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迅雷:居民收入結構改善對內需很重要

隨著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引發越來越多的關註。在4月15日召開的中泰證券2018年量化私募峰會上,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從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解讀和展望今年經濟形勢。

從出口來看,2017年GDP增速為6.9%,凈出口卻貢獻了0.6個百分點,根據日前公布的3月份數據,出口增速由正轉負。李迅雷認為,雖然這並不表明全年也會為負增長,但綜合中美貿易爭端來看,今年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影響偏負面。至於投資增速,2017年已有所回落,今年投資增速大概率會繼續回落。

出口、投資很難有大作為的2018年,消費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中國內需。內需與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關,不過近年居民收入增長開始出現值得註意的跡象。

從2016~2017年的數據看,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下降,而且還存在一個結構性問題,中位數下降比平均數更為明顯。李迅雷認為,中位數代表著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比如說有800人,按照收入從高到低排序第400人是中位數,如果說中位數是10萬元,平均數是15萬元,那麽說明收入結構不甚合理,大部分人“被平均”。目前現狀就是,中位數要低於平均數,而低收入群體是消費主力,且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強,高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弱,往往盡管收入提高了,但消費並沒有因此而得到增加。

李迅雷稱,在這樣的收入格局下,提振內需顯得不那麽容易,簡單來講就是,貧富差距擴大對整體消費不利。數據顯示,2017年農民工收入增長6.4%,占全國人口20%的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是9.5%,相差3.1個百分點。以酒為例,去年白酒和啤酒的銷量增速下降,但紅酒銷量增速上升,紅酒對應的是中高收入群體,大部分白酒和啤酒對應的是中低收入群體。而在十年前,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速遠遠不如低收入群體,2007年左右,中國正處於大工業化時代,工人短缺,國家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水平,2010年白酒銷量增速創了歷史新高、達到37%,而同期茅臺酒的增速只有26%,這對應著收入結構分化。

目前中國處於收入結構分化階段,這與經濟轉型有關,當前中國產業發展在分化,傳統產業衰落、新興產業崛起。新興產業對應的勞動力素質較高,薪酬水平也較高,提升幅度較大;而傳統產業,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對高汙染企業的整治,這些行業的員工收入難免受到一定影響。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未來持續發展、居民收入整體提升和結構改善,提高勞動生產率十分重要。過去幾年,中國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遠高於歐美和日本,但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還遠不如日本、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換言之,隨著中國勞動人口整體的技能、學歷水平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未來將給中國經濟增速提供源源不斷的內需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