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羅傑斯投資14條箴言(上):成功的投資者總是“無所事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71

國際投資大師、與索羅斯共同創立量子基金的羅傑斯,在其漫長而傳奇的投資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的智慧,財經博客Business Insider精心選取的他的14條箴言,相信對每個投資者都會有所幫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事實上,大多數成功的投資者大多數時間都無所事事。

當你做投資某個資產時,你認真做了研究,賺到錢,然後拋掉,這時候你需要當心了。羅傑斯說:“這個時候相當危險,因為你會覺得自己實在太牛了。你會覺得投資原來很簡單。這時候,你應該拉開窗簾,看看窗外,應該去海灘休息,去做投資之外的任何事情。因為這是你最脆弱的時候。因為你會想:我得再找一個值得投資的東西,我得重複之前的成功。這太美妙太簡單了,我的資產馬上就要翻三倍了……人們往往會犯這種致命的錯誤。”

2、如果你希望賺很多錢,記得避免多元化投資。

經紀商總是告訴你要多元化,但羅傑斯表示,這主要是經紀商出於保護自己的考慮:

如果你買10只不同的股票,從概率上來講其中可能會有一些不錯的股票。這樣做能讓你不會破產,但也讓你沒法賺大錢。致富的秘訣就是,找到一條好的路,然後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上去。但請確保你的判斷是對的,否則你破產得會更快。

3、令人吃驚的是,牛市會讓許多人犯錯。

在牛市里,人們都會覺得自己很聰明。但所有的大牛市或行業牛市最終都是以泡沫收尾。

4、沒有一條真理比凱恩斯的這句話更靠譜了:在市場回歸理性之前,你很可能已經破產了。

在1970年早期,羅傑斯做空了6家公司,但最終沒能堅持住提前撤離。他意識到,他缺乏那種做控制需要的“定力”。兩三年之後,這6家公司無一例外全部破產,“我覺得自己簡直是個天才。但我卻問我自己,既然我這麽聰明,為什麽我卻沒有變的有錢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聰明卻沒賺到錢的例子。我曾經很聰明,但差點破產。我不明白市場為什麽會這樣。

我領悟到,在華爾街,沒有一條真理比凱恩斯的這句話更靠譜了:在市場回歸理性之前,你很可能已經破產了。

5、無論我們現在怎麽想,10或15年之後這些想法都未必是對的。

投資者必須記住,變化是永恒的,每個人都應該學著獨立思考。正如羅傑斯所說:“你回顧歷史,找到任何一年,想想當時人們覺得無比正確的東西,就會發現,15年之後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是我領悟到,要時刻明白事情會在將來改變,要與大眾做不一樣的思考,人們幾乎總是錯的。如今,我當然還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我學到的是,如果你想成功,就試著從未來的角度思考問題。”

6、如果你想成為幸運者,請做足功課。

羅傑斯曾經在鉆探公司Helmerich@Payne業績很糟糕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投資。因為他註意到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庫存已經開始萎縮,供應開始出現危機。最終,他的研究收到了豐厚的回報。他的一位朋友忘了羅傑斯曾對他提過這一想法,於是他將羅傑斯的成功歸咎於運氣。羅傑斯說:

“你可以整天做各種投資,但除非基本面是對的,否則你不會有什麽收獲。如果基本面大體判斷正確,好消息接連不斷,你覺得這是運氣嗎?如果你希望成為幸運者,請做足功課。”

7、走自己的路。

羅傑斯曾說,在他投資生涯的早期,他總是覺得別人知道的比他多,於是他試著模仿他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當他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時,他最終是正確的。在那之後,他開始更加聽從自己的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85

8條讓你抓狂的理財箴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57

pot

華爾街日報資深理財編輯、曾在花旗銀行任財富管理業務主管的Jonathan Clements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了令他最深信不疑的理財智慧。有些可能會與你的常識相悖,但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1、你永遠不知道股市和利率的變化方向,而且沒有任何人知道。與其預測回報,投資者還不如花點時間削減投資成本,合理避稅,以及控制投資組合風險。

2、投資主動型共同基金是你噩夢的開始。McGraw Hill Financial研究了美國13類股票基金的表現後發現,只有14%至39%的基金的回報超過了該行業的基準收益。

3、用傭金來補償投資顧問是個巨大的錯誤。沒錯,支付資產某個比例的傭金看起來確實很便宜。但這這會讓顧問們選擇更頻繁的交易和更高的交易品種。

4、只有傻子才欠信用卡的錢。除了緊急情況,永遠不要使用信用卡,除非你有把握每次都能全額還款。

5、不要做預算。書呆子們總喜歡做這種繁瑣的工作。其實,你只需要確保每個月存足夠的錢就行了,沒有必要做預算。

6、儲蓄使人致富。為了自己退休之後能夠過得舒適,你每年至少應該存下10%的收入,並保持30年。

7連10%都省不下來?那你或許不應該買新車,不應該買第二套房,或者為你的孩子支付大學費用。

8、買保險是徹頭徹尾的浪費。如果某天你符合了補償條款,這意味著要麽有人死了,要麽你房子被燒了,或者出現了其他可怕的災難。如果你的經濟能力足以承擔這個損失,那麽這說明你過度保險了。你或許應該換一個保險,或則幹脆取消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07

芒格的35條箴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84

巴菲特,芒格,Warren Buffett, Charlie Munger

上大學時輟學、做過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的氣象學家、念過哈佛法學院,但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豐富的人生經歷中最為人稱道的還是結識“股神”巴菲特。

31歲那年,芒格遇到一個比自己年輕六歲的小夥子。那個姓巴菲特的年輕人說服他幹起了投資,一幹就是將近六十年。本月《福布斯》數據顯示,作為巴菲特的左右手,芒格的個人資產凈值估計高達13億美元。

將近一個甲子都在投資領域摸爬滾打,芒格自然有不少心得體會。雖然他三十多年來很少出席公開活動,但即使是少有的講話也有不少閃光之處。以下是近幾年芒格講話或是透過媒體報道表達的個人看法,它們不僅會給投資者以啟發,也是這位九旬老人處世觀的睿智閃現。

1、別自憐,因為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2007年5月在南加州大學法學院開學講話中,芒格說:

“總體而言,嫉妒、怨恨、複仇和自憐都是一些危險的想法。自憐很接近於偏執,而偏執是最難以改變的一種思維類型。我們不應該任由自憐自艾的情緒出現……自憐不會讓形勢好轉。”

2、不斷學習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會持續進步

同樣來自上述講話,芒格說:

“我不斷發現,那些出人頭地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有時甚至不是最勤奮的,可他們如同學習的機器。他們每晚上床睡覺時已經比當天起床時更聰明了些。這麽做是有幫助的。當你給自己設定了長遠的目標時,這種做法的幫助就特別大。”

3、有時不得不接受現實,一力承擔

2010年芒格在密歇根大學講話時這樣表示:

“如果有人說‘我的生活比過去更難熬了’,一味資助他們是危險的做法。有些時候,你不得不告訴對方‘咬牙接受吧,自己來承擔,接受現實自己處理。’”

4、人生會有一些不公的、可怕的打擊,要積極地利用它們

在上述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講話中,芒格說:

“當然,人生會有可怕的打擊、糟糕的打擊、不公的打擊。這都不要緊。有些人能恢複過來,有些不能。我覺得,(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的態度最可取。他認為,一切生命中錯失的機會都是一個表現良好的機會,每個錯失的機會都是學習的機會,我們的任務不是要沈湎於自憐中,而是以積極的方式利用可怕的打擊。那是很棒的想法。”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年9月,芒格在一家小型出版公司Daily Journal Corp.的年會上提到了中國儒家的名言:

“孔子有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也說過類似意思的話,真正地了解是要懂得自己有多無知。這是一種可以傳授或者習得的技藝嗎?如果你足夠了解結果帶來什麽風險,那可能你就懂得。

有些人特別擅長了解個人知識的局限,因為他們不得不了解。想象下有位走鋼絲的職業表演者工作了20年,好好地活了下來。假如他不了解自己知道什麽、不知道什麽,就不可能活下來。他努力工作是因為他知道,如果出了錯就會喪命。能生存下來的人都知道,了解什麽是自己不知道的比頭腦聰明更重要。”

6、如果一個人既懶又不可靠,這人擅長什麽都不重要

在上述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講話中,芒格這樣自問自答:

“你應該避免什麽?答案很簡單:懶惰和不可靠。如果你不可靠,你有多少財富都無關緊要了,反正很快會遇到麻煩的。做事真心誠意地投入,這應該自然而然成為你的行為準則。你應該別讓自己變得懶惰和不可靠。”

7、大慈善組織都有很蠢的一面

在上述密歇根大學講話期間,芒格說:

“我見過那些大慈善機構很荒唐愚蠢的一面,包括世界銀行也是。我確實對建立像好市多(Costco)那種有資本主義特征的企業更有信心。”

8、別太透支,那種情況連莫紮特也沒法應付

在上述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講話中,芒格以莫紮特那樣的音樂天才舉例:

“當然,我們都會受到影響的是自我滿足的偏好。可以用‘真實的小我’來指代想行動的主體。比如,為什麽‘真實的小我’不透支我的收入?曾經有一位舉世聞名的作曲家,他生平多數時候都過得極為悲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總在透支個人收入。那人就是莫紮特。假如莫紮特都無法應付這種偏執的行為,我覺得你也不應該嘗試。”

9、要避免意識形態太強,因為那會毀了人的思想

同樣來自上述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講話,芒格提到了意識形態問題:

“另一個我覺得應該避免的是極強的意識形態,因為那會充斥人的思想……年輕時容易忠誠於意識形態,當你宣告自己是忠實的成員時,就開始宣講正統的意識形態。你所做的是反複強行灌輸那種意識形態,你是在漸漸地毀掉自己的思想。”

10、保持簡單

2008年Wesco Financial公司的年會上,該司董事長芒格表示:

“要避免麻煩,最了不起的一種方法就是保持簡單。當你把事情弄得很龐雜時,系統往往就會失控。”

11、樂觀的財會核算99%都會出問題

在上述密歇根大學講話期間,芒格說:

“威脅人類文明的麻煩里面,有99%都源於樂觀的財會計算。那些財務人員希望追求純粹的數學方式,只想關註太過悲觀的財會核算結果,卻導致財會核算太過樂觀。這真是瘋狂的行為。99%的問題都源自過於樂觀。因此,我們應該建一個財會核算方式更保守的系統。”

12、對資產,需要比對負債更多的審核

上述Wesco Financial公司的年會期間,芒格說:

“負債100%都是好的,一直都是。資產倒是必須擔心的。”

13、誰要是高高在上的商界驕子,誰就該擔起付出高於回報的道德責任

同樣來自芒格在Wesco Financial公司的年會講話:

“誰要是得到了命運眷顧,誰索取的就應該比付出的少得多……我認為,當你在美國商界高高在上的時候,你就擔起了付出高於回報的道德責任,付出與回報不會成正比,實際上回報沒有付出的多。”

14、只有那些願意任何時候離開公司的人,才應掌握公司的高層職位

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公司1995年年會期間,芒格說:

“根本不願隨時離開公司的人不適合任職……我認為,對企業獨裁,應該多做些測試。不願隨時離職的人是否真適合做出艱難的抉擇?我的答案是不適合。”

15、“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對策”不會奏效

2006年6月26日,芒格在斯坦福大學講話時提到: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對策’不會奏效。每種文化彼此都不相同。適合私立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文化不同於適合好萊塢制片廠的文化。不可能在所有的場合都用一個模子出來的解決方法。”

16、很多成功的機構都不會管得更嚴,反而管得沒那麽多

上述Wesco Financial公司的年會期間,芒格說:

“很多人認為,只要制定多些流程、多些規定,比如反複檢查等等做法,就能創造更好的成果。伯克希爾實際上沒有任何過程,除非審查對象主動給我們壓力,否則我們幾乎不會進行任何內審。我們只是試圖在一種無間的網絡中經營,賦予這個網絡應有的信任,關心其中我們信任的人。”

17、應有的信任最重要

還是上述Wesco Financial公司的年會上,芒格說:

“人類文明進化的最高形式是以應有的信任編織的無間網絡……你一生希望的也就是一種這樣的無間網絡。假如你的婚姻協議有47頁那麽多,我建議你還是別結婚了。”

18、偉大的投資需要遲來的滿足感

今年9月,芒格在洛杉磯講話時說:

“等待對投資者有幫助,很多人只是等不起。如果你沒有那種滿足感遲一些到來的基因,就得付出很大努力克服自己的不滿。”

19、想變富有是為了能獨立

巴菲特的傳記《巴菲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一書提到,芒格曾說:

“像巴菲特一樣,我也對致富滿懷激情,到不是因為我想買一輛法拉利,而是想要獨立。我渴望獨立。”

20、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

上述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講話中,芒格說道:

“獲得智慧是種道德責任。它不僅僅是你用來提高生活質量的東西。這種看法會推斷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那就是,人終其一生都要學習。如果沒有畢生學習,就不會有優異的表現,基於個人所知就只能幾乎原地踏步,學到的東西會讓你取得進步。”

21、學校不是必要前提

2012年2月《福布斯》的文章介紹,芒格說:

“到今天為止,我從未在任何地方上過什麽化學、經濟學、心理學和商科的課。”

22、芒格學習的方式是閱讀,不是上學

據《查理·芒格傳》(Damn Right!: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rkshire Hathaway Billionaire Charlie Munger)書中所寫,芒格說過:

“我不是在教室里和學富五車的人相遇的,而是在書本上,那樣自然。我不記得第一次讀到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作品是在什麽時候,托馬斯·傑弗遜的書是7、8歲的時候在床上讀的。我家人都喜歡那類書,通過紀律、知識和自控獲得成功。”

23、應該賦予CEO無需經全體董事審核獨自做決策的權力

同樣來自以上2006年6月的斯坦福大學講話,芒格說:

“如果身處複雜的環境,公司有位優秀的CEO,你會希望他在處理外部事務時有發言權…… 你能想象巴菲特和別人說‘抱歉,我必須回去和公司的董事商量’嗎?我的意思是,回到公司,他肯定必須同董事們商量,可他能預料到董事會怎麽說,大家都知道他說的話就是管理指示。”

24、作為投資者,即使是本傑明·格雷厄姆也有很多東西必須得學

同樣是今年9月Daily Journal Corp.的年會上,芒格說:

“我不喜歡本傑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遵循的那套他的做法。必須理解巴菲特,他在那麽年輕的年紀發現了格雷厄姆,然後就以此人為目標努力。格雷厄姆的觀點改變了巴菲特的一生,他早年大多在近距離崇拜格雷厄姆。

可我不得不指出,作為投資者,即使是本傑明·格雷厄姆也有很多東西必須得學。他對估值企業的看法全都來自大蕭條幾乎毀掉他的方式。他總是有點害怕市場的能力,所以余生都是在這種恐懼中度過,而且他的一切方法都是為了控制市場。”

25、美國政府其實應該在金融危機期間給予更大規模的救助

同樣在上述密歇根大學討論時,芒格說

金融危機“用夠多的不幸和幹擾打擊了經濟,摧毀貨幣,天知道會發生什麽。所以我覺得,一旦碰到那樣的麻煩,就不應拿出一些小打小鬧的救助,當時應該考慮更大規模的救助。”

26、個人財富應該回饋社會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ie T. Munger)一書寫道,芒格說過:

“那些很幸運的人有回饋的責任。不論是像我這樣一直給予很多,還是像巴菲特那樣起初給予得少後來(去世時)很多,這都只是個人偏好的問題。”

27、對於機構和散戶迅速交易衍生品與股票的看法

今年9月Daily Journal Corp.的年會期間,芒格說,

“這種做法是屠殺無辜者,它讓那些在拉斯維加斯做博彩生意的人看起來都成了好人。”

28、對華爾街的看法

2010年5月《福布斯》的一篇報道提到,芒格說:

“華爾街的財富和政治權力都太多了。”

29、演講結尾的建議

上述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講話中,芒格在結尾說:

“我要像個追求真相的老年勇士那樣,用《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里的一句話來結尾:‘我把自己的劍留給配得上它的人。’”

30、對全球變暖的看法

2009年接受CNBC采訪時,芒格說:

“我們對全球變暖的討論是混亂的。而混亂可能導致極大的痛苦。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資金就能解決海平面上升。我認為它根本算不上人類的浩劫。把它視為浩劫是在煽風點火,制造新聞。”

31、對買黃金的看法

2012年接受CNBC采訪時,芒格說:

“我覺得,要是在1939年住在維也納的猶太家庭,黃金是個了不起的東西,它能縫進你的衣服里去。可我覺得文明人不會買黃金。”

32、對比特幣的看法

據福克斯新聞報道,今年5月芒格這樣說過:

“我認為它是老鼠藥。”

33、對銀行家的看法

2013年5月接受CNBC采訪時,芒格說:

“我認為,不要相信銀行家可以自控。他們像吸海洛因的癮君子。”

34、對整個投行的看法

同樣來自2010年5月的《福布斯》報道,芒格提到:

“投資管理比投行更光榮。”

35、對後人會認為他是怎樣的人

今年5月接受CNBC采訪時,芒格這樣說:

可能在後人記憶里,我是個聰明的家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58

【策略】橡樹資本大佬箴言:對宏觀事件信誓旦旦是誇大其詞的無知與自大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374&summary=

【策略】橡樹資本大佬箴言:對宏觀事件信誓旦旦是誇大其詞的無知與自大

2016年堪稱“黑天鵝之年”,從特朗普當選,英國公投退歐,到意大利公投失敗,媒體、專家和民調機構的預測基本完敗。

對此,資產管理千億美元的巨型對沖基金——橡樹資本(OaktreeInvestment)創始人、聯席董事長HowardMarks在最新一封給投資者的信中,談到了自己由此吸取的教訓。

Marks認為,專家對於未來的意見總是被給予極大的重視,但意見終究只是意見而已。對於大部分未來事件,並不存在所謂的“事實”,而我們有的僅僅是看法而已。

談及媒體時,Marks表示,如今的新聞媒體與30、40或50年前的完全不同。很多媒體機構擁有極其明顯的立場傾向,因此即使我們整天閱讀報紙、觀看電視和收聽電臺節目,都很可能無法全面了解整個事件。

“無論媒體對即將發生事件作出多少預測,無論你觀看與否,都不會對實際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人們接受這樣的事實,那麽很多人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平靜和富有成效。”

市場對“宏觀”的興趣在過去十幾年中大大增加。Marks坦言,自己過去幾年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美聯儲會在哪個月加息?經濟或市場可能會出現什麽問題?我們現在處於什麽階段?”但他對此的回複一直都是:我怎麽會知道呢,而且,你為什麽這麽關心?

因為事實是,對於油價、利率、匯率等這些明顯因素的變動(當然還包括其他很多例子),市場很可能早已預測到並基本消化這些變動相關的影響。只有那些沒有人能預測到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才對市場造成最嚴重的沖擊。但大部分人都想象不到這些意外事件,而且這些事件在大部分時間內也不會發生。因此,他們才會被稱之為意外事件。

Marks發現,最近非事實信息的地位得到提升,而“真正的事實”卻遭到玷汙。他非常擔憂真正事實的消亡。他也認為,宏觀前景的大部分都是不可知的,因此橡樹很少根據這些事情做出投資決定。

“我在一年前與沃倫·巴菲特共進晚餐時,他表示:值得我們關註的信息應該是重要的,而且是可知的。最近一段時間里,投資者對於宏觀前景的洞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影響著市場表現。但有一點值得註意:沃倫和我都認為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不可知的。他很少根據這些事情作出投資決定,而橡樹亦如此。”

他在文末援引了來自《觀察家報》一篇關於媒體的文章的最後一段“金玉良言”:

公元一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經說過:“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要甘於表現出無知或愚蠢,這樣才有希望取得進步。”對於如今的全天候媒體世界,我們能采取的最有力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說:“我不知道。”或更加進一步說,“我不在乎。”當然,不是說不在乎所有的事情,只是大部分事情而已。因為大部分事情無關緊要,而且大部分新聞故事都不值得花心思關註。

以下是HowardMarks的投資者信全文:

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時,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正是這篇備忘錄的萌芽。讀者們可能會指出,在11月14日發表的備忘錄《慢慢想吧!》的結尾處,我曾經說過不再撰寫關於政治的題材。沒錯,我確實這麽說過,但我並沒有說我不會思考政治。無論如何,這篇備忘錄探討的主題並不是政治,而是關於意見的。

去年春天我出席了一個籌款晚宴,席間,希拉里的一名高級顧問在尋求在座賓客的支持,因為希拉里和她的競選團隊當時正面臨著伯尼·桑德斯來自民粹主義角度的抨擊,正在竭力想辦法制定有效的反擊方案。在座的大部分人對此感到焦慮,直到有一位人脈廣泛的資深民主黨人站了出來,很篤定地跟大家保證:“不用擔心,她肯定會贏的。從數據上看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個時候,希拉里的支持者才放下心中的疑慮。而結果證明他是對的:希拉里在民主黨提名中的確大獲全勝。

在10月末期,希拉里的私人電郵服務器事件再次發酵,聯邦調查局窮追不舍展開新的調查,這時,這位資深民主黨人在被問及是否還對希拉里獲勝抱有希望時,他還是說:“不用擔心。她肯定會贏的。從數據上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結果呢?希拉里敗選了。

專家對於未來的意見總是被給予極大的重視,但意見終究只是意見而已。相對於普通人而言,專家的看法正確的時候可能更多,但他們不可能永遠正確、或接近永遠正確。從今年的選舉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專家意見。我將在這篇備忘錄中對此進行一些反思。

民調開始失靈

在去年6月份英國脫歐的公投中,民調機構就遭遇了該年首個“滑鐵盧”。直到結果出爐之前,民調機構和博彩公司都認為留歐有七成的勝算。但結果“脫歐”以領先幾個百分點險勝。

大家對英國脫歐的結果都感到十分震驚。無論是留歐派還是脫歐派對這一結果都毫無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內,英國主要政黨的領導人紛紛下臺。這時,人們才開始認真討論脫歐結果意味著什麽,及如何完成真正的“脫歐”。

對於民調機構出錯,大家認為主要是因為英國缺乏民意調查的經驗和專家,而在美國,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實際上,在2008年和2012年的美國大選中,經營FiveThirtyEight民調網站的內特·希爾(NateSilver)分別成功正確地預測了全部50個州和49個州的大選結果。

2016年,FiveThirtyEight民調網站在7月份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預測希拉里獲勝的幾率稍高於50%。接下來在8月份,該網站預測希拉里的獲勝率高達8:1,當時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剛結束,特朗普則被認為失誤連連。在9月26日第一輪總統辯論之前,該網站又預測希拉里以微小差距領先。但是,該網站從未預測希拉里會落敗。甚至在選舉日,該網站預測希拉里將有71.4%的機率贏得大選。*其他大部分民調機構對她的獲勝機率預測介於80%至99%之間,且僅有一個機構認為特朗普可能勝選。

最後的結果是,盡管特朗普在普選中以近290萬票或約2%的差距落敗,但仍以306對232張選舉人票贏得大選。尤其是,特朗普贏得多個“搖擺州”,例如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和威斯康星,而民調曾經顯示他在這些州大幅落後。由此可見專家的預測並不準確。

最後,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Renzi)致力的改革公投再次見證了2016年民調機構預測失敗的慘痛經歷。其中民調預測支持憲法改革的贊成票僅落後3%,但結果卻以20%的巨大差距遭遇慘敗,總理倫齊也因此抱憾下臺。雖然公投結果符合民調預期,但差距之大卻出人意料。

對於2016年民調的表現為何如此糟糕,大家都感到十分不解。雖然很明顯民粹主義呼聲越來越高、民眾普遍存在反建制反內幕的情緒,但這些民調機構不是應該早已察覺了嗎?尤其是,特朗普在很多重要群體的表現方面比預測的要好得多(或者遠沒有那麽差),比如西班牙裔和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

出於某些原因,2016年的民調機構在所有三個國家中的表現,要麽是沒有接觸到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投票者的意見,要麽是沒有引導出誠實的回答,又或者是未能準確地解讀數據。因此,民調機構未來的意見權威性可能已被大打折扣。

專家也不過如此

我對專家意見在短時間內的重大轉變感到相當震驚:

?在競選過程中,希拉里的競選團隊和基層組織能力被認為是極富經驗、高效且勢不可擋的,而特朗普的團隊則被認為是組織無序的、競選經費不足且缺乏協作。而現在則恰恰相反,特朗普的競選團隊被視為是十分高效的,而希拉里的團隊被批評誤判多個重要征兆、錯失數個良機。

?在競選時,希拉里被認為道出了大多數選民的心聲,而特朗普被認為只是受到邊緣群體少數狂熱選民的擁戴,無法獲得足夠的選票贏得大選。但大選結果出來後,特朗普馬上被形容為能體察底層民眾,廣納良言,希拉里卻被認為高高在上,遠離民眾。

?尤其是,現在有人指出希拉里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解決白人男性所關心的問題,沒有對那些被經濟發展落下的失業的人群提出解決方案。但在競選過程中,沒人指出這個錯誤。

?最後,直到選舉日,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大部分觀察者討論的都是共和黨可能會因為這次選舉而變得四分五裂,傳統共和黨人、茶黨保守人士和那些對經濟現狀不滿、反建制的特朗普支持者將各自為政。這可能成為現實,但現在民主黨也被認為面臨同樣的風險,因為希拉里代表的溫和派與桑德斯/沃倫為首的激進派可能出現分裂。

以下是大選結束六天後我在《慢慢想吧!》備忘錄中寫的一些內容:

現在讓我們回想一下,在上周剛剛結束的大選之前,我們到底知道什麽?

?民調結果幾乎一邊倒地顯示希拉里將贏得大選……

?在大選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特朗普獲勝的可能性很低,如果獲勝將不利於市場。

但實際情況令人相當震驚:首先,希拉里敗選了……其次,美股居然錄得2014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周!……因此,從上周的事態發展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首先,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事件。

?其次,沒有人知道市場會對這些事件作出什麽反應。

從2016年發生的各種意外事件中,我們應該總結出其中一個重要教訓就是:專家通常不能理解普通人和他們的想法。很明顯,在傳媒界工作的人沒有理解到很多普通美國人的想法,具有大學學歷的人沒有理解那些沒有這些學歷的人,生活在沿海和大都市的人沒有理解生活在其他地區的人。專家們絕對沒能理解強大的情緒和理念如何影響了一個重大選舉,當初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

當然,對於大部分未來事件來說並不存在所謂的“事實”,而我們有的僅僅是看法而已。所謂的專家,特別是那些收取報酬的專家,通常會將他們的觀點說得像事實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說的就一定會成為現實。

媒體又如何呢?

在我的青年時代,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數量有限的幾個媒體機構。當時除了三個電視網絡和四家本地電視臺,再無其他渠道。而在1987年之前,這些電視臺都必須遵守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公平原則規定:廣播電視從業者必須報道具有爭議性的公眾事件,並提供表達對立觀點的平等機會。美國著名電視新聞主播愛德華·摩洛(EdwardR.Murrow)是當時美國最受尊敬的人之一,而我也經常提及他的名言:“不感到困惑的人並不真正地理解實情。”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Cronkite)、切·亨特利(ChetHuntley)和大衛·布林克利(DavidBrinkley),他們都是備受尊敬的新聞人物。不同的報紙可能會有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的立場,但除了社論版之外,他們在報道事件時基本上都會避免出現黨派偏見。

後來隨著有線電視網絡的普及,各類媒體在爭奪觀眾方面也變得異常激烈。其中一些選擇成為全天候的新聞機構,還包括一些談話類廣播電臺。電臺主持人拉什·林博(RushLimbaugh)、福斯新聞網行政總裁羅傑·艾爾斯(RogerAiles)和新聞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意識到,具有高度政黨傾向、甚至煽動性的節目,將可能吸引數量龐大的觀眾,從而帶來巨大利潤。電臺煽情節目的主持人唐·伊穆斯(DonImus)和霍華德·斯特恩(HowardStern)開始在語言和行為方面逐步擺脫各種標準的限制,而一些新聞和談話類節目也開始模仿他們。所以現在我們隨時可見直言不諱、喧鬧激烈的措辭,以及具有高度政黨傾向的言論。

如今的新聞媒體與30、40或50年前的完全不同。很多媒體機構擁有極其明顯的立場傾向,因此即使我們整天閱讀報紙、觀看電視和收聽電臺節目,都很可能無法全面了解整個事件。因此,民眾對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的媒體報道怨聲載道。

如今的媒體人物極少像當年的摩洛一樣表達困惑之情。相反,他們更傾向於將預測表達得像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回想一下,上一次聽到電視評論員說“我認為”或“似乎”這些詞是什麽時候?

實際上,他們經常讓我想起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有關經濟學家的描述,稱他們是“從來不按市值調整的投資組合經理。”意思是說,他們容易忽略自己犯錯的時候。在2015年8月或9月,當特朗普在尋求共和黨提名的過程中開始取得一些勝利時,《紐約時報》的一位專欄作家就斷言,因為特朗普無法承受敗選的可能,他將會在1月份初選開始之前退選。但我們並沒有看到這個結果,當然他也沒有再提出這種觀點。

如何對待媒體

鑒於本屆總統候選人自身的情況、對比的鮮明、以及近期媒體報道的趨勢,我去年花了大量的時間,通過網站、報紙和電視報道關註政治發展。我認識的大部分人亦是如此,包括讀者們在內也可能是這樣。對於很多人而言,這就是頭等大事,甚至發展成一股狂熱。

我的兒子安德魯已經幫我推測出了媒體的影響:

?關註事件的進展讓人覺得自己積極地參與其中,並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當人們認為自己深入了解事件後,他們在考慮問題和采取行動時會更加自信。

?但媒體專家往往並不比我們擁有更深入的見解。

?無論如何,人們更傾向於關註與自己理念相同、而非相悖的媒體。

?因此,盲目跟隨媒體專家雖然令人心情舒暢,但對於理性的人而言卻是在浪費時間。

基於這些原因,我非常欣賞在大選結束後一周11月16日發表於《觀察家報》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想要真心希望美國再次變得偉大?從現在起別看新聞了》,作者萊恩·霍利得(RyanHoliday)在文中介紹了身陷新聞周期是怎樣的感覺。

由於多個原因,現在媒體中出現了這種情況:

……現在的體系越來越傾向於追求長時間的關註度,但卻舍去了高質量的、可靠的信息。我們現在面對的“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原汁原味的報道卻越來越少。正如作家兼學者湯姆·尼克斯(TomNichols)所指出的,媒體提供了更多的觀點和所謂的分析,但專業度上相對匱乏。

美國文化作家恰克·克勞斯特曼(ChuckKlosterman)曾談到,當你走過橄欖球隊的運營辦公室發現所有人都在觀看ESPN節目時,會感到非常奇怪。難道他們不是應該比普通觀眾或者記者更了解相關信息嗎?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沈迷於同樣的媒體節目,受制於同樣的群體思維……

Twitter無法讓你在最短時間獲取最優質的信息,相反,它會讓你陷入一個充滿各種觀點和爭辯的爭議世界,或者一個讓你安心、讓你覺得其他人也跟你想的一樣的回音室……

我們也成為了這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好奇心旺盛,對此已經無法自拔。

所以作者霍利得在文章中開出了一劑很有用的解藥:

我不是要遠離世俗或者完全脫離時事,而是決定以後不再實時地追蹤事件發展。我每周日都會看新奧爾良聖徒隊的橄欖球比賽,但不會再在每周二《體育中心》的電視節目上再浪費時間。

無論媒體對即將發生事件作出多少預測,無論你觀看與否,都不會對實際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人們接受這樣的事實,那麽很多人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平靜和富有成效。

專家們知道什麽呢?

這篇備忘錄也讓我有機會重新談及我在2015年講過的話題:《紐約郵報》的全美橄欖球聯盟投註指南。在橄欖球賽季的每一周,該郵報的11位專家都會向讀者建議投註哪支球隊。下面是專家們在整個17周的賽季中對256場比賽作出的預測結果:

預測最好的專家的準確率是55.1%。

預測最差的專家的準確率是48.8%。

平均準確率是51.6%。

專家們每周挑出最多三個“最佳投註”供讀者選擇。以下是他們在最佳投註建議方面的預測表現:


預測最好的專家的準確率是62.7%。


預測最差的專家的準確率是43.1%。

平均準確率是54.0%。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接近50%的整體準確率顯示,專家建議的準確率和擲硬幣的概率差不多。

平均來說,專家們在“最佳投註”中的準確率僅僅比整體預測的準確率稍高出2.4%。

其中兩個專家在“最佳投註”的預測比在其他預測的結果更差。

11位專家中有8位的準確率超過50%。但由於通過博彩公司投註需要每周繳納約5%的費用,因此在扣除費用後,基本上11位專家整體的投註建議中無一真正地創造了價值——這是否聽起來很熟悉?即使是專家的“最佳投註”平均準確率,在扣除費用之後,也不會產生正回報。

附加兩個觀察結論:

在第16周,所有11位專家都預測占有優勢的紐約巨人隊將擊敗費城老鷹隊,而其中有5位專家認為不被看好的紐約噴氣機隊將打敗新英格蘭愛國者隊。這兩場比賽的分數都進行了“分數差”的調整,因為博彩公司會為了平衡兩支隊伍的獲勝率而制定“分數差”。比賽的實際結果是,占有優勢的巨人隊以5分之差輸掉比賽,意味著他們的分數再減去2.5的分數差之後,表現更差;而噴氣機隊則以38分之差慘敗,而原先預計只以16.5分之差敗陣。換言之,專家在做預測時可能十分偏愛紐約的球隊,並且,對這兩場比賽的預測錯誤率高達73%。

投註者還可以就全場總分高於或低於某個分數進行投註,即兩隊的分數之和是否超過或低於博彩公司設定的門檻分數。這只是為投註者提供的另一種投註方式。結果顯示,在這方面專家正確預測了128場比賽(準確率為52%),錯誤預測了123場比賽(其中有5場是平局)。再一次證明,專家的預測還是沒有給投註者真正創造價值,尤其是扣除費用之後。

雖然經濟學家不會公布他們的表現數據,但《郵報》至少為我們提供了這些橄欖球專家的表現。其實,專家的意見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而相關的報道則不約而同地忽略了對專家預測缺乏價值的討論。

宏觀的重要性

市場對“宏觀”的興趣在過去十幾年中大大地增加了。我認為大部分可追溯至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的時期,當時美聯儲加大對經濟的幹預,而投資者對此的關註度也相應增加。如今,很多分析師似乎沈浸在央行行為、政府行動、利率和貨幣趨勢以及市場走勢上面,而對具體企業的表現卻沒那麽關心。

我們所聽到的也幾乎全部是關於這些“宏觀”層面的討論。而且大部分人認為如果能了解到這些“宏觀”的發展前景,就握住了通往投資成功的金鑰匙。因此,我將會重點討論這個主題。

由於我經常與現有客戶、潛在客戶、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和學員團體接觸,所以我有很多機會了解人們的想法。通常,他們所問的問題僅限於相對較少的幾個方面。在過去幾年中,我聽到最多的問題是:

·美聯儲會在哪個月加息?

·經濟或市場可能會出現什麽問題?

·我們現在處於什麽階段?

·對於我正在拜訪的國家,我對該國的前景有什麽看法?

美聯儲何時加息?——在2013年5月22日的國會聽證會上,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出乎意料地表示:“如果經濟繼續改善,而且我們有信心這種改善會持續,那麽我們將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會議中放緩購買債券的步伐……”通過暗示美聯儲可能“逐步減少”其購債規模(即量化寬松,刺激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伯南克提前在為開啟加息做鋪墊,而多年來利率一直處於極低水平。

自此之後,人們就一直非常關心什麽時候開始加息,而這也是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我對此的回複一直都是:我怎麽會知道呢,而且,你為什麽這麽關心?

首先,我怎麽會知道呢?我一直表示,我並不是經濟學家或者美聯儲的觀察家。而且我認為,即使是經濟學家或美聯儲觀察家也不知道答案。沒有人會一直提前知道這些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特別是在美聯儲自己也可能不知道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但更重要的是,為什麽會有人對此這麽關心?如果我說是12月開始加息,我問這些人,你們會采取什麽行動?如果我將這個時間改為3月,你們會采取不同的行動嗎?如果因為預期在3月加息而與預期在12月加息時采取不同的行動,那就表明你忽視了一個問題:預期3月加息的影響可能早在3月之前就已經反映在資產價格之中了。這意味著,可能加息的日期並不是一條很有用的信息。

可能會出現什麽問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幾年我們一直處於增長適度但通脹較低、不慍不火的經濟環境下。經濟增長速度既不會慢到出現衰退或通縮,也不會快到出現惡性通脹並需要采取限制性行動的地步。各大市場表現強勁,預示對未來抱有信心,但也沒有強到出現泡沫的跡象。投資者的心理也是如此。

大部分人都不會說事情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他們也知道這並不可能。他們只是不能決定什麽事情將會往壞的方向發展。事實是,對於油價、利率、匯率等這些明顯因素的變動(當然還包括其他很多例子),市場很可能早已預測到並基本消化這些變動相關的影響。只有那些沒有人能預測到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才對市場造成最嚴重的沖擊。但大部分人都想象不到這些意外事件,而且這些事件在大部分時間內也不會發生。因此,他們才會被稱之為意外事件。

雖然我可以猜想到諸如爆發戰爭、通脹速度降低或者經濟突然停頓之類意想不到的災難事件,但這些都不太可能會發生,而我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程度也不比其他人多多少。過去三年中對市場產生最大影響的單一事件應該是油價在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間下跌了75%。但有誰成功預測了嗎?

我在2007年7月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撰寫的備忘錄《一切都很好》中,我堅信經濟繁榮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但我並不知道催化這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次貸危機,所以在備忘錄的結尾處我列出了“我沒有想過會發生的事情”。即使到了現在,這也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程度,而大部分其他人似乎也是如此。

我們現在處於第幾局(周期階段)?——可能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麽會終結目前的積極態勢,但人們還是想知道我們到底處於什麽階段,以及什麽時候結束。人們自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就開始問我現在處於什麽階段的問題,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停止過。

首先,我必須承認在這個問題上我有些挑剔,但多數人在問問題的時候甚至都沒有說清楚他們的問題是關於哪個具體領域的。是關於經濟複蘇、信貸擴張、低違約率、投資者積極心態,還是上揚的股市?對於不同的領域,答案顯然是不同的。

但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我們已經知道具體事件會持續多久。就拿一場標準的棒球比賽來說,比賽一共包括九個球局,因此“第二局”、“第六局”或“第九局”都有各自清晰的意義。但對於我們這里討論的事件而言,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這些事件的“局”會持續多久。

因此,相對於問“處於第幾局”,我倒建議投資者問這樣的問題:這種情況是否還會持續下去?投資者心態是悲觀、普通、還是樂觀?資本市場是緊縮、正常或極度寬松?相比於問事件還有多久結束,這些是能夠答得上來的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對於多久會結束,沒有人能夠回答。

某個國家的前景如何?——我的看法是,人們往往會把智商、良好的投資業績、在某些領域的專識、以及對所有事物的全面了解進行混淆。因此,我再次強調,我並非經濟學家,(就算是,我能夠正確預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除此之外,我還想指出,即使投資者具有豐富的經驗,甚至也比較聰明的話,並不意味著就能夠預測具體某個國家的宏觀前景。人們經常在我去過某個國家一兩天之後就問我對該國的看法。但是要知道,我去這些國家時,一般都是拜訪幾個大城市,只和金融界人士見面,並花許多時間在回答問題而不是收集信息。實際上,在近期的訪問中,當我再次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我跟在場的聽眾說,我想在座各位應該比我更了解你們自己的國家。有時我對於所訪問的國家會有一些自然的印象,但這些通常都沒有多少數據支持,而且很可能只會在很長時間之後才會成為現實,或者根本不會發生。

大選的啟示

當然,美國總統大選是2016年最大的事件,這給我帶來了無數的問題。到底誰會成功當選?我和所有人一樣看的是民意調查,而且也住在沿海地區,因此也得出了和其他一樣的結論。我並沒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能夠質疑希拉里勝出的可能性。

這兩位候選人作為總統會有什麽區別呢?很明顯,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得出這樣結論:希拉里政府的一舉一動將較容易被預測,而且會遵循既定的慣例行事,但特朗普政府則不同,對於他來說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雖然特朗普政府在一些方面可能做得比希拉里政府好,但也有很大可能性會更差。

雖然選舉日當天和隨後幾天我都在澳大利亞,但是有關大選結果所產生影響的問題接踵而來。實際上,正是這些問題才激發我在接下來的周末於首爾撰寫了《慢慢想吧!》這篇備忘錄。在這篇備忘錄中,我提出了以下這些開放式問題:

·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到的言論主張,有多少是真心想實施的?

·在真心想實施的舉措中,有多少是他會去努力落實的?

·在他會努力落實的舉措中,又有多少是起效的?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仍然不知道答案。對市場而言,很明顯特朗普更有可能是一個非常支持商業發展的總統。但他將會采取什麽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是否能成功都不得而知。

當然,現在離大選結束也才過去九周。如果有專家現在對你說,關於特朗普政府未來可能的執政情況,或是英國脫歐、失去改革和總理倫齊的意大利、印度經濟廢除85%的貨幣(為了遏制貪汙和地下經濟體,印度廢除了以500和1000為面值的最高面值的盧比,它們不再是法定貨幣)、或法國和德國即將到來的選舉會有怎樣的結果,那他一定是在胡說。

我對專家意見的看法

由於我在過去幾年已經花了很長時間討論這些問題,我在此簡要總結一下:

·對於未來的分析不是事實,僅僅是觀點。任何人如果信誓旦旦地說他所認為的宏觀事件將在未來發生,那他一定是在誇大其詞,可能是因為無知、狂妄自大或是不夠誠實。

·經濟、利率、貨幣和市場的發展並非科學推算的結果。因為有人的參與,就會涉及到人的情感、弱點及偏見,因此也就會導致結果非常難以預測。正如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Feynman)所說:“試想一下,如果電子也有情感的話,物理學該比現在難多少!”

·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是一回事,但是對這些看法信誓旦旦並據此采取行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根據不確定的預測大膽采取行動,這不僅僅會帶來誤導,還是十分危險的。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Twain)曾經說過:“讓你摔跟頭的不是你不了解的事情,而是讓你非常確定但卻是錯誤的那些事情。”

·橡樹的每位員工對宏觀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當我們發現市場中出現極端事件時,特別是資本市場行為,我們善於立即采取強有力的行動。但我們也非常清楚哪些是我們所不知道的,當環境變化不大或無法作出明確判斷時,我們不會貿然行動。

在此以我對宏觀層面的最新領悟,以此結束本節的討論。最近我意識到,在我投資生涯的前幾十年中,環境變化的速度很慢,以至於人們認為所處的環境會一成不變,因此周期變化有跡可循且值得信賴。但從大約二十年前開始,在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的推動下,一切都變化得如此之快,認為環境一成不變的觀點已不再適用。

如今,科技發展、顛覆型創新、人口變化、政治不確定性和媒體趨勢等因素令我們所處的環境瞬息萬變,同時也令我們對過去所熟悉的各種周期感到陌生。這也讓敢於對宏觀前景進行預測的人們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

事實是怎樣的呢?

盡管我對預測(特別是對於被當作事實來表達的觀點)持比較悲觀的看法,但我仍相信事實是存在的。然而很不幸的是,在黨派傾向越來越明顯的環境中,“事實”這個概念也已經隨之淪陷。最近我們已經目睹了非事實信息的地位得到提升,而“真正的事實”卻遭到玷汙。

2016年出現的“假新聞”是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已經嚴重到影響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社交媒體的普及讓人們很容易就能發表和傳播自己的觀點,而即使這些觀點純屬捏造,也有人會相信。例如,希拉里在一家披薩店組織虐童團夥這則假新聞只是2016年各種假新聞中的冰山一角。社交媒體是否能扮演好適當的角色、撤銷不真實言論,以及如何處理維護言論自由並防止謊言公開傳播之間的沖突,我期望關於這兩方面的討論會持續進行下去。

與此同時,我非常擔憂真正事實的消亡。如今,似乎所有東西都被貼上了值得懷疑的標簽。即使大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類嚴重影響了氣候變化,以及大部分在任的世界領導人也這麽認為,但是我們還是聽到有人說“這只不過是個觀點罷了”而不予理睬。前幾天,我曾聽到一位前美國參議員將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某個報告稱為“假新聞”,他所領導的政策智囊團對報告的內容提出異議。如果連沒有政黨傾向的國會預算辦公室所作的報告都無法被接納為客觀且真實的,那還有誰的可以?

在一個黨派之爭無比激烈的年代,對專家嗤之以鼻以及言談舉止標準大幅降低的環境,是否還有事實的容身之處?是否還存在意見、事實和假事實之間的區別?是否還存在所有人都可以信任的人物,是否還會出現另一個愛德華·摩洛?是否還有一個陳述不會遭受輕視,即使它並不能完全被量化和證實?如果沒有視頻影像,歷史是否就會被無限制地篡改?我們怎麽教育子孫後代“真相”這個詞的含義?他們將會相信什麽權威呢?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

宏觀投資者的表現

對一項投資策略的決定性考驗是其能否實現良好的回報表現。我們可以據此分析一下:首先,“大家都知道”宏觀環境是最近衡量投資者表現的關鍵決定性因素;其次,近期出現很多重要的宏觀事件,為那些先知先覺的人士提供了大量可以發揮他們預測能力的機會。因此,對於根據宏觀因素進行投資的投資者而言,已經具備了供他們大展身手的素材。

我們一起來看看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FR”)發表的兩個宏觀基金指數的表現結果,並將其結果與所有對沖基金的指數進行對比:

盡管平均對沖基金的回報很少,但對於平均宏觀基金的回報而言,我們稱之為嚴重不足也不為過。實際上,從統計學角度來講,平均宏觀基金的凈回報可能已經與零無異。因此,根據這些指數,我們很難說這些薪酬豐厚的基金經理讓基金從宏觀事件中獲利。

結語

接下來,我將通過總結近期的所思所想來作為這篇備忘錄的結尾:

首先,我在一年前與沃倫·巴菲特共進晚餐時,他表示:值得我們關註的信息應該是重要的,而且是可知的。最近一段時間里,投資者對於宏觀前景的洞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影響著市場表現。但有一點值得註意:沃倫和我都認為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不可知的。他很少根據這些事情作出投資決定,而橡樹亦如此。

其次,我想在此引用上文提到的來自《觀察家報》一篇關於媒體的文章的最後一段話。我認為這段話實屬金玉良言:

公元一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經說過:“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要甘於表現出無知或愚蠢,這樣才有希望取得進步。”對於如今的全天候媒體世界,我們能采取的最有力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說:“我不知道。”或更加進一步說,“我不在乎。”當然,不是說不在乎所有的事情,只是大部分事情而已。因為大部分事情無關緊要,而且大部分新聞故事都不值得花心思關註。

最後,我在去年春天接到的一個電話的內容,是由我曾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共事過並一直保持聯系的一個賣方金融的經濟學家打過來的。他說:“你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已經不再做預測了。我會研究我所作推斷的數據和報告,但我不會再對未來發表任何意見。”你看,大功告成。(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08

周日美言:貴人箴言 隨想徐小鳳 小美

1 : GS(14)@2013-07-14 11:48:4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0714/18333533

                自從撰寫這個欄目,開始不停翻出一些珍藏已久的相冊,想找出一些合用的照片來配文使用,才方發現相到用時方恨少!也許以前工作的狀況不太流行拿個相機隨意拍,二來又未有便捷的智能手機,三來,即使拍了,人來人往,過後亦不易取回,所以當我翻到一些饒有紀念的照片時,即盡力珍而重之整合好,不容有「失」了!
而在翻弄照片的過程中,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張,我想細寫的主角──小鳳姐(徐小鳳)的合照,雖時日如飛,但並沒有遊走我對這位智慧前輩的銘感。因為小鳳姐在我出道之初,和我一次人生淺談的隨心分析,卻令我頓悟良多,一生受用!可能她已經忘了,但我至今依然未稍淡忘,甚或她的一番寄語,已成為我學懂釋放心懷的一則珍貴箴言。
說到小鳳姐,當她最活躍樂壇的當兒,我剛初入行,在電視台音樂組任職助理編導!當時對於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助導來說,如有機會參與拍攝小鳳姐的音樂錄影帶,實屬莫大的榮幸!

在電視台分身工作

                我記得有一回,我剛參加了本身工作的電視台的音樂頒獎禮,並以公司一個助理編導身份而拿了一個填詞人的獎項,在當時來說,是頗罕有的場面。因為一個助導是電視台內最基礎的基層,而填詞人卻不時獲得合作歌手的「寵愛」和「善待」,所以我帶着兩個不對等的身份在電視台工作,不時出現一些人生岔子的,當中自是好壞參半,而我又剛入行,人生經驗尚淺,思緒自是容易陷入迷惘境界!
仍記得我於得獎翌日,立時重回助導的工作崗位,就是拍攝小鳳姐的音樂錄影帶《隨想曲》,我一如以往地為歌手打點拍攝的服飾和道具等事項,我還花了半小時,把小鳳姐的「波波點」打歌服熨得平滑如鏡,連小鳳姐穿上後也說熨工有水準!及後我又全力協調攝影師推車軌、裝置道具等各個事項,雖然大夥兒都鬧着說要為我昨夜拿獎慶祝,還在消夜時間給我買了蛋糕,但我仍是帶着不敢掉以輕心的心懷開工,不敢有太大的興奮感!但我很感恩,當時的節目監製和編導對我一直鼓舞良多,在我處於惘然的時候,總有着鼓勵。所以我常說,在電視台工作時存着的友誼,實在來得比較率直和真誠!

適量的小人是貴人

                說回是夜拍攝,也許小鳳姐看到我用心的一股勁兒地落力打點每個拍攝細則,雖則前夜才見到這個小助導也尚算整齊光潔地站上頒獎台,轉瞬間又一身簡樸重回崗位,於是在放消夜小休的時候,小鳳姐很忽爾平和而隨心地問我:「小美,你又拿了獎!填詞工作又這麼多!為甚麼仍要做助導這樣辛苦的崗位?」我沒想半晌,就說:「得獎只是運氣好,我仍喜歡做助導的工作,因為我想成為一個好的編導!由基礎鍛煉起是必須的!」小鳳姐聽了,又再一問:「那你仍做搬搬抬抬的工作,沒覺得是苦差?」我接着說:「不苦!這是必然的程序,因我要懂了一切製作基礎,才能訓練我將來的助導!」小鳳姐望着我,愜意地笑了,剛巧有位打燈師傅經過,搭訕式地笑說:「她這個小員工能在大公司拿獎壓力怎會小?算硬淨的了!」小鳳姐就仍帶關心的再說:「兩個崗位不易平衡,能撐得住嗎?」我說:「有時艱難,因也有些嘴臉要面對的,但我撐得住!」一份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自信既上心頭,而小鳳姐對我印象一向是不錯的,就拍了我一下說:「你要記着,適量的小人是貴人來的!明白嗎?」說畢就氣定神閒地繼續拍攝,而我則呆了半晌,只覺小鳳姐的一番話極語重心長,很值得反思,但始終人生經驗不足,未能即時頓悟,只一直存於心內,反覆思量,努力細味箇中真義!
及後我在電視台完成了一個階段的磨練,自己又開展了另一個工作的章節,開始要面對的人和事更形複雜,才深切體會小鳳姐當年的一番贈言是充滿大智慧!就是在你工作的過程中,有些令你感到不順遂或令你感到為難的人和事,內心不自覺會界定之為「小人」,令你心生憤慨!其實當學會引用小鳳姐之贈言──「適量的小人其實是貴人」,即可茅塞頓開,此語甚有道理!就是一些人造就了不良好的環境局面,令自己可能處境不好受,其實可視之為當頭棒喝,亦可認識一下人世間的陰暗面,即是間接鍛煉一個人的視野和「抗壓力」,從而有了歷練,可從容面對充滿變數的人生,因此上述人等,誠另類「貴人」也!
此道理一旦參透了,漸地不會對很多看似不予助力之人或事心生抱怨,反而要視這些「力量」的湧現,是另類提醒自己,有甚麼地方是做得未夠好之警示,這樣做人就來得積極而釋懷!

有苦有樂才是人生

                                    我能有這份頓悟,全靠小鳳姐當年的一番智慧箴言,今天我在工作上或友儕間,遇到一些容易抱怨或意難平的朋友,就會「社工」上身,掏出這則智慧箴言,和大家分享!因為有苦有樂,才是人生!越是老生常談,越是永恒!當然要明白箇中真義也得要經些年月!
在我眼中,小鳳姐是一位歌藝出眾,風趣幽默且極具智慧的前輩,實在銘感她的睿智開導,淡淡一言,令我受用一生!她的一番智語,令我明白到,既然沒法改寫昨天,就努力把今天和明天活好,途上遇上的人們,寬心的想,都可以是良師!
走在倫敦的大街上,迎着清晨的微風,想起小鳳姐,隨想記下這一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