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5日)下午,谷歌中國確認,劉允將於近日離開,這雖然不是第一次他離職的傳言,但這次是真的。值得一提的是,一貫多言的李開復並沒有公開祝福劉允。
再看接任者,負責Googe在歐洲的戰略合作拓展業務的是Scott Beaumont將接替劉允,這讓谷歌中國接下來的發展依然蒙著陰影。
谷歌曾如日中天 劉允風光上任
曾擔任SK電訊中國區CEO長達6年的劉允,於2008年1月宣佈加入Google中國。當時的谷歌中國入日中天,在份額上,首次接近30%,而在銷售上,2008年也是谷歌中國業績快速增長的一年,李開復甚至為2008年的業績專門開過一個發佈會去描述。
當時劉允接替周韶寧,職責是推進Google在大中華區的銷售和渠道業務。代理商制度是谷歌的主要營收方式。
重視銷售,是劉允到任時谷歌中國的戰略重點。將既有的份額換來真金白銀,谷歌中國一番將進入正規的態勢讓外界充滿期待。當然,如果不是2010年的重大變動,這一切可能會更好。
不測風波
2009年,李開復在創造了最好的業績、帶來了谷歌音樂、谷歌輸入法等多個本地化產品後,離開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谷歌中國。包括郭去疾等多位創始人紛紛離開。事後看來,李開復的離開像是感覺到了即將來到的暴風驟雨,也有說法認為正是李開復這個谷歌總部和中國官方的調和者離開導致了後來的一切。
李開復離開後,劉允和楊文洛成為雙總裁製,前者管商務和運營,後者管技術。但在2010年春季,谷歌和中國相關部門關係惡化,隨後將服務器搬離至香港,宣佈關閉中國搜索市場。
比網友更發懵的是已經發展開來的的代理商。當時,谷歌中國代理商頻繁出現新聞,向總部討要說法的行為讓劉允四處忙著滅火。到了10月,谷歌中國與七家主要的代理商終結了協議,幾乎砍掉了40%的收入。而那之後,谷歌在中國搜索市場的份額快速滑落。
移動時代的努力
也許正是不測風雲下劉允的從容表現,他隨後成為了谷歌大中華區的負責人。而內部消息表示,劉允在應付完代理商後,接下來很長時間的工作中心在政府溝通。
業務上,搜索引擎算是徹底報銷,但針對外貿、海外用戶的網絡營銷依然存在。2011年底,劉允重新開始對外露面,推廣Google的展示廣告、移動廣告以及針對外貿企業的網絡營銷業務,成為他當年確立的三項業務重點。
2011年前後,移動互聯網衝擊全球。以移動廣告為首、Android操作系統的全球化發展給谷歌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
但從團隊來看,谷歌中國產品導向的研發在大幅度削減,在北京清華科技園的團隊更像是廣告技術公司。
真正給谷歌帶來希望的是Android。這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最大的操作系統在中國依然沒有引入自己的應用商店,而國內行貨手機的閹割化讓谷歌中國開始為Android左右活動關係。
結局依然是未知的。2012年初開始努力的Android Market入華依然沒有消息。在搜索份額上,谷歌中國已經下滑到2%,別說百度,就連異軍突起的360都在想著搜狗的份額而不是Google的。
洋人主導的谷歌中國側重或在Andorid
Scott Beaumont,誰都想知道這位劉允的接替者是誰。從互聯網上的資料來看,這是一位有著電信行業豐富經驗的人。
2000年到2005年,Scott Beaumont是T-mobile執行副總裁,之後創立Refresh Mobile,之後加在2009年加入Google。這麼說來,他在google是劉允的師弟。
但經歷和背景都不是關鍵。因為誰都知道,谷歌中國目前的境遇,並非技術和運營者的能力問題,搜索業務上的本質糾紛,目前來看幾乎無可調和。
Android是一個例外。做為最大的PC市場和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大陸的重要性無比重要,而Android系統下的中文應用開發、本地化運營並非易事。
在大量的Android手機背後,是一個有案例的商業模式,樣本就是蘋果的App Store,而Android Market的缺位讓這個市場給了安智、應用匯、UC等大小幾千家應用商店。
所以不妨設想,Scott Beaumont正是為了Android而來。但Android的業務依然重點在於政府關係,這位洋人真的能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嗎?外界看好的人並不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瑞士達沃斯論壇表示,中國央行一直在盡力保證市場資金流動性不要過量。貨幣政策有時會對包括股市在內的資產價格產生影響,但投資者更應該關註公司的基本面。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依然相對較高,他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周小川指出,中國央行一直在盡力維持穩定的貨幣供應,防止太多流動性進入市場。但經濟形勢時刻在變化,所以央行有時候釋放流動性,有時候回收流動性。有時候這就會對資產價格造成影響,比如說股市。投資者更應該關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周小川稱,逆周期性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讓通脹達到預期的目標,但這並不是一定的。因為經濟還可能有結構性,就業和低增長等方面的問題。
他同意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的觀點,貨幣政策可以為結構性改革提供空間和時間,但不是萬能藥。“在這個意義上,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周小川在發言中指出,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是近期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的主要原因。
周小川認為,中國目前仍保持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各地房地產發展還不均衡,有的地方供應過剩,有的地方需求過剩。但總的來說,整個房地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周期性調整,全國範圍來看並不很嚴重,央行仍應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
周小川認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可能對國內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石油相關的企業。許多市場參與者可能會覺得不確定性很強。但總的來說,還是穩定的。
中國是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大國,國際油價下跌有利於提升中國的GDP,創造更多就業。不過,低油價傳遞的價格信號可能不利於中國在風能、太陽能等領域的發展。所以,中國希望國際原油供需能夠更加穩定。
在被問及中國2015年GDP是否會超過7%時,周小川表示中國人大將在今年三月份討論明年的GDP目標。但中國央行相信,中國仍然可以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速,並推動結構性改革。
在談及中國央行政策溝通的透明性時,周小川提到,不同的央行會采取不同的溝通策略。如果利率已經低到零,就沒有了進一步降息的空間,通過語言溝通來引導市場就很有必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976年,“冷凍之父”Robert Ettinger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克林頓小鎮成立了“人體冷凍”機構,簡稱CI。人體冷凍技術,簡單地說,是依靠現代科學將人類冷凍,在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將其解凍,以延續生命。 (CFP/圖)
四個月前,因癌癥去世的兒童文學作家杜虹成為中國首位選擇冷凍身體的人。幫助她聯系美國阿爾科基金會以完成這一夢想的,是北京的幾個年輕人。他們,以及更多的人,已為這一夢想摸索多年。
但直至今日,冷凍是否能起到延長生命的作用,甚至是否能有效地保持人類身體的完整與活力,在科學上仍是未知數。
2015年5月19日晚上十點半,阿爾科(Alcor)生命延續基金會的醫生阿倫·德雷克第一次來到北京。他對接機的魏景亮說,我們還是去醫院看看病人吧。
位於潘家園的中國腫瘤醫院,杜虹躺在病床上,她知道美國人一會兒就要過來。她對女兒說,幫我弄弄頭發。
病人可能還能活一周以上,阿倫這麽判斷。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等待這一刻的到來——阿爾科基金會是一家美國的非營利機構:他們致力於將死去的人冷凍起來,然後等待未來某一個時刻,科技將允許這些死去的人複活。
這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杜虹的女兒卻為此賣掉了房子。換來的,是阿爾科的冷凍小組,如今就等在病房外。作為中國農科院一名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方向的在讀博士生,魏景亮是他們的中間人。
一切準備就緒,魏景亮卻在這時聽見杜虹的女兒,最後一次問醫生,語調艱難而不甘:難道真的一點(延長生命的)機會都沒有了嗎?
沒有,主治醫生說出冷冷的答案。
2015年5月30日,陷入彌留之際的杜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女兒說,我想抱抱你。
在醫生宣告死亡的數分鐘內,阿倫和他的小組帶著設備進入病房。他們向杜虹體內註射了抗凝劑、抗菌藥物、抗血栓藥物,這可以保證36小時內血液不會凝固。
作為阿爾科的醫療和手術小組負責人,阿倫已經參與了55例冷凍手術。但這一次在北京的冷凍,與他之前參與的明顯不同——在註入抗凝劑後,他們沒法立刻進行其他冷凍步驟,醫院不同意在現場進行冷凍,他們必須另尋地方。
“我不是完全了解中國醫院的情況——這個醫院在擔心哪些是他們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他們並不確定進行人體冷凍是否合乎規定。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套如何處理死者的辦法。在中國,從死亡到被火化的過程中,醫院如何開具死亡證明,殯儀館如何進行火化,包括要在醫院停屍房的冷藏時間,都有著具體的規定。人體冷凍的手術,涉及動脈灌註,和顱骨鉆孔,是否會構成侮辱屍體罪?律師說,雖然中國法律沒有禁止人體冷凍,但還是有風險。
後來,殯儀館同意讓他們在那里做手術,總算解決了場地的問題。
阿爾科是美國兩家人體冷凍組織之一,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一家人體冷凍機構。從1974年至今,已經冷凍了138位客戶,其中百分之六十只冷凍大腦,另外百分之四十要求全身冷凍,前者的費用更低。除此,還有一千余名簽署保存協議的客戶,其中包括明星小甜甜布蘭尼。
這是他們第一次冷凍中國客戶。反過來,中國也是第一次出現人體冷凍實驗。
會員繳納的會費和冷凍費用,有一半進入信托基金,大概有1000萬美元。這筆錢和阿爾科完全分開,即使阿爾科不在了,也有資金負擔氮氣添加和未來的解凍複活費用。
“人體冷凍不是一項新技術,但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問題,阿爾科他們更有經驗。”魏景亮說,這是他們選擇阿爾科的主要原因。
在殯儀館,機械心肺複蘇裝置以每分鐘100次的勻速按壓,為杜虹的心臟提供主動的心肺收縮和舒張支持。阿倫和他的小組,開始通過頸動脈和椎動脈進行保護液的灌註,將血液從遺體中替換出去。當人體中化學試劑的濃度達到約60%,組織中剩余的少量水不足以結冰。當溫度再次降低,人體內不會結冰,而是被玻璃化——形成一種無水的結晶。
最終將到達零下196攝氏度。此時,一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將需要2400萬年。
這種冷凍也會造成對細胞的傷害。但傷害有多大、如何修複、人類的記憶是否能有效保留,目前的人類科學水平都找不到答案。
“對於低溫保溫過程中諸多問題的解決,我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低溫生物醫學的教授趙鋼說。他是國際低溫生物學會的常務理事。
隨後,杜虹的遺體被放入零下60度的幹冰中,十余天後被帶回美國。在洛杉磯,杜虹的遺體經過人頭分離,頭部被保留在低溫液氮罐中,身體則依據遺願捐獻給阿爾科進行冷凍研究。
杜虹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同時是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終審,這是她能夠接受冷凍的原因。
促成阿爾科基金會來到中國,完成人體冷凍手術,是魏景亮和他的朋友們多年的願望——這是一個非常冷門的願望。
三年前,大學生魏景亮是百度貼吧劉慈欣吧的副吧主,一天,貼吧里有人發帖,邀請科幻迷們加入QQ群——“人體冷凍複活交流群”。
人體冷凍,魏景亮並不陌生,這是科幻小說《三體》乃至許多科幻故事里常有的科技——這可能是為了度過一次漫長的星際旅行,也可能是為了複活:當面臨無法治愈的疾病時,通過冷凍保存下來,等待未來被治愈的那一天。
發帖的人是趙磊,他是在中關村上班的IT精英,QQ群的管理員。群主則是他的發小,一起在部隊大院長大的李俊鐸,他是航天工程師,工作是在科研單位從事探月工程研究,工作之余,就和趙磊一起陷入對未來的遐想——當科技高速發展,無法治愈的疾病、衰老都被克服,被冷凍的人被解凍,被冷凍的細胞被喚醒,軀體被再造,死去之人也能“複活”,甚至達致永生。
在一所自認為有些平庸的大學,讀著不感興趣的專業,對當時的魏景亮來說,這一寄托於科技的遐想,也讓身為科幻迷的他感到著迷。同學們開始瘋狂地找工作了,他卻在翻譯世界上第一本介紹人體冷凍的專著:《永生的前景》。
2013年,魏景亮來北京攻讀博士學位,三個人在一家餃子館第一次見了面。暢聊之下,他們設定了一個目標:促成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手術。
這比想象中困難許多。魏景亮曾試探性問過自己的導師,老師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騙人的。趙磊的高中同學中就有心臟科的醫生,對方同樣拒絕了他的邀請。
他們聯系上了阿爾科基金會,對方表示可以來中國進行人體冷凍手術,但旋即,一個更無法解決的困難出現了——願意接受冷凍的人在哪兒?
“我們去了五家北京的臨終關懷醫院還有腫瘤醫院,希望找到願意試試的人。”李俊鐸說,但往往他們還沒見到病人,就被轟了出去。他們被懷疑過是做推銷的,做器官買賣的,也有醫院的負責人懷疑,他們就像731部隊一樣,“拿中國人的器官給老外做實驗”。
他們也在網上尋找,但應者寥寥,只有一個人說他對自己的狗感情很深,現在狗得了絕癥,他在考慮冷凍他的狗。
一年多,三個人碰了碰頭,發現都是一無所獲,有些絕望了。沒想到,5月份,杜虹的女兒就通過網絡搜索聯系上了趙磊,這也是意外得很。
這一意外的結果,讓這個三人小組在“誰能做成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的競爭中,贏得了決定性的先機。
“這是怎麽回事?之前怎麽沒聽說?”魏景亮在QQ群里宣告將做成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的消息。金德鑫的頭像就閃了過來。
27歲的哈爾濱人金德鑫,17歲中學畢業開始做生意,現在生產的主要產品是鐵鍬、鋤頭、水桶。而另一面,他則是一個對追尋永生和人體冷凍技術,有著強烈興趣的科技愛好者。
“我做生意,也是覺得可以為我的夢想提供資金。”金德鑫確實這麽做了,2014年11月,他投資一百萬,在香港成立了公司“金鑫永生技術研究會”,提出要進行的研究包括——意識載體研發、人體液氮冷凍、幹細胞、克隆等多項永生技術,並號稱是國內唯一可做人體冷凍的機構。
金鑫實驗室只有金德鑫一個研究人員,他穿著白大褂,出現在每張試驗照片中。實驗室,則在他位於哈爾濱的家里。
金德鑫曾經給魏景亮展示他的研究內容,後者有點哭笑不得。“我問他,你知道國內外,單是研究幹細胞、克隆技術,就有多少機構嗎?”
能做人體冷凍的底氣,是金德鑫上傳到網絡的一項實驗視頻——用液氮冷凍人體胎盤。他從醫院購買了孕婦生產後的胎盤,用多臺攝像機記錄下來自己將之冷凍的過程。錄像里,金德鑫將塑料袋里的胎盤放在桌子上,用消毒棉擦拭,然後捆紮,浸泡於液氮中。一段四十多分鐘的錄像里,起碼有一半時間,他在刷手機。
“對人體冷凍感興趣的,大部分是民科。”魏景亮也有些無可奈何。民科,是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簡稱,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科訓練和科學素養。他們往往更多一些“無知者無畏”的雄心。
金鑫實驗室的另一位合夥人,也是資深民科人士——廣西崇左市的川箐(化名),後者在十三年鄉鎮初中物理老師的生涯中,樂此不疲向他的學生普及人體冷凍知識,盡管他也承認,有些時候學生會聽睡著。
作為金鑫實驗室的“組織部長”,川箐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實驗室的會員,工作任務是利用QQ群發器,擴大實驗室的宣傳,範圍包括:永生群、機械群、長生不老群、腫瘤群、癌癥群、肺癌群、肝癌群、尿毒癥群、白血病群、墓地群、2045群、藍腦計劃、名車群、貴族群……更像是一盤生意。
“搞得像傳銷一樣。”魏景亮說,他們拒絕了和金德鑫的合作。
“在中國想推動人體冷凍的,也有一個圈子。”這麽說的是蘇慶,他說一共有三股人都想推動人體冷凍,魏景亮的北京三人組是其中一股,另一股是金鑫實驗室,自己算第三股人馬。三股人馬應該聯合起來。
蘇慶今年40歲,他是一位東北三線城市的公務員,每天做著清閑的統計工作。但四十不惑的時候,他想自己該去撿起原來的夢想了:從小,他就愛看科幻小說,思考科技和未來。
“中國人最不擅長的就是合作。”他說兩股人馬各有特長,魏景亮們有著科學素養,行動力強,而金德鑫有資金,做生意的,處事也圓滑穩重。
他賴以聯合的辦法,是這幾年流行的《羅伯特議事規則》。“我希望聯合很多的力量,大家一起來做,這樣就要用到集體決策規則,怎麽動議怎麽附議,怎麽使用資金。”
2014年,他先去北京,拜會了北京三人組,然後,又折返回東北,參觀了金鑫實驗室。他希望把這些力量都納入他的宏圖——成立中國自己的人體冷凍基金會。蘇慶想邀請金德鑫加入他的計劃,金德鑫卻反過來讓他加入自己的實驗室,“我們都是東北人,要把東北打造成人體冷凍的中心。”
各說各話,聯合計劃進行不下去。直至杜虹出現,三股人馬分出了階段性的勝負。
人體冷凍複活之冷凍過程圖解。 (CFP/圖)
“要是能冷凍,就不那麽怕死了。”六十二歲的楊興化一輩子無兒無女,當從報紙上看到杜虹冷凍的消息,突然覺得找到了排解恐懼的方法。
“都說活夠了,要坦然面對,可要不夠呢?”楊興化是資深股民,2015年股災,他在5100點的高點拋出,賺了錢,他說秘訣是不要貪心。可生死大事,卻讓他不能不想著貪心一點。
他加入了魏景亮的QQ群,找到他,說以後也幫我介紹吧,我給你介紹費。
“大部分人願意接受人體冷凍,都是因為怕死。”魏景亮說,許多人並不是真的理解人體冷凍的邏輯,這其實和幾千年前的秦始皇是一樣的。
而這一點,並沒有初看起來那麽可笑。
“我覺得這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但一直沒有解決。”李俊鐸說。
即使是民科人士川箐,他對生死的感觸也是嚴肅的。從小看《奧秘》《飛碟探索》的他,曾經擔任過學校的工會主席,總要代表學校去參加老職工的葬禮,每一個白眉之人,葬禮上的放松樣貌,都是事後整理的遺容。
“面對死亡的時候,一個人是非常孤獨的。這可以給他一些希望。至少不用那麽害怕了。”魏景亮說。雖然,有人說這種希望是一種欺騙,但楊興化有些認死理,“總比燒了好一點吧”。
“就算以後科學證明了,複活就像是永動機一樣,是不可能的,我也覺得選擇冷凍是正確的。”趙磊說。
但懷疑也有從內部產生。李彤是北京三人組招募的誌願者,她是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平時為他們翻譯一些英文資料。她的母親有著心臟病,剛剛做完手術,她自己也有著遺傳性的心臟早搏,這讓她比同年齡的人早熟,常常會思索有關生死的話題。
“有一次我為阿爾科的紀錄片配字幕,聽見一個專家說,實現了人體複活,並不是說就可以得到永生。可能又會出現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連冷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是說有了冷凍,人生就可以無限循環。”李彤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對不對。但那一刻,想到即使複活了,依然要擔心再次的死亡,她突然覺得那樣好累,“還是盡力活好這輩子吧”。
杜虹的手術成為新聞後,阿爾科接到了一百多個來自中國的電話,有要求合作的,有咨詢冷凍業務的,也有媒體采訪。“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阿倫說,但他希望人們理解,這只是一個實驗性的過程,“一百年後複活”是無法保證的。
他們已經談妥了在中國的第二例人體冷凍,隨時準備重返北京。
雖然受到些波折,但蘇慶說,認同他理念的人們也已經聚集了起來,他們將在10月份先成立一家公司,也可以經營中介業務——在中國人和國外冷凍公司之間牽線搭橋。
在母親被冷凍保存後,杜虹的女兒和魏景亮去參加了一個科幻作家的論壇,見到了《三體》作者劉慈欣,他們向後者表示感謝——要是杜虹不是三體的編審,可能就沒有這第一例冷凍實驗了。
“可見她也是一個很有想象力且充滿勇氣的人。”劉慈欣這麽評價她。
(川菁、蘇慶、楊興化、李彤為化名)
13日,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在人民大會堂回應了營改增改革的部署。
王軍表示,為了保證營改增落地,按時完成任務,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盡心盡力快出方案。估計“兩會”結束後,國務院很快就會召開常務會議進行審議,審定後我們即配合財政部盡快下發並公開實施方案,以利納稅人遵循。
第二,盡心盡力做好準備。與以往相比,這次營改增有幾個不同點:一是數量多,涉及近1000萬戶納稅人;二是時間緊,只有不到兩個月的實際準備時間;三是首次涉及自然人繳納增值稅征管,比如個人二手房交易;四是新增納稅人過去基本沒接觸過增值稅。為此,我們已經制定了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狀,國稅地稅將齊心協力將各項工作切實做到位,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特別是對接納稅人的“最後一公尺”。
第三,盡心盡力幫助企業。一是全面開展培訓,讓納稅人熟悉政策;二是全程做好咨詢,設立咨詢專線和咨詢櫃臺;三是全力服務辦稅,把6月份的納稅申報期延長10天,並在全國辦稅服務廳開辟“營改增”綠色通道。一是盡快出臺方案。他透露,兩會過後,國務院常務會就會審定方案,審定以後國稅總局將配合財政部盡快公布方案,並制定一系列操作辦法。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據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存量危房改造,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切實抓好義務教育和職業培訓,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意見稱,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區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也存在諸多挑戰,特別是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相對落後、一些區域無序開發情況比較突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
意見稱,全力實施脫貧攻堅。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采取超常規措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新扶貧開發方式,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快實施發展生產、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貧、社保兜底等精準扶貧工程,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
意見指出,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基本完成存量危房改造,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切實抓好義務教育和職業培訓,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該意見指出,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完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支持政策,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等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把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推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推進邊疆地區開發開放,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力民行動。
意見還稱,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促進資源枯竭、產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轉型發展,研究支持產業衰退地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特殊類型地區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設施條件, 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支持有序承接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吸引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護和修複,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6日表示,奧巴馬政府將盡力在本屆任期內完成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雅各布·盧當天在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舉行的對話會上說,今年中美雙方在戰略與經濟對話、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期間就雙邊投資協定進行了密集磋商,目前談判仍在進行中。他認為,要最終完成談判,雙方必須在雙向市場準入領域交換有意義的出價,達成高質量的投資協定。
雅各布·盧表示,盡管奧巴馬政府本屆任期所剩時間不多,但現在是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最佳時機,奧巴馬政府將繼續在余下任期內盡力推進談判,即便不能完成談判,也會盡可能地接近完成談判。
中美雙方於近期交換了第三次負面清單改進出價,確認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重大成果。雙方同時承諾將進一步推進談判,以達成一項互利共贏、高水平的投資協定。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擔任奧巴馬總統國際經濟事務特別助理的羅里·麥克法誇爾告訴新華社記者,他預計在奧巴馬離任前可能還會有超過一輪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因為盡可能地接近完成談判符合中美雙方利益,這樣也可以讓雙邊投資協定至少達到美國參議院審議的標準。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認為,在當前的美國政治環境下,中美投資協定要獲得美國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批準將非常困難,但這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雅各布·盧在當天的對話會上還表示,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有助於激勵中國進一步推動經濟和匯率改革,中國需要繼續落實經濟改革議程。
“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搶人大戰是必然結果。怎麽搶的問題,有沒有搶得到的問題,搶到以後能不能留住,留住以後能不能做貢獻,這是一系列要思考的。”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在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辦的“215經濟茶座”上表示。
針對近期各地持續升級的人才爭奪戰,第二期國家發改委“215經濟茶座”匯集多位專家學者,就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更好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進行討論。
勞動力市場需要多層次人才
近期,全國多地出臺較之前相對寬松的人才落戶政策:安徽省合肥市將主城區落戶條件放寬為就業滿2年、參加城鎮社保滿1年;重慶市不設落戶指標控制、不搞積分排隊,外來人口達到一定就業年限(最長5年)即可直接辦理落戶;陜西省西安市允許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完成在線落戶;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漢市則將大學生落戶年齡限制從35周歲分別放寬到45、40周歲……
逐漸升級的引才戰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就業處處長孫中震表示,多地引才政策是強調高質量發展理念和創新驅動落地生根的重要標誌。一二線城市主要面向國際競爭,而國際競爭越來越強調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認為,提高效率、提高以創新為核心的全要素生產率,對於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迫切性。從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程當中,經濟增長背後的要素結構或者增長的動力就包括勞動力的投入等。從人才資源的角度,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推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都陽表示,我國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使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衰減的這一變化過程非常迅速;高等教育的迅速擴張導致人才供給結構有所變化,壓低了高技能勞動者的價值;此外,戶籍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的配置功能也產生一定影響。
都陽同時強調,運轉良好的勞動力市場需要豐富的多層次的人才。
“勞動力市場就像生態結構一樣,需要豐富的、多層次人的需要,包括所謂的農民工、低技能人,也都是對經濟發展有貢獻的,如果低技能工人加入到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話,實際上增強了這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專業化程度。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對於這一輪引才引智政策,多位參會專家肯定了這一對人才重視的做法。
孫中震表示,本輪政策從落戶到住房到創新激勵,從人才的引進到使用有完整的體系;區域定位上有差別化政策導向;社會效果上營造了重視人才的社會氛圍。
“從對就業的影響看,促進效應和擠出效應並存,吸引人才之後對其他人才有擠出;從區域上看虹吸效應和擴散效應並存,二線城市出臺政策從一線城市吸引更多人才的同時,也分流了三四線城市人才,總體上促進了人才的優化配置。從中長期來看人才政策的出臺有利於人才要素更加均衡配置,有利於通過實現高質量發展來實現高質量就業。”孫中震說。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秘書長李震表示,地方政府引進人才之間的競爭,基本出發點體現了對人才的重視。要鼓勵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對政策的總結,對好的做法進行推廣。
都陽認為,“搶人”可以理解為在優化市場環境當中向前邁了一步,終極目標是不希望制度性障礙成為勞動力市場建立的制約。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提醒,引才引智仍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人才政策要與產業發展相協同。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室主任譚永生表示,不同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是有梯次的,要做好人才發展和地方城市發展之間的融合。對於人才既不調高胃口,也不做過多承諾。
牛犁表示,要加大產業培育,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樣才能真正把人才留住。而大城市“搶人”對於小城市和縣城的沖擊和影響較突出,這些地區本來就面臨產業結構不足、人口外流的挑戰,怎樣制定規劃應對是應該高度重視的。此外,要避免可能的動機不純,避免導致單一領域扭曲狀況的發展。
孫中震認為,要處理好引進與使用,增量與存量,政府與市場,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要更多從未來產業定位和發展導向出臺吸引人才政策;要重視引進增量,更要重視盤活存量,通過構建終身學習制度,健全人力資源長效提升的機制;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積極性,把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造人才‘立交橋’,讓不同人才發揮作用,推開產業發展的‘玻璃門’,放開市場準入,讓人才的創新創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創新和敬業精神,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