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如何為學習價值投資定計劃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503

巴黎:

我常常收到Blog友說自已買了Graham的證券分析,問我從何入手。

巴黎認為不管是學習Graham的價值投資,或任何學問,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相互配合,一種是完全聽照那人的說教,另一種是完全挑戰那人的學說。


聽其言,不要遺留每一言
完 全聽照那人的說教的目的是,學問是一種多年經驗的累積,然後精簡成一家之言,當中很多極有用的細節,無可避免地會被簡略了。如果連最後的教學書,我們也選 擇性地閱讀,就更難進入學者的心路歷程,便會容易誤會作者的想法和他的心思。有人說,你甚至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家庭、生活狀況、際遇才能了解某些弦外之 音,如果這是最好的方法,那麼先準備全部每一章、每一節、每一段、每一句我們都不應遺留接受,就是最起碼的學習要求。

觀其行,
從生活上的實例,找尋矛盾之處,挑戰它
有 一些特殊的學問,是由抽象的數學而來,即你未必遇過三度空間,但你可以用數學證明它能夠、或已經存在。但更多的學問,是從生活經驗累積而來,即是說,如果 這種學問,不能反轉頭解釋現實生活,那麼,這學問就存在弱點,當然,沒有一種學問會是完美,因此,好的學問,矛盾較少,較難找,差的學問,矛盾處處,只要 一二個挑戰,就完全倒下來。所以,如果作者以他自已的實例證明自已的學說,你不妨以另外一些類似的例子,但以相反方向,不斷挑戰它,看看他能否仍然是寫 (說)得出,做得到。


總結
我 建議Blog友,閱讀"證券投資",不妨反覆來回幾次,有時有一些章節較易明,可以先看,並記下每章節的大綱,與及Graham所用的每一種實例。不要遺 留任何一句重要的說話,然後就自已在市場上找一些例子,挑戰它原先的說法,看看他的道理能否受市場考驗,如果不能,看看Graham有沒有註解,是否自已 的例子有些條件是獨有,例外,罕見,又或本身存在局限性。(所以要看完全書,就不致冤枉了作者)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很多人 總愛定下偉大的目標,更多時是他們會被這過度偉大整怕自已,最後年複年不能完成自已的大計。我自已讀書時不是聰明的那班人,我通常會先問想學的那科,合格 的學生平均讀了幾多小時,然後自已就在日常生活中擠一些時間,總之加起來要超過那個平均時數。我發現,沒有一科最終是完成不到,只是早晚而已。因此讀者可 以算算"證券投資"的總頁數,總例子數,然後定下可行的時間分配、並做功課不欺場,就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不可能獲得的學問。

當然如果你像我般熱愛價值投資這科,腦袋無時無刻在思考價值投資的問題,你是無需定時間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4

何為「普通住宅」?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2/100333850.html

  北京市最新普通住宅標準發佈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北京市住建委不但沒有等來叫好聲,反 而迎來了一批不速之客。

 

  11月28日一大早,北京東五環外樓盤「遠洋一方」的十多名業主,匆匆聚到北京市住建委門口「討說法」。這不是他們第一次造訪。此前,他們數次 集體登門,反映原普通住宅標準不公平,導致自己購買「蝸居」被征高額契稅。

  如今,新標準出台。雖然普通住宅標準放寬,令一部分業主契稅得以減免;但仍有一些業主由於在新一輪住房調控政策出台前購房,結果雖購買的是一個 小區同戶型房屋,不但要支付高額價款,還要支付高額契稅。

  「同一小區、同一戶型的房子,物業、配套、交房日期都一樣,憑什麼樓下是普通住宅,我們就是豪宅?」業主小李對財新《新世紀》說。

尷尬新標準

  按照北京市住建委制定的普通住宅新標準,以單價為標準為普通住宅劃線。2010年北京市住房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平方米建築面積1.8萬元,考慮到 南北、區域區別,南五環享受政策優惠的平均單價是2.16萬元,北部為2.592萬元。只要在該價位以下即被定為普通住宅,可享受房屋買賣的稅收優惠。

  受年初以來限購政策的影響,東五環的「遠洋一方」「金隅萬科」「富力又一城」等小區相繼調低了價格。降價後買房的業主,可以按照普通住宅標準享 受稅收優惠,降價前買房的業主則劃在政策之外。

  業主小李深感政策不公平。她在2010年10月降價前以2.5萬元/平方米買了一套「遠洋一方」67平方米小戶型房,按照新政,她仍需按照非普 通住宅的標準交納5萬元契稅。但樓下同一戶型的業主,因為在降價後以2.1萬/平方米的價格購買,契稅只用交納1.4萬元。

  更讓小李們感到不合理的是,由於開發商在銷售中一般採取「小戶型低總價、高單價,大戶型高總價、低單價」的策略,90平方米以上戶型的單價最高 也只有2.1萬元/平方米,此次被納入優惠政策之內。維權業主說:「別人300萬的大房子不是豪宅,我們不到200萬的房子就是豪宅了嗎?」

  業主的困惑指向普通住宅標準設置的方式。按財政部、地稅局和住建部2010年公佈的稅收優惠標準,2010年10月1日起,對個人購買普通住 房,且該住房屬家庭惟一住房的,減半徵收契稅;如該住房小於90平方米減按1%稅率徵收契稅。但普通住房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容積率在1.0以上、 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平方米以下、實際成交價格低於同區域住房平均價格1.2倍以下」。

  上述三個標準中的價格標準,最初按總價來計量。根據北京市住建委2008年底出台的「關於公佈北京市享受優惠政策住房平均交易價格的通知」, 「三環以內總價人民幣215萬元/套、三環至四環之間175萬元/套、四環至五環之間165萬元/套、五環以外100萬元/套」,是享有優惠政策的住房價 格。

  不過,隨著房價上漲,2008年的總價限額幾乎都被突破,大部分房屋都很難享受到稅收優惠。因而從2011年11月12日起,從南五環的保利• 茉莉公館小區開始,北京五環的小區業主發起「被豪宅接力行動」,呼籲北京盡快調整「普通住宅」標準。

  11月25日,北京市公佈了前述以單價和面積為主的新標準,但並沒解決業主們的全部煩惱。小李等認為,據此標準,同一小區只因為購入價不同,就 將住房認定為截然不同的性質,說明政策有問題。而且是國家宏觀調控導致房價下降,不能讓他們承擔調控的後果。他們希望普通住房標準取消價格指標。

  與北京同步,武漢在今年12月1日起調整普通住宅標準。此前,天津、大連已經調高了普通住宅標準,但主要是在現有「容積率、面積、價格」維度內 調整了價格係數,並無更多突破。

  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認為,僅憑面積大小和價格高低確定住房的等級是「不合理」的。決定房子價格的是多種因素綜合的作用,比如地段、周邊的地 鐵、樹木、學校等配套設施等,價格一上漲就「兜不住了」;郊區的房子雖然面積大,但因為地段偏遠,不能算作「豪宅」,而市中心地段的房子,面積可以非常 小,但仍有可能成為普通人消費能力之外的「豪宅」。

調控造成混亂

  一般而言,世界各國住房發展分為「解決房荒」「擴大住房面積」「提高住宅質量」「社區協調和匹配」四個階段。事實上,主要發達國家早就將滿足住 房需求的重心從注重數量轉向提高質量,但中國長期卻面對著住房數量供應不足的矛盾。

  上個世紀60年代,原建工部向決策層提出「解決房荒」問題。至1990年,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水平方從建國初期的4.5平方米提高到1990年的 7.1平方米,進入擴大「住房面積」階段。但當時全國仍有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800萬戶,佔全部城鎮人口戶數的25%,其中50萬戶人均居住面積在2平方 米以下。

  提升人均住房面積一直是住房市場監管者的主旋律,標準一再提升。2003年全國住宅與房地產工作會議上,原建設部提出小康社會居住的21項指 標,規定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每套住宅平均面積在100平方米-120平方米左右。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於20平方米,保障面達到 98%。

  不過,上述政策目標很快便遭遇房價的飆升和連續的樓市調控政策。面積、價格作為可量化的指標,成為政府調控的工具。在2005年房地產調控政策 中,「普通住宅」作為中央著力引導的住房類型被首次提出,並在規劃審批、土地供應以及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

  為了引導住房消費結構,政策規定普通住宅的標準是「住宅小區建築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20平方米以下、實際成交價格低於同級別 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價格1.2倍以下」。並允許各省單套建築面積和價格標準適當浮動,但向上浮動的比例不得超過上述標準的20%。

  一位接近住建部人士解釋,這三項指標主要參考的是面積。其中容積率大於1.0,是為了推廣土地利用高密度、集約化的社會目標;120平方米是綜 合考慮了人均住宅面積、戶均家庭人口、現有住房存量、普通商品房、小康社會目標等多重因素。考慮到各地的不同差異,所以設定了20%的浮動空間。

   北京則據此制定了「小區建築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平方米以下、實際成交價低於同級別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價格1.2倍以下」的普通住宅 標準,並承諾「各土地級別住宅平均交易價格」要依據「上年住宅平均交易價格」確定「每年公佈一次」。

  但因調控效果不彰,決策者隨後進一步下調面積指標。自2006年6月1日起,國務院重下文件要求「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築面 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即引發業界諸多議論的「90/70政策」。

  這一面積標準顯然與此前140平方米的標準相左。在任志強看來,現行以價格評定普通住房的標準是中央和地方政策博弈的結果。他分析,自此,為了 迴避140平方米的面積尷尬,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始弱化面積標準,而是將「超過多少錢就不算普通住房」的價格指標作為主要參照系。

  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在90/70政策出台後,北京普通住宅界定標準中的容積率、面積指標實際上已經「形同虛設」,因為「房價快速上漲,普通工 薪階層能買得起的大多是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價格成為主要參考指標。

  上述住建部人士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90/70政策不是對2005年調控政策的否定,但他承認,標準並不完善,但出於調控目標的考慮, 總要有參考指標,為稅收、金融優惠政策提供依據。

與需求錯位

  其實,對於相當數量的消費者而言,即便是套均90平方米的面積也很難滿足實際需求,何況規定的標準僅僅是建築面積,並非使用面積。但這部分需求 到底有多大,目前市場監管者並未發佈過相應的數據。至於標準劃線的確切依據,至今也未見到明確的官方解釋。

  當代節能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音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說,他認為普通住宅標準很難用簡單的面積指標或價格標準來限定。「普通住宅的設 計標準其實是更廣意義上、社會學層面的事情,就是人對居住的要求是什麼?」陳音解釋說,要制定這樣一個標準,應基於廣泛的社會調查,瞭解快速變化的中國人 口結構、家庭結構、工作生活模式、城市社區形態等因素,看看現行住宅設計標準需不需要做些改變。

  現在「兩室一廳、三室兩廳」幾乎是所有住宅設計的定式。但一般三居室的面積或價格往往與目前政府所定的普通住宅標準不符。對此,陳音說,在歐美 等國家並不需要設定專門的普通住宅標準來調控消費結構,市場選擇會讓開發商更傾向於建設市場需要的住宅套型。他以在國外考察的見聞為例說,瑞典沒有規定什 麼是普通住宅、沒有統一面積標準,但絕大部分的住宅設計都不約而同是100—120平方米左右,趨勢是越到中心城市面積越小。如斯德哥爾摩主流住宅面積是 100平方米,到馬爾默可能就是120平方米,總體上大部分住宅都比較緊湊,是面向普通家庭的。

  陳音說,中國住房市場發展不成熟,不夠理性,在這一階段,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引導中小套型住房建設方向是正確的,但最好的方式仍是由市場去選擇, 政府過多干預市場會讓市場信息失靈,扭曲市場供求關係。

  實際上,將目標定為持續提高居住面積的同時,功能質量標準亦開始受到決策層重視。在2003年全國住宅與房地產工作會議上,原建設部從居住功能 角度,提出「到2020年住房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目標,要求基本做到「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備齊全」。只不過,在隨後 的調控中,面積和價格成了壓倒性標準。

  與中國出於調控目的設定普通住宅標準不同,日本、歐美等地則更側重按功能制定居民基本住房標準。

  長期研究國外住房政策的旅日學者王琋慧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日本在「二戰」後處於住房短缺階段,政府制定了滿足基本需求的住房標準,如餐 廳、客廳一體化,兩個人共用一個房間,但要有「廚房、衛浴等基本衛生條件」。

  在美國,1949年的住房法案提出,讓每一個美國家庭,包括最貧困的家庭,都能在適宜居住的環境裡擁有一個舒適的家。「舒適的家」最初含義是 「必要的住房設施、不擁擠的住房空間」,如完備的排水設施、每間住房居住人數不超過1.5個人等,並隨著經濟發展標準不斷提高。

  中國到底應該制定什麼樣的普通住宅標準?任志強曾撰文指出,隨著收入差距拉大,中國住房轉入增量階段時,尋求住房高質量的消費和殘留解決住房困 難的問題同時湧現出來。一方面人均4平方米-6平方米的住房困難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另一方面追求擴大房屋面積和追求高質量房屋消費的需求同時衝入市場。

  他認為,這要求中國從特殊情況出發,不僅要建設用於社會保障的最低水平的「住得下」住房,還要有滿足住房需求擴大的「住得開」住房,以及用於滿 足高質量生活要求的房屋。否則,數量雖然短期提升,未來仍將不得不面對住房結構性的短缺。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公開呼籲,政府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承載能力,確定一個「質和量統一」的居民住房目標,從數量上可以人 均30平方米-35平方米,質量上基本做到「戶均一套、人均一間、功能配套、設備齊全」。

  針對當前普通住宅標準的尷尬,中國社科院學者丁一認為,享受優惠政策的普通住宅標準應從保障基本人權著眼,儘量將所有具有剛性需求的購房主體納 入這一優惠政策範圍之內,政策制定不宜過於嚴苛。且因為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波動,住房平均交易價格應該每年及時調整公佈,且不排除在房價上漲幅度過大時進行 臨時調整,以保障老百姓的住房權。

  對於如何合理劃定土地級別或者確定區位係數,丁一認為,不妨採取公共聽證程序,廣泛吸納公眾參與,真實反映老百姓的需求,更科學更細緻地制定政 策標準,以保障公平。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王箐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2

RQFII以何為錨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0/100413244_all.html

 第二批RQFII+ETF產品500億元正在回歸A股市場。

  7月18日,華夏滬深300-RQFII在香港交易所的最後收盤價為24.25元,比7月17日上漲0.05元。全日成交金額超1億元。這只產品7月17日價格下跌2.8%。

  7月9日,華夏基金管理公司香港公司推出首隻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A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即華夏滬深指數ETF,額度為50億元。

  2012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新增500億元RQFII投資額度,試點機構用於發行人民幣A股ETF產品,直接投資於A股指數成分股並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這批產品各自綁定不同的A股指數,最終與哪只指數掛鉤,則視各家公司具體產品而有別,避免同質化競爭。

  相較於香港同類產品,RQFII產品具備綜合費用低、不需QFII額度、實物交易等三大優勢。但因當下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市場清淡等原因,這類產品也面臨在港銷售不旺的尷尬現狀。「這要靠持續營銷和公司自身經營管理情況來贏得香港投資者。」一位監管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投資標的變化

  即將推出的RQFII+ETF產品的優勢之一在於,投資一籃子股票,投資者在申購和贖回時可以選擇得到相對應的股票,這是相較於其他在港交所上市的合成類A股ETF產品的優勢,有關監管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RQFII,即 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是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也被稱為「小QFII」、人民幣QFII,主要是指境內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運用在香港募集的人民幣自己開展境內證券投資業務。

  RQFII給境外人民幣資金開闢另一條通道,擁有單獨額度,不分流現有QFII額度。QFII是合格境外投資者募集美元獲批後,再轉換成人民幣直接投資A股市場。

  這是第二波人民幣回流的產品,早在年初,華夏基金已經發行RQFII產品,華夏精選人民幣債券基金,首次募資12億元人民幣。同期還有另外7只RQFII基金募集發行,該批RQFII產品是國內首批,初期將資金投資於債市,並以國債及高評級債券為主。

  在這8只RQFII中有個別基金除投資債市外,還可以將資金的20%投資A股市場。不過首批8只債券RQFII產品的募集情況並不理想,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認為,這主要由於宣傳力度不夠、產品同質化嚴重、銷售渠道擁堵所致。也有觀點認為這與產品認購費率太高、收益率吸引力低、人民幣升值預期放緩等因素有關。

  據財新記者瞭解,4月1日,證監會基金部曾開會討論人民幣A股ETF產品,與會者包括華夏基金、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匯添富基金、大成基金和國泰君安等七家基金公司和一家證券公司。這些機構前期與證監會就在港發行基於RQFII的人民幣計價ETF產品有過溝通,但實際上各個公司準備情況各不相同。

  隨後的華夏滬深300RQFII率先獲批表明,證監會批准的思路基本為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ETF即交易所交易基金,是近年來國際市場發展最快的基金產品,據業內人士統計,ETF自1993年出現以來保持每年30%增長率,目前全球ETF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5萬億美元,同時香港市場ETF近年發展迅猛,截止到2011年底,共有77只ETF產品在港交所上市,資產規模1800億港元,其中掛鉤A股的ETF產品有24只,資產規模560億港元。

  港交所公告稱,華夏滬深300RQFII上市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ETF總數增加至93只。在香港市場,ETF主要投資者是機構投資者,主要用於資產配置和短線交易的工具性產品。

  由於A股市場的管制,國際投資者投資於中國市場必須通過QFII的通道,現有香港市場掛鉤A股的ETF產品都是通過QFII衍生品的方式間接投資於A股,由於QFII額度限制,目前供小於求。

  現有香港主要A股ETF通常都是溢價交易,溢價經常超過雙位數,投資者需要多付10%以上的價格投資A股。RQFII+ETF產品將直接投資於A股市場,可有效緩解這個問題,所以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

  「不需要QFII額度,直接實物交易,這就是這批產品的優勢。而且將來正式發行,據我們瞭解費率會比較低。」香港投資界人士表示。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稱,通過RQFII額度,投資者可經香港聯合交易所投資於一個分散的中國A股組合。從創新的角度來說,第二批RQFII產品將全部是ETF產品,投資標的選擇大盤藍籌、市場覆蓋性好的指數。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目前,在港離岸人民幣總量從2010年的約700億元已經變成了如今的約6000多億元,RQFII產品未來的空間和潛力是巨大的。未來在投資範圍、投資工具、投資比例等方面都有創新的空間。對於日後RQFII的投資標的,未來將有所擴大,比如國內期貨衍生品、理財產品、公募基金等一系列金融產品,都可以發展成RQFII的投資標的。

  「其他形式RQFII產品將來還會推出,這是必須的。」有關監管人士說。

綁定哪個指數

  在RQFII的指數選擇上,華夏綁定滬深300指數、易方達綁定中證100指數、南方基金綁定富時A50,而嘉實基金綁定MSCI中國A股指數。

  「不能使用同一個指數,這樣會造成同質化競爭,不好銷售。基金公司不能過於依賴首發,而是要靠持續營銷。香港投資者和內地投資者不太一樣,要靠各家基金管理公司的長期表現、信用、管理能力來贏得香港投資者。」有關監管人士解釋說。

  其中,深滬300指數是由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中市值最大及流通性佳的300只A股組成,亦是中國內地交投最活躍的股票指數之一,同時是國內惟一擁有股指期貨的股票指數。該指數佔A股的總市值約65%,其成分股包括了藍籌股及成長股。

  眼下目前嘉實綁定的MSCI中國A股指數以及南方基金綁定的A50指數則都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

  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是由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公司(MSCI)編制的跟蹤中國概念股票表現的指數。但這個指數的編制沒有獲得上交所股票數據使用的授權。

  由於這個法律障礙,基於此指數的嘉實MSCI中國指數RQFII,將不可能獲得香港證券監管部門的放行。

  基金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沒有意外,MSCI將獲得上交所的數據授權。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截至7月18日下午,MSCI還沒有正式獲得上交所的數據使用許可。但大約在兩三個月前,MSCI公司和上交所啟動了關於使用上交所數據的談判,近期已經達成了一致。

  「我個人認為,MSCI比較有可能近期獲得授權許可。」該人士表示。

  基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上交所和MSCI的數據使用合同已經草擬,只是等待上交所的簽字,但上交所何時簽字仍是個未知數。

  「這是MSCI公司和上交所之間的商業談判,這要看兩個公司的談判。這是商業行為,這不是整個行業產品發展的障礙。」上述監管人士表示。

  南方基金所選用的富時A50指數爭議更大。

  A50指數由新華富時指數有限公司在境外市場發行。新華富時是新華財經和英國富時指數公司的合資企業,2000年在香港註冊成立,新華富時系列指數隻在海外市場有相關產品,在中國大陸沒有相應產品。

  A50 指數是專門為對中國A股有興趣的國外投資者以及中國境內投資者而設計的,其樣本股是按公眾持股量調整後的滬深兩市總市值最大的50家A股公司,佔A股市場 35%左右的市值。

  有業內人士透露,A50指數相當於iShares的定製產品,並不是先有指數後有產品,而是先有產品再定製指數。這款產品並不是直接投資A股,而是投資A股衍生品,對沖手段有限,所以現在造成了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脫節:海外市場缺乏跟蹤國內主流指數的產品,海外市場的成功產品並不十分不被國內市場認可。

  A股的股指期貨在2010年4月份上市後,沒有對QFII開放,很多QFII只能選擇富時A50作為替代品。香港現有A股ETF一共有24只,共計大約600億港元的規模,其中最大一隻iShares A50ETF(2823)規模430億港元,使用的就是A50指數。

A50 指數爭議

  在海外取得一定市場地位,但卻不怎麼被A股市場認可,A50指數的存在一直伴隨一些爭議。

  比如,有分析認為,相對於包含300家上市公司、個別股票和個別板塊對整個指數的影響有限的滬深300指數,金融股佔A50指數的權重近50%,更易受到操縱。

  新加坡交易所(SGX)於2006年9月5日推出新華富時 A50指數期貨合約, 在一年中的3月、6月、9月、12月以及這些月份其後的兩個延展月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為交割日期,也即每年的2月、3月、5月、6月、8月、9月、11月、12月,每個月份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是其交割日。

  而每月最後一天是國內機構特別是基金統計業績的日子。由於A50期指在最後交易日無任何「熔斷」措施,即不存在任何漲跌幅的限制,故其為多頭和空頭打仗提供了一個相當好的平台。新交所多空雙方鬥爭的直接結果,可能導致A股出現大幅震盪。

  新華富時中國A50股指期貨對A股現貨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最後交易日附近以及每個交易日的T+1時段,即北京時間每日15 : 40到22 : 55。由於這個時段滬深股市已收盤,而國內相關信息開始披露,這些信息將被直接反映到T+1時段的收盤價格中,而新加坡方面的收盤價格,會直接影響到滬深股市第二天的開盤價格,甚至全天走勢。

  研究機構莫尼塔根據對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合約在2007年到2009年這些交割日上證綜指的漲跌幅情況的統計,發現總共24個交割日中,上證綜指相應的8個交易日出現大幅下跌,跌幅最大在2007年2月27日,下跌8.84%,2007年5月30日的6.50%,還有2008年6月27日下跌5.29%;有8個交易日出現漲幅在1%以上,最大的如 2008年3月28日的漲4.94%,2007年11月29日漲4.16%;剩下的8個交易日漲跌幅在1%以內。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兩者的直接相關,但從上證綜指的實際情況來看,這 24個交割日的 A股變化相對劇烈,屬於非常規情形。從 2000年到2010年,上證綜指跌幅超3%的交易日佔總交易日為3.5%,而富時新華A50期貨24個交割日中,出現了25%的交易日跌幅超過3%;

  如果比較同一時期,即選取 2007年1月到 2009年12月,那麼上證綜指跌幅超3%的交易日佔總交易日為8.60%,高於10年的平均水平,但仍然遠低於交割日的統計結果。

  之所以A50指數期貨在2009年之後成交量低迷,因為當時上交所和深交所一直就數據授權問題和新華富時發生法律糾紛,直至2010年,上交所才和新華富時達成和解,允許其合法使用數據

  國內一位指數機構的人士表示,在沒有發行A50RQFII前,海外A50股指期貨和ETF對A股市場的實際影響有限,但是其心理影響不可小視。股指期貨的表現一定程度代表海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看法,從而影響國內投資的心理。當A50的RQFII打通後,新加坡交易所的股指期貨將從實際上影響國內股市。甚至有分析認為,這才是監管當局推動此批RQFII產品綁定不同指數的一個因素。

  「這些說法早已有之。但我迄今也不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以及這種說法所指的假說是怎麼實現其路徑的。」有關監管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4

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上):何為TBTF?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173
譯者按:
關於「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簡稱TBTF)這個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被人們熟知的熱詞,一直被冠在許多巨型金融機構的頭銜上,但是隨著佔領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運動的爆發,社會對這個現象已經變得愈發不能容忍,納稅人的錢財被不斷用來打掃那些「視財如命」的銀行家們所製造的爛攤子,監管機構也面臨越來越高的呼聲和日益陡增的壓力來管理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頭們。本文將分為上,下2個章節分篇介紹大到不能倒現象以及現任美國紐約聯儲主席Dudley所建議的根治辦法。
在開始前,建議讀者先瞭解一下最新的全球大到不能倒銀行名單。最近的更新中除了華爾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外,我們注意到渣打銀行與中國銀行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而此前德國商業銀行和英國勞埃德銀行因在全球系統重要性的下降而被踢出了名單。
作者William C. Dudley前言:
關於「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首先我要談2個問題:其一,我們的社會是否能夠容忍金融業裡「大到不能倒」這個現象的存在?其二,如果第一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話,作為監管機構應該採取何種治理措施呢?
針對第一個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不能容忍金融體系裡某些企業存在大到不能倒現象,至少針對那些可以以任何形式運營並且受到相對較少監管的企業,是不能允許出現「大到不能倒」的。
第二個問題則比較有意思,應該採用何種辦法根治「大到不能倒」這個問題呢?現在我們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削弱大型金融機構去追逐大量系統性風險的動機,降低它們關門倒閉的幾率,進而壓低救助它們時所花費的巨大成本。那麼這種辦法是否合適呢?如果用另一種更直接的辦法,把那些最龐大的金融機構分拆成規模更小結構更簡單的個體,來降低「大到不能倒」現象的發生的幾率,這樣做又是否有效呢?
何謂「大到不能倒」?
導致「大到不能倒問題」的根源在於當今的社會和金融體系裡,一些龐大的金融機構的倒閉將會對外部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包括金融體系的穩定將被擾亂,進而導致金融業無法為家庭和商業提供信貸和其它最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務,當這樣的情景發生後,不僅是金融業遭到滅頂之災,我們的實體經濟也將受到打擊。

任何金融機構的倒閉崩塌都會對外界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對於那些規模巨大,結構複雜且內部敞口相互連接的機構來說,倒閉所產生的負面衝擊與機構本身的規模卻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說金融機構關門倒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並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規模,也與這些機構內部業務混合程度以及與其它機構之間風險敞口複雜的程度有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某家機構為整個國民經濟所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客戶取消與其合作關係並轉向其它金融機構的困難程度。另一個因素是倒閉的金融機構能夠產生多強的連鎖反應,比如因自身倒閉導致的交易對手的損失,其它槓桿率高的機構的折價出售資產,又或者是導致整個市場信心的喪失和崩潰。
所以當那些金融巨頭面臨倒閉風險,同時整個金融體系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監管者們所面臨的局勢是相當尷尬的,因為無所作為將會導致金融危機衝擊實體經濟,這樣所造成的代價就遠比為那些金融機構提供緊急流動性救助的成本要高得多。
事實上,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還享受著比其它競爭對手更低的融資成本,因為市場認為這樣的大型機構是安全的,至少是不會倒閉的。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導致這些機構用廉價資金去追求更高的風險進而將自身的槓桿變得越來越高,結構也越來越複雜。這樣的優勢也導致金融體系被人為地左右並逐漸被更大更複雜的金融機構統治,這已經與實體經濟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脫節。
目前有一點很明確,我不認為那些機構是故意去變成「大到不能倒」這樣的規模的,而且大到不能倒也並非導致市場崩盤的主要原因。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市場沒能充分理解創新型信用衍生產品和商業模型的風險,以及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金融機構所有權和實際控制權相分離。但話又說回來,「大到不能倒」這個現象的確增加了整個體系的風險係數,如果現在不能徹底解決,未來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
「大到不能倒」為何變得如此嚴重?

其實「大到不能倒」並非近幾年衍生出來的什麼新詞,在1980年,美國存款擔保保險公司(FDIC)與其它監管機構出手干預並拯救了當時美國第7大銀行-伊力諾依大陸國民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使其免於破產。當時的檢察官回憶說,如果政府放任允許該行申請破產保護,我們將極有可能面臨一場至少是在全國範圍內的金融危機,其影響範圍難以估量。
儘管在當時有11家銀行被列入「大到不能倒」的名單中,但是這個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
首先,那些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依然在不斷膨脹,其在整個銀行業的統治地位也在不斷鞏固。這可以歸咎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阻止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的廢止,資本市場的飛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商業銀行業內的領頭羊地位也在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美國銀行通過160次不斷的兼併行動從1980年的230億資產發展到今天的2.2萬億美元。而證券行業內,一些合夥人制的企業變成了上市公司,這為它們從資本市場融資並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高盛在1999年上市的時候有15000名員工,總資產2500億美元,僅僅8年後,僱員擴大到35000人,總資產也達到1.1萬億美元。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葉,美國五大銀行的總資產規模佔到當時美國GDP的14%,到了2007年,這個比值達到49%,此外銀行的表外資產也在不斷膨脹。
其次,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內在關聯變得越來越複雜。商業銀行類的控股機構開始採用新的商業模式,向全能型銀行(Universal Banking)體系進發,同時交易業務也在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場外OTC衍生品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能型銀行既做商業銀行又做資本市場,到了2007年,市場湧現出了像花旗,摩根大通,瑞銀,瑞士信貸以及德意志銀行這樣的全能型機構。同一時期,包括外匯,利率互換,信用違約掉期等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進一步擴大,這五大銀行所持有的場外衍生品資產總名義價值已經達到大約200萬億美元。

這段期間內,監管機構並沒有覺察到整個金融體系所積攢的風險,監管的力度也沒有隨整個金融體系的規模化,複雜化而加強。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到不能倒」的現象開始加劇,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在危機期間干預了市場為貝爾斯登提供擔保,防止了其發生無序性的破產,僅僅幾年前,貝爾斯登還無法登上「大到不能倒」的名單。
雷曼兄弟的破產及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向社會證明了對銀行倒閉無所作為的代價將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隨著雷曼的破產,大宗交易經紀商,場外衍生品,貨幣市場基金,回購以及批發融資市場均受到重創。更嚴重的是信心的流失摧毀了整個金融體系的信貸功能,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並為全球經濟增加下行風險。
於是監管機構意識到了這有多麼可怕,於是美國財政部出手接管了AIG,並向整個金融體系注資,但這卻無形中加劇了問題:在摩根大通吞併了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後,其資產由2007年的1.5萬億美元猛增至今天的2.3萬億美元;同一時期,富國銀行在兼併了美聯銀行(Wachovia)後資產由5750億美元增加至1.3萬億美元;美國銀行吃掉了美林證券和Countrywide後資產由1.7萬億增至2.2萬億美元。毫無疑問,存活下來的銀行只會越變越大......
繼續閱讀請見《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下):狙擊TBT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1

信託受益權如何為銀行信貸隱身?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4214880
信託受益權簡而言之就是受益人在信託業務中享受信託利益的權利。由於銀行可以通過一些操作來投資這類產品以實現變向授信的目的,過去兩年,信託受益權規模正快速膨脹。

信託受益權如何繞過信貸規模管制?

由於銀監會未規定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不能直接投資信託受益權或者理財投資信託受益權需要入表,因此通過兩種方式使監管套利成為可能:一是銀行理財計劃投資信託受益權,並非直接發放信託貸款、受讓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不在轉表範圍之內;二是銀行運用自有資金向過橋銀行購買信託受益權(以投資同業資產的形式),自有資金並非2011 年規範的銀信合作理財資金,因此不受監管。

1、通過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從而為企業融資的模式。主要又分為兩類:
① 「過橋模式」:待融資企業A 與信託公司合作設立一個單一信託計劃,通過「過橋」企業B 投資該信託計劃從而給企業A 融資,然後企業B 再將該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理財計劃,但企業B 不需要在信託公司進行受益權轉讓登記。從本質看,該模式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企業A 的融資需求。

查看原圖在「過橋模式」下,「過橋」企業的存在,只是改變了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標的,從銀監會禁止的「信託貸款、信貸資產、票據資產」變為監管漏洞之下的「信託受益權」,使得待融資企業A 實質上依然是通過銀行渠道得到了所需的資金,「過橋」企業B 和信託公司從中更多的起到的是通道的作用,收取相關的手續費。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對應的資產或被計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或被記為同業資產(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從本質上降低了銀行的信貸規模,規避了監管。
② 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委託信託公司設立一個財產權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的受益人為企業A 本身,同時需將財產過戶到信託公司名下,再由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從而受讓企業A 的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從本質看,該模式仍是企業A 從銀行獲得貸款融資(理財資金),只是在加入財產的模式下,企業A 以類似質押融資的方式身兼融資企業和「過橋」企業的雙重角色。

查看原圖
在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之下,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設立信託產品,其本身的資產方將財產替換為信託計劃受益權,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受讓企業A 的信託受益權。從企業的資產負債變化來看,相當於以財產質押融得所需資金;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則是以理財的方式完成了為企業A 的融資,並不會帶來信貸規模的增長。
2、銀行自營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主要模式為:
銀行 A 通過信託公司發放一筆信貸貸款計劃,由於銀監會禁止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投向信託轉讓資產,因此需要引入一個過橋企業,銀行A 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企業,然後過橋企業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銀行B 的理財產品資金(繞過銀監會監管),最後銀行C 以自營資金受讓過橋銀行B 手中的信託受益權。過橋銀行B 的出現是為了將信託受益權轉化為同業資產,因此銀行C 受讓信託受益權之後也以同業資產入賬,大幅降低信託受益權的風險資產權重,較少資本消耗。從本質看,本模式下,銀行C 以自營資金給待融資企業融出一筆資金,但並未記為「貸款」,而是以同業資產入賬,主要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之下。

查看原圖四、信託受益權規模幾何?
截止 2012 年6 月末,信託受益權業務量較大的主要是興業銀行,高達2827 億元。其他銀行基本在500 億元以下,包括資產規模較大的農業銀行。基於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估計至2012 年底,信託受益權的規模約為8000 億元。

查看原圖興業銀行由於同業業務具有領先優勢,因此在同業業務創新騰挪信貸空間方面,也比其他的銀行做得更多一些。截止2012 年6 月末,興業銀行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2126億元)、應收賬款類投資(559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43 億元)的信託受益權共2827 億元,較2011 年底的3546 億元減少約700 億元。

查看原圖信託受益權業務的發展與銀監會對信貸投向及其他同業業務的監管態度相關。在信貸投向領域限制較少的情況下,更多的實體經濟領域可以從銀行得到信貸支持,因此通過複雜業務繞信貸規模的積極性較低;同理,在允許其他同業業務發展的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同業業務的動力相對不足,因此,從便利程度來看,信託受益權業務發展較為緩慢;在信貸較為寬鬆的環境中,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資源更為充分,其他渠道資金來源需求較低。
2012 年6 月末,民生銀行的信託受益權資產約為63 億元,主要歸於「應收賬款類投資」。從餘額變化來看,2007 年以來經歷了逐步下降的趨勢,從2007 年底的213 億元直至2011 年底的清理完全,其中2008 年下半年餘額變化最大,減少133 億元。2012 年上半年信託受益權資產配置再次增加。

查看原圖整體來看,同業業務規模的快速增加與配置信託受益權業務的開展相關。從上市銀行披露數據來看,浦發銀行、農業銀行的信託受益權業務在2012 年以來有較明顯的回升。尤其是浦發銀行,從年初的10 億元大幅增加至6 月末的375 億元,在資產負債表上主要體現為「應收賬款類投資」的增加;農業銀行的信託受益權資產主要歸在「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之下,在2011 年6 月末降至245 億元之後,2012 年6 月回升至477 億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71

何為安全資產:不僅安全,收益還要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79

在70年代的美國,投資定期存單(CDs)看起來是一件特別“天才”的選擇。當時,定期存單的收益超過市場基準。但是,到80年代的時候,定期存單的收益就一直下降,股市收益上升。並且,股市收益超過定期存單的時間長達20年之久。那麽,什麽是安全資產呢?這個問題一部分依賴於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如果你短期內需要回收投資,那麽你只有選擇貨幣市場基金和高質量的短期債券。如果你的投資期限比較長,那麽這就涉及到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問題。什麽是潛在的最壞結果呢?在熊市的時候,風險資產恰巧處於最安全的位置;在牛市頂峰的時候,它們的風險最高。區別在於安全邊際。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最安全的資產是那些被誤解、不被青睞,且價格低(相對於內在價值)的資產。這些資產的下跌幅度有限,但是上漲空間可觀,收益豐厚。這樣說的原因之一是,在長期範圍內,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是負相關的:承擔的風險越小,收益越高。市場時常會出現“非理性蕭條”,此時才是最佳的投資時機,但是需要等到市場不再繼續惡化時再下手。長期內,穩健的承擔風險會獲勝。如果市場符合均值回歸,那麽股票和債券參半的投資策略會比純粹投資股票的收益更高。另外,在資本超過投資需要的情況下,IPO總是大行其道,以吸引資本到不盈利的項目。現在的市場情況與1998-2000年時有點類似,但是也只是有一點相似。與1998-2000年情況相類似的是,現在的托賓Q比率上升至2000年以來最高值,這意味著股市回報在接下來的5-10年內為負或偏低。托賓Q比率是公司市場價值與資產重置成本的比率。那麽,在目前的環境之下,什麽才是安全資產呢?現在的債券利率偏低,不能反映風險情況,股市的估值又非常高。因此,特許金融分析師David J. Merkel稱,現在買入一些被低估的股票;另外的選擇是,持有現金。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是最安全的選擇,並可能在來年帶來最豐厚的回報。因此,如果你在市場恐懼的時候投資,那麽安全資產不僅能夠避免損失,它還時常會帶來更好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73

如何為互太紡織創值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9.html
巴黎:



兩種創造價值知識
為股東創造價值有兩種,一種是實牙實齒的營運;另一種是透過一些巧妙融資安排。財務長的營運知識多數會在CPA課程複蓋,而後者就屬CFA的領域。兩者最好能相附相成,假若只有營運實力而沒有融資技術,就不能為股東創造舉手之勞的額外財富。
其實很多融資的活用知識都可在巴郡的給股東信中找到,股神也不只一次談過這種計算方法。以下舉一例子說明。


營運增長
互太紡織的營運令人致敬,上市至今成績驕人,Dupont Ratio顯示.ROE不斷上升(23%),工廠存倉流轉日縮短(45天),證明供應鍊越做越好,應收放帳從未超過兩個月,令人放心,固定資產的流轉(4.8倍)上升,顯示工廠內的機器保養、更新得宜,能讓每一機器的產量銷貨年複年不斷上升。

營運無懈可擊,但上市後.不幸遇著金融海嘯,由5元一路滑到2008年10月的幾毫,一間上市後派1毫4現金息的公司,居然股價4毫7, 唔信派多一年1毫8,股價仍會是6毫2,股市市場可以如此偏離,人心可以如此不合道理。証明價值投資的策略未必每個都能跟貼變遷的年代,但其利用人在市場內之弱點始終如一。


派息不一定能為股東創造最高價值
從2007上市後一直至今,股東共獲派息
0.440.360.280.240.180.14= 1.4,而今天的股價是11.54,
 即股東的總收獲是12.94每股,較5.19的上市價有1倍半的回報。
互太現價P/E是18倍,Yield 為6.8%,P/B是4.28,市值是166億。

筆者分析其股票時發現互太的增長為內部而非收購,雖然ROE是23%,除非企業能找到吸引的新收購,否則大多數會選擇把盈利回報股東。

 運用財技創造價值

對於如何回報股東,美資企業可能財技較好,他們都不會單一派息,而會回購股票。

舉例

 筆者假設互太在最近5年全部選擇把原為派息的現金在市場回購股票,按當年的平均價計,
 回購後每年的股數下跌如下:



用於回購的派息             1,153    1,003    472    745     215

price H6.935.435.864.882.18
price L4.404.013.680.620.47
      
Year20122011201020092008
No. of Shares purchase203.53212.5098.95270.91162.26
No. of Shares after484.84688.37900.87999.831,270.74
      

按股數的縮減,重列每年的每股回報:

EPS1.911.300.990.820.30
      



11.EPS0.640.620.620.570.27

朋友可感到透過回購能使每股盈利猛速增長,這種增長都能使股價獲高P/E比,假如P/E仍舊是18倍,每股股價便是2012年盈利1.91 X18 = 34.38,較舊的連息市價總獲得12.94高出2.65倍,較上市價5.19上升了562%,假如下年2014同樣的派息現金11.5億,因股數小了會上升至每股2.378,按新價34.38仍然是6.9% 的Yield。

若股價不升仍然是11.54的話,yield便是20.6%。

幾可肯定,20.6%的每年yield的股票是不會隨街有。15%的yield股價會是15.85,10%會是 23.78,無論怎計,其股價必定會較現在總獲得12.94高。

這種推算是經得起市場最嚴峻時期的考驗,這幾年不斷回購的AIG和一眾銀行股的上升正是其原因。







Income Expenses A/C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
Sales6,6496,4197,1805,8834,7344,2804,2033,363
Gross Profit1,1811,0981,2901,222687697922802
Net Profit before tax1,1001,0511,077968429465548646
EBIT1,0981,0501,076967427476586648
1. Gross Profit / Sales17.8%17.1%18.0%20.8%14.5%16.3%21.9%23.8%
2. EBIT/Sales17.1%14.6%18.3%20.4%10.0%11.3%17.4%19.3%
3. stock turnover time (days)564693906586103#DIV/0!
Interest1.530.911.491.111.81-11.00-37.60-1.55
Taxation and MI1761571831494969(15)177
Net Profit  after Tax and MI924894894819380396563469
4. Net profit/EBIT X No. 6 = No. 984.1%85.1%83.1%84.7%89.0%83.2%96.1%72.4%
         
Balance Sheet Items        
Total Assets5,2765,3625,2994,6564,3864,4033,0412,354
Fixed Assets1,3721,4891,5721,7391,5721,5721,237956
6. Sales/Total Assets1.31.21.41.31.11.01.41.4
7 Sales/Fixed Assets4.84.34.63.43.02.73.43.5
Merchandise Stock9939031,5011,173761993953.0689.0
Long Term Liabilities94812918125395416469
Shareholders Equity3,9653,9543,8003,2543,1102,8381,4401,044
9 Net Profit/Total17.5%16.7%16.9%17.6%8.7%9.0%18.5%19.9%
10. Total Assets /Sh. Equity1.31.41.41.41.41.62.12.3
11.= ROE23.3%22.6%23.5%25.2%12.2%14.0%39.1%44.9%
Dividend Paid1,1531,003472745215980234941
Diluted No. of Shares1,4431,4331,4331,4331,4331,4331,4331,433
11.EPS0.640.620.620.570.270.280.390.33
Dividend per Shares0.440.360.280.240.180.140.120.12
12.Equity per Shares2.752.762.652.272.171.981.000.73
price H6.935.435.864.882.18   
price L4.404.013.680.620.47   



互太



2013 半年
2012
2011
2000
存倉
45.08
57.38
54.05
80.32
應收
52.55
52.32
52.71
56.43
天數
97.63
109.70
106.76
136.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54

天使估值法:如何為初創企業估值?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1/144274.html

估值不是科學(science),而是藝術(art)

早期創業公司,尤其是還沒有成型的、沒有現金流的公司的估值,實在是很難確定出一道公式的。無論是創業者還是vc,可以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相互談判公司的估值和定價,應該客觀、理性、適可而止,不要寸步不讓,寸土必爭……中國的創業者喜歡在融資時討價還價,很多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過高地評估自己的項目而錯過了投資,這也極有可能造成最終項目會因融資不利而走向失敗。所以,能夠為初創企業提供一個合理的估值,對創業者和VC來說,是一門藝術。

估值時考慮的因素

通常開始為初創企業估值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有沒有其它投資人競爭。如果其他風投對某家公司也產生了興趣,那麼第一家風投就為認為這項投資有利可圖。理解風投工作的方式,不僅對融資至關重要,也是影響估值的最大因素。這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相關的——在創業公司的一輪融資中,投資人個數是有限的。因此公司越受歡迎,估值就會越高。

2. 用戶或早期客戶。公司存在的重點是獲得用戶,如果投資者看到你已經有用戶。如果所有其他的事情都對你不利,但你有10萬用戶,那麼你就有一個很好的融資100萬美元的機會(假設你在6-8個月內就吸引到了這麼多用戶)。你吸引用戶的速度越快,他們的價值就越大。

3.成長潛力:有人說過,創業公司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成長。在融資階段,一些公司只會提到成長的潛力,例如市場廣闊等等。但是還有一些創業公司已經準備好顯示自己的成長了。例如,活躍用戶或付費顧客數量正在逐月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很快。公司成長軌跡能夠為預測未來收入提供依據,因此在估值過程中,成長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4. 收入: 「一旦某家公司開始有收入了,那麼金融文獻中就提供了許多你可以使用的工具,來幫助你對它進行估值。」Atalas風投的Dustin Dolginow表示。但是收入只是公司的一部分。而且在創立之初,收入不能顯示這家公司的全部潛力。

5. 創始人和員工。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更有賴於創始人的執行力,而不是一個絕妙的點子。創始人曾經在哪裡工作,承擔什麼樣的項目,從哪個公司離職,都是影響估值的因素。除此之外,將價值分配到所有需要支付工資的專業員工身上,他們的技能、為業務技術進行的培訓和知識是非常有價值的。在互聯網鼎盛時期的初創公司,因為有全職專業的程序員、工程師或設計師而增加了公司100萬美元的估值,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6.行業。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估值邏輯和方法。相比一家家庭餐館或者一個普通的網絡插件開發公司,一家創新生物技術公司的估值肯定要高很多了。比如一家餐館的估值應該在它各種資產的3到4倍左右;而一家互聯網公司,如果流量很可觀,那麼估值應該在年營收的5到10倍左右。所以在你和投資人進行相關的洽談之前,花些時間研究下,你所在的行業最近一段時間的融資和收併購消息,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找不到相關的融資統計數據,那就找個顧問幫幫你吧。

7. 加速器或者孵化器。許多擁有幾年經歷的加速器會公佈相關創業公司的成功率。所有在孵化器或加速器中的創業公司,都擁有類似的資源和指導。不必驚訝,風投可以進行數字分析,從而決定經歷了這些項目的創業公司在未來有一個好的出路。這也會提高公司的估值。

8.期權池。期權池是為未來的員工預留的股票,確保有足夠的好處吸引高手到你的創業公司來工作。期權池越大,你的創業公司估值越低,因為期權池是你未來的員工的價值,是你現在還沒有的東西。這些期權被設置為暫時不授予任何人。因為它們被從公司劃出去了,期權池的價值基本會被從估值中扣除。

9. 實物資產。新公司通常沒什麼固定資產,看起來雖然不值錢,但是你要把你公司擁有的每一件東西都算進去。

10. 知識產權。天使投資人或風險投資機構經常使用的一個「經驗法則」就是每一項專利可以為公司增加100萬美元的估值。所以專利的價值應該加在公司估值裡面。

11. 市場規模和細分市場的增長預測。如果從分析師那兒得出來的市場更大,經濟增長預測較高,那麼你的公司估值越高。這是一個溢價的因素。如果你的公司是輕資產公司,你的目標市場應該至少有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如果你的公司是個重資產公司,需要大量的物業,廠房及設備,那麼潛在銷售額要有10億美元。

12.直接競爭對手的數量和進入壁壘。市場的競爭力量對公司的估值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能顯示出你的公司能大比分領先於競爭對手,你應該要求估值的主動權。在投資界,這個溢價的因素就是所謂的「商譽」(也適用於優質的管理團隊、競爭對手少、進入門檻高等)。商譽可以很容易地解釋為幾百萬美元的估值。對於「新公司」來說,市場不是新的,但管理團隊是新的,所以我認為公司在這方面的估值也不會太多。

請記住,用以上方法對公司進行估值時,除了最後一條,其他所有項目的估值數是累加的。對創業企業做出非常精準的估值是不可能的。

具體的估值方法

對尚處於初創時期的企業估值確實是一個主觀性比較大的藝術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眾多投資人都傾向於將創始人的自身因素作為主要考核標準。以下為投資人對於該問題的回答:

陳亮(泰山兄弟創始基金創始合夥人):

「天使的估值隨機性比較大,每個案例都不太一樣。一方面要看這個公司這個時間點的價值如何,還要看投資人帶來的增值有多少。因為天使不光是投錢,像我們泰山兄弟還可以帶來很多資源,一起共同創造價值。

對同一家公司,不同的人給的估值是不一樣的。我們是共同創始人模式,就是跟創業者一起創業,帶來附加價值,那麼我們給的估值就會相對低一些。有些標準的投資人,不參與企業管理和經營,估值就會高一些。

估值在100萬美金到300萬美金,算是天使投資一般的範圍。

這中間的差距先看主要創始人。創始人之前的創業經驗,他的基因和能量,這是估值裡面佔比最多的一部分。雷軍創業的話,當然能夠拿到一個很好的估值,企業家本身的信譽和經驗都是很值錢的。

第二就是看這個公司的發展階段,是從零開始,還是已經有一部分產品開發出來了,或者產品已經被客戶認可了,進展不一樣,也會在估值上有不同的安排。

這幾個因素在整個估值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百分比,但是人的因素佔比最多,如果非要弄一個百分比的話,應該佔百分之六七十」。

蔡翔(賽富亞洲董事)

天使階段的投資,主觀的東西會更多一些。我感覺投天使階段就跟買玉一樣,到底是一萬塊錢還是十萬塊錢,誰也說不好,就看你的感覺是不是到位了。而且做天使投資,投資本身就是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的一個概率,投過十幾家或者幾十家,有一個大的回報就足夠了。

話雖如此,但對初創企業的估值,也非真如此飄渺而無章可循。曾經有人總結出了「十八種估值法」,但是這些在現實中能真正運用到的卻非常少,也有很多不符合中國創業環境的。本文給出的為現實中被採納最多的三種估值方法。

1、博克斯法

這種方法是由美國人博克斯首創的,他把初創企業所做出一些成果用金額度量。對於初創期的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對所投企業根據下面的公式來估值:

一個好的創意 100萬元

一個好的盈利模式 100萬元

優秀的管理團隊 100萬-200萬元

優秀的董事會 100萬元

巨大的產品前景 100萬元

2、風險投資家專用評估法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如果對企業未來價值估算準確,對企業的評估就很準確,但這只是如果。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比較複雜,需要較多時間。具體做法:

(1)用倍數法估算出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價值。如5年後價值2500萬。

(2)決定你的年投資收益率,算出你的投資在相應年份的價值。如你要求50%的收益率,投資了10萬,5年後的終值就是75.9萬元。

(3)現在用你投資的終值除以企業5年後的價值就得到你所應該擁有的企業的股份,75.9÷2500=3%。

3、風險因素彙總估算法

風險因素彙總估算法也是美國一種常用的估值方法。它需要考慮到一系列影響企業價值的因素,所以這不是個單一元素估值方法。這種方法促使投資人將12種風險考慮進去,包括:管理風險、企業現在的發展階段、政治風險、製造風險、銷售風險、融資風險、競爭風險、技術風險、訴訟風險、國際風險、聲譽風險以及可能的退出渠道。在考慮時,分別根據每個風險的不同程度打分,分為:+2,+1, 0,-1,-2(數值越大表明風險越低)。得出的總數乘以25萬美元,再加上企業所在地區的平均交易前估值,就得出該初創企業的估值了。

初創企業估值範圍及投資人佔股比例

天使投資家投資的傳統企業的價值一般為200萬-500萬,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創業者對企業估值低於200萬,那麼或者是其經驗不夠豐富,或者企業沒有多大發展前景;如果企業估值高於500萬,那麼由500萬元上限法可知,天使投資家對其投資不划算。

但互聯網企業發展迅速,更有可能迅速公開上市,在對互聯網企業進行評估時,天使投資家不能侷限於傳統的評估方法,否則會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考慮到互聯網企業的價值起伏大的特點,即對初創期的企業價值評估範圍由傳統的200萬-500萬元,增加到200萬-1000萬元,現在許多天使把上限提到2000萬。

我們需要弄清楚要給投資者多少股權。它無論如何不可能超過50%,因為這將使你,也就是創始人,失去努力工作的動力。同樣,它也不能是40%,因為這樣留給下一輪投資者的空間就很小了。如果你得到一大筆種子資金,30%將是合理的。可在咱們討論的這個情況下,你要的不過是10萬美元的相對小額投資。所以,你可能會給出5-20%的股權,具體比例取決於你的估值。

天使投資人在天使投資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到自己的投資收益之外,更多地應該抱著「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的真正「天使助力」的角色。因此,對於那些希望能佔更多股份的投資人,創業者也需謹慎。但i黑馬的建議是,當項目尚處於天使期,或者種子期時,創業者的態度應該是「有錢就拿」,因為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先把想法落地,把產品生產出來。天使投資人的投資有助於為項目提供最初始的發展動力。

你需要高估值嗎?

很多創業者希望在天使輪就拿到一個比較高的估值。實則不一定。當你在種子這一輪得到一個高估值,下一輪你就需要更高的估值。這意味著你在兩輪之間需要增長非常多。

一個經驗總結是,在18個月內你需要證明你的業務規模增長了十倍。如果你做不到,你要麼接受通常是很不利的條款來進行一次低估值融資,還得寄希望於有人願意往一個緩慢增長的業務裡扔更多的錢;要麼就等著耗盡現金後關門大吉。

因此,估值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就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8

壞賬暴發期何為

2014-07-28  NM
 
 

 

核銷還權於銀行等制度的建立,能夠防止本可減少的損失發生◎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據財新記者瞭解,部分長三角地區的金融機構不良率已回升至2% 到3%。多位銀行人士及監管層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在經濟下行週期,恰恰是進行制度安排的最好機會。比如壞賬處置市場的建立,同時,銀行在加快核銷的過程中,也需要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不良貸款的形成將嚴重制約銀行對實體經濟支持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7月21日,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快核銷不良貸款,多方要共同化解不良貸款。他表示,新增不良貸款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和信用卡是新增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同時部分地區地產風險也催升不良貸款。

「長三角的鋼貿問題、小微企業問題說明,在經濟下行時期,銀行防範不良貸款上升與加快不良貸款的處置之間的矛盾較大。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對財新記者說。他認為,不良資產處置難,不僅給銀行帶來技術難題,還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中歐商學院與上海銀監局曾就「改進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制度」做聯合課題,指出大部分貸款在核銷前,都需要經過漫長而繁瑣的司法追索程序。該課題組對某行2009年 -2011年已核銷貸 款進行統計發現,從不良貸款認定至最終核銷的時間平均需要四年,從起訴至核銷的時間需要三年。

「這意味著,銀行拿到了法律的『白條』 ,在經濟下行情況不變,多數不良貸款又不符合內部核銷的標準時,本來能夠減少的損失沒能得到處置,形成不良貸款和撥備『雙高』的局面,銀行壓力更大。 」一位大型銀行人士總結。

核銷還權於銀行

一位大型銀行人士表示,至2014年一季度,該行不良貸款近900億元,其中鋼貿風險仍在釋放,承兌匯票、保函、信用證墊款上百億元,至今未能有效處置。

閻慶民在文章中指出,受制於法律和市場環境,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仍顯不足,處置成本較高。目前,金融債權糾 紛案件集中發生的態勢仍在持續,司法訴訟集中,抵押物執行難度加大。

閻慶民指出,多數銀行的不良貸款集中通過四大 AMC(資產管理公司)或者省內少數 AMC 接盤受讓。由於轉讓需求集中且迫切、轉讓市場競爭不充分,不能真實反映不良資產實際價值,抑制了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積極性。據財新記者瞭解,還有 AMC 替當地銀行「代持」不良資產。

「要充分利用銀行盈利較好條件,進一步加大利潤核銷不良貸款的規模和進度。 」閻慶民說。今年1月,財政部下發《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 (2013 年修訂版) ,在部分貸款額度和追索期限上,稍微有所放寬。比如,在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認定標準中,將「單筆貸款額在500萬元及以下」提高到「1000萬元及以下」 。

廖岷認為,財政部雖然對呆賬核銷辦法進行多次修訂,但未能解決根本問題, 「司法程序依然是處置不良資產的前置條件」 ,這有其作用,但弊端明顯。

「建議把司法與核銷徹底切開。 」廖岷對財新記者表示,商業銀行自主核銷是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中的重要一環,如能快速核銷,就可提升信貸能力。如果銀行在其中出現道德風險,通過強化事中事後管理, 「有關部門可以處罰問責」 。

隨著以鋼貿為代表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升高,大量小額金融合同糾紛案佔用了很多司法資源。一位上海銀行人士表示,在鋼貿案集中爆發時,上海基層法院的人均辦案量達200多件。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江蘇省高院對批量處理小額金融合同糾紛案,出台了一些辦法。

但銀行人士指出, 「判決容易,執行很難。 」比如,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第一查封人對資產處置擁有主導權。前述銀行人士指出,這個法律程序會被部分企業主利用,假設企業A 快要倒閉,企業主可以通過編造債務信息,把另一家關聯企業B 也包裝成債務人,出事前通過 B 先手查封 A,B 就成為了第一查封人。如果 B 不啟動起訴程序,銀行作為債權人就無法啟動起訴,造成銀行的被動局面。如果涉及到異地資產,就更為複雜。

執行時限也很漫長。工行江蘇分行高級信貸專家劉任捷對財新記者指出,一般而言,從銀行起訴到法院判決生效,目前需要九個月時間。 「裁定就需要九個月,到執行階段還有的熬。 」他說,對企業依法破產所產生的不良貸款進行核銷,沒有一兩年,進入不到清算程序。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 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共計6461億元,不良貸款率1.04%,撥備覆蓋率雖有下降,但仍高達273.66%。 「一旦進入關注類貸款,撥備至少就翻10倍了。 」一位大行的審貸人員說。

多位銀行人士指出,鑑於充足的撥備金額,完全可在銀行內部先核銷,再去走司法程序做清收。 「不是銀行不願意,也不是銀行沒能力,而是沒能將核銷真正還權於銀行。 」劉任捷說,銀行應該靠內部監督機制進行自我約束,和自主商業決策。

閻慶民指出,銀行要主動與財政、稅務部門積極溝通,爭取更加靈活的不良貸款核銷自主權及配套的稅收政策;並及時與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門有效協調,創造有利的維護金融債權、化解不良貸款的法律環境。

防止重演

4月底,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工作會議上指出, 「鋼貿行業的違規融資模式有被複制到銅、煤炭、鐵礦石、大豆等商貿融資領域的跡象。 」銀監會人士指出,其模式是指,鋼貿企業與倉儲企業、第三方監理公司等互相勾結,通過私自放貨、偽造倉單、重複虛假質押等方式套取銀行信貸資金。

「這是由操作風險引發了信貸風險。 」一位銀行人士坦言,銀行之前並不在意現場檢查,只要到現場看到質押倉單庫存低於該機構總庫存,就覺得放心了,並未認真盤點貨權。

一位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人士稱,銀行缺乏核實倉單、核庫等專業能力,「100噸貨質押給你,倉庫管理員跟你說這是100噸,看一眼就認了,沒有專業能力去辨別。 」一位江蘇工行人士稱, 「很多鋼貿老闆的抽屜裡放著很多鋼廠的公章,銀行無法認定是不是假公章。 」據財新記者瞭解,為防止「一貨多嫁」等鋼貿風險重演,目前寶鋼集團財務公司(下稱寶鋼財務)開發了專門的鋼貿質押融資產品「寶融通」 。

首先,嚴格客戶准入,公司對申請融資的鋼貿客戶事先實地考察面談再授信,並收取貸款金額30%的保證金。

其二,加強倉儲管控,建立寶鋼運輸物流公司直管倉庫加協議託管倉庫的倉儲管理體系。對於非寶鋼直管的倉庫,通過簽訂協議,要求其按照寶鋼財務統一的標準,保證對存放的鋼材分別綑包編號、單獨堆放、出入庫動態視頻監控,並統一安裝使用公司倉儲管理軟件。

其三,在不定期盤庫和日對賬系統的基礎上,注重電子化動態掌握企業的經營銷售狀況,對鋼材產品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即時預警,一旦質押物貶值超過5%,立即要求企業追加保證金或提貨以緩釋風險。

其四,嚴格提貨管理,使用自動提單系統,當鋼貿企業部分或全額還款後,由系統確認並發送手機驗證碼,在倉庫 憑身份證作為惟一有效證件在自助提單機器上核對身份,確認無誤後自動打印提單,從而有效防範偽造倉單和錯提、重複提貨。

銀行人士也反映,從同一廠家生產出來的鋼材,外觀一致,商戶眾多,只要鋼材不在同一個銀行進行質押融資,就很難識別判斷貨權, 「銀行與鋼企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 。以至於到了資產 保全階段,第一家去清收的銀行能拿到貨權, 「後面幾家銀行就扯皮了」 。

6月15日,首家全國性物流金融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該平台由銀行業協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中國倉儲協會共同跨界完成。中物華商公司董事長劉景福介紹,平台將通過六個系統,對物流全程進行管理,分別是存貨擔保登記、智能倉儲管理、倉單流轉交易、在線融資服務、增值服務、質押資產處置系統。

「這個平台有兩個作用,一是信息公示,財產質押給誰了,別的銀行可以查出來 ;二是排序,在出現經濟糾紛的時候,能按質押順序滿足銀行的需要。 」銀監會統計部副主任葉燕斐表示,不過該平台只能解決倉單重複質押的問題,難以解決假倉單問題,後者需要建立第三方監管制度。

第三方管理制度待建

「德正系」騙貸案爆發之時,曾任山東銀監局局長的周忠明對財新記者表示,貿易融資需要反思過度依賴第三方監管的業務模式。他提醒:第三方監管在利益誘惑下,存在被收買的可能,也可能玩忽職守;過分迷信第三方監管,把監管機構要求、銀行自身風控不當一回事,就容易出問題。

一位大行國際部處長也表示,對於貿易融資,銀行應確認有貨、嚴格控制貨權,需要每月定期核庫,倉單要經監管方確認、並經過質押登記,才能開倉 單質押,但銀行基於對大公司客戶的信任,也會放鬆這些程序。一旦第三方監管公司出問題,貿易真實性就可能落空。

一位外資行人士指出,自「德正系」騙貸案後,銀行要求貿易商自己去租倉庫,承擔監理責任,不是像以往委託給第三方倉庫公司。但這跟寶鋼搭建質押登記平台一樣,均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缺乏制度的保障。

大宗商品融資騙貸案說明, 「銀行之所以未能有效防範這類不高明的騙貸 手段,原因均是貨權或質押權失控。 」銀監會相關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從根本上講,必須推進建立健全擔保品管理行業的監管機制,以及權威的全國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體系,從法律層面正本溯源。

銀監會相關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我國現有三四百家擔保品管理公司,已經形成行業,但尚未明確對應的監管機構,行業監管缺位,易產生道德風險。

目前主要有倉儲企業、物流監理公司等社會中介從事擔保品管理,這些機構掌握了貿易商資金流、物流的核心信息,本應成為銀行風控的「助手」 ,卻在實際操作中成為騙貸案的「共謀」 。

銀行業協會維權部主任卜祥瑞指出,目前中國在擔保品管理方面,存在著法律法規與標準的雙重缺失。根據《物權法》 ,央行負責應收款擔保的登記公示,工商局負責存貨與設備的抵質登記,但沒有相關部門規定存貨質押登記公示。

卜祥瑞還指出,在具體操作中,銀行、企業與第三方管理公司之間的權責 難定。比如銀行與第三方管理公司簽訂 協議,往往簽訂的是擔保品「監管」協議,而非「管理」協議,這實際上並未準確約定第三方管理公司是否需要承擔保管責任,亦未明確是否適用《合同法》保管合同等。

銀監會人士建議,商務部可牽頭髮展獨立的擔保品管理行業,制定行業標準、准入條件、人才培養計劃等,對重要的擔保品管理公司實行許可證管理制度。同時,仍應成立相應的監管部門,對這類公司進行規範管理。

據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司長向欣介紹,商務部委託中國倉儲協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起草的《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範》國家標準,已經通過審定,目前正在按程序審批。她指出,若該標準獲批,倉儲協會將與銀行業協會一起,對擔保存貨管理企業進行資質評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35

探索、行動、給予、思考:西蒙斯告訴你何為人生贏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586

(上圖西蒙斯與妻子合影來自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取材來自《紐約時報》及旗下Dealbook、Business Insider及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有這樣一個人,他——    · 23歲戴上博士帽;    · 26歲闖入情報界,搖身變為破譯密碼的特工;    · 30歲成為紐約大學一所分校數學系帶頭人;    · 37歲贏得幾何學最高獎項;    · 44歲闖蕩華爾街,成立掀起業界變革的傳奇對沖基金公司。如果簡介到這里戛然而止,你也許會覺得,照這節奏判斷,又是一段學霸進軍華爾街賺得盤滿缽滿的發家史。可惜,現實生活有時遠比故事精彩:    · 從56歲開始,他創辦了一系列慈善基金,扶持一些連政府都不願、也無力支持的科研活動,還義務舉辦宣傳科學的講座,資助公立學校的數學教師。    · 69歲那年,他合作發表新的代數幾何學術論文,那距離他邁入花甲之年的第二次喪子之痛還不到五年。    · 72歲,在入選福布斯財富榜全球百大富豪同年,他簽署書面承諾,要將自己畢生的大部分財產都捐給慈善事業。敏感的讀者可能已經猜到,此人就是詹姆斯·哈里斯·西蒙斯(James Harris Simons)。這樣一位走向耄耋之年的老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外界送給他太多頭銜:數學大師、解碼專家、億萬富翁、對沖基金大佬……可要找個貼切的名詞作為他的代稱實在有難度。《紐約時報》上月的訪談索性把這個難題拋給讀者,列出一串稱呼:探索者、行動者、給予者、思想者。這四個名詞的確概括了西蒙斯的人生歷程。時下中國有個流行詞尊稱他也合適:人生贏家。現在,就讓我們循著多家國外媒體的報道,追溯西蒙斯一生不斷探索、行動、給予和思考的“贏家”之路。個性學霸:不“霸”則已 一“霸”驚人 別看二十出頭就拿到博士學位,西蒙斯可不是那種傲氣逼人的學霸。或許,這種低調的風格和他從小喜歡自己思考的習慣有關。據西蒙斯本人透露,他從小酷愛數學和邏輯推理。就算躺在床上,腦子里想的也都是,怎樣用清晰明確的方式把指令“傳遞下去”。14歲那年,西蒙斯在聖誕假期找到一份臨時工,給一家園藝裝備店管理庫房。但沒多久,因為一再忘記庫存情況,店里就打發他去掃地了。那個假期結束的時候,西蒙斯告訴店里的同事,想去附近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學數學。店老板當時還大吃一驚。那位老板哪里知道,MIT正是西蒙斯學霸角色進階的跳板。憑著優異的考試成績和一位高中導師的推薦,西蒙斯得以進入那所名校,三年後順利畢業。又過了三年,他取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有些名校出身的頂級科學家普遍帶著點知識分子氣,給人一種距離感。可是,即使此後榮譽加身,西蒙斯也根本不擺架子,大家叫他吉姆,就是個簡單又普通的稱呼。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神經科學家馬克·特西爾-拉維尼稱贊西蒙斯:“他這個人才華橫溢,成績斐然,可一點也不炫耀。他身上結合了所有讓人欽佩的品質。”看到這里,如果你覺得西蒙斯無非是個隨和的好好先生,那就錯了。他也有堅持己見、公開頂撞上司的時候,而且還鬧上了知名媒體昭告天下。1967年,退役的四星陸軍上將泰勒在《紐約時報》的雜誌版面發表了一篇文章,為美國介入越南戰爭辯護。持反對立場的西蒙斯一點沒給泰勒面子,把自己的回應登在《時代》雜誌,在文章中警告爭鬥會“削弱我們的安全性”,敦促美國軍方做出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撤軍決定。表面看來,公開在《時代》上反駁一位老將軍只是西蒙斯借助主流媒體表達個人觀點。外人不知道,那是他冒著丟飯碗的風險公然與上司唱反調。因為泰勒是西蒙斯從事情報工作的上級。三年前,西蒙斯被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招入麾下,為一家秘密與NSA合作的承包商國防分析研究所(IDA)破譯密碼。四十多年後,已是古稀老人的西蒙斯這樣回憶那段涉足神秘領域的日子:“我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國防研究所,那兒的人做的都是政府的機密工作,酬勞很高,你可以只花一半工作時間替他們做事,另一半時間全部可以用來搞自己的數學研究。”只不過,因為毫不避諱地堅持反戰,西蒙斯在《時代》雜誌發文後不久就被解雇。乍看起來,西蒙斯只打半份工還能拿一份工高薪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可是,正應了中國的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今回顧那段過往,人們只會覺得,損失的是美國情報機構,它們失去了一位得力的破譯特工,但數學界此後多了一位大師,金融界也誕生了一位怪傑。數學“真愛粉”:不離不棄 跨界轉機何為真愛?西蒙斯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愛就是,從少年時代起就癡心追求,人生重大轉折都離不開它。離開普林斯頓的國防研究所以後,西蒙斯義無反顧地投入數學的懷抱。他不再僅限於像小時候那樣在腦子里反複琢磨,而是走上臺前,應聘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數學系主任。西蒙斯回憶說:“那個系當時不咋地。面試的時候,教務長對我說:‘西蒙斯博士,我必須告訴你,你是我們面試這個職位以來第一個真正想要這份工作的人。’”“我回答:‘我想幹這工作,我想。這聽起來挺有意思。’確實有意思,我去了那兒,我們把那個系做得很好。”挑起了振興數學系的重任,西蒙斯的數學研究如魚得水。1976年,他贏得美國數學學會頒發的韋伯倫幾何學獎。這項幾何學的最高榮譽自然為西蒙斯所在的系增光添彩。時至今日,西蒙斯的辦公室里還有一面墻,墻上掛的畫框展示了他的一項學術成就:人稱“陳-西蒙斯”的一些方程式。它們都出自西蒙斯與華裔幾何學家陳省身共同撰寫的論文。那篇論文發表四十年來,科學家利用那些方程界定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現代物理學領域,從超弦到黑洞,各種先進的理論無所不包。紐約州長島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主管布魯斯·斯蒂爾曼至今記得,他在西蒙斯的辦公桌上見過一本數學期刊,那份期刊上刊登了西蒙斯的一篇論文。以斯蒂爾曼所知,那時西蒙斯既要經營生意,又在做慈善。他想不到,西蒙斯竟然還有余力探究學術問題、發表論文。他由衷地贊嘆,西蒙斯這樣的成就“真讓人難忘。”然而,摘得幾何學最高獎項並未撫平西蒙斯那顆騷動的心,商界正向他招手。西蒙斯的家人就在波士頓開鞋廠,所以從商對他來說也輕車熟路。可誰曾想,西蒙斯沒有小打小鬧下海,而是選擇了殺入華爾街,這次試水一發不可收拾,締造了日後名震業界的對沖基金。1978年,他在挨著石溪分校的商業區成立了一家公司,那家公司就是對沖基金公司文藝複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前身。說來文藝複興科技真是上世紀華爾街的異數。這家公司最另類之處莫過於大量采用計算機程序預判市場及交易。一些外人可能不覺得意外,畢竟數學和計算機學相互影響,西蒙斯出此非主流招數也算學以致用。事實上,編程恰恰是數學天才西蒙斯的軟肋。這倒沒妨礙步入金融界的西蒙斯對計算機程序青睞有加。他的公司聘用了大批程序員,還有許多物理學家、密碼學家、計算機語言的專家,當然少不了數學家。起初,華爾街的“老江湖”們對西蒙斯這種管理基金的方法嗤之以鼻。但業績很快替西蒙斯做出最有力的還擊。成立二十年來,文藝複興科技每年帶給投資者兩位數的回報。計入5%的管理費和44%的業績提成費後,該公司旗下最神秘的“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據稱年均凈回報率高達40-80%。驕人的業績說明一切,利用高等數學知識指導投資的量化分析師——“寬客”由此揚名天下。數學家西蒙斯為華爾街拉開了大數據時代的帷幕。文藝複興科技有什麽投資秘訣?公司的前合夥人尼克·帕特森說:“西蒙斯是很出色的人事經理。不是那種傳統的數學家。”西蒙斯則是把成績歸功於員工。他說:“有好的氛圍,聰明人就會碩果累累。”可西蒙斯也承認,好奇心驅使自己探察各式各樣不同尋常的可能性,比如太陽黑子和月相有沒有影響金融市場。他的一個孩子出生時,有位護士告訴他,婦產科每逢滿月就人滿為患。西蒙斯怎麽會放過這種可能,他的結論很幹脆:“我也測試過,哪有那回事。”人生贏家成績單:施與受、得與失西蒙斯的慈善事業始於1994年,那年他和妻子成立了西蒙斯基金,此後又陸續開展其他慈善活動。《聖經·新約全書》有句名言,大意是:給予比接受更為有福。遺憾的是,在賦予西蒙斯過人天賦、成就他事業一帆風順時,上帝並沒有念在西蒙斯致力慈善的份上,免去他痛失愛子的不幸。1996年,西蒙斯34歲的兒子保羅因車禍遇難。2003年,周遊世界的小兒子尼古拉斯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4歲。花甲之年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西蒙斯不可能輕易將沈痛的心情拋在腦後。不過,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選擇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西蒙斯說,兩個兒子離世後,他開始潛心琢磨那些流傳已久懸而未決的數學謎題。他還說:“那是避風港,是我心中一個安靜的角落。”尼古拉斯生前曾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工作,西蒙斯後來多次去那里,為紀念愛子創建了一家研究機構。所謂“禍兮福之所倚”,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逗留加德滿都的一天上午,西蒙斯在旅館的走廊漫步,護欄的結構讓他突生靈感,構想產生了質的飛躍,讓他念念不忘。隨後,他和石溪分校的另一位數學家丹尼斯·蘇利文討論了這次啟示,兩人一拍即合,從此聯手合作。2007年,兩位學者共同研究的結晶——題為“微分形式普通上同調的公理特征”的論文發表。蘇利文評價,西蒙斯從事學術研究幾十年,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貢獻,這位學術先驅“顛覆了後世數代人的觀念”。除了埋首研究,西蒙斯還堅持打理文藝複興科技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務,直到2010年才不再主管日常工作。他的心血沒有白費,文藝複興科技成為業內翹楚,他的個人財富也迅速累積。就在2010年,《福布斯》雜誌將西蒙斯評為全球第93位巨富,谷歌的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和特斯拉電動車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都被他甩在身後。但西蒙斯顯然和某些一味斂財的資本家不是一路人。同在2010年,他和妻子瑪麗蓮成為首批在“捐贈誓言”活期間訂立書面承諾的億萬富豪。這對夫婦承諾,會將絕大多數個人財富都捐給慈善事業。今年7月接受采訪時,西蒙斯透露,近年他已經加快捐贈速度,還說特別為“美國數學”基金會而自豪。這家基金提供10萬美元津貼和獎學金,用以培養數學和自然科學學科的高中教師,補貼他們的日常收入。“美國數學”支持的老師那時已增加到1100人。瑪麗蓮是一位熱心慈善事業的經濟學家。她出任西蒙斯基金的總裁。在妻子的通力合作下,西蒙斯為那些外人看來深奧難解的項目投入逾10億美元。今年7月7日,他和妻子共同向冷泉港實驗室捐款5000萬美元,用於建立定量生物學西蒙斯中心(Simons Center for Quantitative Biology)。同時,西蒙斯也零零散散地投身一些公眾活動,比如每年夏季紐約舉辦的“世界科學節”(WSF)。他在第五大道的那棟辦公室大樓里還開設了科學為主題的系列演講。這些活動全都向公眾開放。實際上,能讓西蒙斯釋放激情的還是基礎研究,也就是那種天馬行空又潛藏風險的研究。最近,他贊助了設在智利安第斯山脈的新型望遠鏡,它們可以用來觀察微弱的輻射波。那些微波在混沌初開的宇宙大爆炸時期釋放,殘留至今。7月接受采訪的那個下午,西蒙斯打算向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家發表講話。那些科學家渴望找到一種目前僅在理論上存在的粒子——軸子。西蒙斯稱那些物理學家的努力“可能令人無比激動”。說這話時,他的情緒就像進了糖果店的饞嘴孩子,興奮得像個老頑童。即便已經坐在紐約曼哈頓的辦公室,身處熨鬥區第五大道那座大廈的高層,面對《紐約時報》的采訪記者,西蒙斯侃侃而談的也還是職場生涯的低潮。他回憶說,當年丟三落四,受到降級的處分,碰了釘子、吃了苦頭以後,他不得不承認就是應付不了那些編程的電腦。後來,老板炒了他的魷魚。《紐約時報》的記者說,西蒙斯的故事無疑在向年輕後輩們發出信號:要是我能做到,你也能。而華爾街見聞覺得,西蒙斯的經歷更像一部活生生的勵誌大片:    · 在動輒以成績、以物質財富論英雄的某些領域,他是公認的佼佼者;    · 功成名就時,他沒有居功自傲、躺在過去功勞簿上止步不前,不但積極進取,還熱心回饋社會;    · 即使被命運之神無情地奪走兩個兒子,他也沒有被擊倒,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探尋生命的意義。至於為什麽能一次次贏得成功,西蒙斯本人一直很謙虛,只是提到,自己喜歡思考的特質可能是取得許多成績的一個原因:“我不是世上最機敏的人,要是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我的表現也不會特別好。可我喜歡琢磨,在心里琢磨事,也就是反反複複地思考某些事。事實證明,那是種很棒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