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人民日報》發表《以勇於擔當的精神打好去產能這場硬仗》(下稱文章),講述了鋼鐵大省河北“十二五”期間去產能走過了一段由被動調整到主動自覺的艱難歷程,並詳細闡述下一步河北去產能思路。
今年鋼鐵去產能增加1251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2013年就開始著手大規模去產能的河北,最終在“十二五”期間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4106萬噸,分別占全國壓減產能的37.26%和43.31%。
文章稱,在此期間,河北經濟沒有出現斷崖式下滑,沒有發生大規模失業,沒有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實踐中,河北省按照“揭蓋子、造聲勢、摸規律”的思路,走過了一段由被動調整到主動自覺的艱難歷程。
官方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河北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數361.2萬人。2015年末鋼鐵、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較2010年下降10個百分點,河北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3%以上。
6月17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河北調研期間指出,河北經濟總體走勢和全國基本一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新,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他還赴唐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調研,與企業負責人就當前鋼鐵企業運營特別是去產能情況進行深入交流。
本報記者了解到,中央今年加大去產能力度,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全國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在這一背景下,河北加碼去產能,在原有計劃上,今年增加1251多噸鋼鐵壓減任務。
文章稱,“十三五”期間,河北省壓減煉鐵產能4989萬噸、煉鋼4913萬噸,其中到2017年壓減煉鐵產能3715萬噸、煉鋼3117萬噸,為減輕明年的壓力,在今年第一批壓減煉鐵1077萬噸、煉鋼820萬噸的基礎上,調增全年壓減任務,同步下達第二批煉鐵649萬噸、煉鋼602萬噸任務。
這意味著今年河北省將比原計劃增加1251噸的壓減鋼鐵產能。2016年河北兩批共壓減煉鐵1726萬噸、煉鋼1422萬噸。
違規新增產能官員將被免職
文章稱,河北嚴控違規新增產能和封停設備複產,進一步加大巡查督導力度,具備拆除條件的封停設備盡快拆除,暫不具備拆除條件的全面落實斷水、斷電、拆除動力裝置等措施,確保封停設備不再複產。
文章強調,嚴控新增產能,一旦發現違規新建鋼鐵項目,所在市、縣黨政主要負責同誌一律先免職、再處理。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今年初,國內鋼鐵市場回暖,曾經一度賣到1500元/噸以下的鋼坯,在今年4月底猛漲到每噸2640元,噸鋼利潤驟升到600元以上。鋼鐵價格上漲讓一些鋼鐵企業恢複了生產。
對此,5月12日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從了解到的情況看,複產產能均為合規產能,不屬於淘汰範圍。
不過,市場的短期回暖並未動搖河北去產能決心。
在今年5月26日河北省鋼鐵煤炭去產能攻堅戰動員會上,來自唐山、邯鄲等去產能重點市的負責人表態,絕不增加新的鋼鐵產能,絕不讓已淘汰產能死灰複燃。
為防止封停設備死灰複燃,河北省政府組織發改、工信、環保等部門,並聘請省冶金行業協會的專家組成聯合檢查組,對已封停設備進行檢查和驗收,沒有發現複產情況。
據河北日報報道,4月22日至24日,河北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采取“事先不打招呼,到現場再通知當地政府配合,直接進入封停設備現場檢查拍照,當場由企業負責人簽字確認”等方式,對全省所有封停設備進行了突擊檢查,未發現封停裝備複產情況。對重點盯防企業,省政府要求企業所在地縣(市、區)政府抽調有關部門人員24小時駐廠蹲守,確保其封停裝備不複產。
去產能多招齊下
文章在介紹河北下一步去產能工作時,除了明確完成上述目標外,將去產能重點聚焦在大企業和大項目,這就包括鋼鐵產能全國最大的河鋼集團。
文章提出,把全省唯一國有鋼鐵企業河鋼集團作為重點,堅持能多壓盡量多壓,確保今明兩年河鋼集團壓減煉鐵產能260萬噸、煉鋼502萬噸。制定出臺宣鋼整體退出方案,連同唐鋼、承鋼部分產能一並整合重組、減量搬遷。
另外,河北將與北京、天津協商,對兩市在冀鋼鐵產能明確壓減量、限定天花板。加快推進首鋼京唐二期、唐山渤海鋼鐵搬遷、石鋼搬遷、永洋特鋼和太行、冀南退城進園6個重大項目的搬遷改造進度。
根據文章,河北經過初步摸底,確定了鋼鐵行業“僵屍企業”共11家,將對這些企業按照“一企一策、分類處置”的要求,逐個制定解決方案,通過兼並、重組、破產等方式,爭取2018年實現市場出清。
文章介紹,河北還將通過突出標準約束,優化產業布局來推動去產能。
比如,河北明確提出從修訂完善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安全等6類標準入手,通過實施嚴於國家的地方標準,倒逼產能逐步退出。
另外,河北提出到“十三五”末形成以河鋼和首鋼兩大集團為龍頭、3家地方集團為重點、10家左右特色企業為支撐的“2310”新格局,鋼鐵企業由109家減少到60家左右。明確了這一期間張家口、保定、廊坊鋼鐵產能全部退出,秦皇島、承德原則上按照50%的比例退出,其他城市和城市周邊的鋼廠也要逐步退出或退城進園、向沿海搬遷。
文章還稱,去產能過程中會強化政策支撐,著眼轉型升級。
其中,河北對采取穩崗措施的企業和自主創業的個人給予穩崗補助和創業補助,對下崗職工加強職業指導、政策咨詢和服務培訓,對就業困難人員開發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確保不發生大規模失業,不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群體性事件。
“寶萬之爭”背後對於萬能險資金的爭議和其他一系列險資舉牌事件,使得保險資金在近一年多來史無前例地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誠然,在保險資金投資範圍不斷擴大的同時,一些外因和內因所造成的風險確實在逐漸積累。近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撰文闡述了保險資金運用目前面臨的十大風險,並表示保監會將對包括激進險企在內的重點公司和重點業務進一步加強監管。
保險資金運用十大風險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總體監管思路下,保險資金運用配置渠道單一、收益率長期低下等突出問題和矛盾得到了很好的化解,過去兩年保險行業的投資收益率不斷在創造新高。
然而,在各種外因和內因的作用下,保險資金運用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風險挑戰日益複雜。陳文輝列舉了目前保險資金運用面對的十大風險。
在外部投資環境方面,陳文輝表示,目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加大了資產配置難度,“資產荒”挑戰嚴峻,也決定了保險資產配置難度不斷加大,投資收益難以持續保持較高水平。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資金運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個百分點。
同時,債券市場違約頻發,保險資金投資組合信用風險敞口加大。多名保險資管公司高管紛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今年信用風險是他們關註的首要風險。陳文輝表示,個別投資發生違約可能波及部分信用風險敞口較大且管控不嚴的公司。如“10中鋼債”違約事件中,6家保險機構共投資6.1億元。同時,保險機構為獲取更高收益,不得不提升風險容忍度,加大對高風險債券、債權和信托等資產配置力度,導致投資組合的信用風險敞口提升。
另外,隨著保險資金參與金融市場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不斷提升,保險資金運用風險已經與經濟金融風險深刻交織交融在一起,風險日益複雜、傳染和疊加。
而從行業形勢看,保險公司的資產端和負債端矛盾突出。陳文輝表示,當前這一矛盾主要表現是:從靜態看,高成本負債所帶來的利差損風險隱患;從動態看,是高成本負債倒逼形成高風險激進投資,極有可能引致更大的風險。
高成本負債的背後是部分保險公司的激進中短期萬能險產品策略。陳文輝表示,有的萬能險結算利率達到6%,再加上手續費傭金等費用,資金成本在8%,甚至更高達到10%,這麽高的資金成本,已遠遠超過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水平。這些高成本資金為獲取高收益,倒逼保險機構不得不提升風險偏好,投向高風險資產。與此同時,這些集中發展短期限、高回報中短期保險產品和理財型產品的保險公司業務結構單一、保費過度集中的現象較為突出。這些短期限資金主要投向收益高、流動性低、期限較長的不動產、基礎設施、信托等另類資產,“短錢長配”現象凸顯。
而究其內因,陳文輝表示,公司治理問題成為激進經營行為的先天“基因”。“近年來,少數保險公司股權結構複雜,往往通過股權代持等形式,形成‘一股獨大’,缺少有效制衡,大股東完全掌控公司運作。隨之而來是激進的產品和激進的銷售,這必將倒逼出激進的資產配置和投資風格。並且,公司治理問題也會帶來虛增資本等風險隱患。”
除此之外,輿情輿論風險、境外投資風險、道德風險和利益輸送風險以及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風險,也在陳文輝列舉的十大險資運用風險之列。
對重點公司、重點業務加強“盯防”
“保險姓保”,而保險資金運用要始終堅持服務保險主業的根本方向。
面對個別行業內的“熊孩子”,陳文輝表示接下來要進一步強化對重點公司和重點業務的監管力度。
具體來說,針對投資激進公司,保監會將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和監管力度,綜合運用窗口指導、壓力測試、風險提示、檢查和處罰等,靈活運用“技術監管”和“監管幹預”多種方式,對於風險抓早抓小。對於經營激進、風險很高、治理不健全的公司或高風險業務,直接采取叫停業務、叫停投資等“監管幹預”方式,及時防止風險的擴大和蔓延。
針對境外投資,將進一步明確境外投資的資質條件以及境外重大股權投資的行業範圍和投資運作標準,研究評估和規範內保外貸、境外發債融資等方式開展境外投資。
針對熱點問題,將結合實體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要求,從審慎監管和防範風險角度,加快健全和完善監管規則,加強對一致行動人行為的規範和約束。
同時,將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監管,促進其從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包括研究制訂資產負債管理具體應用指引,明確硬性監管標準;研究探索分賬戶監管;針對資產負債錯配問題較為突出、錯配風險管理薄弱的公司,提出更高資本要求等。
另外,陳文輝表示,投資能力評估備案不是一勞永逸的,有準入就要有退出,要持續加強能力評估,對於出現重大風險事件、不符合有關資質條件以及違規投資的,應當撤銷其能力備案。
在公司治理方面,陳文輝則表示,將從責任人追責機制倒逼資產管理公司依法依規開展投資業務,防範公司治理風險的傳導。“針對投資風險責任人、保險公司首席投資官、資產公司首席風險官等關鍵責任人,將明確其崗位職責和報告義務,強化履職盡責和責任追究,用這一機制切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一系列監管措施的加強並不意味著“放開前端”會有所改變。陳文輝表示,“前端”該放的還要進一步放開,切實減少不必要的事前核準、備案等,進一步把投資選擇權和風險判斷權交還給市場主體,把騰出來的精力放在做好事中事後監管上來。
據銀監會網站28日消息,近日,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主持召開黨委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
會議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全面分析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高度肯定了今年以來經濟工作取得的成績,科學分析了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全面部署了下一階段經濟工作的總體任務,對於當前認清形勢、明確方向、落實責任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把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深入分析了當前金融業發展總體態勢,深刻指出了當前我國在推進金融改革、防範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明確清晰地強調了金融工作指導思想,全盤統籌地安排部署了新形勢下維護金融安全的六項重點任務。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分析透徹、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為進一步提升深化金融改革、防範金融風險、支持實體經濟、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會議強調,銀監會系統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維護金融安全的根本遵循和主要方向上來,把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維護金融安全的決策部署和各項任務上來。要按照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會議要求,銀監會系統要采取有效措施貫徹落實好總書記講話精神。一是加強金融風險防控。按照總書記“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的要求,深入排查銀行業各類風險,密切盯防重點領域風險,認真做好各類專項治理工作,切實把風險防控的責任落到實處。二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健全現代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強化股東行為監管,培養銀行業審慎合規經營理念,推動其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三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引導銀行業積極主動參與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支持兼並收購、破產重整和債務重組,有效支持去產能去杠桿。持續開展“減費讓利”,切實推進降成本。四是及時彌補監管短板。全面梳理銀行業各類業務監管規制,盡快填補監管法規空白,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積極主動地參與監管協調。五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認真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經濟金融的重要論述,科學把握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本質規律,不斷提升銀行業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六是加強黨的領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金融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決以管黨治黨的“嚴緊硬”帶動改變金融監管的“寬松軟”。
會議號召,全系統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細化工作任務,層層壓實責任,切實抓好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各項任務的落實,促進經濟金融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