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她從瞎忙上班族 翻身商場包租婆

2011-6-20  TCW




第一次創業就成功?這是很多上班族計畫離開朝九晚五生活,魂牽夢想的事。而這件事,在一位台積電退下來的「竹科媽媽」手中實現了。

這位媽媽的名字叫車幸勳,她之前的工作是台積電管理師。八年前,她拿出兩百萬元投資竹北房地產,八年後,她靠兩百萬元玩出擁有十二個店面的小型購物中心「甫力瀚親子館」。這個親子館的訴求是提供更多的竹科媽媽有一個安排小朋友平日活動的親子中心。

這個賣場,改變了車幸勳的人生。以前,她的週末經常在簡報資料和奶瓶齊飛中度過。現在,靠著這一個「啞巴兒子」,她一年租金收入超過兩百萬,時間自由,收入「比在台積電還多」。

這個模式運作方法是,和地主簽長約蓋商場,再轉租獲利,不用負擔土地成本,只要出租率高,短期六、七年,長則十年就能回本。「這個模式在台中很流行,新竹卻沒人做,」車幸勳說。

當時竹北有一百個建案同時興建,卻沒有大型購物中心規畫。這些建案完工後,將帶進一個個家庭;她看到附近的小學開始動土,一個新的大社區即將成形,她決定放手一搏。

和地主簽約的那一天,她也辭掉台積電的工作,為了蓋商場,除了投下房地產賺來的七百萬,再湊了四百萬,加上貸款,投入兩千萬,這是她所有的家底。

原則一:不迷信品牌創業動機強,才能當夥伴

一開始,車幸勳把創業想得太簡單了。

第一、她的商場不在熱鬧的大馬路上,卻藏身在住宅區裡,只是竹北的B級地段,第二,她只有個人資金,又是第一次在房地產創業,手上能出的牌並不多,只有C級資源。一開始,她計畫找誠品等品牌進駐,用A級廠商當招牌。

對方開出條件,要她變更商場設計才考慮設點,等她投下數十萬修改設計,對方卻回應「公司決策改變,」拒絕她的要求。朋友告訴她,「你這是B級地點,找A級品牌,注定就是被凌遲到死,」她只能苦笑。

商場開幕的那天,附近滿是還沒完工的工地,整個商場只有一半商家進駐,找不到能吸引買家光顧的人氣大店,她開始跑三點半,心裡氣餒極了。

什麼才能讓竹科媽媽埋單?她曾引進百貨公司知名的「遊戲愛樂園」服務,這個服務在百貨公司大紅,全職媽媽卻不感興趣。她也曾引進書店主題餐廳,卻慘遭滑鐵盧;連一開始創立就來設點的兒童劇團,也因前進大陸,選擇撤點。

幾番折騰之後,「我學會right timing(對的時間)要找right person(對的人)。」她從和她一樣都是第一次創業的夥伴身上找到了支柱。這是她學到最重要的成功經驗。

誠品不來,卻有一間星星城堡親子書房來敲門,老闆劉倪后和她一樣,兩個人都是第一次創業的媽媽,也沒有創業經驗,然而,童書店是出了名的難經營,所以車幸勳不敢抱太大期望。

沒想到,親子書房卻展現意想不到的爆發力,附近沒客人,劉倪后就到台積電辦書展,辦團購,甚至辦起免費的說故事教室,吸引一大票竹科媽媽每天往這裡跑。 她的商場裡多了一群「第一次創業」的店家,有從台北舉家遷到新竹創業的小兒科醫師、IC設計公司人資部員工開的手打烏龍麵店,以及科技業公關轉職開的洗衣 店,還有科技人開的音樂才藝教室。

現在找合作夥伴,她不再迷信品牌,會先試探的觀察對方動機有多強,像是第一次創業的人動機最強;或是準備夠不夠充分,「最好是斷了後路才來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最有勝算。

原則二:找經營特色賣手工麵包,吸客逛賣場

經營特色,是車幸勳從谷底翻升的第二要訣。在竹北,只要有特色,「就算你在北埔鄉下賣麵包,照樣有人找上門,」車幸勳說。

這幾年,她自己在二樓開起了麵包店,一進門,就看得到她做麵包,而且用的是一般家用烤箱做麵包。

車幸勳一天只做兩百顆麵包,但她的麵包架上,看不到一個麵包,她賣的「梗」是「自然農法」的概念。她靠賣麵包賺不了錢,卻是靠開烘焙課,教大家用自然的方法,在家做麵包,吸引客人來賣場拜訪其他店家,才是她真正的目的。

採訪當天,她未來兩個月的烘焙課,都全部額滿。那天下午,隨時都有帶著小孩的全職媽媽,專程跑兩、三公里,買她的手工麵包。

原則三:招商定位清楚鎖定親子項目,拒小吃店

即使最低潮的時候,她仍堅持賣場的親子定位,拒絕小吃、冷飲店進駐,現在,賣場裡全天都看得到帶著小朋友上門的媽媽客人。賣場出租率從五成,去年開始變成滿租,現在這裡的小兒科,已經是計程車司機都知道的竹北診所。

車幸勳開商場,是B級地段、B級店家加C級資源,卻翻身成功的案例。即使一開始拿的是一手爛牌,用心打,也能打出意想不到的成績,拿回自己人生的發球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6

柯P:每個人都故意把自己弄得很忙、瞎忙

2015-05-25  TCW

放眼全台灣政壇,最喜歡談企業管理工具的政治人物,非台北市長柯文哲莫屬了。

他從競選期間就強調,要把KPI(關鍵績效指標)等企業管理技術帶到市政府。上任後也常說,自己用人講究KPI,因為「外科醫生最看重結果(績效)」。

但他上任已約一百五十天,卻給人衝撞勝於建設的印象;行政院執行KPI六年,民調卻越來越低,他能避免同樣狀況嗎?

在炮打BOT等四大案之際,柯文哲接受本刊專訪,談未來北市府的KPI。以下為訪談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我們看到行政院各部會的KPI總共有七百多項,但很多都是例行事務……

台北市長柯文哲答(以下簡稱柯):那就不要訂啦!刪掉就好了。

問:市府的KPI,你一定不會讓底下的人把例行事務填上去?

柯:理論上應該是每個單位自訂KPI,市長室派一個長官加上研考會的人去跟他check(查核)KPI合不合理,我們會先top-down(由上而下)公布普及的KPI重點項目,每個局處按照重點項目去訂,最後再交上來,我們再審核一遍,再bargain(議價)、調整一遍,我想這個都有標準程序啦。

問:目前行政院做的KPI,與升遷、考績沒有連結,北市府會怎麼做?

柯:如果你打一個分數,這分數跟你的升遷、考績、獎金都不連貫的話,那打這分數幹什麼?所以我要求警察局說,我們要訂一個分數,第一名十四分,十四個分局,最後一名一分。積滿幾分的人可以升官,我沒有說一定最高分的人能升官,但是最起碼,你只有在前面三分之二,才可以提報列入考慮升官。

有一次警察局送了報表上來,十四個警察分局的KPI,年底都有分數,這跟警察分局長的升遷有沒有關係?那時候我就開罵,那個某某分局,你這個包娼包賭的,這打最後一名,為什麼他們升官了?我說通通都追回來。績效制度建立的重要,就是說它要有effect(效果)。

問:但是政治上的事情非常龐雜,你怎麼去證明哪個有效?

柯:我要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把每天的事情做好。

問:無頭蒼蠅,也可以把每天的瑣事做好啊!

柯:所以說,這也是另外一個大工程。今天前面有一個會議,是在討論整個台北市政府的薪資制度,我們今年要先解決一件事情,叫「冗事」,先不解決「冗員」,先解決冗事。

我當市長,每一道公文(呈到市長時)上面有二十個印章,需要二十個印章?那二十個印章真的每個人看嗎?我就受不了,那這樣好了,科學家的精神,先選三個單位,兵役局、地政局、大地處,開始試辦公文簡化運動。

我們要解決「冗事」,我開始把那些software(軟體)灌到他們腦袋裡面,我今年都不裁員,我先讓他輕鬆,安心的去做簡化。

這個政府為什麼做KPI會失敗,因為真正的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沒有建立,第一,每個人都把自己故意弄得很忙,瞎忙,總是冗事一堆。

第二,我們的KPI跟他的升遷跟考績、獎金、甚至面子都無關啊,因為KPI沒有公告。

問:你覺得政府推KPI有什麼好處?你又不能解雇公務員……。

柯:有一次民政局長請我去跟調解委員會吃飯,吃完飯後我說每一個區要有一個報表,一個是量(多少件),一個是成功率,這兩個數字就是KPI。結果我發現有的區(成功率)是八○幾%,有的區六○幾%,如果哪個區是最差的,那就表示調解委員會要換人。

你當調解委員,怎麼你的案子都不成功?你德高望重但調解案子都沒有成功,德高望重有什麼用?這就是用數字管理的精神啦。

最起碼,「霍桑效應」(編按:管理心理學用詞,指知道自己被關注而會努力表現),比方說調解委員會的成績,我一上網給他公告下去,他就會改進,為什麼?因為當你被注視的時候,你的行為就會改變。所以雖然那個是義務職,但是區長在聘人的時候就會考慮,調解委員就會比較,潛意識會比較認真做,年底會有個分數給人家看。所以有時候跟升遷有關,跟獎金有關,最起碼,跟面子有關。

問:目前台北市政府績效報告既沒有公開上網,也沒有編製書面給大家看,為什麼不公布?

柯:為什麼?因為根本沒有! (市長辦公室主任蔡壁如在一旁補充,市府內部往年雖有績效報告,但很零散,也沒有分數。)

文官制度還是要重新建立。我連(各局處)首長上課都還沒算,現在只開始要副局長到專門委員這一組要上課,要上「平衡計分卡」,一些管理的課。

其實KPI應該是說,最高級的首長、市長室要開始想願景是什麼,可是當你那底下通通不懂的時候,就要開始上課了。所以我跟你們講喔,百廢待舉。

問:今年都快過一半了,請問你今年考績怎麼打?

柯:那還是沒辦法啊,先照原來的啊。

現在每個人都問我說,除弊、興利。像台北市政府要出租場地,如果是用價格標,這樣簡單,大家來拚價格嘛,如果不是價格標,要用最有利標,那評分項目的prototype(標準形態)就要做出來,你不能每次表格都不一樣。

所以你知道我現在在做什麼?Infrastructure。KPI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方向,(但)我們現在連Infrastructure都沒有。

每次人家問我,你當市長的願景有什麼?坦白講,我現在是鴿子飛出籠子而已,這什麼意思?鴿子飛出籠子的時候要先繞兩圈,才開始飛,因為那兩圈是在搞清楚方向。

問:那你是要告訴我們,你第一年KPI掛零嗎?

柯:單單這種Infrastructure要建立,我都想它不知道一年做得完做不完?今年的重點是Infrastructure,還有一個是企業文化的建立。

問:到年底怎麼檢驗你做到Infrastructure跟企業文化?這兩件事就算有K,也沒有P、沒有I啊。

柯:我跟你講,我們這個國家(指政府)就根本還不配有KPI,因為Infrastructure都還沒建立。第一,講實話的企業文化沒有建立,第二,法治的文化還沒有建立。

像貴子坑鄉村俱樂部,就是一個典型的KPI指標。它在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建管處被查到十八處違建,已經處理完成十二次,十二次都有結案報告,有拆前的照片,拆後的照片。為什麼拆了十二次?有高爾夫球場、游泳池、湯屋、餐廳、旅行社,我氣到抓狂罵他「你在搞什麼鬼」!我拆一次就要把它全拆掉,建立一個值得人民信任的政府,是我今年最重要的政治工程。

問:這個就是你KPI的K(關鍵)嗎?

柯:應該是讓老百姓相信他們本來應該相信的價值嘛!一個貴子坑鄉村俱樂部,拆十二次拆成這個樣子,你覺得這個政府有誠信嗎?你覺得人民會相信政府嗎?

所以二二六專案(拆違建)自己就拆了,因為他知道這次關說沒效,讓人民開始相信政府說,「欸,這政府是玩真的。」

當這個案子成功了以後,後面才有KPI。你現在說KPI,他根本不相信,K個屁啊!

問:處理財團的四大案,你怎麼訂KPI呢?人民看久了會不耐,覺得怎麼沒有告訴我一個成果?

柯:所以我的民調會繼續掉啊!這非常清楚啊!因為滿意度等於實際值除以期望值,我現在期望值太高了。但是我也想過,反正喔,有七十就好(指民調支持度七○%)。

問:還會有七十嗎?你KPI出不來,繼續掉就沒有七十。

柯:問題是這叫決心,如果做第一任、想第二任,以前為什麼做不好,關鍵就在這。

問:但現在很多你原本的支持者,對你都很失望?

柯:不會,你放心好了。我們非常清楚人民對我們的期望,因為這個期望,我們不會去貪汙、懶惰。其實現在大家對柯文哲不是失望,是在觀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56

成功者每天最棒的2小時 告別瞎忙!聰明工作的祕密

2015-10-05  TWM

兩小時,對許多人來說, 可能只是一場電影、一頓飯、一段午休的時間; 但成功者透過聰明的工作方法, 為自己創造每天最棒的兩小時。 其實,只要學會五招,你就無須一直嗡嗡嗡瞎忙, 也不用被工作綁架, 妥善利用一百二十分鐘,創造出最好的工作績效!

以下的工作場景,你一定也很熟悉:每天早上九點,切入工作模式,我們就像小蜜蜂般,嗡嗡嗡……。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檢查手機或電腦裡如雪片般飛來的email,忙著回覆。待辦清單上每完成一項、槓掉一行,但是陸續填上的新工作,永遠比槓掉的多。

下午五、六點,轉眼已到下班時間,待辦清單卻還剩一大堆, 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只好留下來加班。更慘的是,工作大半天,忙的都是別人交辦的瑣事,自己最重要且最需要專注的計畫書卻完全還沒開動,人已經筋疲力盡。只 好繼續熬夜寫下去,但精神不濟之下,工作品質也很差。

兩小時發揮高效率,產出最好的工作成果這樣的生活一再重複:忙了一整天,卻因搞不定工作的先後順序,永遠被工作和會議追著跑,也沒時間進修、提升自己,苦無機會改變現狀,結果淪為窮忙族。

台灣的工時之長,排名全球第三,平均每名勞工全年的工作時數高達二一四○小時,僅次於新加坡與香港;但根據蓋洛普二○一三年的調查顯示,樂於工作的台灣上 班族只有百分之九,遠低於全球的百分之十三。對大部分人來說,時間永遠不夠用,但追根究柢,往往有太多瑣事占據我們的注意力,消耗了我們的心智狀態。

義大利學者帕雷托所提出的八○╱二○法則指出,如果利用最高效率的時間,只要二○%的投入就能產生八○%的效率。相對地,如果效率低,即使投入八○%的時間,也只能產生二○%效率。

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的喬許.戴維斯博士(Josh Davis)指出,其實上班的八至十個小時中,只要有兩小時能夠發揮高效率,就能產出最好的工作成果。

抓出工作重點,像爬樓梯般前進每天最棒的兩小時,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但只要把握一天中最高效率的兩小時,就能完成最重要的事。

對思科台灣區總經理吳增峰來說,一天中最棒的兩小時,要用來思考公司未來的營運計畫。

早上十點至十二點,當吳增峰處理公務告一段落,就會關上辦公室房門,靜靜思考,或拿出紙筆書寫構思中的計畫。若當天沒有進展,他會再設定下一個時段,持續地突破。

「今年要做什麼改變?」這是負責業務拓展的他,最常掛在嘴邊的問題。面對每年要成長的營運目標,他必須打敗競爭對手、爭取更大的地盤,因此總在規畫下一個業務計畫。而一個計畫須要醞釀一到兩季,才能開花結果。

每天花兩小時規畫,經過一季的修正和補強,最終形成決策。這也是吳增峰口中的「爬樓梯理論」:把目標切成細項,每天早上抓出幾個優先的工作重點,而且每天要有主題和方向,寫入行事曆反覆檢視,才能像爬樓梯一樣,逐步往前推進。

「時間管理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吳增峰認為,有些人喜歡冥想,有些人卻填滿每分每秒,讓行程滿檔。「孰優孰劣,很難有判斷標準。」吳增峰舉例說,蘋果前 執行長賈伯斯有每天沉思冥想的習慣,讓自己在冥想室裡沉澱情緒,專注於思考。而吳增峰的習慣是:「每天清晨起床,出門上班前,我會先檢視一遍當天的工作項 目。」面對總是填滿的行程表,他會擇重點聚焦在未來的經營策略,因此,每天排定的工作項目,必須有二、三件事是和經營目標有關。

給老闆deadline,提升團隊效率忙碌是現代人的通病,對伯爵台灣區董事總經理劉玉璇來說,規畫工作順序,才能避免「撞鐘」,老被事情推著跑。

早上九點,劉玉璇先向亞太區的主管匯報,接著處理內部事務;到了下午,瑞士日內瓦總部開始上班,加上門市的銷售狀況,常常忙到傍晚七點才告一段落。「一天 的時間有限。」在伯爵工作了十五年,從業務當到董事總經理,劉玉璇說,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先順序,才不會被一堆瑣事綁住。

劉玉璇舉了「大小石頭」的例子:假設時間像一個杯子,我們可以放進各種大小不一的石頭,如果先把小石頭、沙倒進去,最後大石頭就放不下了。相反的,先放大石頭,其他小石和沙卻可以慢慢滲入。

而早上十點至十二點,也是劉玉璇最重要的兩小時,她會利用這個時段執行計畫和追蹤進度。在這之前,同事們的起床氣、遲到的緊張感,已經過一小時的調整。這時與部門溝通,不僅能增加整體執行的效率,也節省了團隊的時間。

劉玉璇說,給別人deadline(截止日期)是管理時間的好習慣,即使對老闆也不例外。「很多員工的沒效率,是因為老闆的不準時造成的。」給老闆deadline,讓後續工作能夠順利完成,最後還是會反饋到老闆身上,為他省下時間和金錢。

除了在辦公室工作,劉玉璇也喜歡到咖啡館去待上一段時間,咖啡香、昏黃的光線、舒緩的音樂,讓人沉澱,也能刺激腦神經,激發出新的想法和創造力。心情放鬆的她會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很容易就能投入計畫構思之中。

管理時間方法,別被「緊急」綁架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罹癌後對於時間管理,有了更深的體悟。他說,「每個人都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天有兩 小時是被浪費掉的。」「事情有分輕重緩急,不要成為『緊急』的奴隸,而是要做重要的事。」李開復認為, 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往往導致重要的事被荒廢。李開復說,大部分緊急的事情其實並不重要,而許多重要的事情並不緊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 去做那些看起來「緊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時間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他管理時間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立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這一 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

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詹文嶽近十年前開始在中國工作,面對必須花費長時間移動的工作環境,有時候一天只能完成一件事,他已經很習慣工作隨時被打斷,「也許現在 正在講越洋電話,下一刻必須要登機,我隨時可以暫停、啟動,保持工作的彈性。」「我的時間管理就像是中醫的抽屜櫃一樣,可以同時打開七至八個。」詹文嶽 說,這幾年在中國,面對超高速的工作環境,他得「一心多用」,祕訣是把每件專案當成一個個檔案夾放在腦中,一旦被打斷就先放回去,待須繼續處理時再拿出 來,「所以我一點也不擔心在哪個環境工作。」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仰賴即時通訊軟體溝通,但過多的訊息往往是打斷專注力的殺手,不過,對詹文嶽來說,他 會先依訊息重要性,分成「優先處理」與「有空再處理」兩類,先跳過無用的訊息,點開有急迫性的訊息,例如人民幣匯率、台幣降息消息,先消化後累積,如果有 用的,就放進自己的思考抽屜裡,避免一直被訊息干擾。

思考抽屜分類,先做有價值的事詹文嶽說,他必須經常到中國各省開會,無法長時間在辦公室定點工作,所以他會依當時的精神狀態及環境,選擇對自己最有意義及最有價值的事,作為第一優先目標,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該目標為第一要務。

此外,詹文嶽還有一個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一定在每周一寫好工作清單,將必須完成的工作貼在辦公桌前,工作前先把桌面清理乾淨,就好像廚師做菜前,先把食 材和工具依序排好。同樣的,工作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找東西,因此他會把可能需要用到的資料或物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

從決定工作順序,到選擇最有價值的事來做,這些成功者找到聰明的方法進行時間管理,讓自己在兩小時內,把工作效率發揮到最大。在《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一書中,戴維斯博士提出了五種有效策略,能夠幫助上班族練就高效率的心智狀態,創造一天中最棒的兩小時。

五策略,讓你創造每天關鍵2小時策略一、善用五分鐘,先決定做事順序首先,你可以善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五分鐘,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然後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往往是創造高效率兩小時的關鍵之一。

大多數人,當手上有很多事要做時,如果感覺到時間流逝而沒有進展,就會心生焦慮或內疚。就算有五分鐘的零碎時間,也會傾向於快速略過,快快去做另一件事,但很可能不是當時最需要做的事。

其實,你不必像陀螺般不停地運轉。戴維斯建議,「利用零碎的時間,做決定,而非做事。」當你完成一件事時,先別想著可以馬上做哪件事會比較容易,而是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決定點。」你可以站起來,離開電腦,去喝杯水或咖啡,再決定接下來利用時間做好哪件事。

策略二、減輕疲勞,不必完成所有待辦事項一般人在大腦已經筋疲力盡時,才開始做需要專注思考的工作。

相反的,成功者不會被待辦清單上的工作所牽絆,而是在心智疲勞之前,先集中精神做最重要的事。

戴維斯建議,在從事必須處於最佳狀態的工作之前,別去做那些會明顯消耗你心智能量的事情,即使是花五分鐘回覆電子郵件,可能也會引發興奮、焦慮、生氣等情緒,讓大腦疲勞,消耗了做好最重要工作所需要的資源。

對於工作清單上的待辦事項,很多人都堅持要完成,戴維斯卻建議,「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說不!」一天的心智能量有限,應在大腦不那麼疲憊時,把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到好,而不是企圖做完所有事。

策略三、偶爾分心,才能激發創意現在的工作環境遠比以前更容易導致分心,一下子因電郵通知而查看信箱、接電話、瀏覽臉書、LINE等,往往很難專注。因此,想要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最好的戰術之一,就是移除所有不必要的分心事物。

戴維斯表示,我們應學會掌控現代科技,例如關掉通訊軟體的音效,在開放式辦公室戴上耳機等,減少噪音,才能專注工作。

不過,偶爾分心也不全然是壞事。戴維斯指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擅長分心,因此,讓思緒漫遊,遠比你強迫自己停止去想分心的事物還要快。而且科學證明,東想西想、做白日夢,有助提升創意。

策略四、聰明飲食和運動,提升專注力除了大腦和情緒之外,身體疲勞也會影響工作效率。一般人在運動或決定吃什麼時,多半只會考慮:「健康嗎」、「好不好吃」,其實也決定了大腦在之後的「幾小時」的狀態。

戴維斯指出,當我們身體狀況很好時,心智會更加敏銳。

但當我們生病或吃飽飯昏昏欲睡時,便會注意力當機。成功者懂得利用運動和飲食,維持高體能狀態,例如即將進行一項簡報、準備開一場重要會議、必須趕工之 際,只要二十分鐘的快走或慢跑,就能提振思考力與專注力;吃天然蔬果、多喝一點水,也比麵包、糕點、含糖飲料,更能讓人心智清晰。

策略五、減少噪音,打造高效率工作環境環境因素對工作效率看似沒關係,卻影響不小。戴維斯指出,我們身處的環境會明顯影響大腦運作,例如噪音導致絕大多數 人的工作效能變差。因此,有效管理環境因素,能使我們做起事來更有效率。雖然多數人無法選擇工作空間,但仍可以布置自己的環境,例如清理雜亂的辦公桌,或 者把常用的電話、水杯放遠一點,讓自己伸展手腳。

從科學研究和成功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其實只要懂得創造最棒的兩小時,在穩定且高效率的工作時段裡,把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能多留一點時間去品味生活,告別加班的苦日子!

撰文 / 鄧麗萍、梁任瑋、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