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險系的互金術:資產、資金優勢凸顯 機構業務成突破口

數量眾多的創業型互聯網金融平臺在經歷前幾年的井噴式發展後,或退場或黯淡,留者寥寥。與此同時,一些大型企業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則緩緩入場,依靠其股東在品牌、資源和客戶等方面的優勢,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其中,除了在流量和用戶方面擁有先天優勢並早早涉足互金業務的互聯網巨頭BATJ外;蘇寧、國美、萬達等傳統企業的互金平臺則借力於母公司既有的業務和場景“來勢洶洶”。而傳統金融機構方面,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均有嘗試,不過目前來看,後者更為活躍。除了擁有陸金所、壹錢包、一賬通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產品的平安集團外,安邦保險、陽光保險也緊隨其後押註互金業務。

保險系互金平臺借助股東的力量,在資源、牌照、品牌上擁有一定的優勢,不過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監管環境逐步收緊的情況下,它們能否占得一席之地?相比其它平臺,它們的發展路徑又有何不同?

保險機構設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案例並不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陸金所,新進場的陽光保險和安邦保險則鮮少在媒體上曝光。今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以陽光保險旗下惠金所為例,拆解保險系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模式。

保險系互金平臺優勢多多

如果放在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來看,以平安保險旗下陸金所、陽光保險惠金所、安邦保險邦融匯為代表的三家保險系互金平臺有著一些類似的特點和優勢,這或許會成為後兩家平臺“後來居上”的重要籌碼。

首先是業務層面上,互金平臺與險企股東的互補關系。這一點可對比銀行系互金平臺。由於目前互金平臺的客戶和業務與銀行本身存在著相當程度上的重疊,因此,銀行系互金平臺往往面臨著外部市場競爭與內部資源競爭的兩難境地。

相比之下,保險與銀行雖然同屬傳統金融機構,但保險在資本市場常扮演的角色是買方。從險企股東的角度來看,投入資源發展互金平臺是原有業務的補充,有機會更好的滿足已有用戶的多方面金融需求,這樣內部競爭的障礙也相對較少。

其次,與創業型平臺相比,脫胎於保險、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互金平臺在資質和資源上擁有一定的優勢。尤其在當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正朝著傳統金融監管的思路靠攏,涉足金融業務的能力和資質成為核心的競爭力。

另外,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離不開對“資產端”和“資金端”兩個維度的思考。

在資產端,第一,由於險資具備資金實力,在某些成熟資產生成的領域可以快速地通過投資和控股來實現規模化,這樣就攤薄了獲取資產的成本,並可以規模化地對接這類資產,這一點從平安布局平安好車,可以看到一些方向。

第二,由於險資的保險牌照優勢,如果做好風險控制,某種程度來講,保險公司通過牌照優勢可以對資產在傳統的機構間市場形成新的定價,這也是其它互金平臺所不具備的。

而在資金端,由於保險行業的牌照促使其有機會獲得不同成本的資金,這樣就提高了保險系互金平臺的資產獲取範疇,隨著“資產荒”的蔓延,如何用最合理的資金成本匹配適應的資產決定了平臺的發展能力,資產與資金的匹配能力會左右互金平臺的發展空間。

簡單來說,如果你只能拿到成本是8%的資金,那麽必然你要錯過很多優質的資產,就像爬山一樣,成本是8%的資金可能在山底,而成本是4%的資金在山頂,當你不能從山頂看整個資產陣地的時候你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了。

從陸金所和惠金所不斷的在機構間市場有所動作就可以看出,其資金與資產的匹配能力有別於一般互金平臺。

此外,對於保險系互金平臺而言,眼下很重要的優勢或許在於險企股東所帶來的品牌背書。當下,互金行業因頻發的跑路事件而毀譽參半,但險企給客戶的品牌印象則是相對安全和可靠,越是大的保險集團越是如此。

盡管安邦保險成立邦融匯的消息於近期才對外釋放,但其工商資料顯示,北京邦融匯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早於在2014年12月5日就已經成立,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目前,邦融匯已經上線網絡借貸業務,未來將逐步上線互聯網理財、眾籌、產業金融、財富管理等新金融業態。安邦集團董事長兼CEO吳小暉曾在為數不多的幾次公開演講中反複提及,互聯網金融是安邦戰略的重中之重。不過目前看來,安邦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推進力度仍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2015年4月註冊成立的惠金所則活躍不少。截至今年7月,惠金所已有接近30萬註冊用戶,線上投資及線下機構業務累計總交易規模超過78億元。公開信息顯示,惠金所總經理楊冀川曾是陸金所的副總經理,其核心團隊中也有多人曾供職於陸金所。或是因為這層“巧合”的關系,惠金所與陸金所在不少地方都有著相似之處。

主攻機構業務 半年欲超百億

保險機構擁有大量存量客戶,但要想把流量轉化給自己的互金平臺卻並非易事。所以,除了涉足C(個人)業務,以陸金所、惠金所為代表的保險系平臺都利用自己在專業能力和機構資源方面的優勢大力拓展B(機構)端業務。

以陸金所為例,目前其平臺上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標準產品(基金、保險等)、非標(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後產品)、P2P(底層是個人消費貸款)、現金管理和二級市場(期限短、二級市場允許投資人互相交易),以及正在計劃上線的海外資產。

盡管陸金所最早以P2P業務起家,但目前非標資產已成為該平臺占比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資產。目前陸金所平臺產品交易額中,P2P交易額占比約8%,標準產品占比約4%,非標和現金管理各占比約44%。

惠金所也包括線上投資業務和線下機構業務兩塊,目前兩塊業務的比重各占50%左右。其中,線上投資產品主要包括車、房產抵質押的固收產品、地方交易所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指數掛鉤型產品等。線下機構業務則包括:ABS(資產證券化)、FOF(母基金)、居間業務和機構投資兩大類,它們的資金端都是對接銀行、保險、基金、信托、券商等機構。

具體來看,ABS部分的資產主要包括消費類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等。而FOF方面,據了解惠金所已經低調搭建了一套FOHF(對沖基金的基金)的量化投資系統、建立了投資策略,計劃於近期上線。

某惠金所內部人士透露,惠金所預期的年底目標則是總交易量達200億。這意味著,今年剩下的5個月時間里,惠金所將完成百億以上的交易額,而巨大的增量將主要來自機構業務。

事實上,從美國市場來看,網絡借貸行業一直都有大量的機構資金參與,這個比例超過了70%以上,一方面這部分資金穩定、量大且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機構對於風險的識別和承受能力強於個人投資者,同時機構對資產的判斷所付出的成本攤薄以後經濟效益遠高於個人投資者。

去年以來,包括京東金融、分期樂、趣分期等平臺都先後發行了ABS產品,開始對接機構資金。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來看,大量專業機構資金的介入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其中需要不少提供資產打包、定價、以及承銷等專業服務的機構。

目前來看,即便是較為知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給到投資人的收益率也在年化5%—7%左右,綜合的資金成本超過10%。但對接機構資金的成本則遠低於這個水平,以惠金所此前作為財務顧問參與發行的一款ABS產品為例,年化利率不到4%。

好的資產可以拿到很低成本的資金,好的資產也不太需要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這個是金融市場決定的。但是,好的資產生成需要一個過程,匹配資金也就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互金平臺不具備這種分層匹配的能力可能會錯失很多優質資產。

放棄競爭激烈,流量為王的C端市場,轉而切入B端市場已成為不少中型平臺,尤其是進入市場較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選擇。最近,市場傳出幾家互金平臺放棄線上獲取資金的通路而專註於細分領域的資產生成就印證了這個趨勢。

不過,服務B端對於金融、技術等專業要求更高,而對接機構資金對於平臺資源的整合能力也是一種考驗。綜合來看,無論是資產獲取能力還是資金端的成本控制能力,對互金平臺的專業綜合金融團隊的搭建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74

房企大佬們的互金遊戲:只顧撈魚,不見藍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5/158160.shtml

房企大佬們的互金遊戲:只顧撈魚,不見藍海……
一本財經 一本財經

房企大佬們的互金遊戲:只顧撈魚,不見藍海……

在金融圈,沒有一寸土地是永遠安全的。

最近一年,房地產企業紛紛強勢進軍互聯網金融。

房企還真有些金融基因,資產端,他們手握大量上下遊企業的融資需求;資金端,房企有一定信用背書,“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投資者敢於掏錢。

一出房企和金融圈的美好姻緣眼看就要上演,房企卻染上自融的暗疾。

恒大的互金平臺“恒大金服”,今年3月就被曝光關聯企業自融,隨後,綠城集團、碧桂園等明星項目,也紛紛陷入自融漩渦。

遺憾的是,大部分房企還沈浸在自導自演的自融大戲中,尚未出現野心的“破局者”。

其實,前方正有一片藍海,在靜靜相待。

1、互金遊戲

上月,總部位於深圳的佳兆業集團,也宣布加入互金大家族,推出佳兆業金服。

在此前一年間,萬達、恒大、綠地、綠城等地產大佬們也紛紛進軍互金圈,早已玩得爐火純青。

房地產商們好像一群青春期的孩子,玩夠了足球,又忙不叠跑去上網了。

如果說,加入“足球隊”為的是在學校里獲得更多話語權,那麽“組團上網”則是帶來真金白銀的手段了。

說白了,互金平臺核心競爭力,無非就是“拿得到資產、籌得到錢”。

一方面,吸納優質資產,包裝成債權;另一方面,找到願意認領債權的人,拿到錢。

而這兩項,房企都有先天優勢。

房企在整個供應鏈中掌握核心資源——土地,議價能力強,對於上下遊企業的信用情況早有把握。

同時,上下遊企業也願意通過房企的互金平臺融資,正規渠道借款太難。

我們來看房企中一個著名的項目,碧桂園旗下的“碧有信1號”。

施工項目結束後,碧桂園應該支付給施工方582萬元。

但施工方現在就急於用錢,就可以在碧桂園的互金平臺上,直接將這582萬元應收賬款作為債權轉讓,先融資390萬元,年化資金成本7.9%。

以目前的行情,如果走銀行通道融資,成本在10%左右,而走信托通道則為15%以上,民間通道則普遍在25%上下。

有了這個互金平臺後,施工方能夠低成本融資,獲得流動性;而碧桂園,沒還錢,還靠平臺坐收傭金。

一石二鳥,可謂機智。

其實,碧桂園玩的這一套,就是“核心企業”主導的保理服務,可圈可點的,碧桂園利用互聯網來解決資金端的問題。

互聯網2C募資,最大的問題,就是獲客成本較大,但房企似乎並不擔心獲客問題。

目前來看,碧桂園8月8日新推出的票據承兌產品,160萬余元的額度,一天內一搶而空。

佳兆業8月9日推出的現金消費信貸產品,一天內滿標。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期限和收益的平衡。房企的信用背書,無疑給了投資者“定心丸”。

然而,一切都像看上去那樣完美嗎?

2、自融漩渦

眼看殺出黑馬,卻陷入了自融沼澤。

房企們最近掙足眼球,天價地王頻現報端。光鮮背後,是龐大的資金需求。

房地產市場風向變化後,銀行信貸的金箍收緊。銀行不給錢,民間借貸利息太高——打造互金平臺,成了一步不得不走的險棋。

有媒體稱,麥當勞40%的利潤來自不起眼的開心樂園餐。

對房企系互金平臺來說,供應鏈金融、保理、理財也許都是熱門單品,而自融,才是真正的開心樂園餐。

據知情人士透露,開發商將互金平臺當作一個融資渠道,在業內已是公開的。接下來,就看怎麽偽裝了。

第一步,先後和P2P撇清關系。部分房企自稱P2B平臺,“這是個人對企業的貸款服務”。

第二步,就是利用關聯公司,進行融資。

恒大的互金平臺“恒大金服”,今年3月就被媒體曝光關聯企業自融。

曾經官網上的10個借款項目,借款人均是與恒大在股權上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江門凱利德商貿有限公司。

該公司借款總額應該在800萬以上。

除此之外,綠城集團旗下的互金平臺綠城財富,其融通寶系列中,部分產品是綠城控股集團的關聯公司進行發行和回購的,存在較大自融嫌疑。

碧桂園的互金平臺“碧有信”同樣陷入自融漩渦。

這確實是融資的妙招,左手融資,倒給右手,資產端永不枯竭,“我們不是資產的搬運工,我們能生產資產。”

金融機構,尚有存款準備金的緊箍咒,而房企倒似乎可以無限制地消費信用。

投資人都抱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心理,有強大固定資產作為背書的房企,真的就沒有風險崩塌的可能性嗎?

2015年,中國迎來房企破產潮,上千房企宣布倒閉、停工。

在金融圈,沒有一寸土地是永遠安全的。

3、靜待野心家

無論是擾亂市場的自融行為,還是房企過度消費信用,都是監管部門不願意看到的。

事實上,監管部門對防範金融和地產互相傳導帶來的風險,也有所警惕。

在今年國務院牽頭制定的互金專項整治方案中就提到,“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等未取得相關金融資質,不得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取得相關金融資質的,不得違規開展房地產金融相關業務。”

在房地產行業,涉及金額巨大,動輒上百萬,不論是票據,還是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都有巨大的融資需求。

而房企作為其中的核心企業,對上下遊的供應鏈,都有巨大的掌控力。

也就是說,切入供應鏈金融,房企具有先天優勢。

一些房企已經開了好頭,只是不幸走了歪路。

碧桂園的項目,玩的就是應收賬款的“保理服務”,但是他們還僅僅局限在自己的供應鏈上。

根據央行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國內企業的應收賬款總量達到26萬億元。如果能橫向切入整個房地產,則大有可為。

但目前,房地產行業的垂直供應鏈金融龍頭,至今還未出現。

遺憾的是,大家沈浸在自己的“自融迷局”和眼前利益中,還沒有野心勃勃的宏大布局者。

房地產行業,但凡放開一點,沈澱資金就會“病死夢中驚坐起”,如今稍顯平靜的資本市場,房企的大鯰魚,何時入局?

互聯網金融 房產 自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54

房企大佬們的互金遊戲:只顧撈魚,不見藍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5/158160.shtml

房企大佬們的互金遊戲:只顧撈魚,不見藍海……
一本財經 一本財經

房企大佬們的互金遊戲:只顧撈魚,不見藍海……

在金融圈,沒有一寸土地是永遠安全的。

最近一年,房地產企業紛紛強勢進軍互聯網金融。

房企還真有些金融基因,資產端,他們手握大量上下遊企業的融資需求;資金端,房企有一定信用背書,“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投資者敢於掏錢。

一出房企和金融圈的美好姻緣眼看就要上演,房企卻染上自融的暗疾。

恒大的互金平臺“恒大金服”,今年3月就被曝光關聯企業自融,隨後,綠城集團、碧桂園等明星項目,也紛紛陷入自融漩渦。

遺憾的是,大部分房企還沈浸在自導自演的自融大戲中,尚未出現野心的“破局者”。

其實,前方正有一片藍海,在靜靜相待。

1、互金遊戲

上月,總部位於深圳的佳兆業集團,也宣布加入互金大家族,推出佳兆業金服。

在此前一年間,萬達、恒大、綠地、綠城等地產大佬們也紛紛進軍互金圈,早已玩得爐火純青。

房地產商們好像一群青春期的孩子,玩夠了足球,又忙不叠跑去上網了。

如果說,加入“足球隊”為的是在學校里獲得更多話語權,那麽“組團上網”則是帶來真金白銀的手段了。

說白了,互金平臺核心競爭力,無非就是“拿得到資產、籌得到錢”。

一方面,吸納優質資產,包裝成債權;另一方面,找到願意認領債權的人,拿到錢。

而這兩項,房企都有先天優勢。

房企在整個供應鏈中掌握核心資源——土地,議價能力強,對於上下遊企業的信用情況早有把握。

同時,上下遊企業也願意通過房企的互金平臺融資,正規渠道借款太難。

我們來看房企中一個著名的項目,碧桂園旗下的“碧有信1號”。

施工項目結束後,碧桂園應該支付給施工方582萬元。

但施工方現在就急於用錢,就可以在碧桂園的互金平臺上,直接將這582萬元應收賬款作為債權轉讓,先融資390萬元,年化資金成本7.9%。

以目前的行情,如果走銀行通道融資,成本在10%左右,而走信托通道則為15%以上,民間通道則普遍在25%上下。

有了這個互金平臺後,施工方能夠低成本融資,獲得流動性;而碧桂園,沒還錢,還靠平臺坐收傭金。

一石二鳥,可謂機智。

其實,碧桂園玩的這一套,就是“核心企業”主導的保理服務,可圈可點的,碧桂園利用互聯網來解決資金端的問題。

互聯網2C募資,最大的問題,就是獲客成本較大,但房企似乎並不擔心獲客問題。

目前來看,碧桂園8月8日新推出的票據承兌產品,160萬余元的額度,一天內一搶而空。

佳兆業8月9日推出的現金消費信貸產品,一天內滿標。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期限和收益的平衡。房企的信用背書,無疑給了投資者“定心丸”。

然而,一切都像看上去那樣完美嗎?

2、自融漩渦

眼看殺出黑馬,卻陷入了自融沼澤。

房企們最近掙足眼球,天價地王頻現報端。光鮮背後,是龐大的資金需求。

房地產市場風向變化後,銀行信貸的金箍收緊。銀行不給錢,民間借貸利息太高——打造互金平臺,成了一步不得不走的險棋。

有媒體稱,麥當勞40%的利潤來自不起眼的開心樂園餐。

對房企系互金平臺來說,供應鏈金融、保理、理財也許都是熱門單品,而自融,才是真正的開心樂園餐。

據知情人士透露,開發商將互金平臺當作一個融資渠道,在業內已是公開的。接下來,就看怎麽偽裝了。

第一步,先後和P2P撇清關系。部分房企自稱P2B平臺,“這是個人對企業的貸款服務”。

第二步,就是利用關聯公司,進行融資。

恒大的互金平臺“恒大金服”,今年3月就被媒體曝光關聯企業自融。

曾經官網上的10個借款項目,借款人均是與恒大在股權上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江門凱利德商貿有限公司。

該公司借款總額應該在800萬以上。

除此之外,綠城集團旗下的互金平臺綠城財富,其融通寶系列中,部分產品是綠城控股集團的關聯公司進行發行和回購的,存在較大自融嫌疑。

碧桂園的互金平臺“碧有信”同樣陷入自融漩渦。

這確實是融資的妙招,左手融資,倒給右手,資產端永不枯竭,“我們不是資產的搬運工,我們能生產資產。”

金融機構,尚有存款準備金的緊箍咒,而房企倒似乎可以無限制地消費信用。

投資人都抱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心理,有強大固定資產作為背書的房企,真的就沒有風險崩塌的可能性嗎?

2015年,中國迎來房企破產潮,上千房企宣布倒閉、停工。

在金融圈,沒有一寸土地是永遠安全的。

3、靜待野心家

無論是擾亂市場的自融行為,還是房企過度消費信用,都是監管部門不願意看到的。

事實上,監管部門對防範金融和地產互相傳導帶來的風險,也有所警惕。

在今年國務院牽頭制定的互金專項整治方案中就提到,“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等未取得相關金融資質,不得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取得相關金融資質的,不得違規開展房地產金融相關業務。”

在房地產行業,涉及金額巨大,動輒上百萬,不論是票據,還是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都有巨大的融資需求。

而房企作為其中的核心企業,對上下遊的供應鏈,都有巨大的掌控力。

也就是說,切入供應鏈金融,房企具有先天優勢。

一些房企已經開了好頭,只是不幸走了歪路。

碧桂園的項目,玩的就是應收賬款的“保理服務”,但是他們還僅僅局限在自己的供應鏈上。

根據央行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國內企業的應收賬款總量達到26萬億元。如果能橫向切入整個房地產,則大有可為。

但目前,房地產行業的垂直供應鏈金融龍頭,至今還未出現。

遺憾的是,大家沈浸在自己的“自融迷局”和眼前利益中,還沒有野心勃勃的宏大布局者。

房地產行業,但凡放開一點,沈澱資金就會“病死夢中驚坐起”,如今稍顯平靜的資本市場,房企的大鯰魚,何時入局?

互聯網金融 房產 自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55

戴兆:非常複雜的互控關係

1 : GS(14)@2011-12-29 12:55:32

2011-12-28 HJ
文化地標的收購對象﹖   

文化地標(674)發行可換股債券,可能用於收購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事實上亦僅能用於這收購事項;除正常安排外,未得債券持有人同意,不得將該等收購股份出售或設立產權負擔。

可換股債券認購人為上市的永恒策略投資(764),債券本金7500 萬港元,一年期,利率12%,逾期金額計息20%,換股價0.08 元,較市價0.076 元溢價5.26 %;若債券到期未換股,將按面值贖回,全面換股份,可換為股份9.375 億股,佔文化地標已發行股本7.83%或擴大股本後7.26%。債券利率高達12%,只是一年期,反映文化地標對資金需求殷切,而未有透露可能收購的上市股份,但根據其近期披露交易,或許可作參考。

據文化地標公布,今年7 月20 日止已於聯交所收購四海國際(120)7.7964億股,相當於四海已發行股份的6.615%,耗資9473 萬元。其後至8 月17 日向獨立賣方收購四海股份約6.664 億股,相當於5.655%,耗資8476 萬元,因此截至8月17 日止,共持有四海股份14.46 億股或12.27%,耗資共1.795 億元,每股平均成本0.124 元,四海股價近期一直下滑,聖誕假前市價僅0.066 元,已較收購平均成本下跌46.8%。

未必增持四海、嘉滙

文化地標亦持有嘉滙投資(8172)股權, 3 月29 日已持有6284 萬股或12.43%,投資1621 萬元,4 月7 日前進一步增持8418 萬股或16.6 5% , 投資2823 萬元,目前共持有嘉滙1.47 億股或29.08%,總投資4444 萬元,每股平均成本0.302 元。此股自9 月下旬停牌至今,最後股價為0.247 元, 較平均成本低18.2%。文化地標已將嘉滙視作聯營公司,並認為無減值現象。

文化地標持有四海及嘉滙股份,並不等於會繼續增持或作出全面收購,四海現時主要股東為龐建賢(富豪酒店前副主席) 佔37.37% 及百利保(617)與富豪(078)共佔19.95%。如文化地標擬再增持,僅限於5.41%至17.68%,超越此數,公眾持股量將少於25%;當然,上述兩大股東可以減持售予文化地標,則難估計。

至於嘉滙,目前最大股東為世紀城市(355),佔52.85%,文化地標則佔29.0 8% , 公眾持股量僅18.67%,未符合25%的要求,因而停牌待解決。今年8 月22 日前,世紀城市本持有嘉滙29.9%權益,當日於市場以每股0.24 元至0.246 元增持228 萬股,至30.3%權益,因而提出強制性全面收購,這是自動觸發收購, 使股權增至52.85%。如文化地標擬增購或全面收購,必須獲得世紀城市同意,這難以估計。

...
文化地標現時業務甚多,包括物業、酒店及酒樓、展覽相關業務、中國特許權費用收集業務(卡拉OK)及娛樂事業等,亦投資上市證券。華潤入股時曾注入展覽業務,以為循此途徑發展,而年內的發展實際是吸納上市公司股份,甚至嘉滙已停牌多月,主要股東並無措施恢復買賣,其業務為星演藝管理及若干科技系統,仍在虧損中。

而文化地標投資於嘉滙及四海,其主要股東及相關業務均與世紀城市系有關,看來文化地標的發展,並不以文化為主,而且多元化,但尋求資金發展也是事實,已訂約出售加拿芬道物業將套現1 億元,且訂約售後租回繼續經營酒樓業務或作分租用途以賺取收入。

從文化地標的發展趨勢看,其可能的收購對象不易估計,基於資源所限,亦不容易有具規模性的收購,甚至可能是收購某一股份的部分股權而已。

戴兆
2 : GS(14)@2012-01-24 00:41:42

2012-01-21 HJ
文化地標為何收購嘉滙,據收購文件指出,嘉滙大部分業務涉及娛樂,主要為中國藝人管理服務,而文化地標亦經營該等業務,收購可以合併嘉滙投資的利益。但其中應追溯至世紀城市於去年8 月收購嘉滙的過程,據報世紀城市於去年6 月於市場購入嘉滙29.9%股權,其後再購入小量,股權增至30%以上, 按例須提出收購, 結果獲得52.85%股權。

文化地標則持有嘉滙投資29.08%股權,公眾持股量只有18.07%,少於上市規則規定的25%,因而股份去年9月暫停買賣。本來,只要公眾持股量增加約7%便可復牌,但當時大市甚差,相信不易配售,導致文化地標向世紀城市購入大部分嘉滙股權, 共持有74.96%權益,而公眾持股量已增至25.04%,符合要求,可以復牌。

世紀城市仍持有嘉滙6.97%權益,已被視作公眾持股量。就此安排來看,文化地標收購嘉滙,促成了嘉滙復牌。話說回來,只要公眾持股量增加7%,便可復牌,何必要文化地標收購?這是文化地標與世紀城市之間的事,當時世紀城市收購價約0.25 元,現時文化地標的收購價為0.35 元,世紀城市大概獲利2600 萬元。嘉滙每股資產淨值約0.23元。

嘉滙業務以藝人管理服務為主,也製作電影,據報兩部電影已進行前期製作,將於今年第一季之前在中國及香港上映。截至2011 年9 月止九個月,嘉滙虧損393 萬元。可以一提的是,嘉滙的賬項並不複雜,以流動資產為主,銀行及現金結餘1.05 億元,資產淨值為1.16 億元,但看不到有潛在資產,尤其是如進行兩套電影製作,現金可能已減少。

文化地標有意繼續嘉滙的業務,將對嘉滙之業務經營及財務狀況進行審查,以制訂嘉滙日後業務發展之計劃及策略,無意重新部署其僱員或資產。

為賣殼或引入業務

儘管文化地標全購嘉滙,但只是依例而行,或許不必再增加投資。之前須為此發行一年期12 厘息的可換股債券,集資7500 萬元,相信手頭現金不多,但去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9 月底文化地標的現金及現金等值項目為1.78 億元,但既要發行可換股債券,看來該等現金並不方便運用,或是已動用於其他方面,甚至可能為引入股東而發行債券。

筆者上月討論文化地標如收購嘉滙,必須獲世紀城市同意,難以估計能否成事,實際當時雙方已有默契。目前世紀城市雖放棄嘉滙,但仍與文化地標有相當關係,因百利保(617)持有四海(120)19.95%權益,而文化地標則持有四海股權12.27%,而四海於成都的物業項目的70%已售予百利保。至於百利保所持的四海股權是否售予文化地標,更難估計。嘉滙股權變動,是商業行為而已。

說到底,文化地標收購嘉滙的原因不明, 一如華潤集團持有文化地標11.13%股權,同樣不明原因。如說希望嘉滙加以發展,也是想不通,股市的財技,往往如此。可以想像的是,完成收購後,文化地標於適當時候可能為嘉滙引入新業務;換言之,文化地標現時買殼,是為未來賣殼的安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