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和創業板紮眼的反差,到底說明了什麽? 作者:範小明 導語:同樣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主體構成,中概股和創業板,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造成這種紮眼反差的原因中,2個國家股市估值體系的差別,固然是需要正視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出在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互動時的反身性上。 正文: 我之前的工作內容,是研究那些遠赴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毫無疑問,不管是早先上市的網易、攜程,還是最新上市的阿里巴巴、京東,它們都是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互聯網公司。它們身後代表著龐大的高粘性用戶,體驗極好的產品,牢固的護城河。但是當時間走到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一度輝煌的中概股,卻陷入了集體的低迷,股價一再重挫,不少股價近乎腰斬,失血嚴重,其慘狀堪比2008年。我們選取了一些公司的股票,粗覽一下近1年來從高點滑落的幅度(股價單位為美元,最新時間為2015年3月3日)。 ![]() 中概股的滑落,原因有多方面的。阿里巴巴的調整,是因為業績不達預期;奇虎360的腰斬,則源於戰略產品上的迷茫;歡聚時代的下跌,則可能有外國投資者對其業務的不理解;500彩票網墜入深淵,則是對政策風險的回避。但是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問題在中國股市的創業板公司上,則統統都不是無法逾越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同行業上市公司,在中國股市的市值,是在美國股市的市值的多少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取6.27,最新時間為2015年3月4日。 ![]() 出現如此反差的原因,我們認為公司基本面的差異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後面會講到,基本面會隨著市場喜好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是一件很難證實或者證偽的東西。 第一個原因,是2個市場的估值體系差別較大。美國的經濟結構非常合理,互聯網、生物技術、醫藥醫療、高端機器人等行業占比遠超過傳統行業,美國投資人在亞馬遜、蘋果、谷歌等公司上享受到了全球最領先的互聯網產品和投資價值。他們深諳互聯網、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更加註重原創性、生態性、不可替代性。因此對於中國概念股,他們的眼光很嚴苛,除非是容易理解的產品和可預期的高成長,否則,中概股很難得到與美國本土科技公司看齊的估值水平。表面上看,這是2個市場投資人的觀念問題,實際上反映了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GDP增速將進入7.4%以下的新常態時期,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那些高能耗、重資產、國有性質的企業,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需求,整個國家在艱難地向互聯網、醫藥醫療、娛樂消費、高端制造等新型行業進發。在最優質互聯網公司已經完成上市之後,大量的本土資金對於中國股市的二線、三線小互聯網企業傾註了高估值的熱情。這就好比大戶人家,哪怕自家的兒子天資一般,也會傾盡家財去培養他,期望他能否成長起來。不管是從國家產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本土投資人的殷切心情來理解,都是非常合理的。 公司一旦上市之後,管理層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會對公司的基本面和股價產生重要的影響。索羅斯提過正反饋的反身性原理,當人們預計一件事情要發生的時候,便朝著那個方向去行事,結果更快地促成了那件事情的發生。中美兩國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預期不同,使得管理層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模式背向而馳,更加速了中概股和創業板公司在基本面上的重大差異。這是更為重要的第2個原因。 案例一。互聯網公司要獲得證券牌照,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收購一家證券公司,卻僅僅需要資金便可。當資本市場認識到,通過不斷提高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讓它具備一定的資金和實力,去收購優質資產,便能夠實現雙贏,那麽將倒逼管理層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是2015年創業板“東方財富”股價大漲的奧秘之一。在美股那邊,這種機制完全是失效的,直接斬斷了管理層的夢想(幻想)。 案例二。2014年阿里巴巴宣布參股優酷土豆,後者股價不漲反跌,一度一去不回頭。也許美股投資人認為,阿里是流量的終結者,不是提供者,不但無法為視頻網站導入用戶,而且可能消耗後者的用戶。但是這樣做的直接結果便是,優酷土豆的管理層時時刻刻要考慮資本市場的顧慮,畏首畏尾,難有實質性作為。阿里巴巴也知道了參股的結果,不敢有進一步深化雙方生態融合的動作。但是在中國股市,有了資金的幫助,它可以擴大市占率,完善生態圈,購買優質資源,等。 案例三。藍汛和網宿科技作為CDN行業的雙寡頭企業,市占率和營業收入,都難分伯仲,但是其市值卻地下天上的對比。網宿科技對管理層實行低工資高股權激勵的措施,控制費用,提高凈利潤;藍汛實行高工資低激勵的措施。從原理上來講,對於公司價值是等同的。但是2個市場的觀點不一,認為網宿科技為股東利益著想,股價大漲,而藍汛則管理失控,股價持續暴跌。這更進一步強化了二者對管理層的激勵方法,再進一步加劇了股價的分化。 在通常的投資理論下,資本只是去尋找市場上被低估的股票,在股價漲跌中實現價格發現功能。但是從中國股市的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本土資金的雄厚優勢,可以幫助上市公司不斷做大做強,這已經超越了通常的投資理論。著眼於未來,小明已經看到了2個非常明顯的趨勢。那就是: 第一,中國A股市場,互聯網行業采用跨市場對比市值的方式進行估值,將難以發揮作用。 第二,資本市場和管理層的互動,存在明顯的反身性效應,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放棄VIE架構,著眼於中國創業板上市。登陸美國交易所上市,光環將漸漸消失。 來源:範小明的互聯網觀點 |
SENSE隨筆160111
第一隻眼的誕生
礎執筆
「她的眼光,她的眼光,好似好似星星發光, 睇見,睇見,睇見,睇見,心慌慌」。眼光除了可令人心慌外, 也有可能引發生物界的劇烈競爭, 造成演化史上的物種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一個地質年代)大爆發」指 5億4千300萬年前, 動物界在瞬間(以地質角度考量)首次形成主要的硬質構造, 並出現各色各樣外形的一個事件。**** 至今學界對其成因尚未有一致的看法。
演化可分「微觀演化」(個別物種長時間的逐步演化)和「宏觀演化」(物種總集短暫但豐富的爆發性演化)。寒武紀大爆發屬於宏觀演化。
在大爆發稍後的區區500萬年, 地球上動物界已備足跟現今相同的38個「門」。可以說整個動物界就在大爆發的一瞬間定型, 且其形態維持至今不變。 ***
目前的生物分類法可去到9個層級, 即: 界–門–亞門–綱–目–亞目–科–屬–種。
舉例:「粗糙鼠婦」便是歸類為 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軟甲綱、等足目、潮蟲亞目、鼠婦科、鼠婦屬、粗糙鼠婦種。
留意各動物門的界定是以體內組織為基礎, 即依據的是解剖結構而非外形。而寒武紀大爆發指的是只影響物種外部構造的一個事件, 即「門」之後層級的演化事件。***
要研究古生物的演化進程, 「化石」是最主要的途徑。化石的形成過程大概如下:生物的屍體被微生物分解之前, 就已被埋在某種物質之中, 並且底質的礦物質取代了生物體內的有機物質。由於置換物質的類型不同於底質礦物質, 於是形成一種可辨認的印記。***
此外, 還有「生痕化石」(由古代動物遺留下來的痕跡, 例如腳印), 和 琥珀均是研究古生物的主要途徑。(筆按: 難以想像古物學家如何利用化石便能將生物分類, 已成化石仍能判別其內外結構?)
〈目光如炬〉
據現時的科學知識, 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人類肉眼可見的某頻率的電磁波稱為「光」。當光線照射在不同物質上面時, 部份頻率的電磁波會被吸收, 沒被吸收的則會反射回來, 這種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以肉眼觀察, 便形成「顏色」。
在生物身上, 要體現顏色主要有兩大形式— 色素和結構色:
一類是利用「薄膜」之中不同物質的折射能力, 再加上光的 幹涉interference特性, 從而形成顏色。(通常表現出來的為 彩虹色。)
另一類則是以細微結構, 形成「光柵」, 從而引發光的繞射diffraction和幹涉, 然後形成顏色。(筆按:薄膜和光柵原理的詳情, 請參閱專業的光學書籍, 或請教許博士。)
對生物來說,顏色需要一個能偵察光的器官才具有意義,而生物要長有「眼睛」才能觀察到光。 最原始的時候, 生物尚未具備眼睛, 在偶然機會下, 受到光的刺激而誕生了「感光細胞」, 這是眼的根源。久經演化之後, 形成了 針孔眼、鏡眼、相機眼這類「單眼」的結構, 以及 並置眼、疊置眼一類的「複眼」結構。各種不同設計的眼睛, 無論是否具備 水晶體(晶狀體 Lens), 均有把光聚焦到 視網膜的功能,差別只在於效能。
食物鏈上處在不同位置的生物會有不同的視野需求。
作為食物鏈下層的獵物, 最重要的是避免被吃掉, 所以更廣闊的視野會比較重要, 影像未必需要太清晰, 只要能辨認出危險便可, 所以眼睛一般會長於頭的兩側。***
而作為食物鏈上層的捕獵者, 則不太在意較狹窄的環境範圍, 能夠精確定位目標,並能判斷與獵物的距離才是重點, 所以眼睛一般會長在頭部的前方。因此, 憑生物眼睛的生長位置, 其實已能得悉它的生存定位: “吃”還是 “被吃”。
以視力作為偵察獵物和逃避危險有以下優點:
A在地球, 光始終存在, 無法忽略, 生物並不需要花費額外的能量來製造所需的要訊號, 只需配備能測量光線的眼睛便可。(相比之下,蝙蝠需要額外發出聲波.)
B光速是最快的, 能提供最迅速的訊息回饋, 只要有光, 就能馬上作出判斷。
C被光照射而產生的影像可傳送至很遠的距離。e.g.獵鷹在高空已可看見地上的兔子。
〈萬變不離光〉
有了視力之後, 無論是獵物還是捕獵者均更具備偵測對手的能力, 於是生物之間的演化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由於雙方一早便能偵測到對方的存在, 所以各種追逐、逃生、防禦等演化策略應運而生。例如生物會發展出各種有利提高速度的肢體, 堅硬的防禦外殼, 甚至是針對視力的外形、顏色偽裝。
又因為競爭更為激烈, 刺激了生物的多樣性。有關的證據可從現存的生物棲境中找到。
只要還是有光的時候, 就算只有月光的晚上, 夜行生物依然是多樣的, 而且仍然會著重視力的發展, e.g.貓頭鷹有一雙特別巨大的眼睛。就算是深海, 雖然剩下的只有藍光, 大眼睛仍是不少生物的選擇, 而紅色則是深海生物的保護色(只有藍光的環境, 紅色的物體會把光線全部吸收, 不會反映出任何顏色)。不過隨著深度不斷增加, 光線進一步的減少, 生物的種類則變得越來越少。
在全黑的環境, 洞穴、海底洞穴、地底, 光線不再存在, 就算是原本長有眼睛的生物, 也會「退化」 至沒有眼睛, 以節省資源。在全黑的環境, 生物之間較難探測到對方的存在, 生物之間能否相遇, 靠的很多時只是運氣。 由於吃與被吃的競爭大大減低, 演化策略變為以節省資源為準, 生物的種類亦變得相當有限。
自地球誕生以來, 光就一直存在。化石證據顯示「三葉蟲」是地球上第一隻長有眼睛的生物。「光開關理論」 從化石證據和現存的生物種類出發, 按邏輯推理, 指出動物長有眼睛以後, 在「趨同演化」(不同的生物, 以類似的基本建構原料, 獨立演化成相同功能的類似器官.)之下, 物種競爭變得激烈, 因而引致「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這種億年之前的事件, 要知道出現的成因並不是易事, 無論學者提出如有力的推論, 也不能百分百肯定事情的真相。不過說到底, 對一般大眾來說, 真相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求知精神如何刺激人類去思考, 正如光刺激生物去演化。
參考書目: 《第一隻眼的誕生 In the Blink of an Eye》 (2010) Andrew 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