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9 08:48 編輯 【宏觀】管這叫QE?連個錯誤都算不上! 作者:王涵 ![]() 摘要: 1) 發達國家此前做QE的原因:危機模式、經濟長期低迷而常規貨幣政策已無空間; 2) QE前的關鍵詞:衰退、通縮、零利率、銀行壞賬; 3) 中國顯然沒到非要做QE的時間:並非危機模式、常規貨幣政策還有空間 4) 央行未來通過常規手段投放基礎貨幣是常態,但真正意義上的QE還看不到; 5) 非要把常規性的購債、投放基礎貨幣叫成“QE”:政治上也不正確,連個錯誤都算不上! 寫在前面的話最近市場傳言“央行將購買商業銀行資產”,於是“人行要QE”的說法開始升溫。我們在昨日報告《政策讓股債雙牛成為可能》中說過,相對於QE,我們認為PSL或LTRO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從“中國QE”消息發布後離岸人民幣昨日尾盤的暴跌、以及今日人民銀行研究局官員講話都可以看出,鼓吹“人行將QE”,不僅不專業,從政治上來說也不正確,或者說“連個錯誤都算不上”。 回顧G4的QE:關鍵詞 衰退、通縮、零利率、銀行壞賬 要討論中國現在是否要做QE,我們可以先看看現有的QE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為了對抗經濟衰退,美聯儲、歐央行、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四大經濟體先後采用了QE。我們總結了QE前各國的經濟背景(請見下表),可以看出QE的背景有兩種類型: 危機模式:美國的2008年、英國的2009年、日本的2010年; 經濟長期低迷,常規貨幣政策已沒有空間:日本的2001/2013年、歐元區的2015年、美國的2010/2012年。 如果從數據上來看有這樣幾種類型的特征: GDP負增長; 通縮; 壞賬率高企; 銀行信貸標準大幅收緊; 基準利率接近0。 ![]() 中國顯然沒到非要做QE的時間 對比上面的國際經驗,且不論人行官員今日表述所透露出的信號,我們僅從經濟邏輯性來看,中國也顯然沒有到非要做QE的時間。 1) 首先,中國現在並非危機模式。現在中國的銀行體系並沒有到崩潰的地步。雖然我們看到壞賬率在上升,但是這種上升仍然是溫和的。有人質疑這種溫和上升是以消耗撥備、利潤為代價的,但這正說明現階段的銀行體系尚且有能力自己消化資產質量的問題,這與美國2009-2011年間存款性機構倒閉366家(根據FDIC數據)、日本1998-2001年間有14%的銀行倒閉是不能比的。從銀行的信貸意願來看,銀行也遠未到大幅惜貸的地步,只是前期降息/降準大幅刺激了股市,使得資金繞道進入股市; 2) 其次,中國現在常規貨幣政策工具還有空間。從別的國家經驗來看,QE是火箭筒,是非常規的貨幣政策,通常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已用盡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然而,中國現在的情況是: 如果想要增加基礎貨幣:存款準備金率還在18.5%/16.5%、MLF/SLF/SLO/逆回購等央行向金融機構的債權也還有空間(央行表上向金融機構的債權僅占其資產的11.7%,對比同樣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歐洲在2005-2009年間這一比例為38%); 如果想要動價格工具:基準利率還在2.50%/5.35%; 如果想要采用結構性政策:PSL還沒有開始推廣。 基礎貨幣投放:常規手段與QE有差異 我們在此前多篇報告中說過,由於外占(受匯率政策影響)流入減速的影響,未來人民銀行必然需要承擔起基礎貨幣投放的角色。這是大勢所趨。但實際上,許多對外收支平衡的國家,都會通過再貸款等方式進行基礎貨幣投放,這些常規性的政策與美國等所做的QE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同時,如我們昨日報告所述,政策當前的確有希望“股債雙牛”的考量,所以通過PSL、LTRO等方式間接投放貨幣、使得資金流入實體、股市之前先流經債券市場,顯然是一個合適的手段。 給人行操作扣上"QE"的帽子:連個錯誤都算不上 如上所述,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現在還有貨幣政策工具空間。而如果中國真的要做QE會有什麽副作用嗎?實際上昨日的匯率市場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在QE傳聞出現以後,人民幣馬上開始被拋售。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闡述過,在現在全球弱需求、中國的對外戰略的背景下,人民幣貶值並不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具體邏輯請參見3月18日《人民幣空頭撤退的必然性》)。所以,從政治的角度來說,給人行非QE的操作扣上“QE”的帽子,連個錯誤都算不上。 ![]() 關於泡利的一些八卦 泡利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21歲受邀為百科全書寫一篇關於相對論的文章,被愛因斯坦譽為”不敢想象是一個21歲的學生“。其提出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是量子力學領域中最重要的幾條原理之一,也為他獲得了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泡利的特點,是非常敏銳(說不好聽就是挑剔),被譽為”比上帝還挑剔的人“。此公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先聽取他物理學家講述自己的得意成就,再悠悠的點破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漏洞。而且在一次愛因斯坦講話之後,站起來說“我覺得愛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敢這麽牛B的,也就只有泡利了。 本文開頭所說的“連個錯誤都算不上”,應該算是泡利最著名的一句名言。 物理學界里,泡利和費曼,是八卦非常多的兩位物理學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相關資料來看。霍金怎麽說的來著,smart is sexy.:-) (來自興業宏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今天吃什麽?”是生活中掛在嘴邊的一大難題。
8月11日,滴滴出行發布《智能出行大數據之吃貨出行指南》(下稱“報告”),以出行大數據的角度研究全國的吃貨們都去哪吃。
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以及南部的海南、廣東和廣西地區,是餐飲類出行占比較高的省份,堪稱吃貨聚集省份。分析訂單目的地餐飲類型發現,天津、大連和青島等沿海城市對海鮮情有獨鐘,中西部城市則更加熱衷火鍋。北京的簋街榮登全國吃貨“朝聖之地”,位列最火爆夜市和最受歡迎的美食街第一名。
報告基於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的滴滴出行平臺大數據信息,全面分析了用戶餐飲出行的時間規律、目的地類型以及城市間差異等餐飲類出行特點,以了解和研究我國居民的餐飲消費行為。
京津冀東北和南部吃貨最多
滴滴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滴滴出行平臺上有3億用戶,日完成訂單達1600萬,而每天有超過100萬人的出行與餐飲消費有關,此次報告將滴滴平臺上出發地或目的地跟餐飲消費相關的出行人次定義為餐飲類出行量。
分析顯示,餐飲類出行占比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京津冀、東北地區以及南部的海南、廣東和廣西地區。具體分析城市出行情況發現,天津、大連和哈爾濱的用戶外出就餐最為頻繁,在餐飲類出行量占比最大的城市排名中位列前三名。
而從一天24小時的餐飲類出行情況來看,高峰出現在17:00至19:00,說明人們在忙碌一天之後往往會選擇在外吃飯。在節假日,外出就餐的需求會出現大幅增長,周末的餐飲類出行量比工作日高出15.2%,春節的增長幅度最大,達到24.2%。
北京人有個“四川胃”
通過分析各城市出行量較大的餐飲目的地類型發現,北京經典美食烤鴨魅力依舊,是北京最受歡迎的餐飲類型之一,而在不斷的文化交融中,北京人開始有一個四川的胃,火鍋和川菜也備受人們歡迎。
分析發現,不僅是北京人愛吃火鍋,在中西部城市,火鍋普遍受到吃貨的偏愛,除了“火鍋之都”重慶外,火鍋餐飲地出行占比較高的城市還有成都、鄭州、北京等。而在上海,人們比較喜愛江浙菜和西餐。得益於天然特產,沿海城市對海鮮情有獨鐘,海鮮類餐飲地出行占比最大的前三個城市分別為天津、大連和青島。
此外,杭州人最喜愛的是杭幫菜、海鮮和美食小吃;深圳人以美食小吃、海鮮和川菜為外出就餐的首選;武漢人、長沙人很偏愛家鄉的湖北菜、湘菜;重慶人口味偏重,喜愛火鍋、川菜和燒烤;南京人不僅鐘情清淡的江浙菜,也能接受重口味的火鍋;哈爾濱人最喜愛東北菜、海鮮和一天一頓的小燒烤。
沒吃過這些算不上吃貨
此次報告還對包括廈門、大連、青島、三亞、麗江等旅遊城市在內的40個城市進行統計和分析,通過目的地出行量在該城市餐飲類總出行量中的占比進行評價,整理出了最受歡迎的美食目的地榜單。
“最受歡迎的十大美食街”排名前三為北京簋街、成都錦里、武漢戶部巷。其中北京簋街以其盛名在外而排名第一,成都錦里最受外地遊客歡迎,每逢節假日出行量都會出現爆發式增長,例如國慶期間的日均出行量相比較前一周增長了1.8倍。武漢的戶部巷以熱幹面、豆皮等經久不衰的武漢小吃吸引了大量吃貨,這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
“人氣最旺的酒吧街”排名第一仍然在北京,三里屯作為首都夜生活最繁華的娛樂地區實至名歸。第二名是成都九眼橋,作為成都夜文化的標誌,九眼橋的酒吧可達上百家。第三名為廣州白鵝潭,坐擁江景和頗具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築。“最火爆的夜市”前三名則為北京簋街、南京夫子廟夜市和長沙坡子街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