。忽略早期的奮鬥過程, 可能會誤導創業者。
過去我對挫折輕描淡寫,結果很多人說我幸運。我最困難的時候身無分文,為了找1塊錢買泡麵把租的房子翻了個底朝天,結果最後沒有找到,想要自殺。當時,覺得沒面子,跟老爸說出來創業不要家裡一分錢,結果自己連飯錢都沒有。
創辦聚成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副董事長周嶸退股,副總裁袁麗軍離職,對團隊影響特別大。我代表聚成幾千員工,自己才二十幾歲,心智的磨練是很大的。
我始終覺得,逆境對我是好事兒,磨練心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沒有這些磨練,很難去擔當大事。
第三點建議,一定要落地,鴻鵠之志螻蟻之行,腳踏實地才能走得遠。大學生創業,一開始商業計劃特別好,遠景非常不錯,但好多不知道從腳下做起。 王永慶一開始是送大米的,李嘉誠最早是做肥皂盒、塑料花的。我認識一個人大的學生,出來剛開始賣盒飯,後來代理機票。我覺得他做得很好,首先解決自己生存 的問題,再圖發展。很多人是飛到天上去了,落不了地。
我追求的是簡單,還有幸福
理財週報:你的個人財富現在是什麼狀況?聚成最賺錢的是上課,你好像這幾年沒怎麼上課?
劉松琳:我在深圳買了兩套房子,生活算是小康水平。的確沒有上課,一直在聽課,前年年薪67萬,去年我又主動降了,只有48萬,交稅之外主要是供房。我的收入並不高,現在大家主要把精力放在上市上。
理財週報:你真的是房奴?
劉松琳:是的。買的第一套房子比較小,有能力付現,但朋友跟我說,如果資金有比較好的投資途徑,貸款買房更好,我的觀念後來就轉變了。但是我現在的確沒有太多錢,公司近兩年沒有分紅,這兩年國內災難多,我2/3的收入都捐出去了。
理財週報:聚成上市後如果市值100億,你個人的身家就超過20億,有沒有想過那麼多錢怎麼花?
劉松琳:的確有人幫我算過,上市之後我個人會有很多錢。但我經歷過奢侈和浮華,過了浮躁的時期,不會有什麼衝動了。我現在希望一切都儘量簡單。
舉個例子吧,我們培訓行業的講師一般都有助理,有的甚至帶5個助理,有人負責生活,有人負責講課,有人負責平時工作。我現在一個助理也沒有,以 前有過,但安排去別的崗位上去了。去外地,人家說請吃飯,我說不吃,在飛機或者火車上吃了快餐;到分公司,一般都不會通知他們,派車接送太麻煩,而且他們 總是安排總統套房、豪華酒店,我不住的。
理財週報:你好像曾經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世界首富?現在對錢是什麼態度?
劉松琳:是的,現在對財富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了。當然,我也享受財富帶給我的快樂,比如我的嗜好玩手機。但年齡越大,事業越發展,便覺得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成功不在擁有多少錢,如何將個人、企業的財富轉化為社會財富,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究竟追求什麼?最早學成功學,我以為戴名表、開名車就是追求;後來我明白了,我追求的是幸福,家庭幸福,社會幸福。
理財週報:聚成上市之後你會有更多錢,會捐更多出去對吧?
劉松琳:我的錢肯定都捐出去,不會留給孩子,留給孩子的應該是好的教育。早幾年,我就已經跟我的員工說,我至少是95%的財富都捐出去,讓大家來監督我。捐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多種,也許會捐出去成立一家基金,沒有任何名利的需求,向巴菲特學習。
理財週報:建基金主要是幫什麼人?
劉松琳: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我不是做扶貧,但小孩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原來打算,40歲以後就完全做公益事業,只要有能力非常好的人,非常願意讓位。當然,我不會放下企業不管,因為聚成做企業管理培訓,可以幫到很多企業,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
||||||
今年一月,台灣彩券創下史上單月 最高的銷售金額,達到一百七十六億元,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換算,平均每人貢獻達七百六十五元! 台彩是中信金旗下子公司,自二○○七年起發行 公益彩券,去年銷售金額衝到九百一十二億元,年成長近一三%,不僅創下中信集團接手公益彩券以來的歷史新高,也首次轉虧為盈。 台彩轉虧為盈 的轉折關鍵,就發生在去年的農曆春節期間,銷售連續兩個月破百億元。今年一月彩券買氣繼續發燒,比去年同期成長逾六三%,創史上單月新高。 每 年一、二月是公益彩券的旺季,台彩董事長薛香川指出,通常第一季彩券業績,就占台彩全年銷售的三分之一。因此,台彩也選在此時重兵出擊,其中,大樂透、刮 刮樂這兩項產品的春節加碼策略,是銷售關鍵。 顛覆策略一:提高中獎率加碼一個頭獎,不如一百個百萬獎 台彩的春節加碼,歷經三 階段的改革。第一階段是二○○七年至二○一○年,此時期採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至三億元,買一張五十元的樂透,只有一組開獎號碼可對,得獎機率偏低,可能 只有一人中獎。獎額雖高,中獎率卻低,且只能對一次,讓民眾興趣缺缺。 第二階段是去年,台彩改變策略,同樣加碼兩億元,但大樂透頭獎只加碼 一億元,另外一億元,則是分散成一百組的「百萬大紅包」,這表示,一張彩券可以對獎兩次,既可中大獎,也可中小獎,得獎人至少有一百零一位,中獎率大幅提 高。 薛香川指出,加碼最大獎,不如提供更多得獎機會,因為頭獎只有一個,一般人會認為全台灣只有一個兩億元大獎,中獎率偏低,並不吸引人。 這項「一億不如一百萬」的產品創新策略,正是台彩去年一月創下一百零七億元銷售佳績的秘密。 第三階段是今年,台彩擴大加碼七億元,創下歷年 最高的加碼金額。除了延續去年「百組百萬」活動、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還特別加開「十組千萬」的促銷獎號,獎金變成大中小三種,而且可以對三次獎,得獎 人至少有一百一十一位,激勵彩券銷售金額再創新高。 除了傳統型彩券如大樂透熱銷,立即型彩券「刮刮樂」也是推升銷售額的一大功臣。今年農曆 年,台彩以「史上最高頭獎」的噱頭,推出新春刮刮樂「兩千元拚二千六百萬」,一張彩券就要價兩千元,是史上最高價,而且中獎率號稱達八○%,最小獎也有一 千元,相較於過去中獎率約三○%至五○%,這次的高中獎率引爆搶購熱潮,多數投注站刮刮樂都被秒殺一空。 無論是大樂透或刮刮樂,台彩的行銷 策略都是同一種原理,就是提供更多中獎機會。薛香川指出,這個點子聽起來並不難,但執行上卻有難度,例如過去只要開一次獎,百組百萬卻要加開一百組號碼, 無論是行銷宣傳或電腦系統,都顛覆了過去的做法。 運彩科技總經理洪主民指出,公益彩券發行十年,已邁入成熟期,銷售量節節下滑,去年大樂透 又頻頻摃龜,民眾意興闌珊。台彩透過提高中獎組數,而非加碼獎金,讓失望的民眾感覺得獎機率提高,結果重新吸引買氣回籠,是相當高明的行銷手法。 從 事彩券業長達十年,中華民國彩券工會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林俊福也認為,比起過去經營彩券的銀行,都把彩券當作例行公事,台彩這兩年,卻積極推出各種新玩法, 讓民眾感覺更加有趣,更能激發購買的熱情。 顛覆策略二:話題性廣告豬哥亮代言,敏感身分反激發買氣 不僅是行銷策略奏效,台彩 業績創新高,也和廣告效果息息相關。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公益彩券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呂學淵指出,台彩懂得適時做廣告,在新春期間推出,並且宣傳彩券新玩 法,達到最大宣傳效果。 公益彩券在二○○二年剛推出時,在一連串「爸爸買給你」、「曉玲嫁給我」等話題廣告推廣下,讓第一屆發行機構台北銀 行(後與富邦銀行併為台北富邦銀行)第一年便創下銷售千億元的佳績,後來,公益彩券的廣告卻開始沉寂,彩券銷售額也逐年下滑。 直到去年農曆 年前,台彩找來國民導演吳念真寫廣告劇本,同時還逆向操作,找來曾因簽賭跑路的藝人豬哥亮出任公益彩券代言人,廣告還拿豬哥亮過去敏感的賭博話題當橋段, 反而引發話題和買氣,讓公益彩券更深入民心。 瞄準第一季是彩券銷售旺季,薛香川指出,當時台彩決定把一年廣告費用的三分之一大膽砸在第一 季,推出兩個廣告,一個是鼓勵民眾買彩券做公益,另一個則是宣揚百組百萬的新玩法,加上過年期間,缺乏重大新聞,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大樂透的新聞,宣傳上達 到加乘效果。 除了話題性,台彩推出的新廣告,也重新把「做公益」和「買彩券」劃上等號。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簡源呈指出,有別於過去彩 券廣告強調「圓夢想」的意象,台彩廣告的成功之處,在於讓民眾感覺「即使沒中獎,至少也是做好事,」為彩券銷售加分不少。 回顧台彩一路走 來,堪稱蓽路藍縷。公益彩券一開始由財政部委託北富銀發行,中信銀是第二屆的得標者。一般以為,經營公益彩券穩賺不賠,但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彩券與博彩研究 中心主任劉代洋曾形容,「得標才是噩夢的開始,」這就是所謂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當初中信銀以七年一百四十六億元 回饋金,標下公益彩券的發行權,超出財政部底價的九倍,換言之,中信銀平均每年要回饋國庫近二十一億元回饋金,加上台彩的經營成本,公益彩券每年銷售額必 須達到九百億元,中信銀才有可能損益兩平。 先天上,台彩就背負沉重的回饋金包袱,想要損益兩平或賺錢,只能從擴大彩券營收、撙節管銷成本兩 種方法著手,台彩發行彩券初期選擇了後者,企圖採用不同於之前,較便宜的資訊系統管理模式來節省成本,結果第一天早上一開賣就全台大當機。 由 於台彩資訊系統頻頻出包,初期的大樂透投注量一天不到一億元,跟北富銀經營的高峰期,每小時平均三億元投注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僅造成公益彩券銷售 數字創下開賣以來新低,財政部一度揚言要停止中信銀的發行權,大傷中信銀形象。 外在環境也不利於台彩。公益彩券從二○○二年開賣以來,銷售 熱度逐年遞減,從北富銀負責發行第一年的一千零一十九億元的高峰,一路下滑,至最後一年(○六年)已經掉到七百四十億元。○七年彩券經營權交到台彩手上, 第一年銷售額竟跌到六百四十二億元,距離高峰時期足足掉了三百七十多億元。 熬了五年,台彩總算吐氣揚眉,不再是中信銀的大包袱,中間有人為 的努力,也有運氣的成分。薛香川不諱言,去年大樂透連續摃龜,讓台彩多賣了四十七億元,「那是運氣,」今年仍須努力拚出九百億元銷售。 如 今,台彩得以重返榮耀,主要是瞄準人心的行銷策略奏效。做為台灣最大「組頭」,台彩打出一手漂亮的牌,憑著「少錢多獎」的產品行銷、反向操作的廣告策略, 成功吸引了買氣,終於擺脫了輸家命運,成為賺錢的莊家。 【延伸閱讀】第5年轉虧為盈——中信金經營台彩銷售額 2007 年:642億 2008年:731億 2009年:718億 2010年:809億 2011 年:912億中信金每年須繳回饋金21億元給國庫,加上經營成本,銷售額須達900億才能損益兩平。 資料來源:台灣彩券 整理:鄧麗萍 【延 伸閱讀】政界轉商場 薛香川證明自己很會賺台彩翻身最大推手 台彩銷售額創新高,首次轉虧為盈,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董事長薛香川。 這 位行政院前秘書長,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因發言不當、引發爭議而請辭,沉潛半年後,被中信金網羅,出任子公司台灣彩券董事長。當時中信金弊案纏身,外界認 為,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延攬薛香川,只是「請門神」,主要是想藉薛香川的人脈,為兒子辜仲諒的官司,在府院建立溝通管道。 沒想到,當時被指 「毫無財金經歷」的薛香川,二○一○年三月上任後,卻認真起來,在台彩營運上積極作為,帶領台彩走出虧損陰霾,頗令外界跌破眼鏡。 他深受重 用,領軍中信金七人小組 在薛香川接手之前,扣除二十一億元繳回國庫的回饋金,台彩每年虧損兩億至六億元。薛香川上任後,節流方面,透過改變 開獎落球順序來調整遊戲規則,並降低威力彩頭獎保證獎金,同時,也推出「百組百萬」的行銷點子,搭上春節銷售旺季,去年第一季營業額比前年同期成長三 ○%,終於讓台彩走出連年虧損的窘境。 上任短短兩年,薛香川能夠快速進行改革,也彰顯了他在中信金集團內被重視的程度。由於辜仲諒因紅火案 無法接班,辜濂松為中信接班轉型,設計出「中信金七人小組」的制度藍圖,就由薛香川擔任召集人,去年三月中信金購併大都會人壽的董事會上,也是由薛香川代 理人在海外的辜濂松,主持重大決策會議。 做為辜家從外面禮聘進來的左右手,薛香川被賦予的權力,讓他在台彩經營上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過去 掌管台彩的中信銀個人金融前執行長尚瑞強,或是北富銀彩券部主管楊瑞東,都無法比擬的權力和地位。 他尚有挑戰,彩券經營權年中競標 薛 香川的下一個戰場是新一輪的彩券經營權之爭。彩券一年銷售量高達八、九百億元,牽涉龐大金流、手續費等有形收入和廣告行銷等無形效應,以及財富管理和慈善 捐款等周邊效益,因此每次重新遴選發行機構,都讓銀行搶破頭。 台彩發行公益彩券的期限將於明年屆滿,財政部預計於今年年中重新招標,志在連 莊的中信銀,預料將會硬碰第一屆發行機構北富銀,以及兩度參與競標失利的台新銀行。 從政界轉戰商場,薛香川展現了經營有道的另一面,連馬英 九總統也笑他,「沒想到我們的行政院秘書長這麼會做生意。」目前薛香川除了擔任台彩董事長,也是中信金董事,外傳未來有可能在辜濂松退休後,出任中信金董 事長。台彩在薛香川帶領下,首度由虧轉盈,已成為薛香川在中信集團地位後市看俏的籌碼。 |
|
||||||
這是第一次,台塑集團不參與旗下 DRAM廠華亞科投資。這個花掉台塑集團上百億金援的事業,終於止血第一步。 二月二十二日,華亞科董事會決議,通過私募案,以每股六‧五五元價值計算,募資五十億元。這些股份全由全球第三大DRAM廠——美光買下。美光超越台塑集 團的南亞科,擁有近四成股份,成為華亞科第一大股東。 繼二○○九年,爾必達買下力晶股份成為合資公司瑞晶大股東後,這是第二宗DRAM外商取代台商,成為合資企業大股東的案例。這對華亞科大股東台塑集團而 言,乍看是短多。爾必達宣告破產後,DRAM產業局勢再次改變,美光在這個關鍵時刻投資華亞科,準備大舉進攻市場。 南亞科會再金援嗎?自己財務需要,應該不會 台塑集團過去多次「金援」華亞科。南亞科總經理吳嘉昭坦言,「華亞科向台塑借了不少錢」,根據華亞科財報,二○一一年華亞科向台塑集團累積借款一百八十億 元,華亞科獲利狀況不佳,光是過去四年,就賠掉了新台幣六百多億元。 美光接手華亞科後,二月二十四日,本刊記者採訪吳嘉昭,「以後還會不會借錢給華亞科?」本刊記者問,他說「應該是不會」,他補了一句,「即使要,也要跟美 光商量。」他坦言,這一次台塑集團不再投資華亞科,因為「南亞科自己財務有需要,無法支應私募。」(編註:南亞科因為負債比高達八成,需要現金改善財務結 構,已經沒有多餘資源。) 吳嘉昭對華亞科未來樂觀,「債務解決後,華亞科將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借款。」 不用再靠母公司金援,這條路,華亞科走了好多年。二○○一年科技股泡沫時,台塑集團曾計算,若要結束DRAM事業,「要花掉七百到八百億元」,最後因為景 氣轉好放棄。○九年金融海嘯時,華亞科原有的技術母廠奇夢達破產,台塑集團決定「自力救濟」,金援華亞科,由奇夢達製程轉換為美光製程。 透過轉換製程後,華亞科成功「黏上」美光。美光財務長佛斯特(Roland Foster)公開表示,「華亞科的技術,就像美光自己的工廠,」美光最先進的DRAM技術,同時在維吉尼亞的自家工廠和桃園華亞科的工廠投產。 爾必達宣布破產後,短期影響不大,長期對華亞科有利。摩根士丹利二月二十四日報告也指出,二○一二年華亞科要由虧轉盈,仍不太可能。 但睿騰總經理王安亞觀察,爾必達走到破產一途,表示日本政府和東芝不支持爾必達,接下來爾必達只有和美光合作,或和大陸合作兩條路,「華亞科是美光最重要 的DRAM製造中心,」王安亞說,一旦爾必達靠向美光,將會是由華亞科出面整合爾必達的DRAM製造,甚至接手美光NAND Flash製造,「成為美光的記憶體製造中心,」未來空間更大。 對美光而言,則是做到一筆不吃虧的精算生意。 美光打什麼算盤?逢低布局,撿便宜產能 精算一: 撿到低點股價入場。這次私募,美光是趁景氣谷底,低價買到華亞科股權。兩年前,華亞科每股股價約為二十五元,一路下跌到去年十二月,每股四元的低點,美光 買進的價格,已逼近金融海嘯時華亞科股價的最低價。(編註:二○○八年十一月,華亞科每股曾跌到六‧九元) 精算二:取得華亞科低成本產能。去年第四法說會中,美光財務長佛斯特也表明,「華亞科對美光有重要價值(Inotera is highly valuable to us)。」美光的策略,就是不斷買進比別人更低成本的資產,降低製造成本。王安亞估計,華亞科用美光技術製造DRAM,比美光自己做,還便宜兩成到三成。 美光的算盤是,即使未來市場不如預期,美光仍能透過賣股出場,風險不大。 精算三:逢低布局,等待Win 8商機。美光的投資是為了抓住今年DRAM產業商機。法說會當中,美光表示,Ultrabook將帶動新一波換機潮,Windows 8「將刺激大家使用更多的記憶體。」美光還舉例,現在開發出的智慧型恆溫器,就裝有五百 MB的DRAM。為了拿到更有競爭力的成本,美光才選在這個時候投資華亞科,搶進三十奈米製程。 三年內,台灣兩家DRAM合資公司紛紛轉為由外商主導。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事?正面來看,這是台灣加入美日聯軍,擺脫DRAM「慘」業的機會。 現在,即使位居第三名和第四名的美國美光、日本爾必達的市占率相加,也只贏過第二名韓國的海力士不到一個百分點,更遑論是最大勢力三星。「台灣有機會成為 關鍵少數,」王安亞說。 只是,身為台灣兩兆雙星,並向銀行團借貸近新台幣千億元的台灣DRAM產業,為何會走到非要賣掉主導權,才能存活的地步?是我們更該思考的事。 |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