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報道:中石化擬壓低原油采購價 一年省15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35

路透獲悉,中石化旗下煉油部門最新提出激進計劃,擬從4月起以較低價格採購原油,節約成本目標為一年將近15億美元。計劃已獲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支持。

過去幾年,煉油部門一直在施壓要求降低成本。路透據中國海關數據估算,去年中石化進口原油交付價合計1500億美元。

知情交易員透露,中石化通知旗下交易部門聯合石化,採購原油的離岸目標價比布倫特、迪拜及WTI指標原油加權平均每桶折價1美元。

一位前中石化採購主管稱:

來自中石化管理層的訊息很明確:要從市場擠出更多利潤,對(旗下交易bum)聯合石化的交易員設下更高的標準。

路透預計,中石化壓價採購不大可能影響中國石油進口量,也不大可能嚴重打壓國際油價。

預計中石化可能積極利用掉期交易及期貨市場沖銷成本,也可能採購伊拉克巴士拉輕質油等成本更低的品種,

上月公佈的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1.9%,增至創紀錄的2816萬噸。

今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開始運營每日處理量達30萬桶的四川煉油廠和處理量達28萬桶的福建煉油廠。

巴克萊駐新加坡分析師Sijin Cheng認為

除了中國春節前季節性庫存因素,四川和福建兩個煉油廠可能引起了進口大增。

進口增加還有一個原因是,設計庫存達1890萬桶的黃島原油儲備中心即將啟用。

今年1月,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速將在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淨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8.8%。

據中國政府發佈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石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內的高水平。有機構預測,中國有望於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去年10月,華爾街見聞援引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報告預計數據發佈,中國10月石油進口量達到每日630萬桶,超過美國的每日624萬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淨進口國。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向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規模首次超過了美國。

對於美國官方的預測,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2013年10月12日回應稱,現在很難這樣預測,中國2013年前三季度進口原油量增長5.4%,但他不知道美國方面的數據怎樣。

美國國防部遞交國會的中國2013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年報(年報)指出,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對國際能源市場仍有疑慮,所以用龐大的外儲投資能源項目不失為可行的選擇。

年報估計,2011年,中國約58%的石油來自進口,保守估計,到2015年這一比例升至將近三分之二,到2030年為四分之三。

年報認為,鑑於中國向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的規模很大,SLOC油路——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對中國政府的戰略意義越來越大。

石油, 原油, 油价, 中东, 进口,中国,美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98

報道:中石化擬壓低原油采購價 一年省15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35

路透獲悉,中石化旗下煉油部門最新提出激進計劃,擬從4月起以較低價格采購原油,節約成本目標為一年將近15億美元。計劃已獲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支持。過去幾年,煉油部門一直在施壓要求降低成本。路透據中國海關數據估算,去年中石化進口原油交付價合計1500億美元。知情交易員透露,中石化通知旗下交易部門聯合石化,采購原油的離岸目標價比布倫特、迪拜及WTI指標原油加權平均每桶折價1美元。一位前中石化采購主管稱:來自中石化管理層的訊息很明確:要從市場擠出更多利潤,對(旗下交易bum)聯合石化的交易員設下更高的標準。路透預計,中石化壓價采購不大可能影響中國石油進口量,也不大可能嚴重打壓國際油價。預計中石化可能積極利用掉期交易及期貨市場沖銷成本,也可能采購伊拉克巴士拉輕質油等成本更低的品種,上月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1.9%,增至創紀錄的2816萬噸。今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開始運營每日處理量達30萬桶的四川煉油廠和處理量達28萬桶的福建煉油廠。巴克萊駐新加坡分析師Sijin Cheng認為:除了中國春節前季節性庫存因素,四川和福建兩個煉油廠可能引起了進口大增。進口增加還有一個原因是,設計庫存達1890萬桶的黃島原油儲備中心即將啟用。今年1月,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速將在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凈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8.8%。據中國政府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石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內的高水平。有機構預測,中國有望於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去年10月,華爾街見聞援引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報告預計數據發布,中國10月石油進口量達到每日630萬桶,超過美國的每日624萬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向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規模首次超過了美國。對於美國官方的預測,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2013年10月12日回應稱,現在很難這樣預測,中國2013年前三季度進口原油量增長5.4%,但他不知道美國方面的數據怎樣。美國國防部遞交國會的中國2013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年報(年報)指出,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對國際能源市場仍有疑慮,所以用龐大的外儲投資能源項目不失為可行的選擇。年報估計,2011年,中國約58%的石油來自進口,保守估計,到2015年這一比例升至將近三分之二,到2030年為四分之三。年報認為,鑒於中國向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的規模很大,SLOC油路——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對中國政府的戰略意義越來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02

貨幣戰爭蓄勢待發:日元持續貶值 韓國或出手壓低匯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03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韓元/日元大漲了4.1%,達到6年來的高點,市場猜測韓國當局會出手幹預匯市,以保證出口的競爭力。

昨日,韓元/日元漲至9.661,這是自2008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隨後財政部副部長亨裕煥(Joo Hyung Hwan)表態,韓國當局正密切監測匯率變動情況。

韓元/日元的快速走高一方面受到經常帳創紀錄盈余驅動,一方面在於日本為了結束通縮而大規模印鈔。韓國兩大出口商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稱,韓元的強勢是企業季度收益下滑的原因之一。

近日,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重組內閣以及美國經濟走強的提振,美元/日元匯率升破105大關,接近五年高點105.44。

彭博引述韓國外換銀行的分析師Seo Jeong Hun的評論認為,韓國當局會設法削弱韓元的升勢,韓國的出口商沒想到日韓匯率會達到目前的水平。

此外,韓元/美元升值了1.7%,這也是彭博追蹤的24個新興市場貨幣中表現最搶眼的。從年初到7月4日,韓元/美元大漲3%,達到1008.37,這是自2008年7月來的新高。

今日公布的韓國二季度GDP修正值顯示,當季度韓國經濟增速為0.5%,較此前公布的初值下滑了0.1個百分點,同樣也低於預期。

為了刺激經濟,從財政、樓市、股市到貨幣政策,韓國已開啟了全方位的刺激時代。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7月,韓國總統樸槿惠宣布11.7萬億韓元的刺激措施,以提振不景氣的房產市場、推動經濟增長。此後政府宣布放寬住房抵押貸款的標準,提供企業稅收優惠。

8月14日,韓國央行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2.25%,這是15個月來的首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17

李克強對周小川尚福林稱:讓你們壓低利率是挺困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60

李克強,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尚福林

繼國務院出臺政策加大扶持小微企業、中國央行一個多月以來首次下調中標利率後,中國領導層又釋放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信號。

中國銀行上海自貿區分行行長潘嶽漢透露,本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調研該行時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和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說,讓你們把利率壓下來是挺困難的,但一定要通過改革來倒逼,讓跨境的資金有效流入以後,使得國內的資金成本加快降下來,這是最好的辦法。

今年中國政府更加重視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僅7月一個月內,李克強就四次提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問題,並在7月23日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十條舉措。本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出臺六條政策,在稅收、融資、財政、信息系統等方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李克強對周小川和尚福林上述講話當天,中國央行開展的100億元14天期正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3.50%,環比上期下調20個基點,這是今年7月底以來首次下調中標利率。

正回購是央行以一定規模債券作抵押融入資金,並承諾在日後再購回所抵押債券的交易行為。央行利用正回購操作可以達到從市場回籠資金的效果。較央行票據,正回購鎖定資金效果較強。

對於此次央行出乎市場意料下調中標利率,分析人士認為,釋放了引導市場利率下行、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信號,近期降息降準的概率下降。

上周末公布的8月中國數據普遍不如預期,“李克強指數”之一發電量年內首次負增長,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創68個月和13年來新低,主要行業工業增長均放緩。市場對中國央行降息降準的預期再度升溫。

但本周新華社評論文章公開批評外界期待降息的論調,認為是不信任中國改革。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也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健,不搞強刺激。

對於外界關心的會不會降息,陳雨露回應說,還沒有到下這個決心的時候。如果降息就是個強信號,對堅持新常態下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大家會疑慮、混亂。陳雨露稱:

“(降息)能不這樣做就不這樣做,想點其他辦法,定向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讓廣義貨幣供應量M2保持在13%左右,預調微調的手段有的是。”

新華社發布陳雨露上述評論次日,市場傳出中國央行向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進行各1000億元SLF的傳言。SLF是央行在2013年初創設的新工具——常備借貸便利,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

傳言稱此次中國央行期限為3個月。這類合計5000億元的短期貸款效力相當於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昨日建行董事長王洪章證實了上述傳言。

至此,通過以上下調正回購利率及5000億元SLF,中國央行已釋放維持資金面穩定與引導利率下行的信號,加之央行顧問陳雨露的不實施“強刺激”表態,預計中國央行近期全面降息降準的幾率較小。(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31

大放水未能壓低利率 央媽會全面降息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13

昨天,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江湖傳言的放水得到官方證實,但貸款利率較二季度卻不降反升。融資成本走高,會迫使央行推出全面降準降息嗎?華爾街見聞綜合各家觀點,為您深入分析。

重磅:MLF工具得到央行確認,本質上是貨幣放水, 兼調結構

此前市場傳言央行放水的消息被央行確認,在9月和10月央行使用新式工具中期借貸便利(MLF)分別投放了5000億和2695億元。中期借貸便利期限3個月,利率為3.5%。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認為,由於MLF比SLF期限長,並存在展期可能,因此這是實際上的“放水”,規模上接近兩次降準。同時在資金投放上,以三農和小微為主,顯示了MLF工具同時兼備引導中期利率和調整貨幣投放結構的作用。可以預見,未來央行將主要通過SLF、MLF,甚至LLF的方式來構建多元化的貨幣工具,引導資金價格的方向和結構。

吊詭:貸款利率到底降了還是升了?

本次《報告》在描述貸款利率時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報告原文稱:“9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比上月下降0.12 個百分點”。

回顧歷次《報告》,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的對比對象都是前一季度,本次《報告》將其與上個月對比實屬首次。央行這次為什麽會遮遮掩掩呢?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這是因為央行“心虛“了。

季度對比來看,9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還略高於二季度的6.96%,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7.33%,也高於二季度末的7.26%。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也高於二季度。

俞平康指出,利率從貨幣市場向實體經濟的傳導還不順暢,流動性增加更多體現在銀行間的錢增多,但實體受益不多。其中原因主要還是債務率較高和風險溢價上升。解決實體端“融資貴”的問題還需繼續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理順傳導機制,這將仍然是未來貨幣政策的重心。

另一方面,從央行強調的月度對比來看,貸款利率確實也開始出現下降的勢頭。海清債券頻道的鄧海清稱,9月貸款利率相對8月已經開始下降,強調“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有一定程度緩解”,換句話說央行認為貸款利率的拐點和下行通道已經形成。

焦點:會有全面降息降準嗎?

姜超直言不諱地指出,降低融資成本仍是央行未來首要任務,降息概率顯著上升。目前央行各類創新工具對降低貸款利率收效甚微,“我們判斷15年央行或正式下調存款利率,次數或在兩次以上,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不過,支持這一觀點的人並不多。俞平康就指出,降低融資成本確實是首要的政策目標,但央行目前尚未對全面降息降準有所傾向,意圖還是通過更加靈活性和針對性的金融工具創新,將寬松進行定向的引導。

他指出,報告對低通脹成為放水理由進行了反駁,認為盡管通脹數字較低,但“物價絕對水平不低”,“物價預期還不很穩定”,“物價對需求的擴張仍是比較敏感的”。

鄧海清認為,從9月貸款利率較8月下降的趨勢中,央行可能會認為貸款利率下行通道已經形成,那麽央行繼續大規模寬松的必要性並不存在。

而且,《報告》中稱“中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表明中國經濟的GDP底線已經明確小於等於7.3%,“為保7.5%而放水”的邏輯起點不再存在。

展望:更加靈活的定向寬松

央行如果不進行全面降準降息,可能會怎麽做呢?

央行在《報告》中指出:“增強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這一句話有兩個要點,一是將之前的“預見性”改為了“靈活性”,二是將之前的“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改為了“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鄧海清指出,對於“靈活性”,“我們的理解是,央行不再期望能夠在複雜的國際(美、歐、日分化)、國內形勢中清晰“預見”未來經濟的長期趨勢,而更傾向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采用見招拆招的方式隨機應變”。

央行一旦采用了長周期貨幣政策工具,則將封殺自己未來政策調整的空間,與“靈活性”根本上違背,因此降息等長周期貨幣政策工具不會輕易采用。

可見,未來央行的政策很可能仍將以“靈活的”定向寬松為主,不排除更多的創新工具使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74

誰壓低了美國利率?中國2014年購中長期美債規模創最高記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68

《華爾街日報》分析新近公布的美國官方數據發現,去年中國購買一年以上期限美國國債的規模以有記錄以來最快速度增長。其報道認為,這凸顯了去年中國對長期美國國債價格走高、收益率下跌的影響。

美國財政部本周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報告(TIC)顯示,去年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減少258億美元至1.2443萬億美元。上述報道稱,這表明中國大量減持一年或以下期限的美國國債,因為同期中國2-30年期限的美國國債凈購買額增加了1856.83億美元,打破了2009年凈購買1234.54億美元的最高紀錄。

去年年底,美國基準國債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收報2.173%,低於前年年底的3.03%,昨日已跌至2.112%。美國國債收益率過去一年下跌讓許多華爾街人士大跌眼鏡,他們原本預計收益率會走高。TIC的數據體現了中國這一美國國債大買家的影響,但該報告數據滯後兩個月公布,這正是華爾街分析人士此前詬病的問題。

上述報道提到,華爾街人士不滿TIC的另一大缺陷是,該報告的數據並未計入中國借英國和比利時等第三方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如TIC以下圖表所示,截至去年12月末,比利時是僅次於中國內地和日本的第三大美國以外美國國債官方持有者,全年增持美國國債786億美元至3354億美元;英國去年持有規模為1892億美元,全年增持255億美元。

TIC,美國國債,國債,資本流出,人民幣,中國

華爾街見聞去年8月文章提到,始於2013年7月的一年內,人口僅1100萬、GDP僅4840億美元的比利時持有美債規模翻倍,去年6月增至3641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美債持有國,持倉約相當於國內75%的GDP,而且這是在比利時尚未成立民選政府的541天內發生的。美聯儲經濟學家在去年8月的報告中對比中國的美債持倉和增持規模差距認為,中國利用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機構作為購買美債的中介。

美國國債, 比利時, 中國

上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駐紐約利率衍生品策略師Jonathan Rick估算稱,去年上半年中國月均凈購買美國國債218億美元,購買規模遠高於去年下半年月均的91億美元。這說明近幾個月中國購買長期美國國債的速度下降。

專家認為,這一購買速度變化與中國資本流出的壓力加大有關,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聯儲今年加息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上述報道援引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研究國際資本流的教授Frank Warnock預計稱,若今年國內資本外流持續,中國可能進一步放慢購買美國國債的速度。隨著中國國內貨幣市場發展、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和中國經濟由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驅動型,中國的美國國債需求還會減少。

本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外管局發布數據稱,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為912億美元,這是16年來最大規模的逆差,它使去年全年逆差達到960億美元。當時外管局表示,當前資本流出規模可以承受,並非外資撤離。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推動了資本外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54

誰壓低了美國利率?中國2014年購中長期美債規模創最高記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68

《華爾街日報》分析新近公布的美國官方數據發現,去年中國購買一年以上期限美國國債的規模以有記錄以來最快速度增長。其報道認為,這凸顯了去年中國對長期美國國債價格走高、收益率下跌的影響。

美國財政部本周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報告(TIC)顯示,去年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減少258億美元至1.2443萬億美元。上述報道稱,這表明中國大量減持一年或以下期限的美國國債,因為同期中國2-30年期限的美國國債凈購買額增加了1856.83億美元,打破了2009年凈購買1234.54億美元的最高紀錄。

去年年底,美國基準國債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收報2.173%,低於前年年底的3.03%,昨日已跌至2.112%。美國國債收益率過去一年下跌讓許多華爾街人士大跌眼鏡,他們原本預計收益率會走高。TIC的數據體現了中國這一美國國債大買家的影響,但該報告數據滯後兩個月公布,這正是華爾街分析人士此前詬病的問題。

上述報道提到,華爾街人士不滿TIC的另一大缺陷是,該報告的數據並未計入中國借英國和比利時等第三方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如TIC以下圖表所示,截至去年12月末,比利時是僅次於中國內地和日本的第三大美國以外美國國債官方持有者,全年增持美國國債786億美元至3354億美元;英國去年持有規模為1892億美元,全年增持255億美元。

TIC,美國國債,國債,資本流出,人民幣,中國

華爾街見聞去年8月文章提到,始於2013年7月的一年內,人口僅1100萬、GDP僅4840億美元的比利時持有美債規模翻倍,去年6月增至3641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美債持有國,持倉約相當於國內75%的GDP,而且這是在比利時尚未成立民選政府的541天內發生的。美聯儲經濟學家在去年8月的報告中對比中國的美債持倉和增持規模差距認為,中國利用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機構作為購買美債的中介。

美國國債, 比利時, 中國

上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駐紐約利率衍生品策略師Jonathan Rick估算稱,去年上半年中國月均凈購買美國國債218億美元,購買規模遠高於去年下半年月均的91億美元。這說明近幾個月中國購買長期美國國債的速度下降。

專家認為,這一購買速度變化與中國資本流出的壓力加大有關,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聯儲今年加息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上述報道援引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研究國際資本流的教授Frank Warnock預計稱,若今年國內資本外流持續,中國可能進一步放慢購買美國國債的速度。隨著中國國內貨幣市場發展、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和中國經濟由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驅動型,中國的美國國債需求還會減少。

本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外管局發布數據稱,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為912億美元,這是16年來最大規模的逆差,它使去年全年逆差達到960億美元。當時外管局表示,當前資本流出規模可以承受,並非外資撤離。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推動了資本外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01

息口長期壓低非好事 (副題: 簡評898萬事昌中期業績)

筆者認為美國早加息好過遲加, 但基於外部因素的考慮, 上星期聯儲局決定維持利率不變. 但不加息對市場不一定是好事, 上星期五收市美國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分別下跌1.74%和1.62%. 自2008年12月聯邦基金基準利率維持於接近零水平以來, 已經接近7年時間, 利率水平之低以及維持時間之久是歷無前例. 利率水平人為地被壓低, 其實是對資金擁有者的剝削, 對放貸人來講, 利率是借出資金所獲得的報酬率. 利率過份不合理地被壓低不一定是好事, 近年銀行持續削減開支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淨息差普遍收窄導致利息收入增長乏力. 依賴定息收入的退休人士也身受低利率之害, 只好減少消費支出. 低利率本應刺激企業借貸, 但企業將借回來的平錢用來回購自己的股份, 收縮股本而非擴張業務.超低利率令資金得不到應有回報並造成惡性循環.

今次簡評萬事昌(898)中期業績. 集團有以下資產和業務:

1. 帳面值65.92億元的投資物業, 主要包括位於九龍上海街的萬事昌中心, 總建築面積有46,351平方呎; 位於九龍寶勒巷的萬事昌廣場, 總建築面積有61,269平方呎, 位於香港仔興和街的大生工業大廈, 總建築面積有81,720平方呎; 以及在上海擁有182幢酒店式服務別墅及132個酒店式服務住宅單位. 期內租金收入以及管理費收入分別有9,704.9萬元(下跌1.8%)和1,211.9萬元(增加20.7%). 內地經濟放緩以及外資撤離中國對集團上海出租業務帶來壓力. 集團位於黃竹坑道的舊總部大樓已完成地基工程, 一幢30層高的新大樓預期於2017至2018年落成, 租金收入短期缺乏增長空間.

2. 證券投資: 集團持有帳面值9.02億元的高流動性股權投資, 以及2.24億元的可供出售已上市債券投資. 受惠上半年美國經濟好轉以及內地刺激經濟政策, 股票市場錄得不俗升幅, 股權投資公平值收益大增29倍至1.086億元, 以及股息收入385.2萬元. 債券投資帶來利息收入605萬元, 但同時錄得公平值淨虧損601.9萬元. 然而, 下半股票市場急轉直下, 預期對集團的證券投資業務有不利影響.

3. 集團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2.92億元, 計息銀行及其他借貸有12.29億元, 淨借貸9.37億元, 上半年融資成本1,285.8萬元.


集團每股資產淨值1.172元, 以現價0.325元計算, 市帳率只有0.277倍, 歷史股息率有3.85%, 過去3年股息持續增加. 建議管理層減少證券投資, 以償還銀行部分借貸. 股價近期弱勢相信是反映投資市場動盪對證券投資業務的憂慮. 現價估值便宜, 但需要耐心等待2,3年才有更好收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78

北大學者:80後90後婚育新模式壓低生育率水平

國家統計局上個月公布了2015年1%人口抽查結果。根據未經修正的抽查數據,2015年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這一生育率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學界由此掀起了又一輪關於中國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的爭論。第一財經昨日刊發專題《人口圓桌:總和生育率之辯》,受到各界讀者的關註和評論。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李建新認為,盡管對總和生育率水平和人口統計數據質量的學術爭論重要且必要,但就目前而言,低生育率水平已經延續多年,並且日漸嚴峻,這一事實和趨勢已無可辯駁。在這樣的背景下,總和生育率高一點低一點並無本質區別,關鍵是要迅速采取應對行動,迅速放開生育限制,不要因為爭論而貽誤了戰機。

 

第一財經:對於最近關於總和生育率的爭論,你怎樣看?

李建新:2015年1%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047,已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也註意到,對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個數據,也有學者表示質疑,最高估計到1.5-1.6左右的總和生育率水平。

其實,關於我國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的爭論已經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問題,而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直就存在著的,這當然首先與我們的調查數據質量問題有關。

從這次爭論中,我們看到,無論是認為生育水平相對偏低的還是相對偏高的,都對中國人口已進入低生育水平這樣一個事實有共識,並認為二孩政策實施不能改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各位學者對於調查數據質量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我認為這樣的學術爭論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在當下中國,生育率水平高低、數據質量好壞的爭論,並不僅僅是學術問題,因為實際生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我們對二孩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以及對人口形勢的判斷,進而直接影響到了我國人口生育政策下一步的決策。

所以我主張對爭論求同存異,不妨換種角度來考察我國人口的嚴峻形勢。

第一財經:如何換種角度?你對中國人口的嚴峻形勢怎麽看?

李建新:我的意思是不要糾結於總和生育率到底是一點幾,而是聚焦在中國人口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2009年,我曾經寫了一篇博客文章,《開放生育政策,天塌不下來》,主張應該全面放開生育政策。

我當時強調,不用擔心放開政策後的生育率反彈,雖然我沒具體去預測推算,但我強調我是“心中有數(數據)”。

我當時的基本依據是這樣的,80後們是正在進入婚育期的主體,而這個主體的基本特征,從生物年齡上看他們正陸續進入生殖力旺盛期(20-29歲);從社會年齡看,他(她)們正進入高等教育、戀愛結婚、就業期;從歷史年齡看,他們是改革開放和獨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人,是新思想、新觀念下成長的一代人。

他(她)們不再遵循傳宗接代的價值觀,不再持有重男輕女的性別觀,加之婚育機會成本和生育養育成本的節節攀升,80後以後的婚育時代與60、70後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的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結果也再次證實了我當初的基本判斷。我們不妨借用歷次人口普查數據來對比一下60後、70後、80後的婚姻狀況,看看他們之間的代際差異。

在過去和當下中國社會,人們的生育一般是在婚姻的前提下發生的,所以生育的邏輯是這樣的:建立婚姻家庭,才可能生育孩子;生育了一孩才有可能生育二孩;生育了二孩才有可能生育三孩,依此類推。

從1990、200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婚育年齡推遲的趨勢非常明顯。

大致1961年至1965年出生的60後在1990年普查時是25-29歲,這是一個成熟的婚育年齡,在年齡組中,女性未婚比例僅為4.43%;2000年普查時,70後的女性未婚比例為8.67%;2010年普查時,80後的女性未婚比例急劇躍升到了21.62%。

對比中我們看到了代際婚姻狀況發生了質的變化,因為這種變化,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比如說,60後一代有100對男女,他們都結婚並且生孩子了,最後的生育比例是,一孩60%,二孩30%,三孩10%,最終這100對60後夫婦平均生育1.6孩;80後一代也是100對男女,但時代變了婚育觀念也變了,有20%的男女可能不結婚或結婚後選擇做丁克不生孩,剩下的80對男女都結婚並生子,最後的生育比例是一孩40%,二孩40%,三孩20%(考慮到政策放開後二孩、三孩比例上升的因素),最終80對夫婦平均生育回升至1.8個孩子,但對於100對80後來說,則是平均只有1.44個孩子。從人口再生產的角度來講,80後生育水平無疑是低於60後生育水平的。

事實上,2015年1.047的低生育水平也許有質量問題,但從孩次生育率結構變化上看,一孩生育率下降本身也與80後推遲婚育有關。如此以來就不難理解我們所強調的低生育率和低生育率危機了。

而且從變化趨勢上看,這種形勢只會更加嚴峻,因為女性人口數量以代際迅速下降方式在變化,如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20-29歲的80後女性人口為11358萬,10-19歲的90後女性人口降至8263萬,而0-9歲的00後女性人口更降至6689萬。

雖然低齡歲組人口特別是女性人口存在著瞞報漏報的問題,但代際人群越來越少是一個清晰的事實,這意味著未來進入婚育期的人群會越來越少,加之性別結構失衡和觀念變化等因素,低生育水平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

第一財經:對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你的建議是什麽?

李建新:由於我國人口低生育率形勢不容樂觀,容不得我們爭論清楚之後再下結論,時不我待。所以我主張,不要再糾結於這種沒有結論的生育率水平爭論,下一步不僅生育政策要全面放開,而且還要從廣義人口政策下手鼓勵生育,唯有這樣,才能首先實現人口自身的長期均衡發展,進而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80

歐央行本周料壓低負利率

1 : GS(14)@2016-03-08 00:05:31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就業數據勝預期,帶動美股上周五造好,道指重越17000點關口。展望本周,環球市場聚焦於歐洲央行周四議息會議。市場預期,歐央行是次會議不但宣佈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QE)措施,且可能進一步壓低負利率。



或擴大量寬規模

美銀美林全球經濟研究聯席主管Ethan Harris表示,預計歐央行周四宣佈進一步壓低負利率,並擴大量寬規模。不過,Harris強調,歐央行是次不會提供任何「重型武器」,而是寬鬆計劃上的「一小步」,惟這仍有利於環球股市表現。貝萊德首席投資策略師Russell Koesterich表示,由於歐元區上周公佈的通脹數據差勁,市場預期歐央行加碼量寬,或購買更多資產。然而,他指出,由於市場對日本央行早前推出的負利率政策反應負面,因為憂慮負利率對銀行業的影響,故歐央行刺激措施的組成內容甚為重要。至於美國經濟數據,該國周五公佈當地2月進口價格指數。Harris表示,進口佔當地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5%,由於美元強勢,進口價格處於疲弱狀態,導致美國一直輸入「通縮」,惟進口價格下降速度正在減慢。市場預計,美國上月進口價格指數按月下跌0.8%,跌幅較前一個月減少0.3個百分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07/195193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