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經濟最具份量的兩個地方。討論這兩地增長路徑,對未來深有意義。
2013年10月22日,江蘇省公佈前三季度GDP增長數據,同比增長9.6%,總量達到4.193萬億元。此前一天,廣東公佈的GDP初步核算結果為4.447萬億元,同比增長8.5%。這兩個中國經濟大省的差距,已經縮小到254億元。
在GDP排行榜上,廣東與江蘇多年來一直站在隊伍的最前端。
縱覽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歷年GDP排名史,江蘇曾是最初的「老大」,直到1989年被廣東反超,廣東盤踞主席位24年至今。此後多年,江蘇一直保持著第二的位置,僅在2004-2009年間被山東取代。
不過,自2004年起,江蘇的GDP增速一路領先廣東,差距逐步縮小。
為什麼從2004年起江蘇的增速就快於廣東?兩省經濟模式有怎樣的不同,作為影響經濟關鍵因素的政府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中國經濟最具份量的這兩個省份,他們各自走過了怎樣的路徑,又面對怎樣的共同挑戰?未來將會如何演變?
就以上問題,南方週末特邀一些長年觀察這兩地經濟的學者進行討論。他們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易鵬、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以及「廣東民間網友考察團」負責人胡剛、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遠鵬、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夏永祥。
南方週末:為什麼江蘇的增速會連年高於廣東?
易鵬: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廣東經濟先期進入了結構調整期。
服務業提升,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像第二產業那麼快;廣東投資出口型的結構逐漸改變成內需驅動的結構,對GDP拉動效應減小;廣東的工業製造當年更多依靠輕工業,現在轉型投資重工業。但是「騰籠換鳥」以後,「籠」是「騰」出了一部分,換的「鳥」卻還沒有。
夏永祥:江蘇超過廣東,我覺得在於江蘇的後發優勢。
整個國家開放格局發生變化。近幾年,江蘇省的實際利用外資已經超過廣東,排在全國第一位,2012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357億,廣東235億。
科教興國,創新驅動。江蘇省科教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北京、上海。
第三是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優勢。全國百強縣的前十名中,江蘇就佔到六個。
張遠鵬:從市場規模看,廣東開放得更早,以外銷為主;江蘇是內外銷聯動的,這是江蘇的一個優勢,規模大於廣東。
從產業結構來看,江蘇的新興戰略企業要優於廣東,像光伏(出口占到全國的50%-70%)、風電、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等。從我知道的高新技術增長率來看,江蘇18%,廣東10.7%。
第三看投資,江蘇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20.5%,廣東是15.5%。
江蘇的投資要遠高於廣東,特別是民間投資。2012年江蘇民間投資的增長率雖然只高廣東0.1%,但是它的體量是廣東的一倍以上,高達1.5萬億元。
最後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上江蘇比廣東強。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同是省內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地方,蘇中蘇北佔了全省GDP的43.5%,而粵東粵西粵北只佔全省GDP的26.37%。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江蘇增長快過廣東我覺得也是正常的。
南方週末:經濟增速發生變化,是否與兩省經濟模式有關?歷史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省經濟模式一直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胡剛:改革開放前,江蘇是超過廣東的。改革開放後,廣東超前了。
首先是地理和自然條件。長三角平原開闊,整個長江流域都是它的腹地,經濟發達;珠三角平原小,北邊是山地,珠江腹地主要是西江,到云貴高原、廣西,這一帶的經濟不怎麼發達。從氣候角度,江浙四季分明,廣東颱風比較多。因此長三角的農業基礎要比珠三角好,江南農業比較發達,而工業發展最早源於農業。
其次是歷史原因。近代洋務運動,西方國家進入上海,民族資本家聚集於江浙。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五」到「五五」時期,江蘇和上海是國家重點工業佈局的地方;珠三角主要是輕工業,造紙、造酒,沒有大的工業項目。
改革開放後,廣東經濟地位上升。服裝、家具、輕紡工業滿足了人們需求。江蘇經歷了1980年代的滯後,1990年代才隨著浦東發展起來。
丁力:改革開放之後,珠江口西岸以本地企業為主,比如中山、珠海,有點像浙江,但與其又不同,我稱作是「內源外向」,指本土企業把產品賣到國外去。珠江口東岸是「外源外向」,廠商和訂單都是國外的。
江蘇最開始的時候是「內源內向」,後來也發展為「內源外向」和「外源外向」。最初是集體的、自主的、本土的,浦東開發後大量地承接外商投資。所以說,江蘇「前半截」是浙江,「後半截」是廣東。
南方週末:是不是意味著江蘇接下來也會遭遇廣東的問題,也會出現廣東式的放緩?
張遠鵬:有的學者講,廣東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江蘇還在工業化的後期,所以江蘇比廣東速度快,等到江蘇完成了後工業化,速度也會下來。
我覺得這個值得商榷,第一,江蘇在發展新興產業、服務業上,一直在學習廣東服務業的發展,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江蘇的民營企業發展很快。一般貿易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加工貿易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變化非常快。再加上產業結構調整和政府引導的因素,我覺得不會一下子就掉下去的。
南方週末:在中國經濟最有份量的兩個省份中,政府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具有怎樣的影響?
林江:廣東和江蘇其實都是依靠固定資產投資這個「神器」來拉動GDP的,它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支持。但廣東政府只有在中央有強有力牽引的時候,政府的行動力才比較強。可做可不做的時候,政府就會考慮是不是要應用市場機制。民資也不是太有熱情,就慢下來了。
楊建文:江蘇具有強政府的特質。比如在解決區域不平衡的問題上,前幾年中央批了江蘇的沿海發展戰略後,省政府就把蘇錫常這塊組織起來,讓他們到蘇中、蘇北地區,每家人家包一塊地,同時,把蘇南地區的財政收入轉移支付,支持蘇中和蘇北。
而且江蘇的地、縣級市,黨政領導真正做到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每人都有自己分管的一片領域和一些企業,發展中間遇到什麼問題馬上就能幫助解決。
目前江蘇強有力的政府對於經濟的作用還是正能量為主。成本代價是在上升,但還沒有超出它本身的有效性。
南方週末:這兩省的發展歷程中,都曾分別深受香港與上海這些相鄰「大哥」的幫助。怎麼看待這種重要的作用?在現在的情勢下,又將怎樣影響這兩地的未來?
易鵬:長三角有個當之無愧的老大:上海。大家有意識地不會跟上海爭,做產業的差異化,比如蘇州儘管經濟總量很大,但絕對不會提自己是金融中心,它就是現代製造業中心和生產服務業中心。
而珠三角現在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已經帶不動珠三角了。作為發動機不大可能,只能是催化劑的作用。廣東有兩個老大,廣州和深圳,定位不明確。廣州是廣東的長子,深圳是中央的計劃單列市,兩個城市伯仲之間可能會產生內耗。
所以未來珠三角要三個城市一體化,共同帶動。
楊建文:上海自貿區會再一次帶動江蘇經濟。它再度把上海拉回全球視野的焦點,在投資者看來,上海不是個城市,而是個區域,自貿區肯定會對周邊有帶動作用,至於帶動得怎麼樣,要看中央的決心下到什麼程度,上海乾到什麼程度。不管怎麼樣,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從實際的角度講,就是鄰居有塊試驗田,你站在邊上看著,看到這個東西好,就會馬上回去學。舉個簡單的例子,人民幣國際化如果有實質性推進的話,崑山馬上可以進行人民幣和新台幣的可自由兌換。
南方週末:在2013年公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廣東企業21家,江蘇企業93家。如何看待這一差異?
丁力:統計上可能有問題,因為中國很多統計是很脆弱的,廣東很多民營企業的老闆不願意拋頭露面,不願露富。
第二是,廣東很多老闆是做外貿生意的,就像廣東企業除了電器,幾乎沒有在央視投廣告,知名度低,因為它的目標不是國內市場而是國外市場。以內貿為主的統計,很可能不算它們在內。
張遠鵬:江蘇是從鄉鎮企業發展來的,中等企業比較多,大型企業比較少。這個排名是按營業額來算的,我覺得不是太好的指標。
按2013年跨國公司跨國指數排名,前50江蘇只有沙鋼一家;廣東有四家,中興、TCL、中廣核、廣東粵海。說明廣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很強的,不能單看民營企業的五百強。
數據來源:大粵網 (曾子穎/圖)
南方週末:比較GDP排名,究竟有沒有價值與意義?
易鵬:還是有價值的。經濟學有「馬太效應」,都只記得老大,不記得老二。品牌效應、聚集效應都有關聯。
張遠鵬:我們江蘇沒有反應,好像沒有意識到。超就超唄,沒什麼稀奇。沒感到有什麼自豪,也沒有想法。
林江:廣東被江蘇趕上沒什麼稀奇的,不要把它看做是廣東的大限。廣東的問題是結構轉型升級。再爭取一點時間,不要老是背著包袱。
丁力:GDP作為財富的象徵,應該多多益善,但是我們不能再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增長速度了。我們省有人說「發展是硬道理,硬髮展沒道理」,這個話講得很好。
不能太迷信GDP,那麼迷信什麼呢?應該要提追求幸福。除了GDP,公平的社會是幸福的另外一個必要條件。首先基本公共服務要公平;二是要機會公平,不能說國有企業就是老子幹完兒子干,兒子幹完孫子干,這不行的!公平目前還沒有被放到足夠的高度上來。
夏永祥:GDP指標的好處是簡便易行好操作。弊病也很多,首先是與環保之間的矛盾;其次是會造成浪費,容易大拆大建,同一個建築物拆了建,物質財富沒變化,但GDP翻了幾倍;再次,只講財富生產,不講財富分配,江蘇GDP總量排全國第二,人均GDP排第四,城鄉居民收入卻排在第七八位。老百姓就問:GDP跑哪裡去了?財富誰拿走了?
GDP這個指標現在應當降溫,而且是自上而下的降溫,否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南方週末:如何看待這兩省經濟的未來?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在哪裡?
林江:廣東的優勢在於民企。江蘇更強調政府,政府勢力強大的時候,民企空間就小。所以廣東可以在市場的資源配置上面去發力。開放了三十多年,我們商業意識比較強。
但劣勢也很明顯,比如人才劣勢,江蘇那邊的工人多是本地人,廣東的工人多是外來人口。這種PK立見高下,所以要想方設法把人才結構搞上去。
楊建文:我認為,整體效應長三角強,個體效應珠三角強。關鍵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哪些要素起到的作用會更大。
胡剛:從城市化的角度講,廣東需要進步。長三角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平行的,但珠三角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的滯後,會讓產業升級遇到瓶頸。產業升級需要人才,人才不會到環境很差的地方去,而江蘇的配套生活環境優於廣東。
南方週末:這兩地未來最需要的調整分別是什麼?
丁力:我個人認為,改革是廣東的靈魂。還是要走「用開放促改革,用改革推發展,用發展帶紅利,用紅利讓百姓共享」這麼一條路。
胡剛:廣東要發展,潛力在於三個方面。首先是中心城市的帶動。廣、深、港可以融合成一個城市群。深圳有高新技術;香港有金融優勢;廣州有文化、教育、衛生優勢。人們的需求從最早的服裝家電,到汽車房產,未來應該集中在健康、醫療、旅遊等方面。而廣州每年有1.2億外省人來看病,醫療、教育、衛生可以進行產業配套。三城聯動就可以帶動廣東發展。
其次是對海岸線的開發。江蘇的海岸線基本上是淺灘,而廣東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線,而且有深水良港,這是最大的自然資源,現在還沒有開發出來。
還有就是山區農業。粵北山區不要再建工業園區了,可以搞風力發電、生態農業、提供養生休閒旅遊服務。
易鵬:未來決定廣東經濟發展有兩個要素,內需和產業升級。廣東有1億人口,內需潛力很大,從這個角度講,人是資本,不是成本;人均收入高,必須有產業支撐。從高新技術產業的角度講,大家都沒有破革命性技術這個題。
從江蘇的角度來說,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如何迎來革命性技術、更快完成產業轉換,是破題命脈;第二,要更好地定位和上海的區域協作關係,揚長避短,共生共榮;第三,要利用長江流域這條線,承東啟西。
兩個省對比,即使廣東在五年左右可能會丟掉老大的位置,但更長遠的角度我還是更看好它。
張遠鵬:我覺得江蘇要向廣東學習培養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整合全球資源,這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其次是要關注第三產業,廣東領先江蘇的就是在第三產業。
6月8日,阿里研究院發布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城市”榜單。根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指數(aEDI)”,阿里研究院排名形成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城市”榜單,深圳名列榜首,廣州和金華分列第二和第三位,第四到十位依次為杭州、中山、廈門、珠海、東莞、北京和蘇州。
這是繼去年之後,阿里研究院基於阿里巴巴平臺海量數據,第二次對全國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樣本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分析。
從地理分布來看,“電商百佳城市”廣泛分布在31個省市區,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山東五省,合計占52%。其中,廣東和江蘇的“電商百佳城市”數量最多,各有12個,浙江11個,福建9個,山東8個。
粵蘇浙閩之所以入圍城市多,很大程度上與產業、產品結構有關。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包括浙江、福建、廣東等在內的省份,輕工業十分發達,而輕工業是比較容易在網絡上銷售的。而重化工業如鋼鐵、石化、汽車等產品是不適合在電商平臺銷售的。因此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省份,入圍的城市自然就比較少。
抽樣數據顯示,在各地淘寶村網店銷售額最高的商品是服裝,第二是家居,第三是鞋,第四到第十位依次是:箱包皮具、汽車用品、手機、床上用品、玩具、服飾配件和生活電器。而這些產品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和福建等東南沿海省份。
從覆蓋面來說,浙江和福建的覆蓋面最高,轄內所有的地級市都入圍電商百佳城市,這也說明這兩省電商發展程度最高。江蘇全省共13個地級市,其中12個入圍百佳城市,說明江蘇電商的發展程度也很高。
浙江實現全覆蓋,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全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網絡銷售額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第三方網絡零售平臺和網店數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全國約有80%的網絡零售、70%的跨境電商交易和60%的企業間電商交易依托浙江的電商平臺完成。
作為沿海山地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福建的電商百佳城市也實現了全覆蓋。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過去福建“八山一水一田”、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差,現在電商恰恰可以克服過去的這些障礙。此外,福建當地濃厚的商業氛圍也十分重要,“過去福建人跑到全國各地做生意,把福建的輕工產品推到全國各地,現在這些人坐在家門口就可以做生意了。”
相比之下,廣東入圍的城市盡管達到了12個,位居全國榜首,但相比全省21個地級市而言,其覆蓋面不足六成,遠落後於浙閩蘇。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分析,這跟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有關。廣東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差距很大,東西北大部分地方經濟發展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報告顯示,廣東入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和歷來商業意識十分濃厚的潮汕地區(汕頭、揭陽、潮州),廣大粵北、粵西地區幾無入圍。
值得註意的是,近兩年,縣域電商和跨境電商發展勢頭強勁,成為眾多城市電子商務的新增亮點。其中,縣域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城市有泉州、金華、臺州、溫州、嘉興、麗水和寧波等,其下轄縣或縣級市大部分都入圍2014年“電商百佳縣”。以泉州為例,下轄的7個縣全都入圍電商百佳縣,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此外,金華、臺州和溫州各有6個。
隨著跨境電商的海外需求回暖、以及國務院、商務部等發布一系列促進政策,眾多城市將跨境電商列為重點方向。阿里研究院分析發現,全國外貿網商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廣州和廈門緊隨其後,第四到十位依次為寧波、東莞、中山、佛山、杭州、溫州和青島,而這些城市均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傳統強市。
隨著全國前三季度GDP數據的出爐,全國各省市陸續發布了各自的“三季報”。目前除了西藏外,其他30個省份的數據均已揭曉。其中,重慶以11%的增速居首,遼寧增速墊底,僅為2.7%。此外,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和第二大省江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粵蘇僅差1320億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5252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9%。同期江蘇實現生產總值5120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5%。
兩相比較,廣東仍領先江蘇1320億元。如果考慮廣東下半年GDP占全年比重較大這一特征,那麽預計全年下來廣東仍將領先江蘇2000億元以上。不過即便如此,兩省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要知道,去年前三季度廣東領先江蘇多達2487億元。
如果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緯度,這種縮小的態勢就更加明顯。以全年的數據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2008年廣東領先江蘇5814億元,其後6年的差距分別約5025億元、4587億元、4100億元、3100億元,3002億元、2704億元,總量差距在不斷縮小。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認為,廣東在進出口方面走得比江蘇早,但產業層次比較低,這也導致在轉型升級中的陣痛要比江蘇大很多。其次,江蘇蘇南、蘇中、蘇北齊頭並進,廣東珠三角與東西北的差距過大仍很明顯。由於區域失衡嚴重、貧富差距過大,影響到了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和內需的擴大。
例如,今年上半年,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改變了2009年以來增速一直高於珠三角地區的局面。而在江蘇,前三季度,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10.4%、11.1%,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3.2%、17%、21%,蘇中蘇北發展勢頭十分不錯。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江蘇在2003年之後的每一年,固定資產投資都超過了廣東。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178.4億元,廣東為 19895.57億,相差1萬多億元,投資的差距也極大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後勁。
不過,經過幾年轉型升級的努力,廣東目前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了不少新的活力和亮點。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經濟發展中“新”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強。例如,網購的火爆帶動快遞業務迅猛增長,1-9月全省完成快遞業務33.45億件,同比增長48.5%,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近四分之一。
東北緩慢回暖
這兩年來,東北地區的經濟下滑明顯,今年延續了這一走勢。前三季度,遼寧以增速2.7%“墊底”,黑龍江以5.5%列倒數第三,吉林排在倒數第四,增速為6.3%。雖然排名墊底,但是增速相較於上半年增幅都有所增長。
遼寧省統計局分析,前三季度,全省宏觀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但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省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工業生產經營困難、投資拉動力減弱、外需增長動力不足等保持全省經濟較快增長的困難仍然較多。
黑龍江省統計局認為,目前該省經濟發展回升基礎仍不穩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主要是受能源工業影響,規上工業低速運行;大的投資項目少;消費市場需求尚不旺盛;財政減收等。這其中,前三季度,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678.5億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同比擴大10.2個百分點。
不過,東北三省經濟放緩的原因並不盡相同。在專家看來,黑龍江主要是大慶油田占GDP比重比較高,受油價下降影響,導致經濟下降幅度比較大;而遼寧作為以鋼鐵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由於原材料市場和價格不景氣,對經濟負面影響比較大。
黑龍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315.3億元,同比增長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能源工業降幅擴大是規上工業增速同比回落的主要原因,占全省規上工業47.1%的能源工業同比下降3.8%,降幅比上年同期擴大2.7個百分點,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行業由於原油同比減產109.6萬噸,增加值增速下降3.1%,降幅比上年同期擴大3個百分點,由於石油量價雙降,導致增加值減少635.8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99.8億元,同比下降7.6%。
在三省中,吉林的情況相對較好。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吉林的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十分不錯,例如生產軌道客車的中國北車長客廠,目前訂單特別多。長春當地正在建設軌道客車交通園區,打造產業集群。也就是說,產業結構轉型調整得早,東北的回暖也會更快。
黑龍江統計局建議,該省要加快“非能源”產業發展, 夯實工業企穩回升基礎。當前正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爬坡過坎的階段,要利用好國家政策,促非油工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強做優自主品牌,通過優化結構、產品創新、轉型升級,促使工業發展擺脫對能源工業的過度依賴。
同時,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網上商品零售額占全省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僅為1.3%,低於全國8.4個百分點,“總體看我省電子商務發展相對落後。要加大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力度,把購買力留在省內,把商品賣到省外。”黑龍江省統計局分析說。
遼寧省統計局也建議,要著力推進結構調整。狠抓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投資項目,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發展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減少對市場的不合理幹預、對企業的不合理管制等。
省份 |
三季報 |
增速 |
上半年增速 |
一季度增速 |
重慶 |
11252.67 |
11% |
11.00% |
10.70% |
貴州 |
7195.58 |
10.80% |
10.70% |
10.40% |
天津 |
12321.02 |
9.40% |
9.40% |
9.30% |
江西 |
11568.6 |
9.20% |
9% |
8.80% |
福建 |
16398.67 |
9% |
8.60% |
8.50% |
湖北 |
20423.41 |
8.80% |
8.70% |
8.50% |
湖南 |
20250.5 |
8.70% |
8.50% |
8.40% |
安徽 |
15628.2 |
8.70% |
8.60% |
8.60% |
江蘇 |
51202.4 |
8.50% |
8.50% |
8.20% |
新疆 |
6411.4 |
8.40% |
8.20% |
6.90% |
雲南 |
8897.37 |
8.30% |
8.00% |
7.20% |
青海 |
1633.66 |
8.30% |
7.90% |
7.50% |
河南 |
26927.01 |
8.20% |
7.80% |
7% |
海南 |
2643.53 |
8.20% |
7.60% |
4.70% |
廣西 |
10430.75 |
8.10% |
8.00% |
7.60% |
浙江 |
29684 |
8% |
8.30% |
8.20% |
四川 |
22120.4 |
8% |
8.00% |
7.40% |
甘肅 |
4630.46 |
8.00% |
8.00% |
7.80% |
山東 |
45712.6 |
8% |
7.80% |
7.80% |
廣東 |
52522.38 |
7.90% |
7.70% |
7.20% |
陜西 |
12334.66 |
7.60% |
7.30% |
6.90% |
寧夏 |
1987 |
7.60% |
7.40% |
7.00% |
內蒙古 |
12092.76 |
7.50% |
6.90% |
7% |
上海 |
17866.24 |
6.80% |
7.00% |
6.60% |
北京 |
16002.4 |
6.70% |
7% |
6.80% |
河北 |
21280.2 |
6.50% |
6.60% |
6.20% |
吉林 |
8896.9 |
6.30% |
6.10% |
5.80% |
黑龍江 |
8790.9 |
5.50% |
5.10% |
4.80% |
山西 |
9003.26 |
2.80% |
2.70% |
2.50% |
遼寧 |
20404.6 |
2.70% |
2.60% |
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