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競是網吧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6/148206.html

上個周末,筆者受邀參加了明基的一個有關電競的活動,位於揚州1912街區的明基BenQ全球首家專業電競館正式掛牌營業。名為電競館,但實際上是一家以電競為主題元素的網吧,從裝修到機器的配置向電競靠攏。
 
一個很明顯的狀況是國內的網吧整體上已經呈現出一幅即將朽木的狀態。
 
\文化部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吧數量為13.5萬家,終端臺數1180萬臺,用戶1.19億人,收入總規模為520億元,比上年下降3.2%。而來自天下網盟的調查顯示,18.97%的網吧在虧損,23.32%的網吧僅盈虧持平!
 
與此相對應的是,電競的發展卻是越來越有大爆發的背景,從直播平臺,到選手,再到產業的各個環節,我們看到資本都在進場。
 
而電競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最好的體驗應該是在網吧,電競類的遊戲當然也可以與普通的單機類或者MORPG類的這種網遊一樣一個人獨自在家,但與朋友在網吧當中一起“排排坐、5人黑、6人黑”的體驗才是最佳的體驗。而現在的實際情況也幾乎如此,網吧當中的主流用戶幾乎清一色的DOTA、LOL。
 
由此引出的一個問題是,電競是不是網吧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兩個利好是真是假?
 
網吧,這一個名詞幾乎陪伴了一整個的80後以及部分的90後,從1995年的網吧前身的瀛海威科教館落成,到1996年的上海威蓋特、北京實華開網絡咖啡屋,中國第一家網吧屬誰存在爭議,但發展了近20年的網吧產業,似乎正在逐漸走到盡頭。
 
而在這個時候,頗為讓人意外的是網吧行業迎來了兩個利好。
 
其一,11月24日,文化部、工商總局、公安部、工信部聯合印發通知,全面放開網吧審批,取消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對上網服務場所的總量和布局要求,取消對上網服務場所計算機數量的限制,場所最低營業面積調整為不低於20平方米,計算機單機面積不低於2平方米。
 
政策上在放開,當然我們不排除政策正在極力扶持這個產業,但是我想在此之前我們來看一看近日發布的另外一個政策。
 
12月2日,文化部通報了第二十二批違法違規互聯網文化活動查處情況。“騰訊動漫”、中國電信下屬動漫網站等21家網站,因宣揚色情暴力內容被查處。
 
這是兩個鮮明的對比。
 
這兩個對比告訴我們的是,上層的監管從來沒有松過,只是主體發生了變化。從內容輸出口的網吧到內容供應端的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變化。
 
所影射的是,網吧已經不再是國民消費互聯網內容的主要場所,隨著一些外部的條件如:人均收入越來越高,而網絡資費越來越低、硬件費用越來越低等,互聯網早就走進千家萬戶。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通過網吧上網的人數比例處於較低水平,而網民上網場所的首選仍然是家庭,其比例為91.3%。網吧已經不再構成絕對的內容輸出口的作用,所以放開監管,而互聯網內容供應商的監管加緊則是從源頭直接開始。
 
所以,不是政策的監管對於網吧放松了,而是網吧自身不再具備被強制監管的必要了。
 
其二:11月26日,聯眾國際控股遊戲公司公告,將收購上海網魚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及上海網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各10%股權,交易價格為3500萬元人民幣。
 
公告資料顯示,網魚網絡與網魚信息經營的網吧超過200家,擁有約260萬名網吧登記用戶及約2萬臺電腦,去年度總收益為2.42億元,凈虧損426萬元;今年首七個月總收益及凈利分別為1.92億元及1219萬元。
 
暫且不去提估值低或者高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來了解,聯眾入股網魚網咖的基本目的所在:將與網吧就線上及線下棋牌遊戲活動進行業務合作,使其成為擴展線上遊戲及線上、線下錦標賽的新市場推廣渠道。
 
所以,要是你的網吧不是像網魚網咖一樣有個超過200家的門店、260萬的實名會員,就別想著能有天上砸下來的資金了,因為你根本起不到推廣的作用,你也就老老實實的去與順網合作吧。
 
但是此時,問題又來了,順網科技發布2014年Q3財報顯示本期營業總收入1.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7.50%。
 
但是其中公司的遊戲平臺業務營收8520萬元,占總營收50%,同比增長114%。刨除遊戲平臺的業務,順網的廣告平臺業務可以看到的是增長郵件。而報告中也分析,2014年傳統端遊增長速度放緩,致使公司的廣告平臺業務發展面對增長限制的風險。
 
廣告這塊兒業務可是與網吧的老板們息息相關的收入部分。

聯眾收購網魚網咖這事兒,即使再衰敗的產業也會有活得不錯的領頭羊存在,但不適用於普遍性。
 
網吧=電競
 
所以,你以為資本開始關註網吧了,NO!你以為政策開放是利好,NO!這個產業正在變得無比的落寞。
 
但是與這個產業的落幕相比,依托於網吧發展起來的電競卻開始蒸蒸日上,資本的進場、產業鏈的完善、粉絲的數量以及狂熱等都在催生這個產業。
 
而網吧也從綜合性的內容消費,如聊天、看電影等單純的演變為遊戲內容消費,更直白的是電競遊戲消費。
 
從筆者前段時間在上海郊區某鬧市地段的一家網吧的觀察結果來看,其在雙休日下午到晚間的黃金檔時間當中,上座率約40%,而其中又以三三兩兩比鄰而坐一起打DOTA或者LOL這類的MOBA遊戲占據了將近80%。
 
所以,可以直接劃等號的是網吧=電競。
 
發生這樣的情況,正如我文章前面部分所說,電競的遊戲屬性決定了,網吧是現在普通遊戲玩家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所能接受的最好場所,而其他遊戲無論是MMORPG、SLG等,一個人在家里的電腦旁也能玩的很HIGH。
 
而另外一方面,網吧除了承載類似電競成為上網第一選擇地點之外,我們發現它別的屬性完全可以被家用電腦代替,而且家庭的環境明顯會優於網吧。
 
從互聯網的角度,我們需要做用戶分析,當你的用戶都在玩電競時,你應該知道要向這方面轉型才行。
 
但現實可能並非如此。
 
網吧電競解決方案靠譜但難推進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兩個背景:
 
其一,網魚網咖可能也絕大多數的人在玩電競,但網魚網咖的主要賣點絕對不是這個,而是它的環境、它的服務,它的硬件,它除了上網這個最簡單訴求之外一切軟性的配置。所以網魚網咖的價格幾乎是普通網吧的3-4倍,但買單的大有人在。
 
所以,網魚網咖主打服務等軟性牌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其二,根據某個前輩所說,2000年西安每個網吧基本都養了戰隊,每個網吧都會組織比賽,任何網吧一進門就能看到有一個本戰隊的榮譽墻,貼著獲得的獎品和明星式的照片。
 
但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基本沒有活下來的。
 
1996年的北京實華開網絡咖啡屋在現在看來多麽先進,但還是不敵日後純粹的以上網為單一主題的“電腦機房”;而2000年西安的網吧模式,在現在看來又是多麽的有先見之明,但是依然敵不過大環境。
 
以這兩個案例來說事兒,是想說,2000年沒有做成的事兒,今年不一定做不成,畢竟,大環境不一樣了。
 
電競目前在中國到底有多少用戶,其實看一看LOL最高同時在線750萬這個數字就應該了解,但是頂尖的選手、戰隊就那麽幾個,更龐大基層用戶的電競夢如何滿足?不是每一個普通的用戶都有幸去參加S4、TI4這樣的比賽,不是每個用戶都能轉戰職業。
 
所以,明基扶持網吧,徹底轉型電競,給網吧整體提供電競解決方案這事兒,拉攏眾多的網吧一起組建一個聯盟性的賽事,是靠譜的,但是很可能很難推進。
 
之說以說靠譜,原因是電競的整體大環境,從政策,到上下遊,再到資金方都在完善,電競這座大金礦正在等待爆發,而明基所做之事,是順應這股大潮流,是整個電競大環節中的一個小環節,而且是很重要的線下的一個環節。
 
很難推進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行業整體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很少會有網吧主再砸巨資下去推倒重來的。
 
要知道,中國人骨子里的冒險血液並不多。而且類似電競館的價格體系應該會像網魚網咖靠攏,畢竟機器、裝修是一流的,但這個價格體系想要在三、四線打透可並不容易,而在一、二線城市的話,網魚網咖是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制約明基這個計劃前景的恰恰就是推進的速度以及規模。
 
根據明基給出的數據,目前全國大概有100個左右的電競館,但真正全部電競元素的就揚州這一家,其他的可能只是部分被改造稱電競館的樣子。而這離明基第一階段2000多家的差距可並不小。
 
而實際的情況是,如果沒有電競這幾年的爆紅,沒有DOTA、lol這樣的產品,說句實話,我真的不知道,網吧還有什麽存在意義,尤其是家庭電腦正在逐漸普及的當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65

佳兆業成最後一根稻草 壓垮房地產外債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462

20150113025142950

國際債券投資者對中國房地產企業的債券的熱情被佳兆業事件徹底撲滅,迫使中國房企從別處尋找資金。

中國大陸開發商已經成為了亞洲垃圾債券市場的核心。根據數據咨詢平臺Dealogic,2013年和2014年,大陸開發商分別通過垃圾債籌集了195億美元和214億美元的資金。

在2013年和2014年的前三周,中國大陸房地產公司分別從國際債券市場籌集了53億美元和49億美元資金。然而截止至今,今年還沒有一個已經完成的交易。銀行家們表示,因投資者越來越謹慎,許多房地產企業推遲了發債計劃,轉而從其他地方尋找融資。

一家投行債券融資市場主管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你不想腆著臉地向投資者要錢,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好像在抓住一把正在下落的刀。

大陸開發商發行的債券目前均以低於面值的價格進行交易,這加大了近期發行新債券的難度。投行Jefferies的分析師表示,佳兆業的情況將改變開發商的發債時間表,而監管審查將變得更為嚴格。

中國大陸開發商近年來開始越來越多的通過海外發債進行融資。雅居樂和碧桂園一半的資金來自海外債券市場。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深圳房地產龍頭企業佳兆業集團今年1月公告稱,未能償還4億港元匯豐提供的融資貸款。這是該司董事會主席郭英成辭職觸發的強制性提前還款。該司稱此次違約可能導致有關貸款融資、債券、股本證券的交叉違約。

這是2015年中國資本市場首例違約。2014年11月佳兆業上千套房源被深圳市政府有關部門鎖定,國內媒體稱郭英成辭任涉及深圳落馬政法委書記蔣尊玉案。

佳兆業是深圳本土龍頭房企,連續三年榮獲“深圳地產資信十強”。2009年12月赴港上市後三年內,該司銷售額增長2.4倍,從2010年的剛過百億元增至2013年的239億元。2014年上半年,佳兆業以16.7萬平方米(1801套)的成交量、41億元的成交金額,超過行業龍頭萬科,摘得深圳樓市成交量、成交金額的雙料冠軍。

佳兆業以運作城市舊改項目聞名業內,其快速擴張與深圳當地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隨著深圳市委高層、政法委書記蔣尊玉落馬,佳兆業也一步步深陷泥潭。

2014年10月,郭英成就被傳涉及落馬官員而被帶走。11月底深圳多個樓盤被爆出遭當地國土部門“鎖定”,目前除前海廣場外,佳兆業在深圳的所有預售項目都已經被鎖定而不能銷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28

GSK裁多名中高層 節流成救命稻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028.html

GSK裁多名中高層 節流成救命稻草?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3-17 21:53:00

據被裁方透漏,此次GSK裁員涉及多人,同時還承受著被裁方“單方面解約”、“解聘孕婦和哺乳期女員工”、“未提供具體解約理由”及大規模解聘未按照規定向人社部門報備等種種指責,讓GSK在中國的下一步走向顯得愈發撲朔迷離。

英國最大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在中國或將進入下一輪的多事之秋。

17日,GSK多位前管理層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采訪時確認,GSK目前正在接受美國司法部就其在中國商業賄賂案的調查,依照美國法律,該結果將直接決定其是否定性為公司犯罪,並將有可能連帶承擔數倍於其在中國被裁決的30億人民幣罰金。

與此同時,GSK本月6日突然宣布大規模裁員。據被裁方透漏,此次GSK裁員涉及多人,同時還承受著被裁方“單方面解約”、“解聘孕婦和哺乳期女員工”、“未提供具體解約理由”及大規模解聘未按照規定向人社部門報備等種種指責,讓GSK在中國的下一步走向顯得愈發撲朔迷離。

司法調查進行時

“美國司法部的調查還在進行中,我們先後都被授權的律師事務所反複約談過,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結束。”昨日,GSK某前管理層張弛(化名)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按照該人士的回憶,從2013年夏天公司“出事”後,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就隨即開始了。

“2013年7月起,美國瑞格(Ropes&Greg)律師事務所參與美國司法部調查GSK中國商業賄賂事件,而瑞格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將直接決定GSK在中國賄賂事件的定性:究竟是不是公司行為。”該人士告訴本報。

2013年6月,GSK在中國涉嫌商業賄賂案發;2014年9月19日,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賄賂行為被中國有關方面正式認定為“公司行為“,被判罰金30億元,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GSKCI)前中國區總經理馬克銳(Mark Reilly)等被告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驅逐出境。

而商業賄賂究竟是不是公司行為,對現在的美國司法部調查和GSK來說可能都是最關鍵的問題。

“美國的《反海外賄賂法》是針對公司商業賄賂的最高標準的法案,根據這一法律,對於在美國設立和上市的公司,美國的司法機構任何時間都有權向海外公司進行調查。”17日 ,主要負責涉外業務的京都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郭慶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她告訴記者,《反海外賄賂法》對於行賄行為設定了程度不同的幾種處罰,分別施予公司和個人,除需公司承擔200萬美元罰款、個人判處10萬美元罰金和5年以下刑罰外,該法案最嚴厲的地方在於其“選擇性罰款”。

“如果確認行賄,可以處以行賄圖謀利益的數倍,這個數字往往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此外,競爭對手也可以提起市場被不正當競爭擠占的訴訟,美國證監會可以裁定其撤市,聯邦內禁止交易、剝奪出口等毀滅性打擊,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她告訴記者。

中國公安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7年來,葛蘭素史克向超過700家旅行社及咨詢公司轉移了高達3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依次推斷,如若美國司法部認定中國商業賄賂是公司行為,則GSK很可能將承擔數倍於30億人民幣的罰金。

不僅如此,GSK在英國總部還將很有可能繼續面臨更加嚴厲的懲罰。

2012年7月英國頒布《反賄賂法》,該法目前已經被公認為超越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的全球懲罰範圍最寬、懲處力度最嚴格的“反腐大法”。

“不能解釋”的裁員?

而3月6日的大規模裁員,正是發生在GSK接受司法調查的關鍵階段。

“北上廣在3月5日,其他城市在3月4日收到了通知,要求我們在3月6日參加公司一個‘非常重要’的面談,雖然沒有說到底是什麽事,但是語氣很強硬,說不來就自己承擔嚴重後果。”17日,曾在北京參加3月6日約談的沈揚(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按照他的描述,這個由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主持的約談並沒有在公司舉行——“在東四環的萬豪酒店,一個一個人地進去,說你違法了公司紀律,宣布單方面和你解除勞動合約,對你提出的問題,他們只是回答‘不能解釋’。”他告訴本報記者。

沈揚在GSK已經工作了10年,他告訴記者,和之前裁員不同,這一次的裁員大多是5年以上的“高年資”員工以及大區經理等資深員工,甚至包括一個重點產品線的總監。

“根據勞動法,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並且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而且裁員必須滿足四個條件,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京都律師事務所主要研究勞動糾紛的律師賈寶軍律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如果涉及150人的裁員而沒有當地的人社部門報備,肯定是不合法的。”

17日,《第一財經日報》就上述問題向GSK中國確認,對方表示對具體問題無法提供詳細回答,也並未回應是否涉及以裁員規避美國司法調查,以及違反中國法律裁員等問題,僅表示,“對有清晰證據表明違反公司制度的行為,葛蘭素史克必須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包括終止勞動合同。”

據一名被裁的中高層透漏,3月6日解聘的員工90%以上都是地區經理以上的級別,屬於中高管理層,大多數曾獲得過公司各種各樣的獎勵,其中不乏被列入人才保留計劃,而且這些員工大多在公司工作5年以上,還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員工。此外,還包括3名孕婦和4名正在哺乳期的員工。但以上信息尚未得到GSK官方確認。

“被談話的員工公司要求在3月9日前通知公司,要麽提交辭職報告,公司視為主動辭職,否則將在人事檔案上留下汙點紀錄;並要求在3月13日前上交所有的電腦和ipad和門禁卡等物品;所有被解職的員工沒有任何賠償,而且去年的評分直接降為最低5分,意味著去年的獎金歸零。”張弛告訴記者。

而最讓張弛覺得不能理解的是,公司並沒有給他們出具一份正式的解聘合同,也沒有寫明具體的解聘理由。

“我們後來交流了一下,在大家被約談的過程中,公司出具的口頭證據無非是組織旅遊,禮品,不合理的講課費,假發票等,更有甚者還有刪除郵件,知曉下屬的“不當”行為,以提高銷量為目的的科室會等匪夷所思的理由。公司的約談沒有留下任何書面的資料,員工當天的郵件系統全部被關閉,門禁也於當天失效。同時,GSK公司在各大辦事處加強了安保的力量,所有進出員工必須刷門禁,我們就是感覺自己被設計了。”他說。

救命稻草

張弛所說的“被設計”源於一周後公司新架構的對外公布。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裁員發生的一周後,GSK中國宣布了新的組織架構,以這次受災最嚴重的肝炎治療領域為例,新的架構將地區經理以上(包括市場部人員)由原來的170人縮減為132人,減員比例高達23%;而在此次裁員中該治療領域有超過31人被解除合約,其中尚不包括接受警告而待崗的。

“之前被裁員的總監也正是之前的肝炎產品總監,因為肝炎事業部的兩條產品線合並,管理層也必然有‘被多出來的’。”張弛告訴記者。

而在沈揚看來,突然降臨在他們這些管理層身上的解聘或許並不簡單。

“2014年開始,公司進入所謂模式轉型的‘第二篇章’,很多市場都收縮不做了,加上出事後清退和主動離職的銷售代表,二線城市的市場基本沒有人去覆蓋,甚至在原有的一線城市重點市場,也被競爭對手拿去了不少市場份額。”他說。

2014年1月,受中國區商業賄賂案影響,GSK中國宣布開始其薪酬制度的根本性變革——對直接面向處方醫生的銷售員工的評估和薪酬體系進行根本性調整,不再以個人的銷售指標完成情況為基礎。

突然轉變的銷售方式既需要長期的適應期,也需要市場的重新培育,GSK開始告別之前的高速增長。

“2014年中國藥品市場的增長約20%,而同期GSK的銷量則約下降了20%;2013年僅處方藥領域,我們的銷售代表最多達到5000個,而現在僅有2000個,開源節流於是就成為了公司業務停滯期的一根救命稻草。”沈揚向記者透露。

編輯: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4

連續7年扣非凈利潤為負數 拋售中信證券股票成兩面針“救命稻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724.html

連續7年扣非凈利潤為負數 拋售中信證券股票成兩面針“救命稻草”

一財網 陳姿羊 2015-06-24 18:12:00

這個曾頭頂“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柳州日化企業正逐漸衰落。自2007年起,兩面針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凈利潤已經連續七年為負數。

兩面針(600249.SH),這個曾頭頂“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柳州日化企業正逐漸衰落。《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自2007年開始,兩面針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已經連續七年呈現負數。

在此情況下,拋售所持有的中信證券(600030.SH)股份或成為兩面針粉飾業績的重要法寶。6月23日,兩面針發布公告稱將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關於出售部分中信證券股票的議案”。根據此前發布的相關內容,兩面針將在2015年剩余時間出售不超過1000萬股中信證券股票。按照當前股價計算,這或將為兩面針帶來近3億元收益。

此“救場舉動”在2010年至2014年間均有發生。在數次拋售後,目前兩面針持有中信證券2740萬股股份,占中信證券A股份額的0.25%。此前兩面針曾一度成為中信證券十大股東之一。

此後,參股中信證券獲得的投資收益成為兩面針利潤構成中最主要部分之一。2010年開始,兩面針每年大量拋售所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

2012年,兩面針出售1498萬股中信證券,獲利1.18億元;2013年,出售1732萬股中信證券,獲利1.49億元;2014年,通過拋售1000萬股中信證券,兩面針獲利約2.58億元,受益於此筆收益,當年兩面針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實現2190.91萬元。

數次拋售獲益使得兩面針勉強扭虧為盈。根據財報數據,2008年至2014年,兩面針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維持在800萬~3000萬元之間,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自2007年起兩面針凈利潤就處在虧損狀態。2014年若無減持中信證券股票,兩面針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77億元。

憑借中草藥概念,兩面針在1985年就達到了每年1億支牙膏的銷售量,2004年,兩面針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但隨著高露潔等外資牙膏的沖擊,兩面針的市場份額開始逐年下滑。為了挽回頹勢,兩面針開始涉足紙業、藥品、衛生用品及房地產等領域。

但兩面針多元化業務亦乏善可陳。根據2014年年報,兩面針房地產務僅實現營收183萬元;紙漿、紙品業務毛利率為-11.73%;三氯蔗糖業務毛利率則同比下降26.29%。作為曾經的核心業務,2014年兩面針牙膏實現營收1.06億元,不到總營收的10%,遠不及其他品牌牙膏業務收入。

“兩面針一開始是受到高露潔、佳潔士等外資牙膏品牌的沖擊。後來柳工集團空降了一個新領導,兩面針開始多元化發展。在這期間,雲南白藥這些民族品牌重打‘中藥護理’通過廣告等營銷搶占了市場,兩面針也錯過了這次機會。”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化妝洗滌用品分會副秘書長谷俊對記者表示。

或因與此,兩面針近兩年開始重提牙膏主業並表示將“堅持中藥、植物牙膏兩條主線”。對此,谷俊坦言,前有外資品牌,後有雲南白藥等民族牙膏,目前市場份額較小的兩面針想突出重圍“並非易事”。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72

蘋果季報: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615.html

蘋果季報: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一財網 下木 2015-10-28 10:48:00

雖然iPhone銷量平平,但至少庫克證明了一點,他之前對投資者苦口婆心解釋的中國市場情況是真的。蘋果在中國市場銷量被證明依然強勁。

蘋果公司在本周二美股盤後發布的最新財報稱,2015財年第四季度利潤同比增長31%,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99%。

此前根據湯姆森路透分析師預計,蘋果第四季度每股收益為1.88美元,整體營收511億美元。

結果是蘋果當季度的實際每股收益和營收分別為1.96美元和515億美元,雙雙超出分析師預期。相比去年同期1.42美元的每股收益和421.2億美元營收,也分別大漲了38%和22%。

同時,蘋果公司稱第四季度凈利潤達到了11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4.7億美元利潤增長了31%。

另一個關鍵指標毛利率,第四季度蘋果公司去除制造成本的毛利率是39.9%,也超過了分析師預期的38.5%~39.5%區間。

蘋果手機銷量平淡

資本市場最關心的蘋果手機銷量則算不上出彩。這可能也解釋了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一度小幅上揚了3%,隨後又跌回收市價。

第四季度iPhone出貨量為4805臺,比去年同期的3927臺增長了22%,比分析師預期的4872臺略略少了一點,和今年第一季度創紀錄的7446萬臺手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每年第一季度都是蘋果的銷售旺季,既是感恩節、聖誕、新年等假期季,又是蘋果每年新品發布後的第一個季度,本身就要比第四季度銷售走旺。

蘋果手機是蘋果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占公司63%營收比例和主要利潤來源,向來都是iPhone強則蘋果公司強。

市場一直最關心的,都是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整體放緩的背景下,iPhone是否正在逐漸達到飽和,蘋果還能持續增長。

蘋果CEO蒂姆·庫克稱,蘋果現有用戶的升級需求潛力巨大,大概有 2/3的蘋果用戶還沒有更新到去年開始推出的大屏手機。

同時,蘋果還稱正在繼續碾壓競爭對手。本季度的iPhone購買用戶中,大概有30%是從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統“叛逃而來”,庫克稱這創下了蘋果史上最高紀錄。

今年10~12月,是蘋果推出新款iPhone 6S後的第一個季度。

蘋果預期新一季度毛利潤將達到39%~40%,預期營收在755億~775億美元;分析師預期則是39.8%毛利率和771.4億美元營收。

中國市場依然強勁

雖然iPhone銷量平平,但至少庫克證明了一點,他之前對投資者苦口婆心解釋的中國市場情況是真的。

蘋果在中國市場銷量被證明依然強勁。蘋果一直認為,隨著中國中產階層隊伍的壯大,消費者會有越來越多的閑錢來購買蘋果商品。

蘋果昂貴的售價一度被認為是競爭的不利因素,現在看來卻反而能幫助蘋果在一堆廉價智能機中鶴立雞群,始終保持其高質量的品牌形象。

包括大陸和內地的中國市場,第四季度銷量勁漲了99%到125億美元。

雖然第四季度增長率比第三季度的112%稍微低了一點,但是同期中國整體智能機市場出現了明顯下滑,蘋果依然保持了逆勢增長。

和蘋果其他海外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蘋果的必爭之地。

中國市場銷量現在僅次於美洲市場銷量,但前者銷量都是翻倍增長的幅度,後者銷量增長只有10%。

歐洲市場目前營收規模和中國市場在一個量級,但增長率只有2%。

如果繼續這樣的增長態勢,用不了多長時間中國市場就是蘋果全球營收最高的市場了。

蘋果此次季報沒有公布apple watch的具體銷售數據。Apple watch是2010年以來蘋果發布的唯一一款全新硬件產品,一直和iPod、蘋果電視和beats耳機等產品被歸為“其他類目”,這個門類本季度營收也增長了61%到30.4億美元。

至於iPad的銷量則還在持續下滑,這已經是蘋果平板產品在連續第七個季度銷量下滑了。

蘋果將在新一季度推出iPad Pro, 希望新一代iPad能成為像微軟surface一樣的生產力工具來挽回頹勢。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25

馬雲隔空回應吳曉波,救命稻草與魔術表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4/152788.shtml

導讀 : 一年一度雙十一,它是網絡購物狂歡節,同時,它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最重要的年度大促銷。

一年一度雙十一,它是網絡購物狂歡節,同時,它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最重要的年度大促銷。 

有人說,任何節日中國網民都能過成“勾搭節”,中國商人都能過成購物節。雙十一就是一個例子:7年前當淘寶網發起“光棍購物節”的時候,許多人還覺得這是一個小打小鬧的營銷噱頭;時至今日,這個飽含草根精神和互聯網特色的網絡購物狂歡節,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網購終極PK”。

無論是阿里巴巴集團、馬雲的競爭對手還是朋友,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雙十一動員社會資源之多、對實體經濟影響之大、網民參與之深,放眼全球商業界,都屬罕見。今年甚至推出雙十一晚會,阿里、京東大打對手戲。

如此大事件,不可不複盤。實際上,雙十一越往前走,牽涉越廣泛,也越發複雜。刪繁就簡,梳理如下。

雙十一是“新常態”的救命稻草

現在朝野內外都心知肚明,中國實體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漫長複雜的下滑通道,我們稱之為“新常態”。相比之下,互聯網卻風景這邊獨好,連創新高,以至於,今年“兩會”上“互聯網+”驟然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因此,通過互聯網刺激內需、拉動消費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根救命稻草,因此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阿里巴巴對這一點自然心照不宣,可謂把此利好用到了極致,不斷宣傳雙十一前工商總局領導在阿里考察、有關領導辦公室打來電話祝賀等等。 

且不說馬雲搶了“單身狗”的風頭,從本質上看,雙十一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造消費時點”。我略帶調侃一點總結就是:賣家打雞血趕春運、網民整月囤貨剁手。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雙十一相當於在本來可以平滑的銷售曲線上人為地拱出一個波峰,由於蠶食效應未必真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增量,還讓商家倉儲、物流、客服等環節直沖瓶頸。此外,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消費者唯價格是從的陋習。

馬雲隔空回應“停辦雙十一”的底氣

實際上,媒體對“雙十一幾時休”的反思從未停止。前年雙十一媒體交流中,我看到億邦動力記者問馬雲:“阿里巴巴準備什麽時候停止做雙十一?”這個看似嚴重違和的問題引發哄堂大笑,但我卻認為她問了一個好問題。辯才無礙的馬雲當場楞了一下,然後說“我們從來沒說過要停止雙十一”。 

今年雙十一,財經作家吳曉波也提出“中國不再需要雙十一”,馬雲則針鋒相對說:“雙十一要辦一百年。”會後,阿里巴巴在打出的海報中寫到:感恩時代、感恩互聯網,讓大家看到消費的力量,新經濟的力量。

馬雲則表示:“中國經濟從投資和出口走向消費,雙十一只是反映中國強大內需消費很小的縮影,我們只是用了互聯網的手段,電子商務的手段,打開了或激發了中國部分內需,希望做激發和喚醒引領中國內需小小的發動機。”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商人說的話,這簡直像一個政治家,而且句句在點子上。早年在商務部下面做“中國黃頁”起家的馬雲,一直有著超人的視野。看看這麽多年來,阿里巴巴的生意一直是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馬雲一直在將企業訴求與國家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從而獲得了巨額的政治紅利和無與倫比的營銷勢能。

隨著互聯網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雙十一很難停止。

刷單就像看魔術,認真你就輸了

今年雙十一總共賣了912億元人民幣,再次創下紀錄,距離千億大關僅僅一步之遙。要知道,去年美國每年的“網購星期一”,亞馬遜、ebay等各大電商平臺加起來的交易額也只是20.4億美元。難道中國人這麽厲害? 

因此,國外媒體圍繞雙十一的假貨、刷單質疑一直有。甚至有媒體報道“雙十一是中國假貨節”。而華爾街也對此不認真,盡管阿里巴巴雙十一再創新高,股價卻在昨天開盤後一路下挫,最低時跌掉3.68%。 

假貨之說,歷來眾說紛紜,先放在一邊。但商戶大面積刷單卻是公開的秘密。周四,我在個人微博上隨手上傳了幾張疑似小米手機天貓商城的銷售記錄截圖,顯示有部分匿名用戶一次購買上千部手機,隨後華為榮耀官微轉發了這條微博,並表示雙十一拒絕刷單,暗諷對手刷單。緊接著小米也做出了還擊,以“小米打假”官微轉發了一條對手也疑似刷單的證據,針鋒相對相當慘烈。

中國不少媒體都要做雙十一刷單的深度報道,其實這在行業是公開的秘密,關鍵只不過是刷的多和少、技術含量是否高而已。刷的猛,對品牌有好處,否則幹嘛這麽多手機公司都以不同姿勢、角度稱自己是第一? 

簡單說,刷單就像魔術,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但還是享受表演、忍不住鼓掌。用一句互聯網圈的流行語:認真你就輸了。

當然,阿里巴巴集團一再表示:要嚴打刷單。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雙十一繼續辦,這場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就不會停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24

95%生鮮電商都在虧損!救命稻草到底在哪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3/153763.shtml

導讀 : 經過多年腥風血雨洗禮,賠本的生鮮電商一抓一大把,賺錢的鳳毛麟角。

2015年,是傳統生鮮電商轉型O2O的元年,巨頭的加入更給這個“高燒不退”的行業加了一把火。在熱度不減的形勢下,有生鮮電商成“舍身成仁”,也有新的入局者興風作浪。

 95%生鮮電商處於虧損狀態

經過多年腥風血雨洗禮,賠本的生鮮電商一抓一大把,賺錢的鳳毛麟角。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其中僅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盈虧持平。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生鮮電商都處於虧損狀態中。

可是,集體虧損現狀並不能阻擋資本和創業者對生鮮電商的追捧。剛進入2016年,就相繼有新老生鮮(食材)電商宣布獲得數額不菲的投資。賠錢賺吆喝的生鮮電商,為何還能讓創業者視死亡如糞土,在資本寒冬下贏得投資人青睞?是這些後生可畏的創業者和老謀深算的投資人真的著了魔,還是生鮮電商真有魔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創業概念熱潮消退,相信今後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會回歸理性,生鮮電商概莫能外。那麽,2016年以及未來,生鮮電商還有多少魔力可以釋放呢?

生鮮電商的8個潛力

1.市場容量大,想象空間上不封頂。

全球領先的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數據挖掘和整合營銷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最新發布了《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245億元,2015年將突破400億元,達到412億元,預計2018年將突破千億元。而目前生鮮電商的滲透率還處於極低水平,市場潛力非常客官,想象空間巨大,足以讓淘金者垂涎。創業者和資本甘願冒險,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看好生鮮電商的現狀,而是看重未來的機會和回報。正如馬老板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2.動態持續消費,生鮮市場永不飽和。

生鮮食品剛性消費品,是每個家庭每天的必需品,是動態持續消費、快速消耗的快消品。生鮮消費市場需求大,快進快出,相比其他行業,是一個動態不飽和的市場。隨著城市中產階層的崛起,生鮮的消費力和消費需求也會水漲船高,生鮮電商可以享受市場增長的紅利。

3.寡頭還未出現,機會一直存在。

生鮮電商難做路人皆知,可是為什麽還是有這麽多創業者和資本湧入呢?與其說他們是沖著賺錢而來,倒不如說是奔著機會而動。因為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個可以號令天下、一統江湖的寡頭。所以加入這個戰場的,都有成為寡頭的機會。即使不能“平天下”,本地化生鮮電商也可以憑借地利當個“地頭蛇”。

4.需求層次多元,2B、2C都能玩。

生鮮產品是滿足人們生存的必需品,消費群體非常廣泛,需求層次多元。生鮮電商既可以專註高端、中端市場,也可以布局低端市場;可以常規銷售,也可以做訂單農業,采用預售模式;同時,既可以面向個體的C端消費者,也可以爭取餐館、飯店等B端消費主體。

5.消費習慣初顯,消費主力崛起。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一直是生鮮電商無力攻克的難關。但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樂於嘗試網購生鮮,尤其現在80後、90後“網生代”已經成為網絡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對網購生鮮接受度比較高。這對誕生之日起,就致力於改變和培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生鮮電商來說是個利好。當然,“網生代”對消費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更加註重產品品質和消費體驗,這需要生鮮電商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強。

6.巨頭加碼生鮮,市場信心足夠。

2015年以來,生鮮電商成為各家爭霸的主戰場之一,各路投資風起雲湧:京東領投天天果園,阿里布局易果網,百度領投中糧我買網,亞馬遜開拓生鮮業務……巨頭不計成本相繼加碼,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給市場帶來了足夠多的信心(雞血),讓創業者和資本對生鮮電商依然抱有足夠多的期許。在巨頭和資本的推動下,相信2016年生鮮電商之間會有更多的碰撞,整個行業也會向前推進。

7. 生鮮電商產業鏈不斷完善,運營成本降低。

作為生鮮保鮮的標配,冷鏈倉儲物流一直是生鮮電商的硬傷。但在資本的支持下,生鮮電商冷鏈條件已經有所改善,其中既有專業物流公司打造的冷鏈物流,也有生鮮電商自己投入建設的冷鏈倉儲。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冷庫總量達到3320萬噸,折合8300萬立方米,同比增長36.9% ;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冷鏈業務收入達到150億元, 同比增長 36.4%;2014 年新增冷藏車2.07 萬輛,總保有量接近8萬輛;冷鏈需求市場規模達到 11200 萬噸。

對於對保鮮要求非常苛刻的生鮮電商,得到冷鏈倉儲物流的支持可以進一步降低損耗,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盈利空間。即使無力自己建設冷鏈的生鮮電商,也可以借助外力實現最後一公里保鮮配送,騰出手來把精力放在公司的運營上。

8.農村電商發力,城鄉聯動大有作為。

農村電商已經成為京東、阿里等巨頭必爭之地,中小型電商平臺也紛紛到農村開疆拓土。同時,政府也從政策上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這會極大推動農村電商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市場教育的普及,相信未來農村電商將會迎來快速發展機遇。農村電商將會促進城鄉對接屏障的進一步瓦解,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將更加便捷、透明。

生鮮電商產業鏈中,農民和大宗食品供應商共同構成產業鏈供應上遊。農村電商的發展給生鮮電商的產品供應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選擇,有利於為產品的豐富性。

未來可期,關鍵在盈利能力

跨入2016年之際,生鮮電商就動靜不斷:本來生活獲超1億美元C輪融資;天貓旗下生鮮平臺喵鮮生將在2016年開始一系列變化,搭建進口生鮮的全產業鏈條;廣東老牌生鮮電商田鮮蔬菜謀劃沖出珠三角,開設體驗餐廳,布局國內一線城市……

雖然困難重重,但生鮮電商市場潛力巨大,未來確可期許。2016年,在資本的攪動下,相信生鮮電商領域還會繼續上演肉搏戲碼,速生速死的故事也不會終結,但得資本者未必得天下。不過,有喵鮮生、本來生活、田鮮蔬菜等定位明確的生鮮電商多年積累的經驗做基礎,生鮮電商將逐步從摸索階段步入成長階段,不管是B2C、C2B模式,還是O2O,燒腦過後,相信整個行業將更趨理性,減少試錯的成本。

目前,生鮮電商最大的問題在於盈利能力弱,多數需要通過資本註入維持經營。誠然生鮮電商的發展離不開資本,但不能把資本當成唯一的續命草,只有通過內生增強盈利能力,才能釋放魔力,獲得新鮮血液,贏得未來。

(聲明:石三郎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轉載請事先知會。微信:shitou3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16

論汽車後市場的四種死法,“上門+到店”會成為救命稻草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2/153739.shtml

導讀 : 汽車O2O服務的競爭關鍵為“集客引流”+“服務落地”,隨著汽車後服務競爭分化,“上門+到店”可能會靈驗,但這也並非萬能,到店模式引起的成本增加、發展速度受限,以及汽車服務標準化、體系化、流程化等都是行業發展面臨的大問題。

過去兩年備受關註的汽車後市場坐了趟過山車,先是資本湧入,巨頭布局、創業者“想方設法”擠進去,都想分一杯羹;而後卻是一連串“噩耗”,一大批專註於汽車後服務的明星企業如博湃養車、久車久網、人人愛車網、2號車庫、e洗車、車8洗車、智富惠、雲洗車、嘀嗒洗車、工夫洗車等或倒閉或面臨收購調解,所謂“剩者為王”,汽車後市場O2O在面臨行業洗牌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救生良藥,誰才能救活汽車後市場呢?

忐忑前行的汽車後市場O2O

無疑,汽車後市場是塊大蛋糕,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數據,今年中國汽車後市場規模已達6000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0%,並預計2018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目前我國汽車後市場已分為五大行業:汽車清洗、美容、改裝行業;汽車保險行業;汽車維修及配件行業;汽車用品行業;二手車及汽車租賃行業。其中單是上門保養就有車女婿、e保養、卡拉丁、摩卡愛車等等上百家企業。他們的成長一定程度上是突破了傳統線下門店的痛點,如汽車配件維修價格不透明、服務價格高、產品還得不到保障,時間長、體驗差等,於是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瘋狂生長。

但行業似乎提前進入了寒冬,上半年汽車後市場還處於燒錢階段,下半年就開始紛紛轉型和整合,很多企業還沒嘗到甜頭,就吃到了苦頭。當初高調進入的創業企業失意關門的比比皆是,更多的企業開始選擇主動破局,比如e保養目前已在北京開設2家直營店,諸葛修車網也采用了“線上交易、線下服務”的服務模式,海德在線的開唄養車也為車主提供上門和到店兩種養車服務。。。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於是“上門+到店”成為行業的救命稻草,或許正如某位創業者所說:上門保養大約可以解決80%,20%的業務仍需到店解決,未來汽車後市場的趨勢或許就是上門+到店的場景。那麽問題來了,“上門+到店”真的能救汽車後市場嗎?

汽車後市場O2O“死”在哪?

這個問題就等同於回答兩個問題:1、汽車後市場O2O問題出在哪,2、這些問題“上門+到店”模式能處理好嗎?那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遭受行業之困的企業都是怎麽個“死法”。

1、拖死:用高頻帶低頻鏈條太長,畫餅充饑

汽車後市場維保服務本是個相對低頻高客單價的行業,而大多數行業創業者和投資人都以為從高頻服務切入,通過補貼高頻低價的洗車服務來獲取用戶,最後引流到低頻高價的養護類服務是行業盈利的最佳路徑。於是一夜之間“1元洗車”“1分洗車”“漫山遍野”,結果這種“燒錢式”的補貼並未帶來用戶。一是因為盡管洗車需求確實高頻,但用戶的黏性很低,更沒有忠誠度,轉化率更低。二是汽車養護需求與日常消費品相差甚大,洗車類O2O通過高頻服務帶量的做法在洗養車領域根本行不通。用戶對上門洗車和養護所需的專業技能、服務水平、甚至服務場景都有更高期望,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轉換。因此多數情況下,依靠瘋狂補貼靠低價獲客卻沒有形成差異化服務亮點的企業只能是畫餅充饑,成為第一批被淘汰出局的。

2、快死:高速擴張,打起臉充胖子

這種死法很普遍,在資本的“擁戴”下,很多汽車後市場O2O服務企業耐不住性子,管不住錢包,開始瘋狂跑馬圈地,恨不得一天拿下一個城市,10天搞定百萬用戶,1年盈利,2年上市,結果“成也資本,敗也資本”,一旦錢花光了,就OUT了。這個響鈴之前探討過,跑步圈地式的規模化並未解決行業痛點,況且快速擴張並不等於服務能力提升,尤其是如今服務質量早已比圈地更重要百倍的當下,服務缺乏特色,不關註用戶體驗的企業依靠資本高速擴張,打起臉來充胖子,結果步伐太快,不一小心扯到了那啥。。。

3、貪死:避“輕”就“重”,最後高不成低不就

和第一類“死法”不一樣的是:這類企業已經“籠絡”了一部分用戶,但並不滿足於低頻次低客單價的輕服務模式,而一直試圖找到高頻次又高客單價的“重服務”(往往需要投入的資源也多)從而“發橫財”,博湃養車就是想將業務重心從客單價500元左右、毛利只有30%左右的中低端車保養服務轉移到毛利至少在60%左右,甚至高達100%-200%的鈑噴業務上,從而獲得更高的現金流和更強悍的自我造血能力,結果“死”在路上。盡管汽車後市場50%到60%的市場份額是保養,平均3-6個月一次,還有20%左右是補漆、空調維修等專項維修,但還是不滿足。殊不知,盈利能力與是否低頻高頻並無太多直接關聯,而和自身的運營模式,成本產出等更加相關,二手車交易、房屋買賣、婚慶等低頻行業也活得好好的。另外能否盈利的三個決定性因素實際是:產品(或服務)的不可替代性、交易複雜性和利潤率。也就是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是專業且不可替代的;交易是否經過多重環節,能否去掉並降低用戶參與成本和運營成本以及是否高毛利。

某些汽車後市場企業一味避“輕”就“重”,反而提高了處理流程的複雜程度、增加運營成本和固定開支,最後“壓”死自己。

4、累死:把上門+補貼作為突破口,出力不討好

先講一個味小二CEO郭琪說的真實故事“我有個朋友體驗過上門給小車換機油的服務,由於小區沒有專門修車的地方,只好在經常有車進出的通道上換機油。換油過程中為過往車輛移了3次車,這使得朋友難以感受上門換機油的便利。”博湃養車也是擼起袖子幹起了所有事情:自己上門取車,開到自營的鈑噴中心,12個小時之內修好還給客戶。。。

上門本意是希望節約用戶時間、通過便捷服務提高效率提升客戶滿意度。但實際上門服務中一輛施工車加上幾名技師,一次還只服務一個車主,再算上來回路途中的時間成本,效率反而下降了,而且這增加的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都轉嫁到用戶那。而且還需要大量補貼來彌補服務者的效率損失,最後做一單,賠一單,用戶基數越大,虧的越多,一旦資金鏈斷裂,就只有等死。殊不知“上門”服務的一種形式,只有真正解決了用戶問題並雙方提升了效率的服務才可能多贏。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別的“死法”,比如規模太小被成本或巨頭壓死,服務太差被客戶拋棄至死等等。盡管各有各的死法,但都是沒有在這場廝殺中快速找準自己的位置,形成核心競爭力。那“上門+到店”會成為競爭力嗎?能否解決以上問題呢?

救命稻草“上門+到店”能否靈驗?

其實認真考究,我們會發現汽車O2O服務的競爭關鍵為“集客引流”+“服務落地”,隨著汽車後服務競爭分化,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而“上門+到店”則完成了一些。

1、兼顧高低和輕重,實現雙管齊下

作為服務業,汽車後服務既要關註用戶體驗和成本投入,也要重視營收模式和服務質量,“上門+到店”模式則可以兼顧兩者。

第一行業本身服務項目居多,企業可順勢提供多項服務,比如e保養是做上門保養服務起家,現在已開拓保養類、檢測類和養護類等三大類服務項目,用戶、場景一致,用戶接受度高;

第二服務企業可實現服務項目高頻和低頻、高客單價和低客單價、輕模式和重模式相互搭配,比如可以把更換和修補輪胎、洗車等高頻低單價服務和改裝、車險等低頻高價值服務搭配。洗過車的車主都感受過洗車店在你洗車的時候向你推銷補胎、打蠟、鍍膜、座套、玻璃水等服務和商品,而如果是單純的上門服務就沒辦法做到這點,即便車主不煩,你也搬不動這些七七八八。但如果能實現“上門+到店”一體化就完全有可能實現服務--交易閉環體系,從基礎服務引導到增值服務,從“上門”做一部分服務過度到“到店”完成另一部分服務,尤其是用戶獲取成本高昂的當下,最悲催的莫過於好不容易圈了個用戶,結果他需要的自己沒法滿足。所以“上門+到店”不但能充分利用用戶資源,通過“上門”集客,為“到店”導流,減少客戶流失,還能盤活服務項目,實現去中介化、提高交易效率和用戶服務體驗。

2、擺脫單純依靠上門+補貼,線上線下再融合

上門服務本是懶人經濟催生的一個新生事物,但即便是最熱門的上門保養目前只占整個保養市場份額不到5%,汽車後市場更多的服務仍然是到店完成。並且“上門+到店”的融合既可以擺脫那些因促銷過來卻毫無忠誠度和消費意願,還要讓渡技師時間價值和門店價值的低價值用戶群體,把註意力集中在高客單價的優質客戶身上;又能發揮線上平臺調度優勢,加強與線下門店供應鏈的整合,打通專家、技師、門店、供應鏈等全服務產業鏈,實現汽車後市場線上生態和線下生態的連接和後汽車市場資源的深度融合和嫁接。況且“上門+到店”模式相對單純的上門模式有明顯優勢,比如可精準掌握服務過程,提升服務質量;可在第一時間獲得用戶反饋改進自身;可全程監管所需服務配件;可實現更好的人力配置,幫助維修技術人員相互學習,技術、能力得到考核和提升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用戶的需求是個性化的,有些車主希望到店,有些則需要上門,有些就是懶人經濟,還有些就是要享受尊貴服務感……“上門+到店”能滿足這樣多樣化的需求,並根據場景不同調整業務模式和服務組合,而未來汽車後市場O2O一定不是線上或線下的單維競爭,而是“場景+服務+商業模式”三駕馬車構成的完整商業生態閉環的競爭。

由此說來“上門+到店”或是大勢所驅,但它也並非萬能,到店模式引起的成本增加、發展速度受限等問題也需重視,而且汽車服務標準化、體系化、流程化一直是行業發展面臨的大問題。“上門+到店”更加需要深耕細作,不能盲目擴張,只有真正做好“鼠標+水泥”模式,打造線上線下統一的服務標準及誠信體系,為車主提供優質的標準化車後服務,並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精細化運營的服務公司才會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34

被遺忘的《憤怒的小鳥》,電影會成為它的救命稻草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0/155939.shtml

被遺忘的《憤怒的小鳥》,電影會成為它的救命稻草嗎?
楊博丞 楊博丞

被遺忘的《憤怒的小鳥》,電影會成為它的救命稻草嗎?

《憤怒的小鳥》電影版即將登上銀屏與廣大影迷見面。

今天是520,想必有女朋友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意味著什麽,對,過節!然而,在今天卻還有一件比過節還更能勾起黑馬哥回憶的事兒。是什麽?

也許你曾記得,6年前,iPhone 4為之火爆的年代,也一度隨著iPhone變成街遊的一款遊戲。是的,它就是曾譽為經典遊戲之作的——憤怒的小鳥。今天,《憤怒的小鳥》電影版即將登上銀屏與廣大影迷見面。

5年前,Rovio 還相信自己能靠《憤怒的小鳥》成為下一個迪士尼。但時光飛躍,如今,它的遊戲早已無人問津,而靠著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電影,能挽回Rovio悲慘的命運嗎?Rovio究竟哪兒做錯了?

52次開發終於成功,憤怒的小鳥來了

131427334631025278

《憤怒的小鳥》的起源,還要追溯到2003年的一場手機遊戲開發大賽。2003年,阿爾托大學的三位學生尼克拉斯·亨達、雅諾·赫戈威爾南和金·迪卡茲於參與了由諾基亞和惠普公司贊助手機遊戲開發大賽,三人憑借他們設計的實時多人遊戲《白菜世界之王》最終奪冠。

而該款遊戲經過幾次改良後賣給了蘇美亞公司,《白菜世界之王》成為了首個實時多人遊戲。但是,這一收購的沖擊讓sumea支離破碎,引發芬蘭手遊行業大洗牌。最後,是凱爾赫德的天使投資救了這家公司,並於之後重命名為Rovio Mobile。

2007年,Rovio還只是僅有12人的無名小團隊。當時,是蘋果的應用商店給了他們機會,使他們意識到手遊時時代將要來臨。2009年初,Rovio高級設計師Jaakko Iisalo向他的同事展示了自己的創作概念——一個沒有腿,沒有翅膀,面容憤怒的小鳥。

據傳聞講,Rovio在最初制作《憤怒的小鳥》的時候曾經為憤怒鳥的敵人形象絞盡腦汁,而當時在歐洲正肆虐著豬流感,於是團隊決定將豬作為遊戲的反派形象。這才有了在遊戲里出現的那只綠色的豬。隨後,整個團隊通力協作將Jaakko的草圖由概念變為現實。但隨著遊戲的開發,Rovio也遭遇了越發嚴重的財政危機。

2009年底,Rovio的財政狀況令人絕望,此時,出現了一名救星,他就是前惠普員工,Rovio創始人出道所參與遊戲開發大賽的組織者Vesterbacka,他隨後也成為了公司首席市場營銷官。這才讓《憤怒的小鳥》得以繼續開發。

通過不懈努力,《憤怒的小鳥》最終於2009年12月正式登陸App Store,正像最初的設計思想一樣,這是一款操作簡單,可玩樂的物理彈弓益智遊戲。它足以打發休閑時光。

用了6個月的時間,《憤怒的小鳥》沖至美國App Store下載榜第一,彼時蘋果的應用賣場共有16000個應用,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應用生命周都不過上線後的兩個星期,而這個記錄被《憤怒的小鳥》打破,並將這一記錄長期延續。

想成為“荷蘭的迪士尼”,卻被財務危機拖垮

469465202759227838

這只不服氣的怒鳥超越了自己本身,成為移動遊戲時代的新圖騰。隨後,Rovio不斷更新著這款遊戲,並增加全新關卡,推出了《憤怒的小鳥》各種衍生版本。

2011 年,Rovio 市場估值約為 90 億美元。2012年5月Rovio宣布公司旗下《憤怒的小鳥》遊戲全球下載量突破10億。這樣的數字,讓Rovio嘗到了甜頭。當然,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在“憤怒的小鳥”之前,Rovio公司已經開發了51款遊戲。而“憤怒的小鳥”,是他們開發的第52款遊戲,終於大獲成功。

說到“憤怒的小鳥”的成功秘訣,皮特·韋斯特巴卡首先歸功於這個時代。“是互聯網,是數字技術的能力,讓《憤怒的小鳥》飛到了全世界。”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皮特說,“就算好萊塢,在創始初期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功。”

“這款遊戲,雖然情節很簡單,但人物特性很明顯,故事也相當有趣。”這應該也是“憤怒的小鳥”可以風靡全球的關鍵因素之一吧。“成功並不需要有很多員工,需要的是創作好故事,設計好人物,再進行新市場的開發和研究。在等待中積蓄能量非常重要,堅持才能做出好產品。

但Rovio的理想並不止於遊戲,它還有更大的野心。2011年7月,Rovio更名為Rovio Entertainment。他們想從一家遊戲公司轉型為娛樂公司,向多元化發展。在他們看來,更想成為”芬蘭的迪士尼“。

但他們未曾想過,Rovio手里只有《憤怒的小鳥》這一個籌碼。而迪士尼擁有上百個著名角色和故事。可以說,這款遊戲在短期內獲得的巨大成功蒙蔽了 Rovio 的判斷力。“我曾經擔心《憤怒的小鳥》只是一個短暫的熱潮,但我現在不再擔心了。《憤怒的小鳥》實在是太成功了,很難想象它會就這樣消失。”創始人之一Niklas Heds曾說到。

距離遊戲大熱僅一年左右的時間,首個主題公園就於 2012年冬季在芬蘭坦開園了,占地大概只有5000平方米。2013年,Rovio開始走下坡路了。根據 Rovio 2013 年的財報顯示,當年 Rovio 的整體營收為 1.56 億歐元,相比 2012 年僅增長 2.3%;凈利潤大幅下滑至 2690 萬歐元,下滑幅度超過 50%。

2014 年底,公司開始進行裁員,裁員數量大約占員工總數的 14%。遭受同樣悲劇命運的還有 Rovio 位於芬蘭的遊戲工作室,它原本是 Rovio 的四個大型工作室之一,但也不得不關閉並被迫將所有業務都轉移至總部進行整合運營。

而在最新的 2015 年財報中,Rovio 報告了連續第三年的營收下降,1.42 億歐元的收入比起去年下降了10%,虧損額達到了1300萬歐元。五年後的Rovio卻難抵失敗,還是陷入了財務困境。

總結失敗:步子太快、業務太全

588331019327101530

《憤怒的小鳥》沒能最終風靡全世界,Rovio 的迪士尼夢也破碎了,即使這款遊戲曾經頭頂著諸多耀眼的光環。

Rovio為何會失敗,可能是源於過分依賴IP。Rovio是一個很重視IP的公司,但它沒有足夠深厚的底蘊,它想借此IP風靡全球,如同迪士尼一樣,建立一個商業帝國。

但他們有所不知的是,迪士尼的成功也並非那麽容易,迪斯尼的成功,不僅僅是只有IP那麽簡單,也不僅在於其在衍生品方面不遺余力的嘗試,而是在於其多年來一直依靠其強大的內容制作部門,不斷輸出其文化及內涵,使品牌得以長期保鮮。所以,這導致了這個行業中的創業者都產生了一種“我可以成為下一個迪士尼”的幻覺,但這從本質來說就是一種空想。

回顧Rovio的歷史,2012年是Rovio發展歷程中最狂飆突進的一年,在這一年,Rovio 的員工數量增長了幾乎一倍,營收較2011年同比增長了101%。然而,Rovio和《憤怒的小鳥》的輝煌到此就全部結束了。

2015年,Pekka Rantala承認,公司在這幾年做了“太多的事情”,步子邁得太快、全面開花的結果是公司根本無法更好地前進。隨後,在2015年,Rovio又進行了一次裁員,在這次重組後,Rovio 將主營遊戲、媒體和消費品這三項最有增長空間的業務。同時,Rovio也宣布公司的兩大業務部門即遊戲和媒體部門將獲得更強的獨立性。並且,公司之前提出的主題公園計劃也停止擴張。

Rovio董事長Kaj Hed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之前我們采用了集中決策的管理模式,但這也使得公司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的反應表現得過於遲鈍。”外部競爭還是太激烈了,一個走紅產品過氣的速度比任何時候都快。

電影能否力挽狂瀾?

291956346172654096

如今,由Rovio公司和索尼共同打造的電影《憤怒的小鳥》也即將上映,Rovio這次能否用此IP換回往日的熱度,以重新激活《憤怒的小鳥》這個IP帶來的影響力與可能性。

“這將是史上第一款改編自移動遊戲,並達到好萊塢大片水準的電影。”芬蘭迪士尼”的夢想已經遠去,留給Rovio的時間和機會已經不多,即便其依靠這部電影大獲全勝,也難擋其財務危機的命運。

但,這款曾經陪伴我們青春的遊戲卻值得我們回憶。你會去看這部電影嗎?歡迎與黑馬哥進行互動!

憤怒的小鳥 電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975

全球再現債券違約潮 低利率成救命稻草

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期發出強烈預警——全球正長期面臨“三元風險”,即生產率增速低、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歷史高位、政策回旋空間窄。話音剛落,便有外媒數據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球企業債違約數量超過100起,同比增長50%,為金融危機以來最高增長水平,違約債務總規模已經達到1540億美元。此外,中國東北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北特鋼)的違約事件影響惡劣,也受到國內外關註。

那麽究竟是哪些行業存在較高的違約風險?這場“違約潮”又是否真的那麽嚴重?

穆迪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預計2016年全球投機級債券違約率將攀升至4.9%,這的確是金融危機後最高的違約水平,但預計一年後將降至4.2%。穆迪最為擔憂的仍然是鋼鐵和大宗商品行業。此外,盡管英國脫歐導致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但是預計不會導致企業違約率急劇攀升。

全球最大資管公司之一的美盛集團業務拓展董事曾邵科對記者指出,當前各界對於“違約潮”的擔憂似乎過度,當前整體利率處於低位,貸款成本較低,且商品供需平衡改善,因此只要是基本面較為健康的企業,一般都能發新債償還舊債。

(全球投機級債券違約率曲線)

“違約潮”聚焦鋼鐵、商品行業

據外媒報道, 7月第一周,全球新增的債務違約量就高達4起。若該趨勢在下半年延續,全球債務違約規模將超越2009年。

眾多違約方發行的債券屬於投機級。穆迪預計,二季度全球投機級債券違約率為4.5%,較一季度的4%有所上升,去年同期僅為2.5%。

其中,二季度美國投機級債券違約率在從上季度的4.4%上升到5.1%;歐洲違約率從2.5%下降至2.4%,違約事件總計6起。

值得註意的是,穆迪認為英國脫不會使得違約率激增。“多數央行都在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在脫歐後,資本市場流動性充足。我們預計美國的違約率將在年末上升至6.5%,歐洲會暫時降至1.9%。”

盡管“全球又陷入最大違約潮”的說法言過其實,但這對於大宗商品(包括原油)等相關部門而言可能是接近真實的描述,“預計在未來12個月,鋼鐵行業違約率將達10.2%,美國油氣行業違約率將達到8.6%。在歐洲,預計違約率最高的行業將是傳媒類,如廣告、印刷出版,隨後是鋼鐵行業。”穆迪指出。

(歐美違約行業集中在鋼鐵煤炭、大宗商品部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整理數據後發現,今年全球違約企業同比增加88家,48家發行方在今年二季度出現違約。毋庸置疑,其較多都屬於大宗商品行業:其中23家屬油氣行業,8家屬鋼鐵行業;這一形勢與一季度相似,當時在40家違約企業中,17家來自油氣企業,8家來自鋼鐵行業。相較之下,2015年上半年僅出現49家違約企業,其中10家來自油氣行業,7家為鋼鐵企業。

從地區來看,違約仍集中出現在美國,二季度出現33例,其中包括墨西哥灣鉆井承包商赫拉克勒斯海上開采公司(Hercules Offshore),三角洲石油公司(Triangle Petroleum Corp)等;在美國之外,只有一家比較引人註目的違約案例,即巴西電信巨頭Oi SA。該公司在6月申請破產時,評級債券規模為100億美元,創下拉美最大違約案例。

能源供需平衡改善

之所以全球企業在過去兩年深陷債務違約潮,這跟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緊密相關。今年年初,國際油價一度跌至“每桶20美元”的區間,與2014年初114美元/桶的高點無疑是墜入深淵。就原油而言,美國頁巖革命以及能源供過於求為兩大主要推手。

不過,2016年來,這一情況似乎得到了改善,這也將使得違約狀況得到緩解。

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上半年產生諸多供給中斷因素,如Kirkuk-Ceyhan管道被蓄意破壞、北海油田檢修、科威特石油工人罷工、尼日利亞的NDA襲擊油氣基礎設施、利比亞哈里根港出口被封鎖和加拿大森林大火。此外,美國原油產量持續下降。供給端出現明顯收縮同時亞太地區和美國的原油進口需求在年初呈現較高的增長。因此,市場看到了再平衡的希望。再平衡預期是油價2月以來反彈最核心的動力。

渣打銀行中國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總監王昕傑對記者表示:“我們相信油價可能已經見底,短期可能會在45-55 美元/桶之間波動,然後逐步上升。我們預期商品價格今後幾月會持續整固,因為某些主要的不利因素如中國增長風險、產能顯著過剩、美元走強等已有所減退。”

就商品整體而言,雖然存貨量大體上仍然偏高,但渣打銀行指出,平衡調整過程正在展開。這種情況已石油最為明顯。“由於美國生產速度正在下降,我們相信油價今年下半年會逐步上升, 但今年內仍會受制於 60-65 美元/桶附近。”

在需求方面,經合組織與新興市場的石油需求都有若幹回升跡象。“我們相信現有產能已可完全吸收,且美元強勢產生顯著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已經減低。”渣打銀行稱。

中國煤炭鋼鐵行業承壓

盡管這波全球違約潮並不如想象中猛烈,但今年以來中國鋼鐵煤炭等行業的違約案例不斷增多,甚至不乏央企,這就令這波違約潮受到了中國的高度關註。

隨著經濟轉型壓力加大、國企剛性兌付被不斷打破,今年先是中鐵物資近期也成為首個債券申請暫停交易央企公司;7月12日,已有多項債券違約紀錄的東北特鋼於上海清算所網站發布公告稱,該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就當前情況看,地方政府能夠向其國企提供的實際支持存在重大局限性,近期的違約事件正好支持了這個看法。

“部分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中央政府正推動產能過剩行業的重組,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認為,除非地方政府持有的發行人所從事的業務與國家重要政策緊密一致,或是中央政府擔心違約可能會造成廣泛的系統性影響,否則中央政府對此類發行人給予支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穆迪企業融資董事總經理劉長浩對記者表示。

正是因為剛性兌付的逐步打破,投資者資金流向優質資產的情況會持續,導致實力較弱的發行人面臨再融資壓力。劉長浩表示,由於未來 12 個月內在境內市場會有超過人民幣 4 萬億元由中資企業發行的債券 (即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和商業票據) 到期,因此產能過剩行業再融資風險的增加和行業 的持續弱勢會導致未來 12-18 個月境內債券市場發生更多的違約事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中國企業債務占 GDP 的比例已達到 145%。與此同時,中國在 推進供給側改革,以減少煤炭和鋼鐵等行業的產能,而這兩行業都在國內債券市場的發行量較高。因此,未來 12-24 個月企業提高杠桿率的空間很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