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誰把自己當老板看,誰死得最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116/152817.shtml
導讀 : 俞敏洪提出這個時代是被互聯網所顛覆的時代,不管在何時或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革新。
i黑馬訊(楊博丞)11月16日消息,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洪泰基金聯合創始人俞敏洪在臉臉戰略發布會上發表題為《你們的時代》主旨演講。他提出這個時代是被互聯網所顛覆的時代,不管在何時或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革新。思維的解放和開放造就了BAT企業的成功與壯大。同時,一個人行為習慣的改變,會帶來做事習慣的改變。最後,他認為做任何事情,只要希望之火在你心中,任何失敗都不再可怕。
以下為俞敏洪口述,經i黑馬刪減整理。
我演講的題目是《你們的時代》。我想說的第一句話是不,這也是我的時代,也是我們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偉大時代,我首先想給它定義一個詞,叫做革命。這個詞是在互聯網時代經常能所聽到的詞,甚至是顛覆、破壞、突破等。但日常生活中好像什麽都沒發生,等到發生時,我們突然發現,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變革就在我們身邊
我想革命不僅是在商業領域的革命,它也涉及我所在的教育領域,對於這點我體會非常深刻。在過去,如果想要聽哈佛、耶魯、斯坦福的教授講課,那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但現在我們只要進入網絡,搜尋教授的名字和他們的課程名稱,你就可以完整的聽到他們在這些優秀的大學中講課的全部場景。
在這樣的變革中,教育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除此之外,有些變革幾乎是本質性的顛覆了這個時代。在十幾年前的時候,我幾乎每個禮拜都要逛兩到三次書店,因為書是我的精神糧食。但今天,逛書店的時間能讓我想起來的,也是兩年前了。有時在機場,我還會看看機場上的書店,因為在飛機上有時候要買本書看看。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買得很少。因為現在有一種方式,可以大量將我喜歡的書便宜購買,並且可重複,那就是電子書。
電子書的革命不僅僅是對於一個現實的革命。比如地面書店被推翻了,地面商場再沒有人去,或者電影院部分被視頻所取代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對我們思維的改變和思想的轉變。思想導致人的行為。
中國的經濟,尤其是民間經濟得以開放,是源自我們思維的解放。例如出現了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企業。這次思想革命來自於互聯網這樣的概念,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概念,讓我們隨時隨地即通世界,和世界相連,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麽事情,知道世界上商業模式的變革、思想的變革,到底到了什麽地步。
更重要的是,隨著思維的改變,帶來行為習慣的改變。我記得我用第一臺電腦的時候,算是比較晚了,應該是大概1999年左右。那時候我用電腦做兩件事情,一是寫文章;二是處理一些郵件。而現在我不僅用一臺電腦,每次出行時要有4臺設備在我的書報里。手機、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要看電影,就在平板電腦上下載些最喜歡的電影。還有電腦,我現在已經把微信、微博平臺,未來還有臉臉,作為我辦公和生活的工具。它帶來了深刻的行為習慣改變。
行為習慣的改變,帶來了做事習慣的改變。比如我原來必須每天早上7點就到辦公室,晚上11點才離開,原因是所有的事情我都必須當面處理。但現在我可以整個禮拜,整個月不到辦公室,唯一要做的事是過一個禮拜之後,比如到辦公室找那幾個最重要的人吃頓飯,讓他們見見我,表明我不是個虛擬人物。但是剩下來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在地面交通擁堵出現前把事情做好。
這是革命的時代,它雖革了很多的命,但是革命能把一個人革得越來越幸福;把一個民族革得越來越解放;把一個世界革得越來越光明,所以這次革命真是一個偉大的革命。毫無疑問今天的題目叫場景革命,我覺得起的就是非常好的一個標題。
一切都在重新定義
這是一個所有關系都重新界定的時代。我在深刻的考慮一個問題,我和員工的關系到底是什麽關系?原來這個問題不需要考慮,我就是雇傭你們的,我就是老板。你們除了到我這來工作,你們還能到別的地方工作嗎?你們到別的地方工作,能拿到比在這里更高的工資嗎?所以你們老老實實工作,我是老板,千萬不要把關系搞錯了,這是原來的思維。
而當我現在看到這些員工,這些任課的老師,發現他們卻是我的老板,關系全部倒過來了。如果他們不願意選擇在你這工作,他們的出路會非常多。他們可以到與你競爭的企業中工作,他們可以自己獨立成立一個工作室。毫不誇張的說,在中國現在的教育領域,做得最好的教育培訓機構,有一半以上是從新東方走出去獨立創業的,他們原來都是我的雇員。現在他們有的變成我的合作者,有的變成了我的競爭者。我就想如果我比這個時代早走一步,在幾年前就把他們看作是合作者而不是雇員。大家都看過《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如果我把這個關系重新定義的話,我相信很多新東方的創業者都會留在新東方創業,而不是出去創業。
在今年我重新界定這個關系之後,就有一批人已經留在了這里做他們的工作室,或者創業,而我共享他們的成果。所以這是一個完全重新界定的時代,在這個重新界定的時代,誰把自己當老板看,誰死得最快。誰把自己當雇員看,這輩子誰最沒出息。它界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時代使每一個人變得更加有尊嚴。如果到現在為止你還覺得被欺負了,被壓迫了,說明你對自己的定位不對,你跟組織的關系沒有弄好。
一切都在重新定義,我覺得是人類走向更加個性的自由發展,會變的更加精神飛揚、更加能夠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更加能夠保留自己尊嚴的時代。這個時代已經靠各種關系的重新界定,來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這次臉臉的場景革命,做得是人與場景的重新界定。我覺得界定的事情可以做得非常深刻,當然現在臉臉團隊做得還遠遠不夠,世界上這個場景遠遠不止2500萬個。首先家庭是一個場景、社區是一個場景、人和生產的關系是場景、你和丈母娘家的關系也是場景。怎麽樣在各種不同的場景中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務,提供更多互惠互利的服務,提供讓老百姓真正能省錢,又能享受幸福的服務,我覺得這是臉臉要考慮的最深刻的問題。
同時這是一個依靠弘揚自己的個性,才能夠生存的時代。在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朋友之間交往時,你謙虛是不會錯的。在你做出成績時,把你的利益更多讓給你的員工和合作者,而你自己盡可能少拿一點,這個永遠不會錯。但是剩下來的,你的才華弘揚,你自己能力的展現,如果你這個時候再謙虛,你就是死路一條。為什麽?因為當你在謙虛時,盡可能把自己隱藏起來的時候,你的競爭對手正在不斷的宣揚自己。
團隊力量大於公司力量
有大批的老師,尤其是教課水平非常高的老師,他已經不需要新東方這樣的平臺了。為什麽?因為他靠自己的粉絲,就能招到足夠的學生。我看到新東方的老師,我一方面感到高興,一方面感到恐怖。高興在於新東方老師自己才華展示的速度極快,恐怖是每個老師都在建自己的社交圈。當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宣傳力量比新東方還要強大。
所以,要趕快建立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的老師都能玩,都能招到最多的學生。比如他在外面平臺上能招到一千個學生,而通過新東方的平臺至少能招到兩千個,因此他就願意在新東方的平臺上玩。新東方的平臺必須把線下、線上、空間全面結合起來,讓老師和學生,以及和新東方無障礙的進行溝通,這就是展示個性的一面。
我參加過很多企業組織結構的討論,它們現在要麽轉型,要麽解體。我感覺新東方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解體和重組,產生新的組織結構的過程。而這個新的組織結構,很像蜂窩狀的結構,每個人在里面都有一個自己的窩,每個人在窩里都感覺非常安全。每個人合在一起作為團隊的力量,遠遠大於組織結構本身的力量。
如果你把商場作為一個固定組織結構來看待的話,那麽必死無疑。它是一個靈活的,不斷調整的,不斷隨著人們的需求而改變的。所以變動性的組織結構狀態,一定會變成一個常態。 這是一個弘揚個性的時代,但又是需要把資源集中的時代。其實阿里巴巴的出現不是偶然,沒有阿里巴巴一定有另外一個出現,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這個時代在呼喚這樣一個平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或者說讓生意變得更加好做,把所有的有能力的個人集中起來。
一旦把一個群體組織起來以後,它永遠的資源都是雙方正向的流動。所以我們就會出現這樣的大平臺,這個大平臺本身是我們成就的,我們成就了它,同時它倒過來幫助了我們。所以有了阿里的平臺,連接人與商品的關系;有了騰訊的平臺,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了百度,連接人與信息的關系;有了臉臉,連接人與場景的關系;有了新東方,連接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失敗不可怕,無戰鬥之火更可怕
我的半生正是從夢想中、期待中一路奮鬥,碰上絕望,碰上痛苦,碰上破碎,最後又一路前行的活下去。上午有人問我說,俞老師,既然你遇到這麽多的困難,怎麽頂過來的。我只有一句話,生命無息、戰鬥無止。其實更加重要的是,你心中對於未來永遠心存美好的希望,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希望之火在你的心中,其實任何失敗就不再可怕。如果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條平靜的河流一樣一帆風順,即使你有錢,即使你胸懷很大,那又有什麽用呢。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的是有平靜的湖面,有雄壯的瀑布,奔流的水流。有一點必須要記住,保持自己的生命一路向前,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條流動的河流,我們必須勇敢的跳下這條河,和這條河一起奔騰向前,它我們的生命之河、時光之河、希望之河。
所以我個人的感覺,其實任何時代的來臨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不願意與時代一起共同前進,所以希望所有的朋友們與我們這個時代一起前進,共同創造這個時代的輝煌,以及我們個人生命的輝煌。
一邊做老師,一邊當老板 大學“商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900

高校老師經商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視覺中國/圖)
“老板和老師並不矛盾。老板也是老師,在企業里手把手教人,動手把自己的創意實現出來。當好老板的同時,也有助於教學。”
“高校對於教師經商的態度不一,可能與每個大學文化理念及學校主管部門的認知有關。但是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框架,不影響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開辦公司等方式,積極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是應該得到允許的。”
一個月前,一起研究生死於導師工廠的消息震驚全國。
2016年5月23日,華東理工大學研二學生李鵬意外死於導師張建雨的工廠里。上海市安監部門對外發布消息稱,張建雨和李鵬攜帶危險物品,至上海焦耳蠟業有限公司違法違規“試驗”,導致爆炸事故發生。
截至目前,李鵬的父母仍停留在上海,不肯回河南老家,他們急切地想知道,兒子究竟如何死於爆炸的。6月20日,在奔走學校及各部門一天後,李鵬的姐夫閆浩斌略顯疲憊地告訴南方周末,“上海市安監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事故調查報告要兩個月才能出來。”
這起悲劇發生後,關於高校教師經商的話題再次引起爭論。高校教師經商是否合規?教師身份對於從事商業活動有何影響?高校教師經商到底該被鼓勵還是被禁止?
“知識本身就是價值”
2015年8月,在南京農業大學西門口,有一家名叫“南農大·黃教授”品牌的鹵菜店突然火爆起來。第一次光臨的人總會問:誰是黃教授?
黃教授名叫黃明,是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的食品學教授。在南農大,黃明的名氣可不小,他曾是該校轟動一時的“教授創業”第一人。
黃明涉足商業始於2009年,當初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我們搞食品研究的講究接地氣,我希望能把食品加工技術盡快應用於市場,轉化成人們需要的安全食品。”黃明告訴南方周末,由於高校實驗室條件有限,當年他特意收購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工廠用於做中試實驗,沒想到以此做出來的產品參加展會走紅。
這之後,黃明萌生了將產品推向市場終端的想法。經過幾年發展,工廠小有規模。2013年,黃明創立了南京農大肉類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肉類加工產品。
位於南農大校門口的鹵菜店,就是黃明公司的一個門店。在開業第一個月,鹵菜店銷售的熟食產品綠色營養,許多人慕名而來,每天有800到1000人光顧,當月營業額達到了20萬,黃明自稱:“這相當於教授一年半的薪水。”
和黃明一樣,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官寶紅經商的原因,也在於想轉化科研成果。官寶紅告訴南方周末,“我是工科教師,原希望與人合作轉化我的科研成果和專業特長,但在遇到挫折或冗長的談判後,決定自己牽頭創業。”
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青年教師朱曉章之所以決定開公司,源於一次創業大賽。2014年中旬,即將博士畢業並留校任教的朱曉章,憑借可在三維空間實現10厘米精準定位的“鷹眼”項目,獲得了510萬天使投資。
投資人的認可和學校的政策支持讓朱曉章決定開辦公司。2015年2月,公司成立,初創團隊包括老師,在校博士和碩士生,還有從其他公司聘請的專業人員,一共30人左右。經過一年多發展,公司規模越做越大,目前已經過三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2億。與此同時,公司的核心技術指標也提升了10倍——空間定位精度由10厘米變成1厘米,達到世界領先,而且年內有望實現芯片化,定位系統成本也會降低二分之一左右。
在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看來,通過經商可以將個人興趣愛好付諸實踐。江紹雄說:“知識本身就是價值”,他之所以創立廣告公司,並打造“艷遇中國”品牌的目的是,希望能把獨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以反常識的方式實現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混搭。
除了開辦公司外,高校老師們也會到企業兼職,擔任專家顧問。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穆建剛是一家咨詢公司的首席專家,平時他會帶領一個研究小組,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營銷策劃、形象設計傳播、廣告創意等,他告訴南方周末,“這些工作都與教研的專業相關,目的是做到產學研一體化。”
“高校老師開辦公司以理工科教授居多。相對於其他人文社科,商學院的老師經商的機會也比較多。”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對南方周末分析,高校老師的經商領域一般與專業相關,除了為增加收入外,老師們的另一個目的也是希望能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
引來的非議
如果不是開公司,電子科技大學的朱曉章大概會和其他青年教師們一樣,專註於走學術之路。如今作為公司負責人,本學期他只給本科生教夠68個課時的《Digital Logic》,其他時間他幾乎都在公司里。
和其他創業公司一樣,朱曉章的壓力也很大,他一天經常睡不到6小時。但朱曉章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高校老師的這個身份給他創業帶來了不少優勢。朱曉章發現,高校的老師一般表達能力比較強,當與客戶、合作夥伴做技術交流時,能夠清楚地把自己的產品講出來。此外,由於高校老師本身的學術背景,被質疑產品質量的情況就會少很多。
“而且在研發過程中,如果遇到技術困難,學校里各個方向的專家都有,容易獲得咨詢和指導。”朱曉章對南方周末說,“來我們公司打工的學生也收獲不少,他們能在公司研發團隊中同時獲得學校教授和企業資深工程師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明也認為,“教授畢竟經過很多科研的鍛煉,有一定知識深度,做的東西比較專業,又能夠解釋清楚,所以比較容易被客戶接受。”
但是,對於在崗經商的高校老師而言,一方面要保證科研教學正常,另一方面又要花心思經商,為此高校老師經商常被質疑“不務正業”。
黃明經商多年,他身邊就從來沒斷過質疑聲。他最初辦工廠時,有同事就告到校長那里說,“一個教授不在實驗室老老實實刷試管做實驗,而是天天往工廠跑,這種人要開除,降級。”去年黃明在校門口開鹵菜店時,一開張就生意火爆,每天有很多人排隊,有人就嘲諷道:“這是黃老師雇的托兒。”還有人認為,黃明研發鹵菜這些簡單的產品是對教授資源的浪費,“這是小商小販做的生意,與教授的身份不相稱、不配位。”
面對批評聲,黃明並不在乎。他認為,“農業大學本身就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教授的科研成果應該有所應用,如果不及時轉化,也是資源浪費。此外,食品安全並非小事,如果能夠通過規範和標準化的模式,保障食品衛生安全,這樣不僅能讓人們吃到放心產品,還能對行業起到示範作用。”
對於“教授經商”或“教授商人”的說法,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認為“不太準確”。在他看來,教授經商並非全部以賺錢為目的。“老板和老師並不矛盾。老板也是老師,在企業里手把手教人,動手把自己的創意實現出來。當好老板的同時,也有助於教學。”他告訴南方周末。
不過,江紹雄也認為,“做企業確實需要投入相當的精力,教授們首先應該考慮辦公司與教學是否有雙向好處,如果拿捏不好,不僅傷害員工,還影響到教學。對教授而言,畢竟科研教學才是主心骨。”
在精力分配上,浙江大學的官寶紅教授絕大部分時間以科研教學為主,將公司交由企業團隊運行。南京農業大學的教授黃明在澎湃新聞的“問吧”里說:“我一天有60%的時間在做教學科研工作,剩下的40%花在了經營生意上。我不認為教授經商就是‘不務正業’。在我看來,教學研究和創業一起進行,才更有利於兩者的結合,避免科研脫離於實際。創業幾年下來,我已經擁有十幾項專利。”
電子科技大學的朱曉章則努力將公司的研發方向和自己的學術科研保持一致。為了更專註於技術研發,朱曉章把面向各行業的銷售及推廣交由行業合作夥伴執行,公司內部也有實業經驗豐富的合夥人負責日常運營和商務合作。
“純粹的教師團隊做企業,雖然技術優勢突出,但在財務分析、市場決策、人員管理,商務合作等方面可能存在經驗不足,有能力互補的合夥人一起盯盤很重要。”朱曉章說。
“導師老板”和“研究生民工”
高校教師經商的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擁有大學生資源。
自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南京某大學地理專業的蘇飛只要沒有課,大部分時間都會去導師的公司幫忙。今年剛過完春節,由於項目比較集中,導師親自打電話喊他上班,蘇飛不得不放棄假期,提前回到公司。
這次經歷讓蘇飛真正見識了這個行業的工作狀態:每天蘇飛跟著公司的師兄做項目,設計圖紙,去現場勘探;他幾乎天天加班,有時工作到淩晨兩三點,第二天8點還要照常上班。有一次公司停電,疲憊不堪的蘇飛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由於表現不錯,導師有意讓蘇飛畢業後留在公司上班,但他拒絕了,選擇考家鄉的公務員。
南寧某大學輕工與技術類的研究生馮齊也曾到過導師的農產品公司上班。公司距離學校不遠,沒有課程時,他便騎著自行車去公司幫忙。據馮齊介紹,在公司做的事情就是跟著領導,以公司的名義申請政府基金和項目。因為與自己專業的相關性不是太大,他主要負責搜集農產品行業和政策信息,涉及具體的技術問題則由公司領導去寫。
學生在導師公司上班,一般都有工資。在蘇飛出勤率最高,加班最多的那一個月,他拿到了2000元工資。不過合肥某大學機械專業研究生韓月娥的經歷是,“只有一點點。”在導師的公司上班快兩年的她,每天搭乘公司的班車,“跟正常上下班一樣的”。
自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李鵬死於導師工廠的新聞發生以來,關於“導師老板”和“研究生民工”的說法屢屢見諸報端。對於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以換取利益的行為,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認為應該“鄙視”,“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如果給予了有價值的創意,應該得到合理的報酬。做人要地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呼籲“導師職權監督制當立”,他建議導師不能超越職權範圍,布置學生做與攻讀學位無關的事,“學生是否願意做,要聽學生的意見,導師要按勞動法規定給學生合法報酬”。
對於大學生來說,到導師公司實習也能獲得工資以外的好處。蘇飛在導師公司實習的最大收獲是,他做的項目最後成為他的畢業設計。由於親自參與實踐,加上導師及公司同事的指導,蘇飛的畢業論文完成得很順利,在盲審時得到了一個“推薦為校級優秀論文”的評閱意見。
馮齊的感受是,剛開始在導師公司里什麽都不懂,帶他的領導一點點教他寫規劃項目,“要先有大框架,然後列提綱。就像蓋房子一樣,先把骨架搭起來,再添磚加瓦,這是一個整體的邏輯。”
是否合規,說法不一
高校教師經商作為一種現象存在已久,至於其是否合規,不同地方的說法並不相同。
在2015年初創辦公司時,電子科技大學的年輕教師朱曉章專門查詢了當地相關政策。2014年11月,成都出臺了《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在蓉協同創新若幹政策措施》。通過這一被稱為“成都十條”的政策,朱曉章了解到教師創業不僅不被禁止,還可獲得創業補貼、融資補貼、科創幣等激勵。
朱曉章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也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創辦“學科性公司”。此外學校還規定,項目主要科研人員轉讓自己技術持股的10%給學校,即可在保留教職的同時,試水創業。經過向校方詳細咨詢,朱曉章放心創辦了公司,在整個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學校占比5%左右。
北京也同樣鼓勵高校教師創業。2014年6月5日,《北京日報》發表一篇文章“大學教師兼職創業從此名正言順”。文章說,根據1月14日公布的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又一改革破冰政策——《京校十條》,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束縛得以進一步解開。北京市不僅鼓勵高校教師兼職創業、創辦企業,還規定科研人員在兼職中進行的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工作,可以作為其職稱評定的依據之一。
從國家層面看,也在鼓勵高校教師創業。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教師以對外轉讓、合作轉化、作價入股、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鼓勵帶領學生創新創業”。
這一政策出臺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明非常興奮,“以後可以光明正大地創業了。”黃明向南方周末透露,國家的政策出臺後,不少教授來向他討教經商經驗。有一個生科院的教授,主要研究土壤病態的微生物。以前他只註重理論,想著怎麽發表文章,而後束之高閣,久而久之技術也過時了。黃明在和他交流後,覺得他的東西很有應用價值,建議他把微生物通過工業發酵運用到土壤中,防治枯萎病,然後慢慢把產品轉為商品,將科研轉化成生產力。
然而,即使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對於教師經商的態度仍很模糊。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說,“教授經商行為應該是默許的吧。對於我開辦公司,學校沒有表態,也沒有幹預。”
據南方周末了解,也有高校明令禁止老師經商。在研究生李鵬死於導師工廠的事情發生後,華東理工大學就對外表示,2007年學校明確規定,教師不允許在校外企業進行實質性兼職,個人也不能作為法定代表人開辦公司。2015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表示,將杜絕“一手辦學、一手經商”現象。
“高校對於教師經商的態度不一,可能與每個大學文化理念及學校主管部門的認知有關。”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楊建華對南方周末說,“但是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框架,不影響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開辦公司等方式,積極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是應該得到允許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擔心,從產學研角度看,教授經商似乎是被鼓勵的,但從現代大學及教授的職責來看,鼓勵教授經商可能會產生大學商業化、教育功利化等問題。
“教授經商問題的核心在於,高校有沒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用以明確和鑒定教授的職責行為,並能夠推進產學研一體化。”他認為,“如果建立了現代大學制度,教授開公司過程中,利用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的行為也能避免。”
(應受訪者要求,蘇飛、馮齊、韓月娥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