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一波寒流:「留人難」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464.html
對於企業來說,為了「留人」開始煞費苦心起來,加薪水、增福利、報銷回家路費……更有企業為防止員工跳槽,使出「狠招」:將本該在年底就發的年終獎放到春節後發放,還有的年前發一半,年後發一半,這些現象可謂是2012年春節一大「亮點」。
企業留人已經不能依靠簡單的薪酬的上升,如何「留人」將成為未來中國企業發展的難題之一。中國企業在經歷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通脹壓力之後,又將面臨「留人難」的考驗。
在2011年,個人求職者跳槽的頻率相比2009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跡象,2009年很多選擇「臥槽」的員工面對不斷轉暖的招聘就業市場,紛紛加 入跳槽大軍,其中不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中層管理人才。數據顯示,2011年各行業企業的員工平均離職率達到18.9%,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 最高。其中傳統服務業2011年員工離職率達到了21.2%,製造業員工離職率也高達20.5%。
人才的需求直接推高了其工資水平,目前至少21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平均增幅21.7%。10多個城市已經宣佈2012年最低工資提高10%以上。 最低工資標準的大幅攀升拉高了企業整體的付薪成本。當然,最近兩三年裡,所有不斷拉抬的成本,幾乎都有房地產價格和物價的推動,也毫不留情地抬高了員工對 薪水上漲的期望。有機構預測2012年上半年全國各行業平均薪資漲幅可達9.8%,預計繼2011年之後,2012薪資增長將再次超過對來年GDP 8%增幅的預測。
如此局面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於通脹。薪酬的上升並沒有直接促使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據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98%的人認為,2011年加薪後生活水平未得到實際提升,其中47%的人說,2011年的生活水平竟然低於2010年。
成本的上升,人才的流失已經開始讓企業難以承受了。相關數據顯示,有96%的企業已經表示目前用人成本偏高或過高,63%的受訪企業表示薪酬增長之快已經到了承受的臨界點,此中多數為員工規模少於5000人的企業。
雖然短期來看此次人力成本上升,通脹是罪魁禍首,但偶然中也透露出一定的必然。根據錢納裡工業化階段理論,一個經濟體從不發達經濟發展到成熟工業經 濟要經歷6個階段,其間必將伴隨著主導產業和產業形態的變遷。其中產業形態的變遷規律是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相應的主導產業 的變遷規律是從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服務業→知識密集型產業。
此次人才缺失,一定程度上更多的體現在高端人才缺失上,由於這類人才對工資要求的彈性較高,經濟的回暖,通脹的壓力成為了使其踴躍「跳槽」的直接誘 因。來自51job的招聘職位統計顯示,2011年日均發佈的招聘職位數達到創紀錄的200萬多個,比2010年增加了1/3。前程無憂也稱招聘職位中因 為人員離職產生的替代性招聘幾乎佔到了1/2。一些僱主甚至將一些關鍵崗位的工資提高了30%以上,仍無法招募到需要的人才。
中國的經濟開始走出勞動密集型,甚至部分地區已經走出資本密集型,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瞬間加大,而中國勞動力同質化的問題直接暴露,高端人才缺乏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弊病之一。
再加上從長期來看,人口結構調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我國16-65歲人口(勞動力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重將從2015年開始下降,至2050年將 降至61.4%,幾乎與美國屆時的老齡化程度持平。過去30年所享有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與之伴隨的是人力要素成本不可避免的上升。因此可以判斷人力成本 上升將是未來較長時間的主要趨勢。
如此形勢下,假設人力成本上升幅度相同,則人均淨利潤越高的企業承受的壓力相對較輕。如果一個企業所在行業競爭格局比較穩定或者公司市場份額比較 高,則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更有能力轉嫁人力成本壓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加快產業升級。未來的局面可能是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吃肉」,勞動密集型 企業「喝湯」的情形了。
【黑問精選】初創公司如何招人,又該如何留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302.html
i黑馬註:初創公司原本招人就十分困難,好不容易招來合適的,呆不上幾個月就單飛了。好不容易培養出的員工,卻為他人做了嫁衣!那麽,創業初期該如何招聘和留住優秀人才?
希望問:創業初期如何招聘優秀人才;如何留住人才?
探討個問題吧,創業初期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有木有感覺招到優秀的人才沒多久或者過段時間把企業流程,業務弄熟了都單飛?甚至帶走了業務,給企業造成了很大損失,男性員工尤為明顯;招不優秀的吧,又實在沒效率。何解?
答1:薪資是留住人才的第一要素
陳宇豪——筷子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在現實的物質時代,好的薪金仍然是留住人才的第一要素。給人才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從某種意義上講,既是人才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需要,同時也是對人才價值在物質層面等價的認同,無形之中將會增強人才的榮譽感和公司歸屬感。
競爭力的薪酬企業可從縱橫兩個方向來考慮:(1)與同行公司同類崗位的橫向比較企業薪酬所處的層次;(2)在公司內部進行縱向薪酬比較,企業核心人才的薪酬是否在公司內部同樣處於重要位置。正所謂好馬配好鞍餵好草才能跑得快,對於核心人才給予高的薪酬不僅是一種顯性的價值回報,更是對其隱性的一種鞭策。
答2:創業公司招人的四種辦法
神奇的兔子——i黑馬基金投資人
創業公司招人確實很難,尤其是現在大公司都在高薪搶人,創業公司能給別人的承諾的東西,除了夢想,其他很少。即使像LightInTheBox這種已在業界小有名氣,又有知名CEO的公司,招人也是很難的事,經常遇到已經基本談定的人,最終告訴你,他去阿里上班了。
很難,但仍有一些辦法。
1、從你的用戶中找。在你的用戶中,更容易找到有共同夢想的人。豆瓣最初就是這麽幹的,阿北那時候沒錢,只有一個產品和產品所反映出來的理念,豆瓣前10名員工中,很大的比例都來自豆瓣的早期用戶。
2、建立口碑。讓你的用戶去替你傳播,提升你的曝光度。一個有點知名度的公司,比一個毫無知名度的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天差地別。
3、創始人多參加業界活動。人才是等不來的,你不主動出擊,就沒有機會。
4、寫博客。寫一個專業的、有價值的博客,長期堅持,不是簡單地宣傳,而是提供價值。認同你的價值觀的人,成為創業夥伴的幾率會更大。王建碩就是這麽幹的。
答3:企業留人三要素:歸屬感、希望感、成就感
曹焱生 —— 深圳惠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師道書院湖南分院執行院長
我專講一下留人。
相信大家有感受,留人才比招人才難。
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價值觀,總結有三點:
1、歸屬感:對公司、產品、團隊或某個人有感情,有依賴。這一點要靠公司的文化力,員工之間有非常積極健康的互動和交流。小公司的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要清楚這一點,光是錢,留不住人才,尤其是8090後;
2、希望感:就是感覺明天比今天要好,比如能力提升、職位上升、工資增加、公司壯大、研發出新產品等等,有了這種感覺,並不斷被驗證,員工會充滿信心;
3、成就感:這一點對人才尤其重要,就是能力有沒有得到發揮,有沒有被重視。人才對實現個人價值非常看重,並視之為前進的重要動力!
以上幾點,針對不同的員工,側重點不同,只要找準人才的需求,留住他將不再是難事~
答4:真誠比薪酬更重要
一抹香氣陌上飄 —— 零售經營 魅力售貨 服務業創業者
不妨看一看三國。
曹操愛慕徐庶謀略,叫人挾持徐庶老母讓徐庶為他所用。
徐庶當時跟了劉備做事業,但他是個孝子為了老母不得不轉會曹操集團。
而劉備呢其實就是一窮屌絲,一沒個有錢的爹二沒個關系,但他從小就有高遠的理想,而張飛關羽被他的理想感動結為生死兄弟。徐庶也被劉備的理想感動,因為老母不得不走,劉備左一程右一程相送,弄的倆人都眼濕濕。
分別後徐庶邊走邊回想劉備的品德,感動的不行,不知道哪年相見更不知道劉備的事業以後會怎麽樣,然後想起一奇才立馬趕去告訴劉備,而劉備一直站在分別的地方望著他走的方向,倆人又抱頭痛哭,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更發誓曹操集團得到他這個人別想到他的心。
不是為了講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做一番事業必是要真心、真意、真誠,惟有如此才會有大成功。也惟有如此那些精英人才才會願意一起為你的事業拼盡全力,即使報酬很低或者沒有報酬。在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前提下。就是這樣奮鬥才有意思。
答5: 創業者要成為員工眼中合適的人
陸海天——媒體人
不少創業者經常抱怨,不知道怎麽樣才能找到靠譜的人才。一位創始者稱:“現在滿世界簡歷和口水齊飛,這些簡歷都告訴我們自己是牛的不行的產品經理。可是創業團隊,仍然沒法子短期找到靠譜的人”。而另一位創始人則向我們抱怨,自己總是留不住員工,有時候錢也給了不少,但是就是留不住員工的心。i黑馬為你整理這篇文章,談談創業公司招聘員工和留員工這件事,希望幫助創業者更好地完成招聘人才這件重要的小事。
創業團隊要想招聘靠譜的人才,從來不是HR或是CEO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團隊的事業。因此為了成功實現人才的招聘,可以從這樣一些角度發力。
1、擴大團隊的影響力。
有了影響力,就有了眼球和話語權。這樣的團隊,它容易被人發現,它的招聘也容易被用戶在網絡上推廣和傳播。那麽如何為了實現招聘目的,而提升影響力呢?
多參加業界交流會。
很多老一輩創業家都批評很多創業者不專註於創業,到處走穴,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們,為了實現公司擴張,招聘人才的目的,是不可以不參加各類展會和交流會的。
事實上,在你還不能因為產品備受人們尊崇以前,到一些活動中去,和其它創業者打成一片,分享一些產品和創業心得,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媒體幫助你做大影響力,是團隊擴展人脈和影響力的有力途徑。尤其是一些具有較高社會聲望的業界交流會,說不定你企業的下一個CTO就在那里。
在目標員工的博客圈里留下痕跡。
越是牛人,與他心靈相通的圈子越窄。要想搞定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牛人的博客,主動勾搭,要是名花有主,也可以要求其推薦其它員工,這種方法有時候比獵頭還要靠譜,並且省下不少錢。
在職員工推薦。
這條路其實是最好的一種模式,在職員工了解你公司的業務狀況,他會根據你的請求和需要推薦員工。但是,也容易出現小集體和抱團的情況,不過創業公司規模小,大家朝夕相對,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2、爭取更多的薪水預算和物質回報。
中國有句老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創業公司有句老話,發四個人的薪水,幹五個人的活。你給出高於行業標準至少30%的薪水。不僅僅是吸引眼球,也是一次將自己放在選擇的中心。美國某老牌招聘網站,進駐中國時,極度缺乏簡歷來源。後來打出了用一萬塊錢實習工資,招聘兩位實習生的旗號,結果,中國大學在校生看到了這則新聞,海量投遞自己的簡歷。一夜之間,一個涵蓋多線大學的數據庫逐步成型。兩萬塊錢買來數以萬計的客戶信息,這些信息結合它的模式,能換來更大的商業價值。
除了那些物質獎勵,還應該有一些如培訓之類的獎勵。比如第九課堂這家網站就做的非常不錯,他的團隊中有一位是資深的廣告人出身,這位廣告人不僅僅自己在網站上開課,促進業務,同時也給自己的員工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的教習。有句話很經典,既然你自己牛逼,那你就帶出一幫同樣牛逼的人吧,無法複制的天才,價值低微。只有這樣你才能證明你的成功不是那點可憐的幸運,而是真刀真槍的實力。
3、從應屆畢業生中培養人才。
你是創業公司,價格太大的職場老手有時候也不完全適合你。這時候就需要建設自己的人才梯隊。最好的辦法就是拉一個進取心強,肯踏實做事的年輕人做為培養的對象。而這種行動的全部內容只有三個,傳習、耐心和信任。
曾經采訪過一位資深創業者,他說他最難忘的一幕是有一次董事會開會,新來的秘書在散會後留下來聽他指派任務。他要求秘書制作一份表格,反映經營狀況。但是這份表格需要使用一款較為複雜的軟件。他的指令下完,問了一句秘書你會用那款軟件嗎?秘書回答道:“我可以馬上學。”
如今,秘書已經成為該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者。年輕人就是一堆幹柴,他們有進取心,有欲望,有學習能力。你只需要給他機會,細心栽培,他們回饋給你的東西會更多。
縱使他們最終另謀高就,至少你不斷造出新的人才的能力沒有丟。你足夠強大的後輩梯隊,會不斷給你帶來驚喜。
事實上,在人才市場上不僅僅是你選擇員工,也是員工,尤其是高價值員工,他也在無時無刻選擇著別人。因而我們認為一家企業就算把上面黑馬推薦的方法學到手,同時還摸索出無數招聘方法,如果不練好內功,學會留人,恐怕永遠也留不住人才。因此,我們認為還要這樣一些方面:
1、創始人應該更有人格魅力。
一家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是一個更有人格魅力的人。只有具備了這種人格魅力。他才能獲得員工和業界的尊重。
人格魅力源於何處?
首先,良好的業界形象和業績記錄。在打工者的圈子里,有句名言“大公司看資源,小公司看老板”。員工往往會通過這句話反映的東西評判自己將要選擇的公司。所以,你要盡可能地磨礪自己的能力,在創業前就要開始積累自己的職業形象。
其次,是高超的業務能力和溝通能力。不同行業的業務能力的評判標準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定的。那就是這是一種能獲得財富,並且不一定被所有人都擁有的能力。讓你的員工某一個方面佩服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你威信建立的一個重要來源。
至於溝通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個人花費時間和員工交流談心,聽聽員工對工作、生活的想法,對你本身的管理和領導都有幫助。而對員工來說,他可以感受到領導的重視,加深對這個企業的依戀。
第三,良好地道德素養。馮侖是一個成功的地產商。但是,這些年馮侖卻因為他經常進行的業務反思和道德情懷的思索而被人們所認可。事實上,光是業務上的成功往往會成為員工和公眾仇恨你的理由,因為人們可能接受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產品和形象,但是他們只會喜歡一個賦予他們利益,親近他們的好人。
具備這些特點和人格魅力,你才能把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身邊。社會的關系縱使再複雜,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大方地提供期權和各類福利獎勵。創業公司不缺夢想和股票,缺的其實是資金和良好的工作條件。所以,創業之初,如果條件允許,應該盡早地發放期權,對於特別重要的員工,也應該給予股權。值得註意的是發放期權的方法,如果你不懂,你應該咨詢專業人士或者你的投資人。
另外其它福利的給予也是一門藝術。有一家企業始終不肯發放餐補,卻無限量提供各種零食。其實成本差不多。原因非常簡單,套用馬基雅維利《君王論》的話,叫好處要慢慢給予,壞處要一次做盡。員工也是人,他也會迷糊,有時候可能因為一時工作上的不順,選擇離職跳槽,這在年輕員工中表現的非常明顯。不過,如果一個企業的各種好處是長期,且穩定的,那麽就有可能讓處在誘惑和迷惘中的員工回頭是岸。更何況是無時無刻不處在多種選擇的優秀人才呢?
3、用企業文化和福利留住員工。很多從業者都有同感,一個普通員工最終成為一個獨擋一面的人至少需要3到5年的時間。可是情況卻是很多創業公司留不住人。人都留不住,就更加不可能有機會等待人才成熟的那一刻了。如何找人才,先要留住人才。創業公司別的沒有,但是因為有好老板在,團隊里有技術大拿在,這些都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選擇自己。
一家企業的文化恐怕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但是,有一點是必須的。這種文化反映在企業所有行為的始終。
比如,一家追求速度和報道及時性的媒體,往往會免費提供一日三餐,確保員工不會被高峰期捉急的電梯氣死,能夠集中精力做大事,為創業者服務;再比如,北京一家崇尚陽光、極致的非訴律師事務所提供了一年15天帶薪長假,一年一周的帶薪旅行,組建足球隊、籃球隊、羽毛球隊,每周的term bulding等等,僅僅為了讓員工有個好心情、好狀態去服務客戶;一家崇尚靈感和創造的公司,多半會有自由開放的工作氛圍,上半年人人網的一組工作環境照片,讓黑馬哥認識的一個程序員哭了一晚上,因為若幹年前,他沒有選擇那份offer。否則員工上班就和上刑一樣;一些崇尚創新的公司,會在內部設立創業基金,鼓勵員工拿著公司的資金去創業。即使失敗了還可以回來繼續工作。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一些高風亮節的企業,會鼓勵員工離職創造,如世界聞名的麥肯錫公司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創立了麥肯錫校友錄,凡是在麥工作過的員工,一旦依法離職都可以在校友錄中離職。在麥的模式,員工完成了合約,依法離職就是受人尊重的行為。他們期待離職的人,更出色。他們也相信,他們培養的人,無論是否會打敗自己,他們都成功了。
對,創業者你說你沒有錢,這些事情我幹不了。那麽我接下來說的這些例子,不知是否會給你別的思考。
同道會,一家提供項目路演的企業。該公司目前為止,只有十一名員工。但是在過去的幾年里,這些飄在外地的年輕人最感動的是老板從他們入行第一天開始,就在手機里記下他們的生日。無論誰過生日,老板都會第一天發來問候,送上禮物,如果是一個人在外地,還要叫上大家一起慶祝。這些年,這批人伴隨著老板,跑遍了全國各地,做了100多個項目的路演,和50多家創業孵化機構建立了合作。所謂風雨同舟也不過如此……
北京有一家企業。主做嚴肅音樂的演出、音樂培訓和赴烏克蘭留學。看上去和任何公司都沒有區別。但是這家公司在最近幾年過得確實不爽。老板因為離婚、管理失誤被追債,追到到處躲。十來個員工10多個月沒有發工資,可是這家居然沒死。這些員工每天吃睡都在一起,耐心等待著企業的複蘇,時不時還幫老板擋一擋債主……這些員工的家人急的要死,其中一個員工父母聯系全部親戚,恨不得把兒子綁起來,其它人更是罵他鬼迷心竅。這個員工的叔叔則給他安排了一份安穩舒適的工作,希望他安身立命。結果,該員工只聽見老板的一通電話,就跑到北京去了。繼續不領工資的幹著。
為什麽?
員工說,他覺得老板沒有坑他們,老板沒有任何別的花費,和他們一起同吃同睡。老板沒有隱瞞自己的錯誤,並指出了解決的方向。他們覺得困難在前,希望未滅。
如今,這家公司終於挺過了難關,正在迎接新的開端。你問我為什麽知道?這個員工是我堂弟,我不知道,能亂說嗎?
這種創業企業,黑馬記者還能說出一堆。但是很多最終都脫穎而出,成為一顆參天大樹。如今做的最好的是當年還在創業期的海底撈公司,它做了一件讓同行極度不爽的事情。它給所有的服務員宿舍安排了一個專門打掃衛生和洗衣服的大媽。這些平日里非常辛苦,可能還要受氣挨罵的年輕服務員,回到宿舍發現居然有人伺候自己,就像回到家一樣,員工的離職率下降地很快,會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情放在如何改進自己的服務上,當然海底撈成功的原因不只是這一點,但是確實值得用人單位學習和反思……所以,黃海鷹才會說“你學不會”。
其實,你學的會。今年上半年,小道消息的一連串吐槽,讓人們看到了職場的悲哀。你不去做這些混蛋的事情就是進步,你不去把這些模式,看成是你成功的信條和方法就是一種成功。別因為過分崇尚狼性,丟失了同理心,別讓殘酷的競爭,讓你自己倍感痛苦的時候,而忽視了員工的痛苦。
只有做到這一切,你才能留住人,才能把每次招聘到的人,變成企業的財富,而不是前進道路上的地雷。
人才固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人才也是可以培養和造就的。你作為老板,你就是你員工的榜樣,是他們在外頭除朋友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所以說了那麽多建議,最終又回到一個起點,如果你成為不了一個人才眼中合適的人,那麽註定你將不斷尋找“合適”的人。
黑馬真心地希望,每一個創業公司,每一位創始人都能把人才的未來記在心上。你舉起他們的人生,他們回報你另一片天空。
也希望每一位創業者成為員工眼中合適的人。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創業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12
【黑問精選】初創公司如何招人,又該如何留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302.html
i黑馬註:初創公司原本招人就十分困難,好不容易招來合適的,呆不上幾個月就單飛了。好不容易培養出的員工,卻為他人做了嫁衣!那麽,創業初期該如何招聘和留住優秀人才?
希望問:創業初期如何招聘優秀人才;如何留住人才?
探討個問題吧,創業初期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有木有感覺招到優秀的人才沒多久或者過段時間把企業流程,業務弄熟了都單飛?甚至帶走了業務,給企業造成了很大損失,男性員工尤為明顯;招不優秀的吧,又實在沒效率。何解?
答1:薪資是留住人才的第一要素
陳宇豪——筷子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在現實的物質時代,好的薪金仍然是留住人才的第一要素。給人才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從某種意義上講,既是人才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需要,同時也是對人才價值在物質層面等價的認同,無形之中將會增強人才的榮譽感和公司歸屬感。
競爭力的薪酬企業可從縱橫兩個方向來考慮:(1)與同行公司同類崗位的橫向比較企業薪酬所處的層次;(2)在公司內部進行縱向薪酬比較,企業核心人才的薪酬是否在公司內部同樣處於重要位置。正所謂好馬配好鞍餵好草才能跑得快,對於核心人才給予高的薪酬不僅是一種顯性的價值回報,更是對其隱性的一種鞭策。
答2:創業公司招人的四種辦法
神奇的兔子——i黑馬基金投資人
創業公司招人確實很難,尤其是現在大公司都在高薪搶人,創業公司能給別人的承諾的東西,除了夢想,其他很少。即使像LightInTheBox這種已在業界小有名氣,又有知名CEO的公司,招人也是很難的事,經常遇到已經基本談定的人,最終告訴你,他去阿里上班了。
很難,但仍有一些辦法。
1、從你的用戶中找。在你的用戶中,更容易找到有共同夢想的人。豆瓣最初就是這麽幹的,阿北那時候沒錢,只有一個產品和產品所反映出來的理念,豆瓣前10名員工中,很大的比例都來自豆瓣的早期用戶。
2、建立口碑。讓你的用戶去替你傳播,提升你的曝光度。一個有點知名度的公司,比一個毫無知名度的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天差地別。
3、創始人多參加業界活動。人才是等不來的,你不主動出擊,就沒有機會。
4、寫博客。寫一個專業的、有價值的博客,長期堅持,不是簡單地宣傳,而是提供價值。認同你的價值觀的人,成為創業夥伴的幾率會更大。王建碩就是這麽幹的。
答3:企業留人三要素:歸屬感、希望感、成就感
曹焱生 —— 深圳惠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師道書院湖南分院執行院長
我專講一下留人。
相信大家有感受,留人才比招人才難。
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價值觀,總結有三點:
1、歸屬感:對公司、產品、團隊或某個人有感情,有依賴。這一點要靠公司的文化力,員工之間有非常積極健康的互動和交流。小公司的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要清楚這一點,光是錢,留不住人才,尤其是8090後;
2、希望感:就是感覺明天比今天要好,比如能力提升、職位上升、工資增加、公司壯大、研發出新產品等等,有了這種感覺,並不斷被驗證,員工會充滿信心;
3、成就感:這一點對人才尤其重要,就是能力有沒有得到發揮,有沒有被重視。人才對實現個人價值非常看重,並視之為前進的重要動力!
以上幾點,針對不同的員工,側重點不同,只要找準人才的需求,留住他將不再是難事~
答4:真誠比薪酬更重要
一抹香氣陌上飄 —— 零售經營 魅力售貨 服務業創業者
不妨看一看三國。
曹操愛慕徐庶謀略,叫人挾持徐庶老母讓徐庶為他所用。
徐庶當時跟了劉備做事業,但他是個孝子為了老母不得不轉會曹操集團。
而劉備呢其實就是一窮屌絲,一沒個有錢的爹二沒個關系,但他從小就有高遠的理想,而張飛關羽被他的理想感動結為生死兄弟。徐庶也被劉備的理想感動,因為老母不得不走,劉備左一程右一程相送,弄的倆人都眼濕濕。
分別後徐庶邊走邊回想劉備的品德,感動的不行,不知道哪年相見更不知道劉備的事業以後會怎麽樣,然後想起一奇才立馬趕去告訴劉備,而劉備一直站在分別的地方望著他走的方向,倆人又抱頭痛哭,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更發誓曹操集團得到他這個人別想到他的心。
不是為了講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做一番事業必是要真心、真意、真誠,惟有如此才會有大成功。也惟有如此那些精英人才才會願意一起為你的事業拼盡全力,即使報酬很低或者沒有報酬。在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前提下。就是這樣奮鬥才有意思。
答5: 創業者要成為員工眼中合適的人
陸海天——媒體人
不少創業者經常抱怨,不知道怎麽樣才能找到靠譜的人才。一位創始者稱:“現在滿世界簡歷和口水齊飛,這些簡歷都告訴我們自己是牛的不行的產品經理。可是創業團隊,仍然沒法子短期找到靠譜的人”。而另一位創始人則向我們抱怨,自己總是留不住員工,有時候錢也給了不少,但是就是留不住員工的心。i黑馬為你整理這篇文章,談談創業公司招聘員工和留員工這件事,希望幫助創業者更好地完成招聘人才這件重要的小事。
創業團隊要想招聘靠譜的人才,從來不是HR或是CEO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團隊的事業。因此為了成功實現人才的招聘,可以從這樣一些角度發力。
1、擴大團隊的影響力。
有了影響力,就有了眼球和話語權。這樣的團隊,它容易被人發現,它的招聘也容易被用戶在網絡上推廣和傳播。那麽如何為了實現招聘目的,而提升影響力呢?
多參加業界交流會。
很多老一輩創業家都批評很多創業者不專註於創業,到處走穴,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們,為了實現公司擴張,招聘人才的目的,是不可以不參加各類展會和交流會的。
事實上,在你還不能因為產品備受人們尊崇以前,到一些活動中去,和其它創業者打成一片,分享一些產品和創業心得,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媒體幫助你做大影響力,是團隊擴展人脈和影響力的有力途徑。尤其是一些具有較高社會聲望的業界交流會,說不定你企業的下一個CTO就在那里。
在目標員工的博客圈里留下痕跡。
越是牛人,與他心靈相通的圈子越窄。要想搞定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牛人的博客,主動勾搭,要是名花有主,也可以要求其推薦其它員工,這種方法有時候比獵頭還要靠譜,並且省下不少錢。
在職員工推薦。
這條路其實是最好的一種模式,在職員工了解你公司的業務狀況,他會根據你的請求和需要推薦員工。但是,也容易出現小集體和抱團的情況,不過創業公司規模小,大家朝夕相對,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2、爭取更多的薪水預算和物質回報。
中國有句老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創業公司有句老話,發四個人的薪水,幹五個人的活。你給出高於行業標準至少30%的薪水。不僅僅是吸引眼球,也是一次將自己放在選擇的中心。美國某老牌招聘網站,進駐中國時,極度缺乏簡歷來源。後來打出了用一萬塊錢實習工資,招聘兩位實習生的旗號,結果,中國大學在校生看到了這則新聞,海量投遞自己的簡歷。一夜之間,一個涵蓋多線大學的數據庫逐步成型。兩萬塊錢買來數以萬計的客戶信息,這些信息結合它的模式,能換來更大的商業價值。
除了那些物質獎勵,還應該有一些如培訓之類的獎勵。比如第九課堂這家網站就做的非常不錯,他的團隊中有一位是資深的廣告人出身,這位廣告人不僅僅自己在網站上開課,促進業務,同時也給自己的員工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的教習。有句話很經典,既然你自己牛逼,那你就帶出一幫同樣牛逼的人吧,無法複制的天才,價值低微。只有這樣你才能證明你的成功不是那點可憐的幸運,而是真刀真槍的實力。
3、從應屆畢業生中培養人才。
你是創業公司,價格太大的職場老手有時候也不完全適合你。這時候就需要建設自己的人才梯隊。最好的辦法就是拉一個進取心強,肯踏實做事的年輕人做為培養的對象。而這種行動的全部內容只有三個,傳習、耐心和信任。
曾經采訪過一位資深創業者,他說他最難忘的一幕是有一次董事會開會,新來的秘書在散會後留下來聽他指派任務。他要求秘書制作一份表格,反映經營狀況。但是這份表格需要使用一款較為複雜的軟件。他的指令下完,問了一句秘書你會用那款軟件嗎?秘書回答道:“我可以馬上學。”
如今,秘書已經成為該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者。年輕人就是一堆幹柴,他們有進取心,有欲望,有學習能力。你只需要給他機會,細心栽培,他們回饋給你的東西會更多。
縱使他們最終另謀高就,至少你不斷造出新的人才的能力沒有丟。你足夠強大的後輩梯隊,會不斷給你帶來驚喜。
事實上,在人才市場上不僅僅是你選擇員工,也是員工,尤其是高價值員工,他也在無時無刻選擇著別人。因而我們認為一家企業就算把上面黑馬推薦的方法學到手,同時還摸索出無數招聘方法,如果不練好內功,學會留人,恐怕永遠也留不住人才。因此,我們認為還要這樣一些方面:
1、創始人應該更有人格魅力。
一家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是一個更有人格魅力的人。只有具備了這種人格魅力。他才能獲得員工和業界的尊重。
人格魅力源於何處?
首先,良好的業界形象和業績記錄。在打工者的圈子里,有句名言“大公司看資源,小公司看老板”。員工往往會通過這句話反映的東西評判自己將要選擇的公司。所以,你要盡可能地磨礪自己的能力,在創業前就要開始積累自己的職業形象。
其次,是高超的業務能力和溝通能力。不同行業的業務能力的評判標準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定的。那就是這是一種能獲得財富,並且不一定被所有人都擁有的能力。讓你的員工某一個方面佩服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你威信建立的一個重要來源。
至於溝通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個人花費時間和員工交流談心,聽聽員工對工作、生活的想法,對你本身的管理和領導都有幫助。而對員工來說,他可以感受到領導的重視,加深對這個企業的依戀。
第三,良好地道德素養。馮侖是一個成功的地產商。但是,這些年馮侖卻因為他經常進行的業務反思和道德情懷的思索而被人們所認可。事實上,光是業務上的成功往往會成為員工和公眾仇恨你的理由,因為人們可能接受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產品和形象,但是他們只會喜歡一個賦予他們利益,親近他們的好人。
具備這些特點和人格魅力,你才能把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身邊。社會的關系縱使再複雜,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大方地提供期權和各類福利獎勵。創業公司不缺夢想和股票,缺的其實是資金和良好的工作條件。所以,創業之初,如果條件允許,應該盡早地發放期權,對於特別重要的員工,也應該給予股權。值得註意的是發放期權的方法,如果你不懂,你應該咨詢專業人士或者你的投資人。
另外其它福利的給予也是一門藝術。有一家企業始終不肯發放餐補,卻無限量提供各種零食。其實成本差不多。原因非常簡單,套用馬基雅維利《君王論》的話,叫好處要慢慢給予,壞處要一次做盡。員工也是人,他也會迷糊,有時候可能因為一時工作上的不順,選擇離職跳槽,這在年輕員工中表現的非常明顯。不過,如果一個企業的各種好處是長期,且穩定的,那麽就有可能讓處在誘惑和迷惘中的員工回頭是岸。更何況是無時無刻不處在多種選擇的優秀人才呢?
3、用企業文化和福利留住員工。很多從業者都有同感,一個普通員工最終成為一個獨擋一面的人至少需要3到5年的時間。可是情況卻是很多創業公司留不住人。人都留不住,就更加不可能有機會等待人才成熟的那一刻了。如何找人才,先要留住人才。創業公司別的沒有,但是因為有好老板在,團隊里有技術大拿在,這些都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選擇自己。
一家企業的文化恐怕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但是,有一點是必須的。這種文化反映在企業所有行為的始終。
比如,一家追求速度和報道及時性的媒體,往往會免費提供一日三餐,確保員工不會被高峰期捉急的電梯氣死,能夠集中精力做大事,為創業者服務;再比如,北京一家崇尚陽光、極致的非訴律師事務所提供了一年15天帶薪長假,一年一周的帶薪旅行,組建足球隊、籃球隊、羽毛球隊,每周的term bulding等等,僅僅為了讓員工有個好心情、好狀態去服務客戶;一家崇尚靈感和創造的公司,多半會有自由開放的工作氛圍,上半年人人網的一組工作環境照片,讓黑馬哥認識的一個程序員哭了一晚上,因為若幹年前,他沒有選擇那份offer。否則員工上班就和上刑一樣;一些崇尚創新的公司,會在內部設立創業基金,鼓勵員工拿著公司的資金去創業。即使失敗了還可以回來繼續工作。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一些高風亮節的企業,會鼓勵員工離職創造,如世界聞名的麥肯錫公司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創立了麥肯錫校友錄,凡是在麥工作過的員工,一旦依法離職都可以在校友錄中離職。在麥的模式,員工完成了合約,依法離職就是受人尊重的行為。他們期待離職的人,更出色。他們也相信,他們培養的人,無論是否會打敗自己,他們都成功了。
對,創業者你說你沒有錢,這些事情我幹不了。那麽我接下來說的這些例子,不知是否會給你別的思考。
同道會,一家提供項目路演的企業。該公司目前為止,只有十一名員工。但是在過去的幾年里,這些飄在外地的年輕人最感動的是老板從他們入行第一天開始,就在手機里記下他們的生日。無論誰過生日,老板都會第一天發來問候,送上禮物,如果是一個人在外地,還要叫上大家一起慶祝。這些年,這批人伴隨著老板,跑遍了全國各地,做了100多個項目的路演,和50多家創業孵化機構建立了合作。所謂風雨同舟也不過如此……
北京有一家企業。主做嚴肅音樂的演出、音樂培訓和赴烏克蘭留學。看上去和任何公司都沒有區別。但是這家公司在最近幾年過得確實不爽。老板因為離婚、管理失誤被追債,追到到處躲。十來個員工10多個月沒有發工資,可是這家居然沒死。這些員工每天吃睡都在一起,耐心等待著企業的複蘇,時不時還幫老板擋一擋債主……這些員工的家人急的要死,其中一個員工父母聯系全部親戚,恨不得把兒子綁起來,其它人更是罵他鬼迷心竅。這個員工的叔叔則給他安排了一份安穩舒適的工作,希望他安身立命。結果,該員工只聽見老板的一通電話,就跑到北京去了。繼續不領工資的幹著。
為什麽?
員工說,他覺得老板沒有坑他們,老板沒有任何別的花費,和他們一起同吃同睡。老板沒有隱瞞自己的錯誤,並指出了解決的方向。他們覺得困難在前,希望未滅。
如今,這家公司終於挺過了難關,正在迎接新的開端。你問我為什麽知道?這個員工是我堂弟,我不知道,能亂說嗎?
這種創業企業,黑馬記者還能說出一堆。但是很多最終都脫穎而出,成為一顆參天大樹。如今做的最好的是當年還在創業期的海底撈公司,它做了一件讓同行極度不爽的事情。它給所有的服務員宿舍安排了一個專門打掃衛生和洗衣服的大媽。這些平日里非常辛苦,可能還要受氣挨罵的年輕服務員,回到宿舍發現居然有人伺候自己,就像回到家一樣,員工的離職率下降地很快,會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情放在如何改進自己的服務上,當然海底撈成功的原因不只是這一點,但是確實值得用人單位學習和反思……所以,黃海鷹才會說“你學不會”。
其實,你學的會。今年上半年,小道消息的一連串吐槽,讓人們看到了職場的悲哀。你不去做這些混蛋的事情就是進步,你不去把這些模式,看成是你成功的信條和方法就是一種成功。別因為過分崇尚狼性,丟失了同理心,別讓殘酷的競爭,讓你自己倍感痛苦的時候,而忽視了員工的痛苦。
只有做到這一切,你才能留住人,才能把每次招聘到的人,變成企業的財富,而不是前進道路上的地雷。
人才固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人才也是可以培養和造就的。你作為老板,你就是你員工的榜樣,是他們在外頭除朋友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所以說了那麽多建議,最終又回到一個起點,如果你成為不了一個人才眼中合適的人,那麽註定你將不斷尋找“合適”的人。
黑馬真心地希望,每一個創業公司,每一位創始人都能把人才的未來記在心上。你舉起他們的人生,他們回報你另一片天空。
也希望每一位創業者成為員工眼中合適的人。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創業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12
巴克萊:請對投行部門刀下留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229 路透:政客、監管者和股東都不介意看到在前CEO Bob Diamond的倒台之後,巴克萊投行其他工作人員跟著樹倒猢猻散。但是在新CEO Antony Jenkins對巴克萊投行部門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之時,這一部門對整個公司還是有價值的。
投行部門佔據了巴克萊在巴塞爾III協議下資本的51%。投行部門為整個公司貢獻了49%的收入。在高盛、瑞信和德意志銀行,投行部門都佔公司收入一半以上。換句話說,投行部門是巴克萊的核心。
的確,這種投行為大的商業模式面臨著威脅。巴克萊零售銀行業務在今年前三季度的ROE達到17%,但是投行部門的ROE偏低,且有繼續下降之勢。根據小摩的研究數據,巴克萊投行部門在前9個月的的ROE為14%,但在新的監管環境下會降至6%。
這使得Jenkins必須在投行部門大舉改革。在摩根大通的分析師所設想的最極端的重組情景下,巴克萊可以削減其在巴塞爾協定III中2350億英鎊風險加權資產中的750億英鎊。這將略高於瑞銀和瑞信的削減金額。
這也會幫助巴克萊解決過多依賴槓桿融資的問題。高盛認為其槓桿比率達到30倍,兩倍於摩根士丹利。
改革也應包括減少美國英國和其他核心市場以外的資產。根據BernsteinResearch的觀點,巴克萊的財富管理和經紀業務部門不足以支撐那麼龐大的股權業務。覆蓋少數全球大投資者應該是現在和未來的首要任務。
巴克萊仍處於醜聞和訴訟風險的風口浪尖上,Jenkins別無選擇,只有對投行部門進行大手術,但這並不意味著放棄投行業務。
股下留人 林智遠
2016-01-14 NM
|
|
今年之前,大部分人或無留意什麼是「熔斷」;上週之後,大部分小投資者都不想再經歷「熔斷」。有投資者甚至說,上週有逾越生死,又似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感覺。今天,不說「熔斷」,亦收起研究了的數字,而是在熔斷剛斷下,寫想寫了很久的「股下留人」分享!無差別買股建議 去
年,有股壇大師及經濟學家在大跌市時,分享是時候趁低吸納;上季,又有曾是大行的明星分析員,高調說「牛來了」,提議開始分段收集,棄債買股。這樣「無差
別」的買股建議,讓人想起漫畫中金田一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可惜,現實中,被殺不留人者是小投資者。假如以他們分享時的恒指,對比上週收市的恒指,恒指
已下跌了一至兩成。又假如以去年恒指最低位20,368作計算,上週的低位已跌破此數,僅有20,324,牛是真的來了?還是牛仍在「猶抱琵琶半遮面」?
俗話說「文無第一」,要達到共識及總結是牛來或是熊死,並不是易事。或許不作結論下,有兩點可注意。一是無論牛熊,也要配合經濟環境,以現時經濟環境而
論,大家或已心中有數。二是一向不認同無差別買股,買股就要分析,無差別買股僅可買盈富基金(2800)。 大師明星也是明燈 大
家或會奇怪,上述部分分析好像跟《壹計就明》有些格格不入,似是「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多一點?精明的你是對的,部分分析確是技術分析。或許,大家不知道,當年完成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考試,是要學習技術分析;同樣,
也要學習「相反指標」(contrary
indicator),後者就是類似大家熟悉的「明燈指數」。故此,跟大師及明星做相反投資決定,既有根據,又有理論基礎。當然,這裡不是建議大家,跟大
師及明星對着幹,而是指出投資一定有風險,大師及明星也可是明燈。在有賺就會有蝕的現實下,大家要清楚明白自己的承受能力,包括物質、生理和心理等的承受
能力。 自己投資自己決定 物質就是錢,除非你的背景或「package」有「父資產」,否則衣食住行要錢,養妻活兒要錢,申請
BNO都要錢,供樓更要多多多錢。供樓是投資,而且是借盡「孖展」,盡投地產股板塊,只剩小量餘錢作投資。生理包括精神狀態及時間,聽一聽大師及明星的建
議不用很久,讀一篇《壹計就明》所需時間不長。但除日常工作、陪伴家人外,還有多少時間看看及了解自己的投資?多少時間閱讀自己投資的公告及年報?力不到
不為財,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投資不是要自己分析嗎?就是自己不分析,跟大師,跟明星,也要自己決定買和賣!心理緊連精神狀態,每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
同。花了所餘不多的金錢及時間,做了自己的決定,面對小上大落的股市,日思夜想,身心疲累;更甚者,自尋短見,值得嗎?股市熔斷已斷,但仍須股下留錢,股
下留人,才可再有賺錢的機會!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
|
高房價留人難 深圳要用PPP模式大建人才住房
處於高位過坎階段的深圳,正在花大力氣留住人才,一大”武器“就是人才住房。
近日,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表示,深圳要成立一個1000億元資本金的人才安居公司,爭取以市場承租價的一半為人才提供租房。同時,深圳也在加大人才住房的建設力度,提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才住房建設運營。
當地部分高新技術企業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能順利申請到上述人才租住房,員工留下來的可能性會增加,企業幫員工支付住房租金的壓力也會減輕。
人才住房的建設量將高於商品房
自去年3月底以來,深圳的房價一路走高,當年部分片區的漲幅甚至高達一倍。到2016年,房價仍居高不下,未見頹勢。深圳中原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8月深圳二手樓盤均價為56788元/㎡,環比增加2.85%。
9月20日,在深圳市政協召開的六屆十七次主席會議上,馬興瑞針對房價太高的問題表示,將低價提供人才住房:“估計一百平方米的租金一萬,可能不用,(那就)8千元。那麽我們用市場價的一半,4千元給人才專家租房。那麽一年4萬8的租金,他就可以生存下去。”人才安居公司負責深圳人才住房的建設籌集、投融資和運營管理等業務。
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企事業單位引進和留住人才的壓力正與日俱增。此前,深圳有多家企業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少跟了五六年甚至十年的核心員工,一到談婚論嫁的年紀,就準備回到家鄉。
當地政府已經在積極應對。根據深圳市的住房規劃,“十三五”期間,深圳市新籌集建設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萬套,幾乎相當於深圳特區成立30多年以來建設的政策性住房總和,也超出了“十二五”期間全市開工的商品房數量35.7萬套。40萬套住房中,人才住房將不少於30萬套。
根據深圳市住建局給出的數字,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全市人才對住房的需求將高達51萬套,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來五年,每年籌建的人才住房的數量達到六七萬套,這個數字非常高。最近幾年,深圳每年推出的商品房也不過三五萬套而已。

企業和人才為政策點贊
深圳一家通訊企業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如果租金只有市場價的一半,那麽租房肯定比買房劃算啊。好歹我可以慢慢攢錢,有了買房的機會。” 這兩年,他的工資蹭蹭往上走,月薪已經翻了一倍,從1萬元漲到2萬多了。
童鷹是深圳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視晶無線技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上述措施除了有利於穩定員工,還能幫企業減負。“我們公司有七八十人,老員工的住房問題不怎麽需要我頭疼,他們來深圳早,大多已經買了房子。但是,新員工幾乎都是在外租房。”
深圳市視晶無線技術有限公司位於寶安中心區。據記者了解,周邊商品房的租金,以兩室一廳約80平米的房子為例,大約是5000元—6000元/月。童鷹說:“人員穩定性太重要了,尤其是研發人員。要想留住他們,就得幫他們租房,公司至少得承擔50%以上的租金。”
不過,這些員工和企業主最關心的是,人才具體如何認定?怎麽樣才能申請上人才住房?人才房的地段在哪兒?上班是否方便?目前,深圳的人才認定主體、安居政策實施主體比較單一,人才認定的細則有待出臺。
鼓勵企業參與人才住房建設
面對龐大的人才住房任務,深圳住建局表示,將多渠道開展人才住房籌集建設,包括:全面確立人才住房用地優先供給原則,盡快落實人才住房用地專項整備計劃;嚴格執行城市更新、棚戶區改造、商品房配建人才住房的各項比例;系統解決存量住房納入人才住房的各類政策問題,加大存量住房的籌集力度等。
此外,深圳也將研究制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才住房建設運營的各項政策,創新運用PPP模式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同時通過流程優化、土地讓利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社會積極性。
宋丁說,深圳也需要提前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不然吸引不了社會資本進入。即便進入,也可能存在操作性問題。“人才住房利潤空間有限,獲利空間不大,政府可能需要在其他方面給予回報,雙方還需要談判。”
當地一位熟悉保障房建設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PPP模式也鼓勵一些有地但是沒有房產開發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參與進來,或者是鼓勵企業將自有的商業和辦公用房等改造成人才租賃住房。但具體怎麽操作,還有待細化。
“連首富也挖不走”,湖北國企留人放大招不靠加薪
碰到掙雙倍甚至更多薪水的機會,去不去?
6年前,年輕建築設計師王力差點兒跳槽到萬達集團。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商業地產開發商,王健林的萬達當時開出數十萬元年薪,聘請王力去主持萬達集團在武漢的一個新項目。
“我雖然最後沒有去,但所里的4個技術副總有2個被萬達挖走了。”王力說。當時的王力入職中南建築設計院(下稱“中南院”)已九年多,現在擔任第三設計所總建築師——他留下來不僅成為了技術骨幹,更迎來了“員工持股”的機會。

在建築設計行業,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人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何慶國就是第一批持股者之一。他拿出35萬元積蓄購買了35萬股,2012年年中便拿到了一筆10萬元的股東分紅,當年總收入從2009年前的25萬元左右增加到41萬元。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南院每年都有十多名核心技術骨幹被房地產開發商或其他建築設計機構高薪挖走,但是自從2009年試點員工持股後,情況大為改觀:不僅持股的核心技術骨幹不動跳槽念頭了,就連尚未持股的優秀工程師、設計師也有了盼頭,年人才流失率從試點前的4%~5%,下降到現在的2%~3%。
整合資源後成立的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下稱“中南工程集團”)亦複制這一經驗。截至目前,中南工程集團所屬的10家子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他子公司員工持股改革亦正在推進。
受益於員工持股試點所激發的內生動能,在同類型企業經營業績平均下滑20%的形勢下,2016年1至11月,中南工程集團實現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三個增長”,增長率分別為13.9%、11.7%、24.6%。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員工持股計劃還將在湖北省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據湖北省國資委主任文振富透露,未來三年,將選取10家湖北省屬國有企業進行員工持股計劃的試點探索,繼續釋放改革紅利。
變身股東更關心長遠利益
中南院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六大綜合性建築設計院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為支持沿海地區建設,該院向東部沿海地區輸送了一批技術水平較高的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90年代中後期,上海浦東、深圳與武漢的發展差距逐漸拉大,中南院的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才成了沿海地區新成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各類建築設計機構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1992年大學畢業一起到中南院的有28人,到了1998年左右,基本都能獨立做設計了,就開始有上海、深圳的公司來挖人。”何慶國是中南工程集團戰略發展部部長。他回憶說,1998年至2000年期間,“在院里每年拿著4萬~6萬元的工資,但上海的開發商或者設計院開出的底薪就是12萬元/年,每年還承諾有績效獎金”,“(高薪)確實很有吸引力,到2000年左右,與我同批進院的人走了接近2/3,到現在只有8個人留了下來”。
何慶國笑稱,毫不誇張地說,武漢大多數標誌性建築,要麽出自中南院的設計團隊之手,要麽就是從中南院走出去的設計師主持設計的,“過去由於機關化、行政化特征明顯,機制不活、活力不足,每年都有十幾二十個核心技術人員被高薪挖走,中南院幾乎成了中部建築設計界的黃埔軍校”。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事實上,中南院早在2004年底納入湖北省國資委管理後便開始籌劃員工持股計劃,但直到2009年,中南院試點員工持股工作才正式拉開序幕。湖北省國資委以原中南院經評估的凈資產扣除改制費用後,全部作為國有股投入新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4%;中南院184名中層以上經營管理者和核心技術骨幹以現金出資增持的方式持股26%。
持股後的變化,不只是收入的提高,何慶國坦言:“以前自己只是個打工的,現在持有股份了,覺得公司的一草一木都與自己有關”,下班前關燈關空調,打印材料雙面用紙,出差爭取當天往返,多坐臥鋪火車少乘飛機……“節約下來的每一分錢,都與自己有關!”粗略核算,試點員工持股後,辦公和差旅開支至少節約了30%。
同時,非經營部門的技術骨幹也不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打聽哪里有新項目招標,參與項目接洽,變成了技術骨幹的“分內事”;設計師的創新動力亦得到激發,全院上下再沒有人等著吃“大鍋飯”。
據了解,2009年改制時,中南院營業收入不到3億元、利潤不到3000萬元、凈資產僅為1.2億元。2015年,該院營業收入已接近9億元、利潤超過1億元、凈資產達到6.5億元,企業利潤和凈資產收益遠超同行業同類企業的平均水平。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股權多元化的企業關心的是長遠利益和利潤,但沒有引入員工持股計劃的(設計院)對利潤數字就不太敏感。”何慶國說,這是因為企業利潤直接與持股員工的年終分紅掛鉤,個人和企業已經構成利益共同體,核心技術骨幹與管理人才的流失狀況明顯減少。
現在,中南院持股的核心技術骨幹基本沒有人再動跳槽念頭了,就連尚未持股的優秀工程師、設計師也有了盼頭。因為引入股權流轉機制後,退休和離職人員必須退股,這部分股權則留給了新的核心技術骨幹。以至於未持股的技術人才的年流失率亦從試點前的4%~5%下降到現在的2%~3%。
擬擴大至10家省企試點
2014年7月,當湖北省國資委整合省內工程類企事業單位時,員工持股計劃被納入試點範圍。一年之後,中南工程集團與147名核心經營管理和技術骨幹共同出資,新成立了中南工程咨詢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股份公司”),註冊資本9億元,其中員工持股比例約20%。
截至目前,中南工程集團所屬的10家子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他子公司員工持股改革正在推進。集團子公司湖北省成套招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金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有23人持股,占總股本的15%,爭取在2017年底實現第一次分紅。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同類型企業經營業績平均下滑20%的嚴峻形勢,中南工程集團通過推進改革重組,實現生產經營逆勢上揚。2015年,中南工程集團營業收入、新簽合同額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6.53%、6.14%和34.28%,凈資產與2014年集團組建時相比增長39.24%。

中國援建的哥斯達黎加國家體育場,由中南建築設計院設計建造。
湖北省國資委改革處處長夏玉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適合由員工持股,且員工也有意願持股的地方國有企業,均應允許員工個人出資入股或以投資公司、股權信托、有限合夥企業等方式持股。允許國有企業在改制引入外部投資者時同步內置員工持股。允許國有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企業內部項目團隊共同出資新設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的轉制科研院所、工程咨詢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率先推行員工持股。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的轉制科研院所、工程咨詢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並支持員工持股或實施股權激勵。
何慶國表示,在繼續推進員工持股試點的同時,國有企業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還有繼續改革的空間。比如,通過提高入職門檻、嚴把進人關等方式進一步改變“能進不能出”的局面;未持股的普通員工的工資增幅,應高於持股員工的分紅增幅。
“套牢”骨幹員工,湖北國企留人放大招
碰到掙雙倍甚至更多薪水的機會,去不去?
6年前,年輕建築設計師吳明(化名)差點兒為此跳槽。當時,國內數一數二的某商業地產開發商開出數十萬元年薪,聘請吳明去主持該集團在武漢的一個新項目。
“我雖然最後沒有去,但所里的4個技術副總有2個被挖走了。”他說。當時的吳明入職中南建築設計院(下稱“中南院”)已九年多,現在擔任中南院下屬某設計所總建築師——他留下來不僅成為了技術骨幹,更迎來了“員工持股”的機會。

在建築設計行業,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人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李想(化名)就是第一批持股者之一。他拿出35萬元積蓄購買了35萬股,2012年年中便拿到了一筆10萬元的股東分紅,當年總收入就比2009年增長了40%左右。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南院每年都有十多名核心技術骨幹被房地產開發商或其他建築設計機構高薪挖走,但是自從2009年試點員工持股後,情況大為改觀:不僅持股的核心技術骨幹不動跳槽念頭了,就連尚未持股的優秀工程師、設計師也有了盼頭,年人才流失率從試點前的4%~5%,下降到現在的2%~3%。
整合資源後成立的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下稱“中南工程集團”)亦複制這一經驗。截至目前,中南工程集團所屬的10家子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他子公司員工持股改革亦正在推進。
受益於員工持股試點所激發的內生動能,在同類型企業經營業績平均下滑20%的形勢下,2016年1至11月,中南工程集團實現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三個增長”,增長率分別為13.9%、11.7%、24.6%。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員工持股計劃還將在湖北省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據湖北省國資委主任文振富透露,未來三年,將選取10家湖北省屬國有企業進行員工持股計劃的試點探索,繼續釋放改革紅利。
變身股東更關心長遠利益
中南院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六大綜合性建築設計院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為支持沿海地區建設,該院向東部沿海地區輸送了一批技術水平較高的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90年代中後期,上海浦東、深圳與武漢的發展差距逐漸拉大,中南院的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才成了沿海地區新成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各類建築設計機構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1992年大學畢業一起到中南院的有28人,到了1998年左右,基本都能獨立做設計了,就開始有上海、深圳的公司來挖人。”李想現在在中南工程集團擔任中層領導。他回憶說,1998年至2000年期間,“在院里每年拿著4萬~6萬元的工資,但上海的開發商或者設計院開出的底薪就是12萬元/年,每年還承諾有績效獎金”,“(高薪)確實很有吸引力,到2000年左右,與我同批進院的人走了接近2/3,到現在只有8個人留了下來”。
李想笑稱,毫不誇張地說,武漢大多數標誌性建築,要麽出自中南院的設計團隊之手,要麽就是從中南院走出去的設計師主持設計的,“過去由於機關化、行政化特征明顯,機制不活、活力不足,每年都有十幾二十個核心技術人員被高薪挖走,中南院幾乎成了中部建築設計界的黃埔軍校”。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事實上,中南院早在2004年底納入湖北省國資委管理後便開始籌劃員工持股計劃,但直到2009年,中南院試點員工持股工作才正式拉開序幕。湖北省國資委以原中南院經評估的凈資產扣除改制費用後,全部作為國有股投入新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4%;中南院184名中層以上經營管理者和核心技術骨幹以現金出資增持的方式持股26%。
持股後的變化,不只是收入的提高,李想坦言:“以前自己只是個打工的,現在持有股份了,覺得公司的一草一木都與自己有關”,下班前關燈關空調,打印材料雙面用紙,出差爭取當天往返,多坐臥鋪火車少乘飛機……“節約下來的每一分錢,都與自己有關!”粗略核算,試點員工持股後,辦公和差旅開支至少節約了30%。
同時,非經營部門的技術骨幹也不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打聽哪里有新項目招標,參與項目接洽,變成了技術骨幹的“分內事”;設計師的創新動力亦得到激發,全院上下再沒有人等著吃“大鍋飯”。
據了解,2009年改制時,中南院營業收入不到3億元、利潤不到3000萬元、凈資產僅為1.2億元。2015年,該院營業收入已接近9億元、利潤超過1億元、凈資產達到6.5億元,企業利潤和凈資產收益遠超同行業同類企業的平均水平。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股權多元化的企業關心的是長遠利益和利潤,但沒有引入員工持股計劃的(設計院)對利潤數字就不太敏感。”李想說,這是因為企業利潤直接與持股員工的年終分紅掛鉤,個人和企業已經構成利益共同體,核心技術骨幹與管理人才的流失狀況明顯減少。
現在,中南院持股的核心技術骨幹基本沒有人再動跳槽念頭了,就連尚未持股的優秀工程師、設計師也有了盼頭。因為引入股權流轉機制後,退休和離職人員必須退股,這部分股權則留給了新的核心技術骨幹。
擬擴大至10家省企試點
2014年7月,當湖北省國資委整合省內工程類企事業單位時,員工持股計劃被納入試點範圍。一年之後,中南工程集團與147名核心經營管理和技術骨幹共同出資,新成立了中南工程咨詢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股份公司”),註冊資本9億元,其中員工持股比例約20%。
截至目前,中南工程集團所屬的10家子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他子公司員工持股改革正在推進。集團子公司湖北省成套招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金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有23人持股,占總股本的15%,爭取在2017年底實現第一次分紅。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同類型企業經營業績平均下滑20%的嚴峻形勢,中南工程集團通過推進改革重組,實現生產經營逆勢上揚。2015年,中南工程集團營業收入、新簽合同額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6.53%、6.14%和34.28%,凈資產與2014年集團組建時相比增長39.24%。

中國援建的哥斯達黎加國家體育場,由中南建築設計院設計建造。
湖北省國資委改革處處長夏玉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適合由員工持股,且員工也有意願持股的地方國有企業,均應允許員工個人出資入股或以投資公司、股權信托、有限合夥企業等方式持股。允許國有企業在改制引入外部投資者時同步內置員工持股。允許國有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企業內部項目團隊共同出資新設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的轉制科研院所、工程咨詢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率先推行員工持股。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的轉制科研院所、工程咨詢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並支持員工持股或實施股權激勵。
李想透露,在繼續推進員工持股試點的同時,國有企業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還有繼續改革的空間。比如,通過提高入職門檻、嚴把進人關等方式進一步改變“能進不能出”的局面;未持股的普通員工的工資增幅,應高於持股員工的分紅增幅。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