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保險系的互金術:資產、資金優勢凸顯 機構業務成突破口

數量眾多的創業型互聯網金融平臺在經歷前幾年的井噴式發展後,或退場或黯淡,留者寥寥。與此同時,一些大型企業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則緩緩入場,依靠其股東在品牌、資源和客戶等方面的優勢,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其中,除了在流量和用戶方面擁有先天優勢並早早涉足互金業務的互聯網巨頭BATJ外;蘇寧、國美、萬達等傳統企業的互金平臺則借力於母公司既有的業務和場景“來勢洶洶”。而傳統金融機構方面,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均有嘗試,不過目前來看,後者更為活躍。除了擁有陸金所、壹錢包、一賬通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產品的平安集團外,安邦保險、陽光保險也緊隨其後押註互金業務。

保險系互金平臺借助股東的力量,在資源、牌照、品牌上擁有一定的優勢,不過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監管環境逐步收緊的情況下,它們能否占得一席之地?相比其它平臺,它們的發展路徑又有何不同?

保險機構設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案例並不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陸金所,新進場的陽光保險和安邦保險則鮮少在媒體上曝光。今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以陽光保險旗下惠金所為例,拆解保險系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模式。

保險系互金平臺優勢多多

如果放在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來看,以平安保險旗下陸金所、陽光保險惠金所、安邦保險邦融匯為代表的三家保險系互金平臺有著一些類似的特點和優勢,這或許會成為後兩家平臺“後來居上”的重要籌碼。

首先是業務層面上,互金平臺與險企股東的互補關系。這一點可對比銀行系互金平臺。由於目前互金平臺的客戶和業務與銀行本身存在著相當程度上的重疊,因此,銀行系互金平臺往往面臨著外部市場競爭與內部資源競爭的兩難境地。

相比之下,保險與銀行雖然同屬傳統金融機構,但保險在資本市場常扮演的角色是買方。從險企股東的角度來看,投入資源發展互金平臺是原有業務的補充,有機會更好的滿足已有用戶的多方面金融需求,這樣內部競爭的障礙也相對較少。

其次,與創業型平臺相比,脫胎於保險、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互金平臺在資質和資源上擁有一定的優勢。尤其在當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正朝著傳統金融監管的思路靠攏,涉足金融業務的能力和資質成為核心的競爭力。

另外,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離不開對“資產端”和“資金端”兩個維度的思考。

在資產端,第一,由於險資具備資金實力,在某些成熟資產生成的領域可以快速地通過投資和控股來實現規模化,這樣就攤薄了獲取資產的成本,並可以規模化地對接這類資產,這一點從平安布局平安好車,可以看到一些方向。

第二,由於險資的保險牌照優勢,如果做好風險控制,某種程度來講,保險公司通過牌照優勢可以對資產在傳統的機構間市場形成新的定價,這也是其它互金平臺所不具備的。

而在資金端,由於保險行業的牌照促使其有機會獲得不同成本的資金,這樣就提高了保險系互金平臺的資產獲取範疇,隨著“資產荒”的蔓延,如何用最合理的資金成本匹配適應的資產決定了平臺的發展能力,資產與資金的匹配能力會左右互金平臺的發展空間。

簡單來說,如果你只能拿到成本是8%的資金,那麽必然你要錯過很多優質的資產,就像爬山一樣,成本是8%的資金可能在山底,而成本是4%的資金在山頂,當你不能從山頂看整個資產陣地的時候你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了。

從陸金所和惠金所不斷的在機構間市場有所動作就可以看出,其資金與資產的匹配能力有別於一般互金平臺。

此外,對於保險系互金平臺而言,眼下很重要的優勢或許在於險企股東所帶來的品牌背書。當下,互金行業因頻發的跑路事件而毀譽參半,但險企給客戶的品牌印象則是相對安全和可靠,越是大的保險集團越是如此。

盡管安邦保險成立邦融匯的消息於近期才對外釋放,但其工商資料顯示,北京邦融匯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早於在2014年12月5日就已經成立,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目前,邦融匯已經上線網絡借貸業務,未來將逐步上線互聯網理財、眾籌、產業金融、財富管理等新金融業態。安邦集團董事長兼CEO吳小暉曾在為數不多的幾次公開演講中反複提及,互聯網金融是安邦戰略的重中之重。不過目前看來,安邦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推進力度仍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2015年4月註冊成立的惠金所則活躍不少。截至今年7月,惠金所已有接近30萬註冊用戶,線上投資及線下機構業務累計總交易規模超過78億元。公開信息顯示,惠金所總經理楊冀川曾是陸金所的副總經理,其核心團隊中也有多人曾供職於陸金所。或是因為這層“巧合”的關系,惠金所與陸金所在不少地方都有著相似之處。

主攻機構業務 半年欲超百億

保險機構擁有大量存量客戶,但要想把流量轉化給自己的互金平臺卻並非易事。所以,除了涉足C(個人)業務,以陸金所、惠金所為代表的保險系平臺都利用自己在專業能力和機構資源方面的優勢大力拓展B(機構)端業務。

以陸金所為例,目前其平臺上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標準產品(基金、保險等)、非標(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後產品)、P2P(底層是個人消費貸款)、現金管理和二級市場(期限短、二級市場允許投資人互相交易),以及正在計劃上線的海外資產。

盡管陸金所最早以P2P業務起家,但目前非標資產已成為該平臺占比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資產。目前陸金所平臺產品交易額中,P2P交易額占比約8%,標準產品占比約4%,非標和現金管理各占比約44%。

惠金所也包括線上投資業務和線下機構業務兩塊,目前兩塊業務的比重各占50%左右。其中,線上投資產品主要包括車、房產抵質押的固收產品、地方交易所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指數掛鉤型產品等。線下機構業務則包括:ABS(資產證券化)、FOF(母基金)、居間業務和機構投資兩大類,它們的資金端都是對接銀行、保險、基金、信托、券商等機構。

具體來看,ABS部分的資產主要包括消費類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等。而FOF方面,據了解惠金所已經低調搭建了一套FOHF(對沖基金的基金)的量化投資系統、建立了投資策略,計劃於近期上線。

某惠金所內部人士透露,惠金所預期的年底目標則是總交易量達200億。這意味著,今年剩下的5個月時間里,惠金所將完成百億以上的交易額,而巨大的增量將主要來自機構業務。

事實上,從美國市場來看,網絡借貸行業一直都有大量的機構資金參與,這個比例超過了70%以上,一方面這部分資金穩定、量大且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機構對於風險的識別和承受能力強於個人投資者,同時機構對資產的判斷所付出的成本攤薄以後經濟效益遠高於個人投資者。

去年以來,包括京東金融、分期樂、趣分期等平臺都先後發行了ABS產品,開始對接機構資金。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來看,大量專業機構資金的介入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其中需要不少提供資產打包、定價、以及承銷等專業服務的機構。

目前來看,即便是較為知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給到投資人的收益率也在年化5%—7%左右,綜合的資金成本超過10%。但對接機構資金的成本則遠低於這個水平,以惠金所此前作為財務顧問參與發行的一款ABS產品為例,年化利率不到4%。

好的資產可以拿到很低成本的資金,好的資產也不太需要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這個是金融市場決定的。但是,好的資產生成需要一個過程,匹配資金也就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互金平臺不具備這種分層匹配的能力可能會錯失很多優質資產。

放棄競爭激烈,流量為王的C端市場,轉而切入B端市場已成為不少中型平臺,尤其是進入市場較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選擇。最近,市場傳出幾家互金平臺放棄線上獲取資金的通路而專註於細分領域的資產生成就印證了這個趨勢。

不過,服務B端對於金融、技術等專業要求更高,而對接機構資金對於平臺資源的整合能力也是一種考驗。綜合來看,無論是資產獲取能力還是資金端的成本控制能力,對互金平臺的專業綜合金融團隊的搭建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