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51229真張保仔2東海風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2/29/%e8%aa%aa%e5%8f%b2151229%e7%9c%9f%e5%bc%b5%e4%bf%9d%e4%bb%942%e6%9d%b1%e6%b5%b7%e9%a2%a8%e9%9b%b2/

說史151229
真.張保仔傳奇2東海風雲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二)東海風雲

上回講到,越南「後黎朝」南方的「廣南國」,有西山阮氏三雄,順天應人,揭竿而起,數年間攻滅廣南「舊阮氏」,建制稱王。

卻說西山朝在1778年已大抵平定南方,與北方 鄭氏(及後黎朝)成對峙之局,並有北伐之勢(其名義為「扶黎滅鄭」)。 越南版圖為南北狹長之形,陸上通道相對容易防守,西山朝遂想到以海路向北方進軍。而且,新王朝也亟需建立物流網絡,以運輸營建政權所需的各種物資。於是,由越南到兩廣沿岸的漁民和「蜑家賊」,就成了這個新興政權的招攬對象了。即使後來北方鄭主勢力已為西山所滅,但由於後黎朝向為清朝藩屬,西山朝還是非常仰賴南中國海上的各種「非政府海上力量」,以對抗乾隆大帝派遣的平南大軍。

當此亂世,第一個成為西山大將的「華南海盜」,就是出身廣東廉州(今廣西合浦)的陳添保。說陳添保是「海盜」,其實也不太準確,他本來只是一介漁民,未有海盜往跡,只因與妻、子出海打漁遇風,船毀而流落 昇龍城(河內)。
1783年陳添保被西山軍拉伕充軍,由於善掌舟,熟水性,不久被封為 「總兵」(這類「農民政權」的官爵一般都「惡性貶值」得很誇張。例如太平天國的「將軍」其實只是第六級爵位,王侯的數量也多如天上繁星。),並在滅鄭主之戰中立下重要功勳,火速上位。

陳添保最初招攬的目標,是江坪一帶的小規模「蜑家賊」。江坪今名「江平」,現在為中國廣西防港市所治。然而,由於周圍群山環抱,對外陸路交通相當不便,而出海卻極為便利,與越南海防隔東京灣相望。故此,自古以來就與越南關係密切,最早的居民也以越南京族人為主,甚至有相當長時間,根本就是受越南政權管轄的飛地。「江坪海盜」順理成章就成了西山朝的第一批「外籍僱傭兵」。***

1788年乾隆皇帝詔兩廣總督 孫士毅,集兩廣雲貴之兵入越平西山亂賊,以「興滅繼絕」,復後黎王統。孫士毅進兵神速,不足一個月已攻入昇龍,並打算留在城中「歡度春節」,再行南下西山朝的根據地 富春(順化)。

由於乾隆早年的「一口通商」規定,令廣州成為「天下第一大港」,來往的商船絡繹不絕,交易額龐大,故而在南中國海上,也已養活了數股稍有規模的海盜集團。 眼見西山朝國勢日盛,江坪的「同行」隨之「風生水起」,這些本身有相當實力的「蜑家賊」難免心動。方今西山朝面對清國大軍,正是用人之際,遂封陳添保為「都督」, “加大力度”支持他向這些具規模的「華南海盜」招手。陳添保不負所託,竟得到當時華南海域其中兩股最強的力量加盟。他們就是 莫觀(官)扶和 鄭七(鄭耀煌),二人相繼也被西山朝封為「總兵」。

莫觀扶和鄭七在西山朝廷的支援下,不斷騷擾南中國海沿岸,甚至攻擊清軍據點。另一方面,也積極參與西山朝平定南方「舊阮」殘餘勢力的戰鬥。

在西山朝海上力量不斷加強的同時,清越之間陸上戰場的形勢有變,西山軍反攻收復昇龍,孫士毅全軍覆沒,甚至連印信節鉞也為西山軍所獲。乾隆怒貶孫士毅,改派愛將 福康安主理越南戰線。福康安(在收到西山朝三十萬兩餽贈後)判定西山勢大而後黎力弱,建議乾隆不妨接受安南易主的事實,正式冊封西山朝。乾隆遂下詔,以後黎朝已「兩失其國,昭示天命已易」,封西山阮惠為「安南王」。西山朝雖然得勝,但亦未敢與清為敵,加上與暹羅交惡,恐兩面受敵,於是也樂於上表稱臣。乾隆皇帝(竟然無恥地)將此次「入越平南」之事歸入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中。

雖然西山朝名義上已向清稱臣,但對陳添保等「華南海盜」的支援從未間斷。按著季風的節奏,他們每年於農曆三四月從越南本土或江坪啟航,洗劫廣東、福建,甚至遠至江浙,九至十月回航。對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造成重大打擊,也間接舒緩了清廷對越南的軍事壓力。***

1786年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天地會林爽文率眾號稱五十萬起事,波及全臺。閩浙總督 常青派兵鎮壓未果,最後還是由乾隆派 福康安率兵敉平。此事又被列入「十全武功」。林爽文雖被押至北京淩遲處死,但其餘黨中多有海上豪傑,自然也成為陳添保、莫觀扶和鄭七的招攬對象。

得到西山朝支援的各支「華南海盜」勢力日益強大,莫觀扶在1794年自立門戶,受封為「東海王」(越南稱「南中國海」為「東海」)。陳添保則在1797年受封為「統善艚道各支大都督」,成為西山朝名義上的「海軍(即各路華南海盜)總司令」。

若究其出身,其實陳莫二人皆是「半途出家」,但鄭七卻是出身於「海盜世家」。 鄭七雖在廣東新安(包括今日深圳、香港等地)出生,但其祖籍為福建武平,先祖 鄭建原為鄭成功部下,自延平王遷臺後,仍一直活躍於大洋之上。鄭氏政權覆滅後,鄭建子孫遷至廣東一帶,仍以「反清復明」為旗幟,世為海盜,劫掠官商船隻。至其曾孫輩 鄭連昌、鄭連福,已是新安一帶有名的海盜。鄭耀煌即鄭連福之子,由於排名第七,故以「鄭七」之名縱橫南中國海。

三人之中,鄭七畢竟「海盜傳家」,經營最善。 1795年鄭七與 黃大興、陳長發等其他小勢力「聚義」於江坪,建立自己根據地,規模不斷增強。 鄭七素以繼承國姓爺反清復明遺誌自居,在意識形態上吸引了大量林爽文餘黨加盟,其中不乏具有航海和軍事經驗的「專業海盜」,加上鄭七善於合縱連橫,結合各路力量,並逐漸發展出「海盜聯盟」的雛型。 數年間,號為「九路盟主」的鄭七,已儼然成為華南海域中最強的海盜。

之所以特別介紹鄭七的身世,是因為我們的主角張保仔,與鄭七及其「海盜聯盟」,有著重要的傳承關係。究竟這一「波瀾壯闊」的華南海盜,後來何以相繼將根據地從越南遷回廣東一帶?張保仔又是如何成為「海盜之王」?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自有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45

說史160107真張保仔3 交趾再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07/%e8%aa%aa%e5%8f%b2160107/

說史160107

真.張保仔傳奇3交趾再變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三)交趾再變

 

上回提到,越南西山阮氏三雄起於草莽,先後擊敗南方阮主及北方鄭主,臨朝稱制。 1788年,歲次己酉,連入越 “妄圖幹涉別國內政”的清軍,也被三阮中最英明神武的小弟 阮惠打得潰不成軍,越南史稱「Chiến thắng Kỷ Dậu戰勝己酉」

「三阮兄弟」至今在越南仍被奉為民族英雄,與「二征姊妹」(抗漢)、李常傑(抗宋)、陳興道(抗蒙元)、胡季犛(抗明)等「先賢」,同受百姓景仰。***最後迫得乾隆大帝也唯有接受既成事實,承認西山朝為「大中華共榮圈」體系中的「越南之主」。

 

雖然清與西山朝互相確認了所謂的「君臣體制」,但關係依然相當緊張。基於物流、經濟和戰略上的需要,西山朝仍然繼續(暗中)支援「華南海盜」集團在中國東南海域以至沿岸地區的寇掠活動。而隨著西山朝的勢力逐漸穩固,各大海盜集團獲得的支援也越來越強,規模和力量不斷提升。

 

上回也講到,各大海盜集團中以 “根正苗紅、盜學傳家”的 鄭七經營最善,乘時迅速擴張勢力,不久即超越其 “前上司”陳添保、莫觀扶等人,成為海域中實力最強的盜夥。據說其統領的船隻數量超過二百艘,部眾近萬,更與其他海盜勢力串連,儼然後來「華南海盜同盟」的雛型。

 

在鄭七集團的「各路海盜諸侯」中,其堂弟 鄭一所領的一旗人馬尤為矚目。鄭一本名 文顯,因排行第一,故以「鄭一」之號成名於江湖。 鄭一之父 鄭連昌,為鄭七父 鄭連福之弟,兩位老鄭先生同為當年國姓爺鄭成功舊部 鄭建之曾孫。鄭一與堂兄一樣,自小跟著父輩營運 “家族生意”。及至鄭七崛起,鄭一在其堂兄的旗下表現也相當突出,並獲西山朝封為「都督」。

 

華南海盜在西山朝的支援下, “業務”可謂蒸蒸日上。不過,就在此時,政治局勢又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話說建立西山朝的是阮氏三兄弟—阮嶽、阮侶、阮惠。 根據老掉牙的電視劇情節,「大佬」不用說當然由大佬來做,但其實最有本事的,必然是(最細的)細佬。三兄弟中阮惠年少英雄,揭竿起義時只有十九歲,至推舉大佬阮嶽為「西山王」時,亦不過二十五歲。 阮惠智勇雙全,用兵如神,西山軍各次的重大戰功幾乎都由阮惠包辦。接著再按照老套劇情的發展,大哥猜忌弟弟功高震主,欲將其翦滅,弟弟無可奈何下被迫作反,最後發展成兩兄弟分庭抗禮的局面。阮嶽已是日暮途窮,當然沒有能力對付弟弟;但力量不斷增強的阮惠,也似乎一直沒有攻打大哥的意向。於是,西山朝「二帝並立」,阮嶽在 歸仁建制,而阮惠則在 富春(順化)臨朝。獲得乾隆冊封的是弟弟阮惠。

 

兄弟鬩牆令西山朝元氣大傷,平定各地舊勢力的行動難有成效。尤其是南方「前廣南國」的舊阮勢力,在西山朝崛起後受到挫敗,一直蟄伏於鄰國暹羅。剛剛奪得大位的暹羅王 拉瑪一世,「廣南王」阮福映及其部屬安置於曼谷城郊。 阮福映在暹羅與「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M.E.P)」傳教士 百多祿 “眉來眼去”,甚至著其傳訊予 路易十六,圖謀東山再起。

1792年阮惠在征伐舊阮時意外陣亡,西山朝的敗亡和舊阮的復辟,似乎就已經註定了。

 

1799年,同時也是嘉慶四年,乾隆大帝駕崩,嘉慶皇帝等了四年終於得以「正式」當皇帝了。也在同一年,阮福映「勾結各種外國勢力」,向西山朝發動大反攻,不旋踵即攻破 歸仁城(「富春朝廷」的阮光纘在其父阮惠死後,翌年便把「歸仁朝廷」併吞)。諸路「華南海盜」中,陳添保率領了過百艘戰船意欲支援歸仁,唯被舊阮抗擊於外江,未能阻止歸仁的陷落。

 

1801年二月,阮福映向西山朝首都 富春發動總攻擊。是役生死攸關,「華南海盜」亦幾乎全面參戰,陳添保、莫觀扶和鄭七等拚力出擊,支援這些年來一直養肥他們的老闆—「西山朝」。經過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水陸大戰,西山軍大敗,富春失守。年未及冠的西山朝皇帝 阮光纘收拾餘部,「遷都」昇龍(河內)。

 

各路華南海盜在此役中的損失非常慘重。其中「東海王」莫觀扶與手下幾員大將更在戰鬥中被俘,阮福映把他們交給清廷兩廣總督 吉慶。拷問之下,得知西山朝明裏向清稱臣,暗中卻大規模支援海盜寇掠南海。嘉慶皇帝大怒,下令「照大逆律辦」,淩遲處死。

 

「總兵」鄭七的實力亦受到重挫,心灰意冷之下決意離開越南,返回江坪。然而,在 陳添保親赴江坪 “誠意遊說”後,又毅然率部西返,繼續效忠西山朝。阮光纘見鄭七去而復返,有情有義,大喜過望,即封其為「大司馬」。

1802年二月,鄭一率西山水師與舊阮名將 阮文張決戰於 日麗江海口,再逢慘敗。同年七月,昇龍城破,西山朝滅亡。阮福映正式建立了越南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阮朝」。鄭七倉皇逃回江坪,不足兩個月後,阮朝派兵直搗鄭七江坪老巢。鄭七被俘,斬首示眾。

 

至於曾對鄭七「曉以大義」的「大越統善艚道各支大都督」陳添保,當看到鄭一在日麗江慘敗後,終於明白 “天命不可違”的大道理,於是帶著家眷和幾十名心腹向清廷投降。他向清廷交出西山朝封給他的「偽官印信」,並供稱自己事奉「西山偽朝」實為 “被迫”(各位還記得他最初是被西山軍「徵召入伍」的嗎?),竟然(!)得到清廷的接納。嘉慶皇帝著他在遠離海岸的粵北南雄府, “從頭開始新生活”!

 

幾大巨頭相繼 “摺埋”,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華南海盜風雲」是否就此落幕?當然不是!正所謂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接下來講的,反而才是我們向來更為熟識的「海盜故事」。在越南無處容身,「華南海盜」唯有真正「重返華南」。欲知這些海盜如何展開他們波瀾壯闊的新一頁,請看下回分解!

 

(張保仔今集都仲未出場呀!唔通真係Jeffersonisation? )

編按:朝日君的大河劇「傑弗遜傳」共製作40集之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7

說史161102真張保仔傳奇6 威鎮南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1/02/%e8%aa%aa%e5%8f%b2161102%e7%9c%9f%e5%bc%b5%e4%bf%9d%e4%bb%94%e5%82%b3%e5%a5%876-%e5%a8%81%e9%8e%ae%e5%8d%97%e6%b5%b7/

說史161102
真.張保仔傳奇6 威鎮南海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六)威鎮南海

上回講到,紅旗幫龍頭兼華南海盜六旗盟主鄭一英年早逝,其「契仔」張保仔在「契媽」鄭一嫂的幫助下,憑藉過人的魅力和傑出的領導能力,接任紅旗的新任幫主,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華南海盜的盟主。此時約為嘉慶十三年(1808)初。

運氣往往是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對於新上任的年輕大集團CEO而言。張保仔執掌紅旗不久,就在一次似乎沒有特定目標的行動中,俘獲了一艘由越南國(這是當時阮朝的正式國號)駛往大清的貢船「鵬發」。從天而降的大筆現金流,令紅旗業務得以爆炸性擴展,人員物資大幅增加。
不旋踵,由北部灣、廣州灣至香港島海域中所有重要島嶼,都看到紅旗的人馬在「扯旗」。當時大清全境理論上只有廣州一口通商,而這條則是經珠江口入廣州最重要的航道。 本已是眾旗之首的紅旗,勢力更為膨脹。有鬼佬記述其全盛之時,有大船八百、小船逾千,人逾七萬,雖然不無誇張(也可能是「六旗」總和),但其勢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此,一方面令紅旗與其他各旗的關係日趨緊張,另一方面亦招來朝廷的註意。

該年朝廷見華南海盜聲勢日大,竟然連貢船也敢搶,決定採取行動,並指令老將左翼鎮總兵 林國良出兵剿盜。
憑藉遍布各鄉鎮乃至衙門的線眼,張保仔對於這個消息當然早已知曉,並決定先在戰略上示弱以驕敵。《清史稿.許松年傳》: 「粵匪張保仔竄閩洋金門、廈門,松年遣漁船誘之,以舟師圍擊,獲船七,沈船六,被優敘。」 這次勝利鼓舞了林國良,於是根據《廣州府誌》雲:「七月,虎門鎮林國良率師出海勦捕」。

不過,這位總兵大人在「情報戰」上已失去了先機。「張保諜知官軍至,預伏戰艦於別港,先以數舟迎之,佯敗。」 林國良顯然嚴重低估了張保仔的實力,竟然「覘其舟少,以二十五艘追之,及孖洲洋。」張保仔見官軍中計,一聲令下,「賊舟遽合,繞國良舟三匝。」林國良唯有死命突圍,「自辰至未」,打足六粒鐘,「國良不能出,致死奮戰。」

張保仔算準對方已是強弩之末,華麗登場。「保立陣前,國良發巨炮擊保,其彈子及保身向瀉,眾驚以為神。」簡直就像鬥牛士挑撥蠻牛擦身而過一般,有型到痹!顯然,張保仔坐擁主場之利,加上強大的情報網,對水流風向,以至官軍的裝備規格皆了然於胸。(當然除了「有謀」以外,「有勇」也相當重要。)
張保仔見「心理戰」已對敵我雙方的士氣產生了關鍵性影響,即把握時機,下令進攻。「賊逼國良舟,保先鋒梁皮保先飛過船,眾蜂擁而過。」勝負無疑已分,但林國良仍浴血奮戰,「率軍士苦戰竟日,殺賊無算。」又堅持了大約兩個小時,「日將晡(下午茶時間)賊發炮擊碎我舟,軍士死者不計其數,被賊搶去十五舟。」林國良亦已經走投無路了,「保欲降國良,國良切齒狂罵,賊以刃刺之,遂死,時年七十。」一位古稀老將,鐵錚錚的硬骨頭,就此一死以報皇恩,好不悲壯。

張保仔贏了漂亮一仗。同年八月,乘勝追擊,再把由清參將 林發帶領,林國良餘下的的艦隊,徹底擊潰。

按清朝的武官編制,林國良的「總兵」是正二品,是武官的第二階,已經相當高了。要知道大清全國只有「總兵」定額(也就是說未必滿員)八十三名,而其中七十名是陸軍,「水師總兵」只有十三名。故此,「總兵戰死殉國」是一件大事。朝廷也意識到這群「蜑家賊」的勢力竟然如此強大。

朝廷決心投放更大的力量,於是決定調集幾路水師合圍張保仔。 嘉慶十三年底(或十四年初),由浙江水師和廣東水師組成「聯合艦隊」,浙江水師提督 徐廷雄協同廣東水師提督 孫全謀攻擊張保仔的主部。另遣剛接替林國良總兵職的 許廷桂,進迫盤據於上川島附近的白旗 梁寶(外號「總兵寶」),以切斷張保仔與廣州灣後方的聯繫。

「提督」為清朝武官之最高階,從一品(「從一品」的文官即為「協辦大學士」或「尚書」)。大清全國提督共陸路提督十二名,水師提督僅三名。朝廷是役聯合兩支水師,兩名提督,一員總兵,對張保仔的「接待規格」不可謂不高了。

有所謂「買得大,賠得大」,不過輸的時候也輸得更大。張保仔得天時、地利、人和,此戰再次大獲全勝。此役具體戰況不明,徐廷雄可能是輕敵冒進,加上對海域水文不熟悉,戰死於珠江口。孫全謀見形勢不妙,急領所部稍退至外海,與張保仔大戰於萬山群島,不敵。又令艦隊再退,被張保仔追及,再戰,孫全謀軍潰滅,敗逃。
那邊廂總兵許廷桂在上川本已將白旗梁寶所部擊潰,並成包圍之勢。豈料張保仔殲滅孫全謀後火速回師(可見其情報系統非常出色),對許廷桂進行反包圍。許氏被困於上川桅夾門,內外受迫,又驚聞徐孫所部皆已潰滅,自刎而亡。

面對官軍的圍剿,張保仔連戰連勝。清廷前後折損一名提督,二名總兵,兵力輜重損失不計其數。1809年初,清廷將兩廣總督 吳熊光降職調戍伊犁,以 永保接替,但永保在赴任途中病卒。

張保仔聲勢大盛,固然視官軍如無物,連洋人的大商船也成為他的目標。 嘉慶十四年(1809)初,張保仔劫掠了一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並把船主和部分客商扣為人質,「得贖金萬元及鴉片煙土和火藥各兩箱」。
事件引起東印度公司的高度關註,結果促成英國、葡萄牙及清廷聯合艦隊對張保仔進行圍剿。這就是相當有名的「赤鱲角之戰」。是戰雙方投入兵力逾二萬,戰事前後持續九日,而且使用的都是當時較先進的武器,是近代以前少見的大規模海戰。

按照「大國」的正統史觀,張保仔既打擊殖民主義的侵略,又反抗封建皇朝的剝削,自是「愛國海盜」無疑。只是縱觀歷史,「愛國」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張保仔又能否倖免?面對封建統治者勾結外國侵略者的瘋狂圍剿,張保仔又將如何應對呢?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